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第一次作业

2024-08-24

民间文学第一次作业(共8篇)

民间文学第一次作业 篇1

一、填空题

1.“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街头锣鼓声声打,打着心中响啷啷。”这里用的是 谐音双关 修辞手法。

2.谚语 被称为”艺术皇冠上灿烂的明珠”。3.谜语 是具有迷惑作用的诗体语言艺术。

4.谜语的基本特点是文学性、疑难性、知识性 和趣味性。5.评书是一种以散文形式讲述故事的民间传统说讲艺术。

6.民间戏剧的最早源头是 原始劳动

歌舞与与祭祀活动。

7.朝鲜族女故事家 金德顺 成为国际瞩目的民间故事家之一。8.采风 是一项特殊的田野作业,是民间文学学者最基础的工作。

9.大量的乐府民歌被后来的宋人 郭茂倩 辑为

乐府诗集,得到了很好的保存。10.自然崇拜,也叫 万物有灵论__,它是原始人的宇宙观,是神话创作的思想基础。

11.内容的特指性、___记忆的具体性_____ 及表述方式的多样性,是民间传说区别于一般故事的主要特点。

12.共同的 _民俗信仰____,是民间传说得以产生、流传的心理基础。

13.国际上,对民间故事进行科学搜集、整理、研究,是以 1812 年― 1814 年德国格林兄弟发表的 _.《格林童话集》_ 为标志的。

14.__ 民间歌谣___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艺术秉赋的启动。

15.___“百戏”___是民间各种演唱、歌舞、杂技的总称,有人称之为中国戏曲的摇篮。

二、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及审美情趣的特种文学。

2、互渗律:由法国学者列维

-布留尔提出,认为原始人的思维是一种以集体表象为形式、以互渗为规律的前逻辑式神秘思维,这种思维相信人与外界事物之间有着部分或整体的等同,二者可通过神秘的方式来彼此参与、相互渗透,形成极为独特的认识过程。

3、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幻想性故事。

4、史诗: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诗经》中,《生民》《公刘》《皇矣》《大明》四篇是中国最早的史诗,西方最著名的现存的完整史诗是《荷马史诗》。

三、简答题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

答: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与口头性的制约。而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略。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崭露头角的佼佼者;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有固定的传承来源。

2、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答:民间文学用口头方式来创作也用口头方式来传承,因此,它更接近于民众的生活,是一种直面生活的艺术;具有灵活简便的艺术形式;灵动形象而又鲜活的语言;塑造了众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3、英雄史诗的特征:

答:主人公多是新兴阶级的代表;民族精神的集中形象体现;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范本;创作与传承的独特性。

4、论述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

答: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它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四、论述题

1、民间戏剧的艺术性。

答: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善于用喜剧手法反映生活,独具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其次,具有高度简练的艺术手法,善于截取生活的横剖面来组织戏剧冲突。最后,语言朴实亲切,多为通俗口语,善于使用乡音土语。

2、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答:第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的品种。

第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第三,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其次,是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3、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答: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份,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

4、分析神话思维之特点。

答: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联的。

首先,原始先民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如以烛龙之神的生理行为解释、自然现象和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

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表现在神话终究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再次,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也是具有意志、情感的。

所以,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民间文学第一次作业 篇2

一、舞蹈教育田野作业准备阶段

民间舞蹈教育田野作业准备阶段就是要准备好与研究对象有关的文献资料、舞蹈动作现象提取录音、摄像等记录器具。

在明确田野作业研究对象后, 通过网络查询该民族处于西北哪个地区, 该地区地理情况和人文气候条件如何, 充分掌握了解该地区交通情况、吃食供应以及生活水平发展状况后就可以做好出行所有准备工具。与此同时, 也要对其民族习俗、历史发展状况和其社会治安文化等等该舞蹈产生的背景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其次, 要结合研究对象相关资料和田野作业采风成员状况、时间来定好作战计划, 包括采风点确立、采风点行程、交通工具安排和每天采风任务、费用开支等内容。最后, 要检查是否带全所有相关工具, 尤其是地图、记录工具、相关证件、仪器设备以及生活药品等等。

二、舞蹈教育田野作业采风实施阶段

舞蹈教育田野作业采风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对研究民族舞蹈文化文字记录、动作模拟身体记录、声音现象的记录等等。确定该民族民间舞蹈衍生地和发扬地后就可以有目的的广泛开展田野调查, 用笔记、录音、摄影等多种有效方法来记录相关访谈、表演。要想真正全面获得价值性资料, 就必须要了解研究和模拟该民族民间舞蹈相关代表性动作, 必须要用自己身体传神模仿学习这些民间舞蹈技巧, 充分体会到该舞蹈动作中所含的感情和文化精神, 理解掌握这些舞蹈风格特征, 研究其舞蹈与其民族习俗文化之间的相关性, 这样才能够在理解该研究舞蹈对象的基础上真正意义上讲该舞蹈神形传达出来, 这样才有利于下步舞蹈教材和素材的创作编撰。

三、舞蹈教育田野作业素材创作编撰阶段

舞蹈教育田野作业素材创作和教材编撰主要就是对已经模仿学习到的舞蹈动作进行编创, 并对该舞蹈特有文化、动作寓意以及该舞蹈产生背景进行编辑, 然后在此基础上创作剧目舞蹈。西北地区民族众多, 不同民族舞蹈都各具特色, 之前民族舞蹈基本都是习惯用身体去记录, 去传承发扬该民族原生态舞蹈, 许多动作舞蹈风格的背后故事也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 因此就必须要做好该民族民间舞蹈文字记录的工作, 必须要最大范围将这些舞蹈文化生成背景、场景和缘由编写下来, 不仅有利于编撰者更好的体悟这些舞蹈动作精髓和文化真谛, 也有利于后来者更好的去学习、发扬和扩展这些民俗舞蹈文化。

在编辑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和创作相关剧目时, 可以借鉴行业内舞蹈学院专家采选、提炼和编撰的方法手段, 总结民族民间舞蹈传统、典型的精神风貌动作和舞蹈基础上, 来系统性、科学性归纳表现该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不少民族民间舞蹈动作中都会有重复的、单一的动作形态, 这就需要研究者自己去寻找该舞种原始文化原型, 可以在最大范围还原传承其历史脉络基础上自己去丰富、发扬其民族民间舞蹈动作, 这就使得其舞蹈教材编撰创作过程是一个源于民间而又高原民间的艺术创作过程, 也是该民族文化很好的传承发展的过程。另外, 西北地区很多民族地域的民间舞蹈都是现代重新创作的, 在分析疑惑该民族舞蹈是不是原始舞蹈问题时, 就必须要结合该舞蹈社会文化结构、风俗礼仪和宗教信仰、体态特征和生活习惯等等方式来感受这些舞蹈创作的感觉因素, 去理解其民间舞蹈动作创作者的心理, 只要民间舞蹈编辑再创作过程中把握到该民间文化传承精华就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该民族舞蹈文化发扬的目的, 就能够作为该民族现代化舞蹈发展记录传承下来,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民间文化发展的必然。

总而言之, 我国不少民族民间舞蹈资料和教材都是从无到有, 从单一到多样的, 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必须要借助田野作业深入少数民族地区, 研究和记录当地民族民间舞蹈历史脉络和文化印记, 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其民族舞蹈风格、艺术特征和动作文化, 并加以仔细揣摩专研, 最终编撰成可供教学的素材和材料, 或将其编创成舞蹈作品供人欣赏和研究, 这样, 民族民间舞田野作业的意义才会得以最终实现。同时, 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在创作中还可以加入其民族现代化元素和时代化元素, 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佳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田野作业的方法与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 2013 (1) .

[2]徐兵.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舞蹈学科建设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6) .

[3]玛依莎, 尖措太.浅谈高校民间舞蹈互动式教学[J].大众文艺, 2012 (18) .

浅谈小学语文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 篇3

一、培养学生养成牢记作业的习惯

小学阶段,各科作业都比较少,一般来讲,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将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下来,按时完成并上交。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是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因为忘记了当天的作业而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出现。对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牢记作业的习惯。对此,我是这样做的:(1)每次布置作业的时候都把作业详细的写在黑板上,督促学生把作业记在本节课所讲授课文相应的页码上,等学生记录完之后教师再检查一遍,看学生是否都做好了记录。(2)提前安排好学习小组,让小组长在教师布置完作业后再次检查并督促学生牢记作业并且按时完成。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最容易忘记作业,对此,老师还要保持和家长的沟通,将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再通过短信给家长提醒,学生回到家后,如果忘记了家长可以进行提醒。

二、培养学生养成先做作业的习惯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一般都比较“程式化”,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非是“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因此,随着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和语文学科的逐渐熟悉,他们对语文作业的基本情况也会越来越熟悉。每天语文课后或者回家之后需要做的作业就是那些内容,只要牢记在心,就一定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及时完成并上交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下课或放学后先疯玩,玩着玩着就忘了做作业,等到需要做作业的时候才意识到迟了,临时抱佛脚,又是抄又是照,作业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对此,我是这样尝试的:(1)让课代表或小组长分多次进行催促,不断进行提醒,让孩子们先做作业,再去玩。(2)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提醒,让家长督促孩子先做作业,再做其他事情。让学生养成先做作业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当天所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好处。只要教师坚持做,和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配合教师,学生的作业习惯一定会逐渐养成的。

三、培养学生养成作业订正的习惯

待学生作业上交之后,老师第一时间进行批阅并下发到学生手中,这是老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但是作业下发到学生手中之后,学生往往看一眼就置之不理了。绝大多数学生关注的是不是全都做对了,是不是老师都打的是“√”,有没有打“×”的地方,至于老师为什么打“√”为什么打“×”则不做认真思考。学生没有养成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尤其是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加不重视作业的订正。为此,语文老师可以这样来做:(1)对作业中存在问题或做错的、做的不够好的同学,进行当面批阅,让学生当面进行订正。(2)安排小组长或者课代表催促学生进行及时订正,再有小组长或者课代表将订正后的作业本上交到老师处由老师进行二次批阅。学生对作业的及时订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业的理解和巩固,因此,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订正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养成作业互评的习惯

学生之间对彼此作业情况还是比较重视的,每次作业下发之后,都有学生在说“我的作业全对”“我的作业是A+”“哎呀,怎么错了一个啊”……学生只要关注自己的作业情况,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作业的重要性。为此,语文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作业互评的习惯。作业互评不是要学生之间刻意去找出彼此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而是要学生在相互评价和翻阅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和学习。对优秀作业大家都有羡慕之心,如果在羡慕之外能够有模仿之意岂不更好呢?在作业互评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到对方作业中的小小瑕疵,很多同学的内心又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和看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相互比较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在心理上产生触动,进而在行动上有所变化,最终在作业效果上有明显的改观。因此,通过培养学生养成互评作业的习惯,能够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有进步和变化,应该多尝试。

五、培养学生养成定期复习作业的习惯

每个单元的内容学完之后,教师都有一个总结和回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单元都学了些什么,老师都重点强调了些什么。老师的总结和回顾是为了复习旧知,巩固旧知,对此,学生们是怎么样的反映呢?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一听了之,对此,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作业本,引导学生翻看自己所做过的作业来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学生所做作业大都是对课本内容的巩固性知识点,所以说,学生的作业本就是非常有效的复习资料。小学语文阶段,语文老师让学生养成定期复习作业的习惯,对学生总结和归纳意识的培养非常有利。学生一旦意识到每个单元的内容学习完成之后要通过作业本及时进行复习,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复习意识就非常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能够进步得非常快。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小学生的可塑性最为强大,只要老师注重从各个方面进行培养,相信通过一两年的坚持,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一定会越来越好,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西南大学本科作业《民间文学》 篇4

一、填空题

1、通常所说的我国四大传说是指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的传说、牛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2、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三个原则是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和慎重整理。

3、我国的 三大 史诗 是 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4、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民族志诗学”,由丹尼斯 特德洛克和 杰诺姆 鲁森伯格 于1970年联手创办了《黄金时代·民族志诗学》刊物,专门研究各种口头程式理论,成为口头传说诗歌前沿*学术研究中心。

5、民间说唱现在一般称“_曲艺__”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6、民间文学有三大社会价值,即 实用价值、科学价值 和认识价值(文学价值)。

7、歌谣是_人民群众集体_创作的口头诗歌创作。

8、谜语按内容可以分为物迷、事迷和 字谜__三大类。

9、民间长诗是劳动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诗歌创作,包括抒情长诗和 民间叙事长诗、民间说理长诗__三大类。

10、民俗学概念是由英国民俗学、考古学家 汤姆森 于 1846 年提出的。

二、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

及审美情趣的特种文学。

2、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分类的学术用语,专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

3、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幻想性故事。

4、史诗:是长篇叙事诗的一个种类。它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一个民族远古时期的历史。叙述民族的形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主要英雄的业绩,同时具有历史的性质和诗的特点。

三、简答题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

答: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与口头性的制约。而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略。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崭露头角的佼佼者;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有固定的传承来源。

2、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答:民间文学用口头方式来创作也用口头方式来传承,因此,它更接近于民众的生活,是一种直面生活的艺术;具有灵活简便的艺术形成;灵动形象而又鲜活的语言;塑造了众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3、英雄史诗的特征 答:主人公多是新兴阶级的代表;民族精神的集中形象体现;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范本;创作也传承的独特性。

4、论述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

答:1.讲述方式的可信性。2.结构线索的推原性。3.故事情节的传奇性。4.人物形象的类型化。5.流变中的生命力。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民间戏剧的艺术性。

答: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善于用喜剧手法反映生活,独具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其次,具有高度简练的艺术手法,善于街区生活的横剖面来组织喜剧冲突。最后,语言朴实亲切,多为通俗口语,善于使用乡音土语。

2、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答:第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的品种。第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第三,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其次,是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3、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

答: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文艺学士民俗学的一部分。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呢。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

4、论述神话思维之特点。

答:神话思维特点体现在神话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1、物我部分的互渗律

2、集体表象

3、直观的具象性

4、神话构思的幻想性:原始人通过同感的方式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因果关系,从而“合理”地解释了世界。

5、思维的神秘性:原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本来就充满神秘。而其思维本身所决定的探求,控制的**,又使得巫术禁忌成为必要的手段。

第二批次作业:(判断题)

1.民间文学是最古老的文学,又是最有群众性的文学。(对)2.通过洪水传说,可推想远古婚姻制度的某些特点。

(对)3.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对)4.强烈的喜剧性是笑话的特色。(对)5.对答性的山歌一般称为”盘歌”。(错)6.相声主要依靠运用“包袱儿”制造喜剧效果,”包袱儿”是相声的唯一艺术手法。(错)7.《述异记》的作者是干宝。(错)8.历史上文人和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都是消极的。(错)9.我国的寓言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而古希腊伊索寓言则大多是人物故事。两者有很大的不同。(错)10.宋代候白的《启颜录》虽是文人的书面创作,但其中还是保留了不少口头笑话。(错)11.民间传说是人类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幻想故事。(错)12.神话具有的特性主要有拟真实性、传奇性、寻源性与地方性。(错)13.阿尔奈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欧洲少数国家的民间故事,把故事分为三大部分,即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对)14.20世纪80年代初,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从内容出发,结合歌谣的某些功能和服务对象,分为六大类:

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对)15.傩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演出带有综合性和娱乐性、演员戴面具演出等。

(对)

16.民间文学是以活态化存现,而作家文学则较多以静态化存现。(对)第三批次作业 选

择题分享

单选题]15.筒狄吞卵、姜?履敏等感生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上母系 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这一点说明了民间文学的(A:教育作用 B:认识作用 C:审美作用 D:娱乐作用 参考答案:

B)。

3:[单选题]11.民间小戏《望郎》用的是(A:绣荷包调 B:打猪草调 C:送同年调 D:

采茶调 参考答案:D)

4:[单选题]14.“清明前后,种花点豆”是谚语中的(A:**谚语 B:劳动谚语 C:道德谚

语 D:科学谚语 参考答案:D)。5:[单选题]12.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一般文学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A:审美价值高 B:教育意义大 C:认识价值深刻 D:直接参与人民生活 参考答案:D 6:[单选题]10.《赵州桥》是一则(A:人物 B:史事 C:风物)传说。D:技艺 参考

答案:C

7:[单选题]9.下列各组故事作品中都属于寓言的是()。A:《中山狼》 《邯郸学步》 《精卫填海》 《雪涛谐史》 B:《愚公移山》 《刻舟求剑》 《雪涛谐史》 《精卫填海》 C:《狐假虎威》 《邯郸学步》 《攫金者》 《刻舟求剑》 D:《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

《邯郸学步》 《雪涛谐史》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8.()是民间文学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外部重要而显 著的特征。A:集体性 B:变异性 C:口头性 D:传承性 参考答案:C)

9:[单选题]7.我国面具戏,最早起源于(A:傩舞 B:佛教法事 C:傀儡戏 D:目连戏 参

考答案:C 10: [单选题]6.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最先创办了(周刊,搜集近世民歌。A:《民俗》 B:《民歌》 C:《民风》 D:《歌谣》 参考答案:D)11: [单选题]5.“五四” 前后的”歌谣学运动” 是由(A:北京大学 B:中山大学 C:清华大学 D:武汉大学 参考答案:A)发起的。

12:[单选题]4.阿凡提笑话,是(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家喻户晓的优秀笑话。参考答案:D 13:[单选题]3.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库仑父子 B:周作人 C:格林 D:摩尔根 参

考答案:D)。

14:[单选题]2.猪八戒的脊梁――悟能之背。是(A:谚语 B:成语 C:歇后语 D:谜语 参

考答案:C)。

古代文学作业 篇5

文学作品是通过其描写的生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就应由此入手。这部作品反映的内容是窦娥与张驴儿、桃杌的冲突。张驴儿这样的恶棍流氓和桃杌这种贪官污吏的产生,固然与封建社会有关,但他们毕竟不是封建社会的化身,何况封建制度对他们也是严惩不贷的。只有在封建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时,这些人渣才可能肆意横行而逍遥法外。因此,惩治流氓和贪官,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恢复封建秩序的努力,当然也体现了人民的某些愿望。我们不可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反封建的表现。窦娥反抗张驴儿和桃杌的行动,是一种善与恶的斗争,而不是反封建的表现。

如果再结合窦娥的形象作一些分析,这个看法就会显得更清楚明了。窦娥的抗争举动依据的思想武器是封建礼教对它灌输的“三从四德”。她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她的悲剧性格是封建文化道德塑造而成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命运的逆来顺受、贞节和孝的思想行为上。七岁的窦娥被生父窦天章以四十两银子为代价,卖到高利贷者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可是还不到二十岁,她就与婆婆一道守寡了。经历了幼年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的窦娥,在遭受深重苦难时询问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④”显然,她独守空房,对“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尘皱”死水般的生活是哀怨的。但她把这种悲惨遭遇归结为“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认为今生苦难是前世注定的。这是典型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论语·季氏》里告诫人们要敬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后世儒家紧步其后尘,把知命、畏命、安生立命当作共有的人性要求。这样,命定观念在中国也就影响深远,它让人消极处世,顺时而处,随遇而安,消蚀了人掌握自身命运的愿望,把人变成了天命的奴隶,导致人性萎缩。窦娥在悲剧命运面前,没有想到改变现状,她为了脱离苦海,情愿逆来顺受,尽孝守节:“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一副活脱脱对天命小心敬畏的神态。有的学者列举窦娥在第三折里唱的曲词,即(正官·端正好)“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以此断定窦娥不信天命,“是她对封建秩序所表示的怀疑⑤”,这种说法值得推敲。其实,窦娥在这里怨天恨地只是一种愤怒感情的抒发,窦娥这样一个安分守己的善良女子,竟遭冤刑,不能不产生一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式怨愤。还有窦娥指责天地昏庸糊涂,并不意味着她不信天命,说明她还是承认有天地这样一个神在,她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就是明证,并坚信“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的天命观并没有动摇。在这里,不管老天是糊涂得善恶颠倒、贤愚不分,还是清醒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都统一于窦娥主体意识丧失的精神状态,既然一切皆由命定,皆天数,那么希求脱离人世苦海,只能借助于超现实力量的实现,当然是一种虚幻的实现。这种宿命论式的心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特质。

封建文化塑造窦娥另一个性格是贞烈观念。面对流氓张驴儿父子的逼婚,蔡婆婆无奈只好顺从,而窦娥则坚决不从,这是她倔强个性的闪光,是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毒死其父并以此来要挟时,窦娥仍大义凛然地严辞拒绝。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促使她反抗张驴儿的道德力量来自封建礼教的贞烈观。豆蔻年华的她想的是:“我一马难将两鞍,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他人,其实做不得。”极力克制人的自然本能的要求。虽然她曾有过空房难守的感叹,却始终恪守“一女不嫁二夫”的戒律,从未想到也不敢想寡妇再嫁的事。她不但是贞节观的自觉遵守者,还是这种思想的维护者。她对婆婆“妇道”的动摇进行指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这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并用“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非议她婆婆的行为,极力用“妇无二适之文”的妇道坚定其婆婆的封建礼教立场。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假如窦娥不是面对张驴儿,而是碰上怜香惜玉如贾宝玉那样的英俊少年,同样也会被拒之门外。因为再嫁对窦娥来说,是奇耻大辱。

这是一种扭曲的人性。自宋代二程和朱熹对贞烈态度加严后,夫死守节,差不多成为每个妇女应尽的义务。但即使是提倡“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的程颐在家族面前也会恢复一点人性。程颐的甥女丧夫后,程怕胞姐过于伤心,遂即迎甥女归家,后再嫁他人。他不恪守自己倡言的信条,说明他也知道节烈观违背人性。窦娥自觉抵制正常欲望。从某种程度看,这种悲剧烈似法场屠戮。

关汉卿着力描绘的窦娥性格是孝。在《窦娥冤》第一折里,我们看到,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但她想的是“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她劝阻婆婆再嫁,既是出于封建礼教的立场,也是出于对婆婆的关心:“我替你到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在大堂下被打得皮开肉绽,她没有屈服,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却忙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宁可冒被杀的危险,也要尽力保护婆婆,表现她性格的善良。在她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请求绕道走后街,不要走前街,以免被她婆婆看见,这样好减轻她的痛苦,写出悲剧主人公的心地高洁。冤案平反以后,她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职的父亲,而是那个曾和自己相依为命,眼下年老衰迈、无依无靠的婆婆。她嘱咐父亲收养她婆婆。她这种温顺、善良、孝顺的品格,千载之下尤令人动容。这样一个温顺的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黑暗势力蹂躏而死,悲剧也具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孝是美德,然而过分的孝也是一种人性的悲哀, 窦娥所体现的牺牲精神便是如此。封建社会,孝与不孝,既是伦理问题,又是法律问题。在古代,一方面通过行政表彰孝,对孝子孝女摇着甜蜜的橄榄枝,另一方面又用刀剑惩处不孝之人,不孝是“十恶不赦”之罪。在教化和屠刀的强制下,孝终于积淀为中国人普遍的伦理精神。子女在这种文化气候中,被训练成循规蹈矩小心敬畏的义务型人格,没有个体意识。这种礼教对女性要求尤严。《仪礼·丧服》中最早规定“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限定了女子终身处于卑贱的地位。在《礼记·昏义篇》有所谓“妇顺者,顺于姑舅,和于室人”的说法,并要在出嫁之前三个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亦即“四德”。班昭的《女诫》是“女四书”之首(其他三部是唐宋若莘《女论语》、明成祖的徐皇后《内训》、明刘氏的《女范捷录》,这几部都是女人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对“三从四德”进行详尽阐述。其中有所谓“曲从”,就是公婆的意愿,不管对否都要俯首贴耳,不可失其欢心,否则就可能被丈夫遗弃。窦娥为了“孝”,竟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更是一种悲哀。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的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的孝便是明证。这当然与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的熏陶分不开。透过窦娥温驯、倔强的个性,我们可以感到她人性扭曲的一面,她严格按照封建礼教要求,压抑个人的正常欲求,只知守着清白宁静的生活,没有肉体的感情冲动;只知尽孝义务,从没想到自己。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剧,当然,这也许并非关汉卿原作的本意,他不可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理解人生,可幸的是他按生活本来的样子记下来了,窦娥的形象也就显得血肉丰满,给后人留下了分析思考的空间。但窦娥决不是反封建的形象,这是可以肯定的。

二、仅仅从人物形象理解悲剧主旨是不够的。按照西方新批评派人物罗兰﹒巴特的理论,读者分析作品的主题不一定是作家的本意。为了进一步探索《窦娥冤》的作品主题,我们有必要分析作家对原型的改造。

众所周知,关汉卿是借助“东海孝妇”这个原型创作了震耳发聩之作——《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样,《窦娥冤》也可看成是历史剧。“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说苑﹒贵德》,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他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锻炼成词。于公(于定国之父)虽对此有疑议,但“数争不能得”,“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此后的干宝《搜神》里除上述内容外,又有新情节,孝妇周青行刑时,车载十丈竹竿,上悬五幡,对众人立誓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⑥”。此外《淮南子》有段话对关汉卿也有启发:“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谗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霜。”此事也被关汉卿移用到窦娥身上,也可看成是《窦娥冤》的原型之一。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载体。集体无意识是凝聚着几乎人类有史以来的情感经验而又是很难被个体意识证明的心理层次。而作为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也是一种传统,人类不仅在血缘上继承着祖先的传统和历史,而且在文化上也继承着祖先的传统和历史。不过,这传统同我们的主体意识中的传统不是一回事,因为原型所包含的传统存在于人类无意识的范畴中。精神分析理论者认为:“艺术家从无意识中激活原始意象,并对它加工造型精心制作,乃有一部分完整的作品的诞生。⑦”这里的原始意象即原型。荣格认为,太阳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新说皆有其历史的原型,关汉卿创作只是让原型复活,赋予传统美德的讴歌,那么,《窦娥冤》中也就不会有反封建的主题。

仅从理论上讲还显得空泛,我们不妨看看关汉卿是如何进行艺术构思,重新诠释这个古老的故事的。

“东海孝妇”旨在表明于公断案公平。关汉卿同时的杰出作家王实甫、康进之都是根据这个故事写就一个同名剧本——《于公高门》。从剧目中就可看出他们太过依赖原型,这也许是他们的这部剧作没有流传下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关汉卿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着眼点并不仅止于故事的传奇性,而是让孝妇作为悲剧主角,并赋予悲剧深刻的社会内涵,使窦娥的悲剧产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戏剧效果。

在剧中,孝妇作为主人公,并名之为窦娥,关汉卿在她身上加上多重社会悲剧成份,作家把自己的时代复活到古代去。关汉卿在此创作过程中对原型孝妇作了较大的“变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窦娥因高利贷而成为童养媳。蒙古人打到欧洲,也带回了西方民族善于放羊羔利(高利贷)的那一套方法。朱东润先生对此在《元杂剧及其时代》有详尽的考证和论述,这里就不赘言⑧。高利贷在当时对朋友也不例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蔡婆婆被关汉卿作为高利贷者而存在,当然蔡婆婆不同于那些茹毛吮血的恶棍,她听天由命,是一个敦厚、善良的老人。窦娥因父亲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而成为蔡家童养媳,开始了她人生的悲剧旅程,这是她的第一层悲剧。

其次,窦娥吃官司不是因为婆婆自杀被姑子告发,而是由于流氓的无理取闹。在剧中,蔡婆的放贷对象蔡卢医因无法还钱,便将蔡婆婆骗至荒郊野岭企图杀她灭口赖帐,正巧张驴儿父子路过,救下蔡婆婆。这对无赖的爷俩儿遂以救人之恩要挟蔡婆婆和窦娥招之入赘。这样蔡婆婆引狼入室也就顺理成章,显出关汉卿的艺术手段的巧妙。窦娥也为此吃官司。与“东海孝妇”中的婆婆自杀而死相比,这样更突出窦娥的“孝”感天动地,强化了戏剧效果。写张驴儿的横行无忌,也写出那个时代的秩序扰乱。关于流氓横行,《元史》中也有记载,据陆德阳著的《流氓史》载⑨,流氓集团在元代达到鼎盛时期,元代有著名的扁担社集团。我们不妨看看元代对流氓众多的专称。无徒,《救风尘》第四折“淫乱心情歹,凶顽胆色粗,无徒,到处里胡为做。”以光棍和棍徒在元以后的书籍中广为使用,并加上修饰词,均专指流氓,如大棍、滩棍、青皮光棍、讼棍、恶棍、奸棍、流棍、赌棍、讼棍等等,由此可见元代流氓的猖狂。身受流氓的欺凌,是窦娥身上的第二层悲剧。

再看窦娥的第三层悲剧。张驴儿嫁祸于窦娥,企图用“官体”和“私体”来逼窦娥顺他,窦娥天真地相信官府“如明镜、清似水”,情愿与张驴儿见官。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她。楚州太守桃杌是个“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贪官。张驴儿向他跪下,他也跪下,祗候道:“相公,他是告状的,怎生跪着他?”太守道“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几句插科打诨勾勒出元代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虽夸张,却真实。我们知道,元代郡邑正官完全是蒙古人或色目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也不接受中国文化,如此郡邑正官,其治绩也可想见。元初军官与州县官都没有俸给,其必然的结果是掳掠、贪污。还有,元代科举制中断,由士人进身的官员很少,而由胥吏进身的却司空见惯,即使恢复科举后,“由进士入官者百之一,由吏致显要者十之八九。重要胥吏的情形仍十分严重。这些成年累月“手挚哭丧棒,囊揣滴泪钱”胥吏,上台以后,只会大行其搜刮之能事。这一切造成元代吏治的黑暗。你看,当窦娥辩诬时,桃杌的审判方式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在太守眼里,老百姓只是一条虫而已!这也是漫长封建社会人民地位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妇女,还有“三从四德”的法律折磨着精神和肉体,如窦天章在剧中首先对女儿施以一连串的呵诉,怕女儿有违礼教,然后才代为伸冤。这里,窦娥在这位青天大老爷兼做父亲眼里,仍然是一条“虫”,一条循规蹈矩的“虫”。太守的“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这句直白暴露了 封建官僚严刑逼供的反动实质。窦娥捱尽严刑拷打,昏了又醒,醒了又昏,太守就是想屈打成招。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不再复勘,法律野蛮、粗疏于此可见一斑。所以窦娥的一曲“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喷射血泪的呼号是对草菅人命的封建吏治的强烈抗议,也是元代吏治黑暗的真实写照,据元史载,大德七年,一次就查勘出贪官污吏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而当时元代官吏总数不外两万六千人⑩。这样,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窦娥遭受社会黑暗势力的层层压迫,她因高利贷的剥削而卖身为童养媳,因地痞流氓的横行霸道而吃官司,因贪官污吏的残民以逞而被冤杀。而官场的黑暗是悲剧的根源。联系第一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这样,人性的悲剧也就有了具体的社会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美文学基础作业 篇6

Comment on Shakespeare’s “Sonnet 18”

According the history records,the English Renaissance was a cultural and artistic movement in England dating from the late 15th and early 16th centuries to the early 17th century.During this special period, lots of literature forms grew prosperous.Sonnet was a kind of short lyrics which origined from Italy.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English Renaissance, it became famous all through the Europe.William Shakespeare, as the most great playwright and poet in England, showed lots of interests on it.As a result, his collection of sonnets were born.Besides, they aroused a big repercussion of the public, sonnet 18 as a typical example.As we all know, Shakespeare`s sonnet is well-constructed.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part concluding twelve lines, the other two.From sonnet 18, we can clearly identify that there are 10 syllables in every line.From the whole poem, it`s easy for us to find its rhyme is “abab, cdcd, efef, gg”.Such regular rhyme makes the whole sonnet 18 easy to read and possessed the sense of rhythm.Because of the thyme, the whole atmosphere is cheerful and lighted-hearted.We reader can easily find the poet is good at analogy.Firstly, Shakespeare described his friend as summer`s day on the purpose of making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Secondly, the poet compared his friend as the buds of May.But the poet wrote immediately in the following line that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This sentence formed anther comparison.Thirdly, Shakespeare used the sun to show his friend.It`s obviously that Shakespeare regard his friend as summer`s day, May, the bud and the sun.The poet uses all these positive ,beautiful things to show his fondness of his friend.However, Shakespeare holds the opinion that his friend is more lovely and more t temperate.All these analogies makes the readers understand poet`s goal vividly.Prising is evidently viewed between the lines.No matter how wonderful the things are the poet doesn`t think they can compare with his friend.From generations to generations, as a result, his friend can be engraved on people`s mind.Shakespeare`s purpose of writing sonnet 18 can be seen in the last line.Sonnet 18 as the most successful example of the sonnet creation, it has much value for us to study deeply.It can be used as the material of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naissance.What`s more, we can see more from the sonnet 18 about the style of the works in the late 15th and early 16th centuries to the early 17th century.

浅谈一次有效的语文创新作业 篇7

有鉴于此, 最近,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次《我手画我心---语文课前预习>>的创新作业, 效果非常好

一、作业呈现

预习《孤独之旅》, 要求: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然后用绘画的形式, 展现你对文本的解读。用对联或短语的形式结合文本主旨给图画起个合适的标题。

二、设计意图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把这一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衔接起来呢?笔者觉得, 如果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得好, 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纵观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却不容乐观, 学生的预习往往缺乏必要的思考, 预习的过程成为浏览教材的过程, 学生走马观花匆匆读一遍, 自主些的学生查查生字新词, 标标语段序号。学生预习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被扼杀。课堂上被动、快速地接受着老师传授的知识,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在教学中我尝试把美术活动引进语文预习, 激发他们预习过程中的好奇性, 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展示预习的收获。因为创意的绘画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独立探索的领悟能力, 还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体验到成就感。真正实现了郭沫若先生提倡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自己研究学习, 用自己的头脑来想, 用自己的眼睛来看, 用自己的手来做。”

三、过程

1、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文章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我指导学生把这篇《孤独之旅》老老实实逐字逐句地精读、细读, 把整篇文章“吃”进去, 掌握其具体内容, 得其真味, 对于那些不大明白或很是有味的地方, 不妨先作个标记, 等整篇读完后再来作重点研究和品味。对要创作的画面做到心里有底。

2、思

在读书的过程中, 要给思考留下余地。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 吸收书本上的知识, 为增长学问所用, 读书而能消化, 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产生化学变化。我事先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如:

联想散发:如一叶知秋, 一片枯叶飘零, 便在脑中弥漫开秋的讯息, 由自然联想到人生。

由面到点:如亲情类的文学作品, 作者如何借一个画面或一件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寓言类的文学作品, 作者如何借一个故事, 一个现象来阐明一个道理。托物言志类的文学作品, 作者借何物言何志?借一个怎样的现象来表达怎样一个社会问题?

反弹琵琶::敢于向书本质疑, 如蜀相诸葛亮, 考虑问题事无巨细, 面面俱到的都要自己考虑。最后殚精竭虑, 非但没有保得住刘皇叔的江山, 把阿斗都给人俘过去了。你有何感想, 有何触动?

由此及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对文学作品进行共鸣性的阅读。

举一反三:除了作者写到的, 我能否再列举几个?

反复地阅读文章后, 我指导学生结合一些思考方法, 尝试着去掌握文章的内容, 品味文章的语言, 探究文章的主旨。

3、画

在读思的基础上, 让学生把文章的内容、阅读后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的启示、感想、想象等用画画的形式加以创意的表现。用小标题或对联的方式加以画龙点睛。这项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如小标题有:成长之旅、品味孤独、享受孤独、收获、长大的感觉等。画面也十分丰富:有画杜小康坐在船头与小鸭对话的, 旁白紧扣文章的内容;有画杜小康惊奇地捧着鸭蛋, 呵呵笑的;有画漫画的, 有同学把自己画成记者采访杜小康的……。同学们以画画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4、展

上新课之前, 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杰作。先小组内交流, 然后推荐出一位代表班内交流, 上台说说创作的意图。全班民主评选出“最佳阅读绘画奖”。好的作品上墙张贴。

四、效果

学生的语言:

汤路瑶:我觉得这项活动很有创意, 用画画的形式让我们预习, 感觉很新鲜。预习时我非常仔细地解读文本, 以便能更好地创作。而且对于怎样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我也思考了很久。

茹丹宁:参加这项活动后, 我慢慢地喜欢上了思考, 为了更好地创作我的画, 我总在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为何要这样安排?我又怎样把这些在绘画中体现出来。

曹洪锋:我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语文基础又不好, 过去从不预习, 可我喜欢画画, 自从参加这项活动后, 为了表现我的绘画天赋, 我每次都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文, 慢慢觉得只要用心去阅读, 其实也是一种享受。

赵泽彪:参加这项活动后, 我很有成就感, 当自己的作品能张贴上墙, 受到大家的好评, 感觉很自豪, 预习已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了, 已不再是一项任务来完成。

胡菲非:我觉得这项活动大大激发了我的想象力, 把内心的理解、感受用绘画来表现, 很有挑战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只有拨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 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有活力。以画画的形式让学生愉悦、主动地完成创造型作业并真正从作业中受益, 获取生动、活泼、长远的发展,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班主任》杂志2010年第2期、第3期

[2]《精细化——魏书生班级自动化管理的精髓》《班主任》2009年第10期

一次特别的“情育”作业 篇8

快放学了,我来到教室给孩子们布置作业——一份试题。试卷中有一道语文积累题:写出十个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这道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完全做出来有点太勉强了。我灵机一动:家长们一直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这道题既然是积累题,与其让家长辅导孩子完成,何不让家长也参与进来一起做呢?这既减轻了孩子的负担,又能让孩子积累词语,更能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这将比让家长直接教孩子更有效,而最重要的是:这可以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于是,我特地让孩子们把这道积累题圈起来,说:“最近大家复习都挺累的,老师也心疼你们,这样吧,今晚老师就给你们布置一道特别的作业,让你们的爸爸妈妈来和你们一起完成,减轻你们的负担。”听到这,孩子们都欢呼起来。我接着说:“你们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这是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作业,一定要完成。明天老师连你们的一起打分,要是你们自己做的题目全对了,老师给你们一百分,要是你爸爸妈妈的也全做对了,老师就给你们两百分。”孩子们一听说老师还要给爸爸妈妈的作业打分,又一次高兴地欢呼起来。

第二天早上,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哗的一下子把我围了起来,争先恐后地诉说他们爸爸妈妈写作业的情景。一平扯着我衣服,大声说:“老师,我老爸很笨的,他只会写六个,我告诉他才得了六十分,后来他打电话向我叔叔请教,现在全都做对了。”我哈哈大笑起来!小倩自豪地说:“我妈妈还是老师呢,可她也有几个不懂,还是我告诉她的!”我摸摸她的脑袋,夸张地说:“哇塞!你可真厉害,都可以当妈妈的老师了。”她听了,美滋滋地晃头晃脑。小宇则说:“我爸爸做了三个,后面的不会做了,我们就一起上网查”……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眼神和满脸的幸福感,我似乎看到了孩子们与家长一起完成作业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感受到了孩子们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中学习的乐趣。高兴之余,我忽然发现有几个孩子没参与到我们的谈话中来,正在座位上埋头写着什么。我走过去,他们赶紧把作业收起来。“老师,爸爸妈妈的作业没有做,我能帮他们做吗?”一个孩子怯怯地问。其他几个孩子也在期待地看着我。“当然能!你们很懂事,懂得体谅爸爸妈妈,还能帮爸爸妈妈分担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那几个孩子听了,如释重负,也高兴地加入到分享快乐的队伍中来。

试卷中,或端庄秀气或飘逸洒脱的钢笔字间杂在孩子们稚嫩的字迹中。那岂止是一道作业啊,那是家长对孩子最深切的关爱!我被这一份份特殊的作业感动着,用从未有过的虔诚,细心地批改孩子、家长的每一道题,并分开认真地打上分数。我想,这份特别的作业不该仅仅停留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树立家长榜样这一层面上,还应再继续增强孩子们的情感体验。

分发试卷的时候,我宣布了三十多个考满分的家长名单,还给学生一朵红花,让他们拿回家奖励给家长,孩子们比自己拿了满分还要高兴。然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次爸爸妈妈做作业的感受。一平的爸爸是个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他站起来激动地说:“我爸爸很忙的,那天他回来已经九点钟了,可是他还是完成了作业,我觉得他很了不起、很爱我,我为有这样一个爸爸感到自豪!”有名的“马大哈”小智说:“我妈妈的作业得了一百分,我的作业才九十五分,妈妈可真细心,我要向她学习!”……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老师很高兴你们在爸爸妈妈的作业中看到了这么多,感受到这么多。是啊!虽然我们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但是,他们却总是把我们的学习、生活放在第一位,难道这不是父母爱你们的体现吗?只要用心观察,你们就会发现,父母的爱时刻陪伴在你们左右。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爸爸妈妈爱你们一样,爱你们的爸爸妈妈好吗?”“好!”学生们热情而饱含自豪地回答。

为了检查这次作业的情感体验效果,我对家长还进行了后续交流。有家长告诉我,当孩子满脸自豪地把红花给他戴上,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地幸福;有家长告诉我,这几天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再开着电视了,还特别喜欢请他帮检查作业;有的家长说,最近孩子完成作业后,老捧着本成语故事书,孩子懂得自己加强学习了;还有家长骄傲地告诉我:那天孩子偷偷地买了朵花送给他们,还甜甜地说了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幸福得他们晚上睡觉还带着笑意。他们欣喜地看到,孩子变得更懂事了。

一次平常的作业,由于家长的积极参与,使孩子们获得了深刻而特别的情感体验,树立了乐于学习的积极态度,加强了他们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懂得了爱的付出,这胜于无数的语言教育。

上一篇:文学文化常识测试下一篇:数学九年级上学期学优生辅导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