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4-08-14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共10篇)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生机和活力的标志。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现在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任课教师只想自已如何教,不关心学生如何学;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而自己却不多加思考,不考虑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就应该以克服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汉语言文学 创新思维

一、当代大学生提高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当代的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单调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欠缺的现象。一些学生明显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只注重书本,不注重实践。如果只强调知识而不注重创新,那么社会就难以进步。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即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以过去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选择自以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而排除其他一切有可能更简单的方法。这种复制性思维方法会使思想僵化,大脑凝固。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对专业的不了解、不感兴趣而厌学的现象日益突出,表现在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经常旷课。要发展就要创新,要进步就要创新,要推动生产力就要创新,一切奇思妙想都源于创新之中。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强化时间观念,做好学习计划。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性的前提。只有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才能开发民族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走向进步,走向繁荣。

二、汉语言文学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1.,汉语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最灿烂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汉语因为其知识精深,应用人群范围广,人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内容越来越丰富,在各个行业领域都大有用武之地。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作家,剧作家,对中国人文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汉语言专业主要培养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要具备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与技巧的应用。汉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门有点枯燥乏味的专业,汉语言专业的理论课程和理论内容很多,死学理论不但枯燥无味,而且很难理解掌握;而联系实际,加强创新思维能力,不但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此外,汉语言专业的内容很多,所学知识种类多样,课程也很多,汉语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所学范围也挺广泛,我想这需要学生有极大的耐性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性,要有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汉语言文学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学习此专业的大学生应该突破专业限制,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所学内容的创新,并重视自己创新思维的构建。这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丰富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2,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与原动力。创新始于观察,源于问题,基于想象。创新源于创造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是具有新颖、独特而且有科学意义的间题。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一切创造性成果的获得,都起源于对汉语言文学理论上或实践中的创造性问题。创新思维是一种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能够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独特成果的高级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以及直觉和灵感等思维活动的综合表现。对汉语言文学问题的创新性思维有助于更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有助于加深对涉及专业问题的理解。

三、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1.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

理论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大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大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还要学习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只有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增强学习知识的应用性。比如:在大学期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学习期间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这样我们在阅读中就拓宽了视野,在阅读中获得多门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了较好的人文、科学和艺体素养。同时,我们自己应该具备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以积极的鉴赏态度,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其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2.转变思维方式,使自己由“被动”变“主动”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即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以过去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老师告诉的经验为基础,选择自以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而不去多加思索。这种僵硬的思维方法会使思想凝固。而运用创新性思维,则可能找到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我们要树立创新性思维模式,就像科学家那样,科学家们在从事创新发明时,需要对无法预知的事物作出多种多样的选择和推测,并在众多的选择中保留下最佳的思路。这种创新性思维过程往往是漫长的艰苦的,有时还会脱离已经获得的复制性知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永远按照惯常的思路去思考,得到的也永远是惯常的东西,只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才能最终抓住问题的实质。另外我们要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是一种科学的创新,瞎闯蛮干是不会成功的。对汉语言文学问题的创新必须以坚实的科学的汉语言文化知识为基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转变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发展。

3,具有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制约。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复杂多样的。所谓发展,就是不仅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且还要认识到世界又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一个具有良好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就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题时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而只善于进行单向性、单一性、顺向性和纵向性分析问题,是很难在头脑中有新思维“火花”闪现的。辩证的分析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而解决问题才是创新的关键。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把所学到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在求解问题之中发现新方法,创新新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4,敢于质疑,加强实践。

当代大学生要保持创新学习的独立性。一个只知道记忆知识而不会独立学习与思考的人,永远不可能有突破性成就。要充分行使独立学习权利,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自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结论。既满足动手、动脑需要,又满足探索的好奇心,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还要敢于质疑。学习的本质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要批判性地学。南宋 理学 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思考,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有创新。创新离不开质疑、争论、批判、不从众、不迷信、敢冒险、敢挑战。要敢于向教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前人的结论挑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荒诞、离奇甚至与常规不同的见解,最后在实践中求知。因为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概念、结论的表面,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将其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灵活运用而创新。要用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亲自实验、归纳推理而获得结论。

结论: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要依靠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来支撑。因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在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拓展学科空间,提出新思路、新观点。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才能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方式,在领悟经典语言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步了解和掌握文学和语言的客观规律和教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能提炼前人研究成果的精髓,结合个人感悟和体验,创造性地分析中国语言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合社会的需要。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2

毕业生就业困难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考虑全面性因素, 而是靠运气就业, 也使得高校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内涵建设、拓宽就业门路的重要性;但单纯增加课时、增加知识的做法并不理想。我院采用将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入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采用“在岗位状态中”模式培训, 采取校企合作、实基础理论、宽口径实践, 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与素质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在能力为核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最终使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使大学毕业生基础扎实、技能过硬, 多证融通, 出学校能马上上岗, 上岗后能赢得竞争。

一、“校企合作、实基础理论、宽口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实基础理论、宽口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校与社会对接、将学生的学习、训练、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理念是:行知合一,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倡导大众教育, 大众都是先生, 大众都是同学, 大众都是学生”。高校与企业合作, 以能力为本, 素质训练、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目标是:学生“进课堂学到知识技能, 到岗位得到工作经验, 出学校即获工作岗位”。是将教学与学习、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扩展教育资源, 它既是一种教学模式, 也是一种学习模式。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聚合高校和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实行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育 (E) +宽口径实践培训 (T) (素质训练+技能培训) (简称为“E&T”) , 实训课程以“就业”为导向, 以“实用”为根本, 根据“职业测评———实战体验———能力训练———就业服务”于一体的全程化方案。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入手:课程设置汇聚了著名管理培训师及企业界的专家能手团队, 倾力打造最权威最系统的就业能力实战训练课程, 将实训课程作为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实战训练课程, 实训课程运用大量的故事、寓言、漫画、图表、测试、练习、声像等主动性学习内容, 生动活泼, 寓教于乐, 好学易用, 确保课程讲授的生动性和实战性;同时专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设计大量的游戏、角色扮演、示范演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企业实训、工学交替等实战环节, 明确流程, 分解动作, 落实细节。

作为一种学习模式, 提倡“做中学, 学中做”, 将相关岗位技能有效融入专业知识教育实训中反复体验, 在学与做反复交替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即学生进课堂学到知识技能, 到岗位得到工作经验。实践证明, 工作劳动行为的许多过程和环境, 是可以仿造的。在实践活动中能否获得工作经验和获得工作经验的程度, 则取决于一个人在实践时带着多少主动认知意识。学生的实训与在岗位上工作的自然社会人员相比, 在获得工作经验方面, 凸现了两个优势。

1. 学生得到的工作经验更加全面、系统

由于各个企事业机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 在某个工作岗位上的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内容, 往往不能包括这个岗位的全部技能。如秘书, 经调查有许多公司的秘书, 他们工作了好多年, 所从事的或只是接待, 或只是打字、档案管理等单一的工作, 所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面很窄, 所以, 他们得到的这个岗位的工作经验也就很有限。大多数人都具有工作经历, 但是, 不能说有多长的工作经历就有多深的工作经验。因为, 一个人的工作经历可分为带有强烈意识的经历和浅意识经历或无意识经历。也就是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强烈的主动认知意识去参与工作, 不去主动思考、感悟、理解和归纳自己工作劳动的体验, 这种经历, 对他们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所从事工作劳动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则远不如带着主动认知意识参与工作劳动的实践者。而实训, 就是让学生在专家事先设定的工作和劳动的实训环境中, 通过培训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和归纳等能调动学生主动认知意识的手段, 最终使学生得到这个岗位的工作和劳动的经验, 得到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点的学习与训练, 因此就避免了上述问题, 受训后学生所得到的工作经验就会更加全面和系统。

2. 学生得到工作经验的时间快六至八倍

由于个人在某个岗位上工作时, 不可能有专业培训师时时跟随指导, 所以, 他们若要获得系统和正确的工作经验, 就必须靠自己的悟性在工作中摸索, 甚至还要经历不少挫折, 走很多弯路。同时, 作为一个员工, 他们每天又必须应付繁重和琐碎的工作任务, 于是, 留给他们对积累工作经验的思考、归纳和理解的时间就会很少。再加上有些人参加工作时, 根本就没有带着主动积累工作经验的意识, 所以, 他们若要在工作中自然地建立起正确的经验系统, 所需要的时间, 会远远超出由专家设定、在专业培训师指导下参加岗位培训课程的学生。据调查统计, 一个参加过岗位实训的学生所积累的某个岗位的工作经验, 除了其工作技术的熟练性有的会比参加了十八个月至两年工作经历的员工稍逊以外, 学生得到工作经验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正确性方面, 都与后者相仿甚至更高。由此计算, 岗位实训学生得到工作经验的时间, 比岗位上自然积累和自行摸索工作经验的员工所花的时间要快六至八倍。

因此, 要使岗位实训模式能真正产出其效应, 就必须将上岗工作作为培训目标;而要实现学生实训后顺利上岗的目标, 就必须将实训和工作整合成一个整体, 而在这个整体中, 专业的、高效的职业指导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校企合作、实基础理论、宽口径实践”人才培养项目的特色。

二、“校企合作、实基础理论、宽口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现在本科文秘专业大多是以前的中文专业从中专、大专演变而来, 主要专业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文秘专业应该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宽技能口径的综合性职业。从长远来看,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基础, 专业应用能力是根本, 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灵魂。将汉语言文学方向的基础课程纳入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为考虑到文秘知识够用和学生考研要求, 强调实基础理论, 宽口径实践, 改革原有的汉语言专业的课程体系, 形成有特色、全新的、强能力的金牌文秘专业培养模式。

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课程体系及与之适合的教学方式

前期先广泛调研秘书应具备的素养及能力, 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确定课程体系, 制订适合于文秘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专业实践课教学标准。根据秘书岗位职责, 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 开发岗位实训课程,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秘书应具备的素养及能力应包括以下方面:

整体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类别有: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分三类: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综合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性实践环节———主要以大学生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 (设计) 以及各种竞赛为背景的项目训练。充分利用大学的丰富教学资源、科研成果, 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通过实际的研究和设计,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文秘培训课程融合在这四类课程中, 其中实践课程占的比重较大。

2. 实践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文秘专业的学生四年中不可能大规模集中地到校外实习, 高校一般离企事业单位较远, 一个单位一般只能接纳一两个学生实习, 文秘岗位还涉及到保密问题, 其核心技能全靠在校外实习单位很难得到操练。因此,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是实施“校企合作、实基础理论、宽口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 是文秘专业实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基础保证。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是实施“校企合作、实基础理论、宽口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1) 校内外见习

对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对自己所选专业还处于朦胧阶段, 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及未来的工作岗位都不是很明确, 有必要在实践中了解自己将要学习与就业领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观和见习, 讲解秘书工作的职责, 使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用途, 了解社会发展对本专业的需求现状, 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从思想上对实践教学引起高度重视。

利用校内可以利用的一切实践环境和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可以选择校内与秘书工作贴近的行政部门, 学生在学习办公自动化课程和秘书修养课程、秘书素质专业技能课程时,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这些部门见习, 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 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工作环境, 强化对秘书工作的认识。

(2) 建设校内实训室或实验室, 打造师资队伍

校内实训室可以按市场化、项目化建设, 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运作,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 学校提供场地, 企业提供部分资金和技术建设技能培训中心、鉴定中心, 其内涵要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 共享、开放”的原则进行建设, 校企共同派遣师资, 双方共同协商管理使用原则, 共同培训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 为学生提供相对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学生可于第二学年暑假在中心进行拓展训练和技能训练, 聘请行业、企业和管理专家参与教学, 结合职业资格进行考级、考证的模拟练习。可以加强对年轻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培训, 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培养、聘请相结合,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实践培训师资。通过这些活动, 文秘专业任课教师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这也是解决双师型教师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可以鼓励年轻教师获取高级以上文秘专业资格证书。

(3)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进行岗前训练培养

校外实习基地按市场化进行建设, 根据专业特点寻找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 增加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在运行模式、保障机制中的比重, 形成校企联合培养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合作机制。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企业要选择企业资质较高、信誉较高的典型企业, 在工作任务、技术人才、就业岗位等具有优势, 与学校开展紧密型的有效可持续的合作。要有足够的合作企业数量, 确保有充裕的岗位供学生顶岗实践, 也可选择一些政府见习基地。企业对学生提要求, 参与学生技能的考核。学生于第三学年的暑假, 进行岗前训练, 依托企业实践教学设施、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实践条件及场地、岗位经验、行业资源等的优势, 弥补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的不足, 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学生的技能, 同时加强学生基于行业企业文化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在企业人员的带领下, 一对一地进行师徒式教练, 直到能独立胜任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后进入顶岗实践阶段, 在这个阶段, 学生依托工作任务的资源优势, 加强学生岗位实战的演练, 缩短岗位适应的周期, 提高迅速上岗的能力。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 学生在校学习职业综合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进行特殊训练与就业准备, 在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基础上, 组建“特殊训练”团队, 企业与学校提供更为广阔的技能、技术、组织能力等全方位的训练平台, 学生做毕业论文 (或设计) 。寒假前, 由学生填报到企业志愿, 校企双方确定到企业的实习学生, 企业参与对毕业生的考核、选拔, 拟用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实习期一般为2~3个月左右, 让学生充分接触生产一线, 和企业职工一起工作。毕业实习采用顶岗实习, 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需要, 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工作责任心, 提高与企业员工的沟通协作, 以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能力完成毕业论文的有关要求, 在实习中采集数据, 收集案例, 有利于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从而认识到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情况, 开阔视野, 提高学生就业信心和就业优势, 学会自我推销, 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提高就业竞争力;毕业实习采用顶岗实习, 通过与企业员工的直接接触, 了解企业中的人员分布情况, 知识结构层次及他们的发展前景, 从而摆正自己的合理位置, 有利于认清形势, 避免心高气傲, 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同时, 长时间与社会人员紧密接触, 可以从他们的就业经历中获得丰富经验, 提高自己的就业技巧, 少走弯路,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择业观念, 提高心理素质, 增加就业成功率。学生带着新鲜感进入企业,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克服懒惰守旧的思想, 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学生在实习中还得到一定的工作报酬。

3. 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

(1) 管理机制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对课程设置、实训、实习明确各自的职责;双方制定管理制度, 对实践基地管理办法, 实践基地学生管理条例、学生安全责任制度、学生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学生奖惩制度、就业选拔制度等, 保障学生在企业期间安全、稳定、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2) 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制定专门的经费保障制度, 提供给企业一定的课时经费和训练指导费、学生的交通费并明确使用办法;对学生定岗后企业人员进行集中免费培训;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等。

(3) 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校企双方、学生三方组成的教学评价体系。每上一单元课或技能训练, 可以在教学评价网上学生对教师评课, 教师评价学生;每学期开学初校企双方就具体安排进行研讨、确定, 期中进行检查, 期末学生汇报, 从专业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助、自信心等方面来评价实际效果;企业对学生评价后发等级证书;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从受训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是否明显提高, 学生整体的社会声誉等方面评价该教学模式的实际成效。

(4) 把握好“六环节一制度”

根据教学计划地安排, 落实六环节: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社会实践、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一制度是证书制度。即根据秘书行业的特点, 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能力考试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每一位毕业生在毕业时, 可以获得多证以及校内的技能证书。尤其是暑期的实践活动, 可以作为短学期作为工作与学习交替学期来安排。使学生全面了解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对社会有较深入的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助和社会活动能力。实践结束后, 所有同学都要进行个人总结, 深化实践成果, 写出调查报告, 并进行评奖表彰。也可为校内证书训练、考核提供安排。建立基于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能力需求点和具体要求, 制作可以对学生各种实践能力进行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请用人单位和专家组成的专家团为岗位能力进行等级划分。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分析

1.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化和可考核化。本模式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划分工作中对能力点的要求, 建立科学的岗位能力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依此体系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训练, 可在实践环节中实现目标化教学。有用人单位和权威行业专家确定的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能客观反映学生训练水平和实践能力。

2. 订单培养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

校内外结合满足顶岗要求。实践教学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一体化, 实践教学的训练考核点以用人单位岗前培训内容为依据, 既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培训和招聘成本, 又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用人风险。

3. 学生能力提高, 学习有目标

学生了解社会, 竞争意识增强, 考研人数增加;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结合, 以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 综合测评结果也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降低求职的盲目性, 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4. 各方满意,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就业率高,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我校文秘专业的一次协议就业率为100%, 位居全校各专业前列。该班保持良好班风和学风, 由于扎实的专业知识, 创新和实践能力强, 可塑性好,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摘要:在文科专业就业导向语境下, 汉语言文学 (文秘) 专业的教学除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学修养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除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理论外, 还需要建立以秘书岗位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灵活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校企合作、实基础理论、宽口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文秘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任条娟, 刘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2) .

[2]陶洪林.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2) .

[3]祝智勇.“岗前训练、顶岗实践、就业”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9) .

[4]刘义伦, 刘铁雄.在改革工程教育中力促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6) .

[5]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9年中国百姓就业心态发生变化——找工作更看重福利待遇.现代快报, 2010-2-17.

[6]董刚, 杨理连.在“教学做”一体化中实现深层次工学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7) .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3

一、在读中教给理解词语的方法,积累语言,培养创新思维的广度

作为语言学习来说,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小学阶段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要通过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标准对低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如《晚上的“太阳”》的教学,从复习词语导入,引出上节课学习内容,词语是按照课文中任务的情感线索排列的,学生在准确认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脉络,并让学生边读边想,读出词语的意思来,提供了积累词语的方式,在研读课文重点段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划出具体描写在场人表现的词句,并读出医生的犹豫、爸爸的无可奈何、爱迪生的焦急来,这使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发现好词好句和好的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就是自读自悟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经过自主感悟才发现的。从中同学们不仅积累了“犹豫” “无可奈何” “焦急” “呻吟”等好词,同时在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仅仅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是不够的,应该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舞台,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如在理解“犹豫”这词时,通过想象补白,我为学生提供了“左右为难” “举棋不定”这两个词语,不仅加深了对“犹豫”的理解,也丰富了孩子的语言,学生的思维广度也得到拓展。

二、在读中想象补白,体验情感,提升语言,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同时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如教学《晚上的“太阳”》一课,我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分两个版块进行。第一个版块是1—3句话,写的是妈妈不能及时做手术,家人的焦虑。通过想象补白,体验情感,提升语言。第二个版块是4~9句,写的是爱迪生想出的好办法。在第一版块的教学中,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油灯的光线很暗”,结合“犹豫”请学生想象医生在犹豫什么?动作演示“爸爸无可奈何搓着手”,扣住“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体会爱迪生的焦急。想象爸爸和爱迪生当时在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结合“妈妈痛苦地呻吟”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和糟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补白当时人物的心情,感同身受其心情,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沉浸其中去解读、感悟文本,体味出爱迪生在这样紧急的关头仍不慌乱,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积极态度,培养思维的深度。

三、在读中进行训练,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语言。在学习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办法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用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把爱迪生的办法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接着拿出箱子、油灯、镜子等道具,让学生摆一摆,议一议,创设一个“小记者采访爱迪生”的情境,思考爱迪生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在摆一摆、议一议的过程中,在创设采访情景的场景中,体会到智慧的内涵。接着进一步朗读课文,通过其他人和爱迪生的不同表现的对比体会爱迪生遇事镇定、急中生智、善观察、会思考也是“智慧”的表现。在课的结束部分并没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问学生“你还想了解爱迪生的什么?”,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号走出课堂,到课外继续探究。让学生继续探索爱迪生的其他发明故事,阅读《世界名人传记》《科学家的故事》等等,充分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求知的欲望从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学习探索。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语言也得到发展。

四、在读中进行说话训练,运用语言,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必须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运用、规范、提高,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认真而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学《晚上的“太阳”》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训练点:首先在复习导入的时候让学生运用词语说一两句话,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复习了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接着,在理解医生犹豫的原因时,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原因,在讨论爱迪生的办法时让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爱迪生的方法说一说,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规范学生语言的表达方式,最后在手术获得成功后,让孩子想象此时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在作业中,我也让学生借助词语来讲讲故事,达到复述课文内容的目的。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平台,学生借助这平台提高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汉语言文学的创新教学方式论文 篇4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将关注点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将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导致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同时,许多高校将汉语言文学当作公共选修课,选课的人数比较少。加上教师上课循规蹈矩,教导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无法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二、提高高职生汉语言学习兴趣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疑问要及时进行回答,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其次,逐渐改变以往比较乏味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开展有关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可以在玩乐当中学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举办涉及汉语言文学的演讲比赛,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写出优秀的演讲稿。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其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需要扩展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需要联系生活。比如,可以适当将某种文学习惯或者风俗代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其次,汉语言文学当中有许多有争议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两派举行辩论大赛,使学生可以积极查阅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之不断积累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出探索的动力,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获得大量感悟。

3.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指出自身的错误,或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增强汉语言文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比较幽默的语言或者比较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意图,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需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不仅需要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也要给学生应用汉语言的机会,使其可以在实践当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科学习计划 篇5

今秋,我报名参加了阿瓦提电大工作站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的学习,计划用二年半的时间修完全部课程,力争取得电大开放式教育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书,现将我的学习计划列出如下:

一、参加并争取通过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必修课,学习课程如下:开放教育入学指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英语Ⅰ(1)(2)、现代汉语(1)(2)、文学概论、基础写作、古代汉语(1)(2)、中国现代文学、应用写作(汉语)、中国古代文学(B)(1)(2)、外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

二、因汉语言专业毕业总学分为76分,上述课程学分合计为47学分,我还计划通过参加电大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讲、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化专题等选修课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取得其它学分,这样合计为76学分达到了电大要求的毕业总学分。

三、按学期课程安排

第一学期:英语I1、文学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代汉语(1)、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外国文学名著选讲。

第二学期:英语I2、现代汉语

2、基础写作、古代汉语

1、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第三学期:中国古代文学(B)(1)、应用写作、古代汉语

2、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第四学期:中国古代文学(B)(2)、外国文学、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专题、小学语文教学论。

第五学期: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等。

托班幼儿语言与思维力培养的体会 篇6

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和最佳期,此时期如果能给孩子以正确的教育,就会给他们以后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十多年的幼教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首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为他们创造说话的环境,使他们敢说、爱说、多说。要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

一、了解幼儿的语言规律

由于今年我是第一年教托班,对于2~3岁的孩子的语言特点与规律理解的不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我常常注意留心听幼儿之间的说话,观察幼儿的心理表现,学习幼儿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尽量适合2~3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口语表述,这样教学起来,幼儿会倍感亲切,理解的水平也会有进一步的提高,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就缩短了。在倾听中,对于2~3岁幼儿语言中,我发现他们的语言具有“不完整性,缺乏条理性,重复罗嗦性,喜欢模仿性”等特点,掌握了孩子们的语言规律,对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拓宽,就有办法了。在实际工作中,我根据幼儿的语言特点与规律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注意从幼儿现有的语言水平出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比较简单的规范语言来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幼儿有一种“跳一跳就够得着”的感觉。

记得在谈话活动中,我请幼儿讲述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大多数的幼儿对于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所以愿意说的幼儿也比较多,但是在讲述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幼儿明明在下面讨论时都能够讲出自己平时真正喜欢吃的东西,可是在集体幼儿面前讲时却喜欢跟着前面的幼儿来讲,完全忘记了自己真正喜欢吃的东西,这就是2~3岁幼儿最大的语言与思维的特点,针对幼儿的这个特点,我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了引导,当一个幼儿说出自己喜欢吃糖时,我马上询问:“还有谁也喜欢吃糖?”并让那些也喜欢吃糖的幼儿也来说一说,在说完的基础上接着问:“谁不喜欢吃糖?”在有幼儿举手的情况下,我马上问:“那你喜欢吃什么?”既避免了幼儿重复回答,又让更多的幼儿能够把自己的喜好告诉大家,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可能对于大年龄的孩子来说只要教师说“谁能够说的不一样”就可以了,可是正是由于我了解并结合了孩子们的语言规律与特点,才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让幼儿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语言,从而达到训练他们思维的作用。

二、随时纠正幼儿语言中的毛病和缺陷。

在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要用语言交流,用语言表达,因此我随时注意纠正幼儿语言中的毛病和缺陷。我觉得光靠一节活动是完全不能够来真正地让幼儿的语言得到发展的,所以我充分抓住幼儿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把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思想贯穿与自己的行为中。

在观察中我发现幼儿语言中比较普遍的毛病是语言不完整。有一次陈天乐小朋友气喘呼呼地跑来对我说:“老师哭了!”听了这样的话,我强忍着笑问:“老师好好的,并没有哭呀!到底是谁哭了?”他两颗黑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改口说:“老师,是毅毅尿湿裤子哭了!”幼儿不善于把要说的意思组成完整的话,只凭自己的小脑袋把天真的想法说出来了。这时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话说完整。

幼儿说话,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件。有一次彤彤小朋友叙述家里成员时说:“家里有一个我,爸爸一个,爸爸上班,我妈妈一个,妈妈在家做饭,洗衣服,我还有一个奶奶,奶奶很喜欢我。”听了她的叙述,我耐心地告诉她,说话要让别人听得懂,听得清楚,你应该先说家中有几个人,奶奶、爸爸、妈妈……一个个排下去,再说他们做什么事,这样别人就能听懂,听清楚了。

幼儿说话有时罗嗦,他们说话经常出现上句话与下句话之间夹带“嗯嗯、啊啊”、“后来后来”等,有时还出现反复,如“我那天我没有来”。“他的.画画得比以前画得好!”等每当出现这些语病时,我就把这样的话重复说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发现毛病所在,自觉更正。

只要有意识地留心孩子们的说话,就可以随时发现需要指正的地方。但只这样做还不够,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自己说话尽量做到完整、正确、通俗、易懂、形象、有趣,尽量做到适合孩子的口味,这样持之以恒,儿童的语言慢慢地就会干净利落起来了,思维能力也能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三、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口语能力与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启发他们敢说、爱说、多说,为他们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幼儿逐渐积累起一定数量的积极词汇,拓宽幼儿的思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在一些生成中,让幼儿观察新奇的东西,最能调动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如在一次春天的观察活动中,我首先向他们提出如下的问题:“小草怎么样了?”“桃树有何变化?”“杨柳枝条怎么样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春天的景物。孩子们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春天的景色进行认真观察,回到教室后,大家谈感受时,幼儿们发言可积极了,真是七嘴八舌,不知听谁说的好,此时,我有意识叫平时发言不很积极的孩子发言,让他们也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来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

在我的指导下王子怡小朋友说:“我看到小草绿了,柳枝发出了新芽。”朱尘轩

小朋友慢条斯理地说:“我看见了蜜蜂,蝴蝶飞来飞去,看到它们很忙的样子。”平时不爱说话的文文小朋友竟然也举着小手抢着发言:“我看到桃树上开着好多好多的花啊,真是美丽极了!” 这些话语你简直不能够相信出自2~3岁的孩子的口中,可是真是由于幼儿有了观察的基础,所以在讲述时也有了一定的依据与兴趣。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以各自极富个性的“语言”去探索自然,孩子们的行为与表现是如此自然,自由和自主,展示出了一个个自我。观察力是智力结构、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首先要开发孩子们的观察力。

四、建立师生和谐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心理因素,在此基础上来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与思维力的发展。因此在平时我注意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表示赞许和喜爱,积极的表情和身体语言更可以拉近你与孩子的距离。孩子会从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感知教师的温情进而真正接纳你。记得在刚开学时,我听到有一个小朋友在妈妈来接时对妈妈说得第一句话是:“妈妈,老师今天对我笑了。”,这句或至今令我难忘。每当有孩子的眼睛与我相对而视时,我的眼睛都会满含笑意。对孩子来说,教师的笑容能让他愉悦一天。另外,我还会用爱抚、拥他入怀等手段来建立师生和谐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期有对肢体触摸的需求,来自成人的爱抚,隐含了一种亲情式的眷顾,孩子很容易一下子消除与你的隔阂,增加对你的信任感。我这样注意调整与幼儿的关系不是为了让谁感动,这样孩子才会对你说话,特别是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只有把你当作了朋友,才会说许多你想不到的话。

正是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幼儿的语言与思维才能够尽情地,大胆地发挥,而这是一种无形的发展由于的语言与思维的力量。

在这一年的托班教学中,我正是运用了以上方法来发展幼儿的语言与思维,我班幼儿的语言与思维力发展很快,各方面的能力也提高很快。

★ 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总结

★ 托班幼儿自我介绍范文

★ 浅谈托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论文

★ 小托班幼儿评语

★ 幼儿托班宝宝教学计划

★ 托班幼儿每周评语

★ 幼儿托班毕业寄语

★ 自尊心幼儿托班教案

★ 托班幼儿活动方案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7

一、讲中有问, 创设“疑”境, 激发思考

传统的教学, 老师讲, 学生听。学生没有或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这种教学中, 许多时候学生刚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教师已经把相关内容讲出来了,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要激发学生思考,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即需要创设“疑”境, 而教学过程中经过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很有效果。例如, 我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时, 先问:“从马尾上拔一根毛, 会不会把它变秃呢?”问题一提出, 学生立即产生兴趣, 竞相表态。有的说:“当然不会, 它还有那么多毛呢!”有的说:“那不一定, ”也有的说:“会的。”这时, 我抓住学生思维启动的“契机”进一步设问:“如果一根一根不断地拔下去, 会不会拔到某一根时马尾就秃了呢?”学生沉思片刻后, 又纷纷议起来,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再向大家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 教师加以适当地点拨、诱导, 便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

二、笑谈真理, 引人入胜, 激发思考

长期以来, 政治教学只强调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而忽视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因此, 目前的教材一般来说, 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学生对政治的厌烦情绪越来越明显, 从而其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十几年来, 我给学生上思想政治课, 都力求讲得生动通俗些, 尽量做到笑谈真理, 让学生想上政治课。如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 我开头就问:“同学们!你们都看看自己身上的衣服是否合身?”课堂上马上活跃了, 接着我就讲衣服和身体的关系:“小孩要穿小衣服, 大人要穿大衣服, 这是个规律, 量体穿衣谁也不例外。”接着我问学生:“如果你们身体长高了, 或者发胖了, 再穿现在这身衣服会怎样呢?”同学们笑着, 说着, 相互比量着, 情绪十分高涨, 回答相当统一:“再穿这身衣服就不合体甚至根本就无法再穿了, 必须量体择衣!”这时我抓住火候, 因势利导,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身体好比生产力, 衣服好比生产关系, 身体决定衣服,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反之就跟大人穿小衣服, 小孩儿穿大衣服一样不合适。”严肃的理论问题就这样在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中得到了圆满解决, 既快速又牢固,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自学,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学”, 不仅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用自己掌握的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更重要的是自学能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疑”境, 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政治课本里不少章节, 由教师拟定自学提纲, 学生进行自学, 可以达到基本掌握的目的。当然, 自学提纲要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对自学能力的训练, 使激发起的求知欲能定向展开思维活动。自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解疑, 互动讨论。教师点拨重点段落, 以配合学生自学。对有些疑难问题, 可采用个别和整体相结合的指导方法。这样, 教师只需寥寥数语的点拨, 即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 变一言堂为群英会, 变重视教师主导为重视学生主体, 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一人当一次“老师”。安排指导学生集体备课, 在备课时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 搜集材料, 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思考。然后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 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 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 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 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课堂教学中, 针对教学的内容由老师提出问题, 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主要有两种讨论形式: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中让每个同学都发言, 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 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 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学生广泛交流思想, 交流信息,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只要是给予启发和点拨, 就能使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 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艺术特征;文字创新设计

一、问题背景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渐增强,中华文化在现代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当前,汉语言文字正逐步得到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艺术设计领域同样不例外,大批借助汉字艺术特征进行的艺术创新设计纷纷取得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的设计,对汉字“京”的篆体字进行现代化加工设计后成为兼具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化动感元素的图标。这种借助汉字元素进行艺术设计从而大获成功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要想使汉字中包含的中华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化技术理念做到完美融合,首先必须深刻把握汉字的艺术特征,在现代化视角下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合。

二、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征

(一)汉语言文字艺术特征综述

在联合国使用的几种人类主要语言的文字系统中,汉语是唯一的一种象形化文字系统,而其他几种主要文字都是字母文字系统。象形文字系统区别于字母文字系统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象形文字的系统感性化特色更加明显,相应的艺术特征就更加明显。首先从字形来看,作为象形文字系统的汉语言文字起源就来自于图画对客观世界的描摹,因此象形文字在字形上具有更明显的艺术特征;其次,字音方面,象形文字系统中很多字的发音都来自于拟声构造,发音较字母文字系统更加灵活多变;字义方面,应该说世界上没有哪种文字可以像汉字一样具有丰富的意向性,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汉语伴随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每个字都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这就造就其意指上的丰富性。

(二)汉语言文字的字形之美

汉字起源于图画,中华文明的始祖为了记事的方便首先使用图画进行信息记录。后来,图画内容不断简化形成了最初的文字即“甲骨文”,之后汉语文字进一步抽象化,篆书、隶书逐步成型,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的出现,汉字字形基本确定,相比于图画文字,楷书虽然已经高度抽象化,但是其中仍有大量的图画信息得以保留。正是这种历史演变过程使汉字字形具有明显的形象化特点和感性化特点,这也是“书法”艺术在汉字文化圈中的发展及地位远远优于字母文字的原因。

(三)汉语言文字的字音之美

总体来看,汉字的字音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汉字的发音部分,第二部分是汉字的四声部分。应该说四声部分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文字系统比较明显的艺术特征,因为就每个汉字来讲,其实相较字母文字发音的艺术特征并不明显。四声或者说平仄的艺术美妙在于一旦当连词成句后,汉字的平仄搭配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所以汉字的字音之美是通过整体化构造实现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汉语言文字的字音之美最突出的表现是汉语诗词之中,通过平仄和押韵实现一种整体的音律和谐,北京奥运的吉祥物名称“北京欢迎你”就十分巧妙的利用了谐音的艺术化设计以及音律的整体搭配美感。

三、如何发掘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征进行创新设计

以汉字文化底蕴与现代精神融合为设计内涵

借用汉字进行艺术化的现代创新设计关键是要将汉字中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性精神完美结合。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也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以我的主体性精神与天地精神相交融并达到一种统一与和谐。东方哲学自先秦时期构建起基本框架以后,后来并没有在形而上学上有深入发展,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对“天人关系”的讨论;因此中国艺术追求能够长期保持追求天人和谐、个人精神独立的宗旨。而现代精神则是更多指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理性精神,启蒙运动高扬的“理性”旗帜深刻的影响了西方的科学发展和艺术设计。“理性”取代中世纪是“人与神的秩序”成为艺术性的指导原则与美感来源。

四、总结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如果能对其进行良性发掘,并与现代化艺术设计理念相融合,就必定能够创造出兼具传统美感与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罗仕鉴朱上上.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4.

[2](美)莫格里奇著,许玉铃译.关键设计报告——改变过去影响未来的交互设计法则[M].中信出版社,2010.06.

[3](美)简·维索基·欧格雷迪肯·维索基·欧格雷迪著,郭瑽译.信息设计[M].译林出版社,2009.12.

[4]潘鲁生.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价值与转化路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1:09-11.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9

一. 学习年限

4年

二.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教学对象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或海外华人华侨,要求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含高中毕业)学历。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中国文化素养、了解中国国情、能够使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一般学术研究的通用型语言文化人才。这些毕业生将服务于留学生所属国的政府机关、企业商业、媒体和文化教育机构,从事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工作,如担任翻译、记者、教师和文职官员等,或在中国从事新闻、商业、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者以本专业为平台,在中国的大学继续攻读其他专业和学位。

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学生在汉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方面应达到较高水准,能够熟练使用汉语口语,能够写作规范的汉语书面语文章,并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基本情况有很好的了解,能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高级人才。

三.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即在汉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臻于较高水准,能够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全部毕业生都应达到汉语水平考试(HSK)中级以上的水准,部分学生应该具有从事中国语言文化研究或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语音:能够熟练使用汉语拼音,实现基本标准的发音和语调。

2.字词:能正确读写6000以上的汉语常用字,能辨析基本词性、同义词和近义词等。

3.语法: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能够识别常见的语法错误。

4.修辞: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格,能够理解消极修辞的潜在意义。

4.写作:能够书写完整规范的文章,掌握常用的应用问题。

5.文学:具备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常识,能阅读理解文学名著和一些较浅显的文言文。

6.翻译:能够在一般领域流畅规范地实现本国语言与汉语之间的口译和笔译。

7.文化:对中国的历史、民俗和当代文化有基本的常识。

8.社会:了解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和道德等基本情况。

四、教学原则

1、由于本专业的汉语言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性质,因此其教学活动必须与母语语文教学、语言学教学区别开来。要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及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语言技能教学要贯彻实践性、交际性、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听、说、读、写的关系,言语要素与言语技能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

3、理论知识教学既应遵循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又应注意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可接受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中国文化知识教学要注意介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同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母语民族文化。

5、所有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进行,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

6、用汉语组织教学,把媒介语的使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7、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如录音、录像、电影、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提高教学效果。

五、专业主干课程

本主业主干课程共14门:汉语精读;汉语口语;汉语视听;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修辞;古代汉语;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概论;汉语写作;中国文学史;汉语与翻译。

六、毕业合格标准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考试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通过国家(或学校)汉语水平考试相应等级,准予毕业,颁发汉语言专业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学士学位。否则,安排重修,直到修完学分,通过答辩和等级考试。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七、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八、课外安排与要求

外国留学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文化环境,单靠课堂的书本教学远远不能消除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根深蒂固的隔阂,因此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从而帮助留学生在感性和感情上融入中国语言文化环境。第二课堂包括如下一些活动。

1. 组织留学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活动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如《中国文化史》或《中国当代经济》等进行,由教师选择地点和单位设计调查内容,到企业、乡村或文化机构进行调研活动。在东北地区,还可以选择具有独特历史和民族文化、民俗风貌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回来后撰写民俗文化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在合适的条件下,安排留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公益活动。

2. 组织留学生参与哈工大学生校园社团活动。留学生可以以会员的身份参加哈工大学生的各个社团活动,如话剧社、文学社等等,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色。这既能使留学生在学校里获得归属感,又能培养他们在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成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的进步,学生的写作视野本应更加广阔,写作的内容应更加丰富,而现实却截然相反,大多小学生的习作仍然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一潭死水,枯燥无味的文章比比皆是。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放飞思维的翅膀,写出富有生命灵动和极具鲜活色彩的佳作呢?那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而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的问题。

一。在指导中创新

小学生作文和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同样需要大人的帮助,如何快速的把学生送入习作创新的快车道,一方面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写作新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积累,并模仿尝试把这些发现和积累运用自己的习作中,久而久之,创新的思维有了,创新的能力也随之而来了。当然,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每次习作训练可先从一方面入手加以引导,然后逐渐的扩大,最后加以整合,一篇全新的文章诞生了。例如:从第九册语文教学中,《地平线》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学到题目的创新,从《我爱大海》中,既能学到结构的创新,又能学到立意与表达的创新……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有意的加以渗透,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创新作文的诞生便指日可待了。

二。在评价中创新

作为教师我们同样需要在习作评价中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及时的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评价,这样会唤起学生们无穷的写作热情。教学经历告诉我,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小到学生哪怕是使用了一个好的词语和一个生动的句子,大到立意、表达、结构……都能得到教师及时的发现和鼓励,那么他们的习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习作的方向感就明确,长此以往,学生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得以尽情的释放,个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评价,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们的作文中留下的到处是创新的足迹。

三。在循序渐进中创新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我班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太高兴了!我恨不得一下飞到学校。”一个“飞”字传神的把开学时那种喜悦和兴奋的心情真实的流露出来,这就是创新。又如:我的另一个学生在描写校园的景色时写到:“校园周边是高大、浓密的柳树,远远望去,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时刻保卫着校园,柔软的柳枝好似少女飘逸的长发,随风摇曳。”一段真实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一下子看到校园环境是那么清新、那么美,这也是创新……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一点一滴的引导去发现,小到字、词、句,大到段、篇、章,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培养,写出创新文章不再是难事了。

总之,创新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实践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去培养,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妙笔生辉。

上一篇:物业管理分析报告下一篇:护理个人培训总结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