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方式

2024-10-20

外贸方式(共11篇)

外贸方式 篇1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来, 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 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 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 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海关统计, 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 达到21738亿美元, 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 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 增长20.8%。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 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 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 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 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46.75%) , 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但总体上看, 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 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 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 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 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1978年~1989年, 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 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0年起, 我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 (1993年除外) , 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47%左右。保持适度的外贸顺差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保持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但另一方面, 从2005年起, 中国顺差每年以7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增加, 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 也引起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从另一角度来看,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人均只有1513美元, 而据WTO的统计, 美国是8427美元, 日本是7136美元, 韩国是7920美元。可见, 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 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 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 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 增长的基础也比较脆弱, 我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

1. 外贸出口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 我国采用的是“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 过于注重出口数量的快速发展, 忽视了出口效率问题, 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效率低, 出口的数量优势远远大于出口的质量优势, 产品的价值增值与规模的增长不相称, 而且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 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粗加工产品占了较大比重, 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 使得出口增长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

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给我国外贸造成了诸多软肋:尽管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 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尽管我国企业加工能力较强, 但是研发和营销的能力较弱;尽管我国货物贸易发展比较快, 但是服务贸易发展较慢;尽管我国企业运行成本比较低, 但环境污染等社会成本较高;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但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比较差、因而贸易风险比较大。

2. 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 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 也决定了该国的外贸效益。改革开放30年来, 在国际分工中, 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这对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及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 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高。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品牌、国际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乏, 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靠加工贸易来完成, 不少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加工组装企业。虽然从当前看, 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长期形成依赖, 与国内产业关联不紧密, 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后劲。

3. 外贸出口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目前, 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价格, 长期以来, “数量扩张, 低价竞争”是我国不少出口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 以及国家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 靠打价格战占有市场的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单纯依赖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 但从长远看, 不计成本追求出口规模增长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必然影响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 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模式, 很容易招致反倾销等多种贸易摩擦, 恶化外贸条件, 不利于改善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4. 外贸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进大出”,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企业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 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也推动了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从我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看, 我国贸易扩张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凸显。我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 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和贸易长期实行粗放型增长, 使得产出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重要资源及能源国内供给严重不足。此外, 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外部性, 一些地方和企业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外贸增长, 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不仅没有完全反映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 而且几乎完全忽略了资源和环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出口增长越快, 资源消耗就越多, 环境压力就越大。可见, 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 将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的艰巨任务, 要实现这一任务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 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 长期以来重视出口忽视进口

我国在长期的出口创汇思路下形成的战略思维, 使得进口问题长期被忽视。一方面, 中国的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 长期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战略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出口扩张难度增大、保护国内市场的余地缩小、持续的贸易顺差、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国内产业结构失调、地区间的差距拉大、频繁的贸易摩擦等等。而进口规模的扩大将在资源、技术、市场、机制、体制等多个方面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 重视进口有助于提高国民福利、发挥后发优势, 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 还能改善贸易条件, 扩大出口市场, 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增加消费者福利的作用, 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此外, 随着我国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 我们还面临很多新的问题, 例如, 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对外部资源能源的依赖问题等, 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外贸主要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必须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增长质量

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 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 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产品, 实现了外贸的长足发展, 但现在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受阻、竞争激烈, 资源密集产品出口也受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 而且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 出口附加值低, 经济效益低下, 必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 增强国内配套能力, 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尽可能更多地出口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应该运用比较优势, 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方面要稳定和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 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还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 扩大其产品出口, 达到改善贸易结构, 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2. 进入世界产业链高端、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长期停留在世界产业链的末端, 主要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 加工度、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呈现出“三低”的特征。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必须尽一切可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 向上下两端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 力争进入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提高加工度、增长附加值, 扩大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高附加值服务产品、技术密集产品、绿色产品、环保产品, 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设计, 加强专业化协作和产学研结合。

3.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培育自主自识产权, 增强国际竞争力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长期看, 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价格战”无法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 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跻身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 实现出口效益最大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相当薄弱。因此, 要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重点是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 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 促进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竞争力情况, 可考虑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信设备、船舶制造、航天器材、大型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电动工具、新型材料、中药、生物工程等行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出口行业。可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创新, 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形成合理资源价格, 加大成本压力, 推动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取胜;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力度, 增大研发投入, 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等。

4. 积极扩大进口, 促进贸易平衡

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不断扩大出口, 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进口发挥了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后要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强化:一是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 做好战略性资源商品和关键技术的进口调控, 增加从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 促进贸易平衡, 推动重要资源进口方式和来源的多元化, 确保进口安全;二是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 进一步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三是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 建立和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宣传介绍国家有关进口法律法规, 提高政策透明度, 设立进口商品供求信息平台。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及时发布进口信息、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企业的行政指导等措施, 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商品, 并引导企业做好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加快转对外贸易增长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7) :11~15

[2]隆国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从何着手[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1~24 (2)

[3]赵永清: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几点思考[J].国际贸易, 1996 (3) :26~28

[4]曾铮胡小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与贸易条件恶化[J].国际贸易, 2005 (1)

外贸方式 篇2

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外经贸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和科技兴贸工作,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我市“出口名牌”战略和揭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意见》,加快我市自主品牌建设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自主出口品牌发展较快。目前我市自主出口品牌企业约105家,占在产出口企业的22%左右;至2008年底,我市7个驰名商标中,出口企业占了4个;全市88件著名商标中,出口企业占了53个。经过近几年努力发动培育,我市企业创建品牌意识有所提高,特别是加强了海外商标注册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至09年上半年,已有25家企业在境外注册了商标。揭阳市兴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

二是企业对质量和科技投入积极性有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部分规模较大的出口企业专门设立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和技术研发中心,对产品质量实行制度化管理,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如普宁源丰电器有限公司为应对欧盟ROHS指令,保住欧盟市场,专门投资80多万元,自购检测设备2台,对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欧盟要求。有八家(巨轮、榕泰、康美、吉荣、高乐、科 1

迪、深展、吉青)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巨轮、榕泰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建立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心上有所突破,榕泰股份有限公司的“IC封装用环氧树脂技术中心”和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射式胶囊模具技术中心”等外向型技术研发中心已经过省外经贸厅验收合格,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汽车轮胎胶囊模具研究项目和普宁源丰电器有限公司的数字电视智能接收天线研发项目已列入省09年度验收项目。

三是企业打造品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打造出口品牌其中一项硬指标就是要在国外主销市场有商标注册。前几年,我市企业均缺这一指标,近年来,经过积极推动,企业境外注册商标明显增加,据调查,目前已有25家企业在国外主销市场完成商标注册。广东榕泰、兴财不锈钢、庆展不锈钢、顺风五金、德发玩具等较大型出口企业都是这两年才在境外注册商标的。预计未来几年,我市企业的境外商标注册还会有较大的增长。

四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2006年我市只有两家企业获得广东省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的“一般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奖”,2007年已发展到10家,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06年增长了165.8%。

二、“十二五”期间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基本目标

一、全市企业自有品牌拥有数量有新的增长。到“十二五”期末,争取我市企业自有品牌拥有数量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一倍,突破200家,企业海外注册商标达50家。

二、争取一批新的企业列入省外经贸厅评定的“广东省重点培育和发

展的出口名牌”和商务部评定的“出口名牌”。争取3至5家企业的外向型研发中心列入省外经贸厅“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心”验收项目。

三、自有品牌外贸出口商品有所增长。据统计,我市“十一五”期间企业以自有品牌出口额每年约为3000万美元,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我市企业自有品牌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

三、“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机制,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完成“十二五”目标,使我市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贸易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十二五”期间将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强化舆论宣传,努力营造争创出口品牌的良好社会环境。要进一步提高对实施出口品牌战略重要意义的认识。首先,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我市出口增长再上新台阶。随着出口成本的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原因,近年来我市许多企业出口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靠价格竞争来占领市场,增加出口,已没有多少潜力可挖,而且极易招致国外反倾销报复。必须彻底更新观念、转换思路,从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向以品牌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靠品牌来争夺市场。其次,大力推进出口品牌战略有利于提高出口经济效益,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商品质量和档次,不仅可以占领市场,而且可以为出口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从而实现创汇与效益的双增长。第三,推进出口品牌战略可以为企业增加无形资产,有利于出口企业积累资本,向

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品牌本身也有价值,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是良好声誉的象征。品牌出口企业可以用兼并、控股、收购、信贷等方式积累更多的资本,对于改变我市出口企业小型化分散经营的格局,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提高出口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地推进自主出口品牌建设。一方面,引导广大出口企业开展商标境外注册、进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设立境外营销机构等出口品牌建设基础性工作,鼓励扩大自主品牌出口,推动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做好贴牌,加快积累的同时,积极转变发展战略,逐步走上创立自主品牌的道路。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选准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自主品牌,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批自主出口名牌,使广大出口企业学有榜样、学有方向、学有动力,通过示范效应引导带动全市自主品牌建设工作。适度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对农产品出口企业适当倾斜,支持其培育出口名牌。

(三)加强对实施出口品牌战略的资金支持。一是利用好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资金,对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开展海外商标注册、境外专利申请、质量体系认证等给予资金支持。对当年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商标、按照马德里协定注册手续办理多国注册的企业给予补贴。二是扶持品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企业参加市里重点推荐的国际专业展会、自办境外展会等,给予摊位费、展品运输费用补贴。三是建立“品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出口企业品牌数据库”。每年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订年度品牌建设目标,积极引导这些企业按照“中国出口品牌”评分标准做好自主品牌建设的基

础工作,进行重点跟踪培育,对于基本符合评选出口品牌条件的企业,积极向省厅推荐;建立出口企业品牌数据库,随时掌握企业的商标注册及得奖情况。四是建议市政府对入选“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和“广东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四)继续发挥广交会助推作用,加快实施出口品牌战略。以广交会为出口名牌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想方设法促使我市品牌企业进入广交会品牌展区,促进广交会优质资源进一步向我市品牌企业倾斜,提高我市品牌企业在广交会品牌区影响力,实现名牌商品和名牌展会的互动,更好地促进我市自有品牌商品的出口。

进出口管理科

迎接新外贸方式革命的挑战 篇3

谁创造了亚洲的经济奇迹?

《中国梦》(The China Dream 2005)一书的作者,乔·斯塔威尔(Joe Studwell)认为,不是救世主,是我们自己,这些平凡的出口企业创造了这个奇迹。

中国外贸为什么会成功?其中低成本是重要的因素。通过出口,中國解决了一个首要的社会问题——就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消化了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力,积累起了原始资本,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推进了20年,由此赢得了“世界制造中心”的头衔。

然而,低成本不可能永远是中国的优势。近年来,印度、越南等国家已经明显地显示出来追赶的势头。而在中国,低成本开发的恶果也开始显现:过度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已经逼近极限,出口产品制造产生的污染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环保热潮,低价格使我们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备受指责的血汗工厂也不断见诸报端,巨额贸易顺差也由大金娃娃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不可避免地,这一切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中国外贸到了该升级换代的时候了。

外贸升级的内涵是什么?就是市场向中高端转移,产品向中高档转移,经营向高附加值转移,也就是说,中国的企业应该由产业链末端逐步向中端和高端攀升。其中的核心因素是品牌,是外贸方式的转变。过去20年间盛行的以资源取胜、低价格抢单的时代即将过去。汇率的平衡调整,对“两高一低”产品退税率的下调,都显示出中国政府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决心。尽管这可能给一些企业造成暂时的困难,但这却是推动外贸升级的契机。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未来的10年中,新的竞争力如何建立?海尔、TCL、联想、三一重工等一批国内领先的企业已经率先走出国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虽然这些企业每走一步都很艰难,都会受到超乎寻常的阻力,但他们还是都迈出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步。即使有人在说,现在还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时候,可能面临的将会是彻底的“泥潭化”。如果没有这样一批勇于探索的中国企业,如果没有这样一批中国品牌,中国的外贸方式可能永远不会改变。

中国外贸企业的转型方式及策略 篇4

(1) 经济危机引起国际经济低迷, 对外需求不断减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因此经济危机不断蔓延, 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也受到了很大危害。个人以及群体的消费能力不断下降和市场容量不断收缩, 从而使整体市场消费量出现总体下滑的趋势。

(2) 人民币不断升值, 商品价格优势下降

人民币升值会造成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但同时也造成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 从而促进进口, 抑制出口, 从而造成国际贸易逆差, 因此中国外销的竞争优势下降, 外贸企业将面临很大的危机, 这些都会削弱出口企业竞争力, 无论是哪种方式, 都表明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3) 国家出口退税幅度下降, 经济结构面临着转型的局面

近期, 政府针对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做了调整, 大部分商品 (比如有色金属等) 的退税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外贸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也越来越少, 很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 由于出口退税下降的影响, 将会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4)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反倾销越演越烈

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 各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 我国自然成为了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 对于外贸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屏障, 比如反倾销, 从而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外贸企业, 如果遭遇到了反倾销, 销售量就有可能从几十亿下降到零, 这样一来,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毫无出路, 最终将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2 我国外贸企业的转型方式

中国的外贸企业, 如果想在这种环境中得以生存, 就必须做出一定的改革, 不然就会面临着无利可图甚至是破产的危机, 而对于外贸型企业的转型, 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

(1) 一些外贸企业注重市场方向的转型, 发展内销市场为主, 以外销市场发展为辅。

这种方式是我国外贸企业经常采用的, 因为这种方式对于产品对产品的要求很低, 也就是说从注重国际市场的开发向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比如人与人之间消费习惯, 认知能力, 产品特性等各个方面将会存在巨大的不同。

(2) 一些外贸企业注重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这种方式相对来说, 对企业的要求较高, 在产品的研发、生产、采购等环节, 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 不断积累量变, 从而完成质的飞跃, 从而增加利润空间。

(3) 另外一些外贸企业注重业务方向的转型、进行多元化发展, 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这种方式对国内的外贸企业要求全方位的了解市场需求以及消费偏好, 但同时外贸企业在拓展新的行业的同时前期投入较大, 如果该企业资金不足, 将不利于转型, 就我自己而言, 对于中小企业选择第一种方式最为可行, 风险也较小, 投入不大。而对于大型外贸企业适合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

3 我国外贸企业转型的策略

(1) 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延长产业链;开发高新技术, 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贸企业要想实现转型, 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商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可以通过延伸产业供应链, 不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 通过延伸产业价值链, 提高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比重。

(2) 建设自主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 并且要做到随时关注市场信息的变化。

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传统的外贸营销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外贸企业只有通过及时得到市场的准确信息, 不断开拓国外市场, 这些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电子商务活动, 外贸企业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掌握顾客最直接的需求, 找到市场之间的差异性, 不断完善自我发展方式。

(3) 不断提高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出自己的品牌。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一个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才能让企业走的更加长远, 可以通过鼓励员工创新各种方式。另外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建设, 如果一个企业连自己的品牌都没有, 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任何的个性, 这样的人就很难被人记住, 当然这样的企业也不会被消费者所关注。

(4) 企业要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 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

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 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 制定符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 这样有利于企业的目标明确, 合理, 帮助企业了解市场, 发现动机, 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 同时有利于企业员工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和分工, 从而增强工作效率。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己的短期, 中期, 长期目标。

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 外贸企业的转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并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 , 所以需要我们共同面对挑战, 谨慎而行,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外贸企业的转型成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断加强对外贸易发展, 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 但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人民币升值等因素, 外贸企业竞争力大大降低, 企业将面临日益艰难的局面。为了应对多种因素的不断变化, 不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改革成为新型的优秀外贸企业。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背景, 转型方式以及转型策略。

关键词:外贸企业,企业竞争力,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云云.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J].苏州大学, 2011.

关于转变河南外贸增长方式的思考 篇5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地理分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依据静态比较利益原理而长期粗放投入的贸易增长模式导致河南省贸易规模增长快,但贸易得利少,贸易摩擦频繁增加。因此,全面提高河南省国际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寻合理转变外贸增长的方式。

1、转变河南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河南是一个内陆省区,长期以来,内向型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进入新世纪, 河南积极实施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2001-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4.59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7.4%;到2007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28.05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不断扩大的商品进出口规模,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河南省人均GDP、工业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竞争力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进出口额、对外贸易依存度等经济外向型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很低,新世纪河南对外贸易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出口行业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现象却十分普遍。主要表现在:

1.1对外贸易发展整体缓慢

在此通过进出口总额、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率和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三个指标来衡量河南对外贸易增长的总体规模。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河南是一个内陆省区,长期以来,内向型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1980年,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只有2.26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5%,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河南的进出口规模日益扩大。1980一1990年,河南进出口规模翻了2番多,发展到10.0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1%。进入90年代,河南对外贸易进入了稳定增长期,进出口总额由10亿美元增长到22.7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8.5%。2001一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4.59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7.4%;到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发展到128.05亿美元,其中,进口44.1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7.5%;出口83.9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7.8%。尽管河南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成绩斐然,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07年河南省出口额 83.91亿美元,是广东的2.3%、江苏的4.1%、山东的11.2%;进出口贸易总额128.05亿美元,是广东的2.0%,是江苏的3.7%,是山东的10.44%. 2007年全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己经达到67%,而河南仅有6.5%。

1.2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量中各类产品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地位以及产业竞争力等。在统计历年出口货物分类金额时,经常把出口货物分为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两大块。目前河南主要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但其出口比重仍低于全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平均水平,2007年,河南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在工业制成品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品占12.1%,贱金属及其制品占30.1%。从2007年出口商品中可以看到,排在前10位的大宗出口商品依次为:人发制品、带有螺纹或翅片的精炼铜、车辆用新的充气橡胶轮胎、未锻造银,非合金钢卷材、未锻压的精炼铅、非合金钢非卷材、其他热轧钢、人造刚玉和柴油机客车,10类商品合计21.9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6.2%。可以看出:这10类商品基本上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甚至有很大比重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同时河南进口规模偏小,影响河南产业结构的提升,2007年河南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是1∶1.9,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1∶1.27。在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只有1.2亿美元,占4.6%。

通常认为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越高,出口产品结构越合理,而河南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2.2%,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0.1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2个百分点,中部六省区中,规模超过河南的有安徽和湖北,比重超过河南的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2007年,河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5亿元,占出口总额的 5.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8个百分点。出口规模排全国第20位,比重排第28位。出口规模在中部六省区中排倒数第2位,比重在中部六省区中排倒数第1位。

出口换汇成本是衡量外贸企业进出口盈亏的重要指标,与外汇牌价相比能直接反映出口商品是否盈利,换汇成本如高于银行外汇牌价,说明出口为亏损,反之,如低于银行外汇牌价,则说明出口盈利。河南出口商品的低级化,使出口换汇成本上升,贸易利益减少。2007年,河南出口一美元的换汇成本为7.65元人民币,按2007年平均外汇牌价计算,基本上处于保本微利状态,如果再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则成本更高。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农产品种植,发展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农产品出口,解决农村“卖粮难”,提高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但从目前来看,河南农产品出口规模明显偏小。2007年只有4.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其中:小麦、玉米、绿小豆等河南主要农产品出口几乎是一片空白,另外纺织、食品等也是河南的优势产业,但出口规模也不大。因此发挥河南优势,应当成为今后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方向所在。

1.3对外贸易方式单一

对外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一国或地区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利用本国或地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外汇体现的附加值,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在出口业务。河南是一个工业大省,但不是工业强省,原因就在于河南工业缺少科技优势,生产的产品竞争力差,因此,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时机,发挥河南工业优势、廉价劳动力优势,大力开展加工贸易,当为优选之策,但河南加工贸易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2007年,河南一般贸易方式出口67.5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商品的8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的1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2个百分点,在江苏、福建、辽宁、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高达45-75%。

1.4对外贸易地理分布集中,存在着较高的市场风险

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是指一国或地区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美国、韩国、欧盟是河南出口比重最大的前三位贸易伙伴,2007年,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总出口的47.6%;进口比重最大的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日本和欧盟,2007年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占总进口的38.3%。主要进口商品中,铁矿砂、铅矿砂、氧化铝等绝大部分来自于澳大利亚和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中,人发制品、非合金铝、精炼铅、橡胶轮胎等对美国、日本、韩国的市场依赖程度也很高,存在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和贸易风险。另外,对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已成为双边贸易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

1.5外贸体制改革滞后,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不宽松

从2007年各省区出口数据中发现,中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省区,其国有企业出口在整个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都比较高,东南部沿海发达省区比重一般都较低。2007年,河南国有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41.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9位,但出口增速不快,近几年一直低于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小,出口所占比重低,2007年只有14.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7.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在外贸企业中,规模小、实力弱是根本问题。

2、转变河南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

目前正值中部崛起时期,也是河南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时期,为适应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1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鼓励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开展对外贸易,为河南外贸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便利、公平的外贸运行机制,降低市场主体的各种交易成本的制度成本,充分调动各类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积极性,提高除国有企业外的其他类型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构建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外贸促进服务体系,所谓外贸促进服务,实际上是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需要以一定的财政公共支出为支撑体系,它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提高河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商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又不会导致恶性低价竞争,外贸促进服务体系主要服务于以下四个方面:一信息与咨询服务,重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在开展出口中面临的国内政策法规信息流动不畅、国际市场实用信息匾乏、开拓新市场能力不足等问题;二市场调查服务,主要通过海外办事处调查进出口目的地的经济动向;三法律服务,包括各国贸易法律、法规的咨询,贸易纠纷的调解,以及协助企业通过产品国际安全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环保认证等;四展览服务,重在提高企业贸易机会,特别是开拓海外新市场的机会。

2.2发挥河南比较优势,优化河南对外贸易产品结构

一个比较合理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应当是既充分体现河南比较优势,又能推进河南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增加其技术含量的结构。就是说,要发挥河南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抓好重点企业、商品和市场,积极推动汽车零配件、大型成套设备、大型农业机械等机电产业发展。同时也根据河南高新技术的优势和特色,选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研究对象,提高资源类产品的附加值,开发节能与环保产品,扶持和培育一批优势出口产品,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产品,以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来带动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国际竞争力。利用河南历史悠久的农业传统,河南省部分种植业产品具有比较价格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种植结构的调整,我省蔬菜、水果、瓜类、花卉等产品和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目前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不过这类产品普遍存在档次低、品质差、科技含量不高或规模小等问题,这可以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来提升其品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从而进一步带动河南农业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畜牧业方面,河南畜产品除禽肉外,其他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20%至60%,在国内外市场都已占有一席之地,可扩大出口;同时需要注意河南原产地产品的保护和开发。在进口方面,要根据河南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省内不能生产或达不到要求的高科技资本型产品的进口,提高省内技术装备水平。

2.3坚持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寻找加工贸易新增长点,保持外贸出口可持续增长

美国、日本、韩国、欧盟是河南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要根据这些国家的消费习惯和偏好、购买能力、风俗等,在各个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细分上下功夫,通过多样化、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优质产品出口,进一步深度开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与此同时,及时捕捉世界市场的变化,积极拓展对非洲、拉美、中欧和大洋洲的对外贸易。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寻找加工贸易的新增长点,并在加工过程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加工生产,并努力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

3、结论

由动态比较分析理论可知,一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是可以创造和培育的。因此通过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河南外贸一定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http://www.ha.stats.gov.cn/hntj/lib/tjnj/2008

[2]《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3]张永生、陈晓娟,河南省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理论研究2008

[4]雷英,加快河南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国际经贸论坛

[5]赵秀丽、张红梅、陈允仓,优化河南出口产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跨国经营2008.7

[6]龚江洪,《浙江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研究》,浙江工商大学2007硕士论文

浙江省外贸增长方式的综合评价 篇6

关键词:外贸,增长方式,综合评价

一、外贸增长方式的内涵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外贸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它为外贸增长方式的内涵界定和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综合分析提供了方法支持。

经济增长是现代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常情况下, 经济增长指一个总经济体的增长,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等指标的增长。在现代经济学中, 经济增长不再仅仅被看作是经济总量的扩张, 而被看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增长方式的内涵,本文将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定义为:为提高对外贸易增长的要素使用效率,实现外贸高速、高质增长的方式。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内容有很多,如促进外贸增长的要素组合方式、出口商品结构、技术创新、外贸体制、贸易政策以及企业行为等。外贸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发展则是外贸增长的基础,因此,经济增长方式与外贸增长方式的内涵在本质上具有相似之处,外贸增长方式只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延伸,更注重国与国优势的比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以,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相关、互相融合,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相关理论及经济学阐释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寻求一种合理的外贸增长途径和运作机制,实质上就是追求贸易利益的可持续性增长即国家福利的扩大和贸易条件的改善,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动态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持续获得。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建立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不同阶段的外贸增长方式与该阶段的比较优势紧密相关,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外贸增长方式也随之转变,比较优势动态转换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互动融合、相互统一。

传统的贸易理论主要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一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本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本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便可进行贸易,并且同样能从中获利。

后来的“里昂惕夫之谜”显露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促使经济学家超越H-O理论去寻求新的有关贸易基础的理论解释。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根据国际贸易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逐渐形成了与传统贸易理论不同的现代贸易理论。

传统的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各国进行贸易的基础,而一个国家或地区外贸增长方式的选择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不同阶段的外贸方式与该外贸阶段的比较优势紧密相关,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相互统一,比较优势的创造要求外贸增长方式不断向集约型转变,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也促进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浙江省外贸增长方式的综合评价

1、对外贸易的理性开放度

总的来说,浙江外贸的起点比较低。1970年外贸进出口值仅为773万美元,改革开放后上升较快,1978年上升到7011万美元,1985年进出口总额为112322万美元,1978到1985环比增长40%以上,这一段是增量小,增速快。1986年后浙江外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除了1996至1998年速度有所减缓,2002年后,增长更加快速。外贸依存度总体保持上升的趋势,并且大致可以分成三段:在1991年之前增长缓慢,一直在20%以下,与之相应的是浙江经济以及对外贸易基点还比较低,增长比较快;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浙江经济快速增长,1991年浙江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对外贸易量上的增长也逐渐加快,1992到1999年间,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到30%之间震荡;进入2000年, 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2006年达到了70%左右,浙江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已经到达一个比较深的程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表现了浙江经济对外开放的力度较大。纵观诸多贸易强国的发展史, 其外贸依存度均是逐步攀升,继而回落并保持在某一合理范围内波动。据此,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符合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在的规律性或必然性的要求,即浙江对外贸易依存度应将趋于合理。

2、贸易商品结构的合理度

在判断贸易商品结构时,经常用到的是工业制成品的比例来表现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如果仅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来看,浙江对外贸易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在不断优化的。出口贸易中,制成品的比例较高,并不断上升,1995年已经占到79.9%,2006年占了95.6%。进口中,工业制成品 (主要是资本性商品) 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而初级产品的比例先降后升,主要是由于资源性产品 (如原油、铜、橡胶、纸浆) 的进口增加。

3、出口商品市场的分散度

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 篇7

外贸增长方式, 是指决定外贸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外贸增长的方式, 包括两类:即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就是从传统的单纯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优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依靠技术与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非常缓慢, 而外贸的迅速增长也主要是靠“大进大出”, 即数量扩张和粗放经营实现的。目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特别提出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目的就是为了扼制外贸数量扩张, 并以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来推动多年停滞不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福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福建的对外贸易仍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产品的档次不高, 出口名牌很少, 因此必须及时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 否则将会阻碍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说明。

按照海关统计的历年出口商品的分类, 工业制成品分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以及其他未分类的商品五类。其中,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还有一部分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 因此, 我们可以把这两类看作是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属于资源和原材料密集型产品, 而杂项制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我们以C代表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额, 以M代表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额, 那么C与M之和就是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 以L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E代表年出口总额, 以CMS代表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 以LS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 则可以得到:

带入1996—2005年的各项数据, 可以得到表1, 其中E、C、M、L和C+M的单位皆为万美元。

主成分分析方法把多变量简化为作几个主要的变量, 仅这几个变量包含了总体几乎全部的信息, 并剔除了变量的相关性。所以,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简便而又准确地分析出数据的统计规律。

资料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

由于一些经济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 有的指标值数量级上也有很大差异, 在应用主成分分析研究问题时, 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引起新的问题。为了消除由于量纲的不同可能带来的不合理影响,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 先根据表1中的原始数据对数据作标准化处理 (见表2) :

根据表2中的数据, 利用SPSS软件可得到指标Xc、Xm、Xl的相关矩阵R, 及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见表3) 。

由表3可知, 第一主成分包含总体信息量的83.145%, 第二主成分包含总体信息量的16.711%, 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9.856%。因此, 可以通过分析前两个主成分来推断总体的信息。从现实意义上讲, 通过前两个主成分对福建出口结构进行分析, 便可得到几乎包含了全部出口商品的信息 (99.856%) 。于是在这里对前两个主成分进行分析来解释福建整个出口结构情况 (见表4) 。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因此可得其线性组合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影响福建出口的第一主成分构成是机械及运输设备Xm, 影响福建出口的第二主成分构成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Xc。因此, 对福建商品出口影响比较大的是附加值高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和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福建应高度重视这两类商品的出口, 从多方面入手,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尽快促进福建出口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福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若干建议

经过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 福建的外贸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但另一方面, 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 福建的对外贸易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 因此, 必须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具体来看, 包括以下几个措施。

(一)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从依靠数量和规模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发展贸易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是外贸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有效措施。出口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国出口的各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构成, 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出口额与整个贸易额的比。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于改善出口商品交换进口的条件, 当出口产品能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时, 贸易条件就改善了, 或者说更有利了;反之, 贸易条件就恶化了。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的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内在的矛盾与问题, 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方面的问题。因此, 福建应树立“着力于近期, 着眼于长远”的思想, 紧密依托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出口商品进行调整优化: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二) 深入推进“科技兴贸”战略,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科技是现代技术创新的源泉, 也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科技兴贸战略的核心就是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1.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 从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便捷通关、绿色通道等方面营造出一种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环境, 鼓励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 通过福州和厦门的示范效应, 促进其他地市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另外, 要调整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结构, 对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以外的其余八种高新技术产品采取扶持措施, 鼓励各种高新技术产品均衡发展。最后应在继续发展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基础上, 大力扶持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 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2.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传统产业是福建省国民经济的主体。企业必须转变认识, 充分认识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的必要性。将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出口产品中,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选择出口额最大的产品, 进行重点攻关, 并以纺织后整理、家电关键元器件等传统产业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 带动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从根本上增强福建的出口竞争力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三) 利用海西平台, 促进闽台经贸合作

福建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地区最近的省份, 对台是福建得天独厚的优势:血缘相亲、地理相近、语言相通、文化相承。自两岸关系缓和以来, 闽台经贸合作一直居全国前列, 并已形成良性互动之势, 为进一步进行经济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努力推进闽台小型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建成。构建类似大陆与我国港澳CEPA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是当前加强两岸经济合作, 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但难以一步到位, 需要一个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过程。首先, 建立厦-金自由贸易区, 尽力争取开辟厦门自由港, 对厦门岛实行封关管理, 台湾地区商品进入厦门一律免税, 对岛外进厦门购物实行限量免税;其次, 建立两马自由贸易区。要尽快实现马尾保税区的功能转型, 扩大其转口功能, 而后将其与马尾台商投资区合并, 建立两岸大宗物质的大型仓储及中转设施、大型商品展洽馆, 使其成为两岸商品转口为主的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

2.拓展闽台服务贸易合作新领域。台湾地区对福建省服务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发展相对较慢, 而且不平衡。福建应充分利用台湾地区服务业的优势,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台商投资导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当前特别要加强金融业对台资的引进与合作。

3.促进闽台农业合作与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台商对大陆各领域的投资中, 福建省最具优势与发展潜力以及成果最显著的是农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福建与台湾地区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的相似性, 福建省对农业领域合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央政府的支持, 为闽台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福建应积极采取措施, 促进闽台农业合作与农产品贸易。

外贸方式 篇8

关键词:外贸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现方式

1 研究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强调, 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并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当前, 学生的顶岗实习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及中央高层极大的关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9月19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上明确指出:“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而言, 学生实习是其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 实行专业对口实习……”。

结合国家相关要求, 根据职业院校发展和教学的需要,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和其他贸易企业 (公司) 进行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查, 是衡量职业教育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顶岗实习可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独当一面, 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毕业后, 学生可通过双向交流、双向选择的优质平台, 展示才华, 实现人生价值。

2 顶岗实习的基础

顶岗实习的基础是产业发展和互惠共赢, 这是顶岗实习的必要条件。以产业发展为顶岗实习的基点符合各行业发展的要求, 能得到各行业及其主管部门的支持, 进而能进一步推动顶岗实习的实施;参与顶岗实习能使企业从中获得利益, 因而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 意义更为深远, 参与顶岗实习能使学校获利, 即能培养出更符合外贸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外贸人才, 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为此, 学校和企业之间必须建立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这种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有机结合, 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校把企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 与企业联姻, 不断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而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员工, 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后备力量, 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双方的互利共赢。

3 外贸类专业传统顶岗实习情况介绍

3.1 外贸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

在实际当中, 不少的外贸企业十分缺乏外贸人才。据统计, 河南省目前申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有20000多家, 但实际真正做外贸的只有5000多家。那么多的外贸企业申请了进出口经营权, 为什么不做外贸呢?经过调查发现, 这些企业主要是缺乏专业型外贸人才, 尤其是各地县, 外贸人才缺口更大。但长期以来, 由于外贸企业的特点, 诸如其商业性、客户的保密性等, 外贸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这是外贸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首要问题。

3.2 外贸业务不宜大量学生一起实习

外贸业务的训练与操作应该是一人或一个小组开展一项业务, 而且无论是仿真的还是真实的客人不可能与很多人同时洽谈和联系, 进出口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和程序一般适宜一个或一个小组操作, 因为外贸公司或企业、海关、银行、商检、外运等部门不可能接受太多人来办理同一项业务。这种情况给外贸类专业学生集体顶岗实习带来了难度。

3.3 校外实习始终以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为主

长期以来, 外贸类专业校外实习始终以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为主, 而且, 不少实习与就业不挂钩, 致使就业率低, 学生也采取敷衍了事的应付态度, 甚至出现伪造实习材料的现象, 而有些已经与学校签订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却没有得到真正而合理的运用, 有名无实。

4 外贸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现方式研究

4.1 在校内建立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训室, 实现学生的模拟顶岗实习

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 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外贸专业理论、方法, 提高发现、分析外贸业务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校内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 还包括软件设施, 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 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 对进出口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等。如河南省外贸学校外贸类专业学生从2007年起开始使用这一模式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模拟实训, 毕业生普遍反映这一实训项目为他们后来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使他们能够在外贸企业顺利并快速地进入角色, 多数同学短时间内成为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

4.2 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 实现学生的顶岗实习

在外贸类课程建设中各校应发挥企业优势, 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既可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 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 学校可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同时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 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

4.3 学校和多家外贸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实现学生的顶岗实习

经过学校多年的探索, 我们实现了外贸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方式的一种创新。2011年12月, 在河南温县商务局外经贸科的努力下, 河南省外贸学校和温县商务局签订了校企合作备忘录, 温县商务局牵线搭桥, 使河南省外贸学校与温县商务局管辖的多家外贸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不仅拓宽了外贸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的途径和可行性, 更增加了顶岗实习的可行性, 这是外贸类专业学生批量顶岗实习方式的一种创新。

4.4 将外贸企业的国际业务部设在学校, 实现学生的顶岗实习

考虑到外贸企业一次可以接受的顶岗实习学生数量少等情况, 学校和外贸公司之间有一种更好的合作方法, 就是将外贸公司的国际业务部设在学校。学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建立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的协议, 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 企业提供公司背景、产品资料与报价、进出口业务的必备手续以及一定的流动资金。这样企业的驻校外贸业务部就可以在学校的国际贸易实训室正式营业。参训学生按不同产品或业务被分成不同的业务部门, 例如:纺织品部、食品部、机电工具部、化工品部、工艺品部等等。指导教师就是部门经理具体负责本部门的业务开展, 专业教研室主任为该企业的副总经理负责管理工作并协调与公司的关系。

这种实训方式是真题真做, 与到企业顶岗实训效果相同, 而且可以同时容纳几十名学生同时参训。对实训学生而言, 学生得到了全过程的训练, 获得了成就感, 大大提高了自信心。对外贸企业而言, 企业无需增加投入, 就可迅速把业务部扩大十几倍。参训学生的工作不仅可以宣传企业, 扩大其知名度, 而且也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订单;另外, 诸如单据制作的常规工作更可以由学生代劳, 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这不仅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也为学校解决了校外实训的难题。而且这种实训基地建设花费少, 建设快, 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高。

外贸企业落户到学校, 这将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国际贸易实践的机会, 促进学校外贸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为学校摸索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真正实现在校内进行外贸业务操作和顶岗实习, 实现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的实岗模拟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4.5 跟随外贸企业或商务厅参加广交会等一些大型展会, 实现学生的短期顶岗实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 职业院校必须把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既为了让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提高实践水平, 也给在校学生提供一份真正的实习舞台, 把专业知识与实际业务很好地结合, 学校可以和各地商务厅和各外贸企业的积极配合, 分期分批地派出教师和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展会, 如广交会、华交会、阿联酋国际展会等。如广交会是我国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到会客商最多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是各校外贸类专业的学生和毕业生的理想实习平台。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 把学生推到企业尤其是交易会这样生动真实的操练环境。在展会上, 学生们承担起为参会企业与国外客户沟通的任务, 并对外贸企业如何参加展会、如何做好参展的各项准备、如何通过展会找到真实的客户等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尝试对老师的课程改革、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眼界的开阔、就业的竞争力加强、学习主动性的激发等, 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这样和外贸公司零距离的接触, 我们看到了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学生在校学习的方向也越来越清晰, 动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让学生积极参加广交会活动是外贸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模式改革的成功尝试。

4.6 学生自行选择顶岗实习单位

除了学校安排一些顶岗实习岗位之外, 学生也可以自己联系和选择顶岗实习岗位。学生要求自行选择顶岗实习单位的, 必须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 提供实习单位同意接收该学生顶岗实习的公函及实习协议, 并经学校备案后方可进行实习。学校对自行选择顶岗实习单位的学生定期进行实习过程检查。

5 外贸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前景展望

为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 找到学校教学和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的结合点, 探索和实践多种技能型外贸人才培养和顶岗实习模式的成功模式, 学校应成立由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企业老总、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门机构——“校企合作推进委员会”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以委员会为纽带, 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获得信息, 外贸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内容也应从单纯的用工合作, 发展到多元化的互惠合作, 涉及教学、教研、教育、学校管理等领域, 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 促使双方进行进一步合作。这是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走向更加密切、更高水平的突破。

总之, 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蕴涵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只要我们在学生顶岗实习的道路上不断“上下求索”, 认识顶岗实习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 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尝试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 有河南特色, 有外贸专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董宏祥.多元化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基于外贸类教学系列实训平台研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7) .

[2]方巧云.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探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7) .

外贸方式 篇9

山东省对外贸易近年来有了快速发展, 但外贸增长方式的集约化水平并不高, 外贸的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的大量投入, 而科技进步、制度创新等对外贸增长的贡献份额不高。山东省的外贸在高速增长的同时, 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还不太合理, 贸易的竞争力不强, 出口效益与增长速度不同步, 很多出口企业仍靠低价竞争扩大出口规模, 外贸增长偏重于数量扩张, 致使核心竞争力长期得不到快速提升, 出口效益偏低, 持续增长的基础欠稳固, 属于“高投入, 低产出”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 严重阻碍了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山东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绩效分析

200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重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多年来, 山东省一直都在致力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将对1999年以来山东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一)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2000年山东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出口贸易总额中占78.3%, 2007年上升到86.2%。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快速增长, 2004年, 机电产品首次超过纺织服装成为山东省第一大出口商品。2000年, 山东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31.4亿美元和6.5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0.2%和4.2%, 2007年, 山东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277.5亿美元和84.7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36.9%和11.3%, 而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30.3%、18%下降到18.4%和12.3% (见表1) 。2007年山东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了较快发展, 机电产品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粤、苏、浙、沪四省市22.1、25.3、22.7、18.5、19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分别高于7、7.7、6.8、30.5、3.1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二) 名牌战略效果凸显

1.涌现出一批出口名牌, 对全省经济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山东省打造出一大批全国名牌, 尤其是2006年, 全省新增中国名牌产品68个, 新增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06年年底, 山东省有海尔、浪潮等中国名牌产品187个, 占全国总数的14%, 居全国第三位, 新增数量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山东省名牌产品668个。山东省注册商标累计达到13万件, 著名商标1270件, 驰名商标98件, 总量居全国第三。

2007年, 山东省的名牌产品数量依旧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07年年底, 全省拥有世界名牌产品2个——海尔牌洗衣机和海尔牌电冰箱, 中国名牌产品271个、山东省名牌产品1370个, 全省工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资产总计达20314.98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03%;企业销售收入15422.76亿元, 利税总额1416.98亿元, 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3.78%和39.28%, 累计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35%, 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94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同比增长37.65%, 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3.89个百分点。实施名牌战略推动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目前, 全省名牌企业数量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65%, 但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却占到了全省销售总额的21.5%。数据充分展现了名牌的带动作用和优势市场资源在加速向优势产业、名牌企业集聚的趋势。如海尔洗衣机, 根据中国家电协会统计, 由于海尔的品牌效应, 目前市场上每出售三台洗衣机, 就有两台海尔的产品。海尔品牌已成为整个洗衣机行业的风向标。

2.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初步树立了“山东制造”的良好形象

通过名牌产品的培育, 促进了企业加强基础工作,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 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 把质量管理贯穿于设计、工艺、生产、经营、售后服务的全过程, 不断加强研发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有效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拉动了需求, 引导了消费, 扩大了出口, 山东省自主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了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为制造业强省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 服务贸易有所增长

1.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01—2006年间山东省服务贸易总量以平均35%的速度增长, 高于货物贸易平均27%的增长率。根据山东省外管局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 2006年山东省服务贸易总额为58.4亿美元, 是2001年的4.27倍, 增长23%。截至2008年7月, 山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完成72.7亿美元, 同比增长58.2%。其中, 出口34.4亿美元, 增长54.6%, 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出口增幅29.5个百分点;进口38.3亿美元, 增长61.5%。

2.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迅速

1999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订的合同额39343万美元, 完成营业额40694万美元, 年末在国外人数3392人。而到2007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订合同额428248万美元, 营业额203049万美元, 年末在国外人数16165人, 分别是1999年的10.9倍、4.99倍和4.77倍。1999年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28364万美元, 2007年增加到90768万美元, 1999年完成营业额22901万美元, 2007年上升到80617万美元, 1999年末在国外人数27586人, 2007年增长到77582人, 3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到2007年年底, 山东省对外承包劳务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涉及建筑、交通、电力建设等。全省外派劳务涉及建筑、交通、机械电子、农业水产、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计算机软件等领域, 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3.国际旅游业快速发展

1999年, 山东省接待入境游客622033人次。其中, 外国人417911人次;港澳台侨胞204122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6522万美元。2007年, 山东省接待入境游客2496437人次, 其中, 外国人2020311人次;港澳台侨胞476126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35185万美元。1999年山东省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7亿美元, 占全国总数的2.69%, 2007年增至13.5亿美元, 占全国的3.22%。

4.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2008年1—4月份, 全省服务外包出口3872114万美元。其中ITO出口483万美元, 增长92.11%, BPO出口3388163万美元, 软件出口67913万美元, 其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19613万美元, 占29%。全省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的国家 (地区) 12个, 其中对日本出口占据主导地位, 出口额分别为81416万美元和1079万美元, 所占比重分别为70.14%和68.17%。

(四)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

1.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一批批山东省大企业走出去后运行良好。如图1所示, 1999年山东省境外投资的项目数仅有62个, 而到2008年增加到247个;协议投资总额由1999年的8367.70万美元, 增加到2008年的67000万美元。可以看出山东省的境外投资规模近10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1999—2008年期间, 全省共批准境外企业总数1290家、总投资额309143.13万美元、中方投资额222583.05万美元 (占总投资额的72%) , 分别是前8年的2.87倍、16.89倍和12.53倍。据山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统计数据计算, 2008年山东省境外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实际投资4.9亿美元, 居全国第三位, 较2007年增长了61%。

数据来源:历年山东统计年鉴。

2.境外加工贸易稳定增长

1999年以来, 山东省境外加工贸易持续稳定增长, 协议投资总额由6202.57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13198.00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总额由4488.97万美元增长到12756.40万美元。累计项目数也在不断增长, 截至2007年, 总计达到189个。2007年全省经批准新增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16个, 增资2个, 占境外非贸易投资项目数的23%, 中方协议投资12756.4万美元, 占境外非贸易投资项目中方投资金额的41% (见表2) 。全年新核准加工贸易企业中方平均投资规模为797万美元, 是全省境外投资平均规模的4倍以上。其中, 中方投资过千万的企业5个, 主要涉及纺织、服装、电子等行业。截至2007年年底, 累计举办境外加工贸易企业159个, 中方协议投资7.7亿美元, 分布在52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占80%以上。

数据来源:山东外经贸年鉴2006、山东统计年鉴2008。

3.开拓新兴市场力度不断加大

2007年山东省在亚洲新核准设立境外企业 (机构) 119家, 协议投资总额2.5亿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1.8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总数的59%、44%和45%。开拓新兴市场力度不断加大, 在印度尼西亚、印度、危地马拉、莫桑比克等国投资首次突破1000万美元, 同时山东省首次在以色列、刚果 (金) 、希腊、危地马拉4个国家设立了企业 (机构) , 使山东省的境外投资扩展到了112个国家和地区。

综上所述, 山东省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但是还面临着宏观目标不一致, 政策不协调、不配套,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等各种问题。尽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在现阶段, 山东省粗放型的外贸增长可能还会持续, 但是根据相应的外贸发展规律,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外贸工作的关键。要通过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 实现全省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爱军等.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研究——山东省例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82-89.

[2]张海伟.山东省进出口贸易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3.

[3]施用海.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J].国际经济探索, 2006 (2) :39-43.

[4]韩立民.加快实施山东的经济国际化战略[J].发展论坛, 1998 (3) :28.

[5]简新华, 张皓.论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8) :34.

[6]姜新华.调整出口产业结构促进山东对外贸易发展[J].山东经济, 2005 (5) :82-84.

[7]王彦军.山东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5.

[8]张德良, 刘树明.山东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研究[J].山东经济, 1998 (4) :75.

我国外贸企业互联网营销方式探析 篇10

一、外贸企业互联网营销方式及特点

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互联网营销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受众面广,时间限制少。全世界拥有互联网的任何区域,全天24小时内只要对网络信息感兴趣的人均可能是直接受众;其次,信息传播速度快,成本较低。正因为如此,互联网营销越来越被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看好。目前互联网营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B2B平台营销——我国外贸企业互联网营销的首选

B2B(Business to Business)平台即是提供企业在互联网上进行B2B活动的网站。数据表明,2004年全世界通过B2B平台完成的进出口交易额为2.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主要途径。我国外贸企业选择B2B平台作为首选互联网营销方式,并不是因为该种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网络营销渠道,而多数是受国内媒体宣传的鼓动以及B2B平台成功营销的激励。目前国内提供B2B平台服务的服务商主要有环球资源、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易贸通以及化工网等。其中,环球资源是B2B平台行业的佼佼者,有35年的历史,在欧美拥有一批优质买家,但由于费用高昂,使其成为贵族聚集地。阿里巴巴是B2B平台新秀,随着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成为会员最多的B2B平台,它不仅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同时也帮助其会员开拓了国际市场,产生了很好效果。中国制造网成立时间不长,其买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化工网是网盛整合化工行业内资源,成为化工领域内的垂直平台,而易贸通则是1999年成立的香港公司。

尽管B2B平台是我国外贸企业互联网营销的首选方式,但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认知的差异使众多外贸企业在使用B2B平台过程当中存在问题,如高估信息更新作用,地区认知上的偏差等等,最新研究表明,国内85.3%的B2B电子商务网站专业度都存在问题。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营销价值。

(二)搜索引擎营销——逐渐兴起

搜索引擎营销(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是一种新的网络营销方式,就是利用搜索引擎来进行企业网络推广,通过客户对搜索引擎的访问,带来更全面的专业客户。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互联网用户网上行为中,使用E-moil占77%,使用搜索引擎则占63%,位居第二。Jupiter2005年4月份的数据则显示,寻找供应商的用户更愿意直接在搜索引擊中查找专业产品,这样的用户占调查总数的29.1%,而浏览大型“购物频道”的用户仅有4.5%。与此同时,90%的用户每月都会重复访问搜索引擎,这种行为在一个月中平均重复5次或者更多。在中国,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分别是(被调查者所占比例):电子邮箱(56.1%)、看新闻(53.5%)、搜索引擎(51.5%)。这些数据说明搜索引擎在企业网络营销当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采用搜索引擎营销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付费排名,支付费用越高排名越靠前;二是购买关键词广告,即在搜索结果页面显示广告内容,实现高级定位投放,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关键词:三是搜索引擎优化(SEO-Search Engine Optimizer),就是通过对网站优化设计,使得网站在自然搜索结果中靠前。目前国内搜索引擎市场中百度占的份额最大,而国际上Google更占先一步,Google、Yahool和LIVE等三大搜索引擎占国际市场的80%左右。外贸企业提高搜索引擎营销效果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除了三大搜索引擎之外,更要关注一些地域性和专业性搜索引擎。在每一个搜索引擎中的覆盖面要大,不仅仅是购买搜索引擎付费服务,更需要通过第三方公司服务以得到自然结果的靠前位置。同时,尽可能多的覆盖主要与相关搜索的关键词,穷尽国外买家可能查找中国供应商的词汇。而对于专业客户的筛选则需要经过对相关数据分析和挖掘才能获得。

(三)基于数据库的邮件营销

邮件(E-mail)营销,是指把文本、HTML或多媒体信息发送到用户的电子邮箱,以达到营销目的,其最大优点在于高效而低成本。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邮件营销方法仍然主要以大批量的垃圾邮件发送,而真正意义上的许可邮件营销则少有人清楚。

许可(Permission)邮件营销,顾名思义是经过许可的邮件发送,在向其目标发送产品等相关信息时,事先征得用户的“许可”。在国外,许可邮件营销已有很大发展,在获取买家信息、发展潜在买家、培养忠诚客户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外很多第三方服务机构拥有庞大的许可用户数据库,这些用户是在自愿注册的前提下接收来自邮件服务商的相关信息。

E-mail营销有两个基本因素:潜在用户E-mail地址资源的选择和E-mail营销的内容设计。如何获取足够多的潜在用户的邮件地址是开始邮件营销的基础,在中国国内,由于没有出现单独的专业地址提供商,目前只能依靠企业本身力量去搜集,而且也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在自身网站平台设置邮件收集器是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每一个向你询问的买家邮件地址都应该成为你潜在买家邮件列表当中的一员。邮件的内容设计与从事该项工作的实际操作人员经验与知识有直接关系,它决定了最终受众是否将每一封邮件看作是主动的保持联系,而不是垃圾邮件。

(四)分类目录营销

外贸方式 篇11

在全球化的今天, 企业的涉外性与日俱增, 其对涉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自入世以来, 外贸公司以及协作企业对外贸人员语言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这一要求, 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旨在培养熟悉国际惯例, 精通外语与国际贸易规则, 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外经贸人才。但是, 从几十年来的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重外贸理论而语言能力相对薄弱, 缺乏从事经济商贸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如何从专业外语角度有助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外贸人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需求分析理论

根据《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并具有实务操作能力, 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与方法教育的同时, 强化专业实践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现这一系列目标, 专业外语成为必备的工具, 由此产生了对专业外语的需求。因此, 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做好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 (1987:54-63) 将需求分析理论细分为目标需求 (target needs) 和学习需求 (learning needs) 。目标需求是指未来的工作情境要求学习者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而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知识和技能而需要做的, 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条件、学习资源等。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教师开展了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 如陈冬纯 (2013) 、钱坤 (2011) , 但是鲜有学者对目标需求, 即未来工作环境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2013年, 已有学者指出, 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 深入分析岗位能力要求, 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本研究正是基于需求分析理论, 以外贸实践需求为基础, 但主要探讨国际贸易这一外贸对口专业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调研, 明确未来工作环境对学生的外语能力需求, 探讨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外语的教学缺陷和提出改进措施。

2 研究设计与实施

2.1 研究问题

本次研究的具体问题有: (1) 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多大及趋势如何?它们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 (2) 外贸企业希望学校开设哪些课程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能力? (3) 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满意度如何? (4) 外贸企业对在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有哪些要求与建议?

2.2 研究对象

因为是基于外贸实践业务的需求, 所以研究范围锁定在经营进出口业务的贸易公司和在校大学生, 而主要的调查对象则为贸易公司工作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接受本次调查的若干家用人单位中, 有202人参与问卷的填写与访谈。由于不同工作时间段的业务员或经理看问题的深度不同, 所以本次调查尽量使调查对象的年龄跨度大一些。其中22-25岁调查对象有75人, 占据总调查对象的37%;26-35岁调查对象有99人, 占据总调查对象的49%;3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有28人, 占据总调查对象的14%。

2.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集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共收回电子档问卷120份, 纸质档问卷82份, 有效问卷率为100%, 共202份。同时通过与部分业务员进行交谈, 对基于外贸实践需求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更深一步探讨。

问卷分为问卷1与问卷2, 问卷1的调查目标对象为入职学长学姐、企业老板和HR, 问卷2的调查目标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问卷分为“人才需求”、“满意度评估”、“期望与建议”、“学习障碍”四板块, 前三个板块隶属于问卷1, 第四板块属于问卷2。问卷1共6道题 (5道选择题, 1道开放题) , 问卷2即“学习障碍”板块有5道题。本调查力求从不同维度, 结合外贸实践需求与学生自身需求调查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中现有的缺陷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后, 选出没有解答清楚或需要重点了解的问题作为访谈问题, 然后随机抽取10名工作人员和10名的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访谈或电话访谈, 并做好记录。

3 调查分析与讨论

下文通过问卷中几个代表性问题和访谈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

3.1 人才需求

根据表1、2, 约有41.5%的用人单位每年招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 32.2%的用人单位呈下降趋势, 26.2%的用人单位近似不变。综合访谈结果, 我们发现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呈增长趋势。在实际访谈中, 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目前企业对于很多专业的对口招聘不是非常注重, 更希望能找到综合素质全面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对于最需要的人才类型, 部分表示, 相比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他们有时会倾向于选择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表示,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工作期间努力弥补, 而英语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3.2 满意度评估

根据表3、4, 可以发现, 目前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力不甚满意。综合访谈结果可知,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并不一味看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 他们也同样看重考查应试者商务沟通能力的商务英语 (BEC) 证书, 他们对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无上限, 如果可能的话, 他们建议英语底子好的大学生如果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力争考取托福或是雅思证书。

3.3 期望与建议

除了可以胜任工作的个人能力这一考量之外, 英语能力已日益成为企业家和HR看重的能力之一。而外贸行业的特殊性, 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入职人员建议在校大学生英语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表5为问卷调查代表性答案展示。

3.4 学习障碍

根据笔者对200多人8所高校的研究发现, 80%的学生对现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满意, 觉得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太理论化, 没让他们有真刀实枪的模拟业务操作, 既让他们根据太抽象而难以理解, 也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建议增加模拟业务实践这一环节或是期末考核时将理论知识和商务技能结合起来的灵活考试方式。

4 对从专业外语方面进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建议

4.1 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基础课应该得到深化,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应强化。不能仅仅将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教学标准, 应着重从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 然后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活动, 力求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学通过商务英语中高级考试。

4.2 应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多增加让学生动手的案例,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多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 并利用好寒、暑假, 让学生们多接触和了解社会, 努力让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 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4.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我国高校专业老师不能同时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而且缺乏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及单据制作方面实践经验的现象, 我们鼓励承担专业外语教学的老师利用假期到进出口企业或银行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 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由此达到培养他们英语和外贸实践相结合素质的目的。学校也可以通过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校做培训或讲座, 要求相关老师去参加。

4.4 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 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考试方式

鉴于现在高校学生考试临时突击又能取得佳绩的情况, 传统的考试已无法准确地测试高校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 也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于理论课程的考试可选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可从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中分解, 让学生写课题论文、调研报告等。这种测试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观点。再如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 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既能有效的测试出学生对该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 又能测试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助于老师临时因材施教。在口试这一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补充, 不用局限于书本内容, 还能培养学生的面对具体外贸业务问题时的反应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5 结束语

国际贸易专业为我国外贸公司源源不断地输送贸易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针对如今外贸公司对人才的英语刚性需求和高校教学目标不和谐的情况, 笔者认为, 其专业外语的教学重点与方式设应立足于培养“重外语基础、强外贸理论、高综合素质”的总体目标, 进一步促进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强化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避免语言与商务的分离和纯语言能力培养的单一模式, 实现外贸业务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这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语的教学重点与方式具有借鉴意义。高校只有通过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多增加让学生动手的案例, 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外贸业务工作者, 为中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宗文.外贸英语专业教学、实训与实习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钟霖.从外贸实践视角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价值工程, 2008, 11.

[3]宋梅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门用途英语 (ESP) 课程改革与实践——以《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为例[J].2012, 1.

[4]潘冬梅.试论高职双语教学与外贸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结合[J].经济研讨周刊, 2010, 14.

[5]孙跃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实践能力的教学研究[J].2006.

[6]倪伟清.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9.

[7]李琳娜.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8]舒薇.基于需求分析的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外国语文, 2012.

上一篇:职业医学下一篇:脱硝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