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外贸(精选4篇)
广西外贸 篇1
近年来, 世界各国相互间贸易不断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外贸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广西也凭借着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会展活动的契机, 努力拓展与东盟和世界各国的贸易与经济合作。然而, 在广西外贸发展的进程中, 我们发现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悄然出现, 那就是:资源趋向紧缺, 环境遭受破坏。这是长期以来, 在线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存在的普遍问题, 也是阻碍广西外贸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基于此, 本文将采用SWOT分析法, 研究广西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一、广西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分析
1. 外贸基础坚实
早在秦代, 秦始皇开凿广西兴安灵渠, 就开发了合浦港这一重要港口。到汉代, 汉武帝常派船队与东南亚各国进行丝绸、陶瓷、琉璃、玛瑙等商品的交易。到宋朝, 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海上商贸活动更为频繁, 尤其是与临边的越南, 互市贸易的量一直较大。清朝末期, 政府腐败, 很多边贸口岸沦为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区, 但口岸的开放却使广西的对外贸易量节节攀升, 广西的东兴口岸也成为了沟通中国与东盟各国甚至英、法、美等国与东南亚国家通商的重要口岸。建国后, 广西的外贸也随着国家外贸形势的逐步发展向前迈进。特别是2001年中国东盟正式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共识以来, 广西与东盟的贸易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2006年全年已达到18.2亿美元, 与2001年的4.2亿美元相比, 增长了4.3倍。2007年前三季度, 双边货物贸易总额为19.15亿美元, 预计全年将达到25亿美元, 同比增长36.8%左右。坚实的外贸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做好了有力的资本保障。
2. 自然资源丰富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既要发展经济, 也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而广西自身具有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就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比如: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鱼类资源有500多种, 虾蟹类220多种, 年捕捞量达90万吨以上;矿产种类繁多, 有石英砂、石膏、锰、钛等30多种;能源丰富, 探明石油储量5亿吨, 天然气350亿立方米, 潮汐能年发电量可达10.8亿千瓦时;农业资源富集, 水稻、玉米、甘蔗、剑麻、荔枝、龙眼、香蕉等产量大, 林业、中草药资源繁多;还有桂林山水、北海银滩、宁明花山、德天瀑布、十万大山等景色秀美的旅游资源。
3. 区位优势明显
广西是西部省区中惟一集沿海、沿边、沿江优势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它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 是中国通往东盟国家的前沿区域。就沿海而言, 钦、北、防三港与香港及东盟国家的重要港口的距离都较近 (其中北海港距香港港425海里, 钦州港距新加坡港1338海里, 防城港距越南海防港151海里, 距泰国曼谷港1439海里) ;就沿边而言, 广西有8个县 (市、区) 与越南接壤, 从凭祥友谊关到越南谅山市18公里, 到越南河内市180公里, 铁路、公路均可直达;就沿江而言, 西江纵横梧州、贵港等市, 运输能力仅次于长江, 下游的梧州是我国第六大内河港口, 距港、澳均为400公里左右。广西的区位优势为自身的外贸、经济发展, 尤其是交通运输等“无烟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人文环境良好
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广西外贸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首先, 广西是我国第三大侨乡, 有200多万侨民, 其中大部分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的侨民, 而东盟有4000多万华人, 他们是加强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纽带。相近的生活习俗, 相通的语言文字, 使得广西与邻近的东盟国家发展外贸时, 交流沟通非常便利。其次, 广西既是民族自治省区, 又是东部沿海和西部大开发省区, 特殊的位置使其获得了国家政策上的三重优惠, 在外贸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获得的鼓励措施良多。再次, 广西政府近年来非常关注可持续发展, 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打造了大量优质的平台, 如南宁市2006年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 ”, 2007年获“联合国人居奖”, 不仅证明了政府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更起到了示范效应, 让外贸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广西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分析
1. 外贸发展高能耗现象存在
近年来, 广西外贸的年增长速度十分迅猛, 2007年前三个季度, 外贸进出口总值66.70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3.1%, 增长速度居全国第十位, 但我们深入研究后发现, 其经济效益增长的背后, 高耗能现象一直非常严重。直到2006年, 广西的GDP能耗才出现四年来的首次下降, 比2005年下降了2.5%。这就意味着广西的经济增长、外贸增长是在走典型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 关注的更多的是数量上的增长, 忽略了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结构优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实现短期的增长, 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仍在不惜对森林、能源等资源无序开采和低效能利用, 承担着大量出口背后的高昂环境成本, 既没有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 更谈不上实现减少原料、物品回收、重新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 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当不利。
2. 外贸产业结构仍有欠缺
各国和地区外贸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 产业结构得当易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广西在2005年进行经济普查时就发现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原先的二、三、一产业结构转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 但在外贸领域, 以低端商品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占重要地位的情况仍明显存在。被称为“IT教父”的台湾宏基公司前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曾提出过一条著名的“微笑曲线”, 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品附加价值会不断向价值链的上游 (如:研究与开发、原材料采购、设计) 或下游 (如:品牌、物流) 转移, 而中间环节 (如:加工、组装、制造) 的附加值将减少。这就说明, 广西的外贸产业结构仍有欠缺, 要实现效益增加和可持续发展并重, 还应将发展的重点向第三产业和产品价值链的下游尽快转移。
3. 外贸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一项长期、系统化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但就目前而言, 广西的保障机制尚不够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西政府虽然很重视可持续发展, 也颁布了一些鼓励和限制的措施、条例, 但没有完全符合地方特色的政策法规, 而且, 在实施过程中, 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还不够, 没有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项目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高技术的支持, 广西在这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 引进的力度不够, 自主研发的力度也不够。三是大部分企业、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不清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重要意义, 或者认为这应该是国家关心的事, 与己无关, 高高挂起。
三、广西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分析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大环境的奠基作用
即将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坐拥18亿人口的消费市场, 随着双边《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的签订, 双边各层次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作为“桥头堡”的广西,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以自贸区大环境为契机, 完全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国际旅游业等“无烟工业”的条件。而且, 近年来, “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提出, 为广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外贸竞争力也奠定了良好基础。不少企业发现, 寻找新资源、开拓新市场的路子更广了, 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要素互补的可能性更大了, 走向国际市场、赢取利润最大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2.“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活动的拓展作用
自2003年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确定: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 广西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一方面, 广西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全面推动了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的进程, 另一方面, 广西可以通过各类会展活动, 更多地借鉴、学习其他国家、地区在外贸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经验, 同时引进其他国家一些循环发展项目, 加快环保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速度。另外, 由会展活动延展开的一些专业论坛, 也将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拓展作用。如2007年10月30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首届中国—东盟林业论坛, 与会官员、专家就推进中国与东盟在林业投资、商贸、科技合作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广西外贸从中获益匪浅。
3. 东盟国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的促进作用
自1999年以来, 广西与东盟的对外贸易量就一直居于广西外贸的首位, 东盟国家中有的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占较大优势, 有的是资源丰富的国家, 有的是劳动力廉价的国家, 大多与广西的互补性较强, 为广西发展外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 东盟国家不断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 努力实现政治环境稳定, 实行自由经济政策, 鼓励外商投资, 鼓励可持续发展, 例如:越南和文莱鼓励投资于基础设施薄弱的工业区, 希望最大限度实现长期有效增长;泰国鼓励外资向公共事业投资倾斜, 致力于为持续增长奠基;缅甸则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特别是在交通、能源等环保行业积极吸引外资。这就为广西企业联合东盟国家进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广西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分析
1. 知名度提高带来的负面效应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会展活动的召开, “联合国人居奖”的获得, 广西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固然为广西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大力发展跨国旅游业是好的, 但外来人口太多, 污水、废弃物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对生态环境将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再比如:大力发展外贸和跨国人才交流也很好, 但如果周边国家的人员因不同原因大量进入广西, 则不仅会对广西的就业造成负担, 还会对广西的基础设施有步骤的建设形成威胁。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如果广西在外贸增长中一味的依靠知名度无规律的发展, 只强调眼前利益, 必然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2. 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威胁
广西外贸的发展多需要与东盟国家合作,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 广西固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来自云南、广东的挑战也十分明显。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 拥有丰富的水电、煤炭、矿产、海洋资源, 近年来在海陆空交通通道建设、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投资持续增加;广东是发达省区, 地缘人缘、投资环境等整体经济优势十分突出, 目前更下大力度改变“增长不发展”的短视行为。除此之外, 经济发展迅速的越南、后发展国家缅甸、老挝、柬埔寨, 也都纷纷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正逐步制定政策, 禁止原有的无序开发资源的不良行为, 严格限制污染行业、企业的进入。这使得广西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体发展都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3. 各国提高“绿色壁垒”的冲击
在线型经济发展模式下, 我们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 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从整个国家来看, 我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从广西来看, 外贸、经济发展也在节节攀升。然而, 近年来, WTO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正致力于增列《蒙特利议定书》、《华盛顿公约》、《巴塞尔公约》等国际环保公约中的贸易制裁条款到新规则中, 这就意味着, 各国今后将在WTO框架下不断提高“绿色壁垒”, 而广西的外贸将遭受相应的冲击。广西近年向外出口的产品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今后如果不按WTO要求征收环保税赋, 出口商品价格低廉, 即有可能被指责为“生态倾销”;如征税, 出口商品价格将上涨, 比较优势将有一定程度的丧失。
五、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00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广西外贸现有的状况, 我们认为, 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 更要重视环境资源指标, 这就必须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实现外贸的永续发展。
1. 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一方面, 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模式, 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的体系中去, 引导企业、个人向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目标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经验表明, 从长远来看, 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广西必须从现在开始, 对将来的外贸发展做出合理规划, 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高效利用资源。另一方面, 政府要推动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规范外贸企业、产品和行为, 制定符合本地区特征的地方性法典, 配套订立相关政策条例, 对污染大气、水资源的企业、高能耗企业进行处罚, 鼓励环保型企业、循环发展型企业扎根广西。
2. 努力创造竞争优势, 占领区域高端市场
广西外贸基础坚实、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人文环境良好, 具有外贸发展的比较优势, 对外贸易的增长态势良好。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仅有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 尽快实现从静态的比较优势向动态的竞争优势转化。不容否认, 广西的外贸产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 倾向于加工制造业, 企业也大部分停留在生产经营低附加值产品的领域中, 没有长远规划、缺乏开拓创新能力等缺点十分明显。因此, 要创造竞争优势, 占领中国东盟的高端市场,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组建一些以对外贸易为主业, 兼有科技开发和综合服务等功能的国际化企业。还应该加强区域间合作, 合理延伸产业链, 开拓市场空间, 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利用机遇、迎接挑战,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前所述, 广西在推进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确实面临着大量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要善于利用机遇, 勇于迎接挑战。首先, 可以借“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会展契机, 引进国外的充裕资金, 尽量引导和鼓励资金流向建设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循环产业中去。其次, 在区域大发展的带动下, 转变观念, 向新加坡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居主导地位的国家学习, 引进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经验, 改进现有的农业和工业布局。再次, 要迎难而上, 正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威胁, 科学地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的产业, 通过政府扶持, 促使它们在现有和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从而带动整个广西实现外贸、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读本》[M]P7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出版
[2]莫晨宇:《广西发展通道经济的研究》[J].《东南亚纵横》, 2007年第9期
[3]姜国庆邱族铎《:后发展国家的丰富资源与循环经济》[J].《改革与战略》, 2007年第9期
[4]《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J].http://www.lwwzx.com, 2006年8月23日
广西外贸 篇2
一、外贸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困难
1.实 训 现 状
在外贸类高职院校的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 实训和实习是分别进行、被长期割裂的两个不同任务。对于实训, 许多外贸高职 院校的操 作是 : (1) 课堂实训 :当理论与 实务课程的理论知识讲完后, 给学生一些操作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完成课堂实训。 (2) 课程实训:当理论或实务课程讲授完毕后再开设一门操作课,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实训操作 (3 ) 综合实训 : 当所有课 程讲授完 毕后 , 给学生提 供一个毕业综合实训的机会, 让学生将在学校学习的各科知识通过综合实训融会贯通。例如, 为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设计一些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案例, 让学生模拟外贸实战, 包括公司成立、交易 磋商、签订 外贸合同 、履行合同 等所有国 际贸易实务环节。
2.校 内 实 训 的 困 难
不管是综合实训还是课程实训, 确实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体、形象、生动。通过案例, 对课本上一些松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但由于外贸类专业的实训案例设计存在一定困难, 许多真实场景比较抽象所以要设计一个完整的、合理的、符合现实要求的、涵盖多个知识点的案例并非易事。另外, 因为缺少真实场景做辅助参考, 案例因此显得生硬, 学生很难置身于案例发生的背景中探讨问题。
3.校 外 实 习的 困 难
对于校外实习, 许多外贸类高职院校的做法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或者说当学生将在校所有文化课程学习结束后, 要求学生离开学校到校外专业相同或相关的工作岗位上工作,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3年制的高职一般采取“2.5+0.5”模式 : 即前2年半时间在校学习文化课 , 最后半年外出实习。“2+1”模式:即前2年时间在校学习文化课程, 第3年外出实习。“1.5+1.5”的模式:即前1年半在校学习文化课, 后1年半外出实习。这三种模式都希望通过学生的在外实习,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然而, 外贸类高职生外出实习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因而实习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1) 客观条件决定外贸类企业不愿意也无法大批量接收外贸类实习生到企业实习。广西外贸类企业大多办公条件有限, 场地小, 部门不多, 需要的人员较少。基于这样的条件限制, 大部分学生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 只能进入与外贸不相关的企业或工作岗位实习, 甚至有些直接不实习, 找熟人加盖一个实习单位的公章, 应付了事。如此为了实习而实习的状况, 根本无法实现学校让学生外出实习的初衷。
(2) 由于实习学生分散在不同地区及企业 , 离开学校和老师的监管, 离开在校时相对稳定的以班级、宿舍等为单位的学习团队, 来到相对陌生的环境, 缺少学校纪律的约束, 处于“无政府”管理状态。一些自律性较差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 , “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的实习状 况也会影 响实习效果。
(3)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本身比较紧、学生层次相对比较低, 文化课结束后, 许多学生对文化课的掌握还不够好, 无法做到融会贯通, 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此外, 由于国家规定某些岗位要持证上岗, 而证书考取不容易, 并且最快也只能等学生毕业后, 才能颁发到学生手里, 使很多学生失去毕业上岗实习的机会。
二、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对外贸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1.“教 学 工 厂 ”概念 的 内涵
“教学工厂”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又一个先进办学理念 。该理念注重创建仿真的教学环境, 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引入学校具体的教学中, 让实际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南洋理工学院的学生第1年在校学习专业的基础课程。第2年操作各级校企项目, 通过项目学习专业知识。第3年真正进入工厂实习。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 学生毕业后就成为专业熟练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经过10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出一批批专业及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学生。该理念也逐渐成为南洋理工学院自身的特色, 并对其他院校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 我国许多学者围绕“教学工厂”理念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严中华 (2013) 认为教学工厂理念的核心是产、学、研的紧密合作。邓益民、韦林 (2011) 认为“教学工厂”能带来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学生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学校可为企业解决难题, 带来经济效益。张建亮 (2011) 认为“教学工厂”能将职业教育与企业有机融为一体, 是一种深层次的产学结合模式。梁汉昌 (2010) 认为“教学工厂”能调动学校内部各成功要素的潜在能量, 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 创建一个重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与企业化专业能力的开发的良好工作环境。张志明 (2010) 认为企业项目和研 发项目是 教学工厂 的重要载 体。周俊 朗、姜瑜 (2009) 把传统教室格局变为“教学工厂 ”, 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感受企业真实的生产氛围, 充分实现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的 “校企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教研合一”。 周新源 (2007) 认为“教学工厂”模式下学校按某一企业的要求和行会标准, 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强化学生的实训、实习环节, 最大限度地完善企业参与教育的校企合作样式。卢海 (2004) 认为就具体实施程序而言, “教学工厂”理念分为四个阶段:1学校吸收企业的技术、资金, 模拟企业环境;2学院予以学生项目安排, 以配合企业的需求;3学院致力于大型综合项目的开发和设计;4学院开发系列的专业技术中心, 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
2.“教学 工 厂 ”于 广 西 外 贸 类 高职院校实 践 教学的 启 示
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 笔者认为“仿真工厂”是工厂教学理念的“形”, 而实现“实践教学”的“工厂化”是工厂教学理念的“神”, 只有“形神兼备”才是真正的“工厂教学”。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训和实习。实训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将知识应用于将来的实习和工作之中; 实习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过程、步骤、要求, 毕业后更好地胜任工作。
实训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识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正确与否,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按照“教学工厂”理念的指导, 为学生创建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才能强化校内实训效果。而为学生创建仿真的工作环境, 除了提高师资水平外, 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重视新生的专业认知工作。
对许多学生而言, 高中到大学是一个质的跨越。大多数高职新生进校后都呈现出一种迷茫的状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一无所知, 对大学的教学方式无从适应, 对大学生活不知所措, 未来规划一片空白。这种迷茫的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 欠佳的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又直接影响后序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 从而影响学生高职3年的学习。因此, 当新生步入高职校门时, 就应请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 以专业教学作为班级的班主任或者学业导师, 长期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亲其师, 信其道,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此外, 组织学生到诸如海关或外贸公司等地实地考察, 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工作环境, 激发学习热情, 更直观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
(2) 课程体系设立与教学方案必须符合“工厂教学”理念 。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因而,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学校教学的课程体系应结合“工厂教学”理念, 与社会需要、市场需求接轨。学校应经常与企业联系, 多和企业及有关行业探讨课程体系的设立, 到企业一线多做调研。培养人才应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严格执行。课堂上的教学案例应丰富, 并及时更新, 适应最新的形势需要。
(3)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课程体系设立和课程案例设置得再好 , 没有仿真 的实训基地的配合, 课本也是呆板的, 案例也是死的。而组织学生外出 实习实训 , 出于安全 、经费等方 面的原因 , 不可能随时随地做到。 因而, 基于“工厂教学”理念的指导, 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合理运用真正达到仿真效果的校内实 训基地 , 比安排学 生进行流 于形式的 校外“一日 游”的实训效果要好。为了加大仿真力度, 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引进企业的 工作流程 、工作规范 、工作场景 等 , 不能仅仅 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机房。这样的校内实训基地必将成为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纽带。一方面, 企业的新案例可以不断补充进来, 丰富实践教学的案例和素材。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借助这个实训平台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使校企达到双赢的合作效果。
(4) 引入校外项目 , 组织学生实训。
“教学工厂”要真正运作起来 , 必然要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师资、学生资源、校内实训基地等资源合理配置, 并加以有效利用, 引进企业实际发生的案例, 让学生以企业顾问等身份为企业实际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 不但为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 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不再形同虚设, 实践教学目的也能因此达到。
(5) 不断探索“校政行企”合作模式 。
高职院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的发展非常依赖社会这片肥沃的土壤。“教学工厂”的理念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连接在一起, 能给高职和企业带来相应的效益。“校政行企”合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只有多角度、多手段、多方位、多途径思考外贸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问题, 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校政行企”合作模式, 必将达到“八方效应”、“四方发展”、“双赢“和 “多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严中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解读[A].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12.9.11.
[2]张志明.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体认及思考[J].职教通讯, 2011.6.
[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室变身“教学工厂”.资料来源:http://lwwfx.blog.163.com/blog/static/9199643320112241106235/
[4]周新源.教学工厂: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
[5]刘燎原.关于”教学工厂”理念与实践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 2011.5.
广西外贸 篇3
一、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外贸出口理论的演变
广西外贸出口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时间的快速扩张之后, 呈现出曲折发展之势。广西对外贸易理论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理论发展基本上一致, 可大致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87年) , 重点是改革微观经营机制, 通过放权、实行外汇留成等激励外贸企业出口积极性。这个时期主要是应用和实践比较优势理论。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一国应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是,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理论, 发展中国家根据该理论开展国际贸易, 将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永远无法赶超发达国家。
第二阶段 (1988~1993年) , 重点是改革外汇资源配置制度, 实行汇率双轨制, 取消出口补贴。这个时期主要是应用和实践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赶超战略理论。
“赶超”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 其实质是指后进国在经济起飞后的经济增长时期, 以不平衡的经济跳跃式发展为特征的经济超常规增长过程。具体表现在超常规的经济增长速度、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转换和高效益的产出增长率。
第三阶段 (1994年以来) , 重点是改革宏观政策环境里的汇率, 取消汇率双轨制, 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时期主要是引入和发展竞争优势理论。
面对比较优势战略的天生缺陷, 一些国家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政策依据开展对外贸易,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一国的产业政策应注重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重点扶持目前也许不具有比较优势, 但具有潜在竞争优势, 并且对其他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
我国成功地利用比较优势战略, 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 低成本劳动的优势受到影响, 同时遭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将竞争优势作为对外贸易战略的出发点, 能使我国从贸易获利的能力得到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突破了外贸垄断, 逐步接受市场竞争的理念;突破了国有外贸公司政企不分, 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突破了外贸的单一经营, 逐步形成了多种经营的局面;突破了单纯商品贸易, 形成商品贸易为主、海外投资为辅的外贸模式;突破引进外资上的“卖国论”, 形成了较有系统的外资理论;突破了“无债论”, 形成完整的外债论。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竞争力影响的理论探讨
传统跨国投资理论认为,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 (地区) 经济起着一种有力的促进作用, 合理地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够直接帮助东道国 (地区) 弥补资金缺口, 而且能够提高资本形成质量、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升级, 间接地促进该国 (地区) 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东道国 (地区) 来说, 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 (地区) 来说, 积极地吸引外国资本来本国 (地区) 投资, 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增强本国 (地区) 出口竞争力。
目前尚无系统、全面与权威的理论来阐述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但有关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均可以用作本文的理论解释和支持。这包括:
(一) 垄断优势理论———垄断竞争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的保证
垄断优势理论是一种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 依据企业特定垄断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根据垄断优势理论分析, 广西的立足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外商投资的这些垄断优势, 来带动本地产业的发展, 让优势也“外溢”, 从而带动广西出口竞争力的发展, 同时指出了由于外资的行业垄断, 造成了许多技术、管理等并不能真正“外溢”。
(二) 小岛清模型———流入出口部门的FDI有贸易创造效应
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了FDI与国际贸易互补效应的模型, 他指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有三种类型: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成本导向型。外商投资在桂的投资动机, 大多数是东部的外商投资的西部转移, 看重的不仅仅是广西低廉的资源、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更是以此带来的我国整个国家的大市场。
(三) 内部化理论——内部化能否得到充分执行决定
FDI对东道国 (地区) 的经济效应内部化理论最初由巴克莱提出, 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 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 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广西利用FDI加快出口发展的过程, 实质上也是跨国公司内部化的过程。在一些广西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比如造纸、制糖等, 应多吸引外资以各种形式参与, 在FDI企业内部化进程中, 广西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产业链, 内部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并充分学习FDI企业的管理、技术等。
(四)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竞争力决定于OLI三种特定优势及其不同组合
跨国公司问题专家邓宁在《国际生产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将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加以结合, 提出了OLI模式。目前广西的外商投资具有一定的OLI优势的组合, 但并不强。要发挥这种组合的优势, 不仅仅是外商企业自身的发展, 更要克服以往引资的不足, 引导外资根据自身特点的OLI进行投资, 从而间接提升广西出口竞争力。
(五)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产品的生命阶段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原因
美国雷蒙德·弗农教授提出用产品生命周期规律来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形成期、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目前,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投资基本上属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标准化产品, 而广西的外商直接投资, 则是在东部地区的产品生命周期中再次“标准化”的产品, 这类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 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广西目前要改变现状, 在不断吸引产品生命周期中技术含量高的标准化产品的同时, 应更加注意吸引产品生命周期中“新产品形成期”、“成熟期产品”, 吸引更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外资。只有这样, 广西出口竞争力才能有质的提高, 而不是陷入贫困化增长的怪圈。
(六)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用钻石模型来分析一国的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将企业竞争优势的概念应用到国家层次, 探讨一个国家如何能建立起它的竞争优势。他认为, 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五个基本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除此之外, 还有两个辅助因素, 即机遇和政府作用。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来看, 目前广西的出口竞争力并不强。
三、FDI对广西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机制
近几年广西利用外资持续低水平徘徊, 引进的外资质量偏低, 这种状况与广西所拥有的良好区位优势, 以及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各种机遇叠加等良好的外部条件很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有:广西毗邻外商投资的重点区域, 但未能很好地找到与外商投资的契合点;引进的外资大项目少, 产业配套能力弱, 与工业特别是支柱工业结合不够紧密, 未能形成核心产业群;外商投资重点区域不明确, 区域集中度不够, 未能形成核心城市群;投资硬环境成本不低, 软环境不规范, 外资入桂经营成本高;良好的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优惠的政策未能有效落实, 多次失去扩大利用外资的机遇;招商引资方式欠灵活, 效果不佳等。
从理论上说, 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出口竞争力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如果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得合理, 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将会增强东道国出口竞争力;反过来, 如果东道国出口竞争力提升了, 那么贸易就会增长, 该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全球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这将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东道国。近年来, 广西出口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功不可没。外商直接投资至少通过以下效应促进了广西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一) 资金补给效应
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 广西一直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窘境, 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 增加了广西可用于投资的储蓄, 有利于弥补现存的储蓄缺口, 改善了广西的资金情况, 直接形成了生产能力, 从而使广西已具有的劳动力优势从隐性转变为显性, 并在出口行业中显现出来。这极大地发挥了广西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使广西出口的产品获得了低于世界同类产品的劳动力成本, 从某种层面上提升了广西的出口竞争力。虽然近年来国内投资和区内资金日益充裕, 但是总体而言广西还是一个资金缺乏的地区, 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需求还很大, 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补给效应在广西还很大。
(二) 出口引擎效应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般认为其主要取决于东道国的贸易战略, 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 如果其出口战略中主要倾向于出口导向型政策, 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该国出口的带动作用将非常明显。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全球经营的跨国公司, 它们在统一的全球战略指导下, 在世界各地分别设有采购中心、生产中心、营销中心, 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资源、劳动力成本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往往吸引了大批上游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 这直接扩大了东道国当地的出口。同时,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一般情况下往往不能独占整个产业链;因此, 它需要当地的很多企业也参与到它们的全球产业链之中, 通过前后关联效应也带动了东道国本土企业的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出口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引擎, 有了它的带动, 东道国出口产业变得更富活力。
(三) 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效应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广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与区内的关联企业合作, 设立研发 (R&D) 机构, 对当地员工培训以及与区内企业竞争等途径对广西产生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 进而逐步提高广西企业的出口竞争力。通过外商投资企业与区内企业建立前后向关联, 区内企业将参与到外商投资企业, 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产业链中, 借鉴其先进的质量体系和生产工艺, 并逐步提高自身的生产工艺和水平。尽管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并没有在桂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 但跨国公司在广东、香港等地设立的R&D机构, 直接将世界先进的技术带入当地, 从而辐射到广西,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西科技水平的提高。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多种培训培养出来的大量国际化人才也可以为区内企业所用, 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还表现在通过技术竞争, 能够产生较好的“鲶鱼效应” (1) 。通常它们都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 在自由市场环境下, 区内企业要获得生存, 只有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 结构升级效应
通常情况下, 外商直接投资会选择东道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行业和部门进行投资, 使之成为显性的比较优势部门;而东道国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实现技术升级以后, 推动一些重点行业的技术升级换代, 并做出相应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同时带动其他一些行业的发展, 实现整体产业竞争水平的提高, 增强该国或地区的出口竞争力, 这需要与东道国当地的环境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有些国家或地区借助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带动当地的出口竞争力提升, 如马来西亚、印度和香港;有些则不能。广西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都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广西出口的产品目前仍有很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 竞争催化效应
竞争催化效应, 即鲶鱼效应。随着外资流入广西, 不仅仅起到了上面所提到的资金补给、出口引擎、技术溢出、产业升级等效应, 更重要的是, 它是广西出口竞争的一个催化效应。广西企业制度和经营方式由于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行业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全行业普遍粗放经营, 对新技术、新理念接受慢, 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掌握时机的能力不强。行业组织度低, 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大企业不够大, 小企业不够精, 企业间、区域间相互协作配套不紧密, 缺少产业竞争力的内在活力, 团队实力不强。面对雄厚资金、先进的技术、高效率管理的外资企业, 广西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 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放在改进、更新自己的产品技术、质量、服务等上。外资的进入, 起到了“鲶鱼”的效应, 适当加剧了竞争, 有良性催化剂的作用。前提是要求政府建立良好的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机制和政策。
因此, 从理论上说, 只要广西具备了良好的配套条件,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引擎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竞争催化效应来提升出口竞争力是可行的。我们相信, 随着广西经济的持续增长、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在桂FDI的质与量将不断增长, 最终形成FDI和区内企业内外两种资源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发掘FDI的潜力, FDI对广西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江小娟, 杨圣明, 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陈飞翔, 王溪若, 郭英.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与政府选择[J].财贸经济, 2004, (9) .
[3]陈泽星.衡量标杆——中国各地区吸收FDI的潜力和业绩分析[J].国际贸易, 2004, (11) .
[4]逢增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和演变[J].经济评论, 2004, (1) .
[5]李欣广.理性思维:国际贸易理论的探索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广西外贸 篇4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 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是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指引员工前进的明灯, 需要每位员工去继承和发扬。
据有关权威资料显示, 2012年广西外贸进出口创历史新高, 实现进出口总值294.7亿美元, 增长26.2%, 增速居全国第6位。进出口和出口规模均列全国第18位, 进口规模列全国第16位;在西部12省区市中, 进出口和进口规模居四川和重庆之后, 继续排名第3。2012年广西外贸进出口一般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边境小额贸易出口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主动力, 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最高的特点。
外贸公司更需要企业文化。外贸公司是联系国外客户与国内客户的桥梁, 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就会判错自己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企业文化不是口号, 不是包装, 是经由时间的延续, 企业的行事风格及外在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他必须经过许多历练而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方式。所以, 无法操之过急,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二、自上而下, 从领导者开始建设
企业领导要身先示范地带动企业全员参与进来, 做企业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推动者。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职场文化:欧美企业重视个性, 所以轻松的人性化管理细节随处可见;日韩企业等级制度分明, 人人要学会谦逊礼貌。而中国的又如何呢?现在的外贸公司多数是私人所有的中小企业, 企业文化代表一家公司的形象, 要人性化管理。自然包括, 现代规范化的企业管理者有责任去改进私营中小企业文化的匮乏的弊端。发挥文化因素在团队中的隐性作用。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非常重要。外贸企业的文化由于和国外客人打交道的时间较早, 影响更深, 尤其在目前国家进行机制改革, 外贸行业办公出现了SOHO, 有了INTERNET, 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外贸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后勤为前方做好一切服务, 业务员为客人做好一切服务, 老总为大家做好一切服务。服务产生人情味, 服务产生感情。正如毛主席所说:“一切为人民服务”。
三、目标明确, 丰富内容提高层次
企业文化建设得内涵是丰富多彩的, 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在实际的操作中绝不可偏废。核心层的精神文化是具有持久动力独特的内核, 尤为重要。一个创业初期的企业在“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中, 从业者们具备勇闯肯干的“狼性”精神是有益的, 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当企业渐渐步入了发展平稳阶段时, 选择“羊”作为企业文化图腾便能够更加有利于巩固团队和塑造亲切、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在中国, 在高速发展的短短的这十几年内, 与其讨论中国人所刚刚意识到的个性化的不官僚的企业文化, 不如说是中国老板的个性文化。一个老板的个人素质决定了整个企业的素质, 决定了公司的文化。国内的大公司固然有他深厚的企业文化, 但是曾经的社会主义环境铸造了他的文化。当然与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企业文化有着质上的差距。如今我们要的是在自由环境下所造就一种特有文化。主要是企业竞争力的问题, 层次不一样的话, 双方都不会得到满足, 现在关键是我们国内的竞争力的问题, 到时你这个企业达到和国外客商的同一层次的话, 你就不会说客户难找, 国外客人也不会说国内供应商难找, 双方就会进入一种共同的战线上。
四、拿来主义, 创新企业文化体系
鲁迅先生说过:拿来主义, 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创新方法。建设企业文化, 应在吸收本土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 吸纳世界优秀文化精髓融会贯通, 创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海尔集团是我们小有名气的高新企业, 企业精神始终和时代潮流相结合。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 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 再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 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到“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开拓国际市场的理念;从“用户永远是对的”服务观到“只有淡季的思想, 没有淡季的市场”的市场观念, 海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新的理念。
五、刚柔并济, 构建弹性管理模式
企业刚性文化有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等。它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 确定工作的最低标准和绩效红线。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公司, 一直奉行铁腕式管理方式, 带来很不错的绩效。不久前, 人力资源部招来了两个科班出身的MBA, .他们带来了民主管理理念, 推行合作共赢的管理模式, 废除了以前的企业管理制度。比如说绩效考核必须举行听证会, 而且部门经理和员工要互相进行考核。可是, 后来这种“无为之治”的方法酿成了不良后果, 公司从生产到销售, 从物流到财务处于一种人人浮于事的状态。最后, 新政宣布失败, 新来的MBA也招架不住, 灰溜溜的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