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24-06-19

第一次作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选8篇)

第一次作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1

一、主观题(共13道小题)

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毛泽东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指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则”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简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为了彻底清算并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党的主要任务。八七会议为党指明了革命斗争新的出路。3.什么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参考答案:这是毛泽东对企业内部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具体内容是:企业内部要实行民

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这些思想,为后来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4.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

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二,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高级的逐步过渡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进行和平赎买的设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5.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是什么?参考答案:

中国无产阶级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还有许多特殊优点,国革命中成为领导阶级。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的残酷性和严重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底性。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解农民的痛苦和要求,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增强革命力量。1)一切4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

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这3)8

了(而不是从“本本”或“原

1927年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同时把对 富于组织性和纪有利于它在中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因此它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的坚决彻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工矿企业,便于组织和领导,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殊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有着重大的区别,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广泛、复杂和阶级利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第二,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两党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 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而国民党又力图限制、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这就使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两党也未能建立起合作的组织机构,涉及两党关系及合作抗日的事宜,只能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而国民党总是企图剥夺其他党派的平等权利,发号施令,强加于人,这就增强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要性。7.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是一种畸形的社会。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

第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第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 订,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第三,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四,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8.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 裕。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

9.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

参考答案:

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 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封建主义的靠山,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者。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

10.为什么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答案: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继续探寻国家的出路,终于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第一,从当时的政治情况看,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二,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

第三,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猛烈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障碍。

第四,1914~1918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的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的一面,对此必须加以限制,而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

11.新文化运动是指?

参考答案:新文化运动于亚915年9月兴起,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它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 击,对启发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激起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新途径的热情,为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参考答案: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段酝酿过程。1938年10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 任务。一年后,他又第一次以比较完备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思想原则。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1945年中共七大党章正式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3.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毛泽东思想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应时代的呼唤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首先,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次作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典型的政治理论课, 理论性、说教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的性质、特点, 在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等现实问题, 决定了这门课应以教师讲授为主, 其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影视等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教法技巧的一大挑战。现就《毛概》教法技巧上谈点建议。

1 打破教材, 以史为纲, 以论为点

所谓以史为纲, 就是以毛泽东思想所形成的历史背景为主线, 讲述这一段历史故事, 讲述理论的形成与影响。理论最忌枯燥乏味, 以新中国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史为主线, 分别讲述毛泽东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和意义, 不仅能取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楚的效果,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化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实例, 在故事中学习, 从实例中分析, 从而加深影响, 取到很好教学效果。

所谓以论为点, 就是以各个历史节点为论点, 以有争议的历史事实为论点, 以重点问题及转折点为论点来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历史背景为教学材料, 以重点论点为课堂任务, 开展项目任务型教学工作,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探讨中来。

甚至可以虚拟那一段历史, 如果是你, 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当时的问题呢?每个学生甚至可以提出另外一种解决方法来进行讨论, 看看是否有什么好的办法。有时候, 历史不止一把钥匙, 只是历史选择唯一一种不可逆的方式开启这一扇门。但是, 无论如何, 历史总是翻开了新的一页。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处事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背景及所选择的理论的正确性和必然性。

2 教学手段多样化

单纯的讲解让人不胜其烦, 被动的接受令人如苦药入口, 难以接受。唯有使用新手段, 转变学生学习心态, 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主动接受知识。思政课绝不是洗脑课!思政课同样要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 而且必须有新手段。

2.1 电教化设备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图片教学, 影片教学等模式的综合应用将会促进思政教学的效果, 化空洞的事例、理论为生动的故事。但教学不能止于故事而应该在故事的基础上生发开来, 为什么在那些历史时期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取得了胜利, 为什么会遇到挫折?如此等等, 只有这样的深入分析, 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2 授课方式和授课角色的转换。

单纯的宣讲令人不胜其烦, 喋喋不休令人生厌。记得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最讨厌上的就是思政课了。内容枯燥, 宣讲大而无当, 离现实生活和时下的一切相对遥远。对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恨之入骨, 逆反心理和情绪非常浓重。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时至今日, 我们再使用那种自己都厌烦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结果不想可知。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只是一个讲述者, 一个协助者和引导者, 单个人在课堂唱独角戏, 单人独演, 有倒彩而无喝彩, 估计只有某些久经考验的角色才能胜任此事。不仅教师累, 而且教学效果极差。为什么不变换一下角色呢?教师在课堂上列出事例和历史背景, 然后交给学生来讲述分析, 多个脑袋总比一个脑袋好使, 即使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对, 有问题老师也是可以作出讲解更正的。如果教师不能说服学生, 那么为什么不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意见呢?强求同一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强求所有人认为理论正确也是一种无理取闹。正确的未必就是适合的, 科学的未必就是人的, 自然的哲学道理未必就是适合人的哲学道理。科学无神、无信仰, 但是人确实需要情感依赖的。教师应该自觉地适应这一角色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3 实践课与参观活动。

参观学习也应该成为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个地方都有先烈的纪念堂或其它纪念馆的历史性教育基地, 这些场所的参观活动也应该成为思政教学的一部分。这些先烈纪念馆真实地再现了那一段激情燃烧、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 再现了当年的艰难岁月, 两相对比, 目见耳闻能加深学生的影响, 同时也尽可能地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3 教师要提高个人思政素养

所谓个人思政素养并不仅仅是说教师要熟悉思政教学教材, 而是应该吃透思政教学理论与事实, 对与之相关的历史要熟悉到了耳熟能详、张口即来的程度。不仅要熟悉思政教学相关的历史事件, 而且对其他历史人物与事件也要相当熟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原来的许多历史事件在越来越透明的今天开始逐渐揭秘。很多原来大肆宣扬的事件或因为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扭曲。而现在网络发达, 很多事实开始逐渐曝光, 而对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科学。如果思政教师不熟悉时事和历史再读的内容, 很有可能讲解乏味, 而且贻笑大方。现在学生的逆反情绪重, 而且知识获得渠道很宽, 如果教师本身不加强学习, 对历史事件不熟悉, 很可能不受学生喜欢, 当然教学教过就更说不上了。

时下不少影视节目也逐渐涉及到历史原型, 这也涉及到历史的再认识和思想的在认识问题。使用老一套的方式来评论历史、认识思政理论不仅让人反感, 还可能会因为各种问题而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掌握尽可能多的秘闻式的资料,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可以使自己讲授更加生动、活泼, 使学生易于接受。

4 思政课要具备发展的眼光

思政课教学必须具备发展的眼光, 了解并熟悉时事政治, 把思政教学和当前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贴合学生实际。把以前的理论背景置换到当代政治上, 与现在的政治环境结合起来分析, 让学生充分体味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强大功能, 让理论课真正成为一门方法课, 实践指导课, 做到理有所据、理有所用, 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能把思政课仅仅看作是党的思想的灌输与强化, 更多地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思辨课, 一门历史课, 一门学术课, 一门智慧课。理论来源于实践, 理论高于实践, 同时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理论必须不断地修改于进步。任何抱残守缺地单纯宣讲都是对于理论的不尊重, 而应该更多地结合当前实际, 发挥出理论的实际作用, 才能使人信服。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职思政教学的必修课, 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当前, 高校思政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 必须改善思政教学教法、教学内容, 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情况。本人在长期的思政教学中, 遇到不少问题, 略有所得, 希望一得之愚能对广大同行略有助益。

关键词:思政教学,《毛概》,教法,项目任务教学

参考文献

[1]庄蕾.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职能[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3) .

[2]吴发水.浅谈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关键在内化[J].价值工程, 2011 (31) .

[3]李晓婷.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3) .

[4]洪曼丽.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8) .

[5]黄莉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刍议[J]..理论导报, 2010 (12) .

[6]陈玲.论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0 (08) .

第一次作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3

关键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17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自身要求就是要随时代、历史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发展阶段,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指出,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们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自身解放创立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必须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使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打算为未来理想社会设计一套周详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制度安排,从来没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作是达到“千年王国”的操作方案,他们提供的只是对现存社会的“正确的认识”。未来社会应该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依据当时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研究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情况和特点,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创造出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体现其生命力,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再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适时转换社会主义发展主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的理论形态。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初的历史发展中得了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阶段,针对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主题,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世界历史”、“东方社会”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等极有价值的探索基础上,提出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一阶段,列宁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总体涵盖了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多个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针对社会主义如何与资本主义合作,在斗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严峻形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危机与探索、创新与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必须对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并存的现实作出科学的解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涉及时间继起性基础上的空间并存性问题,时间继起性是空间并存性的前提,只有在科学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关系。空间并存性是时间继起性的过程形式,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各民族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充分展示其作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的应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先后肩负了革命救国和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提炼时代主题,总结根本经验,顺应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形势,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历史潮流,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并把党的思想路线丰富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成功地推向21世纪,针对我党所面l临的新的历史任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路线的内涵,提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社会转型变革时期,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求真务实”,并对其做了具体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继承和发展”的要义,继承就是坚持和一脉相承,就是不丢“老祖宗”,就是恪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就是创新和与时俱进,就是说出“老祖宗”未曾说过的新话,就是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原则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又一个的新成果。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它依然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若干理论新观点;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五大报告阐述的许多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文风和党风运用于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在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在深刻认识“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的根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必然会促进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进程是有一定规律的,问题只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每一个人都按照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些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和目的及其对外部世界作用力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历史的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并且以此指导未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探寻社会前进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条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总结这些基本经验时,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有80年的奋斗历史,有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有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做出贡献。”

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了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硬道理”,从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两个文明”一起抓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条件等问题的实践,是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正确运用和对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正确应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实际,科学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和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总体布局“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同时,我们党一直关注以什么样的党来执政和领导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对“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等有关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改革开放新时期,江泽民同志基于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具备的特殊品格——始终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把它概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和人民性,强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些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建领域的

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也达到了相应的理论自觉。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情和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长期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基础上,始终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等与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策略方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中,紧紧抓住“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紧密结合起来,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体现社会主义发展和执政党的先进性。在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的新阶段,党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基本问题,把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传统发展观进行了历史性的超越。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更加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就在于在这些领域不断升华和提炼“三大规律”,不断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列宁晚年在回答苏维埃俄国如何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这一崭新课题时强调,“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也反复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发展中国的经验总结,又是发展中国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鲜经验,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才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在不断解决改革攻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既要继承前人总结的经验和规律,更要植根于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无论坚持还是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在解决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即是说我们的发展进入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的新起点。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党必须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全球化发展浪潮的世情,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国情,牢牢抓住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党情变化,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同时,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各种困难、风险,直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直面社会活力不断进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扩大的新课题新矛盾,致力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少,“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改善”,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仍需加强等等。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我们思考一切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所遵循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曾有过违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性;也违背过真正把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诉求的价值前提,导致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把不断提高公有制的社会化程度,把平均主义和消灭人的个性差异以追求社会平等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使社会主义建设发生重大挫折。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与中国具体历史的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什么时候就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执政规律有了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更加理性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阶级政党领导,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巩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中,在解决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施中善于发现问题,达成理论自觉和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着力于深入思考和研究:高新科技革命浪潮中现代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体制模式危机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与社会和谐与公正的关系;坚持改革开放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等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必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特别强调的是,在思想理论领域,针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价值观层面的国民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研究,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身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我们要树立科学的问题观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客观而勇敢地正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矛盾新冲突,在用“发展”来解决“发展”问题的实践中,概括提炼新观点、新理论,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把握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积极面对当前中国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列宁全集:第1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9.

[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第一次作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4

2.当地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3.自己家乡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的采访调查4.当地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5.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调查上述选题为同学提供实践和调研参考,同时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方式的创新.二、书写要求1.文体必须是“调查报告”,不能写成其他文体.2.须注明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范围和主题,以及调查的主要方法.3、须将调查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合逻辑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4、须针对调查得到的事实,提出具有见地的看法或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社会价值.5.社会调研活动可以由几个同学共同参与和组织,但最终的实践报告只能是各自写作、单独提交.6.必须是手写稿,字迹规范,字数2000-3000字以上.(本科生不低于3000字,专科生不低于2000字)

三、调查报告交稿的时间、形式开学第一周内由各班班长收齐,清点报告份数,并按学号排好后交给任课教师。

四、成绩评定1.分为优(≧90)、良(≧80)、中(≧70)、及格(≧60)和差(≧40)五个档次.2.凡是直接从网上下载,或简单拼凑或抄袭者,一律评为“不及格”.3.任课教师必须在调查报告封面上用红笔写上成绩,并按教学班装订保存。

第一次作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5

一、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同()

A.人口的关系 B.市场的关系 C.资源的关系 D.速度的关系 E.生态环境的关系

满分:2 分

2.发展对外贸易的具体作用是()。

A.协调再生产的比例关系,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B.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C.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国内就业机会 D.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E.活跃国内市场,改善人民生活

满分:2 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其中基本的依靠力量是()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民营企业家 E.外商

满分:2 分

4.从现在到2010年,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第三步目标关键的10年,在这10年中,我们要()

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B.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

C.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D.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E.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满分:2 分

5.邓小平理论是()。A.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C.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D.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E.邓小平独自创立的理论

满分:2 分

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B.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不能离开实事求是 E.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满分:2 分

7.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A.思想建设 B.文化建设 C.经济建设 D.组织建设 E.作风建设

满分:2 分

8.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E.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满分:2 分

9.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A.统一 B.开放 C.竞争 D.垄断 E.有序

满分:2 分

10.新世纪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是()A.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不断扩大党的组织 C.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D.不断增强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 E.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

满分:2 分

二、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由()。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B.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追求速度向注重效益转变 D.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满分:2 分

2.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

A.五大 B.六大 C.七大 D.八大

满分:2 分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B.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满分:2 分

4.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

A.投资规模较小 B.经营方式单一

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 D.不是法人企业

满分:2 分

5.“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C.港、澳、台地区保持繁荣稳定

D.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满分:2 分 6.按劳分配是()。

A.一切社会共有的分配规律

B.公有制社会的分配规律 C.商品经济社会的分配规律 D.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

满分:2 分

7.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上

满分:2 分

8.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B.长期的基本国策 C.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策 D.当前的权宜之计

满分:2 分

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

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 B.科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D.科研、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满分:2 分

10.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A.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以及个体成分 B.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C.内资成分

D.所有成分

满分:2 分

11.无产阶级的根本领导制度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 B.民主集中制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人民代表大会制

满分:2 分

1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民主专政

满分:2 分

1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在()。

A.党的十三大上提出来的 B.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来的 C.党的十四大上提出的 D.党的十五大上提出来的

满分:2 分

14.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海内外各界以各种形式悼念小平同志,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纪念小平同志,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和发扬他的()

A.敢于碰硬的精神

B.“三落三起”,百折不挠的精神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D.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的胸怀

满分:2 分

1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满分:2 分

16.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一般采取()

A.合作制 B.合伙制 C.公司制 D.个人业主制

满分:2 分

17.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满分:2 分

18.“三步走”发展战略指出,第一步人民生活()

A.解决温饱问题 B.彻底摆脱贫困 C.实现小康 D.比较富裕

满分:2 分

19.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

A.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 B.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满分:2 分

2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与时俱进 B.思想创新 C.坚持先进性

D.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满分:2 分

2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B.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C.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满分:2 分

22.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实承包经营责任制 C.实国有国营 D.非国有化

满分:2 分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启始阶段

B.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满分:2 分

24.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A.改革 B.革命 C.阶级斗争 D.开放

满分:2 分

25.党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满分:2 分

2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A.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满分:2 分

27.党的()大报告第一次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A.十四 B.十五 C.十六 D.十七

满分:2 分

28.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依据是()。

A.底子薄、生产力落后 B.人口多、耕地少

C.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资源相对不足

满分:2 分

29.“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

A.香港问题开始的 B.台湾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 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满分:2 分

30.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

A.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B.澳门从此结束了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

C.澳门作为国家的一级地方行政机关,在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等方面从此接受中央政府领导

D.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完全实现

满分:2 分

3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

A.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满分:2 分

32.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理论,制定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精神文明建设

C.改革开放 D.政治文明建设

满分:2 分

33.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依法治国 C.保证社会公平D.保持社会稳定

满分:2 分

34.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

A.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受教育程度限制的 B.文盲与受过教育的人不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C.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 D.文盲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满分:2 分

3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D.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满分:2 分

36.()年12月20日,我国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A.1996 B.1997 C.1998 D.1999

满分:2 分

3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宏观调控下使()

A.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 C.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辅助作用

D.计划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满分:2 分

38.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种族和宗教纷争 B.领土争端 C.民族文化冲突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满分:2 分

39.邓小平与()年发表了南方谈话。

A.1991 B.1992 C.1993 D.1994 满分:2 分

40.“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

A.劳动 B.知识 C.人才 D.创造

第一次作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6

——浅谈“井冈山精神”

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12英语(1)班学号:20121081姓名:邹国庆

浅谈“井冈山精神”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井冈山 当我初次拿到钱老师的“期终”作业,感觉还是非常轻松的。因为《毛概》这本书是我们国家德高望重的思想工作者们呕心沥血之作,其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科学性是不容置喙的。我们选材的自由程度也非常广泛。然而,当我静下心来翻阅目录时,发现真正能写出自己的心得的题材是相当少的,这与本人的知识面、上课听讲细心程度及对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密不可分。这次,我以“井冈山精神”为题,一来是较为熟悉,二来是认为“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需要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的一面伟大旗帜。

受我父亲的影响,我很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看有关革命军事题材的影视片。初中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井冈山》这部电视剧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毛泽东的英明决断、革命战争的风起云涌、党内斗争的尖锐和激烈、根据地建设的艰苦条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就“井冈山精神”的具体内涵来展开谈谈。

(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面对“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汪精卫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危机局面,广大共产党员没有没吓到,依然前仆后继地进行斗争;当共产国际,甚至当时中共主要领导人对毛泽东的“山沟子里出马克思主义”、“枪杆子里出政权”等正确论断进行猛烈批判时,毛泽东不惜几次辞去中央领导的重要职位,就是为了捍卫“少数人手中的真理”,就是为了挽救我党关乎生死的命运。如果没有这种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中国共产党就不会历经风雨考验,走到今天。

(二)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这里“党的绝对领导”尤指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面对陈独秀等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后来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城市武装暴动所出现的军队重大损失,毛泽东在主持“三湾改编”时,历史性地在军事领导和思想领导层面上凝聚了全党,也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成为后来实现多次反“围剿”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更加强化了我党的战斗堡垒。我们现在的习主席也多次强调这种领导权的重要性,就是继承了这一脉相承的重要思想,也使得我们的人民军队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生命防线。

(三)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作风。“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这首广为传唱的红色歌谣就是对当时根据地军民一家亲的真实写照。在未到井冈山之前,毛泽东就注意和当地政权的领导人王佐和袁文才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而后在根据地建设的艰苦岁月里,共产党人开诚布公,虚心接纳广大群众的建议和诉求;积极开展土地革命,让老百姓都能实实在在地分到土地;造钱生产,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政策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才会是我党成为永不褪色的党。就像片尾曲唱的那样“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哎……”,我们的红军用真的情,铁的纪律赢得了井冈山老百姓的拥护。

(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中共领导人照搬照抄俄国革命经验并奉为圭臬的“城市中心论”以及来自红军内部“红色政权到底能打多久”的重重疑云,毛泽东和朱德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坚持真理,排除万难,在实践中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理论,用一次次来之不易的胜利来证明“山沟子里可以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论断。其实,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我们当今以及未来中国发展的科学理

论之道。我们的国情是独有的,我们的历史传统是独有的,我们人民的思想观念也是独有的,只有坚持中国自己的道路,充分展现中国特色,才能不被西方资本主义所“和平演变”,才能让“中国梦”的实现不会成为一句口号。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在学习上,我们不应照本宣科;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勇敢走出自己的路,就是对“中国梦”的践行!

(五)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我们的一大批优秀党员都保持了清贫朴素的本色。在《井冈山》这部电视剧里,我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毛主席穿着补丁的衣服,就连一根烟有时都分好几次才抽完,就连烟屁股都不放过,和当时一些充满军阀气息的将领形成鲜明对比。想想我们当今社会,虽然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了,可是奢靡浪费之风盛行。我们消费的不仅使我们这一代的资源,更是在抢夺我们子孙后代应有的财富!

我相信,“朱毛红军”的佳话将永远流传;

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红遍了整个中国;

我相信,战争的洗礼会让井冈山的丛林愈加青翠挺拔;

第一次作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7

1 当前“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扩招后由于教学资源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取大班授课制度, 学生人数一般150左右, 多的班级达到200人, 这样的班级规模严重影响师生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师生间较难开展互动, 很多教学方式和手段也难以实施,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 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 影响教学效果。从教材内容来看, “概论”课内容主要是一些文件汇编式的结论性概括, 对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关注不多, 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不够。如果教师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性, 教学不能紧扣时代脉搏, 没有把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将理论变成鲜活的现实, 那么这种没有根植于社会生活、束之高阁的理论只会让学生觉得抽象、枯燥和无味, 难以理解、接受。

“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着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重教师“一言堂”轻学生“群言堂”、重教师教学积极性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没能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 竖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难以触动学生内心, 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教材为中心按章节内容逐一进行机械式灌输, 照本宣科, 内容重复较多, 理论上做到面面俱到, 没有重点难点。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讲授内容抽象空洞, 让学生感到讲授的理论知识离现实太远太枯燥, 结果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学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上课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记, 考试突击背, 考完以后就忘记。“概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环节中普遍缺少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即便有实践教学环节也形同虚设。虽然安排有实践课,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考核轻过程监督的偏差, 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考核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千人一面”与“千人一卷”, 是对目前主要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弊端最为形象的概括。考试是“概论”课教学用来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期末考试的试题也主要集中在书本的理论知识。这种模式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印象: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并没有实质性差别, 最终都是为了通过考试。作为学生, 上课的唯一目的是记住理论知识。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体现在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 学生受教育状况的直接反映也是试卷上分数的高低。“概论”课的考试功能, 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不仅严重扭曲了“概论”的教育功能和本质, 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道德修养的好坏、知识的多寡、能力的强弱、所选择的材料跟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否切合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接受程度。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欣赏、崇拜某位教师“概论”课教学中所展现的丰富知识、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慢慢喜欢上教师所承担的“概论”课。在实际中, 一些“概论”课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认同不高, 对课程的性质、定位及功能的认识有偏差, 觉得从事“概论”课教学缺少成就感, 也就不愿意把精力用于教学方面。另外, 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来说, 不管是个人经历、知识积累还是个人教学魅力来看, 还达不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象吸引人的教学要求, 各方面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概论”课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2.1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要密切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 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在照顾到课程内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 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 对教材有所取舍, 重点讲授。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重点讲授的内容、一般讲授的内容、学生自学的内容等多个层次。把该课程中的重点理论、和现实联系密切的、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疑惑的、对学生日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内容安排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学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 对“概论课”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 应侧重分析、掌握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以及它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讲授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紧扣学生最关心、最想解决的问题, 及时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不能照本宣科。要将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贴近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 避免空洞的说教, 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以热点话题为引导,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念, 广泛收集资料, 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融人教学过程, 这样既有助于解决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脱节问题, 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2 改革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让学生对“概论”课讲授的内容真信真爱, 教师的传授是关键, 但最后的效果还要取决于学生的领悟, 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努力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力图讲活“概论”课, 提高课堂控制力,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积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将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 将重点、抽象而又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图、文、声、像为一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加想象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组织教学时, 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可以交替使用问题导入、影视导人、故事导入、热点导入、用与学生课前或课问谈论的话题进行导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精彩内容的链接、插入。“概论”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 古今中外很多事件都可能成为精彩讲解的一部分, 特别是那些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 那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情等等。可以通过互动式、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教材的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进行解答。要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 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 寻找案例, 展开分析,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概论”课的讲授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教育效果的, 必须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可以将课堂学习有效地拓展到课外,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 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3 改革创新考核方式, 提高考核方式的开放性

应充分结合“概论”课教学特点对考核方法改革, 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着重于对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应该遵循“四个注重”原则:第一, 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第二, 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第三, 在考核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第四, 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要把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做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辩证统一。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 主要依据是平时表现 (课堂回答问题、听课和完成作业的态度) 、观后感、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或讨论稿和考勤等各个方面。改变以前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采用开卷和闭卷结合进行的方式, 适当扩大开卷考试的比例,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要求, 降低考试标准, 背离教学目标。考题注重挖掘学生的能力素质, 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加快知识更新, 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增强“概论”课的魅力

称职的“概论”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宽厚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眼界, 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各高校应该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条件, 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师人才培训体系, 使现有的师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有计划地为“概论”课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培训机会, 通过培训来更新知识、开阔眼界,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安排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校做学术研究访问。邀请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 在学术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完善制度政策,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 使“概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能够在教学中感受到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 安心于教学工作。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现有教学状况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学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进一步增强教学实效, 成为“概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立足实际, 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对策。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卿定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6) .

[2]吴建兴.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 (6) .

第一次作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他又做了科学界定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华, 而且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它的本质是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中对此并未做出过明确、严格、科学的界定,在实践中这也是一个长期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以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认识,大多只是描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更多的人长期把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归属范畴。西方一些学者也往往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或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仅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存在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迷惑”,而且在理论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而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和完善的新天地。

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未来的社会所做的设想中指出:“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不仅在实践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种“正统”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僵化思想。

建国以后,我国在实践上也建立了类似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连续不断地割“资本主义”尾巴。在理论上把计划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不过,列宁、斯大林的晚年以及毛泽东同志都提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他们都在经典作家的理论基础上有所前进,但却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仍然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不能是商品经济,更不能是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理论观点,冲决了“传统”、“正统”理论的禁锢,消除两极化与市场的社会属性,恢复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方法的本来面目,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任何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所说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是指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即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就是要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一贯坚持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中国建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七大报告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新格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依据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实情而提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把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中的空想因素和教条式的理解予以摈弃,打破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必须是单一公有制模式的框框,使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面向当代中国的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四、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成果归劳动者共同所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按照符合劳动者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后,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分配形式上也采取了比较单一的分配方式。但长期以来,按劳分配原则在某些方面实际上被歪曲了,它往往同“平均主义”、“大锅饭”联在一起,在公平的名义下,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建立,人们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分配方式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于是就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局面,从而突破了单一的分配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则: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有主题、活的灵魂和不竭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系统经验和丰富的实践,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

上一篇:百村千户就业援助行动讲解表下一篇:周易六十四卦灵签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