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及应用(共11篇)
移动互联网及应用 篇1
1. 概述
当前,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5亿, 占中国网民总数的80.9%。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改变和颠覆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思维方式, 也给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这势不可挡的移动浪潮, 如何利用移动化、社交化的信息化手段改变工作思路、变革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方法, 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推动企业实现移动信息化, 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提升企业移动管控力并建置管控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2.移动互联网推动企业移动信息化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 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信息化网络中的重要载体, 越来越多的企业突破固定场所、固定布局的工作模式, 开始了更加灵活方便的移动信息化建设工作, 把自己的业务拓展到移动终端。移动应用逐步深入到企业业务的多个层面, 经营、内部管理、战略决策等都提出了移动方面的需求。
企业移动信息化不等同于企业信息化的移动版。它不是简单的将现有信息系统移植到移动终端上以达到便利, 更重要的是要将移动互联网思维以及技术真正融入其中。
2.1 碎片化
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固定的上班时间, 更多的是通过他的碎片化时间。企业不再受限于传统信息系统的支撑能力, 可以利用碎片化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业务操作。它提高了企业的决策力、执行力, 实现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因此, 在企业移动信息化规划时, 功能上应从提升工作效率的需求出发, 而不是繁杂功能的罗列。选取简单易用, 快速上手, 同时能够适用于利用碎片化或在较短时间内操作就能解决的业务功能, 例如审批、报道指挥、邮件、待办信息等信息交互类功能。而长时间处理文档、复杂且专业的业务流程等不适合放在移动端, 应基于传统桌面端处理。
2.2 多样化
不同企业, 不同部门, 甚至在不同的时间段需求都是不同的。行政类用户在移动办公类方面需求较多, 例如邮箱、业务审批等;业务类用户会倾向于信息服务类的企业移动应用, 例如移动门户、业务信息展示以及一些信息交互查询类应用;而组织策划类用户的需求大多涉及交流沟通方面的内容, 例如即时通信应用等。
面对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企业移动信息化可以采用基于场景的规划方式和定制化的开发模式进行建设。以用户的业务场景为出发点, 从移动的角度加深对业务的理解和把握, 构建基于行业的移动解决方案。企业移动应用需具备定制化开发的能力, 准确分析需求, 细化需求, 模块划分, 开发针对性的定制化模块。这种模式可以最大化的满足用户需求, 并提高应用持续升级的能力。
2.3 平台化
与传统操作系统不同, 移动操作系统种类繁多, 差异明显, 多个系统适配工作难度高, 移动应用开发技术难度大等问题都使企业移动信息化面临不小的挑战。
企业需要一个移动应用支撑平台, 完成移动应用开发、移动应用管理、移动终端管理、与后端信息系统集成等企业移动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移动平台能够从开发、管控、安全、整合等多个角度对企业移动信息化进行支撑, 服务于企业的移动信息化战略。
2.4 云端化
移动互联网难于在终端上提供像PC那样的软硬件做支撑的各种强大的运算与服务, 而用户对移动信息化的需求却很高, 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移动信息化建设时必须考虑投入成本及后端支撑系统的灵活可扩展性。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云计算与移动平台的融合, 云计算+移动平台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发展趋势。
企业移动信息化采用云端化部署模式, 能够更好地发挥云端数据取用便利性与高效率的特点。利用云平台的Saa S、Paa S等平台化服务, 可以使企业快速搭建移动信息化系统, 节省开支并减少对实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维护负担。
3. EMM技术建置企业移动力的管控机制
当移动性成为企业关注点后, 如何管理移动性就成为企业移动战略中重要的一环。EMM技术是面向企业移动管理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它可以协助企业进行移动设备或应用工作区管理, 并针对不同级别设备、应用、内容等建立不同管控机制。EMM包括移动设备管理、移动应用管理、包装和集装箱化、企业文件同步化共享、移动费用管理、身份管理等多方面。其中主要功能如下:
3.1 移动设备管理
移动设备管理提供移动设备生命周期管理, 包括设备新增、使用、监控、遗失管理及设备安全管理。它侧重于设备配置和设备基本安全, 如设备本地加密、设备控制等。移动设备管理既适合统一配发设备, 也适合BYOD设备, 是企业移动管理必不可少的功能。
3.2 移动应用管理
移动应用管理提供对移动应用详细信息管理、应用配置信息管理、自动分发、更新升级以及应用的监控统计。它侧重于保障只有经过授权的应用才能在设备上按照指定策略运行, 以及保护应用所访问的敏感数据, 并隔离企业和个人应用数据。
3.3 移动内容管理
移动内容管理利用容器或沙箱技术实现隔离、监控和控制敏感信息的分发与访问。企业移动信息化安全是第一位, 因此移动内容管理是企业移动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3.4 移动策略管理
移动策略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对员工使用移动设备的行为进行分析, 发现潜在负面趋势并及时修正。通过策略制定等多种手段强化移动管控能力。
随着EMM的不断发展, 它将会满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PC上所有流行的操作系统的移动管理需求;从终端到内容全方位进行移动管控。
4. 我社移动信息化的现状
新华社目前正处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 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与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技术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重要内容, 也是基本保障。坚持技术先行理念, 加强科技创新, 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虚拟化等先进技术, 建设现代传播体系。
新华社在移动信息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业务平台建设、基础网络建设和应用, 终端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新闻采集云, 面向海外分社和国内分社, 用户通过智能终端的客户端、社交应用如微信等向总社移动发稿, 系统支持互联网传输、无线传输及卫星等多种方式, 增强了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的时效性。移动发布平台, 支持多种移动公司终端发布各种形态的文字、图片、视频稿件, 业务部门也可以登录发布系统管理移动终端的产品和稿件, 查看稿件统计信息、用户行为统计分析等。按照新闻信息的集成理念, 对接市场, 打造了“新华社客户端”、“新华国际”、“新华体育”等多个面向大众服务的终端产品, 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5. EMM技术在我社企业信息化的探索和应用
随着移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移动应用甚至移动信息系统将会越来越多, 它们在开发技术、界面、终端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 不同业务部门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建设移动业务, 这就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移动平台是企业移动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利用企业移动平台对移动应用、移动信息系统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 对移动终端进行统一管理, 构建企业移动生态环境, 推动企业移动信息化持续发展, 实现企业移动战略落地。
5.1 新华社移动工作平台
新华社移动工作平台是通过建立新华社自有的、安全可控的移动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 为新华社移动报道指挥和日常工作管理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服务和管理, 拓展报道管理和指挥决策的工作空间, 满足新媒体业态对我社采编、办公管理的便捷、安全、高效要求。
5.1.1 平台规划
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移动工作平台进行规划:
(1) 基础标准体系
建立新华社移动公共服务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研发开放的技术平台和技术服务接口, 为新华社移动业务提供公共、开放、基础的技术接口服务与管理服务的移动公共平台。
(2) 移动信息交互
研发和建立新华社自有的移动即时信息通讯系统, 面向新华社内部人员, 实现点对点和基于群组的文字、图片、语音、短视频和位置消息的即时通讯服务, 进行安全的任务消息上传下达, 为移动报道指挥、运维管理、社内人员信息交流等提供移动信息交互平台。
(3) 移动办公系统
研发和建立新华社自有的移动办公系统, 面向新华社内部人员, 实现社内公共信息的订阅推送、人员信息查询、公文流转、重要信息通知推送提醒等移动办公服务。
(4) 移动端集成管控
研发和建立面向移动的应用统一认证管理系统, 实现全社移动客户端统一认证和安全管控, 统一移动应用入口。
5.1.2 系统架构
新华移动工作平台采用层级化技术架构, 包括接入层、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硬件层、标准与规范和安全与管理。
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
接入层:面向手机、平板和PC三个终端, 实现终端系统环境的适配, 满足社内用户在终端上进行移动交流和移动办公。
应用层:为接入层提供即时通讯、移动办公、通讯录、移动报道管理、稿件统计、工资明细查询、投票、云盘、移动发稿等应用系统服务, 用户在终端上实现一致、相同应用操作。
服务层:对应用层业务逻辑进行抽象和分解, 抽象和封装基础公共的服务单元, 基于中间件的方式, 为应用层提供标准的公共服务接口, 屏蔽数据层变化对应用层的影响, 同时避免各应用公共功能的重复开发, 实现快速集成开发能力。
数据层:与外部其他业务系统对接, 为移动工作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和管理。
硬件层:为移动工作平台系统的运行提供硬件支撑。
标准与规范:制定新华社移动工作平台消息接口规范和新华社移动工作平台统一认证与应用集成规范。
安全与管理:建设统一的安全管理与监控系统, 为终端安全与管理、应用安全与管理、服务安全与管理、数据安全与管理、设备安全与管理等提供统一的监控与安全管理能力。
5.2 技术支撑平台
为实现现有业务系统及新建系统与移动工作平台的整体对接, 系统间数据共享和应用整合, 屏蔽其架构差异, 配套建设技术支撑平台。该平台是面向各应用系统, 提供基础性、公共性模块及管理服务的应用框架支撑运行平台。
5.2.1 平台规划
基于企业服务总线和服务资源库, 构建新华社应用集成环境, 改变系统之间直接数据交互的关系, 通过“服务中介”的方式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 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协调运作, 实现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 为新华社内部应用系统间的无缝协同、灵活扩展提供技术支撑。
搭建企业服务总线和服务资源库。企业服务总线完成服务中介、服务交互与路由、数据转换等功能, 服务资源库通过建立服务资源目录, 供业务应用系统调用和查询。梳理、开发现有业务系统的公共服务。如统一认证服务、待办服务、稿件采用查询服务、工资查询服务等。建设共享数据库系统, 解决数据整合方式, 提供各种功能满足用户使用共享数据库的需求。
5.2.2系统架构
技术支撑平台提供的应用集成环境架构图如图2所示:
应用集成环境分为服务管理和服务调用两部分。
服务管理完成新建或者已建的各类业务系统将对外提供的服务注册到服务资源库, 服务资源库通过服务模板、服务分类、服务管理控制、服务属性管理等功能实现服务的管理, 并将服务发布到企业服务总线上, 服务总线提供流程编排、消息转换、协议转换、消息路由、数据整合、服务状态动态监控等功能, 承载各类服务的调用。
移动工作平台等新建系统及已建系统可通过服务资源库进行服务的检索, 并利用企业服务总线实现服务的调用。
6.展望
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开了向移动信息化前进的步伐, 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开始更加灵活方便的移动信息化建设工作。在享受移动化带来的好处时, 企业还需要重点关注后端系统的无缝整合和支撑能力、信息数据安全性及移动信息化的建设方式等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 EMM技术也将向商品化转变, 企业可以采用成熟产品加定制开发模式构建内部移动管理平台。企业移动应用、移动信息系统与原有应用系统及后端系统在业务上的不断融合势必会推动管理上的整合, 可以预见到未来企业将只需要一个统一的IT管理平台, EMM移动管理平台将会与传统的IT系统管理软件融合, 成为一个全方位IT系统管理解决方案。这种变化会使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优化再造, 提高企业的决策力、执行力, 实现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开启企业信息化时代的新序幕。
摘要:全球互联网革命的新浪潮航标移动互联网为企业移动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阐述了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推动企业移动信息化发展;其次介绍了企业移动管理 (EMM) 技术的概况及核心功能;结合新华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社在移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现状;介绍了EMM技术在我社移动信息化的应用-新华社移动工作平台的设计方案和建设情况;最后展望了企业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企业移动管理EMM,移动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梁晓涛.汪文斌.移动互联网.[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新华社移动工作平台建设技术方案
移动互联网及应用 篇2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并且运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探究移动互联网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学习移动应用开发的三种模式,分析农业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状况,更好地利用移动互联网方便人们的生活。
根据20CNNIC发布的报告[1]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68亿,而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高达88.9%。另外,刚过去的天猫双十一购物节全天交易额中,无线交易完成626亿元,无线交易占比接近70%。
近三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网络环境的日趋完善、移动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不断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新生物,能够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服务。目前业界并没有就移动互联网的定义达成一致,中国工信部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给出的定义较受认可:“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从以上定义可知,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是用户通过手机等终端接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及WLAN等)的方式访问互联网;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中产生了许多的新型应用,它们与终端可移动、定位等特性相结合,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如下:
1) 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可能是随时随地,手机作为主要的终端载体,具有高便携性;
2) 要求安全性更好,手机终端通常归属个人使用,为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移动应用应具有个人化、高私密性;
3) 受移动终端的限制,移动互联网服务要求操作简单,可以方便的发出用户请求;
4) 业务处理及时性,对于用户的访问请求,移动互联网必须及时提供相应数据和服务。
2 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
2.1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结构
移动互联网层次上可分为终端层、网络层、业务层,终端层包含各式各样的移动终端,网络层的主要作用是接入网络,业务层是指各种移动应用。
各种APP通过开放API获得用户交互支持或移动中间件支持,移动中间件是指运行于手机操作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的,起到连接、交互、支撑和服务的中间软件系统。其中互联网协议簇包括IP协议、ICMP协议、TCP协议、HTTP协议、SMTP协议等,用于实现系统之间资源的网络共享。操作系统位于系统软件和硬件资源之间,并负责它们之间的交互。硬件/固件是指组成终端和设备的器件单元。
2.2 移动终端技术
移动终端技术主要包括移动终端类型、操作系统平台、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
移动互联网终端分为功能型终端和智能型终端两种。功能型移动终端对系统的要求比较低,通常使用嵌入式芯片及嵌入式操作系统,专注于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如日常的无线POS机、物联网终端设备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都属于智能型终端,智能型终端对系统和配置的要求一般很高,它们展现的性能非常出色,第三方应用可以在其操作系统上很好的运行。
目前最常见的移动操作系统有苹果公司IOS系统、Google的Android系统、微软公司WP系统和RIM的BlackBerry OS等,以上各种操作系统都提供很好的应用扩展性,但运行于不同操作系统上的应用软件是互不兼容的,因此一个优秀的应用软件必须解决跨平台运行的问题。
人机交互技术(HCIT)是指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最常见的人机交互技术有智能手机和PAD上使用的触屏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以及研究中的增强现实技术和脑波读取技术等,它们极大简化了原本繁琐的人机交互操作过程,使我们可以方便地完成与移动终端的信息交互。
2.3 移动应用开发模式
移动终端的应用开发主要包括原生应用开发、Web应用开发、混合应用开发三种模式[3]。
1) 原生应用开发:开发者需要根据不同终端搭载的操作系统,使用其支持的程序语言进行应用的开发,如IOS支持的Object-C语言、Android支持的JAVA语言、WP支持的C#语言。该开发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开发出高性能、稳定的移动应用。
2) Web应用开发:是基于移动终端的浏览器,使用HTML、CSS、JavaScript等网页语言进行应用的开发。Web应用开发模式拥有成本低、周期短、适配跨平台等特点,它的缺点是无法调用系统的通讯录、振动器、摄像头等硬件设备,不适合功能复杂、高性能的应用开发。
3) 混合应用开发:是对原生开发模式和Web开发模式的结合,继承了原生开发稳定、高性能的特性,又继承了Web开发简单、跨平台的特性。混合应用开发通常是基于第三方跨平台移动应用框架进行,常用的框架有PhoneGap、AppCan、Titaninum等,借助它们开发者可以高效、快速完成高性能应用的开发。
3 农业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移动电子商务,百度百科中给出的定义:就是利用手机、PAD等无线终端进行的B2B、B2C、C2C或O2O的电子商务。它将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移动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移动购物、移动支付等已经触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目前移动互联网在餐饮业、旅游业、票务系统、教育系统和政府工作等领域的效果显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自己的需求预约,如最常用的携程旅游、美团、淘宝等移动App。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日常生活中对农产品的需求量特别大,但这种需求通常在空间区域上比较分散,另外农产品有季节性、区域性、政策性等特点,传统销售模式对农产品的一些限制不断的显现出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与其他产业一样,互联网被引入农业领域,农业电子商务也就逐渐形成。
目前我国的农业电商平台数量众多,但大部分是以网站的形式存在,对于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生活中使用更多的是手机等移动终端,而非笨重的PC机器。显然当前基于PC机的农业电商网站已不符合用户高移动性的要求,相比之下,农业移动电商平台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借助移动终端的便携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农产品的在线选购、在线支付、消息发布的等。
当前农业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必须尽快建立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它们是农业移动电子商务得以广泛推广的前提;另外,大众对农业移动电子商务的认识度不够,需要加大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宣传,培养更多农业移动电商的固定用户;最后,移动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持的基石,需要加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不断解决安全性问题,更好实现移动应用的跨平台开发,给用户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移动应用环境,提供完美的用户体验。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及应用 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其应用领域迅速扩张,随着各种移动终端及互联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越来越丰富,因此,现代计算机已然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4月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总数达12.9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近9亿。2015年3月份,4G用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净增超2300万户。截至3月底,我国移动宽带用户总数达到6.4亿户。3月,4G用户净增2388万户,总数达到1.62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达到12.5%。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净增超过2400万户,总规模超过8.99亿户,同比增长5.7%。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58亿户。这无疑催生了各行各业对移动互联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移动互联技术成为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IT应用领域之一,特别是移动互联应用的软件开发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技术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软件工程、Web技术等学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而其中的移动平台应用开发是移动互联时代深度个性化应用的基本技术手段。
1.概述
对于杭州来说,新兴的中小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行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带来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别随着IPhone、Google Android平台系列的市场推广越来越广,几个基础平台上的应用开发更是炙手可热。其中有许多岗位适合我们高职来培养。据工信部统计,未来3年内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与软件开发类人才需求量将超过100万人,其中移动软件开发、移动游戏开发人才缺口在45万左右,移动软件测试与维护、移动商务网站构建与推广等岗位人才缺口在30万左右。目前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需求达200多万,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人才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可以说选择了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就是选择了更多的行业人才需求、最热门的新技术行业、更好的热门就业岗位、更快的薪酬提升通道。从目前全国市场看,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南北呼应,西部崛起”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移动互联网是未来IT发展的主流方向,工业与信息化部已经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移动互联产业,并且现在各种移动互联企业都用高薪招聘具有移动设备开发能力的人才。据调查,目前移动互联工程师成为各种公司招聘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信息技术如此高速发展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需要改革才能够生存。随着社会上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和不断发展,其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经济,阿里巴巴等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在调整自己的战略,并提供了很多薪资可观,数量庞大的新岗位,同时目前面向手机的各类计算机应用也越来越火热,市场与岗位的需求也很可观。
2、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岗位人员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集中在基础技能要求上:就是数据库操作与编程思想,即数据结构理论上;另一方面是集中在应用技能要求上:就是基于Java的智能手机平台的开发应用技能和开源PHP移动互联网WAP开发技能。目前移动互联网公司比较需要的人才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全新意义的智能手机平台应用开发人才,还有一类也是非常紧缺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目前移动互联网公司内部的岗位分布情况,并且目前多数移动互联网技术类公司规模都不大,各个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各技术岗位的人数基本上是比较均衡,差不多每个技术岗位上的人数都只有1-2个,普遍偏少,但是需求量却很大,特别需要在不同智能手机开发平台上开发应用程序的移动智能手机开发综合性人才。由于这些规模不大的公司对学生学历要求不是特别高,一般要求专科毕业就可以,正好与我们这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可以对接。高职学生能胜任的岗位如图1所示:
3、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结果数据分析,确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方向定位在信息技术IT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层领域,主要培养各类企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以及电商企业需要在移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的应用项目所需要的不同工作过程所需要的人才,重点培养这些人才中适合大专生的核心岗位技能人才。确立了培养具有传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系统实际应用与维护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变化而带来的新技术的学习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从事移动前端设计与制作、移动客户端应用开发、移动服务器端站点建设、移动产品测试以及移动软件产品营销推广等方面工作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类型的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主要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
(2)移动应用软件可视化组件的应用开发能力
(3)移动应用软件数据存储与网络通信的应用开发能力
(4)移动应用软件的测试发布与维护更新能力
前端开发对设计图进行分析,完成前端结构代码和样式代码的开发;并配合技术部完成后端数据的接口;解决不同的浏览器及不同版本的兼容性问题;Js交互原型的制作;对完成的产品界面进行维护和对网站前端性能做相应的优化(1)设计图的分析能力;
(2)符合Web标准的前端界面结构代码编写能力;
(3)符合Web标准的前端界面样式代码编写能力;
(4)常见动态交互效果的制作能力;
后台开发基于PHP的动态网站开发和基于Android的PHP后台开发。(1)PHP动态网站开发能力
(2)移动服务器应用与开发能力
课程体系中多个岗位都需要涉猎到的技能或者是核心岗位中体现计算机技术技能的技能,将被作为确定核心课程的参考因素。通过对岗位任务和核心能力的分析最后确立了移动互联网应用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和整个课程体系。
4、结论
社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客观依据,要适应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的需要并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计算机应用专业对应的技术发展迅速,职业分工变化快,需要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要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谢景明,卢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的探讨.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6第03期
[2]陈向东.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月第5期
[3]张耀辉,陈献辉.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3月第01期
[4]刘晓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35期
作者简介
刘青云(1965~),女,汉族,浙江杭州,副教授,计算机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系统开发及数据库管理。
在研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310
移动互联网及应用 篇4
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趋势
从移动互联网的新应用来看, 以云计算最为突出。实际上, 云计算与HTML 5的兴起, 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信息应用层、信息服务层、信息基础设施层等新型系统奠定了技术基础。云计算模式具有较大优势, 已经将应用的计算从终端转移到了服务端, 由云端服务器处理复杂的运算, 弱化了对移动终端设备的处理需求。同时, 高效率跨平台的移动Web运行环境很有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新的制高点, 其业务模式将会发生重大变革。当前, 由于云计算拥有开放的技术接口, 分布式的计算理念, 超强且灵活的处理能力, 所以人们正在接受各类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业务。随着云存储、云桌面、云终端等产品的快速发展, 云服务的发展空间也是不言喻的。当然, 在云计算相关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动下, 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新型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 集中体现在云存储、云主机、云地图、网站云、游戏云等产品服务方面。此外, 在云计算的新变革下, 用户桌面也逐渐步入了“云桌面”时代, 互联网企业纷纷在用户桌面上创建诸如Google+、腾讯的Q+等的开放平台, 它们通过建立Web层桌面而实现业务的安装和使用。更深一层地讲, 借助云计算, 可以将所有个性化设置和第三方应用程序都存储在云端, 可以实现跨网络、跨终端、跨平台的融合服务, 这种平台优势必将成为各个企业在用户桌面上进行竞争的最新热点。
二、运营商的应对策略
2.1提升服务的综合提供能力
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 各行各业将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渗透, 同时各行业之间也将相互融合。无论是业务, 还是网络、终端等技术的进步, 都将给宽带、互联网、集团、家庭等业务带来巨大的变化, 其发展机遇必须认真把握。毫无疑问, 在新的融合形势下, 运营商必须提升业务、网络、服务的综合提供能力, 通过技术融合, 将多样化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给用户, 并在新型智能终端和4G网络的基础上融合各种业务, 真正让用户体验到“一站式”服务的优点。
2.2提供针对性比较强的服务
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 不但要重视用户规模, 而且要重视用户的偏好。据了解, 在手机上网用户中, 当前中学生和打工族所占的比重较大, 这就要求运营商只抓住用户偏好, 提供针对性较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 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用户。从目前来看, i Phone已经创造了智能手机销售领域的经典案例, 特别是2008年成功推出的App Store, 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 也让人们意识到了应用和终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在与终端合作上, Vodafone以不同的方式介入终端产业链, 也确保了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功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3挖掘品牌业务来吸引客户
目前,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应用日益丰富, 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工作、企业应用等各个方面, 但是其业务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为了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的市场竞争力, 运营商需要大力开发移动互联网业务, 特别是要挖掘有宣传效应的品牌业务, 并进行尝试性营销;一旦获得市场的认可, 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以便有效地吸引用户。当然, 在以后的发展中, 新的应用和业务会将不断成为用户的关注点, 树立品牌业务, 牢牢的抓住用户是根本, 同时还要注重业务的盈利模式、版权、技术等问题, 从而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 移动互联网是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深入研究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趋势与运营商应对策略至关重要。移动互联网会促进网络、业务和终端三个方面的融合, 这三方面又将带动移动互联网的更快发展, 运营商面临机遇与挑战。因此, 运营商一定要紧跟重点市场的关键需求,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不断积累经验, 提升专业化能力, 为运营商“信息服务”的转型另辟新径。
摘要:随着4G网络的不断发展, 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 移动互联网出现了大量的创新应用, 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目前,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移动产业, 为社会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特别是在互联网行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发展前景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本文以云计算为突破口, 着重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趋势, 然后探讨了运营商必须采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应用,云计算,发展,运营商
参考文献
[1]宋明艳.移动互联网应用及其发展分析[J].网络与通讯.2012, (10) :35.
[2]李云凡, 郑红艳.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8) :23.
社交是移动互联网最强应用 篇5
“能不能让移动互联网更加社交一点”,一些业内人士开始针对移动互联网半死不活的现状发出这样的呼声。
5月底,硅谷知名风投机构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合伙人、“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布了KPCB有关2012年互联网趋势的最新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移动3G用户为11亿,同比增长37%。与此同时,移动设备占据了所有互联网流量的10%。而在2009年12月时,该数字只有1%。
看起来,这又将是无数媒体和IT意见领袖用以证明移动互联网是强大蓝海的最新数据。然而,这個蓝海到底蓝在哪里?继续用数据说话。一份来自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用户仅在3月份通过智能手机访问Facebook网站的平均时间就有441分钟之多,而通过电脑访问的平均时间却仅为391分钟。
为何如此呢?Facebook成长于传统互联网,如今却是移动互联网部分更有吸引力,只因为对于SNS来说,移动更方便,在移动的闲暇间,社交将是比简单游戏更吸引用户,毕竟手机这类产品,本身就是主打社交理念的电子产品。
然而,在大多数投资者眼中,蓝海一般是能够短平快实现暴利的新领域。正因如此,大部分进军移动互联网的企业会急功近利地把目光放在炫目的游戏、工具应用等快速消费品上,而对社交这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聚合人气的产品掉以轻心。
比如开心网,早期出现在传统互联网上的时候,是以买卖朋友、抢车位等社交游戏赢得关注,但是,在人气上升到高点后,用户却逐步流失。显然,仅仅靠游戏并不能留住用户,开心网痛定思痛之后,开始真正在社交上发力,而其中一個重要步骤就是冲击移动互联网,但绝不仅仅是将开心网搬到移动互联网上。
开心网最新推出的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美刻”,对社交蓝海实现了深度挖掘。它一反传统社交开放、公共的特点,而主打私密交友,首创“主副账号”概念,挑出那些你最可能与之分享私人信息的好友,进入数量限制为66人的“密友圈”;然后把“非密友”加到副账号中,而这一账号不受数量限制,完全依照移动互联网的特性进行设定,实现自由的可选的多样的移动社交目的,从而形成了开心网传统社交业务的延伸和拓展,获得了用户的极大肯定。
但是,仅仅发现和挖掘还远远不够,在移动互联网上开发社交蓝海,还是一個持之以恒厚积薄发。
移动互联网及应用 篇6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并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截止到2015年7月,我国网民的规模已达到6.68亿,如图1所示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所占比例。
然而我国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存在很多的缺陷,特别是产品的同质化以及低质化问题,给界面设计产品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了避免产品同质化以及低质化问题,使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满足用户需求,使手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通过界面设计活动特点和人性化需求,从设计策略、用户模型、任务解析、界面交互以及视觉设计为基础,并结合生命周期观点,构建了新型的界面设计新思路:具有全局观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界面设计模式(UT-SUIG界面设计模式)。
来源:CNNIC
2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UT-SUIG界面设计主要以SUIG界面知识为基础,其中S指的是基于宏观层面的策略的界面设计指导,在SUIG界面设计体现为设计策略的制定以及运用,并经分析产品内外部环境以及产品概念,制定符合产品研发方向、收费机制、投放时间等相关的策略内容,并经不同生命周期进行调整;U则是突出用户因素的核心作用,界面设计中关于用户的研究则主要表现在对用户模型的研究,对于用户模型,则通过人物角色模型的形式进行表现,人物模型则对用户任务进行分解、描述以及细化,其在界面设计中主要起转承作用。I和G则属于界面设计的实践阶段,其中I指的是界面交互设计的主要内容,主要通过定义界面各要素的逻辑关系以及用户行为方式进行确定,对于界面交互设计,既要考虑相关设计原则的指导,也要考虑交互方式以及系统平台的作用;G则是指界面视觉设计内容,属于表现层的设计范畴,其既包括设计的相关知识,例如视觉设计美学、符号学、格式塔心理学等,同时还要考虑相关设计原则以及流程[1,2,3,4]。
设计策略主要基于宏观层面制定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策略,而用户以及任务模型则主要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用户研究层面的内容。界面的交互以及视觉设计则主要表现在界面设计逻辑行为层面内容以及表现视觉层面的内容[5]。S、U、I、G四者相互依存,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其中设计策略对整个界面设计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因此设计师以及产品研发团队要参与到策略制定层面的研究中;用户与任务模型则属于整个界面设计的核心,主要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因此也属于设计师的重点研究内容。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设计师可以灵活使用SUIG相关的界面设计知识体系,这样既可以是设计成果满足市场与用户的需求,也有利于国内基于用户体验设计的发展。
3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思路
基于SUIG界面设计知识体系,我们得出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界面设计的新思路--UT-SUIG设计模式[6,7]。此模式的重点在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整个过程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并围绕用户以及任务模型进行实施。用户与任务模型可以对设计策略以及用户需求的匹配度进行直接验证,也可以用于指导界面交互及视觉设计的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为UT-SUIG界面设计的具体思路:
由图2可知,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思路为:用户与任务模型通过自左向右的螺旋模式,从初级向高级不断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与设计策略、界面交互设计、界面视觉设计层面相交,且每一层面的关键则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方法。纵向观察可发现,从设计策略到界面视觉设计是一个逐渐实现与细化的过程;从横向观察可发现设计策略、界面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各要素从左向右递进前进,最终形成一个循环的应用开发周期。
对于设计策略的六个不同生命周期,开发期属于应用研发阶段,界面交互与视觉设计则属于用户基本需求实现阶段;进入期则属于应用界面投入市场时期,其中交互与视觉设计可以在这一时期得到市场以及用户的快速验证;市场反应较佳的前提下,可以顺利进入成长期。在这一时期,设计人员可以对已有的功能进行优化,主要以用户情感以及成就的需求为基础,再投入市场。当产品市场趋于饱和,则标志则应用界面进入了成熟期,此时,为了留住老用户,且吸引新的用户,交互设计则主要对用户及任务模型进行分析,使其满足用户的长期期望,视觉设计则要尽可能利于用户人生目标的实现,并形成新的版本同时投放到市场;当应用界面设计进入衰退期,则研发人员则要调整产品思路,进行新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时,UT-SUIG[8]设计思路的各个阶段属于相互联系与依存的关系,思路模式则是自左向右螺旋发展的形式。用户与任务模型则是应用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策略则主要从宏观层面出发进行设计过程的指导,界面交互设计则主要用于用户行为与操作设计,界面视觉设计则主要用于用户感官的设计。因此,在进行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界面设计时,要灵活进行。
4 基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新思路的实践研究
在移动互联网设计中,浏览器极为重要且最为常用。浏览器具有极强的被依赖性以及排他特性,且用户粘性极为强大。移动浏览器的用户界面比较简单,在人机交互上已经过千锤百炼,因此对移动浏览器进行设计极为极强的实用价值。
(1)设计策略
如图3所示,为目前国内前五名的移动浏览器:
图3中,国产软件包括四款,即:QQ手机浏览器、UC手机浏览器、百度浏览器、360手机浏览器。但这四款移动互联网浏览器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均包含以下基础软件:导航栏、控制栏。且在主界面的空白部分会存在很多不受用户控制的推广信息,其中既有有用的信息、也具有无用的广告,且这些信息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当移动互联网用户进入浏览器时,会存在很多繁杂操作项,是用户手足无措,这基本违反了移动用户界面设计准则。Opera浏览器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好,但视觉设计过于呆板,过大的正方形放在一起会显得很拥挤。如图4所示为QQ手机浏览器、UC手机浏览器、百度浏览器与Opera浏览器的视图。
因此,设计一款新型移动浏览器用户界面,使其简单明了,既包含浏览器的基本功能,并整合QQ、百度、UC与Opera浏览器的优点,具有极强的现实作用。本文基于网页设计技术对浏览器完整的用户界面以及基本的人机交互进行重现,使用Web模式进行用户界面开发,并采用UT-SUIG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思路。
(从左向右依次为:QQ、百度、UC与Opera浏览器)
(2)策略制定
基于新型移动互联网的浏览器要求,因此浏览器的策略制定需要包括浏览器主界面、地址栏窗口、页面切换面板、收藏夹面板、设置菜单等各个组件。如图5所示:
其中主界面包括顶部导航栏、中间快捷导航、底部工具栏。菜单栏以及退出确认框等界面则主要通过设备按键进行呼出的独立部分。在网页进行浏览时,导航栏会自己缩小,仅仅显示成为网址的地址栏,在进行操作时,可以通过点击地址栏模式,打开真正的地址输入框以及网址提出窗口。对于快速导航,用户可以进行自由添加与删除。其中添加功能可以通过面板实现,工具栏则包括基本网页控制按钮,前进、后退、刷新等,还包括页面标签魔板以及收藏夹面板按钮。
(3)界面视觉交互设计
在移动设备上有限的显示屏幕留下尽可能大的视觉空间极为重要。借鉴Opera浏览器的视觉设计模式的优点,但避免防止顶部产生的头重脚轻的视觉感受,将工具栏置于底部,强化其功能,并降低地址栏的比重。为避免手动输入的操作,采用在网页浏览中隐藏网址输入框模式,如图6所示。
(4)性能评估
使用桌面浏览器登录设置的网址http://h-bl.net/myos,并点击系统桌面浏览器图标进入该浏览器。通过实际操作,本浏览器用户界面简洁明快,人机交互逻辑操作清晰明确,可以自如进行网页浏览、标签页的切换与删除等。该界面设计思路很好的解决界面设计同质化以及低质化问题。
5 结束语
与其他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思路相比,新思路-UT-SUIG界面设计模式,有效解决了产品同质化、低质化问题,使其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智能手机的市场竞争力。UT-SUIG界面设计本质上是以解决应用用户体验为基础,且具有跨学科、全局观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时,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
摘要: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界面设计与用户的体验效果密切相关,也是智能手机在激烈市场中赢得胜利的关键。本文则是从设计策略、用户模型、任务解析、界面交互以及视觉设计为基础,并结合生命周期观点,构建了新型的界面设计新思路:具有全局观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界面设计模式(UT-SUIG界面设计模式)。并对其实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界面设计思路可以很好的解决界面设计同质化以及低质化问题。
关键词: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界面设计
参考文献
[1]GARRETT JESSE JAMES.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User-centered Design for the Web[M].New Riders,2004.
[2]牟峰,褚俊洁.基于用户体验体系的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08,29(3):142-144.
[3]莫格里奇·比尔.关键设计报告——改变过去影响未来的交互设计法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周陟.UI进化论:移动设备人机交互界面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16-118.
[5]程丽荃.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5):40-41.
[6]杨焕.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169-172.
[7]宋尹淋.移动互联网终端界面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移动互联网及应用 篇7
早在20世纪70年代,桌面操作系统、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显示设备、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发展即已推启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下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的现实研究风潮。处理范围从简单的统计数据扩展到更为复杂的网络层次、数据库、文本等非结构化与高纬度数据[1]。1986年10月,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图形图像处理和工作站”讨论会上,提出了“科学计算可视化”(Visualizationin Sciencific Computation,Vi SC)[2]。此后,国内的各大科研单位开始在数据可视化领域投入了可观的精力,为应用领域认识和使用数据可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3]应运而生并已在移动网络[4]、移动游戏、移动即时通信[5]、移动购物、移动支付[6]等方面实现迅猛发展。然而数据可视化在移动端的发展并不顺利,张青等人在文献[7]中提出移动互联网端的可视化具有重大的信息价值但却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如何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方式;(2)如何为决策提供更为直观的依据。曾悠在文献[8]中描述了现阶段可视化存在的问题:如何实现高性能的海量数据展示,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和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绘图技术;吴佳鑫在文献[9]中提出早期数据可视化模型主要以流水线模型为主,具体描述了从数据空间到可视空间的映射,包含串行处理数据的各个阶段:数据分析、数据过滤[10]、数据可视化映射和绘制,但却不缺少了用户的交互功能。鉴于此,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将流水线改进成回路的数据可视化模型,增加了用户和数据交互的功能;其次分析了Canvas绘图技术的优缺点,并针对移动平台,采用一种基于Canvas的数据驱动可视化工具echart.js,遵循AMD(Asynchronous Module Definition)异步加载规范,传递JSON(Java Script Object Notation)数据,实现图形界面的按需加载。该模式具有更强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能够显著提升性能。
1 相关技术
数据可视化是指利用人眼的感知能力对数据进行交互的可视表达以增强认知的技术,能够将不可见或难以直接显示的数据转化为可感知的图形、符号、颜色、纹理等增强数据的识别效率传递有效信息[8]。数据可视化涉及到数据可视化模型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技术。
1.1 数据可视化中的流水线模型
早期的数据可视化主要是以流水线模型为主,重点描述了从数据空间到可视空间的映射,包含串行处理数据的各个阶段:数据分析、数据过滤、数据可视化映射和绘制。该流水线实际上是数据处理和图形绘制的嵌套组合[11]。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1.2 Canvas绘图技术
Canvas最初是由苹果公司内部使用自己的Mac OS X Webkit引擎进行设计、并组织推出的,苹果大力推广使用HTML5,促进了Canvas的发展和应用[12]。HTML5提供了画布元素<canvas>,同时HTML5定义了很多API支持脚本化客户端绘图操作。Canvas标签和SVG以及VML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不同就在于,SVG和VML使用一个XML文档来描述绘图。SVG绘图很容易编辑,只要从其描述中移除元素即可做到。而Canvas则是通过Java Script来绘制2D图形的。标签中移除元素,往往需要擦掉绘图,并进行重新绘制。而Canvas以位图为基础,决定了其在绽放处理方面要比SVG的适用性略差。Canvas不允许Java Script使用其本身之外的任何API来执行外部操纵。另外,尽管改善其特性的工作正在进行中,但是Canvas适用于图像操纵,并且基于其不需访问DOM的特点,所以对于在网页上各个方位快速移动多个项目,Canvas表现出可见的良好性能,这即使得其作用将愈显突出。
1.3 esl加载器技术
esl是一款浏览器端、符合AMD(Asynchronous Module Definition)的标准加载器,完整描述了模块的定义,依赖关系,引用关系以及加载机制,适合现代Web浏览器端应用的入口与模块管理。
AMD(Asynchronous Module Definition)是一种用于动态加载Java Script代码的API规范。该规范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的异步加载Java Script代码的机制,通过将代码封装进一个个模块,即取得模块的引用[11]。
1.4 JSON数据格式
JSON数据格式是一个无序的“名称/值”对集合。一个对象以“{”开始,“}”结束,每个“名称”后跟一个“:”,“名称”使用“”括起来,“名称/值”之间使用”,”将其分隔。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var user={“username”:“Jim”,”age”:25,”sex”:”male”};
这个对象包含了3个元素username、age、sex,其对应的值分别是Jim、25、male。JSON作为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不仅具有更轻巧、友好的Web客户端的格式,同时易于机器生成和解析,这些特性使得JSON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格式,适用于服务器与移动端的交互。
2 数据可视化回路模型的研究
2.1 数据可视化回路模型
针对于1.1节中“数据可视化流水线模型”缺少了用户交互功能,本文特在此提出了一种数据可视化回路模型。模型将流水线改进成回路后,用户的交互可以出现在流程的任何阶段,如图2所示。
该数据可视化回路模型的结构分为两大类:可视化呈现和用户交互。
首先,针对可视化呈现的过程可详述如下:
(1)选择呈现维度(select)。了解与选择可视化呈现的数据集。
(2)数据的预处理(Pre-processing)。对输入数据集进行预处理,消除错误,弥补缺失的信息。
(3)抽取对应的数据集(Data mining)。在海量、清晰的数据集中抽取相对应的数据集,形成可视数据。
(4)利用Canvas、SVG等进行绘图(Plotting)。将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形成相应的可视化视图,呈现给用户。
其次,关于交互的过程则给出如下描述:
(1)用户可通过UI界面进行数据的更改,形成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
(2)用户可对数据进行过滤,颜色、大小、布局进行更改,形成新的可视化图形。
(3)用户可以更改绘制器,进行新的数据可视化操作。
2.2 移动互联网下数据可视化交互模式
本数据可视化回路模型采用异步加载的交互模式,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该模式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实现中,主要依靠服务器提供相关的数据,通过Internet向客户端传输指定的JSON数据。当手机浏览器接收到服务器端传来的JSON数据后,即通过esl.js按需加载echart-bar.js生成柱状可视图,同时一并按需加载echart-line.js生成折线数据可视图。利用如上的按需加载特性,服务器端传来的JSON数据将会渲染出指定图形,从而能够显著提升性能。esl.js加载代码如下:
3 移动互联网下数据可视化应用
3.1 Canvas数据格式
本应用根据2014年5~10月淘宝天猫的销售信息数据,包含男装、女装、童装、内衣、家纺等数据。首先定义数据集对象和数据化对象,数据集对象是指所有维度的可视化对象接收的数据;数据化对象则表示了指定维度的数据对象。将数据集对象过滤抽取出数据化对象,完成在浏览器中的图形渲染,得到数据可视化结果。可视化对象由多个Canvas组件构成,考虑到代码重用性,即根据可视化图形的不同Canvas组件定义不同的模块,模块分为接收数据Canvas组件和不接收数据的Canvas组件两种,通过对固定组件进行不同组合,可以得到多样的数据可视化结果。
对于不同模块图形的渲染,可以不局限于使用每一Canvas组件,考虑到Canvas性能和esl.js按需加载的特性,可以选择适合的、且所需的echarts图表在移动端渲染可视化要求涉及的图形界面。
数据集对象需要完成对数据源的预处理,从服务器端返回的数据源一定是JSON格式数据,数据集对象则需要提供特定的API构造成可视化对象option,并调用echarts指定方法进行图像的渲染。可视化对象数据的定义格式如下:
其中,{}表示对象,[]表示数组,相应的模块并非全部需要,可以按照自身需求设计符合期望的可视化产品。
3.2 移动互联网下数据可视化的实现
文字描述较为抽象,而图形图像的展示相对来说要更为生动、形象和直观。通过数据可视化将数据进行更加清晰的展现,有效地传递信息,帮助用户从中发现关系、规律、趋势。本文基于echarts.js提供了丰富的Canvas类库,将数据的格式封装到option对象中,调用echart.js类库中的setoption()方法进行指定数据可视化的渲染。同时将电子商务的部分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处理,其中一组结果示例如图4所示。通过数据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明白看出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的总体趋势。从折线图中就已真实反映出:富安娜家销售金额在5~10月有大幅度的增长,水星家纺5~10月销售金额有小幅的下降,梦洁家纺、恒源祥多喜爱、北极熊家纺5~10月份销售金额在2 000万元左右,表现平稳。数据可视化目标就是让用户和系统之间可以进行和实现交互,echarts.js作为一个优秀的可视化工具,提供了一套对数据交互的事件,当用户点击数据视图按钮时将可直接呈现可视化背后的数据,如图5所示。通过将数据呈现给用户,用户可对这些数据进行修改,而后进入新的一轮的数据可视化渲染,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指数。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及应用 篇8
当前施工监测, 存在着仅按照规范、预设的监测方案盲目按部就班被动监测的普遍状况, 未能根据施工动态条件和监测动态条件对隧道的各区域、监测项目进行主动的实时动态分级。虽然监测及地质预报工作已有许多的现代化设备可以利用, 但对于数量庞大的监测区段和条件复杂的隧道施工环境来说, 更应首先重视采用隧道监测的工程类比法进行预估分级工作, 从而做到监测有重点、不盲目。反观当前的监测工作, 存在着重仪器监测轻实地踏勘, 重数据轻初步地质评价, 重纸质档案而轻施工风险预测的现象。要将监测工作放到实处, 就必须重视风险预估分级工作, 形成防范机制, 而不是消极被动的例行监测。现有监测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 监测分级方法难以实行
规范中根据位移速率来动态调整监测频率便属于一个简单的分级, 然而在实地监测工作中, 位移速率等条件并不能第一时间获取, 加上数据误差的影响, 导致该分级策略近乎成为摆设。如果能够在监测前积极探索监测对象的风险等级, 即可即时调整监测等级, 获取宝贵量测时间, 避免安全事故。
(2) 未能根据监测动态实时控制量测误差
在实地监测中, 对不同的监测对象要求的量测误差应是分等级的。由于许多纷杂的原因, 量测数据误差难以避免。误差的影响以及测点的不具代表性导致数据的可靠程度大打折扣, 因此只有通过对预先的监测对象分级, 并针对特定等级实施高频率、大范围、大数据量测, 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3) 精细化监测开展盲目无根据
由于隧道监测工作开展对象的大量性及部分高级设施价格昂贵的特点, 导致监测工作常常不可能顾及到所有的区域、测项, 不能将部分有限的监测手段很好地应用到最需要的监测区域、项目上, 而风险的发生是瞬息万变的, 从而导致被动的监测大多都流于形式。
(4) 难以与未来自动化监测接轨
监测工作必将面临着信息化、自动化, 随着未来全自动监测设备的普及, 由于造价及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设备必将难以顾及所有区域和项目, 最终也会采用分级策略重点进行隐患区域及重点项目监测。
因此, 在当前监测实施过程中, 对监测对象的实时动态分级, 并预先针对特定分级指定其特定的监测手段, 实施对症下药, 才能真正有效保障施工安全和动态反馈设计。文章根据已有的分级策略, 参考部分规范及文献, 列出一些应有的分级策略考虑的因素及分级策略, 并针对该策略在某隧道的实际应用, 阐述了其具体实施情况。此外, 根据预估条件设定好监测工作等级的同时, 针对适当的分级策略设置对应的监测频率、允许误差及监测项目。并在特定的监测等级中设置多种监测项目进行互相验证。并根据特定监测等级设定相应的预警等级和施工单位的配合程度。
2 分级监测的方案制定
对应何等因素进行监测对象分级, 对应级别监测方案成为了本文的重点。表1为预设监测方案所使用的设备清单。表2为相应监测等级下设定的监测工作控制标准。
2.1 常规等级
当采用分级策略评级确定为常规等级后, 该区域则采用常规法监测。在洞内外观察项目中, 重点开展掌子面地质素描、应用专业设备 (如地质罗盘等) 测量岩层产状等数据以及相应的掌子面地质编录工作;在拱顶下沉项目中, 按监测方案布设三角测桩, 选取较可靠的稳定基准后视点, 采用精密水准仪, 按照方案设定的该段预先设计频率进行日常量测、数据分析和报告提交工作;在周边收敛项目中, 按预定方案采用收敛计进行常规量测以及回归分析等;隧道施工环境虽然复杂多变, 但总是有迹可循, 一些影响隧道结构安全的因素例如埋深、岩性等已为共识。对于监测工作, 应首先重视监测隧道的大地质环境, 积极搜集邻区、相似岩性已建、在建隧道地质资料及设计资料等, 通过积累的丰富监测经验, 预先进行工程类比, 例如厦蓉高速后祠隧道塌方后同区建设的象山隧道就曾塌方过, 搜寻整理隧道突发灾害案例, 明确何时何地何样围岩易发何样事故, 针对特定监测隧道考虑可能会发生的风险, 采取对应监测措施。此外, 应针对性地参考同类地区、同类岩性、埋深等特点的隧道, 设定监测隧道的位移变化速率临界值, 明确将什么样的变化速率确定为围岩急剧变形和基本稳定的依据。有预备性地针对特殊地段布设测点, 重点盯防松散含水多、初衬开裂、已发塌方等区段。在量测工作的同时, 广泛搜集量测区段的宏观属性, 有针对地对相关宏观环境设定结果评判标准, 做到先定性后定量评价。
2.2 通用隐患等级
主要包括常规风险较大区段, 例如跨径/埋深比较大段, 洞口浅埋段, 断裂带, 涌水突泥、黄土隧道等;在这些区段, 除完成预定方案常规监测外, 要积极利用洞内外实地观察, 结合超前地质预报等手段, 力争在监测同时对隧道结构安全及地质状况有一个宏观的评价。积极探索对应的最大临界日变形量及累计变形风险预警值。必要时对初期支护钢架内力进行量测以综合评判初支状况。在宏观中对掌子面及初支实地状况进行勤观察、勤记录, 重点盯防松散含水多、初衬开裂、已发塌方等区段, 在量测中针对宏观观测确定的风险较大区段, 应采用大量反复量测的办法, 消除数据误差, 利用加大监测频率的方法, 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在取得大量可靠监测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采用预置的回归分析模型得到回归曲线, 同时结合洞内实地观测宏观条件, 积极预测隧道结构安全状况。
2.3 事故风险等级
在隧道发生重大安全隐患、已发重大安全事故等状况时, 启用该监测等级。除进行积极的常规监测外, 利用激光位移阈值监测系统进行实时便捷监测。该系统具有造价较低、监测区段较大、操作简便的优点, 已在多座隧道中得到应用。其次, 还应积极针对特殊工程条件, 进行建模分析, 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保证预测准确性与及时性。最后, 在该等级中, 要求监测人员建立一级快速反馈机制, 应积极利用各种通讯手段, 对简讯应通过电话、短信及微信等告知, 对曲线、报表等应通过监控量测快速反馈系统及时反馈。
3 工程应用
3.1 工程概况
兴林隧道是鹤 (岗) ~大 (连) 高速公路的一座在建双线平行分离式山岭公路隧道, 双线中心间距约30m, 设计行车速度80km/h, 隧道左洞长2533m, 右洞长2520m。行车区标准开挖断面净宽11.5m。隧道除洞口部分外其余均按新奥法 (NATM) 施工。隧道进口段穿越强~弱风化变粒岩夹含花岗片麻岩复杂地层, 岩体受构造影响严重, 大部围岩呈镶嵌破碎状, 其间充填灰绿色泥质或岩屑, 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 围岩完整性极差。隧道洞口段穿越F1断层带及其影响带, 围岩岩体为强风化变粒岩、片麻岩, 局部夹有断层泥, 岩体极为破碎, 呈角砾碎片状松散结构, 围岩完整性及稳定性差。
3.2 分级监测实施
为保证施工安全, 对该隧道实行分级监测。在暗洞开挖前, 通过不断收集岩样、洞口区位、埋深、水文条件、地表构造等因素, 结合设计资料, 并总结特异性, 随后在隧道塌方数据库中搜集相似岩性与地质构造中的风险范例。通过已有事故经验教训来确定重点监测的项目。
利用所有已掌握资料, 首先在宏观上对已开挖监测区段进行分级, 并根据实时揭露开挖动态进行变更原有监测方案。分级结果如表3:
3.3 重点区域监测
兴林隧道右线采用台阶法开挖施工, 2014年7月31日开挖至RK338+560处时, 封闭后的初期支护突发小幅变形和下沉, 掌子面随后出现掉块, 经监测预警后撤出人员和设备。不久掌子面出现塌方, 拱部大范围坍塌并不断向地表延伸, 最终形成了一个直径约5m的漏斗状塌坑。
针对事故情况, 首先对监测区段进行分级, 通过定性手段确定待监测区段的风险等级, 同时搜集类似塌方事故的塌方资料。在基本明确塌方事故原因后, 对各监测区段隧道结构安全进行初期评价, 针对特定等级监测采用对应监测手段。
在分级后, 决定对本次塌方采用激光位移阈值监测系统进行风险预测。如图1和图2所示, 该设备通过在稳定地段安置一台激光器, 固定后的激光器向待监测部位的靶窗内发射激光束。靶窗窗口可以让激光穿过, 其尺寸可自由设定, 本次监测设定为2cm。当待监测区域拱顶发生位移时, 激光束便会投射在反光的靶窗板上, 监测人员就可很容易得知待监测区段拱顶发生了超限位移 (如图3) , 可以根据条件即时报警。该套设备在监测人员监测作业环境危险 (如塌方、人员不易到达) 的条件下, 可有效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该设备制作、安装和使用均较简单, 且造价低, 廉价的靶板可以大量布设。此外, 可快速有效部署。只要勤观察, 即可及时发现险情。在单侧施工隧道出洞时, 可有效克服洞内条件差、光线暗等缺点, 激光束在黑暗条件下易分辨, 有很好应用。
4 结语
公路隧道结构安全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 通过预先的监测方案分级, 辅以动态实时根据监测环境修正的策略, 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监控量测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本文提出的采用实时动态监测等级划分方法, 有效地改变当前监测工作中重点不突出、量测作业仓皇难顾的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建宇.隧道工程监测和信息化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0.
[2]吕康成.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3]雷坚强.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现状及思考[J].现代隧道技术, 2013 (12) :32-38.
[4]曹虎奇.隧道岩溶探测、灾害预防与处治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2.
移动互联网及应用 篇9
1 移动互联网络的安全认证
移动互联网络安全认证作为网络通信的安全机制, 是确保网络正常执行的重要前提。移动互联网络的认证机制, 主要是对非法访问的网络资源进行限制, 同时为其他安全的运行机制提供信任度较高的安全机制。针对安全认证机制, DPMI网络中面临的认证安全问题,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1 身份欺骗
现阶段, 常见的身份欺骗行为有通过窃取合法用户身份假冒合法用户, 并利用用户个人信息获得账号的权利。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 要求制定并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
1.2 重放攻击
重放攻击, 是指攻击者发送一个主机已接收的文件包, 蒙蔽用户达到欺骗系统的目标。通过对互联网络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对于当前DPMI网络存在的诸多问题, 攻击者可以将有效地注册请求消息保存起来, 然后等待一段时间后, 重新发送[1]。在实践中, 针对此类网络攻击, 可以采取简单的方式, 如拷贝一个消息进行重放处理即可。在一些特定环境当中, 重放攻击很难避免, 因此要求用户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要有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 从而保证网络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2 移动互联网安全关键技术
移动互联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主要涉及网络安全与业务安全, 其中包含了对信息的非法篡改等。数据能够通过无线信道在空中传输, 极易被不法分子截获, 无法确保数据信息的机密与完整性。对此将网络安全关键技术应用于网络当中, 详细来说:
2.1 文档保护
通常来说, 对于内容及文档安全性要求较高, 不仅要确保应服务内容提供过程中的安全, 还需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最大限度上避免用户隐私泄露, 在非用户授权条件下, 任何人都无法查看相关信息。
2.2 移动签名服务
该向技术, 是指在开放的网络环境功能下, 网络运营商采取创新性策略, 将手机、信息安全及用户身份有机整合到一起, 提供给应用服务端, 同时请求手机用户进行电子签名的服务。在使用中, 服务请求从服务端发送出来, 借助签名平明向用户发送。当接收端接收到信息后, 对相应的数据进行电子签名处理后, 实现对用户身份的有效认证, 最终完成所有交易过程。移动签名服务能够提供安全、可靠性, 且能够增强用户体验, 特别适合在企业内部使用, 能够避免企业商业机密泄露。
2.3 身份认证
针对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服务来说, 身份认证作为一个基本的安全考虑, 可以从多个渠道入手。全球一体化趋势下, 国家、企业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 需要建立一个跨多个安全域、互联网域的认证系统, 以此来在信任链基础上, 实现虚拟身份的联盟[2]。现如今, 移动互联网增值服务市场的服务欺诈现象越来越猖獗, 如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对此, 积极构建一种建立在身份认证基础上的安全管理方案势在必行。
2.4 云计算安全风险及安全体系
目前, 云计算作为当前互联网络发展趋势, 对互联网总体架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网络结构部署特点, 可以将总体安全架构划分为多个部分, 如移动终端、网络安全及云端安全机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安全技术体系, 对数据所有权及管理权进行分离化处理后, 最大程度上解决安全问题。一般来说, 虚拟环境安全性相对较高, 但这不代表绝对安全, 还需要加强对不同层次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评估, 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 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 从而在开放互联网络环境中形成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 还可以实施单点登录协议, 该项协议是指不与时钟同步的情况下, 无限制组织重放攻击, 以达到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在此基础上, 对比请求所在时间与系统预设时间, 如果计算得到的误差值在合理范围内, 则证明单点登录请求有效。反之, 则视为无效请求操作[3]。这种身份认证安全方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可以忽略登录与设备服务器时钟同步性, 为用户操作提供了更多便利。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 研究人员还应结合网络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深层次分析, 创新更多安全认证技术, 为用户安全使用网络保驾护航。
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通信服务。因此随着市场改革逐步深化, 各类移动终端层出不穷, 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 对企业、个体隐私信息造成了一定影响, 不法分子盗用隐私信息。而安全认证作为一种全新的保护方式, 通过身份认证、移动签名服务等方式, 构建在云计算基础之上的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同时, 还能够营造和谐的开放网络环境, 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吉义, 李文娟, 黄剑平, 章剑林, 陈德人.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5, (1) :45-69.
[2]刘鑫, 王建秀.浅谈移动互联技术的安全与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5, (5) :11, 14.
集装箱码头移动互联网应用 篇10
1 集装箱码头应用移动互联网的必要性
(1)顺应社会和技术进步趋势。移动互联网不只是传统互联网的延伸,更是对传统互联网的颠覆。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不仅催生新的应用模式,而且促使商业模式多样化,推动个性化定制的应用服务和营销方式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集装箱码头应当顺应社会和技术进步趋势,通过应用移动互联网融入智能商业浪潮。
(2)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为高效管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现代集装箱码头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早在计算机和无线网络普及前,集装箱码头就已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生产管理,并自建无线网络实现现场数据和指令的无线传输;但由于集装箱码头作业面积较大、作业点较多且以户外作业为主,目前还有许多现场数据和指令仍然采用书面记录、人工传输的方式,尚未完全实现远程管理,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
(3)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目前国内集装箱码头大多建有官方网站、客服专线、语音平台、短信平台等资讯服务平台。随着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希望在手机、平板计算机等移动终端上体验更多的码头服务,这就对码头移动互联网应用提出新的要求。
2 海天码头移动互联网应用实践
经过多年建设,海天码头已形成以生产业务系统为核心,以办公自动化、机电材料管理、设备及能耗管控、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为辅助的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框架。随着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海天码头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规划建设新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分步实施,最终将建成大数据仓库,实现码头现场管理、设备管理、行政办公、客户服务、资源管理的移动化、无纸化、远程化。系统前期应用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客户体验改善、行政办公效率提高等方面。
2.1 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
海天码头基于安卓平台并结合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和云计算等技术开发智能移动作业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在目前主流的安卓系统智能手机和平板计算机上运行,依托码头自有的无线网络,支持RFID、NFC、条形码、二维码等技术,能够初步实现码头对在场冷藏箱监管、查验作业、船舶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信息化需求。以冷藏箱作业为例,移动终端管理模式与传统纸质管理模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见表1)。
2.2 客户体验改善
海天码头开发基于安卓和IOS系统的移动客户端应用,为外部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查询服务。通过移动客户端,客户不仅可以查询箱号、提单号、报关单号、查验动态、船舶动态、堆场动态和闸口动态等信息,还可以享受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使客户体验大为改善。
2.3 行政办公效率提高
海天码头较早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但受功能和客户端的限制,系统未能充分发挥管理作用。2013年海天码头对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升级,开发基于安卓和IOS系统的移动客户端应用,新增门户功能,搭建知识库,整合邮箱功能及内网原有的零散办公平台,实现内部信息、办公流程和文件管理一体化,初步搭建具备云应用功能的办公系统,提升码头行政办公智能化、远程化、无纸化水平。
移动互联网APP应用 篇1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APP,应用,消费,体验
1 概述
APP是客户端应用程序, 英文简称为Application program, 包括智能手机上即移动终端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和PC机。APP在移动互联网的依托下, 利用移动终端呈现, 并以APP (客户端应用) 形式发布产品、活动或服务、品牌信息的营销方式。由于技术原因及对移动互联网缺乏认识, 并非所有人在互联网APP化越明显的趋势下投入APP营销。即使APP应用的开发不需要高深的技术, 小型企业由于缺少IT部门也很难独立开发自己的APP。因此企业只有以外包形式让第三方做来开发APP, 这样会消耗费用, 几千块到数十万不等。尤其加上APP的维护、升级和应用推广, 费用更多。此外, 对移动互联网缺乏认识。移动互联网刚起步, 因此不能预计以后的发展方向。仅业内人士对其看好, 但难以找到具体某个领域的成功案例, 并且企业对移动售后问题, 应用推广, 支付问题较生疏, 不愿意轻易投入, 导致市场发展缓慢。
2 手机助手及主要功能
android智能手机通过360 (91) 手机助手来下载, 安装及管理手机资源, 包括大量的软件、游戏、视频、图片等资源。360安全检测中心审核认证所有信息资源, 保证无毒安全。此外, 网络资源的获取借助360手机助手会更方便、快捷和安全。
通过数据线将手机连接至PC, 便可通过360手机助手下载海量应用, 电子书、视频、音乐、应用软件一应俱全。还可通过它进行应用管理、任务管理和联系人的备份和恢复、图片视频音乐等导入导出。
360 (91) 手机助手在Windows系统的电脑上使用, 360 (91) 手机助手只支持安装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 (android 1.6及以上版本均可支持) , Iphone 2.0及以上版本亦可支持。其主要功能为:
(1) 海量资源, 一键安装。360 (91) 手机助手除了自有软件、游戏宝库外, 还与超过30家应用商店合作, 提供超过10万款手机资源, 不花手机流量, 一键下载安装。 (2) 绿色无毒, 安全无忧。360 (91) 手机助手提供的所有信息资源全部经过360安全检测中心的审核认证, 能提供一个最安全、最放心的手机资源获取平台。 (3) 应用程序, 方便管理。360 (91) 手机助手提供应用程序卸载、安装、升级, 本地化高效管理。 (4) 一键备份, 轻松还原。通过360 (91) 手机助手快可以一键备份短信、联系人信息, 方便快捷的进行还原。 (5) 便捷的存储卡管理。通过手机助手, 可轻松对您的存储卡文件进行管理, 添加、删除, 全方位管理手机文件。 (6) 实用工具贴心体验。快速添加、删除手机资源, 设置来电铃声、提供手机截图功能。
3 移动互联网企业级应用
移动互联网快速渗透, 移动应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移动端用户超过PC用户只是时间问题。国内专业研究机构发表数据称, 到2016年中国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327.4亿。企业级应用市场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主战场。目前关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大多数为大型企业, 网络环境不稳定、移动应用的商业模式尚不明确等因素限制了企业级应用在国内的发展。美国众多创业公司正在使用移动互联网应用。谁早先一步迈入企业移动开发领域, 谁就更有可能掌握企业级移动开发市场的竞争优势。
大多数人还围绕在个人级消费市场的自相残杀中, 其实企业级的移动市场已慢慢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虽然企业APP市场刚起步, 但它拥有的巨大商业前景是无容置疑的。这点从苹果公司不遗余力的开发B2B应用程序可见一斑。
4 APP应用前景
三五年后APP可能被替代, 但近期内不太可能。手机用户具有懒惰性, 他们宁愿选择点击客户端的方式, 而不是通过浏览器找书签和内容。对开放商而言, APP客户端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 但仍是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新一代网页语言HTML5可创建手机版“网站程序”和网站, 它能用简单的方式来做手机程序开发者曾经做的事情。当前HTML5标准没有考虑摄像头、手机通讯录、陀螺仪等, 即对移动的支持并不完善。当HTML5标准完善后, 除游戏之外的更多应用会转向浏览器。
不懂技术的人通过HTML 5就能做好移动网站。比如简单易用的移动网站建站工具:dot Mobi提供的goMobi服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下, 只需用户简单拖拽便可实现由普通网站到手机网站的转变, 仅需几分钟。用户可以在dot Mobi提供的免费mobi Ready.com服务上查看不同手机上的显示效果及测试做好的网站。
手机网站的开发比APP开发简单且成本低, 手机网站随着HTML 5的发展会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
参考文献
[1]记者左永刚.移动互联网用户激增移动应用进入高增长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0年.
[2]记者马博.移动互联网研讨会召开[N].中国电子报, 2009年.
[3]本报记者马丰敏.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有待探索[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9年.
[4]2011年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白皮书发布[J].数字通信世界, 2011年06期
[5]孙晗.云下的广告——移动互联网广告探索[J].广告大观 (综合版) , 2011年08期.
[6]张山斯.移动互联网会革了谁的命?[J].商界 (评论) , 2011年08期.
【移动互联网及应用】推荐阅读:
移动互联应用11-10
移动互联网应用之创新05-13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07-25
电力移动互联应用06-10
物联网移动应用10-31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10-28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8月1日正式实施11-04
移动互联网时代07-19
移动互联网传播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