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教学

2024-09-25

运动解剖学教学(精选12篇)

运动解剖学教学 篇1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是进一步学习生理、生化、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等专业课的基础, 在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该课程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相关学科的学习。

人体的组织器官结构复杂难学、内容抽象、记忆量大, 再加上运动形式的多样, 使得运动解剖学教学难度较大, 因此要使体育专业的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解剖学的知识, 对广大师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下面将本人近年来在教学和实验工作中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的一些经验和积极的教学方法做一总结。

体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运动素质较好, 但专业方向不同的学生, 其文化课基础差异很大。另外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认识存在着偏差, 认为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没有什么作用, 在专业学习中比较侧重于术科学习, 而忽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另有一部分学生入学时虽然文化成绩相对较高, 但因非本人自愿学习体育专业, 因此对专业基础理论课不感兴趣, 上课不认真对待。

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体育专业的学生, 虽然文化成绩差, 但学生思维敏捷, 感性认识强, 形象思维好, 好动难静, 精力充沛, 善于表现;再加上自身学科特点, 学生平时运动的时间相对较多, 体力消耗比较大, 身体较为疲劳, 理论课往往出现精力不集中﹑打瞌睡等现象。对于解剖学这种学习难度较大、内容枯燥的学科, 学生在课堂上更易思想不集中, 因而对运动解剖学的教学不能再套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了。

应用肢体语言, 活跃课堂气氛:解剖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 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肢体语言具有直观性、可动性和连贯性的特点, 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化难为易,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关节的运动, 每一种运动形式, 教师给予示范, 然后让学生做出各种动作, 大家一起来分析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在讲解肌肉时, 用手指示范肌纤维的走向等等。通过这些方式, 学生灵活地掌握了书本知识, 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做到了活学活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生动课堂内容: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结构及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哪些影响的一门科学, 它属于形态学范畴,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多媒体课件通过逼真的图像、鲜明的色彩、清晰的层次、准确的定位、协调的音乐、详细的解说, 对原本枯燥死板的内容进行视觉、听觉上的信息加工, 而后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另外现代教育技术还能运用三维立体重建手段, 直观灵活地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解剖知识[1],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地联系实际生活,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知识解决学生日常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育专业学生日常运动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运动损伤, 由于这些案例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 因而更易引起大家的注意。收集这些伤病案例和相关资料, 把它作为教学范例运用于教学实践,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到解剖知识的实用性, 又增强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疾病,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些教学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2]。

改进记忆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 在学习过程中, 有大量的标本和模型供学生学习实践, 因此在观察标本和模型的时候, 应仔细地对照书本, 找出重要结构, 使大脑皮质产生立体感, 然后不断地回忆所观察的标本和模型的结构形态, 建立牢固的记忆。还可以创造一些便于记忆的歌谣或顺口溜, 增加学习解剖学的乐趣, 提高记忆效果。解剖学的学习中, 我们也可以采用联系记忆, 即把相似的结构放在一起记忆。联系记忆往往让大家记忆准确, 印象深刻。此外, 我们还可以采用表解记忆, 将学习的内容扼要地归纳起来, 列成表格或弧表等形式, 用以表示多种因素的对照、从属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3]。对解剖学的记忆我们还可以采用理解记忆、绘图记忆、趣味记忆等,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只要是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和记忆内容来选择的, 就是好的记忆方法。

实践证明, 活跃的课堂气氛、贴近生活的实例、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记忆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化枯燥为兴趣是解剖学的努力方向”[4]。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仍会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董波, 李红军.CAI技术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初探[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 2000, 22 (5) :91-98

[2]孙新忠.关于解剖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医学教育, 2004, 81 (2) :18-19

[3]丁淑梅, 陈跃莉, 刘惠.浅谈正常人体解剖学的记忆方法[J].解剖学杂志, 2007, 30 (4) :512-514

[4]孙新忠.临床应用解剖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

运动解剖学教学 篇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器官名称; 2.掌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主要组成与功能;

3.掌握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器官名称; 2.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三篇 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

物质代谢是指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和利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的成分,同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第四章 消化系统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 肠、大肠。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

及分布于消化管壁的小腺体,如胃腺、肠腺等。

二、消化管

消化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

三、消化腺

消化腺由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组成。小消化腺分布于各段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肠腺等。大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和胰。

四、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适宜的体育运动对促进消化系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反之,会带来不良影响。经常从事体育运动,可增加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反射性地提高了胃肠的消化和吸收机能。体育运动时,由于膈肌的大幅度升降活动,对胃肠起按摩作用,也能增强胃的消化功能。因运动时间安排不当,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如饭后激烈运动,由于血液重新分配,对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和胃肠的蠕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胃肠的消化和吸收。

第五章 呼吸系统

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并不断地将代谢过程 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吸入氧与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呼吸是在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密切配合下实现的。呼吸系统由传送气体的呼吸道和执行气体交换的肺所组成。呼吸道包 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交换气体,此处还兼具嗅觉和发声。

一、呼吸道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通常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喉以下部分称为下呼吸道。

二、肺

肺位于胸腔之内,膈肌之上,纵隔两侧,分为左肺和右肺。左肺有一条斜裂(叶间裂),将其分为上叶和下叶。右肺有一条斜裂和一条水平裂,将其分为上叶、中叶和下叶。

三、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后,呼吸器官构造和机能都会发生良好的变化。有训练的人胸廓骨和呼吸肌都得到良好发展,呼吸肌的机能得到提高,因此胸围加大,呼吸深度加深,安静时呼吸频率降低。由于膈肌的收缩和放松能力提高,肺活量也增大,尤其游泳和划 船等项目肺活量增大更为显著。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肺通气量也相应增大,有训练的运动员,肺通气量可以达到120-140公升,最大氧吸收量(即氧极限)可达6公升左右。而未受训 练的人只有2-3公升,这说明组织对氧的利用率提高了。同时,有训练的人呼吸机能高度发达,呼吸与运动的协调配合很好。在定量工作时,呼吸机能表现出节省化现象,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工作能力不下降,并具有很大的机能储备力,能够适应和满足较强烈的运动对呼吸系统的要求。大强度和过度训练可导致肺的呼吸机能下降。

第六章 泌尿系统

生命活动的主要表现是新陈代谢,在代谢过程中必须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矿物质和某些代谢产物,以维持机体体液的恒定和酸碱平衡。这一生命活动过程主要靠泌尿系统来实现。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肾是泌尿器官,其余是排尿器官。

一、泌尿系统概述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中肾是产尿的器管;输尿管是将尿液导入膀胱的管道;膀胱是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将尿液 排出体外的管道。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液,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

二、肾

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红褐色而脆,每侧肾重约120-150克。肾位于腹后壁的腹膜外脊柱两旁,在第11胸椎至第3腰椎之间,左高右低,相差半个椎体。

三、尿液排出管道

尿液排出管道包括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四、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对肾脏的影响。

第七章 脉管系统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心脏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枢钮,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并且具有重要的内分泌

功能。心脏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不停地将血 液由动脉射出,由静脉吸入,保证血液在心血管内连续不断地做定向流动。动脉是运血离心的管道,静脉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动、静脉末梢间的管道。在神经体液 调节下,血液沿心血管系统循环不息。

二、血液循环的路径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心,如此循环不止。根据其具体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步进行。

(一)体循环(又称大循环)

由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最后送到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与其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后,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体循环的特点是路径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器官,又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脏。

(二)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由右心室射血入肺动脉,经肺门入肺,再经各级分支进入肺泡 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 氧化碳,吸入氧气,最后血液经肺静脉出肺,进入左心房。肺循环的特点是路径短,只通过肺,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三、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一个辅助结构。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合称脉管系统。淋巴系统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管和散在的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系统内流动着无色透明的淋巴(液)。当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时,部分液体经毛细血管滤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被毛细血管吸收入静脉,小部分含水和大分子物质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沿淋巴管向心流动并经诸多淋巴结的过滤,最后注入静脉。因此,从体循环的角度来看,淋巴管可视为静脉系的辅助部分。而各种淋巴器管 还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和产生抗体等功能,故又是体内重要的防御装置。

四、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对心脏的影响

1、对心脏宏观结构的影响

长期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或训练,可使心脏的重量和体积增大。一般人心脏的重量约300g,而运动员的心脏可达400-500g。不同项目运动员心脏肥大类型各异,一般耐力项目运动员心脏为离心性肥大,以心腔扩大为主并伴有心壁增厚;力量项目运动员心脏为向心性肥大并以心壁增厚为主。运动员心脏增大而导致其机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安静时运动员心率减慢,尤其耐力项目运动员心率可在30次/分左右,呈现窦性心动过缓,心脏每搏量增大,心输出量变化不大。运动时心力储备充分动员,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可达4213升/分。停止运动后,运动员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改变逐步消失。

2、对心脏微观结构的影响

心脏主要由心肌组织构成,心肌组织是由实质成份(心肌细胞)和间质成份(心肌胶原纤维及毛细血管等结构)组成。运动对心脏微观结构的影响包括对心脏实质成分和间质成分两个方面。

对心脏实质成分的影响:运动训练可导致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直径增粗,其内所含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增多,这种由于适应运动训练需要的高功能、大储备而发生的心脏肥大,称为功能性肥大或称为“运动员心脏”。

对心脏间质成分的影响:运动训练对心肌胶原结构重塑与心肌舒/缩功能之间的关系密切,心肌胶原在运动性心脏重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可使心肌组织中毛细血管数量增多,心脏真毛细血管出现大量吻合,弯曲度增大,心肌窦样管扩张,心肌毛细血管内皮和心腔心内膜内皮发生适应性改变,心肌的微循环功能改善。

3、对心脏内分泌及其调节功能的影响

心脏具有丰富的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功能,是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多种心源性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起到局部和循环内分泌的作用,包括产生心源性激素(如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心律失常肽、内源性洋地黄素和心肌生长因子等)、内皮细胞源性激素(如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小板生长因子等)和心脏神经递质—心血管调节肽(如儿茶酚胺、乙酰胆碱、神经肽酪氨酸、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活性肠肽等)。长期体育锻炼或训练使心肌的内分泌功能增强。

(二)、对血管的影响

运动对血管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的影响。

1、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不同强度运动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运动负荷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呈流畅梭形,其排列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血管内皮的排布更符合流体力学原理,梭形的内皮细胞顺着血流的方向呈流线型分布。运动超负荷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过度拉伸,个别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的界面分割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受损,红细胞及血小板出现聚集粘附现象。

2、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不同强度运动可导致动脉管壁中膜增厚,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增厚,血管壁的弹性增强,搏动有力,有利于血液流动;长期过度训练可造成动脉管壁中膜过度增厚,平滑肌过度增生,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可出现运动性高血压现象以及运动性心血管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3、对微循环血管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体育运动可以使冠状血管扩张,刺激小动脉和侧枝血管增生;改变冠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调控,诱使冠脉转运能力的提高。

(三)、体育运动对淋巴系统的影响

运动解剖学教学 篇3

【摘要】通过对活体CT和MRI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三维图像,并应用于教学和课后复习中,使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人体运动系统三维结构,以及各个结构之间的毗邻情况,有利于学生建立体空间概念,使得教学更直观、立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三维重建技术 运动系统 解剖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47-02

运动系统解剖名称众多,结构复杂,骨骼肌的起止点较繁琐,从而导致学生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感到困难,以及难以建立立体的图像。并且运动系统的课程主要以实验课为主,学习这一系统大部分在实验室观察人骨标本、关节和肌肉,因此,实验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 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1]。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重建技术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解剖解剖,同时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的阈值,由浅入深的观察结构周围的毗邻情况。我们已经将三维重建技术引入到心血管系统解剖教学的课堂,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因此,我们将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引入运动系统解剖教学课堂中并结合该系统的特点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现将本文将教学中体会介绍如下。

一、运动系统三维重建图像的制作

构建活体运动系统3D可视化图谱的关键之一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必须有构建三维重建的活体各个部位相应的断层数据。我们选择所有的数据均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提供的影像数据。所有教学内容及三维图像选择的具体部位均由本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备课产生。以教材为中心,根据运动系统解剖学学科特点及目前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我们选择了以下部位的三维图像供教学中使用。

颅骨整体观(前面观、后面观、上面观、侧面观、颅底内面观、颅底外面观),听小骨重建图像(主要显示锤骨、砧骨和镫骨的解剖关系),脊柱,胸廓,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尽量选择既有CT图像又有MRI图像的病例,这样可以弥补CT图像显示软组织较差,而MRI图像显示骨等结构较差的特点。从三维水平观察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各个局部,骨骼、肌肉等解剖结构对比鲜明,学生可以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对各种结构进行模拟解剖,各种结构的毗邻关系。

二、三维重建图像的运动系统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首先,向学生呈现各个部位的图像(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并讲解各个结构。然后再呈现不同阈值下的图像,向学生由浅入深的展示各个局部的毗邻关系。最后,将上述制作好的三维图像,用后处理机器的电影制作功能,合成一些三维旋转的小电影,插入到课件中进行播放,在自行设置播放的速度、旋转角度以及暂停和恢复播放。

我们以临床专业2012级专科的学生作为试点班级,应用影像三维重构图像作为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呈现图像,同时加入实际病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引入影像的实际图像及真实病例有助于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记忆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宽知识面及激发学习兴趣等。

三、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在系统解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对人体结构的立体认识,从空间结构上理解某个局部的形态、毗邻以及内部构造。在这些方面,三维重建技术具有强大的优势。①三维重建技术通过三维立体显示,并且可以任意旋转、组合和拆分,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体空间概念,使得教学更直观、立体。②三维图像的播放并与标本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③真实的三维图像与教学模型相比更真实,不会出现失真和错误。④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三维图像结合实际病例的教学方法,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⑤三维重建图像同时可以弥补教学中标本缺乏,标本毁损、结构显示不清等困难。

综上所述,三维重建技术在运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CT图像对于软组织的显示分界并不清例,而MRI图像显示骨的图像又不如CT,往往两者不能兼顾。另外,在重建过程中很难分割清楚,因此对于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重建效果不好,很难清楚的显示单块骨骼肌。因此,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完全代替人体标本与实物图谱。

参考文献:

[1]丁占彪,崔英健,陶伟,等.目前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探讨.考试周刊.2007.(35):38.

[2]陈莉,邓世山,蔡昌平.影像三维重构图像处理技术在心血管系统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4.(6):68-68,69.

作者简介:

运动解剖学教学 篇4

作为以探索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为基础, 研究运动在人成长发育中的作用, 以及对体育动作的技术性与人体运动规律两者关系进行探究的学科, 运动解剖学教学手段与知识点中包含着多元化的创新素材, 供教师开发、利用和创新, 以此适应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方向, 满足素质教育对高校创造型人才输出的需求。然而, 复杂的人体系统, 相对独立的名词术语、多样化的运动形式以及抽象的逻辑性, 让运动解剖学教学难度无形加大, 学生兴趣不高、持续性差成为事实。所以运动解剖学教学欲求创新突破, 其教学法就必须进行改革, 实现从讲解到探究, 从传统到创新的转变。再加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现在进入大学的都是90后出生的一代人, 生理上已属成年人, 但心理上仍是青少年, 事实上体育专业的学生入校时文化分低基础差, 导致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困难重重,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运动解剖学教学要想如期实现教学目标, 推广课堂互动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 互动式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在实际教学中, 存在教学关系的双方, 在一个坦诚、民主、平等的环境中, 通过问答、辩论等形式, 进行互相交流与沟通, 探讨与协商, 释疑与验证的过程, 称之为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可以说是教学双方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是激发双方进行主动创造、不断创新, 从而使教学效益实现最大化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互动式教学, 主要是教师以启发为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它是素质教育突出“双体”作用的直接体现, 它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教学, 通过教学互动, 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 使教学一改僵化的局面, 成为了动态的、有效的学习过程。互动式教学并非局限于师生互动之上, 它是包含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环境互动等多元化的“立体”互动。这种多元化因素, 使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与乏味的被动接受, 而是充满兴趣与乐趣, 充满探索与求知的主动获取, 它无疑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互动式教学的本质目标, 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它注重教学互动于课堂每个环节的自然渗透, 是深层次地激发双方参与共同学习的欲望, 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 . 1 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双向互动”是互动式教学特别强调的, 这使教学关系双方的平等性与主体性得到保障, 成为互动式教学实践的一大特色。它通过对教学双方角色的重新定位, 传统教学形成了一次挑战与冲击, 成为了新课标背景下突出教学“双体”作用的直接体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了启蒙者、规划者,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了参与者、执行者。互动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了变化, 打破了传统的师生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平等主体, 围绕主题, 积极互动, 共同探讨。这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 在一种轻松、和谐、合作、活跃的环境氛围中, 双方独立思考、亲身亲历, 体验着学习的乐趣与成就。使教学双方的创造性、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激发和调动, 通过教学共济, 推动了学生多角度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让学生更乐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意愿与想法与他人分享, 从而增强自信, 提升素养。

1 . 2 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

教学主体间的互动, 包括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媒体,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在解剖教学实践中, 作者借助标本、模型、多媒体、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手段改善教学环境, 教学设计时把知识情景化、教学过程时把知识问题化、组织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小组合作学习和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所学的内容, 能够使学生的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1 . 3 能力培养的综合集成

我们经常提到的“能力”, 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表现在师生之间交流、合作、思辨、决策、实践组织协调、实践应用能力, 以及教师的设计、教学能力和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判断与选择能力等方面, 学生能力受传统教学所限, 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同样教师教学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展现。但通过互动教学, 使参与主动进行互动与交流的氛围更加明显, 师生双方进行能力展示与实践的平台更加开拓, 这种协调同步的发展态势, 成为提升双方能力的有力保障。

2 运动解剖课互动式教学法的形式探索

该文以李世昌同志编写第2版《运动解剖学》教材为例, 对互动式教学法在运动解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读, 根据其难点与重点的不, 与互动式教学法优势和特征进行了灵活运用和有机结合, 并通过延伸与拓展, 形成了以教学双方良性互动为特色、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体系。根据运动解剖课理论内容的不同特点, 笔者总结归纳了以下5种具体教学形式。

2.1 语言联系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结构, 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问题情境, 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主动提问题, 敢于提尖锐问题, 教师有意识地根据课堂教学要求设置符合学生不同层次的疑点, 通过答疑会、小组辩论等方式进行讲授与交流, 引发争论或共鸣, 教师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创造新的焦点, 结合学生自己的运动项目, 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提高了他们大胆质疑和善于解疑的能力。

2.2 直观触摸互动

根据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模型和标本, 并与自身相联系, 在简单易行的观察和触摸过程中认真思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获得对运动解剖学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 形成了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直观性, 是运动解剖学学习内容的一大特征, 因此, 选择恰当方法, 让学生对形态功能以及形态结构形成一个直观印象,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是教师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如, 在让学生学习“骨学”时, 教师在课堂上, 可以让学生对骨模型或者是骨标本进行观察, 让他们通过对实物的直观体验, 使抽象的形态结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 学生的理解会更到位, 也会更深刻。

2.3 活体演示互动

作为人体解剖学中的分支学科, 正常人体是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对象, 这就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作为一个活体标本而存在。所以通过学生的形体展示来认识肌性和骨性标志这些表面结构, 以及基本面和基本轴这些抽象概念, 十分形象而具化。学生还可能以动作的形式将某些器官投影位置进行展示, 对一些肌肉功能进行解剖分析, 将静态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活体演示, 将虚幻的想象成为实际的体验, 降低知识难度。例如在讲解浅层肌肉背廓肌、三角肌等的形态和起止点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将肌肉形态、功能以及起止点等内容让学生进行初步了解, 然后让学生4人一组进行自由结组, 并选择一名小组成员担任“人体模特”进行现场展示, 其他人通过观察肌肉走向, 用带水的毛笔在模特体表画出肌纤维走向和轮廓, 标出起止点模特再完成需要这些肌肉发力的各种动作, 同学们观察分析体验这些肌肉在近固定、远固定等各种不同功能, 并进行讨论、交流以及互相指正, 从而实现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这种方法和形式, 让人体的形态功能和结构不再是一张平面图, 而是立体的、动态的、活的知识。学生在看、听、想以及亲身体验中, 繁多的结构、形态与功能逐渐具体、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如为了让学生对“运动轴”这个概念理解的更加深入且到位, 教师可以在实施教学时, 将学生请到讲台, 让他们做一下自己熟悉的体育动作, 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对动作进行分解、分析和讨论。

2.4 形象媒体互动

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 运动解剖学很多教学内容, 如, 一些功能和结构是无法用语言来进行描述或者讲解的, 但是多媒体技术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工具。教师借助多媒体将单调的文字创造成为生动的画面, 将晦涩难懂的内容制作成精美画面。多媒体通过清晰真实的图片, 三维空间的立体展示, 让各个器官的运动状态得到动态显示, 为学生制造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形象生动的思维空间, 它使学生立体式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同时也使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如, 胸廓在呼吸时的运动、胃在消化时的运动过程、心脏跳动时心房和心室的舒缩活动、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时的流动、体育动作时肌肉收缩与关节的运动等都可以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 使学生由表及里, 透过体表看到实质。学生接受各种感官刺激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形成正确全面而深刻的理性认识, 活跃了课堂气氛, 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2.5 实践体验互动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到健身房, 到运动实践中去, 将运动解剖学知识与实际的健美、健身训练结合起来, 让学生借助知识去解释、阐述、分析、讨论具体的现实问题, 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打破课堂沉闷气氛, 使运动解剖学“应用特性”得到充分彰显。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现出的个性差异以及认知差异, 根据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 呈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不要受教材限制, 适当加入丰富素材, 让学生对运动解剖学习产生热情与兴趣, 使他们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 应用能力更加完善。

3 互动式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运动解剖学与互动教学两者的结合, 使课堂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教学效果显著。然而在实践与应用中, 笔者也意识到互动教学并非简单教学关系的重新构建, 它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教师要注重每个环节的把握, 确保教学整体效果的全面提升。在应用中教师本身首先的转变观念, 更多的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从根本上改革开放、激活思路, 其次是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最后注意方式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

参考文献

[1]王凤丽.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 2011, 17 (2) :195-197.

[2]王效杰, 王正东, 颜南.解剖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解剖科学进展, 2011, 17 (6) :618, 620.

运动解剖学教学 篇5

04年

生理:

名词解释:兴奋收缩耦连 局部兴奋 有效过滤压

简答:1。比较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2。简述组织或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行变化的特点

3。简述心脏异常调节的作用

论述:1。用实验的方法具体分析生理学的研究水平有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2。你是如何认识人体的基本生理特点与体育的关系

解剖:

名词解释:腱鞘和肌腱袖 骨盆 气血屏障和滤血屏障 侧枝循环和微循环 迷路和壶腹嵴

简答:1。试从解剖学角度简述骨质的年龄变化及其在实际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简述视网膜的构造,并说明黄斑和中央凹处感觉最敏锐的结构基础

3。简述自主神经的概念,结构与分布特征及其功能

4。简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在作用方式上的区别和联系

论述:1。举例详细说明运动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全过程并阐述体育实践中此方法如何与专项力量的训练相结合2。试述心脏各腔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并详述心脏内所有防止血液逆流结构的构造特征和作用机理

3。试述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脊髓处于中枢神经系统较低级部位却对人体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原因

05年:

生理:

名词解释:生物节律 基础代谢 呼吸熵 新陈代谢 反射弧

简答:1。简述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作用

3。简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理

试述:1。试述心血管活动是如何调节的2。试述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理

解剖:

名词解释:关节面软骨和关节内软骨 多关节肌功能性“被动不足”和运动杠杆

房水循环和脑脊液循环 本体感受器和Corti器 下丘脑和神经垂体

简述:1。简述足弓的构造和功能并说明静止站立时运动时维持足弓的结构

2。简述肌肉的大体构造并说明通过改善肌肉的哪些结构可以有助于提高肌肉的力量

3。简述腹膜和腹膜腔的结构和功能,并举例说明其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4。简述大脑皮质技能中枢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大脑各皮质技能中枢的位置与其功能的对应关系

论述:1。请任选一个运动项目,为该项目设计发展专项肌肉力量的辅助练习,并通过该项目某个具体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说明设计依据

2。试述控制、调节和营养心肌的结构和构造特点以及各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3。综合分析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与调节躯体运动的具体结构名称、位置和功能

06年:

生理:

名词解释:心指数 等渗溶液 氧脉搏 代谢当量 超量恢复

简答:1。简述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

2。简述正常情况下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

3。简述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力量比较

4。简述高原应激对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

论述:1。试述骨骼肌收缩机制与收缩速度和力量的关系

2。试述有氧耐力与循环句能的关系

3。试述运动恢复的生理特点

解剖:

名词解释:骨盆 睫状体和晶状体 硬脑膜窦和冠状窦

简答:1。简述影响肌肉力量的解剖因素及发展肌肉力量的方法

2。试比较肝、肺、肾血管分布的异同点

3。简述心壁的构造、功能及体育锻炼对其的影响

论述:1。试述确定原动肌的方法并举例说明运动技术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具体过程及其意义

2。综合分析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概念、组成及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

07年

名词解释:

生理:

名词解释:运动单位 运动性心脏肥大 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 进入工作状态

简答:1。长期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2。氧离曲线受哪些因素影响并以运动实践说明

论述:1。论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2。论述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反应和适应

解剖:

名词解释:骨松质和骨密质 肩袖 大唾液腺和鼻旁窦 心传导系 黄斑和视神经

简答:1。简述下肢骨的组成和数目及下肢带和髋关节的结构并说明其运动

2。简述心脏各腔形态结构特点并简述肝内代谢产生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

论述:1。详述体育的动作解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以上肢动作为例)

2。简述声波传导途径和同枪声起跑的神经传导途径

08年:

生理:

名词解释:个体乳酸阈 代谢当量 晶体渗透压 运动技能

简答:1。肌电图的应用

2。关于肌纤维类型

3。乳酸阈的利用

论述:1。人体如何维持酸碱平衡

2。最大摄氧量的测定和影响因素

解剖:

名词解释:肾单位 腹直肌鞘 肌梭和运动终板 副交感神经 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球

简答:1。肩关节的构造运动

2。心壁的结构以及运动对心脏的影响

3。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的区别

论述:1。举例说明运动动作分析

2。详述本体传导通路

09年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生理无效腔,极化状态,积极性休息,运动条件反射,无氧功率.简答:

1、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机制;

2、人体运动是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3、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论述:

1、论述心输出量的影响;

2、论述无氧工作能力测试方法与评价.运动解剖

名词解释:肩袖与肩带肌(概念,组成,功能);肌间隔与房间隔(概念,结构,功能);肝小叶与肺小叶()概念,结构,功能);巩膜静脉窦与硬脑膜窦(概念,功能);节后纤维与投射纤维(概念,功能);

简答:

1、举例说明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及功能意义.2、简述骨盆的组成,并举例说明骨盆的运动和肌群的关系;

3、简述心脏结构与血流方向和血液循环的关系;

论述:

1、祥述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与步骤,并举例说明;

运动解剖学教学 篇6

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118例运动损伤致急性撕裂型跟腱断裂患者。男76例,女42例;年龄24~48岁,平均33.4±7.8岁。均为单侧闭合性损伤;左侧72例,右侧46例。结论针对解剖复位减张缝合法修复急性运动性跟腱断裂的术后患者治疗特点,制定预防术后并发症,跟腱各个阶段的康复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的实施的要点以及护理重點。末次随访时按Termann跟腱损伤临床评价标准。

结果:114例获随访,术后切口均Ⅰ/甲愈合,随访时间6月~18月,平均为9.4±2.7月。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跟腱再断裂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评分为92.8±6.2,获优103例,良11例,优良率为100%。

讨论:解剖复位减张缝合法修复急性撕裂型跟腱断裂是治疗跟腱断裂的一种疗效较好的新术式。结合手术方式的特点,术后采用合理、有效、循序渐进的的责任制护理和康复锻炼,对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患者早日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跟腱断裂运动性解剖复位减张缝合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42-01

跟腱断裂[1]是运动损伤中的常见疾病,运动性跟腱断裂多在跟腱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因跑、跳运动(篮球、网球、羽毛球中的起跑、起跳动作)致损伤使跟腱撕断,引起足踝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运动员的竞技生涯或伤者的正常生活。我院足踝创伤科治疗跟腱断裂在传统手术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技术,行解剖复位减张缝合法修复运动性跟腱断裂,配合术后康复护理,效果良好,现将我科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18例运动损伤致急性撕裂型跟腱断裂患者的康复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118例运动损伤致急性撕裂型跟腱断裂患者。男76例,女42例;年龄24~48岁,平均33.4±7.8岁。均为单侧闭合性损伤;左侧72例,右侧46例。

2术前护理

2.1术前宣教。跟腱断裂在民间俗称“脚筋断了”,会出现踝关节功能障碍以至于影响伤者的生活、运动、学习及工作,受伤以后,患者心理压力极大,要求治疗的心情迫切,对预后存有忧郁心理。因此患者来到医院以后,主管护士首先向患者宣教该病的病因,症状体征,治疗方式,术后康复等,让患者了解本病,以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并建立起医患合作共同战胜伤病的信心[2]。

2.2伤足的术前护理。足踝由于长期在鞋子中处于一种潮湿环境下,很容易滋生细菌或真菌,手术切口正位于此,因此术前对伤足的清洁护理对于避免术后感染至关重要,术前要求患者清洗患足,修剪指甲,积极治疗足癣等,并用聚维酮碘液涂擦伤肢膝关节以下,每天二次。

3手术治疗

采用我科创新技术解剖复位减张缝合法修复跟腱。

4术后康复

4.1术后前三天。伤肢钢丝托板跖屈30°位固定,以减少跟腱张力,促进愈合;伤肢下垫一梯形软枕,既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帮助消肿,又可使膝关节屈曲,松弛腓肠肌以减张;冰敷伤足,收缩血管减少出血;积极观察切口辅料情况,如有渗出立刻通知医生,积极换药;嘱患者主动活动跖趾关节,避免术后粘连,且利消肿。

4.2术后一周。继续维持钢丝托板外固定,抬高患肢,改冰敷为TDP红外线照射,促进切口皮肤愈合,关节松动术被动活动跖趾关节

4.3术后第二周。切口拆线,我院院内制剂3号熏洗药泡脚,积极询问患者伤肢有无疼痛,刺痛为跟腱再次撕裂,酸痛为腓肠肌粘连,予伤肢推拿,电针,提捏跟腱与肌肉移行处,解除小腿三头肌痉挛及粘连,主动活动膝关节,做屈伸运动和股四头肌锻炼。

4.4术后第三周。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腓肠肌等长收缩,扶拐下地练习走路,伤肢暂不着地,扶拐护理当注意防摔倒致跟腱再次断裂。

4.5术后第四周。扶拐同时,穿高帮鞋(如篮球鞋)下地,用报纸折叠成5cm2厚度为1cm的纸垫5张,垫于鞋跟部将其垫高,站立和走路时逐渐将重心移向患肢,练习走路,每周拆去一层纸垫,直至双脚同高站立[3]。

4.6术后第五周。患者平坐于床上,用瑜伽带套住患足,自行牵拉背伸踝关节,牵拉跟腱,循序渐进,适可而止,逐渐加大背伸角度。

4.7术后第六周。让患者平坐于椅子上,双脚平放于地板上,不穿鞋,腰椎前屈,重心前移,双肘撑于双膝,使伤足处于从中立位到踝关节背伸位,逐渐牵拉跟腱及腓肠肌,若酸痛则继续牵拉增加背伸角度,若刺痛则不继续。

4.8术后第八周。练习平地提踵,逐步脱离拐杖,平地扶墙慢走。

4.9术后三个月后。逐渐从慢走过度到快走,双足提踵过渡到单足提踵,六个月后逐渐恢复专业训练。

5疗效分析

末次随访时按Termann跟腱损伤临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114例获随访,术后切口均Ⅰ/甲愈合,随访时间6月~18月,平均为9.4±2.7月。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跟腱再断裂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评分为92.8±6.2,获优103例,良11例,优良率为100%。

6讨论

采用解剖复位减张缝合法修复急性撕裂型跟腱断裂是治疗跟腱断裂的一种疗效较好的新术式。结合手术方式的特点,术后采用合理、有效、循序渐进的的责任制护理和康复锻炼,对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患者早日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15

[2]陈秀云,刘瑞兰,王莉,等.跟腱断裂的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4):426

运动解剖学教学 篇7

思维导图是一种运用线条、符号、关键词、图像、颜色等, 把思维呈放射状展现出来的方法[1]。思维导图已广泛涉及市场项目管理、商业培训、组织会议、教育等各个领域, “思维导图”模式的教育主要在教育科技学、数学、化学和医学方面。在体育教学中, 应用“思维导图”的文献属于空白。有许多实验研究已证实:学生经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记录笔记, 做学习规划后, 教学成绩有明显提高[2,3]。今后还将不断扩大和深入到其他教学领域, 如体育教学领域, 使学习更加高效, 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 丰富教学方法, 推进《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 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4]。这门课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块, 实验又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5]。现各高校普遍存在教学授课方式单一, 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足, 重理论、轻实验, 且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现象[6]。运用思维导图作为教辅手段, 可充实授课方式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不足的现象, 教师上理论课时利用多媒体的PPT教案, 运用以关键词为中心构建体系的思维导图, 改变传统学生照搬笔记, 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多而碎, 遗忘名词、术语的现状, 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构建思维导图, 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记录上课笔记, 一人一个版本, 不存在绝对雷同的笔记, 再配合验证性实验课的活体观察、标本模型 (如骨骼、肌肉、器官) 的触摸, 使学生的触觉、视觉和大脑一起活动起来, 加深学生对解剖一些组织的理解, 尤其对一些抽象难记的知识点顺利攻破,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开动脑筋, 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体育技术动作结合, 用思维导图方式快速记录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另外, 课后要求学生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心得体会和知识点的总结, 还可以纠正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误区, 再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头脑风暴讨论, 彻底理解知识体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刚入大学所学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初学者从理论课的预习课本到认识图表再到实验课的触摸活体标本, 要记忆许多解剖学的名称、概念, 甚至要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解记忆, 有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体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是系统训练考上来的, 文化课成绩薄弱, 且对待文化课态度不端正, 不认真对待[7], 更是难上加难。尽管教师已用了教学多媒体包括一些组织图片, 甚至费尽心机去找到3D的视频图片, 让学生深刻理解, 在本节课可能都已经接受理解, 但下次课再复习时, 大多数同学对上节课的知识都遗忘所剩无几, 只是零星的知识点有些印象。再遇到一些复杂的传导通路较难的课程时, 很多学生已是力不从心。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可以改善这一不良状况, 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右脑, 教师用手绘或思维导图软件如:Mind Man‐ager等制作的PPT或教案, 用鲜明的线条颜色和不同形状的图形来把整节课的内容放在一个大的图形之中, 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把知识点简单化, 改变学生课程难学, 以致厌学的现状。另外用思维导图方式让学生自主备课、讲课, 课后同学积极讨论思维导图中构建的知识结构, 提升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2 思维导图引入高校运动解剖学的可行性分析

2.1 教学的需求

随着体育科学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单纯地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为目的运动解剖学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学会本课程的知识以外,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学工作者应通过一种教学手段或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激发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 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编写的教案与编排的教学过程等始终要把思维导图贯穿其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8], 整合在运动解剖学教学当中, 增强了思考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像树状发散, 促进联想和想象, 真正让学生享受到素质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熟练度的同时, 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后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以后延续在自己的工作之中使用, 提高工作效率。总之, 把思维导图引入教学中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 更是教学的需求。

2.2 教学条件和教学操作性

思维导图的教学需要教学主体的学生准备彩笔、白纸以备在课上、课中和课后做笔记和做作业, 且掌握最基本的绘画能力即可。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需要准备一些思维导图的挂图与PPT, 还有在多媒体技术当中的思维导图软件如:Mind‐Mapper, Mind‐Manager, 多功能易学, 操作简单, 要求绘画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的技能较低, 另外还需要一些彩色粉笔和黑板来辅助教学, 这些从以上教学条件来看, 都是比较容易满足的, 因此, 思维导图引入运动解剖学教学之中是可行的、也是可操作的。

3 思维导图引入运动解剖学的教学实施

根据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计划, 教学每学期可分为四个部分进行, 如下图1:

3.1 使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

体育教师可利用绘制好的思维导图 (挂图或机绘图) 对第一次课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总结, 形成概览, 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二次课用手绘加机绘的方法吸引学生眼球, 对重点进行讲解, 然后讲解思维导图的使用技巧, 让学生逐步学会使用画图的方式, 把关键知识点放在最中间, 以此为主题, 呈放射性引申出许多与该主题词有一定联系的关键词, 一节一节向外发散, 最终构成一张四通八达的知识网, 这样就把文字形态的知识以图像的形式显现出来, 一目了然。

3.2 思维导图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步: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 先给出思维导图框架, 再给出所有知识的关键词, 让学生尝试构建。第二步:给出主题词, 让学生围绕主题词和关键词的关系构建制作思维导图, 初步绘制个人思维导图, 教师讲授完以后, 对知识理解加深, 教师查看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 修正之前所绘的思维导图;第三步:学生自己选择主题词, 既无框架也无关键词自己独立构建独特的思维导图。解剖学知识点多而杂, 抓不住重点, 理解不清层次, 缺乏整体联系, 引导学生画器官思维导图, 系统思维导图, 组织思维导图等, 查看学生的思维导图,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分析, 课后学生通过回忆和反思, 再次修正和重构。

3.3 思维导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步:在验证性实验中, 学生可通过思维导图构建基本操作步骤和实验要点, 巩固理论知识。第二步:在综合性实验中, 学生可通过观察、体验某一体育技术动作结合之前已掌握的理论知识, 用思维导图画出组织结构并写出自己的答案,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三步:在设计性实验中, 学生可以充分开动大脑用思维导图创造设计发展某一肌肉力量或伸展性练习的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步骤等等。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体育运动中常见的错误, 原因以及纠正方法等等。

3.4 思维导图头脑风暴教学

每三个星期一次, 教师和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领域 (比如:脚背正面踢球用到哪些肌肉, 脚背正面踢球不远的纠正问题) , 讨论从而产生新观点的时候, 就叫做头脑风暴, 也就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协作学习。学生先分组完成以上动作, 记录成绩, 讨论, 并绘制小组的思维导图, 之后组间交流、修正小组思维导图, 教师引导组间二次交流, 最终构建集体思维导图。导图可以是最终的原因, 也可以是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在头脑风暴的环节, 会产生很多新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用思维导图快速记录下来, 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思维导图引入运动解剖学教学中, 既能丰富教学方法, 推进教学改革, 改变教学现状, 又能使教师和学生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 收益终身。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调动学生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思维导图引入体育教学, 扩大思维导图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范围, 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建议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 应用到其他体育技术类项目之中, 比如:武术、篮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 验证探讨是否可以提高技术成绩, 全面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 结合高校体育专业基础课程运动解剖学的特点, 分析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思维导图引入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课堂的可行性条件, 设计了高校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的教学实施方案, 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步骤, 对丰富教学方法,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思维导图,运动解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

[2]郭艳霞.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陈云辉思维导图在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2005.

[4]李世昌.运动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李世昌.运动解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刘宇飞, 李晓琳.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及设想[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0 (1) :66-69.

[7]周红林.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模式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09 (13) :141.

运动解剖学教学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吉林体育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 及2名运动解剖学授课教师。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拟采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及有效性分析法, 其中以有效性分析法为核心模块, 问卷调查法作为收集一手信息材料的手段为辅助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学生和老师对于双语教学的教学可行性、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等有关信息。并以此作为数据基础, 得出分析和讨论的结果。

有效性分析法:针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特点, 将有效性分析进行划分归类, 它们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学生学习、课堂评价、多媒体辅助及课堂环境。研究拟从这7个方面出发对运动解剖双语课程进行教学有效性分析。

2 教学有效性的界定及分析维度

2.1 有效性的界定

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教学价值观与目标观。顾名思义“有效”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效”体现在学生上, 因此, 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 应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 其教学效果不是只看教师方面, 应该是师生相互作用所取得的效果。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它引导教师教学的标准依据学生的学习、发展作为指导。它也需要高度的情境相关性, 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判断在具体情境中做适当的决策, 这就需要教师的创新意识。

2.2 有效性的分析维度

2.2.1 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步骤, 布置教学环境, 运用教学策略, 选择教学媒体等。带着目标上课, 通过目标的实施, 建立师生共同达标的意识, 这样才能及时反馈和调控教学机制。

2.2.2 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整理, 增加或删减教材应科学化, 准确把握每堂课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清晰, 尽量选择教材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的。

2.2.3 科学的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 从易到难分层次设计, 将知识目标的能力范畴有机结合起来, 针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设计难易度不同的问题,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巧妙地利用“无意的问题”解决“有意的知识点”。

2.2.4 积极的学生学习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 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数量是衡量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各环节中, 大家交流互动, 敢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 同时, 学生的问题、互动都是有效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主动参与学习, 挑战学习任务。

2.2.5 恰当的课堂评价

教师的课堂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课堂评价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恰当适时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心情, 建立学习自信心。

2.2.6 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

运动解剖学结合多媒体影像、图片等的放映, 学生可以从视觉上获得更直观认识, 运动解剖学研究对象是人体, 内肌肉纤维组织等需要依赖多媒体图片的放映让学生得以全面认识。因此合理的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 它阐释抽象, 让学生更透彻了解知识。

2.2.7 优化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室环境, 对座位的摆设, 陈列图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 教师可以通过带动课堂学习气氛、鼓励适当竞争、正面评价学生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3 运动解剖学双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3.1 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效果是指教学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的部分, 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 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从运动解剖课双语预期教学目标来看, 其主要核心内容有这么几点: (1) 通过双语教学的形式来掌握、应用运动解剖学中一定数量的英语专业术语和常用表达方式; (2) 提高运动解剖学及基本英语口语、文本阅读及一定的英语写作能力; (3) 学会使用英语逻辑或习惯来对学科知识及其他事物进行思考与表达; (4) 掌握基础性学科知识和相关规律且能应用至日常体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之中。

那么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观察发现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有不少相符的项目, 但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 在课堂之上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且对使用英语来表达运动解剖知识的热情较为高涨。通过一系列问答、讨论的环节,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术语和常用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 由于学习兴趣的提升对于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也掌握的较为透彻。但值得注意的是, 不少学生在文本阅读和段落表达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也许和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有关。同时较为明显的是在一些简单词句或具有若干逻辑关系的语句表达上仍然存在使用中文习惯, 甚至在词汇记忆上也采用中文的方式来进行识记。这阻碍了学生从词汇的本质性来对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与加工, 不利于其掌握专业知识的原理和原意。

3.2 教学效率分析

由于教学活动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 延用经济学的概念可以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等于教学产出 (即教学效果) 除以教学投入;由于教学投入的直接表现是师生双方时间、精力的投人, 教学产出的直接表现是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也可如此表述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在实际教学时间中所占的比例;而这种评价方式也更具可操作性。因此, 本次研究尝试着分别对五次双语课程教学与非双语教学进行了粗略测量, 结果显示:五次双语课中所测平均比例为39.47%;非双语课的数值为42.19%;经均值差异性检验, 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

可以这么说, 当前仍然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双语教学与非双语教学在课程学习的教学效率方面是否存在较大差异。但进一步分析依然能够挖掘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信息。经调查发现:双语教学的时间分配上与非双语教学不同, 其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讲解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其权重在整个运动解剖课程中所占较低, 因此其贡献率较低, 导致其教学在数据上显得较为低效。而非双语教学虽然效率值更高, 但由于其没有渗入语言学习, 其绝大多数时间可以被安排给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上。因此, 虽然双语教学的效率值不高, 且低于非双语教学, 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要略好于非双语教学学生。

3.3 教学效益分析

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地说, 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而在“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 “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从调查中发现:首先, 大部分学生认为运动解剖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能够符合其个人教育的需要。但从吻合程度上来看, 却存在较大的差异。约20%学生认为双语课程教学不能与其教育需求相适应, 近40%学生认为双语课程能够较好的符合其教育需要, 剩余40%则认为基本符合。从具体吻合的项目上来看, 首先, 不少学生认为其能够在该课程中学习到其想学的一些英语知识, 且通过这种专业课程增加英语学习的兴趣, 为提升英语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其次, 双语教学本身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尤其是对英语口语方面有较好的提升。最后, 通过与一些学生交谈发现, 其对解剖课程的学习目标就是能够掌握一些最为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及自身有兴趣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在双语课程中往往能够更加详尽、具体的进行讲解和讨论, 使得学生能够对这些内容给予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学习, 进而促使其能够更为详实、有效的掌握和应用所学解剖知识。因此, 运动解剖双语课程教学的效益比较可观, 其在质量上更为注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运动解剖双语课程教学效果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 (1) 在课堂之上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且对使用英语来表达运动解剖知识的热情较为高涨; (2) 对于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也掌握的较为透彻。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如在一些简单词句或具有若干逻辑关系的语句表达上仍然存在使用中文习惯等。

(2) 运动解剖双语课程教学效率与非双语课程没有显著差异, 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要略好于非双语教学学生。

(3) 运动解剖双语课程教学效益可观, 尤其是能够创设一个更为宽松、愉悦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前提下来进行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其学习过程更为详实、有效。

4.2 建议

(1) 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是双语课程中较为重要, 且别具特色的一个要点。它是学生能够进行双语学习的一个前提, 教师在课程情境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如何进行创设有利、愉悦情境, 渐而促进知识的跟进导入。

(2) 中英文语言教学比例需满足教学目标与实际需要, 并将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学习水平等因素的各个水平纳入考虑范围, 从实际考察出发, 提出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语言教学比例。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及有效性分析法对吉林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双语课程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 结果显示:该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效率与非双语课程相当, 但学习质量更为突出, 且教学效益也更为可观。

关键词:运动解剖,双语课程教学,有效性分析

参考文献

[1]程红.论教学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 1999 (5) :13.

运动解剖学教学 篇9

1 合作学习的结构模式

以目标设计为导向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前导, 小组活动为主体再由教师控制教学进程, 分配学习任务和设计教学, 从而达到全员互动合作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一般结构模式为: (1) 目标明确:教师要明确本次课 (或本单元) 的教学任务、目标。 (2) 组合优化:不同的分组方式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选择。 (3) 小组设计:计好本组的活动计划, 即小组根据教师制定的总目标来规划本组的子目标。 (4) 集体呈现:形成初步的技术概念即通过教师讲解、示范、练习等手段进行教学。 (5) 小组活动:引进激励机制, 发挥小组成员的各自优势, 展开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6) 教学评价:最后教师点评, 进行小组内互评, 自评再开展组间评比。

2 合作学习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 合作学习模式被很多教师尝试引人到运动解剖学的实验和理论教学中, 也取得了一些理想的成果, 对提高运动解剖学教学水平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何坷峻等对广西民族大学健康科学学院体育与学生的运动解剖学课程进行为期2年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教学, 采用个别辅导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参与, 发现运动解剖学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任传忠等把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新人学的2004级5年制高级护理专业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为期1年的人体解剖学合作学习教学, 对照班进行传统方式教学。实验班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分组, 实验班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 在理论课中主要采用“小组一一游戏一一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等合作学习策略, 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实验分级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实验课中。实验结果如表1, 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模式把合作的观念引人教学系统, 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 显著提高了解剖学的教学效果, 预示了现代教学系统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华北科技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9级1班及2班的学生进行研究[1], 期望得出合作式教学法对学生心理及学习能力的影响。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对象

选取华北科技学院在读的社会体育专业2009级1班、2班共6 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 对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中引用合作理念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分析。

3.3 研究步骤

3.3.1 实验分组

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运动解剖学实验授课过程中, 由1、2班随机选取3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 另外3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分组合作式教学。实验组内30名学生自愿组成5人一组共计6个实验小组。在每组内推举一位小组长, 组内各组员成立合作小组, 并课程内外完成互助学习。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参与讨论, 并提出问题, 由小组内成员一起解决。一次实验课后由小组内成员汇报学习的小结及学习后的思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30名学生在教师讲授演示完毕后, 由学生自由观摩实验的模型、仪器及图片。

3.3.2 实验质量控制

教学实验中为防止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要严格控制实验因素在教学实验中, 对照班与实验班除在教学方案的使用上有所区别外, 在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进度等因素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双盲法进行教学实验。

4 实验结果的评定方法

4.1 实验成绩的比较

以学习成绩主要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组均在课后交实验报告, 实验成绩的评价由实验报告 (占实验课成绩的80%) , 以及实验课的课堂表现 (占实验课成绩的20%) 组成。实验课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讨论结果、活跃程度、回答问题的质量等。

同时以实验课中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时间的长短、课外的学习时间、学习途径的选择、实验项目研究的深度广度作等项目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自主创新性的评价标准。

4.2 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

实验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以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及心理的主观看法。

5 研究结果及分析

5.1 合作学习方式教学与传统方式教学的效果比较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无论是实验学习效果的直接体现实验报告的成绩, 还是实验课的课堂表现, 都是实验班各组学生的成绩要高于对照组各学生的成绩 (如表1) 。

5.2 实验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调查

5.2.1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况

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笔者了解到有40%的实验组学生表示在上大学之前, 在课堂上从来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有46.7%的学生表示喜欢在出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而没有现成答案时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

5.2.2 实验组小组合作的组织情况分析

调查中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习合作小组成员间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如果对某个问题大家都有争论, 绝大多数学生是以组内优秀学生的意见为最后的答案。而53.3%的学生觉得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适当引导、提示。

说明在实验组内的各实验小组间能够做到明确分工的小组较少, 大多数小组还是遵循小组讨论的结果以优秀学生的意见为最后的答案, 而缺乏公平合理的原则。

5.2.3 实验组小组合作的小组内成员及小组间成员关系情况分析

调查中有40%的学生表示组内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好, 且合作愉快;而有26.7%的学生表示对组内同学关系无所谓;有高达80%的学生表示所在小组与其它组的交流为从不搭理和经常对抗;而只有20%学生表示与其它小组经常交流;而对于小组成员间整体氛围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6.7%的学生表示很在乎集体荣誉;23.3%的学生表示组内凝聚力一般。

结果显示小组合作实验下学生关系较融洽, 而小组内的凝聚力及荣誉感较不强, 应考虑在之后的研究中探讨应用何种方法可以加强小组内的凝聚力。

6 讨论

6.1 合作学习方式教学的效果较优于传统教学法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无论是实验学习效果的直接体现实验报告的成绩, 还是实验课的课堂表现, 都是实验班各组学生的成绩要高于对照组各学生的成绩。

6.2 实验组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了解不足

多数学生表示在上大学之前, 在课堂上从来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而学生表示喜欢在出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而没有现成答案时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

6.3 实验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化程度不够

多数学生表示各实验小组间能够做到明确分工的小组较少, 大多数小组还是遵循小组讨论的结果以优秀学生的意见为最后的答案。而缺乏公平合理的原则。无良好的组织化管理。

6.4 小组内成员关系较好, 小组间成员关系淡薄

大多数小组学生表示组内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好, 且合作愉快;而绝大多数学生所在小组与其他组的交流为从不搭理和经常对抗。说明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只关注组内学习, 而忽略了组与组间的合作学习。

6.5 小组内成员凝聚力及荣誉感不强

因为小组内成员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对于小组的使命感认识不强, 问题研究的结果也是一副于己无关的态度, 缺乏对于问题追求的强烈热情。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合可以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术、实验创新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但合作学习还处于实验阶段, 对于学生的凝聚力, 培养集体荣誉感有待加强。

7.2 建议

(1) 将实验内容设计为学生的阶段性成绩, 计入课程总成绩, 且加大所占比例。

(2) 发挥实验教师的引导作用, 多关注学生的优点, 对于小组内责任心强, 学习主动且表现优异的学生应多给予表扬鼓励。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及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体育专业2009级60名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教学法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合作学习方式教学的效果较优于传统教学法, 实验组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了解不足, 实验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化程度不够, 小组内成员关系较好, 小组间成员关系淡薄, 小组内成员凝聚力及荣誉感不强。并得出将实验内容设计为学生的阶段性成绩, 计入课程总成绩, 且加大所占比例及发挥实验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的优点要多关注, 对学习主动且表现优异, 小组内责任心强的学生应多给予鼓励、表扬和建议。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4) .

[2]李金良.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法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 2006 (36) .

[3]叶秀丹.浅析有效合作学习的条件——由美国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和特点引发的思考[J].成人教育, 2007 (2) .

[4]尚莹.合作式学习方式对体操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

运动解剖学教学 篇10

1提前告知学生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是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具体规定了课时分配,包括理论课、实验课所占的比例,笔者所在学校教师的授课计划,一般提供给学校教务处一份,任课教师自己留一份,笔者在学期开始告知学生授课计划,学生就会心中有数,每一节课教师将要讲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难点内容,哪些是自学内容,学生就会一目了然,预习时就会有的放矢,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尽量选在实验室上课

该校人体解剖学标本馆建筑面积8 400 m2,分为标本制作、标本陈列、实验教学、科学研究、遗体捐献五大功能区。人体解剖区建筑面积1 200 m2,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共9个陈列区, 陈列标本1 800余件。运动系统标本区共陈列实物标本300件,可以看到人体各骨的形态结构、一些主要肌肉的形态和层次关系,以及各骨连接的标本,完全可以满足专科层次的教学、科研需要。由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就开设了《人体解剖学》这门课,所以下半学期只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两个班级使用人体解剖学标本馆,这就给笔者将理论课与实验课都选在实验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笔者将两个班级的学生采用抽签的方式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52人,一组为实验组,52人,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人体解剖学》考试成绩大致相当,对照组授课采取理论课在教室,实验课在实验室进行;而实验组采取理论课、实验课均在实验室进行。不论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均由笔者一人担任主讲教师,避免教师授课水平不同产生误差,学期结束进行考试,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实验考试,按百分制计分,然后以30%计入总分,另一部分为理论考试,按百分制计分,然后以70%计入总分,两部分的得分相加就是学生的期末总成绩,实验考试的内容是识别标本,教师随机抽取20个标本,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将每个标本编号,实验考试每组20个同学, 第一个同学从1号标本开始,第二个同学从2号标本开始,其余依次类推,这样就避免了同学们之间互相抄袭,20个标本全部看一遍, 书写完毕提交试卷,本组本次实验考试结束,然后第二组同学进行考试,直到所有同学考试完毕,结果表明:不论是理论考试还是实验考试成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理论课、实验课都在实验室进行是完全正确的,原因是:在实验室上课,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理解之后非常有助于记忆。由于该校今年第一次开设 《运动解剖学》这门课,师资比较缺乏,建议学校引进或培养体育医学于一体方面的专业人才。

3教师上课所用课件提供给每一个同学

笔者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做笔记,这本无可厚非,对于学生课堂上做笔记,笔者有这样的看法:有些同学只顾课堂上做笔记,影响了学生理解教师所讲知识点,得不偿失,所以,笔者习惯在学期开始时将本人所用课件交给每一个同学,目的是不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做笔记,一门心思集中精力听讲, 在连续两年的调查中,98%以上的同学非常赞成笔者的这种做法。

4授课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南阳医专针灸骨伤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 学生对于《运动解剖学》中有关解剖学方面的知识较为熟悉,而对于《运动解剖学》中有关运动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为此,笔者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讲解:对于《运动解剖学》中有关解剖学方面的知识,采取每次课前让学习委员统计同学们公认的难理解知识点、较易理解知识点、非常容易理解知识点,对于难理解知识点,课堂上要精讲、细讲,直至学生听懂为止;对于较易理解知识点,采取提问加讲解的方法;对于非常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课堂上就不再进行讲解,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同学们巩固、复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学生对体育运动了解不多,甚至一些常用动作,例如:悬垂举腿、 俯卧腿臂上振等动作,都不太清楚。为此,笔者采取让学生首先观看有关视频,然后进行动作分解,最后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讲解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既增加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知识,又强化了课本知识,收到较好效果。

5 “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这一章,选在学校健身房进行授课

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不论是体育生还是医学生,都是难点内容,因为这一章内容牵涉到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化学、专项运动理论等学科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在学校健身房授课的方式加以解决,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该校有综合健身房,各种设备齐全,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上课与健身的需要,例如:对于坐位体前屈的解剖学分析,笔者采取了示范动作、描述动作、分析关节运动及其原动肌、小结与建议等步骤,多数学生对坐位体前屈的解剖学分析有了大致的认识。再比如:立定跳远动作的解剖学分析,笔者采取了学生示范动作,描述动作、分析关节运动及其原动肌,然后笔者纠正学生分析关节运动及其原动肌出现的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基本掌握了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的方法。

以上论述是笔者在《运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导和建议,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上一层楼。

摘要:《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解剖学方面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已经学习过,而对于运动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他们不是体育生,对运动项目知之甚少,为此,笔者采取提前告知学生授课计划、尽量选在实验室上课、将课件提供给每一个同学、突出重点、难点、联系实际等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尝试

参考文献

[1]何伟.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C]//全国体育院所实验室管理发展研讨会.2010.

解剖学教学方法之探讨 篇11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8-01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中专院校医学专业的任务是在完成基础教育前提下培养出一批具有理论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为社会培养具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较强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因此对于中职中专院校医学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卫生技术能力的学生是最重要的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为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各门学科奠定了人体形态结构的最基本知识。因此,作为基础课的解剖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解剖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任务。而人体解剖学的许多章节是以理论教学为先导的,那么如何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效果,从而为学生的临床课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方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直观教学法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中离不开直观和实践的手段。

直观教学方法应用的好坏影响整堂课的效果。为了增强理论课的直观力度,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挂图、投影、幻灯、电教录象等,将抽象讲解结合到人体器官或结构的绘图上,增加了学生对器官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能根据讲解内容配合板书图示,边讲边画,则效果更佳。因此在黑板上绘制器官的平面图应该成为人体解剖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另外再配合活体演示,如在自己身上示教器官的位置、某些血管、神经的走行,骨性和肌性标志等。通过实验课让学生能够动手动脑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个模型、标本,并充分利用活体。通过这些手段,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可培养学生科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举例法

解剖学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多,学生会感觉困难,而不愿意学。作为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举些生动活泼的例子不但有助于加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将一些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易于为人理解。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要善于利用实例联系所讲解的内容。如在讲解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时,举些临床实例,像失语症、失读症等。还可联系外语学习中的“四会”与语言中枢的关系。许多临床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与阑尾炎的触诊的联系,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征决定其易坠入异物等[2]。

三、归纳法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入门课,要掌握的概念多,信息量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信息量与记忆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人体的结构十分复杂,解剖学名词特别繁多,现代医学中的名词约1/3以上来源于解剖学,这就为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只要稍加留意通过对比总结和归纳就有很多规律可循。教师应注意引导,从中找出这些规律,分清异同,区别其特点。因此,我们在促进学生记忆方面下了工夫。将一些有位置关系或功能关系的结构,课前即设计在表格中,授课过程中首先利用较好的板书,将信息和功能项目设置在黑板得当的地方,然后在讲解时,边讲边填写,逐渐在黑板上自然地展现出归纳表格,使学生们在记忆时尽量减少顾此失彼,又便于学生做笔记。

四、复习巩固法

人体解剖学是分系统讲解的,然而人是一个整体,各部分、各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教师讲述某一器官时,常常涉及到周围毗邻器官以及分布其中的血管神经等。当讲述血管神经时,又涉及其支配器官,这就要求教师經常横向或纵向联系相关器官或结构讲解,以求知识的完整。防止学生们学习后边的忘前边的现象发生[3]。因此适当地联系相关系统讲解也是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所不可缺少的。

五、总结法

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应抽出少量的时间进行当堂课内容的总结,理顺一下主次关系,点明重点、要点、分清哪些知识需掌握,哪些知识该熟悉,哪些知识该了解。这样做能使听课学生思路清晰,掌握的知识完整、系统。也有利于学生课后有重点的复习。

六、注重预习和复习

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学生自身的学习驱动力才是学习的关键力量。作为教师要能通过诱导、启发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在短时间内自己试着抓住重点,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对不懂的内容注上重点符号或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讲课使学生对重点知识尽可能的广泛了解,将零散知识系统化,使模糊知识清晰化。课后要求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重点记忆。这样长期的坚持下去,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好其它学科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各种方法在理论上需灵活运用,有机衔接,在各种教学方法应用时应以直观教学方法为主,其它教学法辅之,要举例得当,归纳合理,联系恰到好处,总结条理清晰。

参考文献

[1]张波,解剖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6(18).

[2]易华庆,刘鑫,解剖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7(2).

运动解剖学教学 篇12

一、生成性教学概述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看到的教学图景, 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 不断调整活动, 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的过程, 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从国内来看, 目前多数教育工作者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有些偏颇, 很多教师视生成性教学为“随机应变”的教学小技巧, 有的教师认为生成性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固化等失范现象。事实上, 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学习的自主建构, 更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应由教师和学生在启发、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发现中完成, 而不是老师讲、学生记这种单向传授。我们认为, 生成的起点是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生成的动力是交流互动, 生成的目标是共同发展;教学的本质即为信息重组, 动态生成。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和自主建构,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生成性教学不是刻意地追求知识的增长, 更重要的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深化理解, 推理演绎, 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生长壮大,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处于信息时代的当今大学生心智成熟, 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水平和发展经验, 这就为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促成学生生成新的认知, 尊重学生的现实发展提供可能。

二、生成性教学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石, 因此学好运动解剖学至关重要。而运动解剖学概念繁多, 内容枯燥乏味, 面对如此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因感到知识繁琐抽象, 难免产生厌烦心理。长期以来, 运动解剖学在教学中较严重地存在着“重习题轻问题, 重结论轻过程, 重定义轻推理, 重形式逻辑轻辩证逻辑”的现象。如何增加学生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需要寻找全新的教学技巧, 为此, 我们把生成性教学的思想应用于体育基础理论课程运动解剖学。这种把运动解剖学生成规律和学生思维规律有机结合的教学, 即为运动解剖学的生成性教学。运动解剖学课程的生成性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一) 运动解剖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

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可以通过对相应的动作进行观察和试验、归纳和类比、推广和限定、直观和直觉、联想和想象等方法而生成, 特别是观察、试验、直观等方法。臀大肌是人体下肢最大的肌肉之一, 下面将以此肌肉为例来展示运动解剖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

臀大肌概念的教学可以从模型观察开始, 从后摆腿和正压腿动作引出。

1. 模型观察。

仔细观察臀大肌的具体位置, 位于臀部皮下, 形状呈四方形, 是人体中最为粗大有力的肌肉。

2. 动作体会。

后摆腿:站立状态, 上肢固定, 大腿尽量很后摆动, 做出类似驴踢的动作, 也称反式腿举。做动作时, 要求学生认真体会肌肉的收缩及伸展过程。

3. 触摸。

在学生做后摆腿动作的同时, 引导学生找到臀大肌的位置, 进行触摸, 体验肌肉收、舒过程中松紧、软硬的变化。

4. 生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 在触摸的过程中, 通过形象思维, 生成臀大肌的形态和起止点。臀大肌起点位于髂骨翼外面后部及骶骨背面, 止点是肌束斜向下外, 腱呈平板状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二) 功能评价与训练方法的生成性教学

概念明确后, 学生可以感受及体验各块肌肉的主要功能。以臀部肌群为例。臀部肌群主要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臀大肌近固定收缩时,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旋外;上部肌束可使大腿外展;下部肌束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 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对侧旋转;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维持人体站立。

体验该块肌肉的功能后, 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如练习俯卧直腿上摆, 俯卧直腿上摆类似于反式山羊挺身式向上挺起双腿, 双腿绷直尽量向上摆起到最高点时。身体下落的时候尽量要慢, 身体起来的时候, 要快, 要尽可能保持慢下快起的频率。目的主要是利用臀大肌收缩产生力量, 而达到锻炼臀大肌的效果。

练习跪姿屈膝抬腿。小腿伸直, 可使腘绳肌和臀肌得到锻炼, 如果保持屈膝, 就只能锻炼臀肌。在肌肉伸展终末, 可增加或限制动作的幅度, 可在动作终末肌肉最大限度收缩时维持几秒钟。要得到更大的训练强度, 可在踝部捆扎沙袋。

概念明确, 功能了解后, 然后进行推理分析, 掌握训练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和自主建构提, 不仅教学效率良好, 学生也真正的掌握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训练效果。

(三) 动作解剖学分析的生成性教学

运动解剖学教学中, 最基本的是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而归纳和演绎模式的综合运用, 生成新的知识点则适合于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教学。下面以立定跳远为例, 讲述动作解剖学分析的生成性教学。

立定跳远是一种发展下肢弹跳力的重要练习, 也是常用于测定下肢肌肉力量的项目之一, 动作可分为预备、起跳、腾空及着地4个阶段, 其中起跳为功能性动作, 这里对起跳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1. 动作演示。

学生站立, 快速下蹲, 减速制动, 蹬伸, 落地, 完成一系列动作后, 对各个环节的肌肉、关节、骨骼及上下肢动作的配合有了初步认识;

2. 分析。

以起跳动作的快速下蹲为例, 进行解剖学分析, 如表1所示。

3. 评价。

立定跳远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起跳动作, 因此, 为较好完成立定跳远, 需要发展髋关节和膝关节伸肌群、踝关节屈肌群的爆发力, 其主要作用肌为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

4. 练习。

进行解剖学分析后, 经常做立定跳远练习, 可增大上述肌肉的力量及工作速度, 提高弹跳素质。

用这种形象、生动的实例来学习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及相关功能, 学生亲身去体验后进行动作分析评价, 了解生成背景, 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以自身已有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内容, 自然而然生成各种新的知识, 学习和训练也会更有针对性。

三、结论

生成性教学在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引入, 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和谐场面, 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生成性教学与运动解剖学课堂相结合的实践,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开展体育基础课程的生成性教学, 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背景的了解和对知识的生成过程的理解, 从而能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 提高运动能力。

摘要:与灌输式教学相反, 生成性教学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及知识的动态生成, 具有参与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本文以《运动解剖学》为例, 介绍了生成性教学的基本思想以及大学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生成性教学模型的构建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生成性教学, 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背景及生成过程的理解,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体育基础课,生成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洁.课堂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2]吕星宇.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J].教育科学论坛, 2007, (5) .

上一篇:村级公益下一篇:教师心理调节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