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基础(共10篇)
解剖学基础 篇1
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很快, 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对越来越高的办学目标以及新的教育环境和就业环境,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完善和创新教材教法, 以培养具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特点的医学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型人才。
1 对比
对于2001年综合版的《正常人体学基础》 (以下简称综合版) 和2008年分科版的《解剖学基础》及《生理学》2个版本的教材 (以下简称分科版) , 在编写指导思想以及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到底有什么差别, 本文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1.1 2种版本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对比
综合版贯彻的是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的思想,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教材既体现了1994年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计划中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 强化了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势, 又充分考虑到了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贯彻了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
分科版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其培养目标为: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标准,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 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 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该教材在理论知识方面强调“必需、够用”, 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 并注重技能培养, 主要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
由此可见, 2种版本教材在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 综合版教材贯彻和强调的是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职教理念;分科版教材则把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定为培养目标, 注重和强调技能培养的职教理念。
1.2 2种版本教学大纲的对比
在做以下各项对比时, 只做2种版本教材中的2门主要学科即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对比, 所以在做各项数据统计时, 可将综合版中所涉及生物化学以及老年概要的有关章节删掉。
1.2.1 课时 (包括实践课时) 的对比 (见表1) 由表1可见, (1)
综合版中所涉及生物化学以及老年概要等章节的内容在新版《解剖学基础》中已被删掉。 (2) 2种版本教学大纲中人体解剖学基础 (不含生物化学以及老年概要) 课时, 综合版为146学时, 分科版合计162学时。 (3) 综合版总课时164学时, 分科版合计课时162学时。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2种版本教学大纲中虽总学时变化不大, 但2门主要学科解剖学基础与生理学课时分科版学时增加, 共计增多了16学时。
1.2.2 理论教学目标与知识点数的对比 (见表2) 教学目标基
本能反映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情况。由表2可见, 如果把综合版中生物化学以及老年概要等章节的知识点删减去, 仅解剖生理学部分的知识点数为164个, 而分科版知识点合计为199个, 此说明分科版中2门主要科目解剖学基础与生理学知识点明显增加。
1.2.3 实践课时数/总课时数的对比 (见表3) 表3统计数据显
示, 分科版解剖学实践课时虽略有增加, 但生理学实践课时却减少了, 而总课时数 (主要是理论课时) 又显著增加, 结果导致2个科目实践课时数只占总课时数的30.9%, 比综合版的35.6%低。
1.2.4 实践项目数及目标要求的对比 (见表4) 由表4可见,
(1) 分科版教材实践项目数增加, 尤其生理学实验的增幅较大, 由综合版的8个增加到了18个, 增幅为125%。 (2) 综合版的目标要求分3种:学会、掌握、熟练;而分科版只有2种:学会、熟练掌握。 (3) 分科版对实践项目的目标要求有所提升。比如解剖学实验综合版18个, 要求掌握的只有4个, 而分科版19个, 要求熟练掌握的是7个;又比如生理学实验综合版8个, 要求掌握的只有3个, 而分科版18个, 要求熟练掌握的是10个。
注:2008年分科版生理学实验有1项未标明目标要求
1.2.5 实践项目的对比 (见表5) 由表5统计的实践项目名称
来看: (1) 解剖学实验内容几乎完全类同。 (2) 生理学实验在综合版原有8项的基础上, 分科版新增了10项。
2 总结与体会
综合版已悄然退出它的舞台, 而分科版已经在本学年开始使用, 并且在我校已完成了一个教学周期的使用。通过这样一个“分、合、分”的轮回使用, 笔者对分科版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认识, 与综合版相比, 分科版比较突出的特点有: (1) 单一学科教学, 教师备课负担减轻。 (2) 解剖学、生理学学科跨度大, 综合版将之综合起来讲授, 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 学生不易接受。分科后学生上课相对轻松、效果好。 (3) 版面新颖, 形式活泼, 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如在每章前加入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言;又如, 在正文中的适当部位增加了本学科知识应用的小贴士,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 知识点明显增多, 但难度降低。分科版将学科内容化繁为简, 表述上尽量变难为易, 多采用直观的图表解读相关的知识原理, 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符合中职学生的思维特点。 (5) 淡化了学科体系, 增强了知识点的实用性。分科版对理论性较强或比较抽象的内容, 降低了理论深度, 突出了原理本身的内容及其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加强了与临床实际的联系,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宽口径、重适用”的新教材观。 (6) 增加了数量足够、题型丰富的习题, 有利于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7) 对学科发展的动向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有一定的介绍,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总的来说, 分科版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贯彻了当前卫生职业教育的理念,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在编辑上存在失误甚至错误。 (2) 对知识点的适用性突出不够。尤其是生理学知识点与临床、生活的联系应用还可以增强和拓展, 以更好地体现其适用性。 (3)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够。一是简单操作或理论验证性实验偏多, 学生主动探索性实验缺乏。二是生理学实验项目虽有所增加, 但课时却减少了6学时。三是总课时增加而实践课时数/总课时数比例下降。这些都不符合当前职教所提倡的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目标和方向, 也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在现阶段, 只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职业教育理念, 编写时充分考虑专业特点, 贯彻“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 文字描述上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内容选择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和临床实践工作“零距离”, 就不失为一版好教材, 一定会受到师生的好评和喜爱。当然, 教材优劣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很好地使用和诠释它, 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和价值;同时还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 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或删减。
参考文献
[1]刘英林.正常人体学基础[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王之一.正常人体学基础[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刘玲爱.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彭波, 李茂松.生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解剖学基础 篇2
海根斯的浓重德国腔古怪英语听起来颇有些科学怪人/变态狂的味道,呵呵,听上去很有”情调“。他戴着顶有点像那幅名画”The Anatomy Lesson“中的教师所戴的帽子,解剖时很有情趣的感觉(甚至听到他切肉时哼了句小曲儿),他和另一位主讲 英国病理学家 John Lee 配合默契,间或说些逗乐的段子,每集都有笑点,每集都紧凑有趣。
电骡有片源,可用中文名搜,699MB x 4集,速度不错;射手有中英文字幕,两种格式,翻译上乘。
解剖学基础 篇3
摘要: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给中职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信息化课堂教学也蔚然成风。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职卫校《解剖学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中职 《解剖学基础》 信息化 课堂教学
一项技术的发明掀开了一个新时代的篇章,由于互联网的发明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身边无边界、海量的多媒体信息所包围。信息化给中职卫校的教学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尤其是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形态学课程——《解剖学基础》的教学。
解剖学是医学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相当于高楼大厦的奠基石,但是它的教学内容相当繁杂,并有大量枯燥乏味且生僻难懂、不易记忆的医学新名词。在信息化时代,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很难适应个性独立、追求时尚、摒弃陈腐、好奇喜新的中职生。针对《解剖学基础》的学科特点,及当前中职生的心智水平和文化素质,我们在《解剖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信息化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激发了中职生学习《解剖学基础》的兴趣,而且提高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含义
课堂教学是中职卫校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战场。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或教学平台完成的课堂教学。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且直观、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情境,用多媒体形式有效、真实地再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模型化、直观化、动态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享受教学过程。这种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像“电影大片”般精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1. 改变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方面,教师走下讲台,从传统的知识信息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服务的辅导者和督导者、信息化资源的挖掘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另一方面,学生走上讲台,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创设情境、独立探究、会话交流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智慧地学习,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
2. 享受学习过程
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依托多媒体计算机、智能手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和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以构成理想的教学环境,为支持学生主动“学”提供保障,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由此而创设的信息化课堂就像拍电影一样生动、直观、形象和精彩。如利用图片、虚拟仿真、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能够使人体解剖结构中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看穿”人体各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愉快地享受学习过程。
3.创新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案例分析、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协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多样的教学方式,明确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电子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录像等形式,自主选择《解剖学基础》中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于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在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校园里,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如学习微课,或者用手机拍摄标本模型、教材中图表、图形及视频等,或者登录QQ群和微信平台,参与师生的交互讨论,充分体现了泛在学习理论,有效巩固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4.丰富信息来源
信息化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图形、文本和动画等,创设了信息丰富、知识海量的教学情境,使得中职生能综合调动手、脑、眼、耳等多种感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既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又可以营造协作式教学氛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二、中职《解剖学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构建信息化解剖学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学校建设了多媒体计算机、师生交互式显微镜系统、解剖学数字化资源库等设施,为解剖学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让课程快速“上网”,上网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标本图片、动画视频、目标测试题和考核办法等。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并把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料、相关网站链接上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QQ群和微信平台发布通知、布置作业、开展讨论、解答问题等。
(二)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曾说过:“到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不少是当年中考或高考没考好的学生,没考好呢,显然是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适合传统学习的学习习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使之能适应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能力,把灌输式教学变成参与式教学。endprint
首先,创新符合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创新编写有利于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保留解剖学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套路,创新编写和编排方式。具体来说:一是增加案例、拓展链接和要点提示,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启发性;二是教学目标具体化,直接呈现考点并在正文中加粗标注;三是按信息化需求编排,运用大量的表格、流程图、关系结构图等,来代替传统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大幅文字,使得教材图文并茂,更加通俗易懂;四是结合泛在学习理论,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手机自行拍摄教材中的图形和图表等,随身携带手机进行碎片化学习。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使解剖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解剖学知识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制作中职生喜爱的多媒体课件,或整理成《解剖学基础》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库,或自行录制微课等,使其集科学性、知识性、时尚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手机拍摄实验室中的模型和标本,建立移动式的学习资源;第三,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媒体,建立解剖标本图库,从不同角度拍摄挂图、模型和标本等,形成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库;第四,在教学不同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在教学人体动静脉血管的分布和血液的流向、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发散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软件进行编制。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解剖学基础》 的专业名词繁多,知识量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逻辑性,加之人体解剖学隶属形态学,需要建立立体感、层次感等,这就给学生学习《解剖学基础》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微课等对解剖学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梳理和归纳出学生容易混淆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师可以把椎骨形态归纳为“一体一弓七个突起”,心脏外形可归纳为“一尖一底二面三缘三沟”,再运用信息化技术制作比较图表、流程图等,就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主动脉行程及其主要分支等连续性结构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软件编排简易、美观、新颖的顺序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
三、信息化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片面理解信息化课堂教学
目前,有不少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认识和观念还停留在播放幻灯片上,把电子白板当黑板用,把PPT教学课件当板书用,课堂教学依旧“满堂灌”。也有的教师认为直接运用信息化资源,如目前流行的微课,教师就能“一劳永逸”了。其实,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无论怎么发展,信息化教学都不能代替教师,教师不是简单地信息资源使用者,而是挖掘者、建设者和创造者,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职业标准等情况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可以说,教师既是课堂教学这部“电影”的编剧,又是导演和演员。
(二)过分依赖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为解剖学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致使有的教师想方设法地寻找信息化资源,却忽视了模型、标本等传统教学资源。其实,形态学传统的模型、标本等的直观性和真实性是信息化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它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知识。如用心脏的模型来观察心脏四腔位置结构及各瓣膜的形态结构,即使教师用清晰的图片、生动的动画都比不上模型的直观明了、简单易懂;又如全身各器官位置及毗邻关系,目前没有一个信息化资源能够代替传统模型的直观效果。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依赖网络资源,会误导学生产生“一切学习资源只来源于网络”的意识,使得学生忽略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不懂得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最适合教与学的教学资源。
(三)难以建设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需要丰富、优秀的信息化资源的支持。但是,当前大多数信息化资源的质量不高,形式仍然停留在PPT课件、图片及动画视频上。在信息化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完全遵照个人的意愿和想法,盲目追求资源的数量,没有进行多方协调,导致信息化资源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其实,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兼顾硬件的投入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两个方面,只有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快速提高《解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难以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
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功能,信息化教学设计不合理,文字信息的电子化使信息容量激增,而且教师没有根据信息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而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至于教师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只是把“人灌”变成了“机灌”,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
要想实现信息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精心筛选和组织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只有转换师生角色,灵活运用信息资源,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课堂教学,否则教师只会守着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传统式的教学。
四、结语
要想提高《解剖学基础》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应在使用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以及教学方式的时尚性,激发学生自主协作式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记忆繁琐解剖学名词的效率,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探究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当然,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信息化教学环境没有普及、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不够快、信息化教学资源质量不够高等。我们坚信只要以充满激情的开放心态去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就能大力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余和剑.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素养教学改革研究[J].情报探索,2013,(4).
[2]卜凡,冷子花.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3,(Z3).
[3]李文剑.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6).
[4]林文海.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卫校人体解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J].医学信息,2010,(12).
[5]张昌宇.人体解剖学互动教学模式及其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6]张宏.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基础》课程设计与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2).
[7]钟金标.培养中职护生运用《解剖学基础》知识实践创新能力探索[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3).
[8]郭玉龙.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12).
颈源性头痛发病的解剖学基础探讨 篇4
1 解剖基础分析
1.1 神经解剖基础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从生理解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部分人认为颈部上颈段的生理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是发生颈源性头痛的基础[3]。从颈枕部发出支配头部的神经分支有第1、2、3颈神经后支,走行分布为[4]:第1颈神经后支称枕下神经,此分支分布于枕下三角周围诸肌,并发出分支至头后小直肌和头半棘肌,还有分支与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枕大神经)相连结,枕下神经一般属于运动神经,但有时亦发皮支支配项上部和颅后下部的皮肤;第2颈神经的后支,发一细支至头下斜肌,并与第1颈神经后支交通,然后分为较小的外侧支及较大的内侧支;第3颈神经的后支,分为内侧支及外侧支。外侧支为肌支,并与第2颈神经的外侧支相连结。内侧支的终末支分布于皮肤。当其在斜方肌深侧时,发一支穿过斜方肌,终于颅后下部近正中线处,枕外隆突附近的皮肤,此支称为第3枕神经。此神经位于枕大神经内侧,与枕大神经之间有交通支相连。
1.2 血管解剖基础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穿C6-1颈椎横突孔,继经枕下三角入颅。按其行程可分为(4)段:第(1)段自起始处至穿第6颈椎横突孔以前;第(2)段穿经上6个颈椎横突孔;第(3)段经枕下三角入颅;第(4)段为颅内段。椎动脉解剖上走行的特殊性使其发生颈源性头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 发病机制
2.1 神经损伤学说
颈源性头痛的发生机制众家说法不一[5、6],目前一般认为是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在颈髓可下降至C1-2节段[7],其尾侧可达C3节段,与高位颈髓后角灰质(C1-3)相连,高位颈神经的痛觉传入可能通过这种解剖结构与三叉神经传入纤维之间可发生会聚和易化,引起头部牵涉痛。C2颈神经的内侧支与来自C3颈神经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这些神经都可以传导颈源性头痛的发生。枕大神经与枕小神经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不仅疼痛出现在枕神经分布区,尚可放散到同侧额和眶周[8]。局麻药和糖皮质激素局部浸润枕大神经及枕小神经是治疗此类颈源性头痛的常用方法。Silverman[9]发现部分颈源性头痛是继发于枕大神经及枕小神经在行程中受到腱性组织的损伤或神经旁的淋巴结、枕动脉的直接压迫,并通过外科手术松解枕大神经周围瘢痕、切除枕大神经旁淋巴节甚至节段切除枕动脉使枕大神经及其分支获得减压,成功地治疗了这类患者。也有人通过射频热凝技术[10]或局部冷冻技术毁损枕大神经与枕小神经,导致伤害性刺激不能传入中枢而使该类头痛得到缓解,但是此类治疗可以导致枕部麻木等并发症的出现,Silverman[10]认为只有在其他治疗方法失败时才可考虑使用本技术。此外尚有颈2椎旁阻滞[11]或联合阻滞,但何种效果最佳仍未有定论。Weiner(2000)报道了通过周围神经(电)刺激疗法(PNS)治疗枕神经痛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具体原理和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2 炎症刺激学说
C1、2、3颈神经离开椎管后大部分通过柔软的肌肉组织,软组织的炎症、缺血、损伤、受压甚至不适当的按摩都会影响神经的功能,引发颈源性头痛。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及椎间盘物质释放可直接引起无菌性炎症和水肿,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性炎症,引起椎间盘性神经根炎,除直接产生根性疼痛外,末梢释放炎性介质,引起分布区域内软组织炎症也可产生疼痛。这是部分患者发生顽固性CEH的机制[12,13,14,15]。
在颈源性头痛发生中,炎性反应充当重要角色,皮质类固醇激素能抑制炎性反应而缓解疼痛。Reale等[16]认为皮质类固醇激素硬膜外注射(CESI,下同)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方法,其抗炎作用可直接阻止C纤维的痛觉传入,但van Suijlekom等[17]却认为CESI可导致严重并发症(损伤颈髓,累及生命中枢)并缺乏选择性,不应该在诊断和治疗中常规使用。Silverman[9]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到,只有在诊断性阻滞和其它创伤相对较小且选择性强的治疗方法失败后方可考虑使用CESI,并在影像学监视和使用造影剂的情况下确定针尖在硬膜外腔内后方可注药;术前应例行MRI检查以排除椎管狭窄,防止注射药物压迫颈髓。并发症概括起来有术后低颅压性头痛、高位颈髓麻醉、局麻药入血、硬膜外血肿、囊肿。
2.3 机械学说
胡旭华等[18]认为C2横突薄弱易产生关节不稳,由于C2横突小而短,C2棘突长又分叉,是颈部屈伸运动的杠杆臂,易发生损伤造成上颈椎关节不稳引起头痛。倪家骧[11]认为,当脊柱处于正常静止状态时,正常的颈椎间盘能够维持椎体及后部关节相互分离,使椎间孔保持完整。颈部活动时,当一个椎体在另一个椎体上滑动时使椎间盘变形。正常的椎间盘容许在生理限度内变形并能复原。当椎间盘突出时,无论在静态或动态下,都能影响相邻椎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改变椎间孔的大小和形状。当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突出后经“纤维化”而变“硬”,以后随着组织修复钙化可形成骨质增生。发生骨质增生的椎体相互靠近,其外侧的钩椎关节也相互靠近,失去关节面的正常关系,使椎间孔变形。椎间孔受到侵犯,椎间孔的空隙受侵占,可造成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
3 临床特点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19]。倪家骧等[11]认为其特征是单侧头痛伴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孙瑞台[20]等指出头痛以枕部麻痛为主并与颈部旋转有一定关系,能较容易找到压痛点,主要在上颈椎横突,C2棘突旁,枕外隆凸左右下1cm,枕下三角,认真触诊均可触及条索及压痛结节。王凭等[21]报道多数患者诉在睡眠中或起床后或颈部某姿势固定较久后感到一侧颈枕部不适、闷痛、胀痛,疼痛扩展至同侧顶、颞、额,并常伴有同侧眶区、鼻部的疼痛不适以及颈肩部不适、肩胛骨内角疼痛。睡眠不良、季节更替、劳累、情绪不良可诱发或加重疼痛,而颈枕部按压却常常能帮助缓解症状。张宗峰等[19]认为,颈源性头痛是由于一系列原发性疾病引发的临床表现相同或相似的有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一组征候群。这些原发性疾病可有:(1)有菌或无菌性炎症;(2)肿瘤;(3)外伤;(4)先天或后天畸形;(5)其他。我们的观点是,大部分颈源性头痛患者有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的病史,并且相当多病例都有转为慢性病程的可能,女性更容易发病。疼痛可有缓解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逐渐加重,且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倪家骧[11]指出其疼痛早期多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颗部、顶部、颈部。有的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有的患者局部触觉、针刺感减弱,部分患者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
4 结语
解剖学基础 篇5
2005年 参考书:《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第四版)张书琴主编
主要仪器设备:多媒体投影、多功能实验台 执笔人:高振平编写单位:解剖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人体解剖学》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口腔、儿科学、放射、护理学以及其它一些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解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正常人体各个系统内不同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通过提供大量的尸体实物标本让学生观看,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力求以学生主动观看尸体标本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针,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和临床医学课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前预习理论课程和实习指导;实验过程是在教师示教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尸体实物标本的观察来验证理论知识。2.作为形态学最根本的基础课程,实验项目共
2个,按正常人体的不同功能系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来安排。3.实验目标及特色学生通过对大量尸体实物标本的观察,使学生理解、掌握、熟悉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的结构,通过实验了解各个骨骼的具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特点 掌握躯干骨的构成,了解掌握各部椎骨的形态结构特征。
2.颅骨:要求能在整颅上辨认脑颅骨
5块骨骼,成对的有有8块骨骼,成对的4块,(顶骨、颞骨)不成对有4块(额骨、枕骨、蝶骨、筛骨)。面颅
2块(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腭骨)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及舌骨。并且要求了解各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3.骨连接 了解骨连接的方式,纤维连接、软骨连结、滑膜关节
通过示教和观测标本重点掌握滑膜关节的构成以及辅助结构的形态结构,掌握椎骨间1 的连接、上肢骨、下肢骨及软骨之间的连接特点 4.熟悉肌的形态、分类构造 掌握:①背肌 浅群(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深群(竖脊肌、胸腰筋膜)的结构和功能 ②胸肌:胸上肢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胸固有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③隔肌:分部、位置、通过的结构 ④掌握腹肌、头肌、颈肌、上下肢肌的形态结构功能。5.了解消化系统构成 掌握口腔、口腔腺、咽、食管、胃、小肠 大肠、肝及肝外胆道、胰腺、腹膜的结构特点,了解腹部分区及标志线 6.了解呼吸系统构成: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构成 掌握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的形态结构 了解胸膜及胸膜腔,纵隔的构成 掌握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掌握男、女内外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 了解乳房、会阴、盆膈、肛区、尿生殖区构成。熟悉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脑垂体、松果体的结构特点、功能 7.了解心的位置:心的外形,结合心腔开放标本掌握左右心房。左右心室的入口与出口。辨膜、乳头肌,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位置和组成。掌握出入心脏大血管,头颈部动脉、上肢动脉、腹腔动脉,熟悉盆部及会阴动脉、下肢动脉的名称,营养的范围。8.了解静脉辨、形态功能 掌握全身大静脉主干、上下肢浅静脉、头颈部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下腔静脉及其属支、肝门静脉的构成、功能特点 了解头颈、四肢、胸腹腔各主要淋巴结群 掌握、胸导管、右淋巴导管及主要淋巴干 了解脾、胸腺的形态结构功能。9.对照模型观察掌握眼球结构、眼附器、视器血管和神经 了解外耳、中耳、内耳的构成功能 对照实物掌握脊髓、脑干、小脑外形 观察内部结构、并了解其功能 10.掌握间脑构成、端脑构成及内部结构 掌握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传导路 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的传导途径和特点 掌握、运动传导路锥体系的构成 了解锥体外系的结构 11.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 掌握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掌握脑脊液循环途径。对照标本掌握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神经分布支配范围 12.掌握12对脑神经的形成和分布及功能 了解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二者的区别,熟悉内脏神经 2
四、学时分配 学时主要仪器 实验地点 备注序号 实验项目 内容提要 分配 4 1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上下肢骨、躯观察自由上肢骨、上肢带骨、椎骨、实验台 学实验室 干骨 肋骨 2 4 颅骨 观察脑颅、面颅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实验台 学实验室 3 4 骨连接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观察纤维连接、软骨连结、滑膜关节实验台 学实验室 4 4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肌学总论、骨观察头颈肌、胸肌、背肌、腹肌、隔实验台 学实验室 骼肌 肌、上、下肢肌 5 4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消化系统、腹观察消化管、消化腺、腹膜 实验台 学实验室 膜 4 6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呼吸、泌尿、观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实验台 学实验室 生殖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男、女内外生殖器 4 7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心脏、动脉 观察心的外形、内部结构、出入心脏实验台 学实验室 大血管、头部、上、下肢动脉 4 8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静脉、淋巴系观察腔静脉系、门静脉、胸导管、淋实验台 学实验室 统 巴干、导管、淋巴结 4 9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感官、脊髓、观察眼、耳、脊髓、脑干外形、内部实验台 学实验室 脑干、小脑 结构,小脑分叶,了解功能 10 4 大脑、传导路 大脑外形、内部结构、功能、传导路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实验台 学实验室11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脑血管,脑脊观察脑供血动脉、静脉回流、脑脊液实验台 学实验室 液、脊神经 循环、脊神经分布,了解功能 4 12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脑神经、内脏观察十二对脑神经、内脏神经特点,实验台 学实验室 神经 了解功能
五、考核方式 由实验课教师记录平时表现,如缺课三次以上,取消考试成绩。3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1034 课程名称:局部解剖学 英文名称:Topographical Anatomy 实验学时:80 适应对象:医学、药学本科生 指导教材: 《局部解剖学》(第六版)洛树东主编 2005年 参考书:《局部解剖学》 王怀经主编 2001年主要仪器设备:多媒体投影、多功能实验台 执笔人:高振平编写单位:解剖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局部解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局部解剖学为医学生学习其它临床诊断课程;手术学课程提供实践服务,是局部解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局部解剖学实验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强的实践意义。本课程实验,力求通过以学生实际操作解剖尸体为手段,以人体局部层次、形态结构,器官毗邻的描述为主线,以解剖方法,临床要点为辅助,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为学生获得其他相关医学知识和接受其它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程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前应温习理论内容和实验操作的1.基本步骤,然后通过在尸体上实际解剖来验证理论知识。实验项目的选择是按着让学生掌握、了解、熟悉正常人体不同局部的层次结构,2.器官毗邻和功能来安排,共开设25个实验。局部解剖学实验的特色是,通过提供整具尸体,给同学提供更多的解剖操作机会,3.进而使学生增强操作技能;达到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程实验也为学生学习临床诊断学、手术学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了解脊柱区体表标志 掌握脊柱区解剖方法,软组织层次,脊柱区三角的内容构成,熟悉脊柱以及临床要点 2.通过对尸体头面部观察,了解头部体表标志,通过解剖掌握头部解剖学方法,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深、浅部结构,以及各部临床要点 3.了解面侧深部、体志标志解剖方法 4
掌握咀嚼肌及其间隙、颞下颌关节,下颌动脉,翼静脉丛及上颌静脉、下颌神经、上颌神经的走行分布,了解临床要点 4.熟悉颅腔、颈前区的体表标志,了解该区的解剖方法 掌握骨性颅底的结构与毗邻,脑膜静脉窦与交通,脑神经、颈前区皮肤,筋膜层次,舌骨上区,舌骨下区的结构 5.掌握胸锁乳头肌区的结构 熟悉颈部的淋巴结及胸锁乳突肌区的临床要点 6.了解呼吸系统构成: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构成掌握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的形态结构 了解胸膜及胸膜腔,纵隔的构成掌握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掌握男、女内外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了解乳房、会阴、盆膈、肛区、尿生殖区构成。熟悉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脑垂体、松果体的结构特点、功能 7.了解心的位置:心的外形,结合心腔开放标本掌握左右心房。左右心室的入口与出口。辨膜、乳头肌,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位置和组成。掌握出入心脏大血管,头颈部动脉、上肢动脉、腹腔动脉,熟悉盆部及会阴动脉、下肢动脉的名称,营养的范围。8.熟悉臂前区和肘的体志标志、了解解剖方法 掌握臂前区和肘的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以及临床要点 9.观察腕前区,手掌和手指侧面的体表标志,了解解剖学方法,掌握浅层结构,腕前区深层结构,手掌深层结构,手指掌侧面深层结构,了解临床要点 10.熟悉肩胛区,三角肌区,臂和前臂后区的体表标志 了解解剖方法,掌握该区浅层结构、深层结构和临床要点 11.了解手背和手指背面的解剖方法 掌握浅层结构、深层结构和临床要点 12.观察了解胸壁 和胸膜、肺的体表投影解剖方法 熟悉胸壁、胸膜腔及胸膜的构成 掌握肺的位置形态结构以及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 掌握胸壁和肺的临床要点 13.熟悉纵隔的表面解剖和方法 掌握纵隔的境界和位置、纵隔的分区 重点掌握上下纵隔内器官的位置毗邻及临床要点 14.了解腹前外侧壁、腹股沟区的体表标志 熟悉该区域的解剖方法重点了解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腹股沟及阴囊的层次结构,腹股沟管、精索、睾丸和精索的被膜 掌握腹前外侧壁、腹股沟区和阴囊的临床要点 15.了解腹膜与腹膜腔,结肠上区的主要内容和解剖方法 掌握腹膜与腹膜腔与腹腔各脏器之间的位置毗邻关系,了解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以及腹膜腔分区 掌握消化器官,胃、十二指肠、肝、肝外胆道、胰、脾的位置、结构、毗邻及临床要点 16.了解结肠下区的解剖方法,主要内容 掌握空肠和回肠、盲肠与阑尾、结肠、肝门静脉的位置毗邻 掌握结肠下区的临床要点 17.通过解剖尸体了解腹膜后间隙的主要内容 掌握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间隙的血管和神经 5
掌握腹膜后间隙的临床要点 18.盆部 了解骨盆、盆壁和盆膈的体表标志和解剖方法 了解骨盆、盆膈、盆部肌肉、盆筋膜及筋膜间隙的结构特点 掌握骨盆腔内各脏器和血管淋巴管的分布特点,临床要点 19.掌握股前区体表标志、解剖学方法 重点掌握股前区浅层、深层结构和临床要点 20.了解股内侧区体表标志解剖方法 掌握股内侧区的浅层和深层结构了解临床要点 21.掌握臀部的体表标志、解剖方法 掌握臀部的层次结构和临床要点 22.了解股后区和腘窝的体表标志 1掌握解剖方法,掌握股后区及腘窝、股部中横断面的主要内容。了解该区临床要点 323.了解小腿部体表标志,解剖方法 1横切面的结构以及临床要点 掌握小腿后区、小腿前区、小腿中
324.了解足背的体表标志,解剖方法 掌握小腿外侧区、足背的主要结构临床要点 25.了解足底的解剖方法 掌握足底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以及临床要点
四、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 内容提要 学时主要仪器 实验地点 备注 1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脊柱区 解剖观察脊柱区层次、内容、毗邻、临能手术台 验室 床要点 2 4 颅顶及面浅区 解剖观察颅顶面浅区层次、临床要点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能手术台 验室 3 4 面侧深区 解剖观察面侧深区结构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能手术台 验室 4 4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颅腔、颈前区 解剖观察颅腔内容、结构、毗邻,舌骨能手术台 验室 上、下区结构 4 5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胸锁乳突肌区 解剖观察胸锁乳突肌区的结构、临床要能手术台 验室 点 4 6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颈外侧区 解剖观察枕三角、锁骨上大窝的结构、能手术台 验室 临床要点 7 4 腋区 解剖观察腋腔的构成、内容、临床要点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能手术台 验室 4 8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臂前区、肘窝 解剖观察臂前区和肘窝的浅、深层结构、能手术台 验室 临床要点 4 9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腕前区、手掌 解剖观察手掌浅、深层结构,腕前区结能手术台 验室 构、临床要点 10 4 肩胛区、三角肌解剖观察肩胛区、三角肌区浅、深层结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6
区 构、临床要点 能手术台 验室 11 2 手背、手指背面 解剖观察手背、手指背面结构、临床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能手术台 验室 2 12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胸壁、胸膜、肺 解剖观察胸壁、胸膜腔、胸膜、肺的结能手术台 验室 构,临床要点 4 13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纵隔 解剖观察纵隔的境界、位置纵隔分区,能手术台 验室 上、下纵隔内器官毗邻 4 14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腹前外侧壁、腹解剖观察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腹股沟能手术台 验室 股沟 及阴囊的层次结构,腹股沟管、精索,临床要点 4 15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腹膜、结肠上区 解剖观察腹膜、腹膜腔与腹腔各脏器之能手术台 验室 间的位置、毗邻,临床要点 4 16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结肠下区 解剖观察空肠和回肠、盲肠与阑尾、结能手术台 验室 肠、肝门静脉的位置毗邻、属支、临床要点 2 17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腹膜后间隙 解剖观察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能手术台 验室 膜后间隙结构 2 18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盆部 解剖观察盆腔内各脏器和血管淋巴管的能手术台 验室 分布 2 19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股前区 解剖观察股前区浅、深层结构、临床要能手术台 验室 点 4 20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股内侧区 解剖观察股内侧区的浅层和深层结构、能手术台 验室 临床要点 21 2 臀部 解剖观察臀部的层次结构、临床要点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能手术台 验室 22 2 股后区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解剖观察股后区和腘窝结构、临床要点能手术台 验室 2 23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小腿部 解剖观察小腿后区、小腿前区结构,临能手术台 验室 床要点 2 24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足背 解剖观察小腿外侧区、足背结构,临床能手术台 验室 要点 25 2 足底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解剖观察足底浅、深层结构、临床要点能手术台 验室
五、考核方式
解剖学基础 篇6
长期以来, 解剖学的基础考试, 虽然采用理论与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但实验考核所占的比例甚微 (10%或更少) , 存在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情况。本文暂不论述书面考试时, 由于命题、考试管理、评分过程的种种不足给考试的信度、效度等带来的不良影响及与目标教学的差距。现在着重阐述传统实验考核的弊端。
以往实验考核沿用的方法是:事先选择最典型、完整的标本或模型, 按命题的内容标记好1、2、3……若干数码, 学生分批进考场, 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这样的方法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1) 只重于测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 而轻视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 只重于测试学生在局部的标本上, 孤立的回答出名称、部位等, 而轻视了学生了解该局部标本与人“整体”的有机联系。
(3) 只重于测试学生的知识储存量, 而轻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只重于测试学生在静态的标本上复述书本上现成的答案, 而轻视了学生在人这一活体上动态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 还由于标本模型的来源紧缺, 限制了命题的广度、深度与难度, 影响了考试的信度与效度。首先, 学生在考核中难免有移动、拉扯, 导致标码脱落, 甚至移位, 而与教师原意不同。再则, 多人同批考核, 易互相抄袭, 使考核结果失真。这些弊端使考核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考试既是检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是否达标的“标尺”, 又是指挥、推动教师教学, 鞭策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2 实验考核改革的尝试
实验考核改革的目的是通过考核, 使学生成绩能客观、可靠地反映其是否达到课时、单元、课程目标的要求;使反馈的信息能更有效地推动教与学双方按照培养目标, 沿着实用型人才轨道运行, 真正发挥好“标尺”与“指挥棒”的作用。实验考核的中心环节是命题与考核方法的改革。笔者注意围绕新教学大纲的要求, 改进命题工作, 按认识领域的各个层次对学生进行考核, 即记忆、理解应用各占一定比例, 并依比例组合种类题型。增加了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比例, 着重加强了实验操作考核的改革, 具体做法如下。
(1) 注重应用心理层次的命题。
例题1:在活体上指出并描述心尖搏动的体表投影;例题2:在活体上指出并描述麦氏点的体表投影。
改革后的命题与传统的、仅在标本上能辨认出某结构就能得满分的命题相比, 优点更多。如例题1, 首先学生必须把胸骨角的位置在自己身上找出来, 理解它是平对第二肋骨, 借此数第五肋间隙, 并指出左锁骨中线, 最后综合运用上述知识, 在人体上指出心尖搏动的正常位置。
以往学生在静态的局部胸骨上能准确指出胸骨角, 可到了临床实验课便出现很多错误, 不是无法准确触摸胸骨角, 就是错误地顺着锁骨往下触, 先触到第二肋骨再找胸骨角;或者面对“怎么找第五肋间隙”的问题发傻, 这不能不引起教师的思索。提高实验考核的命题质量, 这为促进学生认识领域的各个心理层次发展与联系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把较低的心理层次———记忆、理解知识, 引导向较高的心理层次———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方面。同时, 这也便于教师评估学生达标程度, 反馈“教”与“学”。命题工作怎样改革, 是牵涉到解剖学基础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 只有提高命题质量, 才能体现解剖学基础为临床培养实用型人才所起到的奠基作用。
(2) 注重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核。
笔者改变以往预先组合一套完整的标本, 让学生先观察后笔试的考核方法。而是让学生按命题要求, 在成堆“无章”的标本模型中亲自动手找出并组合起来, 再口头表述的考核方法。
例如:“请准备组合膝关节的骨标本, 说出各部分名称和与该关节运动相关的肌肉, 并做该关节运动的动作。”等类似命题。这样, 学生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可以得到较全面的检测。通过考核, 教师便于发现在操作技术、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共性与个性, 便于后续教学有的放矢。
(3) 注重“模拟病人”的考核。
例如:“假设某病人面部大出血, 请描述最佳止血部位并进行操作。”考核时, 由邻桌学生当“模拟病人”, 另一位学生扮演医护人员, 上述参与者可以同时是考官, 判断、评估操作者讲得是否正确?做得是否准确、规范?笔者在尝试中发现学生不仅进行一步体验解剖学基础知识的作用与力量,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促进学生平时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4) 增设难题的尝试。
解剖学基础多媒体课件制作体会 篇7
1. 要利用充分多媒体课件技术图书储量丰富、图文并茂、切换方便、位置、细节摆放、展示自如等特点。
2. 字体应至少选择24号以上的字体, 设置加粗并添加阴影, 颜色用深色调, 如深红、深蓝、黑色等, 背景一般用多种浅色的混合色。一张幻灯片上文字不超过200字为宜。配合图片讲授时, 讲授语速不能太快, 要紧扣主题, 讲到哪, 文字就显示到哪, 且文字要简明扼要。
3. 设置设当动画。但不可设置过多, 以免喧宾夺主。例如:在讲解肝内血液循环时, 我用一个文字箭头示意图:
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
肝固有动脉→小叶间静脉→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用“自定义动画”来按顺序设置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箭头, 关键词用深红色加阴影的32号字体, 分别出现时伴随风铃声, 再设置好每项出现的时间、效果 (以什么方式出现) 等。这样, 上课时从视觉、听觉上都给学生新奇的感受,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多媒体课件给出的信息量大, 展示的知识点多。上课伊始, 要给学生一个大体的思路, 再逐步展开。我们在大纲要求之后, 给出本课的讲授要点, 并简明的解释。还要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做笔记。在课前、课间、课后将表格、小结之类的内容打上屏幕。有条件时可在课前发补充讲义。
5. 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一是要求教师对所讲内容应非常熟悉, 不要顾此失彼、手忙脚乱, 或乱中出错;二是讲课是一门艺术, 要达到好的讲课效果, 教师光有渊博的知识、精心的备课还不够, 还要有师生间的交流, 让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教师形体语言、授课艺术融入、人格魅力的展现时必需的。
6. 课件不能代替备课。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 至少教师不用再去备课题的大致框架结构, 但这并不意味着课件可以代替备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效果的好与差,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对课件演示过程的恰到好处的操作, 对课堂上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授课内容的熟悉程度, 如果教师过分依赖课件, 备课不足或忽略备课, 突然停电或电脑死机往往造成授课卡壳现象, 弄得教师措手不及, 也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所以, 作为教师, 除了准备课件外, 备课仍然是课前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对授课内容的充分熟悉, 对课件演示的良好把握, 将使驾驭课堂变得轻松, 更加游刃有余。
7. 最后,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课件的研制更加加强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也有利于教师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摘要:PowerPoint制作课件简单、易学, 本人近几年用它制作的解剖学基础课件为学生授课, 下面就通过教学实践, 谈谈PowerPoint制作课件在解剖学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几点体会。
解剖学基础 篇8
1生殖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GFN由第1、2腰神经根发出, 小部分纤维来自第1腰神经, 大部分来自第2腰神经, 属于混合性神经。GFN发出后穿过腰大肌到达肌的表面, 在腰大肌筋膜和肌之间下行, 至髂总动脉外侧、输尿管后侧分为股支和生殖支。股支主要为感觉支, 沿髂外动脉下降, 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血管腔隙, 沿股动脉外侧至股部, 最后从股血管前壁穿阔筋膜或卵圆窝, 分布于大腿内侧和股三角区的皮肤。生殖支为混合神经, 在髂外动脉的外侧下降, 发肌支配腰大肌, 主干下降经腹股沟腹环, 绕腹壁下动脉外侧进入腹股沟管。男性与精索伴行 (女性与子宫圆韧带伴行) 分布于睾丸引带、提睾肌、睾丸鞘膜及阴囊 (或大阴唇) 的皮肤。GFN是完成提睾反射的重要神经, 其中枢联系为腰段脊髓的第1、2节段。
1.1 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关系
GFN穿出腰大肌后, 约81%于输尿管后内侧下行, 大约在髂嵴最高点平面上方约1cm范围内从后方与输尿管交叉, 行至输尿管外侧, 而所有例子在髂总血管分叉平面神经均位于输尿管外侧。因此, 腹部输尿管上段手术时, 输尿管后外侧为安全侧, 而在下段手术分离输尿管时后内侧为相对安全部位[1]。
1.2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与腹股沟管和精索的关系
GFN生殖支经3种途径进入腹股沟管, 69.2%从腹环进入, 11.5%从大腿侧穿腹股沟韧带进入, 19.3%穿腹内斜肌进入。GFN穿出腹股沟管也有3种形式:69.2%经皮下环浅出, 11.5%穿腹股沟韧带或腹股沟韧带与腹外斜肌腱膜交界处至腹股沟区, 19.3%与髂腹股沟神经形成吻合支出皮下环。GFN生殖支与精索 (或子宫圆韧带) 的关系为:位于精索外侧占61.5%, 位于腹外侧占23.1%, 位于背外侧占15.4%。根据上述关系, 腹股沟斜疝手术时处理腹环时内侧相对安全, 处理精索时则应从腹内侧切开[2,3]。
1.3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与输精管的关系
GFN生殖支穿出腹股沟皮下环后, 一般行走在输精管外侧, 睾丸动脉、静脉的后方, 粗细约为0.7mm。输精管绝育术分离鞘膜不干净时, 容易误伤神经, 或结扎输精管若将血管同时扎断, 术后可形成痛性结节刺激神经, 两者均可导致术后腰部牵涉性痛[2]。
2生殖股神经的生理功能
GFN是完成提睾反射的重要神经, 同时也是睾丸最重要的传入神经。GFN运动纤维的起源细胞位于脊髓L1~L2前角内侧, 神经核内含有5-HT和P物质, 通过其神经纤维末梢释放, 参与提睾反射和睾丸温度的调节。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证明GFN及其脊索细胞内存在降钙基因相关肽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动物试验表明, GFN对睾丸引带的分化迁移、生精细胞的保护等有重要关系, 从而与隐睾的发生、生精细胞的凋亡等密切相关[4,5,6]。
3生殖股神经与临床疾病关系
3.1 腹股沟疝术后腹股沟区疼痛的神经因素
腹股沟疝术后腹股沟区不适或疼痛已成为常见并发症。其原因是手术中或手术后损伤或累及腹股沟区的支配神经, 包括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GFN生殖支。由于后者比较纤细, 与疝囊的关系更为密切, 手术中受损概率更大[7]。GFN生殖支受损或被刺激时, 损伤性刺激冲动传入脊髓第1、2节段后, 使躯体感觉神经元痛阈降低, 导致其支配区域痛觉“过敏”而出现腰部牵涉性痛。以往腹股沟疝手术更多的是关注血管和其他神经损伤, 对GFN生殖支有所忽视, 导致许多患者术后出现腹股沟区慢性疼痛, 应该引起外科医生重视[8]。
GFN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受损时, 可出现腹股沟下方与股三角上方之间区域皮肤感觉麻木、持续性隐痛、间歇性针刺痛等临床表现, 站立和行走过久症状加重, 可扩散至阴囊、阴阜或大阴唇。临床称之为GFN疾病, 易误诊为手术创口痛、瘢痕痛或腰椎疾病。
3.2 腹股沟疝复发的神经因素
我国学者发现提睾肌有一肌束以腱膜止于耻骨结节, 该肌束具有对腹环有括约肌功能, 对防止腹股沟疝的发生和术后疝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称之为“提睾肌耻骨束”。该肌束受GFN生殖支支配。手术中损伤该肌束或在处理腹环时损伤神经, 均可增加术后疝复发的危险[8]。
3.3 GFN与隐睾症
Lweis早在1948年于新生大鼠的动物试验中表明, 去除新生鼠的GFN可导致睾丸不降。其详细的作用机制虽至今仍有争论, 但普遍认为与GFN及其脊索细胞所含CGRP有关。Park发现睾丸引带对CGRP呈现强烈的有节律的收缩。GFN对睾丸下降的可能作用是:在雄激素作用下, GFN末梢释放CGRP, 作为雄激素的第二信使与睾丸引带上的CGRP受体结合, 引起睾丸引带分化迁移, 最终完成睾丸下降[8]。
此外, 研究发现单侧隐睾症存在双侧睾丸相同损害的表现, 即两侧睾丸会出现程度相当的退行性变。将隐睾侧的GFN切断后, 可减轻或阻止对侧睾丸的退行性变。其机制可能是隐睾侧的异位睾丸的持续刺激通过同侧的GFN传入脊髓, 通过交感神经中枢反射性地使对侧的GFN释放的CGRP下降, 导致睾丸周围和内部微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 促进了对侧睾丸生精细胞的变性凋亡[8]。而切断隐睾侧的GFN则阻断了这一反射路径的传入环节, 起到了减轻和保护对侧睾丸的效果。
众多实验研究表明, GFN参与了隐睾症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可使人们对GFN与男性生殖生理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了解, 为临床对相应的男性生殖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除上述临床应用外, 还有很多的临床应用也涉及GFN:如顽固性睾丸痛可切断GFN生殖支使其得以缓解;GFN移植加神经生长强化介质修复损伤的阴茎海绵体神经, 可重建勃起神经通道;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会阴部牵涉痛的发生机制可能涉及GFN。
综上所述, GFN在外科学和男性学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意义, 其详细的形态学特点和生理学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综述了生殖股神经的应用解剖、生理功能以及临床应用文献。基础教学中生殖股神经属于非重点神经, 临床应用也一度被忽视。但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 该神经在腹股沟区外科疾病的处理, 以及男性学的临床应用中有重要意义, 与术后腹股沟区的疼痛、隐睾症的发生以及隐睾症患者双侧睾丸的退行性变等关系密切。
关键词:生殖股神经,解剖学,临床
参考文献
[1]汤华军, 周正丽.输尿管与生殖股神经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J].解剖与临床, 2006, 11 (5) :311-312.
[2]吕伯实, 朱继明.生殖股神经在输精管结扎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解剖学杂志, 1996, 19 (2) ;105-107.
[3]陈志强, 陈恒.与腹股沟疝手术有关的应用解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7, 31 (3) :287-289.
[4]朱心燊, 郑新民.单侧隐睾大鼠生殖股神经在对侧睾丸损害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华男科学, 2002, 8 (4) :264-269.
[5]朱心燊, 郑新民.生殖股神经在隐睾症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泌尿外科系统分册, 2001, 21 (6) :256-257.
[6]朱保平, 郑新民.单侧隐睾对侧睾丸损害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3, 24 (6) :549-551.
[7]张福昌.腹股沟疝术后腹股沟区疼痛18例临床分析[J].Clinical journal, 2007, 14 (21) :3-4.
解剖学基础 篇9
1 胸椎小关节的构成
1.1 关节突关节
椎骨的关节突关节,通常简称小平面关节,是由上位胸椎的下关节突与下位胸椎的上关节突构成,每一关节外面包绕着薄而松弛的关节囊。人体的颈椎、胸椎、腰椎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的朝向各不相同,不同的关节面朝向则限定了椎骨的运动轴以及椎骨的运动形式。颈椎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水平位,便于人体头部和颈部的活动,如:颈部旋转、颈椎侧弯等。胸部关节突的关节面呈冠状位,上关节突关节面朝前,而下关节突关节面朝后。冠状位的关节面使得关节的旋转、侧屈、前屈功能受限,因此胸椎的关节突关节活动受限,仅可做上下微动运动,也使得胸部的脊柱活动范围很小,保证了胸腔的稳定性。腰部的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因而腰部的前屈和后伸活动较为自如,而侧屈活动则受限。关节突关节属于滑膜关节,外侧的关节囊较为松弛,受到脊神经后主支内侧支发出的关节支支配,每一关节支支配相邻的两个关节,因此每一个关节突关节有两条神经支配。若胸部的关节突关节受到损伤或关节炎或者发生滑膜嵌顿时,则与关节相关的脊神经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沿着脊神经分布皮区的疼痛和相关肌节中的肌肉发生痉挛,因此常可见由关节突病变引起的背部不适和肌肉的痉挛等。
1.2 肋椎关节
肋骨与椎骨形成的关节,包括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肋头关节是肋骨的肋头与胸椎椎体所形成的关节。肋凹是胸椎独有的结构,上位椎骨较小的肋凹与下位椎骨较大的肋凹以及相邻椎体间的椎间盘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关节面,第2~10肋的助骨小头则为关节头。外侧的关节囊较为松弛,外层的纤维囊前后较为坚韧,形成放射状韧带,呈扇形从肋头前缘至两椎骨体和椎间盘的两侧。肋横突关节是由肋骨的肋结节与同序数的椎骨横突末端的肋凹构成,外侧包绕较薄的关节囊,肋横突韧带连接横突与肋颈加强关节囊。肋椎关节属于平面关节,由于关节囊较为松弛,肋头关节与肋横突关节可做轻微的滑动,因此,当胸椎受到暴力作用或突然大幅度扭转,导致滑膜嵌顿,引起炎症反应,刺激神经,产生临床症状。
2 胸椎小关节周围结构
2.1 肌肉
胸椎小关节周围的肌肉包括竖脊肌、夹肌和短肌,属于背部深层次的肌肉,竖脊肌深层是一群斜行的肌肉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其中半棘肌起自颈4-胸12横突,止于椎骨棘突;多裂肌起自骶骨、髂骨、胸1-腰3横突和颈4-颈7关节突,止于上位椎骨棘突;回旋肌起自椎骨横突,止于上位椎骨的椎板与横突或棘突的连接处。这些肌肉在脊柱局部运动时起稳定作用,当胸椎小关节发生紊乱时,有可能使得脊柱的平衡被打破,背部的肌肉受到拉伸,引起背部疼痛等。
2.2 神经
胸部脊神经12对,在同序数胸椎下方的椎间孔传出。椎间孔是由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和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并和相邻椎骨间的椎间盘构成,是脊神经和伴行血管出入椎管的通道。胸部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腹侧支和背侧支,胸1至胸11的腹侧支形成肋间神经,行走于相应的肋间隙。胸12的腹侧支则为肋下神经,位于12肋的下方。胸神经的背侧支,紧邻椎骨的关节突外侧,向背侧走行,支配胸背部的骨、关节、肌肉、皮肤等。脊柱两旁肋骨小头的附近附着交感神经节,脊髓第1~5胸节侧角细胞的节前纤维,在相应的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汗腺、立毛肌和血管平滑肌等;脊髓第5~12胸节侧角细胞节前纤维,在相应的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上腹部的实质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消化道等脏器。因此,椎间孔的狭窄可致脊神经受压,引起脊神经所支配的范围如皮肤或肌肉出现疼痛。更有甚者,胸椎小关节的紊乱影响脊柱胸段的交感干,引起至内脏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3 小结
胸椎小关节周围的结构复杂,当外伤或慢性劳损或不良生活习惯、姿势积累性损伤引起胸椎小关节紊乱时[4],椎关节错位,椎间孔改变正常结构,引起周围软组织牵拉、损伤以及脊神经的压迫,继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背部疼痛不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目前针对该疾病一般采取推拿治疗及手法复位为主[5],推拿治疗解除了局部软组织的紧张或痉挛,复位手法则促进错位的胸椎恢复正常,解除了因骨性狭窄造成的对神经的刺激或压迫及交感神经的继发性症状。因此在进行临床操作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疾病的时候,临床医生尤其要注意相关解剖结构,从而为诊断、治疗该疾病提供良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覃文玺,梁建明,周泳瀚,等.端提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L48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4(3):17-18.
[2]闫进军,宋建健.俯卧旋转按压复位法治疗颈、胸椎小关节紊乱[J].按摩与导引,2001,17(3):33-34.
[3]李云庆.临床应用解剖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郝胜利.整脊医术[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8):52.
解剖学基础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 用福尔马林液固定保存约18个月的成人踝关节标本37例 (男21例、女16例) , 由新乡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提供。均无踝关节外观畸形、外伤及手术改变, 不影响相关数据的测量。
(2) 新乡医学院 (新医) 在校学生72人。河南师范大学体育系 (体育系) 在校学生39人。河南师范大学非体育系专业 (非体育系) 在校学生6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踝关节形态学及运动损伤的文献, 确定所需观察的重点及要点
1.2.2 实验法
用手术刀依次去除皮肤、皮下脂肪、肌肉, 初步暴露踝关节, 沿韧带纤维的走向将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完整、准确、清晰地暴露。使下肢处于解剖学姿势, 采用具有良好韧性的细金属丝, 沿韧带的走行方向, 紧贴于韧带的表面。在细金属丝上做韧带起止点处的标记, 用分规卡于2标记点, 再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 即韧带的长度。
1.2.3 问卷调查法
对新医、体育系及非体育系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运动损伤方面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0份, 收回有效问卷179份, 回收率99.4%。
1.2.4 专家论证法通过对专家现场或问卷调查, 对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各个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踝关节各韧带长度与宽度测量结果
三角韧带的平均长度与外侧韧带平均长度的测量值相差不大;而最宽处宽度平均值远大于外侧各韧带的最宽处宽度的平均值。
3.2 问卷调查结果
新医、体育系、非体育系专业的学生在脚踝内、外侧的受伤111例数部位中, 踝关节内侧44例, 占39.64%, 踝关节外侧6 7例, 占60.36%。
4 结语
据资料显示,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损伤在全身韧带损伤中占的58%。篮、排、足球运动中, 关节损伤以踝关节和关节韧带扭伤者居多, 损伤原因多由准备活动不充分, 缺乏防伤意识和动作粗野等方面所造成。应加大对运动损伤方面的重视程度, 加强易损伤部位的保护和防范, 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踝关节韧带的损伤。对于全民运动健身、减少运动损伤的机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踝关节是足部的重要枢纽和负重关节, 对保护其负重和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踝关节两侧均有韧带加强, 从本文结果看, 内侧韧带较外侧韧带坚厚, 起止附着点面积大, 不易撕脱。且外踝比内踝约长1cm, 坚固的弥补了内踝短缺的部分, 有力地防止了踝外翻。踝关节极度背屈时, 距腓后韧带对踝关节的背屈起限制作用。踝关节在屈曲内翻的任何角度下, 距腓前韧带所受到的应力为最大和最先。当踝关节遭受跖屈内翻暴力时, 距腓前韧带首先断裂, 暴力增大可以撕裂跟腓韧带,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跟腓韧带的损伤。距腓前韧带是防止距骨向前移动、内收和稳定的重要结构。距腓前韧带断裂后产生向前不稳, 在应力下距骨向前移位, 产生踝关节前后松动。本次实验测得的距腓前韧带的长度、最宽处宽度与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的测量结果相差不大。足内翻的肌力要比使足外翻的肌力强大, 故踝关节高度跖屈的情况下发生内翻活动。参加体育运动者离开地面的腾空阶段, 足就处于跖屈内翻稳定性较差的状态。距腓前韧带在内翻时起到首要的限制作用, 由于受到强大的反作用力而过度牵拉, 在内翻损伤中首先撕裂, 熟悉这些解剖关系可能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距骨外侧突骨折。
踝关节损伤中骨折及脱位易于明确诊断和正确处理, 而软组织损伤, 特别是韧带损伤难以直接明确诊断, 常被患者和医生忽视。韧带受伤如未能完全修复, 易导致局部反复肿胀、疼痛, 久之可以继发粘连, 造成功能障碍。MRI对软组织的显示能力较高, 并且具有非侵袭性、评价快速、三维显示等优点, 尤其对肌腱和韧带损伤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在进行MRI评价踝关节损伤重要的是要了解正常尺寸, 外观, 以及这些韧带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