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接骨板

2024-05-20

解剖接骨板(共9篇)

解剖接骨板 篇1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的骨折, 其中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占跟骨骨折的60%~70%, 对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随着对跟骨的生物力学的进一步认识及治疗结果的观察, 目前治疗多趋向手术治疗[1]。延吉市医院自2005年6月至2010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56例 (66足) ,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56例, 男性43例, 女性15例, 年龄20~56岁, 平均334岁。单侧46例, 双侧10例, 伴其他肢体骨折的病例8例, 共66个跟骨骨折。受伤原因为高空坠落伤45例, 车祸伤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0d, 平均5d。术前均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检查及CT检查, 按CT表现进行分类的Sanders跟骨骨折分型:Ⅱ型32足, Ⅲ型27足, Ⅳ型9足, 全部为闭合性骨折。跟骨侧位X线片显示Bohler角0°~10°为47个, <0°者19个。入院后抬高患肢, 给予消肿药物, 患肢明显肿胀或起水泡患者, 待水泡及肿胀消退, 术区皮肤条件稳定后进行手术。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在连续硬膜外或腰麻下均行切开复位解剖形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 其中钢板固定加取自体髂骨植骨21足。单侧骨折取健侧卧位, 双侧骨折取俯卧位, 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口起自外踝和跟腱外缘中线自外踝尖近端3~4cm开始向远端延伸, 达足背和足底皮肤红白线交界处、沿皮肤交界向前, 呈“L”形切口。一次锐性切至跟骨外侧壁骨质, 术中注意腓肠神经及皮瓣的保护, 作骨膜下锐性剥离。掀开膨出的跟骨外侧面, 显露跟距关节面, 直视下用骨膜剥离器将塌陷的跟骨部分撬拔复位, 尽量恢复跟距关节面的正常关系。整复骨折后, 用克氏针暂行固定, 在C型臂X线透视机下观察复位情况, 证实骨折复位满意后, 行解剖形跟骨钢板固定。其中21足取自体髂骨填充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空隙部分, 切口置皮片引流, 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中判断固定不牢固者石膏托固定, 抬高患肢并鼓励患者行足趾、肌肉和足踝部关节活动。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4~48h内换药, 拔出胶皮引流条。术后2~3周拆线, 非负重下行功能练习。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复查, 根据在X线片显示骨折开始愈合后, 视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负重行走训练。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3~18个月, 平均14个月。有8例出现切口皮肤裂开, 经过局部换药处理后治愈, 无感染病例。根据Maryland评分标准:优39足, 良18足, 可7足, 差2足。优良率为87.7%。本组骨折均完全愈合, 无1例发生神经、血管及肌腱损伤, 无钢板螺钉断裂。

3 讨论

3.1 内固定对疗效的影响

距下关节是跟骨接受人体负重的界面, 具有维持足部平衡的功能, 是一个微动关节, 有内外翻活动, 是足部稳定的重要枢轴结构。随着CT技术的推广, 骨折分类的完善, 人们对跟骨骨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针对不同类型骨折, 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对于SandersⅠ型骨折及部分SandersⅡ型骨折, 采取闭合复位单纯石膏外固定即可获得良好的的效果。对波及距下关节面跟骨骨折的治疗以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为目的, 故对SandersⅡ型、Ⅲ型、Ⅳ型跟骨骨折如无手术禁忌证应行手术治疗, 以最大限度恢复跟骨解剖形态, 包括高度、宽度和关节面平整, 减少畸形、疼痛、关节僵硬等后遗症的发生。

3.2 内固定材料

解剖型接骨板有较多的松质骨固定孔, 可以顾及不同部位的骨折固定, 是切开复位跟骨骨折的首选材料。笔者均选择跟骨外侧L形切口, 骨膜下锐性分离, 保护腓骨长短肌腱及腓肠神经, 此切口可完全暴露跟骨外侧方及跟骨关节, 便于骨折整复和神经肌腱的保护, 无需过度牵拉, 且刚好是足底足背皮肤交界“红白线”, 因为足底和足背皮肤血供是不同供血系统, 这样减少了术后切口皮肤的坏死率。术中要尽量解剖复位, 先掀开跟骨外侧皮质, 撬拔距下关节面, 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 再在跟骨结节下打入1枚骨圆针撬拔跟骨后侧骨块, 恢复跟骨高度, 并打入距骨作临时固定。C型臂X机透视确认复位满意后用接骨板固定, 以免反复打孔或退出螺钉, 引起术后内固定物松动或失效。

3.3 植骨

跟骨是不规则形松质骨, 骨折复位和关节面撬拔后, 在压缩严重的区域出现骨质缺损, 笔者认为对骨折粉碎和塌陷严重者, 骨折复位后关节面下方遗留的骨质缺损, 单纯内固定难以维持各个层面的稳定, 在应力作用下会出现骨折块向缺损处塌陷倾向, 如果不填充将可能造成长时间渗血, 影响伤口愈合[2]。为了避免术后距下关节塌陷, 笔者主张空腔需用自体松质骨或同种异体骨填充, 利于支撑关节面以维持复位后关节的稳定, 防止塌陷。尤以自体松质骨为佳, 自体松质骨有骨传导和诱导特性, 促进骨折愈合, 是理想的植骨材料。同种异体骨易致免疫排斥反应, 使伤口长期渗液, 致皮肤不愈合, 影响骨折的愈合。本组中21足取自体髂骨填充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空隙部分, 效果满意。

3.4 术后并发症

跟骨骨折术后切缘皮瓣坏死及继发感染是主要的并发症[3]。应术前及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 术中遵循无创技术, 保护切口周围皮肤以及术后置切口引流、术后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如有切口处皮肤坏死, 要尽早行皮瓣转移以覆盖伤口, 避免跟骨及钢板长期外露而造成不良后果。本组有8例出现切口皮肤裂开, 经过局部换药处理后治愈, 无感染病例。

参考文献

[1]邓玉海, 许建中, 王序全.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2, 5 (4) :254-255.

[2]赖爱宁, 王朝阳, 梁再跃等.髂骨块植骨治疗跟骨严重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12) :990.

[3]陈明, 金冬泉, 郑奋等.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预防[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3) :284.

解剖接骨板 篇2

【关键词】微创接骨板;四肢骨折;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識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85-01

四肢骨折属于一种多发的外科疾病。当前,微创接骨板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中。研究报道指出,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能够降低对骨血运的损坏程度,使骨面与钢板紧密相贴且无压迫[1]。本文抽选我院接收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人资料 本研究病例100例,其中男81例,女19例;年龄16~65岁,平均(41.2±8.4)岁;骨折类型:42例股骨远端骨折,12例肱骨骨折,33例胫骨近端骨折,13例桡骨骨折。根据治疗方式将100例四肢骨折患者分成微创组与传统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传统组患者实施传统内固定术治疗。微创组患者实施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手术要点:全麻后,将骨折处切开并复位;再对胫骨骨折处予以切开复位;将骨膜外深筋膜与骨膜进行分离,插入解剖型钢板;将骨折远端及近端切口处用螺钉固定好;围术期采用抗生素治疗,并定时复查X片。

1.3疗效标准 骨折愈合时间少于3个月,肘、肩关节功能正常,无痛感即为优;骨折愈合时间为3~4个月,肘、肩关节活动度下降10%及以下,偶有痛感即为良;骨折愈合时间延迟,肘、肩关节活动度下降11%~30%,痛感强烈即为可;不符合以上标准即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软件SPSS17.0,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传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各为(92.4±4.6)min、(203.4±7.3)mL、(14.5±3.7)d,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各为(58.5±3.1)min、(65.3±6.1)mL、(10.5±2.4)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微创组:优30例,良1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2.00%;传统组:优25例,良12例,可4例,差9例,优良率7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微创技术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可有效保留骨折局部血运[2]。近年来,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已被广泛用于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优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①属于解剖型构造,接骨板可与骨骼干骺端紧密贴合,一般情况下无需预弯;②接骨板部螺孔具有加压、锁定性能,可方便使用;③接骨板近端稳定性强,且对局部骨皮质无较高要求。④利用钉板锁定机制来实现内固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微创组各临床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临床疗效(优良率92.00%)优于传统组(优良率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四肢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窦钟军,许东伟.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0(12):52-53.

解剖接骨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0月的患者共42例,其中,左侧骨折29例,右侧13例;闭合型骨折27例,开放性骨折15例;骨折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伤19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压伤11例。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12例,Ⅱ型23例,Ⅲ型7例。本组骨折按AO分型:B3型12例,C2型14例,C3型11例,另外合并腓骨骨折患者5例。手术时机的选择遵循两个原则:开放性骨折应当进行急诊手术;闭合性骨折一般等肿胀消退后再进行手术,手术时间7~10 d。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6~61岁,平均(36.1±4.3)岁;对照组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9岁,平均(35.9±5.1)岁。临床选用的固定材料为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架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用解剖型加压接骨板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患肢上充气止血带,为减少麻醉对患者全身的影响,采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合并腓骨骨折者用重建钢板或加压钢板先行腓骨的固定,主要是利用下胫腓韧带对胫骨骨折端的牵引起到复位作用,从而使患骨恢复长度[3]。然后再在前外侧切口和内侧切口各长约4 cm,切开深筋膜但不切开骨膜,利用骨膜剥离器建立皮下隧道,探查胫骨前、内侧骨折块与关节面,然后将三处联合复位骨折端,将关节面恢复平整,将接骨板在骨缺损处进行植骨,并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采用C形臂X线影像增强仪对关节面是否平整进行检查,在踝下胫腓韧带附着处拧入带齿垫螺钉固定碎骨块。将锁定加压接骨板在内侧切口插入,再利用C形臂X线影像增强仪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当复位满意良好时,取另一块形状与大小相同的接骨板与之对应合并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最后经皮于钢板近端和远端分别拧入3~4枚锁定螺钉[4]。术后不采用外固定支架或石膏,一般患者在术后3 d开始被动接受踝关节伸屈活动,术后7 d被动活动与主动伸屈活动同时进行。由于踝关节旋转活动会对骨折端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术后3周后进行。

1.3 疗效评价

测试患肢踝、膝关节功能,并参照Mazur标准。优:患者踝关节肿痛完全消失,步态恢复正常,能够活动自如。良:患者踝关节仍有轻微肿痛,步态基本正常,活动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仅为正常活动的75%。可:当患者活动时踝关节疼痛,步态基本正常,活动度受到限制,仅为正常活动的50%。差:踝关节一直处于肿胀状态,疼痛剧烈未减轻,活动度要小于正常的50%。所有患者X线诊断骨折线消失为临床愈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8个月。全部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10~30周,平均13.7周。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经局部换药后治愈,未出现骨折固定后再移位、内固定物断裂、螺钉松动等并发症。按照Mazur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疗效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39,*P<0.05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临床上,对于Pilon骨折治疗的选择主要根据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低能量损伤,软组织损伤较轻,一般受伤后6~8 h便可进行急诊手术,因为伤后6~8 h为清创的“黄金时间”。患者伤后8~12 h,如果污染较轻,并且伤势不重,可以对伤处进行清创缝合或部分缝合创口;当伤后12~24 h应当考虑是否清创,因为此时清创伤口感染的几率会明显升高,会增加术后并发症[5]。由于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往往具有滞后性,最好的方法应是伤后7~10 d,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进行手术治疗。高能量损伤的Ⅲ型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当患者受伤后多发生张力性水疱,临床治疗原则就是:为保持水疱的完整性,应当将大的水疱抽吸,血性水疱切口应该尽量避开[6]。笔者认为对于开放性骨折可以进行急诊手术;而闭合性骨折应当等软组织肿胀减轻后再进行手术,水疱未出现的患者,可以急诊手术。故手术时间的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而定。

3.2 内固定应基本原则

通过临床试验分析,确定内固定基本原则为:(1)恢复腓骨长度并做内固定,腓骨的固定在治疗伴有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腓骨恢复肢体的解剖学长度后;通过对胫骨骨折端的牵引复位从而减轻对软组织的损伤,使软组织周围肿胀尽快消退。(2)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3)干骺端骨缺损的松质植骨。(4)胫骨内侧支持钢板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晚负重[7]。本组21例Pilon骨折的治疗基本遵循以上原则,患者术后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早期活动的目的。以上原则对于低能量损伤的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比较有效,而对于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复杂性和(或)开放性骨折,应当采用有限内固定和外固定结合的治疗手段等。

3.3 术后并发症

目前Pilon骨折患者的另一难题就是切口并发症。由于软组织包裹较少,再加上Pilon骨折多是由于高能量损伤造成,所以会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这样就给手术处理带来了困难。胫骨下端空间小,血液运行较差,易出现并发症[8]。术中并发症主要包括螺钉穿透关节面,术中在C形臂透视下拧入螺钉可以避免该并发症的出现。术后并发症为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创面不愈合、骨质感染、骨髓炎、内翻畸形、异位骨化、软组织肿胀、骨折延迟愈合[9,10]。Pilon骨折本身对骨折远端的血供多有影响,术中进一步剥离骨外膜,会更加严重地引起骨折端和骨折远端骨块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引起局部抵抗力下降,使感染的几率增加,血液供应不足还直接影响骨折处的愈合,甚至造成骨不连。

3.4 术后康复技巧

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原则是早活动、晚负重。(1)通过训练坐立来增加踝关节活动度,使膝关节伸直:通过踝关节背的伸牵来牵拉脚到不能伸牵为止然后坚持15 s,复原并重复10次。将踝关节跖屈牵拉向前来牵拉脚到不能牵拉为止然后坚持15 s,复原后重复10次。通过踝关节内翻牵拉和外翻牵拉分别向内、外牵拉脚到极限并坚持15 s,复原后重复10次。坐在椅子或床沿,膝关节屈曲作如下运动:“写字练习”用脚拇趾当作铅笔写字。(2)等长力量训练踝关节外翻、踝关节内翻等长力量训练坐姿:将患足外侧抵住台阶,向外侧用力使肌肉收缩并坚持15 s,复原后,放松10 s使收缩的肌肉松弛,然后重复5~10次。踝关节内翻等长力量训练坐姿,患足内侧抵住台阶,向内侧用力使肌肉收缩并坚持15 s,复原,放松10 s使收缩的肌肉松弛,然后重复5~10次。(3)抗阻力力量训练:每个运动均需要使用橡皮筋如Thera Band,如果没有橡皮筋,使用毛巾自行手工加阻力也可以。通过采用踝关节背伸抗阻力力量训练使膝关节伸直,运动踝关节使脚面向后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坚持15 s,复原,重复10次。

本文通过分析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了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成功方法。结果表明,应用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符合骨折生物学固定的现代理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本文的成功经验不仅为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类似病例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乔荣勤,魏合伟,蔡桦.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治疗Pilon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9):742-743.

[2]周建刚,孟维春,曹骏敏.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与带齿垫螺钉在Pi-lon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4):680-681.

[3]任占国,周自广,张德光.锁定加压接骨板在Pilon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8):49.

[4]赵敦旭,黄智勇,朱志红.锁定加压接骨板在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9,18(8):637-638.

[5]孙辽军,陈华.延期锁定加压接骨板加植骨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J].中国骨伤,2009,22(1):56-57.

[6]李鹏.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体会[J].现代医学,2011,27(17):2658-2659.

[7]赵敦旭,黄智勇,苏世先,等.锁定加压接骨板在Pilon骨折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9,49(25):107.

[8]庞瑞明,陈海良,曾伟坤,等.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8):58-59.

[9]张志伟,王东.Pilon骨折的治疗[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6):693-695.

解剖接骨板 篇4

【关键词】 多发肋骨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术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06-02

胸部创伤较常见的形式就有肋骨骨折,其中多发肋骨骨折会以为胸壁的不稳定、连枷胸而导致呼吸循环系统发生病变,产生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为了达到消除胸壁浮动的效果,要尽量减少并发症出现的风险,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采用内固定器械进行手术固定纠正连枷胸已成为趋势,并越来越倾向于操作简单和微创化[1]。

多发性肋骨骨折治疗使用爪形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治疗人员与患者接受,这种方法具有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病程短的显著特点。传统治疗方法是采用牵引固定或加压包扎,易使患者咳嗽无力,排痰不畅,会出现肺部并发症,而且患者治疗时间较长,会使患者疼痛增加,恢复减慢。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是采用纯钛合金制造的爪形钢板,它可以根据肋骨的形状进行调整,达到合适的塑形,不需要外力加固,对肋骨断端直接施行对位固定术。与髓内装置、垂直衔接装置和钢丝或缝线等固定装置相比较,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具有手术伤害小、易固定、不易松动、生理呼吸运动不受限制、不需要二次手术等多项优点[2]。做好爪形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后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接受接骨板内固定书的患者共有89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54岁,平均年龄34岁。

1.2 护理 多发肋骨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的护理主要针对患者心理以及对疼痛的耐受力进行护理,优质合理的护理对患者术后的康复会有很大帮助,多发肋骨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的患者护理主要针对心理护理、患者的病情观察以及术后出现的肺挫伤、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护理,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健康锻炼,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与术后的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会因为活动咳嗽等导致受伤部位受到运动牵拉,从而导致剧烈疼痛。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耐心的像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讲解正确的呼吸以及有效的咳嗽和活动的方法及意义,并要耐心地解答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疑问,这样不仅可以使护理工作更好的进行,也会消除患者心理恐惧、增强治疗信心、使患者保持最好状态来配合治疗的目的[3]。

1.2.2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注意患者病情的变化 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要制定相应的日常监护机制,每1-2小时要监测患者的生命特征,如觀察患者的口唇及面部色泽、观察患者的胸部起伏等,还要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等关键指标,对患者进行定时听费诊断,注意患者有无出现呼吸窘迫现象等等。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以免患者出现其他的心血管疾病,使治疗复杂化。

1.2.3 肺部并发症的护理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多会伴有肺挫伤、肺炎、肺不张的并发症,对这类肺部损伤及炎症的护理要遵循最基本的护理守则,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多发肋骨骨折的患者要着重注意肺部损伤以及炎症,具体的做法可以在患者术后清醒且血压血氧等各项指标平稳后两小时将患者床头抬高30度并且头部垫枕。这样有有利于对患者的引流,也可以及时的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减少肺不张的发生率。

1.2.4 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一般都会进行胸腔引流,这就衍生出胸腔引流管的护理,对进行胸腔引流管的患者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时细致的观察不仅可以保证患者的日常恢复,也是避免医疗意外的保障,同时也要告知患者家属协助观察患者的临床病情,及时通报护理人员或者医疗人员。有效的胸腔闭式引流能够充分引流胸腔积液积气,促使肺早日复张,重建胸腔负压,术后要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定时挤压,保证引流通畅。正因为胸腔引流管的作用重要,所以,在进行胸腔引流管的护理也要加倍细心[4]。

1.2.5 患者术后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指导任何疾病的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后,合理的心理护理,优质的医疗护理,都是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的,但是患者自身的功能锻炼对患者术后的康复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手术即可对患者进行鼓励治疗,可以协助患者进行四肢的屈伸运动,改善术后的肌肉状态,可以使患者尽早的恢复。第一天要鼓励、知道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比如深呼吸、有效咳嗽、吹气球等等。另外患者术后2-3天,引流管拔除后可以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适当的室内活动,手术侧上肢和肩关节进行适当活动等等。

2 结果

本组89例患者在接受接骨板内固定术之后,在我院接受了专门的术后护理,89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患者满意度很高,其中非常满意57例(64%),满意29例(33%),基本满意2例(2%),一般1例(1%)。

3 讨论

胸部创伤较常见的形式就有肋骨骨折,其中多发肋骨骨折会以为胸壁的不稳定、连枷胸而导致呼吸循环系统发生病变,产生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为了达到消除胸壁浮动的效果,要尽量地减少并发症出现的风险,尽可能地减轻的痛苦,采用内固定器械进行手术固定纠正连枷胸已成为趋势,并越来越倾向于操作简单和微创化多发性肋骨骨折治疗使用爪形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治疗人员与患者接受,这种方法具有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病程短的显著特点。传统的方法多数采用牵引固定于加压包扎,这些方法容易导致患者的咳嗽无力、排痰不畅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并发肺不张,且病程较长,患者痛苦加重,恢复慢[5]。

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会因为胸壁的浮动造成呼吸反常,从而导致低氧血症、呼吸衰竭、肺不张等并发症。其治疗手段也比较多,目前比较流行的就是接骨板内固定术。接骨板内固定术具有可以使患者减轻痛苦、恢复快、病程短等等优点。但是接骨板内固定术的护理要求也相对较高,其中对患者日常护理、肺部并发症、胸腔引流管等各项护理都会提出很高要求。会出现肺部并发症,而且患者的整体治疗时间会较长,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也会加重,患者的总体康复也会减慢。而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是采用纯钛合金制造的爪形钢板,它可以根据肋骨的形状进行调整,达到合适的塑形,不需要外力加固,对肋骨断端直接施行对位固定术。与髓内装置、垂直衔接装置和钢丝或缝线等固定装置相比较,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术具有手术伤害小、易固定、不易松动、生理呼吸运动不受限制、不需要二次手术等多项优点[2]。但是还是要在以内留存医疗辅助器械,所以做好护理工作,不仅是要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也是对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做出了保障。所以说,多发肋骨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的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认真、细致、积极地来完成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何明,周灵飞,马双慰,周智勇.多发性肋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重庆医学,2006:16.

[2] 孙立红,蒋新明,孔彩霞.超声雾化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05.

[3] 舒进,陆箴琦,张燕,华健.全身麻醉胸部术后早期半卧位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8,02.

[4] 刘志敏,王述平,李雪冬,张惠萍.超声雾化吸入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06.

解剖接骨板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1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6例锁骨骨折患者, 35例摔伤, 26例高处坠落致伤, 65例交通事故致伤;横断骨折4例, 斜形骨折82例, 螺旋形骨折40例。其中男76例, 女50例, 年龄18岁~75岁, 平均年龄为 (45.5±5.1) 岁;65例右侧锁骨骨折, 61例左侧锁骨骨折。将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2组, 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组 (A组) 85例, 克氏针内固定组 (B组) 41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方法

1.2.1解剖型接骨板治疗组患者取平卧位, 将患肩部垫高, 给予颈丛神经麻醉, 以骨折端为中心, 沿锁骨上缘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切口长5 cm~11 cm, 剥离骨膜、暴露出骨折端。 清除骨折端瘀血块后, 行手法复位, 复位困难者, 可先行用螺丝钉固定较大骨折块, 或用钢丝环扎骨折块做临时固定。复位满意后, 选用长度合适的解剖接骨板, 置于锁骨上方做最终固定, 用钢丝捆绑者在解剖接骨板固定牢靠后需取出钢丝。内固定后被动活动肩关节骨折端无异常, 冲洗切口, 彻底止血, 切口内放置橡皮条引流, 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给予患肢悬吊2周~3周。

1.2.2克氏针治疗组患者取平卧位, 将患肩部垫高, 给予颈丛神经麻醉, 以骨折端为中心, 沿锁骨上缘做切口, 约5 cm~ 6 cm, 暴露骨折断端, 常规清除血肿及嵌入骨折端软组织。根据锁骨髓腔的宽窄选择使用2 mm~2.5 mm克氏针, 于骨折远端顺着髓腔逆行穿入克氏针, 经肩背后穿出皮肤, 手法复位骨折端, 位置满意后, 再用克氏针顺行髓腔穿入骨折近端。克氏针尾端折弯, 保留1 cm左右, 剪断针尾, 将针尾埋入皮下软组织中。术后三角巾悬吊6周。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观察对比2组患的者手术指标及疗效情况, 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疗效判断标准[3], 优:术后2个月~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与复位良好, 肩关节活动正常, 骨折部位无疼痛感; 良:术后4个月~5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 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 骨折部位疼痛感基本消失;可:术后4个月~5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 肩关节活动受限;差:术后5个月X线片显示内固定松动、骨折端愈合不良, 需二次手术治疗。优良率= (优+ 良) /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对比2组患者在手术用时、 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别 (P>0.05) , 但A组患者骨折愈合用时明显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疗效对比A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1.76%, B组患者的优良率为78.05%, A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锁骨既有的形态, 维持肩关节稳定, 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锁骨骨折的类型。我院早期采用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该方法手术创面小、操作简单, 骨折愈合后易于取出克氏针, 就手术成本而言, 患者的经济负担比较轻,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但克氏针易松动、折弯、断裂, 固定不稳定, 对骨折断端不能产生加压作用, 临床实践中易滑动移位和脱出, 导致内固定失败, 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此其一;其二, 克氏针尾位于皮下, 容易刺破皮肤, 增加了皮肤感染的风险, 且克氏针松动后有可能刺入肺内、胸腔、心脏造成严重后果[4];其三, 克氏针术后需三角巾制动约6周~8周, 肩关节功能锻炼时间较晚, 影响关节功能恢复。后来我院采用锁骨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 锁骨解剖型接骨板根据锁骨外形设计, 外观呈“S”形, 符合锁骨解剖形态。锁骨解剖型接骨板较薄、有一定可塑性, 可与骨折端紧密贴附, 增加了固定的牢靠性;且对局部软组织的挤压较少, 降低了皮肤坏死的可能性。锁骨解剖型接骨板置于锁骨上方, 锁骨上方为张力侧, 张力侧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理, 可沿纵轴做压缩固定[5], 最大限度地对抗旋转应力和弯曲应力, 从而获得坚强固定, 术后可减少外固定时间, 能早期行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 最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功能, 利于降低创伤性肩周炎的发生率。我院总结临床手术经验:1为使螺钉有足够的把持力, 防止内固定松动断裂, 骨折远近端需各有3枚螺钉固定。2与骨折块相连的软组织尽量保留下来, 以减少骨折块的缺血。较大的斜形骨折块可用拉力螺丝钉固定;粉碎性锁骨骨折在位置尚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少地剥离骨膜, 不要为追求解剖复位而过多剥离骨膜。3内固定时螺钉需穿透两层皮质, 用电钻打锁骨下方孔时需控制好钻孔深度和安全角度, 防止损伤锁骨下血管、神经和肺尖部, 提高操作的安全性。4患者在骨折愈合前应避免体力劳动, 防止内固定松动甚至断裂。5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要制动2周~3周, 另外肥胖者、粉碎性骨折者要适当延长制动时间。

综上所述, 解剖型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患者具有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先文, 王飞, 陈苑珍, 等.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23例儿童锁骨骨折[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3, 19 (4) :327-329.

[2]韦贵武.重建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4) :65.

[3]袁斌.克氏针内固定和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4) :212.

[4]刘建斌, 李青龙, 梁晓芬.胸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锁骨骨折术后克氏针折断坠入胸腔一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8) :570.

解剖接骨板 篇6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DHS,锁定接骨板

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5例。根据病人的情况,分别采取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和DHS内固定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龄47~89岁,平均73.5岁;摔伤42例,车祸23例。根据AO分型,A1型11例,A2型46例,A3型8例,均为新鲜骨折。并发症:高血压28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9例,脑血管病5例,肺部感染9例,上消化道溃疡2例。DHS治疗35例,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30例。

1.2方法

1.2.1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常规行患肢皮肤牵引,完善术前检查,积极治疗内科疾病以及相关病发症,前常规使用抗生素4~7天,伤口常规引流,并记录引流量,术后常规抗血拴治疗术后1~3天坐起,指导锻炼,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直至骨折愈合。

1.2.2手术方法手术采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膑骨于地面平行,手术在C型臂X线透视下进行,先闭合复位,复位正侧位透视满意再开始手术。

1.2.2.1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组:做髋外侧直切口,显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近端,接骨板置于股骨近端正外侧偏后,使其与股骨近端相贴合,透视下通过接骨板近端3个锁孔打入3枚导针,调整3枚导针,使其位于股骨颈中心偏下位置,一般先打远端导针,再打近端导针,后打后方导针,以便进行调整,缩短手术时间,然后依具体情况决定股骨头颈内固定完全使用锁定钉还是加入拉力钉固定,然后将接骨板固定于骨干。

1.2.2.2 DHS组:做髋外侧直切口,导针进针点选在股骨大粗隆顶点下方2cm偏后位置,注意前倾角和颈干角,导针与股骨颈长轴平行,在股骨颈中位置透视正位偏下、侧位居中,针的顶点位于股骨头下方0.5~1cm处,在导针导引透视下用T型钻钻孔,攻丝,量好度,导入DHS钉板,使接骨板位于股骨正外侧,松牵引对骨折加压、固定。

2结果

64例获随访,死亡1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9.5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6个月,未发现股骨头坏死及钉板断裂,两组各有1例内固定在头颈内移位,发生髋内翻,畸形愈合,功能障碍,其余病人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愈合良好。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如果仅考虑骨折的愈合,保守治疗即可奏效,但由于保守治疗合并症较多,如褥疮、尿道感染、关节挛缩、肺炎及血栓等。因此,近年来一致认为,如果患者伤前能活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坚强内固定及病人术后早期肢体活动。保守治疗只适用于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的患者。由于近年来手术技术的提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手术合并症的发生大大减少。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己成为首选方法[1]。

3.1两种内固定优缺点

3.1.1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组:对于骨折累积股骨大粗隆、严重的粉碎的粗隆骨折,反粗隆间骨折和骨折线位于近钉处者,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系统像内固定架一样,由于近端3个钉呈三角形,可提供三维稳定,能有效克服骨折出现的不稳定。接骨板根据股骨近端的形状设计,骨折复位后能很好地与骨面贴合,为粉碎骨折提供方便的复位和固定,接骨板不用必须与骨皮质紧密接触,彼此存在的间隙有效保护了连在骨片上的软组织,减少了剥离、减少了对骨折血运的破坏、减少了出血,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接骨板近端锁定螺钉孔呈三角形排列,具有良好的防旋和抗剪切能力,避免了髋内翻畸形发生,近端3枚螺钉的锁定作用,增强了对股骨头颈的抓持能力,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者[2]。但是由于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为多钉固定系统,3枚头钉需多次定位,增加了放射暴露的次数,手术时间有所延长,而限制了此方法的使用[3]。

3.1.2 DHS钉板系统:固定钉能在套筒内滑动,当骨折有动时,钉可在套筒内滑动缩短,方便骨折端紧密接触,紧密嵌插,有利于骨折愈合,单钉定位透视次数少,减少放射线暴露,手术时间短。缺点:手术伤口暴露大,创伤较重,手术中失血较多,单钉固定不能很好地控制近端骨块的旋转,且不适合反粗隆间骨折及粗隆下粉碎骨折的固定,不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者[4]。

3.2手术治疗体会

术前良好的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应尽量做到复位后正侧位X线透视均满意,以降低骨折端间的旋转不稳定及剪切力,同时也利于导针定位的准确性,可以增加内固定的稳定性,同时也可避免螺钉切出股骨头。调整好头颈内固定螺钉的位置,防止头颈内螺钉移动或切出,减少医院性因素造成的不良后果,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小粗隆骨折的处理:尽可能将小粗隆骨折复位,应用螺钉或钢丝固定,使骨折的内侧获得支撑,利于骨折的愈合,减少髋内翻发生的可能。股骨大粗隆处骨折块的处理:前后劈裂的骨块尽量使用螺钉固定,可以增加整体固定的强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有利于早期活动。

DHS适用于A1、A2、A22型骨折,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适用于A2.2、A2.3及A3型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碎难以复位固定者可考虑行骨水泥型半髋置换。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才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德根,蒙列耀,谭毅贤.解剖型钢板和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3):250-251

[2]徐红立,王士娥,王洪彬,等.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3例.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9):800-801

[3]张经纬,蒋垚,张先龙,等.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7-11

解剖接骨板 篇7

1 临床资料

患者,50岁,男性,4年前摔倒致左胫骨闭合Pilon骨折并腓骨粉碎骨折。按AO分类,胫骨属C3型,腓骨属44C型(见图1)。

图1术前正侧位X线片示左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入院后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先行腓骨手术,复位后拧入1枚拉力螺钉(即4.5 mm皮质骨螺钉),外侧置7孔LCP保护,骨折远近端各植入2枚锁定螺钉,靠近骨折线的近侧锁定螺钉对侧皮质缺损,拧入1枚皮质螺钉加强,未加压(见图2)。

再行胫骨手术,取内侧切口,选用AP-LCP,预放发现APLCP中心与远端横行骨折线相近,纵轴与胫骨轴线基本重合。先复位波及关节面骨块以复位钳维持,放好接骨板,在最远端3个锁定孔各植入1枚锁定螺钉。再依次复位中间及近端骨折块,不做软组织剥离以保留血供,中段骨折块与接骨板有裂隙,选用2枚锁定螺钉。最后固定近端骨折块,发现接骨板偏后,腓侧有一独立骨块,经螺孔中心拧入1枚拉力螺钉。近端3个螺孔处的远端植入2枚皮质螺钉,不加压,最近端孔处接骨板与骨面间有空隙,选用锁定螺钉,使用带扭力限制(4 Nm)的螺丝刀拧入,钉道偏后。

图2开放复位LCP内固定术后正侧位X线片

术后X线及CT复查发现胫骨远端关节面偏后方的骨折块略向上移位,近端骨折线偏胫侧处可见略向后成角,AP-LCP近端偏后,最近端锁定螺钉贴近后方皮质(见图3)。

定期随访,术后4年X线片及CT示骨折愈合好。患者感阴冷天术区不适,常年乘机通过安检时不便,要求取出内固定。腓骨LCP取出顺利,拧出胫骨最近端锁定螺钉时钉帽与螺杆连接处断裂,不影响接骨板取出。用环锯钻透断钉周缘皮质全径后取出,断钉一侧和皮质骨咬合(见图4)。

术后X线片和CT复查,断钉处的孔洞靠近胫骨后侧,周缘可见到残留皮质骨(见图5)。6周后X线复查无新发现。患者长距离行走时小腿略有酸困感。

图3 LCP内固定术后CT

图4 锁定螺钉钉帽与钉杆处断裂

2讨论

2.1 LCP的设计理念及改进

LCP既可单独运用AO标准技术加压固定,也可运用内固定支架原则桥接固定,或二者组合。理论上集二者优点于一身,任何骨折都能取得最好效果,尤其对骨质疏松及近关节骨折[3]。但两种方式细节要求不同,前者螺钉可自由成角,但接骨板塑形要精确;后者接骨板不求解剖塑形,但螺钉角度唯一。某些情形下以上长处难以施展:a)接骨板一端偏离中线且与骨面贴合不良,皮质螺钉可致复位丢失;锁定螺钉角度不佳;如再塑形需卸下接骨板,反复钻孔拧钉又影响固定强度。b)如接骨板两端先行植钉,和接骨板对合不佳的中间骨块只能用锁定螺钉,钉道会不佳。c)不求解剖塑形的接骨板在软组织薄弱区会隆起,缝合张力大,外观畸形,感染机会增加[6]

图5 术后X线片和CT示钻孔靠近胫骨后侧穿过皮质

针对早期LCP的不足,出现了改进型内植物。在胫骨远端,由有限接触LCP和干骺端LCP改进为AP-LCP[2]。理论上,AP-LCP自然匹配骨的解剖形态,两种固定方式均无需对接骨板塑形,适应证及放置部位明确,操作步骤清晰[1]。故可用微创接骨板技术[7],甚至关节受累时[8]。比较软组织并发症、骨愈合及功能康复,AP-LCP最佳[2]

2.2 本例AP-LCP固定碰到的难题

本例选用AP-LCP,在固定近端骨块时接骨随后板偏向胫骨后方,起初认为可用普通螺钉调整钉道,并未在意,但发现接骨板与骨面有空隙,只能用锁定螺钉且钉道偏后。实际上,AP-LCP只在接骨板长轴和胫骨轴心重合且放置部位准确时才大体而非完美匹配[3],有报道AP-LCP参照白种人解剖数据设计,对亚洲人不完全适用[2]。我们不应过分信任AP-LCP的匹配功能。

2.3本例近端螺钉孔位置偏后的原因

本例预放AP-LCP时接骨板纵轴与胫骨轴线基本对应,实际接骨板近端偏后。术后CT重建的发现部分解释了为何发生后移:a)关节面后方骨块略向上移,接骨板近端向后旋转;b)近端骨折线向后轻微成角,接骨板近端进一步后移。上述情况术中未发现,这与为保留骨块血供未作软组织剥离有关,也有经验不足的原因。

总结教训,我们认为有如下措施可能避免接骨板位置不佳:a)在远端植入第2枚螺钉前核实接骨板位置,确保其轴线满意;必要时远端固定完毕,将近端骨块调整到和接骨板对应的理想位置,根据接骨板与骨面是否贴合,来选择常规或锁定固定,骨折可通过生物方式愈合。但此法难以保证中间骨块钉道理想。b)由远至近依次植钉时,随时核实接骨板近端位置,及时调整。做好近端只能用锁定螺钉的准备。c)使用填塞钉以便植入普通螺钉,但只能补偿2 mm空隙。

2.4 钉道位置不佳与断钉的相关性

本例螺钉断裂与钉道不佳有关。断钉靠近胫骨后方皮质,随时间延长,螺纹周围被增生皮质骨包埋,拧出摩擦阻力明显增加,超出螺帽螺杆结合力,故发生断裂[4]。断钉取出后发现螺纹被增生皮质包绕,CT复查见钻孔周围尚残留皮质样骨支持我们的判断。其余螺钉穿经髓腔,增生的为松质骨痂,未发生断钉。

2.5 AP-LCP是否一定要取出

AP-LCP和早期LCP一样,取出非必须;骨内断钉不影响功能,也可不取[9]。但某些情况下需取出,如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感染、周围软组织激惹等[6,9]。本例患者有局部不适,乘机过安检有不便,选择了内固定取出。

2.6 LCP取出困难原因

LCP取出困难发生率高于普通接骨板。原因有:a)操作不规范。如锁定钉未使用瞄准器钻孔,螺帽的螺纹与锁定孔间“错扣”;未使用扭力限制螺丝刀,螺钉拧入锁定孔时受力大产生塑性变形致“冷焊接”效应[10];强力拧入螺帽磨损滑丝;对侧皮质螺钉外露部分过长致骨过度增生等。b)设计、材质及结构不足。LCP的锁定螺钉与螺纹孔有锁定环节,钉道固定不理想时无法调整;易发生取出困难;锁定螺钉强度不足,抗扭转时螺帽与螺杆交界处易折断[11]。c)螺钉与皮质骨粘附力大[12],取出困难在骨干及年轻者易发[10]。d)内固定存留时间长[10],钉孔及螺丝被增生骨痂填塞增大了螺钉拧出的摩擦阻力;钉帽凹槽被增生骨痂填塞,去除填塞骨痂时损伤凹槽,易发生滑丝。e)综合因素等。LCP取出困难以3.5 mm直径螺钉最多,5.0 mm锁定螺钉发生少[10]。取出困难时,有很成功的经验和配套器械[4-5]。本例也是利用环锯在断钉周围钻孔后成功取出。

2.6 如何避免钉道不理想螺钉取出时发生断钉

本例近端锁定螺钉断钉不属于“错扣”或“冷焊接”,不属滑丝。钉道不佳是重要原因,但非唯一因素。该枚螺钉植入时使用带扭力限制的螺丝刀顺利拧入。可设想,植入当时或术后短期内拧出该螺钉不会有困难。拧出阻力增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在拧出阻力大于螺帽螺杆结合力前拧出该枚螺钉,将不会有断钉发生。拧出阻力增加是由于螺钉周围骨痂长入造成的,其也是个随时间逐步发生并增加的过程。本例患者有取出内固定的强烈愿望,如果术后1年内将靠近胫骨后方皮质的锁定螺钉先行取出,螺钉周围还无大量骨痂生长,完整取出的成功率应很高。此时,骨折部位的骨痂生长即使不十分牢固,有其他螺钉固定,整个固定效果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所以,对有强烈取出内固定愿望的患者,为避免钉道不佳的锁定螺钉发生断钉,如接骨板需固定的时间比较长,可在不影响固定强度的前提下采用分段方式取出钉道不佳的螺钉。待骨折愈合满意后,再取出其余的内植物。

3 结论

AP-LCP仅是与相应部位大体匹配,而非完全匹配。某些情形下,无法随意选择普通方式或锁定方式来充分发挥AP-LCP的长处。当接骨板位置不理想时,唯一可选的锁定方式可能会导致钉道不理想。在不影响总体固定效果的前提下,可在骨折初步愈合后,提前将钉道不佳的锁定螺钉取出,以免后期一并取出时遇到困难。

参考文献

[1]Wagner M.General principl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the LCP[J].Injury,2003,34(Suppl 2):31-42.

[2]Gupta RK,Rohilla RK,Sangwan K,et al.Locking plate fixation in distal metaphyseal tibial fractures:series of79 patients[J].Int Orthop,2010,34(8):1285-1290.

[3]Jayakumar P,Ring D.A pitfall in fixation of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with pre-contoured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J].Arch Bone Jt Surg,2015,3(2):130-133.

[4]殷渠东,顾三军,孙振中.锁定钢板螺钉取出困难的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3):386-390.

[5]Schwarz N,Euler S,Schlittler M,et al.Technical complications during removal of locking screws from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J].Eur J Trauma Emerg Surg,2013,39(4):339-344.

[6]Schepers T,Van Lieshout EM,De Vries MR,et al.Increased rates of wound complications with locking plates in distal fibular fractures[J].Injury,2011,42(10):1125-1129.

[7]唐克平.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微创钢板固定技术治疗未波及关节面胫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J].中医学报,2013,28(9):1293-1294.

[8]Paluvadi SV,Lal H,Mittal D,et al.Manage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hird tibia by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A prospective series of 50 patients[J].J Clin Orthop Trauma,2014,5(3):129-136.

[9]Bastias C,Henríquez H,Pellegrini M,et al.Are locking plates better than non-locking plates for treating distal tibial fractures?[J].Foot Ankle Surg,2014,20(2):115-119.

[10]Fujita K,Yasutake H,Horii T,et al.Difficulty in locking head screw removal[J].J Orthop Sci,2014,19(2):304-307.

[11]Windolf M,Klos K,Whnert D,et al.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alternative concept to angular stable plating using conventional fixation hardware[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10(11):95.

解剖接骨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1月间收治的6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1例, 患者年龄63~80岁, 平均年龄 (68.49±5.87) 岁;对照组31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2例, 患者年龄61~79岁, 平均年龄 (67.93±5.44) 岁。全部患者38例为右侧损伤, 24例为左侧损伤, 骨折原因主要有车祸伤, 滑倒跌伤以及其他;按照Evans分型法, Ⅰ型11例, Ⅱ型13例, Ⅲ型26例, Ⅳ型12例。病例入选标准: (1) 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 股骨转子间骨折明确; (2) 年龄超过60岁; (3) 无手术禁忌证, 能够耐受手术者; (4) 排除代谢性、内分泌性等其他骨病导致的骨折。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 (1) 麻醉方法: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2) 取仰卧位, 呈15°角抬高患者患侧臀部并固定。 (3) C型臂X线机辅助下进行直视下的闭合复位, 在股骨大粗隆外侧作一垂直切口, 游离组织对股骨大转子及股骨干上段进行充分暴露, 沿着股骨头方向将Φ2.5 mm内固定导针水平方向钻入, 选择合适的动力髋螺钉拧入, 髋螺钉尾段套钢板套筒, 旋紧动力髋螺钉尾端螺帽对骨折端进行加压。

观察组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麻醉方法以及闭合复位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充分暴露股骨大转子及股骨干上段后, 选择股骨外侧的合适位置放置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约为大转子顶的1 cm) , 三枚螺钉彻底进入到股骨颈及股骨头内, 在股骨干处钻孔, 并以螺钉进行固定。

1.3 疗效评价

依据Harris评分方法进行疗效评价, Harris评分总分为100分, ≥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 ≤69分为差。同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优良率= (优+良) /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 采用χ2检验以及t检验进行资料分析, P<0.05,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Harris评分结果:优25例, 良4例, 可2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0.3%, 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2%。对照组Harris评分结果:优21例, 良4例, 可4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0.6%, 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5.8%。两组疗效比较, 经统计分析, 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人数不断攀升, 老年人极易发生骨质疏松, 其骨折的风险明显高于中青年。早期内固定治疗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的治疗手段。非保守治疗难以促进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 而且多数致残致死率高。手术治疗能够通过切开复位以及稳定固定达到促进患者尽快离床活动, 减少发症, 降低伤残及病死率的目的。髋动力加压螺钉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物学原理的治疗方法, 具有抗旋转能力以及抗弯强度, 但是其对粉碎性骨折、股骨粗隆周围部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差, 并且手术出血量大[3]。解剖型锁定接骨板不仅牢固性高, 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旋转及轴向应力, 符合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 具有保护骨膜及骨质结构的作用, 在促进骨折愈合的同时固定牢固、成角稳定[4]。

综上所述, 与髋动力加压螺钉比较,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是较为理想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对比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和髋动力加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10月至2012年11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共6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组) 31例, 对照组 (髋动力加压螺钉组) 31例,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0.3%, 并发症发生率为3.2%。对照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0.6%, 并发症发生率为25.8%。两组疗效比较, P<0.05, 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和髋动力加压螺钉均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其中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并发症发生率低, 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解剖型锁定接骨板,髋动力加压螺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参考文献

[1]吴刚, 罗晓中, 谭伦, 等.微侵袭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 (8) :766-771.

[2]易松敏.动力髋螺钉和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21) :1707-1708.

[3]张业祥, 鹿霞, 张涛, 等.DHS、PFN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5 (30) :65-66.

股骨髁锁定接骨板断裂的因素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 男25例, 女5例;年龄24~50岁, 平均38岁;交通伤25例, 坠落伤5例, 第一次为开放性骨折6例, 闭合性骨折24例;均为AO分型的C3型骨折, 来诊时间大部分第一次手术后6个月~1年, 平均8个月。

1.2 治疗方法

(1) 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尽量取原来手术刀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 沿股外侧肌及股直肌肌间隙进入, 纵向劈开股中间肌, 沿髌韧带外侧缘切开关节囊, 暴露骨折端, 尽量减少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必要时行股四头肌成形, 清理膝关节周围及髌上囊粘连组织, 取出原内固定接骨板。清理折端增生组织, 试行复位满意后, 选择合适的股骨远端锁定接骨板固定, 保持轻微外翻, 透视显示骨折端正侧位位线良好, 若内侧有骨缺损, 必要时取髂骨充分植骨, 应用髂骨板桥接远近折端, 保证内侧有骨质支撑, 必要时考虑内侧或前侧再辅助接骨板固定。 (2) 术后处理:术后均抬高患肢, 常规应用抗生素, 常规留置负压引流, 引流管术后24~48h拔出, 术后即开始股四头肌锻炼及髋关节踝关节活动, 创伤反应结束后, 开始在CPM机辅助下行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 按照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 在床上练习关节功能, 复查X线片显示内侧骨质有愈合趋势后, 再考虑负重下床, 大部分3~4周后可扶双拐不负重下地活动, 8周后扶拐部分负重锻炼及行走, 12~14周后可弃拐活动及行走。

2 治疗结果

本组30例术后X线片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 切口均一期愈合, 经3~24个月, 平均10.2个月随访, 30例术后3~5个月骨性愈合, 按Karlstrom等[1]标准评定, 优20例, 良7例, 中3例, 优良率为90%, 无骨不连或钢板再折断等情况发生。

3 讨论

股骨髁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应以良好的复位, 有效的内固定为准则, 随着股骨髁解剖接骨板的研发和应用, 也被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接受。股骨髁解剖接骨板分左右型, 有不同长度规格, 并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 相对于其它内固定, 股骨远端解剖接骨板操作的可重复性和内固定强度优势明显。

但是临床上发现越来越多的接骨板断裂。接骨板植入体内后, 早期的作用是辅助骨折愈合, 在骨质愈合前若出现接骨板的疲劳, 就有可能出现接骨板的断裂。对于接骨板的断裂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患者的因素、接骨板的问题、手术技术问题。患者的因素主要有骨质是否疏松, 患者术后康复活动过早等因素, 想要解决此种问题, 主要是选择好适应症, 做好术前宣教及术后指导。必要时一定要一期植骨, 促进骨折愈合。

对于接骨板的因素和手术技术的问题是需要外科医师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对所用接骨板的特性和要求了解越多, 在应用中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锁定接骨板的优点, 才能在临床应用中避免更多的错误。锁定接骨板具有如下特点: (1) 与传统接骨板相比, 锁定接骨板螺钉与接骨板形成锁扣固定, 内固定的稳定性不再需要接骨板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和预应力, 而更多的是依赖于锁定螺钉一锁定接骨板组合的成角稳定性。Wangner[3]认为锁定接骨板是一种类似于外固定支架的体内夹板。 (2) 接骨板与骨面无紧密接触, 最大限度保留了接骨板下方骨皮质的血供, 使本来条件差的两个骨折端能够尽量少的受到进一步破坏, 这样就成为手术中不需切开剥离, 骨膜的完整性不受到破坏, 这种类似于外固定支架的体内夹板固定骨折, 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 这与目前学者们认为骨折治疗原则应由以往强调骨折的精确复位与坚强内固定转变为尽可能地保护创伤后骨骼与软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精细的操作与弹性固定以刺激骨痂形成的观点相吻合, 实现所谓的二次骨愈合[4]。 (3) 螺钉与接骨板形成锁扣固定为锁定板在骨量正常的情况下提供了单皮质固定的可靠性。

按照接骨板的特性, 手术的时候, 尽量减少骨质周围血供的破坏, 在复位的时候不能一味强调精准的复位, 只有保留良好的血供, 骨折端才好愈合, 只有在接骨板疲劳断裂之前, 骨折牢靠愈合, 接骨板才不至于断裂。分析本组病例, 大部分是由于创伤太重, 先前手术时剥离太过广泛。因为锁定接骨板是类似于外固定支架的体内夹板, 具有一定的弹性, 随着活动量的增加, 术后会出现折端附近接骨板的应力遮挡。若手术时出现骨膜剥离严重, 影响愈合时间, 或者原折端粉碎, 出现延迟愈合, 就会出现接骨板的断裂, 此种接骨板的断裂多不是由于强大的暴力, 多是轻微暴力就可致接骨板的断裂。所以骨折端及接骨板的移位多不严重。所以在再次手术时, 在复位固定的同时, 植骨一定要充分。在复位固定后的早期是接骨板在辅助折端的稳定, 而到后期再次骨折端的稳定来保证接骨板不出现断裂。

通过本组病例, 我们发现应用锁定接骨板在固定骨折端时, 一定要尽量减少软组织损伤, 必要时一期植骨,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接骨板的断裂。

参考文献

[1]Karlstrom O.Ipsilateral fracture of the femur and tibia1[J].J Bone Joint Sury (Am) , 1997, 59 (2) :240-243.

[2]Whittle AP.Fractures of lower extremity[M]//Cansle ST ed.Co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Ninth ed.Mosby-Year Book.Inc, 1998:2042.

[3]Wagner M.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linical IISe of the LCP[J].Injury, 2003, 34 (2) :B31-42.

上一篇:农牧业生产发展下一篇:气动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