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观察

2024-07-20

解剖观察(精选10篇)

解剖观察 篇1

“间性”亦称为“雌雄同体性”,指的是某些雌雄异体生物兼有两性特征的现象。间性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内生殖器官或外生殖器官出现雌雄两性相兼,因而生育能力丧失。随着无角公山羊在养殖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间性山羊就伴随而生。最早在19世纪初就已有间性羊的报道,间性羊一般要占到整个羊群的5% 左右。山羊的间性是一种严重的繁殖障碍现象,给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下面对实验室解剖的一例间性山羊的具体情况作一阐述。

1外部观察

解剖的间性山羊9月龄,25 kg,被毛白色,无角, 体型小,偶尔听到柔弱叫声。外生殖器官观察发现: 外阴与正常羊相比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在阴门腹侧连合之内有一小而微凸的阴蒂。在两股部之间有一袋状的皮肤囊,触摸到囊内仅右侧有一睾丸。经过比对,几例间性山羊的父母代均来源于不同养殖户。父母代都是 无角山羊 且被毛均 为白色。母羊体重40 kg,公羊体重60 kg。

2解剖特征

2.1雄性部分

剖检可见山羊两侧均有睾丸,右侧睾丸比左侧的大。在睾丸头部附睾出现分叉( 见217页彩图1A) , 一部分含有丰富睾丸血管而移行成精索; 一部分含有一条盘曲的附睾管,附睾管在睾丸尾部折转并膨大 ( 形似卵巢) ,此处有韧带与子宫角连接,附睾管进而移行成输精管。两侧输精管沿子宫角后下侧向后行, 在子宫体腹侧壁突然形成较大的圆索状结构,管壁较厚( 疑似阴茎结构) 。之后移行的管壁进入到阴道的壁内,在阴道的后部有一开口( 见217页彩图1B) ,管壁继续在阴道壁内向后移行,并分别开口于尿道外口两侧( 见217页彩图1C) 。

2.2雌性部分

子宫角内有大量微黄透明的液体。子宫角前端是一盲端,有韧带与睾丸连接,左侧子宫角管腔比左侧的大( 见217页彩图1D) 。子宫角管壁内可见丰富的血管。子宫角向后延续为子宫体,子宫体较小,其腔内前端有一纵隔膜。子宫颈管壁不厚,黏膜较平滑,子宫颈管腔较大,外面的液体很容易流进子宫内。 阴道与阴道前庭交界处的管腔口突然变小,在阴道前庭内形成4条皱褶( 见217页彩图1C) ,阴道前庭管壁较厚,肌层发达,黏膜苍白。解剖观察时见阴道、子宫、子宫角内有多量微黄透明的液体( 见217页彩图1D) 。阴门口较小。

3小结

两性畸形在山羊发生较多,绵羊很少见。两性畸形有真假之分。真两性畸形是指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性腺( 睾丸和卵巢,或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而假两性畸形是指在同一个体内只有一种性腺 ( 睾丸或卵巢) ,但生殖器官的其他部分为两性形式。 笔者就近阶段解剖的间性山羊观察,假两性畸形比较多见。

通过解剖发现,间性山羊阴门口较狭窄,外部的微生物不易进入阴道前庭。子宫颈管腔较大,输精管将精清等液体排入到其移行阴道内的开口,经子宫颈口流入子宫及子宫角内形成潴留,或尿液经阴道外口回流入阴道进而流至子宫内,液体量多时经阴道外口、阴门口排出体外。仅右侧睾丸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造成右侧睾丸发育较左侧的正常,而右侧子宫发育较左侧的小。

综合外部观察与解剖特征、结合父母代的体征, 此羊疑似假两性畸形为公羊母相。若是确定此羊性别,还需要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和细胞遗传学、免疫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水平检测。

图1 间性山羊的生殖器官结构

解剖观察 篇2

肌的命名原则很多。有的根据形状命名:如三交肌、斜方肌等;有的根据作用命名:如屈肌、伸肌、展肌、收肌等;有的根据肌束的方向命名:如斜肌、横肌、直肌等;有的根据肌构造特点命名:如半腱肌、半膜肌等;有的根据肌的位置命名:如胫骨前肌、肋间肌等;有的根据肌的起止点命名:如胸锁乳突肌、肱桡肌等。属于运动系统的肌都是骨骼肌。全身共有600余块,分布在人体各部。每块肌都具有一定的形态、位置和辅助装置,受相关神经支配,有丰富的血管,并完成一定的功能。

肌的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都具有保护肌和辅助肌工作的功能。肌肉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四种。

肌一般附着于邻近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收缩时引起关节运动。在运动中比较固定的一端称起点,活动较大的一端称止点。但起、止点是相对的。

一、头肌

(一)面肌

1、颅顶肌

由枕额肌的枕腹和额腹组成。枕腹很薄,位于枕部,额腹位于额部皮下。两肌之间以帽状腱膜相连。二肌收缩时可牵动头皮。额肌单独收缩可以提眉,并使额部形成皱纹。

2、眼轮匝肌

位于睑裂周围,呈扁椭圆环形,收缩时使睑裂闭合。

3、口轮匝肌

位于口裂周围,呈扁环形,收缩时使口裂闭合。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等。都止于下颌骨,运动下颌关节,产生咀嚼运动,并协助说话。

二、颈肌和躯干肌

(一)颈肌

1、颈阔肌

属于皮肌。位于颈部浅筋膜中,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止于口角和面部皮肤收缩时牵引口角向下。

2、胸锁乳突肌

为颈阔肌所覆盖,斜列于颈部两侧。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内侧段,止于颞骨乳突。单侧收缩,使头屈向同侧,面转向对策;两侧收缩,头向后仰。

(二)躯干肌

1、背肌(1)斜方肌

位于颈部和背上部皮下,为三角形阔肌。起自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上部纤维斜向外下方,中部的纤维平行向外,下部的纤维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肩峰端、肩峰和肩胛冈。收缩时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纤维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纤维收缩可下拉肩胛骨。若肩胛骨固定,一侧收缩可使头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后仰。

(2)背阔肌

位于背下部和胸侧部。起自7~12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和髂棘后面,肌纤维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嵴。收缩时使上臂内收、旋内和后伸。上肢上举固定时,则上提躯干,如引体向上。

(3)菱形肌

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自第6、7颈椎及第1~4胸椎的棘突,肌纤维行向下外,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收缩时拉肩胛骨向上,当与肩胛提肌共同作用时,可使肩胛骨旋转。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第1~4颈椎横突,止于肩胛骨内侧角。收缩时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旋转,肩胛固定时,可使颈向同侧屈。

(4)竖脊肌

纵列于脊柱两侧。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及髂嵴的后部,向上止于胸椎和颈椎的棘突和横突、肋角、颞骨乳突等处。一侧收缩可使脊柱侧屈,两侧收缩可使脊柱后伸,并可仰头。

2、胸肌(1)胸大肌

位于胸阔的前上部。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及第1~6肋软骨、肌纤维向外集中,止于肱骨大结节嵴。收缩时可使肱骨内收、旋内。若上肢固定,可向上提肋,扩大胸廓,以助吸气。

(2)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起自第3~5肋骨的前面,止于肩胛骨的喙突。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下方。肩胛骨固定时,可提肋助吸气。

(3)肋间外肌

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纤维斜向前下方,止于下肋骨的上缘。收缩时,向上提肋,扩大胸廓,以助吸气。

(4)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肌纤维的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收缩时,使肋下降,缩小胸廓,以助呼气。

3、膈 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呈穹隆状。膈的周围是肌质部,中央为腱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各部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膈是重要的呼吸肌,收缩时拉中心腱向下,扩大胸腔容积,以助吸气;舒张时恢复原位,胸腔容积缩小,以助呼气。

4、腹肌(1)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止于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所中断,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壁紧密结合。

(2)腹外斜肌

位于腹侧壁浅层,以7~8个肌齿起自第5~12肋的外面,肌纤维向前下方斜行,一部分止于髂嵴,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经过腹直肌前面至腹正中线,与对侧腹外斜肌腱膜交织形成白线。

(3)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侧2/

3、髂嵴及腰背筋膜。肌纤维由外下方斜向前上方,在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止于白线。

(4)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的深面。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

3、髂嵴、腰背筋膜及第7~12肋软肋的内面,肌纤维向内斜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筋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后壁,止于白线。

(三)上肢肌

1、上肢带肌

主要的上肢带肌有三角肌。呈三角形,从前、后、外三面包裹肩关节,形成肩部的圆形隆起。起自锁骨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收缩时使上臂外展。前部肌纤维收缩,使上臂前屈和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使上臂后伸和旋外。

2、上臂肌(1)肱二头肌

起点有两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上方,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合成一个肌腹,向下延续为扁腱,止于桡骨粗隆。收缩时,主要屈肘关节并使前臂旋后,也能协助屈肩关节。

(2)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深面。起自肱骨体前面,止于尺骨粗隆。收缩时屈肘关节。(3)肱三头肌

起点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下方;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三头合成一个肌腹,以扁腱止于尺骨鹰嘴。收缩时主要伸肘关节。

3、前臂肌 位于桡骨和尺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群,后群为伸肌群。前群主要起自肱骨的内上髁,止于手骨的掌面,有屈指、屈腕和屈肘的作用,并使前臂旋前,后群主要起自肱骨的外上髁、桡骨和尺骨的后面及骨间膜,止于手骨的背面,有伸指、伸腕和伸肘的作用,并使前臂旋后。

4、手肌

位于手的掌面,都是短小的肌。主要作用为运动手指。位于桡侧的手肌在手掌的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大鱼际,可运动拇指。位于尺侧的手肌,在手掌小指侧形成一小隆起,称小鱼际,可运动小指。

(四)下肢肌

1、下肢带肌(髋肌)(1)髂腰肌(屈肌)

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位于腰部脊柱两侧,起自腰椎椎体侧面、横突。髂肌位于腰大肌的外侧,起自髂窝。二肌相合,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收缩时可屈髋关节。下肢固定,可前屈躯干。

(2)臀大肌(伸肌)

其自骶骨背面的髂骨外面,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收缩时伸髋关节并使股骨旋外。下肢固定时,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维持身体的平衡。

(3)臀中肌和臀小肌(伸肌)

位于臀大肌的深面。起自髂骨翼外面,止于股骨大转子。收缩时外展大腿。

2、大腿肌

(1)缝匠肌(屈肌)

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内下方,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只要作用是屈小腿,使已屈的小腿旋内,并协助屈大腿。

(2)股四头肌(屈肌)

起点4个头: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外侧肌起自股骨嵴外侧;股内肌起自股骨嵴内侧;股中间肌起自股骨前面。4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继而延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主要作用是伸小腿,股直肌还可屈大腿。

(3)

半腱肌(伸肌):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内侧。

股二头肌(伸肌):有两个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嵴,两个头合并,止于腓骨头

半膜肌(伸肌: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髁内侧。主要作用是屈小腿和伸大腿,在屈膝关节时,股二头肌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使小腿旋内。

(4)大收肌(收肌)

起自耻骨下支、坐骨下支和坐骨结节,止于股骨嵴。主要作用是内收大腿。

3、小腿肌

可分为前群、外侧群和后群:前群位于胫骨、腓骨和骨间膜的前面,为伸(足背屈)踝关节肌和伸趾肌;外侧群附于腓骨的外侧,为足的外翻肌;后群位于胫骨、腓骨和骨间膜的后面,为屈膝、屈踝关节和屈趾肌。主要的屈肌有小腿三头肌,是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组成。腓肠肌以内侧头和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的内、外上髁;比目鱼起自腓骨上端的后面和胫骨月国线,三头合并后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人体最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4、足肌

解剖观察 篇3

【摘 要】 目的:观察解剖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患者172例,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解剖型钢板治疗和保守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桡骨、胫骨、腓骨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优良率为91.86%,对照组为79.07%。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操作简单,有利于牢固固定骨折部位,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解剖型钢板;四肢长骨;干骺端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096-02

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大多数与高能冲击或暴力因素有关,在青少年和中老年患者中均有较高的发病率[1]。骨折创伤治疗不当会给患者带来关节活动障碍、疼痛加剧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86例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患者行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患者172例,均符合骨折临床诊断标准[2]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86例。实验组骨折类型:左侧34例,右侧36例,双侧16例。对照组骨折类型:左侧30例,右侧32例,双侧24例,分型按照A0/ASIF标准[3],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各项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实验组:手术前进行麻醉处理,麻醉方法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选择,上肢麻醉选择臂丛神经阻滞法,下肢麻醉选用椎管内阻滞法。于骨折外侧切开,暴露骨折端,切开暴露过程中应遵循尽可能多保留骨膜和骨折部位软组织的原则[4]。桡骨采用背侧入路,胫骨骨折采用前侧入路,腓骨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复位操作应果断干脆,尽可能让骨折部位复位。若一次性复位困难,则可稍微推压松质骨块,取髂骨作植骨处理。使用解剖钢板固定复位的骨折部位,钢板类型根据骨折类型而定。钻孔固定,骨折近端选用松质螺钉,远端选用皮质螺钉。固定牢固,清理伤口,作引流处理,缝合切口。

对照组:均采用保守治疗法,于患侧肩关节悬吊制动等对症处置。经悬吊制动处理后,若患者疼痛较轻,则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患关节非负重功能锻炼,但禁止肩关节外展和上举活动超过90°,定期复查,了解骨折端愈合情况,于3个月后进行负重功能锻炼。

1.3 术后护理 对上肢骨质患者,术后应予吊带固定,防止松动,下肢骨折应将患肢于外展位展开固定,下床运动宜穿丁字鞋。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消毒、消肿等常规处理。术后进行适量的康复训练,包括患肢肌肉收缩伸展训练,在患肢肌肉训练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关节功能训练。

1.4 观察指标 制定骨折功能评定标准[5],共分四个等级。优:骨折关节无肿胀和疼痛感,关节正常功能恢复正常,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良:骨折关节运动时有稍微肿胀和疼痛感,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日常生活多加注意和小心,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度大于85%;中:骨折关节功能受限,运动时疼痛感加强,关节活动范围在40%~85%之间;差:骨折不愈合,关节功能未恢复或加重,不能进行正常的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小于4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TX-*3]±s表示,行t校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校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实验组桡骨、胫骨、腓骨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优良率对比 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4~10个月。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对比如表3所示,实验组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由于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交通安全意识的欠缺,近年来各类交通事故频繁发生,骨折患者越来越多。干骺端处于人体松质骨和皮质骨的之间,为骨折的高发部位。干骺端骨折创伤会破坏骨膜、骨质、软组织,使血流循环供应受阻,还会导致皮肤因缺血而坏死,引发各类并发症,导致关节功能性障碍[6]。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尽可能恢复关节复位,防止关节畸形等不良后遗症的出现,临床上多使用手术治疗。

解剖型钢板根据患者骨折解剖部位定型设计而成,与关节面的吻合度高,且使用方便对于粉碎性骨折具有特殊疗效。笔者认为解剖型钢板治疗的优点有:①外形根据患者骨折类型而设计,与骨折面的贴合度完好,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②解剖钢板与皮质螺钉配合使用,让骨折部位易恢复原来形状,提高解剖复位率;③干骺端骨折易产生大量骨碎片,普通钢板受限于长度不能固定住细碎骨片,解剖钢板可随骨膨大部位变形,覆盖骨面更广,固定骨折更加牢固[7];④利于修复关节面的平整性,让患者术后早期下床作功能性训练。⑤解剖钢板厚度较薄且薄厚不均,骨质受力分散,降低骨质负载力,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

通过解剖型钢板治疗,本研究仅出现2例不良反应,且通过引流、抗炎等处理症状消失,不良反应率仅为2.47%。临床愈合率为100%,解剖复位率为93.83%,表明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法复位率高。实验组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对关节功能评分,实验组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果与有关研究一致[8]。本次研究笔者有以下体会:①术前对患肢作消肿、抗炎处理,避免发炎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②切口位置选择应合适,一定要避开伤口,尽量少剥离骨膜、骨组织,尽量解剖复位,保持关节平面的完整性,可根据骨折情况,予以适当植骨处理;③术后进行一定的功能康复性训练,从不负重训练逐渐过渡到负重训练,预防切口感染、延迟愈合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解剖型钢板设计合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率,提高骨折愈合率、关节复位率、关节功能优良率,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操作简单,降低患者疼痛,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有海,杨文成,钱光,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J]. 中华创伤杂志,2012,28(2):128-131.

[2]陈肖,温清波,彭力平,等.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J].中医正骨,2012,24(3):40-42.

[3]周栋,农鲁明,徐南伟. 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J]. 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41-43.

[4]王少林,谭祖键,周明全,等. 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累及股骨干的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J]. 中华骨科杂志,2012,32(7):626-630.

[5]李西西.四肢骨折采用微创经皮锁钉钢板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32):123-124.

[6]陈永明. 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临床观察[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8):267-268.

[7]宋宏伟. 解剖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体会[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1):1466-1467.

[8]孙克理,袁志,比龙,等. 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1):6090-6092.

解剖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2015年在笔者所在科室接受治疗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60例, 入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数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 (n=30) 和对照组 (n=30) 。观察组30例患者, 男18例, 女12例, 患者年龄21~67岁, 平均 (37.6±5.4) 岁。30例患者致伤原因:16例为跌伤、12例为交通事故致伤、2例为砸伤。30例患者的骨折类型:15例为粉碎性骨折、8例为斜行骨折, 7例为横断骨折。对照组30例患者, 男20例, 女10例, 患者年龄22~68岁, 平均 (38.3±6.1) 岁。30例患者致伤原因:15例为跌伤、12例为交通事故致伤、3例为砸伤。30例患者的骨折类型:17例为粉碎性骨折、7例为斜行骨折, 6例为横断骨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解剖钢板进行治疗, 治疗前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实施颈丛麻醉或者全身麻醉, 并且在患者患侧肩膀下垫枕头, 采用平行锁骨走行的横行切口, 暴露患者的骨折端。将患者骨折断段的积血清除干净, 进行骨折复位, 钳夹维持, 应用S形解剖钢板在锁骨上段进行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来说, 应用螺钉固定大骨块, 对于小骨块来说, 则采取保留周围软组织后利用钢板进行桥接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3]。患者在手术结束后, 视其具体情况给予2~4周时间的前臂吊带或三角巾悬吊。

对照组患者采取克氏针进行治疗, 治疗前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实施颈丛麻醉或者是全身麻醉, 并且在患者患侧肩膀下垫枕头, 指导患者头部偏向患侧肩膀, 以患者的骨折处为中心, 沿着患者的锁骨走行切口5~8 cm, 将患者的骨折端进行暴露, 然后将骨折断端的积血块清除干净。采用直径为2.5 mm的克氏针先从患者的远骨折端髓内腔内逆行穿出到肩背部, 待患者骨折复位之后将克氏针顺行打入到其近骨折端。或者是先将克氏针从近骨折端穿出, 待患者骨折复位之后再将克氏针打入到其远骨折端。完成上述操作后, 将克氏针折弯, 并且进行剪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 视其具体情况给予4~6周时间的前臂吊带或三角巾悬吊[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时间、Constant评分、JO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3]。

1.4 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用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其手术时间显著较短、术中出血量显著较少,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Constant评分和JOA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范围、力量等各项Constant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且其JOA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浅表感染、软组织激惹、感觉障碍和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 (13.33%)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30.0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锁骨中段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锁骨骨折类型, 目前, 随着社会交通和生产的大力发展, 导致锁骨中段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 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 对于锁骨中段骨折来说, 一经发生需积极地给予临床治疗[5]。

临床对于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方式较为多样化, 其中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克氏针内固定疗法。该治疗方式在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已久, 其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损伤较小的临床优势, 在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该治疗方式在长期的治疗中, 逐渐表现出不能够有效控制骨折旋转活动、手术并发症较多、患者不宜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等问题[6]。

解剖钢板是继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后兴起的一种锁骨中段骨折治疗方式, 解剖钢板是按照人体锁骨外形进行设计的, 因此采取解剖钢板进行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往往只需要稍加塑形就可以很好地与患者的锁骨外形进行吻合[7]。解剖钢板的这种特征, 使得该治疗方式在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中, 能够很好地避免反复塑形对钢板的损伤, 且安装也更为方便。且解剖钢板具有强度良好的特征, 利于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锻炼, 可促进患者快速恢复[8]。

综上所述, 解剖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的临床优势, 值得在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解剖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2015年来笔者所在科室接受治疗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60例, 入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数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 (n=30) 和对照组 (n=30) 。观察组患者采用解剖钢板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克氏针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其手术时间显著较短、术中出血量显著较少,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当,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范围、力量等各项Constant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且其JOA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浅表感染、软组织激惹、感觉障碍和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解剖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的临床优势, 值得在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解剖钢板,锁骨中段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小双, 孙华斌.弹性髓内钉微创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8 (11) :1103-1104.

[2]Werner S D, Reed J, Hanson T, et al.Anatomic relationships after instrumentation of the midshaft clavicle with 3.5-mm reconstruction plating:an anatomic study[J].J Orthop Trauma, 2011, 25 (11) :657-660.

[3]付仰攀, 范华强, 唐聪, 等.锁定板治疗锁骨远端型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10) :923-924.

[4]Mirzatolooei F.Comparison between operative and non-op-erative treatment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minuted frac-tures of the clavicle[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11, 45 (66) :34-40.

[5]Xu C P, Li X, Cui Z, et al.Should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ular fractures be treated surgically?A meta-analysis based on current evidence[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13, 23 (6) :621-629.

[6]翟江华, 闫开文, 谭建华.解剖钢板结合螺钉固定治疗68例锁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8) :728-730.

[7]朱益民.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0) :97-98.

解剖观察 篇5

【摘 要】目前,我校引进了“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并应用于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软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我校的标本供需矛盾,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仍有其不足之处,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更好的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系统解剖学;教学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属于形态学范畴[1]。我校将这门作为医学重要的支柱学科之一的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讲授,为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基础。系统解剖学的特点是各种器官结构复杂,专业名词繁多。虽然大一新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生物学课程,对人体构成已经有了大致了解,但面对抽象的、数量众多的解剖名词,大多数学生仍感到学起来很吃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先通过PPT课件讲解本次课堂内容,然后学生结合课本图谱观察相应的标本、模型。但因为系统解剖学课程学时不足,再加上解剖学概念众多,教师讲解就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后面指导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少,无法检查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再加上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多,人均标本数量不足,学生观察标本不充分,这就导致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死记课本理论,对立体的人体结构理解不够,尤其那些标本不易展示的部分,如内耳、中枢神经系统等。为解决教学矛盾,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我校引进了“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现简要描述“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本教研室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利弊。.“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概况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是由山东易创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解剖教学软件,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将第三军医大学提供的断层数据进行整合处理,构建了人体三维结构模型[2]。“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中包括2800多个人体结构的三维结构模型,其中男性的有2300多个,女性的有500多个。软件中模型精确、完整,各结构展示清楚、标注明确,合成后的矢状面和冠状面结构图像清晰,目录和结构操作方便,并能进行双屏显示和立体显示,是非常适合人体解剖学教学使用的辅助教学系统。.“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的使用方法

我校引进的“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共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解剖学微课”和“自主学习”五个模块,其中“系统解剖学”“解剖学微课”及“自主学习”这三个模块是系统解剖学教学中主要利用的部分。

“系统解剖学”模块是该软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腹膜、循环系统、视器、前庭蜗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共12个部分。该模块中每个系统内容完整,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教材按章、节顺序展示。系统中每一个器官均可以三维立体显示,并能全方位任意角度转动,可随意放大或缩小;器官的主要结构均用中英文标注,并加注文字注释,描述其结构形态特点;学习者可以选择任意器官进行叠加或分离操作,并且能改变器官显示的颜色和透明度,方便观察形态和毗邻关系。

“解剖学微课”模块则主要选取部分人体解剖学的难点内容,用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

“自主学习”模块是按照系统解剖学教材目录顺序依次列出各章节内容,每一章节部分又分“解剖理论练习”和“解剖标本练习”两部分。其中“解剖理论练习”是用文字简要介绍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配以相应的三维立体图片,而“解剖标本练习”则主要以试题形式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如用三维立体图片展示某一解剖结构,让同学辨认答出该结构名称等)。

2.2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实验室中存放的人体标本或者人工制作的标本。对于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内容,单纯通过观察实验室中的标本,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但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结构,实验室中现有的标本很难清楚显示。如颅骨整体形态复杂,结构繁多,它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部分关系密切,12对脑神经分别经颅骨的孔裂沟管等结构走行穿出,单纯利用PPT课件讲解和标本观察,学生很难完全理解神经走行。利用“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先把颅骨底面整体显示出来,然后叠加上要讲解的脑神经,再利用系统的拆分和透明功能,把遮挡脑神经走行的单个颅骨移除或改变透明度,能清晰的显示出该脑神经的完整走行。然后还可以利用旋转、缩放等功能,从多个角度立体观察该脑神经的形态,使学生一目了然,能很快理解掌握该神经,尤其对三叉神经、面神经等走行复杂的脑神经效果明显。.“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的利弊

3.1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 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的有利之处

首先,与?魍车氖诳文J较啾龋?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中的三维立体图像显示清晰、结构精确、表面纹理真实,对于一些细小的结构也能够展示清楚[3];教学软件将图、文、声、像集于一体,实现了立体的、动态的教学,趣味性强,生动形象,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系统解剖学知识[4]。

其次,“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的应用可有效缓解目前我校存在的标本严重不足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校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尸体资源却较以前有所减少,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明显的供需矛盾。笔者在我校上大学期间,解剖课每组大概10名同学,一组能分到一具尸体进行解剖学习,而现在大概30名同学共用一具尸体进行学习,这就使得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的观察和操作,影响了对解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既能清晰的显示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又不受尸体标本制作的限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

另外,“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教学软件操作方便,“系统解剖学”模块根据系统解剖学教材按章、节顺序展示,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学习过程的难点问题,可以通过“解剖学微课”模块加深理解;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中的“解剖标本练习”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3.2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 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虽然“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对于系统解剖学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中的图像虽然立体且清晰,但终究是虚拟的,无法完全替代肉眼观察标本的真实体验。即使学生通过该教学软件很好的学习掌握了系统解剖学的知识,由于缺乏标本操作,学生的解剖技术及临床操作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另外,解剖课前由学生自己搬运和清理尸体及解剖操作前默哀等方式是本教研室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单纯利用“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进行学习,学生的感恩意识及其对生命的理解必将大打折扣。

总之,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系统解剖学知识的兴趣和效果。

参考文献:

解剖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 男19例, 女12例, 年龄19~47岁, 平均35.23岁;左侧11例, 右侧20例;高处坠落伤13例, 交通伤1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7~12天, 平均 (9.46±1.36) 天。按RuediAllgower分型[3]:I型:无明显的移位7例;II型:明显的移位但关节面无粉碎16例;III型:胫骨远端粉碎性压缩骨折关节面破坏严重8例。31例均合并有腓骨骨折, 1例合并有同侧挠骨茎突骨折, 对侧锁骨骨折。1例合并有L1压缩。

1.2 手术方法

术前30min常规应用抗生素。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首先, 以腓骨骨折处为中心, 取后外侧切口, 显露腓骨, 解剖复位后4~6孔钢板或克氏针固定。然后, 取胫前正中切口, 切开胫前筋膜, 切断横韧带和十字韧带, 充分显露骨折处和踝关节面, 将压缩的胫骨干垢端轻轻撬起, 在助手牵引下整复踝关节面, 用直径2mm克氏针临时固定, 维持复位, 摄X线片检查证实复位满意后, 取髂骨植入缺损处, 3例同时植入固骼生, 放置解剖钢板。术后3~4天即可开始主动无痛踝关节活动。

2 结果

31例患者术后随访8~32个月, 平均14个月, 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按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4], 踝关节功能临床评定标准:优:>90分, 踝关节无肿胀疼痛, 步态正常, 活动自如;良:80~89分, 踝关节时有轻度肿痛, 步态正常, 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65~79分, 活动时疼痛, 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 步态基本正常, 需服用NSAID;差:<64分, 踝关节肿胀, 行走或静息痛, 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 跛行。本组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4.23分, 优良率87.10%。具体见表1。

3 讨论

Pilon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 是指胫骨远端波及关节面的爆裂型骨折, 占下肢骨折的1%, 胫骨骨折的7~10%。引起Pilon骨折的轴向作用力是高能量暴力, 造成关节内陷, 破碎分离, 干骺端粉碎, 软组织损伤, 大部分同时有腓骨折, 预后不佳[5]。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

Pilon骨折虽然内外踝均可受累, 但损伤的焦点在踝上。其损伤机制: (1) 作用力通过距骨到达胫距关节顶部的轴向挤压力, 有时合并有旋转作用的剪切力。 (2) 受伤时足所处的位置对产生骨折的类型起决定作用。 (3) 足背伸时, 较宽的距骨前部进入踝穴, 造成挤压和胫骨前缘骨折。 (4) 足处于戳屈位, 可造成胫骨后缘骨折。 (5) 足处于中立位时, 可造成胫骨下缘T型骨折[6]。

目前对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存在争议, 尤其对严重粉碎骨折手术治疗解剖对位很困难, 术后疗效也不满意, 应行保守治疗, Ovadia Teeny等报道了ORIF治疗Pilon骨折的大宗病例, 疗效不满意。许多病例是由于局部软组织条件差, 难以植入内固定物, 以及骨折粉碎, 难以有合适的内固定物。因此主张, 保守治疗。

按AO治疗关节内骨折的原则对31例Pilon骨折进行了ORIF治疗。AO对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提出了三大要求解剖复位、稳定的固定、早期活动。术中应掌握的要点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恢复伤肢的长度, 尽可能的恢复胫骨远端及踝关节的解剖关系, 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uedi等提出的Pilon骨折ORIF治疗的典型步骤是: (1) 腓骨的整复和固定, 以作为内外固定的支撑物; (2) 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整复和固定; (3) 对于骨缺损处的骨移植; (4) 内固定钢板的应用。术中可体会到, 要保证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暴露充分, 足够长的切口, 以准确复位关节面;先行腓骨的整复和固定, 为防止切口离胫骨整复切口太近, 影响皮肤血运, 切口宜选在腓骨的后外侧, 两者相距至少7cm;植骨要充分, 保证骨折愈合有足够的骨量以及防止关节面的塌陷;手术在C-型监视下进行或术中拍摄X光片, 及时调整复位;复位满意, 固定可靠, 3~4天即可开始主动踝关节功能锻炼。

解剖型钢板下端较宽, 放于胫前, 能较好的固定前踝和植骨块, 维持胫骨的长度。解剖型钢板较薄, 植入后较少占用小腿的软组织空间。使软组织闭合后有最小的张力, 减少了皮肤坏死的发生。在钢板末端有两个小孔, 可供克氏针临时固定, 便于调整。缩短了手术时间。通过本组31例临床观察可知, 胫骨远端解剖型钢板设计合理, 操作比较简单。其远端置于胫前, 近端置于胫骨外侧, 尤其适用于内侧皮肤条件不好, 其它内固定物难以应用的情况。

摘要:目的 探讨解剖型钢板治疗Pilon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10月用解剖钢板治疗31例Pilon骨折效果。结果 31例Pilon骨折经过手术治疗, 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4.23分, 87.10%的优良率。结论解剖型钢板对Pilon骨折固定可靠, 恢复较好。

关键词:解剖型钢板,Pilon骨折

参考文献

[1]王纪亮, 杨晓红, 赵雨千.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Pilon骨折[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 20 (3) :294-295.

[2]顾听听, 李干波.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体会[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5 (2) :209-210.

[3]Ruedi TP, Allgower M.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e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tibia[J].Clin Orthop, 2009, 138:105-109.

[4]Mazur JM, Schwartz E, Simon SK.Ankle arthrodesis:long-term follow-up with gait anaiysi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7, 61:964-975.

[5]谭铭, 卢德慧, 李涛.胫骨远端解剖钢板治疗pilon骨折23例临床观察[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1, 25 (2) :133-134.

解剖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9例胫骨远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 女10例;年龄24~69岁, 平均 (39.5±2.1) 岁。所有患者均为受伤后30 min~4 h内入院就诊, 平均来诊时间 (2.2±0.3) h。39例患者中, 车祸伤、高处坠落伤、扭伤、重物压砸伤分别为17例、13例、5例、4例。根据AO分型, A型、B型、C型分别为10例、24例、5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石膏夹板或跟骨牵引临时固定, 适当抬高患肢, 给予脱水消肿, 外贴自制神农武当散瘀膏, 7~13 d局部肿胀减退后手术。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大腿近段固定止血带, 常规涮洗患肢3遍, 擦干皮肤, 2%活力碘消毒3遍, 铺巾, 患侧足穿戴无菌手套, 术区皮肤贴无菌保护膜, 沿胫前嵴稍外侧依次切开直达骨质, 显露骨折断端和胫骨远端关节面, 清理血肿及失活组织, 将骨折端复位, 整复胫骨远端关节面直至平滑, 根据骨折段胫骨外形, 将钢板塑形至与骨面贴切, 置于骨折断端, 螺钉固定。术中C臂X光机拍片, 骨折端对位对线好, 远端关节面平滑, 无菌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创腔3次, 放置引流管, 关闭切口;缝合切口皮肤张力过大者, 行旁开皮肤纵形切开减张缝合, 减张创面游离植皮。术后抬高患肢, 肿胀较重者用给予脱水消肿石膏托固定10 d后, 指导患者适当地进行床上被动及主动膝踝关节活动, 待患者肿痛程度减轻后, 指导患者扶拐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

1.3 疗效评定标准

优:患者的关节功能与健侧基本保持一致, 关节活动>健侧的80%, 且患者无任何不适感;良:患者行走时, 后踝关节有程度较轻的酸痛感, 为出现局部肿状, 患者可正常进行生活劳动;可: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为健侧的50%~70%, 患者运动时关节产生轻微酸痛感, 且行走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肿胀现象;差:患者关节活动度<健侧的20%, 关节存在明显的疼痛感, 且肿胀较为严重, 患者无法正常行走。

2 结果

本组39例骨折均愈合, 经10个月~5年随访, 根据上述疗效评价标准评定, 优29例, 良6例, 可3 例, 差1例, 总优良率89.7%。差1例, 系胫骨远端关节面合并严重粉碎性骨折所致。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包括胫骨远段1/3累及或未累及关节面的骨折, 前者为pilon骨折, 由于胫骨下端髓腔较大, 骨松质多, 骨皮质薄, 无肌肉覆盖, 皮肤骨骼血管营养薄弱, 伤后易发生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 关节面破坏严重, 采用牵引、石膏治疗, 易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膝踝关节僵硬、针孔感染等诸多并发症[2]。

胫骨远端由三角形移行为四方形, 远端外侧靠近腓骨, 直型钢板安放于胫骨内侧, 则因钢板厚, 软组织不易覆盖。解剖型钢板是按照胫骨下段解剖形态制造, 与胫骨下段内外侧骨形状基本适应, 钢板远端呈分叶形扩大趋薄, 且有2个螺钉孔横排, 使之能在较小的面积内实施多螺钉固定, 在其尾端有2个小孔。通过2个小孔可将钢丝或克氏针穿过, 以增强固定效果。腓侧应用的钢板必须紧贴在近段胫骨的外侧, 然后应用专用螺钉由内向外进行固定。螺钉的远端应向前方旋转, 使螺钉由前向后实现加固效果。可有效避免固定操作受腓骨阻挡, 方便加固操作的进行。同时应用该种方法还可有效起到对多个骨块同时进行平面立体固定的作用。根据胫骨下段局部存在的具体应力对解剖型钢板进行设置。解剖型钢板根据其厚薄程度设置为相应的形状, 并且在保证强度的同时, 可有效实现钢板厚度的降低, 有效解决应局部软组织较少而覆盖难度大的问题[3]。解剖型钢板与胫骨下段远端骨的表面形态具有较大的符合度, 因此应用其对严重粉碎性骨折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模具成形作用,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在应用过程中的体会:一是适应证的掌握。该种钢板并不是适用于任何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二是术中尽量将胫骨远端关节面解剖复位, 患者表现为干骺端骨缺损的, 需对其进行植骨填充, 以避免患者胫骨发生短缩。术前准备必须充分:术前抬高患肢, 外用中药膏剂, 配合呋塞米利尿消肿, 无张力逢合切口, 避免伤口感染及皮肤缺损, 手术切口应尽量避开伤口, 术中轻柔操作, 尽量少剥离骨膜, 严重的开放性损伤, 尽量避免钢板内固定, 以防术后皮瓣坏死和钢板外露。放置钢板要与胫骨骨面紧贴, 钢板不贴切时予以塑形直至妥帖, 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者, 可先将腓骨复位固定作为支撑, 利于胫骨远端复位固定。

参考文献

[1]varlia DN, Beals RK.Fracture of the tibia[J].J Bone Joint Surg Am, 1986 (61) :543-551.

[2]王亦璁, 孟继懋, 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82, 128-226.

解剖观察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试剂和仪器

低温冷冻切片机, AF液 (无水乙醇和甲醛液各半) , Harris苏木素溶液, 盐酸, 乙醇, 1%氨水, 伊红染色液, 二甲苯, 中性树胶等。

1.2 试验动物

处于发情期的成年母貉。

1.3 试验方法

取成年母貉发情期的子宫和卵巢冷冻, 然后用冷冻切片机切片, AF液固定30 s, 经蒸馏水冲洗后, 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除不需经过脱蜡步骤外, 其他与常规石蜡染色方法相同。因冷冻切片组织新鲜, 容易着色, 故染色时间可适当缩短, 一般使用快速染色法。

2 试验结果

2.1 卵巢外观形态变化

在貉发情期时切下的卵巢外观呈扁圆型, 外部有较厚的脂肪层, 剥开脂肪后表面呈深红色, 活动期直径4~5 mm, 卵巢可分出三部分:被膜部, 皮质部, 髓质部。

2.2 卵巢组织结构变化观察结果

2.2.1 被膜部

卵巢表面有一层上皮, 称生殖上皮, 由结缔组织构成。

2.2.2 髓质部

较窄,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与皮质部无明显的界限, 位于卵巢中部, 内部见有许多血管、神经及淋巴管, 近卵巢门处有许多平滑肌及门细胞。

2.2.3 皮质部

在白膜以下, 由于貉处于发情期, 所以在卵巢内部有许多卵泡存在。 (1) 原始卵泡数量很多而且体积小, 呈球形, 分布在卵巢皮质部的浅层, 由周围的卵泡细胞及中间的初级卵母细胞构成, 见图1。 (2) 初级卵泡细胞增殖成多层, 卵母细胞增大, 卵泡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 见图2。 (3) 次级卵泡体积增大, 并逐渐移向皮质深层。卵泡内出现不规则的小腔隙, 为卵泡腔, 见图3。 (4) 囊状卵泡, 见图4。 (5) 黄体呈椭圆形或圆形, 主要由两种细胞组成, 即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 (6) 卵泡闭锁, 次级卵泡和囊状卵泡闭锁时, 随颗粒细胞层退变, Call-Exner小体变成月牙形、扁椭圆形或不规则, 但围成小体的颗粒细胞层基本完整。

2.3 子宫外观形态变化

貉发情期子宫外有较厚的脂肪层, 其间的毛细血管充血现象清晰可见, 子宫直径较大, 见图5。

2.4 子宫组织结构变化观察结果

外膜为浆膜, 主要是疏松结缔组织。肌层为子宫壁最厚的一层, 由外向内为纵行肌层、结缔组织层、环行肌层, 其中结缔组织层较厚且疏松, 其间有血管等通过。内膜为子宫壁最内层, 由外向内为固有层、黏膜上皮, 其中固有层深层含有大量的子宫腺, 腺体变粗大,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发情期的子宫腔已经很小甚至消失, 主要见子宫肌层变厚。

3 讨论

3.1 貉子宫和卵巢的结构特点

貉的子宫为双角子宫, 子宫角长70~80 mm, 粗6~10 mm, 子宫体长35~40 mm, 粗6~10 mm。貉的卵巢几乎完全被脂肪组织包裹, 去除脂肪呈深红色扁圆形, 直径约4~5 mm。貉的卵巢从秋分开始生长发育, 翌年1月底至2月初卵泡发育成熟。

3.2 发情期各级卵泡和卵巢结构变化特点

解剖观察 篇9

2008年12月20日, 犬主刘某所养犬暴毙, 送至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剖检。该犬为纯种黑毛雄性藏獒, 一岁半, 体重36 kg。该犬之前健康状况良好, 未患过传染病, 定期驱虫, 并定期到正规部门注射疫苗。2008年12月19日, 主人外出之前, 以5~6 kg新鲜腌制香肠投食, 并于食盆中加以充足饮水。1日后发现该犬精神狂躁, 见到主人后兴奋不安, 有攻击行为。疑其为狂犬病一直不敢接近。随后渐发展为卧地不起, 阵发性痉挛, 抽搐, 运动失调, 转圈, 口吐白沫, 全身肌肉痉挛, 身体震颤, 约2~3 h后全身痉挛死亡。经剖检发现:主要系统、器官的明显病变与相关文献中对食盐中毒病变的描述相符合, 并结合该犬的饲养管理及疫苗注射情况, 排除狂犬病, 确诊为因过食高盐分香肠引发食盐中毒。

2 体表及一般检查

病犬身上无咬伤等损伤, 被毛粗乱无光泽, 未发现体外寄生虫, 鼻镜干裂, 口腔周围有大量的白色泡沫。其眼结膜充血, 口腔与眼睑黏膜发绀, 口内齿旁有少许物品碎屑, 口腔黏膜有因撕咬硬物导致的损伤。

3 剖检变化

发现肌肉呈暗红色, 体表淋巴结水肿。打开腹腔, 初步观察到腔内有大量淤血, 腹膜、肠浆膜水肿充血;肝脏稍肿大, 脾脏、肾脏和肠道都有淤血, 表面湿润有光泽, 其上小血管扩张充血, 局部发绀, 呈暗紫色;胸膜及其腔中有淤血水肿, 有轻微的心包积水;胃内充满未消化的香肠。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水肿、出血、脱落, 有较多的溃疡性病灶。

心脏内外膜有出血点, 心冠脂肪红染, 肺脏体积、重量有增加, 质地变实, 因高度淤血而呈现暗红色, 紧张而有光泽;心肌间质布满出血点, 心包腔内蓄积渗出物, 心肌间质充血水肿;膀胱黏膜层充血、出血严重, 布满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明显的水肿增厚, 湿润光泽, 黏膜层脱落;肠壁充血、水肿, 肠黏膜坏死脱落严重, 只见肌层及浆膜层, 而无黏膜层, 像是人工冲洗干净后再用食盐腌制过一般;肾脏肿大, 呈大理石花斑纹。表面可见一些隆起的灰白色坏死斑点。切开后发现肾盂扩张, 黏膜充血, 并散布出血点。开颅后, 肉眼观察可见脑水肿软化和坏死病变。大脑严重水肿, 局部发白, 脑回增宽, 脑沟展平, 呈现水样光泽。脑血管瘀血, 特别是小脑血管, 脑表面及脑实质有多量的针尖大的出血点。

4 讨论与启示

(1) 食盐是日粮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推荐日需要量为每千克体重0.3~0.5 mg。正常情况下, 由于犬肾脏对钠的排泄能力较强, 犬的食盐中毒较少发生, 多见于饲主的管理疏忽, 发病时若不及时采取适当治疗措施, 犬表现兴奋不安, 阵发性抽搐, 食欲废绝、流涎、呕吐等严重的消化机能紊乱和神经症状, 其神经、消化系统受到极大的损伤, 重者将导致死亡。

临床诊断应以实验室鉴定结果为确诊依据。而在本例中, 由于病犬已死亡较长时间, 尸体中血液凝固, 加上食盐中毒导致血液浓缩所以无法进行血液的生化鉴定。

(2) 食盐中毒的发生与否和犬的饮水量有着密切关系, 充分地供给饮水, 能促进食盐的排出。犬的食盐中毒多见于饲喂了高盐分食物, 又未及时补充淡水, 或长期摄入食盐过少, 处于盐饥荒的动物, 在第1次接触盐或盐水时, 特别容易摄入过量;当静脉输入氯化钠过快时也易引起盐中毒。

(3) 狂犬病和食盐中毒有相同点, 都有神经症状, 但还是有很多不同点可鉴别。从流行病学角度看, 南昌市并不是狂犬病的高发区。狂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 而食盐中毒由于与饮水、高盐分食物的饲喂有密切关系, 多见于夏季干旱时段以及春节喂食咸肉时段。

解剖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4月进行的胸部CT扫描的100例患者, 均做胸部多层螺旋增强CT扫描, 男65例, 年龄在31~68岁, 平均 (44.5±17.2) 岁, 女35例, 年龄在33~64岁, 平均 (43.8±18.9) 岁。

1.2 检查方法

所使用的螺旋CT扫描机, 主要是采用型号为DR1-CT-C2800Dual, DICOM3.0标准接口, 计算机系统采用奔腾IV多个CPU工作站。通过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注射, 按照2m L/kg的计量进行注射, 注射过程中其注射的流速为5.0m L/s。

1.3 检查内容

在进行肺动静脉及支气管检查时主要观察肺动、静脉的正常运行状态, 观察是否存在病变, 另外对于支气管内径、肺动脉内径、肺上静脉内径、肺下静脉内径等进行仔细的测量, 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要从肺底部进行内径层面的测量, 这样测量的数据更加准确。

2 结果

在肺门矢状面的图像上, 要选择距离肺门较近的矢状面, 主要是从下面的几个层面进行观察。

2.1升主动脉层面

在右肺的动脉呈现类圆形, 而在升主动脉的后方及左房的上方, 其气管出现隆突, 主动脉窗位于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

2.2 降主动脉层面

患者的右心室向后上方分出动脉很多, 之后随即分出左肺动脉, 左肺动脉位于主动脉的脉弓下方, 而在左肺动脉下面则是左支气管, 患者的左支气管的前下方与左心房的后上方之间可以看见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

2.3 左主支气管分杈层面

人体的左主支气管主要是由左下叶支气管及左肺上叶支气管组成, 前上方和后下方为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的属支, 患者的后上方是左肺动脉或左下肺动脉的主干, 左肺支气管被左肺静脉和左肺动脉包在中间。

2.4 右主支气管分杈层面

人体的右支气管分为中间支气管和右肺上叶支气管, 在右支气管的前方则紧紧贴着右肺动脉, 在右肺动脉的前下方为右肺静脉和属支, 而右肺支气管位于肺静脉和肺动脉的后方。

2.5 左肺动脉分杈层面

从矢状面图可以清晰的看出左肺上叶动脉的部位, 左肺动脉分杈层面与左主支气管靠近, 而且其结构关系较为相似。

2.6 右肺动脉分杈层面

从矢状面的影像可以看出, 右肺上叶的动脉清晰可见, 而且该分杈层面与右主支气管的分杈相近, 所显示出的结构较为类似。

2.7上腔静脉层面

在矢状面的影像来看上腔静脉在靠前端显示, 在上腔静脉的后方紧贴在上肺动脉和静脉, 而右下肺静脉的形状类似圆形, 其位置在右上肺静脉的后下方, 在右肺动脉后方有中间段的支气管。

2.8 肺动静脉支气管内径测量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肺门支气管和肺动静脉的矢状面走行特点

肺门的支气管和肺动静脉矢状面上存在一定的规律, 肺上支气管通常在向前走行, 而且肺动脉则在后方。有时支气管在向前走行时常在于肺动静脉之间, 肺静脉的通常位于最下面, 而其肺动脉和支气管常常会靠着上方走行[2]。

3.2 肺门管道结构解剖

肺门管道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 分别是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 肺动脉也分为左动脉和右动脉, 而且其行走的方向与支气管一致, 与支气管相互伴行;而支气管位于隆突处, 又分为左支气管和右支气管;肺静脉则有4条, 有左上下肺静脉其开口是在左心房的上部, 右上下肺静脉的注入方向则是在心房的中下部位置。肺静脉如果出现变异, 则主要是表现在左上下肺静脉合成共干进入左心房, 右肺中叶的静脉则直接进入到左心房[3]。肺静脉的属支多数位于胸膜下或肺段间隔内, 且与较为粗大的静脉干相连接。

3.3 矢状面显示支气管的动静脉效果

支气管的前后方以及上下之间的毗邻关系在矢状面下显示较为容易简单, 而且还能更加方便理解肺门的排列结构。采用矢状面来对肺动静脉的分支和属支的追踪更加简单方便, 矢状面在前后走行及上下走行的管道上可以清楚的显示出长轴, 其效果要比其它冠状面以及横断面要优越, 因此鉴于矢状面在进行解剖多层螺旋影像中的诸多优势, 采用矢状面解剖可以很好的做出诊断[4]。

总之所采用的矢状面解剖多层螺旋CT能够非常有效的观察影像中肺动、静脉及支气管之间的毗邻关系, 而且其运行走行的方向也能够很清楚的进行鉴别, 这对临床的CT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 值得临床运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鲍雷, 朱斌.肺门矢状面解剖多层螺旋CT影像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6:874-877.

[2]金尧.眶上裂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 2009.

[3]张蕾.CT重建颌面部的影像学解剖研究[D].泰山医学院, 2012.

上一篇:自稳定性下一篇:OEM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