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络时代(通用12篇)
移动互联网络时代 篇1
2月17日,移动通信世界大会(MWC)在巴塞罗那落幕。从这次展会辐射出的技术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影响着通信市场的走向。
在苹果iPad的市场影响下,几大终端厂商在此次展会上都同时推出了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各类智能终端,成为各大厂商展台上最耀眼的明星。所有到展台前的媒体和参展人员,手里都在不停地研究着这些集高科技和时尚于一身的终端新品。据不完全统计,本次MWC大展共推出了近三十款智能手机,加上各类平板电脑、GPS等其他智能终端产品,有近百款移动互联设备终端新品。
从这些终端产品中看未来智能终端的发展方向是智能终端的速度、显示、和应用功能成为今后场开发的重点。
展会期间,在采访三星电子无线事业部中国出口部副总裁李相国先生时,这位负责三星电子无线事业信部中国及香港地区销售和市场工作的中国通,就很明确地表示,三星手机目前努力研发并保持优势的地方就在于搭载最新的操作系统;配备速度最快的处理器;大尺寸的Super AMOLED Plus显示屏和独具匠心、精心打造的“网圈”(4Hubs)功能。
在今年的MWC上可以发现,配备双核处理器的移动终端成为速度上的领先者。三星、摩托罗拉、LG等知名终端厂商均推出了双核处理器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这表明以往又困于处理速度的移动终端产品,将拥有越来越快的数据处理能力,其与传统终端在响应速度上的差距将越来越小。
具高清显示技术的显示屏,效果逼真亮丽,在色彩的展现和还原上优势明显;在电视上应用的3D显示技术,已移植到手机上。展会上LG电子展出了首款裸眼3D手机LG Optimus 3D。说到功能和应用,大展上所有的智能终端都把和移动互联网无缝链接放在首位,超丰富的各种应用也是重点。三星的智能终端通过Social Hub(社交圈)、Readers Hub(悦读圈)、Music Hub(音乐圈)等特色应用,满足了消费者及时互动等多样化需求。
当今已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终端用户关注的焦点已聚焦在终端内容的丰富应用上。
移动互联网络时代 篇2
既然品牌作用于心智,品牌的终极战场就一定不是市场、不是商超、不是物理终端,而是消费者的大脑。
既然是消费者的大脑,我们就要研究这个大脑。
人的大脑从记忆的角度其实是个不称职的容器,人类的大脑不仅拒绝接受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符的信息,它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来处理这些信息。
尤其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人脑完全是一个不台适的容器。
我经常在培训课堂上问学员一个问题,昨天晚上看过电视的请举手?每次大约会有一半的人举手,现在随着学员的年轻化,这个比例越来越少。我接着问,请你们告诉我你一个你昨天看到、现在还能够记起的一则广告。很多时候,几乎是全军覆没,大家一条也想不起来。
此时,我往往会号召大家为昨夜的广告默哀三秒钟。
我们的大脑太健忘了,尤其在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延伸一下,请读者朋友们告诉我你昨天看过印象深刻的某条微博。
可能,答案和我们前面的调查差不多,好,让我们为你所关注的微博名人默哀三秒钟。
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A,Miller)博士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处理7件以上的信息单位。
品牌阶梯
人的大脑因为无法处理,实际上也懒得处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信息,就会做三步非常简单的动作:1)忘记;2)分类;3)排序。
忘记是最容易的,不过脑子就行了。如果你的信息值得留意,顾客就会选择分类,把你的产品套入一个品类。基于这个品类顾客会把这个信息单位进行排列,就会形成一个品牌阶梯,顾客只会在这个排序阶梯上进行选择。
你有幸排在这个阶梯的前两名,恭喜你,选择多半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如果不幸排在7名开外,甚至3名开外,用北京话讲,您歇着吧!
在阶梯中定位
此时,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阶梯中定位,也是通常讲的品类定位。让品牌在顾客的心智阶梯中完成注册,占据有利位置,使得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或者某个特性的代表品牌,这样顾客产生需求时,便会将品牌作为首选,也就是这个品牌占据了这个定位。
这里面,我要强调的是,品类是品牌背后的力量,是顾客大脑阶梯的根据地,做品牌或者建设品牌,无论身处何种时代,品类是第一思考点。搞清楚你是什么,清楚洞悉你在品类阶梯中的排位,并把这种排位传递出去,直接关乎到你品牌的地位,甚至品牌的生死。
因为顾客基于心智阶梯的排位进行购买抉择、进行选择,顾客的选择决定了你的生死。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策略
搞懂了上述逻辑关系,我们再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它的特点是人们随时随地接触信息、互联世界,人越来越累了,主要是为信息所累,信息过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更胜于互联网时代。
这个时代,大脑的工作原理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那么,我们怎么做品牌,依然是立足于一个品类,看在这个品类阶梯中我排第几,如何能够做到第一,或者是分化品类成为细分领域的第一,然后如何建立信任状让更多顾客相信,真正在他们大脑品类阶梯中占据第一位次。当然,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但是传播的品牌理念体系或用以证明品类第一的证据必须提前规划好,然后就是利用整合营销传播那一套,多触点、全方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用同一个声音说话”——speak with one voice。
移动互联领域品牌建设的最佳实践
这里,我举一个案例。
我常讲,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三个方面企业可以发力和竞争。入口、平台和出口。
入口有浏览器、搜素引擎、操作系统、APP等等;平台有电子商务、社交网站、游戏平台等等,出口主要在支付领域。
这里面,拿入口来说,就有好多品类,浏览器、搜索、APP,像APP还能够再进一步细分。
我们看浏览器这个品类,互联网时代,浏览器有很多了,在国内市场,除了一家独大的IE,其他品牌在相对较少的市场份额中厮杀。
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谁是第一浏览器品牌?
却不是上图中的任何一家,而是UC。
UC聚焦在手机浏览器这个品类,通过努力成为这个品类阶梯的第一名。然后通过一系列动作去巩固自己在该品类的第一地位。也就是给品牌创造更多信任状。
第一信任状:唯一性。国内唯一拥有完整内核能力的浏览器公司。致力于提供宽带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时代的极速手机浏览体验。再比如其宣扬“全球首创云计算架构浏览器”,突出更快、更佳、安全、智能等特性。
中国的移动互联时代 篇3
中国消费者在移动时代几个特点:
相比线下媒体,他们对于使用在线媒体并没有不适。实际上,对于一些媒体,如报纸,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线而不是离线阅读。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 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大数据,舆情引导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 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 它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媒体, 不仅丰富了互联网信息内容, 也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通过自身独特理念、价值、方式及渠道的构建, 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促进作用。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截至到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有6.49亿, 2014年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智能手机, 使用率为64.1%。其中, 截至到2014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 非常喜欢的占6.7%, 比较喜欢的占37.1%。
1.1 终端平台移动化
用户上网从电脑向平板、手机转移, 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 移动设备的上网速度和观看清晰度明显增强, 手机用户的数量处于明显迅速增长, 移动互联网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之前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终端移动化, 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 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发现的新闻或者关心的话题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发布或者评论, 从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了官方媒体的审查, 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 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的跨时空。
移动互联网在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设置环节中以微信、客户端等APP为代表成为新的信源。基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 互联网成为新的公民表达各自意见的领域, 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 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渠道。
1.2 舆情传播强关系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呈网状,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多是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中, 网络社交多是基于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 我们把它称之为传播的强关系, 如微信、腾讯QQ好友, 一般移动社交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或者亲人, 这种基于熟人信息的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信任成本, 使得移动互联网比之前的受众之间有更强的关联程度, 传播效果也会相对之前有更强更为迅速的影响力。
以微信为例, 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主, 朋友圈中“雷达加好友”“面对面群聊”也是半熟人的关系, 基于双方同意的熟人间传播容易形成较高的信任度, 转发率、可信度以及到达率都明显增强。
随着手机制造成本的下降, 价格的降低, 智能手机开始普及, 3G和4G网络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用户的年龄跨度增大, 其中低收入低学历的群体也可以使用手机上网来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与传统互联网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对一”“多对多”的精准传播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 实现深层次的舆情渗透。
1.3 传播形式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视听化语言更好地增强用户的体验, 信息内容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 出现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形式共存的网络舆论场。人人都是传播者,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由此产生, 其重要表现为信息来源多样化、分析视角多角度化、文本信息零散性及信息要素缺失性。
信息传播的碎片同时还带来了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及网络意见的异质与分裂。在移动互联网中, 有相同情绪的受众很容易形成聚集, 这种情绪互相感染, 形成同样的舆论。同时“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推动, 某种程度上也会混淆公共舆论和网络舆论的视听。另一角度来看,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对受众来说, 反而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和客观认识。
2 网络舆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环境的特性, 网络舆论日益凸显出其“双刃剑”的作用。该现象为舆情工作的引导提出的巨大挑战。
2.1 政府部门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控制被减弱
网络舆情的控制是当今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群众行使各项重要权利的阵地与途径, 网络为群众的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诉求表达、沟通交流、建言献策的途径与方式。
但是, 进入自媒体时代, 媒体格局发生变化, 人人都是传播者, 政府主导舆论的场面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强化这一点。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发布图片、视频发布信息。政府部门在移动舆论场中处于劣势, 特别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 个别政府部门缺乏处理经验及相关技巧, 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应对不及时导致失去舆论的引导地位而处于被动局面。
2.2 线上线下联动增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通信工作使用的便捷, 促进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受众的聚集, 同时也便于同类受众的相互影响, 从而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表达。
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现实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查找附近人”可以与一定距离的用户连接沟通。当微信内容真假难辨信息安全性降低的时候, 微信舆情就会在民众恐慌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在微信舆情形成扩散的短时间内认识不足应对迟缓风险评估不够, 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微信舆情危机, 并进而转化成为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
2.3 网络舆情内容的碎片化为舆情研判带来难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上表达诉求, 分享观点、意见, 由此产生的几百亿甚至几千亿条的超大数据量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这些数据在拓展人们视野、激增信息量的同时, 也带来了大量令人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 从而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并导致网络谣言产生。
作为发表意见的渠道, 网络舆情常常为负面的, 如情绪型言论、诚信危机、语言暴力和媚俗化。自媒体作为“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 体现出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它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 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行甄别、吸收、评价、传播。同时, 个性化的观点更易找到认同的关注者, 不断被强化, 导致舆论偏激情绪的加剧。
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 每一个用户都既可以是信息发布者, 又同时接受其他用户发布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相互交错, 衍生出新的结论, 使得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在转发的过程中被标题党断章取义, 从而影响网络舆情的研判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政府应将移动互联网看作汇聚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资源, 正确客观的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带来的挑战, 充分发挥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舆论研判能力, 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3.1 提升政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舆情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前提。政府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
舆情分析和研判是整个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在继承传统数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碎片化的信息为网络舆情资料的收集带来更多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 建立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立体化的舆情监测系统。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数据分析机构为网络舆情进行分析, 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等信息研究机构。
由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 因此实现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 有效应对舆情, 首先应该提升政府人员的新媒体素质, 将媒介素养尤其是移动媒体素养纳入到人才建设中。最基本的是能够会用、爱用、善用各类新媒体。
3.2 强化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
议程设置是引导舆论的重要环节。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之间存在信息的关联。通过议程设置, 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 政府和媒体联合引导舆论实现合力效应。
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舆论引导, 需要重点打造开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与民众直接沟通, 有利于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中活动设置, 积极组织群众就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开展讨论、建议等活动, 同时通过合理奖惩机制的运用, 保持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 优化政民关系。
3.3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 积极进行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互联网, 特别是新媒体时代, 积极稳妥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机制是掌握主动、正向引导舆论的关键。
网络媒体危机事件中, 病毒性传播的危机信息特点会导致短期内的强舆论漩涡, 并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作为危机处理的主题, 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工作, 及时准确掌握舆情的前提下预测舆情走势来适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信息预警是通过搜集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检测, 使组织能够提前了解警示信号, 在危机事件采取预防措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网络舆论传播速度之快和后果之大不可预测, 当网络舆情出现不良或者不可控的情况是, 舆情研判及引导部门应该避免与其对抗的行为及措施, 而应该在危机中寻求合适的发力点进行形象修复, 以缓解舆情危机, 避免更大的不良影响。危机处理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舆情研判的结果进行网络舆情的议题设置, 通过该项危机信息发布机制的举措来逐步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与不良信息的病毒式速度传播的特点相同, 危机处理机构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信息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也会呈现出非常强的传播速度及效果。在此基础上, 相关部门仍然需要注重在构建通常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 危机相关机构、媒体及NGO等组织之间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4 结论
移动互联网络时代 篇5
1.13G 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形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在通信产业以及互联网产业两个产业领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革新。随着3G 时代的到来,这股力量越加推动着两个产业领域的蓬勃发展。为了更清晰、明了的展现3G 时代移动互联网在目前的发展状况,将对 年到 年的移动互联网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
1.2 2008 年到2014 年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
经历了2008 年到 年的市场规模增长率稍稍下降之后(市场规模增长率从2008 年的42.2% 到 年的29.6%,直至2010 年的31.1%),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率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甚至出现了 年的93.1% 和2012 年的96.2% 等增长率,虽然随着而来的增长率小有降幅,但是总体增长率仍然是处于50% 之上(2014 年的增长率是52.2%)。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各大移动互联网运行商加大了对计费等各项内容的整治力度,管理越加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了电子商务、游戏等细分行业市场表现良好的影响。
1.32008 年到2014 年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
对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还需要对于3G 时代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情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图2 中可以看到,我国移动互联网从2008 年至2014 年7 年之间的用户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2010 年,其用户规模高达30300 万人,同比增长率达到了30%。之后的增长率稍微有点下降,但是用户规模的绝对值却是仍然在增长的,可见中国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数规模呈现的是增长的趋势。出现以上所述的现象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大移动互联网运行商对于3G 网络的大力建设和推广,另一方面是手机的功能极大地迎合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率以及忠实程度。
1.4移动互联网主要细分行业构成
移动互联时代的品牌建设 篇6
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成功的中国品牌,原因有三:第一,中国企业家只把消费者看做“交易对象”,而不是建立长期关系的“消费伙伴”;第二,中国企业缺乏标新立异的企业家,所以缺乏“品牌基因”;第三,中国市场充斥的是理性的、价格敏感的企业和消费者,整个民族缺乏“品牌浪漫”。所以,他们认为中国需要一场全新的“文化革命”,来改变上述的现状,从而使得来自中国的国际品牌成为可能。
我们不认同这个观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与和谐,中国市场中正不断涌现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企业家,如王石、柳传志;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唯心”的个人感悟和灵性,而绝非简单的理性行为;最后,中国正在涌现一些国际级品牌,比如海尔和联想,而这些品牌在西方市场甚至被认为是西方品牌。如今,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正面临一个全新的机遇,或者说“后发优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品牌建设的领跑者。而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和由此产生的所谓“互联的消费者”(connectedconsumer)正是助推中国企业实现这个历史机遇的驱动力。
品牌建设的发展在经历了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单向模式”向八九十年代的“双向模式”发展后,在今天这个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为核心的数字时代下,正在向“全景模式”转变。如果说互联网的兴起,带来的第一波冲击是数字媒体的出现,是消费者媒体选择的变化,那么最新的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于品牌建设则具有更深刻的影响。
首先,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互联消费者”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消费者的沟通渠道从有限时间内的有限渠道(比如消费者看电视时所关注的那些电视频道),转变为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把品牌的信息以精准的方式传达到消费者。其次,社交媒体正在改变品牌体验的定义。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企业同消费者沟通的直接平台,同时它又是对消费者的极大“赋权”,让信息更加的透明,让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能够成为“品牌内涵”的一部分,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
如今数字技术快速地推陈出新,不断有新的技术(如智能硬件、云技术、API、大数据分析)被应用在品牌建设上。我们认为这些技术变革扩大了品牌内涵的维度,无限扩展了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时间和地点的灵活度,使得沟通和购买可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彻底地改变了品牌建设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全景营销”是关键,即在品牌的内涵上既考虑企业主推的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也考虑消费者拉动的品牌内容,并通过各种全新沟通渠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消费渠道(特别是移动电商渠道),来重塑“消费者瞬间”,以这种“全景营销”的方式进行品牌建设,不但扩大了品牌建设的效果,最大化品牌价值的实现(体现在销量的拉动),同时极大地降低了营销成本,避免了垄断的传统沟通渠道和昂贵而很有可能无效的媒体投放成本。
结合以上的分析,企业在移动互联的大背景下进行品牌建设时有如下四个启示:第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连接3G乃至4G的无线网络,能够随时随地获得多媒体的信息,无论是文字、照片、视频,乃至互动的交流,所以要从“互联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出发思考品牌问题;第二,智能手机不但正在成为沟通的终端,也成为服务的终端,“移动购物”已经不再是科幻情节,购买前的沟通和比较、购物(乃至交易),以及购物后的分享等整个购物环节正在融合到一台智能手机上,所以要针对“无限扩展”的消费者购买和沟通渠道,进行整合营销;第三,品牌的内涵不再由企业唯一主导,而是需要更多去考虑如何吸引消费者一同来推动和定义品牌内涵;第四,发挥新一代的数据挖掘(或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和价值个性化的能力。
移动互联网络时代 篇7
在数码产品日益多样化和使用频繁的同时, 移动电源也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目前市面上移动电源出现了很多种称呼, 例如“外挂电池”、“外置电池”、“后备电池”、“数码充电伴侣”、“充电棒”、“充电宝”, 更有潮人称其为“手机恋人”。这是由于移动电源实现了电能的随身应用, 特别在移动数码设备上, 如手机、平板电脑、mp4、psp等。基于移动电源的广泛应用, 广博对移动电源系列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现阶段广博的智能型移动电源已经衍生出多重功能, 包括读卡器功能、u盘功能、LED手电功能、双usb输出功能, 这也让一款日常工具性能更加地多样化。
对于一些比较时尚新潮的消费者群体, 移动电源作为其随身携带物品, 往往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选择。广博移动电源系列产品采用了超强质感的机身, 不仅防滑耐磨, 而且极致手感, 外出使用时更能体现出它独有的典雅时尚之美感。独特的折角设计, 符合人机工程学设计, 能完美贴合掌心, 手感自然, 满足手握充电并使用手机的需要。考虑到携带问题, 广博移动电源采用A级电芯, 在相同的容量下, 它体积更小、更薄, 体现科技与时尚的特性。
广博移动电源的智能化也带来了高效和便捷:首先独有的负载自动识别功能, 让移动电源无论在充电或待机状态下, 无需开关, 直接接上便携产品即可实现对其自动充电, 降低繁琐操作;其次智能的控制系统, 通过微电脑智能调节, 有效促进移动电源转换效率, 自动调节输入输出电流, 保证在电流高速输出的同时不会对数码设备造成损伤, 广博移动电源安全性能也大大加强。广博移动电源的7大保护系统确保其使用更安全, 过充电流电压保护、过放电流电压保护、输出过流保护、短路保护、温度保护、电池过功率保护、输出过压保护, 给予消费者贴心安全保障。增加人性化元素的液晶屏数字显示, 可以把电量更直观给予使用者。
移动互联网络时代 篇8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移动交互设备,iPhone,借鉴
从2007年开始, 全球用户已开始逐渐挥别过去简单、实用的按键型手机, 转而向触屏式、智能化手机过渡。而开始这一趋势的一方面来自于3G技术的飞速发展, 更重要的原因是苹果公司i Phone的横空出世, 良好的品牌口碑、优异的产品设计、史无前例的操作方式和用户体验, 使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迈出了一大步。
本文旨在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中著名移动交互设备成功之道的分析与总结, 同时结合国内移动交互设备发展现状, 提出我国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1. 国外移动交互设备现状
1.1 苹果i Phone
苹果公司全称“苹果股份有限公司”, 1976年由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Paul Jobs) 和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Stephen Gary Wozniak) 创立于加州。2007年它向全世界推出i Phone;2010年它的市值便超越微软成为全球最大科技类公司, 2011年i Phone的市场占有率已大大超过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如此迅速的成功却并非偶然。
首先i Phone具有强大的操作系统。2010年6月苹果公司发布最新i Phone 4操作系统i OS4, 不但保留过去系统自然流畅的使用感受, 更是根据用户需求新增多任务处理、文件夹、整合型电子邮件、i Books、主屏壁纸更换等功能。此外, 良好的用户体验、数据的视觉优化、先进的电容式触屏技术又再次为该系统锦上添花。
其次i Phone依托于苹果公司强大的品牌价值。苹果公司向来以特立独行著称, “创造需求, 从不满足需求”是它的座右铭, 加之其超凡的整合能力, 全新的产品一旦投入市场便可非同凡响。
i Phone的成功还有其固有商业模式的优势。首当其冲便是“极度饥饿式”营销策略, 通过前后期的宣传反差集聚市场强烈的刚性需求, 使之销售一发不可收;其次i Phone的App Store商业模式良好的盈利分层制度吸引程序开发者针对其进行大量的软件开发, 最终使用户、程序开发者、苹果公司三方形成稳定的利益链条, 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i Phone不光外表工艺质量绝无瑕疵、品质卓著, 并且充分考虑用户的心理感受。在近距离通话时, 屏幕自动黑屏以省电节能;锁屏时通过光线闪动的暗示使用户下意识推动滑块以进行解锁;用户滑动整屏应用程序时给予用户舒适的弹性反馈等。
史蒂夫·乔布斯的个人魅力同样是i Phone成功的重要原因。他反传统、极度自信, 作为苹果公司的创始人, 现在的苹果公司早已充斥着乔布斯的个性特征。苹果产品之所以具有数量庞大的拥护者, 很大程度上是用户对于苹果公司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精神的认可, 更是对乔布斯“反传统”个性的认可。
此外, 苹果公司还有某些与众不同之处。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其“软硬兼备”的特质——i Phone的所有部件均由自苹果公司自行生产, 包括芯片、系统程序、应用程序、外观设计等, 它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整合, 因而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进行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创新, 所有的这一切造就了i Phone今日难以撼动的辉煌。
1.2 谷歌Android系统手机联盟
美国谷歌公司是由两名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拉里·佩奇 (Larry Page) 与谢尔盖·布林 (Sergey Brin) 1998年在加州成立的。自2005年收购美国Android公司后, 将其主营业务范围延伸至移动交互设备操作系统开发及移动互联网运营上。2007年11月谷歌公司正式对外宣布推出基于Linux平台的全开源移动智能终端“Android操作系统”。
根据Android系统全开源的特点, 各类通讯科技公司均可在其基础上开发各种移动交互设备操作系统及用户界面, 所以一经推出便深受移动通讯市场的高度认可并成立“Android开放手机联盟”, 共同致力于开发开放源代码的移动交互设备系统, 联盟成员中包括移动通讯设备制造商、芯片企业以及运营商等, 且目前加盟成员已达几十家并一直呈上升趋势, 成为足可与苹果i Phone相抗衡的产品。
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凭借其全开源的特性, 不但“Android开放手机联盟”成员可使用, 其他移动交互设备企业同样适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移动通讯设备制造大国, 拥有数量巨大的移动设备终端制造商, 面对未来移动互联网如此广阔的前景和国内巨大的需求市场, 纷纷投身其中。
1.3 差异性比较
苹果i Phone i OS系统相对于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最大的优势便是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盈利能力, 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虽然也有数量不菲的应用程序, 但由于过于开放, 加之软硬件不兼容问题严重, 导致其盈利能力被大大的削弱。因此未来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走势可能会相对封闭, 从追求“Android开放手机联盟”成员的数量转移至质量和盈利上面。而在苹果i Phone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增加符合国内用户需求的本土化应用程序, 同时在设备性能与功耗间进行取舍平衡, 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2. 国内移动交互设备市场现状
2.1“山寨机”横行
由于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价廉物美, 能够实现国内手机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因而成为首选。但事物发展皆具两面性, 由于国内一些企业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不重视产品的研发、设计与服务, 更不了解树立品牌所需要的时间与积淀, 因此很有可能如同此前2G时代的移动电话制造业那样, 国内智能移动终端市场“山寨”份额依旧。
2.2“品牌机”崛起
作为国内最大的创新型科技公司——联想, 其对全球移动互联网的敏锐嗅觉及定位做的最为出色。2010年4月联想集团推出其最新移动互联终端产品“乐Phone”, 表达了在国内市场要与苹果i Phone一决高下的雄心。此外, 联想联手国内多家著名互联网网站, 包括如人人网、新浪网、腾讯网、淘宝网等, 共同为“乐Phone”定制相关服务, 为其成功上市增加筹码。除联想以外, 国内的OPPO、魅族等知名品牌均在不同时段推出主打智能手机, 以争夺国内移动交互设备市场份额。
3. 未来我国移动交互设备发展
全球最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往往出现在经济和科技最为强大的国家, 虽然目前我国在移动交互设备研发上依旧跟随欧美发达国家的脚步, 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未来移动通讯行业的新高潮很有可能来自于中国。虽然我国目前在移动交互设备领域里依旧存在着创新性不足, 资金政策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只要坚持技术创新, 我国移动通讯领域就会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Matt Jones、Gary Marsden.移动设备交互设计[A].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年2月第三版.
[2]李莎莎.苹果公司推出iPhone引起电话全新变革[J].办公自动化, 2007年5月第五期:P10~12.
网络时代移动端威胁浅析 篇9
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互联网从一条网速仅有64Kbps的网线出发,到如今拥有全球最大的4G网络和全世界最多的上网人群,占据了全球十大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呈现出的是一种“星火燎原”之势,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方面仍需要提高安全防线。
“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对于现今互联网的发展用了一个“惊喜”的词语来形容,他认为互联网是先发展,后有网络安全的概念。而在物联网,网络安全这一概念应该优先考虑,并由全球各国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标准。
1 移动终端面临的局势
有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遭受的网络攻击增长了571%,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电信诈骗犯罪与网络攻击、手机木马病毒等“融为一体”,使得网络安全形势显得复杂与严峻。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病毒疫情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有50.46%的移动终端使用者感染过病毒,比上年增加18.96%,感染率居高不下,移动安全成为网络安全的焦点话题之一。
相应的网络安全威胁指出,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其新闻版块发布爆炸性新闻,揭示在过去的2015年度,有超过5亿计的电子身份数据信息遭窃或泄露。此消息来自互联网安全公司赛门铁客。2015年度,网络安全事故频发,造成的损失和潜在的威胁令各国措手不及。乌克兰电网遭恶意软件攻击引发大面积停电事件给各国敲响警钟。
2 移动端威胁的表现形式
很多人认为网络威胁仅与电脑有关,忽视了对智能终端的安全保护,去年还有将近100万个以上的不同种安卓移动应用实际上是伪装的恶意软件,占安卓应用的17%。还有一些灰色软件,虽然不能被称为恶意软件,但可以用来追踪用户习惯等,这些应用占全部移动用户的36%。还有就是勒索软件,它是一种流行木马的形式,通过骚扰、恐吓甚至是采用绑架用户的文件等方式,使用户的数据资产或计算机资源无法正常使用,并以此为条件向用户勒索钱财。这类用户的数据资产包括文档、邮件、数据库、源代码、图片、压缩文件等多种文件方式。赎金形式包括真实货币、比特币或其他虚拟货币。一般来说,勒索软件作者还会设定一个支付期限,有时赎金数目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涨。有时即使用户支付了赎金,最终还是无法正常使用系统,无法还原被加密的文件。
勒索软件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借助网页木马传播;与其他恶意软件捆绑发布;作为电子邮件附件传播;借助可移动存储介质传播。在现实情况中主要表现为:Cruptolocker最初是以邮件方式分发,感染计算机并加密近百种格式的文件,包括电子表格、数据库、图片等。向用户勒索几百美元或者欧元,据统计,仅在最初的100天时间内,该软件就感染了20万至25万个系统。ScareP ackage在一个月内感染了约90万部安卓手机,该软件不仅会访问手机的摄像头、电话功能,还会在手机屏幕弹出消息,指责用户传播色情内容,手机用户只有支付了几百美元的“赎金”才能正常使用手机。
3 现实案例
现实中的案例层出不穷,例如诈骗短信案件。诈骗技术如今提升到了高科技,利用网络层面往往使我们难以合理取证,从而去探究案件的深层次发展,最终使案件不了了之。例如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你收到了陌生的资讯台信息,显示内容为你订阅了什么套餐之类的信息,如果不想订阅,可回复“TD”或“退订”之类的信息。按照我们的通常所理解的信息内容就是它发来的信息可以考虑选择退订此类信息。但这些就是犯罪嫌疑人的圈套,他往往会提示你输入验证码之类的东西,当你回复过去的时候,那么也许你的哪种银行卡的钱即将不翼而飞。这种信息是目前很常见的钓鱼短信,使我们不设防的中了圈套,他们进行了换卡的目的来达到犯罪的目的。所以在任何时候,只要是提示输入验证码的短信,一定要仔细辨别,不能轻易的把验证码发给陌生的号码。
4 移动端预防对策
(1)谨慎Root。因为Root之后的设备权限可能比较高,但是入侵的可能性也会很高,终端更容易被恶意APP破坏且破坏程度比非Root的终端设备更严重,同时Root之后由于权限的升高而可以随意删除系统软件,从而使系统随时面临崩溃的可能。
(2)注意安装APP时系统提示的权限信息。在安装APP时,系统可能会提示该应用即将使用的系统权限信息,例如要求“访问通讯录、获取位置信息、连接互联网”等等,这时候我们往往不注意这些权限是应该通行还是阻止,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决定此款软件是否需要这种权限。如果权限与应用的基本功能所不符,我们完全可以去怀疑这款应用的真实性。
(3)使用官方商城或网站下载应用。相比你自己网站搜索出来或者短信推送地址的应用,建议还是通过官方渠道下载的应用比较安全,苹果可以在AppS tore、华为移动商城等等,也可以下载被杀毒软件认证的安全应用。
(4)使用防病毒软件及时预防。安全的前提就是预防,目前大部分防病毒软件可以提供系统敏感数据的监控功能,及时对系统中危险操作进行提醒。
(5)安全使用网络。如今网络时代的数据要求网络基本无处不在,手机自带的4G功能以及家庭宽带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上网方式,但是在室外或者一些公共场所也会有些公共网络环境,这时候要注意保管我们的私密信息,不随意的使用不安全的网络,防止个人信息被拦截或窃取。一旦发现信息泄露一定要尽快的挂失冻结。
5 发展趋势
最后预测一下移动端威胁的未来发展趋势,由此看来移动端威胁没有任何减弱的迹象,移动设备的市场正日益扩张。预计在未来几年之内会有数以百万计的移动设备进入市场,所以本文基于这些做出一些预测:
(1)移动支付系统将稳步发展。例如支付宝的在线支付功能,微信的面对面收钱功能,还有Applepay、Samsungpay等等的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这些非接触式支付的相关服务对移动设备的安全性要求以及使用者的安全使用的要求是很高的。不能忽略移动设备将会呈现出新的安全特征,例如生物技术和双因素身份识别。
(2)将会有大量的移动设备遭受相关恶意软件的威胁。这些设备没有收到系统更新的提示,或者人为的忽略设备的更新等情况,这一情况将推动相关安全服务市场的发展,这一安全服务市场能够同时解决传统PC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安全问题。
(3)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制作商正努力为移动设备安全漏洞研究制定快速修复系统。但是此项工作进展缓慢,在移动市场成熟前这可能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4)尽管目前移动恶意软件很少出现在数据泄露案件调查中,但是数据泄露类移动恶意软件在未来会大幅增加,这是因为数据时代多方面的信息融合、获取大量数据会变得更容易。随着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网络犯罪分子动机的日益膨胀,我们应该关注高级持续性威胁。
6 结束语
网络这把双刃剑让我们在网络中无限畅游的同时也要注意规范自己的使用方式,使用网络时不能轻易的相信网络的种种。网络时代的错综复杂使不少恶意应用披上了羊的外衣,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谨慎使用移动端,增加移动端的规范使用,增强自我辨别意识和能力。网络形式的多元化使我们的网络环境不可能保证绝对的安全,但我们了解到网络安全的威胁对我们带来的诸多不便之后,谨慎的去处理可能对发生的现实就会从容得多。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卡恩.互联网的变革,2015.
[2]赛门铁客.互联网安全威胁报告,2015.
[3]希曼苏,德维威迪.移动应用安全,2012.
3G时代移动互联网展望 篇10
1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的优势
1.1 移动通信的优势
移动通信具有可移动性这一鲜明特点,正侵蚀着传统固定通信的生存空间,同时,互联网是当今信息传播的最重要载体,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产生移动互联媒体,这将是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通信的发展趋势。在固定宽带不能及的环境下,使用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是可行的。中国现有的2.75G移动通讯技术已经可以部分实现流畅访问互联网,而国际主流的3G技术能够很流畅的访问互联网及使用互联网多媒体、视频电话等,这些新技术使得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成为必然。
1.2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的优势
目前,中国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已经能够实现以WAP或WWW的协议浏览互联网,能够使用即时通信软件与互联网用户互相访问,能够下载网络资源,能够使用电子书软件浏览网络电子读物、访问论坛等;移动通信还能承载网络游戏,让用户不受空间限制,在网上互动、娱乐;北京奥运期间中国移动还开通了手机电视服务,手机电视的视频点播、观众参与,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
移动通信除能在传统互联网服务上有所涉及之外,其他一些新的互联网媒体也有所发展。移动的支付手段在部分地区开始使用,这种支付手段可以实现移动通信与金融服务的结合以及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结合,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方便安全的金融生活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可以为用户随时随地提供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利用手机终端方便便捷地选择及购买商品和服务。
2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利之处
虽然移动通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互联网的功能,但是,其移动终端的限制以及网络带宽的限制是不容忽视的。
2.1 移动设备在互联网应用上的限制
以移动电话或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作为登录互联网的移动终端时,其功能、性能、待机时间、可视平面等局限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上网使用。移动电话以电池供电,其待机时间有限;移动电话液晶屏幕小,以至可显示内容少,难以完整的展示网页内容;移动电话的功能及运行速率远落后于个人电脑,这就在用户使用上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笔记本电脑也可以通过移动通信访问互联网,同样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待机时间有限,并且使用时相对移动电话需占用较大空间,不利于在移动中使用。[1]
2.2 移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限制
目前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的无线网络带宽远远低于固定网络的带宽。中国移动的2.75G无线网络EDGE的传输速度为384 Kbps,而中国联通运营的CDMA1X的无线网络理论最高传输速度为307.2 Kbps,实际现在应用传输分组数据峰值传输速率只有153.6Kbps,这样的连接速率对于移动通信而言是很不利的。虽然3G技术在国外运营已有很长时间,但3G在我国的正是商用运营依然遥遥无期,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依旧处于试运行阶段,而WCDMA和CDMA2000的牌照国家依然没有下发的迹象。所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近期依然依赖于GPRS/EDGE。然而,基于固定网络的无线技术开始在大中城市推广WLAN(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技术,这是一种以固定网络为基础,建立无线接入点,用于弥补有线网络不及的技术,中国电信已在多个城市的公共场所建立了WLAN无线接入点,以方便用户的移动设备接入,这对移动通信为基础的无线网络有很大的冲击。
3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在于3G技术
日本和韩国都是世界上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好的国家,这两个国家的移动互联网都是基于3G技术。日本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约占全球40%的份额,接近1/3的日本人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其中80%在3G终端上使用业务。除了数据接入费和广告费之外,来自移动内容和移动商务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以上数据为2007年6月底数据),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 728万,占移动用户87%的比例(2007年底数据)。根据Wireless Watch Japan 2007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日本移动运营商提供的主要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移动搜索、移动音乐、移动社交网和UGC、移动支付和NFC应用、移动电视、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移动广告等;根据韩国互联网发展研究机构(NIDA)的调查,2007年6月,韩国共有3.4亿互联网用户,其中46.8%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使用过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在移动用户的比例为51.3%,自从2002年韩国移动运营商把CDMA网络全面升级到CDMA2000 EV-DO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韩国用户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移动多媒体服务、移动音乐门户网站服务、手机游戏、移动购物、手机银行以及包括移动搜索、移动社区等在内的无线和固定互联网互通服务。[2]
世界通信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中国要发展好移动互联网在技术上也只有依靠3G技术。TD-SCDMA作为3G标准之一,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程度。近期,作为TD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中国移动正在不断加快业务开发力度,已经在北京奥运期间充分利用TD无线带宽的优势,推出手机电视、视频点播、信息快讯、多媒体彩铃等六项TD业务。此外,中国移动还针对奥运会推出奥运官网手机版等十项奥运特色业务,极大丰富了TD的应用。[3]
4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挑战
中国移动通信的无线网络目前依然以GPRS、EDGE、CDMA1X为主,虽然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移动互联网,但要真正的达到固定网络的水平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升级和更新。3G技术依然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所要依靠的技术基础,所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在移动通信3G到来的时代。
总之,在中国即将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运营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运作模式正在形成。对于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消费电子公司和网络运营商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们积极参与到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竞争之中。
参考文献
[1]庾志成.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08(9):22-24.
[2]移动互联网将决定3G的未来[J].中国新通信,2008(16):37-38.
移动互联网的软件时代 篇11
在Facebook的一场面向媒体的会议上,开发人员说:“HTML5以及基于HTML5的Web版Facebook不会就此消失——事实上,为了给用户带去更棒的体验,HTML5在未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但在我看来,这代表着战术和战略两种选择。战术上(或者说短期内),native app被Facebook当成重点,扎克伯格列举的数字都是短期数据。而在战略上(或者说长期而言),Facebook并没有放弃web app。
一直以来,在native app和web app的选择上都有着争论。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商业文明,其实是供给方推动的。没有人在iPhone诞生之前就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我需要这样的手机。一个有趣的关于调研的笑话是说,在汽车没被人发明之前,所有的用户调研都是:要更快的马车。从大的意义上讲,供给方愿意选择什么,这个市场就会向那个地方所倾斜。就app而言,无论是开发成本,还是未来对用户的控制(比如说web app几乎就是供方升级就完成升级的),web app都具有更大的优势。
不过,需求者的具体需求也必须考虑到。Native app的优势在于它能让用户体验更好,也能让设备更好地发挥硬件功能,最重要的是:在当今的网络状态下,native app显然比web app更让用户青睐。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早期的桌面互联网时代。当年的网速比起今天来说,可以用“极慢”来形容,于是在很多具体功能上,人们都倾向于用“客户端”(其实就是native app)。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邮件。国产的Foxmail成为早期最出色的工具软件之一,它就是一个用于邮件收发的客户端。一个不支持POP3协议的邮件服务商是很难得到用户青睐的,因为它迫使用户必须用浏览器来收发邮件。在慢速网络下,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体验。在中国,hotmail邮箱更多的只是用来登录MSN而不是用来收发邮件就是明证,因为它不支持POP3协议。
但web端的邮件具备了这样的好处:你可以用不同的机器登录上去看邮件,这一点随着人们的手持设备越来越多样变的越来越重要。如果转发一份带有大附件的邮件,速度会很快,因为那个附件本来就在服务器上。两个前提条件的改进促使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web端的邮件:硬盘的廉价导致的邮箱空间变大,以及网速的大幅提高。
随着桌面互联网的网速提高,越来越多的软件倾向于web化,比如有web QQ之类的基于网络的聊天工具。有些软件的安装包都web化:用户下载的其实是一个很小的软件安装启动程序,真正意义上的软件需要机器在安装时处于联网状态获取。这样的好处是:用户下载到的永远是最新版本的软件。
开发成本的降低是很明显的事,web app基本上可以通行于各种设备上,native app则要建立不同的团队去做不同的开发,还有大量的适配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开发者对这款应用的控制力增强了。Native app只要用户不选择更新,开发者除了让这款应用停止它可以运作之外别无它法。QQ就是这么干的,不更新版本就无法聊天。但QQ这么干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其一是在QQ已经覆盖量很大的情况下,它对用户的逃离并不担心;其二这款软件的使用需要在线。一些单机版软件(比如游戏)根本控制不了用户更新还是不更新。
Web app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是可以绕过应用商店,这点在iOS系统上特别抢眼。比如FT英文版就是一个web app,它向用户收费无需给iOS抽成,也不存在审核不审核。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离开了app store,也就是FT这么大名鼎鼎的品牌才能得到用户的注意,一般的初创应用,都不晓得去哪里做推广。
移动端的浏览器兴起,可能为这些web app提供了推广的渠道。浏览器特别喜欢web app,因为两者的对接几乎是无缝的。而在这两年,移动端的浏览器的确开始发力,巨头都开始涉足这个领域。
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如早期的桌面互联网,网速很慢费用很高,native app的优势可以在这个背景下被完全发挥出来。但随着情况的改变,web app将慢慢取代大量的native app(并非全部,特别是游戏,正如桌面互联网中端游还是很大一块市场,移动网络中亦然),这是桌面互联网的规律,同样也是移动互联网的规律。
软件时代,终将过去。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应用商店的最大竞争者,其实是浏览器。
移动互联网络时代 篇12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近几年, 移动互联网普及与深入的趋势已经充分显现。阿尔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给打开国门之初的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 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 从约一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 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 (或者服务业) 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上世纪后二十年, 个人PC的出现和普及, 促进了信息的数字化。近十年,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让数据可以更快的流动, 数字化的数据得到了更快的流动。尤其是近几年, 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 而在其基础之上的社交网络的建立, 又进一步释放了信息流动的速率。
以IT巨头微软公司为例, 比尔盖茨的微软时代让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成了行业标准。而推出自有搜索引擎Bing、结盟facebook、推广云计算, 史蒂夫-鲍尔默则让人们看到了微软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开拓发展。近日, 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网站发布的公告, 微软和Skype已获得反垄断部门批准, 这一消息也意味着, 微软收购Skype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而据微软提出的斥资85亿美元收购价格, 是微软迄今为止最昂贵的收购。这也是微软继联手诺基亚发展windows phone之外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又一举足轻重的战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最近的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到2010年12月, 我国互联网网民达到了4.57亿, 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了3.03亿。丰富的智能终端和3G用户发展推动, 促使移动互联网进入发展快车道。2011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所占比例为23.6%, 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85%。根据易观国际统计, 2011年1季度3G手机销量达1907万, 较上一季度环比增26.8%。
可以说, 原本的信息技术仅仅是IT技术的一部分, 是一个关于信息的技术, 它的核心关注的是信息的流动速度是不是在不断增加。如今, 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IT技术的一部分。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处在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 这时信息技术就从原本的一个辅助工具, 已经越来越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像人的一个器官。十几年前, 学习操作计算机是一门功课, 但是今天几岁的孩子拿着IPAD都可玩的很开心, 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这种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已经成为人类自身的本能。而移动时代的到来, 会进一步加速这个过程。移动互联时代已经真切的来到了我们面前。
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特点
当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以及互联网发展的中心的时候, 在移动互联市场与应用开发领域也产生了一些比较具有信号意义的发展特点。
首先就是人与人的连接, 人的联网。是从今往后的移动应用开发最主要的一个发展侧重点。移动应用开发最终实现的服务不仅仅是浏览式的服务, 更要实现和其它移动终端用户的连接。同时, 这样的连接不仅只是把服务或信息传送给其它终端, 更要把使用终端的人能够真的“卷入”进来, 使其参与到里面, 形成了实际上的人际网络。人的连接, 是当今移动互联网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其次, 基于传感技术的应用正在变得更加地重要, 这也是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差别之一,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有真正意义上的爆发成长点, 那其中之一就有基于传感技术的应用。未来的移动应用开发将把包括手机端在内的已经有的移动终端与各种各样的传感技术做深度的结合, 这意味着用户能够跟服务提供者建立更好的连接与互动, 或者说用户能够更好的交融到应用的场景里面去。而只有在这种场景下, 用户和服务提供者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连接, 形成“强关联”。它本身蕴含的LBS也好, 物联网也好, 等等, 都是服务和人之间, 以及人和人之间形成联网的一个关键。
第三, 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的浏览器平台之战逐步转向深度内容与应用开发的APP混战局面。
第四, 移动应用越来越多, 但是应用孤岛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包括应用和应用之间的干扰也会加剧。应用干扰的加剧会使得整个产业的成本提高, 效率下降。云计算有望能够成为解决孤岛问题的根本方法, 基于云计算概念的Iaa S、Saa S层服务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 无论是移动社区、移动社会化媒体在内的人与人的联网, 还是LBS、电子商务在内的人与服务的连接等等, 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移动终端, 也就是说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一个中心, 成为了驱动整个移动互联网乃至整个互联网产业的一个重要依据。
移动互联+云计算:从渠道为王道内容为王
中国电信运营商在当今互联网产业中的强势地位是有目共睹的, 但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的同时到来, 可能使中国的电信运营商陷入两难的境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迫使电信运营商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内容和应用领域的建设, 而在管道上则强调“智能管道”, 不是通过管道空间的增加来改善管道收入, 而是改变管道的定价。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 则要求电信运营商增加带宽, 这意味着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入。虽然最终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会殊途同归, 在平衡两者的关系时, 电信运营商往往面临着取舍的困境。
从云计算发展的角度看, 规模化、商业化是必然要走的路径。只有规模化的云计算平台, 才能像提供水、电一样提供IT资源。在基础服务之上, 衍生出增值业务, 一方面聚集大量用户群体, 另一方面还能获得足够的成长空间。
实际上, 云计算的普及必然会导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表示:云计算设备将会取代PC的地位。他认为首先云计算的到来催生了云端的设备, 也宣告了PC时代的终结, 现在真正进入了后PC时代;云端设备不是PC的延续, 而是新一代的信息设备, 云端设备将是多样化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瘦客户机、PC等等。他认为与PC被Wintel架构垄断不同, 云端设备将是多种架构并存。
最终来看, 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还是不能偏废一方, 只有将双方成功结合起来, 电信运营商才能获得发展的长足动力。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本身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业务, 移动互联网业务可通过云计算的模式提供内容和应用, 利用“资源池”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各种资源, 移动终端本身计算能力不足的缺陷就可以被抵消, 从而使用户可通过智能终端获得原来无法想象的能力。
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也将从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渠道为王”时代逐步转向产业链多方竞争的“内容为王”时代。这也意味着, 以内容资源为优势的传媒机构也迎来的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的发展机遇。
传媒运营新商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重组
有分析指出,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都是在利用碎片时间在上网, 比如在等人的时候, 在等公交车的时候, 大多是在户外。但是最新的调查却显示, 人们每天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50%以上是在室内。当用户面前有电视屏幕或电脑屏幕的时候, 依然会打开手机屏幕。这是用户屏幕使用习惯的一个重大变化。
碎片时间, 伴随着这样一个变化, 逐渐的变成了主流时间, 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逐步成为用户上网的重要选择途径之一。
传统媒体以电视、报纸为代表的媒介的传播的时候, 信息量相对来说比较集中, 信息量比较少, 且是单向传播。互联网时代, 信息量迅速放大, 海量信息在互联网上, 并实现了双向交互。媒体不再是新闻与信息唯一创造与传播者。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未来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都将具备移动互联网的属性。移动互联网将为每个人与机构提供针对移动终端的应用。
当信息足够丰富的时候, 一定会出现信息筛选的需求。对于用户来讲, 需要筛选更有用的新闻。从整个产业链条, 也需要筛选更精准的信息, 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广告一定不像如今固定互联网广告, 不是只看有多少点击, 有多少的流量, 而是会准确的理解这个人是谁, 准确的把相关需求的信息传递给他。如果要实现这一点, 信息就需要被重组, 包括每一个人的信息要被重组, 以便来分配和投递更准确的信息。也只有这样, 包括传媒在内的内容运营商才能够在商务运营层面爆发。现在很多电子商务都有了移动客户端, 而未来基于更多内容之上的智能化的网络开始出现, 真正的移动电子商务才会爆发。而这种结合与爆发, 也将是包括传统媒体发展的巨大商机之一。
【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推荐阅读:
移动互联网时代07-19
4G移动互联网时代05-27
移动互联网的战国时代05-13
圆桌会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营销07-04
移动互联时代国有企业微信公众运营初探09-12
移动互联设备08-22
移动互联平台09-24
移动互联应用11-10
电力移动互联应用06-10
移动互联创新大赛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