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外贸

2024-05-21

中职外贸(共9篇)

中职外贸 篇1

外贸函电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需要传授给学生大量外贸实务和笔译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 尤其是中专的学生是很复杂的一门课。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么复杂又枯燥的课程上好呢?在我校的中专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 应该充分研究教材, 认真备课, 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把握良机, 渲染英语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注重“以生为本”,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成功的函电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外贸函电的持久兴趣, 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 学而忘我, 乐此不疲。基于以上内容, 总结出来无非三点:备教材、备课堂、备学生。本文将就这三点初步探讨外贸函电的课堂教学。

1备教材

任何教师想上好任何一门课都需要课前充分的分析教材, 认真备好课, 用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函电这门课程, 在课前我会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 每堂课前我都会认真钻研教材, 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 了解教材的结构, 重点与难点, 掌握知识的逻辑。在仔细研究教材后, 我发现所用教材有一定的弊端, 比如第一部分的外贸知识过于笼统, 第二部分的信件太少, 第七部分的练习难度太大, 以及最后一部分对话的内容太长, 不便于课堂表演等等, 在清楚地知道这些弊端之后我的头脑一下子清晰了很多, 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 才能使教学更加完整, 但光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就书讲书, 学生会觉得特别枯燥无味, 久而久之, 就算教师讲的知识非常有用, 学生也会在课堂上呼呼大睡。终于, 在大量参阅各类书籍和认真思考过后, 我总结出了函电课堂的四部基本教学法:

1.1给学生讲述每一个课题的外贸实务知识

在接触到一个新的课题的时候, 给学生提供一些外贸实例, 让学生知道自己即将要学的是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学这个, 而不是很机械的只学习翻译。当今的函电教材一般都忽略了这部分的知识, 教师如果想要深入, 就必须参阅大量相关的外贸实务书籍, 然后进行系统归纳, 分层分点, 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学生。

1.2分层次讲解信件

了解一定的外贸知识后, 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典型信件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一些专业词汇的用法, 比如在讲授Insurance这课的时候, 我给学生系统的归纳了Insurance后五大类介词的接法, 学完之后很多学生跟我说, 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很受用;重点词汇用法讲完后可进一步升华学习的难度, 让学生根据典型信件总结该类信件的结构;最后从结构出发, 教师引出结构项下的一些有用句型, 并且当堂要求学生练习并背下来。由于教材的局限性, 在执行这一步骤时, 教师可从不同的函电书籍上找出更多相对典型的信件, 影印给学生, 用于课后的深入学习。

1.3学习相关对话

每涉及到一个新的课题的学习, 我都会给学生找出一些代表性极强的, 也比较精短的对话影印给他们,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能学以致用, 知道如何用外贸语言在商场上进行交流。比如说, 在讲授Counter-offer这个课题的时候, 我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情景:Suppose that one of you is the seller of vegetables. The other one is the customer. Because of the rough weather, the price is on the high side. The customer cannot accept it. Please make a counter-offer according to this.结果学生表演得非常棒, 把我们之前在第二部分中学到的有用句型极度巧妙的运用在这段对话里, 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学以致用这一说法。

1.4单元小测验

在每个单元讲完后, 我都会出一套小测验来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中专的孩子年纪都不大, 相对自觉性也不是很高, 在有了这一点约束后, 学生会自觉的对每单元进行一次复习, 此部分有效地对学生形成了一个约束, 建议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取舍。

2备学生和备课堂

想要把课上好, 光备教材是不够的, 往往还要备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的地位往往是被忽视的, 老师可以只负责讲课, 不用顾及到学生的感受, 但在我们中专教学中, 忽视学生是万万不可的, 这和我们学校一直推崇的“生本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分不开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备好学生备好课堂呢?

2.1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第一节课中, 教师若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就能在学生中树立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信, 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为以后上好这门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呢?每当我接手新的函电班的时候, 第一次课我不会给他们上书本上的内容, 我不想在第一堂课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很枯燥无味的第一印象。在第一堂课我会给学生做个幽默的自我介绍, 然后我会给他们几个常见的词汇举例说明它们在外贸中和传统英语中的不同用法。比如practice这个词, 我会列出它的常见含义:练习,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猜在函电里一般用作什么意思并给出答案:在函电里一般用于惯例, 并造个句子进一步说明practice在函电里的用法。就这样, 学生的好奇心一瞬间就被吸引起来。紧接着我会给他们安排一个企业拓展培训小游戏, 每当这个时候学生的反应是很热烈的, 通过这个环节, 学生会进一步对函电课产生更大的好奇以及兴趣, 最后我就会给他们讲授函电课程的概要, 此门课程的作用, 以及我对他们今后的要求, 就这样, 我的第一次课经常就会在轻松好玩的氛围下完成。记得曾经有个学生对我说, “老师, 我一直以为函电是一门很枯燥的课程, 但今天我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 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我以后肯定会喜欢上函电课的!”

2.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中专学生的英文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内容的难度, 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充分了解学生们的“畏难”心里, 在教学中, 难度不能太高, 一定要深入浅出, 不要把复杂的东西弄得更复杂, 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不行,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内容。

2.3积极提问, 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 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 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 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 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 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 但是提问时, 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 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 提问要有均匀性, 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 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在我的课堂上, 每个学生至少都要回答一次问题, 包括那些从来不喜欢听课的同学。

2.4加分制度

在我校的教学中, 平时分对学生的期末成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好学生的心理, 在我的第一次课上我就和学生说好, 平时分我从来都不随便给, 我会制作一张表格, 把他们的表现分成5个部分, 实行加分制度, 分数都由自己赚, 赚多赚少自己决定, 期末我就按你们自己赚的分数给平时分。自从我实行加分制度以来, 每个班每堂课的到课率以及学生上课活动参与率都很高, 学生对我说, “老师, 我不敢缺课, 虽然你不扣分, 但是我只要少到一次我就比别人少赚了分…….”

3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直接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获胜, 企业必需拥有一批既有外贸专业知识和扎实基本功, 又有较高商务英语水平的外贸实用型人才, 因此外贸函电变得日益重要, 而教授函电的教师则在社会职能中突显出更加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更好更快的教好每一个学生, 函电的教学法也越来越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1]尹小莹.外贸英语函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2]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6.

[3]刘杰英.世纪商务英语函电与单证[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中职外贸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兴趣培养

我校作为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外贸专业是我校实力较强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来整合外贸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培养外贸行业的技术性人才。

语言学家科德(Colder)曾经说过:“有效语言教学不应该令学生去适应教师,而应该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教师如果能善于挖掘新颖的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兴趣上的热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外贸专业的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能够真正达到中职英语新课程中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心理学研究显示,兴趣能有效集中人的注意,提高学习活动效率;它还能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并形成学习的内驱力。现行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英语课程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此,笔者以激发学生兴趣、呵护学生自信为宗旨,对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有效教学的途径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影视欣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职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从调查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影视情有独钟。而影视是声音和图像相结合的媒体,它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語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因此,影视欣赏是一种简单、直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每天的课堂warm-up环节运用这种方法是最为合理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欣赏的作用,必须精心挑选影视作品。它需要符合三个要求:①贴近学生的生活;②和本族语有明显的文化冲突;③时间不能过长。笔者在综合比较之后认为美剧《成长的烦恼》是最适合的,它以一集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呈现,内容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大量渗透了中西文化差异。

笔者在课前先剪辑好一段约五分钟时长的视频片段,在warm-up环节播放,为了充分挖掘视频中的可利用资源,同一段视频使用两次课,呈现两个不同的侧重点。两次课结束后再换一个视频,以此类推。

例如,第一季的第三集,题目是Super Dad,讲述的是二女儿Carol在感情上遇到一点问题,与父亲Jason进行交谈的故事。体现了在西方文化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的关系。

在第一次观看之前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视频中人物丰富的体态语有哪些?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精彩的视频。观看完毕,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在西方文化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会互相拥抱、亲吻;有的说他们表情比较夸张;还有的说西方人说话时会经常有耸肩的动作。美国心理学家方伯特的“体态效应”研究表明,人获得信息的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体态语,因此,关注体态语能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总结,不需要过多地教学,也能使他们了解并掌握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对于外贸专业的学生来讲,这对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次观看就要挖掘视频中语言上的跨文化因素。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出最能体现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的英语关键词句,并在观后进行讨论。虽然原版影片语速较快,但所剪辑的这一段视频语言比较简单,并且已经有了前一次观看的铺垫,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也能说出一些词句,如 come on, talk to me,a face to face chat,want me to leave you alone?等。笔者对于学生能如此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样的观看和讨论,关注点由体态语到语言,围绕文化、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英语的语境,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目标语言所处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通过文化关键词的解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只会让学生成为机械的语言学习者。现行的浙江省中职英语课本(以下称“职高英语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各个部分都是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教师如果能把握其中的文化关键词并及时地进行解读,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目标语言文化的渗透,就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成为灵活的语言使用者。

例如,在职高英语课本BookⅠUnit 6 section A的chant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一句“ Lets go out a field trip”。笔者认为这里的field trip短语是西方文化渗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笔者先问学生field trip的中文含义,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郊游。”“对了,非常好。”笔者接着引导:“除了郊游的意思之外还有其他的意思吗?”学生都表示不知道。此时笔者趁势解读:field trip还有(学生)实地考察旅行、实习的意思。笔者以field trip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立。学生对这个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学校课程设置问题非常感兴趣,有想了解更多的欲望,笔者要求他们课后自己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自学。

再如,在职高英语课本BookⅠUnit 2 section B中 Sally与David的对话里有一句“Oh,I have to go to see my doctor that afternoon.”学生会疑惑为什么“看医生”要用see my doctor.此时,教师如果用“固定搭配”的说法要求学生必须牢记,学生就变成了一个机械的语言学习者。因此在讲授这个词组的时候,笔者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了美国的医疗制度,告诉他们美国的每个家庭都有固定的家庭医生也就是私人医生,所以一个人去“看医生”就是去看自己的医生。听完讲解之后,学生再去记忆这个词组就不存在问题了。

这样的文化关键词在课本中不胜枚举,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对课本中文化关键词汇进行及时、恰当地解读,就能使学生习得跨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及求知欲。

三、通过英语谚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谚语是最精炼的语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都包含在它的谚语之中。”英语谚语是英语的精华和西方文化的结晶。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它能引发激情、鼓舞志趣、启迪思维、端正思想,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励他们上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是教学活动最好的催化剂。

职高英语课本几乎每个单元的Section A中都有English Saying,其中收录的英语谚语大都包含西方文化背景,并且是有劝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笔者利用这些英语谚语向学生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并通过精心挑选补充大量课本以外相似的谚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职高英语课本BookⅡUnit 6的English Saying中有一句“Its hard sailing when there is no wind.”(“無风难驶船”)。笔者从该句入手,给学生讲解:英国是一个四面被海环绕的国家,因此,英语中有很多与水和船有关的谚语,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好像航海没有罗盘)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lair.(扬帆要趁风顺时) There is tide in the all airs of men.(人生总有涨潮时)等。

又如职高英语课本BookⅢ Unit 4的English Saying有一句“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笔者认为这又是一个渗透西方文化的绝好机会。该句中体现的是宗教信仰文化。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民族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上帝是《圣经》中的人物,而英语中的典故主要来自《圣经》。如:There is no peace for the wicked.(恶人没有安宁)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滴水穿石)等。

通过对英语谚语及其所包含文化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学生对英语谚语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还要求每一位学生找一句励志的英语谚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英语书的扉页,牢记在自己的心里,每天激励自己认真地学习,积极地生活。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自然习得,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变化:首先,学生有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其次,激发了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再次,增强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的自信;最后,提高了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教师所讲授的具体语言知识点,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使他们终生受益。为了使外贸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在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能得心应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做一名教学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1]Larry 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法斯特.体态与交际[M].孟小平,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3]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毕继万,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4]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中职外贸 篇3

改际情况以及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来看, 当前外

贸专业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仍然不强, 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情况普遍存在。要改变现状, 必须

索以校企合作为依托, 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及扩

展广度来推进和创新实践教学。

一、%构建校企合作中职外贸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践教学提供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 或者直接面对现场实际案例等实验背景的条件进行教学。学生置身其中, 不仅可以获得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还能认清自身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差距, 鼓励其继续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寻找、发现、思考现实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加深其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起到延伸理论教学的作用。同时学生在模拟现场的环境中充当某一角色, 可以获得实际参与感, 使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专业基本技能得到全面的检验和运用, 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再者,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与他人交往与合作, 从他人身上反视自我, 以自我尺度评价他人, 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 促进自身的发展,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个性, 增强就业的能力。

2.%有利于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是要有实践教学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而目前仍有部分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 与企业接触较少, 导致对企业真实业务的了解不深刻。通过校企合作, 教师可以在企业边教学、边实践, 提高自身的动手与实践能力, 反过来推动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3.%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发展的“牵引力”,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利于学校推进教学改革, 整合教育资源, 改进教学方式, 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形式, 最主要的是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也包括多方面内容, 最主要的是实行实践教学。这两点的核心就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实行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 才能完成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 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的改革, 才能提升中职学校办学的质量与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二、%如何构建中职外贸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我校外贸专业近年来实践教学的一些尝试性探索与实践, 笔者认为中职外贸专业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依托“校企合作”, 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推进中职外贸实践教学的深化与发展。

(一) %以企业实际要求整合校内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外贸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核心课程是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进出口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函电和单证实务, 后三者对应外贸职业的三个岗位:外贸业务员、外贸翻译员与外贸单证员;联系着三种基本的技能:谈判与交易能力、函电写作能力、制作与审核单据的能力。因此, 在校内教学中, 要以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与技能需求来整合这些核心课程, 注重这些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重点抓好以下三个层次:

1.%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认知实践。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外贸专业课的入门课, 一般开设在高一。初学外贸的学生由原来所学的语、数、外为主的文化课, 转化到以专业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课, 既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又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 往往感到国际贸易内容抽象而不好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讲授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与国际贸易现状、案例、时事要闻结合起来, 多引用企业在具体的国际贸易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用分析谈论等方法来解决, 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课堂环节与课后活动中, 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实践。

2.%进出口贸易实务的综合模拟实践。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核心课程中的关键课, 该课程注重实践性与操作性, 需要综合运用课堂实践性教学与课后实践模拟来实现教学。课堂教学上, 教师要尽可能运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方式, 让学生在做中学。同时要拓展课后的实训模拟, 开展专业综合训练。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引进某企业完整的外贸经济业务, 从交易磋商到整个合同的履行都涵盖其中。实训资料要尽量全面, 从而使学生可以完成外贸业务的一系列流程。同时也可适当突出一些较为复杂的环节, 如商品的报价、盈亏核算等, 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 强化和突破重点技能, 为学生的就业积蓄资本。

3.%单证实务与函电写作的专项训练实践。

单证操作能力与函电写作能力是外贸专业人员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学校可在第四学期根据学生的毕业意向, 进行分班分流。引进企业单证操作系统与函电写作系统, 建设实训实验室, 对即将走出校门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 进行这两项技能的专项训练, 以做到零距离上岗。同时, 这些专项训练, 也有利于学生积极考证, 成为既有毕业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学生, 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吸引力。

(二) %依托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除了整合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还应该积极通过校企合作, 依据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挑选企业, 拓展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1.%社会实践。

积极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到外贸公司或有进出口业务的单位去参加实践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 增长知识与才干, 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 也可以让学生对宁波地区的企业、商品进出口、海关、海运公司等有关外贸情况进行调查, 了解现在宁波地区的外贸情况和发展趋势, 调动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订单”培养。

这一模式使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挂钩, 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负责招生, 根据企业用工要求, 制订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 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 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设立定向委培班、企业订单班等。学生毕业后即参加工作, 实现就业, 能够很快适应岗位, 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

3.%实习基地实践。

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选择外贸经济业务与制度较为健全的企业, 与之建立较稳定的联系, 作为外贸实践教学基地, 开展校外实习。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 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解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 为外贸实践教学准备案例, 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应分批、分期到外贸实习基地参观学习, 了解企业的经济业务全过程, 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 进而提高其处理实际业务的实践能力。

4.%顶岗实习。

结合毕业实习, 在校外合作企业实习基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安排一定时间的顶岗实践, 学生可在单证员、业务员、报关员等岗位进行实际工作, 并实行轮岗制度, 使其对外贸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顶岗实习能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岗位实践中, 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依托校企合作, 构建中职外贸实践教学体系是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这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需要学校与企业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实践表明, 只要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 结合地区产业的特色, 迎合企业人才需要的特点, 校企共同努力, 一定可以推进和深化中职外贸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志勇.“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 :115-117.

[2]刘延平.多视角下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黄迎新.校企合作的育人之路.劳动就业[J], 2007 (3) .

中职外贸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外贸业务协调

【中图分类号】F590-4;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6-02

中职学校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相对薄弱,且学习态度不够严谨,此时,若我们的课程安排不能充分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应用,那么学生就会更觉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就更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也就变得义务或敷衍了事,最后学生毕业就业时将面临无法将所得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形成学习与工作、生活严重脱节的情况。而案例教学法将结合我们生活情境所遭遇的真实问题,通过教师设计适当的案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讨研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能体验并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以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全身心参与课题,对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使学生更愿意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但它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一种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一个或一组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

2.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能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学生主体性。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于学生本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提出案例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学生根据理论知识,以案论理,最终得出结论。

4.突出实践性。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要在实践中养成。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直接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区别

1.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最大区别在于: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 它重视的是教学过程,看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案例的呈现与引入,教师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好胜心;而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目的是教师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这将损害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这种课堂也必定是枯燥无味的。

2.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依托,注重师生互动,学生结合其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理解、发现问题,再经过缜密地思考,通过师生的讨论、交流,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而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载体是书本,课堂呈现方式只是古板地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老师感觉很累,学生也听得疲惫乏味。

四、案例教学法在《外贸业务协调》课程中的实例应用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下,“《外贸业务协调》项目二——任务六——保险”这一课的教学一般就是老师先告诉学生:中国海运承保险别可分为三个基本险别和两个附加险别,然后老师再一一介绍这些险别,同时在介绍每个险别的时候举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这样的授课方式下,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不仅枯燥无味,也不易激发学生思考。

而如果换用案例教学法来呈现“保险”一课的教学,将是另一番景象。现将案例教学法下“保险”一课的险别的新课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片段一:设置案例情景,层层提问,引出主题。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案例如下:

宁商公司向美商派A船出口一批箱包,投保海运平安险:

(1)若A船在航行中发生碰撞事故,全部箱包受损;

(2)若A船在运送途中由于暴风雨的袭击,船身颠簸,货物互相碰撞,发生部分损失;

(3)若A船在航行中发生碰撞事故,部分箱包受损。

教师提问1:案例中,货物发生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1:货物都发生了损失。

教师提问2:货物为什么会发生损失?

学生回答2:因为货物海上运输存在风险(碰撞、暴风雨)。

教师提问3:货物海上运行会遇到的风险有哪些?损失又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3:风险——海上风险(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外来风险(一般外来风险、特殊外来风险);损失——全部损失(实际全损、推定全损);部分损失(共同海损、单独海损)。

教师提问4:货物发生损失怎么办?

学生回答4:上保险。

通过以上层层设问,引出本课的课题:保险条款的订立。

片段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双线同步,自主比较学习,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1:以上案例中的3种情况是否该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1)赔——全部损失平安险承保;(2)不赔——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平安险不承保;(3)赔——意外事故造成的部分损失平安险承保。

教师引导2:是否所有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平安险都不赔?例如:若A船在运送途中由于暴风雨的袭击发生部分损失后,船舶又不幸搁浅,经拖救脱险,保险公司又是否该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2:这时保险公司要赔——在运输工具已经发生搁浅、触礁、沉没、焚毁意外事故的情况下,货物在此前后又在海上遭受恶劣气候、雷电、海啸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部分损失,平安险是承保的。

由此学生自行讨论得出平安险的承保范围:自然灾害造成的单独海损不赔偿。

教师引导3:中国海运承保险别除了平安险,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3:基本险——平安险、水渍险、一切险;附加险——一般附加险和特殊附加险。

教师引导4:刚才的一段案例,平安险改成投保水渍险会怎样呢?

学生思考、回答4:(1)赔;(2)赔;(3)赔。

由此学生自行讨论得出水渍险的承保范围:水渍险是平安险的基础上加保自然灾害造成的单独海损。

教师引导5:若A船在运送途中由于暴风雨的袭击,导致部分箱包受到雨淋遭受水渍,问:保险公司是否该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5:不赔——知识深化:水渍险专指海水。

教师引导6:若案例中水渍险改投一切险,则A船在运送途中由于暴风雨的袭击,导致部分箱包受到雨淋遭受水渍,问:保险公司是否该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赔。

由此学生自行讨论得出一切险的承保范围:一切险是水渍险基础上加保一般附加险。

教师引导7:教师介绍附加险,提示附加险不能单独投保,再次提问:所有险别实际投保时如何选择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7:平安险、水渍险或一切险,三者选其一;平安险+一般附加险+特殊附加险;水渍险+一般附加险+特殊附加险;一切险+特殊附加险。

上述教学片断,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更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也更能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退步。由此可见,在《外贸业务协调》课程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

五、案例教学法在《外贸业务协调》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案例教学法和举例子都是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道理,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教学过程中的举例子。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它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而举例子是通过教师举一个事例来使课堂难点化简为易,但是该事例并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只是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在《外贸业务协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需大量引入各种例子来阐述书本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例子来理解掌握各重点、难点,但这种举例子绝不是案例教学法。

2.案例选择是否合理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案例选择要有典型性、启发性、疑难性,要紧密配合课程与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展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突出书本重难点展开,同时贯穿这个课堂教学。同时,案例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众所周知,职校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在《外贸业务协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层教学,针对不同能力差异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案例,然后循序渐进,慢慢引导,最终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

3.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它的局限性,案例教学法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理论知识,如果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和透彻分析,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可以避免学生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而且,现在大多中职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直接接轨对应的工作岗位,都已建立了外贸实训室,在平时课堂教学安排中增加了许多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这样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实际的工作环境,比让学生引用案例角色理解知识来得更加形象直观。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使课堂教学尽可能贴近鲜活实际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我们职校《外贸业务协调》课程的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并使其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定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宝良.《外贸业务协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费景明,罗理广.《进出口贸易实务》(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燕.小组合作学习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方式研究[J].职业技术研究,2011,(1)。

中职外贸 篇5

1 微格教学概念

微格教学也被称为微型教学, 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型方式。微格教学突出了传统的课堂单一式教学方法, 主要是基于技能型培养和应用型培养为主要目的的培养方式, 来提高被教育者的知识接受水平。在进行微格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 主要是通过了对教育过程的声像化, 观摩评价及时化以及训练课题微型化来实现培训目的。微格教学方法在我国运用的时间不长, 但其运用效果却十分明显, 成为各种技能型培训的重要教育手段。微格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解, 并从简单的单项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技能教学的使用入手, 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进行详细的培训, 并重视被培训者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微格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多采用了小组分类的方法, 将被培训人员细分为各个小组, 一般每个小组人数为3 到5人, 最高人数限定为10人以下, 参加学习培训的人员不单单是学习者身份, 而且还赋予了授课人员的身份, 通过简短的轮流培训来达到教学和学习互动的目的。

2 对微格教学法在中职外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2.1 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中职外贸专业是一种偏重于技能型的专业, 其主要是培养各类外贸人才, 主要是以外贸岗位需要和外贸职业标准为依据, 在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过程中, 重点是需要结合外贸专业人才的需要, 从互动式和实践性培训入手, 来提高培训人员接受培训工作的能力和效果。而微格教学法更为重视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通过小组分类的形式, 来细化教学的内容,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搭建起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平台。在进行小组教学和授课的过程中, 通过听课和授课的互动式方法的开展, 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目标的实现。重点是相互之间的协作学习方法的运用, 可以有效的提高微格教学的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的视野性和实践性。互动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实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课堂学习的互动, 而且还积极的培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 让学生之间能够互动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 并共享学习资源和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的日后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过程中, 需要按照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培养学生情、知、意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 并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审美养以及创新方面的培养,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促进学生更好的去学习知识。

2.2 为学习成果提供客观评价

微格教学系统可以信息网络的技术, 来实现网络共享以及网络远程教学的目的, 在进行微格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对外贸专业中的具体工作流程以及专业知识进行分解和细化, 通过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对各种数据的采集和影像资料采集, 来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记录, 并利用网络信息共享的形式, 来为学生培训效果的提升提供重要的依据。在进行学习效果评价中, 不再简单的通过考试分数来进行评价, 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分数唯上的单一标准。而在进行具体学习成果的评价过程中, 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进行分类的评价方法的应用, 进行客观的评价, 重点是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技能提高程度的评价, 进而提高中职外贸专业的教学培训效果。从评价范围来看, 应从对个体学生的评价拓展到对整个小组的评价, 体现学生的团体综合评价效果, 确保互动教学综合性理念贯穿到教学中, 促进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2.3 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持

微格教学法发展运用虽然时间不长, 但发展速度快, 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以及教学技术的提高都对微格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有效的帮助。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微格教学法中充分的采用远程控制以及网络阅读等方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中职外贸专业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微格录像的观摩、反思, 来对自己在进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特别是在运用讨论教学的方法中, 通过课堂的互动式教育方式的运用, 在线和专家以及教师进行交流,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

3 微格教学法在中职外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1 增强教学者对被教学者对技能的形象感知

微格教学和普通的课堂教育以及培训活动具有很大的不同, 特别是在中职外贸专业中, 由于对学生的技能型要求高, 特别是外贸专业工作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以及专业的复杂性等等。都要求在进行课堂教育活动中, 要始终以生动和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对待学生,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有针对性的示范教学活动。在教学形式方面, 重点是需要开展简洁的教学方式, 通过准确的专业辅导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 尽量避免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通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各种有针对性的启发教学的形式, 尽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在进行微格教学法运用中, 要集中外贸专业的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堂的案例讨论和练习, 特别是对于成功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并组织学生积极的进行角色的转化, 通过角色的扮演来进行主动的学习, 让学习者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教学者的感受。

在微格教学结束后, 要根据课堂传授的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 比如开展头脑风暴法等形式进行讨论等等。在进行学习活动中, 要对各个小组的成员进行一定的激励, 促进小组成员能够在一起做好团队学习和合作学习, 促进学习者的技能逐步提升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成长。

3.2 不断加强受训者对所培训的反馈和评价

首先, 要高度重视微格教学法在中职外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把该教学方法融入到“岗证赛课”的内容上来, 在进行相关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充分的考虑到微格教学法的有效性, 通过建立起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执业能力为目标, 来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获取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在对中职外贸专业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 要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相互融合, 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定量方法主要是采用心理学皮肤电实验法, 把教师角色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角色的学习行为变化以数据的方式输入计算机, 分析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进而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活动, 提高对中职外贸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同时, 估测出受中职外贸专业学生的总体水平, 而且可以看出每一评价项目所达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云和, 周茂春.微格教学运用于师范教材教法的初步尝试[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12) .

[2]郝振君, 周福盛.高等学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 (04) .

创业意识在中职外贸课中的渗透 篇6

关键词:创业意识,中职,外贸,渗透

2012年9月开学初, 在对2011、2012级外贸班进行教学伊始, 曾就“你毕业后 (或几年后) 愿不愿意自主创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5%的学生表示愿意创业也相信自己能做好, 40%的学生表示愿意但不知如何创业, 4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9%的学生则表示风险大而不愿意创业。这说明, 学生对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 创业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比较薄弱的。

创业是劳动者从事的一种创造性的高层次劳动, 不仅能为自己和他人提供就业机会, 而且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综合性的创造劳动。有人认为, 职高学生的文化层次低, 高级专业知识相对缺乏, 创业的可能性或成功性均很低, 所以对他们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但事实表明, 在社会中创业成功的职高毕业生大有人在。针对外贸课程的特点,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了创业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引入案例教学, 帮助树立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究其实质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对个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 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心理成分。树立创业意识的首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愿意创业”。那么如何让学生愿意创业呢?我们可以结合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等宏观环境,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 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就是最好的就业”的就业理念, 抑或使学生树立创业理想, 将他们的创业需要升华为创业动机。此外, 在相关章节的处理中, 大量引入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 使学生激发创业激情, 坚定创业信心, 诱发创业欲望, 立下创业之志。

运用案例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让学生与案例中成功人士进行自身对比, 通过比较, 让学生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 找出差距, 知道自己缺少哪种品质, 应该怎样发展, 进而有意识地发扬自己已有的优秀品质, 改进不足, 从而逐步培养其综合品质, 提高创业能力。

二、注重教学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创业品质

学生有了创业的意识, 并不意味着就能创业成功, 因为创业者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创业品质。如我们的学生还应树立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信誉意识等。因为这些意识是创业品质的重要构成部分。

1.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组员间的相互尊重和沟通与评价等, 所以, 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学生之间的认识过程, 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在外贸课程中可以广泛使用, 尤其是在对外贸案例的探讨中。如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一课中讲述倾销和反倾销的概念时, 通过学生分组学习, 对教师提供的典型案例“中国针对国外反倾销诉讼”进行讨论, 不仅容易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尝试到了合作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 外贸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在课外得到延伸。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复习和预习, 如在外贸单证中讲述运输单据时, 就曾要求学生对一些快递公司进行考察, 同时要求他们上网查阅。这时如果依靠学生一个人的能力未必能做好。通过几次这样的课外调查活动, 学生对合作会有更深的认识, 合作意识会更好地扎根于他们的头脑中。

2. 采用赏识教学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个具有特色、不随波逐流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占有优势。所以, 创业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并一直贯穿于企业的整体经营过程中。

所谓创新意识, 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从而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一种心理取向。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脱颖而出”、启发学生“质疑”、允许学生“越轨”。“脱颖而出”也就是自我表现。在教学中笔者努力为学生创造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脱颖而出。如在讲述《进出口贸易实务》第八章中的出口合同履行时, 就可以通过网上一些外贸创业案例,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运用已知知识, 去寻找如何能成功的关键点和途径。在表述创新想法时, 学生难免在课堂上会有些“出格”的行为, 对于学生的这些行为应进行具体分析, 然后给予肯定或加以引导。最重要的是,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意识, 抓住时机点燃他们心灵中创新的火花。“质疑”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只有“质疑”, 才有可能创新。所以对于学生的“质疑”, 我们要给予更多的赞赏, 正确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

3. 运用项目教学法, 培养学生风险意识。

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 这是创业者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创业者必须明白, 市场是无情的, 不是每一次都会青睐创业者。创业是充满风险的, 正确的做法是要从害怕风险、不敢迈步之中解脱出来, 敢于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劈波斩浪, 又要在商海的历练中善于规避风险、化解风险。所以,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在讲述《进出口贸易实务》第五章中的国际货款收付时, 通过外贸合同中支付条款的分析, 提高学生对外贸风险的认识, 对信用证支付方式的理解, 增强学生对于风险的防御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如在讲述完合同签订后, 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合作, 由学生自行选择产品、报价、支付条款、交货方式等, 模拟制订出口合同, 然后交由集体进行分析论证, 学生在体会模拟成功或失败的同时, 风险意识就会得到加强。然后通过寻找失败的根源, 提升防御风险的能力。

4. 采用发展性学业评价, 培养学生信誉意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职高学生普遍对专业实操课的兴趣很高, 对专业理论课和基础文化课则提不起精神。在课堂上, 学生喜欢老师多做案例分析, 讨厌枯燥的纯理论讲授。因此, 笔者在外贸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结合案例讲课, 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兴趣盎然, 讨论热烈, 课堂气氛活跃。然而, 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低, 课余时间很少有计划地进行复习。而外贸课程传统的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 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基本的概念、观点及相关理论, 学生不背书就不能取得好成绩。这样, 学生的测验、考试成绩往往与课堂表现大相径庭, 单一的评价方法抹杀了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 笔者借鉴采用了发展性学业评价制度。

发展性学业评价强调学生参与评价,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自评、互评成为常用手段。为此, 笔者设计了适合外贸课的评价方式, 见下表。

总的来说, 单纯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机械记忆是我们学生的弱项, 单纯采用闭卷考试衡量学生学习情况, 只会把学生往死胡同赶, 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 只有采用多元的评价手段, 并建立起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新颖的评价方式, 让更多学生看到了考试及格的希望。并且, 更多的“平时分”能更好地约束学生在日常课堂中的表现。学生想要获得好成绩需要在平时有更多的“信誉”支出, 当期末, 学生看到令自己满意的外贸成绩时, 肯定对信誉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并会牢牢记住信誉的作用。

三、付诸创业实践, 牢固树立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 是提高认识、初步形成创业能力的过程, 是为学生将来创业打下基础的过程。所以, 在外贸教学中, 笔者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实训教学, 让初步具备创业意识的学生在学校也能“真枪实弹”地过把瘾。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凌洁.试论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培养[J].集团经济研究, 2009 (24) .

[2]刘庆启.新时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方式探索[J].科技资讯, 2009 (5) .

中职外贸 篇7

关键词:微课,中职外贸专业,教学难题

为了更好地体现“以核心技能培养”为宗旨的专业课程改革精神, 2012年下半年, 浙江省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启动。在新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实施后, 开发了专业核心课程:外贸业务协调、国际汇兑与结算、外贸商函等。新的课改教材编写邀请了外贸行业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参与, 通过对外贸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细分, 采用项目教学法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了整编。新的课改教材改变了原有的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模式, 构建起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力求通过这一改变促进专业教学的内涵发展。

一、新教材, 新困惑

新教材在经历了为期两年的教学实践后, 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不少困惑, 比如怎么教或是教哪些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现以《外贸业务协调》项目一任务五———“装运条款的订立”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1. 困惑一:教学方式是“先懂后会”还是“先会后

懂”?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 新教材打破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 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 打破了教学知识的连贯性。例如, 教材中先给出工作情境, 即外贸业务员将与外商就装运条款进行磋商, 而后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要求学生对装运时间、地点、分批装运和转运的情况进行说明。这些专业理论知识该在什么时候教, 以什么方式教, 成了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如果教师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讲解知识点再操作, 这就无法体现课改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实施操作, 那么没有专业理论的知识铺垫学生就会无从下手。

2. 困惑二:

教材设计是“满足共性”, 还是“满足个性”?中职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 一般都会有直接就业或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两种选择。对于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更关注的是理论学习对于现实工作的指导作用, 所以这类学生更希望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拓展能够让他们学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案例或操作经验, 知识够用就行, 不需要咬文嚼字深入探索。而对于需要升学的学生来说, 他们更需要的是在课堂上能充分消化考试时的重点难点知识, 并在课后能对这些知识不断强化和巩固。

但是, 改编后的新教材从知识点角度而言, 更加注重工作任务的实施, 所以涉及的知识点一般比较浅显, 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适合选择就业学生的要求。

以《装运条款的订立》一课为例, 课程只需要学生掌握装运条款订立时要注意的装运时间、地点和方式即可。但是选择就业的学生还希望了解各个运输公司航线有哪些, 运费是多少, 如何选择合适的货代等问题。对于选择升学的学生, 装运条款订立的内容并非重要的考点知识, 而考试频繁涉及的班轮运输、租船运输的特点等知识点却放在“知识加油站”和“拓展延伸”板块。所以运费计算的强化、分批装运和多次装运的案例需要我们在课后不断渗透和强化。

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生需求对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照顾到两类学生的不同需求, 所以教师会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上面的困惑, 我们引入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

二、新模式, 新优势

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疑点等) 或教学环节 (如学习活动、实验、任务等) 设计并开展的教学过程。它由文字、音乐、图片等元素组成, 主题突出、精练独立、通俗易懂, 可借助电脑、手机电子设备等灵活播放, 方便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和思考。

从以上特点看来, 微课更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学生只要花5~10分钟, 就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 又能把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运用理论进行分析。

三、活微课, 解难题

1. 课前微课———导学促学, 激发兴趣。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课前使用的微课, 应更多采用知识传授型的微课。这种微课更注重结合工作任务实现的导学、促学功能, 即将下一节课中为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准备的知识点通过微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 相当于攻坚战之前的粮草准备。在知识点的选择上, 坚持够用原则, 讲究实效性, 切忌太难、太繁杂。

例如《任务五———装运条款的订立》, 课前微课为微视频《装运条款大集合》, 视频中节选了几份合同项下的装运条款, 分析装运条款的主要构成元素。然后针对以上元素, 结合日后工作实际, 选取最常用的几种情况展开具体分析。

通过课前微课, 学生在课前就能初步了解教学知识点, 那么此前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有了课前微课的铺垫, 工作任务顺利实施,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也真正得以落实和应用了。

2. 课中微课———巧解疑难, 内化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微课, 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 完成知识内化, 或者是一些操作技能难以通过语言来准确描述时, 可以借助视频、Flash、3D动画等方式更直观、生动地展示。例如有关集装箱装箱方式这块内容, 可以制作3D动画版的《集装箱装箱方式》。通过动画演示, 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装箱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货物自身的重量和体积, 更关键的是要看集装箱的有效容积和载货重量。另一方面, 学生还体会到实际工作中装箱技巧对于商品成本的重要性。

动态演示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将抽象理论的知识转化成真实、具体的工作情境, 这就增强了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3. 课后微课———拓展延伸, 理实一体。

微课应用于课后,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重点难点、易错点;另一方面可以联系工作实践, 将工作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巩固。所以在这项目学习的最后, 可以针对知识点制作《运费计算》《运输方式大联盟》。学生可以按需选择学习, 既可以查漏补缺, 又能强化、巩固知识。针对日后工作需要, 可以制作《租船订舱攻略》, 学生借助视频学习租船订舱的全过程, 在扩充知识面的同时, 又使知识与实际工作有了真正的无缝对接。课后微课两个不同模块的拓展,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根本功能。

微课作为新网络技术环境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产物, 对于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发展趋势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教”的资源和方式, 促使自身成为出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活用微课资源, 可以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

[2]丁建英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1) .

[3]杨九民等.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10) .

中职外贸 篇8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操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更好的结合,才能取得更好效果[1]。尤其是外贸单证这门课程,本身的操作性就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是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重视理论的教学,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就能熟练地进行应用。但是实际上学生对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在掌握的过程中本身就比较困难,教师如果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重视的话,学生很难将知识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好,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还是十分低下的主要原因。

1.2 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教学方式和手法没有新意

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现在大力的推行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在不断的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可以说形式不仅多样,同时内容也十分丰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或是限制,还是有很多教师没有将教育改革是的实质进行落实和完善,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因此教学的质量也很难得到更大的提升和进步[2]。

1.3 外语教育与专业课程没能得到很好地结合

一般情况下,外贸业务中所涉及的单证英文的偏多,并且很多环节中都是要求用专业的术语进行表述,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中职院校更应该多开展英语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的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讲英文更好的融入,同时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讲英语水平和基础都有限,所以在进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成绩和效果,两者的结合也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中职院校外贸单证的教学。

1.4 教学过程缺乏业务的连贯性和总体性

在外贸单证的课程中,不仅包含着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和货款的结算等相关的知识,同时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更注重学科之间的连贯性和总体性[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将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很好的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学了这个、丢了那个,得不偿失。同时由于学生对外贸单证的工作缺乏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2 解决的对策

2.1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以外贸单证课程中的理论为教学的基础,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对本节课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得到锻炼,加强了对本节课内容的巩固和记忆[4]。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实验地点的开发和建立,通过统一、集中地练习,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更加系统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外贸企业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实践的考核,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单证的制作,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满足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得到锻炼的部分,同时学生也对实践有了更深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2 创新教学方式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教师更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过更加先进的方式对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多采用多媒体设备和先进的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新的教学方式。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增强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像是教师在进行海运提单的填制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学生不仅不会觉得枯燥,还能让学生对填制外贸单有着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极大的促进了中职院校中“外贸单证”教学的整体质量[5]。

2.3 加强外语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对于学习外贸课程的人来讲,英语就好比是一把钥匙,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也发挥这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就必须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英语的融合,在课堂上尽量避免出现全程进行中文进行讲解,对比较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进行外贸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能用到的环节,教师一定要加强英语的使用,让学生对英语的讲解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就对英文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在课程中涉及到的专业性名词和术语,教师也要尽量保证用英文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表达,这样学生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各个知识点如何用英文进行表达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见对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4 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外贸单证”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的培养,将知识进行更好的贯穿和连接,通过知识和知识之间的紧密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外贸单证”所涉及到的环节,将知识更哈奥德组成相应完整的体系。

3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中职院校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在“外贸单证”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断研究新的解决办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对今后中职教育中外贸单证教育起到更好的提升作用,全面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进步和发展,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开始研究和应用新的教学课程,“外贸单证”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课程。这种教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向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更强的中级单证操作员,但是由于这种课程的教学方式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文章针对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中“外贸单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我国相关的教育教学能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中职,外贸单证,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葱.浅谈中职"外贸单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6):154-155.

[2]梁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观下的中职外贸单证实务教学[J].中等职业教育,2011,13(8):29-30,34.

[3]蒋芳芳.浅谈中职外贸单证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策略[J].新课程,2015(24):134.

[4]秦勇.浅析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经济师,2011(1):164-165.

中职外贸 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中职外贸,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一、中职外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近三年中职毕业生的调查, 对社会用工单位及从事外贸教学的老师的访谈, 我们发现, 中职外贸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1) 中职校培养的外贸人才规格不符合社会要求。我们中职校培养出的外贸专业学生, 并不能符合社会外贸发展的要求。从各种招聘信息中, 我们不难看出, 社会需要能熟练掌握外贸专业知识, 又具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功底, 具备处理各种外贸实务能力的初中级实用人才。可是我们中职校学生的素质本身较低, 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弱, 培养出的人才, 基本上是无法适应社会所需。再则我们中职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外贸实践, 操作能力较弱, 无法帮助解决现实中的日益繁杂的外贸公司发生的问题。

(2) 知识更新快, 教材知识与实践操作差距较大。社会信息更新迅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 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在这样新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外贸专业教材的不少内容必须及时更新, 教材知识的滞后性已完全地呈现在现行的国际贸易活动中, 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

(3) 国际贸易教师获取新信息较为缓慢。在外贸公司从事外贸工作的报关员、外销员可以从实践中不断获取许多新信息, 对国家外经贸的新政策、新信息动向会更敏感。但我们职校教师却缺少这种敏感度, 由于教材、学校教学管理质量及考核制度等原因, 对外贸新信息获取会更少些。教师的这种迟缓的知识更新, 进一步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

(4) 学校课程设置及考核重知识而轻能力。我们外贸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 教学大纲及实践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表现为理论课时量大, 内容过多过深, 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训技能教学课时少, 而与国家推荐教材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软件使用更是缺乏。我们中职学校的外贸教学还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 考核还是侧重于理论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与考核,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要是围绕着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二、中职外贸专业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1) 国家政策的推动。2005年8月, 为探索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更好地服务于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工学结合座谈会;2007年4月, 全国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再次在天津举行, 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是与会者研讨的重点内容;2007年, 国家决定从2008年开始, 每年在天津举办一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工学结合, 逐步形成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体制机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 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 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 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 中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 是国家政策的推动。

(2) 中等职业教育的呼唤。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 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 迫切地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教育, 承担着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的职能。而现在, 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与企业老总的交流、对社会招聘信息的分析等, 让我们明显感觉到我们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人才规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的中职教育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这样, 我们的中职教育必须充分了解社会用工单位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

(3) 国外职业教育的借鉴。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之一, 就是采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发展,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形式:1) 美国的“合作教育”。所谓“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 是学生在复杂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两组, 一组在学校学习, 另一组去工厂工作, 一周后互换。这种模式被称为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2) 英国的“三明治”式教育。“三明治”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式上像“三明治”而得名。 (2) 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就是上述模式。“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训练和在学校学习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模式。学生既在学校学习, 又在企业学习, 学员具有双重身份, 培训也由两部分承担。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职业教育, 为我国实行校企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4) 学校成功教育的借鉴。中职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不仅有大量的国外的成功例子可以借鉴, 也有许多本国的、本省的、甚至本校的成功例子可以借鉴。我们学校的许多专业, 比如机电、数控、空中乘务、轻轨、汽车营销等专业, 在校企合作上都是比较成功的。这些专业的成功, 为我们学校外贸专业进一步实行校企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三、推动中职外贸专业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1) 调研社会需求, 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对2009年1月13日和2011年1月6日宁波外贸人才网上招聘信息的查看与统计发现, 宁波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前五位分别是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外贸采购员、单证员、外贸助理, 其中招聘中职毕业生的前五位分别是外贸跟单员、单证员、外贸采购员、外贸助理、外贸业务员。根据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 我们中职校就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 开发校本教材, 改革教学内容。国际贸易活动日新月异, 而我们学生所用的教材的更新较慢, 已无法满足企业实践工作的需要。我们不妨学习上海市外贸专业的课改, 调研外贸企业的各岗位工作人员的一月主要工作, 从而总结出社会所需外贸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工作技能与职业能力, 与企业联合, 共同研讨交流, 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与企业的需求, 开发校本教材,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样, 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符合地方的企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让我们的中职外贸专业的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3) 改变师资结构, 提高实践教学。改变现有的师资结构, 引进社会上在外贸工作上取得出色成绩的企业人才走进课堂教学, 同时也鼓励在校的外贸老师勇于实践, 在企业中任职, 这样学校的老师就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如江苏南通商贸学校, 40%的教师来自企业, 在企业中担任着要职或在校外自办企业。这样的师资结构, 让他们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实训更贴近企业的实践, 使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得到更好的统一。同时, 在不影响学校教学的前提下, 学校也鼓励老师们积极担任社会上的岗位, 让老师成为企业的报关员、单证员等, 允许老师在校外创办企业、事务所等, 并让这些企业、事务所成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

(4) 改变课程设置, 突出技能实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引发了进出口贸易商品政策的调整和贸易惯例的更新完善, 从而导致当前职业学校外贸专业的相当一部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因此, 我们中职外贸专业必须要改变课程设置, 让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 培养企业所需的外贸人才。在课程设置上, 不妨学习上海振华外经贸学校, 根据企业所需外贸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采用“基础课程 (所有外贸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核心课程 (外贸岗位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选修课程 (与岗位相关的一些知识与能力) ”方式, 来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实训。

(5) 运用校友资源, 深化校企合作。每所中职学校都有着丰富的校友资源, 许多校友都已成为行业的老总或骨干。学校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加深校企合作, 让这些校友们给学校的学弟学妹们提供校外实训, 这样可以使在校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同时, 学校也为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开展员工培训, 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如江苏南通商贸学校, 就是利用校友及其衍生出来的资源, 开展校企合作, 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高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J].河南教育, 2011 (3) .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5-11-14.

【中职外贸】推荐阅读:

中小外贸07-15

外贸市场07-16

外贸05-11

外贸危机06-01

外贸实务06-22

外贸影响06-24

山东外贸07-01

外贸出口07-02

外贸员工07-22

高职外贸08-03

上一篇:谐振单元下一篇:教学改革下计算机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