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

2024-10-24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精选12篇)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 篇1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护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 一方面可以全面掌握人体主要器官位置、形态、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也为准确地实施临床各项护理操作提供形态学基础。对临床护理操作调查时发现, 许多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痛苦乃至贻误治疗时间的护理操作, 在很大程度上与护理人员解剖学知识匮乏有直接关系[1]。解剖学教学对于护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我校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加强护理专业用解剖学教材建设

高专护理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 因此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有其特殊性, 应更注重人体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插管等技术涉及的局部结构的掌握。而目前高专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尚没有成熟实用的教材使用, 大多照搬3年制临床专业《系统解剖学》教材, 内容过深过多, 缺少局部解剖学方面的内容, 更缺少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知识, 而且其内容过细过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同时阻碍护理专业必备知识的学习, 非常不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 连续3年使用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人体解剖学教材, 其中缩减了大量与护理专业无关的内容, 并增加了部分局解内容。同时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应用解剖学》作为补充教材, 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正积极组织相关教师编写适合护理大专用的解剖学教材。

2整合教学内容, 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护理”这个中心, 以护理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 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精选教学内容, 使其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2]。

2.1 缩减或删除与护理操作无关的解剖学内容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在护理解剖学教学中适当地减少对医生来讲是必需的, 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只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 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 周围神经系统则删减细小神经的分支分布, 内脏神经及神经传导路损伤后病例分析则一带而过;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 对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 适当压缩器官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毗邻等;在脉管系统中削减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结的分布等内容;运动系统中简明介绍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删除了颅底的沟、管、孔、裂等结构, 肌学部分着重强调肌性标志, 略讲肌肉的起止点, 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感觉器中删减内耳的部分内容。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而且增强了实用知识的掌握。

2.2 增加与临床护理操作有关的局解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

掌握常用的体表骨性和肌性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 对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着突出实用, 注重实践的原则, 我校在相关章节适当增加表面解剖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同时增加和突出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 如与注射技术、各种放置导管、内镜、各种穿刺及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内容, 为专业课所需的操作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3探索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提升课程魅力

解剖学由于教学内容多、名词多, 图片多,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 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 教师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PBL教学、网络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提升课程魅力。

解剖学知识很适合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弥补教具的不足, 增强学习内容的生动直观性, 突出重点、难点, 使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 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身心享受。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 播放些与之相关的解剖操作和临床护理操作教学录像, 可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增加感性认识, 提高教学效果。

在解剖学教学入门期, 常规教学方法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但在后期, 我校适当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PBL) 方法, 紧紧围绕临床护理问题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 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上解剖学学堂突破课时空间限制, 将解剖学学习延伸到课堂外, 学生可以登录我校解剖学精品课程网站, 自行学习网络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图片、临床护理操作录像等教学资源, 并进行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答疑, 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量, 有利于学生自主、交互和个性化学习。而且也解决了人体解剖学学时少, 内容多的矛盾。

我校还开设解剖学第二课堂, 组织学有余力、且渴求亲自动手来提高操作能力的同学, 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进行尸体解剖标本制作。要求学生明确操作目的, 制作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标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解剖步骤进行操作, 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 也为今后临床护理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建立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掌握知识的量, 知识巩固程度为标准, 以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来评定学习成绩, 考核方式单一, 将促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知识积累方面, 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化, 抹杀了学生个性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改革考核方法着手, 可直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 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逐步建立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方法, 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其中理论考核占50%、操作占20%、平时课堂讨论和互动占20%、实验报告占10%、课外科技和竞赛活动额外加分 (满分10分) 。 (1) 减少理论考试成绩比例, 增加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 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大学教育旨在培养综合能力。 (2) 理论考试中缩减大量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察, 增大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性知识的考察比例, 每套试卷最后另设一道密切与护理专业结合的开放式讨论附加题, 重点考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创新性的回答, 给予优秀的评定。 (3) 平时成绩将把实习课知识的讲授、资料的查阅、课堂交流与思辨、团队协作、出勤等作为评分依据, 建立平时少量多次的形成性评价,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较大的发展。 (4) 课外解剖学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均可适当加分, 包括参与实验准备、解剖标本制作、参与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知识竞赛、解剖结构手工制作大赛等, 这样大大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外解剖学科研活动。 (5) 增加与护理有关的实验技能考试比重, 如在标本或模型上进行穿刺、插管、按摩等技能。这样可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结合起来, 培养动手能力, 为后期专业技能培训打下基础。

5强化解剖学教师护理操作的感性认识,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解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专业, 往往习惯用临床专业的方法进行教学, 由于不熟悉护理工作, 难以把解剖学与护理融为一体, 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不能体现护理专业解剖学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 长期从教, 对临床护理中的科技进步、护理模式的转变及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十分了解, 造成了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需要的解剖学师资不足。基于此, 我校解剖教研室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承担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师去教学医院参观学习护理工作, 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 尽可能掌握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要领及发现操作失误的原因, 及时发现护理工作可能需要的解剖学知识和遇到的解剖学问题;另外召开解剖学教研室和护理教研室座谈会, 讨论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中常用的、基础的解剖学知识点的教学要求, 以便在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教学, 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护理技术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6建设护理应用解剖实验室, 提高护理解剖学教学质量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 实验教学效果密切制约着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教学中, 多采用临床专业的示教标本, 教学内容也与临床医学专业大同小异。由于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侧重点与临床医学有所差异, 因而在实习内容、实习用模型、标本, 以至于教学方法上均应有所区别[3]。因此, 我校结合解剖学教学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学习要求, (1) 组织解剖学教师、护理专业课教师、解剖学技工联合制作了一批有鲜明护理专业特色的实验标本, 如与肌肉注射有关的臀区层次标本、三角肌区层次标、各类插管解剖标本、全身浅静脉分布标本等, 为护理解剖学教学提供丰富的实物基础。 (2) 专门开辟了护理应用解剖实习室, 实习内容紧密结合临床护理的应用, 实习课以临床护理操作作为主线展示解剖学结构。 (3) 解剖学教研室与护理教研室建立共享实验室, 学生可以重复利用护理学模型进行学习, 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对照标本在模型上模拟穿刺、插管、复苏等临床操作, 既提高了学校护理模型使用效率, 降低教学成本, 也为学习专业课奠定了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总之, 要改变现行高专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 必须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改进、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配置等多方面认真实践, 不断探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必须尊重科学, 遵从医学教育规律, 也必须结合临床护理、科研工作的实际, 不断总结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 为培养“实用型”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以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 从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建立适合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 为培养既有较高理论知识, 又具有熟练护理操作技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护理,人体解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徐立, 赵媛, 杨新文, 等.护理专业解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 16 (1) :51-52.

[2]张正洪, 王军, 李文春, 等.护理本科解剖学教学内容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3) :260-261.

[3]姜鹏君, 马国珍, 吴解万.专科护理解剖实验课教学模式探讨〔A〕.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 篇2

人体解剖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开放性课堂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校后第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由于解剖学名词多、内容繁杂,多以描述性语言为主,故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活跃课堂气氛,且当前尸源短缺,标本少,实验示教时,学生多,展示视野较小,往往使学生觉得人体解剖学枯燥,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适应当前倡导的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对开放性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20xx级1个专科班级,上半学期仅采用课堂教学,下半学期采用部分教学内容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方法,课程结束后,

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并比较上下两学期的成绩差异。

二、结果

对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经t检验,2者平均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学生对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2。

表1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组别人数考试成绩(-x±s,分)

期中考试成绩2470..13±15.97

期末考试成绩2479.17±12.62

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比,p

表2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表(人,%)

反馈意见结果

激发学习兴趣22(91.7)

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24(100)

加深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20(83.3)

对学习没什么帮助0(0)

三、讨论

目前,关于解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问题教学模式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为主线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

率;增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缺点是,人体解剖学的内容并非都适合用pbl教学,模式是在纵向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建立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由于人体解剖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缺乏横向学科知识的支撑,此外还存在pbl是否适合本

专业的教学、教师的技能和精力是否适应、学生是否适应、学校管理部门是否支持等问题。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自己分析的思路,通过病例分析,将学科理论知识与相关实践知识融汇贯通,强调了解剖学知识的实用性。病案讨论教学法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加深了解剖学与临床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贯彻启发性原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使教学相长。病案讨论教学法可以有效实现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双向渗透”,提高其学习效果,有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病案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病案分析讨论的准备、讨论到总结要花费较多时间;病案教学法需要学生从智力上和情感上积极参与、投入教学过程;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和启发学生临床分析和思维,使学生学会如何对病情剖析、归纳和总结。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通过对人体标本或活体进行ct扫描,利用三维制作软件重建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利用此人体数字化,人体结构

以三维方式清晰显示解剖细微结构作为教学的方法。可以将人体血管、神经等复杂、位置深结构及毗邻结构位置等清晰显示。优点是,结构放大,显示清晰,学生观看清楚,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充实内容,提高效率;教学内容更新及时,便于吐故纳新。但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注重学生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效果。缺点是,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且变换快,不易掌握,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易产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的问题,学生不易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要点内容;另外图片多,增强了直观性但留置的时间过短,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参差不齐,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亟待提高。

综合上述各类解剖学教学方法,我们逐步把理论教学从教室搬到实验室,边学边观察;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结合实际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临床实践知识;加强阶段性的测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考核等。

开放性课堂是除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外,利用课余时间,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进行观摩及操作以及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内,到图书馆等资料室查询相关学习资料的实践学习。开放性课堂教学方法综合了问题教学模式、病案讨论教学法及多媒体网络教学。下学期采取了开放性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解剖学课堂中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实验室方面,师生共同参与解剖学标本的制作,并将制

作合格的精制标本贴好编号及标签长期封存。鉴于尸体资源紧张,为了提高尸体资源利用率,实验标本首先需根据各个标本的具体条件,设计出尽可能多的且精制的符合教学的尸体标本。通过这样方式的学习,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解剖学结构,锻炼了实践操作的手技,且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升了全面分析判断能力。

理论授课方面,上一节课结束前预留题目方向,使学生对下节课讲授内容有所了解,开放性课堂选择在图书馆或覆盖校园网络的教室,上课后针对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一系列的查询、检索,然后学生、老师对题目进行课堂解析及相关知识点的总结。这使解剖学的知识做到了延伸和拓展,使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现实应用价值,进而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了对解剖学学习的兴趣,使其被动以考试合格为目的的学习动机转变为现实需要的自主吸取知识形式。经过开放性课堂的进一步引入,结果显示,下半学期的开放性课堂教学在调动学生人体解剖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及取得理想考试成绩方面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有些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计算机资源相对较少,校园无线网尚未完全覆盖;图书馆开放时间有限,收藏书籍、刊物、录像带、光盘、报纸及在线电子资源数量相对较少,且更新缓慢。这对开放性课堂教学会有所影响。开放性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编制思考题目,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提问者和答疑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的能力,提高自身素养。通过科研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到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进修增加跨学科知识的培养。

人体解剖标本的维护与保存体会 篇3

关键词:标本;维护;保存

中图分类号:G6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26-02

人体标本取材于尸体,经过人工精心制作而成,结构完全真实,与教学模型比较,标本用于教学,学生体会到的是真实的人体结构,大小比例与人体一致,所以人体标本是人体形态结构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观察解剖标本是学生认识正常人体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是,解剖标本需要一定的技术保存,通常需要长期浸泡在防腐液中(一般用4%的甲醛,即福尔马林液体),否则标本会霉变,甚至会变质腐烂。福尔马林液体是强刺激性液体,对呼吸系统影响最明显,长期接触有致癌作用。探索如何改进标本储存,即减少液体的刺激性,又减少标本霉变,保存与维护好解剖标本,使之成为学生实验实训项目的有力保障。

一、教导学生爱护标本

(一)爱护标本“从第一堂课”开始

护理专业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就开设了人体形态结构课程,老师可在上人体形态结构第一堂课时,把课堂设在解剖标本陈列室,让学生先参观骨头标本,再参观散发着福尔马林气味的人体解剖标本,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最多的是好奇,并且好问,问这些骨头是不是真的?那个胳膊是不是尸体上取来的等,同时还会感觉到一些不适应,比如福尔马林气体刺眼刺鼻,会让人感到流泪、恶心甚至呕吐。这时,老師应适时告诉学生看到的都是“货真价实”从人身上取材制作完成的标本,闻到的是福尔马林气味,福尔马林是防止标本腐败的保存液,作为护生,在学习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时必须接触标本,掌握人体的正常结构,今后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观看或者进行操作的人体解剖标本的获得很不容易,有些是花高价买来的,还有一些是遗体捐献自愿者捐赠的,我们要非常珍惜。通过介绍,让学生对那些为护理事业发展而献身的人们表达最崇高敬意。教师要从思想上培养学生对医学的尊重、解剖标本的尊重,增强学生上人体形态学实验课时的严肃性,减轻学生上人体形态学实验课的恐惧感。

(二)课前、课中和课后师生共同保护标本

每次上人体形态学实验课前,实验指导教师要根据每次的教学内容在实验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在上有关骨骼的实验内容时,可以事先整理4~6套全身散骨,将每一套进行编号,并将每一套散骨装入1个木箱中。在做实验课以前,通常要将解剖标本都先放在装满清水的桶里浸泡或者用自来水冲洗,因为,解剖标本是用4%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保存的,这种保存液非常刺眼刺鼻。清水中浸泡的时间在10~15分钟效果比较好,再把人体标本放置于垫有一层油布的实验操作台面上,在人体标本上加盖敷湿纱布,再用一层油布裹住,防止人体标本风化、干裂。这样操作,不仅能很好地保护人体标本,而且能把人体标本的刺激性气味降至最小,防止其发霉或腐烂。在上人体形态学实验课时,一般情况是教师先进行示范带教,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自己主动或相互监督在人体标本上进行辨认,这是实验教学两项重要的环节。老师在示范教学中要做出保护标本的表率,在使用解剖标本示教的过程中动作不能粗糙,动作不能太大,一般使用镊子在距离标本约1cm处指明人体结构,这样示教,既让学生看清结构,又减少对人体标本的损伤。同时,带教老师要加强课堂监督管理,学生在观察、辨认解剖标本的过程中,老师始终要在实训室里进行观察,对部分个别学生在自行观察过程中出现比较粗暴的动作时,要立刻进行制止,以确保对解剖标本的保护。在实验课结束时,实验指导教师要动员学生一起整理实验用的标本,比如,将实验用的散骨按原先编号的放入木箱之中,在观察完解剖标本后,要按规定将标本放回标本缸内,盖好盖子。

二、人体标本的妥善存放

(一)标本陈列室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人体标本陈列室还要安排专职实验人员负责管理

存放在陈列室的解剖标本,要进行标签标注。首先,每一件解剖标本上较大的结构要在相应处贴上与该结构名称一致的小标签;其次,把解剖标本装入标本瓶或标本盒后,要在容器外面贴上某件标本名称的标签。

(二)人体解剖标本的存放

解剖实训室按设计要求建造了尸体储存间、标本制作室和尸体处理间等。为了防止实训室细菌滋生,创造整洁的卫生环境,经常组织卫生清理,基本做到一周一小扫,一月一打扫,同时重视环境消毒。为了对实训室进行杀菌,还在各解剖实验室安装了紫外线灯进行照射杀菌。

防霉是存放骨骼标本时最要注意的,霉菌的生长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25℃~30℃为霉菌适宜生长的温度,相对湿度为80%~95%;所以,防霉可采取通风法和密封法来保存骨骼标本,并根据外部气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当温度较高时,采取密封法;当温度较低时,采取通风法。尽管福尔马林具有损伤人体呼吸道、降低人体白细胞等毒副作用,但作为人体标本灌注和固定制剂,目前尚无很好的可替代品。长期以来,国内外将福尔马林作为标本防腐固定剂被首选应用,但抑制霉菌生长效果不佳。目前,我院的解剖标本也是用4%的甲醛浸泡,教学中也深受液体挥发的刺鼻气体困惑,时间长了以后,标本还会霉变。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将标本浸泡液进行了配方,主要是降低甲醛浓度,加入乙醇、甘油及防霉剂等。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第153号公告已明确说明甲醛有致畸、致癌作用,同时可能诱发儿童白血病。一直以来,存放尸体、人体解剖标本一般是用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浸泡,福尔马林溶液主要成分是甲醛,它是会发生氧化、挥发和聚合沉淀的物质,刺激性气味也很强烈。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空气和水环境也被引起污染,现在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许多年以来,很多科研工作者在努力探索和研究如何减少甲醛用量的改进配方和能够替代甲醛的代用品。随着医学和科学的迅猛发展,在多种行业防腐防霉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在食品、皮革、木材等行业,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研究者尝试着把用于食品等行业的防腐防霉剂用作人体解剖标本的保存液进行探索,在降低空气中甲醛浓度和减少甲醛用量及替代品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方法是将甘油、壳聚糖、乙醇、Na2EDTA、山梨酸钾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制成浓度较高的原液,pH5~7。按照1∶5加水增量配方,搅匀后就可以使用。配方中,Na2EDTA是一种氨羧络合剂,也是一种金属离子络合剂和抗氧保色剂,性能有效而稳定。这种物质有抑菌作用,机理是能够络合微量元素如镁等而增强了防腐剂的防腐活性,镁等微量元素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有报道表明,Na2EDTA有明显抑菌能力,pH值对其防霉效果影响不大。与山梨酸钾协同使用,在中性及酸性情况下,无论是对细菌还是霉菌都具有明显的抑菌协同作用。壳聚糖是一种保鲜剂,成本也较低,在食品保存方面使用非常广泛,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壳聚糖因为有良好的保湿性、润湿性、成膜特性和强的抗菌保鲜防腐能力,闻起来没有味道且无毒,也非常容易降解。这种物质的作用机理,一是带负电荷的细胞壁与带正电荷的壳聚糖-NH3吸附,从而在细胞膜表面形成一层高分子膜,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发生了改变,营养物质向细胞内运输收到阻止,导致细胞质流失,细胞质壁分离,从而起到抑菌杀菌作用;二是壳聚糖可以渗入到细胞体内,细胞体内带有阴离子的细胞质会被吸附,产生絮凝作用,扰乱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而杀灭细菌。同时,壳聚糖具有良好的吸湿保湿功能,原因是壳聚糖分子中大量的-NH3和-OH强极性基团的存在,同时加上其成膜特性,因此,它可以保持裸露液面上的标本的湿度,解剖标本不容易干燥发霉。研究还表明,壳聚糖的抑菌活性受pH值影响较大,一般以为,壳聚糖对各菌株在偏酸环境下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乙醇有消毒杀菌固定作用,在配方中加入乙醇起增强渗透引导作用。由于配方中使用的材料,都已经在食品行业中广泛应用,是环保的物质,对人体没有危害,对空气、水也没有污染。解剖学属形态科学,标本在实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甲醛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影响了学生察看标本的积极主动性,大多数人不愿多翻看标本,实验示教时也远离解剖台。使用新保存液的实验室,学生动手观察标本愿望明显增强,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人体形态实训室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场所,是第二课堂,学生要提高、掌握解剖实训技能离不开这个重要的场所,减少福尔马林刺激,保持解剖标本完整性,是激发学生走进实训室、掌握解剖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海,林泽湘.解剖学人体标本保护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98-99.

[2]张友旺.我院的人体标本陈列室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1):70-71.

[3]董伟家,夏志恒,尚海峰.三种人体解剖标本保存液的比较,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3):75-76.

[4]刘满仓,石头岩.过氧乙酸混合液在标本防霉方面的应用[J].广东解剖学通报,1994,16(2):149.

[5]杨新东,郑建武,陈忠等.食品防腐防霉剂作尸体标本保存液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8,31(6):742-804.

[6]陈国伟,蒋裕芸,陈凌枫,等.生物标本保存方法的改进[J].解剖学研究,2008,30(3):238-239.

[7]杨新东,郑建武,陈忠孝,等.食品防腐防霉剂作尸体标本保存液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8,31(6):742-804.

[8]夏枫耿,姚朔影,黎婉园.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抑菌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1,(5):26-28.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绪论教学体会 篇4

关键词: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绪论,兴趣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从宏观到微观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科学, 是生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该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量大, 涉及面广, 需要记忆内容特别多, 使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绪论作为教学的开始, 是该课程第一堂课, 也是师生的第一次相见, 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后续的教学, 也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 学习兴趣就是学习者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倾向, 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绪论课上得好, 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学习的重要性, 还能使学生兴趣倍增, 产生学好该课程的欲望[1]。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收到了一定成效, 总结出该课程绪论教学的几点体会。

1 备课充分, 发现学生兴趣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 这里的备课不仅指选用合适的教材、理解把握教材、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建构主义认为, 离开了学习主体的建构活动不可能产生知识, 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研究方法。在当前新教改环境下更注重以学生为本, 因此教师更要充分备学生。一是备学生基础知识。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 这将有助于教师合理掌握课堂进度,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学生刚刚学完动物学, 课堂伊始, 若从动物学导入, 可以提问“前面已经学习了动物学, 大家能举出几种哺乳动物吗?”“这些哺乳类动物都有哪些基本特征呢?”等等。通过层层设问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 降低师生陌生感。同时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顺利导入课程教学内容。二是备学生课堂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反应, 调控课堂气氛, 进而以合理的速度引领学习。比如讲解组织学和解剖学这两个概念时, 若仅仅罗列叙述, 前者对学生而言相对较陌生, 如果从学生实验课常常使用的显微镜入手, 学生印象会比较深刻;后者从解剖、剖割来着手, 可轻而易举促进学生理解记忆。以这种方式给出的定义学生更容易理解, 更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备学生反馈信息。高校教师课后大多会由于科研等原因没有足够时间答疑解惑,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学生进行短暂交流, 也可以通过建立公共邮箱、QQ群等方式集中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及时从学生中得到反馈信息, 发现学生兴趣所在, 以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多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绪论课是激发学生对新课程向往,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使学生明白课程学习重要性的最佳时期。古人云:善教者, 学至于乐, 则己不自制, 故进也。也就是说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 其进步是很大的。因此合理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绪论课内容丰富, 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多。一是谚语导入。比如讲解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时可以从学生熟知的“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等着手, 从吃饭细嚼慢咽引到胃, 然后给出器官系统的具体定义, 并且指出十大感官系统的具体内容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讲解。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内容, 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结合具体事例。教材第二部分是介绍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 如果简单叙述会显得枯燥乏味,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介绍近代人体解剖学创始人维萨里时, 可强调维萨里与哥白尼齐名, 是科学革命的两大代表人物之一。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解剖学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也会对这样的人物甚至课程更加感兴趣。我国解剖学发展历史悠久, 关于宋慈的影视剧和文字记载都比较多, 而且被多数学生所熟悉。教师在进入主题前可提及《大宋提刑官》中“滴骨亲”的剧情;《洗冤集录》详细记载了人体骨骼及胚胎等, 而且它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这样的真实事例,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人体解剖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三是参与式教学, 师生互动。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可能帮助他们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2]。解剖学专业术语多, 学习起来困难大, 且多涉及空间结构, 大部分学生不能立即形成有形的认识, 而多次讲解又显重复啰嗦。如果教师能合理示教, 并引领学生到讲台互动,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不仅把教学内容从抽象的图片引到真实的肢体,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总之,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至关重要。

3 教学内容生活化, 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持续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应以学生为主, 真正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兴趣被大量分散, 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 普遍反感偏离实际较远的内容[3]。该时期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多数是初次远离父母, 刚刚开始学习照顾自己, 对身体健康比较关注。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目标就是传授人体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人体文化素质和健康保健意识。在讲解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学科分支时, 教师可以给出———动物学在前,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为中,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居后, 这些课程将会揭示人体的奥秘;神经生物学紧随生理学之后, 它是生物科学专业最后一门专业课, 是生命科学中的明星学科, 将揭示脑的奥秘。通过以上讲解学生明确了从前继到后续贯穿前后共4个学期的专业课程链顺序, 如果再加以分支———相关学科涉及免疫学、病理学、精神病学等, 密切联系人体形态机能和卫生保健的“生命之树”课程图即全面展现。学生就会认识到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现普及人体科学知识、增强学生健身意识和提高疾病防控能力的课程目标[4,5], 以及该课程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起到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视野, 又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保持了学习热情。

4 课堂板书条理化, 深化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 多媒体教学盛行, 其高效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内容繁多而学时紧张的困难, 用图片代替了教学挂图, 可操控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6]。但是, 也导致许多年轻教师只注重课件制作, 整堂课依靠课件开展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材中抽象复杂、枯燥晦涩的内容变得生动和直观,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方法。但是仅仅使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 难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如果在课件使用的同时适时在黑板一侧写上板书, 课程结束时, 黑板一侧有紧扣教学内容的工整板书, 不仅突出重点, 而且条理清晰。一课一小结, 一目了然, 课程导入时的问题、讲解发展历程时的人物事例、师生的课堂互动再次一一呈现。如此精心准备的教学环节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学习兴趣, 适应本课程的学习。

5 教师知识渊博, 延伸学生学习兴趣

绪论不仅是一门课的序言, 更是该课程的缩影, 看似简单但是涉及的范围非常广, 可谓涵盖了该课程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融会贯通全部教学内容, 讲解起来得心应手。其次教师应合理把握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正确理解教学大纲, 把握教学重、难点, 做到承前启后, 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起步比较早的形态学课程, 但是随着电镜技术、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的发展, 教材经5次改版, 需要教师及时关注课程新进展, 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最后教师上课时的精神状态、仪表等也非常重要。总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绪论课时教师就树立起良好的教学形象, 学生不仅会对教师信任和敬重, 也会热爱该课程的学习。

通过这样的绪论课教学, 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该课程是如此重要, 与身体保健和生活实际又联系密切”。学生对这门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自然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明炎, 侯赛榕, 毕振宇, 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剖学教学效果[J].解剖科学进展, 2009, 15 (4) :435-436.

[2]牛香兰, 霍小蕾, 李春雨, 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组织胚胎学教学实践[J].解剖科学进展, 2012, 18 (6) :581-583.

[3]刘延辉, 林文松, 李曼萍, 等.基于激发学习兴趣的绪论课实践[J].大学教育, 2013 (5) :56-57.

[4]潘国建.健身理念和方法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构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2 (4) :410-413.

[5]宋敏, 李世朋.高校生物教育专业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0, 18 (4) :56-57.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篇5

前言

人体解剖学主要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是医学生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必修课。根据2003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规划教材《正常人体解剖学》(严振国主编)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本教研室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及骨干教师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补充和调整,故编写了这本新的教学大纲,供中医、中西结合、针灸、骨伤、推拿、护理等本科专业使用。本教学大纲按照人体的九大系统,在每章每节中均列有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种层次的内容。力求达到本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并注意突出中医院校的特色,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通俗易懂,方便使用。

根据我院教务处规定的《解剖学》本科教学计划为82学时,整个教学过程采取课堂理论讲授和观察实物标本两部分,二者比例约为3:1。在教学方法上,将主要采用多媒体,应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并强调观察实物标本,在活体上摸认各种体表标志和脏器位置及血管神经走行的体表投影,并辅以挂图、模型、等综合教学法。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

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在每章每节中均清楚地划分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掌握的内容是人体形态结构最基本的知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重点内容,它要求学生达到充分理解、牢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的程度。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熟知、并加以记忆和应用。了解的内容是在重点突出的前提下,对本学科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了解。

绪 论

[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解剖学的分科及学习方法、解剖学知识和常用术语

[目的要求] 掌握人体解剖学定义、姿势、方位术语、切面术语。熟悉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划分。了解解剖学分科和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及方法] 1学时第一章

运动系统

[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为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部位骨的名称、位置及重要形态结构,特别是骨性标志;各部位骨的连结形式,各大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各部位主要肌肉的名称、位置、起止点及作用。

[教学课时及方法] 本章教学时数为19学时,理论教学13学时,实习教学6学时,采用挂图、游离骨标本、骨架、游离关节标本和完整尸体观察肌肉,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多看、多认、多摸、多记,加强提问,督促复习,并进行实物标本辨认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体表标志的概念。熟悉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掌握骨的形态和构造,了解骨的理化特征。

掌握躯干骨的名称、数目、位置,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以及主要形态结构:椎体、椎弓、椎孔、椎管、椎间孔、肋沟、骶岬、骶管裂孔、骶角、胸骨角、颈静脉切迹、剑突等。掌握上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以及主要形态结构:肩胛骨:肩胛冈、肩峰、关节盂和肩胛骨下角。肱骨:肱骨头、肱骨大小结节、外科颈、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内、外上髁、尺神经沟、鹰嘴。桡骨:桡骨头、桡骨粗隆、桡骨茎突。掌握下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及以下主要形态结构:

髋骨:髂骨、耻骨、坐骨、髋臼、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闭孔、坐骨结节、耻

骨结节。股骨: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股骨内、外侧髁。胫骨:胫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胫骨内踝。腓骨:腓骨小头和外踝。掌握颅骨的名称,数目以及以下主要结构和孔道:

眶上、下孔、枕骨大孔、翼点、枕外隆凸、乳突、颧弓、下颌窝、下颌头、下颌角。

鼻中隔、上、中、下鼻甲,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颅前、中、后窝、内外耳门、垂体窝。第三节

关节掌握关节的主要结构。了解骨连接的类型、关节的辅助结构及关节的运动。

掌握脊椎及胸廓的组成;脊椎的生理弯曲;椎间盘的形态结构。熟悉椎骨间的韧带、关节;胸廓的形态。了解脊柱、胸廓的功能。

掌握肩、肘、髋、膝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了解腕关节、距小腿关节的组成及运动形式;骨盆的组成;足弓的组成。了解颞下颌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第四节

肌肉

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梨状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膈肌的位置、起止、作用和三大裂孔。熟悉肌的分类、形态、构造及辅助装置;腹肌的层次、起止和作用。了解头面肌、颈深肌群、前臂屈伸肌、小腿各肌群的名称、位置以及排列关系。第二章

消化系统

[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包括消化管(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肝、胰)和腹膜。

[目的要求] 掌握消化管各部分的位置及重要形态结构;消化腺的位置、形态及体表投影,输胆管道的组成;腹膜腔及腹腔的概念。

[教学课时及方法] 本章教学时数为7学时,理论教学5学时,实习教2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多媒体教学,并加强提问,督促复习,并进行实物标本辨认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了解消化系统的一般功能。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掌握咽峡的组成;舌的形态、粘膜上的舌乳头;腮腺的位置和腮腺管的开口部位。熟悉口腔的构造和分部;牙的形态构造。了解牙的出牙和牙式;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二、咽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腭扁桃体的位置。熟悉咽部的结构和交通。

三、食管掌握食管的位置和生理狭窄。

四、胃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熟悉胃壁的构造。

五、小肠

掌握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分部和各部的主要形态结构。了解空肠、回肠的位置和结构。

六、大肠

掌握大肠的分部和位置,盲肠和结肠的特征性结构;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直肠的弯曲和结构,肛管的形态结构。熟悉直肠的毗邻关系。第三节

消化腺

七、肝

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道的组成和开口部位。了解肝的功能。

八、胰掌握胰的位置、形态、胰管的开口部位。了解胰的功能。第四节

腹膜

掌握壁腹膜、脏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盆腔内的腹膜陷凹。

了解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网膜和系膜的位置、形态结构,腹膜的一般功能。第三章 呼吸系统

[教学内容]肺外呼吸道(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肺以及胸膜和纵隔。

[目的要求]掌握肺外呼吸道各部的位置及重要的形态结构;肺的位置、形态、分叶及体表投影;胸膜、胸膜腔、胸腔的概念;纵隔的定义。

[教学课时及方法]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理论3学时,实习1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并对实物标本进行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

了解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肺外呼吸道

一、鼻掌握鼻的组成,鼻腔的分部和固有鼻腔的形态结构。熟悉固有鼻腔粘膜的分部。了解外鼻的位置和结构。鼻旁窦(见运动系统)

二、咽(见消化系统)

三、喉掌握喉的位置、主要喉软骨,喉粘膜的主要形态结构。熟悉喉的连结,喉腔的分部。了解喉肌。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掌握气管的形态、位置和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第三节

肺 掌握肺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分叶。

了解肺内支气管。第四节

胸膜和纵隔

五、胸膜掌握胸膜、胸膜腔和胸腔的概念,壁 胸膜的分部,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六、纵隔

了解纵隔的位置、分部和内容。第四章

泌尿系统

[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为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目的要求] 掌握上述器官的位置、形态及结构特点。

[教学课时及方法] 本章教学时数为2学时,理论1学时,实习1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并对实物标本进行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

了解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掌握肾的形态、位置和内部结构。

熟悉肾的被膜。第三节

输尿管

掌握输尿管的位置、毗邻和生理性狭窄。

熟悉输尿管的分段。第四节

膀胱

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膀胱壁的构造。第五节

尿道

掌握女尿道的位置、结构特点及开口部位。第五章 生殖系统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男性内生殖器如睾丸、输精管道及附属腺;女性内生殖器,如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教学要求]要求掌握上述男、女内生殖器各器官的名称、位置及形态结构。

[教学课时及方法]本章教学时数为5学时,理论4学时,实习1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并对实物标本进行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

掌握生殖系统的组成。

了解生殖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男性生殖器

一、男性内生殖器

掌握睾丸的位置、形态和结构;输精管的位置和分段;前列腺的位置和形态;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和弯曲。熟悉附睾的位置、形态;精索的位置和组成。了解射精管、精囊腺、尿道球腺的位置和开口。

二、男性的外生殖器掌握男尿道的分部、狭窄和弯曲。了解阴囊的结构;阴茎的分部和构造。第三节

女性生殖器

三、女性内生殖器掌握卵巢的位置和形态;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和结构;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姿势。熟悉子宫和卵巢的固定装置。了解子宫壁的结构;阴道的位置和开口。

四、女性外生殖器熟悉会阴的概念;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了解女阴的形态结构。

第六章 循环系统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为心血管系统(心、动脉、静脉),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结及脾)

[目的要求] 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各腔结构,心的传导系,动脉供应及心包等,各部位动脉干的名称,位置及重要分支,主要的摸脉点和止血部位;各部位主要静脉干的名称,起止和注入部位。淋巴导管的起止、收集范围及脾的位置和形态。

[教学课时及方法] 本章教学时数为14学时,理论10学时,实习4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并对实物标本进行小测验。第一节 概述

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

了解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一、总论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组成和功能意义。

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含义及其作用。

二、心

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各腔结构、传导系及动脉供应。

熟悉心壁的构造,心包的分部及心的体表投影。

三、动脉

(一)肺循环的动脉

熟悉肺动脉干的起点及分支。

了解动脉韧带的位置、形成及意义。

(二)体循环的动脉掌握主动脉起止、分部及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颈总动脉的起止和分支;腹主动脉起止及成对和不成对的分支;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的位置及作用。

熟悉上、下肢动脉主干的分段名称,颈外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髂内动脉的各自分布范围。

了解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及位置;胸主动脉的分支和分布范围。

(三)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投影、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熟悉颈总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的摸脉点和止血部位。了解上述动脉的体表投影。

四、静脉

掌握上、下腔静脉的组成和收纳范围;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内、外静脉的组成、收纳范围和汇入;门静脉的组成、位置、属支、收纳范围和侧支循环。

熟悉肺静脉的起止;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大、小隐静脉的起始,走行和汇入。

了解静脉的结构特点;肋间静脉、奇静脉、胸廓内静脉、肾静脉、睾丸静脉、腹前壁浅、深静脉的起始和汇入;颅内、外静脉的交通;直肠静脉丛的组成和回流。第三节

淋巴系

掌握淋巴系的组成;胸导管的组成、走行位置、收纳范围和汇入;淋巴结的形态;脾的位置及形态。

熟悉淋巴循环途径和右淋巴导管的组成及收纳范围;乳房和直肠的淋巴 引流;脾的功能。

了解下颌下淋巴结,颈外侧浅、深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位置,收纳范围及汇入。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教学内容]第七、八两章包括内分泌器官(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胸腺)视器主要有眼球和眼副器;前庭蜗器主要是外耳、中耳和内耳。

[目的要求]掌握各内分泌器官的位置及形态。眼球壁的层次、分部和结构,眼球内容物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作用。眼副器的组成及功能。外耳、中耳、内耳的组成分部及结构特点,位觉感受器及听觉感受器的位置。

[教学课时及方法]本章教学时数为7 学时,理论5学时,实习2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并对牛眼进行现场解剖。第一节

概述

掌握内分泌腺的分类。

了解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内分泌器官

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的位置和形态。

了解上述各腺的一般功能。第八章

感受器第一节

概述

掌握感觉器的组成。

了解感觉器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视器

掌握眼球壁各层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主要形态结构;房水的产生、循环及意义。

了解晶状体、玻璃体的位置和作用;视网膜视部的组织结构。

熟悉结膜的分部 ;眼泪的产生及泪道的组成。

了解眼睑的形态结构;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第三节

前庭蜗器

掌握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分部;鼓膜的位置、形态和分部;中耳的分部和三块听小骨的连结;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

了解外耳道的特点及意义;幼儿咽鼓管的特点及意义;乳突小房的位置及意义;声音传导的途径。第九章

神经系统

[教学内容]神经系统概述、脊髓和脊神经;脑和脑神经、传导路,自主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及脑的动脉供应。

[目的要求]掌握神经系统常用术语;脊髓的外形和内构;四大神经丛的位置、组成及重要分支;脑的分部及形态结构,脑神经的名称、数目及分布范围;各传导路的具体途径;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作用;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重要结构,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脑动脉的来源,分支及分布范围。

[教学课时及方法]本章教学时数为23学时,理论17学时,实习6学时,采用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及电影教学。第一节

概述

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及常用的术语(反射、反射弧、灰质、白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或传导束、神经)。

熟悉神经系统的构造、神经元的分类及突触的概念。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节段区分。

熟悉脊髓灰质的形态结构及白质中的重要传导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皮质脊髓束。)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和脊髓的一般功能。

二、脊神经

掌握脊神经的数目、组成及纤维成分;四大神经丛的组成和位置;膈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及其两大分支的行走位置及分布范围;坐骨神经主干的体表投影。熟悉腋神经、肋间神经、隐神经、阴部神经、臀上皮神经的行走位置及分布范围。了解脊髓对皮肤的节段性支配。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一、脑

(一)脑干

掌握脑干的位置、分部;脑干内主要传导束及网状结构的概述。

熟悉脑干的形态;薄束核和楔束核的位置。

了解主要脑神经核的名称和位置。

(二)小脑掌握小脑的位置和外形;了解小脑的构造及对外联系。

(三)间脑掌握间脑的位置及主要分部;了解背侧丘脑、下丘脑、后丘脑的一般功能。

(四)大脑:

掌握大脑半球的位置、形态、分叶及其主要沟、回;主要的皮质中枢(躯体运动和感觉、视、听、运动性语言、内脏运动等中枢);内囊的位置分部及主要的传导束。了解基底核、纹状核、边缘系统的概念。

三、脑神经

掌握脑神经的数目、名称及分布范围;视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的主要分布范围。了解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第四节 传导路

掌握浅感觉传导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锥体系运动传导路。

了解视觉传导路及内囊损伤。第五节

自主神经系统

掌握内脏神经系统的区分及分部;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位置。

熟悉交感干的组成及位置。

了解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分。第六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

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名称、硬膜外腔、硬脑膜窦、蛛网膜下腔的概念;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

了解脑室名称、蛛网膜颗粒、脉络丛、上矢状窦、乙状窦、海棉窦、大脑镰、小脑幕、小脑延髓池的位置及意义。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掌握大脑中动脉的分布范围;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及意义。

熟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来源和分布范围。

了解脑的血供来源,脑静脉回流途径。主要参考书目

(一)河北新医大主编:人体解剖学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7月

(二)邱树华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三)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四)刘芳主编: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三版

(五)吴先国主编,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四版

(六)彭裕文主编,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五版

(七)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五版

(八)袁尚荣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微课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初探 篇6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微课 应用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器官位置、形态、结构、毗邻关系、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的形态学范畴,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医学各学科的先修课。解剖学课程内容庞杂,理论描述抽象难懂,学科中的医学名词繁多,多数情况下需要死记硬背,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已经逐渐进入了一个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全新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正逐渐的深入到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教学中,它也将日益成为我们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新方法、新手段。

一、传统解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板书和讲解来传递知识,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过程单调,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解剖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运用电脑软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了编辑,以最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了知识信息,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但是多媒体教学方法也有它的缺点,例如: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看清楚屏幕上的内容就需要拉上窗帘,这样就会使教室的光线变得昏暗,从而就会使学生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影响听课效果。解剖学实验课的教学一般都是由教师利用挂图、标本、模型等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识别、观察和记忆。由于对解剖标本有恐惧、怕脏的心理以及福尔马林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使得学生不愿意靠近、接触人体标本,教师示教时,有的学生捂着鼻子离得很远,教师示教完后学生不敢亲自触摸观察,影响了实验效果。并且近些年,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尸体标本日益短缺,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很多尸体标本都是反复使用,一些结构也已经破坏,这也会影响学生对一些解剖结构的掌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寻找新方法、新手段来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解剖的兴趣。

二、微课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1.微课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微课”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能够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应用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可以减少学生因长时间观看解剖视频而产生的枯燥感和乏味感。(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的某个重点、难点、疑点内容,主题突出,更加精简。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每一器官或者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等,甚至可以放大“解剖”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剖形态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3)资源容量较小。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微课可以营造出相对灵活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特点和学习进度自行决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并且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需要的解剖学视频资料。2.微课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微课这些特征的认识,我们感到微课是能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在制作微课时应当:(1)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围绕某一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解某一器官时,要用最短的时间将该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和毗邻关系等讲清楚、讲透彻;讲解某一部位的解剖操作时,要录制该部位操作时的具体过程,要一边操作一遍讲解,并要强调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2)由于微课要求教师要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将重点、难点、疑点讲透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录制微课之前做好教学设计,其中包括如何运用简明、扼要、生动的语言来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记忆深刻;如何进行操作可以使学生看的清楚;如何使用标本、模型能够将知识点讲透彻等。(3)要充分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辅助方法。如三维图像、动画、视频等,将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更加直观、清楚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例如,在讲解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时,由于神经系统的传导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只是用文字进行描述,学生就只能是越听越糊涂,也会产生惧怕、厌烦的心理。此时,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三维图像、动画等方法来演示神经传导的动态过程,使抽象的传导过程形象化、立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深刻。(4)微课的内容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在不断更新和进步,教师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录制一些新的与解剖学相关的医学前沿知识的微课视频,上传到校园网上的解剖微课视频资料库中,不断地丰富微课视频的内容,供学生进行学习使用!综上所述,传统的解剖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可以运用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它能够使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在课下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的内容,重点掌握课上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微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解剖学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解剖学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解剖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微课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解剖学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柯荔宁,张海,黄文华.基于网络资源的现代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136-138.

[2]王登科,戴新文,朱继红,等.《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改进与实践[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34(6):100-102.

[3]郭海旺.解剖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20-121.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 篇7

1 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了记忆效果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形态学科,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和板书为主, 借助挂图、模型以及实物标本等辅助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总有部分学生对枯燥乏味的人体解剖学毫无兴趣, 上课不用心听讲, 说话、甚至睡觉等。由于学生对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兴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图片、动画、视频影像、声音等多样化的表现手段, 能多方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清晰的、直观的、全方位的、甚至可以立体化的把解剖形态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 不再抽象枯燥, 并具有较高的趣味性, 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 学员听课的注意力更集中, 学习解剖学的兴趣更浓厚, 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也更牢固了。

2 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典型的形态学科, 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出现两难局面:即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时少、内容多。人体解剖学在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而教学时数却大幅度的减少了 (护理专业为90学时) ,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有些内容甚至增加了;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展示大量的挂图模型和标本配合教学。尤其是挂图, 在教学中有的挂图前后需要反复展示, 即费时又费力;三是大量的板书占用了很多课堂的讲授时间。学生难学主要表在:人体组织解剖学枯燥乏味, 抽象、逻辑性不强, 名词多、结构复杂, 难理解、难记忆等。因此, 人体解剖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其结果是教师劳动强度大, 教学效率低, 教学效果差等。如何解决人体解剖学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一矛盾呢?笔者体会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将这一矛盾迎刃而解。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要制作适合本课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中, 对人体解剖学多媒体素材的采集除图谱、模型及标本外, 还应尽量采用显微摄像、照相、照片扫描等方法, 以保证所反映结构的真实性、客观性。其图像资料中有人体解剖彩色图片、光学显微镜下组织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组织图片和组织模示图等。此外, 还有相应合理搭配的文字资料, 把过去花大量时间需要板书的内容精心组织归纳, 力争系统化、条理化、表格化, 使其概念清晰, 重点突出。把大量的图像资料及精心组织的文字资料用多媒体搬到课堂, 这些过去无法真实表现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结构、细胞结构、甚至超显微结构内容, 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较真实客观的展现给学生。把过去枯燥无味、难理解、难记忆的内容, 变得真实、客观、生动起来, 使学生对其形态、结构一目了然, 易理解、易掌握。从而降低了教师的讲授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 提高了教和学的效率。

2.2

在人体解剖学课时少、内容多, 有的内容甚至还增加了的情况下, 如果我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理论课讲授的时间总觉得不够用, 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而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以及时间少这一矛盾。其主要优点表现在: (1) 由于人体解剖学其形态和结构需要大量的图像来展示、说明, 对此, 多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计算机多媒体信息量大, 所展示的图像及其结构又很清晰。课堂上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 不但方便了教学, 而且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联想。这样利用多媒体教学费时不多, 收效很大, 既解决了内容多, 课时少的矛盾, 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课堂负荷, 提高了教和学的效率; (2) 多媒体教学, 鼠标一点就可以将大量的图像及文字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因其照片图像真实、直观, 减少了过去单凭教师讲述来想象组织结构或空间结构所造成的学生理解的偏差。同时, 也大幅度减少了教师描述组织、器官形态及其结构特征的时间, 把节省下来的讲述时间, 用来加强课堂中师生互动与交流。采用设疑与提问的方式, 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人体组织、器官形态和结构的深入思考, 以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 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人体组织解剖学采用多媒体教学, 不但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的青睐, 提高了教学效率, 而且还推动了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 一是加强人体各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二是密切联系其他医学基础学科;三是结合临床, 只要能与临床结合的解剖学知识尽量与临床教学结合, 以加强解剖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解剖与临床结合的相关问题设疑与提问, 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把基础知识运用于临床的实践能力, 解决学以致用, 避免学用脱节现象, 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形态学基础。四是加强实验,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上看,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试题难易程度相当, 高分数段人数大幅度提高, 不及格人数大幅度降低, 这同于叶广材、钟遂平在《解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一文中对3个年级学生解剖学总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后的发现:用传统教学的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明显低于用多媒体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 而同样用多媒体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则无明显差异。

多媒体在人体组织解剖教学中的应用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某些章节中的解剖形态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方法展示并非最佳效果。如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及肌, 直观、形象, 看得见、摸得着,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摸。将大量的人体骨骼及肌标本供学生一边看、一边摸一边学,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加强学生的记忆。

摘要: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以教学设计为基础的多媒体组合教学与解剖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正逐步得以推广。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影像及其他等声像素材, 既解决了解剖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课堂负荷, 提高了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模式,组织学,解剖学

参考文献

[1]李学农, 陈庆.论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启示.医学教育, 1994, 12:37—39.

[2]王利民, 刘洪福.多媒体在系统解剖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53—54.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 篇8

1 师资培养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2], 留学生教育也不例外, 因此, 建设一支解剖学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英语精湛并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授课艺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是留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前提和关键。

1.1 对师资的基本要求

作为留学生的主讲教师, 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本素质: (1) 具有较为精湛的业务素质, 包括扎实的解剖学专业知识和授课艺术; (2) 扎实的专业英语水平; (3) 较好英语口语和听力。

1.2 挑选师资的基本条件

主讲教师的挑选:将第 (1) 和第 (3) 条作为挑选的基本条件, 符合条件的有2名教师, 其中教授1名, 副教授1名。后备教师的挑选:将公共英语较好的6名青年教师作为后备教师。

1.3 师资的培养

师资和人才梯队建设一直是我们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留学生教学的师资也是我们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以学科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为龙头, 以2003年申报成功的“人体解剖学省级精品课程”和2008年获批的“形态学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契机,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 通过6项具体措施加强了留学生的主讲教师和青年后备教师的培养, 也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体解剖学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1) 开办英语口语班:聘请外籍教师兴办三期英语口语班, 每期1个月, 利用晚上、周末和假期开课。 (2) 出国培训:先后派遣2名教师, 分别赴美国和以色列著名高校学习语言和解剖学的教学。并将分期分批派遣6位青年后备教师赴欧美国家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或做访问学者。 (3) 开展中国本科生的双语教学:与2000年开始,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就在临床医学专业中, 选取英语基础较好的班级, 开展系统解剖学的双语教学[3]。 (4) 全英文的学术讲座:参与三峡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组织的学术讲座。三峡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是以团队引起的留学回国人员组建而成的研究实体, 采用了北美研究机构的做法, 每周周五的中午举行1次Lab.Meeting, 由2人主讲, 一人讲实验进展, 一人讲较新的医学英文文献。 (5) 加强英语交流:在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教研室等形态学范围内营造较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尽量用英文相互交流;并举办了英语角, 每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要求每位入选的教师每天通过MP3、电脑和电视听英文节目30min左右, 以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4]。 (6) 聘请高素质的外籍教师指导教学:通过对两名主讲教师的重点培养, 基本具备了留学生的主讲教师所需的三方面的基本素质后, 我校于2004年开始招收留学生。本教研室也分别于2004和2005年聘请了2名外籍教师, 进行人体解剖学的讲授和对教师的指导工作。

2 教材和课件准备

2.1 教材

印度、尼泊尔和马尔代夫属南亚国家, 这些国家的留学生英语基础好, 绘画能力强, 思维习惯和英语口语及文学表达有些特点, 如果使用美国及英国或国内的某英文教材, 难以完成这些国家关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和任务。因而我们选用了在印度较为权威的人体解剖学专家Chaurasia BD主编的“Humam Anatomy”第四版教材, 该书共分三册:Upper Limb&Thorax;Lower Limb, Abdomen&Pelvis;Head, Neck&brain。根据8年的教学实践, 作者认为该教材涵盖了人体解剖学教学计划的所有内容, 且思维习惯和图像也符合南亚学生的特点, 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2.2 教学安排

教学大纲是教学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 是教和学的依据。如何根据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使留学生教学能顺利开展的关键。最初, 本教研室照搬了印度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其具体内容是:人体解剖学包括组织学、胚胎学、部分遗传学、大体解剖学、神经解剖学和少量放射解剖学, 总学时为448学时, 其中理论授课192学时, 实验课256学时, 教学时间为一学。经过3年的运行, 经消化吸收后, 在近5年的教学大纲是与国外同行专家共同协商, 密切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南亚国家的职业医师考试或到其他发达国家就业的要求, 结合中国的国情, 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将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分开, 人体解剖学总学时264学时, 其中理论128学时, 实验124学时。招收留学生的最初3年和最近5年之间, 人体解剖学教学计划的具体教学时数出现了一些变化, 具体见表1。

2.3 课件及教学

开始的一年时间里, 认真与外籍教师一起备课, 采用幻灯加板书和板图的方法进行理论教学, 通过尸体解剖进行实验课的教学, 1名外籍教师和中国主讲教师共同完成全部教学内容, 任务对半, 交替进行。当外籍教师上课时, 随堂听课和辅导学生, 并完全参与外籍教师的教学, 了解教学体系和解剖知识教学的深度、考试及课堂上对留学生的管理。

进入第二年时, 中国主讲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经外籍教师修改及讨论后, 由中国主讲教师上课, 外籍教师进行听课和评课。这两年的教学实践非常重要, 自2006年以来, 解剖教研室不再聘请外籍教师, 由两名主讲教师独立承担留学生人体解剖学的全部教学内容, 经过前后8年的实践, 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近2年, 6名后备中青年教师各自也能独立的完成1~2次留学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 人体解剖教研室将用2~3年的时间, 让中青年教师能均衡的承担留学生的教学任务。

3 实践

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安排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一个局部 (如下肢) 的理论和实验课放在一个时间段中, 但两者不一定完全同步, 见表2。

准备较充足的尸体。我们安排每8~10名学生解剖1具尸体, 每侧由4~5人解剖, 这样可以做到每名学生都能很好的动手。

实践内容充分、得当。每次安排解剖1个小的局部 (如股三角) , 安排暴露10~15个结构, 每个结构1分, 并在下课前10min考核, 并计分。

实验小结。每次考核结束后, 对各组进行点评, 对结构暴露较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让每一组自然形成一位优秀的学生为核心进行学习, 并能主导实践的顺利开展。

4 考试

理论考试:每学期进行两次理论课测验, 第一次满分为30分, 第二次满分为70分, 两者相加为学生该学期的理论总成绩, 若低于60分, 就应补考理论。为了防止学生考试作弊, 凡考试试卷多设计问答题, 题量多, 范围广, 每题不要太深, 分数不要太多。多选题可以分开设计, 先考多选题, 一定时间后就收卷, 避免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作弊。

实验考试:每学期进行两次实验课测验, 第一次满分为20分, 第二次为30分, 两者相加为学生该学期的实验总成绩, 若低于30分, 就应补考实验。实验课测验考解剖结构, 一个结构一分, 停留时间为30s。

改革考试方法:除了以上理论与实验考试相结合、期末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外, 我们每学期均进行口试, 口试主要将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给学生出一些思考题, 事先发给学生复习准备, 学生从中抽取3个题目进行回答。每学期的第十周为考试周, 不上课, 只对阶段性的解剖内容进行理论和实验测试。

8 年的留学生教育, 迄今为止, 已经有两届留学生学成回国, 2008届19名, 2009届157名, 参与了国内的职业医师资格考试, 截止2009年底, 60名留学生通过了国内的职业医师资格考试, 高于他们本国的平均水平。留学生认为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让他们具备了较扎实的基本功。既便如此, 我们的留学生全英文教学尚处在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更需要与其他高校的同行教师进一步深入讨论和研究总结, 在教学中多总结和积累好的教学经验, 探索出提高留学生全英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Reitmanova S.Cross-cultural med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J].Bratisl Lek Listy, 2008, 109 (2) :82~8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至2020年) 。中国网 (china.com.cn) , 2010-03-01.

[3]瞿佐发.系统解剖学双语教学的比较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 6 (1) :18~20.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 篇9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经典的医学形态科学,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既是医学课程的基础, 又是临床医学的必经之路。但是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解剖学也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如何使解剖学教育适合新形势的需要, 使这门古老的形态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 是摆在每一位解剖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1]。

2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1 有利于学生学习

人体解剖学的名词繁多、内容多而枯燥, 知识点间的关联性不强, 逻辑推理少;同时,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几何体, 单纯的挂图、录像和模型等与活体结构相差甚远。挂图清晰度差, 无法实现;尸体因为反复利用造成破损, 会误导学生, 并且不利于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建设。总之, 这种平面、静态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器官复杂的形态结构、毗邻关系以及整体性, 很难达到全面展示的效果, 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多媒体教学将教材中抽象、复杂的知识通过文字、图像、影像等反应出来, 使枯燥晦涩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更好地展示器官的形态、结构, 把静态的教学转变为动态、直观的教学, 通过大量的图片、影音、动画等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扩展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效果,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消除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的障碍, 降低学习的难度, 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获得生动直接的感性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 不断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运用能力等的全面发展[2]。

2.2 有利于解剖动态内容的展示

人体解剖学中动态性比较强的内容, 通过常态教学, 很难使学生有直观和透彻的理解, 而多媒体却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首先, 运用CAI (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件, 将解剖学的动态内容, 重新构建三维立体图象, 使学生能从人体的体表一直观察到深层结构, 并可随时从不同部位, 角度反复观察;其次, 通过三维动画和实体录像等形式, 将深奥的理论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出来, 使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简单, 有利于学生对解剖结构的掌握,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3]。

2.3 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 各校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新增了课程门类, 教学计划不断调整, 人体解剖学授课学时被反复减少, 但教材未变, 使得教学课时非常紧。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解决学时矛盾, 增大信息量, 有效扩展课时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时, 可以快速调出各方面的信息, 有选择地应用于教学, 可实现医学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 有利于医学知识的融合,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多媒体教学在人体解剖学中的运用, 增加了信息量, 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知识的相关性与临床应用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有利于知识框架整体性的形成。

2.4 有利于教学相互发展

CAI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虽然在解剖教学中发挥了强大的优势, 把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易于接受。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 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 完成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知识和角色转换;多媒体教学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挑战, 只有全面掌握新知识和新方法,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的良好环境[4]。

3 多媒体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生动、信息量大、高效率、交互性强、时空容量大和对宏观微观的通透性强的特点, 促进人体解剖学的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1) 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 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适当板书, 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必要的笔记思维训练过程;培养学生亲手解剖和观察标本, 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所学习的理论, 提高实验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当提问、展开讨论, 结合丰富的形体语言,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互补长短,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课件应该图文并茂,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授课内容深入理解认真备课, 并对授课内容融会贯通, 讲解时深入浅出, 将所教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表达出来, 要遵循针对性、适时性、适度性原则, 留出时间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 与学生交流, 并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调整, 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 从形象到抽象认识过程的飞跃, 使教学过程达到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5]。

总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手段引人系统解剖学教学活动中是必然的趋势, 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 我们也看到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 仍然需要两者有机结合,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可见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医学基础课的基础, 也是医学临床课的基础。医学中1/5~1/4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因此, 通过多媒体有效辅助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 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每一位人体解剖学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郝剑鸿.多媒体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 2010, 8 (15) :192.

[2]林奇.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设想[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4 (14) :208-210.

[3]柏树令.解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 2006, 14 (29) :130-132.

[4]刘海英, 王灵战, 王立群, 等.多媒体技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 2 (13) :101-102.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 篇10

关键词:工学结合,临床医学,对口生,人体解剖学

对口生是指通过对口高考录取的学生。对口高考是国家为了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满足职业中专优秀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 根据自愿的原则, 学生毕业时参加中职阶段所学专业的升学考试 (对口高考) , 被高校录取后, 继续学习该专业, 其中医学类对口生占很大的比例, 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 近年来招生数量快速增加。与高职普招生相比, 高职对口生入学前进行了医学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实习, 有较好的人体解剖学基础, 且有一定的临床实习经历, 对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及其临床运用也有一定的体会。如果教师按传统方法把解剖学知识从头至尾讲授完, 不仅时间紧张, 而且枯燥乏味, 特别是理论课, 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教学效果不理想[1]。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医学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方面, 积极探索基于工学结合, 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思路[1]。

笔者近几年在高职对口生医学基础课——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对口生与普招生不同的学情特点, 使用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提高了对口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对口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2], 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 将学习与未来职业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教育资源, 让对口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 在校内、校外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 提高对口生的综合素质, 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现将一些体会归纳如下, 供大家参考, 以共同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1 对象和分组

对象为2012级、2013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各100人。将2012级随机编成1班和2班, 每班50人;将2013级随机编成1班和2班, 每班50人。1班均为实验组, 2班均为对照组。实验组对口生入学时的学业成绩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教学计划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材均采用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案例版) , 使用同一课程标准, 由同一教师授课。在总学时 (96学时) 不变的情况下, 调整实验组各章节的学时安排, 同时减少理论学时, 增加实验学时, 实验组的教材内容及学时安排见表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的安排计划 (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为3:2) 。

2.2 课堂教学

实验组采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时, 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与本章解剖学知识相关的临床病例, 供对口生分析、讨论, 对口生结合学过的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实习等经历进行探讨, 拓展对口生的解剖学理论知识并提高其分析病例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泌尿系统时举例:患者, 女, 28岁, 已婚, 晨起后感觉乏力、头痛, 下午出现畏寒, 继而出现发热、腰部酸痛伴尿路刺激征。既往身体健康, 近两周有过会阴部皮肤感染史。体检:急性病容, 体温39.5℃, 脉搏110次/分钟, 血压130/80 mm Hg, 右肾叩击痛阳性。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15×109/L;尿常规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 红细胞少许。临床诊断:尿路感染 (逆行性) 。问题: (1) 诊断依据是什么? (2) 请分析其解剖学基础知识。让对口生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泌尿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及结构等知识。以案例为中心, 以对口生为主体, 步步深入, 使对口生掌握必要的解剖学知识, 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对口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3]。根据课程内容需要, 教师可适当引入PBL等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法。

2.3 实验教学

实验组:在每次实验课前, 教师除准备必要的系统解剖标本、模型外, 还应提前制作相应的临床应用解剖标本和模型 (如注射术、穿刺术、气管插管术、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鼻饲术、心内注射术等解剖标本和模型) 及相应的临床操作器械 (如腰椎穿刺包、胸腔穿刺包、骨穿包等) 。对口生先观察系统解剖标本和临床应用解剖标本, 再在大体标本或模型上模拟临床相关操作 (如注射术、穿刺术、静脉输液术、气管插管术、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鼻饲术、心内注射术等) , 在操作中回顾、思考相关解剖学知识。在此过程中, 教师和对口生可相互提出与操作相关的解剖学问题, 相互讨论, 并在解剖标本上找出问题的答案, 最后让对口生代表结合操作对本次解剖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补充。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 对口生再观察标本、模型, 最后教师总结。

3 结果

教学结束后,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口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民意测验, 并对对口生进行访谈、技能考核等, 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见表2。采取统一命题及考试的方式, 对两组对口生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4], 见表3。

结果表明, 实验组对口生的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引入工学结合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其教学效果更好。

4 讨论

4.1 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工学结合就是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 在应用中学习, 在学习中应用, 理论与实践结合, 以用促学, 学用结合, 提高对口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是由卫生职业高中、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经过高考统一录取的学生。与普招生相比, 对口生入学时有比较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理论知识 (对口高考科目有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医学专业课程) 及一定的临床实习经历, 为工学结合 (案例教学和模拟临床实验操作) 模式教学提供了人体形态结构和临床基本操作的理论基础, 对口生不需花过多时间进行课前准备, 课堂上进入状态快。但由于中专 (或职高) 阶段实验条件有限、实习时间短、实验能力及临床操作能力欠缺, 所以实施工学结合为对口生提高临床操作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

4.2 对口生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点

通过模拟临床操作、案例分析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 让对口生感到学有所用, 提高其学习兴趣及自主参与意识;让对口生直接面对临床问题 (案例、临床操作) , 从实际出发, 逆向学习解剖学知识, 使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用, 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样, 不仅使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而且加深了对口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 对口生之间的合作、师生的教学互动, 增强了对口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促进了对口生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培养了对口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4.3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1) 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欠缺。大部分教师长期单纯从事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工作, 学历低, 临床理论知识更新不及时, 缺乏临床工作经验, 对于案例编写的合理性、临床基本操作的准确性把握不够, 甚至个别教师不适应教学改革, 耐心不够,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 教学资源 (标本、模型等) 不足等也是制约教学改革的因素。为了提高工学结合在对口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我校积极组织人体解剖学教师脱产学习, 到临床一线强化临床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 请临床一线医师介入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并积极筹集资金购买应用型标本、模型, 以保证该项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更苏, 李朝鹏, 孙孟军.专科层次护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6) :78-79.

[2]李英, 程建青, 邓超, 等.护理本科教育中加强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3) :55, 69.

[3]高黎明.成人解剖学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8) :87-88.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 篇11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除了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学、如何高效的学并且学以致用,这是每一个解剖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受[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的启发,将发散性思维的模式应用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取到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解剖学;思维发散;教学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学习生涯的奠基石,它不仅在医学课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形成一座桥梁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相互联系,也为今后临床的实践应用夯实基础。因此,学好解剖学是很关键的。可是面对课程中大量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和生僻、难理解的医学专业术语,学生望而却步,随着知识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畏惧解剖学的心理也逐渐加重,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讲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 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指的是从一个中心点向周围多个次级点连接的联想过程。学习收集信息的方法越集中,越组织得好,越有发散性,学习本身就容易【1】。学生之所以感到解剖学难学难记,是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记忆,这样记住的知识是分散的、不连贯的,同时形成的也是短时记忆,不能对知识较好的应用。而通过思维的发散和迁移则可以将知识结构进行类比、划分、分析、概括,把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联系,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因此,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结构与功能的相互联想

2.1 结构决定功能

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的是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对于大部分器官来说,形态结构是决定其生理功能的关键。比如:按照课本的顺序,在心血管系统这一章是先讲血液循环再讲心脏的位置、形态结构,可是对于初次接触解剖学的学生,对血液循环的途径感到陌生,往往会混淆循环的起止点。因此,可以先梳理心脏的外形和心腔内的结构特点,再结合心脏的主要功能泵血、完成物质运输,进一步联系到心腔内血流的方向:静脉将回心的血液收集后汇入心房,心房收缩时,血液推动房室瓣,使房室口打开,心房内的血液可以顺利的流入心室,为了防止心室的血液逆流,动脉瓣关闭;当心室收缩后,血液则通过动脉泵出去,此时动脉口处的瓣膜是开放的,房室瓣呈关闭的以防止血液从心室向心房的反流【2】。由此可以发现,心腔内房室瓣、动脉瓣的开闭控制着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单一循环的,从而联系到全身得血液循环:静脉→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是周而复始的过程。所以,从心腔的结构联系到心脏的功能,就可以把这部分的知识点变得更为生动,学生也容易理解。

2.2 功能反推结构

另一方面,器官的功能与结构是相辅相成的。比如: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代谢废物需要排泄,其中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尿液从产生、输送、储存到排出的过程就可以联系到具体的器官:血液流经肾滤过后生成了尿液,经过输尿管输送到达膀胱储存,当尿液达到一定量,在神经的调控下,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3 相似结构发散联想

3.1 同类项联想

通过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我们会发现人体有的结构是有相似之处的,将这些知识点进行类比分析,用发散思维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有助于加深记忆。例如:食管有3处狭窄:起始处、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穿膈处,将这个知识点迁移到输尿管的3处狭窄:起始处、跨越髂血管处、穿膀胱壁处,再联想到男性尿道同样具有3处狭窄:起始处(尿道内口)、穿过尿生殖膈处、尿道外口。把这三处狭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些管道的狭窄一般都在起始处、终末部、与器官交叉处、穿过壁处【3】。这样,只要记住其中一个管道的狭窄,那么就能联想到另外两个管道的狭窄部位。

3.2 数量类比联想

通过斜裂和水平裂可以将肺分为:左肺2个肺叶,右肺3个肺叶,通常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会用“左二右三”来表示;同理,按照数量的类比联想,可以迁移出心腔内房室瓣的名称和数量:位于左侧房室口处的瓣膜有两片,称为二尖瓣,在右房室口处的瓣膜为三片,叫做三尖瓣,同样也可以简单记为“左二右三”。因此,只要一说“左二右三”,就应该要联想到肺的分叶和心脏的瓣膜。

4 外观形态联想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的范畴,把人体的结构通过思维发散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形态相近的物体,就能把枯燥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比如:胸骨的外形可以想象成男士佩戴的一条领带;大脑的外形就像一颗剥开的核桃,其表面的凹凸也和大脑表面的沟回很相似;横断面切开的胡萝卜犹如我们的眼睛,有瞳孔、虹膜以及放射状的睫状体。

5 基础到临床的联想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临床实践服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整合,即将基础、静态、动态、活体、临床进行有效整合,准确地掌握活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及其变异【4】。比如在学习脊柱的连结时,教师不仅会介绍脊柱的连结包括椎体和椎弓之间的连结,还会将知识点联系到临床上的腰椎穿刺术。穿刺所经过的层次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即可进入蛛网膜下隙

抽取脑脊液。需要联想到的知识点是穿刺的部位,首先通过骨学中的骨性标志:髂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4腰椎,由于脊髓于第1腰椎下缘终止,因此定位到腰椎穿刺进针的安全部位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隙。通过这样的思维发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连接脊柱的韧带,还迁移出了脊髓的被膜,同时联系临床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学以致用,逐渐培养学生临床逻辑思维的能力,为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6 结语

总之,充分运用思维的发散、知识的迁移,不仅能将解剖学中难理解、难记忆的知识点变得有规律可循、容易记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春辉,赵宁.发散性思维在神经系教学的初探【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4,12(1)81-82

[2]宋本才,罗秀成.系统解剖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180

[3]蒲明兰,徐玉山.知识迁移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14,37,(6)828-829

[4]许加生,别同玉.迁移理论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3)230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 篇12

一、人体解剖学开放实验室学习的人员、时间和内容

1. 进入开放实验室学习的人员。

我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除了主要接受我校国内外医学本科生 (包括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学影像专业、护理专业、药学专业等) 和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外, 其他专业的学生 (文理科都行) 、中小学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也可进入实验室参观学习。学生凭学生证、其他人员凭身份证登记后, 方可进入实验室。

2. 实验室开放的时间。

周一到周五正常上班时间没实验课时开放5次, 周六和周日下午2~5点开放。每次实验室开放都配备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实验教师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各一名。负责指导学生观察学习和解答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3. 医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学习的内容。

实验室在开放前, 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人体解剖学教学进度的安排, 仔细准备已学过的或正在学习的内容, 供学生观察学习。系统人体解剖学包括大量丰富的人体解剖学普通标本、断层标本、人体朔化标本、仿真模型、各种挂图、电教多媒体课件等等, 按人体解剖学系统, 分类整齐摆放。局部解剖学准备16具尸体和相配套的标本、模型等。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室的物品采取进入登记、随时清点, 及时回收的管理办法。学生进入实验室观察学习时, 必须向实验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提供本次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得盲目地在实验室混时间, 可以相互讨论交流, 但不能大声喧哗, 提高学习效率。

4. 人体解剖学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制定严格规范的开放实验室规章制度 (包括学生学习、老师指导、和各种赔偿制度等) , 学生进实验室必须严格执行。学生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及其他人员进入人体解剖学开放实验室时, 必须出示有效证件 (学生证或者身份证) , 在实验技术人员处进行登记, 并阅读实验室规章制度及本次在实验室里学习的内容等。在实验室里必须认真观察标本、模型、挂图、电教、仔细解剖标本等。有问题及时请教指导老师, 不得大声喧哗和乱丢东西。指导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随时在实验室指导, 解答问题。学生学习完毕离开实验室时, 实验技术人员要严格检查标本、摸型、挂图、电教等仪器设备有无损坏丢失, 如有照价赔偿, 并做好电子和文本记录。

二、人体解剖学开放实验室的功能和意义

1. 注重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提供实验教学质量。

近年来, 我们加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学时, 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学时,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从教学模式、方法、内容上进行了改变和探讨。学生进入人体解剖学开放实验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观察学习, 把实验课上没有弄懂, 学透的人体结构知识进行梳理和消化, 弥补课堂上的不足。学生通过对实物标本的观察、辨认和识别、活体触摸和仔细的解剖学习, 使他们在头脑里建立起了整体形体观念、形成了形象直观记忆。我们还让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实验操作等, 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强化标本实物的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在标本上辨认器官主要结构, 并结合临床病例在尸体或标本上论述器官的形态位置和结构特点。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动手的需要,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2. 加强师生互动, 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医学生上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时, 由于内容多、时间少, 尤其是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时, 学生多, 一个实验室一次一个班60个学生左右, 分别解剖10具尸体, 老师稍加讲解后, 学生按照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对照挂图、投影、标本自己解剖。实验老师来回进行指导, 一次课9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上课时除了注重知识的掌握外, 老师和学生很少就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实验室开放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自主观察学习,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和老师展开探讨。如学生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经常发现的新结构等, 这样师生间就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无形中就建立了学习互动的亲密朋友关系, 使教与学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实际上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过程。

3. 实验室开放,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开放实验室以学生为中心, 进入人体解剖学开放实验学习的学生和临床医务人员, 大多数是带着在课堂上或者在临床上遇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来, 这些问题不仅包括人体解剖学知识, 还涉及到其他相关专业或临床医学知识, 所以进行指导的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是素质高、能力强、知识渊博的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指导前要查阅大量的医学资料, 做好备课的充分准备工作, 除钻研本学科的知识外, 还要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 尤其是和临床相结合的医学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而且要求老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以解决人体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各种问题。在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开放过程中, 指导老师除了解决人体解剖学和相关的知识外, 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性科学思维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高兴而来, 满意而归。老师在实验室指导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新的启发, 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作为积累, 为以后的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的改进打下坚实基础。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

进入开放实验室学习的学生必须要提出一个和本学科有关的问题, 而且要有新意。比如我们对进入局部解剖学学习的学生, 要求必须是班上系统解剖学考试成绩80分以上, 动手能力强、勤奋好学、爱惜尊重标本等物品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前, 在课外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结合临床等知识, 在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根据学习内容对实验操作主动的探索, 设计, 细心的解剖, 在仔细解剖观察的同时, 对发现的变异要及时做好记录, 写出论文经老师修改后发表。对质量好的人体结构制作成精致的标本 (如学生制作的手的血管神经、心血管、脑的动脉环、男性生殖系统等标本都非常漂亮) 。每次观察操作结束后, 学生必须写出本次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解决了哪些问题和存在的不足。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氛围好, 收获大。

5.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当学生进入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观察学习时, 一定要求学生尊重遗体 (不管遗体生前做过什么, 只要用于医学实验就是奉献, 就值得尊重, 学生在学习解剖前必须对遗体三鞠躬) 、爱惜标本模型、挂图电教设备等, 建立常规的尊重遗体程序, 用制度来规范师生对遗体的尊重, 对标本模型等的爱护, 要让医学生在尊重与感恩中领会未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高尚的职业, 并把医学生人文教育作为人体解剖学实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医学生深处埋下神圣的使命感和人性关怀的种子, 让医学生牢牢建立以人为本, 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

三、人体解剖学开放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1. 实验教师的培养。

开放实验室学生可自由、轻松地提出各种问题, 包括本专业和非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问题, 甚至还有社会知识的问题,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解剖的能力, 所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知识渊博、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实验教学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迫在眉睫。

2. 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保证实验室开放规范、高效、有序的进行, 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并严格执行。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开放应纳入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安排, 并给辅导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计算工作量,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由于实验室的开放, 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多, 对标本模型的损坏也增加, 必须建立合理的赔偿制度。

总之, 人体解剖学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 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开放和进步。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学习掌握了更多的人体解剖学等医学知识, 提高了创新和动手能力, 而且还使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提高了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使医学生将来能更好的创新发展。同时开放实验室也是我校对外展示宣传的窗口, 通过接纳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社会人员, 让他们多了解医学知识, 这样大大提高了医学院在社会的知名度, 使近年来医学招生持续火爆。

摘要:合理有效的利用人体解剖学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学习,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 培养了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实验室开放的意义、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陈家强, 邓兆宏, 郭青平.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开放与管理的探讨[J].解剖学研究, 2009, 31 (3) 233.

上一篇:政府农业投资分析下一篇:教育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