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2024-09-18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精选11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篇1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 使学生掌握语言能力、提高自身文学素养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 一个注重对学生创新素质构建的好教师才能有效培养出创新人才。本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 并探究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 希望可以为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以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教学特点

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 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较为宽广的人文视野和丰富的精神资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对未来教师的质量好坏具有直接性影响, 也深深影响了未来创新人才的质量。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体现的是人文精神, 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和价值的关怀, 是对人类的认识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在不断发展, 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 教学实用主义是教学的向导, 所以, 汉语言文学教学也要进行一些创新, 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力争在保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响应社会发展的号召, 与社会接轨, 以适应新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方法

1. 以实用性理念为导向, 进行创新教学

从现阶段来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于教师、编辑、文案策划、文秘等工作, 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新闻出版、杂志社、企业公司等地方, 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涉足房地产、金融行业等。从相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职位的适应性较强, 这些职位都要求学生是实用型人才, 所以, 教师要将实用性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十来门课程, 我们应将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 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 每门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综合考虑最新的知识结构, 结合社会发展和新知识结构,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内容;将课程结构合理优化, 考虑学科的基础, 科学设计内容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减少或避免内容的重复。另外, 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 还要将课程内容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学校和老师要结合就业指导, 设计课程体系,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各种问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和信息调研能力, 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设置一些技能应用型课程, 保证学生在学完课程后, 能够掌握以上几种能力, 进而获得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 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提高学生创新心理素质

要想具备创新素质, 就要先具备创新意识,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思想上敢于开拓, 不追求千篇一律, 只追求独特的思路;老师要设计一些活动和问题, 让学生善于从探索和讨论中, 不断总结, 进而在探索中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 敢于钻研新方法, 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3.以创新教学理念为导向进行教学

创新教学理念的前提就是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由于学生的就业范围广, 但竞争力不及其他应用型专业的学生, 针对该专业的特殊性, 教师就要结合就业现状, 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突破专业界限, 发挥汉语言专业的作用, 将教育教学、新闻传播等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模块, 让学生通过这些应用模块的学习, 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和从业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 引导学生从教学文化中汲取东方文化特有的创新精神, 进而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 通过文化评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考, 在探索和思考中, 不断激起创新的火花, 提高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要结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 将实用性和创新性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去, 进而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 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 本文就重点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分析, 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03) .

[2]刘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才智, 2011 (22) .

[3]张晶.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华章, 2014 (02) .

[4]彭翠萍.试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0) .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探析 篇2

【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下接35页)

(上接38页)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作者单位:陕西榆林市第八小学)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姚玲,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010(2).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 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 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 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 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 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 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 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 积极和社会接轨。

二、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 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 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 但同时, 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 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1) 优化课程, 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 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 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 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 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 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 强化课程应用性, 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 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 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 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 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 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 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 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 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1) 突破专业限制, 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 但往往不精, 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 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 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 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 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 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 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 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 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 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 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 思想上要勇于开拓, 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 行为上善于探索, 潜心实验, 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 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如博客, 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 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 给学生以震撼, 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 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 只有言行结合, 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 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2008, (11) :204-205。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9) :74-76。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 篇4

笼统地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现于19世纪末,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师范类大学要为中学语文教学培养教师开设本专业,综合类大学在中文系或文学院也普遍设有这一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等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课程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必修的大学公共课程,二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三是各学校根据本校教师的治学专长所开设的一些选修课。在理论上,其毕业生应获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提到语言文学,大家会想到中学语文课上讲过的作家,如老舍、鲁迅、冰心、巴尔扎克,想到《社戏》、《论语》、《祝福》这些经典作品。的确,这些不仅是中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要讲到的内容。但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是以单篇课文作为切入点,讲解其中涉及的字、词、语法现象、修辞现象、文化常识等相关内容,侧重点是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文学基础知识。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此基础上学习更为深入的内容。汉语言它包含了语言和文学两个领域。从语言的角度看,包括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比如古代汉语和现在汉语;从文学的角度看,可以按照中国和外国、古代和现代这些地域和时间范畴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课程。每门课程都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语言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走向和流变规律,涉及的是各个领域内更为系统和宏观的、具有史论性质的内容。把这些课程按照语言和文学这两大部类放置在一起,就构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当下,中文专业不是受人青睐的热门专业,这与社会、时代因素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无关系。有些人认为学习中文出路窄,就业难。还有人认为中文系是培养作家的,作家这个职业缺乏稳定性,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这些认识都有失公允。

不可否认,我国当代的不少作家确实有过中文系的求学经历和专业背景,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文字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文字能力包括了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例如,担任编辑,需要的是文字处理能力。担任记者,需要的是文字写作能力。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的并不止于此,它通过教授给学生一系列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意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这才是中文系真正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学生主要应该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和素质:

文化底蕴和素养。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这一专业要具有相当的素养。这种素养首先就是有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底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许多文学和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有比较好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底,尤其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修养,对历史上的文学流派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

比较深厚的历史、哲学方面的学科基础。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范畴,各自的学习要求也不太一样,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古代,这三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划分并不那么鲜明,往往连在一起。例如,魏晋玄学、六朝美学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上都会反复提到的内容;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等人和他们的思想也是在西方文论、西方哲学史这些课上多次出现的内容。社会发展到现代,学科内部的分类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渗透也越来越多,用民俗学、神话学、文艺美学等其他学科角度研究文学的情况越来越多。因而,只有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才能在广博的基础上厚积薄发,触类旁通。

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文学创作要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塑造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典型形象,借此传达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说教。所以,学习汉语言文学,需要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善于现象和联想,能够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异同。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现状;改革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

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主要培养从事文学写作、机关文秘和文化宣传等实际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广博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而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高职教学进行大胆、深入的教学改革,但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还是比较落后,其中不乏照本宣科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很少,更不要说参与其中了。同时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待提高,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没有把现代媒体引入到教学中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比如多媒体、手机QQ、微信大众化的平台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很少出现。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也无成就感可言。

(二)课程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及时更新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培养人才的满意度。在实际教学中,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不少高校使用的教材明显落后陈旧,教学内容也是老生常谈,毫无时代特征。这种情况会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与用人单位实现直接对接,学生入职前还要进行专门的针对性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没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的知识需求为指导,缺乏实用性。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如果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只是一味的按照教材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进行讲解,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消极感受,,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现象,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充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启发人与参与者,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管理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学习。例如高职院校目前推行工作页一体化教学,教师不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一讲解,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转变为问题的启发人,设计好课堂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所学内容,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纠错,最后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构建实用性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要想真正获得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建立实用性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性课程,所设置的课程要与当下社会发展和需求挂钩,坚持实用性为原则。就目前来说,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网络编辑的需求量较大,学生在打语言功底的同时也要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了这点,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为了使本专业更具有岗位针对性,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开设了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以满足电子商务企业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这点是很大的改革与创新,需求学校和教师不断挖掘专业和岗位能力的联系,开设实效性强的课程内容。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获得最佳的成效。当讲到元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经典戏曲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放一段戏剧中的视频,并给学生讲解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学生会不自觉的被情节给深深吸引,很容易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在讲到中国传统戏曲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代表性的名家名段,让学生品味不同戏种的唱法,领略中国戏曲之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四)渗透德育教学

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作为教师应当具备强大的文学功底,除此之外,教学方式还应具有新意,能够吸引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涉及到中华五千年文化史的一门课程,对其教学任重道远,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比其它学科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教好这门课程,让中华文化得到弘扬与传播。这是作为每一位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责任,也是义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使其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潮流,推动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乐.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未来展望[J].文学教育(上),2014,(04)

[2]王永华.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09)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浅析 篇6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 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 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 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 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 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 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 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 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 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 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 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 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 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 不仅顺应实际需求, 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 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 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 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 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 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 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 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 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 等等。目前, 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 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 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 在坚持传统的同时, 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 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 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 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 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 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 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 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 等等。同时, 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 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 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 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 现实中, 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 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 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 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 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 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 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 (1) 课程内容精简化, 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 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 (2) 核心内容凸显化, 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 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 (3) 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 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 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 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 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 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 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 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 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 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 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 不必追求过深, 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 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 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 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 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 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 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 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 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 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 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 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 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 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 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 不断改革创新, 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 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 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 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 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 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 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 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 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 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针对某些社会问题 (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 可以为我所用, 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 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 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 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 根据专业特点, 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 然而, 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 言行结合,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 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 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 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 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 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 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 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 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 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 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 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 只要这样, 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 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 (11) :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3]姚玲, 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 , 2010 (2) .

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浅析 篇7

1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 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 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 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价值,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价值。辨证的说, 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 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2 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 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 才能进入人类社会, 拥有人的活动, 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 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 因此, 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 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 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 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 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 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 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 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 我们的学生, 思维就有了凭借, 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 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 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 我们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 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 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 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 而重在熏陶, 营造各种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 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2.2 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 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 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3 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 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 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 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 也要从港湾走出去, 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 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 在时间上, 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 “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 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 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 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 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 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 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 有现实的, 也有虚拟的, 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 其选择也是有限的, 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 既没有必要, 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 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 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 一些必然的, 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 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 不拘泥于“一课一题”, 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 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 相反, 要透过复杂的问题, 抓典型, 以集中“优势兵力”, 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 既有主题, 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 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2.4 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首先, 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 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 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其次, 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 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 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 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 难以自拔。其实, 一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 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 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 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 只能是一种可能, 而不是必然, 因此, 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 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 才能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基础。这样, 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张怡.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4) .

[2]侯正林.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J].教与学, 2009 (6) .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研究 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新课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 一)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落后

从本质上来说,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工作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统一培养,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教师工作的目的。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 教师在课堂上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应用。众所周知, 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而,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忽视, 导致学生在汉语言课堂上缺乏必要的学习热情, 在该门课上往往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的热血沸腾, 学生在讲台下各玩儿各的, 长此以往, 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自然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1]

( 二) 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化; 二时课程设置不够专业化。绝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所采用的方法依旧是传统的设置方法, 没有做到必要的创新。不仅如此, 新阶段的课程设置结构也不是特别的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大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就难以得到提升, 难以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2]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路径

( 一) 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依照以下几点内容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3]高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师应当依照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对汉语言课程结构进行优化, 实现该专业培育结构的规格化, 从而确保课程结构的落实。其次, 进一步加强专业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 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 实践课程为辅的专业教学体系,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性素质。最后进一步加强汉语言专业内涵建设, 提升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兴趣。

( 二) 进一步增强学生与各大机构的交流与沟通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当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出发,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提升高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学水平。[4]除此之外,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 还应当将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构建汉语言文学实训基地, 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建立实训基地应当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 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建立主要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目标, 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 高校汉语言文学实习基地还可以同各大研究基地保持密切的联系, 例如电台, 报社等等, 通过这些联系, 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最后,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将这些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文案, 并以此来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积累。

( 三) 进一步增加大学生选修课的比重

选修课程的增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为选修课能够脱离原有专业的限制,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眼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当开开设一些广播电视学方面的课程, 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另一方面, 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除此之外, 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知识类专业性的竞赛, 通过这些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文学功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因如此,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多看一些优秀的杂志, 并定期和不定期的在期刊上投稿, 投稿的内容不限, 文体不限, 对于那些能够发表文章的学生, 教师可以根据等级为其颁发相应的奖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竞赛, 这种做法能够帮助学生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积累相应知识,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架。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 教学方式落后,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 就会导致学生难以积累相应的专业知识, 因此, 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汉语言专业培养方案为教学改革目标, 通过加大选修课比重等方式, 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代兴.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06:40-45.

[2]潘殊闲.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8, 04:93-96.

[3]潘殊闲.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08, 03:25-27.

浅谈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探索 篇9

1 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身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 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 也是大时代下, 人文关怀的主要表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重视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 也就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系统。但伴随就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中职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用人单位针对复合型人才需要量的日渐增加, 这就促使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定要进行一场教学改革, 在创建好学生的道德系统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贯彻中职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潜质的培育。中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能够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不能用数字统计出的社会效益。我们也不能强迫运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 而需要看到社会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殊期待。

2 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

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难以和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取准确的职业定位, 更是难以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身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载体, 承担着传承和提升全民语言和文化品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关切, 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 甚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 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就在于培育学生主要在于从事人的工作, 注重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教学不表现在应用性, 而是在对社会理念和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重直接创造能够计量的经济成效,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的社会效益等。出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加大, 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针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说, 也定要实行一些必要革新, 在维持传统基础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3 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相关教材给出了这一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实际上, 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聚集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 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可见, 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泛的职业适应性, 但出于有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就产生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讲, 从实用性角度指导教学是需要注意一些方面的。

优化课程, 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涵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 有必要从三个方面对课程实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 每门课均要依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 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依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 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内容, 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强化课程应用性, 提升学生本专业的应用潜质。以就业观点指导教学革新, 就定要讲求专业的实用性,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综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即现代“读”、“写”、“说”这三方面潜质, 定要加以强化。该专业实用性教学需体现在五个层面, 古今各种文体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 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定要精心设置课程系统, 设置教学内容, 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 通过体系的运用技能课程设置来确保学生在学校可以提升这五个方面的潜质, 获取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运用潜质, 成为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4 用创新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突破专业限制, 实行教学内容创新。此专业的学生就业范畴广泛, 但通常不精, 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此专业的特殊性, 教学进程中, 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和文学自身, 而能够结合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就业状况, 对中职学生进行有关职业技能培育。实际上, 许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 以至公共管理在根本上均是从中职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发展起来的。所以, 在确保专业根基扎实前提下, 需要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 便于更大限度地发挥中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和教学、新闻传播、文秘和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均能够设计成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模块, 中职学生采取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取动手和就业能力。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需要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此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点, 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感情, 对东方文化亲合和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 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形成。所以, 中职汉语言教学中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构建。首先, 教师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志, 思想上要勇于拓展, 力求指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 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 不断归纳和进步。在教学中, 不能满足做文化传声筒, 要适当通过文化评论等各种形式激励学生思维, 并对社会文化现象实行思考, 如博客、新媒体等各种文化传播形式均能够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 要勤于思敏于行, 发展创新思维潜质。教师需要以丰富知识做背景, 在教学中, 不断抛出新观点, 给学生以震撼, 鼓励他们也去探索、思考和创新。可以说, 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定要在不讷于言的同时, 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特色, 只有言行结合, 才可让学生令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动力。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关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要, 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更需要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 立足于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主要层面, 根据教学工作展开讨论。一是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 构建扎实的学科根本, 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准;二是采取稳固的基础知识, 创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框架, 同时, 展开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 提升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潜质培育, 着眼于中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 创建和谐的教学系统。

关键词: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朱蕾, 邹细华.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

小学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要想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才能与较好的人格素养。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的知识内容,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改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保留我国良好的传统美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更好地理解汉语言的内涵,养成欣赏文学作品的好习惯。

一、应用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理论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授弟子规中的词句的时候,可以在讲解后,给学生翻译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并且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一定的道理,或是以儿歌的形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学习,并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还可以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让学生欣赏动画的效果,小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内容,感受语言博大精深,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教师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义进行分析,将传统美德与精神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学就认知礼仪并具有高尚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灌输给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使学生从小就懂得孝顺长辈,了解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坚忍不拔、勇敢、正直等精神。

二、应用汉语言文学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知识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要通过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讲述有相关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用教师教授的知识内容进行自我介绍或是情景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用到刚刚教授过的词语,并结合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把汉语言的知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精神。或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进行接龙游戏,让学生对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地关注,及时地进行纠正和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存在的误区,正视问题所在。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进行思考问题,并具有善于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交流,在反复的锻炼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总之,在小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能力,使学生感受汉语知识至关重要,并且千变万化,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总而言之,通过教师不断地努力与探索,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热爱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篇11

一、专业课程设置要科学系统

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 科学系统的设置课程, 才能有效的促进专业人才的能力发展, 使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和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不同、学生的需要不同、人生观不同, 这就需要高校依据各校的特点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设置课程。

1.进修型学生设置研究课程

有很多学生在校计划继续深造, 准备考研究生, 在此类学生的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上, 要分清楚语言的专项研究和文学的深入探究, 这两方面课程分别开设,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深入研究, 同时对文学的造诣也会更深,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 引领学生不断进修, 勇于实践研究, 以致学生的专业素养快速提高, 文学专业素质大大提升。

2.就业型学生设置应用类课程

高考报志愿时, 学生主要是依据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专业, 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的是喜欢文秘、编辑等职业, 这无形中就为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具体内容和特点, 在社会上从事文秘和编辑行业, 要有过硬的写作编辑能力, 因此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在写作、阅读、编辑等方面设置专业课程, 以便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

3.从师型学生设置教育教学课程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大部分学生对教育事业无比崇尚,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应该设置教师专业技能、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课程, 对这些课程内容重点学习, 重点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发展空间, 为学生从事教育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校期间结合这些课程加大对学生语言表达、写作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等进行专项训练, 使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更要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稳步发展, 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师这一职业。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敢于创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敢于在教育教学方面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 成为教学的主导者, 并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用最高效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教学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

三、强化实践环节

1.适时组织专业见习, 让学生能够在见习中体会现代汉语言文学

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学生能够及时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这不仅让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复习, 同时还真正认清所学知识所需要运用到的环节, 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解决问题。在此需要注意的是, 专业见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节, 但需要把握具体尺度, 并不能盲目进行, 也不能长时间进行, 应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进行设置。

2.组织顶岗实习, 让学生真正与未来就业衔接, 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学生具体从事专业的特殊性, 用人单位在人员填补上往往需求较低, 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不可能在同一个单位进行实习, 这也就造成了实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专业指导[2]。学校应当设置相应标准, 学生必须在完成实习并合格通过考核才能毕业进入岗位进行工作。

3.通过课外活动带动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在现代社会, 有很多应用型人才, 这些人才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 高校尽量组织学生自己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还能带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个人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社会上锻炼自己的合作交流、组织活动的应用性能力, 使学生全方位、全面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应当进行更为科学的设置, 统筹专业课程, 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出更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各大高校就应该千方百计的计划安排, 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打造现代社会的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青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8)

上一篇: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天地下一篇:环境工程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