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民间文学重点

2024-12-17

汉语言文学专业民间文学重点(共12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民间文学重点 篇1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山风教研室

倾情整理

一、名词解释 1.【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箭垛式人物】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鲜明性与单一化特点,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形象。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社会民众很自然地就把与此类性格或品质有关的种种事件堆积到这个人物身上,使之成为聚集同类事件之矢的“箭垛”。“箭垛式”人物一旦形成,又会进一步促使人物性格、品质特征的集中和强化,由大肆渲染、极度夸张而终至出神入化。3.【故事类型】类型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1910年由芬兰的阿尔奈提出该概念(英文为“type”)。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民间故事学家将许多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数量有限的故事类型。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4.【仪式歌】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点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它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5.【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散文作品﹐歌谣﹑长诗、谜语谚语等韵文作品以及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等说唱作品。

6.【万物有灵观】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该信仰认为人、动物、植物等客观事物都有一种不依赖于物体、可以脱离物体独立存在的东西即灵魂。;灵魂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也可以永远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灵魂或精灵左右着客观世界的进程,是持有原始信仰者的崇拜对象。

7.【AT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Aarne,Anitti A.)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Smith)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该分类体系将故事类型编为1至2499号,分为五大部分: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

8.【民间叙述长诗】又称长篇叙事诗或故事歌,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致力于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爱情婚姻叙事诗和社会斗争叙事诗两种类型。

9.【民间歌谣】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合于乐章,有一定曲调、唱腔,并常用乐器伴奏来演唱的是民歌;没有曲调,但词句有较强的节奏感,以吟诵方式来传播的是民谣。民间歌谣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有富于韵律的语言形式,而且合于乐曲,可以用来演唱,还常伴以舞蹈。

二、简答题

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有什么区别?【P36】 答:(1)创作主体不同。民间文学是劳动大众,作家文学是作家个人创作的。(2)创作和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容易发生变化,作家文学是书面创作,不容易发生变化。(3)作品中思想内容发出的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自发式的创作,无意识的创作,思想感情自然,作家文学是作家有意识创作的精心构思。

2.为什么说史诗是神圣与崇高的?

答:史诗的神圣与崇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史诗阐述的是世界本原问题,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历史,一个民族英雄的颂歌,凝聚了祖先的追恋和敬仰;一个民族精神的、物质的、历史的、现在的,所有一切的一切,在史诗中都得到歌唱。而史诗的演唱是一个民族的宗教仪式和祖先的训诫。史诗的的文本大多也是宗教乐歌或宴会乐歌的歌词,其本身就是一些民族的崇拜对象;二是史诗多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祭奠的场合演唱,演唱本身就是一个神圣的仪式过程,具有庄严性。3.什么是民间故事的类型,异文和母题?

答:类型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1910年由芬兰的阿尔奈提出该概念(英文为“type”)。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民间故事学家将许多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数量有限的故事类型。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4.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P32】 答:(1)民间文学是靠心记口传,容易发生变化。(2)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劳动集体,这种劳动集体没有著作权的观念,故容易引起民间文学的变化。(3)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的变化引起民间文学的变化。(4)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引起民间文学的变化。

5.传说产生的途径。【P139】 答:(1)对真人真事的艺术加工,使之典型化。(2)以某一真事为基础,然后假托一个再经过虚构,综合其他人共有的事象而变成传说。(3)依据事物的特征展开联想而形成传说。(4)借历史名人的事迹解释地方事物特征。(5)在神话的基础上再创造传说。A:有些神话发展中慢慢变成传说。B:在神话的基础上再创造传说。

6.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的区别。【P257】

答:不同:在产生时期上,创世史诗要早于英雄史诗,前者产生于神话时代稍后的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高级阶段,后者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正进入奴隶社会或者封建军事民主制时代即英雄时代;在内容上创世史诗以创世过程为主体,再加上民族的起源、迁徙等内容,英雄史诗则以英雄率领部族民众抗击侵略,完成统一为主体,前者的神话因素更多,后者的历史性更强;在结构上,创世史诗大都没有完整具体的事件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英雄史诗则以英雄业绩、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由一个或几个有密切联系的英雄人物贯穿始终。7.谈谈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121】

答:①选材:民间传说从艺术创作角度选材。历史的选材则是全面记载事实。②表现方式:民间传说一般都经过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历史则不允许想像、虚构。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8.搜集、记录和整理民间文学的原则和方法

答:第一,遵循“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民间文学搜集调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个体搜集和团体式搜集。第三、搜集调查的方法:

1、做好走向田野之前的准备作业:(1)明确搜集目标,选好调查点或受访者。(2)调查者必须掌握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3)了解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做好联系工作。(4)准备好需要携带的资料、工具等物品;

2、善于采取采访时机,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并创造自然活跃的讲唱环境;

3、尽量采取访谈与记录同步进行的方法。9.同6

三、分析题(略)

四、论述题

1.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别是什么?【P208】

答: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有时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

⑴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得主角是神;

⑵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

⑶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都是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

2.什么是幻想故事?它有什么艺术特征?它有哪些常见的经典类型?217 答: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下两个特征:㈠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㈡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

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天鹅处女型故事、田螺姑娘型故事、灰姑娘性故事、狗耕田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狼外婆型故事、怪孩子型故事、神奇宝物型故事、画中人型故事、问**故事等。3.同1 4.论述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P256】 5.同2 6.同1

【2012-12-26 0:20:53】

汉语言文学专业民间文学重点 篇2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 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 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 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 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 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 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 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 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 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 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 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 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 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 不仅顺应实际需求, 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 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 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 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 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 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 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 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 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 等等。目前, 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 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 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 在坚持传统的同时, 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 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 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 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 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 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 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 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 等等。同时, 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 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 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 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 现实中, 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 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 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 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 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 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 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 (1) 课程内容精简化, 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 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 (2) 核心内容凸显化, 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 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 (3) 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 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 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 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 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 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 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 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 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 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 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 不必追求过深, 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 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 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 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 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 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 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 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 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 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 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 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 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 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 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 不断改革创新, 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 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 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 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 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 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 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 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 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 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针对某些社会问题 (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 可以为我所用, 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 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 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 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 根据专业特点, 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 然而, 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 言行结合,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 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 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 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 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 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 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 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 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 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 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 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 只要这样, 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 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 (11) :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3]姚玲, 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 , 2010 (2) .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探析 篇3

【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下接35页)

(上接38页)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作者单位:陕西榆林市第八小学)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姚玲,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010(2).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历 篇4

姓名: xxx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出生日期: 1987年09月

婚姻状况: 未婚

学历: 大专

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外语水平: 英语(一般)

电脑水平: 熟练

工作年限: 2年

联系方式: ***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培训机构、教育、科研院所

期望职位: 部门助理/秘书/文员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1000-2000

教育经历

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文学.工作经验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在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任职;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在金太阳幼儿园任教师.自我评价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历 篇5

姓名:王XX 性别:男

民族:汉 政治面目:团员

学历(学位):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联系电话:1370000xxxx 手机:1370000xxxx

联系地址:中山市石岐XX大街10号 邮编:528400

Email: 12345678@sohu.com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9--.7 中国现当代文学 硕士在读

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 .9--.7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士

另:其他培训情况

*擅长利用Internet进行各种网际信息交流,具有一定网站建设、规划经验

*熟练运用操作html、Frontpage等工具制作各类网页及特效图

*熟练操作windows平台上的各类应用软件

工作经历

*.8---至今 《乡镇企业报》编辑

*1998.9---1999.7 《中国电影报》外国电影版记者

*1997.9---1998.9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对外汉语教师

自我评价

我相信,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历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招生 篇6

一、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批准开设的开放教育专业。该专业既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又充分照顾电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开设了具有社会广泛应用前景的选修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全由北京大学著名学者编著,中央电大结合电大学生实际精心编写了辅导教材。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兼职教师队伍全部具有中高级职称,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许多教师还师从我国著名学者。该专业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各企事业单位文字工作者、办公室管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获取相应学历、学位的理想途径。诚挚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报读。

二、学生事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深圳广播电视大学2002开设的专业。办学至今,已有众多毕业生、在校生活跃在深圳市各条战线上。06届毕业生秦锦屏在多家刊物上发表诗文,著有诗文集《落在睫毛上的雪》等作品,其所编著的《挂牌》、《父老乡亲》、《开会》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戏剧奖”金奖,其2006年7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中篇小说《人人都说我和哥哥有》作为打工者文学在07年的深圳市文博会上展出。2007级学生程鲲也已在《散文》等多家杂志上发表文章。

三、课程设置

必修课程: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1)(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2)、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2)、文论专题等选修课程:秘书资格证书(1)(2)、艺术欣赏、专题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四、获取学位的条件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办的专业。学生所修课程全部合格,通过学位英语考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语言学概论、古代文论三课程70分以上,即可获取武汉大学学士学位。

五、名师介绍

陶涛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书法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师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珈璐等著名学者。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篇7

一、专业课程设置要科学系统

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 科学系统的设置课程, 才能有效的促进专业人才的能力发展, 使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和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不同、学生的需要不同、人生观不同, 这就需要高校依据各校的特点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设置课程。

1.进修型学生设置研究课程

有很多学生在校计划继续深造, 准备考研究生, 在此类学生的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上, 要分清楚语言的专项研究和文学的深入探究, 这两方面课程分别开设,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深入研究, 同时对文学的造诣也会更深,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 引领学生不断进修, 勇于实践研究, 以致学生的专业素养快速提高, 文学专业素质大大提升。

2.就业型学生设置应用类课程

高考报志愿时, 学生主要是依据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专业, 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的是喜欢文秘、编辑等职业, 这无形中就为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具体内容和特点, 在社会上从事文秘和编辑行业, 要有过硬的写作编辑能力, 因此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在写作、阅读、编辑等方面设置专业课程, 以便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

3.从师型学生设置教育教学课程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大部分学生对教育事业无比崇尚,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应该设置教师专业技能、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课程, 对这些课程内容重点学习, 重点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发展空间, 为学生从事教育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校期间结合这些课程加大对学生语言表达、写作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等进行专项训练, 使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更要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稳步发展, 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师这一职业。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敢于创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敢于在教育教学方面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 成为教学的主导者, 并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用最高效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教学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

三、强化实践环节

1.适时组织专业见习, 让学生能够在见习中体会现代汉语言文学

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学生能够及时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这不仅让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复习, 同时还真正认清所学知识所需要运用到的环节, 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解决问题。在此需要注意的是, 专业见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节, 但需要把握具体尺度, 并不能盲目进行, 也不能长时间进行, 应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进行设置。

2.组织顶岗实习, 让学生真正与未来就业衔接, 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学生具体从事专业的特殊性, 用人单位在人员填补上往往需求较低, 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不可能在同一个单位进行实习, 这也就造成了实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专业指导[2]。学校应当设置相应标准, 学生必须在完成实习并合格通过考核才能毕业进入岗位进行工作。

3.通过课外活动带动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在现代社会, 有很多应用型人才, 这些人才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 高校尽量组织学生自己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还能带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个人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社会上锻炼自己的合作交流、组织活动的应用性能力, 使学生全方位、全面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应当进行更为科学的设置, 统筹专业课程, 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出更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各大高校就应该千方百计的计划安排, 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打造现代社会的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青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8)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中普遍设置的基础性文科专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发展历史较长的专业。随着建国后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各科教学大纲的颁布,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模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逐渐表现出不足,专业定位不合理,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等。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突破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从汉语言人才的社会需要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当前汉语言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专业是一门语言学科,高校汉语言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基于理论教学和专业教学为主,形成了系统的教学体系,这是对学生汉语言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但在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能力。学生学习到的是汉语言的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面比较窄,却失去了自身语言能力发展的机会,对以后的就业能力也有影响。

另外,汉语言专业的课程缺乏时代感,课程设置落后于社会需要和专业发展,学校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也很少针对学生进行课程设置调查。对课程的理论分析很多,却缺少实践经验,汉语言很少进行针对性写作能力训练,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降。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2.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定位不合理

社会在发展,教育培养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近几年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高校依然没有准确定位汉语言专业的社会需求价值,未能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也没有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汉语言专业的学科定位不准确阻碍了汉语言人才的培养。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灌输式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教师一个人在讲,课下学生们无精打采。一言堂的教学使教和学分离开来,不能形成课堂互动,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不积极回答,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起来,形成了尴尬的课堂45分钟,教学效果有怎么会好呢?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修养

新型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包含了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也必须要注重文学修养的完善。尤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这项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需要现代化人才以自身的高素养,像种子一样把汉语言知识发扬光大。扎实的心理素质也是中文系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应该通过营造中文系特有的文化底蕴,深入事物实际的基本心理素质和工作素质,培养学生遇到事情诚实务实,锻炼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突出文学基础功能

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出现,人才培养从学术研究到复合应用的转变,对课程设置应遵循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突破原有的体系框架,对课程设置进行整合,形成以文学基础为主的语言功能,再以文艺学辅助,两者相辅相成,构建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构建学科基础与技能、素养有效结合,拓宽学生知识结构。任何专业的设置都应在专业基础上增强学生能力培训和实际应用能力培训,更贴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应遵循此目标,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能力,促进专业设置。

3.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式课堂

教学方法的转变要以符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自觉将创新教育和发散性教育运用到教学的环节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要避免一言堂,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经常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上也要重视汉语言写作课,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加强写作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汉语言和实践相结合,做到汉语言文学的实际应用,强化学生的社会技能。

4.调研社会需求,合理定位学科价值

高校在定位学科价值时,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比如,汉语言文学重点院校在师资力量、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是教学及各行的文字工作,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科研和管理、文学和艺术、素养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再比如,汉语言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重要,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言,对高技能的汉语言人才的需求是极大的,因此,高校也要尽快调整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在汉语言领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76-78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9

1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流向调查及趋势分析

为真实地获得第一手资料,准确地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通过两种方式对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是通过池州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查阅了近四届毕业生详细的就业统计资料和数据,二是寻找毕业班各位辅导员的帮助,获得每届毕业班的qq群和微信群,主动与已经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进行联系,

通过追踪调查对他们的就业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企业是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领域,而通过参加考试到中小学担任教师和考上公务员进入党政机关以及其它事业单位的毕业生的比例却是较低。

这说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虽然不低,但就业流向的基本趋势却是日益走向了多元化。

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就业主要流向主要是以下领域:一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文字工作部门,二是教育系统。

但在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跻身于党政机关、教育服务工作和其他事业单位的文字工作部门的每年加起来最高的还不足30%。

现在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岗位是:文秘、文案策划、行政助理、行政前台、前台文员、前台接待、平面设计师、市场专员等,占了就业岗位的70%以上。

由此可见在日益猛烈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主要就业去向已经完全被颠覆了,多元化趋势已经显现并将继续增强。

而传统的不重视就业去向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在市场需求多元化趋势面前,难以适应,表现出明显的弱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转化率较低;第二,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较少与社会直接接触,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第三,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强;第四,实践动手操作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的能力不强等。

基于此,一个摆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者面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积极探索并尽快建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多元化就业趋势下的职业素养的培训,满足地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定位没有个性化

“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本质区别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能够直接适应社会相应职业与岗位的需求”[1]。

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以培养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学校定位为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科学研究,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契机。

但是作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专业定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仍就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没有超越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局限,对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重视不够,没有构建起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2.2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与时俱进

受意识形态对文学渗透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习惯性地承接了传统,依然是将重心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侧重于学科科研、理论教学。

以池州学院汉语言专业为例,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占据70%以上的比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学科地位很高。

而一些应用型的课程占据的份量太少,且地位不高。

而处在时代前沿且有较强实用性的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等新兴课程和广告设计、DV制作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因为师资力量薄弱或教学条件限制等原因,很少甚至是几乎不开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所存在的体系单薄,知识信息量小,内容陈旧、重复等问题,必然会带来毕业生“所学非用”的现象比较突出。

而且长期忽略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当然就没有办法去实现“要通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性创意来从事和提升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

2.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陈旧单一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评价体系基本上还处在还比较陈旧和单一化的状态,主要是以书面考试和小型论文写作为主,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其依据基本上是以笔试的成绩、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上的表现这三部分为主,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重视不足,比如对学生的视野广度、交际交往及职业规划等非专业能力,其评价标准不是很明确,且执行的力度也很弱,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而大学里党员的培养、奖学金的评定、三好学生以及优秀学生的选定,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学生智育成绩的。

这种以检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主的评价体系,淡化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必然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3.1确立应用能力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对应的社会职业来看,不管是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岗位,还是大中文覆盖的职业,都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中文方面的专业应用能力。

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具有现实性,又要具有前瞻性,应紧扣学校办学定位,积极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突出的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逐渐由传统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应用能力型人才培养,可以按照“基础性+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质量为目标。

这里的“基础性”、“合格”是指学生能具有较好人文素养和文化功底,“特色化”、“特长”是指学生能掌握现代社会实际岗位所必须的核心工作能力,这样结合起来,学生的就业能力必然能大大增强。

3.2构建应用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基本理念”。

这就要求理论知识学习最终还要转化为专业应用能力。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应用能力具体可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这两大类。

专业基础能力具有共性和基础性,包括所有大中文覆盖职业都需要的中文专业应用能力,如口语表达、书面写作以及文本解读和鉴赏等能力。

专业岗位能力是本专业所对应的中文类职业岗位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行政管理、文秘、新闻、广告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应用能力,是直接根据职业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的细分化能力。

由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改革课程的设置,应以这两个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拓展为目标。

第一,通过优化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普通话、教师口语等十余门课程必不可少,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性和精干性课程。

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以及申论写作等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应用能力。

另外还有文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史及作品、古代文学史及作品、外国文学史及作品、影视文学、相关拓展性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鉴赏能力。

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保证专业教育的规格,避免出现片面强调应用性而不注意本科教育水平的现象。

第二,重视专业技能课的开设,提高学生专业岗位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常包含有师范和非师范方向,师范类专业岗位能力主要包含语文教学能力、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综合性能力。

除此之外,考虑到很多师范教育方向的学生,毕业后不会从事教育工作,课程设置上还应增加应用文写作、言语交际学、朗诵、演讲、辩论等实用性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篇10

摘要:大众文化潮流下,女性主义文学不知不觉在商品市场中迷失, “身体写作”“私人化写作”成为诟病。因此女性文学新发展需要理性,需要女性文学作家个人思想和艺术的“洁净”,寻求与大众文化的双赢互惠,这才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真正出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商品;女性文学;净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时代来临,任何文学都无法回避大众文化,也无法脱离其影响,在此情境下,女性文学应如何回应大众文化潮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确实值得深思。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业规律去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其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①因此大众文化不仅是通俗文化、传播文化的体现,也是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体现。不可否认,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可以在杂志、网络等大众文化载体中展现自己的个性,抒写自己的话语。正如伍尔芙所说:“一旦妇女获得了她们许久以来一直剥夺了的东西——闲暇、金钱以及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的时候,她们将会涉猎更广泛的文学体裁,不仅写小说,还要写诗歌,文学批评和历史。写出质量更佳、数量更多的小说。”可以说女性文学写作因为大众文化而变得活跃。但在浮躁的大众文化下,很多作家包括女性文学作家创作开始与商业市场相伴而行。

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质,“艺术已经失去了自由和超越的品格,不再是独立的、自主的和自律的东西,沦落为商品和消费品。这就是大众文化给艺术带来的异化。” ②因此,在大众文化潮流中,女性文学是处于引导地位还是被大众文化所引导,这其中的界限难以明确述说。女性作家很容易在商品市场中迷失方向,不知不觉成为商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其作品被大众的消费需求和欲望挟持,女性文学中的“身体写作”“私人化写作”便是其中的典型。

80年代中后期,王安忆、铁凝等女作家通过描写身体,暴露内心欲望等来强化性别意识,挑战男权叙事的修辞方式,用“身体写作”与“私人化写作”带来了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女性经验和表达方式。但到了世纪之交,在大众文化的浪潮中,表达身体经验的女性文学作品趋向肆意放纵,将肉体和性作为作品的看点和噱头。女性身体、性、欲望等被商业包装和改写,甚至很多年轻的女性作家为了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关注度,而去自觉迎合这种商业的炒作和利用。女性文学“从建设性转向消费性,从抗俗转向媚俗”,“不再有理性的闪光,而仅仅是感官欲望的‘尖叫’和‘疯狂’”,“完全放弃了历史的牵连与道、灵魂的责任,也没有情感的羁绊与文化批判的使命,从而成为消费主义欲望的一个载体,时尚化的一种奇观。” ③

“私人化写作”初衷是借写“私生活”来对抗伦理化、道德化的公共话语对女性话语权的.屏蔽。“私人化写作”的作品中出现的私人经验和私人意识一般存在于女性的内心深处,但是对其详尽地描述却在无意之中成为男性偷窥女性内心隐私的一个绝佳方式。很多女性作家为了一己之私,一次次在作品中展示女性内心隐秘的欲望和经验,挑起大众对于女性内心欲望的猎奇心理。因此,当代的女性私人化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让女性话语在男权主流文化中取得令人尊重的一席之地。

当代的女性文学写作到底应该怎样突围出这种奇怪的圈子?怎样才能真正改变男权社会专制的现象,做到为女性赢取真正和男性平等的地位?笔者认为应该将眼光投女性作家本身。

杰姆逊在《文化转向》一文中指出:“的确,大众文化产品和消费本身——与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同步——像晚清资本主义的其他生产领域一样具有深刻的经济意义并且完全与当今普遍的商品体系连成一体。” ④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在市场经济中重视其商业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艺术,包括女性文学作品的商品价值“正是由其艺术价值所承担,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消费不是别的,也是其艺术价值。” ⑤因此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紧密相连的。大众文化时代,文学作品具有商品属性是正常的,所以商品性不是造成当今文学作品日益走向堕落的必然和唯一因素。

但是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决定着它不可能从女性角度来真正审视女性,而是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来关注女性的。追根究底,身处大众文化潮流中女性作家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代女性文学作家应该追求女性文学的“洁净”即女性文学作家个人思想和作品艺术要纯净无杂。

首先,女性文学作家应该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积极让女性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和关怀,努力寻求关于女性价值的积极意义。女性文学作家还应积极在文学与市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不管是影响与反影响,还是渗透与反渗透,都不仅仅是女性主义文学写作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女性文学作家不能毫无节制地展示女性身体、私人经验欲望,或是在金钱、市场和名誉的诱惑下迷失方向,背离写作初衷。

另外,女性文学作家不能固执地把自己的写作疆域框定在女性的身体、女性的私人化生活上,在狭隘空间中闭门造车是不能真正抒写出复杂的女性问题的。只有走出自我的狭小空间,走向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等与男性话语密切相关的领域,才能使写作不断充满激情与活力,才能将笔触触及传统文化深处和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处,以及人类灵魂的深处,从而将形形色色的女性问题和思考容纳到文本当中,让女性的呐喊意义更加深重,更加深入骨髓,更加震撼人心。

其次,女性文学最终的价值诉求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当代女性文学作家深思的问题,这关系到女性文学最终的发展方向和态势。当代很多女性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女——男二元对立结构以解构代替男——女这种传统性别结构,形成剑拔弩张的两性对立的紧张态势。有些作品以夸大女性的优越感来打压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轻视,或者在作品中将男性逐出文本,即使男性在场也是将其塑造成丑恶、虚伪等否定的反面形象。

虽然这极大宣泄了女性对于男权世界的不满,高呼了女性的声音,但是这些现象在颠覆男权专制的同时也暴露出取代男权的话语霸权倾向。女性文学最终的价值诉求需要理性的思考,一味地解构拆解,或者颠覆性大于建设性,女性文学会沦为一场歇斯底里地痛斥男权文化的批判大会,女性的写作的客观性必然会被其偏激、愤怒的心态所扭曲,使得女性主义写作路子越走越歪斜,最终走向不归路。

女性文学作家应“超越单纯的女性主义的性别立场和视角,进一步引入双性别文化立场和批评视角,走出女性主义的狭小疆域,确立更宽容、更博大的批评心态。” ⑥伍尔芙的“双性同体”观点亦是希望女性文学写作中对男性文化的态度应采取对话式,树立超越性别的写作姿态,而不是分裂对抗。

无论在任何领域,女性主义文学的最终目的既不是要证明女性一定优于男性,也不是矫枉过正地报复和泄愤,用女权代替男权统治这个社会,而是用客观写实的叙述方式告诉世界,女性同样是坚强伟大的,她们有着男性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女性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男性和女性应该各自站在自己的价值高地上,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平等友爱,和睦共处。女性不再因为她的社会性别而被轻视和蔑视,她应该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在二十一世纪大众文化潮流中,机遇与挑战并重,浮躁与喧嚣并行,女性文学需要沿着理性的路子谨慎走下去,追求女性文学作家个人思想和艺术的“净炼”,让具有商品属性的大众文学成为宣扬女性主体意识,促进男女真正平等的有力载体,实现女性文学与大众文化双赢互惠。这才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真正出路。

注释:

①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⑤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③乔以钢,林丹娅主编.女性文学教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④[美]詹姆逊著,胡亚敏译.文化转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汉语言文学专业民间文学重点 篇1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13-01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社会人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改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除了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较高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工作素质;在这样的要求下,需要有机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1.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存问题

在大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了较少的专修课课时与实践课学时,无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没有采取规范的考核制度与考核形式,学生没有足够的专业认同度,影响到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有机把握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课程结构,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类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与专业发展方向充分纳入了考虑范围,分别设置了考研深造类、教师教育类、文秘编辑类等课程,如修辞学、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等都为考研深造类课程,文学解读学、教育研究方法、现代职业礼仪等则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应用写作、行政法学等课程则为文秘编辑类。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合理选择。通过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则可以帮助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展,如人文素质、科学专题等。实践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2.2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结合教学阶段的差异,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过来,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如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尚未构建,可以通过系统讲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基本原理;通过认同-同化原理的运用,帮助学生将知识体系系统的构建起来,方便后期学习的开展;进入到第二学年,虽然依然要学习基础课程,但是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可以逐步深化课程内容,主要采取指导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合理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究,对其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科学培养。

2.3 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

结合专业要求,综合运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与课外活动等教育形式。专业见习指的是结合课程大纲要求,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相应单位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专业见习的开展,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理论知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促进专业实习的开展。而顶岗实习的开展,则能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有机联系起来了学生的职业生涯,提升了实习生的应用能力。在本环节内,学校要对考核程序科学制定,与实习单位密切交流与沟通,实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此外,要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积极开设下去,促使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得到提升。结合实际情况,对激励、扶持政策科学制定,以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课题研究、专业建设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本地区的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4 大力建设师资队伍体系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想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重视师资队伍的构建。要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兴趣、优势等因素,在相应的岗位科学安排。此外,也可以将系外具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吸收过来,开展课程教学工作;这样课程群教学任务质量得到提升,学生视野得到拓展。要将教学质量全过程督导严格落实下去,在每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实施计划合理制定,对讲稿、教案等科学编写。学院教学专家定期经常的督导教学过程,有机综合学生打分与督导小组打分的方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发挥科研与教学的互相促进作用,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保证教学质量,将一系列优秀的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促使专业发展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人才,需要科学配置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利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科技展望,2014,5(10):123-125.

[2]李雯婧.浅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北方文学,2014,7(11):55-57.

作者简介:

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 篇12

汉语言文学其培养的就是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的理论,以及其寄出的只是和技能。从客观上来讲,汉语言文学毕业的专业生,可以考虑新闻文艺出版的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的评论等工作,当然文化以及宣传方面,也有着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

2. 师范类就业教育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一直就有着局限性,语文教学工作对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讲,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但现阶段高校语言文学的教学多事重视语言还有文学的理论,对学生的文化底蕴还有素养重视,而且不得不承认,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也非常的大,不光是资金的投入,更是人力的投入。但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方面却被搞笑所忽略。很大一部分的高校甚至是一些重点大学,都会在教学时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学习古代的文学或者是现代的文学等课程,只用小部分的时间对学生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实践进行培训。

2.1 课程的优化。想要优化课程,就应该对课程做出创新设置,母语教学教师,是对新生后代的影响最为强烈也最早的一批人,其影响的时间那也是最久远的,我国的人才能否跟得上社会的脚步,和教师教育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教育的理念非常重要;学生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必须得到提高。作为我国创新教育培养的新一批预备队员,将这种精神一代代的传下去非常的有必要,这更可以使得我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摒弃传统的一听到底,就是优化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提,改变满堂灌等授课方式,就是优化课程的奠基石,老一套的课程体系国语死板,同学在上课期间多数都是左耳听右耳冒,越听越困越听越伐;虽然这种任课方式将教授的能力体现的淋漓尽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听课之后,教师脑袋里并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对于如何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元素也很少去思考。所以说,优化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就应该将学生带入课堂中,使得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的做到熏以及侵,并在之后的刺和提中,做到教学的相长。对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改革,可以从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以及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下手。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这一点,可以说是该专业最有特色的一点,学生在这里在学习本专业内的知识外,还能感受到非常强的人文关怀。这对学生将来任课成教师有很大的帮助。增强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为了呼应新的课程改革,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在现代的社会当中,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教学,对于人文教育都非常的提倡,不光可以对学生实施人文的关怀,还可以给学生减压。所以说在高校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加入人文性的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一点,详细的来讲,买就是将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上,将传统的学生只需带耳朵上课的方式进行改变。最直观的例子,教师可以将要讲授的内容告知同学,让学生预习,并在上课之前进行提问,看谁的问题最有建设性。

2.2 实践能力的提高。一名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践,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讲,对理论课堂知识的吸取只是最简单的一步,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并检测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其必须知道应该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不懂得时间,就是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归其根本来讲,就是学得再好不懂得如何教,终究无法成为合格的老师。提高学生的时间呢管理就在于对老套的实习的改变,以前的实习都会在学业的最后一年,给学生一个实习的机会,将学生分配出去并实习一段时间,这种实践的方法对少部分接受能力快的人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剩余的大部分人,对于这种实践的方法却并不适应,即使用心的学也没法达到有效的实习经验的积累,甚至还有刚刚适应这种实践的学生却发现实习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所以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对学生的思想上一种根本的改变。在大学的四年时间内,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阶段。

3. 文秘方向就业教育的创新

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对比师范专业的学生确实要好很多,可以说不管是记者还是企事业单位的文职等都非常适合文秘专业的学生;但这并不代表着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会很高,近些年文秘专业的学生在表面上确实是呈现一种供不应求的样子,但事实上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之恋个非常地。所以说对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趋势进行分析才能找到影响就业的原因所在;进一步的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而这也是提高文秘方向工作的根本所在。而文秘方向的工作,几乎都有着共通之处,就是写作,而写作不单单需要清晰的思路,还需要扎实的书写能力,虽然现社会由计算机代替了手写文件,但不能否认,扎实的书法以及书写时清晰的思路还有书写的速度,在一定过得场合下,可以给与应聘工作的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

培养专业技能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跟上市场发展培养出适应市场的人才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就是产学结合,而高效的就业教育和教育一样的重要,汉语言文学并不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使得加强就业指导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为了适应当今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教育就不可避免。

摘要: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特殊性,导致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所以实施就业教育创新就势在必行。以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作为基础,再根据现如今对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要求,对汉语言谈文学的教育体系做出有效的改革,从该类别的根本上进行改革,力求改善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笔者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创新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昙.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学周刊,2015(32).

[2]王玉竹,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3.

上一篇:关于识字一教学设计下一篇:新八德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