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2024-06-18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通用8篇)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篇1

※070910117沈啸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裸考”现象调研报告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忙于专业课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将精力投注于其他方面,在应对每年的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时,总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裸考”。当今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裸考”现象已在全国各大高校蔚然成风。研究这种怪异现象的发生对于促进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本调查组运用学习理论对“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以东南校区为主)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裸考”现象进行研究,力图找出“裸考”现象在各大高校中逐渐盛行的原因,同时,全面分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带来的影响,力图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促使其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

我们对“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学习理论的诊断活动步骤如下:

1、裸考学生所占比重

2、学生选择裸考的原因

3、学生对于裸考现象的理解

4、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的目的及目标

5、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看法

6、学生对目前四六级考试的综合评价

我们在调查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法,主要步骤如下:

1、了解当代大学生选择“裸考“的原因。

2、分析不同个体对待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不同态度。

3、拟定写作提纲,与经历过“裸考”的同学交流提纲的恰当性。

4、开始写作:尊重事实,深入分析,得出调查结果。

5、向老师提交调研报告。

“裸考“现象,揭示英语学习态度

——当代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裸考“现象调研报告主要结论

如今,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裸考现象已蔚然成风。调查结果显示,总的来说,多数学生选择裸考只是无奈之举。过重的专业课负担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导致英语学习时间减少,无暇为四六级考试做准备。

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合理的看待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样一种制度,承认其初衷是好的,但是形式需要改进。我们都期待未来会有更好的制度出台,能够更好的评价大学生英语能力,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热情,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此次调查的范围是常熟理工学院(以东南校区为主),被访者定义为在常熟理工学院学习的学生。调查实施时间为4月17日至18日,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在常熟理工学院(以东南校区为主)各个学院选取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

100分,回收97份,有效问卷为90份,问卷有效率有90%,调查实施自始至终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调查小组成员在调查过程中进行了全过程检查,督导,并对完成的问卷进行了100%的检查。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裸考现状分析

1.裸考学生所占比重:大大超出预期

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89%的被调查者选择大学英语四六级裸考,其中男性为18人,占总男性被调查者的66.7%,女性为62,占总女性被调查者的77.5%,比率大大高于男生。

在备考人群中,仅有1.5%的被调查者花一个月以上时间复习,2.1%的被调查者利用考前一个月复习,6.4%的被调查者仅在考前一个星期进行突击。

2.选择裸考原因:没时间备考是主流

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裸考的被调查者中,79.1%认为没有时间复习,13.2%的被调查者自信裸考可以通过,主要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主,4.3%的被调查者只是考着玩玩,3.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

而在选择因没有时间复习而裸考的被调查者中,大一占了40.1%,大二占了33.1%,大三占了25.6%,大四占了1.2%。

3.对于裸考现象的理解:大部分人认为是可取的调查结果显示,67.3%的被调查者表示理解裸考这一行为,并且认为四六级考试本就是注重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考察,而不是针对某一范围进行复习的考察。而32.7%的被调查者则表示,裸考实属无奈

之举,是不可取的。

4.参加四六级考试的目的:以方便就业为主

在被调查者中,将近77.1%表示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出于毕业后择业的需要,10.6%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自己的英语水平,2.9%的表示只是随大流,9.4%的被调查者则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目的在于拿到学位证书。

5.对于四六级考试的目标:多数希望拿高分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被调查者中,有69.1%的希望高分通过,21.3%的表示仅需要及格即可,9.6%的则表示没有分数要求,只是考着玩玩。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带来的影响分析

1.对于英语学习的看法:大多数表示毕业后将不再学习英语

在被调查者中,有将近68.4%的表示毕业后将不再学习英语,大学阶段是人生中学习英语的最后一个阶段,12.1%的被调查者表示还将继续学习,英语对以后的工作社交都很重要,而19.5%的被调查者则表示是否学习英语将视以后的工作情况而定。

2.对目前四六级考试的综合评价:有利有弊,客观对待

对于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此项考试可以有效督促大学生学习英语,是积极合理的有33.2%,认为英语考试决定学生能否拿到学位证书,是不合理的有12.8%,认为上学时花了很多时间学英语,毕业后用的机会却不多的有22.4%,而认

为显得过分重视英语,忽视了汉语学习的有4.7%,但是认为四六级考试目的是好的,但形式需要改进的有99.4%。

总的来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存在积极影响,但也无可厚非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客观公正的对待,切不可走极端化路线。

班级:0709101

专业:汽车服务工程

学号:070910117

姓名:沈啸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探索

一、采用“跟进式”专题化教学, 构建教学内容

“概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 从理论到实践,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 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而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 学生在中学的课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和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避免与中学时的重复, 使学生真正能够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认知到理解, 再到认同和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此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的章节一章一节面面俱到的讲授方法, 按照“把握理论精髓, 兼顾教学体系, 创建名牌课程”的要求, 将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为35个特色鲜明的专题, 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讲授。

在专题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强调要“跟进党的创新理论, 跟进社会发展现实, 跟进学生思想实际”。为此, 我们一是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 要求每位担任专题教学的教师必须负责跟踪自己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 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使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二是建立学生思想调查制度, 在开学初和学期中, 我们都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让学生把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希望该课程解答的问题写出来, 根据调查的结果, 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对已有专题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使我们的专题更加贴近学生思想, 贴近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建立专题的专家评议验收制度, 每个学期, 我们都会组织专家组, 对大家新制作和修改的专题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评议验收, 验收合格的专题, 才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跟进式”专题化教学的实施,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普遍反映:“专题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针对性强, 且思想深刻, 有很大的启发性”;专题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是全程实施多媒体教学。对每一个专题, 我们都精心制作了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把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综合起来表达事物, 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 而且在形式上非常生动、活泼、直观, 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是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我们还开发完成了“概论”课的网络课程, 挂在大学的校园网上运行。该网络课程主要有三大模块:教学支撑系统、资料查询系统、考核测评系统。其中教学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专家课堂以及供师生交流的BBS、论坛、聊天室。资料查询系统主要包括经典文献、学术论著、背景资料、声像资料、图片资料。考核测评系统分为教师考核及学生自测系统。能够实现网上远程浏览、查询、提问、下载相关资料, 可以进行网上远程教学、对话、辅导、答疑、管理。网络课程的开发, 实现了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自主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是进行了网络课堂的教学试点。网络课堂, 是借助于交互性更强的网络技术平台, 有多名教员同时参与, 集授课、研讨、答疑、考核等教学环节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个专题中我们进行了教学试点, 教学时由3-4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参与授课。课堂教学环节包括五步, 第一步, 引导教学环节。由主讲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本专题的基本思路, 包括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等。第二步, 材料浏览环节。组织学生浏览各种相关资料, 包括本专题的完整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背景介绍、理论争论、观点解读、专家论坛等。第三步, 分组讨论环节。第四步, 辩论答疑环节。第五步, 课堂测试环节。网络课堂设置有完善的即时测试系统,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场检测。试点证明这种教学改变了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方式, 构建了一种“启发引导, 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搞好实践教学, 我们重新规划落实了4个实践教学基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每学期安排专门的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调查, 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 使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体所察, 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除校外实践活动外, 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组织学生成立专题问题研究小组, 由任课老师担任不同专题小组的辅导教师, 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活动, 寓教于乐。这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们提供了贴近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广阔舞台, 也提高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学生平时即使不认真上课, 甚至逃课, 考前突击看书、背笔记, 也一样能过关。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与我们的教学目的不相符。学习“概论”课的目的, 不是让学生背会几个名词解释, 背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分析社会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围绕此教学目标, 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建立起了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占20%, 主要从平时表现、纪律、上课回答问题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占20%, 主要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 期末开卷考试占60%, 主要注重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以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实践证明, 这种综合化的考核方式, 真正改变了学生对“概论”课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状况,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五、规范教学管理, 实现课程管理制度化

课程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化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概论”课的课程建设中, 我们根据新教材和教学大纲,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课程组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教研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集体备课制度, 每个专题, 从大纲到具体的教案, 都坚持集体讨论, 以集思广益, 对教案和课件进行完善, 努力使每个专题都是一场高水平的讲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拿手、最受欢迎的精品课;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指定骨干教师具体指导新教师授课, 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课比赛, 吸纳他们参与大的科研项目;还有新专题的试讲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我们规范了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 实现了课程管理的制度化, 也凝聚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翊,吴新星.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J].经济师,2014,(5)

[2]于易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篇4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我们的国家的发展思想和路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对我们的国家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感谢老师的精彩的演讲和授课方式,不仅用语言教授我们党的先进事迹和思想,还运用了视频播放,是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国家和党的历史,使我懂得了跟多关于党和国家的知识,加深了我对国家的深深地热爱之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在马克思的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这些理论的产生是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好、更快、更稳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篇5

摘要:“三农”问题即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制约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不论是从中央还是在地方,都在不断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全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关键词:“三农”问题 教育 土地 劳动力 生产 调查背景:

自古以来,农业问题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如今:

一、由于城市的扩张,工业的发展,不得不占用大量土地,而这大量的土地中,绝大部分是农村的耕地,致使耕地的急剧减少,从而在不久的将来将引发不同程度的粮食问题;

二、贵州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许多地方还在持续着原始的耕作方式和产业结构,因而导致生产力不强及生产率低下,无法在新世纪里让农民们快速富裕起来;

三、在农村,教育方面也相对的落后,因而农村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现代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样对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

四、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年放弃了原始的农业生产,他们中许多人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纷纷向城市涌进,在这其中也有许多问题围绕着他们;

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看病难是许多农民都头疼的问题,医院的医药费非常昂贵,农民们一般支付不起,因而弄得生了病后总是一拖再拖,耽误了治疗。正是基于以上这些问题,让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我们团队利用假期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初步了解安顺市开发区各村基本发展情况,以及各村中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简单思考分析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提出一些合理有效的对策及建议;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小组各成员的交际能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收集与总结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了解自我、改善自我,增加对社会的认知度,使小组成员能够全方面的发展,提高成员素质,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调查时间:

2010年1月20日至2月9日 调查地点:

贵州省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农村。

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8月份经贵州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安顺市老城区西部,与老城区紧紧相连,是安顺市正在建设的现代化新城区,全区面积171.68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余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军工、制药、汽车、机械、化工、酒类、食品、民间工艺等支柱产业,为安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今,开发区辖区范围内共有84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4万余人,其中农村人口8万多,城市人口5万多。调查对象:

安顺市开发区周边农村村民,主要为双阳周围农村,包括对门村、破木村、赵家山村、平寨村、石头寨村、大坝村、土桥村、大云村等村寨,这些村都是属于安顺市开发区的管辖范围。调查方式:

以走访调查为主,通过走访各村村干部及村民收集信息,通过进入政府官方网站查找资料为辅。调查内容:

经过十多天的走访与调查,大体上了解了各村的基本情况,因为这些村都临近市区和厂区,所以各个村基本上发展良好。但是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仍然可以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大致可以总结出“三农”问题里面的几大问题:土地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农村的教育问题、剩余劳动力输出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等。下面将以上问题逐一列出说明:

第一,土地问题

土地既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适度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农村,农民们把土地看得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农民们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卖田卖地是卖命”,足见土地在农民心目中的重要性。

然而,城市要发展、要建设、要扩张,经济的发展要投资、要招商引资、要建工厂,人口的增长需要建设房屋等等,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

作为一个省级开发区,所谓“开发区”就是要立足于开发,要开发就要建设,要建设就需要占用土地。现如今,开发区有两项重要项目就是建设“双阳生态新城”项目和“安顺航空城”项目,仅仅“安顺航空城”项目就需要土地面积35-40平方公里,因而在双阳周围的许多农村的土地已经被政府征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使得许多农民沦为“无地”农民,令他们没有土地可以依附,使他们没有了收入来源,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虽然土地被征用能得到一笔不错的土地补偿款,但补偿款的数额总是有限的,农民们通常是教育程度低,思想不打开放,所以农民许多很少是有投资理念和创业理念的,他们大多数不懂得投资,得到了补偿款只能是有多少用多少,用完了之后便无计可施了,这样对农村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在以上调查过的村里面,有许多就是这样的“无地”农民,他们在失去土地以后,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这是他们所苦恼的。

所以,政府在考虑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考虑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后的发展和安置问题,农民也是需要发展的,尤其是对那些“无地”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多出台一些扶助这些农民的政策,使他们能够摆脱困境。

第二,农村产业结构问题

贵州省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的地理条件,土地大多属于山地,平坦的土地则相对较少,加上许多地方土地石漠化严重,使得土地面积严重不足,加上信息的相对落后,使得许多地方发展严重不平衡,不少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耕作方式和产业结构。

调查的村里面基本上还是保持着人力、畜力与传统犁耙相结合的耕作方式,但在这一地区相对于其他地方已经相当不错了,由于村村通路计划的实施,道路通往各个村的道路基本完善,许多机械化的东西已经在这里普及使用,远距离运输有拖拉机,灌溉有抽水机等。

各个村里面还是保持原始的种植模式,基本上种植两季,分别为一季水稻,一季油菜,少有其他经济作物,村里面也没有村办企业,并且各种产业是没有统一的管理的,属于那种粗放式的,小家庭式的产业方式,在这种产业结构下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这样的产业方式是很难让当地农民们在短时期内富裕起来的。

调整产业结构,多种植经济作物,多办一些村办企业,发展其他产业,组织一些懂得管理的人来管理企业,组织人员与外界交流,实时掌握外界信息,尤其是市场信息,这样才能让人们保持与外界信息的畅通,才能把握市场动向,以市场为导向,才让农民们富裕起来。

第三,农村的教育问题

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境内有本科学院(安顺学院)1所,职工大学1所,职业技术中学2所,科研设计单位7所,高中3所,初中11所,小学47所,其中安顺市二中、安顺电大正在娄家湖片区建设新校,娄家湖教育区正在形成。

在调查的几个村里面,对门村有一所小学,其他村没有小学,其他村的有些到对门小学上小学,小学结束后转到附近的双阳中学或宋旗中学上初中;有些则直接到双阳中学或宋旗中学学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们每天上学总要起得很早,要走将近半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学校,一点都不方便。

虽然国家已经免除了九年义务教育各项费用,但仍有一些学校利用其他名目向学生收取费用,许多家长也对此感到纳闷,但是没有人去揭发,只能在心里默默承受。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农村,大多数小孩初中毕业就出门打工去了,在他们当中流传着“读书无用论”,其家长们也不能正确意识到孩子上学的意义,不能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女孩子不用读很多书,男孩子要留在身边跟自己干农活。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继续读高中,很少有人进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学习,当在外面打工时,没有学历,也没有技术优势,因而在外出找工作过程中总是碰壁,找不到称心的工作。

有些则不是小孩子不愿意上学,确实是有些家庭无法负担孩子上学费用,即使孩子的成绩很好,做孩子的也能体谅父母的辛苦,所以他们放弃上学。但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农村教育的不良发展。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根本,很显然,农村的教育投入是严重不足的,许多孩子无法继续求学。对于占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没有良好的教育,也就没有良好的发展,无法展现他们的潜力,也就没有美好的未来。国家要想良好发展,就得抓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

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与回乡创业问题

调查中,另一个农村的突出问题就是,现在的农村青年不愿意再像父辈们那样紧紧依附在土地上,因为他们认为仅仅依靠承包的那几亩土地,不仅收入低,而且做农活特别累,年轻人通常受不了这样的苦,他们还年轻,拥有着自己的梦想,想到外面闯一闯的勇气。

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去了,留在家里面的多是些中年以上的人或是小孩子,年轻人很少有在家里面的。他们大多是到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发达的地区去工作,进厂或做建筑工!

然而就在去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打工的地区有许多的工厂倒闭了,因而许多人被迫提前回乡。当被问及他们在过完年之后是否还要外出打工的时候,许多人面露难色,因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到外面去也很难找到工作的,有些人则希望在自己的家乡进行自主创业,但是苦于找不到好的项目和没有资金支持,没有好的政策扶持,所以要进行自主创业显得难以进行。

我们认为政府有必要对返乡的农民兄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拥有一技之长,能够更好地谋生;同事对他们进行自主创业引导,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这样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五、农村医疗保障问题

调查中,很多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就医问题,农民就医问题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买不起药,住不起院,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许多农民的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在勾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中,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新形势下为切实解决农村医疗问题而实施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如今,许多农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许多村里面建起了卫生院,在自己村里面就能看病,使农民们得到了许多实惠,通过医保可以报销部分医疗费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不再为生病而犯愁了。

但是,由于新型农村医疗体系开展较晚,农村经济落后,医疗设施不是很完善,医疗人员水平不是很高,很多方面有待加强。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满意服务,是实施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加强农村卫生全行业管理和监督,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关键;为参保农民提供安全、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是合作医疗管理的基本内容;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是合作医疗健康运行的保证。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不断地完善农村医疗体系,使农民们病有所医。实践总结:

假期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在假期里我们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可以干一些我们想干的事情,同时,社会实践是假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大学学习重要的一部分。经过这次假期的调查实践,使我们知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我们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了与社会的接触面,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对社会认知,积累了经验,锻炼和提高了自己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够真正的走向社会。

由于同学们自身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局限性,我们对许多问题不能进行更加仔细和详尽的调查研究,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甚至有些片面,也正是假期里面的社会实践,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交际能力的缺乏,社会经验的欠缺。因而这些让我们意识到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思考,了解社会,不断锻炼自己和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许多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无法改变,但以后的社会需要我们去建设,社会实践是我们毕业以后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准备。

现如今,随着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关注的力度不断加大,已经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加快了农村的迅速发展。例如,在那些交通不便的乡村,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不断改善其交通状况;还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令许多人走出了破旧危险的瓦房,住进了平房;“家电下乡”实行政府补贴,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有些农村甚至拉入了网线,使得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频繁,不断掌握外界信息,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支持;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大范围建立,让农民们的健康得到了保障。所有的这些,都表明着农村正想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下,农村将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篇6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它的革命性。“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的改革理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和核心。正如邓小平同志自己用朴实的语言所说的那样,“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科学地提出了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改革的导向和成败得失,是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及时提出了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三条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论。深刻地启示人们,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可以大胆地试验和创造,包括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那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所发生的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思想,从而揭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不在于一般地提出了改革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都要进行改革,这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也要进行改革,恩格斯在理论上作过分析,毛泽东在实践上进行过探索。而邓小平同志不把改革视为只是一般地发展生产力的渐进的量变,而认为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性的变革”,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全新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有没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在马列的书本是没有提出,毛泽东主席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不会产生严重束缚,因而根本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以致所有制关系不停顿“升级”,建立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晚年更错误地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上去了。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反思,认为只讲发展生产力,不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他说:“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因此,他特别强调把现实存在作为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的基础,要求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决策,作到有的放矢。他认为,从实际出发进行决策,必须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使决策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因为客观实际总在不断变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尚在探索中,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对策,作出新的决策或修正各完善以往的决策,才能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好更快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正如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作为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他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萦记心头,把人民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着眼点。他认为,我们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理应是党的全部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经常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他在解释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时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即使本世界末人均收入达到800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决策主张就是直接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总结和提高。如他自己所说的:“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鲜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认为决策不仅要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而且要接受群众的检验。“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评判决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邓小平是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的思想巨人。他强调研究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但他的眼光总是瞄着世界发达国家为参照系;他研究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但回顾与总结都是为了改变现实,走向未来;他清醒地看到中国的贫穷与落后,有“开除球籍”的危险,因而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所有决策的基本目标。始终强调,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向前看,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现在我们不想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结论,好多问题就下不了决心,处理不下去。正因为他具有发展眼光,始终把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放在世界坐标中考察,所以能够深思远虑,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提出各种既切合实际,又合乎时代要求的方针和措施,创造性地解决种种棘手的难题。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邓小平有句名言:“要照辩证法办事”。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注意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他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他在提出重大方针和政策时,总是考虑到各个方面,绝没有顾此失彼的现象。他指出,思考全局、统筹兼顾的同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中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局工作,把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邓小平认为,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革命的原则性,又要有策略的灵活性。一方面,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始终如一,不能妥协退让。另一方面,在坚持总原则、大方面的前提下,又非常重视策略、方式、方法、措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他说,现代化建设“总的方向、原则有了,具体章法在要在实践中一步步立起来”。他鼓励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地制定、完善和调整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这种“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搞活”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使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局面。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篇7

教育部规定的108个学时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其中理论教学64个学时, 实践教学44个学时。我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又把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教学部分, 我们根据各个章节具体内容加入了适当的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讨论和演讲等形式, 加强师生互动, 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课外实践教学部分作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 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几个亮点, 同时在实践中将继续探索改进。

一、改革实践教学形式

第一, 教师根据教材中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内容提出若干题目, 让学生自由组成五到十个人的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收集材料, 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优秀的调查报告可以申请我院团委组织的大学生科研课题。每学期结束, 将以一个大班为单位把调查报告汇编成册作为教学成果收藏。

第二, 教师选定一到两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 以个人或自由结合小组的方式, 把成果制作成PPT、DV、小品、歌曲、舞蹈等。每个班用两个课时展示学生的成果, 评委由学生干部4人和学生民主选举4人, 共8人组成。每个班取前3名, 共8个大班, 总计24个节目, 再经过教师编排, 可以与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合作共同组织一场大型展示会, 可以邀请新乡电视台、新乡日报等大型媒体进行公开报道, 加大宣传力度, 并与《三全学院报》、《新乡医学院报》、《新乡日报》、《河南日报》等合作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社会实践”专栏, 以展示我们课程改革的成果。

第三,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将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 可以邀请刘庄、南街村等领导到我院作大型报告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分, 可以邀请长垣等地的知名企业家作报告;国际战略和外交部分, 可以邀请高校等著名教授讲授当前国际形势。

第四, 与院咨讯中心合作在学院网站上开通留言板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 由教授本课程的教师和邀请的客座专家 (可以是邀请为我们作学术报告的专家, 也可以根据交流话题专门邀请有关专家) 共同解答学生的问题, 使学生与教师直接进行思想交流。

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作为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亮点之一, 我们根据理论课内容和实际需要建立四个实践教学基地。 (1) 在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京华园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践教学基地, 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路径和河南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并与江苏华西村做对比研究; (2) 在新乡市新飞公司、金龙铜业有限公司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教学基地, 重点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3) 在长垣县建立非公经济发展实践教学基地, 深入研讨闻名全国的“长垣模式”; (4) 在新乡市小店工业园区建立新型工业道路实践教学基地, 探讨科学发展观在新乡的应用与实践。

我们定期组织学生代表深入基地调查研究, 还通过不定期邀请教学基地的有关领导、企业家或知名人士到学院讲学等形式, 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 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三、全程监控教学改革

为了了解教学改革的效果, 我们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设置三份, 在上课前我们设计了学期初期《教学预期问卷》, 了解学生希望从本课程中学到什么内容, 喜欢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等;在学期中期, 设计了中期《教学效果测评问卷》, 了解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否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以及学生对后期教学的意见;在学期末, 设计终期《教学考核问卷》, 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满意程度, 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进行打分, 以及对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建议。

四、科学设置教学考核方式

为了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我们征得教务处同意对本课程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本课程考试将实行百分制, 共包括三部分成绩:闭卷考试成绩60%、课堂成绩10%、实践成绩30%。

闭卷考试的成绩为60分, 在学期末理论课学习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将不再设立论述等大型题目, 题型将设计为三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

课堂成绩为10分, 这部分成绩的评定作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特色予以试行。课堂成绩由课内实践成绩和学生的到课情况两部分组成。学生的到课情况占3分, 由班级辅导员提供。课内实践成绩占7分, 由学生自己打分。由于概论课是大班授课, 一个大班的学生人数很多, 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了体现公平原则, 课内实践部分的讨论、演讲等活动都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每个班大致分为6到8个小组, 小组设有组长。每次的课内实践题目教师会提前布置, 各个小组课下准备, 组长负责协调、安排小组成员的活动。成绩的评定将由小组成员根据每个人的贡献打分, 具体操作举例说明。

比如一个小组20人, 每一个人都要给其他所有的组员打分, 最高分7分, 这样每一个人将有19个分数, 这19个分数相加除以19就是该名组员的一次课内实践成绩, 每次的课内实践成绩由组长负责汇总统计上报给老师, 最后, 再把每次的课内实践成绩相加除以次数, 就是最终的课内实践成绩。课内实践成绩再加上到课情况分数, 就是课堂成绩。

让辅导员和学生参与到成绩的评定中来, 可以增强概论课成绩评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学习的自觉性。

实践成绩为30分, 这里主要指的是课外实践活动的成绩。教师将对每次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打分, 每次都以百分制计算, 学期末把所有实践成绩汇总相加, 最后折算成总成绩的30%, 即为实践成绩。实践成绩也是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的, 当然每个同学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也不同, 如果统一打分则有失公平。这一学期我们将以课堂成绩为试点, 如能顺利有效地实施, 在下一级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中, 实践成绩的20%将由学生自己打分。

五、经费保障

为了确保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 我们作了详细的预算及明细。凡是经过批准的教学改革经费, 将实行专款专用。

经费开支的范围包括: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图书资料费;复印、翻印、打印等费用;设备购置费;课题研究使用的材料费;外出学习考察的差旅费、会务费;发表文章的版面费或著作出版费等;专家讲座费;继续教育培训费;劳务费;其他费用。

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教学改革在学院和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 经过概论教研室各位教师的精心编排, 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 教师队伍严重不健全。由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全院学生必修的公共课, 学生的人数非常庞大。而该课程主要由教研室四位教师负责承担, 虽然我们也聘请有关专家及学院领导授课, 但是, 在实际授课中专职教师严重不足。特别是在教学改革中突出了实践教学, 这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职教师的鼎力支持。因此, 要使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需要尽快增加教学队伍建设。同时, 还需要学院协调各个班级的辅导员,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配合。

第二, 硬件设备短缺, 缺乏技术支持。本课程设有网络课程、留言板等内容, 这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共同支持。

第三, 经费严重不足。以前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占绝大多数, 需要的经费也不多。经过教学改革增设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 比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大型展示会的演绎、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网络平台的设立等, 都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因此, 现在的经费水平是难以确保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的, 要达到教学改革预期的效果, 必须在经费上给予保障。

第四, 制度保障尚需完善。此次进行的教学改革需要学院许多部门予以支持, 如果学院能给予本课程教学改革以制度保障, 就为我部在与各部门进行协作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总的来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 我院把本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 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果, 做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 中宣部、教育部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新乡医学院在教学中以此为重点, 从改革实践教学形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全程监控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特色,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篇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麽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麽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麽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这是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出的高度概括。有了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作行动指导,这也是世界上成员最多的执政党变得更加成熟的一个标志。在这个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显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执行、实践邓小平理论过程中新鲜经验的总结和科学认知的系统提升。

关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有的学者归纳为“八论”,即社会主义时代条件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论、社会主义本质特徵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社会主义全面文明论。2以上“八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徵和发展阶段、时代定位等,作出了比较清晰明确的揭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其核心就是一个发展理论问题,即什麽是发展、怎麽样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它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同时又具有普适性的内容与价值,是世界发展理论的“中国共识”、“东方见解”3,但“八论”未能将“一国两制”论或祖国统一论作为单独的理论元素加以总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的认知缺位和判断失据。

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其宗旨正是在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1987年4月16日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4。

二、“一国两制”——最典型中国特色的理论元素

早在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即对邓小平等人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所作的探索和回答,作了理论总结,勾勒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其中主要包括十二项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科学理论观点,而关於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5,被列为十二项主要科学理论观点中的第九项。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从九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问题上的“一个两制”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项创造性构想已经形成反映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一项基本国策。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把邓小平与孙中山、毛泽东并称为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报告把十四大所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6

2002、2007年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对包括“一国两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更加严谨、更加科学的概括。正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指引着实现社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前进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确保了香港的平稳过渡,实现了香港的顺利交接,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成生动现实。”“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把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管理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7

总之,“‘一国两制’事业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事业,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8“‘一国两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在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央政府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同样也是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面临的崭新课题。”9

讲“一国两制”首先要解决国家认知,即一个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体系。这是包括特别行政区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都应建立的基本认知。实践充分证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份的‘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组成部份的祖国和平统一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0

三、讨论有助於“双认同”的提升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正式推出“一国两制”理论以来已有超越30年的历史,“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经《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加以法制化、定型化已分别有21年和18年的历史,而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正式启动至今也分别有14年以上和近12年的历史。在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的今天,人们不难作出的基本判断是:在中国政府业已恢复行使主权的香港、澳门两地,正常运作的是按基本法建立的新型政权,实行的是体现“一国两制”优越性的特别行政区制度,而广大居民的基本权益受到全面而妥善的多重保障。

20世纪末在中国版图上出现两个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不同於原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一般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容许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表明了特别行政区是国家在原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制之外建立的新型地方行政区域,它所实行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有效载体,既不同於实行单一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原有的统一制度,也不同於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国两制”理论适应历史发展需要产生於当代中国,“一国两制”又令人信服地成功实践在当代中国。“一国两制”作为多重创新的积极成果,应该开始进入其收获期,它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所展现的巨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将逐渐改写现有政治学、法学以及政府管理和公民社会建设等领域的一系列传统定势与价值判断。这中间,涉及宪政理论、宪政传统的新认识,涉及基本政治制度的科学定位,涉及对“一国两制”历史与文化渊源的考证,也涉及对“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科学认定,对“一国两制”优势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一国两制”实践模式的探索等诸多重要而敏感课题。作为“一国两制”理论策源地的中国包括两个特别行政区相关领域的当代专家学者,在这一系列事关国家核心利益也事关对新学科建立、新学术活动阵地的认定的大方向大原则上,不容掉以轻心,不容观望等待,不容无动於衷。

特别行政区制度是实践“一国两制”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它涉及宪政的发展与进步,宪政的突破与创新。围绕特别行政区制度的讨论,早在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前的後过渡期业已开始,近年这场讨论在全国各地包括澳门特区逐渐升温,实属可喜。但整体观察,讨论似乎仍处於相对滞後状态,围绕“一国两制”理论的研究也依然不能认为达到同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快速提升相称、同特别行政区蓬勃发展的现实相称的地步。故此,通过特区和全国相关领域学者共同努力,尽快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包括对特别行政区制度的认知上达成共识,其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不容低估的:1、既最大限度地体现宪政创新、体现国体与政体日趋完善、体现深度改革开放新思维,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反映特别行政区现实。2、及时充实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令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充实崭新内容。3、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认知体系的全面提升,扩大“一国两制”和中国理论创新的国际影响力。4、促进“双认同”:特区居民的国家认同和全国人民的“一国两制”认同。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制度大建构,事关特区居民和全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持续改善,事关法治与公民社会建设的成功。

2004年12月,胡锦涛首次前来澳门特区视察时指出:“‘一国两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在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央政府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同样也是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面临的崭新课题。”11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都需要在贯彻‘一国两制’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前进。”12对“一国两制”、基本法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如今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反覆强调的一个重大课题。它不仅直接同确保特别行政区长期繁荣稳定、长治久安具密切相关性,而且也同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和基本国策的落实息息相关。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

伴随社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重视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的培育十分重要。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3 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之一。对於澳门特区来讲,“爱国爱澳”和开拓创新,同样应成为社会核心价值取向。“一国两制”经长达30年的宣传普及,包括通过基本法加以法制化、具体化,特别是经两个特区十年有多的积极实践,正逐渐深入人心,在特区更享有很高的尊严。可以讲,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已正式而稳定地建立起来,但对“一国两制”理论的系统研究,对新型社会价值观的倡导,整体观察,似乎尚显力度不足,有待引起进一步全面关注与重视。

“一国两制”的实践以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正式成立为标志,这毫无疑义。但广义上讲,追溯到以80年代初这项基本国策的确定和推出为标志也不无道理,特别是中英、中葡两个联合声明中方宣示的基本国策和随後两部基本法的制定,都是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的标志性事件。其实,把“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价值完全分开也很难做到,两者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两个特别行政区成立後就更是如此。由於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多重创新,故实践中有探索、坚持原则下注重创新就完全必要。从特别行政区的现实观察,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一国两制”都具有核心价值的多重性。

一是实践价值。其一是反映求同存异、知行合一的认识论的突破;其二是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的创新;其三是体现东方文明的和谐、包容理念的展示;其四是团结大多数、化消极为积极的统战思维的现代操练;其五是深度开放、坚持创新、自我完善的路径选择。

二是理论价值。其一是单一制与复合制的成功转化与互补;其二是对资本主义积极一面的可利用性的认定;其三是突显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性;其四是验证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合理性、必然性;其五是推动“一国两制”文明、“一国两制”法治成为普世价值。

五、力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被扭曲至为重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14

敢於走新路、做新事,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固有特徵。作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重大成果的“一国两制”,不仅是特别行政区的根和本,也是对国家、对全球具深刻影响与启迪的新事物。有关特别行政区制度科学定位的讨论,近期受到政界、理论界越来越高的关注,形势令人鼓舞,但与此同时,不能不承认的一项判断是,随着形势的深入发展,在“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对一些原则性问题的误读误判,对一些利益驱动项目的误导误引,对维护社会公正的缺席缺位,可能时有发生。因此,成为“一国两制”示范平台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其政府与社会成员作为新时代新制度的幸运受益者,坚持与时俱进、薪火相传,力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走样、不被扭曲,无疑至为重要。

“一国两制”作为新事物,需要正确理解与认知,需要坚定地恪守与维护,需要在实践中完善与提升实践水平,需要不失时机地总结得失与研究其发展规侓。进入新时期,澳门和全国一样,既有物质基础和发展经验的积累,也有已知和未知的诸多变数要面对;既有越来越多发展机遇,也有不容回避的现实挑战;既有阳光普照、春风和旭,也有不测风云甚至台风恶浪。对於敢於承诺、充满自信的特区政府和各界居民来说,对於“一国两制”事业的践行者与受益者来说,沿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设计的既定方向一脉相承、一如既往、一往直前、一鼓作气地阔步前进,作与时俱进的时代强者,这应该是别无他选的选择。

注释: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7月2日第二版。

2李恒瑞:《关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0页。

3同注2。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8页。

5程伟礼、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页。

6同注5,第276页。

7吴邦国:《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年6月6日,人民大会堂。

8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9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10吴邦国:《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9年12月4日,人民大会堂。

11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载於《澳门日报》,2004年12月21日,第A1版。

12同注11。

1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上一篇:晚清四大名臣对联书法欣赏下一篇:年摄影协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