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2024-08-1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精选7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篇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C.和平与发展

2、市场经济运行中 “看得见的手”是指()。

D.宏观调控

3、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

D.公司制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条件是()。

D.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6、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和工作主线是()

A.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7、新“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第()次代表大会提出的。

A.十五

8、党的最高纲领是()

A.实现共产主义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强国之路是()

B.改革开放

10、打造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主要靠()

C.思想建党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2、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的是党的()

C.十八大

13、()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党的性质

14、毛泽东论述的第三世界不包括()

A.日本

15、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

D.认识两者的内在统一性

16、()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安排

C.收入分配制度

17、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关系是()

A.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8、文明发展道路包括()

A.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不包括()

C.挑战性

20、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B.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

21、走()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A.和平发展

22、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D.保障和改善民生

2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

B.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4、()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趋势。

A.世界格局多极化

25、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C.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26、()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27、()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中共十五大

28、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D.武装斗争

29、实现中国梦必须走()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

D.民主建军原则

31、党的十三大提出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

A.“三步走”发展战略

3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

34、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C.农民阶级

35、当代世界时代主题是()。

C.和平发展

36、对外开放是()

B.基本国策

37、()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D.社会和谐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B.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40、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

D.人民代表大会制

41、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严重曲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A.√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全适用于朝鲜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

B.×

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由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逐步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B.×

4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B.×

4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A.√

4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此题回答正确

A.√

47、发展经济必然会破坏生态污染环境。()

B.×

48、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需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B.×

49、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A.√

50、中国共产党最初提的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在十五大。()

A.√

51、全面深化改革不需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B.×

52、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

5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B.×

54、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不再具有两面性。()

B.×

55、合作社经济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A.√

5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A.√

5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8、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什么?

没收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各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经济;保护民族工商业。

59、为什么说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和实质?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60、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什么样的“三型”政党?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

6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哪些重大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篇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典型的政治理论课, 理论性、说教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的性质、特点, 在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等现实问题, 决定了这门课应以教师讲授为主, 其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影视等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教法技巧的一大挑战。现就《毛概》教法技巧上谈点建议。

1 打破教材, 以史为纲, 以论为点

所谓以史为纲, 就是以毛泽东思想所形成的历史背景为主线, 讲述这一段历史故事, 讲述理论的形成与影响。理论最忌枯燥乏味, 以新中国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史为主线, 分别讲述毛泽东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和意义, 不仅能取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楚的效果,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化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实例, 在故事中学习, 从实例中分析, 从而加深影响, 取到很好教学效果。

所谓以论为点, 就是以各个历史节点为论点, 以有争议的历史事实为论点, 以重点问题及转折点为论点来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历史背景为教学材料, 以重点论点为课堂任务, 开展项目任务型教学工作,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探讨中来。

甚至可以虚拟那一段历史, 如果是你, 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当时的问题呢?每个学生甚至可以提出另外一种解决方法来进行讨论, 看看是否有什么好的办法。有时候, 历史不止一把钥匙, 只是历史选择唯一一种不可逆的方式开启这一扇门。但是, 无论如何, 历史总是翻开了新的一页。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处事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背景及所选择的理论的正确性和必然性。

2 教学手段多样化

单纯的讲解让人不胜其烦, 被动的接受令人如苦药入口, 难以接受。唯有使用新手段, 转变学生学习心态, 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主动接受知识。思政课绝不是洗脑课!思政课同样要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 而且必须有新手段。

2.1 电教化设备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图片教学, 影片教学等模式的综合应用将会促进思政教学的效果, 化空洞的事例、理论为生动的故事。但教学不能止于故事而应该在故事的基础上生发开来, 为什么在那些历史时期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取得了胜利, 为什么会遇到挫折?如此等等, 只有这样的深入分析, 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2 授课方式和授课角色的转换。

单纯的宣讲令人不胜其烦, 喋喋不休令人生厌。记得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最讨厌上的就是思政课了。内容枯燥, 宣讲大而无当, 离现实生活和时下的一切相对遥远。对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恨之入骨, 逆反心理和情绪非常浓重。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时至今日, 我们再使用那种自己都厌烦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结果不想可知。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只是一个讲述者, 一个协助者和引导者, 单个人在课堂唱独角戏, 单人独演, 有倒彩而无喝彩, 估计只有某些久经考验的角色才能胜任此事。不仅教师累, 而且教学效果极差。为什么不变换一下角色呢?教师在课堂上列出事例和历史背景, 然后交给学生来讲述分析, 多个脑袋总比一个脑袋好使, 即使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对, 有问题老师也是可以作出讲解更正的。如果教师不能说服学生, 那么为什么不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意见呢?强求同一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强求所有人认为理论正确也是一种无理取闹。正确的未必就是适合的, 科学的未必就是人的, 自然的哲学道理未必就是适合人的哲学道理。科学无神、无信仰, 但是人确实需要情感依赖的。教师应该自觉地适应这一角色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3 实践课与参观活动。

参观学习也应该成为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个地方都有先烈的纪念堂或其它纪念馆的历史性教育基地, 这些场所的参观活动也应该成为思政教学的一部分。这些先烈纪念馆真实地再现了那一段激情燃烧、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 再现了当年的艰难岁月, 两相对比, 目见耳闻能加深学生的影响, 同时也尽可能地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3 教师要提高个人思政素养

所谓个人思政素养并不仅仅是说教师要熟悉思政教学教材, 而是应该吃透思政教学理论与事实, 对与之相关的历史要熟悉到了耳熟能详、张口即来的程度。不仅要熟悉思政教学相关的历史事件, 而且对其他历史人物与事件也要相当熟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原来的许多历史事件在越来越透明的今天开始逐渐揭秘。很多原来大肆宣扬的事件或因为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扭曲。而现在网络发达, 很多事实开始逐渐曝光, 而对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科学。如果思政教师不熟悉时事和历史再读的内容, 很有可能讲解乏味, 而且贻笑大方。现在学生的逆反情绪重, 而且知识获得渠道很宽, 如果教师本身不加强学习, 对历史事件不熟悉, 很可能不受学生喜欢, 当然教学教过就更说不上了。

时下不少影视节目也逐渐涉及到历史原型, 这也涉及到历史的再认识和思想的在认识问题。使用老一套的方式来评论历史、认识思政理论不仅让人反感, 还可能会因为各种问题而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掌握尽可能多的秘闻式的资料,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可以使自己讲授更加生动、活泼, 使学生易于接受。

4 思政课要具备发展的眼光

思政课教学必须具备发展的眼光, 了解并熟悉时事政治, 把思政教学和当前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贴合学生实际。把以前的理论背景置换到当代政治上, 与现在的政治环境结合起来分析, 让学生充分体味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强大功能, 让理论课真正成为一门方法课, 实践指导课, 做到理有所据、理有所用, 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能把思政课仅仅看作是党的思想的灌输与强化, 更多地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思辨课, 一门历史课, 一门学术课, 一门智慧课。理论来源于实践, 理论高于实践, 同时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理论必须不断地修改于进步。任何抱残守缺地单纯宣讲都是对于理论的不尊重, 而应该更多地结合当前实际, 发挥出理论的实际作用, 才能使人信服。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职思政教学的必修课, 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当前, 高校思政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 必须改善思政教学教法、教学内容, 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情况。本人在长期的思政教学中, 遇到不少问题, 略有所得, 希望一得之愚能对广大同行略有助益。

关键词:思政教学,《毛概》,教法,项目任务教学

参考文献

[1]庄蕾.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职能[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3) .

[2]吴发水.浅谈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关键在内化[J].价值工程, 2011 (31) .

[3]李晓婷.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3) .

[4]洪曼丽.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8) .

[5]黄莉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刍议[J]..理论导报, 2010 (12) .

[6]陈玲.论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0 (08)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翊,吴新星.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J].经济师,2014,(5)

[2]于易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篇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学生姓名 学号 专 业

系概论》大作业

学习中心

年级层次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期末试卷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大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1)提交截止时间:2012年 3月18日23:59; 2)考号为奥鹏卡号的后9位数字: 3)以下课程需学生用英语作答,涉及课程如下:国家社会与文化(上)、国家社会与文化(下)、金融英语、金融英语(商务方向)、英语电影赏析、英语电影赏析(商务方向)、英语国家概况(Ⅰ)、英语国家概况(Ⅱ)、英语商务通论、英语语言学。

4)大作业课程均需通过“离线作业”栏目提交电子版,学院不收取纸介的大作业,以纸介回寄的作业一律视为无效;

5)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阅卷时以最后一次提交的大作业为准,截止日期过后将关闭平台,逾期不交或科目提交错误者,按0分处理; 6)提交文档要求:提交的文档格式为doc、rar,大小10M以内;

7)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大作业,将酌情扣分。本门课程大作业由10道论述题组成,每道试题10分,共100分。请仔细阅读题目内容,认真回答。

一、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二、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三、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五、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七、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八、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九、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十、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案如下:

一、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二、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切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继毛泽东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事求是”的丰富内涵、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之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再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及其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作的高度概括。“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一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而且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因而我们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二、“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严重的挫折。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在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压力,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大跃进”、反右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又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l与此同时,邓小平从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实际出发,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全面改革也需要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有机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历史地联系起来、内在地统一起来,这是形势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造性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必须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也就是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只有解放了思想,克服了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思想与实际相统一,避免主观主义、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等“左”和“右”的错误,也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因此我们说,“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三、“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中国社会和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也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要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也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和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仅如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阶段性和过程性(连续性)的统一,总体上呈前进、上升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淘汰——这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尤其如此。

四,“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为了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告诫全党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始于人类的实践,认识的动力源于实践的需要。不仅如此,实践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和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也即是要做到“求真务实”—— “求真”,包含着“如实地、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和“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追求真理”这样两层含义;而“务实”则强调了认识的目的是“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这一概括充分揭示了人类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即认识的“两次飞跃”),进一步指明了认识的目的和方向,是实事求是深刻内涵的直接体现与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丰富和发展。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实现条件、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从而更为完整、充分地体现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三、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

重大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是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

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

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三、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

(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巨大贡献:

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毛泽东思想中无处不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要革命就必须有革命的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近代中国80年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尽管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但是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批评和抛弃了“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革命家的智慧,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

首先,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对待农民,是中国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农民运动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中国的人口百分之八十是农民,我们讲的人民主要就是农民。”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说:“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其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在中国再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必须另辟新径。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开始了创建根据地的斗争。毛泽东深刻分析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完整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指出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毛泽东认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最后,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已经得到全党的认可,相反,在党内仍然盛行着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思想,为此毛泽东批评了“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科学地论述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把落后的农村造成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的敌人,借以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强调农村斗争并不是忽视城市斗争,必须正确处理农村斗争和城市斗争的关系,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二、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但是,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各国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应当由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决定。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以便建立一个新的劳动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

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首先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占领城市,然后进攻农村,而只能走相反的道路,先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集聚和发展武装力量,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体现在1928年10月至1930年5月这段时间所写的4篇文章,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中。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无产阶级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第二,强大的反革命势力,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只有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集聚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才能创造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条件。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有发动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才能夺取胜利。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无产阶级要取得民主革命胜利,首先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把农村改造成为先进和巩固的根据地,成为促进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发现,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应该行得通,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方性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这个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的最根本原因。第二,中国有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在那些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可能首先建立红色政权。第三,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而且日益激化,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向前发展。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前三个条件是客观条件,后两个条件是主观条件。同时,“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在怎样走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正确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重要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第一,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动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第二,只有建立革命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第三,只有建设、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可靠的基础,武装斗争有可靠的依托。“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只有“工农武装割据”,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重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才能真正创造红军,使之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体现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已基本形成。它以独创性的内容,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的转变,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来决定的。我国的大部分贫下中农都在广大偏远的农村,由于我国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有限,而工人阶级的力量远不能达到推翻国民政府的程度,所有必须走工农结合的道路.而当时的反动派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城市,要想革命取得成功,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一切开僻农村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而获得解放的农民为了维护胜利果实积极参军拥军,从而壮大了人民武装的力量。因而,以农村为工作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具有中国特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篇5

在线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共 31 道试题,共 62 分。)V 1.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二次结合 B.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2.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是在()A.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C.1987年十三大报告 D.1992年十四大报告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3.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

B.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 D.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一个中国

C.港澳台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D.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A.根本力量 B.主要力量 C.基本力量 D.团结力量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6.邓小平强调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 A.诚实劳动 B.合法经营 C.同步富裕 D.共同富裕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A.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D.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8.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A.和谐又不和谐 B.和谐的 C.不和谐的 D.不安定的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A.传播马克思主义 B.继承马克思主义

C.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D.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10.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7年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保持多民族国家的集中统一

B.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力 C.实现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各民族高度自治、自主发展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A.两个文明 B.三位一体 C.全面建设 D.五位一体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1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保护公有财产不受侵犯 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1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体现在()A.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D.从严治党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16.“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连接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C.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17.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根本的依据是()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1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A.重要内容 B.重要部分 C.重要标志 D.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20.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可概括为()A.理想国 B.太阳城 C.大同社会 D.乌托邦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2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A.沟通与交流 B.生存与发展 C.动荡与对峙 D.和平与发展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22.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上 A.量的优势 B.质的优势 C.影响力 D.控制力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23.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A.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B.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本国国情 C.深入理解和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 D.全面观察和正确估计国际形势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24.()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A.阶级斗争 B.改革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25.我党历史上,初步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基本含义的是在()中。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反对本本主义》 D.《实践论》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26.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提出了()A.反对本本主义的命题 B.实事求是的命题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D.反对教条主义的命题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27.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思想的是()A.周恩来 B.刘少奇 C.毛泽东 D.邓小平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28.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A.最根本的依靠力量 B.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C.最具开拓性的先进力量 D.最具活力的创造力量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29.我国的国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D.人民群众自治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30.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3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V 1.我国的改革()。A.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对象是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根本制度 D.是对体制的革命 E.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

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

2.在民主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思想路线上所犯的主要错误是()A.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C.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 D.把原苏联模式绝对化

E.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度化 正确答案:ACD

满分:2 分

3.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其当时的客观条件有()A.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B.苏联的示范效应

C.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 D.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

E.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

4.先进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体现在()A.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B.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C.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D.反映时代进步潮流 E.追求最新潮流与时尚

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

5.毛泽东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集中表现在()。A.《实践论》

B.《反对本本主义》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E.《论联合政府》

正确答案:CD

满分:2 分

6.“实事求是”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在党()。A.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反对把苏联经验绝对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反对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E.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 7.在我国,人民是由()组成的整体。A.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国民

E.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未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 正确答案:ABCE

满分:2 分

8.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A.推翻帝国主义 B.推翻资产阶级 C.推翻官僚主义 D.推翻封建主义 E.推翻官僚资本主义

正确答案:ADE

满分:2 分

9.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在于()。A.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不同

B.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C.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D.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E.社会性质明显不同

正确答案:ABCE

满分:2 分

10.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A.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B.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 C.有力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要求 D.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要求 E.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要求

正确答案:ACDE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9 道试题,共 18 分。)V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2.社会主义改造相对于改革而言是历史的倒退。()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3.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4.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是“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8.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本人的思想。()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9.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篇6

课 程 实 践

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认同调查研究

名: 彭希 蒋涛 组

别: 40 序

号: 10

号: 2014065229 2014132130

话: ***

院: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

信息工程学院

级: 城规二班 电子一班

指导老师: 张寒梅

完成时间:2016年 6月

5日

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认同调查研究

摘要:劳模精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人们对劳模精神也有新认识和对劳模的新期待。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劳动者,他们有对劳模精神的认同,也有对劳模评选必要性的疑问。我们期望对劳模精神进行传承和发展,让劳模形象更加真实和饱满。

关键词: 时代变化 劳模精神 认同感

2015年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以节日的祝贺。这是中国继1979年后时隔36年再次对这一群体进行最高规格表彰,目的是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习近平在会上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2064人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授予9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劳模,它代表着是一种饱含感情的符号;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劳模,意味一种“文”,是一种人理之伦、人生之道的“人文”;劳模,意味着一“取向”,那是一个时代的追寻脚步,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共和国的光辉历史上,各条战线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前列,以忘我的献身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许许多多吸引人们眼球的新兴事物层出不穷,多元化的社会诉求、嬗变中的国民心态、失衡的权利和义务,使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和道德问题。说起劳动模范这个词语,大部分人还是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大概也只对王进喜、焦裕禄等寥寥几人略有耳闻,而作为祖国未来的年轻大学生们更是很有必要正确认识劳动模范在各个行业、领域发挥的先进性作用。对此,我们在校园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了一些大学生关于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认同的一些数据。以下是我们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后得到的一些结论。

填写问卷的男女比例大概为1:3,这也是由于我校是经管类学校的特点所决定的。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全国劳动模范的事迹都只是知道一些或者知之不多,然而完全没有听说过的人竟然也有1/10,这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惊。诚然,现在各类社交网络平台上的红人十分多,那些奇奇怪怪、嘻嘻哈哈的事情要比一个坚守自身岗位,将自己奉献给工作的劳模事迹要有趣得多。年轻的大学生们需要一些新鲜的事情来满足好奇心,我们猜想这应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认识焦裕禄、王进喜的人分别是92.59%和85.19%,认识时传祥的不足三成,而认识王书凤、唐春兰和陈刚毅的人数则不超过一成。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焦裕禄和王进喜是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后来的时传祥等人并未被写进教科书。80%以上的人了解先进人物事迹的途径是通过电视和网络,而这些实际报告并不具有所谓的“爆点”,不能很好的抓住人们的眼球,因此除了一些央媒之外,其他媒体少有报道。相应地,对于全国劳模的评选状况,60%的人才停留在了解一些的层面,有人甚至完全不了解。从以上的总结中我们大致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程度很低。

不过,也不能因为这个结论就草率地给大学生扣上一个浮躁、不踏实的帽子。虽说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程度不够,但是他们对全国道德模范的认同感其实是很高的。爱岗敬业,扎实工作,赶超先进;崇尚科学,更新观念,奋发向上;敢于探索,勇攀高峰;乐于助人,先公后私;保护和热爱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等品质都是被过半数问卷填写人认为作为劳动模范所具备的。而且,平凡至伟,在基层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这样的形象是受大多数人认可的。另外,也不乏有认为虽身居要职,但呕心沥血,为祖国和人民不辞辛劳这样的人更贴近他们心中的劳模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劳模也由建国初期以苦干实干为主,转向今天的高科技、高知识等多成分并重发展。新一代劳模在继承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等优秀品德的同时,有广泛群众基础。很符合主流地,参加我们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评选劳动模范可以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风向;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爱岗敬业;可以发挥劳模的模范带头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目标。从社会到个人,劳模的影响不可不谓是满满的正能量。然而对于开展劳动模范的评选活动,大学生们的热情并不算高。68.52%的问卷填写人表示会不太关注,原因有也主要是不清楚候选人的事迹。全国劳模的评选对大学生起到的作用有限,只有40.74%认为意义很大。72.22%的大学生表示评选劳动模范很有必要。至此,我们又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同感比较高,但劳模评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他们觉得劳模精神可贵,评选却无甚必要。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简单分析,我们发现一个矛盾的地方,即大学生一面对劳模以及劳模精神表示很认同一面又对劳模评选不感兴趣。劳模精神确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特别是对社会风气的弘扬方面。不过劳模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马克思提出,列宁斯大林实践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正是剥削了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苏联经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实现,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国家掌控各行各业,收归国有,组织社会化生产,所有人都贡献劳动生产要素,没有资本家、企业家、投资者。因此强调“劳动”精神,劳动最光荣则是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维护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劳模精神里的核心为无私奉献,强调只有为国家奉献自己,做出贡献才算实现人生价值,进行思政教育,从而提高生产力。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苦干实干固然值得敬佩,但科技型、知识型劳动者无疑是新时代劳模更应具备的。此外,个人认为有些媒体对劳模的的报道宣传过于极端。比如一段对中国光学界著名专家、国际激光领域知名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核物理专业、光电子技术专业创始人,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首席教授马祖光院士的报道: 他的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淡泊名利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留德期间他节衣缩食,以清水挂面果腹,两年时间吃了150斤挂面,节省下来的1万多马克外汇,全部上交国家。光看这几句话马祖光院士应该也可以算是劳模了吧。但人们记住的似乎也只有吃挂面的事情,这就是宣传的刻意引导。最正统的观点是:他很厉害,但他必须穷。包括类似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似乎也在遵循这一标准。这算不算是一种畸形的认知呢?我们渴望看到一个个性格饱满的劳模而不是经媒体各种美化修饰后的极端形象。

附件

一、调查问卷 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认同调查研究

您好,感谢您参与此次关于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认同调查研究的问卷调查。由于此次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填写方式,因此不会涉及任何个人隐私,请您认真看题,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和感受填写问卷。最后,再次感谢您的参与。

1、你的性别 [单选题] ○ 男 ○ 女

2、你听说过关于全国劳模的事迹么? [单选题] ○ 知道一些

3、以下几个人你认识哪些? [多选题] □ 时传祥

□ 王进喜

□ 焦裕禄 □ 王书凤

□ 唐春兰

□ 陈刚毅

4、你通过那些途径了解全国劳模 [多选题] □ 电视 □ 网络 □ 书本 □ 报刊

□ 先进人物事迹报告 □ 其他 ○ 知之不多

○ 没有听说过

5、你清楚全国劳模的评选情况吗? [单选题] ○ 很清楚 ○ 了解一些

6、你觉得全国劳模应该具备哪品质 [多选题] □ 爱岗敬业,扎实工作,赶超先进。

□ 崇尚科学,更新观念,奋发向上。□ 敢于探索,勇攀高峰。□ 保护和热爱环境。

□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极大贡献。□ 乐于助人,先公后私。

7、你心目中的全国劳模是什么样子的 [排序题,请在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数字] [

]平凡至伟,在基层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

[

]虽身居要职,但呕心沥血,为祖国和人民不辞辛劳

[

]资产雄厚,在自己所处的领域勇于革新,积极进取,成为领域的巨擘

8、你认为全国劳模评选有哪些意义 [多选题] □ 可以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爱岗敬业。

□ 可以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风向。

□ 可以发挥劳模的模范带头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 可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目标。

9、如果展开全国劳动模范选举会关心吗? [单选题] ○ 很关心

10、关心的原因: [填空题] ○ 不太关注

○ 没有兴趣

○ 知道很少

○ 不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不关心的原因是? [单选题] ○ 跟我无关 ○ 选都不清楚要选的人都有哪些事迹

○ 觉得没有自己想选的12、全国劳动评选对大学生影响意义如何。[单选题] ○ 意义很大

13、全国劳动模范评选的必要性如何 [单选题] ○ 很有必要

14、谈谈你对全国道德模范的认识,或者道德模范评选的感受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证明材料

○ 必要性不高 ○ 没有必要

○ 所起到的作用有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篇7

1 当前“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扩招后由于教学资源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取大班授课制度, 学生人数一般150左右, 多的班级达到200人, 这样的班级规模严重影响师生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师生间较难开展互动, 很多教学方式和手段也难以实施,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 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 影响教学效果。从教材内容来看, “概论”课内容主要是一些文件汇编式的结论性概括, 对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关注不多, 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不够。如果教师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性, 教学不能紧扣时代脉搏, 没有把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将理论变成鲜活的现实, 那么这种没有根植于社会生活、束之高阁的理论只会让学生觉得抽象、枯燥和无味, 难以理解、接受。

“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着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重教师“一言堂”轻学生“群言堂”、重教师教学积极性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没能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 竖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难以触动学生内心, 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教材为中心按章节内容逐一进行机械式灌输, 照本宣科, 内容重复较多, 理论上做到面面俱到, 没有重点难点。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讲授内容抽象空洞, 让学生感到讲授的理论知识离现实太远太枯燥, 结果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学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上课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记, 考试突击背, 考完以后就忘记。“概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环节中普遍缺少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即便有实践教学环节也形同虚设。虽然安排有实践课,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考核轻过程监督的偏差, 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考核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千人一面”与“千人一卷”, 是对目前主要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弊端最为形象的概括。考试是“概论”课教学用来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期末考试的试题也主要集中在书本的理论知识。这种模式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印象: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并没有实质性差别, 最终都是为了通过考试。作为学生, 上课的唯一目的是记住理论知识。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体现在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 学生受教育状况的直接反映也是试卷上分数的高低。“概论”课的考试功能, 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不仅严重扭曲了“概论”的教育功能和本质, 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道德修养的好坏、知识的多寡、能力的强弱、所选择的材料跟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否切合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接受程度。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欣赏、崇拜某位教师“概论”课教学中所展现的丰富知识、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慢慢喜欢上教师所承担的“概论”课。在实际中, 一些“概论”课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认同不高, 对课程的性质、定位及功能的认识有偏差, 觉得从事“概论”课教学缺少成就感, 也就不愿意把精力用于教学方面。另外, 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来说, 不管是个人经历、知识积累还是个人教学魅力来看, 还达不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象吸引人的教学要求, 各方面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概论”课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2.1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要密切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 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在照顾到课程内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 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 对教材有所取舍, 重点讲授。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重点讲授的内容、一般讲授的内容、学生自学的内容等多个层次。把该课程中的重点理论、和现实联系密切的、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疑惑的、对学生日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内容安排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学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 对“概论课”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 应侧重分析、掌握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以及它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讲授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紧扣学生最关心、最想解决的问题, 及时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不能照本宣科。要将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贴近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 避免空洞的说教, 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以热点话题为引导,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念, 广泛收集资料, 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融人教学过程, 这样既有助于解决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脱节问题, 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2 改革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让学生对“概论”课讲授的内容真信真爱, 教师的传授是关键, 但最后的效果还要取决于学生的领悟, 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努力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力图讲活“概论”课, 提高课堂控制力,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积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将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 将重点、抽象而又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图、文、声、像为一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加想象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组织教学时, 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可以交替使用问题导入、影视导人、故事导入、热点导入、用与学生课前或课问谈论的话题进行导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精彩内容的链接、插入。“概论”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 古今中外很多事件都可能成为精彩讲解的一部分, 特别是那些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 那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情等等。可以通过互动式、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教材的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进行解答。要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 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 寻找案例, 展开分析,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概论”课的讲授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教育效果的, 必须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可以将课堂学习有效地拓展到课外,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 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3 改革创新考核方式, 提高考核方式的开放性

应充分结合“概论”课教学特点对考核方法改革, 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着重于对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应该遵循“四个注重”原则:第一, 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第二, 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第三, 在考核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第四, 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要把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做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辩证统一。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 主要依据是平时表现 (课堂回答问题、听课和完成作业的态度) 、观后感、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或讨论稿和考勤等各个方面。改变以前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采用开卷和闭卷结合进行的方式, 适当扩大开卷考试的比例,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要求, 降低考试标准, 背离教学目标。考题注重挖掘学生的能力素质, 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加快知识更新, 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增强“概论”课的魅力

称职的“概论”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宽厚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眼界, 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各高校应该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条件, 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师人才培训体系, 使现有的师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有计划地为“概论”课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培训机会, 通过培训来更新知识、开阔眼界,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安排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校做学术研究访问。邀请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 在学术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完善制度政策,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 使“概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能够在教学中感受到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 安心于教学工作。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现有教学状况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学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进一步增强教学实效, 成为“概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立足实际, 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对策。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卿定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6) .

[2]吴建兴.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 (6) .

上一篇: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下一篇:高考作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