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汉语言文学

2024-06-14

审美汉语言文学(共12篇)

审美汉语言文学 篇1

目前高职教学体系中, 汉语言文学作为最基础的课程之一,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充分的利用审美教育来加强学生美学理论素养的培养,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将审美教育有效的融入其中, 不仅有利于学生文学分析评价能力的提升, 同时对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强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即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这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由于汉语言文学自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所以将审美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相融合, 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 而且还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适应, 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 不仅需要具有较好的专业特长, 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 同时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实现对自身优秀要格的塑, 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提高其审美品位, 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目前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学与所其汉语言文学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好长的一段距离。首先,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不仅课时较短, 而且授课形式较为单一和落后, 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能浅层次的进行知识的讲授, 难以深度进行挖掘, 而且由于实践课时间较少, 这就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其次, 当前汉语言文学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大的缺陷,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忽视过程和实践, 过多的重视结果和理论教学, 从而导致学生实用能力较差, 专业技能缺乏。另外很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尽管在该专业学习, 但却汉语言文学并不喜爱, 这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 对课程缺乏认同感, 其潜意识里没有对伟大文化遗产传承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这也就导致这部分学习专业文化素质难以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目前汉语言文学教材中都会收录中外名家名作, 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说是这些中外名家思想人品的最直接体现, 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 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

(一) 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 教师需要深入的对文学作品进行挖掘, 将其艺术境界更好的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描绘的美景进行鉴赏,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情感的渗透, 从而更好的使学生体会出作品的意境美, 强化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文学作品自身即具有审美功能,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功能来引导学生, 使学生能够发现作品自身美的魅力, 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体验, 以便于更好的培养其审美感受、和审美品位。

(二)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因而, 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应该来说, 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 因而, 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通过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 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并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来说, 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来调动学生的感情, 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 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打动人, 感染人的作用, 继而使得学生产生美感。

(三) 探究作品蕴育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应该来说, 汉语言文学作品无一例外几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内心观照的外化与物化, 因而, 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要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 要帮助学生深入文学作品的内在, 并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 让学生们能够真实的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真、善、美, 分清假、恶、丑, 把握其思想实质, 领略其情感熏陶, 从而得到艺术美的享受。这就是说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探究作品蕴育内涵,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追求现实生活中更高层次的美。我们要充分利用单篇教学所无法兼容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等三个方面的优势, 个别突出各篇作品的风格特点, 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结构,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思想, 健康的审美情趣, 逐渐形成层次较高的审美品位。

(四) 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主从

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 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方面做到有主有从, 重点内容浓墨重彩, 次要内容简化或者省略。首先可以谈谈关于审美教育的根本问题, 然后把审美教育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当中去, 对于一些非重点、难点的内容完全可以略讲, 要重点让学生们体会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 充分注意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且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 在教学中使理论经典和感情材料达到均衡, 从而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人文思想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 以便于为培养学生人格美奠定良好的基石, 能够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能够开阔审美的视野, 积累审美的经验, 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 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提升, 同时也是培养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科目。但在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不利于社会专业素质和实用性能力的培养, 所以需要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美学教育内容安排均衡性, 从而利用审美教育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丽霞.论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J].青年文学家, 2014-12-20.

[2]吉毛太.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吉林教育, 2014-06-01.

[3]涂荣久.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科学中国人, 2014-12-25.

审美汉语言文学 篇2

一、汉语言文学的特征。

(一)汉语言文学概念。

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是涉及到人文社会方面学科内容的一个专业概念。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文字产生到如今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语言也在漫长的时间下不断演变进化,最终形成了我国通用的语言--汉语,并形成了专门的汉语言文学学科,拥有着其他专业学科所难以比拟的深厚内涵以及积淀。汉语言文学是我国自公元前年代的生活记载以及思想传承的精华,深刻内化了贯穿族群的灵魂精神,这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常常提到的人文精神。汉语言文学本身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民族使命,贯彻深化民族精神以及进一步扩大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范围的责任与宗旨是其产生的意义以及最终目标。

汉语言文学的精华内容以及思想原则深刻体现在我国的教育目标上,众所高校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是属于国家或者是省市重点培养学科项目。在大部分情况下而言,汉语言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汉语、近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等传承至今的经典中外文化。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聚焦在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生存这几个命题之上。这种立足于社会以及历史时代制高点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让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跨越了民族、跨越了文化意见的距离和差异,成为了对世界范围内有意义的、可研究的国际化学科。汉语言文学的这种情怀以及深刻的研究意义,使该学科衍生出了许多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展示了国家与民族的变迁与发展,并逐步得到国际的承认以及赞扬。比如我国着名作者莫言就成为了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成为了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将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力扩大到国际范围。

(二)汉语言文学的特性。

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相关汉语语言方面的一门专业学科,与广泛意义上的中国汉语文学以及在国际上普遍承认以及传播的华文语言文学相比,汉语言文学在汉语语言以及文学方面都有着更极深刻的研究以及分析,所涵盖的领域内容也更加丰富,所研究的方向也更为多元化,整体学科呈现出了科学性、兼容性以及客观性等明显的特征。这些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也就使该门学科拥有了兼容国家、超越文化以及语言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汉语言文学主要是由汉民族文学、中国汉语文学以及华文语言文学三大基本领域内容组成。首先,汉民族文学的内涵主要是指汉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体系和系统的文学,生动鲜明地再现了我国民族发展历史的过程以及民族精神和特性,是我国汉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中国汉语文学的意义在范围上主要是从汉民族文学扩散到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文学,是将各民族的特色文学汇总起来所进行的概念定义。华文语言文学的意义主要涵盖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所传播体现的手段和方法,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我国在各个国家所设立的“孔子学院”进行汉语言文化文学的传播。

二、古代汉语言的审美探究。

(一)是对于生活的高度概括。

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古代汉语言也是如此。古代汉语言以诗歌为例,诗歌当中的意象是诗人经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分析观察,然后再加以想象的加工,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诗人所描绘的世界。经过诗人艺术化的表达不仅仅让我们对某些事物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很多诗歌往往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独特的体验。在宋代诗人苏轼关于庐山的那首诗下,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独特面貌,而且这首诗也有着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独特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局外人往往看得更清,反而是自身处在那个环境中往往才会被蒙蔽。我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很多,这就是古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寥寥数语就能让你体验到一个纷繁多彩的世界,而且给予读者特别的人生体验。

(二)能够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代汉语言可以表现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丰富作品,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家所处的环境。

本来作者和我们相隔了较远的时代,我们对于作者所处的环境很难理解,但是由于作者的细致描述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给我们的内容。他笔下的情景,他所描绘出的人物在我们的脑海中栩栩如生。比如说杜甫先生曾经在他的笔下描绘了很多的人物,现在我们都印象深刻,杜甫写过《蜀相》,其实对于诸葛亮我们都很熟悉,而且很多诗歌都在写诸葛亮,但是至今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杜甫写的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让我们对诸葛亮这个鞠躬尽瘁的精神感动不已。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让我们感受到杜甫作为一个作者对于诸葛亮的尊敬。

三、新传媒时代的汉语言文学审美与感知。

汉语言在古代时期所产生的审美观念以及核心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必定会产生演变以及发展。在如今的新传媒时代,价值观念、物质条件以及文化理解都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手段也出现了变化。文学的创作者是作家,作家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将对于社会环境的感知以及认识最终形成自身文学的产生,因此新传媒时代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观念也就意味着新传媒时代我们的主流审美观念。

四、汉语言文学美的表现。

(一)语言的美。

基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所培养的学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所以在语言的运用这方面也较为出色。我国拥有全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占地面积也居于世界前列,而且在我国存在着56个民族,语言就相应的比较丰富。就比如在我国很明显的南北方语言的差异,南方人很多读音都分不清,较为明显的是n和l,而越往南的地区普通话就越不是很标准。北方的很多省份人民对于卷舌也不是很能发出来,所以说普通话也不能说很好。我国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很多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甚至有自己的`文字,比如说朝鲜族。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少数民族人民的普通话发音也不是很标准。在一个省份的不同市区,语言也有所差异,甚至于是同一个市区的不同乡镇也存在着差异。我国的语言如此丰富,但是普通话作为国家的标准用语,汉语的审美还是要以普通话为标准。

(二)文字的美。

中国古代的诗歌将文字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古代的诗歌一般都注意使用一些手法,比如说对偶、白描等等。运用一些美好的意象,以及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样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还有一些诗歌运用良好的修辞手法,读到这些诗歌的时候不由得惊叹这些作者的文笔。一些诗歌有好的意境,还有一些诗歌寓意很深,或者是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又或者是揭露无情的现实等等。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诗歌特色,但是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字都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独特的魅力。汉语文字的美还体现在从甲骨文到楷书等一系列的演变,中国的书法艺术到现在还影响很深,被后代很好的继承下来。汉字的美是从外在的字形到内在的意境的美的统一,汉字的楷书工工整整,行书如行云流水,让人赏心悦目,而且从古代开始我国的汉字就有丰富的外在形态。

至于意境方面,那更是自不必说。诗歌当中很注意字的使用,一个字都值得被推敲好久,诗人们希望通过不多的几个字让他们所要表达的深切的情感完美的表现出来。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独有的值得我们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这个上面,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标准。我国关于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内容,这有助于扩大中文的影响力,是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希望在未来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力不仅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可以看得到。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中高阶对外汉语审美教学[D].广西大学,.

[2]朱元英。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初探[J].青年文学家,,24.

审美汉语言文学 篇3

关键词:审美教育运用 高职院校汉语言 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62-02

汉语言文学的实质是对我国语言中的汉语词语、汉语句法以及优秀的古今诗歌等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性研究,同时汉语言文学是有效熟悉编辑出版的一门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培养,有效增进学生的汉语言知识,以利于增加汉语言文学教学、相关的文艺出版等机构培养专业素养人才,促使我国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行业能更好发挥,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该学科涵盖了古代汉语、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选修等多门语言学习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有效对汉文化进行传播为目的,该学科培养的对象是各类高职校的语文教师。审美教育是指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运用相应的艺术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教育,主要通过利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美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对学生的心灵、语言、精神以及行为等进行美化教育,以提升学生智慧。该文将对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 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本质上就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母语文化教育,促使每一个中国学生都能有效地熟悉汉语言,并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汉语言基础学科知识。但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地实践过程中,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致使汉语言文学仅仅被作为一门主修的学科专业,专供少部分学生学习的科目。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性教育问题所导致。因此,导致当前我国高职学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并不重视该学科的学习,常常以应付式的学习态度对待该学科教学这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与不足。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步调,该专业的教学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特长特别优秀的学科人才,而是希望培养出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实用性人才。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有效地对学生的审美品味进行提升,从而对中华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当下的汉语言文学相应的课程安排存在一定地缺陷性和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授课时间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致使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只能进行比较浅显的知识传授。加上当前汉语文学教学过分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教学,致使学生的汉语言使用能力比较差,专业技能相当匮乏。并且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缺乏相应的认同感,不能有效促使学生建立起汉语言文学学习是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发扬的使命感,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审美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上的教学措施

在当下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在文学作品直接体现其文学创作者的思想人品,因此,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文的艺审美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1 对文学作品中审美因素的有效利用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相应的课堂文学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将文学作品中最精髓的艺术部分呈现给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作品鉴赏,并指导学生在文学作品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渗透,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文学作品意境,帮助学生通过文学鉴赏,帮助学生掌握汉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由于文学作品富有审美功能,因此,教师更应该充分地利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以便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品味得到提升。

2.2 充分挖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以达到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新形势下的年轻学生求知欲相当的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挖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求职兴趣,通过课堂上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主线,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教学中的文学作品蕴含的艺术美进行研究分析,促使学生将课堂过程中学习的文学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身情感的感受,帮助学生切实的感受出文学的艺术美,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品味,显著帮助学生进一步发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

2.3 教师应丰富教学方式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致使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文学作品电影等作品,形象直观地将文学展现给学生,并通过电影的播放,引导学生进行观后感,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朗诵表演,通过布置学生分组进行相应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朗诵,能帮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合作,互相独立的对文学中所蕴含的艺术以及文学主旨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主线,促使学生进行文学朗诵,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理解能力,充分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调动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 结语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学习兴趣不强的现状,做出相应的教学改变,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大动力,因此,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审美教育融合进去,能促使文学教学中的纯理论性知识与文学相应的感情素材相互融合,以达到均衡状态。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中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对优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以及艺术思维进行掌握,为学生人格美的建立起到相当重要作用。审美教育是指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运用相应的艺术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教育,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通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有美的眼光去发现文学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学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智慧。同时又能通过所学习的优秀文学显著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汉字,有效提升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宏博.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2015(1):185-187.

[2]李晶晶.论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18.

[3]王娇.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J].才智,2015(15):152.

[4]黄玉英.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探析[J].赤子(中旬),2014(1):169-170.

审美汉语言文学 篇4

一、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纵观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长河,汉语言文学教学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才的道路上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这些人才不仅仅掌握了汉语言文学的精髓,同时也具备了很强的审美能力,回报着我们的社会。但是,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是在课时的安排上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教学资源较少,方式不灵活,这些因素造成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落后。其次,现在很多院校的体制不健全,一些学生汉语言文化功底很薄弱,也同样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在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培养和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 另外还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报专业时比较盲目地选择了这个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文化素养提高得也慢。

二、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实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包含着一定的文学内容,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实质上是作者人文思想的完美浓缩,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品读欣赏,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技能很清晰地了解,来对学生自己日后的写作与表达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除此之外,也能让学生们得到心灵上的享受,进而加强自己审美素质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那么,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良好渗透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 一)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对审美因素的挖掘

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赏析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所用的艺术手法和文章结构以及课文内容所包含的某种情感,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使学生们逐渐养成高水平的审美能力,感受作品的美好。我们不可以否认,任何文化作品自身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恰恰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好意境,让自己的这种美好体验转化为自身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的素养,利于品味的提升。

( 二) 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具备的充分条件。任何人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对这件事有很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自己潜在的积极性和动力,否则是不能成功的。所以,学习也是一样,好成绩的取得也是需要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们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一特点,向学生们强调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审美这一理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当中,让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品读以及自我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感受文字所蕴含的内在美。学生们有了这一美的感受,将会有意识的在后来汉语言文学学习中体验,从而养成了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这一过程,对我们的汉语言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文学作品解读得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对知识的欲望,才能让学生们有这样美的感受。

( 三) 提高汉语言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总的说来,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汉语言教师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要将作品的内涵剖析得深刻准确,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想法并交换意见,使大家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情,明善恶、辨美丑,使心灵获得美的熏陶。这就要求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深刻,对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涵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们对文学的热爱,培养他们文学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对现实中的美有更高水平的体会。除了以上一些要求之外,我们还应该结合单篇教学手法,把其中具有的三大优势特点(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 充分地运用到作品的品读过程中来。抓住每一篇作品的写作特色,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审美层次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上来。

( 四) 合理地安排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内容

结合我国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对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主次分明,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审美教育的展开。随着汉语言文学知识内容的增加,存在的审美教育问题应该受到重视,要将审美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融会贯通,强调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日后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教师教学时要将感性的理解和理性的知识点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审美与汉语言文学的内在联系,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了审美的能力,实现了审美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完美结合,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审美层次。

三、结语

综合以上观点,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大学生新的学习任务,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尤其是要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现代高校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以及对其内涵的深刻感知,从而增加审美体验,实现审美素养的提高,达到了素质教学的目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国民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尤其促进了我国当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但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对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把汉语言文学当中潜在的感性与理性成分充分挖掘并合理平衡,全面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阐述了审美教育在当今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的重要影响,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这种审美教育的渗透,能对日后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一些促进作用。

汉语言文学 篇5

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

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

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

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

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

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

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

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

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修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修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

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

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

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1)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

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

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

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

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

也就是说,修养的好坏,与其修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就是这个道理。

(2)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

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

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

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

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

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不好的一方面。

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浅析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 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

前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项教育项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然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课程教育存在理念不清,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要切实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研究探索,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新发展。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发展目标与现实意义

(1)发展目标

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发展需要教育的创新作为发展基石,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性管理体系,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实践。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一方面是为了树立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量的创新性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人才支撑。其次,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学校管理者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变陈旧的管理模式。

(2)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利益驱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备受学生的追捧,选择汉语言文学的学生越来越少,除此之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被高度重视,各跨国公司对员工英语的要求逐步提高,而对汉语言水平并没有要求,大部分人未在汉语言学习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忽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工作更为引起人们的关注。

除此之外,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意义还在于巩固汉语言文学在国际教育上的地位,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历史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我们应抓住经济全球化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的契机,将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心进行改革和实践,大力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开阔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空间,将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推向国际。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与其他专业相比来说,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创新性人才的缺失的问题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发展,还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进行,急需整改。以下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1)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问题

教师对汉语言教育创新理念缺乏深刻理解和体会,存在对创新型的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现象,有大一部分老师不能准确的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方向与核心,因此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执行力并不是很高,我国各高校应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理念,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有实质性的进展。

(2)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

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难以展开,所以,想要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结构,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程安排管理体系,实现课程优化安排,全面把握课程结构安排与创新工作的关系,提高课程安排为整体发展带来的效益,为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3)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者与实施者便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效率。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教育思想较为落后,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教学策略较为单一,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创新策略

(1)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

在漢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十分重要。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便于将汉语言文学与创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

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是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平台的建立,方便了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独特新颖的想法的传播,大大调动了师生创新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

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是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有力措施之一。创新的意识与思维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我们要重视师生的创新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力。

(4)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

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提供条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要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加大硬件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质量,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总结: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经济全球化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创新,一方面是教育行业发展的方式,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从这个层面来说,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又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通过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分析研究,其重要性跃然纸上,我们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将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心进行改革和实践,大力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实践,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体系,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传统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推向世界。(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蓓.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2,21:254.

[2]钟鹏举.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05:21-22.

[3]朱丽.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66-67.

审美汉语言文学 篇7

然而,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各不相同的民族心理特征,这也就产生了与之相契合的建筑风格。因此,作为藏族宫殿建筑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布达拉宫和作为内地宫廷建筑中典范之作的故宫也必定会在外部形式与内在精神等方面体现出藏汉民族不同的审美趣味。

一、整体布局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是一座宫殿与寺院结合的建筑群。整个建筑依山而起,气势宏伟。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红宫、白宫、龙王潭、雪城。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说。雪城象征“欲界”,因为在雪城建筑下方有许多居民村落 ;白宫是“色界”的象征,是离食、淫二俗的无情之处,是僧人、喇嘛等佛门弟子出入的场所 ;位于建筑最顶部的红宫无疑是“无色界”的象征,这里存放着佛骨、佛塔,是无身无器、无色无物的空灵世界。从整体布局上看,布达拉宫体现了藏民族虔诚于佛教,排除现实苦难、追求佛国净土的审美趣味。布达拉宫以其体量的巨大,形制的厚重、透视出统治阶级至上的权威,渲染了佛法的尊严与佛门的高深莫测。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是一座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皇家建筑群。故宫是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还有御花园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相比布达拉宫纵向布局的组合形式,故宫则建立一种横向展开的空间序列体系。主殿居中,配殿对称排列两侧,象征君主集权,君臣等级的皇权秩序。此外,帝王的办公区域在前,由南向北排列在中轴线上,用最高的建筑规格体现着皇权的尊贵。皇帝的起居生活在后面,以表现传统礼制的“前朝后寝”之意,这种格局清楚地表现了嫡庶之间的尊卑关系,也是封建社会体制在建筑领域的典型体现。

二、内部结构

在外观形态上,布达拉宫气势宏伟、令人仰慕,但与外观形态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内部狭小的空间组合结构。布达拉宫内部,除大经堂、佛堂、灵塔殿和达赖宫殿外,其余房间都是狭小、拥挤的间隔构造,而且各个房间之间是通过低矮的通道、狭窄的走廊连接,这正是佛教意识中既追求无穷大又追求无穷小的体现。如此整体庞大与细节繁复狭小的对比,意在渲染佛法的神威与佛界的庄严,营造凝重、沉寂的氛围,让人们在充满宗教意识的世界里,思索的只能是佛法的尊严和佛陀的慈悲,从而更加虔诚向佛。

而相比布达拉宫内部空间组合的狭小,在内部空间组合的设计上,故宫同样显得气势磅礴。以太和殿为例,太和殿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民间俗称“金銮殿”殿内金碧辉煌,装饰十分豪华,还放有金色九龙宝座。故宫在内部空间组合上金碧辉煌、庄严绚丽的风格显示着皇权的威严,这也正符合儒家的“君权神授,皇帝为万物之主”的思想。

三、装饰色调

在宫殿装饰上,布达拉宫和故宫都精雕细琢,但在壁画和雕刻的图案上,则体现了藏汉不同的审美追求。布达拉宫中壁画和雕刻图案多以佛教为主题,展示了佛国极乐世界的图景以及佛陀普度众生的端庄形象。彼岸世界被描绘得福泽深厚来,地狱的场景被表现得残暴恐怖,象征着人间现实所充满的悲伤、疾苦,反衬佛境的安宁、彼岸的极乐。在色彩上,布达拉宫趋向于对红、绿、蓝等艳丽颜色的偏爱,并且红绿并置、色彩鲜明,这种审美趣味与西藏自然条件的恶劣、物质的匮乏有关,人们长期生活于此,于是对浓重艳丽的色彩无比的热爱。

而故宫中的雕刻变化万千并且风格各异,其中龙凤纹样在建筑群中的综合运用可谓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烘托到了极致。此外,故宫建筑屋顶满布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他蓝、紫、黑、翠等五色缤纷的琉璃,起到了强烈的装饰作用。五行相生说认为,火生土,火为赤色,土为黄色,所以故宫的墙面、柱子以及门、窗等亦多用红色,乃寓有循环生化、吉祥之意。

四、结语

在整体布局、内部结构以及装饰色调上,布达拉宫与故宫都展现了各自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藏汉民族不同的审美趣味与追求,藏民族在布达拉宫建筑中体现的是宗教化的审美趣味,使无机的物质形式灌注了宗教情感,让僵硬的自然空间显现出神佛的意志。而故宫在建筑中体现的是传统儒家礼制的审美趣味,并且融入了阴阳五行、风水以及社会宗法和礼教等一系列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着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摘要:本文主要从整体布局、内部结构、装饰色调三个方面,以布达拉宫与故宫为例,探寻不同民族不同审美趣味在建筑中的体现,以及其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汉乐府诗中婚恋诗的审美文化内涵 篇8

关键词:乐府诗,婚恋诗,美

汉乐府是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又一重要的诗歌阶段。从乐府诗的采集来看,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匹夫庶妇, 讴吟土风;诗官采言, 乐盲被律, 志感丝篁, 气变金石”。乐府诗来源于民间, 反映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从现存的汉乐府来看, 内容丰富多样, 有游子思乡诗, 平民苦难诗, 人生慨叹诗, 婚恋诗等等。婚恋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专题, 在汉乐府中的内涵表现是极为重要的。下面, 我将汉乐府诗中的婚恋诗分成三类进行具体阐发。

一、决绝诗

汉代建立之初, 宗法制度尚未完全巩固,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道德观念尚给青年女子以一定的自由度, 表现在爱情上, 就是女子勇于追求爱情, 不允许爱情中杂有不纯真的感情。倘若是男子不再爱, 女子宁可与其断绝往来也不再忍受没有爱的生活, 如《有所思》。诗中的女主人与心上人曾两位热恋中的情人, 女子日夜思念远方的恋人, 准备了玳瑁簪作为爱情的信物, 可是一旦“闻君有他心”, 便把信物“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后还难以缓解怒气, 于是又“当风扬其灰”。诗中的女子是何等的决绝与果断, 她没有暗自哽咽, 也没有呼天抢地的大哭, 而是“从今以后, 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她的内心是坚强的, 而这都是因为她对爱情的专一, 她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是“人的本能为核心的内心的最高真实”。

而《白头吟》同样是决绝诗, 却与《有所思》不同。诗中的女子更多了些冷静沉稳, 她在知道男子二心时与男子分手, 分手之后“我”将过自己的生活。“沟水东西流”, 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在经历过婚嫁生活之后, 女子悟得“凄凄复凄凄, 嫁娶不须啼。愿得一人心, 白头不相离”。嫁女时的啼哭其实是不必的, 只要拥有一个白首不相离的人, 就能一直幸福了。最后她对负心的男子轻蔑地说道:“男儿重意气, 何用钱刀为。”男子轻离别, 是因为金钱与权力, 而在女子心中, 爱情高于一切, 什么“钱”与“刀”, 都不足为提!

决绝诗从美学层面来说, 生动地体现了“感性的美”。对于感情的理解,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 把感情的建立看作是一种内在的人化过程, 是指人本身的情感、需要、感知及器官的人化, 也就是人本身的塑造。它包括感官的人化和情感的人化, 也就是感性的社会性。决绝诗中的女主人公正是从人本身的情感出发, 来感知恋人、生活和未来。这是一种较为真我的行为。主人公通过“情感的人化”满足了自己内心的诉求, 虽然再也不能与昔日的恋人持续恋爱关系, 但于自己的心是真诚无悔的, 这样的选择其实才是真正得到了幸福。

二、弃妇诗

弃妇诗自《诗经》始就有, 而《诗经》时代女子被弃多为“遇人不淑”。到了汉代, 礼教慢慢发展, “夫为妻纲”、“七出”等条条框框的限制, 妇女的社会地位从属于男子。男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礼教的规定, 正当地将妻子抛弃。汉乐府作为出自民间的诗歌, 也便直露露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正如《塘上行》中的女子因众人的诋毁而被丈夫抛弃。她常常“感结伤心脾”, “夜夜不能寐”, 即使这样, 她还是念着丈夫。诗中“莫以”六句都是在说不要为新欢而放弃旧好, 她其实仍对丈夫抱有幻想。女子的心是善良的, 她虽被抛弃, 却不埋怨丈夫用情不专, 而只是将这一切归于众人的离间, 同时她希望丈夫不要忘记自己, 希望他来看看自己, 不是自己不好, 而是别人诋毁。女子愈是用情之深, 愈是受伤之切。不能忘记过去, 是对自己未来最深痛的伤害。

同样是弃妇诗, 《怨歌行》和《上山采蘼芜》中女子在被弃之后的表现却与《塘上行》中的女子截然不同。具体来说, 从《怨歌行》的“常恐秋节至, 凉飈夺炎热”就十分真切地描绘了女子害怕心上人不喜欢自己, 害怕被抛弃的心境。这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妇女, 处在被“玩弄”的地位, 她们的命运和幸福都掌握在男人的手中。比较看来, 《上山采蘼芜》虽也写妇女被弃, 却多少含有些许嘲讽。诗中叙述了弃妇与故夫在山下偶然遇见的情景。全诗是由两人的对话组成的。从故夫的话中可以看出弃妇是美丽能干的, 但是为何两人还要分开?从对话中男子明显的悔意可以猜想是故夫抛弃了旧妇。然而男子本以为新妇能让自己更加满足, 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后悔不堪。与之相反, 诗中的弃妇接受了现实, 开始了新的生活, 为新的人生, 采蘼芜繁衍后代。这样的会面不正是对夫权制度最有力的反驳么?

三、忠贞不渝的爱情诗

纵观汉魏乐府诗,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面对爱情时的敢爱敢恨, 她们将爱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从乐府诗的具体作品来看,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反映女子火山喷发式的爱情决心

如《上邪》, 全诗短短三十五个字, 一连五件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来表明自己爱情的坚定心意。这既是女主人公以上天表明心迹, 也是女主人公向心仪之人诉说决心的誓词。

2、表现女子在富贵的诱惑和权力的压力面前, 女子始终不动摇

如《陌上桑》的罗敷, 她机智巧妙地回绝了荒淫太守的调戏, 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与爱情。《羽林郎》中的胡姬亦是勇敢地抗拒了豪门家奴的挑衅, 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

3、表现女子对破坏爱情的封建礼教面前以死抗争的光辉形象

如《焦仲卿妻》, 诗中刘兰芝是一个漂亮、懂事、勤劳的女子, 她与丈夫焦仲卿情深意切, 本以为可以和丈夫白头到老, 但却被婆婆刁难视为眼中钉。在刘兰芝嫁到焦家的两三年中, 她深感“君家妇难为”“徒留无所施”, 所以她不得不割舍对小姑的顾恋和丈夫的情意, 自请遣归, 离开焦家。她宁可回到娘家后被母亲责备, 也不愿再受婆婆的指摘。之后阿母劝嫁, 阿兄逼婚, 使她难以忍受。她面对与丈夫的磐石、蒲苇之盟不能实现, 最后“举身赴清泉”。用死来表现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与抗争, 从而忠于了自己的爱情, 使自己的爱情得以永恒。

以上就是我对汉乐府中婚恋诗的具体分析与理解。汉乐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它源自民歌, 充满诗意, 又富于野性, 它是自然的, 又是礼教的。同时汉乐府又是美的, 它的美是“禁锢”的开始与最后的“疯狂”。婚恋诗中所寄予的爱情, 是人类亘古永恒的感情。汉乐府诗中对它的诠释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 这些视角给予我们的不仅有美的体验, 还有诸多问题的思考, 正如约翰·拉塞尔在他《现代艺术的意义》中所说:“正是艺术告诉我们所处的时代, 也正是艺术使我们认识了自己, 艺术提供娱乐, 同时, 它更重要的是, 它揭示真理……它讲述人人都想听的故事, 并永远固定了人类进化过程中多次关键性时刻。”

参考文献

[1][梁]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 1996:150.

[2]蔡运桂.艺术情感学[M].北京:三环出版社, 1989:95.

[3]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6:2.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浅析 篇9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 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 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 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 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 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 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 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 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 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 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 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 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 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 不仅顺应实际需求, 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 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 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 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 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 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 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 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 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 等等。目前, 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 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 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 在坚持传统的同时, 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 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 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 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 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 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 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 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 等等。同时, 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 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 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 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 现实中, 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 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 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 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 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 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 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 (1) 课程内容精简化, 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 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 (2) 核心内容凸显化, 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 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 (3) 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 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 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 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 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 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 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 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 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 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 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 不必追求过深, 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 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 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 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 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 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 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 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 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 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 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 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 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 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 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 不断改革创新, 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 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 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 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 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 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 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 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 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 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针对某些社会问题 (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 可以为我所用, 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 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 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 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 根据专业特点, 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 然而, 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 言行结合,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 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 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 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 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 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 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 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 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 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 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 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 只要这样, 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 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 (11) :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3]姚玲, 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 , 2010 (2) .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10

一、教学特点

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 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较为宽广的人文视野和丰富的精神资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对未来教师的质量好坏具有直接性影响, 也深深影响了未来创新人才的质量。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体现的是人文精神, 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和价值的关怀, 是对人类的认识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在不断发展, 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 教学实用主义是教学的向导, 所以, 汉语言文学教学也要进行一些创新, 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力争在保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响应社会发展的号召, 与社会接轨, 以适应新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方法

1. 以实用性理念为导向, 进行创新教学

从现阶段来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于教师、编辑、文案策划、文秘等工作, 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新闻出版、杂志社、企业公司等地方, 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涉足房地产、金融行业等。从相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职位的适应性较强, 这些职位都要求学生是实用型人才, 所以, 教师要将实用性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十来门课程, 我们应将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 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 每门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综合考虑最新的知识结构, 结合社会发展和新知识结构,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内容;将课程结构合理优化, 考虑学科的基础, 科学设计内容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减少或避免内容的重复。另外, 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 还要将课程内容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学校和老师要结合就业指导, 设计课程体系,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各种问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和信息调研能力, 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设置一些技能应用型课程, 保证学生在学完课程后, 能够掌握以上几种能力, 进而获得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 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提高学生创新心理素质

要想具备创新素质, 就要先具备创新意识,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思想上敢于开拓, 不追求千篇一律, 只追求独特的思路;老师要设计一些活动和问题, 让学生善于从探索和讨论中, 不断总结, 进而在探索中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 敢于钻研新方法, 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3.以创新教学理念为导向进行教学

创新教学理念的前提就是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由于学生的就业范围广, 但竞争力不及其他应用型专业的学生, 针对该专业的特殊性, 教师就要结合就业现状, 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突破专业界限, 发挥汉语言专业的作用, 将教育教学、新闻传播等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模块, 让学生通过这些应用模块的学习, 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和从业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 引导学生从教学文化中汲取东方文化特有的创新精神, 进而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 通过文化评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考, 在探索和思考中, 不断激起创新的火花, 提高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要结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 将实用性和创新性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去, 进而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 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 本文就重点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分析, 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03) .

[2]刘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才智, 2011 (22) .

[3]张晶.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华章, 2014 (02) .

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探析 篇11

【关键词】汉语言 教学 素质教育

一、 汉语言应用的存在问题与弊端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教育之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复杂化、时代化,特别要求具有实践工作的人才。在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的理论教学和专业结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多以教师当面授课为主,且讲授的内容大部分以考试内容为主。形成了教师上课写板书,学生记笔记、临考突击等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培养出起而行的人才。在此种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利用在社会生生存和发展,难以较快的融入社会中去。

作为兴办较长的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汉语言都被认为是培养作家、语言学家及文艺家的摇篮。但是目前社会对作家、文学家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限度,已经能够满足目前大众的需求。我们大学就必须对汉语言的培养提出新的模式,以便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尝试着转变,使其适应社会的要求,很多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等专业,来应对现状。

二、提升汉语言应用性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首先,汉语言的应用性要满足应用性素质教育的本质需要。目前全国的高校都已经执行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就是将学科中的内容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推动性的作用;其次,汉语言文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提高学科本质的发展规律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研究为主要对象,由于汉语言本身具有较高的实用力,这就决定了它的广泛应用的特点。

从笔者来看,汉语言应用的提高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加具有可操作性。马克思主义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支持。另外,汉语言应用性提高具有较为优厚的实现条件。汉语言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值得考研的理论基础。

三、 汉语言应用性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延续与继承具有优势的传统教学

现代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延续,建立一套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维,而是要基于原来的进行再整合及优化,使其适合实际要求,使思维方式互补与交流,融合。促成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化。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基础是整体性思维为,符合了现代系统整体的要求。现代教育系统应该是对系统要素充分分析的综合体,真正的学科综合。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吸取和继承传统的整体思想内涵,并克服其模糊性、封建性等不利因素,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系统。

(二) 教师开拓视野及加强社会性题材教育

我们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年代,众多思想及知识不断地涌入而来,作为高校教师而言,不能仅仅抱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讲义不放。他们必须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需要及信息。我们要以参与者和改革者的身份去参与到教学的改革和变化,通过眼看、耳听、触摸等感觉器官其感受时代的变化与新鲜的血液。对社会的变化及时代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味蕾,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时代。不要让我们所授的课程远远落后于时代,高校教师要更多地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教师的加工,让学生接受较为先进的观念,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三)加强改革学科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应加强汉语言的学科建设及学制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科目,注重汉语言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通过对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汉语言的实际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汉语言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掌握知识能力,分析事物能力,认知能力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要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比如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加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还要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加强,能够使其掌握发音、变调、儿音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流利的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应用文写作方面也要加强其训练,可以掌握不同形式的应用文的写作,在所行的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无错别字。

总之,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多不足与改进之处,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更新信息,做好探索与创新。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培养出来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

[2]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2).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1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 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 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 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 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 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 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 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 积极和社会接轨。

二、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 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 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 但同时, 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 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1) 优化课程, 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 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 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 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 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 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 强化课程应用性, 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 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 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 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 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 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 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 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 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1) 突破专业限制, 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 但往往不精, 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 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 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 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 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 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 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 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 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 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 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 思想上要勇于开拓, 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 行为上善于探索, 潜心实验, 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 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如博客, 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 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 给学生以震撼, 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 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 只有言行结合, 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 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2008, (11) :204-205。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9) :74-76。

上一篇:肿瘤合并糖尿病护理下一篇:水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