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环境(共12篇)
外贸环境 篇1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虽然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逐渐好转, 但复苏仍不平衡, 尚有赖于刺激政策支持, 高失业率尤为令人担忧。复苏与风险并存成为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基本形态。我国的外贸环境错综复杂, 如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发起数量激增、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等。这些都使我国外贸发展的基础和环境较之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内外交困、相互制约的复杂条件迫切要求外贸突围。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世界贸易的大幅萎缩, 2009年, 在各国政府实施大规模金融救助措施和经济刺激政策下, 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 这表明全球经济正在逐步摆脱衰退进入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触底回升已被主流论点所认可。据2010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最新估计, 世界经济增长为4.6%, 明显好于2010年4月的预测值4.2%。先进经济体上升为2.6%, 新兴和发展中亚洲经济体为6.8%, 新兴工业化亚洲经济体为6.7%。由此可见, 全球复苏的进展较好, 经济主体以不同的速度恢复, 尤其是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步伐坚实。
然而经济活动前景依然异常不确定, 目前各大经济体都面临复苏无法持续的危险。放眼全球, 美国失业率高, 内需欲振乏力, 欧洲受债务危机冲击, 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 日本经济因日元持续走强受损, 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增加, 贸易保护主义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的新障碍。
1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1.1 宽松货币政策是否退出面临两难选择
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 世界各国相继推出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 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如果不实施财政刺激措施, 需求可能会继续下降。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有积极意义, 但政府为刺激经济而产生的巨额赤字和过高公共债务加大了通胀压力, 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预期通胀压力和汇率风险也进一步显现出来。一方面, 全球经济复苏还在不稳定的脆弱阶段, 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仍需要一定的连续性。经济刺激计划过早退出将对复苏造成冲击, 特别是各国竞争性地退出, 极有可能造成经济二次探底, 后果是严重的;另一方面, 退出晚, 有可能引发未来的通胀,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先于经济反弹, 货币购买力下降, 资产被稀释, 出现新一轮泡沫。在低利率的货币环境下, 低效益的投资会增加, 这给未来经济留下难题。
1.2 贸易保护主义开始重新抬头
自由贸易往往仅停留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阶段, 国际社会的经济波动一般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 这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为了应对危机, 保持国内经济稳定, 减少外部冲击, 许多国家又重新采取了市场保护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不断蔓延。
1.3 外需的恢复还面临一定的挑战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经济危机的特征之一就是消费需求明显萎缩, 因此, 消费恢复增长也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标志。危机爆发前, 美国国民超前的消费习惯, 使得美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国。危机爆发后, 使美国经济衰退, 企业大幅裁员, 失业率居高不下, 国民收入锐减, 房产和其他投资价格大幅下跌, 造成了美欧家庭财富的急剧缩水。金融危机后, 美国消费者将更加注重储蓄和家庭收支的平衡, 进而可能引起美国进口的收缩。美国会议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06年为99.5, 到2008年降至38.3, 为历史最低点。根据美联储的数据, 2007年6月底美国家庭财富总数为64.36万亿美元, 到2009年3月初已缩水至51.48万亿美元, 损失达12.88万亿美元, 几乎相当于美国一年的GDP。
总之, 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尚有许多不确定性, 最值得关注的是“滞胀”阴影, 即高失业率、高通胀与经济停滞或低增长同时存在。特别是高失业率的持续, 会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 尤其是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将更加突出。对此, 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之策。
2 国内贸易环境分析
2.1 扩大内需可能冲击我国出口商品的低成本优势
扩大内需, 特别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关键在于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继续提高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对于工人来说, 就是扩大就业, 提高工资, 加强社会保障。这样一来, 势必会弱化我国初级产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特别是我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会遇到明显的压力。
2.2 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上升
过去三十年, 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但是,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资源、能源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全球能源、原材料市场也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各种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攀升。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三年, 我国原油进口量增长率分别为3.3%、14.5%和12.4%, 铁矿砂进口量增长率分别为32.3%、18.6%和17.4%, 大豆进口量增长率分别为31.4%、6.3%和9.2%。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与此同时,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被全球所关注, 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节能减排的呼声和制约也将越来越强。
2.3 我国成为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我国参与的国际竞争主要依靠的是商品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其结果就是, 源源不断地向国外输出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带来的后果是, 为国外频频发起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提供了借口。而且反倾销调查势头也从欧美等“重灾区”向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蔓延。例如, 印度从对一些中国传统产品设置贸易障碍, 逐渐扩展到了对高新技术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巴西、阿根廷、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针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中国外贸产业和出口企业除了受到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外, 还遭遇如提高进口关税、实施绿色技术壁垒、货币贬值、阻碍跨国投资等一系列新的贸易保护举措。
2.4 我国外贸在国际分工的地位不高
我国的出口结构已经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但我国的贸易条件并未得到很好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在整个国际化的生产链条中, 发达国家掌握着各个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 而我国更多的是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资源从事较简单、技术层次低的加工装配。这样一来, 我国更多的成为发达国家的产品装配车间, 处在低附加值的最终消费品阶段, 赚取的也只是加工费用, 绝大部分利润被外方从专利技术、市场营销等环节拿走。
2.5 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来转嫁危机成本
尽管美国已经出现了反弹, 但美国还面临很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是失业率居高不下, 一直高于警戒线, 超过了9%;第二个就是美国的债务压力越来越大。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联储在降息频率和降息幅度上都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美国大幅度地降低利率, 使主体经济进入了“零利率”, 其利率下降的空间微乎其微, 用传统的利率杠杆刺激经济的手段已捉襟见肘。在传统的利率杠杆失灵的情况下, 美国选择了极端的财政扩张政策来刺激经济。为了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 美国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 公共债务攀升。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8450亿美元, 根据奥巴马政府的预算, 2009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1.84万亿美元, 2010年也将高达1.26万亿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解决美国的问题, 美国希望借人民币汇率为“替罪羊”, 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中国以廉价劳工输出廉价商品为借口, 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来平衡美国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 来掩盖美国经济难以提振的事实。
3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思考
3.1 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欧美市场在我国出口市场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我们要加强和欧美大国的联系和沟通, 减少摩擦, 稳定我国在欧美市场的出口份额。但是, 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市场, 易于受制于其固定的国际分工模式, 不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所以我国应开拓新兴市场,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市场, 尤其是加大与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比重。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 减少贸易摩擦, 有利于扩大我国传统商品的出口规模。
3.2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外贸政策环境
要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 必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我国外贸发展不平衡, 因此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在金融危机时具有不同表现。事实证明, 那些技术水平较高、具有相当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品, 由于其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 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小, 抗风险能力显著高于过度依赖成本优势, 以低价格, 低技术、低附加值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
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 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可以使企业的自主创新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创新动力得到加强, 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企业自主创新, 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国家可以借助税收优惠、政府援助、风险投资、优惠信贷支持等政府工具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政府应特别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 推行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实行减量化、集约化、无害化的思路, 增加生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时, 要使环境治理和稀有资源补偿的成本与高新技术产品的真实成本相一致, 把生态、节能作为衡量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连婕.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J].武汉金融, 2007 (11) .
[2]苗永旺.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刺激方案的退出政策:历史经验与现实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2) .
外贸环境 篇2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型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我国全部工商注册登记企业的99%,其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左右。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与60%的出口额。然而,在我国进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之时,如何开拓国际贸易,已成为我国所有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中小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不仅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关键词:中小企业 后过渡期 国际贸易 挑战 应对
2004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达到了约11000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三。2005年,中国开始进入入世的“后过渡期”。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将会如何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贸易壁垒增多和普惠制取消的双重障碍;如何使中国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从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已成为每一个与贸易有关的中国人正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就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入世后过渡期如何开展国际贸易进行更进一步地阐述。
“后过渡期”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中的挑战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承诺的履行和过渡时期的结束,从2005年起我国正式进入了“后过渡时期”。我国相关产业受到的影响会逐渐加深,在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将逐渐显示出来。特别是关税将接近最终减让水平,非关税壁垒即将全面取消、服务市场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如果不认真地对待和及早准备后过渡期的挑战,将有可能给国内相关产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带来严重的冲击。
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日益严重。在入世后的三年中,各国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案件就有120多起。一些发达国家为遏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将会更频繁地利用反倾销措施、特殊保障措施和纺织品的限制性措施等作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从而对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造成威胁。就在去年西班牙发生了焚烧我国鞋类事件不久,今年年初又在莫斯科发生了扣押、没收1000多个温州鞋集装箱事件。另外中国的纺织业由于受到了欧美对我部分纺织品取消出口配额限制的刺激,投资迅速增长,国内纺织厂生产能力由压锭后的3000万锭扩张到了目前的5000万锭,出口也快速增长,但不时地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目前,美国已对中国的三种纺织品如胸衣、浴袍和针织布采取了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实施了临时配额限制。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受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公正待遇对中小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经济政策的支持体系还很不足。首先是税收政策的倾斜不够。我国新税制的有关规定,对中小型企业实行的“不征不退”的退税政策,即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其“抵扣进项税额”不予抵扣或退税。第二,是融资政策的不足。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贷款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0%。中小型企业因资产和信誉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取得贷款。只能置身于利率高、风险大的民间金融市场。第三,是缺乏支持中小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专项政策。国家在出口融资、出口保险、信息、海外市场调查、促销等方面都没有给中小型企业必要的扶持政策。
我国产品标准低,认证制度不健全。我国长期以来重产量轻质量,目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现有的产品标准也比较落后,认证标准和制度不健全,与先进国家
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已达到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是采用国际标准,而中国的国家标准只有约40%采用国家标准。由此可见,在国际标准的采用方面,我国明显滞后。我国中小型企业出口产品经常因达不到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标准而遭受技术壁垒甚至被退货或销毁。
缺乏先进的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据调查,78.7%的中小型企业认为在开拓国际市场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市场供求信息。由于受经营理念、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中小型企业开拓市场的手段比较单一而落后,开拓思路比较狭隘。尤其突出表现在从事一般商品贸易居多,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引进外资等开拓的形式少;在一般商品贸易中,间接出口的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少;在与国外企业联合上,单独经营的多,与国外参股、控股合作的少;以一般商品交易赚取差额利润为目标的多;在更高级的国际贸易比如实现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少。
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在技术市场上,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越是希望通过知识产权来保护新技术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企业,并尽量把高附加值的技术企业留在其境内。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发达国家通过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产权等来保护本国相关产品和企业。同时在全球性贸易谈判过程中,也在运用双重标准,为本国的产品和企业赢得发展空间,这就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较弱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产品和企业国际竞争能力提高的根本,技术创新能力是每个企业发展的潜在源泉。对中小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而言,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
缺乏外贸、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很多中小型企业管理和业务人才短缺,因而出现对我国的政策和法规了解不够,有些企业对我国实行多年的退税政策都不太清楚。大部分业务人员基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业务不熟,程序不清,工作效率低下,从而难以充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后过渡期”中小企业拓展国际贸易的对策
政府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出口融资的政策和服务,进行税制改革。建立促进中小型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作用,对中小型企业出口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对于向中小型企业办理出口的金融机构,可考虑由政府拨款,解决资金问题。除了直接向中小型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外,还可向商业银行提供低利率贷款或给予贷款补贴,以资助他们办理中小型企业的出口信贷业务。同时政府应在税制方面进行改革,对于那些不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小型企业,也应享受出口产品“先征后退”的政策,以鼓励小企业积极参加到出口贸易活动中来。
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要想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中小型企业必须改变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的现状,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优化提升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中小型企业可采取联合、参与、合作等手段,改善投资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回避国际市场的经营风险。其次,合资合作不仅可促进技术进步,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产品质量升级,成本降低,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学习新的游戏规则。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义务,也要掌握不公平贸易的投诉等应享有的权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学会“与狼共舞”。新经济的出现将导致国际规则发生巨大变化,一些新的规则如电子贸易、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国际知识产权及有关新产品的纯粹技术性规则等将陆续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要研究和跟踪这些规则和变化,采取积极措施,适应新的规则,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会利用互联网开展国际贸易。通过互联网获得与大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利用电子商务,中小型企业可以拥有和大企业一样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增强市场分析、决策支持以及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利用互联网可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互联网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中小型企业通过网络采购原材料,可以节省采购成本,缩短采购时间;通过与供应商的在线沟通,就可减少库存,降低成本;电子化交易减少了营销人员的数量,减少了营销开支;客户通过因特网订购产品,即可实现付货之前的电子结算,为企业增加了现金流,缓解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困难;通过因特网,中小型企业还可以更快地获取竞争对手有价值的信息,使自己处于更有力的地位,做到游刃有余。
积极探求多元化营销渠道。可通过中介开展国际贸易。委托专业外贸公司代理出口,依托中介或代理商进入国际市场可以直接降低开拓市场的成本,也可选择当地有名的代销商,利用他们对本地社会、市场和政界熟悉,有市场方面的优势,从而使产品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主动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在商品贸易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再在境外投资建厂,这不仅可以带动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的出口,实现已有适用技术和设备的二次升值,还可以借生产加工的产品来扩大和占领当地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同时也避免了有关配额和关税的限制。
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企业经营活动涉及面广、业务强,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小型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想尽办法招纳人才,努力培养或聘请一大批技术业务过硬、外语好、懂法律、懂经济、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管理和外贸的人才,培养或聘请一批学有专长、勇于开拓和精通国际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的人来充实到工作中来。才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在产品出口上,出口增长不能一味依靠数量上的扩展和价格上的走低,而应向“专、精、新、特、优”方向发展规律,提高中小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档次,增加产品品种,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小型企业本身要积极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开发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构筑优势,以应对各种贸易壁垒,提高竞争能力。
创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品牌是企业长期投资和诚信经营的结晶,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在市场上的价值和影响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品牌产品,利用核心产品创立企业品牌形象,最终提高中小型企业整体形象是许多大公司用来取得竞争优势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世界知名企业往往都是把品牌发展看成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先战略。在世界约8.5万种名牌商品中,90%以上的品牌所有权归属美、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目前我国拥有自己品牌的产品寥寥无几,因此,中小型企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来获取和保卫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建立和健全我国的质量认证制度。为适应国际通行规则,增强我国中小型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质量认证标准必需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目前我国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ISO9000、ISO14000、OHS18000、HACCP等国际标准的认证,3C认证,QS认证的强制性产品认证。
企业联合携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除了国家、政府的支持外,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要更多地团结合作,依靠自己,通过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和联合会来解决中小型企业发展难题,加强行业自律,坚决制止互相压价等不正当手段的竞争行为,维持良好的出口秩序。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贡献极大、发展速度惊人。在“后过渡期”内只有正确认识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更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瑞芳.我国中小型企业货物出口风险极其防范措施.市场周刊,2004.5
2.刘华.后过渡期将面临五大挑战.中国国门时报,2004.12.11
3.王腾宁.论中外企业全球化的竞争差距.商业时代,2005.3
外贸环境 篇3
【关键词】外贸企业 商务智能 内部环境 社会环境
1. 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内部环境
1.1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提高财税收入、稳定就业和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近两年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外贸行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与国家政策,迫使我国外贸企业在短期内改变经营理念,加速信息化发展,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以赢得更多客户,扩大交易数量;以全方位管理,提高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各企业对数据的要求不再满足于收集和整理,而是需要更加完善的查询、归纳、总结、提炼和分析系统,许多外贸企业不惜花巨资寻找软件开发商定向开发适合自身的商务智能系统。
在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化开展的层次较低,尽管近几年国家大力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但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事实并非一时所能改变。绝大多数外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管理阶段,而对产、供、销、人、财、物等重要资源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很少,信息处理能力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1%,而且仍以提供单纯的技术产品信息为主,不擅长动态信息的跟踪和获取。
1.2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不足
1.2.1数据积累不充分、不全面
任何一个外贸企业从开始经营的那一天起总是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比如海关进/出口提(关)单实时数据、关单统计数据、买家名录数据、买家采购信息、卖家供应信息、市场分析数据、企业资信数据等等。每个部门在企业执行着不同的功能,收集着不同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源头部分,都是从MIS、CRM、ERP等基于业务处理的信息系统中抽取整合到数据仓库中的,而目前这些系统本身就缺乏标准,各种原始数据结构百花齐放、参差不齐,甚至同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不同产品,同一个产品之间的不同模块,同一个模块的不同版本的数据都是不统一的。
1.2.2业务模型构建困难
商务智能的实施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构建一个合适的分析模型,这个模型需要历史数据的积累,更需要数据质量的保证。商务智能的核心功能是数据分析,然而现有信息系统整合的数据通常不完整、不一致,存在大量无用的数据,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商务智能实施过程中数据抽取、转换、清洗、加载的成本,而且还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质量。另外,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对买家需求变化趋势等情况的分析缺乏可靠的依据,较多的是停留在数据和信息的流水账通报,只是画一些简单的曲线图、柱形图、饼图,但是又不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造成经营分析报告质量不高,其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
1.2.3缺少有经验的实施者
商务智能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的专业培训机构也刚刚才形成,导致国内企业缺少有经验的商务智能实施者。在商务智能市场,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等领域的人才相当缺乏,而既懂贸易规则又懂商务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难觅,从而难以满足商务智能发展而带来的研发、咨询、实施和维护等人力需求。
2. 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社会环境
2.1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信息化互动发展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各个企业必须按照全球范围内最低成本、最佳质量、最好服务的标准来经营发展,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外贸行业是我国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国家对外的一道经济窗口,它所直接面对的必然是国际大市场和国际同行的竞争。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商务智能在外贸企业也和在其他企业一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商务智能软件为外贸企业提供分析决策系统,将信息技术从消费延伸到销供产的全过程,并通过电子技术把众多的生产厂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以及中间政府管理服务机构联系在一起,在各环节建立起多极化的产销联通体系。
在国际市场上,SAP公司、IBM公司、Oracle公司、微软公司等世界著名的商务智能厂商在我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下,纷纷登陆中国,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实力推出自己的商务智能产品,希望借助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积累的经验快速打开中国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商务智能技术进入我国市场十几年来,走过了艰难的市场培育期,目前国内高端市场仍然被国际商务智能厂商占据主动位置,而在中低端商务智能市场,国内商务智能厂商优势则更明显。
2.2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社会问题
2.2.1商务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商务智能是基于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商务活动,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可是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落后。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展虽然在进步,但从商务智能的要求来看无论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内容、技术标准、资费水平、通信速度和安全保密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在互联網主机数量方面,美国要远远多于我国,另外在互联网连接速度方面,美国同样远远领先我国,平均连接速度是我国的5倍,这些问题都极大制约了我国商务智能的发展。
2.2.2商务智能系统实施效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商务智能的主要用户如银行、保险、电信、航空等行业的发展过程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极强的中国特色。由于体制的差异及发展的时间较短,国内这些行业的商业模式远不如西方成熟,多数国内用户希望借助商务智能技术解决的问题与希望部署的行业应用往往是没有先例可借鉴的,这就使得国际商务智能厂商借助西方的商业模式与应用经验开发出的产品并不能切合我国用户的需要,而国内商务智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又使得国际商务智能厂商很难找到专业的实施队伍为用户进行合理的部署,从而造成我国众多企业花费了巨额资金的同时却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2.2.3商务智能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商务智能应用推广中面临的重大障碍,引起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公认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有数据的丢失和泄露问题、信息资源的滥用和非法使用、恶意的内部用户、账户和服务的劫持问题、不能被用户感知的风险态势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资源的滥用和非法使用,信息被部门所共享不乏有这样的员工把自己得到的信息与公司外界共享,而这样做也会变相的使信息共享向信息的无政府化靠近,出现信息的控制权分散管理的问题;又或者资源未授权侵用、未授权信息流出现、系统拒绝信息流和系统否认等。安全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商务智能就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胡翠华,陈登科.商务智能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7.
[2] 刘泽.我国企业应用商务智能的现状、挑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风险管理 篇4
由于外贸经营环境与国内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同, 其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化、多样化, 因此外贸企业除了存在国内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之外, 还存在着特有的经营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在当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 信用交易在创造贸易机遇的同时, 也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巨额的潜在风险, 甚至是灭顶之灾。对外贸企业而言, 由于所面对的客户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人们的风俗习惯、或者政权的更迭、国家领导人的变更等影响, 其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大。如贸易伙伴所在国发生动乱、内战、颠覆、政变、外部入侵和国家间战争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贸易伙伴的信用。
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规模, 增加销售额, 实现企业的销售目标和市场份额的拓展, 往往通过扩大信用交易的方式实现上述目标, 但扩大信用交易的后果是使企业的信用风险增加。外贸企业采用的信用交易方式主要有:出口方面使用先出后结、O/A、D/P、D/A、CAD等结汇的贸易方式;进口方面采用赊销、代开信用证 (特别是远期信用证) 等方式。这些结算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信用交易风险, 如果在货物交出后, 客户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 财务出现危机就很容易出现收款风险, 造成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状况。
(二)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企业在进出口商品、对外劳务输出、债权债务结算、外汇资金融通等涉外经营业务中, 汇率的变动使企业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本文主要说明的是进出口业务产生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形成的原因:外贸企业的主要业务为进出口业务, 其所结算的货币主要为外币, 因此汇率的高低对外贸企业的收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汇率的高低受所在国的经济政策 (如外汇管制、通货膨胀等) 、政治体系、外汇政策的影响。如我国2005年启动外汇体制的变革后, 外汇汇率实行“一揽子”汇率, 汇率变动成为影响外贸企业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应收外汇账款风险
对外贸企业而言, 应收外汇账款是资产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由应收款拖欠形成的潜亏一直是一个困扰外贸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应收外汇账款的管理就成为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付款方式作为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扩大交易, 外贸企业经常采取先出后结、O/A (赊销) 、D/P (承兑交单) 等贸易结算方式, 增加了应收外汇账款收回的风险。
应收外汇账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1. 赊销结算盛行。
首先, 伴随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国际货物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制造商为了维护或扩大市场份额, 迫于买方压力, 只好采取赊销方式出货, 这种结算方式大大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余额, 加大了营运风险。其次, 企业缺乏由自己掌握的国际销售渠道。我国许多企业涉足国际市场时间较短, 既无国际营销经验, 也无自己掌控的国际销售渠道, 无法直接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到发达国家的主流销售渠道, 只好依赖第三方来完成这个任务。这些第三方企业往往资金实力较弱或信誉度较低, 通常要求采取赊销方式进货。第三, 供应商的库存量太大。为了尽快降低库存, 解决资金周转困难, 供应商往往主动提出赊销供货, 而国外不法分子抓住出口商的弱点, 对其行骗。
2. 对国外进口商的资信缺乏了解。
外贸企业在对国外公司的一贯经营作风、财务状况、诚信度等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 就把巨额的货物赊销给他们, 无疑等同于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国内许多企业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对国外进口商作全面的资信调查, 往往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之上就贸然与对方签订合同, 等到上当受骗才翻然悔悟, 结果为时已晚。
3. 国际贸易结算手段使用不当。
目前采用的国际贸易结算手段有以下几种:信用证结算 (L/C) 、汇付 (T/T) 、托收 (D/P、D/A) 、赊销 (O/A) 、国际保理等。这几种结算方式各有利弊, 出口商在确定使用哪一种方式时应当充分考虑, 同时要对每一种结算方式的风险有清楚的认识。如果使用不当, 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4. 管理决策失误。
国际货物买卖涉及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 不同的语言和习惯, 操作过程复杂, 专业性强。许多大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盲目作出决策。在出了问题后, 不是想办法加以纠正而是想方设法加以遮掩, 结果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5. 国外客户方面的原因。
因客户所在国或进口国的进口商品市场价格下跌, 或该类商品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 难以销售出去或进口商产生亏损, 于是便寻找借口, 拒付货款。或因客户所在国家或地区金融政策变动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 或国外客商因其经营状况发生恶化, 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无力偿还欠款。
6. 其他方面的原因。
因商品质量原因或运输途中商品受损、灭失等外部环境的原因或外贸企业交货不及时, 造成客户收货时间延迟, 致使客户不付款等。另外有少数客户从一开始交易, 就存在诈骗动机, 拖欠不付。
(四) 信用证风险
信用证交易是现在进出口贸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结算方式, 相比其他结算方式, 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交易方式。但是信用证因其固有的独特性质 (特别是它机械的“单证严格一致”原则) 常被不法商人所利用, 客观上也存在一系列的风险。
信用证风险形成的原因: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 货物的提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议付依据。信用证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单证不符”, 单证不符的情况主要有:信用证过期、交单过期、装船过期、单据不清洁、短装或超装等, 以及其他提单上注明的事项与信用证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都会造成货物出运后收不到款的风险。
二、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 信用风险的应对措施
1.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
外贸企业的信用交易主要表现为商业信用 (即交易信用, trade credit) , 也叫做B-B信用, 它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非现金交易,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赊销。外贸企业如果要进行信用交易, 首先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专业信用评估机构。国外的有:标准普尔公司、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邓白氏信用调查公司等;国内的有: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立信天友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
2. 选择合适的信用评估时机。
(1) 与客户进行第一次交易时。第一次与客户往来时, 必须全面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 并建立客户资信档案, 为以后的资信调查和评价打下基础。特别是对于国外客户, 国内的一些公开的资料上无从查找客户的信息, 因此如果要跟国外客户进行信用交易, 必须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和了解。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法律环境不同, 所以企业在设立、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也与国内不同, 因此不能按国内的标准去分析和衡量国外企业, 如果按国内的标准去衡量国外企业的实力、规模等可能会吃亏上当。
(2) 客户要求扩大信用交易额度或突然改变交易方式时, 应进行信用评估。一般来说, 随着企业销售额的增长, 其所要求的信用交易额度也会随着增加。当客户突然要求扩大交易额度或要求改变交易方式 (是指扩大信用交易额度) 时, 应及时分析并调查了解其原因, 是否因为该企业规模增长的需要, 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如财务状况恶化或经营环境恶化等, 是否有借扩大订货蓄意诈骗的嫌疑。对于外贸企业来说, 因自身条件的限制, 应及时请专业的调查机构进行调查, 根据其调查报告来决定是否扩大信用交易额度或者及时采取措施, 避免损失的发生或扩大。
(3) 订单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进行信用评估。在正常交易期间, 客户订购合同突然大量增加或减少, 同时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运输时间的要求、价格的要求也不再严格时, 企业此时应提高警惕, 分析客户定单出现突然变化的原因, 还应同时对国际市场以及客户所在国的市场进行分析, 是否因为市场需求突然增加或减少, 或产品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如果是客户开发新市场成功, 或者在当地该产品需求增加, 需要大量进货, 属于正常现象。但是, 通过调查了解, 客户无故增加订货数量, 就要注意是否存在故意欺诈的嫌疑。
(4) 客户经营状况异常时应进行信用评估。如: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急剧增加、财务状况恶化、企业改组或经营者易人等。这些状况都应引起注意。应收账款增加和财务状况恶化都可能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 影响收款的可能性。企业改组或经营者易人可能影响到企业以后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方向, 从而影响与自己公司的合作。
(5) 应定期对客户进行调查。对国外客户进行定期资信调查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一般应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无常, 企业的资信状况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如果不进行定期了解, 就不可能发现客户潜在的危机。因此, 企业必须对客户进行定期调查, 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及时调整信用交易的额度, 以防范信用风险。
3. 适时对信用客户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信用额度。
通过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分类管理, 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信用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建立重点客户管理制度, 对重点客户的信用交易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和检查, 以确保企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的人员能严格按照信用交易的制度执行。
一般而言, 国内的外贸企业对于新客户的资信、财务状况非常重视, 十分关注客户对其他供货商的付款记录和拖欠记录等信息。而在与老客户交易时, 由于合作多年, 对老客户比较信任, 很少去注意了解老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 而疏于防范和监督、检查。根据国内信用风险管理专业机构的统计表明, 80%的企业拖欠是由老客户造成的。而且, 老客户一旦发生拖欠, 国内外贸企业往往碍于过去的良好合作等原因, 不愿意对老客户立即进行追讨, 因而错过了最好的追讨时机。当国内企业认识到风险时, 其客户的经营状况已经严重恶化, 甚至停业、破产。因此, 我国企业应对老客户经营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监控, 定期进行资信调查。
(二) 汇率风险的应对措施
外贸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汇率风险:
1.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 开发高利润、高附加值的商品。外贸企业的一贯做法就是客户要什么, 就向国内工厂买什么, 没有自己的品牌, 没有自己的特色。随着外贸进出口权的放开, 专业外贸公司在销售网络和信息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小, 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 从设计、包装、品牌等方面提高产品的价值, 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 调整商品结构、增加商品的附加值, 从而提高产品售价才是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向客户转嫁成本。和国内外客户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的损失, 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外贸企业在对外业务洽谈中, 应充分考虑汇率变化因素, 可参考中国银行即期和远期结汇价格, 与客户进行商谈, 要求让利, 提高出口商品售价, 或者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对内也可要求工厂降低收购价格, 承担或分担部分汇率损失。
外贸环境 篇5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业务工作有序进行,特制定以下规章制度,望各同仁照章遵守为盼!
一、总体制度
1、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质与涵养,树立良好个人形象和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努力培养自己健康的社会心态。
2、保持办公环境安静、严肃,提高工作效率,不得在上班时间过多谈论与工作无关的话
题,控制说话音量与音调。
3、严守公司机密,谨言慎行,不得泄露公司有关产品策划、技术、客户资源等机密性信。
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4、未经批准,不得携带任何移动存储设备、光盘等进出公司,不得将公司电脑内的文件
发送给与公司没有业务往来的机构或个人。
5、未经批准,严禁接触服务器和他人电脑,公司网络配置由专人负责管理,各人使用的电脑上的登陆名与密码设置由公司统一分配,不得随意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操作,有关操作系统或网络设置的修改必须征得主管同意方可进行。
6、未经允许,严禁在公司电脑上安装黑客软件、木马程序、破解工具等任何程序,如有
违反,罚款****元。
7、未经允许,严禁下载及安装任何聊天工具,工作及加班时间,严禁使用QQ及其它聊
天工具进行闲聊。严禁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信息。
8、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台面整洁,垃圾及时处理,共同营造绿色办公环境。
二、客户管理制度
1、各业务人员负责的客户,资料必须即时登记,老客户资料在正式使用金钱豹五步法软
件后的一个星期内必须全部录入完成,包括各人原来存放在电子表格、卡片、笔记本等上的所有客户资料,一个客户有多个联系人,一个联系人有多个邮件地址的,必须详细录入,不得有漏,如经检查,发现遗漏,每次罚款***元;
2、新客户在接到客户询盘的当天必须将客户资料录入金钱豹五步法软件,同时将该次询
盘也保存进金钱豹五步法软件,明确标记本次询盘产生的时间、联系方式、客户来源
等,电话或传真询盘等手工录入,邮件询盘在金钱豹五步法软件里送入数据库自动归类,如经检查,发现遗漏,每次罚款***元;
3、参加展会各业务人员所搜集的客户名片,展会完成后的三天内,必须将所有名片资料
录入金钱豹五步法软件,如经检查,发现遗漏,每次罚款***元;
4、由主管分派下来的客户资料,当天必须将客户资料录入金钱豹五步法软件,如经检查,发现遗漏,每次罚款***元;
5、所有客户资料的录入必须尽量详细,尤其在客户描述里,进行该客户的详细说明,包
括产品意向、实力分析,诚意度分析、成交机会分析等;
三、邮件管理制度
1、各业务人员必须使用由公司统一分配的邮箱帐号,不得使用私人邮箱与客户进行邮件
往来,一经发现,每次罚款***元;
2、使用金钱豹五步法系统前所发生的历史邮件,在确定已将客户资料全部录入金钱豹五
步法软件后的,将所有历史邮件从OUTLOOK或FOXMAIL里导入到金钱豹五步法软件。保存在邮件服务器上的历史邮件,在金钱豹五步法收发,必须通过金钱豹五步法软件进行,从正式使用金钱豹五步法软件之日起,未经主管批准,不得使用OUTLOOK、FOXMAIL等任何其他邮件工具或通过WEB方式进行邮件收发,一经发现,每次罚款***元;
3、所有发出邮件,在发送时,标记该邮件的目的,如报价等,收取的邮件,如特别重要,必须标记目的后再次送入数据库;
四、即时通讯管理制度
1、各业务人员必须使用由公司统一分配的MSN、SKYPE等即时通讯工具帐号,不得使用
私人帐号与客户进行即时通讯往来,一经发现,每次罚款***元;
外贸环境 篇6
外贸单证实务是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在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目标的指引下,我们积极尝试浸入式教学法,努力构建一个高效的外贸单证实务“浸入式”实践教学环境,以全方位保证学生单证员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浸入式”实践教学环境构建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了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必须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的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鲜明特征在于不仅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这有赖于良好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环境的构建。
(二)高职学生职场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受教育者能否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职场能力是一个关键性因素。职场能力赋予受教育者立身之本,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最后的试金石。职场能力其培养和提高主要应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和保障。高职外贸单证实务“浸入式”实践教学环境的构建就在于为学生创建尽可能真实的外贸单证工作岗位的教学实验环境,使学生时时刻刻“浸泡”于岗位实践环境中,提前熟悉岗位环境,培养岗位技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成为外贸单位期待的“来则能用”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贸人才。
(三)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
外贸单证实务是课堂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一门课程,实践性与操作性极强。首先,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体现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业务。如:出口商如何根据合同审核信用证,如何缮制信用证及其他结汇方式下要求的结汇单据,进口商如何填写开证申请书,进出口商如何完成进出口报关、报检、托运及保险等等事项。其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以单证的缮制为主线,而制单恰是外贸环节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单证工作贯穿于进出口合同履行的全过程,从备货、报检、租船订舱到报关、投保、完成装运,都有相关的单证需要缮制,而几乎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其结果都体现在最终的单据中。所以,单证教学应贴近实际业务,在授课过程中,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融合,通过构建“浸入式”实践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构建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浸入式”实践教学环境的途径
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浸入式”实践教学环境的构建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实训的物质载体——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二是实践教学以何种方式组织实施和保证效果。其中第二个层面主要涉及诸如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结合多年的外贸单证实务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提炼单证员岗位关键工作任务,厘清实践教学内容
外贸单证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以满足单证岗位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单证岗位能力为目标。单证教师首先要深入行业和企业一线,通过外贸单证业务经理和专家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企业对单证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岗位技能标准,共同梳理单证员的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单证员岗位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序化实训内容,使岗位工作任务与实践教学项目相衔接。根据提炼的关键工作任务,我们设计了11个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和3个综合实训项目,具体包括:缮制开证申请书;分析审核信用证;缮制商业发票;缮制包装单据;缮制检验证书;缮制原产地证明书;缮制海运提单;缮制保险单;缮制其他结汇单据;缮制汇票;审核单据等单项实训,同时建立了电汇、托收和信用证三种结算方式下全套单证缮制的综合实训项目。通过这些实训项目的反复锤炼,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审证制单这一单证员岗位核心技能,将来能够轻松胜任单证员工作。
(二)外聘与内训相结合,打造名副其实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特征,是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关键。我们采取外聘与内训两种方式,打造一支由企业兼职老师和学校专职教师组成的合作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包括:
1.强化对外贸单证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通过挂职式、跟班式和短期培训式等形式为外贸单证专业教师创造到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单证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能够及时地更新知识,了解外贸单证岗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岗位能力要求,积累单证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素质,在学生单证实训中能够给予贴近单证员岗位实际的指导;同时,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努力开创校企联合的新局面,以教师挂职锻炼为突破口,为今后推荐学生进行校外实训创造有利条件。
2.选聘单证兼职教师,拓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外延。从外经贸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国际商务单证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单证操作。外聘的兼职教师把企业对单证员能力的要求直接展示给学生,把外贸单证工作的亲身体会介绍给学生,把单证制作的技能手把手传授给学生。这些来自企业一线的经验和知识,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不足和校内实训与岗位实际脱节的缺陷,深化了学生对外贸实践操作的认识,增加了实训效果。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就一些单证岗位技能要求、岗位人才需求状况等现实问题向外聘专家请教,提前了解就业岗位,增加了学生对外贸单证实训的兴趣,激发其职业认同感。
(三)建立工作式外贸单证实训室,营造职业岗位氛围
校内仿真外贸单证实训室是培养学生单证技能,让学生亲近单证岗位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提高其实训效果,在实训过程中可尝试工作式教学:首先,在实验室布置上,将实验室分割为不同区域,每个区域都模拟上班场景设置,让学生们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单证技能。其次,在实训安排上,充分利用外贸单证实务模拟软件,使学生在仿真的业务环境中,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外贸单证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学生通过扮演进出口贸易公司、货代公司、检验检疫部门、海关、保险公司、船方、银行等角色,在具体角色的位置上分工合作,完成整个案例中单证的操作。当学生熟练掌握了外贸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单证制作技巧后,轮换角色分部门进行模拟操作,加深对单证工作的理解,培养对外贸单证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工作式实践教学,使学生提前体验单证员岗位工作场景,培养岗位认知,激发岗位热情。
(四)校企深度融合,使学生融入真实的单证员岗位环境
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需要。没有企业实践的经历,没有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没有职业氛围和企业环境的影响,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要大打折扣。
因此,要真正提升外贸单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加强与外经贸企业的合作,校企深度融合,走工学结合之路,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单证工作环境中扮演“职业人”的角色。我们通过与企业签定协议、或在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在外贸单证实务授课计划中,增加进外经贸企业实习环节,建立起课堂学习、校内模拟、进企业实习的分阶段、交替式学习模式;校企共同制定配套的实习制度,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必要时可以组成由实习学生、家长、企业和学校四方代表参加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消除校企合作的后顾之忧,保证学生实习的效果,使合作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学生单证实习和对口就业一体化基地。
外贸环境 篇7
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贸易部”为依托,基于阿里巴巴B2B商务平台的《外贸函电》实操课程设计和考核评价。
外贸函电作为国际贸易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联系方式, 是开展对外经贸业务和商务活动的重要工具。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外贸函电的基本知识, 具备在未来的外贸业务活动中正确使用外贸函电进行业务联系和通讯活动的能力。为了提升在真实职场环境中学生外贸函电的撰写能力和利用函电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贸易部, 课题组对《外贸函电》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重新设计。将部分教学内容融入贸易部的业务实践, 使学生以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在实际外贸业务操作中进行函电的收发、撰写、检查和修改, 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员工的“课业情况”进行培训和指导, 并完成相关的考核评价。具体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如下:
贸易部教学的考核方式有别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考核, 考核与学生在贸易部中的表现相结合, 根据学生在贸易部工作的考核成绩, 从中抽取与本课程相关的部分作为本环节的考核成绩。同时, 考核将学生在贸易部的日常表现纳入考核内容, 体现考核的过程性。如表所示:
二、博客、邮箱、文字和图片处理技术在课前互动、课内练习和课后反馈等教学环节中的运用和教学设计。
1.以博客为平台的师生课前互动活动设计。
课题组教师以博客为平台, 通过博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 补充必要的外贸知识和专业词汇, 发布下节课的思考问题, 提供相关的函电范文等, 以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提出问题, 上传资源供师生共享。上课时, 教师打开博客,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 并对学生互相提供的资源进行引导, 同时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虚拟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认知的时空范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文字、图片处理和动画等信息技术活化课堂教学内容。
由于外贸函电涉及对国际贸易业务各个环节中专业术语的运用和专业知识的认知, 因此如何把抽象的贸易术语和繁复的专业知识用简洁、直观、明快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就成为课题组老师思考的问题。课题组教师给外贸术语配上相应的图片和动画, 增强其视觉性和趣味性, 在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上, 把教师的讲授和相关案例的视频播放相结合, 这样寓教于乐, 强化了教学效果。
3.建立班级公共邮箱, 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课后交流平台。
通过建立班级公共邮箱, 教师发布课下作业, 学生通过邮箱提交自己的作业。这种方式不仅是让教师批改正误, 而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沟通的目的。学生可以描述完成作业时遇到的困难, 教师针对其问题给予及时答复。学生之间也可互发邮件, 指出作业中的优缺点。教师把教学反思发到博客上, 学生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
使用网络进行师生互动的好处在于, 缓和了课堂的紧张氛围, 使内向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感到放松, 更能畅所欲言, 同时也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在网络环境中, 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既可以被提问的学生看到, 又可以被有相似疑问的同学看到, 可以实现资源分享。再者, 由于网络的记录性, 网络上的讨论记录也可以成为下一届学生的宝贵学习资源, 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 从而创建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三、外贸业务软件在外贸函电模拟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和操作设计。
借助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和南京世格软件公司联合开发的外贸业务软件, 在外贸函电的综合实训课中, 课题组教师将实训室划分为国际贸易流程模拟区和公司全真模拟实验区两大功能区域。在国际贸易流程模拟区, 采用仿真软件, 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下进行外贸过程中相关函电的撰写和单证的缮制, 通过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掌握外贸流程;在公司全真模拟实验区, 按照外贸公司的部门划分, 每个学生都以虚拟公司职员的身份, 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对外贸的每一个流程进行实操, 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奠定基础。
外贸环境 篇8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江苏,外贸发展,国际经济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江苏省对外贸易在经历了6个月的“垂直下降”、5个月的“低位振荡”后,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回升。2010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14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2%,高于同期全国进出口增幅6.1个百分点,比沿海主要外贸省市广东、上海、浙江和山东分别高出15.3、6.7、7.9和8.2个百分点,实现和保持了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不够稳定,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从而使江苏省的外贸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研判后危机时期江苏外贸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全面加强经济合作的诉求从总体上改善江苏的外贸环境
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优先,发展至上”就已经成为当代各国的共识,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则使各国的经济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苏省的外贸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在本轮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各国相互扶持密切合作,共同克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冲击的事实已经充分表明,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经济合作比经济竞争更重要。因此,进入后危机时期后,国际经济竞争依然会存在,并且在某些国家、某些领域之间甚至有可能还很激烈,但是,全面加强经济合作的诉求将会明显加强。尤其是江苏省相当一部分从事外贸出口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与既有的贸易伙伴持续进行密切的合作,共同应对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从而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树立了江苏外贸的良好形象,将会极大地改善江苏对外贸易环境。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在本轮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共同合作,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全球治理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将在后危机时期进一步予以强化,这就是以G20和G4为核心,继续进行多边贸易体系的调整、建立有利于发展的国际金融、货币、贸易、投资环境,实施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调整,建立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稳定的全球协调机制等。由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本轮危机过程中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行为,已经赢得了全球各国的尊重和赞赏,不但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事务中的话语权,同时也提供了中国进行外贸发展战略调整的契机。江苏作为在全国率先发展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先行一步,抓住后危机时期中国外贸发展趋好的国际环境,相机调整现行的外贸发展战略,优化江苏省的外贸发展环境,实现全省外贸又好又快的发展。
2. 各国经济复苏将会大幅度增加对江苏出口产品的需求
后危机时期的到来,意味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并将从基于危机进行的应急调整转变为常态的政策促进,步入正常的增长和发展轨道,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3.5%,价格平均上涨0.2%,已经从紧缩转向复苏和膨胀,将会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列车启动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国经济的复苏意味着投资的增大,而投资的增大将会带动国民收入的成倍数的提高,进而使得民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最终刺激消费的增长。由于人们对于消费的增长及其满足,一方面依靠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则会进口更多的国外产品,因此,后危机时期的国际贸易必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国际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由于中国制造的产品具有较大的价格竞争优势,因此,各国最有可能增加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会使中国出口贸易的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在短期内形成井喷的现象。江苏作为中国的第二经济大省,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最重要口岸之一,特别是其目前已经具有较强出口竞争优势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名优产品,以及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发展的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完全有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各国经济复苏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进而出现贸易量的快速增长。
3. 贸易流程和环节的改变有利于江苏外贸拓展市场空间
在国际贸易流程中,流程的长短与环节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中介的层次,而且每增加一个中介,就要相应地增加佣金,从而出口产品的价格就将不断地提高。这样,当国内出口产品到达国外消费者手中时,其价格往往比出厂价要高出很多。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并且发达国家往往控制着非制造业的部分,只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在本轮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由于金融的紧缩和购买力的明显下降,产业链中的传统划分也被迫进行了压缩和调整,很多国外采购商的行为悄然变化,从大额采购变为小额采购、从集中采购变为零散采购、从派员采购变为电子网购。因此,在整个危机期间,大宗外贸明显衰退,而小宗外贸却快速崛起,有效地帮助一大批外贸厂商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顺利地度过了金融危机,并且成为各国引领国际贸易实现高效率发展的共识。所以,进入后危机时期,流程缩短和环节减少,将会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
国际贸易的流程缩短和环节减少,有可能使国际贸易从过去的传统方式改变为B2B外贸、外贸小额批发,并逐步向外贸B2C方式发展,一方面能够使中国外贸企业直接面对终端市场,不断拓展出口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则最大限度地节省国际贸易的成本,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其省级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大通关等方面的设施和运用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能够很快适应这一情况,促进全省外贸的稳定增长。
4. 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可能提高江苏产品的出口门槛
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后,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将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新因素。“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依赖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且迄今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这三种化学能源的比重仍然高达87%左右。高碳经济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7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其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则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显然,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国际贸易中会带来重大的影响:一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低碳化,货物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耗能多、污染大的产品贸易将会严重受限;二是碳要素及其形成的碳排放权交易,将会使得传统的比较贸易优势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少数国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滥用,有可能使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强化和加剧,如环境标准更加严格,以限制碳排放为名征收碳关税,实施贸易产品的碳标签等等,都有可能影响江苏外贸的稳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包括江苏外贸产品的出口门槛。
5. 贸易保护的示范效应使江苏外贸产品面临新的贸易壁垒
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从总体上说,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展。但是,由于当代国际贸易领域中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思潮并行不悖,特别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少数发达国家竞相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示范效应及其延续,后危机时期的江苏对外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可能会面临严重的贸易壁垒,并且出现以下一些新的特征。
(1) 数量性壁垒首当其冲。
数量壁垒是进口国针对出口国产品出口数量的异常增长而设置和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由于在国际贸易的实际过程中,大部分国家开拓海外市场的成功,意味着大量厂商进入该市场,形成数量垄断优势。由于新开拓的市场,其基数为零,报告期数字与之对比,可能意味着增长速度的无穷大,而且要巩固已经占有的市场,就必须大量地增加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就会在进口国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形成数量上的绝对垄断。再加上在数量方面实施贸易壁垒比较隐蔽和便于操作,所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数量壁垒已经成为当代国际贸易领域中各国设置贸易障碍的经常做法。进入后危机时期后,由于经济的复苏、投资的增长和消费的提高,各国的进口需求将会明显增加,江苏省的对外贸易完全有可能出现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疲软造成的进口下降,曾经使江苏省外贸受到严重影响,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而这些因外部条件而压抑的产能,在后危机时期将会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国际贸易的扩张而释放,并转化为现实的外贸供给,要在海外市场上实现从使用价值到价值的危险跳跃。这两种合力共同作用,必然会使后危机时期的江苏省外贸首当其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数量壁垒。
(2) 复合性壁垒越来越多。
复合性壁垒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贸易救济措施互补、叠加而形成的贸易壁垒,例如,把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进行的“双反调查”、把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结合起来的复合性技术贸易壁垒,等等。由于全球经济失衡和国际经济的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并且趋向强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中的突出问题。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轮番登场,并且发挥了各自的鲜明特色和重要作用,使得各国有可能复合地选择各种贸易手段来综合保护本国市场。特别是本轮危机过程中,各国为应对危机比较多地采用了组合措施保护市场,并收到了比较鲜明的效果,也会激励各国在后危机时期继续选择使用。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从微观层面的具体货物贸易的摩擦开始,而其深层次原因却涉及到国际经济利益的关系及其调适,沿用就事论事的救济措施构筑贸易壁垒,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防不胜防,必须采取一揽子的综合解决方式,多元化协调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加以解决。所以,后危机时期的江苏外贸发展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复合性贸易壁垒。
(3) 技术性壁垒趋向严密。
技术性壁垒是一国针对进口产品制定的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程序等所形成的贸易障碍,主要有法律、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江苏外贸发展曾经长期遭遇各种技术性壁垒,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受贸易保护的影响而遭遇的技术性壁垒更多,大有取代“两反一保”,成为拓展外贸出口面临的第一障碍的趋势。特别是全球经济合作的加强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提出,将会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对通过进出口贸易而获取的消费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越来越严密,进而不断增强影响技术性壁垒的难度。因此,后危机时期的江苏外贸发展,必然会面临大量的日趋严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4) 传统性壁垒小幅增加。
外贸环境 篇9
一、当前金融危机已从金融机构危机转向政府债务危机
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在发达国家, 首先是美国, 然后是欧盟, 日本也很严重, 政府债务已经超过GDP的200%。这场危机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人们的预料。9月底结束的2011年财政年度, 美国财政赤字已达1.3万亿美元, 政府债务已连续3年超万亿美元, 说明美国根本没有还款能力, 现在是拆东墙补西墙, 像滚雪球似地扩大这个债务。美国财政部准备到2012年3月底, 将再发行8460亿美元债券。
目前在欧盟中, 葡萄牙、爱尔兰、希腊的政府债务总共为5610亿欧元, 西班牙是5300亿欧元, 意大利2010年债务是1.8万亿欧元, 远远超过葡萄牙、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到2011年10月份, 意大利的债务又达到1.9万亿欧元, 很快将超过2万亿欧元, 刚好是葡萄牙、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这四个国家债务的一倍。
据彭博社 (Bloomberg L.P.) 报道, 目前全球86个国家 (地区) 的债务总计为45万亿美元, 其中24个发达国家的总债务高达38万亿美元, 约占债务总额的85%, 其他国家只占15%。如果经济继续不景气, 这一巨额债务几乎无法偿还, 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严重性不可低估。
面对这种情况, 不能不说, 这场经济危机远未结束。从沉重的巨额债务负担看, 世界经济目前几乎看不到反弹的希望。
二、各国为应对危机采取的产业调整措施至今未收到预期效果
第一, 这种产业调整最典型的表现是未能解决高企的失业率问题, 或者说没有办法创造就业机会。这是这场危机的标志性特征。迄今为止, 美国的失业率一直超过9%, 最高达9.6%。整个欧元区平均失业率为10.2%, 其中德国、奥地利比南欧地区低, 但也有4%~5%。这表明, 除了几个发展较好的国家外, 许多国家的失业率肯定要超过10.2%的水平。在欧元区内, 表现出南北地区发展不平衡, 差距在扩大的趋势。日本的情况稍好, 失业率为4.1%, 英国为8.1%, 巴西为6%。根据目前的失业率数据, 可以看出产业调整没有什么效果, 没有解决任何失业问题。因此, 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陷入僵局。
第二, 各主要经济体的经理人采购指数 (PMI) 并不乐观。美国仅为51.6%, 欧元区为47.1%。日本为49.3%, 之前有理论说日本灾后重建可能带来经济振兴和繁荣, 又称灾难繁荣论, 但现在看来没有一点迹象, 日本PMI依然很差。英国由于在欧元区外, 而且有自己的货币政策, PMI略高, 为51.1%。我国10月份PMI为51.2%, 11月份为49.0%, 说明我国制造业不景气, 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存在的隐忧。印度PMI为50.4%, 也是在边缘上。巴西向弱, 为45.5%。俄罗斯PMI处在50%的线上。金砖4国的PMI数值都不太好看。
三、全球通胀问题十分突出, 主因是货币发行过滥
这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 或者说是货币发行国家向使用其货币的国家转嫁危机的一个突出表现。例如, 美国前后两次实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 向市场增发货币已达2.3万亿美元;欧元区因为存在利益博弈, 货币政策显得比较审慎, 欧元区的德国、法国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 不想利益让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稀释和摊薄, 所以货币政策比较稳健, 但也发行了近万亿欧元的债券;日本在早前40万亿日元的基础上, 准备再向市场增加注入10万亿日元, 总共达到50万亿日元 (6580亿美元) 。主要货币发行国家实行量化宽松政策, 给全球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流动性, 明显并且是直接推高了全球通胀。
这场通胀主要表现:一是从经济格局看, 发展中国家通胀高于发达国家。在2011年上半年的通胀指标中, 中国为6.5%, 越南为22.16%, 印度为9.97%, 巴西为6.75%。而发达国家通胀率不高, 除英国高一点外 (为6.2%) , 其他国家均未超过3%, 美国也是2%~3%。二是从产品结构看, 通胀主要体现在粮食、能源和资源上, 工业品涨价不明显。世界谷物总体上涨了30%, 玉米上涨了43%, 水稻上涨了26%, 小麦涨了10%。石油价格一直在80~100美元间波动。其他如铁矿石等与前段时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从而引起了全球新一轮通胀。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发达国家是以服务业为主, 以金融包括衍生工具为主;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 发达国家通过货币宽松政策明显地将危机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四、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很不乐观,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非常困难
最近,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下调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 认为这场衰退至少3年后才能恢复到2010年的增长水平。在联合国基准预测方案中, 假定欧洲能够有序地解决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问题, 将危机控制在少数几个国家, 并假定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也能出台可行的中长期财政整合方案, 在这种还算过得去的情况下, 世界生产总值在2012年将会增长2.6%, 这个数字低于2011年初步估计的2.8%的增长率, 更远低于2010年的4%的增长率。
2011年11月28日,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也大幅下调了对2012年全球及主要经济体增长的预测, 将2012年全球经济的增长率由4.6%下调到3.4%, 发达国家为1.6%, 其中:美国2%, 欧盟0.2%, 日本2%。新兴国家虽然仍是经济复苏的发动机, 但动力有所下降。
五、我国外贸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发达国家可能会对我贸易政策进行全面“围剿”
世界经济的下行、震荡, 还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但我国的外贸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这不一定为大家所认识。我国的几个主要市场, 特别是美国和欧盟对我国出口的环境变化, 不仅仅表现在自身经济的不景气, 而且表现在可能要对我国的贸易政策进行一次“围剿”。
首先, 最突出的表现是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美国、欧盟正在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取向, 针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会增多, 另一方面, 进一步对我国施压, 我国开放市场的压力会加大。在国际上, 攻击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大合唱正在形成, 奥巴马在每个场合、每次发言中, 都始终把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为主基调。1美元对人民币已从8元多到目前的6元多, 人民币升值了近30%, 但他们视而不见, 依旧不依不饶。最近, 巴西也把汇率操纵案提交到世贸组织讨论, 尽管他声明不是针对中国的, 但如果这在世贸组织讨论中形成议题, 势必对我国十分不利, 将对我国今后的出口构成很大的障碍。欧盟对此持支持态度, 如果有预案, 估计欧盟会投赞成票。“汇率案”美国是源头, 但也要警惕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他的同盟军, 目前表面上虽然还没有出现其他更突出的表现, 但总的来说是有这个倾向的, 因为, 我们的产品毕竟与他们构成竞争关系。应强力避免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形成“火借风势、风助火势”的态势, 一旦“燎原”我们就会很难办。奥巴马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是持赞成态度的, 笔者认为, 《2011年货币汇率监管改革法案》只要符合法律程序并被通过, 奥巴马是绝对不会像小布什那样行使否决权的。对这一点, 不能有任何幻想。
其次, 突出表现在贸易保护主义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是我国外贸当前需要面对的大问题, 尽管在各种国际场合上, 各国领导人都纷纷表示不搞贸易保护主义, 但他们完全可以用这些“口实”来打压中国:即对像中国这样“操纵汇率、不惜成本补贴、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 完全有必要采取公正、公平和再平衡的贸易政策来纠正。因此, 我国作为第一大出口国, 应该审慎地认清当前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 加快出口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尤其应该看到,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一些国家不可能以牺牲他们的市场和就业为代价, 来成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 也要改变我国以量和规模取胜的出口贸易经营模式。我国目前近1000种商品出口世界第一, 我国还有100多个产业产能世界第一, 产能严重过剩, 这些都很可能在出口到某个国家时被视为倾销, 在经济不景气时尤其会变本加厉。因此, 我国出口企业必须实行差异化的产品战略、区别化的经营方式、个性化的自有品牌、多元化的目标市场。
环境保护与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关贸总协定中旨在保护环境的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了解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环境贸易的规则,分析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引导泉州外贸企业实现高效、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外贸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外贸发展与其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密切相关的一种持久的发展,对保证对外贸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贸可持续发展,应改变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观念,努力寻求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的外贸发展规模和速度。依靠科技兴贸和技术进步,减少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对环境与生态的消极和不利影响。(2)外贸可持续发展,应通过国际间商品、劳务、技术、信息和资本的交换来获得比较利益,满足国内因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不足而出现的资源短缺问题,增加一定的资源基础,增加社会经济福利,更好地保护国内自然资源。(3)外贸可持续发展,应该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富裕,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国际贸易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实现国际环境保护的前提。因为贫困是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者,建立在两极分化基础上的国际社会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也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而某些进口资源则过度依赖国外市场,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固然是长远目标,对于泉州来说也不例外。那么,具体要如何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呢?首先,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影响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因素。
2 影响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就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内部、政策和经济三个方面。
2.1 企业内部因素影响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企业文化和客观条件。
2.1.1 企业经营理念
传统的中国企业往往认为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泉州许多企业的营销理念中,企业营销目标仍停留在刺激消费、追求消费数量增加的粗放型营销阶段;还有些企业的经营理念认为,企业自身尚不能发展,更没有兴趣考虑环境治理。例如安溪某些企业在产品包装方面所突显的环保问题却很令人担忧,他们使用了真空镀膜塑料袋包装,保证了茶叶的质量也增加了利润。但这类真空包装袋都是用不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茶叶店卖出多少包茶叶就等于制造了多少可污染的真空袋,引发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
2.1.2 企业经营制度
泉州的外贸企业大都是民办私企,而过于浓厚的家族式管理是中国民企经营制度的一大弊端,泉州也不例外。泉州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天下有其九”的重要地位。但是,泉州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是通过“三闲”(闲人、闲资、闲房)起步,“三来一补”(来料、来件、来样;补偿贸易)铺路而创办的,创办的资金大多来自家庭的财富积累,或者通过小范围的联户集资而获得,因此企业规模狭小,大多数的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实行家族制管理模式。家族制管理经营模式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局限性,诸如产权结构单一封闭,决策独断,经营权力主要由家族成员把持,管理上重“人治”而轻“法治”,任人唯亲,对外人缺乏信任感而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等等,这些局限性必然会制约泉州外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1.3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可谓无所不在,影响着职工的素质、管理的方式和水平、技术的水平和运用、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拓等方面。然而,目前众多泉州民营企业家不够重视,表现在企业对环保等公益事业不感兴趣,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误导消费者的假冒行为泛滥等。而且,泉州的民营企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大多走的是家族式管理这条路。这种狭隘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员工没有归宿感和安全感,表现为缺乏进取心和献身精神。而这恰恰是一个企业精神缺失、严重缺少凝聚力的突出表现,大大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良好、高尚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1.4 企业客观条件分析
泉州企业自身客观条件,如资金短缺、技术工艺落后等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许多企业最棘手问题之一。企业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力推新产品,就要对现有的生产工艺与流程进行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其中一个主要因素便是资金不足。如果一味地按有关标准去关注企业的环境问题,就会使“马太效应”在企业竞争之间重现。
2.2 政策因素
在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环境保护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将更为突出,增强政府深层次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极为重要。目前,泉州市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令条例和方案,但这些规定和方案还没有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部分政策调控措施不够健全和得力。在决策与管理方面仍有一些问题一时尚难以扭转,影响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进展。
而在环境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方面,泉州政府所实行的政策尚有不足之处。首先,环境保护还未从狭义的环境治理提升至生态与环境建设的高度,环境污染的防治还未从末端控制扩大到生产领域调控系统的源控制。其次,环境经济政策不完善,实施困难。一方面,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较多,但真正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并发挥作用的并不多,另一方面,现行的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系统性,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机关通常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层次,难免会出现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现象。再次,缺乏资源使用补偿办法和手段,缺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能力的市场机制。我国目前的环境资源立法中还没有充分运用补偿办法和手段以及市场机制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泉州也不例外。并且,这种手段主要依赖行政强制力量,换句话来说,中国环境法律的整体内容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2.3 经济因素
由于泉州是一个民营经济发达、民营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长期以来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依赖粗放型增长方式。因此,泉州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仍存在不协调之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全面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监管和节能减排仍面临较大压力。例如,泉州出口产品多为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而进口是以机电产品为主要商品,这些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对资源需求量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泉州实现等量GDP所消耗的原材料、土地、水资源,均高于苏州、宁波等发达地区,就煤的消耗量每年就达到600多万吨。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工业废水和大量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近海,泉州湾、安海湾等部分近海和滩涂受到严重污染。实践证明,靠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如果任其发展,不仅外贸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泉州也不久将“油尽灯枯”。
此外,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加大了泉州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和处理上的费用,国际竞争力将被严重削弱。而且,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限制我国的一些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也对泉州出口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得泉州外贸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这些经济因素对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阻碍都是不容忽视的。
3 促进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尽管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将环保纳入国际贸易规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因此,我们也只有顺应这一潮流,加快泉州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减少绿色壁垒对泉州的影响,才能实现泉州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3.1 外贸企业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联系泉州实际,企业自身的努力改善是促进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自身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3.1.1 实行绿色营销策略,积极推行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三个主要目标:一是最大化利用物质资源;二是最小化排放废弃物;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资源利用越充分,环境负荷就越小;产品绿色化,又会促进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企业与社会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从而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和谐统一。
3.1.2 优化企业文化,提高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
一方面,进一步改善企业创新的环境,使企业成为有效的创新主体,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廉洁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项目文化等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能有效提升企业的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应用电脑和网络管理系统,如ERP系统,在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细致化、准确化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也得到了加强。
另外,在泉州的出口商品结构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水平仍占很大比例,相当一部分工业品达不到进口国的产品环境标准。因此我们外经贸企业应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在技术设施、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包装等方面,都必须坚持主要以环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为泉州的外贸出口开拓广阔的绿色市场。
3.1.3 尽快做好产品标准化和质量认证工作
泉州外贸企业应积极采用ISO国际标准,它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张绿卡。这两种认证已经成为国际买家尤其是欧美买家的新标准,国外的许多企业在进行采购时倾向于已通过这两种认证的企业。所以,泉州外贸企业应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并加强对出口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设计、包装按照“绿色化”要求进行改造。例如,生产技术、工艺要考虑到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设计要选用无毒、无害、易分解处理的材料,包装设计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避免包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这样,泉州外贸企业就可以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突破绿色壁垒,从而比较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
3.1.4 开发绿色产品,拓展绿色市场,改善客观条件
21世纪“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企业要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必须体现资源的节约性,进口商品要严格把关,为禁止有害有毒的废弃物的转移,应采取限制或拒绝进口的贸易管制措施,将严重污染的产品、设备拒于国门之外。外贸行业要抓住这一良机,必须主动适应绿色潮流,顺应绿色消费的需求,按照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的有关标准,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对产品进行一条龙改造,增加环保因素,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及时研究、开拓绿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绿色产品市场份额,全力以赴地做好绿色产品的开发,以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3.2 政府引导推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在促进泉州环保与外贸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对外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泉州各级政府要担负起可持续发展中的领导责任,主要是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外贸主体结构,着力推进工贸合作和代理出口,建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树立对外贸易战略新思维,树立对外贸易战略新思维,防止片面追求高数量指标。从而,实现政治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增进当地的社会公共利益。
3.3 以品牌建设巩固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改善自身条件和政府配合完善外部环境之外,泉州的外贸行业还应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效益,以此来保持外贸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首先,外贸企业要及时关注外贸政策的变化,注重加快外贸增长方式向以质取胜转变,不断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加大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其次,企业要以品牌建设为切入点,树立自己的品牌,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扶持和培育出口名牌企业。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培养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做好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等工作,以加快产品出口量的增长。再次,企业应认识到,品牌战略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品牌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进行必要的投入和细心的培育。因此,企业必须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努力打造企业的知名品牌,实现品牌战略的目标,并以这种品牌精神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一旦消费者认可了该品牌,即可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和长期的回报。只有更多的外贸企业实施品牌建设,拥有了自主品牌,具备了品牌竞争力,泉州的外贸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泉州外贸面临的,是挑战,更是机遇,问题在于我们应如何打好环境这张牌。我们应该结合泉州外贸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减少国际上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带来的阻力,积极发展绿色贸易和环保产业,从而促进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以保障泉州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泉州应如何顺应环保发展趋势,实现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先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提出的背景入手,结合影响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素,主要提出了外贸企业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政府引导推进外贸可持续发展和以品牌建设巩固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三方面促进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外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吴静茹,薛瑞鑫.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J].时代金融,2007,07:13-15.
[2]殷宝庆.发展可持续性外贸:规避“壁垒”风险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05,10:29-31.
[3]刘帮成,姜太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决策借鉴2000.04:3-4.
[4]孙素巧.企业在促进环境与贸易协调发展方面的对策[J].国际商报,2004,01:3-4.
[5]陈莉崟.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J].中外企业家,2007,07:74-76.
[6]苏珊珊.浅析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2005,04:19-20.
外贸环境 篇11
为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提质增效,改善外经贸发展环境,财政部、 商务部此前印发了《关于2016年度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今年度的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为:一、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包括推动中西部地区及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支持外贸中小企业开拓市场;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茧丝绸产业优化结构和国际化发展;鼓励扩大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产品进口;二、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包括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鼓励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鼓励技术及技术服务出口;三、引导有序开展重点领域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等业务。包括鼓励根据国家有关重点规划,围绕铁路等交通运输、电力、通信设施、矿产资源 、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农业、林业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对外承包工程及境外投资业务;鼓励开展技术、品牌、专利、营销网络等境外并购及重点领域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完善对外劳务合作公共服务。
解读:今年,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支持方向紧紧围绕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经贸发展的热点和焦点,充分体现了外贸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政策导向作用。其中,在稳增长、调结构方面,推动中西部地区及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与东部地区产业及人才合作,共建加工贸易产业园区,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完善各类配套服务和营商环境,举办大型国际展会。
外贸环境 篇12
关键词:中小企业,外经贸,融资,促进
中小外贸企业是宁波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其发展关系到整个宁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进而关系到宁波社会经济的发展。2009年, 宁波市进出口额在4 500万美元以下的外贸企业有9 603家, 占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的98%。宁波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劣, 决定着宁波整个外向型经济能否稳定发展。为此, 总结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宁波在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方面的举措、成效和存在问题, 进一步明晰今后政府部门在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方面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尤为重要。
一、金融危机以来宁波市为缓解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而开展的工作
金融危机期间, 随着市场预期的大幅波动和市场快速萎缩, 外贸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 订单快速减少, 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跳水, 加之世界性的金融紧缩, 导致大部分金融机构对外贸行业采取了避而远之的态度, 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面对极为严峻的形势, 宁波市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紧密协作, 发挥既有的银贸协作基础之长,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对全市外贸保市场份额、保市场主体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 政府引导, 统一步调
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时期, 针对个别外贸龙头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链断裂风险的紧急情况, 宁波市相关部门启动应急机制, 协调相关金融机构, 确保银行不抽贷。同年10月, 宁波市政府专门发出通知, 要求抓住重点, 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外贸龙头企业的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2009年3月, 宁波市发出《关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 进一步加强我市开放型经济金融服务的若干意见》, 从统一思想、营造环境、强化创新、加大对外经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等5方面对金融机构和外经贸相关部门提出了14项具体的政策措施。上述举措的贯彻落实, 进一步统一了金融机构和外经贸相关部门的思想, 对舒缓外贸企业融资压力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推动作用。
(二) 搭建平台, 促进沟通
2009年3月, 宁波市开展了“银企对接融资洽谈服务月”活动, 并召开了针对外经贸企业的大型银企对接融资洽谈会。同年4月, 宁波市建立起了全国首个外经贸企业网上融资平台, 为辖内银行、担保机构和外经贸企业创建了一个“全年无休”的银、保、企融资对接互动网络平台。2009年下半年, 又专门组织“小银行进小企业”活动, 全市对小企业融资有“实招”的银行走进部分小企业聚集地, 举办小型银企对接会。此外, 相关政府部门还经常为银行和企业进行个性化的牵线搭桥, 比如为进出口银行与某高科技企业牵线搭桥, 促成企业获得了1.5亿元的优惠利率贷款等。
(三) 大力推进贸易融资产品的运用
金融危机后, 出口退税率和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的明显提高, 为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保单融资等融资品种拓展了运用空间, 宁波各地不失时机地加大推进力度, 成效较为明显。
在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方面, 一是建成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网上征询系统, 加快了应收出口退税余额证实书的办理速度;二是部分县 (市) 试行出口企业应退税预退税办法, 企业在指定银行开立出口退税专户, 并与国资公司、银行签订三方协议后, 企业在完成向国税部门提交《出口应退税预退申请书》3个工作日内, 即可在出口退税专户内收到预退税款;三是部分县 (市) 对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的企业给予利息费用补贴等。
在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保单融资方面, 主要是建立了市、县、乡 (镇) 三级推广体系, 加强信贸协作, 做好产品宣传推广与协调工作, 多次召开面向金融机构、外经贸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保单融资推介会、研讨会, 研究建设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平台等。2010年上半年, 宁波市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全年累放额和出口信用保单融资分别达到5.6亿元、16.8亿元, 为2009年全年水平的74%、84%。
(四) 着力解决担保和信用评级问题
一是利用商务部安排的专项资金, 设立了宁波市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 专门奖励那些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公司, 对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担保且担保量达到要求、担保费率低于规定水平的担保业务给予补偿, 此举有效激发了担保公司对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担保的积极性。
二是开展中小外向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对中小外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进行初步研究, 完成了中小外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指标的初步设计。
三是支持银行建立适合外贸企业特点的授信测算模型, 促成部分商业银行专门为专业外贸企业建立了一套独立的评级和授信测算模型, 对提高外贸企业的信用等级和扩大授信额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 大力推进对外贸易便利化
一是推出了全国首个对外贸易便利化规程, 细致、科学地对开展国际贸易所涉及的政府部门监管、审批、服务、协调等环节进行了规范和承诺。
二是进一步优化了出口退税流程, 包括加快出口退税审核进度, 在企业提交相关单据后, 国税部门审核退税时间最长不超过30天;在国库退税环节实现退税凭证无纸化, 实现出口退税资金审核“1小时办结”和划拨实时到账。
三是推进收结汇便利化, 全市企业基本实现“足不出户”办理出口核销手续, 99%的出口收汇核销通过系统自动审核办理;企业办理货到付汇项下进口付汇业务免于逐笔提供进口合同和发票;适当放宽远期收汇备案条件, 解决企业因金融危机不能按时足额收汇引起的核销退税问题, 适当扩大差额核销额度, 解决因产品市场行情变动导致企业资金流与货物流金额不匹配问题等。
(六) 加强对企业的培训与指导
2009年, 在宁波市外经贸扶持资金支持下的面向企业的免费培训达到历年最高值, 内容涉及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形势、企业业务经营等多个方面。同时, 还利用新闻媒体等各种途径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 引导企业有效提升管理汇率风险能力等。
以上措施的实施, 对帮助宁波中小外贸企业缓解融资难、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抓住机遇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危机后的宁波外贸, 呈现出了更强、更好的发展势头:一是企业经营主体有增无减, 截至2010年6月底, 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超过1.4万家, 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 (2008年8月) 增加近0.4万家;二是国际市场份额明显扩大, 2010年上半年宁波一般贸易占全国一般贸易总额的0.41%, 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提高0.14个百分点;三是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据宁波市重点监测企业数据, 2010年上半年重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较2009年同期提高53%, 企业亏损面下降至近4年同期最低水平等等。
二、阻碍中小外贸企业获得融资的根源性问题研究
尽管宁波在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上采取了多种措施, 但并未完全解决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调查显示, 即便是在2010年上半年国家货币信贷政策总体较为宽松的情况下, 融资困难仍然是制约宁波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结合宁波的经验和工作体会, 并联系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系世界性难题, 笔者认为, 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之所以难以根治, 根本原因在于本来应当通过制度安排来弥补的市场缺陷未得到有效弥补。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 宏观经济形势是影响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环境的主要外部因素
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劣与宏观经济形势、国家与地方政策走向密切相关, 宏观经济形势越差, 融资环境就越差;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倾向性越强, 被倾斜的产业、行业的融资环境就越好。相对大企业而言, 中小外贸企业对这种外部因素更为被动, 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政府力量。当前, 主要国际市场恢复缓慢, 国内产能过剩局面持续, 加之通胀预期使货币政策经常陷于调整与否的争论中。同时2010年上半年央行及银监部门多次使用信贷调节手段对信贷市场进行干预, 特别是银行准备金率几次调高, 使贸易融资和信贷环境预期较2009年发生较大改变。另一方面, 由于外贸企业正处于恢复性发展阶段, 出于生产性投资、技术性投资等的资金需求正在扩张, 这就造成了融资需求与供给的不对称, 金融机构放贷和企业融资决策的难度明显加大。
(二) 制度安排是影响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环境的主要拉力因素
近几年来, 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层面都加大了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关注度, 但一些制度安排、举措以及政策支持力度明显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导致政策性支持反周期作用不明显, 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的上拉力度较弱。比如:政府除明确规定城市商业银行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外, 对其他国有银行没有硬性的规定, 或者有引导但无更多有效的罚则手段;政府服务与监管侧重于眼前、短期效果而忽视长远制度设计, 或者受制于精力、能力不足;财政扶持更侧重扶优扶强、技术创新, 门槛过高或政策性支持严重缺位;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关系并未理清, 如何促进良性发展尚存争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专营机构考核仍未跳出普通考核模式, 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过窄, 放贷能力受到约束等等。此外, 在许多具体项目实施中, 时常出现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利益左右决策等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策支持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 银行的企业主体特性是影响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环境的主要潜在因素
完全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作为一家企业主体,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必然选择。在此特性下, 银行在放贷决策时, 必然首先考虑信贷业务的成本、收益、安全、风险等利益因素, 并围绕这些因素建立严密的考核体系。从成本———收益角度看, 对于银行而言, 对中小外贸企业实施贷款监控与管理的实际成本更高。另一方面, 中小外贸企业自身所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需求有别于一般大企业, 其融资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半成品和支付工资的流动资金, 以及库存商品和贸易经营活动中所需的流动资金等, 因此资金需求普遍存在贷款期限短、金额小、时间急、频率高、周转快以及随机性大等特点, 这都增加了银行放贷管理的难度和风险。目前, 虽然大部分银行都建立了中小企业专营机构, 宁波市还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 但其本身仍然是企业, 首先考虑的仍然是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这种考核机制下, 从银行管理者到信贷员, 其信贷行为、产品创新行为、服务行为必然以自身利益为重, 导致从社会利益方面考虑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融资的动力和基础被大大削弱。
(四) 信用体系和评级系统是影响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环境的主要技术性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较为滞后, 分散在各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未能实现互联共享, 缺乏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 更缺乏一套适合中小外贸企业实际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这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外贸企业形成主观上排斥, 客观上压缩授信额度, 进而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提出了更高的担保要求或设置更高门槛。尽管宁波市相关部门已对信用体系和评级系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并初步设计出了一套专门用于外贸企业的评级办法, 但由于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多个政府部门, 各家银行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实行从总行到分行的纵向管理模式, 地方政府很难控制约束等问题, 其真正的推进工作可谓困难重重。
(五) 企业资产充足程度和管理状况是影响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环境的主要内在因素
相对于大企业, 宁波中小外贸企业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或是缺少实体的贸易流通型企业, 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少;二是受制于多方面因素, 中小外贸企业难以找到既让银行满意又愿意为自己担保的担保人;三是部分中小外贸企业管理不够规范、财务会计制度不够完善、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四是企业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提升缓慢, 对金融机构所推出的各类融资业务不熟悉, 不能熟练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五是部分中小外贸企业不屑于或忽视用好政府服务和政策支持, 使得中小外贸企业被“边缘化”, 融资思路、方法和渠道狭窄等。上述缺陷严重影响了外部组织特别是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小外贸企业的评价, 直接影响到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成效。
三、进一步改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环境的建议
进一步改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环境, 需要政府部门、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3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题, 关键在于通过政府行为来弥补上述市场缺陷。政府部门要从制度安排方面, 抓住关键点, 持续、切实地做好促进推动工作,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环境, 实现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
(一) 始终保持对中小外贸企业宽松并有所倾斜的政策方向
一要坚定不移地明确并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营造和谐公平的金融环境。要科学分析货币政策, 从粗放的总量调控转向更加科学的结构性调控, 确保中小外贸企业获得的信贷在信贷总额中占一定比重, 确保中小外贸企业获得的融资比重在总额中保持合理水平。
二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为中小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要切实贯彻执行各级政府已制订的促进外经贸企业发展、保障中小企业融资的法规与政策, 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并积极推动尚处空白状态的法律法规建设, 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 尽快制定完善扶持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以及促进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 解决制约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问题。
(二) 从制度和财政支持方面切实承担起政府的责任与义务
1. 组建政策性中小外贸企业银行。
作为政策性银行之一, 中小外贸企业银行可通过直接发放贷款、提供担保与咨询、构建信用评价体系等发挥3方面功能:一是国家财政扶持的主渠道功能, 即中小外贸企业银行对政府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进行直接管理, 通过发放免息、贴息、低息贷款补充商业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活动的不足。二是对商业银行信贷的诱导功能, 即中小外贸企业银行通过直接注入资金或间接担保行为, 向商业银行传递政府积极的政策扶持信号, 支持和调动更多的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向中小外贸企业。三是中小外贸企业信用评估的主导功能, 即中小外贸企业银行通过利用其垄断地位和信息生产能力强的优势, 主导构建符合中小外贸企业实际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 为自身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开展担保与咨询业务提供依据。
2. 对既有的政策进行调整完善。
要发挥进出口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政策性功能, 尽快补充两个政策性机构的资本金, 赋予其更加灵活的服务机制。要从目标定位、考核机制、损失财政补偿机制、人力保障等方面, 促使进出口银行改变以直接贷款为主要业务的模式, 逐步增加出口信用担保的比重, 积极发挥其在出口信用担保方面的倡导性功能;促使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加大承保力度, 并尽量降低中小企业的投保费用, 简化投保手续, 提高效率。要将目前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资金改变为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基金, 扶持和做大做强面向全国的专业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要推进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补偿机制、风险机制和奖励机制构建工作, 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商业担保机构, 鼓励中小企业组建互助担保组织, 扩大担保资金来源与担保机构数量。
3.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发挥资金杠杆作用。
由政府设立并完善中小外贸企业专项扶持资金, 将财政扶持的重点放在增强企业融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外贸企业发放贷款以及完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方面, 努力构建面向市场的间接扶持政策, 使专项资金起到真正扩大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的杠杆作用。同时, 对于在外贸出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和中小外贸企业, 地方政府应给予政策倾斜。
(三) 加强监管与引导, 促使金融机构尽责履行社会义务
一要积极推动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 指导各银行机构深入推进中小企业贷款机制建设, 督促建立独立的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 实现中小企业贷款的独立审批、独立核算、独立考核的目标。
二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 引导城商行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 积极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完善快捷的金融服务。在继续支持现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 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各大银行及周边城市商业银行, 并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
三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并完善其管理调控。要根据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积极进行小额贷款公司组建、运营机制、风险控制、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充分发挥地方民营经济发达和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 使其逐渐转变为小企业贷款的主力军。但同时也要避免这些机构随着资本规模的增长成为一般的商业银行, 主管部门应从政策层面将其业务性质和范围限定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小企业贷款领域。
四要引导金融机构运用中小外贸企业信用评价办法。要在抓紧研究并改进现行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起新的中小外贸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要求各金融机构在对外贸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 必须依照该信用评价指标进行评级。对于不按要求执行的金融机构, 可从考核、窗口指导、经济信息资源赋予等方面对其进行约束, 特别严重时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五要引导金融机构做好产品和服务创新。要鼓励金融机构努力创新产品和服务, 设计中小外贸企业特色融资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接收中小企业“抱团贷款”, 发展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 拓宽抵押担保范围, 支持中小外贸企业以存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种动产为抵押担保物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等。
(四) 改进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公共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一要加强银政企沟通合作, 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 主动构筑银企交流沟通与融资服务平台, 实现融资供需双方的快速对接。要积极整合已有的企业信用信息, 实现各部门间信息互联共享。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 按规定向特许经营机构、社会公众、企业、行业协会等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同时, 要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对信用记录优良的企业, 应给予市场准入、公共服务、信贷融资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和便利。
二要健全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服务体系。要改进外汇服务, 帮助外汇指定银行及外经贸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项外汇政策, 规避外汇政策风险。要全面实行出口退税无纸化, 简化货到汇款项下进口付汇手续, 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要提高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效率, 缩短出口与收汇之间的时间差, 帮助企业减少资金占压和可能存在的汇率损失。要优化贸易服务, 完善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和出口促进体系, 提升中小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