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

2024-10-09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精选12篇)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 篇1

摘要:汉语这门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完善的阶段。祖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丰富多彩、无与伦比的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21世纪, 信息发展迅速,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网络的出现, 更是给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汉语言文学在新世纪如何发展, 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语言,产业化,国际化,发展

如今已是信息化的时代, 人们在科学探索领域投入了更多的经历, 而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用于它的基本功能。出现网络以后, 文字作为信息交流、思想交流的工具,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也为继承和提升汉语言文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 社会的快节奏在不同程度上也抑制了文学的发展。比起一些发达国家, 我国人民的阅读时间和欣赏文学的积极性等方面与之有较大的差距。这虽然是社会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可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汉语言文学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人类社会的文明是物质的文明, 科技的文明更加离不开精神的文明。汉语言文学在新时代新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要珍惜优秀灿烂的中华文化, 对文学保持热情, 提高自身文学修养, 在延续中华文明的同时, 让汉语言文学更加适应这个社会, 让汉语言文学能够向产业化、国际化发展。

2014年, 中国网民数量规模达到了6. 32亿 ( 截止到6月) ,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 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也随之而来, 就是网络语言。在很多人的眼中, 网络语言其实是传统语言的一种变体, 它丰富了传统语言, 也是传统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为古老的汉语言带来了新的活力, 大部分的网络语言已经被人们熟悉并接受, 但是总体来说, 这种新的语言形式还是缺少统一的标准, 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有利有弊。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百度百科解释: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它形式简洁, 易于交流, 便于理解。”其实, 网络语言是在虚拟空间的一种“方言”, 它的类型有: 数字型, 88 ( 拜拜) ; 谐音型, 荡 = download ( 下载) ; 字母型, MM = 妹妹; 符号型, “O. O”表示“惊讶”的表情; 同音型, 围脖 = 微博; 新造类, 如“神马都是浮云”。

二、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学的影响

对于网民来说, 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 对于专家来说, 也由原来的不认同到逐渐重视。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受到了教育界、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伴随着对网络语言的深入研究, 产生了一门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由此可见, 网络语言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两者互相影响又互相包容, 语言研究其中一个热门话题便是网络语言, 虽然它的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还不够完善, 但是从深层次上来看, 网络语言是对语言文学的一场革新, 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在虚拟网络以及网络外部环境的双重磨合下, 现在的网络语言已经与前几年的杂乱无章大不相同了。网络语言在逐渐地形成一种语言系统, 其传播媒介是网络, 网民是语言社团的主体, 在网络语言系统里, 没有人是权威专家, 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任何人都可以表达创新的想法, 任何人都可以创造新的词汇、新的语言, 而且一旦大家认可了就会很快的在网上传播, 当流行起来又会从网络进入到现实生活, 这样就丰富了汉语系统, 是现代汉语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网上搜索, 我选出两个最具特点有代表性的两个字来分析, 总结一下它们特点以及为什么受到网民的追捧, 进而能够深入研究网民的使用心理, 也来分析一下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两个字就是“囧”和“槑”。

1. 囧

读音: jiǒng。其实是由“冏”衍生而来的, 在现代字典里根本查不到。两个字是相同的读音。冏的意思是“光明、明亮”, 也可以解释为“鸟飞的样子”。“冏”在古代常用, 对现代来说是个很生僻的字。

网义: 悲伤、无奈、悔恨、无力回天, 窘迫或者特别尴尬的心情。

乍一看到“囧”字, 大家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第一感觉是不是像一张方脸, 眉毛是“八”字形的, 下面是一个张开着的嘴, 像是一个人悲伤地表情, 让人感觉到了悔恨却又无可奈何。再仔细观察呢, 好像还有点搞笑的样子, 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

网友们单独使用的时候, 它就是“无奈、尴尬”等类似的意思, 如“期末考试数学得了59分, 差一分啊, 囧! ”这个“囧”字代表了伤心或是无奈的意思, 却又比单纯的伤心更加形象, 就好像是看到了当事人当时的表情似的。这是“囧”字最开始使用的时候的意思, 随着“囧”字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一个方面的意思已经满足不了网友们的需要, 于是又有了新的含义“拜服、钦佩”, 如“囧! 史上最搞笑图片”, 这是网友在BBS上发的帖子的标题, 根据帖子的内容就能体会到发帖人所要表达的是对图片的拜服。网友们可以根据在不同场景中判断“囧”字的含义, 更加体现了网络语言的魅力。

2. 槑

读音: méi。原义: 同“梅”, 是梅的异体字, 同样是个生僻字。

网义: 形容一个人很呆, 很傻, 很天真。

其实, “槑”的本义跟“呆”是相差甚远的, 因为“囧”的流行启发了很多的网友, 使“槑'成为了又一个深受网友喜爱的网络新词语, 像是两个“呆”, 意思便是比呆还要更呆, 网友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一些生僻字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对于像“囧”“槑”这些字在网上的流行, 大家也由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 这是对汉字的不尊重, 属于恶搞, 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损害; 也有的人认为, 这样的方式提高了人们对于生僻字的关注, 是利于汉字文化传播的。其实, 文字的意义本来就是用来便于人们交流的, 我认为网络语言是对汉字意义的丰富和创新, 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发展和文化传播。

网络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不断深化的,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网友们是为了节省时间, 因为五笔输入法并没有普及, 网上交流的时候为了方便就出现了一些缩略语或者是谐音词。比如, 88 ( 拜拜) 。这样交流起来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算是网络语言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网友为了在保证速度的同时更加体现自身个性, 所以出现了很多的表情符号, 如“O. O”表示“惊讶”。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伴随着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 网络应用更加广泛, 人们更加喜欢追求新鲜事物, 网络语言得到了丰富。比如, 前面提到的“囧”“槑”。这些网络词语的流行, 从文化高度上来说是这个传统文化的另类创新, 是一种新文化的诞生———网络文化。

就汉字来说, 它本身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系统, 汉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等等, 而网络文化则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表达观点的一种文化成果。以“囧”作为例子, 它是网民对文字意义的扩展, 因为它的频繁使用, 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古汉字, 人们对古汉字的热情被激发了, 挖掘出了更多的生僻字和古汉字。每次出现一个有趣的汉字, 网友们都积极表达自己的创意, 与此同时也会感叹先人的伟大, 也增加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所以说, 网友们根据文字的字形创造出新的含义, 不但使文字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充满趣味, 而且网友之间交流方式也变得独特, 满足了现代年轻网民追求个性的心理, 使网络语言更加有特色。网络语言的这些特征符合了网民的心理需求。但是, 如果不对这些网络语言进行规范的话, 容易造成对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体系有消极的影响, 甚至造成文字应用上的混乱。比如, 一些广告语乱改成语, “一见钟情”被“箭牌口香糖”改为一箭钟情; 某品牌的摩托车打出的广告语骑乐无穷, 等等。青少年网民在网络上习惯肆无忌惮地使用这些网络新词语的同时, 要注意加强规范, 否则不可避免的将出现类似问题。

人们之所以关注这些网络新词语, 一方面, 是因为新奇有趣; 另一方面, 是因为他们的出现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网民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网络语言的形成是两面性的, 下面就以这两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 1) 网络语言带来的积极影响。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的更新和发展, 都是在使用之中不断进步的。从文字本身来说,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同英语, 每年都有很多的合成词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所诞生。网络语言通过缩略、符号、借用一些外来词或者将传统的汉语赋予新的意义等手法来创造新的词汇, 不但形式多种多样, 使用起来更是灵活多变。网络语言的语法打破了常规语法的规则, 既改造了传统的汉语语法系统, 又将英汉语法的规则融入其中, 使人们文字语言表达更丰富, 不受传统语言的制约, 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增加了色彩。文化交流也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达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繁荣。比如, 之前提到的“囧”这个字的流行, 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也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形象。就拿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影名字为例“人在囧途”, 如果电影名字是“旅途的尴尬”,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另外, 很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是由于网络文化带来的乐趣激发的。

从另外的角度看, 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大多数是来自于社会的热点人物或者事件, 从侧面体现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一部分趋势, 因此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可能就是因为某一网络词语的频繁出现。网络语言很多都体现了一个具体事件, 如“我爸是李刚”, 这句话很流行, 在网络以及现实社会的迅速传播, 引起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高度关注, 由此看来, 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 也是因为人们对这些词汇的出处非常关注。如今,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每一个人在网络上都可以畅所欲言, 网络不仅成为大众表达看法, 参与社会生活最普遍最便捷的方式, 甚至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一现象, 网络语言才能如此迅速的发展起来。

( 2) 网络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来说, 一部分网络语言偏离了汉语规范。网络语言普遍是为了追求新奇和方便, 在很多方面都没有遵循汉语规范。有些词语的词义被曲解, 还有很多刻意的错别字, 这些都会在语文教育方面有负面的影响。网民的主要群体之一, 就是青少年, 他们喜欢新鲜事物, 而且乐于并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情感非常丰富, 却没有很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青少年正处于语言的学习和培养的阶段, 大量的使用、接触网络语言, 接受了其中不规范的特点, 容易不规范表达的坏习惯, 这对语言学习必将造成不良的影响。我就看到过有的学生在试卷上答死亡的反义词为“挂了”, 这很明显是在网络游戏中形成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 我们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在慢慢下降。网络是虚拟的, 它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界限, 营造的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大世界。网络语言因为其丰富多样和巨大的张力建造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这种直白的文字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迅速渗透到了传统的语言文化中, 使得传统语言的功能变得淡化。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到来, 国际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愈加频繁, 这不单单是说国际之间的经济贸易, 文化产业的交流发展也随之而来。语言作为交流的重要载体, 人们也是越来越重视。新的时期,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人们对汉语也有了更高的关注, 汉语言的发展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积极倡导学习汉语, 外国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古老, 体会到汉语言文学是魅力无穷的, 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国是一个语言文字起源大国, 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 历史积淀很深厚, 做好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的需要, 更是搭建国际友好关系的桥梁, 汉语言对于国际交流来说意义重大。在新的时期, 汉语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所以对于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要大力度开展, 扩大汉语言的影响力, 逐步实现汉语言的产业化好国际化发展。当然, 想要实现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这一目标还要走很长的路, 汉语言文学如何发展, 怎样实现更大范围的发展, 这需要梳理一个长期发展的目标。要积极有效的探索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在这一点上, 汉语言文学要注重树立本身的特点, 与此同时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扩大影响范围, 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和提升。

关于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探讨和分析有以下几点:

( 1) 树立产业化发展理念, 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来说, 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向产业化发展对于文化本身是有重要意义的, 而且对其长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就这一点来说, 大家都知道一种文化要想有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根据这一问题, 人们就非常关注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关于如何实现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国际化, 首先要针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 从而找到一个可行有效的发展策略制定发展规划。所以, 就根据目前汉语言文化的现状我们就以汉语言文化本身的特点来进行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是古汉语, 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为汉语言文学提供了非常付的素材。

( 2) 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关于如何实现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 需要一个详细的分析和全面的规划。对于发展汉语言文学来说, 要想实现它的国际化, 实现汉语的国际化, 让汉语被更大范围的接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而且中国文化想要走向世界, 一个重要代表就是语言。语言其实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沉淀, 而汉语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为发展汉语言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很多差异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 龙是象征高贵、权威的, 有着吉利的含义; 而在西方神话中, 龙 ( dragon) 却被认为是凶残的。另外, 狗在古代是一种比较卑微的动物, 成语中与狗有关的大多都有贬义。而在英语的用语习惯里, 大部分都可以比喻人, 如You are a luckydog ( 你是一个幸运儿) 。文化的差异, 决定了要想实现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必须要认真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中国的文化产业包括很多方面, 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要把汉语言文学当做中国文化的代表。这就要求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针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支持。最后, 想要把汉语言文学发展到世界各地, 不能只看重暂时的成效, 要以长远的眼光着眼全球的发展规划, 逐步建立起属于汉语言发展的系统。

( 3)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树立汉语言文学的品牌来加强其影响力, 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树立品牌也是符合市场化发展的需求。产业化和国际化是互相联系的, 两者应该同时进行。发展汉语言文学不是独立的, 它与中国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是一体的。

三、结语

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 诞生了网络语言。这是传统汉语言文学的革新和发展, 网络语言让汉语言文学更加丰富多彩。另外, 汉语言文学也需要向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这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特点。面对网络语言我们要客观对待, 对于汉语言文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 我们要有准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 让汉语言文化能有更加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2, (03) .

[2]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04) .

[3]薄守生.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 2007, (07) .

[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董雪.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思考[J].北方文学, 2012, (03) .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 篇2

参加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习已经结束,在此我谈一谈参加学习两年多的心得体会。

2009年我大专毕业,通过努力走上教育教学道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参加工作后,感觉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不能跟上现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以前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工作的需求,我想到了必须为自己“充电”,来拓宽知识面,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面对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学习、进修。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不能脱离工作岗位,只能边工作边学习。针对这个问题,2009年秋,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报读了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升本),两年多来,在老师的关怀下,我克服重重困难,虚心求学,现已修完全部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西南网院的教育是开放教育,以自学为主,结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导学员学习。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工作繁忙,要进行继续教育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而网络教育则给教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课程,学习不受限制,学习方式很灵活。观看视频授课光碟和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向指导教

师请教学业疑难并进行自主学习。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完课程内容,完成作业,按时参加小组活动,真的达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网院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院开设的课程对于教学很有帮助,从不同的方面使我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在专业技能方面,通过学习,对专业知识理论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弥补了以往对此认识和把握不足。而且网络平台上的论坛也给我了很多帮助,在遇到问题是可以在论坛提问,学院老师和同学都能及时给与答复,使问题能很快的解决。我把网上学习当作了一种生活方式。再忙再累,每天都要抽点时间浏览学院网站,或调阅课件,或与人交流,或完成作业,或自我检测,或搜寻信息。网络学习的关键还在与相互的参与。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学习,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按时参加小组活动,与老师同学主动交流探讨,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把所学知识及时的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使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网络教育,给了我们一把学习的钥匙。这是一把增长知识才干和提高思想素质的钥匙。我发现通过西南网院开放教育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为我终身的继

续学习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基础。

最后,要感谢在两年多的学习中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班主任李跃林老师和各指导教师,感谢同学的帮助,使我圆满完成了学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也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钻研课程,不耻下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终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012

杨红文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 篇3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習方式,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使汉语言文学被网络化,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许多影响。在网络语言不断兴起的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之路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深入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对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网络语言的概述

网络语言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产物。网络语言符合广大网民的需求,能提升交流效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网络语言随处可见,如“蓝瘦”“香菇”,这两个网络语是一个失恋的小伙子用来表达自己失恋后的心情,其本意是“难受”“想哭”,由于方言原因,经过媒体、互联网的传播,逐渐在社交中流传开来。网络语言的高频率使用给汉语言文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和文化结晶,汉语言文学如何在网络语言兴起的时代更好地发展下去是一个值得深究且极其重要的课题。

二、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要想推动汉语言文学稳定发展,就必须合理看待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必然会带动语言文学方式的变动,使汉语言文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汉语言文学是网络语言形成的载体,许多网络语言都来源于汉语言文学,只不过网络语言是利用符合网络时代需求的语言形式将汉语言文学通俗、简单、趣味性地表达出来,符合特定环境、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下,汉语言文学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网络语言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实现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

三、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一种产物,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网络语言能够形象地表达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不正式的语言形式来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网络语言来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在现代社会,网络语言受到广大少年、青年的追捧,网络语言简洁、精辟,富有趣味性,能较快地被人们接受和传播,同时网络语言不受传统汉语语法规则的制约,比较自由,突破了传统语言文学的限制。另外,许多网络语言都是从语言文学中提炼出多的,并赋予了新的寓意,人们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也会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例如网络流行“囧”字,在现实生活中,“囧”字的应用比较少,但在古代,“囧”的应用就比较常见,其主要意思为“明亮、光明”,网路用语“囧”主要表达尴尬、窘迫、无奈等含义,同时,将“囧”通过人脸图像来表现,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而网络语言的兴起,使得“囧”字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譬如一学生期末考试考了59.5分,此时用“囧”可以表达该学生的无奈和悲伤的心情。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消极影响

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网络语言的出现在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可否认,网络语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方便人们交流,但同时,一些网络语言却偏离了汉语的规范,许多词语被曲解,这些被曲解后的词语在网络上传播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喜爱网络语言的主要群体就是青少年,如果那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被青少年追捧,就会误导青少年,使青少年形成错误的认知。同时,网络语言的兴起,会给传统的语言带来较大的冲击,使人们逐渐淡忘传统语言,从而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另外,在国际化的舞台上,汉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学习汉语言文学,如果国际友人学习到了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必然会造成在某些交易场合出现各种问题,不利于汉语言文学走向国际舞台。

四、结语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兴起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网络语言大多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网络语言的合理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但同时,网络语言的畸形应用却会阻碍汉语言文学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我国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而要想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就必须科学对待网络语言,要结合时代背景,合理发展汉语言文学,避免网络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国家化、产业化发展。

(淄博市实验中学)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 篇4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 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 对其教学, 从而促进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但是, 目前, 我国的很多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还是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 课堂氛围变得沉闷, 学生对呆板的课堂失去兴趣,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久而久之,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从而为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造成障碍。

(二) 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半因素, 对于学生来讲, 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发挥, 这样做还能帮助教师减小教学的难度。但是, 目前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够了解, 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教学目标, 从而形成无计划教学。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进度容易出现问题, 使学生的知识点出现脱节的现象,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1]。

(三) 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非常关键, 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有效的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增进师生感情。但是, 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距离感, 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心理,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 教师没有足够的了解, 为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造成障碍, 最终影响了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

(一)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变换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同时,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不适用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 因此,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将学生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网络环境下, 教师更应该借助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网络环境下现代化教学的魅力, 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变换教学模式, 是提高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前提[3]。

(二) 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法, 利用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时代,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 利用网络实现教学目标, 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手段, 对提高教学效率有显著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面, 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在网络环境下, 汉语言文学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会被细化, 使其更加形象和具体,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在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 将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挖掘,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性的发挥。教师应该针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特点, 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使自身的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同时, 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 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2]。

(三)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汉语言文学课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教师的专业知识一定要非常丰富, 对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点问题, 教师一定要能够给出专业的答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借助强大的网络资源在进行教学的同时, 也加强自身的学习, 学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基于网络环境下,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学, 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的概念, 给予学生关心和鼓励,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对自身学习的重视, 从而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的重视程度。网络环境下, 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 适当的情感教育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拉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 很多教学设备不断诞生, 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方面, 教学效果不断得到优化, 为了能够更大程度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也为汉语言文学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磊.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分析[J].语文建设, 2012 (6) .

[2]杨金芳, 李建伟.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4 (11) .

汉语言文学 篇5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文化视野,具有较强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具备从事新闻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中文高级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与实践、传播学原理、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概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就业热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有广阔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了新闻传播和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学生毕业去向:

1、新闻出版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传播和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

2、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单位从事教学工作,也可在各级学校从事汉语言文学和相关课程教学及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篇6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正负面;影响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育我国人民文化素养,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语言和网络的兴起同时产生,在日益丰富的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和表达方式。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探讨他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促进汉语言文学的良性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躲在网友们的聊天和评论中使用,具有内涵丰富、高效率、幽默讽刺、直观形象的特点。从语言的传播角度看来网络语言传播途径和手段多样,接受度高,从这个方面来说有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网络语言让语言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在同一平台交流,对汉语言的语体结构和组成的规则进行了改革,网络语言形态结合了多种因素,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交流中更加灵活,让汉语的表达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从网络影响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可以促进汉语言文学在使用中的态度表达,通过一到两个字来也可以清晰的表达使用者的态度。例如“给力”、“么么哒”这样的网络语言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在主流媒体上也经常使用,还有就是“槑”字由于是由两个呆字组成,在网络上用来形容很傻、很天真。这样的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也方便人们在日常和书面中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总的来说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给青年一代带来了新鲜的词汇,既扩充了汉语内容又准确的表达了使用者的态度。

任何事物都有着双重的作用,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同样具有负面作用。由于网络词汇的产生平台没有严格的规范,在广大网民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与规范的汉语言范式有着巨大的距离。具体体现在一部分网络用语对汉语词义进行了曲解,为了表达新奇而采用了一些错别字和不规范的表达,例如“蓝瘦,香菇”、“走红”的表达方式虽然比较奇特,但是对并不符合汉语言文学的用词规范。还比把版主写成是“斑竹”,把我喜欢写成是“偶稀饭”。这些表达对于正在学习基础知识点青少年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青少年容易跟随流行导致对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的使用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对于以后的青少年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俯卧撑”、“躲猫猫” 等网络语言是来源于社会事件,在使用中人们会立马联想到社会事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会导致人们对其肆意言谈,在网上肆意炒作,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之大。因此对于这部分负面影响,我们只有认真对待,合理分析,采用正确方式让网络语言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应对网络语言负面影响的对策

面对快速发展并逐步进入人们生活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有着很多的负面影响,它的弊端正在各个层面表现出来,对个人和社会乃至国家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我们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不良影响,我国也是频繁的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清理和规范网络语言。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规范网络用语方面也可以利用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网络恶俗预言的传播,限制网络语言使用的性质和类型,对于主观恶意使用不良网络用语的可以依法给予处罚。

网络语言的存在有着合理性,但是我们对于网络语言的传播必须采用相关措施,减少不规范低俗的语言的传播。在学校层面上可以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进行正强化,不断加强学生网络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举办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等德育活动,提高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分辨能力,提高在网络语言使用方面的使命感,增强学生对不良网络预言的批判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有选择的使用网络语言。

在网络中也要积极引导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和其他语言一样也存在一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现象,有一些糟粕的东西,我们要对那些生命比较强,有着规范的网络语言进行吸取,对于不符合规范,特别是那些低级趣味的网络语言要去除。对于引导方式可以采用隐形引导,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大众媒体、名人、平台等对网络语言态度和舆论的引导,依靠他们的知名度来实现正面引导。另外对于负面事件的网络语言,媒体要规范使用,可以利用标题和直观的语言表明态度和立场,并配发评论,总结并剖析社会负面事件的成因和本质,在技术层面可以利用过滤技术对网络语言进行处理。

三、总结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我们对正面影响积极引导,不断规范其语言系统,发挥其传播优势。对负面影响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来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申芬芳.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J].语文建设,2004(05).

[2]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浅析 篇7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 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 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 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 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 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 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 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 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 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 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 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 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 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 不仅顺应实际需求, 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 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 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 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 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 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 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 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 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 等等。目前, 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 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 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 在坚持传统的同时, 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 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 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 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 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 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 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 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 等等。同时, 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 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 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 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 现实中, 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 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 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 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 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 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 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 (1) 课程内容精简化, 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 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 (2) 核心内容凸显化, 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 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 (3) 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 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 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 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 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 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 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 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 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 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 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 不必追求过深, 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 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 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 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 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 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 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 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 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 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 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 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 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 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 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 不断改革创新, 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 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 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 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 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 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 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 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 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 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针对某些社会问题 (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 可以为我所用, 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 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 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 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 根据专业特点, 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 然而, 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 言行结合,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 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 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 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 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 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 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 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 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 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 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 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 只要这样, 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 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 (11) :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3]姚玲, 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 , 2010 (2) .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8

一、教学特点

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 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较为宽广的人文视野和丰富的精神资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对未来教师的质量好坏具有直接性影响, 也深深影响了未来创新人才的质量。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体现的是人文精神, 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和价值的关怀, 是对人类的认识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在不断发展, 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 教学实用主义是教学的向导, 所以, 汉语言文学教学也要进行一些创新, 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力争在保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响应社会发展的号召, 与社会接轨, 以适应新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方法

1. 以实用性理念为导向, 进行创新教学

从现阶段来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于教师、编辑、文案策划、文秘等工作, 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新闻出版、杂志社、企业公司等地方, 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涉足房地产、金融行业等。从相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职位的适应性较强, 这些职位都要求学生是实用型人才, 所以, 教师要将实用性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十来门课程, 我们应将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 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 每门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综合考虑最新的知识结构, 结合社会发展和新知识结构,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内容;将课程结构合理优化, 考虑学科的基础, 科学设计内容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减少或避免内容的重复。另外, 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 还要将课程内容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学校和老师要结合就业指导, 设计课程体系,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各种问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和信息调研能力, 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设置一些技能应用型课程, 保证学生在学完课程后, 能够掌握以上几种能力, 进而获得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 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提高学生创新心理素质

要想具备创新素质, 就要先具备创新意识,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思想上敢于开拓, 不追求千篇一律, 只追求独特的思路;老师要设计一些活动和问题, 让学生善于从探索和讨论中, 不断总结, 进而在探索中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 敢于钻研新方法, 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3.以创新教学理念为导向进行教学

创新教学理念的前提就是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由于学生的就业范围广, 但竞争力不及其他应用型专业的学生, 针对该专业的特殊性, 教师就要结合就业现状, 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突破专业界限, 发挥汉语言专业的作用, 将教育教学、新闻传播等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模块, 让学生通过这些应用模块的学习, 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和从业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 引导学生从教学文化中汲取东方文化特有的创新精神, 进而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 通过文化评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考, 在探索和思考中, 不断激起创新的火花, 提高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要结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 将实用性和创新性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去, 进而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 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 本文就重点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分析, 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03) .

[2]刘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才智, 2011 (22) .

[3]张晶.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华章, 2014 (02) .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 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 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 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 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 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 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 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 积极和社会接轨。

二、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 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 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 但同时, 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 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1) 优化课程, 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 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 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 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 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 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 强化课程应用性, 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 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 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 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 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 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 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 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 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1) 突破专业限制, 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 但往往不精, 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 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 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 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 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 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 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 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 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 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 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 思想上要勇于开拓, 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 行为上善于探索, 潜心实验, 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 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如博客, 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 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 给学生以震撼, 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 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 只有言行结合, 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 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2008, (11) :204-205。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9) :74-76。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1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就业形势

1、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 承担着传承与提升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任。该专业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体现了对个体、家、国乃至全人类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2、就业形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 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 思维活跃, 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 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 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但是, 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比较平稳, 却不那么热门。并且作为一个传统专业, 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 尽管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总体来说需求日趋饱和, 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般人才日益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而且, 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也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 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比较宽泛。为进一步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创新来和社会接轨。

(一) 用实用性理念来指导教学

1、强化文学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课程包含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美学、批评文学等。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 (1) 精简课程内容。按照学科发展的形势, 去除过时的课程, 根据最新的知识结构增加新兴课程。 (2) 优化课程结构。应运用各种媒介, 包括电脑、电视传媒, 广播传媒等等, 与本专业结合起来, 声、文、图有机统一, 使学生能够提起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2、强化课程实用性,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率, 必须用就业的方向指导教学改革, 也就是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即学生在“读”、“写”、“说”这三个方面能力必须得到强化。也就是培养学生读准字音, 认清字型, 掌握汉字意义的能力。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 写作各类文体的能力, 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

(二) 用创新性理念指导教学

创新包括在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1、突破专业限制, 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知识辐射面广, 却不如其他专业毕业生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受语言与文学本身的限制, 可以结合该专业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 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事实上很多现代新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演生而来的。因此, 突破传统的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 更好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如文秘与公关、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等都可以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结合, 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教程, 同时, 植入外语课程, 网络信息课程, 基础综合素质课程, 职业生涯课程等, 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

本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思想的培养, 直接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 教师应有强烈的教育创新意识。教师思想上要勇于开拓、行为上要善于探索、潜心钻研、不断进取。不满足只做文化的声筒, 要以综合人文素养为依托, 通过文化评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 汉语言文学的思考题目应该是多元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 抛砖引玉, 鼓励学生参与互动, 激发学生产生独立性、创新性, 发散性、批判性思维。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也要促进学生就业。这对教学内容和结构改革, 提出了新的要求, 只有增加该专业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才能保证毕业生快速地适应社会, 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2008 (11) 204-205。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 篇11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学习

0.前言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出现的、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它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涉及的一切语言.网络语言不仅包括人类传统使用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而且还包括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信息符号集合,如常用词语、专业术语、新创词语和表情视觉符号等.它分为基础网络语言和交际网络语言两种,这两种语言是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汉语语境下,网络语言以汉语为传播载体,又在其基础上发展和变化,所以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网络语言的特点

1.1创新性

创新性既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又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了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即对常规语法的突破和使用自创的新词语。

1.2简洁性

这一点与秦始皇时代出于快速书写而产生隶书极为相似。网络语言用字节俭,尽量突破传统书写的局限、改变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产生了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并依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如"蛋白质"等同于笨蛋、白痴、神经质。

1.3形象性

这些网络符号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望文生义”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给抽象、平淡的概念赋予了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如"S"是拐弯抹角的意思。

1.4诙谐性

网络常为有闲、有情人士所光顾,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

2.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影响

2.1滋生不良的汉语学习的心态

一些研究语言文字的工作者认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工具,也是“文化的标签”。著名作家冯骥才指出:网络语言受美国式文化的影响很明显,除了在词汇中加入了大量英语词汇和语法的英语化外,更重要的是美国化的观念,追求简便省事、开放直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与传统疏离,并以此为荣。学生应该是国家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者,其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如果在学习传统规范语言的最佳时期沉溺于网络语言当中,其价值观念、人生观必受影响,会削弱他们对传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没有了对母语深沉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对自己国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尊重。

2.2使学生养成不良的汉语学习习惯

中小学生正处于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良好的书写习惯,遣词造句,阅读和作文的习惯等等,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网上及一些学生读物中(如《Q版语文》、《中学生博览》)流行用网络语言对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章进行改写的“另类语文”,“一番戏语,几通调侃,让孔乙己爱说“YEAH”,让沙僧喜欢骂娘”让“皇帝”点化(电话)西门豹,总之,越是“无厘头”就越成功。对尚不具备分辨善恶美丑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这些滑稽搞笑的词语和文章具有无以伦比的吸引力,学生竞相模仿,乐此不疲。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生造词语,曲解词语,滥用错别字,随意缩略简称、故意歪曲经典人物形象的坏习惯。

2.3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干扰学生对汉语拼音和词汇和语法的学习。网络语言中的谐音替代类和拼音、字母缩写一类的词汇,由于书写外形或发音跟汉语拼音相似,长期接受这种相似音节信息的刺激,会干扰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尤其对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汉语拼音的音节学生,张嘴闭嘴都是“酱紫”,最后可能会以为“这”的声母就是“j”可能会让学生误以为汉语拼音也可以缩写。同样,网络语言中大量的错字、别字和有语法错误的短语、句子也会干扰学生对正确词语和语法的学习。语言是一个积累运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规范用语,需要反复不断地强化才能保持。

3.中学汉语教学应对网络语言的策略

3.1规范

(1)立法规范。对于消极的、有碍于传统语言发展并对其造成不良影响的网络语言,应有相关的规定,使其有法可依,并限定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

(2)利用词典规范。对于那些积极的、表意准确,用语比较规范,已被公认的网络语言,应该收入词典,并使之非常迅速地传播流行开来,以丰富主流语言。

(3)利用技术规范。可以从技术方面对不规范网络语言加以限制,如设计过滤程序,减少流通也就减少了它们产生的负面影响。

3.2引导

(1)教师要了解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在教学中,将传统汉语言与网络语言比较,让学生了解传统语言的严谨、精练、凝重和高雅,及网络语言的浅显直白、粗俗,让学生知道文如其人,语言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这样学生会自觉选用优秀的语言。

(2)疏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很多学生在语言运用中使用网络语言只是出于好奇、好玩的思想,更有学生是为了炫耀自己前卫和不同一般。对此,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对待网络语言,做到自律,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3)多举行一些优秀文章的朗诵比赛,让学生多朗读传统美文,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习惯。

(4)书面媒体如报纸、杂志和书籍等要率先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电视台也应如此,中小学生出版物更应如此。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研究 篇1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新课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 一)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落后

从本质上来说,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工作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统一培养,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教师工作的目的。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 教师在课堂上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应用。众所周知, 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而,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忽视, 导致学生在汉语言课堂上缺乏必要的学习热情, 在该门课上往往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的热血沸腾, 学生在讲台下各玩儿各的, 长此以往, 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自然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1]

( 二) 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化; 二时课程设置不够专业化。绝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所采用的方法依旧是传统的设置方法, 没有做到必要的创新。不仅如此, 新阶段的课程设置结构也不是特别的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大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就难以得到提升, 难以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2]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路径

( 一) 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依照以下几点内容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3]高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师应当依照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对汉语言课程结构进行优化, 实现该专业培育结构的规格化, 从而确保课程结构的落实。其次, 进一步加强专业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 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 实践课程为辅的专业教学体系,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性素质。最后进一步加强汉语言专业内涵建设, 提升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兴趣。

( 二) 进一步增强学生与各大机构的交流与沟通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当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出发,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提升高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学水平。[4]除此之外,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 还应当将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构建汉语言文学实训基地, 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建立实训基地应当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 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建立主要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目标, 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 高校汉语言文学实习基地还可以同各大研究基地保持密切的联系, 例如电台, 报社等等, 通过这些联系, 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最后,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将这些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文案, 并以此来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积累。

( 三) 进一步增加大学生选修课的比重

选修课程的增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为选修课能够脱离原有专业的限制,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眼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当开开设一些广播电视学方面的课程, 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另一方面, 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除此之外, 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知识类专业性的竞赛, 通过这些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文学功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因如此,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多看一些优秀的杂志, 并定期和不定期的在期刊上投稿, 投稿的内容不限, 文体不限, 对于那些能够发表文章的学生, 教师可以根据等级为其颁发相应的奖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竞赛, 这种做法能够帮助学生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积累相应知识,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架。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 教学方式落后,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 就会导致学生难以积累相应的专业知识, 因此, 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汉语言专业培养方案为教学改革目标, 通过加大选修课比重等方式, 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代兴.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06:40-45.

[2]潘殊闲.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8, 04:93-96.

[3]潘殊闲.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08, 03:25-27.

上一篇:危险化学试剂下一篇:加工过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