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

2024-05-18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共12篇)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理念也在逐步革新, 以便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目前, 高校的教学理念已经从高学历、高校教育的培养理念转变成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人才培养理念, 而汉语言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不仅关系着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取向和人文学科的教育特色, 还关系着学科在市场需求中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竞争力量, 因此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必须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革新教学理念, 重视素质教育。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1.高校汉语言文学。我国的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奥的知识奥秘, 通过汉语言的深度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历史感受中培养文学素养、提升审美意识、树立价值观念。例如:《诗经》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传统礼仪文化中感受爱情的纯真美好;文天祥的诗歌学习, 可以让学生在气势磅礴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悲壮爱国之情, 这些蕴含人文历史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文学素养, 提升审美价值, 因此在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素质教育非常重要。

2.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 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根本目的, 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健全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根本特征的现代化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也展现了基础教育的宗旨、性质、任务, 因此推行素质化教育可以有效遏制应试教育的弊端, 避免教学中一味追求升学的不良现象。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现状

(一) 必要性

1.教育目标的需求。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而良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通过汉语言的素质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培养文学素养、提升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教育改革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里面提出要全面贯彻素质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不仅要把知识、态度、能力相结合, 还要把态度、情感、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新课程的标准中明确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二) 现状

高校的语言教学非常重要,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语言教学不太重视, 这样就导致学生也不重视语言的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不仅会失去语言学习的兴趣, 还无法在语言学习中有效地接受素质化教育, 因此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及时调整这种不良现状。

三、如何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 教学模式的改革

1.指导——读书。指导——读书的教学方法不仅展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还符合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和选择性, 由于指导——读书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高要求, 因此教师要把教“书”转化成教“学”,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各种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来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职能。

2.指导——研讨。在讲座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发言机会, 通过学生的发言来判断学生理解问题的不同程度,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用求异和思维的教学态度不断对讲座观点进行充实和完善, 让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拓展性地学习知识。

(二) 考试的改革

1.素质测试。测试的科学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在汉语言的测试中要把知识测试转变成素质测试, 侧重于学生对于汉语言的综合理解和整体把握, 让学生通过赏析文学作品、概括语言材料、表达语言文字的素质测试吸收科学文化和社会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以及美感。

2.能力测试。汉语言文学的测试中要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综合考察, 在能力测试中考察的核心是能力, 对于能力的考察主要有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 并且在考察中要重视能力的应用和知识的应用, 以“用”来测“能”, 考查学生是否可以积极地应用所学知识来就解决实际问题。

(三) 训练表达能力

1.培养学生自信。鼓励学生树立自信, 通过良好的氛围营造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恐惧、树立正确观念, 并且高度重视文学素质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充分调动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自觉自省地去提升汉语言的学习效益。

2.传授交际策略。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很难掌握会话分寸, 因此教师要系统地讲解和传授会话规则和交际策略, 让学生在学以致用地强化训练中不断提升会话水平。

(四) 完善师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 是调控者, 既对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又对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起着宏观的调控作用, 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汉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要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 通过自身的优良素质来指导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积极地加强知识学习和提升审美意识。

目前高校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备受关注, 学生体验素质化教育的重要渠道便是汉语言的文学教育, 因此高校要通过语言教学来渗透素质教学, 从而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和语言能力。在汉语言的素质教学中, 高校不仅要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来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 还要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充分展现新时代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创造性, 让各类教育和各级教育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和谐发展, 有效教学, 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语言功底和优秀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仇玉文.谈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成才之路, 2008 (36) :10.

[2]张枫.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 (中旬) , 2014 (18) :83.

[3]毛懋.浅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成功 (教育) , 2013 (08) :116.

[4]唐汛, 袁明.试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文学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9) :132-136.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 篇2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高校人数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差异性等原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的对口性、就业的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所有学科中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了汉语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计划不相符,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急需改进与优化。实践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往往只重视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已构建了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对于网路技术、法律、经济等学科的知识涉猎与掌握较少,缺乏对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使得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与机会较少。部分院校为了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增设了商务礼仪、新闻学等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形成优势学科,不能突出其专业特色。

2、教育方法与理念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人才需求标准的多元化,在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观点与现象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但是在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多元化人才需求标准不相协调,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然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充满了兴趣。注重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预测

1、就业区域的变化

以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为了众多毕业生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追求梦想的重要选择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人才的大量聚集,虽然机会较多,但是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发展而言,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在经济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西部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遇逐渐增多,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生活成本与压力都相对较小,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政策的重要支持,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中西部以及三线城市、乡镇企业等都会成为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时的重要选择地。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选择就业区域时,愿意到基层发展的人数将会有所增加。

2、企业和基层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公务员、事业单位是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选则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由于近年来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也日常的激烈,尤其是大城市的公考,可谓万人同挤独木桥,最终成功的人数比例还是相对较小。更多的毕业生还是会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就业。由于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的优惠,对到基层、西部就业毕业生的奖励与支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与条件。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3、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将供不应求

在社会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而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既掌握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又懂得经济、网络技术、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敏捷的思辨能力、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与写作能力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其顺利实现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与基础。

四、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具体对策

1、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科学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实效性与服务育人功能的体现。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诸多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机集合。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最终会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理想而不懈奋斗。因此,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与社会企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功底,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2、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 或专业写作,或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

五、结语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 篇3

关键词:选修课;汉语言文学;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1.高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当前的建设现状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课程认知不清,这主要关系到课程定位的几个问题,正确的定位课堂教学是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正确定位会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学科的前景,教学计划的安排,最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汉语言文学的选修教育的认知性质不清,这会导致课程建设有很大的局限。在课程的设置中,学校也并未站在为学生发展的角度把握,素质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尚未形成核心的概念,课程设置还是停留在表层的建设中,这导致课程的设置原则模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很多人会将大学语言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学校开课仅仅只是为了积学分,由于选课的门槛不高,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纵观这种教育现状,还是因为在学校的课程开设之前并没有进行可行的研究与分析,所以造成了选修课教学质量偏低。

2.在学校开设汉语选修课的重要性

2.1满足素质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人文情感体验,升华学生们的审美以及情感方面的智慧。在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学习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思考能力,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事物进行理性的判断,帮助学生们拥有正确的人生、世界与价值观。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能够帮助学生持续发展,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完善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得学生的道德情操、身心健康、文化涵养等有个质的提升。

2.2满足以人为本的要求

当前的教育发展中人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这能够提升学生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战略,这将成为未来学校的改革与教育目标。汉语言文学类的选修课作为未来的素质教育中的一环,主要在于满足学生文化需求,保持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较为广阔。学生文化素养和知识品味的提升,可以使得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下,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未来企业中的佼佼者。

2.3提升学校的品味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成功能够吸引学生进行学习,也能够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各大院校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中多培养一些优秀的老师进行授课,专业的老师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性。学生在学校上学,受到的一方面是学校的课程教育,另一方面接收到的是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选修课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有时候会大于专业课老师的影响,而选修课的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故而那些不算知名的院校只可以打造专业的课程,聘任专业的教师提升选修课的质量,为学校打造好口碑。

3.如何建设汉语言文学类的选修课

3.1加强学生的选课指导

学校一方面要干涉学生的选课,因为学生由于自身的经验以及知识掌握不足,对于很多课程都不断了解。为减少学生盲目随意的选课,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个性研究。学校的相关部门编制选修课的指南,介绍课程目标与教学的方式,这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课程。在学生每学期的选课之前,学校的各管理部门可以提前公布公选课,介绍选修课的老师,该老师的职称与学历,之前的主要教学研究方向等。这能够帮助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中更加具有针对性。

3.2优化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课的选择需要深入的调研,了解学生发展中的人文要求,确定课程的目标,从而制定标准化的课程。按照标准的课程规范选修课的体系与教学内容,而后将课程体系再度细分。课程体系的优化能够为语言的学习培养一定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涵盖着几个模块,包括口才与演讲、诗词的欣赏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帮助学生进行选课。

3.3建立科学的评价手法

课程考核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故而规范化的学习管理能够健全学生的考试与评价机制。在学习选修课时,学校应当加强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效果的考核形式。在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方面,老师可以减少知识的考核,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讨论与解决问题的环节。在考核中以论文、演讲、报告、知识竞赛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了解知识。为检验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科学的落实学生与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评级体系,针对学生和老师提出的一系列反馈建议可以及时的调整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结束语:

开设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的需求,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自我开发与自我教育力。当前的汉语言选修课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倘若以合理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强化教学质量的监管,保证汉语言选修课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得最大化地造福于学生。

参考文献:

[1]郭昭第.大众教育背景下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构想与实践[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2(4):118-122.

[2]侯志超.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B),2013,(4):11-12.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 篇4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 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 本文分析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性, 并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为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还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在教学中以教师和教学大纲为中心, 教学方法也多以讲授知识为主, 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 学生听得多忘得也多, 很少有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兴趣进而主动阅读, 长期下来养成了汉语言专业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 对教材大纲一味顺从的现象, 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少, 写作与理解能力也受到限制, 使该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得不到巩固, 同时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单纯讲述给学生, 使学生在教学中缺乏动脑和动手的机会,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受到阻碍, 因此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率。

其次, 目前在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也是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缺乏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的方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 学生单纯地记笔记, 对重点知识进行机械记忆与理解, 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追赶教学进度, 忽略了汉语言文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 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汉语言文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还要通过汉语言文学学习提高写作与理解能力, 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盲目地使用传统讲授的方式授课, 在课堂中学生缺少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写作能力的锻炼, 不利于学生今后将汉语言文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失去了现实意义[1,2]。

再次,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 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 脱离了生活现实情境, 进而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语言的学习与表达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将教学束缚在课堂中, 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感受不到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色彩和文学艺术, 使汉语言文学教学陷入困境。

最后,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汉语言文学形式的喜好也不同, 有些学生喜好文学作品欣赏, 有些学生喜欢文史知识, 这些不同类型的汉语言文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偏热现象, 如果教学内容涉及自己喜欢的内容, 学生就兴致盎然地学习, 如果学生不喜欢的内容就被动消极地接受, 与此同时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学, 使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性

首先,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 使我国汉语言文学在高校的发扬与继承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汉语言文学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学大纲为中心, 使学生失去了课堂主体地位, 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仅作为教学课堂的辅助者, 学生为教学主体, 学生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意识,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对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 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通过结合生活实践, 学生掌握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技巧,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造实践中得到锻炼, 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

再次, 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更广泛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还丰富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知识的认识, 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 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美学概论、影视概论等课程, 这些丰富的汉语言文学课程通过对古往今来汉语言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与学习, 还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学习,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 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我国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1. 研讨式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方法, 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 研讨式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互动能力, 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进而达成高效汉语言教学的目的。但是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在使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往往流于形式, 难以达到研讨式教学的初衷, 究其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抓住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探讨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没有达到研讨教学的目的, 因此在要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研讨式教学法应当从以下几个发面入手:首先教师在设立研讨问题时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 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度挖掘作为课堂探讨立意, 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研讨[3]。其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时不应局限于教学范围, 应当从作者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出发, 结合作升到者的相关作品, 将教学研讨提升到较高层面的语言文学中。最后, 在研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学会倾听, 肯定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 切实将自己定位成研讨的参与者,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研讨,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研讨与思维能力。

2. 课外实践教学法, 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因此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通过实践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有将汉语言文学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使学生将在汉语言教学内容中学到的知识完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4]。只有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所学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 以灵活的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是教学课程的关键环节, 科学、灵活的评价方式是促使评价发挥其最佳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中要注重对教学采用科学、灵活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通常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时间往往花费在对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的评价中, 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 这种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5]。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对一些鉴赏性的文章, 要将课堂中学生对文章鉴赏的程度和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 对一些提高写作水平的文章, 教师应将学生是否将其中的教学重点做了笔记、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等作为评价标准, 针对一些开放性较强的文章教学时, 应当将学生的理解深度以及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作为评价标准。只有采用科学、灵活、公平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 近年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学人才, 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不断地发扬广大, 同时还有很多的汉语言文学人才被引进其他国家教授汉语言文学知识, 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推向国际, 使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和认识中国的汉语言文学, 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才能真正地了解与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真正意义和文学价值。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经多年的发展, 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设置了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文学能力的方法, 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2) .

[2]章芳, 何世龙.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困局及原因分析——以长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1) .

[3]章淑华.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以新余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 2015, (02) .

[4]程超凡.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创新能力的对策[J].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6, (01) .

汉语言文学教育实习总结 篇5

一、教学方面

经过半年一个学期的实习,在校学习过的理论应用与教学实际,我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基本具备了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能力。总体来说,我觉得我在教学的这几个方面得到了提高。

(一)备课方面

备课是教学的前提,只有备好了课,才有可能上好课。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

刚开始备课的时候,我不能够认真完全的吃透课标和教材,教学设计的过程没有逻辑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合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后来,经过指导老师的指导和自己长期的实践总结,才对备课驾轻就熟。尤其是在备学生学情方面,我的收获最大。开始备课,我往往会准备很多的教学内容,用一些以前学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但是实际的应用情况不是太理想。后来,通过老师指导和自己反思,我才知道自己的教学不符合学生实情。教学不需首先备学生,否则都是无用功。

(二)导入方面

导入是课堂的第一环节,精彩的导入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们的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快速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课堂导入有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刚开始教学我就注意运用课堂导入,通过精彩的导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一学期的导入练习,我掌握了复习导入、类比导入、归纳导入、演义导入、生活实例导入、悬念导入等导入方法。总之,通过课堂教学,我对课堂导入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初步学会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堂导入。

(三)朗读教学方面

朗读对与语文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

刚到这里,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太好,有的地方口音太重,有的不敢开口,有的不会断句……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每节课范读。由我范读或播放音频、视频的朗读,让学生对好的朗读有个总体的理解。

(2)学生试读。在教学中,让学生读一些语段,同时加以纠正辅导。

(3)举办朗读比赛。一段时间后,开展朗诵比赛,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教学,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自己在这方面也有了充足的教学经验。

(四)课堂组织调控能力方面

课堂调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适时调节、指导和控制。良好的调控技能,能够有效组织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便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刚开始,我对于如何组织调控整堂课以及学生活动很是头疼。记得初次上课的时候,我安排的内容过多,讲解也比较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听的很是疲乏和茫然,有的甚至睡着了。但是,我依旧讲自己的,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指导老师告诉我,课堂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控,不能只讲自己的,适时的调节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后来,我可能多的去听指导老师和其它老师的授课,学习他们的课堂调控方式。结合自己的教学,有了心得体会。要想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自己得先活跃起来。要调控自己,调控讲课速度,调控心情、调控语调语速等;要调控学生,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调控学生的激情,调控学生的纪律,调控学生的接受知识的速度等;还要将教师与学生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整堂课能够在适速、合理、和谐的情况下进行。

总之,教学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有很多不足,比如板书设计还需要锻炼,新课堂的组织不够熟练,教学发思的深度不够等等。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半年来,我担当了九年级一班的副班主任,协助马老师管理班级。在担当副班主任期间,我真正感觉到班主任工作的繁琐与复杂,班主任工作真的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班级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专业很强的工作。

这半年来,我主要协助马班主任进行了班级制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这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班级制度管理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班级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我在班级制度方面主抓的是班级纪律和班级卫生两个方面。班级纪律上,女生比较听话,容易管理,而男生就比较难管理。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男生中有几个人,是捣乱的根源所在,他们带动了身边的同学一起不守纪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分别找这几个学生谈话,让他们保证上课不带头捣乱,并写下保证书。令我惊奇的是,其中一个还主动要求担当纪律委员,保证搞好纪律。班级卫生方面,我对每个小组都一视同仁,打扫不干净的必须重新打扫,忘记值日的或值日迟到的同学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卫生方面还是比较好的。

其次,班级活动管理方面。班级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半年来,我协助马班主任组织了很多班级活动,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一下两个方面:

(一)组织班会。每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是班会时间,刚开始我只是旁听,后来我就主动要求承担组织班会的工作。后来,根据学生的情况,还组织了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比如学会感恩、学会赞美、学习方法交流会等。

(二)课外活动。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很多的课外活动,比如拔河比赛、清洁校园等等。在这些课外活动中,我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让他们明确分工,团队协作,培养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活动组织管理的办法。

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汉语言文学实用性很强,应用性很广,但在高校学科分类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偏离,所以在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找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困难,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适时调整课程安排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培养方向,使学校、学生尽早和社会接轨,促进中文类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

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一门社科类学科,教学工作缺少技巧性,加之专业抽象性,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该专业逐渐成为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弱势专业,当今社会,就业是学生选取专业的根本目的,就业率是高校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由于近年来社会就业率低,该专业生源少,许多学生都报考就业好的理工科,而中文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调剂过来的,这使很多缺少语言先天兴趣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很多年轻教师对汉语言文学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对教育理念理解不够,这样,就使得该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甚至是停滞不前。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出现的不足

(一)就业能力低下

就业压力关系到每一所高校的师生,理工科毕业生比中文类毕业生就业容易,主要在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较大。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非实用性就是其本身最大的特点,仅此一点就决定了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就业面窄,就业率不会高。面对这种先天专业弱势,学校要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在公文应用写作、语言沟通交流应用等方面的水平,通过重点培养,克服能力不足。

(二)缺乏明确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种清晰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在教育者心中应该有一个明确概念,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课程调整,充分把握好学生诉求和社会需求的辩证关系,结合全国的教育改革新要求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自身能力,把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键点,进行专业核心化、理念清晰化建设。

(三)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角,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领路人,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好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宣讲灌输,一讲了事,缺乏教学方法创新,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专业素质上不去。

(四)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体系决定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技能水平。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应该改变过去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安排,如果不把课程机构体系进行优化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整体效益就在社会中得不到展示,走向社会的中文类人才也得不到最大程度的重用,所以要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结合,注重人才技能培养,以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解决对策

(一)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措施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性的,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要将理论研究工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思考,修正教育理论,再应用到教学中进行验证,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使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创新,使教学方法在理论的指导下改进,通过总结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

(二)深入领会教育理念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要结合课改要求,深入领会教育理念,准确把握住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探索新的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身素质的教育教学方法。要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全体教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把提升学生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并将这一目标深入领会并创新发展。

(三)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课改需要,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首先,要不断探索新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要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主动参与,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其次,要时刻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四)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育要依照国家教育方针和发展方向进行课程结构的完善和调整,在建立好师生道德体系的前提下,着眼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时,我们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质,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空间,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总结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新对策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传承和发扬汉语言文学,展现其惊人

魅力。

参考文献

[1]钟鹏举.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天地,2013 (5).

作者简介:李丰,男,1972年生,甘肃榆中人,大学讲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就职于白银市工业学校,方向为中职语文教育。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 篇7

丰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无穷的创新精神动力, 《东方文化与创造教育》一书中指出:东方教育不仅能够创造教育, 为人们提供精神资源, 还能够丰富人文视域。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 学生是否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将对教师能否形成创新素质产生直接影响, 进而对我国将来创新人才质量的高低也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责任、和谐、公义的东方思想, 使学生形成个人与自然、与社会健康互动的正确意识, 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力, 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我国将来的创新人才, 不仅具有丰富的精神资源, 也具有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体现的应该是对学生的社会观念和道德精神取向上的影响, 而不是体现其应用性, 它在意的是创造出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社会效益, 而不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经济效益。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就业压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逐渐向其应用性转变, 因此,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 教学观念必须发生转变, 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舍弃糟粕, 与社会接轨。

二、新课程背景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 时代和社会都对汉语言文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角色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根源上从传统的教师定位中走出来, 对时代发展赋予这一职业的新内涵进行新的审视, 重新塑造与定位教师职业角色。为了贯彻新课改的要求与精神,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将“师道尊严”变为“师生平等中的首席”, 从命令性的话语权威到融入学生群体, 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从学生个体的实际与成长为出发点, 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着眼, 给予学生指导与辅助。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创新、人文关怀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准, 增强自身的素质,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不断地自我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只是在关注学生、成就学生, 同时也在享受教师这份职业, 从中获得尊严, 享受人生, 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份简单平凡的工作中使自己高尚起来, 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获得人生美的体验。

三、新课程理念下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 对于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已经发生了本质转变, 专业人才在已经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能力的基础上, 还具备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我国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同时,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观念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发生转变, 与时俱进。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转变的指导过程中, 新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寻求如何更新教学观念, 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角色转变。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中, 对于教学环境的设置, 教师既要精心策划, 又要合理安排, 不能过于活跃, 也不能太过死气沉沉, 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 大胆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 教师还要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反客为主, 要明白自己的地位与职能,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将课堂由教师的活动主阵地向由学生的活动主阵地转变的教学目标。

2、融合汉语言文学于生活中, 体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全面体现出它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意义与作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所要达到的最本质目标。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 在科学合理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也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兴趣和信心的重要性, 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直观、具体、生动, 让学生感悟和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意义与作用,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发现汉语言文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

3、变换思想练习,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中, 除了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变革外, 还要注重培养与强化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进一步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中, 练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一部分, 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练习中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思想变化, 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 使这种知识成为一种技能,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 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

四、总结

在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再仅仅只是知识的教授者与传播者, 同时也应该是助手与指导者的角色, 帮助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和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研究知识。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根据学生的需要使自身的教育思想发生转变, 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师范类教育专业, 在我国现阶段全面推行新课程理念的现代化教育改革中, 是否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转变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去转变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措施这三点来探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转变的原因、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秋、曲鸿雁:《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 《现代教育科学》, 2009 (6) :135-136, 149。

[2]韩自波:《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时代教育》, 2009 (5) :28-29。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 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新课标改革,教学观念,具体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师范类高等院校必设的教育专业, 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今, 随着新课标改革在我国教育界的逐步推行, 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转变, 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导,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创设教学情境, 最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特色

孕育在东方这片热土上的东方文化具有强大的创新力, 其以公正和礼让为核心价值,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相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讲, 其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将会影响该专业将来的创新程度和人才素质的提升力。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想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互动的观念, 使学生不失个性的的同时有顽强的意志力, 进而达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个体与群体相互融合, 最后把学生培养成祖国的创新型人才, 教师必须竭力培养学生, 使其树立责任、和谐, 公平和正义的理念, 不仅精神资源要丰富, 而且创新的驱动力也源源不断。与其他专业相比,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色主要是:其不关注应用, 而是着眼于学生的人文素质, 主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与精神素养进行塑造;其不创造用数字计算的经济效益, 而是社会效益, 这无法用数字计算。如今, 在经济跨越式发展、就业压力十分巨大的背景下, 实用性逐渐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由此, 为了推行新课标理念,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教师教学观念也需随之转变, 对原有教学观念要有“扬弃”精神, 从而跟上时代步伐。

二、新课程标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具体要求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 不能停留在传统观念之中, 要改变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角色、位置, 重新审视夺度, 理解时代赋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职业的新的内涵。教师要改变原来“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师道尊严”, 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学会与学生对话、沟通, 融入学生群体里, 与他们做知心朋友, 不用命令性的口吻与学生谈话、交流, 要与他们平等交流。教师给予学生指导、辅助时, 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 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同时, 高校该专业教师要着力塑造自己的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 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更要注意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要给自己不断地充电, 使自己不断成长, 以适应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懂得享受这份职业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获得尊严, 进而享受生活, 在这平凡的园丁生涯里使自己变得伟大、高尚。从而有助于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 最终体验到人生之美。

三、新课标改革背景下高校应如何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我国正处于新世纪社会转型的中坚时刻, 正逐步摒除传统人才观念, 提高各种行业里什么样的人是专业人才的标准, 要求更加严格, 即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发生了质的改变。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良好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力, 更要能够独自分析、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类难题, 同时具备健全的综合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 不仅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存在弊端、问题已经得以解决, 而且有关高校该专业的教学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转变。第一, 在授课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受新课标改革大背景的影响, 教师要积极、主动去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遏制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启迪、诱导学生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 从而转变自己的角色。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精心策划、合理设置教学环境, 不能太过沉闷, 也不能太过活跃, 总之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决定。只有如此, 教学氛围才会被营造得轻松、愉快, 进而敦促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 踊跃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相应地,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要对自己恰当定位, 不能反客为主, 一味对学生灌输知识。只有如此, 教师才会把课堂让位于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 从而促使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 教师竭力使汉语言文学富有生活化色彩。该专业教学想达到的最理想化目标是通过采用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促使该专业教学能够全面、详尽地阐释它在现代化教育中的地位、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教师授课过程中, 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要激发、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相应地,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信心与兴趣有多重要, 只有如此, 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该专业的作用及它对生活的影响与价值。第三, 注重练习,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不容小觑。受新课改的影响,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转变教学观念, 不仅要变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 更要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 从而有利于响应国家政策和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在如今课程教学中, 适量的联系是课堂活动的必备环节之一。教师要摒弃原有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做练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思维要活跃, 如此一来, 不仅使学生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 新课标改革大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自己要正确定位, 其任务不只是教授、传播知识, 更重要的是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 进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其的各方面的素质, 最终和学生打成一片, 一起进行项目科研, 共同探索、研究。因此, 在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指导, 把教学活动的阵地让给学生, 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最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2]胡立群, 郭光涵.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4) .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 篇9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课程认知不清, 这主要关系到课程定位的几个问题, 正确的定位课堂教学是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正确定位会关系到未来的发展, 学科的前景, 教学计划的安排, 最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汉语言文学的选修教育的认知性质不清, 这会导致课程建设有很大的局限。在课程的设置中, 学校也并未站在为学生发展的角度把握, 素质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尚未形成核心的概念, 课程设置还是停留在表层的建设中, 这导致课程的设置原则模糊,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 很多人会将大学语言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学校开课仅仅只是为了积学分, 由于选课的门槛不高, 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纵观这种教育现状, 还是因为在学校的课程开设之前并没有进行可行的研究与分析, 所以造成了选修课教学质量偏低。

2.在学校开设汉语选修课的重要性

2.1 满足素质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 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人文情感体验, 升华学生们的审美以及情感方面的智慧。在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学习中, 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思考能力, 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事物进行理性的判断, 帮助学生们拥有正确的人生、世界与价值观。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能够帮助学生持续发展, 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完善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建设, 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 使得学生的道德情操、身心健康、文化涵养等有个质的提升。

2.2 满足以人为本的要求

当前的教育发展中人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这能够提升学生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战略, 这将成为未来学校的改革与教育目标。汉语言文学类的选修课作为未来的素质教育中的一环, 主要在于满足学生文化需求, 保持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 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较为广阔。学生文化素养和知识品味的提升, 可以使得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下, 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成为未来企业中的佼佼者。

2.3 提升学校的品味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成功能够吸引学生进行学习, 也能够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各大院校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中多培养一些优秀的老师进行授课, 专业的老师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性。学生在学校上学, 受到的一方面是学校的课程教育, 另一方面接收到的是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选修课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有时候会大于专业课老师的影响, 而选修课的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故而那些不算知名的院校只可以打造专业的课程, 聘任专业的教师提升选修课的质量, 为学校打造好口碑。

3.如何建设汉语言文学类的选修课

3.1 加强学生的选课指导

学校一方面要干涉学生的选课, 因为学生由于自身的经验以及知识掌握不足, 对于很多课程都不断了解。为减少学生盲目随意的选课, 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专业特长, 对学生进行个性研究。学校的相关部门编制选修课的指南, 介绍课程目标与教学的方式, 这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课程。在学生每学期的选课之前, 学校的各管理部门可以提前公布公选课, 介绍选修课的老师, 该老师的职称与学历, 之前的主要教学研究方向等。这能够帮助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中更加具有针对性。

3.2 优化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课的选择需要深入的调研,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人文要求, 确定课程的目标, 从而制定标准化的课程。按照标准的课程规范选修课的体系与教学内容, 而后将课程体系再度细分。课程体系的优化能够为语言的学习培养一定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涵盖着几个模块, 包括口才与演讲、诗词的欣赏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 帮助学生进行选课。

3.3 建立科学的评价手法

课程考核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故而规范化的学习管理能够健全学生的考试与评价机制。在学习选修课时, 学校应当加强教学改革, 改变教学效果的考核形式。在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方面, 老师可以减少知识的考核, 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讨论与解决问题的环节。在考核中以论文、演讲、报告、知识竞赛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了解知识。为检验课程的教学, 一方面要科学的落实学生与教师的评价,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评级体系, 针对学生和老师提出的一系列反馈建议可以及时的调整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结束语:

开设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的需求, 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自我开发与自我教育力。当前的汉语言选修课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倘若以合理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强化教学质量的监管, 保证汉语言选修课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使得最大化地造福于学生。

参考文献

[1]郭昭第.大众教育背景下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构想与实践[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2 (4) :118-122.

[2]侯志超.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吉林画报 (教育百家B) , 2013, (4) :11-12.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浅析 篇10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 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 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 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 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 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 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 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 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 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 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 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 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 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 不仅顺应实际需求, 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 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 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 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 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 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 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 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 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 等等。目前, 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 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 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 在坚持传统的同时, 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 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 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 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 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 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 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 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 等等。同时, 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 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 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 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 现实中, 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 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 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 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 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 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 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 (1) 课程内容精简化, 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 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 (2) 核心内容凸显化, 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 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 (3) 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 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 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 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 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 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 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 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 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 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 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 不必追求过深, 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 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 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 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 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 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 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 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 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 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 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 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 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 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 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 不断改革创新, 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 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 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 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 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 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 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 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 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 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针对某些社会问题 (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 可以为我所用, 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 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 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 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 根据专业特点, 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 然而, 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 言行结合,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 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 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 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 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 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 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 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 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 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 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 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 只要这样, 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 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 (11) :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3]姚玲, 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 , 2010 (2) .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 篇1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对策

引言

汉语言文学教育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并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1]。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形势不是非常乐观,我们首先需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阶段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可能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2-3]。

1.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问题

1.1课程结构体系不健全

目前汉语言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构建经济且实用的课程结构体系,汉语言课程目前的结构体系有点过时,不是很健全,需要进一步优化汉语言课程内部要素的结合,不然学校课程教育整体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当前的环境下,汉语言教师必须树立科学课程结构观念且不断健全课程结构体系,这也是汉语言教育的迫切任务。

1.2理论和实际之间脱节

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确实在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改善教学模式、探索汉语言教学方法,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策略,取得了一些列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很多汉语言教师无法成功地理论研究成果付诸教育实际,使得理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实践中无法得到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缺少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无效的,无法获得明显的教学实效。要想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使其能够长远发展,必须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1.3教师教育技能欠缺

教师是教学直接实施者,其教育技能对会教学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很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缺乏教学研究,导致其教育思想较为保守,教育教学模式很难更新,忽略了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气氛不活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教学策略匮乏,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无法得到充分调动,不会通过当前阶段的现代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

2.汉语言文学教育对策

2.1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指的就是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所持有的一些基本认识以及观点,应该严格根据课程改革要求以及课程标准,对于汉语言文学基本教育理念有一个准确把握:仅仅抓住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使得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得到提升,提倡探索、合作、自主的学习方法,建立并使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更加健全。在平时的教育中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这要求教师必须系统全面的学习,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汉语言教育大方向,通过基本教育理念来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另外,还需要理解汉语言文学教育本质,实际上汉语言文学是通过文字、语言、文章等一些列元素组成的,其中一切教育的核心就是语言,工具性是其最显著特点,其次是符号性、人文性。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最终的目的并非应付考试,而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如何去应用语文工具,使他们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得以提升。

2.2健全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

在完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的时候必须要综合考虑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大方向和趋势,确保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可以实现与时俱进。“在建立好学生的理论基础和道德体系的前提条件下,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汉语言文学其价值并且创造多么大的经济效益,其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创造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对课程结构内在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进行优化,使之更科学、更合理,只有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才能够从宏观层面上掌控课程内部结构,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为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时候必须采取的原则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设置的可能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汉语言素质,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尽可能拓宽学生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2.3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如果不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则该理论意义不大。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意识。把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成为课程教学效率,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再反过来完善教学理论,最后将完善的教学理论再次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实现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经过实践证明的理论成果才是科学有效的,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是最佳的。另外,应该注重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反馈结果的好坏之对教学理论是否有效、科学的直接反映,应该对学生反馈回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不断调整,最终实现最优的应用价值。

2.4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技能

新背景下,教师必须必须要不断强化自身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技能。第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飞快,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师就必须要逐渐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更重要的还是更提升其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技能。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中心,全部的教学都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质及其应用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可能性。第二,要探索并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策略。新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更加注重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必须予以彻底变革,教师应该改变其在课堂上的角色,强调其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只有这样才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对于教学策略也要合理选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科学的利用现代媒体在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以及趣味性,颠覆传统课堂中的沉闷气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学习汉语言文学。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实践必须要不断探索与创新,积极面对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它们,使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学生亦能够真正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 孔祥瑾.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考[J]. 商业故事, 2015(15).

[2] 杜晓萍. 浅谈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9(6).

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 篇12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 而且还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适应, 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 不仅需要具有较好的专业特长, 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 同时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实现对自身优秀要格的塑, 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提高其审美品位, 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目前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学与所其汉语言文学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好长的一段距离。首先,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不仅课时较短, 而且授课形式较为单一和落后, 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能浅层次的进行知识的讲授, 难以深度进行挖掘, 而且由于实践课时间较少, 这就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其次, 当前汉语言文学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大的缺陷,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忽视过程和实践, 过多的重视结果和理论教学, 从而导致学生实用能力较差, 专业技能缺乏。另外很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尽管在该专业学习, 但却汉语言文学并不喜爱, 这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 对课程缺乏认同感, 其潜意识里没有对伟大文化遗产传承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这也就导致这部分学习专业文化素质难以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目前汉语言文学教材中都会收录中外名家名作, 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说是这些中外名家思想人品的最直接体现, 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 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

(一) 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 教师需要深入的对文学作品进行挖掘, 将其艺术境界更好的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描绘的美景进行鉴赏,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情感的渗透, 从而更好的使学生体会出作品的意境美, 强化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文学作品自身即具有审美功能,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功能来引导学生, 使学生能够发现作品自身美的魅力, 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体验, 以便于更好的培养其审美感受、和审美品位。

(二)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因而, 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应该来说, 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 因而, 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通过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 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并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来说, 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来调动学生的感情, 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 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打动人, 感染人的作用, 继而使得学生产生美感。

(三) 探究作品蕴育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应该来说, 汉语言文学作品无一例外几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内心观照的外化与物化, 因而, 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要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 要帮助学生深入文学作品的内在, 并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 让学生们能够真实的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真、善、美, 分清假、恶、丑, 把握其思想实质, 领略其情感熏陶, 从而得到艺术美的享受。这就是说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探究作品蕴育内涵,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追求现实生活中更高层次的美。我们要充分利用单篇教学所无法兼容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等三个方面的优势, 个别突出各篇作品的风格特点, 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结构,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思想, 健康的审美情趣, 逐渐形成层次较高的审美品位。

(四) 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主从

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 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方面做到有主有从, 重点内容浓墨重彩, 次要内容简化或者省略。首先可以谈谈关于审美教育的根本问题, 然后把审美教育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当中去, 对于一些非重点、难点的内容完全可以略讲, 要重点让学生们体会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 充分注意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且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 在教学中使理论经典和感情材料达到均衡, 从而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人文思想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 以便于为培养学生人格美奠定良好的基石, 能够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能够开阔审美的视野, 积累审美的经验, 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 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提升, 同时也是培养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科目。但在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不利于社会专业素质和实用性能力的培养, 所以需要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美学教育内容安排均衡性, 从而利用审美教育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丽霞.论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J].青年文学家, 2014-12-20.

[2]吉毛太.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吉林教育, 2014-06-01.

上一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讨下一篇:企业生产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