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用户(精选12篇)
移动互联网用户 篇1
摘要:移动互联网在我国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 经过这此些年的发展与积累, 移动互联网用户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手机逐渐成为人们上网的第一终端。在我国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巨大, 其行为直接关系到产业与市场的发展, 同时也深入到社会系统中去, 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孕育与结构的开端, 本文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关系进行了分析, 摸清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的一些显著特征以及变化趋势, 阐明了移动互联网用户在新时代行为出现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移动生活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数据统计, 截至2013年3月底, 我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 比上月增长1.24%, 比去年同期增长12.46%。今年有8.1739亿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 占全部用户的71.34%。目前, 移动通信服务用户数占全国人口的84.9%。另外, 有2.7641亿用户在使用固网电话服务, 占全中国人口比例为20.5%。在3月份, 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发送短信745.8亿条, 平均每个手机号码每天发送2.11条短信。早在2012年手机网民的数量就已经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数量成为上网的主力军, 特别是近几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 同时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最近有调果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的有效媒体接触时间为5.8小时。其中, 利用手机和平板上网时间总计达到146分钟, 占42%。远远超越PC互联网 (100分钟, 29%) 和电视 (60分钟, 17%) , 并且已经接近PC互联网与电视媒体的总和。手机凭借104分钟的使用时间成为最受欢迎的移动媒体 (因用户电话和收发短信的时间不属于媒体时间范畴, 所以这部分并未被纳入统计) 。移动互联是大势所趋。这就跟前十几年互联网业务刚开始在我国兴起那时差不多, 又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令一大堆用户和创业者为之疯狂。这更是引起了国家互联网的巨头们拼了命地“跑马圈地”, 面对着数量众多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谁都想抢占移动互联时代的高地, 谁都在这里分到一块大蛋糕。到后来不管是教育行业、金融行业还是医疗行业, 都紧密地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在一起。
一、移动互联网用户主体分析
(一) 年龄分析
从年龄来看, 25~34岁人群是手机用户的主力军, 占比46.2%, 接近五成。其次为18~24岁群体, 在参与调查的用户中占据29.4%的比例。35~44岁群体占比为17.7%。其他年龄段用户占比较低, 均在3%以下。从以下数据可看出手机网民主体为30岁以下的年青人, 早在2007至2012年中的有超过10次上的调查, 在这方面的人口特征都比较显著。
早2007年第一次对手机网民数发布, 在报告中的描述是, “手机上网网民数1700万人, 18~24岁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 为41.7%;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 所占比例为24.6%;再次是18岁以下的网民, 所占比例为16.9%;”在这6年里,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特征, 保持得还算稳定。2013年5月数据显示, 在进行调查的部分移动网民中, 20~29岁占比34.6%, 11~19岁占比29.4%, 两个年龄段仍是移动网民中比例最高的。在2007年的调查中, 30岁以下手机网民累计达82.9%, 当时他们主要是进行彩铃下载, 在这6年时间里无论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还是服务都在翻倍增加, 也逐渐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群体的用户, 而在30岁以下用户仍然占据着较高比例达65.0%, 主要增加用户部来自30~39岁这个年龄段的, 然而这部分人中很多都是5、6年前维持下来的习惯。
(二) 区域分布
目前, 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分非常广, 在全国各地都有着非常广泛的用户群体, 但从不同地区来看, 调查结果显示, 参与调查的手机用户中, 广东用户所占比例是最高的, 达到12.8%。山东与北京用户比例相差较小, 分别为8.3%与8.5%。河南、江苏和河北用户占比分布在5%~7%这个比例内, 而其他省分及自治区参与调查的手机用户占比均低于4.9%。
(三) 学历结构
从学历来看, 在调查中参与调查的手机用户大多数是本科学历, 这个比例占到46.6%, 差不多一半。其次就是学历为大专的用户, 约占30%。而高中、技校以及中专学历的用户所占到的比例不到两成。硕士及以上学历和初中及以下的用户占比均更低, 不足6%。
二、互联网用户行为趋向与预测
(一) 通讯方式逐渐以网络为主
目前, 手机QQ的广泛使用是电话通讯功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延伸, 随着微信应用的快速发展, 这种趋势表现得越来越来明显。在2013年1月, 微信在我的用户数超过了3亿。而在2012年3月, 微信用户仅为1亿,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微信用户就增长了300%。微信是基于手机的一种互联网应用, 它延续及拓展了手机通话与手机QQ的交流功能, 是网络电话中非常流行也是最为方便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开始将微信为主要的手机通话方式, 特别在于国际通话中, 微信可以在酒店中免费试用WIFI, 这是一大优势因此也是非常流行的。这可以从“联系朋友”是手机网民中也能得以佐证, 同时调查显示以联络朋友为主要目的的手机网民比例占到高达84.8%。
(二) 以微博使用替代社交网站
对于用户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在一方面是取决于服务商方面所提供的服务, 还有就是互联网整体应用环境产生的影响。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 逐渐在互联网领域对原有的社交网站进行了取代, 发展为新的网络社交平台。
(三) 生活服务受重视, 搜索被广为使用
在2011年12月有调查资料显示, 手机搜索应用以62.1%的使用率首次超过了手机网络新闻, 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网络生活中的第二大应用, 并且这个使用率还会持续增长。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以及网络信息日渐发达, 生活服务类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四) 移动消费方式随处可见
在今天移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发展得非常快, 具有便携性以及操作简便性等, 这些条件的产生使得购买者群体突破了年龄、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购买者。相比于传统的消费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空间和时间上限制也越来越少, 客户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世界不同地方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信息。现在很多客户往往会针对某一种的产品或者是某一品牌的产品而组成一个讨论的社区, 人们在这里会针对产品的价格、性能、服务等进行讨论。
三、结束语
当前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变化之快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会有深切体验与感受。虽然现在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产业层面的推动产出的, 但是必须要认识到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重视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 其对于移动互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的反向助推作用, 在某个时候用户行为会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关键的决定因素, 它不但会对着产业上游生产和产品产生影响, 也会直接影响着移动互联网的日常生活以及新的流行文化, 因此移动互联网用户在技术与创新应用上的建构和重构作用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移动互联网用户 篇2
相比12年前,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 更多的应用壁垒被打破、创新技术也层出不穷。例如,USB 3.0、无线/3D打印机、蓝牙键盘、4K显示器等这些正在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正在帮助我们构建更好的数字生活。 但是,对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Windows XP而言,它已无法满足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最低要求。操作系统作为人们数字生活的重要部分,现在的Windows XP已间接地成为了我们奔向全新数字时代的绊脚石。
跨平台、跨设备操作是现代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Windows XP则为用户带来了越来越多“不兼容”的困扰。以浏览器这一上网的主要入口工具为例,伴随Windows XP的IE6/7/8等版本,除了频发高危漏洞之外,大量用户也在不停抱怨,如不能使用网上银行、登录论坛社区后显示错误等兼容性问题。更关键的是,由于IE版本的陈旧以及对页面新标准支持的乏力,使用户的网络体验愈发变差。以IE6为例,其打开相同网页的时间将是IE10的5倍以上,而受攻击的风险则高出6倍。反观以Windows 8 的IE10和Windows 8.1的IE11为代表的全新组合,不仅可以支持用户使用微软帐号轻松同步浏览器设置、帐号密码和书签等内容。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拥抱现代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好处在于,无需为跨浏览器而烦恼,实现了一次编写通用运行,可以便捷的帮助他们在网站上开发出尖端的创新功能,
同时,Windows XP也不能支持包括Photoshop、Office 等 在内的众多常用软件,致使用户无法体验其中的大量创新功能。反观Windows 8/8.1,其系统内部已预置了几乎所有可以用于Windows电脑上的驱动程序,并支持多种外设。而且,Windows 8/8.1对软件的兼容性已经做到游刃有余,可以与包括第三方安全在内的绝大多数软件进行完美兼容。
此外,过度依赖于键盘和鼠标操作的Windows XP无法实现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不符合移动、触控等 互联网应用趋势。而专为移动互联网而生的Windows 8/8.1系统,则同时兼顾了桌面和移动界面,其整个系统都支持触控屏幕操作,并配有虚拟的键盘程序。更重要的是,在Windows 8应用商店中,用户可找到众多喜爱的APP应用程序,打造自己专属的数字设备,享受个性化网络体验。
今天,在任意时间、任何地点,借助最为方便的终端设备快速连接互联网,已经成为数字生活的大势所趋,而Windows XP用户却无法享受完整的移动互联网体验。可以说,主要针对桌面PC而诞生的Windows XP,在当前的网络与应用环境中已经失去操作系统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而任何一台运行Windows 8/8.1的设备只要能连接到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拥有同样的操作环境,包括系统设置、应用软件当然还有个人数据等。例如,云端存储Skydrive、在线 邮件Outlook.com、应用商店等,这些基于微软“云+端”的服务模式,为用户带来了多屏同步的应用体验,最大程度感受移动互联网的真正魅力。
即便抛开应用体验和安全隐患不谈,在整体性能方面Windows XP也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以游戏这一典型的应用环境为例,包括《极品飞车16:亡命狂飙》、《战地3》、《狙击精英V2》、《尘埃:决战》、《幽灵行动 4:未来战士》等当前热门游戏已陆续宣布不再支持XP操作系统。而且,为了追求更好的游戏效果,未来更多的新游戏都会使用DirectX11或其他更好的 新技术。而仅能支持Direct X9且不支持双显卡切换的Windows XP 已经彻底不能满足游戏玩家对操作系统快速、流畅的高要求了。这意味着,目前最棒的游戏视觉效果只有在Windows 8/8.1系统中才能实现。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经济 篇3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核心是用户需求,如何获取用户,留存用户,以及活跃用户成为了移动端各大公司人最为重要的任务。首先我们要先解释一下用户的概念。用户的概念来自于营销学概念,指某一种技术、产品、服务的使用者,或被服务的一方。按照营销学的说法讲,所有移动终端的使用者应该被称为“用户”。那么我们接下来解释另外一个概念,用户经济。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用户经济的本质实际上是传媒经济。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将媒介分为“少数人说、多数人听”的“第一媒介时代” 和“所有人说、所有人听”的“第二媒介时代”。现在我们已经真正告别了少数人说的大众传媒时代,进入了用户为中心的用户经济时代,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在说,所有人都在听的时代。
二、从传媒经济的三大环节来分析用户需求创新点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是用户行为的变现,也就是用户需求的满足,这正是用户经济的产生由来,如何实现用户变现的行为,成为了所有市场人追求的永恒主题。
1.生产环节的创新
建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提供用户服务成为了所有大众媒体的首要任务。
第一,大市场条件下逐年增长的用户数量,与“少数人说”的内容供给形成了不协调的搭配,用户需要更多更新的内容来满足各自的社交圈。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终端设备已经具备内容制作,内容输出的能力。
第三,社交网络的发达,满足了内容输出的场所。
大众媒体已经无法用少量的资源解决众多用户的需求,因此生产环节开始进行下游的转移。用户参与生产是第一步,比如几年前开始火爆的网易新闻跟帖环节,大话题下,用户的关注和回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点赞率高于标题文章。用户创造内容是第二步,比如微信公众号,罗振宇等内容个人创作内容媒体成为了用户需求的中心,再如新浪微博网红,通过个人的选择推荐,直达淘宝或者微信店铺的售卖,个人标签代表的网红款称为了用户需求的中心,再如直播内容,2016最火的概念,莫过如此,papi酱等直播公众人物通过犀利的言语表达,直达受众群体,让个人创造直播内容成为了用户需求的中心。
生产环节的创新,除了源自客户需求的本质外,更多的是内容的创新要具有时代性,具有标志性以及具备可传播的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生生不息。
2.传播环节的创新
用户传播环节的迭代创新主要是网络和技术的迭代随之影响改变的过程,移动端的发展真正起到了从点到面的全面用户覆盖。根据eMarketer报告支出,在2016年全球在使用的智能手机数量将达到21.6亿部以上。
传播环节的创新主要在于信息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扁平化的本质在于从所有信息出口满足用户需求。因此,我们通常会看到一条同样的消息,在电视新闻段,在新浪微博端,在微信公众号,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都会被传播,这就信息传播扁平化的现象。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在增加,同时用户获取信息的速度在增加,我们已经从每天30分钟的新闻中扩展成每分钟30条以上的信息获取。
传播环节中的创新除了扁平化趋势外,也存在相应的杠杆效应,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的乘数效应,以微信为代表的朋友圈一定是乘数中最大的那个数字,以每个用户个人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可能会出现上万次的转发评论以及点赞,这就如同放大镜一样的效果。
因此传播环节的创新,已经从上游的大众传媒的点传播,到下游的独立用户发起以点带面的自传播,与此同时鉴于科技的创新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分享地也在不断扩大,这其中社交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消费环节的创新
首先,品牌传播基于传播发起人。
网红兴起绝不是浮夸社会化的体现,相比于冷冰冰的品牌传播,网红的背后是人与人的传播。如果说以往的“网红”需要具备一定的特质主线,或者高频,连续等特征,那么这个时代的网红已经不需要具备任何特征,随意性,无厘头,甚至是低频次的出现在用户视野都已经是最自然的表现。
网红身上的任意一个logo都可以实现变现的作用,从彩妆到服装,甚至生活用品,只要在镜头下出现的小细节都会被用户捕捉到,同时都能够转至淘宝或微店进行相关购买,这就是网红经济的变现流程。如果说“网红”是个大的概念,那么其实细化起来,通常在用户视野中的主要是以下三类:一是明星类网红,这类网红具备较高颜值,主要变现的物品是随身物品,例如服装,彩妆,包袋等时尚品,主要活跃于微博,活跃度较高,会有规律性的进行物品更新,满足用户需求。二是内容类网红,这类网红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同时能够进行信息输出,引导用户,主要的变现物品是书籍,文章,讲座,以及其他具备核心内容的产品,这类网红主要活跃于微信公众号,定期定时推送信息,以及音频视频等内容。三是特征类网红,这类网红具有较大的特征性,比如言语,比如图片甚至是宠物等,这类网红主要是依靠于前期的大量用户运营,具备了较多的粉丝用户,后期通过适量的特殊广告植入,以及特殊商品运营,促进用户购买行为,实现变现的模式。
综合来说,网红已经不仅仅是一类人的代言词,这个时代人人都能成为网红,只是,有些人是昙花一现,有些人是稳扎稳打,全看传播发起人具备的能力。
其次,个人信用可以创造品牌。
如果说网红的变现模式是基于传播发起人,那么传播发起人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持续的实现用户的变现,满足用户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是核心,那么网红需要如何引导用户需求,或创造用户需求才是所有网红需要不断优化和反思的部分。网红的核心说到底是个人信用,个人信用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核心内容,这类核心内容需要具备打动用户的属性。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具备打动用户的属性,这个概念和商品经济的概念类似,首先具备有效性,其次具备社会性。有效性是指用户在通过个人媒介的网红获取的信息具备一定的效用,或者说能够从中受益,既达到了效用性。比如通过内容网红传播的观点或者态度,让用户能够认可或者学习到相关信息,即完成用户的获取。社会性是指用户通过网红获取的信息可再次进行传播分享,同时能够提升用户本身的满足感,即为具备了社会性。
因此,基于网红创造的消费环节创新,本质上是个人信用的创新,个人信用需要具备有效性和社会性的内容,才可打动用户,实现消费环节的变现功能。
三、搭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促进用户经济的高峰值
吴声老师曾说“当我们看到一个故事,被这个故事打动的时候,我的痛点就变成了它基于这个场景的解决方案。”这句话翻译的更直白一些是说,首先我们需要给用户营造一个场景性的故事,在故事讲完后,指出故事和现实的差距,这就是用户的痛点,用户需求其实就是用户的痛点,我们需要不断的挖掘用户的痛点,唤起用户的需求,用户的痛点被唤起之后,传播人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也就是实现用户的变现。“ 场景的核心就是人基于智能硬件,应运于社交网络的生活方式化、应用于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场景变成了一种易于分享、易于转化、易于评论的指数级增长的能力。所谓的场景,已经被碎片化,被深度碰触了。所以当我们讲场景时,它其实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智能手机的器官化,社交网络的生活化所形成的对于碎片的一种深度重组”
吴声老师的这段话深刻的引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经济形态,以及通过创造应用场景唤起的用户需求将会不断促进用户的经济的发展。
那么何为“场景”如何创造“场景”。场景本质上是为了产生购买需求而创造的一种情景,这种情景通常用故事或者内容来表述,能够增加其真实性,让用户感同身受。情景的核心是内容的输出目的,也就是用户的需求,首先我们要让用户感到“痛”,有知觉,这步就是打动用户,其次,我们要提供解决方案,就是如何缓解这种“痛”,这种就是需求满足。因此场景可以起到用户流量拉动,以及用户需求满足的链接作用,这也是移动互联网的核心,实现人与人的链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网红美女会营造让用户羡慕的场景,同时也会提供相关如何成为被羡慕对象的方法,这种就是最简单的场景营销,提出用户需求,同时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只有能够搭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才能促进用户经济的发展。而这一切都基于用户需求的创新。
本文希望通过用户经济的本质传媒经济来分析用户需求在其环节中的创新,同时通过场景的变革和使用,提升用户需求的触达以及用户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营销学原理》主编:侯丽敏华东大学出版社 .
[2]《传媒经济学》 南方日报出版社.
[3]www. eMarketerwww..com 编图182903.
[4]百度百科: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中国电商委秘书长.
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实证研究 篇4
随着4G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活动。移动互联网的出现, 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 在Internet上获取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 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2 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概述
对于用户网络信息行为的界定, 学者们有着诸多不同的说法, 下面我们就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姚海燕和邓小昭指出, 网络用户信息行为是“网络用户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的支配下, 利用网络工具, 进行网络信息査询、选择、吸收、利用、交流和发布的活动。”魏力更则认为, “因特网用户的信息行为主要指用户的网络检索行为。网上检索行为是指用户通过特定的网上信息检索工作来满足特定信息需求的行为。
综合以上论述, 笔者认为, 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是指个人或团体在认知思维支配下, 在实践活动中, 为满足对信息的需求, 利用移动设备进行信息检索、信息利用等活动的行为。
3 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实证研究
3.1 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模型的构建
笔者在对诸多国内外学者信息行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了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模型, 为了更好地验证模型, 我们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3.2 实证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 回收有效问卷374份, 问卷分别从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状况、用户信息行为以及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笔者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3.2.1 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状况
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的研究, 有助于了解用户行为的特征, 为更好地研究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 移动互联网用户呈现年轻化、低收入、以职员和学生群体为主的特点;在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上, 主要的使用场所集中在休息室和办公室, 分别占比87.97%和49.73%;主要的使用频率集中在每天多次, 占总比例的66.04%;在使用时长上, 在4小时以上的用户占比最大, 为36.36%;在接入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活动时, 最常使用的接入方式以Wi-Fi为主, 3G、4G为辅。然而, 随着3G、4G网络的急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会使用3G、4G业务体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感受。
3.2.2 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
在对用户信息行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需求主要以获取日常信息为主, 除此之外, 获取娱乐信息、满足社交需求和购物需求同样是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主要目的。
在信息检索上, 有36.63%的用户还是会选择使用搜索引擎, 另外, 28.88%的用户会选择使用相关APP进行信息检索, 从中也可以看出, 移动互联网对用户信息检索的方式有着较大的影响, 人们已经从使用收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这样的传统方式逐步向使用相关APP的方式转变。在信息检索语言的选择上, 移动互联网用户多以使用关键词为主, 这部分用户占比80.48%, 然而还有19.52%的用户依然使用自然语言的方式进行着信息检索, 这也说明, 部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检索能力还比较差、信息检索水平还不够高。在对用户常用的检索APP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QQ浏览器的使用率最高, 占比74.33%;手机淘宝的使用率占比其次, 为67.11%;排在第三位的是优酷, 占比60.16%。分析结果说明, 用户在选择信息检索工具时, 不仅考虑检索工具检索结果的精确度, 同时对检索工具与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也比较高。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进行信息检索的行为, 相比于传统的信息检索, 乃至于互联网信息检索, 从形式上、行为上都有了较大的革新和进步。
在信息利用行为的调查中, 91.71%的用户会对所搜寻的信息进行筛选之后再利用, 这说明移动互联网用户在信息利用, 仅有8.29%的用户对所获取的信息不再做筛选处理。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大部分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素养较高, 具有较高的信息觉悟, 对所获取信息的准确度也有一定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 我们还发现, 20.86%的用户会经常整理所获取的信息, 41.18%的用户只是有时整理所获取的信息, 另外还有26.20%的用户很少进行信息整理, 甚至还有11.76%的用户从来不进行信息整理。这说明, 移动互联网用户对所获取信息的整理能力还不够高, 用户对信息的利用行为还只是停留在一个较浅薄的层次, 有效整理信息资源, 使信息有序化、合理化, 对信息的利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 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需求较为强烈,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拓展和发展, 出现了一大批获取信息的新方式, 这些方式的出现, 对人们信息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和改变。然而, 从中也暴露出了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何在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 有效地规范和引导用户的信息行为, 都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重点问题。
摘要: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是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仅有助于用户自身信息行为的规范, 也有助于移动互联网的长足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 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信息活动的主要场所,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 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行为,实证研究,移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5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2015.
[2]姚海燕, 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概述[J].情报探索, 2010 (02) :14-16.
移动互联网用户 篇5
摘 要 文章通过对移动社交应用的用户隐私泄露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隐私泄露的根本原因。完善社交应用的通讯录匹配功能,有效的解决了移动社交应用的使用者隐私泄露的问题。
关键词 移动社交应用;隐私泄露;隐私保护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6-0191-02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处理功能被广泛的应用,社交应用为使用者提供更加方便的通信交流服务,相比而言移动社交应用比传统移动通信更加经济实用,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被忽视,就是为了增加使用者的黏度,多数应用增加了“匹配通讯录的功能”,这个功能被成功激活后,应用就会向其使用者进行自动推荐好友,但是相对的这里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通过分析攻击形成的原因,进一步为开发者提供相对可行的防御措施。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
1.1 匹配通讯录功能
现在的移动社交应用为了增加其使用者的数量,增加使用者对其应用的黏度,就使得通讯录匹配功能成为了各类社交应用的标准配备。想要使用通讯录匹配功能就一定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用户需要将手机号码在开始使用应用的时候与其进行绑定。第二,就需要社交应用用户的显示地同意社交应用程序可以上传使用者的通讯录和一些具有特定通讯摘要信息。只有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应用程序就会把使用者的通讯录信息上传到其应用的服务终端,然后从终端返回已经注册和绑定的手机号码、应用账户,然后使用者就可以对其进行浏览和添加好友,这种通讯录匹配功能给使用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增加了好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使其朋友圈逐渐的扩大范围。这种功能的运用是建立在一个潜在的假设上默认使用的,就是通过通讯录信息真正反映出这一使用者的社交关系,程序中的假设用户会和联系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任,认定推荐账户信息不会造成安全风险。但是,真正的事情虽然给使用者带来了便捷,但是安全风险也是同时存在的。
1.2 潜在威胁分析
因为账户信息是社交应用使用者在虚拟的网络中唯一可以识别身份的信息,所以使用者会透过这个信息判断对方的身份的真实性,习惯于把信息填写的尽可能详细,貌似这些账户真实可信,但是攻击者却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窃取和伪装诈骗,导致使用者通过常识性意识进行判断时出现偏差和严重的失误,致使网络欺诈的
发生。
1)网络攻击者通过此种方法非法窃取大量用户信息和用户的手机号码。因为手机号码又是唯一可以进行身份确认的内容,在根据其填写的个人信息,二者相结合就可以使攻击者更加了解用户的资料,所以这种方法就可作为攻击前期的准备。
2)通过恶意窃取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后,一些恶意用户尤其是发送一些垃圾短信的制作人员,就会向社交应用提供指定的一组手机号码,查看其是否在正常运行中。他们能够收集大量的手机号码,然后对这些获取的用户资料按照设定的不同范围进行统计。例如,年龄、性别、位置等,然后对其按照喜好和兴趣投放可能会感兴趣的广告,进一步扩大了广告投放的范围。
3)一旦用户注册了数个应用程序,这些恶意用户就会从不同的应用程序获得不同版本的资料,然后这些攻击者就会整合手里相关的资料,最终获取到一份更加细致全面的用户资料。例如,学校、公司等,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恶意攻击者就会对其进行网络诈骗。
4)恶意攻击者可以通过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身份剽窃,通过克隆的方式复制出和用户一样的身份,而这一用户身份则是虚假的。通过克隆出和想要攻击的目标账户一样的身份账户,展开更进一步的攻击。对于攻击者来讲,获得的账户信息越全面,所要进行复制克隆的身份就更加正式,而实际上的攻击效果也会越明显。有效的防护措施
实际上,移动社交应用中所涉及的匹配其功能,其实际的作用价值是非常大的,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使用者在线上的交流和沟通,还能够很好的融合进用户的正常生活里增加了用户对于移动应用的使用黏度。本文针对这种隐私漏洞,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希望给其开发人员一些借鉴,然后设计开发出一些更加安全可靠的应用程序。
首先,再以实名制为基础的移动社交应用程序中,其应用的账户名差不多都能提供有观其用户的身份信息时,用户所添加的推荐用户都是来自智能终端的通讯录,仅需要用户名就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身份判断。所以在应用进行实名制注册以后,服务终端所返还的信息只返回用户名就可以,其他相应的资料可以不用进行返还。例如,手机号码等。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应用程序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恶意攻击者获取。
其次,对于那些没有进行实名制注册的有关通信类的应用程序,其显示的信息只是目标用户的通讯录,其中包含了通讯录中联系人的姓名、手机号码,因为这些信息应经可以满足确定推荐好友的身份,这样就可以杜绝了手机号码和应用注册账户之间绑定的反射,有效的控制了恶意攻击者获取其相应信息资料。
最后,在社交应用使用通讯录匹配功能时,可以向应用的使用者推荐通录中已经是应用用户好友的手机号码,而这种具体的方法就会特别试用于这种推荐手机号码加为好友的。这种加手机号码的方式比使用电子邮箱地址具有更加高的隐秘度,也能更好的反映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拥有对方的手机号码,可见其反映的关系多是很好的朋友,通过使用这种方法来添加朋友,不仅可以降低恶意攻击者窃取使用者资料的可能性,也不会影响到匹配功能的实际使用。例如,腾讯腾讯公司出品的微信应用已经全面的采用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但是其中还有部分问题值得完善。虽然微信应用已经有效的降低了通过匹配功能来推荐好友的次数,只有在使用者已经在添加了一部分好友的情况下,剩余的好友才会被推荐,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了恶意攻击者不能够在短期时间内获得用户资料,但是在映射关系上还是存在问题,攻击者可以对通讯录信息划分小部分后进行攻击,进而获得众多用户的信息资料,实际上这种安全隐患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结论
总而言之,文章通过对智能终端移动社交应用中通讯录匹配功能存在着致使隐私泄露的威胁,这种实际的威胁就是攻击者恶意的获取社交应用使用者的资料信息,从而进行诈骗、欺诈等活动。但是实际情况表明,社交应用的使用者还是比较信任社交应用的安全性,偏向于填写一些真实的个人信息,由于不同种类的应用,用户给予定位的实际价值定位和信任程度还是不同的。通过产生这一危险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文章提出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我们建议从应用的开发者开始就应该注重真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之间的实际区别,一旦二者之间出现联系,就应该及时意识到,在程序开发过程中对此类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尽可能的避免恶意攻击者的攻击。
参考文献
移动互联网用户 篇6
Mobile Internet Consumers will Exceed PC Users in 2012
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方向似乎已经明朗。在8月20日举行的2011电子商务年会上,业内认为 2012年底,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超过个人计算机PC用户,而多家移动互联网及周边产业都开始转战移动互联网市场。优视董事长俞永福就断言,2012年年底对互联网来说是个关键时点。手机上网的用户数将超过PC上网的用户数,超过这个临界点的时候,以后再提互联网一定是指移动互联网。
面对需求日益旺盛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嗅觉灵敏的各大电商巨头们也都纷纷加紧抢滩布局。凡客诚品于2月底高调进入移动电商领域,卓越亚马逊直接把移动电子商务定为自己的战略,京东商城、当当网也推出了Android、iPhone等手机客户端。俞永福认为电子商务转战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最重要的趋势。
昌平园推出特色微型专业园
Changping Park Releases the Special Miniature Professional Park
“2011昌平园拓展产业空间暨特色微型专业园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昌平园即将被国家批准的政策区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昌平园向投资者首批推出了企业墅、北医健康产业园、北控宏创科技园、福环“研发中心”四个特色微型专业园,总面积达到37万平方米。其中代表园区企业墅作为商务总部办公集群,结合高成长企业特点,在交通、环境、建筑等方面彰显企业形象,为降低运营成本、政策支持、企業选址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会上昌平园管委会主任于泓表示,昌平园未来的发展将坚持“扩容与提质、增量与增效”并重的原则,科学规划特色产业板块的空间布局,在“十二五”期末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总收入达到35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2020年昌平园的经济总量将占到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总量的10%以上,突破万亿元。
工信部将发布战略新兴产业13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
MIIT will Release 13 Focus Areas Special Plans for Strategic New Industries
工信部政策规划司巡视员李国斌8月20日表示,工信部正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目录制订,进入该目录的产品将获相关政策支持。针对由工信部牵头制订的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这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工信部将这4个产业细分为13个重点领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专门司局在做具体研究,从而最大程度地对这些产业加强指导,确保其有序开展、良性发展。13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将非常细化。
海淀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数量将达22家
Haidian Overseas Returnees Incubator Parks will be Reached 22
中关村计划于年内新建4—6个留学人员创业园,目前全市已经确定建立3家,其中已明确今年将在海淀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至此,海淀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数量将达22家。
据了解,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是北京首家以多媒体创意产业为核心发展方向的跨媒体科技园区,也是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将建的4个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区之一。在其成立留学人员创业园之前,海淀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21家。
海淀区举办政企交流会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Haidian holding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Communication Meeting to Solve the Business Difficulties
8月19日,海淀区第二次政企交流早餐会在清华科技园举行。中共海淀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隋振江,常务副区长杨志强与企业家共进早餐,倾听企业的呼声和建议,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CEO林杨、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东涛、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朝阳、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长李佩勋、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志方、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士谦等企业家与领导进行了坦诚沟通和交流。
隋振江认真听取了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并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秉持“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投资者”的服务理念,全力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全面优化发展环境,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是投资者的天堂、创业者的乐园。
石景山区部署“十二五”科技工作和园区发展
Shijingshan Deploys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for Technology Operation and Park Development
8月11日,石景山区隆重召开科技工作会暨园区建设推进大会。会议对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和园区发展进行了部署,为获得2010年度石景山区科学技术奖和2011年度石景山区重点实验室与创意工作室的单位举行了颁奖。
区委书记荣华在讲话中强调: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刻认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在促进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不断开创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加强领导,凝聚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首批国家注册AAA标志授权26家企业
The First AAA National Registration Signs Authorization to 26 Enterprises
在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由中国产品质量协会推进的国家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又取得新成效。8月8日,中国产品质量协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获得首批国家注册AAA标志授权的26家企业名单。
AAA标志代表着企业具有面向市场的广告公信力、企业信用管理服务、免费高效的融资信用服务。拥有国家质量信用AAA等级标志的产品意味着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强、产品质量水平高、信用履约能力强、财务状况健康支付能力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获得国家注册AAA标志合法使用权的企业是:北京中融安全印务公司、宁夏金旌矿冶有限公司、天津津鼓风机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太西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齐鲁武峰塑料有限公司、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州第二电子仪器有限公司、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二一工厂、北京西飞世纪门窗幕墙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兴林产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金华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平顶山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泓阳机械有限公司、江西益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国强镀锌实业有限公司、山东华信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生医疗器械(中国)有限公司、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新疆金特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坚固水泥有限公司、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特不同音响(苏州)有限公司、中食都庆(山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中央、市、区统战部调研组到启明星辰调研
The Survey Research Group of Central, City and District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Investigated in Venustech
8月18日,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副主任姚植传、市委统战部研究室副主任郑高智率领的中央、市委统战部海淀区社区及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调研组到海淀园重点企业——启明星辰公司调研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党组织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情况。
调研组听取了海淀园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毕淑琴关于园区开展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情况汇报,并听取了启明星辰公司党组织负责人赵武进关于企业党组织开展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和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情况介绍。
移动互联网用户 篇7
但是, 从相反的角度而言, 移动互联网也为电视媒体的转型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机会和舞台。电视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与渠道的融合, 想象空间远远超越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发展模式。电视对于移动互联网而言, 不仅意味着一个屏幕、一种终端, 更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场景;而移动互联网对于电视而言, 则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交互方式、用户市场和信息传播模式。本文基于用户视角, 把脉“移动互联网+电视”的未来走向。
一、用户逻辑:移动互联网对视频用户的影响与改变
手机等移动终端作为互联网的移动化延伸, 其用户媒介接触行为一方面继承了电脑端互联网用户的行为特点, 如用户整体低龄化、用户使用目的娱乐化等;另一方面, 移动终端的用户行为也表现出其独具的特点。用户媒介接触习惯特征的改变, 根源于移动智能终端作为信息传播的物理介质与生俱来的媒介特性。
首先, 从用户对于移动视频的接入方式来看, 更多的用户选择使用手机应用程序 (APP) 客户端观看视频, 而较少使用手机浏览器工具;其次, 就使用方式而言, 用户既通过移动终端观看各类直播或网络节目, 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终端参与节目内容的传播过程;第三, 就视频观看时间和地点而言, 移动视频的用户行为在空间层面表现出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 而在时间方面则表现出相对的集中性特征, 即突出地集中在夜晚接触移动视频。
(一) 终端使用行为特征的改变——从三屏分立到多屏联动
随着电脑终端的用户市场渐趋饱和, 目前手机终端的使用率超越了传统台式电脑, 移动智能终端成为用户上网行为比例最高的途径和方式。IPTV、数字电视等新兴广播电视业务形态也开始将电脑、手机等终端纳入其传输体系中, 如北京有线电视的“歌华飞视”业务, 用户可以通过Wi-Fi网络, 将移动设备终端、个人电脑终端和家庭电视终端联系起来, 实现在移动设备和电脑上观看各类电视节目内容, 形成电视、电脑、手机/平板设备三屏的联动。
随着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形态演化, 用户的信息来源变得多元, 而不再只依赖单一的媒体, 用户的媒体使用时间既被多种设备分散, 又通过多种设备的联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宏观上来看, 用户对于媒介终端使用行为的迁移总的来说是从三屏分立向多屏联动的迁移, 多屏联动已开始成为用户信息生活的重要表现。
(二) 媒介使用时间长度的变化——从电视、PC到移动端
当前用户对电视媒介的使用时间越来越少, 网络视频、移动互联网视频作为重要的网络应用之一, 无可避免地分流了一部分用户对电视媒体的收视。In Mobi发布的《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 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的有效媒体接触时间为5.8小时。其中, 利用手机和平板上网时间总计达到146分钟, 占42%, 远远超越PC互联网 (100分钟, 29%) 和电视 (60分钟, 17%) , 并且已经接近PC互联网与电视媒体的总和。手机更是凭借其104分钟的媒体使用时间 (不包括用户打电话、收发短信等非媒体使用时间) 成为最受欢迎的移动媒体。
近年来移动视频业务的流量激增, 更加催化了网络视频观看行为向移动端的转移。优酷土豆2014年3月的视频营销指数显示, 在视频观看上, 移动端流量已经超过PC端;特别是19-35岁人群更喜欢用移动端观看视频。就日均VV流量指标而言, 2014年3月优酷土豆的移动端流量已经占整体的62%, 且人均观看次数也远远高于PC端。[1]
(三) 媒介接触时段的迁移——从相对互补到趋于一致
首先, 从传统电视媒体收视时段的变化来看, 受众在传统意义上的电视黄金时段的收视行为开始减弱。虽然在过去四年中, 观众使用电视的时段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依然以晚间19:00-22:00为观众到达的集中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近年来, 晚间黄金时段电视的受众到达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全天电视观众到达的时段峰值由65.4%下降至63.1%。[2]
与此相对应的是,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时段则从最初的与电视媒体收视时段互补向趋于一致发展。根据百度2012年第一季度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相关数据可以看出, 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时间高峰突出地分布在晚间21:00-23:00;而Talking Data移动数据研究中心2014年发布的《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数据则表明, 移动终端用户每日上网时段突出地表现为两个高峰, 即上午10:00—12:00和晚间19:00—21:00 (见图1) 。从2012年和2014年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当前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时段发生了转移, 愈发趋近于传统电视媒体的高峰时段特征。从收视时段的角度来看, 不可避免的, 移动互联网分流了用户对于电视媒体的注意力分配。
(四) 媒体使用地点的转移——从家庭情境到无所不在
用户对传统电视媒体的使用地点多是在家中 (客厅) , 电视从出现伊始就扮演着家庭信息中心的角色, 与电视相比,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地点更加灵活。2012年CNNIC发布的相关数据发现, 48.3%的用户在公交、地铁、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上使用手机上网;40.9%的用户在咖啡厅、图书馆等场所通过手机上网;此外, 其他公共场所, 甚至卫生间、床上也都是用户较常使用移动终端的情境和地点。[4]
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1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手机媒介广告接触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 移动互联网上网行为充斥在无所不在的空间环境中, 涉及交通工具、办公场所、娱乐场所、购物场所等多元空间环境;并且, 用户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下的移动上网行为占比远远超过了在家中移动上网的比例。
(五) 媒体广告市场的迁移——从电视广告到移动端展现
全球范围内, 移动互联网的广告花费规模及其在广告市场总体中所占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长, 特别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增长更是迅猛。e Marketer近期的报告表明, 2014年亚太地区的移动网络广告总花费超过83.6亿美元, 亚太地区移动网络广告花费占所有数字广告花费的20.2%, 并占该地区所有广告投入的5.5%。2013年以来, 亚太地区移动网络广告花费增长210%, 其中中国占了三分之一多, 首次超过日本。[5]
在各类移动互联网媒体业务中, 移动视频由于其较高的用户黏性、所能带动的流量规模及其增长水平, 成为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后起之秀, 发展势头迅猛。2014年全球第一大移动广告网络Opera Media works发布的《2014年移动广告状态报告》显示, 2014年全球移动视频广告展示份额增长超3倍。就我国移动互联网视频广告市场发展而言, 优酷土豆2014年第二季度移动端的营收占比超过30%;爱奇艺2014年第一季度移动端广告收入已占其总收入的30%;搜狐视频移动端广告增长势头强劲, 投放视频移动端广告的广告主数量不断增加, 移动端收入已高于PC端。[6]市场反应表明, 当前随着用户媒介接触行为不断向移动端迁移, 视频观看行为愈发朝着移动互联网转化, 被视为电视媒体经营之本的广告投放花费也在随之向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视频流动。
二、竞争逻辑:“移动互联网+电视”的新一轮用户争夺
无论是流媒体手机视频还是移动多媒体广播, 抑或移动端视频APP, 这个阶段的“移动互联网+电视”市场竞争是围绕内容本身, 是对移动端视频内容受众注意力的一种争夺。当前, 新的一轮“移动互联网+电视”市场竞争正在拉开序幕。这一阶段的竞争逻辑, 不再仅以内容本身为核心, 而发展为对用户的争夺, 是围绕着电视使用情境, 对用户入口的抢占。
从用户视角去考察电视媒体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 主要是将电视作为一种移动互联网下的应用场景, 分析该场景中电视观众收视行为背后的用户需求。例如参与节目互动的需求或者获取消费优惠的需求, 并以此为切入点,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入口和互动手段, 让电视观众从观看电视转变为参与电视, 从而将电视观众转换为电视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电视媒体自建平台入口的模式, 例如湖南卫视的移动互动社交应用“呼啦”;另一种是移动互联网平台主导的模式, 例如“微信摇电视”平台。
(一) 电视媒体自建平台模式, 具有不可复制性
作为一款由电视媒体推出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 “呼啦”服务于湖南卫视的在播内容, 产品有着很强的内容驱动性, 是一个强内容关联性的产品, 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节目营销宣传工具。[7]通过“呼啦”, 湖南卫视实现了各类节目、剧集、大型活动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以及其客户端用户之间的互动, 进而实现了从吸引电视观众向运营电视用户的转换。
“呼啦”自2012年12月31日上线以来, 也经历了几次重要的版本更新。在早期版本中, 观众只能参与节目投票、活动抢票和简单的评论互动;而在后期发展中, 除了让观众通过全屏识别功能获得节目互动引导信息之外, “呼啦”还引入了用户成长体系、内置手机游戏、设置栏目公会和直播聊天室, 并开放第三方登录和社会化分享。“呼啦”通过与湖南卫视节目内容的深度整合, 通过每个用户完成每天伴随节目而设计的各类热门任务, 参与各个热播节目的公会系统, 从而使手机用户与电视观众紧密黏连。[8]
借助“呼啦”, 湖南卫视的多档节目和相关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互动效果。曾有400名观众通过“呼啦”报名参与湖南卫视暑期粉丝握手会;[9]《我是歌手》节目的万达院线直播活动中, 用户通过“呼啦”抢票进而到万达院线线下观影的转换率高达99%。[10]此外, “呼啦”也帮助湖南卫视的广告客户实现了消费者、广告、节目内容三者之间的深度关联。《中国最强音》联手蒙牛酸酸乳“呼啦”互动近2亿次, 与蒙牛包装袋进行AR互动人次也高达10万人次/天。[11]
在“呼啦”模式中, 卫视媒体主导着产品的运营和平台的搭建, 从多方面入手完善其社交产品功能, 不断增强用户黏性, 进而发展成为湖南卫视用户的主要移动端入口。“呼啦”的成功源于湖南卫视的独特优势和成功运营。首先, 湖南卫视生产的优质内容是其核心资源, 能够持续吸引观众进而形成稳定而忠诚的收视群;其次, 湖南卫视的观众群与移动互联网用户群具有高度一致性, 其在15-34岁年轻人群中, 全天、晚间、黄金档、后晚间、白天等时段的收视均排第一。[12]“呼啦”的成功, 离不开湖南卫视这一强势平台的优质内容, 也离不开湖南卫视精准的观众定位, 这一模式难以被其他电视媒体复制。
(二) 移动互联网平台主导模式, 带来“双刃剑”效应
微信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移动社交应用, 目前拥有超过8亿用户, 被认为是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入口。2015年央视春晚与微信的“摇一摇”合作, 创造了互动总量110亿次、互动峰值高达8.1亿次/分。2015年春节过后不久的3月31日, “微信摇电视”平台随即开放注册, 电视台和节目方可以向微信运营团队提交接入申请。
“微信摇电视”平台是微信这一巨无霸级的国民应用在电视场景下的行业解决方案。用户在电视节目直播过程中, 通过微信上的“摇一摇”功能, 即可进入电视台预先设置好的互动界面, 直接参与节目互动, 从而打破了内容和观众分离的问题, 打通了电视端与手机端之间的物理屏障, 实现了跨屏互动, 也创造了电视节目与观众的沟通平台。
微信与春节晚会的合作模式, 对于电视台、微信以及广告主来说, 三者在其中都能获得相应的市场价值或社会影响。但是, 对于电视媒体而言, “微信摇电视”可谓一把双刃剑。
首先, 就积极的影响方面而言, 对于电视台来说这种即时互动的方式可以吸引年轻用户群体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电视屏;并且, “微信摇一摇”这种互动形式比扫描二维码的形式更为直接、更好参与, 提高了电视的用户体验;电视媒体更可以利用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特点, 实现了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结合, 拓展了电视媒体的传播模式;第四, 电视媒体还可以通过与微信的合作, 从用户“摇电视”行为中提取地理位置、观看时长、节目喜爱度等高价值数据, 这些数据可服务于商业营销模式的创新, 也可为电视节目的营销模式提供选择依据, 精准地为不同的人群准备不同的互动方式, 提升营销效果。[13]超级APP微信和主流电视媒体央视的结合, 优势互补、影响加倍, 拓展了电视媒体的广告资源, 也让广告主更加认可了春晚这个平台的广告传播价值。
▲“微信摇电视”、“呼啦”是将电视观众转换为电视用户的两种主要模式。
然而, 微信通过摇电视平台直抵传统电视媒体最后的根据地——家庭和客厅, 与传统电视媒体展开了正面竞争, 即对于家庭用户入口的争夺。通过“摇电视”, 微信利用自己的平台属性绕过了电视机硬件以及电视台, 直接碰触到那些向电视产业输血的广告主们。[14]用户通过“摇电视”可以直接接触广告商, 而基于微信的大数据分析, 广告主又可以将营销费用精准地投递到目标用户身上, 实现广告价值的最大化, 甚至通过微信的在线支付功能将节目流量转化为用户真实的消费行为。
当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接入“微信摇电视”平台, 当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在通过“微信摇电视”与观众互动, 当所有的用户也都熟悉并习惯一边看电视一边摇手机, 微信对电视生态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深入, 进而掌握更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对于电视媒体而言, 原本属于电视节目的观众并没有成功地转化为电视媒体的用户, 却更多地转化成“微信摇电视”平台的用户。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主导模式下, 移动互联网与电视的联姻, 电视媒体难以建立属于自己的用户入口。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电视”的竞争格局下, 传统电视媒体亟需重新建立起一整套思维逻辑, 既要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规律, 又要尊重电视媒体的移动化发展历史;既要深刻理解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运营逻辑, 又要建立正确的“移动互联网+电视”竞争逻辑, 方能科学布局, 创造电视的移动互联网市场领地。
摘要:电视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与渠道的融合, 想象空间远远超越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发展模式。电视对于移动互联网而言, 不仅意味着一个屏幕、一种终端, 更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场景;而移动互联网对于电视而言, 则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交互方式、用户市场和信息传播模式。本文基于用户视角把脉“移动互联网+电视”的未来走向。
移动互联网用户 篇8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 N N IC) 《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在广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 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狭义上专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 通过移动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 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2016年4月1日, 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发布了《2015~2016中国移动电商市场年度报告》。该报告指出, 2015年中国移动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4亿人, 移动电商成交额首次超过PC端, 预计到2018年中国移动电商消费者规模将接近5亿。可见, 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已受到移动互联网的深刻影响, 企业管理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新的营销模式。
二、移动互联网消费行为特点
(一) 消费者购物行为模式
一般来说,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为五个阶段:购买动机、信息收集、商品评估、购买决策和后期评价。
购买动机, 是指在网络购买活动中, 能使网络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某些内在的动力。购买动机分为需求动机和心理动机。其中需求动机由消费者工作生活产生的客观需求;心理动机由社交、归属、成就和荣誉等意念产生的主观需求。
信息收集, 是消费者确定自身需求后为制定购买决策而主动收集产品信息。在这一过程中, 消费者先从内部收集信息, 包括回忆购买经验等;然后转向外部收集信息, 如网络搜索商品信息, 咨询客服特殊要求, 以及询问他人购买经验等。
商品评估, 即是消费者对已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 这一阶段中消费者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理性和非理性层面的因素将在本文第三节进行分析。
购买决策, 指消费者通过分析, 确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何种价格购买何种品牌商品等一系列复杂的购买决策内容。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包括购买时机、支付方式、方案实施、后期评价等环节。
后期评价, 是消费者对所购买的产品进行评价和反馈。主要包括退换货原因分析、分享使用心得等内容, 并且越来越倾向于将这种评价反馈在社交平台上。
(二) 移动互联网消费行为特点
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民的网络消费行为明显区别于传统互联时代。奥菲传媒发布的《2015移动互联网人群行为分析报告》认为, 被精确定位人群后投放的广告, 反而更容易引起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消费行为。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移动营销发展研究报告》指出, 只有18.4%的社会化媒体用户仅使用PC端登录帐号, 46.8%的用户同时使用PC端和移动端帐号, 且跨屏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要高于仅在PC端或仅在移动端登录的用户。央视市场研究i C T R发布的《中国网络购物市场需求调研及投资定位分析报告 (2014~2018) 》显示, PC网民和移动网民日均上网次数分别为14次和41次, 在线时长分别为46分钟和154分钟。笔者根据以上3个咨询机构发布的3份互联网报告, 比对了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消费行为特点,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移动互联网用户更为年轻, 跨屏特征明显, 影响购物的因素更加复杂。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影响移动互联网用户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三、移动互联网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一) 移动互联网消费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消费行为, 会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层面上受到影响。
1. 理性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认知经验、优惠折扣、消费习惯、财务状况、支付安全等。认知经验包括消费者自身的教育背景、学历认知和购买经验等因素, 主要体现在年龄大小、性格情绪、兴趣爱好、教育程度、网购次数等方面, 这些都是消费者网购行为的基本属性。
优惠折扣对于促进移动互联网用户消费的效果明显。艾媒咨询的数字显示, 2015年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购物应用软件中, 手机淘宝以74.2%的占比遥遥领先。用户浏览移动购物 (服务) 应用的主要原因是有购物需求 (57.3%) 和有促销优惠 (54.8%) , 可见在移动端网购的消费习惯正在形成。
网购消费习惯养成后, 将降低冲动型消费比例。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中国电商“刷单”现象调查报告》指出, 近五成受访网民表示网购时十分重视商品评价好坏, 而仅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十分重视商品销量。更多消费者倾向于花时间浏览商品评论内容, 购买决策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行为更趋于理性。
消费者财务状况直接影响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购买决策。学历认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能在掌握自身财务状况的前提下合理消费, 如果涉及家庭开销时会对网购行为更加谨慎。
支付安全漏洞无处不在。在消费者支付价款的过程中, 钓鱼软件、黑客攻击或者安全漏洞都有可能威胁到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一旦当社会上出现恶意软件入侵移动设备, 或者公共W IFI被窃取用户信息等负面报道时, 移动互联网用户都会在一定时期内减少网购行为。
2. 非理性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心理学的刺激理论和情感理论, 具体表现为冲动消费。刺激理论。行为心理学创始人W atson建立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指出, 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刺激和反应两部分。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 刺激来自两 (总第622期) T im es方面:身体内部的刺激和体外环境的刺激, 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的。如产品特性、销售场所、促销方式等都属于外部刺激。Stern (1962) 认为冲动购买行为是由商品特性或者促销活动产生的外部刺激, 诱发了潜在的新需求。B eatty (1998) 认为浏览网页的便利、购买方式的简易与冲动消费之间是存在正相关的。W ells (2011) 探讨了消费者的冲动购买特质与网站质量对冲动购买欲望的交互作用, 结果证明冲动特质是影响网络冲动购买的一个关键变量。
情感理论。人在面对事物的时候会产生两种类型的反应过程, 即情感和认知。R ook和H ock (1987) 认为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本质在于其购买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反应, 他们提出冲动购买行为应包括五要素:突然的购买欲望、心理开始失衡、产生心理挣扎、认知评估能力降低、不再追求效用极大且不考虑购买后果, 这是R ook等人提出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的情感理论核心。从情感理论来看, 冲动性购买行为是感性战胜理性, 是情感反应的结果, 这与刺激理论的解释不同。国内学者岳海龙 (2005) 和李荣华 (2008) 在研究中国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时, 发现了愉快情感与冲动购买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 移动互联网消费行为模型
从上述内容可知, 影响移动互联网用户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 需要从中找出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消费行为理论模型, 然而, 传统互联网的行为理论模型已不再适应新的互联网环境, 因此需要构建新的消费行为理论模型。常见的行为理论有4种:理性行为理论 (T R A) 、计划行为理论 (T PB)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 (T A M) 和心理账户理论。Fishbein和A jzen (1975) 依据社会心理学对有意识的行为进行描述, 发展出来理性行为理论, 主要通过行为态度与行为意向预测个人的实际行为。然而行为的执行不只是由个人动机所决定, 于是A jzen (1985) 往T R A加入新要素“行为控制”, 形成了计划行为理论。T PB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但是D avis (1986) 认为主观规范来自于社会文化的影响, 且不容易测量, 所以舍弃主观规划并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 从个体对技术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用户接受信息技术的过程。除此之外, K ahnem an和T versky (1981) 运用Psychological A ccount理论, 指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等过程。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消费行为研究大多使用了T A M模型, 例如W u和W ang (2005) 利用技术接受T A M模型研究了台湾在移动银行、移动购物、移动投资以及其他在线服务行为, 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 感知风险、成本以及感知匹配度对移动商务的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Lu和Su (2009) 用技术接受模型研究了基于移动购物网站的购买意愿影响因素, 他们发现感知忧虑对移动购物意愿有负向的影响, 而感知娱乐性, 感知有用性、感知匹配对移动购物意愿有正向影响。Petina (2011) 发现移动设备界面的感知易用对移动购物的感知娱乐性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笔记认为, 通过合理的消费行为理论假设, 可以精简影响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 再从中选择参数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 以此建立回归方程, 能拟合出较好的统计曲线。
四、企业营销对策
2016年1月22日, CNNIC?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为《报告》) 。《报告》指出, 截至2015年12月, 中国企业互联网使用比例达到89.0%, “互联网+”已经纳入每个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 企业管理应做到理论结合实际, 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
(一) 建立模型驱动经营计划
在T A M等理论模型的指导下, 根据企业关心的参数制作问卷, 通过移动平台调查用户需求,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验证理论假设是否成立;然后, 利用成立假设所对应的参数, 作为企业营销的有效数据, 建立多元统计分析模型, 按照拟合曲线的分布规律, 预测和控制商品库存。
(二) 互动反馈提高沟通效率
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可以精准定位用户, 提高商家与用户沟通的效率。《报告》指出, 2015年34.0%的企业在基层设置了互联网专职岗位, 在开展过移动营销的企业中, 微信营销推广使用率达75.3%。企业不仅能获取更多有价值数据, 还能及时应对负面消息进行危机公关。
(三) 试水“视频电商”营销模式
《报告》指出, 2015年手机网络视频使用率为65.4%, 相比2014年增长9.2个百分点。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作为下一个风口, 上线虚拟现实“视频电商”业务, 可以给用户带来沉浸式的购物体验, 从非理性层面刺激用户, 实现边看边购, 挖掘视频的电商价值和内容衍生价值。
(四) 线上线下体验引导消费
新的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实体零售商主动拥抱互联网, 弥补线上线下购物的服务差距。网络电商可在实体门店开设自提服务, 并制作虚拟门店购物体验场景, 从不同角度引导各种消费人群进入线上和线下市场, 提升客户购物体验。
五、结束语
现阶段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消费行为研究刚刚起步, 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改进相关理论模型, 实证研究影响用户网络购物的主要因素。本文将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消费行为特点进行对比, 不仅分析了传统理论模型在企业中的适用性, 还在理论模型、数据统计、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企业营销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石景燕.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时代金融, 2016 (1) .
[2]吴威.基于TAM模型的消费者移动网络购物行为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5 (13) .
移动互联网用户 篇9
关键词:移动即时通讯,用户体验设计,用户研究,商务办公
1 移动互联网应用概述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 移动互联网应用也日趋丰富, 用户习惯从非智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迁移, 使得手机不再局限于通信相关功能, 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服务被用户接受。从手机QQ、移动微博到移动微信, 从手机冲浪逛淘宝到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移动定票, 我国的智能手机用户的移动产品使用能力日趋成熟, 服务也呈现多样化发展[2]。
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 手机即时通讯类服务依然占据首要位置。而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产品如地图、导航类应用是目前用户渗透率最快的应用, 用户使用量提升达35%。工具类应用如移动搜索等服务与社交媒体类应用如微博等涨幅也在10%~20%之间。手机支付、酒店机票预订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也达到了破冰性的发展。总结一下, 目前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最常使用的移动应用类型包括: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 (LBS) 、社交媒体、即时通讯、电子商务、实用效率工具。这些真实研究结果也反映了市面上大多数的移动应用产品形式。
2 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使用情景和用户特征
研究以上类型应用与移动设备的使用特点, 可以总结出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一些使用情境和用户习惯特征:
(1) 基于完成微任务的效率型使用。和笔记本电脑、便利贴与记事本最大的区别是, iphone不离身且非常轻便易携带。用户利用随处的一点点碎片化时间可以记录下刚闪过的想法, 查看下日历与待办事项, 查收下邮件, 而智能手机正好可以帮助到人们。在这种情境下, 应用要保证用户在一手持机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地完成一些精简的任务流程, 界面的容错性、识别性都要高, 要能适应随时被打断的情况。从用户体验设计的角度来说, 这种类型的需求可以归入效率类, 需要建立短小明确的用户故事, 分析用户使用中的重点, 并从任务目标出发简化操作路径, 为短暂而频繁的使用而优化。
(2) 基于即时位置的工具型使用。智能手机往往包含各种传感器, 以典型的Iphone为例, 机内装备有摄像头、话筒、GPS、指南针、运动检测仪等, 可以说除了嗅觉和味觉, 占据了人类最主要的感知能力:视觉、听觉和触觉。于是只能手机上各种基于位置的应用层出不穷:即时当地天气预报、周围餐厅探路, 旅游向导……使用这类服务时, 用户往往处于室外或异地的途中, 所想获取的信息也是高度基于地理位置的。从用户体验设计的角度来说, 建立用户故事时要发掘用户所想要关注的点, 将产品自身的核心功能与移动设备所处的位置和上下文情境建立有创意的联系, 使产品的价值得到提升。
(3) 基于闲散时间的娱乐型使用。作为一种覆盖面很大的需求, 这种情况出现于很多种产品形式之中, 显而易见的是移动游戏, 其实移动视频、移动阅读等一系列需要引发用户沉浸的功能都可以算作娱乐类型。这种形式在ipad等一些新兴的移动平板端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使用这类应用时, 用户往往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 有一段相对比较长的空闲时间用来放松。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 设计师要着力于研究用户的娱乐消费喜好, 设计产品时采用特色鲜明、高吸引度的方案, 创造更加逼真、令人愉悦的体验。
(4) 移动平台体验设计的另外一个特点是, 系统平台种类多, 且大多拥有自己的设计规范。对于移动产品设计师来说, 熟悉这些差异, 并针对每个平台提供一致又适配的体验设计方案非常重要。
3 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体验设计差异
设计以市场占有率最高i OS、Android、Windows Phone三个平台为例, 主要有以下一些体验设计差异。
3.1 基本视图设计模式的区别
以切换不同功能模块的组件为例, 作为应用最顶级的设计元素, 在三个平台中处理方式完全不相同。i OS应用采用一贯的“tab bar”水平切换的形式, 一般放置在页面的地步。而在逐渐成熟统一的Android平台4.0规范中, 提供两种视图切换控制的方案, 一种是顶部的导航栏标题添加下拉触发点击下拉后显示供切换的视图菜单, 另一种是在顶部的导航栏下方加入一个视图控制栏, 提倡支持手持滑动切换。在Windows Phone平台上视图导航通过“全景视图”的创新交互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将所有供切换的视图一次性载入, 用户的手机默认只显示第一屏的内容, 通过滑动手势直接呼出后面的页面, 使视图切换平滑度大为提升。类似的界面交互差异还有很多, 在三个平台各自的设计规范中有详尽的描述。
3.2 导航逻辑的不同
在i OS平台的导航系统中, 所有前进和后退是通过屏幕上的可触按钮激发的, 程序是按照逐页逐页的方式切换, 类似于顺序播放的电影逐帧画面。点击返回按钮返回前一页, 可以发现i OS以页面为单位控制切换。而在Android和Windows Phone中使用物理返回键完成后退动作的, 且是按照时间为顺序的操作流逻辑进行。比如打开某功能, 在页面上点击出现弹框, 那么按返回后是隐去弹窗而不是去往上层界面。在Win Phone平台中, 返回逻辑是系统级别的, 也就是说在桌面点击返回, 会打开前次打开的应用。
3.3 系统机制的差异
在系统的层面上, i OS和Windows Phone应用的权限较低, 不能参与到系统级别的一些属性设置中去, 更不能修改其他应用的内容。而在Android系统中一款应用有权限对系统进行一些操作, 还可以让其他应用执行特定操作。这使Android系统上的应用设计可以涉及到一些i OS和Windows phone上不能支持的功能, 类似系统优化, 杀毒类的功能。还有一个系统级别的区别就是多任务的支持, Android真正支持后台运行的功能, 而i OS和Win Phone会对转移到后台的程序暂停运行进程。
3.4 分辨率的差异与视觉设计的不同风格
对于i OS和Win Phone手机来说, 有固定的有限屏幕尺寸, 且基本无比例变化。而Andoid界面的设计则要考虑多种屏幕分辨率和长宽比例下, 被拉伸或缩小该如何布局界面和设计视觉元素。目前多采用根据低、中、高、超高划分来对不同尺寸的界面做有一定容忍性的简化处理, 尽可能使界面视觉稿被拉伸的时候不出现严重问题。三个平台的屏幕与硬件性能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其在视觉和交互上的设计风格:由于贴图不会被拉伸, 屏幕呈现度高, i OS风格偏向精致质感与拟物化, 动效方面创新空间也较大, 增加了产品设计上的亮点;Android平台视觉风格受屏幕特点限制, 纹理使用较少, 多为微质感形式, 整体风格简约明确, 不宜使用复杂的动效, 容易造成界面执行效率低下;Windows Phone提倡聚焦内容本身, 摒弃不必要的界面装饰, 使用平滑的过渡动画, 对设计者的排版和平面设计功力要求较高。
4 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交互方式
相比于PC端, 人们常说移动端的体验设计是一种“受限设计”, 基于手指触控的交互、有限的屏幕尺寸和处理能力确实是需要考虑的移动设计特点。同时, 伴随着智能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的进步和硬件性能的提升, 很多只在移动平台上可以实现的交互方式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设计空间。以下从触屏交互的特点出发, 研究具有移动特点的交互体验设计[3]。
在智能手机上, 用户与产品的交互多通过手指与屏幕的点触来实现, 与使用精确交互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等不同, 基于手指的交互需要考虑用户的握机习惯、点击区域特点等影响因素。
根据UX Matters的最新研究数据, 在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中, 除了与界面不发生直接交互的拨打电话与收看收听视音频活动, 往往通过单手持机并点触、一手握机一手点触、双手握机并点触三种方式与移动界面交互。其中三种方式的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9%、36%、15%, 而在单手持机并触控的情况下, 有67%的用户使用右手持机并使用右手大拇指点触屏幕, 使用左手的占33%, 这比人群中惯用左手的比例要高。这可能和移动设备被使用的情景有关, 用户可能在右手被占用的情况下习惯使用左手操作移动设备完成一些任务。这种情况下, 用户往往会用调整手掌的方式扩大拇指的可触范围, 主要界面热区是围绕拇指弧度的区域, 向外逐步递减接触热度。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效率性需求的使用场景之中[4]。
在第二种情况下, 用户一手稳定移动设备, 与界面交互由另一只手单独完成。其中使用拇指触控的占72%, 使用食指触控的占28%。这使得手指与移动界面的交互可触及区域大大增加, 用户习惯在这种方式与其他两种方式之间进行转换。这种方式广泛出现在工具型需求的使用场景之中。
在第三种情况下, 用户双手持机的同时使用两个拇指操纵屏幕, 屏幕交互热度围绕两个拇指可滑动的连续区域向外递减。这种使用情况在横屏模式下, 打字输入情景下以及一些娱乐型需求中尤其常见。
5 结语
介绍了移动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的一些特点, 从产品的用户与使用情境、多平台体验设计的差异、移动产品的交互方式三个方面着手, 阐述了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体验设计工作所应关注的特有属性。
参考文献
移动互联网用户 篇10
目前手机市场的两大操作系统Android和i OS带给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体验存在较大差异,其各自用户的移动互联网日常使用行为和态度偏好明显不同。本文将围绕手机应用这一中心载体,分别从手机流量、下载安装、常用类别、付费意愿以及满意度几大方面阐述Android用户与i OS用户的行为差异。
1i OS 用户高流量特性相对明显,1G以上重度人群达两成
移动互联网对日常工作与生活紧密渗入,消费者对手机流量消耗的接受度随之提升。从最近一个月手机上网的实际流量来看,Android用户的选择主要集中在151-500M,共占35%;而i OS用户除了151-300M达到23% 外,还有两成表示使用的流量在1G以上,高于Android用户和总体水平。由此可见,多数消费者如今的手机流量早已不再停滞于过去几十兆甚至几兆的时代,而是大步跨前,迈入了几百兆甚至上G级的高流量行列,在这方面的高流量特性i OS用户则表现得更加明显。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除了实际消耗流量的数据外,我们还可以从大众下载手机应用的方式来看, “主要直接下载到手机”的方式均为两大操作系统用户主流,但Android用户的占比为62%,低于i OS用户15%,同时也略低于总体人群。同时“有时用电脑有时用手机下载”的方式Android用户占比接近三成,相对较高。这说明i OS用户更加愿意并习惯用手机下载应用的方式,对这一方式带来的流量消耗容忍度更高,从而换取更便捷更直接的移动互联网下载体验。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对于使用手机下载单个应用的极限值,消费者多数表示“只要感兴趣不太注重具体兆数”,其中,i OS用户表现的最强烈,拥有24% 的占比,高于Android用户5%,也高于总体3%。这再次印证,应用需求偏好正逐渐替代一味追求性价比的心理,市场对消费者的刺激和培育达到一定成效。此外,也有20% 的i OS用户表示如果单个手机应用达到10M时,便不会考虑采用手机下载的方式,而Android用户对此支持率为17%。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2i OS 用户安装的手机应用总数量领先,四成每天应用消耗时长超 120 分钟
在消费者最常用的上网手机里,对于总共安装的应用数量而言,Android用户选择20个以下的较多,占比为63%,这一行为与总体相符,仅高于总体5%, 但远高于i OS用户20%。i OS用户与Android用户及总体不同,有45% 的人选择为21-50个,领先优势比较明显,其次43% 的选择才是20个以下,可见i OS用户对手机应用的需求更加旺盛,在安装数量上更胜一筹。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在平均每天使用的手机应用数量方面,Android用户和i OS用户均集中选择为3-6个,但Android用户占比64%,高于i OS用户7%,同时略高于总体2%。至于其他区间数量的选择,各自差距不大,相对比较平稳。因此就日均应用使用量而言,Android用户比i OS用户表现更积极,但优势相对较小。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从平均每天消耗在手机应用的时长来看,i OS用户更多表示为120分钟以上,高于Android用户14%,同时也高于总体人群11%,与i OS用户本身高流量特征相符;而Android用户的使用行为则与总体基本吻合,有38% 选择60-119分钟区间。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3Android 用户最常使用的手机应用为社交,而 i OS 用户则为支付
对比两大系统用户目前经常使用的手机应用类别,i OS用户表示使用最多的为支付类,占比80%;而Android用户使用最多的为社交类,占比69%,其次紧随的类别是支付。
在排名靠前的主要类别中,i OS用户在支付、社交、即时通讯以及游戏的占比较高,尤其是支付类应用优势凸显,超出Android用户及总体人群均约一成;而Android用户则在音乐和视频上占优势,尤其是视频倾向更加明显,占比达到46%,高于i OS用户12%,同时略高于总体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关于最近一个月消耗流量最大的手机应用,Android用户表示为微信,占比25%,与i OS用户基本相当;而i OS用户选择最多的则为淘宝,占比高于Android用户6%,达到30%,其次较多的才是微信。可见,虽然目前应用市场上微信和淘宝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不同的用户群体中,对其偏好需求依然存在个性化差异。此外,两大系统用户选择差异相对较大的还有新浪微博、手机QQ、UC浏览器以及网易新闻。其中,i OS用户在新浪微博和网易新闻的优势较大,而Android用户在UC浏览器和手机QQ的优势明显。
(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4五成i OS用户使用过付费手机应用,最高价格为11-49元,而Android用户为10元
在手机应 用付费意 愿方面,Android用户有47% 使用过付费手机应用,与总体水平基本相符,而i OS用户则有51%,高于Android用户4%。这说明i OS用户的应用付费意愿相对较高,虽然免费应用数不胜数,但是对于自己喜欢的手机应用,即使需要付费也要得偿所愿,再次印证i OS用户对手机应用的需求和渴望相对较强烈。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那么,究竟是哪些类别的手机应用能吸引消费者付费呢?调查显示,在大众使用过的付费手机应用类别中,游戏占据首位,Android用户占比56%,i OS用户为71%, 超出Android用户15%;其次是支付,Android用户37%,i OS用户29%, 低于Android用户一成;再次为音乐,两者差距相对减小,Android用户为21%,i OS用户则为27%,稍高6% 。这可以看出消费者愿意自己付费购买的手机应用主要集中在娱乐和电商两个方向。显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能满足悠闲娱乐及购物需求的应用最能撬动消费者。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Android用户表示,使用过的付费手机应用中的最高价格为10元,占比27%,而i OS用户则表示为11-49元,占比26%,高于Android用户6%。其次,表示“只要感兴趣不太注重价格”的i OS用户也略高于Android用户,占比22%。
由此可见,i OS用户不仅在手机应用付费意愿上表现较强,而且应用价格敏感度也较低,属于兴趣驱动型的典型用户群,而正是这种兴趣驱动,促使用户潜在的深层价值不断得以挖掘,同时能够带动本身用户群体规模的扩大。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5Android用户手机上网总体满意度略高,尤其对应用丰富性最为满意,而i OS用户对应用新颖性最为满意
对比两大系统用户目前手机上网的满意度评价,Android用户的总体满意度(3.41)以及具体的各方面满意度评价均高于i OS用户,但差距甚微。
细分来看,Android用户对“使用的应用种类丰富”该项评价最高,达到3.66,而i OS用户对“能有最新的应用”该项评价最高,得分为3.58。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e 声网调查,2014.11)
6结语
移动互联网用户 篇11
超800万智能手机“中招”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3.18亿,而且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据还会继续攀升。但是,伴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网络的界限日渐模糊,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在移动网络中逐步凸显。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反网络病毒联盟”的监测,“毒媒”木马全年累计感染200万多个用户手机,“手机骷髅”病毒累计感染83万余个用户手机。日前,由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2010年,新截获手机恶意代码1600余个,累计超过800万部智能终端受到感染。
据研究表明,手机病毒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邮件、互联网下载以及蓝牙方式传播,手机病毒包含了恶意程序、钓鱼网站、木马等。主要表现方式为窃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恶意订购各类增值业务或发送大量垃圾短信等恶意行为。
传统手机继续“遭袭”
近日,瑞星公司截获一个危害塞班系统的手机病毒,并命名为“莫西木马”,该病毒主要通过与别的软件安装包捆绑传播,影响塞班s60v3.0以上操作系统。病毒会修改手机浏览器主页,借此获取商业利益,这是最新发现的手机流氓病毒案例。该病毒会强行截杀多款常用软件进程,可能导致用户手机应用异常,甚至出现死机、自动重启等现象。病毒还会将手机浏览器的默认首页强行改为黑客制定的页面,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
瑞星安全专家介绍说,塞班系统用户在国内仍然非常高,虽然苹果、安卓用户增长迅速,但塞班手机的保有量仍占第一位。由于用户量巨大、推出时间长等原因,导致针对塞班系统的手机病毒也居高不下,目前瑞星手机安全软件塞班版病毒库中就有2000种存活记录。塞班病毒的常见发作特征:手机正常应用无法使用、手机自动重启、向其他手机自动发生蓝牙信息、无法显示手机中的文字信息、电量异常消耗、高额话费等。
新型智能手机“病魔缠身”
除了传统塞班系统,以Android、iPhone為首的智能手机平台也成为手机病毒的“新宠”。然而,日益猖獗的手机病毒,仍然肆虐着智能手机领域,可谓是“病魔缠身”。
对于智能手机用户来说手机病毒意不单单是让手机开不了机、操作迟缓,而是通过恶意程序、钓鱼网站侵害智能手机用户财产。
面对智能手机网银支付安全和“窃听”的危险。网络安全专家提醒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智能手机一定要绿色上网,并选择手动输入网址,避免被一些带有木马病毒的网站攻击;其次是陌生的短信一定要加以防范、尤其是带有链接的陌生短信;同时要定期的更新升级手机安全软件,下载最新的安全病毒特征库。
动态
Trojan_Patched出现新变种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对互联网的监测发现,近期出现恶意木马程序Trojan_Patched的新变种。该变种会捆绑到受感染计算机系统中的正常文件中,并对文件入口点代码进行修改。
中心建议:已经感染该变种的计算机用户,立即升级系统中的防病毒软件;未感染该变种的计算机用户,建议打开系统中防病毒软件的“系统监控”功能,从注册表、系统进程、内存、网络等多方面对各种操作进行主动防御,这样可以第一时间监控未知病毒的入侵活动,达到全方位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目的。
“灰鸽子”专窃个人信息
上海计算机病毒防范服务中心近日发出预警,曾在网上造成大规模影响的“灰鸽子”病毒又出现新的变种,将进入活跃期,对个人信息安全产生很大的威胁,计算机用户要加强防范。
据介绍,即将爆发的“灰鸽子”变种aehv是“灰鸽子”家族中的最新成员之一,属于反向连接后门程序,侦听黑客指令,从而达到黑客远程控制的目的,把用户计算机变成“僵尸傀儡主机”。
移动互联网用户 篇12
全省非话音电信业务收入82亿元, 占比54.6%, 较去年同期增长3.1个百分点, 非话音收入成为电信业务收入增长主要动力。
四川电话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电话总数达到7753万户, 排名保持全国第6, 电话普及率达96%。其中3G用户新增221万, 总量达2157万, 移动电话用户净增164.4万, 3G用户拉动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移动电话用户总量达6448万, 3G用户渗透率为33.4%。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862万户, 8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34.9%, 较去年同期增长18.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