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

2024-07-06

解剖学(精选12篇)

解剖学 篇1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形态学课程, 又是学生接触最早的专业基础课, 它提供了大量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名词, 这门学科对学好后续课程甚为重要, 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现就如何进行解剖教学谈些体会。

一、树立“解剖教学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学观

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 而且要根据培养“适用型”人才和专业目标要求重新排列组合教学内容, 恰到好处地授给学生。应按照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这就给解剖老师提出更高要求, 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解剖知识, 而且要认真学习掌握各专业课程中对解剖知识的要求, 真正做到解剖教学为其它医学基础课、专业课服务。如针对护士专业的特点, 解剖学中的运动系统应当适当进行精讲, 循环系统特别是静脉的走行要重点讲解。如针灸推拿专业, 要重点讲肌学及骨学的体态标志。在讲到脊神经和脑神经课程时, 应选择与治疗有关的重点讲授。不分专业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是不符合培养目标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感官功能, 提高教学效果

人的认识离不开感官,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要是用视觉、听觉、触觉来接受传授的知识。各种感官在知识的接受上是不同的。有人证明:视觉占83%, 听觉占11%, 纯视觉的学习注意集中率达81.7%, 纯听觉为54.6%, 还有人研究纯听能记忆为60%, 纯看能记忆为20%, 所看二者结合则为85%, 所以把词语和图形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办法。为此, 讲解剖课时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的科学性。

应用精确肯定果断语言予以表达, 使学生有明确概念。如讲到交感干, 必须强调“每侧、椎旁节、节间支”八个字。

2、语言的艺术性。

运用形象的比喻, 生动的描述,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记忆。如讲到心脏瓣膜与心室收缩、舒张关系时, 用“河闸”来比喻心瓣膜, 血流向何方, 哪一处瓣膜就开放。又如当学到腹膜与脏器官的关系时编成歌谣来记忆。腹膜内位器官:胃、空、回、盲、阑、横、乙、指上、卵巢、输卵、脾;腹膜间位器官:升、降、直肠上, 肝胆、子宫、膀。

3、合理使用模型, 标本、挂图、电教等直观教具。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好教具, 做到一具多用, 面向全体学生, 教具出示时间要恰当, 做到边指导边讲, 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只需一个大的心脏模型就可以讲清的外形和心各腔形态, 再附上心脏前面, 后面观二张挂图给予补充小结即可。

4、板书。

力求简明扼要, 突出重点。要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做到边画边讲。在讲到体循环静脉, 动脉的主要分支时绘出一图表, 以利于增张记忆, 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5、结合自身结构讲授。

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因此有些知识可通过自身或同学间相互观察获得。如讲到视器、口腔知识时, 要求学生对照镜子学习, 讲到体表标志时, 要求学生在自己及他人身上准确辨认触摸, 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印象深刻, 有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

6、注意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统一。

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例如, 把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与其控制血流方向的功能结合起来讲, 既生动又形象化, 可帮助理解和记忆。

三、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 培养学生能力

解剖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课及与临床的联系。解剖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巩固知识的主要教学环节, 教师应对每项实验所需要的模型、标本、挂图, 实验的重点、难点、讨论题进行周密设计和准备, 并要求学生在复习好理论的基础上生动上好实验课。实验一开始就交待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教具有哪些?观察的重点是什么?应弄懂哪几个问题?使学生明确实验目标;然后让学生对照书本指导实验进行观察、比较、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脑、动嘴, 教师巡视各实验组的任务是启发诱导和示教。此外, 解剖教学恰当联系临床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到“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时, 首先提出为什么肝硬化病人会出现呕血、便血、腹壁静脉曲张等症状?然后再讲授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支, 而吻合支在正常和肝硬化情况下形态结构血流方向是有区别的, 从而导致症状出现。

总之, 作为一名教师, 要精心研究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程序,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还要虚心向同行门学习, 从而促使我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使我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解剖学 篇2

【实验目的】

1、掌握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了解上皮组织的分布,比较各类上皮组织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软骨组织的结构与分类、骨组织的结构,了解疏松结缔组织的基本构成。

3、掌握三种肌肉组织结构特点,比较三类肌肉组织结构与功能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神经纤维结构与分类。【实验内容】

1、观察单层上皮组织、复层上皮组织、柱状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2、观察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骨组织的结构特点;

3、观察三种肌肉组织的结构特点;

4、观察神经元,运动神经末梢的结构特点。【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实验材料与器具】 显微镜,层上皮组织、复层上皮组织、柱状上皮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骨组织切片、平滑肌、骨骼肌、心肌、神经元、运动神经末梢切片 【实验作业】

1、绘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单层扁平上皮图。

2、绘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疏松结缔组织图。

3、绘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骨骼肌组织纵切图。

4、绘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神经元图。

实验二 运动系统—骨与骨连接、骨骼肌

【实验目的】

1、观察四种形态骨,掌握骨的分类方法及形态结构特点;

2、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

3、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和头颅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4、掌握全身各骨的结构特点及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5、通过观察肌肉标本或模型,能辨认出全身主要肌肉,进一步了解其位置、形态和起、止点;

6、理解全身主要肌肉的功能。【实验内容】

1、观察骨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2、观察全身各骨;

3、全身主要的骨骼肌。【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实验材料与器具】全身骨骼模型和标本 【实验作业】

1、脑颅骨共有几块,分别写出其名称。

2、说明脊椎骨各部分的特点。

3、与吸气有关的肌肉主要有那些?

4、与肩关节运动有关的肌肉有那些?

5、简述胸锁乳突肌的其止点及其功能。

实验三 内脏系统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1、观察消化器官模型,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2、观察呼吸器官模型,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3、观察循环器官模型,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4、观察泌尿器官模型,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实验内容】

1、观察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解剖结构;

2、观察胃、小肠和肝小叶组织切片;

3、观察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解剖结构;

4、观察器官和肺组织切片;

5、观察循环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解剖结构;

6、观察泌尿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解剖结构;

7、观肾脏组织切片。【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实验材料与器具】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组成模型,显微镜,肺组织切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组成模型,肾脏组织切片 【实验作业】

1、简述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2、绘制肺显微结构简图。

3、简述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

4、绘制肾脏显微结构简图。

实验四 感觉器官

【实验目的】

1、了解眼的解剖结构;

2、了解耳的大体解剖结构。【实验内容】

1、观察视器的构造;

2、观察耳的形态结构。【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实验材料与器具】眼和耳模型 【实验作业】

1、简述眼的折光系统;

2、耳蜗中有那些感受器,并简述其功能。

实验五 神经系统

【实验目的】

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2、掌握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的基本形态结构;

3、掌握脊髓的基本特征及其内部结构;

4、了解外周神经的分布;

5、掌握锥体传导路和内侧丘系的基本结构。

【实验内容】

1、观察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的形态结构;

2、观察脊髓形态结构;

3、观察脊髓的显微结构;

4、观察12对脑神经的分布情况及其功能;

5、观察脊神经前支的分布及其功能;

6、观察自主神经的分布;

7、观察锥体传导路和丘系传导路。【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实验材料与器具】脑和脊髓模型,显微镜,脊髓切片,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模型、自主神经分布模型,传导路模型 【实验作业】

1、脑干上有那几对脑神经?

2、简述脊髓的形态特征。

3、简述骶丛中主要神经的分布。

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 篇3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

【中途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21-01

【Abstract】the local anatomy in clinic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especially such operation discipline important foundation course, the traditional local anatomic specimen examination method is unitary, form is single; semester exams often wrong, unable to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hrough the local anatomic specimen examination reform, accurately grasp the specimen examination of the scale, playing it in the rol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cess, enhanc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practice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局部解剖学是是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重要基础课程,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织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一门重要医学医学形态学科,其特点名词多、器官结构毗邻较复杂。实验课是局部解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过程中标本考试分不开的,而标本考试历来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促进学生认真观察标本重要途径。传统的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方法单一,形式也单一;学期考试常常一锤定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更好发挥标本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我们在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环节进行改革小尝试。

1 考核对象

以我院10级临床医学本科班为研究对象;取两个班共250人,其中一个班125人分为5个实验组,另外一个班125人分为5个实验对照组;两个班的学生来源及其考试成绩接近,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2 教学条件

两个班使用同一版本教材,彭裕文主编《局部解剖学》、我教研室副主编《局部解剖学图解》,教学大纲、内容、进度完全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配置教学师资、教学标本、相应教学课件、视频操作录像等教具;同时操作时要求学生统一手术切口,逐层找出相应的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及毗邻关系;每小组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尸体标本,各局部分小组进行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

3 考核方式

3.1 考核标本主要为实验课的掌握内容,标本结构难易程度适中,题量为每位学生考核30个实物标本结构,标准是局部器官的解剖层次关系,相互毗邻结构辨认正确给分。

3.2 实验组每次实验课通过老师示教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标本,老师在實验室来回指导,最后30分钟进行小结、考核;考核为不定期抽考每位学生,每人次考核标本结构3-5个;学期终每位学生都能完成30个标本结构测试。

3.3 对照组每次实验课同样通过老师示教,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标本,老师在实验室来回指导,最后15分钟进行小结、不考核;考核为学期终进行一次集中测试,人体各局部抽4-5个实物标本结构共30个,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内测试完成。

4 考核结果

通过对10级临床医学本科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物标本结构测试结果如下:实验组125人,80分以上的有112人,百分率为89.6%,对照组125人,80分以上的有69人,百分率为55.2%,以上结果显示两个组的标本考试成绩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5 讨论

5.1 研究结果提示,进行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使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进而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充分说明了局部解剖学在教学过程中标本考试规模小,频率高,具体到每一位学生可以多次被测试,使每个学生在每次实验课中都必须认真对待,从而更加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观察,主动操作以及复习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调动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对照组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标本考试集中在一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使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忽视实践性环节―――解剖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从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5.2 通过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实验时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更加合理化,科学化。通过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问、学生答;而形成了学生问,教师答这种逆向知识交流途径;从而调动了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欲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准确把握好标本考试的尺度,发挥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利民,局部解剖学考试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1年04期

[2] 刘万福,王登科;戴新文,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考核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年03期

[3] 刘文国,谢加兴,袁成就等.人体解剖学标本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年2期.

[4] 刘志安;朱元业;赵世鸿,王德广;高殿帅,目标考核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年02期

作者简介:

徐四元(1973--),男,湖南祁东县人,讲师,主要从事解剖学教学及临床解剖学研究

E—mail:xusiyuan8888@126.com

如何学好人体解剖学 篇4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特点,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阐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 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伟大导师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 就没有医学。”精辟地论述了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因此掌握好人体形态结构的理论知识, 对学习其他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 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人体解剖学具有内容、名词多, 学习、记忆难的特点, 不少学生感到难学、难记、难懂, 从而导致学习劲头不足, 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 为帮助广大医学生尽快学好该门课程, 笔者根据解剖学界前辈们的经验和多年的教学积累, 结合解剖学的学习特点, 谈谈学好人体解剖学的方法。

一、端正态度, 培养对人体解剖学的浓厚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著书不明脏腑, 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 何异于盲子夜行。”意思是说, 不了解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 就无从谈起对疾病的治疗。因此, 医学生必须明白, 人体解剖学不学不行。既然必须学, 那么就要端正态度, 逐渐培养对人体解剖学的浓厚兴趣, 有了浓厚的兴趣, 必将形成敏锐的观察力、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思考力, 必将增强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内在动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做到课前预习, 上课专心听讲, 认真观看挂图、标本和模型

心理学认为:人对新事物的认识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 新知识只有归到原有知识的体系中, 对原有的体系加以更新才会牢固。因此, 做好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的关键, 也是掌握学习主动权的重要措施之一。人体解剖学的预习方法应以阅读教材为主, 预习的目的并非一定将下次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掌握, 而是要通过预习知道下次课的主要内容与其以前的哪些知识相关;出现了哪些重要名词;感知预习的内容哪些是比较重要的、不易懂和不易理解的, 并在难于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在听课时特别给予关注。

从神经心理学角度看, 记忆行为与一些情绪和心理活动密切联系, 如对事物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与信心、对操作的愉快情绪与乐趣等, 诸多因素均会影响神经内分泌激素的释放与神经反应。[1]因此, 上课专心听讲是学好人体解剖学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包括七个方面的要求: (1) 认真听教师讲课, 并注意观察教师对标本的示教、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与表情等, 理解教师所讲内容。 (2) 课堂上注意听同学的发言, 在同学回答提问时, 要边听边想, 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 如果不对, 错在何处, 试想如果是自己在回答问题, 该如何回答才好。这样通过关注别人的错误促进了自己的提高, 而许多学生则往往忽视了这个学习机会。 (3) 专心听教师对自己在预习时不太懂或难懂的问题的讲解。 (4) 记下上课时仍不理解的问题, 在课后予以解决。 (5) 注意记下课堂上教师对繁杂内容的归纳和总结。 (6) 重视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因为课后作业往往是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是对课堂内容的提高和深化。 (7) 在直观课上, 认真看挂图、标本和模型, 尤其关注教师对标本的示教, 充分利用好自身或同学这一活体标本, 通过努力尽量做到“心中有其形, 体中有其位”。[2]

三、做好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 是加强记忆的必由之路, 也是学好人体解剖学不可忽视的步骤。

(一) 有针对性地及时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发现, 人们对学到的新知识, 1小时后只能保持44.2%, 1天后只留下33.7%, 2天后只剩下27.8%, 6天时剩下25.7%[3]。说明遗忘具有先快后慢, 先多后少的特点。因此, 在课后及时进行复习是十分重要的, 从而可见放弃课后复习只在考前突击的做法, 显然是不科学的。课后复习的过程中, 应按照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反复复习以达到牢固掌握、熟练描述、准确指认的程度。针对部分预习、听课、复习后还未理解、搞清楚的内容, 可以通过请教教师、同学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弄清楚、搞明白, 力争不留死角。千万不可将其放在一边, 不闻不问, 随着不明白内容的积累, 必然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打击学习、学好人体解剖学的自信心。

(二) 使用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1.尝试回忆法

又称过电影法, 即在课后, 利用课间、饭前、饭后、睡前等闲暇时间, 将教师讲过的知识点, 按照上课时教师的板书提纲或教材的纲目结构, 在头脑中“再现”一遍。能再现的往往说明自己已经掌握, 不能再现的往往说明没有掌握, 学生可以通过查看笔记、教材等方法及时给予复习强化。这种复习方法将使人体解剖学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文图物结合法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 具有专业名词多, 形态描述繁杂, 理论知识不好掌握的特点, 若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其效果将不尽如人意。为达到较快、较好掌握所学知识点的目的, 在课后复习中应具体做到将文、图、物三结合。所谓文是指教材的理论叙述, 图是教材插图、解剖挂图或解剖学图谱, 物是指解剖实验室的标本或模型等。[4]在解剖学的课后复习中, 学生应将三者结合起来, 根据教材的文字描述来指导观看标本或模型, 辨认与理解标本结构在体内的位置、结构特点及各器官、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当遇到按照理论叙述在标本上难以确认的结构时, 可对照插图或解剖图谱的标注加以确认, 通过对图、物所示结构的观察, 掌握其特征, 进而加深对教材中理论叙述部分的理解和记忆。

3.根据复习内容恰当运用记忆方法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多、内容、部分教学内容枯躁、抽象、难懂易忘, 导致学生复习负担重、记忆难度大。因此, 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 恰当运用记忆方法, 可将复习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凌乱为有序、变枯燥为生动, 进而起到优化复习内容, 增强复习效果的作用。 (1) 歌诀记忆法是把记忆内容编成口诀或顺口溜来记忆的方法。实践证明, 有节奏、有韵律的内容比杂乱不齐或零碎的内容易学易记。例如:8块腕骨的名称及排列次序按常规方法记忆起来较麻烦, 若采用歌诀“舟月三角豆, 大小头状钩”则记得牢且容易记。脊髓外形特点用歌诀记忆则为:“颈腰两膨大, 终止腰一下, 表面六纵沟, 锥丝马尾巴。” (2) 列表记忆法是为了防止混淆、便于比较, 把一些内容繁多、性质相近或相对的内容, 通过列出表格的形式来加深记忆的方法。例如肌学内容较多, 起止点难记, 作用复杂, 但通过列表记忆法则一目了然, 便于复习记忆。 (3) 比喻记忆法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如:复习肾的三层被膜时可将其比喻为“棉袄”, 由内向外, 可把纤维膜比喻为“里子”, 脂肪囊比喻为“棉花”, 肾筋膜比喻为“面子”, 肾上腺比作两块“垫肩”, 使用这种方法记起来形象而简单, 一下子就记住了。此外, 还有趣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和数字记忆法等, 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记忆法, 有助于提高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效果。

(三) 做适量的习题

解剖学的相关习题, 一般是将解剖学的重点、难点等内容设置为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借助习题进行课后复习可以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 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强调和总结、提高和深化。同时, 通过课后练习, 学生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 在人体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 搞清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才能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做到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做到了这一步, 学好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就一定能够实现, 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和培养, 学生的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 而这些必将为今后继续学习其它医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殿明.解剖学逻辑记忆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先雄斌, 杨朝鲜, 余崇林等.从学习的三个环节浅谈如何学好人体解剖学[J].解剖学研究, 2009, 31, (1) :71.

[3]樊琪.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90-93.

人体解剖学小结 篇5

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据统计,医学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名词均来源于解剖学,故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科学,是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必修课。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内分泌、感觉及神经九个系统。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解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人体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大体解剖学又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等。系统解剖学主要按照人体各系统来叙述各器官的形态结构,本文章介绍的是系统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双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主要摘录书中与常见疾病有关的文字叙述,以便日后查阅)一.运动系统

·临床上常在髂骨的髂嵴和胸骨等处,作骨髓穿刺,抽出骨髓进行检查,帮助诊断血液疾病。

·椎体在垂直暴力作用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骶管裂孔是骶管麻醉穿刺的部位,相当于“腰俞穴”的部位,其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临床上常以骶角为标志,来确定骶管裂孔的位置。

·锁骨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较脆弱,易发生骨折。·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是骨折的易发部位,骨折时易损伤易腋神经,造成方肩;肱骨骨干的骨折易损伤桡神经,导致垂腕;肱骨内上髁的后下方有一浅沟,有尺神经通过,骨折时易损伤尺神经,导致爪形手、小指表面皮肤感觉障碍。

·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约平对第四腰椎棘突,可作为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

·髌骨的位置浅表,可因外力直接打击而骨折。

·腓骨为细长的长骨,常作为骨移植的取材部位。

·颅底的孔、管都有血管和神经通过,颅底骨折时往往沿这些孔道断裂,引起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

·翼点(太阳穴)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颅囟中的前囟在临床上常作为婴儿发育和颅内压变化的检查部位之一。

·椎间盘的后外侧部无韧带加固较薄弱,当成年人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多向后外侧突出,常压迫脊神经根,形成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的活动较多,故此病多发生于腰部。

·钩椎关节病变可引起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导致颈椎病的症状。

·临床上,肩关节以前下方脱位为多见,此时肱骨头移至喙突的下方。

·幼儿的桡骨头尚未发育完全,环状韧带松弛,因此,在肘关节伸直位猛力牵拉前臂,可能发生桡骨头半脱位。·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外上髁是肘部三个重要的骨性标志。正常状态下,当肘关节伸直时,上述三点连成一条直线;当肘关节屈至90。时,三点连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在肘关节后脱位时,上述三点的位置关系即发生改变;而当肱骨髁上骨折时,则三点的位置关系不变。

·在前臂骨折时,应将前臂固定于中间位,防止骨间膜挛缩。·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囊外及混合性骨折之分,如股骨颈骨折在内侧三分之二,则骨折位于囊内,囊内可出现血肿;如位于外侧三分之一,则关节囊不受影响。

·由于髋关节的关节囊的后下方缺乏韧带加强,较薄弱,故股骨头易向后下方脱位。

·髌韧带,位于膝关节关节囊的前方,是股四头肌腱的延续,临床上检查膝跳反射,即叩击此韧带;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如前交叉韧带损伤,胫骨可被动前移;后交叉韧带损伤,胫骨可被动后移,这种现象即临床所谓的“抽屉现象”。

·膝关节的滑膜囊常因外伤而发生滑膜囊炎或囊肿。

·距骨滑车呈前宽后窄状,当背屈时,滑车前宽部被内、外踝夹紧,比较稳固;当跖屈时,滑车后窄部进入关节窝内,故可有轻微的侧方收展运动,此时距小腿关节松动而稳定性较差,易受扭伤,其中以内翻扭伤较多见,即外侧韧带损伤。

·倘若张口过大、过猛,关节囊又松弛,下颌头和关节盘向前滑到关节结节的前方而不能退回关节窝,形成颞下颌关节前脱位。

·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临床皮下注射,即将药液注入浅筋膜内。·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在炎症时,具有限制炎症、脓液扩散流动的作用,因此,熟知深筋膜配布状况,还可以推测脓液扩散蔓延的去向。

·滑膜囊,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内有少量滑液,多位于肌腱和骨面之间,可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促进肌腱运动的灵活性。滑膜囊在慢性损伤和感染时,形成滑膜囊炎。

·临床上常见的腱鞘炎,严重时局部呈结节性肿胀,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许多腰痛患者主要是由于竖脊肌受累所致,即临床所谓的“腰肌劳损”;由于腰部活动度大,胸腰筋膜容易扭伤,为腰背劳损原因之一。

·前锯肌瘫痪时,肩胛骨内侧缘翘起,称“翼状肩胛”

·白线中部有一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此处也是腹壁薄弱处,如小肠由此膨出可引起脐疝。

·病理状态下,小肠等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浅环突出,下降到阴囊,为腹股沟斜疝,如不经过深环而经腹股沟管后壁直接向浅环突出者,则称腹股沟直疝。

·帽状腱膜很坚韧,以纤维束垂直穿经浅筋膜与浅层的皮肤相连,三者紧密结合形成头皮。帽状腱膜与深部的骨膜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故头皮可在颅骨表面滑动。头皮外伤时,常在腱膜深面形成血肿或撕脱。

·单侧胸锁乳突肌可因胎儿产伤等原因造成肌挛缩,导致小儿斜颈畸形。

·颈深肌群:位于颈椎两侧,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三者均起自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向下止于第一肋骨;后斜角肌止于第二肋骨。在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骨之间,形成斜角肌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故临床上将麻药注入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病理条件下,可造成此间隙狭窄,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

·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关节呈圆隆状。如肩关节向下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则可形成“方形肩”体征。三角肌是肌内注射的部位之一。

·冈上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深面,跨过肩关节之上,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此肌损伤或有炎症,当上臂外展时,肩部有疼痛感。

·腋窝:为锥形腔隙,位于臂上部和胸外侧壁之间。具有顶、底和四个壁。顶由第一肋、锁骨和肩胛骨上缘围成,向上与颈相通。底由腋筋膜构成。前臂为胸大肌和胸小肌。后壁为肩胛下肌和背阔肌等。内侧壁为胸廓外侧壁上部的肋骨和肋间肌以及前锯肌。外侧壁为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和肱骨上部。在腋窝中有臂丛、腋血管、腋淋巴结等重要结构。

·三边孔和四边孔:在小圆肌和大圆肌之间,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而将此两肌之间的间隙分为外侧的四边孔和内侧的三边孔。·肘窝:位于肘关节前方呈三角形的浅窝。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连线,外侧界为肱桡肌的内侧缘,内侧界为旋前圆肌的外侧缘,窝内有神经、血管通过。

·腕管:位于腕部掌侧面,由腕骨沟和屈肌支持带共同构成。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浅、深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在外伤、炎症、水肿等病理情况下,管内的结构可能受压和损伤,造成手功能障碍。·腰大肌被一筋膜鞘包裹,当患腰椎结核时,有时脓液可沿此鞘流入髂窝或大腿根部。·临床医生常选用阔筋膜张肌作肌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腓肠肌内、外侧头及比目鱼肌上端起点共为三个头,向下合成一肌腹,故名小腿三头肌,向下移行为一个粗大的跟腱,止于肱骨结节。

·股三角:在大腿前面的上部,为底朝上、尖朝下的三角形。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的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三角内有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和淋巴结等。

·股管:在股静脉的内侧,为腹横筋膜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向外突出的盲囊,囊的上口为股环,与腹腔相通;下端是盲端,伸至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处。管内充填有疏松结缔组织及淋巴管等。·腘窝:位于膝关节后方,呈菱形。窝的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上内侧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外侧界和下内侧界分别为腓肠肌外侧头和内侧头。窝内有腘动脉、腘静脉、胫神经、腓总神经、淋巴结和脂肪等。

二、消化系统

·当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仍可借最后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对牙关紧闭的患者,可经此间隙将导管导入固有口腔,再下至咽和食管,注入营养物质。

·牙髓位于牙腔内,由神经、血管、淋巴管和结缔组织组成。口腔内的乳酸杆菌产酸,导致釉质脱钙,产生空洞,称龋齿,若龋洞不断加深,波及牙髓时,可引起牙髓炎和剧烈疼痛。

·正常情况下,丝状乳头浅层的上皮细胞不断角化、脱落与食物残渣、唾液等成分混合,附着于粘膜的表面,组成正常的淡薄白色的舌苔。·舌外肌中最主要的一对为颏舌肌,起自下颌骨体内面的颏棘,肌纤维向后上呈扇形,止于舌体正中线两侧。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可伸舌;单侧收缩时,可将舌尖伸向对侧。如一侧颏舌肌瘫痪,当让患者伸舌时,舌尖偏向瘫痪侧。

·腮腺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于耳郭的前下方。腮腺管由腮腺的前缘穿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紧贴咬肌表面前行,至咬肌前缘处弯转向内侧,穿过颊肌,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粘膜上。临床小儿麻疹早期可在腮腺管开口周围出现灰白色的斑点。

·鼻咽:为颅底至软腭后缘之间的一段。咽鼓管咽口的后上方有半环状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圆枕后方和咽后壁之间有一纵行深窝称咽隐窝,该处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鼻咽上壁后部的粘膜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幼儿时期较发达,6岁开始萎缩,10岁后完全退化。有的儿童咽扁桃体异常增大,引起咽腔狭窄,影响呼吸,熟睡时表现为张口呼吸。

·口咽:为软腭后缘和会厌上缘之间的一段。在其侧壁上,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各有一个三角形的凹窝,称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腭扁桃体是一对扁卵圆形的淋巴上皮器官,具有防御功能,易感染产生肿痛。

·喉咽:为会厌上缘至第六颈椎下缘之间的一段。在喉口两侧和咽侧壁之间各有一个深窝,称梨状隐窝,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

·食管全长有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位于咽和食管相续处,即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六颈椎体下缘平面(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位于食管和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第四、第五胸椎体之间平面(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十胸椎体平面(距中切牙40cm)。这些狭窄是食管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食管癌和静脉曲张的好发部位。临床上进行食管插管时,要注意食管的狭窄处,根据食管镜或胃管插入的距离,可推知器械已到达的部位。

·胃有上下两口、前后两壁、大小两弯;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可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又称胃穹窿、胃底和幽门部。其中,胃小弯和幽门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胃前壁的中间部分位于剑突下,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该处是胃触诊的部位。

·十二指肠上部又称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十二指肠降部中份肠腔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黏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是由斜穿肠壁的胆总管使黏膜隆起而形成的。此襞下端有一乳头状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有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75cm,可作为插放十二指肠引流管深度的参考。

·十二指肠悬韧带,由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有悬吊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也是腹部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端的重要标志。

·肠伤寒时细菌常侵犯回肠集合淋巴滤泡,从而导致肠出血或肠穿孔。

·结肠袋、结肠带和肠脂垂等特征性结构可作为识别盲肠和结肠的标志。

·盲肠的回盲瓣的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如粪便或硬物等经此口进入阑尾并致梗阻时,可发生阑尾炎。

·阑尾,一条细长的盲管,形如蚯蚓,又称蚓突。上端通盲肠后内壁;下端游离,位置不固定,长7-9cm。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是沿结肠带向下追踪,因三条结肠带最后都汇集与阑尾根部。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此点称麦克伯尼点。急性阑尾炎时,此点可有压痛或反跳痛。

·结肠,按其位置和形态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其中,乙状结肠充盈时在左髂窝可触及,是慢性炎症、憩室、肿瘤的好发部位。

·临床指诊时,可触知前列腺或子宫和阴道等;直肠镜检查时,应顺着直肠的弯曲,以避免损伤直肠横襞。

·肛管上端的黏膜形成6-10条纵行皱襞,称肛柱。各肛柱下端间有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称肛瓣。每一肛瓣与其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袋状小陷窝,称肛窦,底部有肛腺的开口,窦内易积存粪便,易感染而引起肛窦炎、肛周脓肿或肛瘘等。各肛瓣和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或肛皮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齿状线以下有一宽约1cm的环状带,表面光滑而略显浅蓝色,称肛梳或痔环。齿状线以上的黏膜下和肛梳的皮下有丰富的静脉丛,病理情况下静脉丛淤血曲张则形成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称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者称外痔,也有跨越于齿状线上、下者称混合痔。肛梳下缘有一环状线,称白线,此线恰好位于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交界处,活体指诊时可触知一环状沟,即上述两肌的分界沟。白线以下的皮肤颜色较深,下方不远即终于肛门。

·活体的肝呈棕红色,质地柔软而脆弱,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其大部分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左右肋弓之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在正常成年人,肝的下界在右肋弓下一般不能触及,剑突下可触及。在小儿,肝的体积相对较大,肝的下缘可低于右肋弓下缘2-3cm,七岁以上儿童已不能触及。·胆囊一般分为底、体、颈、管四部。胆囊底为突向前下方的盲端,常在肝下缘露出,其体表投影相当于右侧腹直肌外侧缘和右肋弓相交处。胆囊炎时,此处可有压痛;胆囊颈和胆囊管的黏膜向内呈螺旋状突出,形成螺旋襞,可控制胆汁的出入,胆结石也常嵌顿于此。

·腹膜是一层浆膜,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覆盖于腹、盆腔壁的内面和腹、盆腔脏器的表面。脏、壁腹膜两层互相移行,共同形成一个潜在性腔隙,称腹膜腔,腔内仅有少量浆液。男性腹膜腔是一封闭的囊;女性腹膜腔则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腹膜的易粘连性,就可促进损伤的修复和防止腹腔炎症的扩散,但同时也易产生肠粘连。病理情况下,腹膜渗出液增多,可形成腹水。

·掌握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对腹膜内位器官进行手术,必须通过腹膜腔;但对肾、输尿管等腹膜外位器官和膀胱等腹膜间位器官,可不必打开腹膜腔而于腹膜外进行手术,从而避免术后腹膜腔的感染和脏器粘连。

·大网膜,是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结构。形似围裙,悬垂于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它具有重要防御功能,当腹内发生病变,可向病灶处移动并将病灶包裹以限制炎症蔓延。

·当胃后壁穿孔时,胃内容物首先流入网膜囊,也可经网膜孔留至腹膜腔,引起弥散性腹膜炎。

·腹膜陷凹:站立或坐位时,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的最低点,故腹膜腔积液、积血或积脓多积聚于此,可经直肠前壁穿刺和阴道穹后部穿刺以进行诊断和引流。

三、呼吸系统

在平静呼吸时,鼻翼无显著活动;当呼吸困难时,可出现鼻孔一张一缩的活动,称鼻翼煽动。

·固有鼻腔,即临床上所称的鼻腔。当颅前窝骨折时,脑脊液或血液可经鼻腔流出。内侧壁为鼻中隔,由于鼻中隔以偏向左侧者居多,故两侧鼻腔常不对称,称为鼻中隔偏曲,严重者可引起鼻塞、头痛或出血等。鼻中隔的前下部有一区域,黏膜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丛,称易出血区,90%的鼻衄均发生于此。

·环甲正中韧带位置表浅,临床如遇急性喉阻塞患者,可经此直接插入粗针头,以建立暂时通气道。

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此裂前五分之三为膜间部,与发声有关,为喉癌的好发部位;后五分之二为软骨间部,是喉结核的好发部位。

·临床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第4或第4、第5气管软骨处进行。·左主支气管细、长而行径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而行径较陡直。因此,气管异物容易落入右主支气管。

·肺尖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在锁骨上方进针时,要避免刺伤肺尖造成气胸。

·在壁胸膜某些部分的转折处,可形成潜在的间隙,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会深入其间。其中最主要的间隙为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与膈胸膜反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的最低部分,胸膜炎等渗出液常积聚于此。该隐窝也可因胸膜粘连而消失。

·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和第十二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又称脊肋角。当肾病变时,叩击或触压该区时,常引起疼痛。·临床上的肾囊封闭,即是将药液注入此层内。

蒙娜丽莎背后的解剖学 篇6

对于他在科学研究和实验方面的成就,知道的人就不多。达·芬奇不仅发明了飞行器、降落伞、自行车、坦克车、起重机等,在解剖学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还在水利工程等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研究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的几乎每个领域。在13000页笔记中,达·芬奇非常详细地展示了自己在光学、力学、天文学和解剖学方面的研究。他把他的发现隐藏起来,因为他害怕他的思想被别人偷去。如果这些资料能早日为公众所分享,科学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发展情形。

遗憾地是,在达·芬奇死后差不多二百年,他的笔记才重新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也许永远也找不到了。达·芬奇为什么能做到这一切?这与他的童年和人生经历有多大关系?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麦克尔·怀特所著的《列奥那多·达·芬奇——第一个科学家》试图解开这些谜。

作为畅销书《斯蒂文·霍金》的作者之一,怀特的这本书也同样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显示的,怀特把达·芬奇定位于第一位科学家,对他众所周知的艺术成就反倒着墨不多。利用新近发现的文献,怀特一方面花了许多篇幅来说明达·芬奇在光学、力学、天文学和解剖学方面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交织穿插描写了达·芬奇独特的命运:悲惨的童年、丢脸的鸡奸案、与他人的复杂关系等等。

问题是:达·芬奇在科学上确实做过许多划时代的发现,但他是否因此就是“第一个科学家”呢?

达·芬奇对解剖学的研究,尤其在对眼睛的解剖方面,无论从方法论上,还是从科学准确性方面来说,比科学发展后被人们掌握的知识至少早过一个世纪。应该说,他的笔记的失散从客观上阻止了人们把他当成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科学发展史上,达·芬奇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如果达·芬奇的笔记当时得以发表,则会极大的改写后来科学的发展历程。那么,他作为“第一个科学家”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尽管达·芬奇确实做了不少相当精确的解剖,他所画的飞行器和降落伞的草图与几个世纪后出现的实物很相似,但与后来的“科学研究”却相差甚远,由此说达·芬奇是“第一个科学家”,恐怕也比较勉强。

许多研究者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喜欢将古人拔高,把一些后来才可能有的概念安在前人的头上。这不只是在中国如此,在西方也一样存在着把古人现代化的倾向。对这样的情形,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科学家使用精确的规则来进行实验,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并有一套检验结论有效性的方法。而这一切似乎是达·芬奇所缺乏的。作者为了能达到说明达·芬奇无愧于“第一个科学家”称号的目的,做了许多比较牵强的说明。说到底,达·芬奇只是有一些思想萌芽,他没有提出一套数学语言来支持自己的观念。他的数学才能,即使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也不突出。由此可见,达·芬奇作为“第一个科学家”似乎并不合适。但这一点没有、也不能否认他作为最伟大的艺术家和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本书着墨比较多的还有达·芬奇的私生活。一方面,他的人际关系很好,得到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王子们的支持;他还长期享受着一个漂亮男孩的陪伴。另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着不信任,常常表露一些仇视人性的观点。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其私生子的身份、同性恋的倾向,特别是在23岁时所遭受的一场令人恐惧的审判后所造成的。他被控以鸡奸罪,虽然最后被判无罪,但这对他的心理伤害无疑是非常严重的。作者试图让人相信,一方面达·芬奇具有强烈地揭开生活秘密、寻求自己精神生活的最深沉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他对他的同伴又心存戒意,非常担心自己的发明和发现被世人所知。“‘我在欲望之中与一位女人发生了关系,但在同时却感到恐惧……’心中涌起两种感觉:恐惧和渴望,对黑暗和洞中的威胁的恐惧,想看看里面是否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事物的渴望”。而正是“不合习俗的倾向促使他取得了不仅做为艺术家而且做为科学家的成就”。

他的一生注定要被这两种相互冲突的情绪所左右:一方面对生活和自然的神秘感到畏惧,而另一方面他又想不惜一切手段将之揭示出来。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浮士德博士”。难道但凡有所创造的心灵,都要经历这样情绪的持久与无情地煎熬?

事实上,把一个人后来的行为追溯至幼小的性倾向或什么别的因素,是一种容易引起争议的简单的还原论,也是一种较为偷赖的做法。早在1910年,弗洛伊德就对达·芬奇进行了性的分析。在一本题为《莱奥纳多·达·芬奇孩提时代的一段记忆》(Eine Kindheitserinnerung des Leonardo Da Vinci)的一本小册子中,弗洛伊德“通过对达·芬奇孩提时代的一段记忆,分析与探讨儿童早期的性欲、同性恋、自恋倾向与被压抑的愿望,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流露与表现。”怀特的这本书也承继了弗洛伊德的做法,试图通过对艺术家心灵的本质和活动的普遍性的探讨,描述出创造性活动的原始来源,而在这方面恰恰是分歧最大的。

这本书还有一些让人生疑的地方。由于在所发现的笔记中,存在大量的男性裸体画,而没有找到完整的女性裸体画,因而作者推断达·芬奇是同性恋者。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的笔记在几个世纪中丢失了很多,在一个《花花公子》或《小阁楼》还没问世的年代里,不排除有关的女性裸体画被收藏者扣下的可能性。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画出了《蒙娜丽莎》和其他女性形象的人,不花时间去研究女性的身体。

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这本书。恰恰相反,本书绝对是大手笔,值得任何一位对人类文明史有兴趣的读者仔细阅读。

多元化解剖学教学 篇7

1 寓美

美是人生的最终追求, 然尔任何学科都蕴藏着美的元素, 对于以正常人体为对象的解剖学而言, 才是至美科目。如解剖学者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倡导的医道“爱艺术者能爱人类, 爱医术者尤爱人类”所表现的美好情操和仁爱心灵。史书还有记载, 公元1 6年, 王莽令太医尚方与巧屠一起解剖被处死刑者公孙庆的尸体, 不仅度量其五脏, 而且“以竹筵导其脉, 知其始终…”。这就是对人体美的探索, 也是解剖学前者对世界的贡献。

1.1 将教学语言艺术性, 加强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记忆

采用一切美好事物可以联系到解剖学知识的, 用形容、比喻、象征性手法, 运用通俗易懂, 有趣幽默, 甚至文学性等美的语言能使“呆板、死的”形态“活起来”。比如:消化系统为“高效的食品加工系统”;泌尿系统为“下水道”;子宫动脉位于输尿管的前方可以用“桥下流水”;视器不仅是人体的“侦察兵”, 也是“心灵的窗户”;泪液的产生与排出时尤其大哭淋漓时“鼻涕眼泪一起流”来阐述泪液是流入鼻腔的;动脉似“奔腾的江河”离开心脏, 静脉象“平静的运河”回到心脏。总长度约1 0万公里的毛细血管如“潺潺小溪”运送血流来。

1.2 手势解剖法

对某些知识点加以手势和肢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踝关节做内翻外翻运动, 可以采用在课堂上踢键子表演。再如讲述子宫的分部, 位置及韧带时仅靠挂图、模型等不易表达, 我们可用形体及手势来说明更具体、更形象化。教师取立正位, 面朝向学生, 双臂向外平伸表示输卵管, 5个手指向外展示输卵管伞, 此时头代表子宫底, 胸部代表子宫体, 腰以下代表子宫颈, 弯腰向学生鞠躬是表示子宫的前屈位, 整个人向前倾斜表示子宫的前顷位。同时, 根据以上知识来描述子宫韧带的起止点, 讲解每条韧带的作用也比较形象。另讲到直肠的形态时, 直肠并不直, 在矢状位上有两个弯曲, 分别为骶曲、会阴曲, 骶曲凸向后, 会阴曲凸向前, 同学们经常混淆不清, 我们可以做一个“驼背屈膝”的姿势, 从侧面观察很像两个弯曲, 一目了然。

2 诱兴

是以世上最自然美的人体为对象, 诱发学生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在上解剖课绪论之前, 可以先组织学生临床观摩。让学生身穿白大衣, 亲赴临床观看医生对病人进行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诊断及治疗全过程, 使同学们触景生情。使学生有强烈的兴趣投入到解剖学学习中来,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进行触摸“活标本” (自己) 前介绍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比如从喉结向下摸到的凹陷为颈静脉切迹, 再向下5 c m可以摸到微向前凸的横行粗糙面为胸骨角, 再向左摸可以摸到弧行向后外上的硬性结构为第2肋, 再垂直向下摸, 可以留课后思考题, 自己心跳最明显的在哪个部位?如此才可以让学生慢慢了解自己, 了解解剖学。

3 互动

加强情感上的交流, 以情动人并创造实验教学环境美。要放弃并打破“师道尊严”, 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要让老师的讲课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以情动人。实验课上可以用化学的眼光去看尸体标本, 它无非是凝固的蛋白质, 作为老师并且可以不带手套去讲解标本, 去让那些“三怕”学生从心灵上克服对标本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多想、多问问题, 往往独特的想法是能导致科学发展, 跨越科学认识中“空白”地带, 开拓新的领域。

4 联系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以描述性为主, 为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应加强解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学。

4.1 与生理学的联系

解剖学重在描述形态结构, 生理学重在讲解生理功能。例如, 在讲述动脉管壁组织结构内容时, 动脉的中膜是重点。大动脉中膜是以弹性纤维为主, 而中小动脉是以平滑肌为主, 若照书讲述, 既不能引起学生重视, 又让学生很难理解。在讲解中若将大动脉弹性纤维与心射血时作用, 中小动脉平滑肌与血液流动持续性以及血压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讲解, 既充分提示了动脉管壁组织结构的区别, 又说明了形态结构与功能的辨证关系。再如子宫动脉怎么是呈“W”型弯曲的, 是因为生理功能中, 子宫在妊娠期时子宫颈拉长的需要。学生就能更加体会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道理。

4.2 与临床学科的联系

在讲解概念抽象中, 有意识地多讲些与临床学科联系的病例, 既增加趣味性, 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例如:在讲完基底核的结构后, 强调一下小脑损伤所引起的功能障碍表现为两类:一类是运动过少而肌紧张亢进的综合征, 如震颤麻痹, 常称帕金森病;另一类是运动过多而肌紧张减退的综合征, 如舞蹈病。还可以演示两种病的症状, 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更加深刻。

4.3 与力学的联系

解剖是形态学科, 在讲解椎体从上向下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的同时, 我们可以借助力学原理 (P=F/S, F=mg) 来理解, 这样学生学和老师授都可以达到效果。

摘要:医学中大约有2/5的关于名词的内容来自基础学科解剖学。对于学生来讲, 内容多, 难记易忘一直困惑他们, 使得解剖学在医学生心目中是大量的机械性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如何能激发并不断维持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 便成为解剖教学成败的关键, 就此问题, 特提出寓美、诱兴、互动、联系四种相结合的多元化解剖教学模式。

关键词:解剖学,多元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J].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6.

[2]李玉飞.优化解剖课堂教学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0) :1576.

[3]张阳.提高学生对解剖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5) :71.

[4]张楚.寓美于解剖学教学[J].解剖学科学进展, 1999, 5 (3) :87.

[5]牛志敏.手势和比喻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6, 4 (1) :56.

[6]刘忠浩.临床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J].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

运动解剖学考试改革浅析 篇8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考试改革,浅析

通过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学习来拓宽体育院系学生的知识面, 进一步深化改革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已成为当前各高校体育院系的重要责任之一。但检查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仍离不开考试, 考试作为一种传统的检验手段, 可了解学生某个阶段学习的效果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据此可知, 考试仍在老师与学生间起重要作用, 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但选择怎样的考试方法才能真正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 突出运动解剖学的学科特点等, 这似乎是当前各高校体育院系面临的教育难题之一。当前, 各体育院系趋向于“典型知识点考试”, 围绕教材中的典型知识点出题,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此种考核方法不适合新时期下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不能满足当下素质教育时代大学生学习的期望, 所以, 对运动解剖学考试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因此,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运动解剖学考试改革的内容与途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1 运动解剖学考试内容的改革

1.1 考试成绩比例的优化

以前, 很多高校体育院系的运动解剖学成绩比例较为单一, 期末成绩仅凭最后的运动解剖学考试试卷成绩, 即只依靠笔试成绩对学生整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 这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因此, 除了笔试成绩, 还应对学生在课堂中考勤、回答问题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即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应包含多方面内容, 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此外, 应合理优化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 以邵阳学院体育系为例, 运动解剖学的期末成绩分成三部分, 分别为考勤成绩、实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 所占比例为2:2:6, 此种设置在很多高校体育院系中广泛应用, 优点是迫使学生重视运动解剖学整体过程的学习, 不能仅靠期末突击理论知识而一举过关。但此种方式也有明显的弊端, 考勤成绩主要是指学生的出勤率, 少数学生会钻空子, 在老师不熟悉学生的情况下, 找人代替, 使考勤偏离了原来的出发点。而实验课中很多学生不思进取, 等别人做出结果后才动手, 存在偷懒现象。所以, 高校体育院系老师要在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消除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心态, 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2 考试内容的合理设置

运动解剖学考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而考试内容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 考试内容不仅要包含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运动解剖学基础知识, 还要包含学生在课外进行运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 还要包括学生在实验中所学习的实践知识, 只有将各方面进行综合, 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 才会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对学生的评价才较为客观公正。此外, 教师应纠正学生的一些认识误区, 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考勤率高, 上课掌握好教材的主要知识点, 课后认真完成习题, 通过期末考试就没问题。其实不然, 学生还应掌握一些课外热点知识, 对实验操作也必须进行量化考核。如解剖学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学生进行分类考试, 将考试分成实验性考试与理论性笔试, 通过这种创新性的考试方法, 使学生享受到运动解剖学学习的乐趣。

2 运动解剖学考试方式的改革

2.1 考试时间的多阶段化

所有考试的终极目标是检查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所以, 解剖学教师应根据本门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 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中增加课堂当堂检测和阶段化考试 (如月考和期中考试) 的次数, 特别要注重期中考试的效用, 因为期中考试对一学期所学知识起着连贯的作用, 对期中考试成绩的分析, 可使学生对此时间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 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而教师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分析, 以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寻找学生的自身原因, 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进行补救, 以提高后期的学习效果, 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2.2 把握出题难度

解剖学教师在试题的选择上, 应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保持基本一致, 既不能随意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出难题、怪题, 使大多数人挂科, 也不能对学生过于心慈手软, 出小学生水平题, 试题过于容易, 使大家过关, 皆大欢喜。在选题过程中, 教师应把握好试题的难易度, 科学认识考试的功能, 对自己平时讲授的运动解剖学知识要了然在胸, 重点难点一清二楚, 使学生能跟着老师的方向跑, 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 结束语

运动解剖学考试改革是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解剖学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既要调整解剖学的考试内容, 也要改革解剖学的考试方式。但由于改革是对当前教学的改进, 其涉及的时间较长、受到的影响较多,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完成, 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 出谋划策,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运动解剖学的教学内容, 不断改革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不断进行相关的改革探索,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 而对运动解剖学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进行探讨, 将为促进运动解剖学在高校体育院系中的发展,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锦茹.考试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04) .

[2]王志红.高等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 (05) .

[3]赵志敏, 姚建勇, 李洪涛, 等.系统解剖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农垦医学, 2013, 35 (5) :463-466.

系统解剖学教学方法心得 篇9

1 注重预习和复习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的入门课程, 要掌握的信息量大。人体的结构十分复杂, 解剖学名词特别繁多, 医学中约1/3以上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 这就为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务必解决信息量与记忆的关系, 所以提前预习至关重要, 在课前对学生提问本次课的内容, 可以督促学生认真预习, 保证了学生在3学时的课堂中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和讲解, 在课堂上就能基本掌握所教授的内容。学好系统解剖学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课后及时复习。人们所学习的知识在24 h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 %, 所以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非常重要。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次上课前提问学生, 课后让学生总结笔记;每次课前检查学生的笔记, 以课前提问和笔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和认真完成笔记。

2 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也是一门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完善, 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的各个领域[1]。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有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相比拟的优势, 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解剖学教学实践中[2]。多媒体教学直观和逼真的效果在解剖教学中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认真准备多媒体课件, 在课件中必须控制文字的使用量, 多运用图片、动画等资料, 同时在课件中有教学大纲和课后习题, 这样使学生对本次内容清楚明了。

3 用临床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几届学生的问卷调查, 学生们普遍认为系统解剖名词多、内容繁琐, 难记忆, 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有许多学生认为解剖学课程虽然重要, 但是不如一些临床课程有意思。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联系临床病例和实际生活的事例, 激发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 同时也缓解在解剖教学中枯燥无味的授课。例如在讲述输胆管道时, 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肝炎、胆结石在临床上会引起黄疸;讲述鼻腔、鼻旁窦及其开口时问学生为什么感冒会发生鼻窦炎;讲到喉结构时, 结合急性喉梗阻的抢救部位和注意事项;讲到食管的3个狭窄时结合食管异物滞留易发生部位和正确的处理方法;讲到心脏的体表投影时, 可联系心包穿刺的位置;学习冠状动脉时, 讲授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应用、手术过程简介等。

4 注意讲课的艺术性

教师讲课与歌手唱歌一样, 同样的一首歌曲两个歌手唱出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教师讲课的方式和方法至关重要,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讲课的声音要洪亮、抑扬顿挫, 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明晰、富于哲理性、逻辑性和艺术性[3]。对于一些难记、复杂的内容通过口诀、顺口溜、类比等形式将其形象化、简单化[4], 帮助学生记忆。将一些难理解的概念与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便于记忆, 不易忘记。这样让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能更容易理解, 进而激发学习解剖学的兴趣。

5 沟通师生感情,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关心和尊重学生, 以情感人, 使学生感到温暖;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平等的关系与学生交谈, 同时尽量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沟通师生感情, 为教学活动营造一种温和、轻松的气氛。在这样氛围下授课, 学生会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教学内容, 教学的效果非常好。教师切不可因为个别学生违纪而与学生发生冲突, 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形象一扫而空, 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会产生厌学情绪并讨厌这位教师, 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学, 教学的效果不可能好。

6 归纳总结

由于系统解剖学每次课内容中要求掌握的概念多、辨认的器官结构多, 所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记忆这么多的信息很难做到。所以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 应抽出少量的时间对当堂课内容做总结, 理顺一下主次关系, 点明重点、难点。这样做能使学生思路清晰, 掌握的知识完整、系统, 也有利于学生课后有重点的复习和整理笔记。下次在讲课之前以提问的形式提问学生上次课的重点内容, 当学生回答完毕后, 教师再加以总结, 这样加深了学生对上次内容的理解, 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剖学知识。

7 教学改革

为了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在系统解剖学开课的第一次课, 对学生在班内进行分组, 每班分20组, 每组2人, 并进行编号, 给学生发放学生自讲任务书, 包括讲课内容、讲课时间。在15 min内每组学生完成自己的讲课内容, 然后教师作简单点评, 提出讲课不足之处和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讲述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们毕业后, 在从事临床工作中讲授临床专业课奠定了基础。

总之, 学无止境, 教无定法。作为人体解剖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 不可拘泥一法、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在教与学的道路上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优秀的医学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玉文.多媒体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 2007, 13 (4) :392.

[2]陈兴智, 戴忠辉, 赵莉, 等.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的比较性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 2002, 4 (4) :292-293.

[3]扈清云, 田国忠, 王培军, 等.解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艺术增加兴趣提高效果[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 27 (4) :29.

蝶腭动脉应用解剖学研究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干性半侧颅骨30侧, 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尸头15具 (无确切年龄记载) , 不区分性别。

1.2 方法

(1) 30侧干性半侧颅骨的观测:观察30侧干性半侧颅骨标本蝶腭孔的位置、形态, 测量蝶腭孔的相关数据, 这些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测量筛骨嵴至前鼻棘的距离、筛骨嵴至下鼻甲水平部的垂直距离、筛骨嵴至腭骨水平板的垂直距离。 (2) 鼻腔外侧壁的解剖及观测:测量蝶腭孔的纵径及横径, 并分别测量筛骨嵴到前鼻棘的距离、筛骨嵴到中鼻甲后端的距离以及筛骨嵴到下鼻甲上端的垂直距离。 (3) 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及观测:观察上颌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之间的毗邻关系及其各分支的起源和变异情况, 分别测量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及蝶腭动脉等血管的管径和长度。测量血管管径及长度采用游标卡尺, 所有数据均测量3次后取其平均值, 以x±s表示。

2 结果

2.1 干性颅骨蝶腭孔的观测

通过对30侧颅骨标本的观察, 将蝶腭孔与筛嵴的位置关系分为两类:第1类21例 (70%) 蝶腭孔位于筛嵴的正后方, 即位于中鼻道和上鼻道后部的移行区域;第2类9例 (30%) 蝶腭孔位于筛嵴的后上方。测量数据见表1。

2.2 蝶腭动脉区的观测

蝶腭动脉经蝶腭孔进入鼻腔之前就已分支为鼻后外侧动脉和鼻中隔后动脉。根据上颌动脉、腭降动脉以及蝶腭动脉的毗邻关系, 本文将上颌动脉翼腭段分为Y型、中间型和M型3种类型, 各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30 (23%) 、13/30 (43%) 和10/30 (30%) 。测量蝶腭动脉主干的长度为 (14.39±0.83) mm, 管径为 (1.81±0.36) mm。

2.3 上颌动脉的观测

上颌动脉位于面侧深部, 上颌动脉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3段:下颌段、翼肌段、翼腭段。上颌动脉下颌段包括脑膜中动脉、下牙槽动脉和颞深动脉。上颌动脉翼腭段通常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翼管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5大主要分支。本研究发现, 有80% (24/30) 为上述次序, 但在45% (14/30) 的标本上, 上牙槽后动脉及眶下动脉共同起自上颌动脉主干, 其余分支则分别单独起自上颌动脉翼腭部。腭降动脉自上颌动脉发出后向内下走行, 本研究中有23侧 (73%) 腭降动脉是由上颌动脉下方发出, 有6侧 (20%) 从上颌动脉内侧发出, 其中有一侧 (3%) 直接从上颌动脉发出腭大和腭小动脉。眶下动脉起自上颌动脉后经眶下裂进入眼眶, 在进入眶下管之前, 上颌神经与眶下动脉的毗邻位置不同, 在本研究中发现眶下动脉在上颌神经下方的占83% (25/30) , 在前内侧的占10% (3/30) , 在前方的占6% (2/30) 。测量数据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对于蝶腭动脉的研究已越来越细致, 主要包含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两方面, 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蝶腭孔为一骨性裂孔, 一般位于鼻腔外侧壁的后上方, 即上鼻甲、中鼻甲后方的区域。蝶窦汽化较好时, 蝶腭孔还可位于蝶窦前壁的外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蝶腭孔的位置不固定。贵平等[2]报道蝶腭孔最常位于中鼻道后端和上鼻道后端的移行区域 (87%) , 其次是位于上鼻道 (13%) 。我们通过对30侧干性颅骨的观察发现, 蝶腭孔位于筛嵴的正后方, 即位于中鼻道和上鼻道后部移行区域的有21例 (70%) ;位于筛嵴的后上方的有9例 (30%) 。而在对15具尸头的解剖观察中我们观察到蝶腭孔位于中鼻甲后端上方的为76.7% (23/30) , 蝶腭孔位于中鼻甲下方的为6.7% (2/30) 。与贵平的结果类似。我们同时测量了干性颅骨筛骨嵴到前鼻棘的距离为 (53.92±1.83) mm, 筛骨棘到下鼻甲水平部的垂直距离为 (14.33±0.91) mm, 尸头的筛骨嵴到前鼻棘的距离为 (50.15±3.57) mm, 筛骨棘到下鼻甲水平部的距离为 (9.67±0.96) mm, 便于对蝶腭孔准确定位。

本研究发现上颌动脉翼腭段与蝶腭动脉结扎术关系密切。以往的研究发现上颌动脉翼腭段多数是按先后顺序依次发出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翼管动脉、腭降动脉和蝶腭动脉。>50%的上牙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从上颌动脉共干发出分支。本研究发现有80% (24/30) 为上述次序, 但在45% (14/30) 的标本上, 上牙槽后动脉及眶下动脉共同起自上颌动脉主干, 其余分支则分别单独起自上颌动脉翼腭部。Choi[3]和Morton[4]等认为上颌动脉翼腭段行程扭曲多变, 根据分支顺序以及蝶腭动脉和腭降动脉的交角, 将上颌动脉分为4种类型:Y型、M型、T型和中间型。在本研究中, 中间型出现的几率大于Morton的分型, 而未见T型出现, 说明T型在国人中可能出现较少, 或由于本文中所涉及的标本例数较少, 故未发现有T型出现。

蝶腭动脉结扎术可经上颌窦后壁、经中鼻道上颌窦和经鼻腔3种手术入路进行, 前两种手术入路是对蝶腭动脉主干进行结扎, 而经鼻腔入路则是对蝶腭动脉分支进行结扎。鼻内镜的应用为后两种入路处理鼻腔后部出血提供了清晰的视野, 减轻损伤, 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经上颌窦后壁入路结扎蝶腭动脉主干时, 由于蝶腭动脉主干位于翼腭窝内, 位置较深, 视野局限, 因此手术标志的选择尤为重要。另外, 蝶腭孔的位置比较隐蔽, 大部分被中、上鼻甲的后部组织所覆盖, 以至于如果不作中鼻甲后端切除根本无法显现蝶腭孔。一些学者建议切除部分中鼻甲后端[5]。我们通过对标本中蝶腭动脉的观察, 发现蝶腭动脉在翼腭窝内穿蝶腭孔进入鼻腔之前就已分支为鼻后外侧动脉及鼻中隔后动脉, 因而我们经中鼻道入路鼻内镜下结扎蝶腭动脉时往往结扎的只是蝶腭动脉的分支, 并不是其主干, 这也是造成结扎失败的原因之一。随着解剖技术的发展及测量技术的提高, 鼻内镜下中鼻道入路蝶腭动脉结扎术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Koh E, Frazzini VI, Kagetsu NJ.Epistaxis:vascular anatomy, origins,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J].Am J Roentgenol, 2000, 174 (3) :845-851.

[2]贵平, 周水淼, 梁伟平, 等.骨性蝶腭孔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4, 22 (6) :611-614.

[3]Choi J, Park HS.The clinical anatomy of the maxiliary artery in the Pterygopalatine fossa[J].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3, 61:72-78.

[4]Morton AL, Khan A.Intenal maxillary artery variability in the Pterygopalatine fossa[J].Otolaryngol Head Neek Surg, 1991, 104:204-209.

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偏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主、实用为本,为社会培养具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因此,中职院校医学专业应将培养具有较强卫生技术能力的学生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为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各门学科奠定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解剖教学作为基础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解剖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承担起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任务。其中,人体解剖学的许多章节是以理论教学为先导的。因此,应有效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效果,从而为学生的临床课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直观教学法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中离不开直观和实践的手段。直观教学方法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为了增强理论课的直观力度,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挂图、投影、幻灯、电教录象、多媒体等,将抽象知识结合到人体器官或结构的绘图上,增加了学生对器官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能根据讲解内容配合板书图示,则效果更佳。因此,能够在黑板上绘制器官的平面图,应该成为人体解剖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另外,再配合活体演示,如在自己身上示教器官的位置、神经的走行、骨性和肌性标志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举例法

解剖学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学生会感觉困难,甚至不愿意学习。作为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举一些生动活泼的例子,不但有助于加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将一些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易于理解。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要善于利用实例联系所讲解的内容。在讲解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时,可以举些临床实例,如失语症、失读症等,还可联系外语学习中的“四会”与语言中枢的关系。许多临床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与阑尾炎的触诊的联系,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征决定其易坠入异物等。

三、归纳法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入门课,要掌握的概念多,信息量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信息量与记忆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人体的结构十分复杂,解剖学名词繁多,现代医学中的名词约1/3以上来源于解剖学,这就为初学者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只要稍加留意,通过对比总结和归纳,就会发现有很多规律可循。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理论规律,分清异同。因此,笔者在促进学生记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首先,在课前将一些有位置关系或功能关系的结构设计在表格中;其次,授课过程中利用板书将信息和功能项目设置在黑板得当的地方;再次,在讲解时边讲边填写,逐渐在黑板上自然地展现出归纳表格,使学生记忆的同时,便于记笔记。

四、复习巩固法

人体解剖学是分系统讲解的,然而人是一个整体,各部分、各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教师讲述某一器官时,常常涉及到毗邻器官以及分布其中的血管神经;当讲述血管神经时,又涉及支配器官,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横向或纵向联系相关器官进行讲解,以求知识的完整性。为防止出现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的现象发生,适当地对相关系统进行讲解,也是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五、总结法

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应抽出少量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理顺主次关系,点明重点、要点,让学生分清哪些知识需掌握,哪些知识该熟悉,哪些知识该了解。这样做能使学生思路清晰,掌握的知识完整、系统,也有利于学生课后有重点的复习。

六、注重预习和复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只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学生自身的学习驱动力才是学习的关键力量。首先,教师要能通过诱导、启发等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在短时间内能够抓住教学的重点,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有疑问的内容注上重点符号或查阅相关资料。其次,通过讲课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整体把握和了解,将零散知识系统化,使模糊知识清晰化。最后,课后要求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记忆。这样长期的坚持下去,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各种教学方法应灵活运用,有机衔接,应以直观教学方法为主,辅之其它教学法,要举例得当,归纳合理,联系恰到好处,总结条理清晰,才能有效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波.解剖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6(18).

[2]易华庆,刘鑫.解剖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7(2).

解剖学人体标本保护的体会 篇12

1 实验课前的思想教育

1.1 思想上的认识

一般学校于新生入学后就开设了解剖学课程, 教师可在第一次上解剖学实验课时举行默哀仪式, 让医学生明白:我们面前的人体标本是由许多献身于医学事业的不知名者捐赠的, 是非常珍贵的, 来之不易。默哀1分钟是为了表达我们对这些为祖国医学的发展而献身的人们的最崇高敬意。教师要从思想上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尊重, 增强医学生上解剖学实验课的严肃性和认真性, 减轻他们上解剖学实验课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1.2 行为上的保护

在提高医学生思想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加强对其组织纪律性的教育, 使医学生在上解剖学实验课时能够自觉地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人体标本、爱护人体标本, 在观察及辨认人体标本时能动作轻柔、仔细, 减少对其人为的破坏。

2 实验课的人体标本保护

2.1 课前保护

在系统解剖骨骼的实验课上, 教师应根据每次的教学内容, 在实验课前时按骨骼编号的不同将其分成六份, 放入各个方盘内, 再摆放在实验台上, 以减少在实验准备时对人体标本的损坏。人体标本是用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保存的, 刺激性气味很浓, 实验课前人体标本一般都先放置于盛满清水的桶里浸泡或用流水冲洗, 这时, 教师要掌握浸泡的时间, 10~15分钟效果比较好, 既能把人体标本的刺激性气味降至最小, 又能很好地保护人体标本, 防止其发霉或腐烂;再把人体标本置于铺盖有一层油布的实验台面上, 于人体标本上敷湿纱布, 再加盖一层油布, 防止人体标本风化, 干裂。

2.2 课中保护

实验带教教师与医学生自主辨认人体标本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带教教师在用人体标本示教的过程中应动作轻柔, 能不接触人体标本就尽量不接触, 使用无齿镊子在距离标本约0.5~1cm处指明组织结构内容, 这样做对医学生能起到示范作用, 既减少了对人体标本的损伤, 示教内容又能清楚地展示在医学生面前。带教教师在指导医学生进行观察、辨认人体标本的过程中, 要加强监督管理, 如发现个别医学生有拉、提、划、刺、敲打人体标本等不良行为时, 要及时地教育制止, 以减少对人体标本的破坏。

3 人体标本的制作及修复

(1) 我校还开办了业余本科班, 所就读的医学生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和解剖学基本知识, 在上局部解剖实验课时医学生容易大刀阔斧地解剖人体标本, 所以实验带教教师在指导医学生进行尸体解剖时, 要强化医学生的实验目标, 即以实验内容学习为主, 尽可能地保护人体标本。带教教师要防止医学生在局部解剖过程中为了看到某一部位的内容, 而破坏、切除周边其他的组织, 并指导他们一层层地进行分解并保留组织, 形成叠瓦状。层次清晰的解剖标本, 则作为示教标本或陈列标本, 这有利于我们进行循环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 每个学期教师均要对人体标本进行清点和登记, 对损坏的人体标本及时发现, 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如头颅的矢状切面在实验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 其中鼻中隔部分容易断裂, 教师要用弯针及缝线进行加固处理;而某些血管, 特别是浅表的静脉容易断裂, 此时可将一段牙签插入断端的血管中间, 再用502强力胶水进行粘合处理则可修复。

4 人体标本的存放

(1) 骨骼标本的存放。对骨骼标本的存放最主要的是防霉, 而霉菌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30℃, 相对湿度为80%~95%;为此, 一般采取密封法和通风法进行存放, 并根据外部气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当温度较高时, 采取密封法;当温度较低时, 采取通风法。此外, 每年要进行2次“灭四害”以防御虫蛀鼠咬。成套的骨骼标本, 每一套要各用一个木箱保存, 箱内放入樟脑, 箱面贴标签编号, 再按编号设架放置, 避免各箱标本彼此混淆;不成套的骨骼标本, 按其在体内的部位分类编号存放;比较稀少的、异常的标本如剑突、尾骨、隆椎、第一肋骨等, 应设立专柜存放;颅骨则分层按编号次序平放, 避免重叠堆积及相互碰撞;经过脱脂漂白处理过的全身骨骼一律油刷明光漆2遍;有些骨骼则装入有机玻璃盒内, 如颅骨水平切、串连的手骨及足骨等, 这样能起到防腐、防蛀、防潮、耐用的作用。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及应用下一篇:中压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