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教学

2024-11-14

人体解剖教学(精选12篇)

人体解剖教学 篇1

人体解剖学对于医学生来说, 是入校之后第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 同时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 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理论课程之一。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 因为《解剖学》这门课程的医学名词过多, 内容复杂而且多为描述性的字眼, 所以教学就会显得古板、沉闷, 根本不可能使得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有趣。而且当前医学院尸源短缺, 制作的标本太少, 实验课上, 学生们的观察实验过少, 难免觉得人体解剖学无味枯燥, 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此, 一些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新的教学方式, 将人体解剖教学与临床结合,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可以灵活地将已经学习过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让学生彻底地吸收所学的专业知识。

一、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 结合临床实践, 巩固学生专业知识

目前,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以往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逐渐脱离教育最终目标, 远远满足不了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建立相应的临床专业理论结构体系, 为专业岗位提供合适人才, 是所有医学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想要实现的目标。在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学生自身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而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枯燥无味的教学会让学生很容易就忘记知识点, 从而在心理上厌恶该课程。从心理层面来说, 兴趣是一种有很强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这往往能带来强大的记忆力, 而解剖课程正需要优秀的记忆力。因此, 与其按照传统方式教学, 倒不如创造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 讨论并定义某一基本名词概念或理论, 也可以由教师收集并整理, 讲述一些较易理解的新理论, 并下达任务, 让学生以分组方式进行交流与讨论, 并且制作多媒体课件, 从而展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讲授解剖学实验课的过程中, 除了要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化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 也要使他们可以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相联系, 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不仅是上面提到的学生进行小组课题研究活动, 教育方式还有许多其他方法, 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一些标本或活体进行CT扫描, 利用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使标本结构以三维立体形式清晰明了地显示微细结构的解剖, 也可将一些复杂的人体结构显示, 如血管、神经等。人体的内部器官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胸部和腹部, 大血管和神经的皮肤和皮下深层组织, 学生在观察尸体或模型时,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其结构,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 演示出某一个器官的结构。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这意味着在活体上快速地找到某个脏器的准确位置并清楚其结构与相邻脏器的关系, 就能让学生获益良多, 快速进步。教师还可以开创一个共享交流网络平台, 由导师录制一些清晰细致的解剖学实验, 上传到平台, 供学生观摩、学习、交流、重温学习教程, 进而强化知识点, 提高学习效率。

二、授之理论, 习之实验, 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

在传统解剖学实验课上, 在学生们观察标本时, 教师就给学生们介绍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位置, 这种方式常常让课堂死气沉沉, 与此同时, 刺鼻的福尔马林味道也飘荡于实验室内, 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会逐渐下降。假如教师们意识到解剖学与人本身的密切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配合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病例讲给学生听, 使得学生可以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 再结合标本模型, 体会理解病例。例如, 在教学“呼吸系统”的实验课中, 针对鼻腔粘膜嗅区上鼻道和上鼻道狭窄的特点做相关介绍的时候时, 可以借助感冒的时候鼻粘膜会发炎水肿作为实例, 感冒会让本来狭窄的上鼻道缩小, 这样经过上鼻道的气体量就会相对降低, 如果空气中存在含有某一种味道的气体, 那么该气体通过上鼻道的量也会越来越少了, 因此嗅觉就变得不再灵敏了。

实验课上的临床实验必不可少, 动手能力也尤为重要。因此, 医学院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创一些开放性课堂, 利用课余时间, 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观摩或者操作。操作的项目应由教师设置课题, 并皆以临床病例为课题, 由学生自由组队, 分工合作进行实践, 同时提供给每组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 药品和试剂。

三、结合临床实验, 让学生了解解剖学理论的普遍性及特殊性

人体解剖学主要是尸检、人体解剖等临床实践。人体解剖学教学实验介绍一些器官的形态位置以及与相邻的脏器的位置关系等内容, 这些结构与正常的人体结构一致。一般来说, 不同的个体间存在差异, 只是差异程度不同。有些差异较常见, 不会对正常的身体功能带来负面影响;有些是不一样的, 一旦超出一定的范围, 它的功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在实际临床操作中, 不同的患者, 其每个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相邻关系是有所差异的。例如, 在寻找尸体上神经系统与脉管系统的实验教学中, 经常观察到人体的神经和血管的形态或位置异常, 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

总之, 教师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 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在上面提及到的多个方面加以重视, 相信医学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哲学理性思维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晏继红.医学教育中的哲学思辨观[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7 (9) .

[2]柯益彬, 刘黎星, 叶维建, 郑玉涛.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改革的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 (2) .

[3]廖建林, 周奕, 谭谷权.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7) .

[4]李小双, 鞠学红, 王金平.人体解剖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医学导报, 2008 (23) .

人体解剖教学 篇2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

授课专业: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临床药学方向)、护理学

学时与学分:总时数为72(理论讲课36学时,实验(习)课36学时),3.5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一)人体解剖学的性质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也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配布形式和位置毗邻关系的知识,掌握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二)目的与要求

(一)通过课堂讲授,实地标本观察,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

(二)在教学中,应该以形态与功能相关,局部与整体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进化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人体解剖学基本内容,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在教学中,要注重智能型人才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操作的能力;也要适当地联系临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同时,适当反映国内外有关最新科学进展。

(三)教学内容要求: 本大纲供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临床药学方向)及护理学专业使用,根据对学生的要求,将讲授内容分为两个等级。1.凡属“掌握内容”,一般应在课堂上把基础理论讲深讲透;对基本知识,必须通过标本示教,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达到说得出、认得准、记得住、用得上的程度。2.凡属“了解内容”,可概括讲授、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进展及规律、使学生知其要点,一般理解。

(四)教学方式(法)与课时数: 1.本大纲要求的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人体标本与模型示教、尸体解剖、活体观察等方式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学生还应结合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系统、录相、图谱等手段进行学习。2.根据医学专业五年制教学计划规定,本课程教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讲课36学时,实验(习)课36学时,理论考试2学时;学分为3.5分。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 论学时分配: 1.5学时

掌握: 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了解: 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及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 学时分配: 7.5学时 骨学 学时分配: 4.5学时

掌握: 骨的形态分类和骨的构造。躯干骨的组成;椎骨的一般形态;胸骨和肋骨的分部。躯干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第七颈椎及胸、腰椎棘突、颈静脉切迹、胸骨角。颅的组成和分部。脑颅骨和面颅骨的名称、数目。新生儿颅的特征。颅的主要骨性标志: 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翼点、枕外隆突、乳突、颧弓、眉弓、下颌角、舌骨等的位置。上肢骨的组成及配布。肱骨、尺骨、桡骨的位置。上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 肩胛冈、肩峰、肩胛下角、肱骨大结节、肱骨内、外上髁、桡骨头、尺骨鹰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豌豆骨等的位置。下肢骨的组成及配布。股骨、胫骨的位置。下肢的重要骨性标志: 髂嵴、髂前上棘、髂结节、坐骨结节、大转子、胫骨粗隆、腓骨头、内踝、外踝、跟骨结节的位置。

了解: 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骨骼肌)和基本功能(支持、运动、保护)。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肋的形态。各颅骨的形态分部。颅底内面观、颅底外面观、颅的前面观和颅的侧面观的结构。新生儿颅出生后的变化。上肢各骨的形态。下肢各骨的形态。

关节学 学时分配: 1.5学时

掌握: 关节的基本结构。椎间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脊柱的组成、整体观及其运动。胸廓的组成。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运动。肩关节、肘关节的结构和运动。髋关节、膝关节的结构和运动。骨盆的组成、分部。

了解:骨连结的分类。直接连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关节的辅助结构。关节的运动形式及滑膜关节的分类。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肋与椎骨和胸骨的连结。胸廓的整体观及其运动。颅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结构和运动。腕关节及拇指腕掌关节的组成和运动。下肢带骨的连结概况,骨盆的性别差异。踝关节及其它关节的组成和运动、足弓的构成及功能。

肌学 学时分配: 1.5学时

掌握: 骨骼肌形态、结构。咀嚼肌的组成、位置和作用。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作用。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胸大肌的位置和作用。膈的位置、外形、结构特点和功能。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位置和基本作用。三角肌的位置与作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与作用。髂腰肌、臀大肌的位置及作用。股四头肌的位置和作用。小腿三头肌的位置、组成和作用。头肌的肌性标志: 咬肌、颞肌。上肢肌的肌性标志: 三角肌、肱二头肌、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下肢肌的肌性标志: 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腱、半腱肌腱、小腿三头肌及跟腱。

了解: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和肌的辅助结构。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颈肌的位置、分群。躯干肌的分部概况。背浅肌、背深层肌的位置和组成。胸上肢肌、胸固有肌的位置和组成。腹肌的分群、分层和组成。上肢肌的分部。上肢带肌的分群。臂肌的分群、组成及每群的作用。前臂肌的分群和每群的作用。手肌的分群。下肢肌的分部。臀肌的分群、组成及每群的作用。大腿肌的分群、组成及每群的作用。小腿肌的分群、组成及每群的作用。足肌的分群。内脏学

内脏总论 学时分配: 0.5学时

掌握: 内脏的概念

了解: 内脏的范围、各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内脏器官的一般形态和构造。

消化系统学时分配: 2.5学时 掌握: 上、下消化道的概念。牙的种类和排列及乳牙和恒牙的牙式。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主要结构和连通关系。食管的位置、分部及狭窄部位(包括至中切牙的距离)。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空肠、回肠的位置。大肠的分部及结肠的3种特征性结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直肠位置、形态。肝的形态和位置;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及胆汁的排出途径。胰的位置和分部。

了解: 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口腔的分部及其境界、唇、颊和腭的形态;咽峡的构成。唾液腺腺管的开口部位。腭扁桃体的位置。牙的形态,牙的构造,牙周组织。舌肌的一般配布和功能。空肠和回肠的区别。肠管的腔面结构及肛门括约肌的作用。肝的功能及体表投影。胆囊的形态分部、位置、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胰的功能。

呼吸系统学时分配: 1.5学时

掌握: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上、下呼吸道的概念。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部位及上颌窦的形态特点。喉的位置,喉腔的形态及分部。气管的位置和结构特点。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胸膜的分部及肋膈隐窝的位置。

了解: 呼吸系统的功能。外鼻的形态结构。喉的软骨及其连结,喉肌的名称和作用。支气管在肺内的分支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纵隔的概念,纵隔的区分。

泌尿系统学时分配: 1.5学时

掌握: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肾的形态、构造、位置及肾区的概念。输尿管的分部及狭窄部位。膀胱的形态分部、位置和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特点。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了解: 肾的被膜。女性输尿管与子宫动脉的位置关系。膀胱位置的年龄变化及与腹膜的关系。

男性生殖系统学时分配: 1学时

掌握: 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睾丸及附睾的形态和位置。输精管的分部及男性结扎选取部位。精子的产生及排泄途径。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

了解: 睾丸和附睾的结构及胚胎睾丸下降概况。精索的组成及位置。射精管的合成、行径与开口。精囊腺的形态和位置,前列腺的分叶及年龄变化,尿道球腺的位置和开口。阴囊的形态、构造。阴茎的分部和构造及阴茎包皮的概念,海绵体的构造。男性尿道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

女性生殖系统学时分配: 1学时

掌握: 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卵巢的形态、位置和功能。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子宫的形态(外形分部和内腔)、位置和固定装置。阴道前庭内的阴道口和尿道口的位置。了解: 卵巢固定装置及年龄变化。阴道的位置、形态以及阴道穹的概念。阴道的毗邻。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

附: 乳房

了解:女性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女性乳房正常位置。

附: 会阴

了解: 会阴的定义及广义会阴、狭义会阴的概念。肛门三角的肌肉及筋膜。尿生殖三角的主要肌肉及筋膜。盆膈、尿生殖膈、坐骨肛门窝这三个结构。

腹 膜学时分配: 10分钟

掌握: 直肠膀胱陷凹、直肠子宫陷凹和肝肾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了解: 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及腹膜的功能。腹膜与脏器的关系。大网膜、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位置。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十二指肠悬韧带及肝、胃的韧带名称和位置。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总论,心血管系统概述 学时分配: 1学时 掌握: 脉管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及循环途径。了解: 脉管系统功能意义。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概念,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

心 学时分配: 2学时

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心脏各腔的连通,主要瓣膜的名称及作用。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常见部位。心传导系的构成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心包的构成和心包腔的概念。

了解: 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心的构造;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的位置分布。左、右冠状动脉重要分支(前室间支、旋支、后室间支);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及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心的体表投影。

动脉 学时分配: 2学时

掌握: 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和动脉韧带的概念。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及其分部。全身各大局部的动脉主干。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分支。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概念。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起止、位置和分布概况。腹主动脉的脏支名称及分布概况。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起止、位置和分布概况。头、颈、四肢的动脉搏动点及常用的止血点(颞浅动脉、面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

了解: 器官外动脉分布的基本规律,升主动脉的分支(左、右冠状动脉,详见心的血管)。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分布。上肢动脉的分支,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胸主动脉的分支及分布。腹主动脉二级以上脏支名称及分布,壁支名称及分布。髂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髂内动脉的分支和分布概况,子宫动脉的行径和分布。下肢动脉的分支。足底内侧动脉、外侧动脉的行径和足底弓的组成。

静脉 学时分配: 1学时

掌握: 颈外静脉起、止、行程。上肢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起止、行经及注入部位。上腔静脉的组成、起止、行径。静脉角概念。奇静脉的起止、收集范围。下腔静脉的起止、属支、收集范围。肝门静脉的组成、收集范围、结构特点及其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部位。下肢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注入部位。

了解: 静脉的结构特点;特殊静脉(硬脑膜静脉、板障静脉)的特点。左、右肺静脉的行径。面静脉起止、特点。颅内、外静脉交通的途径,面部“危险三角”的位置。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起止、行经。前臂正中静脉和上肢深静脉。半静脉、副半奇静脉起止、收集范围。脊柱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肝门静脉的属支,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系交通途径。髂外静脉、髂内静脉和髂总静脉的起止、行程及收集范围。大隐静脉属支和下肢深静脉。

淋巴系统 学时分配: 1学时

掌握: 淋巴系的组成。9条淋巴干的名称, 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及其收集范围。脾的形态、位置。

了解: 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及收集范围。胸腺的形态、位置及功能。脾的功能概况。人体的淋巴引流及各部的淋巴结(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Virchow淋巴结)

感觉器

感觉器总论 学时分配: 5分钟

了解: 感觉器与感受器的关系,感受器的分类。

视 器学时分配: 1学时

掌握: 眼球壁各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重点在角膜、虹膜、睫状体)。房水循环的途径;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态、位置。结膜的形态分部。正常眼底能见到的解剖结构。泪器的组成及泪液的生成、排出途径。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

了解: 眼球的外形。眼副器的组成和功能,眼睑的形态和结构,眶脂体、眼球筋膜的位置。眼的血管(眼动、静脉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及神经。

前庭蜗器学时分配: 1学时

掌握: 外耳道的检查方法。鼓膜的形态,分部和位置。咽鼓管的开口部位和幼儿咽鼓管的特点。内耳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了解: 前庭蜗器的组成及各部的功能,外耳的组成和外耳道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幼儿外耳道的特点。中耳的组成和鼓室六个壁的主要结构;听小骨的名称、连结和作用,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的位置。内耳的分部和位置,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组成。正常情况下声波的传导途径。

神经系统

总 论 学时分配: 0.5学时

掌握: 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了解:神经元构造和神经元的分类。神经纤维构成。突触的概念。神经胶质的分类和功能。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基本组成情况。

中枢神经系统 学时分配: 2.5学时

掌握: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灰、白质配布的形式及各部名称。脑的位置、分部和脑干的组成。脑干外形(与脑神经的关系)。小脑的位置和外形分部。间脑的位置、分部,间脑、下丘脑的主要核团(丘脑腹后核、视上核、室旁核)的功能。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回,以及大脑半球的分叶。第1躯体运动区、第1躯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的位置和功能定位及语言中枢的位置。侧脑室的形态分部,交通关系。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通过的纤维束。

了解: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和前角运动神经元分群)。脊髓中央管的位置。脊髓主要的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的起止和功能。脊髓主要的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的起止和功能。脊髓的功能。脑干内脑神经核的分类、位置及非脑神经核(薄束核、楔束核、上丘核、下丘核、红核和黑质)的位置。脑干内重要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和脊髓丘系、三叉丘系、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的功能。脑干网状结构的位置和功能概况。小脑的内部结构及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背侧丘脑核团划分概况,下丘脑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大脑半球平衡觉区、嗅觉区、味觉区和内脏活动的皮质中枢位置。基底核的组成和位置。大脑半球的髓质概况。内囊损伤后的表现。边缘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况。

周围神经系统学时分配: 3学时

掌握: 周围神经组成。脊神经的构成、纤维成份和分支。颈丛皮支的浅出部位。膈神经的行径和分布。臂丛的组成和位置。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腋神经和桡神经的发起、行径和分布概况。胸神经前支的分布概况及其皮支分布的节段性。腰丛的组成和位置。股神经的行径及其分布概况。骶丛的组成和位置。坐骨神经的行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概况。胫神经的行径和分布概况。腓总神经的行径、位置和腓浅、深神经的分布概况。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脑的部位和分布概况。头肌的神经支配;头面皮肤的神经支配;眼的神经支配;舌的神经支配。前庭蜗神经、迷走神经及副神经的分布及功能。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

了解: 颈丛的组成、位置、分布概况。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的位置和分布。腰丛的分支及分布概况。骶丛的分支及分布概况。上、下肢主要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嗅神经的功能。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脑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内脏神经的区分和分布。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主要内脏神经丛的部位和分布。内脏感觉神经的功能特点。牵涉性痛的概念、形成的机理和临床意义。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学时分配: 1.5学时

掌握: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各运动核的支配情况。

了解: 瞳孔对光反射路径。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路径不同部位受损后的表现。听觉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概况和功能。锥体系损伤后的表现。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学时分配: 1.5学时

掌握: 脑和脊髓被膜的分层及各层特点,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的概念。海绵窦的位置,穿过结构及交通。大脑动脉环的组成。脑室系统以及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 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大脑镰、小脑幕的位置。硬脑膜窦的位置和交通。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皮质支和中央支)的分布。脊髓动脉的来源、分布特点和脊髓静脉的回流概况。脑的浅、深静脉的回流概况。脑屏障的组成及功能。

内分泌系统 学时分配: 1学时

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多媒体;创新性思维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课程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石,因此学好解剖学非常重要。而人体解剖学名词繁多,内容枯燥乏味。另外,相对于高中来说,大学的授课速度快内容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解剖学的学习。那么如何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讨论。

一、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非常重要。那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讲解解剖学内容应适当联系临床。医学生学习解剖学是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基础,讲解解剖学结构时,适当联系临床。另外每讲完一个章节,提供典型的与该部分内容有关的病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比如讲完呼吸系统,给出一个胸部外伤致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病例;在讲完脊神经,给出上肢外伤致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病例等。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形态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组织知识竞赛。把学生分组,给出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倒立喝水;谚语中如:上山容易下山难等。让学生用所学的解剖学知识分析、解释这些动作给人体器官带来的影响。各组累计积分,最后评出各组总分,得分低者上台表演节目。一个学期组织竞赛1~2次。该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在娱乐的氛围中学会灵活运用解剖学知识。

二、在解剖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探索,忽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培养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解剖学教学模式,逐步树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科学精髓,开展融探索和设计为一体的实验教学,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

三、多媒体在人体解剖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除了传统的板书、挂图和教师的讲课外,还增加了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使原本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有助于记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CAI课件设计,能克服解剖学传统中的不足,使医学生对人体每个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相互关系、血供、神经支配等有一定了解,为医学生今后在活体上诊治疾病奠定必要基础。如心脏的解剖及泵血功能中血液动力学改变,我们以三维动画和实体录像等形式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出来,使原本深奥的理论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且印象深刻。再比如教材中神经传导通路的讲授内容,过去讲授时,由于图谱较为复杂,教师讲授及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动画形式分解图谱,可直观清晰展现出感觉或者运动传导过程及通路不同位置损伤所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教师讲授过程轻松,效果更好。对学生来说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发挥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课后布置实验作业和实验报告,以检验实验效果。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可验证理论课讲授的有关知识,对理解和消化理论课教学内容,加深、巩固、记忆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举足轻重。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传统解剖实验教学强调学生对标本的认识和结构名称的记忆,而解剖学实验教学目的不但是验证理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实验,发挥动手能力,调动学习解剖学积极性。在这里并不是要每个学生通过实验课都去做什么高科技的理论研究,现在的教学条件不允许也不可能。只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亲自动手实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知道除了课堂和教材外获得知识的渠道,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和参与实践创新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在教学中应改变学生在学习中充当“忠实执行者”,在实验课上有意识强调学生自主性,教师只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主持者和促进者。从标本辨认到标本示教,从问题讨论到课程总结,都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负责宏观指导和疑难解决,并随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激励学生敢想、敢问。这就使得学生从传统教学的被动者转换为主动者,发挥了他们应有的积极性。

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发挥自我主导性,在教学方法、学术思想、教育理念、专业领域下功夫。其次,课内外充分利用标本实验室,让教师智力资源优势引导实验室的功能优势,充分保证教学信息给出的正确性、科学性及艺术性,以真正提升解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建军.护理专业专科人体解剖学教学探索[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

2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教学指导纲要[S].国家教育部,2004

正常人体学解剖教学的思考 篇4

1 学生成绩分析

1.1 学生成绩分布 (见表1)

1.2 学生成绩统计分析

成绩共分5个等级, 笔者对109名学生的成绩进行了分析。由表1可见, 42人不及格。统计结果还显示最高分为99分, 最低分为43分, 平均分为64.9分, 平均分偏低。

通过分析发现, 本次学习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 这说明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亟待找出解决方案。

2 教学中的不足及解决方案

中专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奥秘充满着好奇。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 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引导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 更不能强迫学生去做什么, 而要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行动, 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将问卷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提出的解决方案总结如下。

2.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习兴趣低

2007级入学的学生有些参加了高考, 有些没有参加高考, 有些刚初中毕业。多数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不能主动学习。教师改变这一现状是教学的关键。

解决方案:教学内容结合病例讲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除传播知识外, 还要教会学生理解、记忆这些知识, 并使学生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学生入学水平差距较大, 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 如挂图、实物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并利用实验让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后10分钟,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讲解与其相关的病例。对重点、难点问题要放慢速度, 加上表情和手势, 以达到最佳效果。有的知识点教师如列举具体、有趣的事例进行讲解, 可在课堂教学的中后段消除学生的疲劳感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比如, 讲到尺神经经过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 这个部位学生不易掌握,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有不小心碰到肘关节内侧时会感到麻木。并叫学生自己动手摸这一部位, 让学生感觉一下, 同时联系实际生活, 进一步问学生为什么在侧身以肘关节为支点看电视或休息时, 手掌内侧会感觉到麻木。让学生回想麻木的部位, 然后告诉学生是手掌无名指内侧半和小指麻木, 进而联系神经组织的内容进行讲解,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强调了教学重点。

2.2 教材内容过多, 学生抓不住重点

有人做过调查, 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什么内容是重点, 哪些内容可以忽略。有些学生即使课堂上规规矩矩地坐着, 眼睛盯着黑板, 或认真地按照教师的指令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但总是收效甚微[1]。

解决方案:教师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课堂构建及正确引导, 并进行有效的课堂练习。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知道如何取舍, 并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指出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非重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有一个大体的思路, 有利于其理解和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的后10分钟, 可以让学生做课前设计好的小练习, 把重点加进去, 使教学与练习结合。这样的练习能起到复习重点的作用。做完练习后, 教师宣布答案, 学生间互批, 教师抽检, 并有效利用合作学习原则指导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可以改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社交技能,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2.3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参与少

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 学生的参与度有限。在新时代的要求下, 教学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

解决方案:改革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通过多媒体,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全面、正确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如在讲胚胎发育时, 用多媒体生动且形象地展示胚胎发育过程, 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讲课, 以便提高学生学习解剖的兴趣, 并使他们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比如, 在讲解胰腺的形态时, 可以将它比喻为“习惯躺着工作的人”, 心脏是“日夜不息, 工作不止的人”;讲解子宫动脉和输尿管的毗邻关系时, 由于子宫动脉在上, 输尿管在下, 可以形容为“桥下流水”。教师利用肢体语言来示范, 可加强学生对所述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的后10分钟,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强化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提问。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同时变换提问的方式, 反复强调教学重点。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 更要教学生怎样学习。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善于支配时间, 抓住最佳学习时机。

总之,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树峰.怎样构建一个好课堂[N].中国教育报, 2006-02-11 (3) .

人体解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篇5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医学影像专业使用)

一、教学目标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 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解剖操作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

2.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智能的培养

1.自学能力:大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主要讲重点和难点,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

2.基本技能:人体表面标志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

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书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

5.组织学生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七年制班要求教材、大课讲授章节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词汇及阅读部分贡文参考资料。(三)参考学时

教学时数共171学时,理论和实验课时数比例为2:7。

二、教学大纲 前 言

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为使学生在只有 200学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学习,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解剖操作时间,加强学生解剖基本技能的训练,本大纲采取按“系统解剖学一局部解剖学一中枢神经解剖学”,由简到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三段安排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解剖中正确、完整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学到扎实的解剖学知识。

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解剖学术语,并掌握适量的常用解剖学外文名词,为阅读外文书籍创造条件。为避免学生负担过重,以利自学,大纲以“掌握、熟悉、了解”表明对教学内容把握程度的三个等级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倡自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强调观察实物标本、配合观察模型、挂(插)图、切片、电视等,同时密切结合活体观察、触摸和临床例证,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绪 论(1学时)1.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2.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3.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4.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面、轴和方位)。

5.熟悉人体器官变异和异常的概念。第一编 系统解剖学

第一章 运动系统(12学时)

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和功能(运动、支持、保护)以及各组成部分在运动中作用(杠杆、枢纽、动力)。第一节 骨 学

一、总论

1.掌握骨的形态,构造。

2.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3.了解骨生发育过程中如何增长和增粗。4.了解骨的血管、神经和骨的可塑性。

二、躯干骨

1.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3.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部。掌握胸骨角的特征和意义。

4.掌握肋的组成和种类,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熟悉第一肋的特征。

5.掌握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第七颈推棘突、胸骨角、剑突、骶岬、骶角。三、四肢骨

了解四肢骨的功能及其结构特征。(一)上肢骨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名称和位置。

2.掌握肱骨、桡、尺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

3.熟悉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排列J顺序。

4.掌握上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肩峰,喙突,肩胛下角,肱骨内、外上髁,尺骨膺嘴,桡骨头,挠骨茎突,尺骨茎突。(二)下肢骨

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名称和位置。

2.掌握髋骨的位置、形态、组成、各部的主要结构。3.掌握股骨的位置、形态及其主要结构。4.了解髌骨的位置。

5.掌握胫、腓骨的位置、形态及其主要结构。

6.了解足骨的分部、形态、结构和位置;掌握跗骨的排列。

7.掌握下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髂峰,髂嵴结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上髁,收肌结节,腓骨头,胫骨粗隆,内、外踝,跟骨结节,第五跖骨粗隆。

四、颅骨

掌握颅的组成和功能。(一)脑颅

1.熟悉脑颅诸骨的位置。

2.掌握筛骨、蝶骨、颞骨的分部及各部的重要结构。(二)面颅

1.熟悉面颅诸骨的位置。

2.掌握上、下颌骨的分部、形态和重要结构(三)颅的整体观

1.掌握眶、骨性鼻腔的位置、形态和重要结构。2.掌握鼻旁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名称和位置。3.了解颅的侧面观。4.熟悉颅的上面观。

5.掌握颅底内、外面观的形态结构。6.熟悉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的变化。

7.掌握颅骨的重要骨性标志:下颌角、颧弓、乳突、枕外隆突。第二节 关节学

一、总论

1.了解骨连结的分类。

2.了解直接连结的三种类型。

3.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4.熟悉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5.了解滑膜关节的分类。

二、躯干骨的连结

1.了解躯干骨连结的组成。

2.熟悉椎骨间的连结。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前、后纵韧带,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

3.熟悉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构成和运动。4.掌握脊柱的构成、生理弯曲和机能。5.熟悉肋与椎骨连结的结构和运动特点。6.熟悉肋与胸骨连结的特点。7.掌握胸廓的组成,形态和功能。三、四肢骨的连结

1.了解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构成和功能。

2.掌握肩关节、肘关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熟悉肩关节周围的韧带连结。3.掌握前臂骨的连结和桡腕关节的构成和功能。

4.了解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的形态和结构。掌握拇指腕掌关节的结构特点和运动。

5.掌握骶髂关节的形态结构。熟悉髋骨与骶骨之间的韧带连结。了解耻骨联合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6.掌握骨盆的构成,大、小骨盆的分界线,以及骨盆的性别差异。

7.掌握髋关节、膝关节和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8.了解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9.掌握足弓的组成、功能和维持因素。

四、颅骨的连结

1.了解颅骨连结的形式。

2.掌握颞下颌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第三节 肌 学

1.掌握骨骼肌的形态和结构(肌腹、肌腱和腱膜)。2.掌握肌的起止点、运动单位和肌张力的概念。3.熟悉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概念。4.了解肌的命名原则。

5.掌握肌的辅助装置(筋膜、腱鞘)。

(骨骼肌的分布,以及每块肌的形态、位置、起止、机能和神经支配,详述见局部解剖有关部分)第二章 内脏学

第一节 总 论(0.5学时)

1.了解内脏的概念、范围以及各系统的主要机能。2.了解内脏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的一般构造。3.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第二节 消化系统(4学时)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熟悉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一、口腔

1.掌握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2.了解唇、颊、腭的形态、结构。3.掌握咽峡的概念。

4.掌握牙的形态构造和分类,乳牙和恒牙的排列顺序。5.熟悉牙周组织的构造和作用。

6.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了解舌肌的一般配布和机能;掌握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7.掌握口腔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

二、咽

1.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2.掌握鼻咽部重要结构。

3.掌握腭扁桃体和咽淋巴环的位置和机能概念。4.了解咽壁的构造。

三、食管

1.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2.掌握食管三个生理性狭窄的位置和其临床意义。

四、胃

1.掌握胃的位置、形态、分部和机能。2.了解胃壁的构造。

五、小肠

1.掌握小肠的位置、分部和功能。

2.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各部的结构特点。3.掌握空、回肠的位置、构造,以及两者在外观上的区别。4.了解Meckel憩室的位置、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六、大肠

1.掌握大肠的分部、形态及其特征性结构。

2.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Mcbumey点)。3.熟悉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4.掌握直肠的形态、位置和构造。5.掌握肛管的位置及其重要的结构。

6.熟悉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位置,肛门外括约肌的分部,肛管直肠环的构成及其功能意义。

七、肝

1.掌握肝的形态和位置。

2.掌握肝的分叶。了解肝分段概念。3.了解肝的主要机能。

八、肝外胆道

1.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机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2.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了解肝胰壶腹括约肌(又称 Oddi括约肌)的构成和作用。3.熟悉胆汁产生及其排出径路。

九、胰

1.掌握胰的形态、位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2.了解胰的外分泌和内分泌机能。第三节 呼吸系统(3学时)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机能。熟悉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一、鼻

1.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

2.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3.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各窦的形态特点及了解其临床意义。

二、咽(见消化系统)

三、喉

1.掌握喉的位置及其性别和年龄变化。2.熟悉喉的软骨和连结。3.熟悉喉肌的配布和作用。4.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和分部。

四、气管和主支管

1.掌握气管的位置,并了解其构成。

2.掌握左、右支气管形态学上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五、肺

1.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2.了解肺段的概念和意义。第四节 泌尿系统(2学时)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机能。

一、肾

1.掌握肾的形态和构造。2.了解肾段的概念和意义。3.掌握肾的位置和被膜。4.了解肾的固定因素。

二、输尿管

1.掌握输尿管的形态、位置和分段。

2.掌握输尿管行程,以及女性输尿管盆段的重要毗邻。3.掌握输尿管的三个狭窄部位,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三、膀胱

].掌握膀胱的形态和分部。

2.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膀胱的位置,并了解其年龄变化。

四、尿道

1.男性尿道详见生殖系统。

2.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结构特点,开口位置。

第五节 生殖系统(3学时)

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男性生殖器

了解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其机能。(一)内生殖器

1.掌握睾丸的形态结构、位置和功能。1.了解附睾的位置、结构及其机能。

3.掌握输精管的行程和分部,射精管的合成和开口。4.了解精囊腺的形态、位置和机能。5.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6.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和开口。(二)外生殖器

1.了解阴囊的位置、形态构造和机能。2.掌握阴茎的分部及构成。

3.了解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的形态和构造。了解阴茎皮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4.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并掌握其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二、女性生殖器

了解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其机能。(一)内生殖器

1.熟悉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2.了解卵巢的年龄变化。

3.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4.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及其位置姿势。5.掌握阴道的形态和位置。(二)外生殖器

1.熟悉女性外生殖器(女阴)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2.了解前庭大腺的位置及其开口。第三章 脉管系统(6学肘)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机能意义以及与其他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 心血管系

一、概述

1.掌握心血管系的组成。

2.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分布以及功能特点。3.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

4.了解血管的吻合、侧副管和侧副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心脏

1.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房、室间隔的形态结构。2.熟悉卵圆窝、动脉韧带的位置与形态,以及未闭合的临床意义。3.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源、行程、重要分支及其分布。

5.熟悉心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了解心大、中、小静脉的行程和流注。6.了解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脏的体表投影和心包见第十章第四节)

三、全身大血管

1.掌握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主要分支。

2.掌握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和髂内、外动脉的起止以及其总体分布。

3.掌握上、下腔静脉的组成、起止及其收集概况。(身体各部的动脉、静脉将在局部解剖有关章节叙述。)第二节 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其机能意义。2.了解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的结构特点。3.掌握身体9条琳巴干的组成及其收纳范围。

4.掌握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行程及收纳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位置和收纳范围。5.了解淋巴器官的组成;局部淋巴结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脾的形态和位置。(人体各部的淋巴结和重要器官的淋巴引流在局部解剖有关章节叙述。)第四章 内分泌系统(2学时)

1.了解内分泌系统的构成、特点。

2.掌握各内分泌腺的位置、形态(分部)和主要功能。第五章 感受器(6学时)了解感觉器和感受器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了解眼球的构造。

二、眼副器

1.熟悉跟睑的构造、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泪器的组成、泪道的形态结构和泪液的排出途径。3.掌握结膜的位置、分部、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

4.掌握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的名称、作用以及神经支配。5.了解眶脂体和眼球鞘的概念。

三、眼眶内的血管神经

1.了解眼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大致分布;熟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走行、分支和分布。2.了解眼上、下静脉的收集、吻合、回流及其临床意义。3.了解眼眶内神经概况。第二节 前庭蜗器

掌握前庭蜗器的分部和各部的功能。

一、外耳

1.了解外耳的组成。

2.掌握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及其特点。3.掌握鼓膜的位置、分部和形态。

二、中耳

1l.熟悉中耳的组成。

2.掌握鼓室的位置,六个壁的主要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咽鼓管的位置、作用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4.熟悉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三、内耳

1.了解内耳的位置和分部。

2.熟悉骨迷路三个部分(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的形态。

3.了解膜迷路与骨迷路的关系。掌握膜迷路三个部分(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的结构及其功能。

4.熟悉声彼的传导。第六章 神经系统(12学时)第一节 总 论

1.了解神经系统在机体内的作用和地位。2.掌握神经系统的分部。

3.熟悉神经元的基本构成和分类。

4。了解反射的概念;掌握反射弧的基本组成。

5.熟悉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节、白质、髓质、纤维柬和神经的概念。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

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及其内部结构(白质、灰质)的概念(详见第三篇中枢神经解剖学)

二、脊神经

1.掌握脊神经的构成、纤维功能成分。2.了解脊神经的分支和分布概况。

3.熟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组成,分布概况。

4.熟悉脊神经感觉支在皮肤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临床意义。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一、脑

了解脑的位置和分部。

(详见第三篇中枢神经解剖学)

二、脑神经

[注:本节是脑神经总括性要求,有关其行程、分支和分布在局部解剖学有关章节学习;起止核在第三篇中枢神经解剖学中学习。

1.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和进出颅的部位。2.掌握脑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和分布概念。3.了解嗅神经的功能性质和分布区。4.了解视神经的功能性质和行程。

5.掌握动眼神经纤维功能成分、起始核。重要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损伤后表现。6.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三大主干(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的主要行程,重要分支的分布概况,损伤后表现。7.熟悉滑车神经的起始核、重要行程和支配,损伤后表现。8.掌握展神经的起始核、主要行程、支配,损伤后的症状。

9.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起止核,主要行程、重要分支(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损伤后表现。了解膝神经节、蝶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的概念。10.熟悉前庭神经、蜗神经的行程和功能性质。

11.掌握舌咽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主干的重要行程及分布概况。了解上、下神经节、耳神经节的概念。

12.掌握迷走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主干的重要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概况。掌握喉上神经(内、外支)、左右喉返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13.了解副神经的组成。掌握副神经脊髓根的纤维性质,重要行程及分布,损伤后表现。14.掌握舌下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始核、重要行程和分布,损伤后的症状。

第四节 内脏神经系统

了解内脏神经系统的区分、分布、机能概念。

一、内脏运动神经

掌握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一)交感神经

1.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掌握交感干(包括椎旁节)的位置和组成;主要椎前节的名称、位置。3.了解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的概念。

4.熟悉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分布的一般规律。5.了解颈上、中、下节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6.了解胸、腰、盆(骶)交感节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7.掌握内脏大、小神经的组成、联系,节后纤维分布概况。(二)副交感神经

掌握副交感低级中枢的位置。颅部:

1.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核,交换神经元的部位,节后纤维的分布和功能。2.熟悉面神经、舌咽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核,交换神经元部位,节后纤维的分布和功能。3.掌握迷走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核及分布情况。了解器官内节的概念。骶部: 掌握盆内脏神经的起源、分布概况。(三)内脏神经丛

了解内脏神经丛的概念,各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和分布。(四)交感神经与副交神经的比较

1.掌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主要区别。2.了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分布概况和机能概念。

二、内脏感觉神经 了解牵涉痛的概念。第二篇 局部解剖学 第七章 下 肢(14学时)第一节 股前区和股内侧区

1.掌握大隐静脉的行程、属支和临床意义。

2.掌握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纳范围及回流。3.了解阔筋膜形成的结构及隐静脉裂孔的位置、形态。

4.掌握股前、内侧肌群的位置、排列层次及各群肌的神经支配和作用。掌握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起止和作用。

5.掌握股三角的构成及内容;股管的组成和股环的境界及其临床意义。6.掌握收肌管的位置、构成及内容。

7.掌握股动脉的起止、行程、重要分支、分布以及了解其体表投影。8.掌握股神经的起源、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9.了解闭孔神经的位置及分布概况。第二节 臀部和股后区

1.掌握髋肌后群和股肌后群肌肉的位置、层次和神经支配。熟悉臀大、中、小肌的起止和作用。

2.掌握梨状肌上、下孔的位置、构成和通过的血管神经。

3.掌握坐骨神经的起源、行程、分支和分布。了解其体表投影和常见变异。4.了解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的位置、分布。第三节 胭窝和小腿后区

1.熟悉小隐静脉的行程及注人深静脉的部位。2.掌握胭窝的边界、内容物以及它们的位置关系。

3.了解小腿后肌群的层次、作用和神经支配。掌握小腿三头肌的起止和作用。4.熟悉腔后动脉、腓动脉起源、行程及其分布。

5.掌握胫神经的起源、行程、分布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6。熟悉踝管的位置、构成及通过此管的结构及其临床意义。第四节 小腿前区、外侧区和足背

1.掌握小腿前、外侧肌群的位置、作用和神经支配。了解足背肌的位置和作用。2.熟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分支分布。掌握足背动脉的体表定位。2.掌握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行程、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第五节 足 底

1.了解足底肌的分群及层次。

2.熟悉足底内、外侧血管及神经的局部位置。第八章 上 肢(14学时)第一节 胸肌区和腋区

1.掌握乳房的形态、位置、构造及淋巴回流。

2.了解胸前区肌的层次排列。掌握胸大肌的起止、作用和神经支配。3.掌握腋窝的位置、构成和内容。

4.熟悉腋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分布。5.掌握臂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

6.掌握腋窝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和收集范围。第二节 臂前区

1.掌握臂肌前群的层次、功能和神经支配。掌握肱二头肌的起止和作用。2.掌握肱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了解其与肱骨的关系和意义。3.掌握肌皮神经的起源、行程和分布。第三节 肩胛区、三角肌区和臂后区

1.了解肩胛区、三角肌区和臂后区肌的分层排列,作用和神经支配。2.熟悉三边孔、四边孔的组成及穿经的结构。2.了解肩胛动脉网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4.掌握腋神经的起源、行程、分布及其与肱骨外科颈的关系。5.熟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的行程及其与肱骨的关系。第四节 前臂后区和手背

1.熟悉前臂后肌群的分层排列、主要功能及神经支配。2.了解“鼻咽窝”的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了解骨间后神经的行程和分布。第五节 肘窝和前臂前区

1.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行程及临床意义。2.掌握肘窝的境界及内容。

3.熟悉前臂前肌群的分层排列、功能和神经支配。

4.掌握桡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起源、行程、主要分支、分布范围以及它们容易损伤的部位和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5.熟悉尺动脉、桡动脉的行程特点和主要分支分布。第六节 手掌和手指

1.掌握腕管的构成及通过的结构。

2.掌握手掌的层次,以及掌浅弓、掌深弓的构成、位置。3.掌握手掌肌的分群、排列、神经支配和功能。4.了解手掌屈肌腱滑液鞘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5.熟悉手掌的筋膜间隙位置、境界及临床意义。6.了解指端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第九章 头颈部(11学时)

第一节 头皮、面浅部和面深部

1.熟悉头皮五层的结构特点及颅内外血管交通的途径及其意义。2.掌握头部肌肉(面肌和咀嚼肌)的名称、位置、作用和神经支配。

3.熟悉面部血管、神经的配布。掌握面部静脉的组成及其与颅内静脉的交通的途径和临床意义。

4.掌握腮腺的局部位置以及穿经腮腺的结构及其位置安排。5.熟悉上颌动脉的行程、重要分支和分布。

6.掌握下颌神经的主要分支(耳颞神经、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的行程和分布。第二节 颈部浅层结构、颈后三角和胸锁乳突肌区

1.了解颈部浅层的结构。掌握颈外静脉的组成、起止和行程。掌握耳大神经的行程。2.掌握颈后三角的边界及内容。3.掌握颈动脉鞘的位置及内容。

4.了解颈丛的组成、位置和分布概况。5.掌握膈神经的组成、行程和分布。第三节 颈前三角和颈根部

1.熟悉下颌下三角的境界及其内结构(以舌骨舌肌为标志)的位置关系。

2.熟悉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程。了解颈动脉小球和颈动脉窦的位置和机能。

3.熟悉颈外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的行程和分布。

4.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及毗邻。

5.掌握甲状腺的血管以及甲状腺上、下动脉与喉部神经的位置关系和临床意义。6.掌握气管和食管颈段的位置和毗邻。7.掌握前斜角肌前、后方的重要结构。

8.熟悉锁骨下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分布。了解锁骨下静脉的起止、行程。9.了解颈筋膜分层、范围。筋膜间隙的位置、交通和临床意义。

10.掌握头颈部淋巴结的分组和各主要淋巴结的位置及其收纳和流注。第十章胸 部 第一节 胸 壁

1.熟悉胸壁的层次。

2.掌握助间隙的构成及其内结构的局部位置。了解助间神经、血管的行程、分布在胸膜腔穿刺的应用意义。

3.熟悉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分支和分布。第二节 膈

1.掌握膈的位置、分部。熟悉膈的裂孔位置及穿经裂孔的结构。2.了解膈生理薄弱区的位置和意义。

3。了解膈的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及功能。第三节 胸腔及其内容

1.熟悉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2.掌握胸膜的分部,胸膜顶和肋膈隐窝的局部位置及意义。3.掌握胸膜及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及意义。4.掌握肺根的组成和毗邻。第四节 纵 隔

1.掌握纵隔的概念、范围、分部及其组成的重要器官。

2.熟悉上纵膈的层次结构。掌握主动脉弓的毗邻,动脉导管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气管胸段的毗邻。

4.掌握心包和心包腔的概念。熟悉心包斜窦和心包横窦和心包裸区的位置及临床意义。5.掌握心脏的位置及毗邻。了解心脏的体表投影。6.掌握食管胸段的行程和毗邻。7.了解胸部淋巴结的配布及回流。第十一章 腹 部(18学时)第一节 腹前外侧壁及阴囊

一、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1.熟悉腹壁浅筋膜的特点,动脉分布和静脉回流。

2.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了解三层扁肌的排列和肌纤维方向。3.掌握腹直肌鞘的构成及其内容物。

二、腹股沟区

1.了解腹股沟区的特点和意义。

2.掌握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物和临床意义。

3.掌握腹股沟三角的位置和边界。腹壁下动脉在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意义。

三、精索及阴囊

1.掌握精索的组成及位置。

2.熟悉阴囊的构造、内容物和功能。了解睾丸被膜和睾丸鞘膜的构成及临床意义。第二节 腹膜与腹膜腔

1.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了解腹膜腔的分区。

2.熟悉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网膜、系膜、韧带、陷凹)。

3.掌握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了解大网膜的位置、构成和机能。4.掌握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境界及其临床意义。5.掌握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6.了解腹膜和脏器的关系和意义。第三节 腹腔脏器的血管和淋巴结

1.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行程和分布。

2.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行程、及其属支。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及临床意义。3.熟悉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浴巴结的分布及收纳范围。第四节 腹腔的重要脏器

1.掌握胃的位置毗邻、血管供应和了解其淋巴回流。2.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及各部的毗邻。3.掌握胰腺的位置和毗邻。

4.掌握肝的位置和毗邻,肝蒂的构成及其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了解肝的体表投影。5.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的位置、体表投射和胆囊动脉的行径;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重

要毗邻。

6.了解脾的位置及毗邻以及副脾的存在情况。第五节 腹后壁和腹膜后间隙 1.了解腹后壁的层次。

2.熟悉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境界和内含的主要结构。

3.掌握肾脏的位置、毗邻和被膜。肾蒂的组成及其主要结构的排列。4.熟悉输尿管腹段的行程及毗邻。5.了解肾上腺的位置及毗邻。

6.掌握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下腔静脉的属支,腰交感干,乳糜池的位置。7.了解腰淋巴结的分布及收纳范围。第十二章 盆部和会阴(4学时)第一节 盆 部

1.了解盆部的组成和分部,盆壁和盆膈的构成。

2.了解盆筋膜的配布,熟悉盆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及临床意义。3.掌握膀腕的位置、毗邻及其与腹膜的关系和临床意义。4.熟悉前列腺的位置、毗邻和被膜。5.掌握子宫的位置、毗邻和固定因素。

6.掌握卵巢、输卵管的位置与子宫阔韧带的关系。7.熟悉阴道的位置和毗邻。8.掌握直肠的位置及毗邻。

9.熟悉髂内动脉的行程及主要分支分布。掌握子宫动脉行程特点。了解异常闭孔动脉的概念和意义。

10.熟悉骶丛的位置和组成。第二节 会 阴

1.熟悉会阴的概念、境界及分区。

2.复习肛门外括约肌的分部,肛管直肠环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坐骨直肠窝的境界、内容。了解阴部管的位置、通过的结构和意义。4.了解尿生殖三角三层筋膜的分布概况。

5.掌握会阴浅隙和深隙的构成及内容。熟悉尿生殖隔、产科会阴和会阴中心腱的概念和意义。

6.掌握阴部内动脉和阴部神经的起源,重要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和分布范围。第三篇 中枢神经解剖学 第十三章 脊 髓(6学时)

一、脊髓的外形

1.掌握脊髓的位置和下端水平;脊髓的一般外形结构。2.掌握脊髓节段的概念,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二、脊髓内部结构

1.掌握脊髓灰质、白质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称。

2.掌握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α细胞和γ细胞)、中间外侧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等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了解脊髓灰质的分层概念。

3.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后束)和主要下行纤维系(皮质脊髓侧束、前束、红核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机能性质。了解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和网状脊髓束的概况。4.了解脊髓固有束及其机能概念。

三、脊髓的机能

1.了解脊髓反射机能和传导机能的概念。2.掌握深反射和浅反射的概念。第十四章 脑

第一节 脑 干(14学时)了解脑干的位置和组成。

一、脑干的外形

1.掌握脑干各部的主要外部结构,并了解其与内部结构的关系。2.了解第四脑室的位置与联通。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1.熟悉脑干的内部结构的概况(神经核、纤维束和网状结构)。2.掌握各脑神经核的位置、与脑神经的联系和功能。掌握重要的非脑神经核团(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红核和黑质)的位置,了解其功能概念和主要的联系情况。3.掌握各主要上、下行纤维束的起止、行程、在脑干各部的位置和功能。4.掌握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分区、纤维联系和主要功能。

5.熟悉脑干橄榄中部平面、面神经丘平面和上丘平面各重要结构的局部位置关系。第二节 小脑(3学时)

1.掌握小脑的位置、分部(小脑蚓与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小脑分叶,以及各叶的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3.了解小脑内部结构概况。第三节 间脑(6学时)

1.熟悉间脑的位置与分部。

2.了解第三脑室的位置、联通情况。

3.掌握背侧丘脑的位置和分部;古、旧、新丘脑的概念。掌握旧丘脑各核团的纤维联系和机能。

4.掌握下丘脑的位置、分区与组成结构;熟悉其纤维联系与功能概念。5.了解上丘脑和底丘脑的位置与组成结构。第四节 端脑(8学时)

一、端脑的外形

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的脑沟、脑回等表面结构及分叶情况。

二、端脑的内部结构(一)大脑皮质

1.了解大脑皮质分型与分区的基本概念。

2.掌握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的位置、定位关系、主要功能,并了解其临床意义。3.掌握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的位置与投射特点。

4.掌握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抠、视觉性语言中枢的部位及其功能,了解其临床意义。

5.了解平衡觉、嗅觉、味觉中枢、内脏活动皮质中枢的部位和机能概念。(二)基底节

1.掌握基底节的位置、组成;了解其主要机能概念。2.掌握新、旧纹状体的组成。(三)大脑半球的髓质

1.了解大脑半球髓质内神经纤维分类(连合纤维、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的概况。2.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通过各部的重要纤维束的局部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三、边缘系统

熟悉边缘系统的组成,并了解其机能概念。第十五章 传导通路(8.5学时)了解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

一、感觉传导通路(一)深感觉传导通路

1.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纤维走行和越边的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2.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概念及其机能意义。(二)浅感觉传导通路

1.掌握躯干、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走行和越边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2.掌握躯干、四胶触觉(精细和粗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与特点(两条途径:薄、楔束与脊髓丘脑前束),纤维走行和越边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表现。

3.掌握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纤维走行和越边的位置,皮质投射区。

4.掌握角膜反射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三)视觉传导通路

1.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纤维走行,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皮质投射区。2.熟悉视野与视网膜之间光线投射的相应关系,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3.掌握瞳孔对光反射的径路。熟悉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的结构基础以及其反射径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四)听觉传导通路

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及其特点,纤维行程和投射情况。(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了解平衡觉传导和反射性调节途径以及它们的表现概念。

二、运动传导通路(一)锥体系

1.掌握锥体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上、下两级神经元的基本情况。

2.掌握皮质核束的起始,纤维走行及其对脑神经运动核控制的情况(双侧控制与对侧控制)。3.掌握皮质核束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核上瘫与核下瘫)的形态学基础,着重了解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的主要表现。

4.掌握皮质脊髓束的起始,纤维走行(在内囊和脑干各段的位置、锥体交叉,皮质脊髓前束与侧束的走行)和终止情况。了解躯干肌双侧支配的概念和意义。

5.掌握皮质脊髓束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硬瘫与软瘫)。(二)锥体外系

1.掌握锥体外系的组成、机能概念。

2.了解皮质一纹状体一皮质环路,黑质一纹状体环路,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的组成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三、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

1.了解神经系统化学通路的概念。

2.了解胆碱能、单胺能、氨基酸能和肽能等通路的大致组成。第十六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3学时)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1.了解脑和脊髓被膜的组成和机能概念。

2.了解硬脊髓的连续。掌握硬膜外腔的位置、内容物和特点,以及了解其与硬膜外麻醉的关系。

3.掌握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及它们的机能、临床意义;重要硬脑膜静脉窦的位置、联通以及通过海绵窦的重要神经血管。

4.熟悉蛛网膜及蛛网膜下隙的概况。掌握小脑延髓池和终池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5.熟悉软膜的特点及其形成物(脉络丛与齿状韧带)。

二、脑室系统、脑脊液及其循环途径

1.掌握脑室系统的组成、位置与联通。了解侧脑室的分部及其各部的位置。2.熟悉脑脊液的产生,回流情况。重点掌握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三、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一)脑的血管

1.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动脉系统的概念。2.掌握颈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况。

3.掌握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况。4.掌握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及其机能意义。

5.了解脑浅静脉系统和脑深静脉系统的收集、回流概况。(二)脊髓的血管

1.熟悉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脊髓前、后动脉与节段性动脉)和分布概况。2.掌握脊髓血供“危险区”的概念和部位。3.了解脊髓静脉回流的概念。

四、脑屏障

1.掌握脑屏障的概念。

人体解剖教学 篇6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中职护理专业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    措施

一、前言

《人体解剖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基础课程,内容众多且枯燥,名词复杂难记,学习难度较大,这就对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制约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深入对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现状

《人体解剖学》又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内容,教师多采用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各项学习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标本、人体模型、挂图等开展示范教学,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全方位观察标本或人体模型后,可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的薄弱部分进行重点辅导。该教学方法仅适用于主观能动性较强的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由于我国特殊的办学模式,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设施、实验条件等十分有限,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中职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时,理论学习与试验无法同步进行,理论与试验一体化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中职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无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实验标本、人体模型感到陌生,使中职护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困难重重。另外,一部分中职院校多采用大班制教学,受到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学任务的影响,实验教学课堂时间大大缩短,教师不能对中职护理学生进行逐个辅导,久而久之,诱发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厌学情绪,实验教学课程也沦为中职护理学生的“休闲课”。与此同时,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考核以理论知识为主,逐步形成“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利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理论授课、示范操作、学生观察等同步进行,为中职学生的实验观察提供便利。用理论知识对实验进行指导,并在实验中消化理论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标本和模型的熟悉感,增强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让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多种个性化教学方法,带动中职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等,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该教学模式可以帮助中职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以便更加完整地掌握人体结构,为后期学习打下扎实的功底,为实验教学中各类手术器械的使用奠定基础,进而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开展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指将护理学知识融入到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观察、自主操作等教学手段实现职业要求、理论操作、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室一体化

中职院校应将护理专业教室与传统教室分开,应配备多媒体设备及实物展示台,将人体模型、标本、挂图等完整、清晰地呈现到屏幕上,便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更加全面地观察实验标本和模型;学生坐在试验台旁边,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及相应视频,向学生展示标本及模型,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将理论融入实践,在无形之中牢记知识点。

(二)教师一体化

教师一体化即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的一体化,其关键在于理论教学与试验教学的同步进行,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实验教师、理论教师应兼具专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简单来说,在实验课程中,教师除了教导教材内容外,还应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现场答疑。以《心脏结构》的讲解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将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肺动脉、主动脉区分开来,进而全面掌握心脏结构。

(三)考核一体化

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考核应注重理论考核与试验考核的有机结合,着重强调考核内容的灵活多变,扩展知识覆盖面,增加自主创新命题的比重等,避免单一的理论性考试,着重强调分析、判断、创新的应用型试题,有助于培养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遵循“求广、求深、发散”等原则,增加实验考核比重,譬如可将标本识别、切片观察、模型组装等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应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提高《人体解剖学》的课堂效率,为推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牛育鸿,胡少娟,侯延丽,等.独立学院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解剖科学进展,2014(02):187-188,191.

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 篇7

1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它集语言、文字、图形、动画为一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 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可以将典型的挂图、标本、模型等制作成课件, 随时调用,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 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特别是动画制作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和理解。例如神经系统的内容是学生最难以理解, 也是老师最难以讲解的内容, 因为实物标本上看不清, 模型又缺乏动态感, 而多媒体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之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神经的走向、传导过程等制成动画, 再配以文字说明, 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传统教具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虽然多媒体在解人体剖学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但仍然无法取代传统教具如挂图、标本等在教学中的作用。比如挂图可以帮助学生简便直观的了解人体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如各局部解剖层次结构挂图, 全身骨骼挂图等。如不借助挂图, 很难给学生一个直观整体的印象。特别是有些复杂的结构在挂图上可以简单化、层次化, 由浅入深逐步展示,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封装标本, 它的局部结构立体感强, 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观察其局部层次排列、毗邻关系, 克服了尸体标本看不全或看不见的不足, 可联系整体和区域的结构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 学生观察时一目了然, 提高教学效果。还有模型标本, 现在的模型标本材料先进, 形态逼真, 结构清楚, 弥补了挂图和标本的不足。

3 加强实验室和陈列室建设并建立定期开放制度对教学的重要作用

人体解剖学课程有一半的课程是实验课程, 因此, 建设好实验室, 是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各种模型、标本是解剖学实验课的重要教具, 各种模型标本应该齐全丰富, 以满足教学需求。我校对实验室进行了大力改造, 不仅购置了大量的标本、模型, 而且对实验室进行了功能性调整。建了一个可容500具尸体的尸库, 增加了200多平方米的标本陈列室, 还添置了30多个不锈钢解剖台。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的改进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定期开放实验室和陈列室, 需注意的问题: (1) 强调学生遵守实验室和陈列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2) 专人值班; (3) 学生入室登记、观察内容登记; (4) 设立学生意见薄, 收集学生意见。

4 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比如提问法, 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的注意。由老师先讲解, 然后就重点内容提出问题, 由学生解答, 提问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内容, 老师再加强讲解和总结。还有讨论法, 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讨论前对讨论内容进行预习, 并查阅有关资料, 讨论时分组进行, 讨论结束后由老师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在解剖实验课上还开设了动物器官解剖和人体解剖操作。比如眼的构造这一节课, 我们就以 (每班40人) 20只牛眼为实物标本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解剖。在人体解剖操作上, 每组6~8人解剖1具尸体, 由老师先讲解操作要领和学生观看人体解剖方法录像, 再由学生负责解剖观察。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种解剖操作实践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解剖操作实践也对理论进行了检验, 便于学生记忆, 提高了学习效率[1]。

5 在解剖教学过程中渗透医德教育来提高教学效果

在解剖教学过程中渗透医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解剖课以认证为主, 通过学生亲自解剖尸体及标本观察都可培养医学生严谨、科学、求实的作风[2]。学生有了良好的医德, 才会一丝不苟, 实事求是地学习解剖知识。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 解剖老师就是学生的医学启蒙老师。改善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出具有良好医德的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是我们医学院校和当代社会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摘要: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对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教学过程中, 如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一套教学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岩, 李静平.局部解剖学教学法改革的尝试[J].中国局部手术学杂志, 2002, 11 (2) :154~156.

《人体解剖学》的多元教学法 篇8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

1. 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其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效果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对此进行精心的裁剪和巧妙地组织。 (1) 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 只有依据明确, 科学的目标进行组织, 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性和系统性。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编写教案。 (2) 要结合教学内容自身的结构和特点组织教学。要求:具有系统性, 逻辑性, 科学性, 启发性。 (3) 要正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熟悉教材的内容, 结合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好教学方法, 逐个攻克重点难点内容。 (4) 根据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认知规律, 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5) 适当补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相关内容和实例。

2. 课堂语言:

教学步骤的实施, 教学内容的传授, 大多是以教师的语言为主体。在上课时, 老师总是一味高声讲课, 声嘶力竭, 失去了儒雅风度不说, 学生的心弦时刻绷紧, 听觉容易疲劳仿佛句句是重点, 却让学生找不到主次, 久而久之, 便产生厌倦;若一味低调, 学生情绪低落, 打不起精神听课, 造成注意力转移, 精神涣散;语速太快, 课堂气氛不够宽松从容, 造成学生心理过于紧张, 不能适当的放松平静;语速太慢, 授课的内容之间衔接不紧凑, 课堂上没适当的紧张感, 显得拖沓, 学生情绪会逐渐虚浮烦躁。高声低调, 语速快慢, 都会制约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尽量做到: (1) 准确: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师用词必须准确。 (2) 精炼:对所讲内容的概括和描述要精练。 (3) 生动鲜明: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做到这一点很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放宽思路适当联系临床案例进行讲授, 如:骨盆的骨性结构的学习可联系内科骨髓穿刺、外科阑尾炎诊断、手术治疗、妇产科的剖腹产等内容综合学习讲授, 同时可自编些简单的利用学生记忆的口诀加深学生的形象认识, 如:十二对脑神经的顺序和名称记忆歌诀“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十一副返舌下全”等。

3. 板图及多媒体应用:

(1) 板图及标本的应用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解剖学教材上的图片多, 实践标本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基本达到二比一的比例, 学生观察图片模型能加深直观印象及理解, 有助于建立形态印象, 加深对形态结构的理解, 可以说明形态结构的关系, 能够表明形态结构发生发展的过程, 将具体的形态结构变成抽象的,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吸收率, 由此可见图片及标本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解剖学学习过程中, 众多标本面积过小, 导致上面的重要结构在课堂上示教效果不好, 学生看不清楚, 影响学习, 所以老师应仔细观察插图, 仔细观察标本结构, 自己动手多练习, 加强手绘板图的准确性, 简明性, 在授课过程中撇开枯燥无味的教材图片, 边讲边手绘, 形象生动, 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学科教学, 现在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 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 节省教师授课的板书时间, 又能把以前的那些难懂、难以想象、接受较难的知识做成动画、Flash等展现出来, 使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与老师的讨论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效果相当明显。

二、学生的学

1.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医学学习不比其它学科的学习, 往往涉及到人命关天, 所以必须掌握一手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作为医学生除了有过硬的专业本领之外, 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

2. 预习不容忽视:

预习作为一个学习过程中的准备环节, 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课前做好预习, 学生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发现新课程中的疑难问题。等到了课堂上带着目的去听课, 集中精力去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 从而大大提高了听课效率。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前预习可通过阅读、做练习、做实验等方法进行。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记在书上, 另一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 就是边细读, 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 就是一边细读, 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预习笔记本上。

3. 听课的技巧:

听课的方式: (1) 倾听:就是指学生集中精力听取教师所授知识的听课方式。这种听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记住教师的所讲内容。 (2) 质疑: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内容, 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随着课程的推进, 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此种听课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3) 比较:经过课前预习, 学生会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所认识, 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 学生可以将自己预习的结果和老师的讲解放在一起进行分析, 从而纠正自己犯的错误, 解初先前的疑惑。听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注意力集中, 强调听、记、思三者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学生要本着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的原则来听课。在课堂上, 记下老师的讲解的提纲要领, 记下让自己疑惑的问题, 记下老师引论的相关知识。下课后, 学生根据自己课上听到的和记下的内容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掌握新知识。

4. 复习的方法: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 复习是促进能力发展的一条途径。良好的复习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复习的方法有: (1) 经常性复习:及时的阅读教材, 及时的温习功课, 经常性尝试回忆和复述。 (2) 循环性复习:简要的说就是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方式。可循环积累, 不断巩固。 (3) 系统性复习:把片段的、部分知识加以综合, 排列成序, 把获得的知识纳与有知识结构的体系中, 有利于加深理解。 (4) 实践性复习: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复习方式。解剖学的复习, 应多看标本.模型和电教材料, 这样可充分调动多种分析器参与复习活动, 使大脑皮质形成广泛记忆痕迹, 增强记忆的效果。

总之, 只要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随科学发展变化更新, 学生的学习方法合适得当, 二方面结合, 解剖学的教学就会得到长远发展, 教学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摘要: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但因内容多、重点知识点多、与临床联系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怎么样教好该学科, 用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好该学科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思路 篇9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PBL授课模式,因材施教,虚拟教室,教育改革,思路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护理操作技术的实现是建立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的。目前使用的护理学教材中70%的内容与解剖学相关, 其中抢救技术操作100%与解剖学有关。护理专业本身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 护理专业的教学不应生搬硬套临床专业的解剖学的全部内容。因此, 作者本着多年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实践, 对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 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思路。

1 改进教材, 完善内容

1.1 优化课程设置, 完善教学内容

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和人口老龄化趋势, 对医学护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要求也更高。我国护理专业解剖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临床护理实际应用的需要, 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未能紧密结合和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的特点, 即与护理操作、治疗、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等需要应用解剖学内容讲授的很少。这种状况的后果可从一部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某些护理医疗事故中表现出来[1]。因此, 改革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材内容势在必行, 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动力[2]。

1.2 有机结合解剖学与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拓宽加深教学内容

将一些与临床护理常用知识相关的内容引入教材-如注射、插管、引流等基础护理操作, 骨折、褥疮、分娩等基本概念及相关的护理知识。在阐述解剖学内容的同时, 联系护理技术。

2 因材施教

2.1 学习观念的转变

中等学校学生的年龄多为十五六岁, 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力及接受能力都较差, 易产生浮躁、畏难心理, 初次面对解剖学这一枯燥、复杂难懂的课程时, 许多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压力大, 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多数学校标本缺乏, 学生动手进行尸体解剖的机会非常少[3]。所以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枯燥复杂人体解剖学变得简单易懂、趣味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是教学的一大进步。

2.2 因人施教

对每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为普识型、分析型、动力型和想象型, 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对普识型学生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对教学内容系统讲解, 重点精讲, 难点细讲;对想象型学生采用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 即质疑法, 根据其学习活跃的特点, 让其在好奇心、争胜心的驱使下积极寻疑、思疑、解疑, 从而获得思维上的启迪, 领略学习上的快乐, 进而深入学习和探索[4]。

3 改革教学手段

3.1 PBL授课模式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称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 ”, 简称PBL教学法, 其本质就是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疾病的问题来学习, 把临床上碰到的真实的病例引入教学中。如在讲授泌尿系统这一章时, 先展现一张眼睑水肿半下肢轻度水肿患者图片, 然后将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例引入课堂。学生们好奇问:“肾脏病会引起眼睑水肿、会有尿液的改变?”让学生也像一位临床医生一样, 不断的提出问题, 不断的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最后肾的形态、微细结构及肾是如何产生尿液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而且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2 勤思考、多钻研、努力提高教学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动作、姿势、手势及身体本身等直观教学手段, 有时可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3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人体解剖学是形态学科, 加强学生的直观思维、形象思维教学, 能提高教学效果。因此, 利用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解剖学知识与许多临床护理, 如穿刺、插管、注射技术等有机结合,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通过图片、全仿真三维动画、音乐、文字充分融合,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4 注重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中要求同学们仔细、认真的观察标本, 分析它们的结构与功能, 橱窗展示的标本可以很方便同学们对照标签、图谱观察, 或是利用其模拟真实的解剖学课堂教学 (虚拟教室) , 学生可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 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学实验, 如逐层“打开”皮肤、筋膜观看肌肉、血管、神经, 也可以进行其他人体结构的“解剖”,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供其体验和观测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 丁自海, 夏武宽.护理应用解剖学[M].第2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0.

[2] 郝春杰, 李伟, 涂新明, 等.人体解剖学教材内容编排与实用性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 2005, (2) :160~161.

[3] 胡哲, 智晨霞.多媒体教学在中等卫校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 2006, 30 (1) :64.

人体解剖教学 篇10

1加强护理专业用解剖学教材建设

高专护理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 因此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有其特殊性, 应更注重人体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插管等技术涉及的局部结构的掌握。而目前高专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尚没有成熟实用的教材使用, 大多照搬3年制临床专业《系统解剖学》教材, 内容过深过多, 缺少局部解剖学方面的内容, 更缺少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知识, 而且其内容过细过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同时阻碍护理专业必备知识的学习, 非常不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 连续3年使用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人体解剖学教材, 其中缩减了大量与护理专业无关的内容, 并增加了部分局解内容。同时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应用解剖学》作为补充教材, 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正积极组织相关教师编写适合护理大专用的解剖学教材。

2整合教学内容, 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护理”这个中心, 以护理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 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精选教学内容, 使其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2]。

2.1 缩减或删除与护理操作无关的解剖学内容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在护理解剖学教学中适当地减少对医生来讲是必需的, 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只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 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 周围神经系统则删减细小神经的分支分布, 内脏神经及神经传导路损伤后病例分析则一带而过;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 对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 适当压缩器官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毗邻等;在脉管系统中削减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结的分布等内容;运动系统中简明介绍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删除了颅底的沟、管、孔、裂等结构, 肌学部分着重强调肌性标志, 略讲肌肉的起止点, 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感觉器中删减内耳的部分内容。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而且增强了实用知识的掌握。

2.2 增加与临床护理操作有关的局解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

掌握常用的体表骨性和肌性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 对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着突出实用, 注重实践的原则, 我校在相关章节适当增加表面解剖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同时增加和突出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 如与注射技术、各种放置导管、内镜、各种穿刺及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内容, 为专业课所需的操作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3探索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提升课程魅力

解剖学由于教学内容多、名词多, 图片多,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 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 教师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PBL教学、网络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提升课程魅力。

解剖学知识很适合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弥补教具的不足, 增强学习内容的生动直观性, 突出重点、难点, 使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 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身心享受。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 播放些与之相关的解剖操作和临床护理操作教学录像, 可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增加感性认识, 提高教学效果。

在解剖学教学入门期, 常规教学方法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但在后期, 我校适当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PBL) 方法, 紧紧围绕临床护理问题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 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上解剖学学堂突破课时空间限制, 将解剖学学习延伸到课堂外, 学生可以登录我校解剖学精品课程网站, 自行学习网络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图片、临床护理操作录像等教学资源, 并进行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答疑, 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量, 有利于学生自主、交互和个性化学习。而且也解决了人体解剖学学时少, 内容多的矛盾。

我校还开设解剖学第二课堂, 组织学有余力、且渴求亲自动手来提高操作能力的同学, 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进行尸体解剖标本制作。要求学生明确操作目的, 制作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标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解剖步骤进行操作, 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 也为今后临床护理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建立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掌握知识的量, 知识巩固程度为标准, 以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来评定学习成绩, 考核方式单一, 将促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知识积累方面, 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化, 抹杀了学生个性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改革考核方法着手, 可直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 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逐步建立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方法, 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其中理论考核占50%、操作占20%、平时课堂讨论和互动占20%、实验报告占10%、课外科技和竞赛活动额外加分 (满分10分) 。 (1) 减少理论考试成绩比例, 增加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 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大学教育旨在培养综合能力。 (2) 理论考试中缩减大量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察, 增大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性知识的考察比例, 每套试卷最后另设一道密切与护理专业结合的开放式讨论附加题, 重点考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创新性的回答, 给予优秀的评定。 (3) 平时成绩将把实习课知识的讲授、资料的查阅、课堂交流与思辨、团队协作、出勤等作为评分依据, 建立平时少量多次的形成性评价,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较大的发展。 (4) 课外解剖学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均可适当加分, 包括参与实验准备、解剖标本制作、参与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知识竞赛、解剖结构手工制作大赛等, 这样大大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外解剖学科研活动。 (5) 增加与护理有关的实验技能考试比重, 如在标本或模型上进行穿刺、插管、按摩等技能。这样可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结合起来, 培养动手能力, 为后期专业技能培训打下基础。

5强化解剖学教师护理操作的感性认识,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解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专业, 往往习惯用临床专业的方法进行教学, 由于不熟悉护理工作, 难以把解剖学与护理融为一体, 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不能体现护理专业解剖学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 长期从教, 对临床护理中的科技进步、护理模式的转变及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十分了解, 造成了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需要的解剖学师资不足。基于此, 我校解剖教研室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承担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师去教学医院参观学习护理工作, 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 尽可能掌握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要领及发现操作失误的原因, 及时发现护理工作可能需要的解剖学知识和遇到的解剖学问题;另外召开解剖学教研室和护理教研室座谈会, 讨论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中常用的、基础的解剖学知识点的教学要求, 以便在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教学, 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护理技术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6建设护理应用解剖实验室, 提高护理解剖学教学质量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 实验教学效果密切制约着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教学中, 多采用临床专业的示教标本, 教学内容也与临床医学专业大同小异。由于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侧重点与临床医学有所差异, 因而在实习内容、实习用模型、标本, 以至于教学方法上均应有所区别[3]。因此, 我校结合解剖学教学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学习要求, (1) 组织解剖学教师、护理专业课教师、解剖学技工联合制作了一批有鲜明护理专业特色的实验标本, 如与肌肉注射有关的臀区层次标本、三角肌区层次标、各类插管解剖标本、全身浅静脉分布标本等, 为护理解剖学教学提供丰富的实物基础。 (2) 专门开辟了护理应用解剖实习室, 实习内容紧密结合临床护理的应用, 实习课以临床护理操作作为主线展示解剖学结构。 (3) 解剖学教研室与护理教研室建立共享实验室, 学生可以重复利用护理学模型进行学习, 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对照标本在模型上模拟穿刺、插管、复苏等临床操作, 既提高了学校护理模型使用效率, 降低教学成本, 也为学习专业课奠定了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总之, 要改变现行高专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 必须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改进、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配置等多方面认真实践, 不断探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必须尊重科学, 遵从医学教育规律, 也必须结合临床护理、科研工作的实际, 不断总结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 为培养“实用型”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以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 从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建立适合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 为培养既有较高理论知识, 又具有熟练护理操作技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护理,人体解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徐立, 赵媛, 杨新文, 等.护理专业解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 16 (1) :51-52.

[2]张正洪, 王军, 李文春, 等.护理本科解剖学教学内容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3) :260-261.

人体解剖教学 篇11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人体解剖学 教学现状 应对策略

在高职护理专业中,人体解剖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作为护理专业的基本课程,能否顺利开展实施对以后护理专业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关系到以后临床护理专业的实际操作。并且由于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难度系数高、专业名词多,课时相对又比较少,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甚至容易产生灰心厌学的情绪。因此,分析高职护理人体解剖学现状并提出应对策略对于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找到有效的学习办法,才能帮助学生学好《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

一、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现状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课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几乎仍旧是“满堂灌”和“填鸭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负责听讲,很难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并且由于人体解剖学中有些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学生根本别无法真正理解,这就导致教学效果极差,长此以往,学生也会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对人体解剖学学习的兴趣。

2.缺乏专业的人体解剖课教材。

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高职护理院校对于人体解剖学的教材,仍旧采用的是与其他专业共通的教材,没有针对护理专业选取专门设置的教材,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护理专业的教学中。

3.解剖学设备落后。

在高职学校护理专业中,尤其是在进行人体解剖时,会发现实验室里既缺乏解剖的标本,还缺乏进行人体解剖的实验设备,导致人体家剖学的实践教学难以与护理专业有效结合在一起,无法达到护理专业所要求的标准。

4.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比较低。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好,尤其是全国各所学校进行大量的扩招,这种大范围的招生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始变低。因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积极性不强、实践操作能力弱等问题。在很多方面,大多数护理专业的学生都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这就导致护理专业的学生常常逃课、挂科,甚至有一些学生很难接受上人体解剖课,不愿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二、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应对策略

1.创新教学理念。

高职护理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力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因此,高职护理院校必须创新教学理念,主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学习与试讲有效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教学课程中过多纯理论的内容应稍作删减,而加大实践操作和临床教学的力度。同时,作为高职护理院校的教师,其必须在本专业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储备。教师不仅对于人体解剖学这门学科的知识充分掌握和了解,还必须具备熟练的人体解剖经验,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改革课程内容。

在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两点:一是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要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对传统教学内容中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的知识理论内容加以改革。尤其是对于繁杂的教材内容加以简化,删掉人体解剖学课程中一些无关紧要的或者重复性比较高的内容,多增加一些护理方面和人体解剖方面的内容。当然,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时,还要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提供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让教学内容更优化。

3.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想要改变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必须对教学加以改进。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其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必须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因为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将人体解剖的整个过程直观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直接地看到人体解剖的整个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可通过网络将解剖学课程教学软件发布出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和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论坛和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让学生与学生针对人体解剖学中的难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解惑。

4.选取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材。

关于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教师在选取教材方面必须针对护理专业的特色,选取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材,并对教材结构进行规范和调整,尤其是对于整本教材的每一章节的开始,都要对每一张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在教材当中要选取合适的插图辅助教学,在每章节后面要增加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对习题的解答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完善实验设备,加强实践教学。

在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实践。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在校内建立护理专业专有的实验室,并为实验室提供完整的实验标本和实验设备,以保证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熟练的临床操作。其次,学校要增加一定的人体解剖课实践操作的课时,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学习。最后,高校院校要与各大医院建立学生实践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人体解剖实践操作。

三、结语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现状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更好的人体解剖课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潘锋钢,易蓉,易群.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探讨[J].才智,2015,19:64.

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12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责任不单是传授知识, 还要担负素质教育的主要责任。因此, 教师不仅得通晓所教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方法, 还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

(一) 增强师生情感, 因势利导, 明确学习目的性

教学中包含着教与学两方面的默契, 教学质量的体现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动的结果, 因此,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理顺好这两者的关系。那么该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 增强师生情感, 摸清学生的基础水平、特长、个性等各方面的素质状况, 并将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 因势利导, 明确学习目的性,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自觉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是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最有效手段, 由此可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教师在备课、授课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 它是提高学习自觉性的有效办法。

(三) 加强学习能力培养, 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 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 而学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 ”所以说学生“自为研索”能力的强弱, 在一定情况下, 决定了教学效率的高低, 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会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获取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摄取型, 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自学、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落实学生的学习效果, 做到人人达标

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是组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能够不断地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一些反馈的信息, 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是做到学生人人达标的基本保证。

二、学校应加强管理, 多角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 加强师资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解剖学专业素质是指对解剖学专业知识和相关医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对于解剖学教学, 学校要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 提高教师学历和知识的更新;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实践, 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逐步提高教师从教素质, 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

(二) 明确教学目标, 完善教学模式转变

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的学生, 是当代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在教学模式方面, 学校要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尝试。

首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验课,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解所讲授的知识。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教师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时, 尽可能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借助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讲解知识。

(三) 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大多数学生纪律松散, 而且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 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现代科技在人体解剖学中的应用

先进科技手段的引入为传统人体解剖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令人耳目一新。

(一) 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除了传统的板书、挂图和教师的讲课外, 还可以增加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 使原本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化、形象化, 便于理解, 有助于记忆。

(二) 充实内容, 提高效率

多媒体可以很快地调出各方面的信息, 有选择地应用于教学, 可实现医学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 有利于医学知识的融合,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 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加强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挑战, 只有全面掌握新知识和新方法,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样学生要接受每节大量的教学内容, 必须提高记笔记的速度, 并要集中精力紧跟授课教师的思路。

(四) 教学内容更新及时, 便于吐故纳新

由于学术前沿的内容不断更新, 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尽量与之同步。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新的内容。这样, 既可免除教师上课时板书的劳累, 使其能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和讲授, 又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

摘要:解剖学内容繁杂, 名词术语众多且抽象, 因而对于刚刚入步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 学好该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本文重点介绍了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试图从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现代科技的运用三方面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孟健:《多媒体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体会》。[1]孟健:《多媒体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体会》。

[2]解剖学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川解剖杂志》, 2003年第1期。[2]解剖学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川解剖杂志》, 2003年第1期。

[3]周鹏、张晓艳:《留学生解剖学教学方法探索》。[3]周鹏、张晓艳:《留学生解剖学教学方法探索》。

上一篇:示范校项目下一篇:爱情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