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方式

2024-07-06

服药方式(共7篇)

服药方式 篇1

口服药对于内科住院患者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口服给药法是既方便又安全的给药途径[1]。我科为一个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内科病房, 患者多为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 一般处于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 自理能力差, 文化层次低, 依从性差, 大多数患者对于口服药物的重视程度不够, 为了方便, 不少患者喜欢自己服药, 但往往不能按照医嘱服药。本文通过为患者代摆药与自服药评价对患者病情控制的效果, 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以保证口服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科2011年6至2011年12月高血压住院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 (WHO-ISH) 高血压指南制定的高血压病的诊断, 排除精神障碍、意识障碍、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 随机将患者分为自服药组和代摆药组, 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职业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表1) 。

1.2 方法

随机将患者分为自服药组和代摆药组, 观察患者的疗效。将12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所用服药方式不同, 自服药组, 由护士为自服药患者写明药物的服用方法和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用药期间随时为患者做药物指导和健康教育, 患者自己掌握口服药物按医嘱服用;代摆药组由中心药房摆药后, 护士再次核对, 按时分发到患者床旁, 做到看服到口及时回收空药杯[2]。每天上、下午和晚上测量血压, 固定用一台血压计, 每位患者固定测量左上肢或右上肢肱动脉血压, 分别取每位患者入院用药后第一天和第十天的平均值, 观察患者入院后用药第十天的血压控制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注:*P<0.05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的比较 (表2) ,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差异不大, 治疗后代摆药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的幅度比自服药组大。代摆药组经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 (均P<0.05) , 而自服药组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则下降不明显。

3 讨论

代摆药就是中心药房每日按照医嘱摆好口服药, 护士经过核对后按顿分发到患者床旁。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目的是降低增高了的血压, 必须执行个体化原则, 区别对待, 使血压保持在理想水平[3]。老年患者自理能力差, 文化层次低, 对药物的认识欠缺, 自服药患者因掌握不好剂量、服药时间甚至药名, 往往延误病情的好转, 增加住院天数, 由此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 而且老年人用降压药剂量不宜过大, 忌乱用药及用药过猛。代摆药非常安全保证病员按时准确服药, 使药物发挥最大效应。但摆药也要注意, 加强手卫生, 杜绝院内感染, 摆药杯应做到一人一用, 在摆药的程序上加大查对力度, 把差错降低到最低限度。临床护理中我院已经全面铺开优质护理服务, 我们要以患者为中心, 加强工作责任心, 针对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式, 尽量满足患者身心需要, 让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理想的目标。

摘要:目的 观察高血压住院患者口服药摆药和自服对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高血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摆药组和自服药组, 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摆药组患者血压控情况明显优于自服药组 (P<0.05) 。结论 住院患者口服药摆的服药方式明显优于自服药方式。

关键词:高血压,住院患者,口服药,摆药,自服药

参考文献

[1]林菊英, 金乔.各种给药途径.中华护理全书[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张莲荣, 池金凤.用药管理.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规范[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3]孙琛, 王一飞.抗高血压药[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5.

服药方式 篇2

关键词:不同,服药方式,维持性血液透析,降压效果,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指利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挽救和延长晚期肾脏疾病的患者生命的临床主要疗法, 随着近年来各种肾脏相关疾病的增多, MHD患者数量也呈增长趋势[1,2]。同时,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MHD患者的生存期也越来越长, 但由于原发疾病与并发症的长期存在, 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的质量, 改善与提升MHD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下研究的重点内容[3,4]。诸多研究文献显示, 良好的控制MHD患者血压, 可有利于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风险, 从而延长患者的存活期及提高其生存质量[5,6]。为制定最佳的降压服药方案, 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 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 就分次与顿服的不同服药方法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临床诊断、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等, 符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相关指针, 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心脑肝肺重症疾病、药物过敏体质或精神行为障碍等, 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后, 由患者或家属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随机将64例患者分为分次组和顿服组各32例。分次组中男18例, 女14例;年龄24~66 (44.5±8.2) 岁;原发疾病:慢性肾炎15例, 高血压肾损害7例, 糖尿病肾病6例, 慢性间质性肾炎2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2例;透析时间5~28 (19.3±5.8) 个月。顿服组中男20例, 女12例;年龄25~68 (44.7±8.5) 岁;原发疾病:慢性肾炎14例, 高血压肾损害8例, 糖尿病肾病6例, 慢性间质性肾炎3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1例;透析时间4~32 (19.5±5.2) 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时间等方面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立即完善相关检查, 给予相同条件的对症与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采用口服倍他乐克 (生产厂家:阿斯利康制药,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32025391) 进行治疗, 100mg/d。分次组患者采用早餐、中餐、晚餐、睡前各服1片25mg治疗, 顿服组患者采用早晨顿服4片100mg。在治疗过程中, 如果患者出现显著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则静脉给予1~2mg阿托品+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进行对症处理。本研究观察期为6个月。

1.3 临床观察指标

监测并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观察期结束后, 比较两组患者降压达标率及血压变化情况之间的差异。

1.4 疗效判定标准[7]

降压达标率以舒张压的平均降低水平作为判断标准, 达标指“良”与“可”的总和, 良:舒张压平均降低达20mm Hg以上或降至正常;可:舒张压平均降低达10mm Hg~20mm Hg;无效:舒张压平均降低水平未达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Epidata双向核查录入, 使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用±s表示, 比较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t检验等, 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降压达标率比较

经过6个月的治疗, 顿服组患者降压达标率 (87.5%) 高于分次组 (62.5%)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经过6个月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比较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而治疗后顿服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较分次组患者更低, 经t检验, 其结果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肾脏替代疗法, 能够有效的改善肾疾病患者症状, 延长患者生存期, 但透析并不能完全替代正常肾脏复杂的代谢与内分泌功能, 在长期反复的透析过程中, 往往会导致一些维持性透析并发症的发生[8,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有70%~80%常伴有高血压, 其继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是这部分患者的最主要死亡原因, 因而控制血压对患者的生存与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0]。使用降压药物是控制血压最好的方式, 根据血压分布曲线进行服药安排, 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1]。在本研究中, 我们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采用分次与顿服的不同服药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6个月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比较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而治疗后顿服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较分次组患者更低, 顿服组患者降压达标率高于分次组 (P<0.05) , 我们认为, 说明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采用顿服的服药方法, 有利于促进患者提高降压达标率。在实践工作中我们体会到, 这可能与人体血压24h规律性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入睡后副交感神经兴奋, 心跳无力, 血液流动缓慢, 而加上6~11h未进食, 从肠道吸收水分较少, 血液粘稠度增高, 因此早晨是人体血压的高峰期。早晨顿服, 药物恰好与血压高峰期相遇, 才能控制血压的增高, 而同剂量降压药物分成多次服用, 则会减少药效, 不能很好的发挥出降压的作用, 从而影响降压达标率。同时, 有研究显示[12], 在睡前人体血压本身处于较低状态, 服用降压药物还可能导致心、脑等供血不足,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服药方式 篇3

关键词:家庭健康教育模式,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服药依从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的增高,在社区医疗服务中,除了需要对患者进行基础的治疗之外,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家庭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该深入到患者的家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治疗,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社区的11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在49岁~82岁,平均年龄为(56.2±1.2)岁。将118例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在52~82岁,平均年龄为(55.3±1.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为49~80岁,平均年龄为(57.1±1.1)岁。

1.2 方法

对照组59例患者采取社区常规治疗,主要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患者开具相应的降压药物,叮嘱患者定期服用等等。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家庭健康教育[1]。首先,社区应该对本社区的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的调查,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成立家庭健康教育小组,选择一名业务水平高的医生作为小组长,并且对组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像,组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有专门的组员进行健康档案的记录等等,通过明确的分工,实现良好的教育。具体的家庭教育内容如下,健康教育小组到患者的家中进行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了解,为患者每天进行血压的检查。对患者展开教育,主要需要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特点,疾病的主要危害,在生活中如何进行防治,鼓励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并且建议患者每天坚持锻炼,定期到社区进行检查[2]。另外,健康教育小组还需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的家属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干预,确保患者在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下,促进疾病的康复。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2组患者在开展家庭健康教育之前和家庭健康教育之后,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并且对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详见表1、表2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医务人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不断的创新医疗服务的模式,进而全面的满足了社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全面的促进了社区医疗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3]。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主要针对于家庭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其研究对象为我社区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18例高血压患者,由于患者在平时的治疗中,主要的方式就是到社区开具降压药物,医生对其进行一定的叮嘱,像,用药的注意事项,用药的剂量等等,很少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即使是一些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但是健康教育的时间也微乎其微,导致很多的患者对于自身高血压疾病了解的非常少,很多在生活中需要规避的行为患者也无法全面的了解,导致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较差,高血压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4]。因此,在针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仅是需要采用先进的医疗手段,降低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提高患者的意识,使患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的恢复健康[5]。而在本次临床研究中采用的家庭健康教育模式是非常有效,非常先进的一种教育模式,由医护团队组成小组,深入到患者的家庭中,对患者展开相应的教育,能够显著的提高教育的水平。家庭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在临床上应用时间不长,但是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的一种社区医疗服务的模式。针对于高血压患者采用家庭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全面的了解患者疾病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性的参考。健康教育小组在深入到患者家中的时候,势必会和患者及其家属有一个非常深入的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医生会了解到患者高血压病症症状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的做出判断,如果患者高血压疾病有恶化的趋势,需要及时的送诊,以免耽误患者的治疗[6]。二,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由于高血压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不能过度饮酒,少吸烟,食用的食物不能含碘量过大等等,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患者能够全面的了解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疾病的影响等等,进而有助于患者不断的改变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7]。三,有助于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由于一些患者在生活中,常常忘记服药,或者服药的时间随自己的心情而定,在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就停止服药等行为都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了解到按时服药、坚持服药对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意义,进而不断的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疾病的良好康复[8]。

另外,在开展家庭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相应的困境。比如家庭健康教育的人员不足,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针对于这种情况,社区应该进一步增派健康教育人员,并且对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考核,定期对健康教育人员进行培训等方式不断的提高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进一步促进家庭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在针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开展家庭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患者改变了很多的不良生活习惯,逐渐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合理的锻炼,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也在逐渐的减少。因此,采用家庭健康教育模式对高血压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种教育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新颖,夏鑫.专项健康教育护理对高血压患者Morisy服药依从性评分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1(02):201-202.

[2]刘佳,李然,李军.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护理.2011,10(01):1230-1231.

[3]周燕,杨维,杨则秀.社区高血压病人社会支持与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2,12(06):360-361.

[4]龚亚君,江小燕.健康指导对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影响的调查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5(02):251-252.

[5]刘一建,刘宇洲.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坚持服药自我效能相关性研究[J].医药导报.2012,11(04):352-353.

[6]高一兵.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甘肃医药.2012,16(02):159-160.

[7]叶映林.个体化健康教育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09):350-351.

服药方式 篇4

关键词:服药频率,高血压,依从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病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首要疾病。有研究表明,在总的心脑血管事件中,36.1%可归因于高血压,其中44%的急性脑卒中事件和23.7%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可归因于高血压[1,2]。有效降压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而口服药物治疗高血压是目前主要的、最有效的降压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血压人群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服药依从性较差,这也是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不达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对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门诊高血压患者服药频率与服药依从性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5月90例门诊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4],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使用标准的测量方法测得的诊室血压:当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时判定为高血压。本组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6岁,为消除其他因素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严格控制入选条件:(1)患者学历在高中文化以上,对高血压相关知识及危害能正确理解,并愿与医护人员配合;(2)作息时间相对规律,不存在记忆力、认知能力障碍;(3)服药期间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4)无经济方面压力;(5)家属积极支持及配合;(6)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不稳定高血压,恶性高血压及伴有其他疾病的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服药频率1次/d、2次/d、3次/d分为3组。依从性评价方法:坚持长期规律,正确按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如有换药,增减药量等情况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为依从性好,否则为依从性差,比较分析不同服药频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0例患者中,服药频率为1次/d的共37例,其中依从性好的患者为27例,依从性差的患者为10例,服药频率为2次/d的共25例,依从性好的患者为14例,依从性差的患者为11例,服药频率3次/d为28例,依从性好的患者为5例,依从性差的患者为23例,三组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致残、致死率高,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高血压不能根治,但可防、可控。近年来,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极大的进展,高血压药物也层出不穷,但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整体控制率低(低于10%),仍然是摆在医务工作者及高血压患者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其中患者依从性差是使血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5,6,7]。

本组资料分析显示:在排除了患者对高血压认知偏差,药物不良反应,经济压力等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后,患者服药频率严重影响患者依从性,服药频率越低,依从性越好,反之,服药频率越高,依从性越差。服药频率高,患者可能漏服,可能对服药及疾病本身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导致患者不愿长期按医嘱服药,而自行减少服药次数,导致血压不能得到控制。因此,作为临床医生,不仅要对高血压患者做好健康教育,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同时要开出合理的处方,应在将患者血压达标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患者的服药频率,优先选用长效制剂,持续平稳降压的同时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当患者使用单药血压不能达标时,可选用单片复方制剂,目前进入临床的各种新型复方制剂是在临床试验基础上组成的治疗方案,在控制血压有效性方面已得到证实,多数每天只需服用1次,使用方便,改善患者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王薇.控制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J].华夏医药,2008,5:317-319.

[2]陈敏,陈绍行.阿司匹林在高血压综合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3):143-147.

[3]汪红梅.谈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2,(2):122-123.

[4]孙宁玲,赵连友.中国高血压规范管理专家共识与建议手册[M].北京:中华电子音像出版社,2013:1-226.

[5]戴成久.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15-2316.

[6]王增武,王馨,李贤,等.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控制状况的演变趋势[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11):1033-1036.

“何晏服药”新解 篇5

据《世说新语·言语》: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 非对治病, 亦觉神明开朗。”史料记载:寒食散 (或为五石散) 之方, 虽出汉代, 而用之者甚少, 故流传不广。何晏服用, 获神奇之效, 由是大行于世。[1]

贺昌群先生认为何晏凤流隽赏, 色欲过度, 虚劳成疾, 遂服寒食散。而后六朝士大夫慕何晏之风流, 纷纷效仿, 服者不绝, 遂致死亡相继, 绵延数百年, 直至唐初, 犹未竟绝, 皆何晏之作俑也, 其罪堪与清谈相比。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 认为此药是毒物同清末的鸦片之毒差不多, 但人吃了它, 能转弱为强。何晏有钱, 因此就吃起来了, 大家也跟着吃。并导致了当时的人穿衣宽大, 这就是飘逸的来源等等。但鲁迅也感到奇怪的是唐时出现了“解散方”即解五石散的药方, 不过唐以后就没有人吃了, 其原因尚未详, 觉得大概因其弊多利少, 和鸦片一样罢。

既然出现了解毒物的方子, 那么就是吃了五石散, 也不用害怕呀, 怎么会烟消云散了?

幸得竺可祯先生《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 可以把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四暖四冷期。

四个温暖期是:

1.公元前3000年到前1000年左右为第一温暖期

2.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为第二温暖期

3.公元600年到1000年为第三温暖期

4.公元1200年到1300年为第四温暖期

四个寒冷期是:

1.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前850年左右为第一寒冷期

2.公元初到公元600年为第二寒冷期

3.公元1000年到1200年为第三寒冷期

4.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为第四寒冷期

可见, 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约六个世纪, 正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寒冷期, 何晏就在这第二个寒冷期内。那么何晏有没有可能因为天冷而服药呢?根据余嘉锡先生考证, 何晏的五石散实取张仲景之侯氏黑散和紫石寒食散而加减之,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后者治伤寒且病愈后不复发, 可见疗效显著。二者合在一起也应该以治伤寒为主。贺昌群先生说其药性酷热, 宜寒食, 服后, 令人手足温暖, 骨髓充实, 能消生冷, 复耐寒暑。这表明此物有很好的御寒性。

接下来我们看看关于当时天气的叙述。据竺可祯先生《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 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 有几次冬天严寒, 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 冻死不少穷苦人民。但东汉冷期时间不长, 当时的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 (公元78-139年) 曾著《南都赋》, 赋中有“攘橙邓橘”之句, 表明河南省南部橘和柑尚十分普遍.直到三国时代曹操 (公元155-220年) 在铜雀台种橘, 只开花而不结果, 气候已比前述汉武帝时代寒冷。曹操儿子曹丕, 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 (今之淮阴) 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 由于严寒, 淮河忽然冻结, 演习不得不停止。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 那时气候已比现在寒冷了。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 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 特别是公元280-289年的十年间达到顶点, 当时每年阴历四月 (等于阳历五月份) 降霜, 徐中舒曾经指出汉晋气候不同, 那时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1-2度。[2]

这说明当时气温确实比较冷, 那么人服食一些性热的药物来抵抗寒意, 也是非常好理解的, 我们再看一些当时极端气候事件, 据胡阿祥先生的研究:

嘉禾四年七月 (235.8.2一8.31) , 南京一带陨霜;

泰始九年四月 ( (273.5.4一6.2) , 洛阳一带陨霜;

咸宁三年八月 (277.9.15一10.15) , 河北中部至山东中部暴风寒冰及陨霜;

太康八年四月 (287.4.30一5.30) , 山东中部陨霜;[3]

何为陨霜?《国语·周语中》:“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 水涸而成梁, 草木节解而备藏, 陨霜而冬裘具, 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这些材料都可以证明当时气温很低。

气候的变化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唐以后, 这种现象就没有了。据竺可桢先生的看法, 第六世纪末至第十世纪初是隋唐 (公元589-907年) 统一时代。中国气候在第七世纪中期变得和暖, 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 国都长安无雪无冰。天气好了, 自然就没有人再服食寒食散来御寒了。

通过上述分析, 鉴于气候的变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人们服食寒食散与寒冷的气温有关。至于声色娱乐, 这在历朝历代里都非常普遍, 实不应该作为主要原因。因此把吃药和误国联系在一起, 是有失公允的。

当我们不仅仅在社会内部去寻找答案, 而是以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历史的时候, 许多事情的真相都很简单。何晏服药本是气温下降导致的结果, 而后人却把其和纵情声色联系在一起, 甚至于亡命误国, 岂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南朝.刘一庆著、潘勇注:《世说新语》,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6年[1]南朝.刘一庆著、潘勇注:《世说新语》,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A辑》, 1973年2期[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A辑》, 1973年2期

合理服药临床体会 篇6

1应重视服药姿式与送服水量

1.1 成人服用片、散、胶囊等固体制剂

应站立并以足量水送服, 送服水量不应少于150ml。对重症、偏瘫等站立服药确有困难者, 可使患者采用坐位, 足量水送服, 服毕, 应保持坐立2min以上, 切忌立即躺卧, 以确保药物能顺利到达胃内, 防止黏附或残留于食管, 影响药物剂量的准确或导致不良反应。英国科学家[1]曾做过类似试验:让患者站立或坐立服用钡造影剂只需6ml水冲服便可在5s内到达胃部, 而躺卧服用钡造影剂, 则多饮数倍量的水冲服, 仍有约1/2的钡造影剂在长约25cm的食管中滞留而无法入胃。其原因在于上消化道咽部和近主动脉弓处, 生理构造较为曲折复杂, 躺卧服药时, 药物由于受到阻碍作用易致滞留或粘附。在滞留处局部溶解后, 可由药物本身的酸性 (pH≤3时) 刺激或药物固有的化学毒性 (某些药物有较强的致溃疡性) 导致食管炎或溃疡病的发生。氨茶碱、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强力霉素、氯化钾、奎尼丁、硫酸亚铁、非甾体抗炎药等黏附于食管壁后, 极易引起上消化道溃疡, 产生食管损伤。有毒或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 (如含蟾酥、轻粉、巴豆霜、雄黄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 滞留后, 还可因局部浓度过高而致毒性过高而致毒性反应。倘若在睡前躺卧服药, 由于卧位和睡眠期间唾液分泌及吞咽功能均显著下降, 被滞留的药物可较长时间与食管黏膜相接触, 因而造成的食管损伤等不良反应后果将会更加严重。药物在上消化道滞留后, 还可延缓药物的正常吸收, 使许多药物 (如镇痛药、镇静药) 的疗效受到较大影响。同时躺卧服药的患者还易导致呛咳而发生危险。

1.2 儿童患者服药

是合理服药的难点。多数儿童患者由于拒服不良气味的药品, 因而在服药姿式、送服水量等方面都难以较好控制, 加之儿童的组织器官娇嫩, 最易为药物所损伤。因此, 儿童服药更应注意防止药源性损伤的发生。提倡向患儿或其家长详细告知, 并通过矫味等措施取得患儿的配合, 注意加倍送服水量来弥补服药姿式的不足。

2重视间隔服药

许多患者因多病缠身或病情复杂, 往往同时口服数种不同的药剂。不同药剂具有不同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理化特性, 合理易致药效的相互拮抗或产生不良反应。实践获知, 同时服2~5种药物, 约有20%的患者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服6种以上的药物, 约有80%的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因此, 对于多药同服的患者, 一方面应根据具体情况, 将所服药剂在服药时间上隔开服用, 对有配伍禁忌的药剂应避免联用。如因炎症需同服复方新诺明、碳酸氢钠、中药汤剂的患者, 便可先服复方新诺明和碳酸氢钠, 间隔1h后再服中药汤剂, 或在饭前半小时服下, 后者在饭后半小时服下。

3合理安排服药时间

目前常规的服药方法, 多执行t.i.d的给药方案, 让患者将药品随一日三餐服下。这种服药方法并不合理, 因为t.i.d的真正含义, 是指在24h内分3个均匀的时间间隔 (即每8小时服药1次) 服下, 如果将药品随一日三餐服用, 则服药时间间隔就成了4h, 血药浓度就会昼高夜低, 夜间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影响某些药物的疗效。合理执行t.i.d的方式是:在晨起 (6时左右) 、午后 (14时左右) 、晚睡前 (22时左右) 各服药1次, 使药品在均匀时间间隔内服下。另外, b.i.d、q.i.d的服法也应参照上述方法执行。

4服药期间禁忌

忌烟、酒、茶, 不宜用果汁、咖啡、牛奶、豆浆送服药品。服中药汤剂不宜加糖矫味。

4.1 服药期间应忌烟

香烟中尼古丁等成分可减少药物的吸收, 并促进肝细胞大量分泌药物代谢酶, 从而加速药物的破坏和排泄, 使药物的半衰期缩短, 疗效降低。吸烟者服用平喘药 (如茶碱、氨茶碱等) 时, 药物在体内的破坏和排泄速度比不吸烟者快3倍;吸烟时糖尿病患者口服甲苯磺丁脲、苯乙双胍或注射胰岛素时, 较不吸烟者剂量需相应增加15%~30%。临床将右丙氧芬用于肿瘤镇痛时, 不吸烟的患者镇痛有效率为90%, 然而每天吸10~20支香烟者镇痛有效率仅为80%。吸烟可降低解热镇痛药、止痛药、镇静药、抗抑郁药以及硝苯地平、普萘洛尔、利多卡因、雷尼替丁、西咪替丁、咖啡因、肝素、呋塞米、华法林、去甲羟胺、维生素C等药物的疗效, 并可使避孕药、止痛药等药物的毒副反应加剧。

4.2 服药期间应忌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 若在服药时大量饮酒, 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或使某些药物失去疗效。饮酒能增强中枢神经抑制药物 (如巴比妥类药物、丙咪嗪、多塞平、利血平、地西泮等) 的抑制作用, 可使此类药物的致死剂量减为原致死剂量的1/60~1/20[2], 易致严重后果。癫痫患者服用苯妥英钠, 易致癫痫频繁发作难以控制。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会加重对胃的刺激性, 易致胃大出血。服胍乙啶、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会引起严重的高血压或心肌坏死。服降血糖药可使血糖降低增快。服抗凝血药、抗生素类药可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服用洋地黄类药物饮酒, 可使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 引起中毒。服硝酸甘油等抗心绞痛药物饮酒, 常引起胃肠不适;服头孢菌素类、呋喃唑酮、甲硝唑、磺酰脲类药时不可饮酒。另外, 啤酒、葡萄酒中含大量酪胺, 若与优降宁、苯乙井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药物同服, 可使酪胺在体内蓄积而致高血压危象;啤酒、葡萄酒中含有4%以上的纯酒精, 也可干扰某些药物的疗效。

4.3 服药期间应忌茶

茶中含鞣质8%~13%, 并含有咖啡因、茶碱、可可豆碱等成分, 可与某些药物发生化学反应, 影响疗效, 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例如鞣质可与多种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如铁剂类 (硫酸亚铁、富马酸铁等) 、钙剂类 (葡萄酸钙、乳酸钙等) 、铋剂类 (丽珠得乐、碳酸铋等) 、钴剂类 (维生素B12、氯化钴等) 、铝剂类 (胃舒平、硫糖铝等) 、银剂类相结合, 在肠道中产生沉淀, 不仅影响药效, 而且还会刺激胃肠道, 引起胃部不适, 严重者可致胃肠绞痛、腹泻或便秘。鞣质可与抗生素 (如红霉素、多西环素、氯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头孢菌素、螺旋霉素等) 及各种酶制剂 (如胰酶、淀粉酶、胃蛋白酶、乳酶生等) 类药物发生反应, 降低这些药物的抗菌作用或生物活性。鞣质与含碳酸氢钠的药物如健胃片、大黄苏打片、小儿消食片等发生反应, 使其中的碳酸氢钠分解, 从而降低药效。鞣质还会与含生物碱的药物如洋地黄、洋地黄毒苷、地高辛、颠茄合剂、阿托品、莨菪碱、利血平等相互作用结合成不溶性沉淀, 使药物丧失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茶中的咖啡因、茶碱、可可豆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 故服用镇静、催眠、抗组胺、镇咳药时饮茶, 能拮抗药效;咖啡因对双嘧达莫等药物也有拮抗作用。茶碱可影响呋喃妥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在胃肠道的吸收, 影响吡哌酸、磺胺类药物在肾小管的吸收, 从而降低这些药物的疗效。

4.4 不宜用果汁、咖啡、饮料送服药物

果汁为酸性饮料, 可使红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药在酸性环境中加速水解, 从而降低疗效或产生有害物质。果汁中所含果酸, 会加剧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等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甚至可致胃黏膜出血。咖啡含有大量的咖啡因, 可严重影响复方丹参片、利福平、甲硝唑、西咪替丁、四环素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疗效。因此, 以温开水送服药品最为适宜。

4.5 服中药汤剂不宜加糖矫味

虽然中药汤剂苦涩味重, 但在服用时不宜用糖矫味。中药汤剂化学成分众多, 所含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能与糖, 特别是与富含铁、钙等成分的红糖起多种化学反应, 使汤剂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混浊、沉淀, 不但会影响药效, 而且还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糖还会抑制某些退热药物的效果, 干扰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在人体内的吸收。另外, 有些健胃药本身就是依靠其苦味来刺激消化腺, 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而达到治疗目的, 用糖矫其苦味, 也就使其失去了苦味健胃的作用。

关键词:合理用药,临床体会

参考文献

[1]汪兴民.临床用药指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213.

服药食忌浅析 篇7

服药食忌是指服药期间不能食用某些食物, 包括酒水、牛奶、饮料等。这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现将药物与食物同用发生的异常现象、结果、禁忌、机理总结如下, 以引起同行的重视与警醒。

1与高蛋白、高油脂、高糖食品的食用禁忌

(1) 服用左旋多巴忌高蛋白饮食:因为左旋多巴需要载体靠主动转运从肠中吸收, 蛋白质的芳香氨基酸可竞争这一载体进而影响左旋多巴的疗效[1]。 (2) 服用驱绦虫药鹤草酚忌食油性食物, 因为油脂可促进其吸收引起中毒。 (3) 服用可的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格列本脲等降糖药时忌食大枣、蜂蜜等含糖食物, 因为可的松类药可升高肝糖原, 与大枣、蜂蜜同用会使血糖更高;大枣、蜂蜜会降低格列本脲类降糖药的疗效[2]。

2与蔬菜、瓜果、果实类食品的食用禁忌

(1) 服用降糖药氯磺丙脲、格列本脲等时忌食苦瓜, 因为苦瓜也有降糖作用, 二者同用会出现低血糖。 (2) 服用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氨茶碱时忌食辣椒, 因为辣椒可耗尽P物质, 加重卡托普利引起的咳嗽等不良反应, 辣椒可增加茶碱的生物利用度, 使茶碱的作用增强[1]。 (3) 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血药时忌食大蒜, 因为大蒜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与华法林作用相加, 会使国际抗凝当量比增加, 引起出血。 (4) 服用磺胺类、氨基糖苷类、红霉素时忌食山楂、乌梅等酸性食物, 因为后者含有机酸, 会使横胺类药物在尿中的溶解度降低引起结晶或血尿, 酸性环境会减少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吸收, 降低其抗菌活性, 酸性环境使红霉素分解失效。 (5) 服用麻醉镇痛止咳药如吗啡、可待因及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时忌食桃仁、杏仁、白果、亚麻仁、枇杷仁等含氰苷的食物, 因为这类食物可加重上述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 严重者导致呼吸衰竭发生生命危险[2]。

3与含酪胺的食物及海产品的食用禁忌

(1) 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痢特灵时忌食鸡肝、羊肝、乳酪、蚕豆、扁豆等, 因为这类食物含有丰富的酪胺使单胺氧化酶受抑制, 使神经末梢储存的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 导致高血压危象或死亡。 (2) 服用异烟肼、甲亢药甲巯咪唑时忌食海带、海藻等含碘食物。因为异烟肼分子与碘在胃酸作用下生成异菸酸而失去抗结核杆菌的功效;碘能促进酪氨酸的碘化, 使体内甲状腺素合成增加不利于甲亢药物的治疗[2]。 (3) 服用黄连素时忌服珍珠粉, 因为珍珠粉其组分中的角蛋白可水解生成多种氨基酸拮抗黄连素的抗菌作用。

4与酒、牛奶及饮料的食用禁忌

(1) 使用胰岛素、降糖灵等降糖药时饮酒, 可使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和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病变, 服用降压药胍乙啶、噻嗪类利尿药, 血管扩张药时饮酒, 可引起严重低血压, 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如地高辛时饮酒, 会使机体血钾浓度降低导致药物中毒。 (2) 服用四环素类、异烟肼、心痛定忌服牛奶, 因为四环素分子中的酰胺基和酚羟基及异烟肼分子结构中的肼类功能团能与牛奶中的钙离子生成络合物而使药物疗效降低甚至失效, 心痛定与牛奶同用会引起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 使不良反应增强。 (3) 服用特非那定、氯雷他定及非洛地平、氨氯地平和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类药物时忌服葡萄柚汁, 因为此饮料为CYP3A4酶抑制剂, 且半衰期较长约12h[3], 它能使上述抗过敏药代谢受阻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使服用上述钙拮抗剂的患者血压过度降低和心动过速, 使部分他汀类药物的AUC成倍增加, 造成肝功能损害[4]。

综上所述, 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品种已十分广泛, 需引起人们普遍重视, 深入全面的对食物成分及药物作用进行研究探讨, 对保证人民用药安全, 有效合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215-216.

[2]骆文香, 张银娣.药物代谢中的肝细胞色素P450[J].药学进展, 1999, 41 (23) :27-33.

[3]李雪宁, 李志善, 褚骏仁.葡萄柚汁与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杂志, 1999, 15 (1) :389-393.

上一篇:强度指标下一篇:解剖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