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经济

2024-09-30

广西经济(精选12篇)

广西经济 篇1

一、研究综述

随着CAFTA的成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的发展已成为承接广西各个产业发展的重心和商贸物流发展的基地,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是转变和优化广西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引擎,在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和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对于提升广西国民经济的质量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广西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北部湾港主要包括钦州港、北海港和防城港,该区域港湾岸线分布独特,有重点、分层次,可以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广西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在CAFTA条件下,研究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Patton DJ和Morgan FW等人已经研究得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港口物流的发展[1,2]。蔡海亚,谢守红(2016)指出物流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3]。聂正彦等(2015)论证得出物流对腹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4];岑丽阳(2010)指出,广西港口物流的发展与产业集群经济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度[5];潘旭阳(2011)认为,港口物流的新信息发展平台影响港口区域经济的发展[6]。王景敏(2012),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依赖于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7]。学者们从多层面分析了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很少学者能从联立方程模型的角度分析物流发展对经济的影响,而本文重点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分析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对广西经济的影响,同时广西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且双方之间的关联度极强,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二、模型的构建

为了深入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发展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广西北部湾的港口吞吐量作为主要的变量进行分析,其中代表广西经济发展指标的主要分析变量有广西GDP、广西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等。模型采用联立方程的模式,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关联程度,模型如下:

数据选取2000年-2013年,全部取自于2000-2013年的《广西统计年鉴》。

其中,Xt表示t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万吨),由于港口总的生产能力可以通过港口货物吞吐量表示出来,因此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发展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广西北部湾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发展水平反映出来。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主要包括钦州、北海和防城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主要是这三个港口的吞吐量,以上三个港口吞吐量反映了广西北部湾港口总的吞吐能力,代表广西北部湾港口港口物流的发展,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广西北部湾港口吞吐量的发展水平反映出广西北部湾港口港口物流的发展,Xt值越大,表示广西北部湾港口的吞吐量越大,北部湾港口的物流发展越好。

广西GDPt代表t年广西的生产总值(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西总体经济发展状况,是反映广西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Yt表示t年广西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亿元),从进出口贸易角度反映广西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物流的发展来分析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对广西经济的影响。G1t、G2t和G3t分别表示广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亿元),这三个变量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总和起来又构成了GDP,因此,从这三个角度分析广西经济的发展水平,更能比较全面地体现不同的结构水平上广西经济的发展状况,模型中构建他们与广西北部湾港口的吞吐量的关系,是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来分析对它们三者的影响,从而分析物流发展对这三个层面经济的影响,进而更深入的分析对广西经济的影响。

a1表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对广西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系数。b1表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对广西GDP的影响系数,b2表示前期广西GDP对当期广西GDP产生的影响系数;d1表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影响广西的GDP的同时,广西GDP反过来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产生的影响系数,反映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和广西的GDP存在相互的制约关系。g1、h1和x1分别表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分别对广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产生的影响系数,进一步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发展对广西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模型的六个方程中,我们都采用了对数的形式,这是因为时间序列数据容易产生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采用对数可以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方程(1)表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对广西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反映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发展的间接作用,进而对广西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方程(2)反映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和前期广西GDP对当期广西GDP的影响。此方程重点突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化对广西GDP的影响,进一步推导出广西北部湾物流变动对广西GDP的影响;将方程(3)与方程(1)及方程(2)比较发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化和广西GDP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广西GDP的变动可以通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动反映出来,反过来,广西GDP又影响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同时影响广西北部湾物流的变动发展;方程(4)、(5)和(6)表明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可以通过港口吞吐量的变动对广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生的影响,全面翔实地论证了物流发展对广西GDP及广西经济的影响。

三、模型的计量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联立方程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结构方程,该方法是对联立方程的全部结构方程同时进行估计。因此,不仅考虑到整个模型系统中各个结构参数,而且考虑到了变量之间和方程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利用了模型的全部信息(包括方程间的相互信息),并且系统估计方法得到的参数具有良好的统计特性。

1.ADF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非稳定性可能产生的伪回归现象,本文首先检验各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

注:d1()和d2()分别表示该序列的一阶和二阶差分形式。检验形式中的C表示带有常数项,t表示带有趋势项,k表示采用的滞后阶数,根据A-IC最优信息准则确定。当ADF检验值的绝对值超过10%临界值的绝对值时,则拒绝虚拟假设,表明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表1可以看出,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所有的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他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大部分已经变得平稳,只是还有GDP和Y3非平稳,经过二阶差分后GDP和Y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因此,本文下面将进一步采用协整检验方法来考查模型中的经济变量的长期协整关系。

2.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表2可以看出,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模型残差都是平稳的,说明模型中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3.模型回归结果

方程估计结果如下:

根据六个方程模型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中所有参数都具有较强的显著性,六个方程中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即:值都大于0.9,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并说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联度高。

模型结果分析可发现如下规律特征:

第一,从方程(1)可发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对广西进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会使广西进出口贸易增加1.0272%。因此,在CAFTA条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物流的发展对广西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具有很大地促进作用,北部湾港口吞吐量大小与广西北部湾对应的港口城市的进出口总额有极强的关联度,尤其是面对东盟十国的出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物流得以可持续发展,并且进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升级,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步过度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逐步过渡到工业制成品,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且竞争趋势也在逐年递增。

第二,从方程(2)可以看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和前期广西GDP对当期广西GDP的影响都存在正相关关系,港口货物的吞吐量增加可促进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增长,广西GDP越大,广西北部湾集装箱货物吞吐量越快。首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广西GDP将会增加0.2468%,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的同时,广西GDP随之增加,对GDP增长贡献度比较大的除了进出口贸易外,还有投资与消费等方面。在CAFTA条件下,加之西部大开发的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国内外对广西的投资会逐渐增加,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将随之逐步提高;其次,前期广西GDP每增加1%,广西当期GDP则会增加0.6932%,表明广西GDP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效应。

第三,从方程(3)考虑,并且对照方程(2)可以看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动与广西GDP增长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广西GDP将会增加0.2468%,反过来,广西GDP每增加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也会增加1.0272%。同时,说明CAFTA形成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广西北部湾物流的大幅度增加。物流的发展通过铁路、公路、海路和航空四个主要方面表现出来,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广西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上,网上消费急剧增长,带来了物流的迅速发展。2013年北部湾货运总量达到151155万吨,约为2000年货运总量的5倍,其中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货运量分别为6916万吨、124677万吨、19549万吨和12.9万吨,分别占广西北部湾货运总量的4.6%,82.5%、12.9%和0.008%。

第四,从方程(4)、(5)和(6)可发现,首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动不仅与三产业都呈现正向关系,而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动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广西第二产业就增长0.9349%,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0.5995%和0.7029%,这说明广西北部湾物流的发展在CAFTA条件下,大幅度影响着第二产业的发展,从2000年的732.7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6863.04亿元,年均增幅达到8.36%。第二产业的工业和建筑业最近十几年可以说是发展迅猛,在2000年-2013年这13年间增长迅速,年均增幅分别为8.39%和8.25%,同时也带动了广西北部湾物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其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吞吐量的变动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又大于第一产业的影响,第三产业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和住宿等行业,广西北部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为显著。由此可见,在CAFTA条件下,广西北部湾物流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直接带动广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总之,在CAFTA条件下,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迅速发展是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一方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及各部门和各地区间实现有效联系的纽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协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影响着广西经济的发展。港口物流发展不仅能够推动广西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广西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联动扩散作用,因为港口物流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运作会促进临港工业的形成和扩展,进而带动与临港工业相关的贸易、保险、金融、法律等高层次服务业的聚集。首先,影响到广西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提升广西产业机构的升级,面对东盟十国,出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促进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影响到广西的GDP,除了进出口之外,还表现在消费和投资等各个方面,在国家招商引资政策条件下,广西北部湾吸引大量外资进行发展,建立多个工业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北部湾港口城市之间和产业之间都能够形成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着北部湾物流业的发展,将为广西北部湾港港口物流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撑和空间保障。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并经实证分析,发现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与经济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港口物流对于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因此,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可促进工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双方起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作用,从而快速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别是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个港口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建设港区联动发展的集疏运体系,增强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港区联动模式主要依赖于钦州港保税区的设立,而在CAFTA条件下,钦州港保税区的许多优惠政策已经覆盖到整个北部湾港区。因此,钦州港可以充分利用并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钦州港的港口优势,实现港口经济与保税区经济彼此依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利益发展共同体,拓展并提升钦州港保税区和港口的多层次、多渠道功能,努力实现港区功能对接,充分发挥港区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一体化协同机制,同时紧紧围绕保税物流发展核心,强化钦州保税区发展的四大功能,即: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等四个方面,努力增强保税区物流发展的辐射功能,形成港区联动的良好态势。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不仅只是注重港口物流建设,面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不仅要把港口的建设和各产业功能之间的互动调动起来,而且要把港口功能辐射到腹地经济的作用发挥起来,达到实现产业结构的梯次转移,尤其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转移方面,主要依托于港口城市与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部门,达到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间的共同协调发展,建立与现代物流合理配套的立体化集疏运体系及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

(二)大力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临港工业,实现港口经济产业化发展

在CAFTA条件下,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个港口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港口临港工业、旅游交通运输业等都已经获得了快速发展,大型的石化、冶金、旅游、交通、能源和造纸等项目纷纷落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城市群,将极大地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建设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北部湾港口临港工业在新政策条件下,产业集聚发展对广西经济具有极强的拉动作用。临港工业的良好发展不仅能够壮大临港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港口投资的风险,对港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推动作用。首先,必须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快速延伸发展的有利契机,科学有效规划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布局,发展北部湾港口的海洋科技、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一系列战略性临港新兴产业;其次,加快建设港口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工业园区产业的聚集,创建规模化、特色化的运营方式,加快实现广西北部湾港口临港产业的集群与集聚,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的集群和聚集,增强广西北部湾临港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最终实现广西北部湾各个港口城市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三)构建北部湾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建设

构建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广西各沿海城市在物流各方面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而且可以大力促进电子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将港口物流对应的产业链与第三方物流进行资源整合。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需要大力开展港口的信息港建设,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形成“智能港口”(装卸、资本运作、物流与服务结合一体)的信息化现代物流,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等科技创新手段,对港口物流的全过程实现科学化经营管理。通过现代物流的数字化系统集成完成流程操作,提升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经济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广西港口物流方面的高级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相对比较紧缺,因此需要进行人事改革,改变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通过与广西各高校联手进行培养本土化、高素质的国际型的高级港口物流人才,进而提升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首先,要鼓励高校按照广西沿海港口物流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港口物流专业课程;其次,要引导物流行业组织参与广西北部湾港口国际型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有条理分层次的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同时还要引导广西各个职业培训机构对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资质教育,从而提高整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国际型物流人才队伍和水平,为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Patton DJ.General Cargo Hinterl and of New York,Philadelphia,Baltimore and New Orleans.Annals of the AAG,1958.

[2]Morgan FW.Port and Harbor.London.Hutehion Press,1958.

[3]蔡海亚,谢守红.长江三角洲物流发展及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4]聂正彦,李帅.物流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2015,(10).

[5]岑丽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与产业集群发展关联度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6]潘旭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港口物流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工作研究,2011.

[7]王景敏.港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2,(4).

广西经济 篇2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

根据省政协党组2011工作要点安排,确定十届二十一次常委会以“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有关问题”为中心议题进行协商议政。为学习借鉴外省经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门组成考察组,在王乃静副主席的带领下,于5月16日-21日,就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工作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学习考察。在桂期间,考察组一行先后了解了广西省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考察了北部湾经济区[1]开放开发情况和中国-东盟自贸区[2]建设发展情况,学习了他们统筹海陆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做法

广西针对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充分利用广西区位、资源、环境和政策优势,突出广西经济和产业特色,紧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机遇,坚持以对外经贸合作带动海陆联动发展,以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为龙头,广西-东盟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广西日渐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对外合作交流信息中心、中国-东盟自贸区交流合作平台及产业协作基地。

(一)广泛运用各种渠道争取中央支持,形成了系统的扶持政策体系。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与东盟国家兼具陆路和海上通道,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广西站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沿海区域布局、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做出了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目标是将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大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广西高度重视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对区域经济的重大推动作用,广泛运用各种渠道,向上反映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西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沿海新的一极;10月,温家宝总理指出,广西要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将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与泛北部湾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篇大文章、大战略;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广西打造成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在原有的沿海开放、民族自治、边境地区开放等系列优惠政策基础上,再获一系列重大支持,区域重大战略复合、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多重优惠政策叠加,区位优势成功转化为系统的政策优势。

(二)统筹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北部湾开发开放水平。广西在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探索和实践中,充分运用区域一体化战略,减少内耗、增强整体发展能力,积累了成熟有效的运作经验。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成立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由副主席任办公室主任,赋予其制定实施规划、项目管理、路港管理、筹集和使用专项资金、提出政策措施等五大职能,成为权威的、强势的执行机构,统筹管理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事宜。二是强化一体化发展平台。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港务公司,按“组合港”统一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防城港定位枢纽港,北海港定位国际商贸旅游港,钦州港定位临海重化工业港;建立沿海岸线使用联合审批制度,通

过岸线审批、资金补助科学使用和保护岸线资源;建立广西北部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银行,作为区属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实体,对经营性项目和资产进行统一开发、滚动发展。三是打造交通一体化格局。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铁路32.2公里、道路222公里,新建和改造铁路2500公里,完善连接北部湾经济区内外的综合交通网络主骨架,构建通往周边和东盟国家的快速运输通道,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已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实现与东盟铁路网“三纵三横”对接。四是加快产业发展一体化。立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挥港口带动作用,找准区内各市产业和资源优势,坚持产业连接与差异化发展,合理布局区内产业。如桂北的林业资源成为北海林浆纸一体化的原料基地,加工后直接经北海港出口国外;钦州依托港口,重点发展石化、钢铁产业,总投资300亿元,建设1000万吨炼油和两个千万吨钢铁项目;北海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基地建设,中国电子集团深圳基地整体搬迁北海。五是建立综合保税物流体系。大力推进以钦州、凭祥保税港区和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拓展北海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形成了西南地区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通关最便利、功能最完善的综合保税物流体系。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北部湾经济区从一个西部边陲地区,发展成为区域协作发展的典型和多区域合作的中心,2005年-2010年区域GDP从1179亿元增加到3021亿元,年均增长16.3%,成为广西开放发展的龙头。

(三)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稳步推进广西-东盟经贸合作。广西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这一重大机遇,提出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加快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精心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平台,率先建设成为带动西部、面向东盟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一是建立经贸合作与对话谈判机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和主席任组长的广西与东盟开放合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东盟的对话交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方专家组和联合专家组、中方秘书处先后于2008年、2009年成立,形成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关于加快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行动建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5届,并于2010年初举办了一次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连续成功举办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贸易成交额98.8亿美元,签约国际合作项目投资额417亿元,签约国内合作项目投资额4028亿元,成为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合作平台。二是积极推进次区域合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广西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的意见》,围绕双方共同关注的互联互通、共同市场建设、产业合作等方面制定了与东盟合作《行动计划》,与越南、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泛北国家相继签署经贸或专业合作协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3]、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4]、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和中越“两廊一圈”[5]经济合作取得初步成果。截止2010年,东盟在广西企业累计达475家,合同外资金额23.7亿美元;广西对东盟投资项目185个,合同投资额5.85亿美元。三是大力推动与东盟互通互联。广西抢抓机遇,利用中国向东盟提供的150亿美元信贷资金和100亿美元“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不断完善交通、口岸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已投入运营,2010年还新建续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个,广西北部湾海、陆、空交通联结,港口、工业区及物流园区联动,形成了大对接、大融合、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对接东盟、大进大出的格局基本形成。四是不断完善对东盟开放合作平台。广西积极推动设立中国-东盟贸易投资促进中心,积极构建新的开放平台,并探索从贸易合作向跨境经济合作区[6]等多领域合作延伸,在印尼设立了集加工仓储贸易为一

体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积极推进中越凭祥-同登、东兴-芒街、龙邦-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并推动成立联合管理机构。目前凭祥综合保税区作为中方项目先行区已先期封关运作,越南政府也已批准设立同登口岸经济区。2010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65.26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四是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高层次规划发展海洋经济。广西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仅为570亿元,第一产业占48%,与广东、浙江等海洋经济大省相比,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一次产业比重过大。广西基于这一实际,突出科学发展、用好后发优势,坚持海陆统筹,立足自身有色金属和能源资源优势,以陆域为支撑,港口为依托,调整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以钢铁、冶金、石化为重点的临海大产业,建设以港口海运为先导、海洋渔业为基础、港口工业为支柱、海洋生物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布局临海工业。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和广西资源优势,打造临海生态环保型重化工业带,坚持集群化发展,初步形成以钦州、北海千亿元石化产业集群为重点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南宁铝加工核心区、防城港钢铁和金川有色金属冶炼项目为龙头的千亿元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以北海、南宁“北部湾硅谷”为主导的千亿元电子产业集群,预计到“十二五”末,整体工业产值达6000亿元。二是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及配套产业。定位于服务广西临海工业快速发展,辐射西南、华南、中南乃至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以建设大型组合港为目标,加快广西北部湾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深水航道及配套建设,发展集装箱及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争取到2015年北部湾港吞吐能力达3.36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超100个。并积极发展沿海修造船等配套产业,争取到2020年,形成修船20万吨级、造船10万吨级的大型修造船基地。三是统筹协调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广西在发展海洋经济中,注重以桂西、桂北的丰富矿藏和土地资源支撑临海工业,突出以港口为依托规划发展内陆产业,规划建设了南宁-广州、南宁-柳州、钦州-崇左、玉林-铁山港等高等级公路和铁路,连接北部湾经济区与广西内陆,推动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四是传统与新兴海洋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推广微冷、超低温制冷等保鲜加工技术,建设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提升传统海洋渔业经营效益。另一方面走引进-吸收-创新之路,加大海洋生物科技及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工程,并积极利用相关技术,培养优质高效养殖品种,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

二、启示和建议

广西在发展海洋经济、推动重点区域开发开放以及对外合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我省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很好的启示。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形成推动区域合作的战略思想体系。我省北接京津唐、西邻中原经济区、南临长三角,与东北重工业基地隔渤海海峡相望,与日韩一衣带水,既有西南北三向贯通的陆路大通道,又有跨渤海、东海、南海乃至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可以说区位优势非常优越。应加强对我省区域定位特别是半岛地区定位的系统研究,既在宏观层面上提出大区域合作的战略,也要在微观层面上研究制定城市乃至县域、产业与他国、他省以及临近地市的合作计划,并努力形成区域合作的战略思想体系和具体的推进措施。

二是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争做中日韩自贸区的先行试验区。我省与日韩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经济互补性较强,且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开展经贸合作,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从试验区建设上,应坚持多点谋划、重点推进的方针,选取烟台、威海等具备基础、易于操作的地方,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建设先行试验区;从产业合作层面,注重引资与引技、引才相结合,将重点放在引进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海洋科技和海洋领军人才上,建立海洋

经济发展高地。

三是统筹推进、一体发展,实现半岛城市联合共同发展的局面。半岛蓝色经济区涉及省内七市,既有海洋经济领先城市,也有后发城市。只有一体发展,先发城市方能具备广阔发展腹地,后发城市也能获取足够资金和科教支撑。应在现有体制框架下,首先是积极探索以资本为纽带,从产业相互参股开始,到以“飞地”经济[7]为桥梁的经济区利益共享,最后建立城市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各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和共同发展;其次是从交通一体化入手,建立联合大交运企业和大港航集团,发展一体化交通网络和服务,建立互通互联的便利交通体系,引导区内人流的自由流动;再次是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一各市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制度安排,整合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逐步构建七市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衡机制,探索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逐步做到对接共享,在半岛范围内实现由目前的“移人就业”到“移业就人”的转变。

四是强化落实、强力推进,确保各市规划的相互衔接和落地。科学正确的决策需要完善的执行机制来落实,半岛经济区规划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来推进。目前,半岛规划实施存在多部门共推、牵头部门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应整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蓝办、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国资委等部门职能,采取派员进驻、联合办公等方式,组建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委员会,统筹有关事项的审批、办理、考核与督查,确保各市规划相互衔接、符合中央和省精神,并确保规划的要求真正落地。

五是壮大先发、用好后发,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胶东半岛在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港口物流以及海洋科教等领域,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地位,但土地、岸线资源相对不足,产业调整空间较小;相反东营、日照、滨州在海洋产业发展上具备后发优势,土地、岸线资源较为丰富,可统筹进行开发。在规划的实施中,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在先发地区重点发展海洋高端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一律不再审批;后发地区则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积极承接胶东产业转移,与胶东半岛形成有机连接的产业链条。

名词解释:

[1]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市物流中心“4+2”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2]中国-东盟自贸区: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双方开始开放投资市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3]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2007年7月,广西举办首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提出了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中国与越南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东盟中临近北部湾的国家,通过积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逐步提升为中国与东盟之间一个新的次区域合作项目。

[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于199

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涉及流域内的6个国家有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5]中越“两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走廊、“云南-河内-海防”走廊和同琴湾经济带,涉及中国广西、广东、云南、海南、香港和澳门及越南的10个沿海地带。两条走廊共跨度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万。

[6]跨境经济合作区:指在两国接壤边境附近划定特定区域,赋予该区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贸易以及配套的产业政策,并对区内部分地区进行跨境海关特殊监管。实际上,是根据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特点和优势,将海关特殊监管和营造良好产业合作政策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边境两边地区的对接,实现边境地区两边的充分互动和优势互补,进而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广西经济 篇3

关键词: 语言环境;经济发展;普通话;专业人才

一、语言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语言经济学的研究风生水起。经济与语言的关系业已成为经济学家与语言学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一方面经济促进语言发展与传播,为语言融合的充要条件,另一方面,语言的先进会促进经济发展,语言的发展滞后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目前广西的语言环境一定程度上对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探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广西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二、广西经济发展现状

广西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强劲势头。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广西排名第18位,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幅均位居全国前列。广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两大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广西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在东盟和泛珠三角经济圈两个大市场中,广西业已成为沟通中国内地与东盟各国的最便捷、综合效益最佳的国际大通道,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实施双向开放的桥梁和基地,以及中外客商兼顾中国内地与东盟两大市场理想的投资场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广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广西还同时享受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政策、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和边境地区开放政策。这些政策的大力实施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但不可否认的是,广西经济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财政实力弱且人均财政收入过低,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与东盟国家比竞争优势也不突出,在许多领域甚至还有较大差距;广西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

我们认为,广西经济的发展还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地区优势和政策优势,努力克服语言环境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阻碍作用,奋起直追,缩短与发达地区的距离。

三、广西语言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语言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落后的语言环境无疑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目前语言环境因素已然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一大拦路虎。它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应当引起社会公众足够的重视,将其视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方言种类繁多,分支繁密,一人多语现象普遍,普通话水平很低。据统计,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语言。仅汉语有6种方言,使用壮语人数很多。壮语分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又各有分支。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其繁杂多样的汉语方言分支和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无疑给人们的沟通与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一些地方由于“隔墙不同语,隔田不同音”而造成的“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生活,是长期以来广西大部偏远地区经济得不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西的多方言区,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发展与繁荣,势必以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否则沟通便无法进行。在这些地区使用的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少数民族方言之间也是同中有异,或音近义殊,或形同实异。在跨方言区的经济往来中,倘若不了解其中的差异,生搬硬套,极易产生误释误读,带来不必要的经济纠纷,甚至重大损失。

对策分析:大力推广普通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加大力度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推廣普通话,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必须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采取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措施,使得更多的汉语方言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老百姓能够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基层教育——应着重提高基层学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针对各级学校师资水平较低,尤其是教师普通话水平普遍低下的具体情况,应要求各类教育机构必须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严格执行“普通话水平达标的教师才能上岗”的管理规定。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地区,如涉及面较大的壮话区,学校要着力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能力训练,特别要注重普通话口语能力的提高,使普通话成为农村学校的教学语言和城镇学校的校园语言。

其次,基层组织——应着重提高基层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

各级党政机关应以普通话为基本的公务用语,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自觉说普通话并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各类服务部门应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党政机关要在推广普通话方面率先垂范,督促和带动当地推广普及普通话。

再次,基层宣传——各级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声传播媒体要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各地媒体作为普通话传播的重要媒介,首先应着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凡是上岗人员必须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如需与老百姓沟通,则必须使用普通话。应将宣传标语落实到每一个自然村。

2.社会语言呈多元性。语言环境构建是东盟国家建设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广西位于北部湾区域,其与周边东盟国家的密切联系使得其社会语言呈多元性。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东盟各国竞相展示魅力的大舞台,也成为世界各国语言“争奇斗艳”的一方天地。汉语、英语、印尼语、马来语、泰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日本语、俄语、德语……,十几种语言在南宁“汇展”的现象,对构建适合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语言环境十分有利。然而广西外语语言软环境的建设方面,却未能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广西城市语言环境建设明显存在的薄弱环节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主要体现在公示语英文标注、双语标牌设置翻译不规范;服务行业人员外语能力普遍不高。

nlc202309051514

一个城市要想快速准确地向世界表达自己,并且能够被最大程度地接受,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该城市的语言交流和包容能力。在广西这样一个正在实施国际化进程的地域中, 语言水平是衡量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考虑建立相对成熟的英、汉同步使用的双语服务环境,而要达到这一效果,政府相关部门首先应解决一些日常交流中的常见问题。

目前首府南宁的公共场所标识等城市标识形象,多数没有使用双语,极少数采用双语的标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让人费解乃至误解。政府和企业的网页中,绝大部分没有实现双语发布,少数即使实现了双语发布,也在内容与时间上存在着严重滞后的现象。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传播出去,许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外交流的畅通,客观上对经济发展不利。

政府部门应该针对上述问题,着力改善双语环境不佳的现状,尽可能为外籍人士提供无语言障碍的日常生活、工作,实现无语言障碍办理公务处理,为吸引外资、加强对外交流打开一个对外的多语窗口。

其次,针对服务行业人员外语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应借鉴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做法,在提高本地区外语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大力引进外来语言高精尖人才,以适应对外交流中对外语的迫切要求。

毫无疑问,广西的语言环境建设应以增强国际交往功能为主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重点。之前,由于高校培养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质量远远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有的连最基本的沟通与交流都存在困难,更谈不上专业的语言技术支持,因此政府或企业需要语言服务时,大多采用招募方式临时抱佛脚,结果经常由于专业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使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相关企业在引进技术和开拓国际市场时存在语言障碍等。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国际形象,也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

对策分析: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培养和引进大量高精尖外语人才的拥有量是构成广西投资语言环境的重要因素。

当务之急,应先从其他省份或其他国家大力引进高质量的外语人才,并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尽可能留住人才,防止人才的频繁流动,满足市场的需要。

此外,“打铁还需自身硬”,广西的高校和相应的语言培训机构应承担起培养外语人才的重任。依托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优势,大力培养面向东盟国家的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和完善高水平、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外语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应充分借鉴国外国内成功经验,及时探讨改革外语教学的方法和考试制度,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强外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外语教学中增加东盟文化化、国际交往常识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开放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外语人才的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综上所述,要助推广西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在结合广西自身具体的语言环境条件和客观情况,大力推广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为经济发展进一步打开沟通之门的同时,也应积极培养服务于泛北部湾架构下经济建设的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只有真正做到“内外兼修”,建立一个规范和谐的语言环境,对整个广西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 伟,郑中原.国际化城市的语言服务环境

建设思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双月刊),2004(6):67-70

2 田一万.优化廊坊市外语语言软环境的策

略[J].职业时空,2010(8):25-26

3 曾毅平.语言环境也是一种投资环境[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1):111-

116.

4 李淑平.论语言经济学[J]. 吉林省经济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7-10

5 袁俏玲.语言与经济的关系探微[J]. 湖南

科技学院学报,2007(5):107-109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1年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廣西语言文化生态危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06lx464)

广西经济 篇4

会展经济简析

会展业是一种融合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经济发展产业, 这项产业最主要的载体和形式主要是通过会议和展览来完成, 所以又称之为会展业。具体来讲, 会展业要揽括会展场馆、会展招展、会展布展等会展服务核心行业以及交通运输、酒店、餐饮通讯、广告等与会展相关服务行业。会展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方式, 由此也带动了一种新的经济态势的形成, 我们通常称之为会展经济。会展经济顾名思义是由会展业发展而来, 但是它并不单纯地局限于会展业本身, 它包含的内容包括由会展业所衍生出来的其他经济产业或者与会展业相关的其他经济产业。会展经济的发展除了直接地通过各种会议、展览来促进贸易的达成以外, 更是会带动一些相关产业, 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包括旅游业、运输业、餐饮业、酒店业等相关性产业。会展经济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提供专业的交易平台、全面的产品信息、顶尖的潮流和未来趋势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在中国而言, 会展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从其涉猎的行业和吸引的参与者以及展览本身的规模来看, 还有很大的进步和完善空间。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的现状分析

会展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这与会展经济的产生方式有关, 往往是通过一个核心的会展来带动相关、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这种核心较为清晰的环境下, 也就呈现出一种四周扩散式的区域性发展。我国的会展经济已经发展了多年, 全国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的会展经济特征, 上海会展经济、北京会展经济、大连会展经济等是我国会展经济发展较好的几个地区。除了这些地区以外, 当前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另一个地区就是广西会展经济。会展经济的形成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相关, 北京、上海地区有优秀的经济条件, 各种资源和需求满足会展业的需要。而广西会展经济, 与其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密切相关。

1.广西会展经济现状。

2003年以前, 广西会展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规模较小, 利用率低, 发展缓慢, 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及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从业人员。2003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宣布:由中国与东盟10国商务部门主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 这是广西会展业发展的分水岭。广西会展经济在形式上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展览会的数量在不断地攀升, 参与的人数、相应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2006年举办的各种展览会共计31个, 参展企业商家为12 623个, 参展人数为59万;2007年展览会数量合计42个, 参展企业商家为15 749个, 参展人数为65万;2008年57个, 参展企业商家为17 781个, 参展人数为85万。在这个发展趋势中,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过去的几年中, 展览会增长的速度和幅度也在逐渐上升。除了各种数量上的递增以外, 广西会展经济本身的质量, 特别是硬件设施的质量也在不断完善, 最明显的就是一些大规模的展馆, 在提供展位、展览环境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其中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展馆面积8万平方米, 可设国际标准展位3 600个;广西展览馆3万8千平方米, 可设展位1 600个;广西科技馆面积1万9千平方米;其他还有非国际标准的诸如广西汽车市场、人民会堂等共计有展馆面积15.2万平方米。

2.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现状。

东盟主题经济, 主要就是指“中国—东盟”主题经济。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以及泛珠三角区域、东盟经济圈之间的结合部, 近年来广西致力于建设“沟通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最便捷国际大通道”和“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走廊”, 为“中国—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以及“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经济发展的机制, 又为“中国—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制度环境;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 则成为广西“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催化器:围绕“中国—东盟”主题, 以博览会“五项内容”为中心, 广西“中国—东盟”主题经济, 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以鲜明特色和巨大的带动作用, 为建设“富裕广西”服务。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东盟”双向投资的发展、双边贸易的发展、会展经济的发展、物流运输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所说的东盟主题经济最重要的几种形态。通过这个分析, 我们也就了解到, 广西虽然作为“中国—东盟”主题经济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但是它在整个东盟主题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自身所获得的发展还极为有限。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策略分析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 已经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环境下, 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将会对广西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依托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客观环境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发展趋势来看,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是一种协同式的发展方式, 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对于如何实现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在未来的发展,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 对会展经济形成正确的认识。广西会展经济虽然已经经历了八年多的发展, 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我们也不难看到, 对于会展经济的推动, 力量主要来自于政府。政府作为经济的调控者在会展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现象的产生, 一是由于会展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需要政府作为一种积极力量的引导。另一种原因就是从普通的企业、社会成员的角度来看, 对于会展经济并没有一个普及的、正确的认识。政府已经担当了引路者的角色, 但是后续的发展还必须依靠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如果没有一个对会展经济的正确认识, 何谈自我独立、主动地参与市场经济。所以未来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之路, 首先必须减轻政府在这项经济发展中的责任, 提高普通企业、普通民众对会展经济的认识, 鼓励他们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参与会展经济。会展经济正确意识的形成, 就是要将会展经济的理念得到普及, 使广西地区的普通人民、普通企业对会展经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群众是会展经济参与的重要主体, 只有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让今后的会展工作更好地进行。

第二, 制度和规则的完善, 为会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会展经济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它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制度和规则的不健全是当前我们长远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 会展经济制度和规则的制定要更加注重开放性, 特别是与东盟主题经济相联系时, 这种立足自身、开放融合的特征就要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 不仅是广西这一地区会展经济发展的代表, 更是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要代表, 同时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还必须搭建一种桥梁的关系。这就意味着,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除了遵循国内会展经济的一般原则、规章制度以外, 还必须保证它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和规则能够同时适用于东盟主题经济这个大的范围之中, 不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相矛盾。

第三, 打造广西会展经济的品牌。广西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这也是其发展会展经济一个重要的优势资源。广西会展经济之路, 在未来要想更具有竞争力, 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优势品牌。特别是在东盟主题经济中, 除了会展经济以外, 其他各方面的经济形式, 如交通运输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呈现出竞争的态势。会展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 而且也会对其他相关产业造成影响。会展经济也是东盟主题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是说,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 不仅仅是广西这一区域在发展会展经济, 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同样在发展各自的会展经济, 如何在这一众多的会展经济参与主体中脱颖而出, 就是广西会展经济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打造自己的成熟品牌, 提升其国际吸引力, 是广西会展经济在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高考录取查询 篇5

新生录取1.我院的招生工作在生源省招生考试院(办)的组织、监督下进行,实行远程网上录取。2.我院参加专科艺术类提前批和普通批次的录取,在录取过程中,执行教育部和各招生省市有关加分投档和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的规定。3.考生德、智、体全面考核合格,按考生填报我院志愿【①艺术类考生专业优先(要求无色盲、色弱),②普通类考生原则综合参考考生特长、个人思想鉴定及诚信记录】依次录取。4.我院将根据生源情况调整录取专业计划数。5.男女录取比例不限。6.新生入学后,学院根据招生规定进行健康复查,不符合招生录取条件者,将取消入学资格。7.新生入学后,所享受的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招生咨询学院地址:广西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武鸣里建)教育路邮编:530105咨询电话:0771-6306381、6306383传真号码:0771-6306382学院网址:E---mail:zb14211@163.com

更多高校信息请登录:www.henanzs.com.cn

网上报名圆你大学梦输入网址:zs.sdzp.net报名,保正录取

广西经济 篇6

关键词:广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是新时期新阶段对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挖掘农村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巩固执政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广西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情况

(一)村级集体资产情况。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1126个乡镇中,有1126个乡镇、15400个村委(社区)、267263个村民小组拥有农村集体收入。

1.村级集体资产。村集体资产总额390.95亿元。其中:流动资产75.38亿元(包括:货币资金70.12亿元、应收款项 4.66亿、库存物资0.59亿元)、农业资产38.69亿元、对外投资2.44亿元、固定资产274.44亿元(详见下表)。

2.资源性资产。广西农村集体资源总面积2.46亿亩,其中:耕地0.42亿亩,占总面积的17%;林地1.58亿亩,占总面积的64.2%;宅基地0.03亿亩,占总面积的1.3%;公益、公共设施用地0.17亿亩,占总面积的6.9%;荒地等未开发地0.26亿亩,占总面积的10.6%。

(二)村级集体债务情况。广西农村集体债务总额11.47亿元。其中三年以上债务6.35亿元,占村集体债务总额的54.4%;三年以下债务5.12亿元,占村集体债务总额的44.6%。

二、存在问题

(一)村级集体资产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据统计,广西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村集体资产、资源基本上都已分到农户,近60%的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沦为空壳村,农村集体资产十分少。而广西村集体拥有的390.95亿元资产中,固定资产净值达274.44亿元,占资产总额70%,能用于再生产环节的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集体投资等只占30%。 75.38亿元的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为70.12亿元,而这些货币资金中银行存款高达65.95亿元,占货币资金总额94%,说明这些有限的资金绝大部分存在银行,没有投入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农村集体资产本已十分少,极其有限的货币资金又没有投入生产中去增值,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愿望不高。广西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村集体经济总量和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加上一些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宣传不深入,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愿望不高,缺乏工作积极性,没有发挥引导和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作用。

(三)缺乏规范管理,极其有限的村级集体资产无法增值。一是提前使用错失机会无法保值增值。大部分村集体资产采取发包发租的方式管理,租期长租金低,有的甚至一定30年不变,一次性收取租金没有浮动空间,从而提前兑现了集体资产价值,错失租金随时间推移而浮动的利润机会,无法达到保值和增值。二是资产闲置缺乏管护导致贬值。由村委直接管理和运作集体资产,缺少人员、经营经验和工作基础,造成村集体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甚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生产性集体固定资产没有安排专人和资金予以管理和维护,导致资产闲置贬值。三是主体不清监管不利导致资源流失。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主体模糊,经营管理上决策独断、分配随意和监督不力;有的地方集体资产资源的承租未履行公开招投标拍卖的民主程序,未签订合同,导致资产资源不但难以发挥应有效益,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资产资源流失。四是委托代理不到位造成监管缺失。绝大部分村集体目前采取的村财务委托代理管理方式存在工作不到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代理内容不全面,大部分局限于财政资金的委托代管,尚未涉及到财政资金以外的其他收入;代理范围太狭小,只注重村本级账内的能够以货币形式体现出来的资产的监管,对其他村集体资金资产代理缺失;代理管理不规范,重合同签订监管,轻合同履行和合同变更环节的监管;代理机构不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机构、编制和办公场所不健全。

(四)基础工作薄弱,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是农村集体资产确权登记滞后影响流转使用。有的农民土地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就被政府征用,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这些被征用土地没有土地证,地面建筑物手续不完善,有的建筑物还被定性为违章建筑面临拆除,严重影响农民土地确权登记和经营流转。二是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效率低下。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很低,即使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其软件应用也千差万别,有的是委托研发的专用软件,有的是上级部门推荐使用的软件,还有的软件甚至直接从市场购买,性能不一互不兼容导致结果各异,给数字汇总和统一评估带来困难,管理效率极其低下。三是新成立的经济组织面临政府认定新问题。对一些新成立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认定登记混乱,给合作组织运作、经营和管理带来障碍。

三、广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主要对策

(一)高度重视,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民致富重要抓手。

1.要提高村委领导班子的认识,增强发展自觉性。村集体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农民致富脱贫和新农村建设,还关系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要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培养懂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带头人。

nlc202309091558

2.要提高乡镇领导班子的认识,增强积极性。创新发展理念,打破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思想和“等、靠、要”僵化思想的束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考核奖惩机制,奖优罚劣,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列入乡镇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为乡镇干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作为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领导的重要工作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乡镇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之一,以进一步增强乡镇领导班子的工作积极性。

3.要省市县共同提高认识,强化推动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省一级要高度重视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安排专门的扶持资金,搞好方案设计和相关扶持政策及资金管理办法的研究出台工作。另一方面,要督促市县各级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管理法规,加强约束力,创造村集体经济运行外部宽松环境,不给村集体转嫁行政事务,不向村民收费乱摊派。

(二)建章立制,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有章可循。

1.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制度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要靠主体去运作,壮大的村集体经济必须要靠人去管理。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恰恰是国家法律盲区。因此,要在国家层面,通过立法和出台相关法规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性质、地位和运作管理。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以统一和规范国家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各项工作,探索村集体资产、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组织化、效率化实现形式,发挥村集体在农村治理中的稳定器作用。

2.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要进一步完善村集体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要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完善村集体公益金、公积金制度,支持农村公益、扶贫济困等事业发展,增强村集体自我保障能力。要强化政策综合支持效力,鼓励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及资金项目向试点县、试点村倾斜,统筹安排农业生产类资金支持试点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同时,对原制定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要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和新的国家法律法规予以进一步完善。

3.建立集体“三资”长效管理机制。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从登记确权、经营组织到新资产产权明晰和利益分配等,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同时,严格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失职,造成集体资产损失的,按照相关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三)强化基础,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坚实的保障。

1. 理顺农村“三资”管理职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各部门分工和职责,加强对“三资”管理的指导和监督。

2.加快确权流转量化配置股权。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让更多的农民获得按股分红等财产性收入。

3.全面推进财务委托代理。切实加强财务委托代理,扩大代理范围,丰富代理内容,推进“三资”全面委托代理工作,使农村集体“三资”得到科学的管理。

4.加快基层信息化管理建设。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基层的有效动态管理。

(四)因地制宜,有重点地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各项试点工作。

1.深入调研掌握情况。一要掌握思想认识问题。广西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的后发展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落后,村集体经济总量和规模过小。要深入全面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宣传不到位还是认识不到位,是积极性不够高还是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等等,才能有针对性地推进工作。二是了解农村集体资金资产现状。要摸清农村集体“三资”中,资产、资源和资金的拥有数量和类别情况,为下一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以及项目设计等打下基础。三是摸清资产资源经营管理情况。掌握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情况、存在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因地制宜选准重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领,坚持自力更生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以土地股份合作、农业生产经营合作为主要经营形式,探索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多种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挥村级集体经济优越性,调动村集体成员积极性,增强村集体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注入新活力。

3.选好能人培育机制。一要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解放思想,克服主观上不努力、不作为的意识,从思想上改变乡村干部的态度,彻底改革“等、靠、要”的思想,这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前提。二要提升村干部能力,克服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理念滞后、思想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市场经济意识薄弱,能力不强思路不清,发展村集体经济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增强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三要培育经济能人和合作组织,让他们成为强村致富带头人,让能人治村,让素质高、懂市场、会经营的管理型人才成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领头人。

4.勇于尝试多种模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多种方式,要结合当地实际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一是有效利用资源。支持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村集体成员以土地经营权折股入社。鼓励村集体流转或利用村集体机动地、荒地以及耕地和村庄整治、宅基地复垦等节余的土地及其他可利用的集体所有资源,发展现代特色农林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二是提供服务。支持村集体创办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服务实体,为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加工、流通、仓储、劳务等有偿服务。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开展代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集中运输等综合性服务。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开展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建设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服务设施,开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利用本地生态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三是物业管理。鼓励村集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要求,开发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土地,量力而行建设物业项目,发展物业经济。盘活村集体闲置办公用房、校舍、仓库、礼堂等不动产,开展租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区位优势明显地区或城镇规划区,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原则,通过异地兴建、联村共建等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资产和物业经营收入,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四是混合经营。鼓励村集体以集体资产资源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探索强村带弱村、村企联手共建、政府定点帮扶、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与其他经济主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项目。

nlc202309091558

5.风险可控稳步推进。改革试点必然存在风险,要做到风险可控稳步推进,首先要充分考虑试点县的选择条件:一是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试点的强烈意愿。二是有一定的工作基础,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强,村集体成员有意愿、有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密切配合。三是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规划,财政能够给予必要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采取竞争性立项等方式,公平、公开、公正地确定项目县,强化项目管理。其次要循序渐进尽可能降低改革风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涉及面广政策繁多,要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和特征,对以农民为主体进行资产联合与劳动联合,实行共同经营、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循序渐进地推进项目建设,尽量降低建设风险,确保实现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村资金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强化管理,确保通过试点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把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作为广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明确职责分级负责:一是建立由自治区财政部门牵头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抓好组织申报、项目立项、印发相关文件和管理办法、检查指导和绩效考评工作等。二是各试点县(市)要加强对试点村主导产业规划、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人才培训、政策宣传等方面的指导和提供市场拓展、品牌推介等方面的服务,负责试点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三是各试点村要做好土地流转协调、村民动员组织、调处村组关系和引资合作服务等工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强化项目和财政资金管理。一是按规定使用财政资金。中央和自治区相关文件已明确规定,试点资金主要用于对鼓励土地流转、零散土地整治、发展为农服务、物业经营等进行补助,不得用于项目配套、偿还乡村债务、建设楼堂馆所、购置交通通讯工具和发放个人补贴等方面。二是加强试点考核评价。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适度规模经营、地方资金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等内容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约束和进入退出机制,确保改革试点有成效,资金使用有效益。三是加强试点工作监管。发挥乡镇财政就近就地监管的优势,加强试点工作落实和扶持资金项目的监督检查,防止虚报项目套取扶持资金和侵犯村集体利益的行为。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违规违法行为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规定予以处理。

3.探索完善农村资产资源管理。一是探索村集体资产、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组织化、效率化实现形式,发挥村集体在农村治理中的稳定器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村集体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强试点形成资产及盈余效益管理。三是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完善村集体公益金、公积金制度,支持农村公益、扶贫济困等事业发展,增强村集体自我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财政厅农村处)

责任编辑:洪峰

广西经济 篇7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充分体现了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驾驭复杂局面和带领人民群众克难攻坚的能力。

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广西扩内需保增长全民大动员

200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必定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9年年初, 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 对实体经济冲击进一步加剧。我区作为西部欠发达省区, 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差, 底子较薄, 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非常大。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 自治区党委、政府勇于担当, 沉着应对, 在全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重要指示精神, 以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 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按照“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和“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工作要求, 科学决策, 果断出手。

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策。2008年年末, 金融危机寒气袭人, 自治区党委、政府见事早, 安排早, 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年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企业技术改造投资150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2000亿元工作目标;迎难而上, 全力实现经济增长11%的目标。

大手笔来自科学决策。自治区党委、政府分析: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我区出口的比重较小, 居民消费能力不强, 投资是保增长的重要动力, 是扩内需的重要内容, 是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是保持广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关键举措。

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心化为全区人民的信心和行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 我区全民动员, 一场应对金融危机, 扩内需保增长的战斗就此打响。

为确保项目建设, 我区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和“党组织服务年”活动, 采取超常规的方式, 全力组织把今后几年要开工的项目集中到今年开工建设。

各级各部门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 以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 采取超常规方式, 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 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创新项目前期工作审批方式, 组织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攻坚战;采取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精简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间、服务窗口下伸前移、开设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非常措施, 协调解决项目开工前置审批手续中的突出问题, 加快项目投资核准审批、环评审批、用地预审审批、林地审核等行政许可工作;提出自治区重大项目部门联合审批工作办法, 建立联合审批常态化工作机制, 定期组织项目集中联合审批, 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促进项目及早开工。

在危机中抓机遇, 更显示自治区党委、政府棋高一着。我区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大机遇, 提出2009年要实现新增贷款2000亿元、增长135%的目标任务, 既是为6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输血活脉”, 又为其提供强大的财力后盾, 在全区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 办成一批我们多年想办的大事。

在危机中抓技改, 实现产业升级, 既立足当前, 又着眼长远。在今年力争完成的6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 包括了1500亿元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大幅度增加技改投资, 推动了我区企业自主创新, 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广西经济在应对危机中交出亮丽“成绩单”

大挑战, 需要大智慧;大关口, 要有大作为。

2009年年初, 不少人对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提出的今年实现经济增长11%的目标还抱有怀疑, 第三季度结束之时, 我区全年经济增长11%已毫无悬念。

说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在项目建设的有力支撑和资金到位的强力保障下, 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9年1-11月, 我区城镇投资完成4448.5亿元, 增长53.5%, 同比提高27.1个百分点, 比全国 (32.1%) 高21.5个百分点, 排全国第二位。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5003亿元, 超过200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78.1亿元, 创历史新高。特别是投资结构优化, 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长,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关系民生的投资增速迅猛, 既发挥了保增长的作用, 又为今后发展增添了后劲。

看消费: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前三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7.64亿元, 同比增长18.9%, 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07.91亿元, 增长18.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19.73亿元, 增长19.5%。

话增长:GDP增幅居全国第二位。据初步核算, 2009年前三季度广西生产总值5074.1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13.7%。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835.73亿元, 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2249.84亿元, 增长16.5%, 其中工业增加值1980.56亿元, 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1988.61亿元, 增长13.2%。

保民生: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9年前三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73万元, 同比增长9.2%。由于夏粮丰收、水果等农产品销量增加和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 促进了农民增收, 前三季度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28元, 增长8.3%。前三季度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2.83万人, 超额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3.77%, 低于年度控制目标0.73个百分点。自治区党委书记批示关注农民工就业、提高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家电下乡、减税惠民、贷款贴息、“爱心香蕉”等, 一个个温暖的民生主题让老百姓感到2009年是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盘点2009年我区经济发展, 我们深切感到,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 振奋精神, 变压力为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把危机转变为加快发展的新起点, 就能在逆境中奋力前行, 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力资本对广西经济增长研究 篇8

1.1 需加强教育和科研投入

对教育的投资不仅仅是广西政府政自身的事情, 更需要社会资本的投入, 鼓励民间资本加入到教育行业中来, 在规范其办学宗旨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应调动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 鼓励采取多种合资、合作形式, 形成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 缓解经费不足的矛盾, 并通过适度竞争, 使得教育资金合理利用, 提高教育投资收益率。

1.2 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环境

对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优化不仅仅是企业事情, 同时也是政府的责任, 北部湾经济区要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包括提供硬件设计和软件设施, 让更多的人才流向北部湾经济区, 这样可以更好地为本地区提供人才优势, 同时要加强人才的整合, 调整人才结构, 让人力资本投资有着更好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 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让企业内部的员工发挥好自己的潜能, 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 这就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果某个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或潜量比较大的话, 它可以成为其他成员学习的榜样, 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缩小员工的差异,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同时人际关系对人力资本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互之间提供经验、献计献策, 集众人的智慧, 往往给工作带来良好的效果, 增强了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本, 这样就无形中给企业提供了免费培训。但是相互之间不信任或者相互之间拆台, 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给企业带来绝巨大的损失, 所以企业要发挥好自身的组织功能, 发挥好自身的文化, 以便在非正式组织内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使非正式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提高不断发挥作用。

1.3 制定人力资本投资规划

企业只有投入相匹配的物质资本、营建良好的物质资本运营环境, 才能有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有如下特征:一是间接性, 是通过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增强企业凝聚力等, 成为生产和企业发展的动力, 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滞后性, 人力资本投资与“投资回收期”之间的间隔大大超过生产部门投资的间隔, 要到全部投资完成后才能见效。三是高效和长效性, 如投资培训一名复合型高级经营管理者, 其在投资后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通过科学管理、不断创新, 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其他投资所无法比拟的。四是多效性, 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不但个人受益、企业收益, 而且社会也大大受益。因此, 企业需要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本投资规划。

1.4 人力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

人力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结合大力宣传人力资本合理配置的关键, 为了使人力资本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体系市场, 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例如消除制度 (如户籍制度) 对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影响, 同时要对人才资本市场进行优化,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与培训, 就业信息网和职业资格证认证等服务, 为人力资本资本合理配置做好支撑, 同时, 加大宣传力度, 改变人们的传统的就业观念。

1.5 成人教育的发展

成人教育的大力发展是改变广西现有人口资本结构的有效手段, 通过成人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广西当地人才的各项技能和素质, 是广西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这就需要广西各级政府重视成人教育。广西要实现经济的整体跨越式增长, 和成人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素质和修养, 通过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操作技能, 为广西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1.6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健全

对于产权的界定, 政府和企业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 否则很难调动企业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广西各级政府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人力资本产权制度, 构建人力资本投资和回报的合理机制, 提高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效率, 达到“谁投资、谁收益, 投资多少、收益多少”良好状态。在此基础上, 建立良好的分配制度, 进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广西经济的健康发展。

1.7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广西作为我国西部大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圈的提出, 急需高层次的人才, 这就需要广西在引进人才方面做好人才“软”环境。同时高级人才的引进是提升广西人才资本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它有着为“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广西通过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可以更好地解决广西高级人才短缺的问题, 可以更好地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 广西人力资本对经济促进作用弱的原因

目前广西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物质资本投资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现有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太明显。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可以有所了解。

2.1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虽然广西在顺应国家加大教育号召下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并且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但是广西的财政预算对教育投入的比重缺失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甚至出现了比重下滑的现象, 这种局面对高等教育及技术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甚至对吸引人才都有着负面影响。

2.2 人力环境不佳

一个好的环境对于人才的引进及人才才能的发挥有着很大的关系, 由于广西经济状况不是太好, 这也导致了人力环境相对来说不算太好, 这些环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资源因素、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因素、社会政治因素、资金因素、劳动力因素、市场因素、软环境因素。这些客观环境直接影响到广西人才的引进, 由于广西我国与东盟的重要渠道, 这就为广西对人才资本投资提出了客观要求, 急需贸易型人才, 特别是针对东盟各个国家的翻译人才, 同时需要物流、技术等一些人才, 由于广西在传统经济中没有雄厚的基础, 在对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算太多。

2.3 教育定位与市场脱钩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 应该利用好这个优势, 发挥好少数民族带来的好处, 再教育方面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特点来进行课程的设计, 同时要针对东南亚国家有针对性开设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贸易及外语教育, 虽然广西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调整, 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广西对人才的需求, 由于教育周期性比较长, 同时投入的产出见效不是那么快, 导致目前广西人才需求和教育不能很好的吻合, 甚至出现了脱钩的现象。

3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思考

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广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加大政府及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通过政府和企业, 广西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基本形成了初、中、高不同层次, 门类齐全的人才资本体系。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 广西人力资本积累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随着北部湾经济圈的提出和南宁作为中国与东盟博览会的重要城市, 在人力资本方面明显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 这就需要广西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政府要以人民受教育的权利为最高原则, 采取有力措施, 加快人力资源的投入。

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各个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有着直接影响, 对于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一般都是直线型管理, 信息流在这样的结构中进行传递是非常快的, 主要强调人力资本控制和风险的规避, 这种投资主要是通过对工作中掌握的各种技能和常规性的培训。随着企业的发展, 组织结构的变化, 人际关系环境在未来的资本投资中占据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人际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种关系, 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 同时还对个人的资本利用率及收益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人家关系的艺术性非常强, 很多企业和政府在对人际关系环境的投资非常少, 因此我们必须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作为一种投资的角度来对待, 这样有利于个人、组织的健康发展。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北部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及时创造一种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外部环境, 不仅仅是政府对其进行投资, 同时还要调动企业的内部积极性, 让企业更好地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作出贡献。

3.2 加强人力资本效益的核算

加强对广西人力资本效益的核算, 这不仅对广西人才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更可以优化广西人才资本结构, 有利于广西开展人才资本计划。对人才的投资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才的培训, 这不仅能够提高人才的基本技能, 更能够为企业或者地区提供优秀的人才。在职培训一般是通过企业来进行, 但是政府可以更好地支持, 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或者资金的转移支持, 这种收益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 同时也可以为北部湾地区带来整体的效益。可以通过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直接受益计算法主要是通过对人才进行培训后观察结果怎么样, 从而得出结论。收益间接计算法是通过对职工在职培训有关的指标计算来研究这种投资的收益。这两种方法的运用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来定, 其总的思路是:首先找出影响在职培训收益的因素, 也即把这种效益分解为一些具体指标, 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计算。所说的“软”投资主要是对人才进行工作之外的服务, 这其中包括政府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让其在广西人才感觉到幸福, 对于企业来说, 主要是通过提高各种福利, 更好地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 这样能够更好让企业获得收益, 通过这些投资我们可以看到北部湾人才将会出现繁荣的景象, 在“软”投资方面是长期才能够见到效果, 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这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 北部湾地区有着这样的实力, 同样也需要北部湾地区政府这样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广西来。

3.3 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

人力资本作为不可视和不可转让性, 让人力资本在实际运营中操作难度非常大, 并且在理论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人力资本作为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其中人力资本的配置是人力资本运营的核心, 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本配置, 可以更好地让人力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的有效结合,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并且从人力资本自身的特点来看,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而非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 这就是说人力资本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出来还和人力资本承载者所处的环境有关。人力资本的地区配置, 是以地区人口和人力资本状况为基础, 以该地区的物质资本与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 通过地区间的人口和劳动力迁移以及不同的人口政策、劳动力政策的调节予以实现的。对于人力资本的配置, 我们必须利用好广西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发挥好广西各个地区的资源及地域优势, 让人力资本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是以人力资源的有效刘东为基础, 人力资源是否有效流动决定了广西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 这就需要广西在人力资本配置方面拿出一定的措施。

(1) 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一个地方是否能够吸引人才的流入, 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有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 人才环境不仅仅是硬件方面, 对软件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广西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广西, 各级政府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来, 例如在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加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树立全面的人力资本配置观念。

(2) 要以市场化的手段配置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配置不仅仅需要政府给予支持, 同时要运用好市场这个杠杆, 在遵循成本收益的基本准则前提下, 追求人力资本效益的最大化, 这就需要广西政府从分运用好市场手段, 保证人力资本地区配置的效率。

4 人力资本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广西经济实力的强弱, 往往和人力资本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是推动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经济的增长有着决定性作用, 具体来说,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4.1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经济的增长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但是在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保障, 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劳动者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广西作为连接我国与东盟的重要枢纽, 人才资本显得更为重要, 人才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4.2 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广西作为一个贸易枢纽, 同时作为旅游大省, 人力资本对广西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贸易枢纽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 同时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 作为旅游大省, 需要大量的和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才, 例如, 酒店管理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外语人才、国际贸易人才等等。这些人才可以更好地改变广西的产业结构, 有传统的农业结构直接转变为第三产业服务产业。同时广西劳动者智能、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可以以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产品, 在广西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减少而产值增加的情况下, 就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力、财力和人力等资源。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器”。

4.3 人力资本改变传统观念

广西14市经济联系测度研究 篇9

经济联系是指两地之间的经济要素上的相互联系, 以空间联系及功能联系为主要研究内容, 是城市空间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反应。城市经济联系强弱、联系对象的确定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及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学术界对经济联系测度研究较多, 但广西经济联系研究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济联系测度模型主要有三种即引力模型、城市流强度模型、客货流联系测度, 三大模型各有优缺, 国内学者根据研究需求进行选择或对其进行综合以优化研究结果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 , 研究范围涉及中原城市群、长株潭、长三角、关中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哈大齐及京津冀等各大区域。广西聚焦于旅游经济研究, 整体经济联系测度研究虽有涉及, 但对时空变化研究不够、基于区域经济联系现状而衍生出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

经济联系测度研究有助于广西区域发展诉求的实现。广西作为CAFTA对外联系的桥头堡, 尤其是“一带一路”将其确定为“有机衔接重要门户”以来, 国家战略地位重要。与此同时, 作为中国沿海最落后省份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诉求强烈。区域经济联系测度是区域研究的焦点, 对在区域经济全球化和地方化影响下落后区域明确区域经济联系现状、抓住发展机遇, 实现后发赶超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自英国人口统计学家雷文茨坦 (E.G.Ravenstein) 将引力模型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以来, 国内一些学者也将该模型应用于经济学类的研究中并取得一定成果, 基于引力模型的测度方法成为目前对城市经济联系测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本文对广西14 市空间经济联系的探索也基于此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

1.城市个体经济联系测度

经济联系量是测度城市对辐射能力的反应, 即包括城市的辐射能力也包括接受辐射的强度,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Eij为两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值, Pi、Pj表示两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 Gi、Gj为两市市区的GDP值, Dij为两市间的距离。

2.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强度

城市经济联系总强度是各市经济联系测度的总值, 能综合反应城市对外联系作用大小, 其计算公式为:

3.城市经济联系隶属度矩阵

经济隶属度即两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占该市对外经济联系总强度的比值, 由于经济联系测度用矩阵形式表示, 隶属度也用矩阵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Gij=Eij/Ej

其中, Gij为i、j两市经济联系强度占j是对外经济联系强度的比值, Eij为两经济联系强度, Ej为j市对外经济联系总强度。

(二) 数据来源

本文广西14 个评价单元的数据均来自于广西信息统计网的《2014 广西统计年鉴》 (http://www.gxtj.gov.cn/tjsj/tjnj/2014/indexch.htm) 。湖南省长株潭三大城市的数据来自于湖南统计信息网 (http://www.hntj.gov.cn/sjfb/tjnj/) , 根据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整理。

三、实证分析

(一) 城市个体经济联系测度

据城市个体经济联系公式, 获取各市经济联系测度表 (表1) 。以各市经济联系测度值为基础, 广西14 市相互引力作用排名前五的城市对分别为:钦州—防城港、来宾—柳州、钦州—南宁、南宁—柳州、桂林—柳州, 其引力值分别为:5.01、4.78、4.31、4.29、3.03。其中, 钦州与防城港、来宾与柳州空间距离较近、引力值大;南宁、柳州及桂林三大主要城市间经济互动较强、经济联系引力值较大;五大有利城市对引力值对北部湾城市群与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广西14 市相互引力排名后五的城市对分别是:贺州—河池、贺州—百色、崇左—贺州、崇左—河池、百色—梧州, 其引力值分别为:0.014、0.009、0.006、0.013、0.018, 相互引力排名落后城市集中于贺州、河池、崇左、百色与梧州几大城市之间, 其中贺州数量最多。几大落后城市均处于广西省域边界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使得引力值较低。对于引力值较低区域首先应着重发展自身经济、提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其次进一步推动其与周边互补城市间协同发展进程。

(二) 城市个体对外经济联系总强度

据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强度公式获取广西14 市经济联系总强度表, 并用GIS10.0 中自然断点法分为4 个等级将其可视化, 依次为极强、较强、较弱、弱。广西14 市经济联系总强度极强市为南宁市、柳州市;经济联系强度较强市为来宾市、贵港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市为桂林市、玉林市、北海市;经济联系强度弱市为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贺州市、梧州市 (表1) 。

总强度值整体呈由区域中心向外围递减格局。极强区为自治区首府南宁和工业重镇柳州;较强区域围绕极强区分布, 为北部湾经济区钦州及防城港两市、柳州与南宁中间城市来宾;较弱区为省域边界经济较发达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弱市为省域边界经济较落后城市。

1.广西14 市经济联系总强度时空演变研究

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时空演变分析可直观反应广西14 市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变化、获取一定时间纬度上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变化趋势。参照朱士鹏2009 年对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的研究结论 (11) , 绘制2008 年广西14 市对外经济联系总强度图及总强度表 (图1、表2) , 以进行总量及格局层面的对比分析。经济联系强度总体加强。2008 年至2013 年, 经济联系总强度总体呈增加趋势, 各市2013 年经济联系总强度值较2008 年增长约2-3 倍。其中, 防城港增长最快, 2013 年经济联系强度值约是2008 年的4 倍;崇左增长最慢, 2013 年经济联系强度值约为2008 年的2 倍。

经济联系强度格局基本不变。对比可知, 2008年和2013年广西14市经济联系测度格局除北海市由较弱等级上升为较强等级外, 其他城市等级不变。北海市在北部湾经济区大环境下, 抓住区域机遇, 区域经济发展较快, 经济联系总强度值是广西14市内唯一变动且呈上升趋势的城市。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发展势头强劲。从研究区内经济联系强度时空演变图来看, 防城港经济联系强度增长最快, 北海市经济格局是14市内唯一变动且由较弱变为较强的城市。两市均位于北部湾经济区内, 表明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势头较好, 是近期广西经济发展与扶持的重点区。

2.广西主要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横向对比研究

在广西14市经济联系强度增强的背景下, 需要进一步明确广西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横向发展水平以更好指导广西经济发展。基于主要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本文选取广西区内南宁、柳州及桂林三大城市, 与中部地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进行横向对比 (表3) 。

广西城市经济联系测度虽呈增强趋势, 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广西主要城市联系测度最大值为4.288, 远远低于湖南省经济联系强度最大值, 差距较大、水平有待提升。广西城市经济联系测度较低主要由于广西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间空间距离大, 不利于经济联系加强, 其次三大城市自身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使得中心城区人口及GDP值较小, 总体拉低了城市经济联系测度值。

(三) 城市经济联系隶属度矩阵分析

以个体经济联系测度表为基础, 运用经济联系隶属度公式, 获取广西14 市经济联系隶属度矩阵, 并将其整理如表 (表4) 。南宁作为首府城市, 除贺州外其他12 市均以其作为前三的联系城市, 柳州有8 个城市将其作为前三联系城市, 桂林、钦州有4 个城市将其作为前三联系城市, 百色、贺州、崇左有0 个城市将其作为前三联系城市。除南宁、柳州与桂林三大经济强市外, 北部湾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等联系紧密, 是近期城镇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

第一联系城市对分别为:南宁—钦州, 柳州—来宾, 柳州—南宁, 梧州—柳州, 北海—钦州, 防城港—钦州, 钦州—防城港, 贵港—南宁, 玉林—贵港, 百色—南宁, 贺州—梧州, 河池—柳州, 来宾—柳州, 崇左—南宁。柳州、南宁、钦州作为第一联系城市个数分别为4、3、3, 作为广西首府, 南宁市首位度不明显, 对外经济辐射能力有待提升。

三大城市群经济联系各有特色。北部湾四市间联系紧密, 其中北海、钦州与防城港均以南宁为第二联系城市。桂西资源富集区与首府南宁经济联系密切, 三市均将南宁作为第一、第二联系城市。西江经济带各城市与南宁、柳州的经济联系最为密切, 桂林次之 (表5) 。

四、结论与建议

南宁、柳州及桂林三大主要城市引力值较高、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排名靠前, 贺州、河池、崇左、百色与梧州是广西14 市中引力低值区, 贺州引力值最低。就全区而言, 近期需进一步提高南宁市首位优势度, 推动省域边缘城市融入全区发展。

广西14 市经济联系强度呈增长态势, 但与东中部地区仍有一定差距, 需要在进一步明确各市经济发展重点任务的基础上, 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提高区域经济实力。

三大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不一, 需因地制宜采取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北部湾地区经济联系势头较好, 是近期广西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亮点, 需要进一步推行政策优化、加大资金投入以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等一体化进程。桂西资源富集区三市均与南宁市经济联系较强, 需进一步推动南宁市经济外溢效应带动三市发展。西江经济带重点联系城市较为分散, 需根据自身区域特性及联系城市属性量身制定经济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付婷婷.区域经济联系研究一以定西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 2006.5.

[2]王雪琳.南昌与江西省其它地级市经济联系分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8.

[3]于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1.

[4]邓晓兰, 郑良海, 侯英.关中经济区经济联系测度与财政体制调整政策研究[J].经济地理, 2011, 31 (7) :1070-1075.

[5]秦尊文.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及其核心圈建设[J].系统工程, 2005, 23 (12) :91-94.

[6]姜博, 初楠臣, 孙雪晶, 等.哈大齐城市密集区空间经济联系测度及其动态演进规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 (4) :59-64.

[7]鲁金萍, 杨振武, 孙久文.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 (1) :5-10.

[8]吕观盛.广西北部湾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静态分析视角[J].改革与战略, 2015, 31 (1) :119-121.

[9]宫斐, 吕观盛.北部湾广西区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测量与评价——基于动态分析视角:2009-2013年[J].华东经济管理, 2015, 29 (5) :75-78.

[10]陈睿山, 叶超, 蔡运龙.区域经济联系测度方法述评[J].人文地理, 2013, (01) :43-47.

广西医院经济运行现状分析 篇10

为了对医疗费用增长现状有一个更加客观、正确的认识,笔者对广西2001-2010年人均医疗费用进行了统计,共涉及23所省级医院、29所市级医院和32所县级医院,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医院费用增长幅度要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无论是药品费用的增长,还是住院费用的增长都要高于同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病和住院长期以来高于居民的消费水平,无疑会是居民生活的一项沉重负担。

从药品费用和住院费用的增长情况来看,在2004年之前,药品费用增长更快一些,而在2005年之后,医院住院费用增长开始超过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住院医疗费用呈现出服务性费用快速增长,药品费用增长减缓的趋势。

注:资料来源于2001-2010广西自治区卫生统计年鉴

进一步分析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重,在2001-2010年间,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重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但是其比例一直在50%以上。医疗费用的另一项主要构成部分是检查收费,检查费用成为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费用。治疗和诊断收费在医疗收费中占有较大比例,约占到医疗费用的18%。虽然药品费用的比例在下降,但近十年来仍然增长了近10倍,由此可以看出,“以药养医”的状况确实普遍存在,在国家加强药品的监管力度之后,药品费用比例有所下降,但年均检查收费、诊断费用则迅速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医院正在通过提高检查收费、诊断收费来弥补药品价格调控带来的损失(见表2)。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与几年来政府加强医院药品采购渠道管理、物价部门加强对药品价格监管力度有很大关系,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医院服务性收费的快速提高,例如各种CT、超声检查的普遍使用,在提高诊断效果的同时,检查、诊断费用也在迅速提升。

2 医院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分析

2.1 物价上涨因素

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经营活动来补偿各种支出,补偿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二是依靠医疗服务收费。在政府财政投入不断减少,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医院不得不提高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收费来弥补这一空缺。近十年来,我国商品零售价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医院的医疗活动所依赖的水、电、气、消耗性材料、职工工资都在增加,医院的经营成本在随着物价上涨而增加,都在迫使医院通过经营收费与药品收费来增加收入。但是,我国的药品定价机制却存在明显的缺陷,药品价格在严格的限价政策下,呈现低增长的趋势,图1显示了1950-2009年我国医疗保健物价指数与商品零售价价格指数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与商品零售价价格指数形成了一个“剪刀差”,政府在严厉控制药品价格的同时却没有给予医院足够的财政补贴,使得医院不得不依赖医疗服务价格来弥补经营成本的增加[1]。

注:资料来源于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

2.2 医院成本核算基础工作不完善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开放,有些医院已经意识到成本核算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在进行一些初步的成本核算工作,但多是以科室效益为目的的经济核算,主要以手工收集科室的成本数据,缺少全院的全成本核算。许多很重要的成本,如房屋设备折旧费、管理费用等,或由于数据难以统计,或由于核算方法比较困难,而不进行核算。医院为发挥职工积极性而制定的各种奖金和劳务分配制度,本应该以医院成本核算数据为基础,也正是因为目前医院无法准确收集这样的数据,而造成医院管理者在平衡积累事业发展资金和发挥职工积极性方面遇到了难以面对的现实[3]。

2.3 药品按零售价核算的不合理性

现行《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药品按零售价进行核算,其实际购进价与零售价的差额为进销差价。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药品价格政策变动频繁,以及药品购进价格的不确定性,按零售价入库,而且按此方式计算的进销差价率或加成率,不能真实反映当期实现的差价,从而影响药品成本的计算。既不实用,又不利于药品的管理,人为地增加了工作量[4]。

2.4 检查项目增多

院内大型检查医疗设备的更新和购置,如核磁共振、螺旋CT等,以及治疗业务的扩大,如理疗、体疗。部分医务人员片面扩大检查治疗项目,检查指标项目系统化,治疗方法手段多样化,医疗质量不断提升,因而门诊与住院的检查治疗收入增多[5]。

2.5 医院重医疗、轻管理

医院作为修理“人”的工厂,应当在讲求质量的前提下,同时也应当讲求经济绩效和“修理成本”。而医院的经济效果,正是成本管理的综合反映。因此,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当在开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同时,开辟降低成本的途径,以取得最好的医疗质量,最大的经济效果,这就要讲求经济核算,这一点恰恰是多年来没有做到的。大多公立医院的现状是一方面经济困难,每况愈下,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药品、物资和设备仪器的积压和浪费[6]。

3 解决医院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合理的医疗收费标准

在财政投入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按照现有的收费项目,对收费标准调整,使其更加合理。适当提高医院常规检查、诊疗项目的收费标准,降低高端设备检查收费,减少药品加成,同时提高医院业务收益率。目前,在医院普遍采用的项目付费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在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一定的情况下,医院会通过提供更多的医疗项目来增加自身收入,而且,医院会让患者利用更高端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因此,这种按照医疗项目进行收费的收费方式,导致“医院点菜、患者买单”,尤其对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患者而言,医疗负担更重[7]。

3.2 加强成本核算

医疗成本是医院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主要包括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

医疗成本核算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有关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规定,核算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以及有关费用支出数额、构成和水平,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费用发生和医疗服务、药品销售、制剂生产成本所进行的核算,医疗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本。我国医院成本费用比例与世界先进国家医院相比偏高,在医院中一直存在着“重收入,轻成本”的现象[8]。

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实施医院成本核算工作。首先要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清产核资、资产核实。清产核资包括资产清查、产权登记、价值确认。资产核实是医院成本管理最根本的基础数据。做好支出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医院应根据本院实际,参考先进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费用消耗定额,制订定额时既要防止过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又要防止过低而影响医疗质量。

3.2.1 临床科室的成本控制

由于医疗服务是针对每一种疾病而提供的,因此,以每一病种来作为基本成本核算单位进行成本控制,建立单病种的标准成本,进而建立以各病种为基础的科室成本控制中心。临床科室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的消耗、医疗器械的使用、医护人员的服务以及水、电、气等管理费用。具体落实到各科室人员身上,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以发挥科室人员的主动性。

3.2.2 药剂科室的成本控制

药剂科室作为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大量资金占用及支出单位,其管理是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药剂科室的成本控制主要分药品的出入库成本控制和各调剂中心成本控制。药品入库时,由仓库管理人员将每种药品的名称、规格、单价、数量、产地、批号等逐一输入,同时按照价格的波动随时进行维护。通过对一段时期库存数据的计算机统计,可以计算出每种药品的最大用量、最短周转期和最佳库存量,这样能在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同时,减少资金的占用和库存的积压,使整个存货成本趋于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能全面反映各种药品的实际情况,杜绝逾期药品的产生,减少浪费。

3.3 药品按购进价入库

规定药品入库时按购进价入库,出库时按市场价出库,并同时冲抵进销差价。按药房从药库领入的药品计算差价率或加成率,比药品入库按市场价入库计算的差价率或加成率更为客观,一般能真实反映当期销售药品的成本和实现的进销差价[3]。

3.4 增收节支,管好用好资产

医院的财务管理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按照国家发改委及地方发改委核定的收费项目和医疗服务收费价格,积极组织收入,做到不多收、不漏收。同时,要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节约支出、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医院要重新考虑库存物资、药品材料的储备数量,运用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合理储备定额,以降低资金成本。医院要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促使各单位“一把手”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9]。

总之,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医院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明显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应该扩大政府的资金投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加强医院管理、整顿药品市场、减少药品中间流通环节,确定各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治疗项目,以患者为中心,减轻患者的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广西医院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 通过广西卫生统计年鉴,对2001~2010年广西各级住院患者年均医疗费用增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统计发现,医院费用增长幅度要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而且,药品费用增长更快一些,2005年后,药品费用增长有所减缓,检查治疗费明显增长。结论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展,一些潜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大事。

关键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物价上涨,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罗力,郝模,吴延风,等.中等发达地区医疗费用增长合理度和相关因素定量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14(l):41-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3]黄显云.浅谈新形势下医院的财务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l4(3):34-35.

[4]秦永方.论医院财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7):73-74.

[5]曲海燕,李红.运用综合指数评价分析某中医院经济效益[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6):645-646.

[6]何大勇,乐永梅.优化医院财务管理的探讨[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9,26(4):184-187.

[7]伍西明,谢明霞.解决“两难”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1):75-76.

[8]任萍.强化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J].医学信息,2009,22(12):2660-2662.

广西经济 篇11

【摘要】新常态下,广西利用外资的环境和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西面临经济增长、调结构、增长点转换的区域新常态,如何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对全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广西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探索经济新常态下广西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路径,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利用外资;路径

利用外资是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的利用为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贸易扩大,人才培养,就业拉动,税收增加等发挥了显著作用。

当前,我国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广西作为西部省份之一,自身也面临高增长、调结构、增长点转换的区域新常态。因此,广西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扩大全区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对推动广西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等有着重要意义。

一、广西利用外资基本情况分析

1.外资规模偏小,速度偏慢

近年来,广西利用外资规模偏低。2013年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虽然同比分别增长26.6%和43%,但从外资规模和速度上看仍居于全国中下水平。相比较而言,广西与一些西部地区省市、发达省市差距还非常大。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2013年、2014年直接利用外资均达100多亿美元。广西周边的湖南、云南、贵州等省,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102.66亿美元、27.06亿美元和20.7亿美元。发达省市上海、浙江等省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额是广西的20倍。广西利用外资的速度也偏慢。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广西三省(区、市)2007年利用外资额分别为15亿美元、10.9亿美元和6.8亿美元,四川、重庆仅是广西的2倍左右。但随着川、渝两省市对外开放步伐的明显加快,两地利用外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3年、2014年利用外资是广西的十几倍。

2.外资投向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

目前广西招商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外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交通运输和制造业等领域,其中低端制造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占30%以上。虽然新兴产业增长速度很快,但到位资金总量2014年只有246亿元,仅占4%。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广西全区的53%,超过制造业15.4个百分点。尽管有较大增长,但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总量和结构还不够合理。外资进入广西服务业的领域主要是邮电业、运输和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等行业,2014年进入运输和邮电业的外资占比为2.26%,进入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的外资占比为2.7%,而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服务、信息运输,还有软件业和水利、公共设施管理业、环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外资仅为总额的2.56%。服务业仍是外资进入的短板。

3.外资地区分布不均衡

“双核驱动”成为广西吸引外资的强大引擎。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是广西利用外资聚集区。2014年北部湾经济区4市实际利用外资5.9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占全区总量的58.8%。西江经济带7市(南宁、柳州、梧州、崇左、来宾、贵港、百色)实际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同比增长59.6%,占全区总量的45.8%。外资分布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百色、河池、来宾、玉林、梧州、贵港、贺州等多个市的外资存量减少,利用外资后劲不足。

4. 外资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香港

从外资的来源渠道看,截止到2014年,共有75个国家和地区在广西签署了投资项目。但是除了中国香港以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投资额较少,每年将近50%的外资来自于香港。以2014年为例,广西实际利用外资中,来自香港的外资为54020万美元,占全区的54%。而来自传统经济强国美国的外资仅有719万美元,来自日本的外资更只有21万美元。此外,来自广西主要贸易伙伴之一的欧盟外资也较少,仅为13711万美元。这种单一局面严重影响了广西利用外资的规模,使得存在利用外资规模偏小、质量不高等问题。

二、新常态下广西利用外资的路径探析

1.在发展目标上,注重外资增量提质,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

为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总要求,广西要紧紧围绕“抓招商 促发展”主线,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服务水平,奋力实现全区利用外资倍增计划目标,广泛宣传广西的巨大发展潜力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促进广西利用外资擴规模、上水平2。在扩大外资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外资质量,将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大力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项目和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技术先进性的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管理人才、国际知名研发团队以及创新型人才,并通过人才引进来带动资金和项目引进,推动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高技术环节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2.在产业结构上,重视产业链招商,优化外资产业结构

产业链招商是一种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招商模式,往往围绕着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加之配套相关的原材料、零部件、辅料和包装件等,形成供需“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以此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1。产业招商应作为广西招商引资工作主旋律。广西根据各地区的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要素,研究制定产业及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确定产业招商方向、目标地区或国家及目标企业。把广西产业新区、千百亿元园区以及各级重点扶持的示范带动园区作为主要载体,围绕我区重点特色产业,重点引进与本地特色产业相关联、上下游配套、有助于拉长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体系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加强外资与当地产业关联度的紧密结合,注重产业关联效应,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外资产业结构。积极引进高科技的加工贸易外资企业,鼓励外商投资投向广西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招大引强,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加工贸易产业。新时期,广西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加快布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加工贸易产业。为了实现加工贸易倍增计划,除了安排加工贸易倍增计划专项资金,提升港口物流水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快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还需“走出去”主动招大商、招强商。如赴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天津等发达省市开展大型引资推介活动和小分队精准招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抓住美欧经济回暖契机,指导企业加大开拓美欧市场,举办欧美广西商品展暨投资推介会等。二是引进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广西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桂”战略。无论是从对我区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还是从外资在桂投资回报率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造业仍应是广西引进外资的重点产业。要以广西“千亿元产业”项目为载体,鼓励外资参与“千亿元产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世界大型企业集团,投向汽车制造、生物技术、有色金属深加工、石化、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还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放开传统制造业,以高端技术促进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特别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引资比重。新常态时期,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以服务业主导的服务经济新常态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服务业发展将面临全新的机遇。广西要重点引进服务业中的商贸、零售、物流、电子商务、物联网和金融业的龙头企业和跨国企业。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性和功能性总部入驻广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加快形成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知识密集、能源消耗少、成长性强、综合效益好的特征,又根据国外及先进省份的经验,后发地区应该将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之在产业更迭与升级中保持领先位置。因此利用外资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实现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3.在引资招商方式上,创新招商思维,采取新型引资招商方式

外商直接投资在吸引外资的方式中是主要的方式,此外,还可考虑到运用一些新的投资方式和融资方式,以便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外资金。比如境外上市,指导有条件有口碑的企业做好上市辅导和包装,积极到国外上市融资;在新建项目中采用合并与收购方式,既可利用现成的资源,又可结合本土实际;探索试点外商特许权项目、向外商转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发行股票、竞办国际组织的投资基金、风险基金和政权投资等等。

在“互联网+“时代,招商引资需创新招商思维,采用新型引资模式,抓住“互联网+”带来的难得的弯道超车机遇。一是建立专业的招商网站。各级政府及园区,都应有自己专门的招商网站。在页面上除了体现招商环境、政策优势、招商载体等主要栏目之外,还要注意设计一些互动栏目,如在线咨询、留言板等,有利于促进招商人员与访问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招商效率。此外还可以考虑增设英文版、日本版和中文繁体等,特别是英文版来吸引全球的投资者。二是开通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平台、并制作招商微网站或APP。在微信平台、微网站中开设投资导航、项目促进、招商环境等重点栏目,定期发布招商动态、招商政策以及载体信息,让投资者可以随时随地对招商项目进行了解,还可以将微信二维码在招商资料、招商网站、名片中有所体现,促使招商宣传达到“掌上宣传”的目的。三是建设招商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对项目的投资、建设进度电子化管理,完善政府以及產业园区考核体系,实现招商项目规范化管理,提高招商效率,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4.在外资管理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广西引资综合竞争力

推动外资管理由全面的审批制度向战略性管理体制转型。一是推动政府职能根本性转变,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如对外商投资项目积极推行网上预备案管理。如广西商务厅在外商投资审批方面进行了改革。70%的审批事项在1个工作日办结,其他事项则由原来的22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并开通了广西外向型经济投诉服务平台,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广西商务厅外资审批提速的经验做法可推广至全区地市级和国家级园区外资审批部门,切实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和服务效能。二是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学习最新修订的《外国投资法》。

积极申请“负面清单”自贸区。配合北部湾自贸区的申报及规划,开展相关外资准入和负面清单的政策研究。制定广西利用外资“负面清单”的时间表和实施办法,在部分区级以上园区尝试推广中国(上海)自贸区"21+29"的创新举措。与国际高标准投资与贸易规则体系对接,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外资管理体系。

加强对广西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进一步完善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协调机制。一是建立重大外资项目统筹推进和协调会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政策支持、地区布局、要素保障及推进落实等重大问题。二是建立重大外商投资项目信息定期报告制度。强化招商引资规划、年度计划与各类专项全区性规划的衔接。各市、县(市、区)要研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和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与多国驻华大使馆、领事馆等国家、地区的政府及商协会机构建立长效合作联系机制。三是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外资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渠道。提高政府效率,建立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提升广西吸引外资的综合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尹婷婷.从产业招商到产业链招商. 成都日报,2014-03-23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策略初探 篇12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提出要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之后的半个世纪, 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60年代中后期,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人类的未来敲响了警钟;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里程碑;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90年代至21世纪初, 《京都议定书》、《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等, 为循环可持续发展描绘出行动蓝图[2] (P8~13) 。

循环经济的理念于1998年被学者诸大建首次引入中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众多企业的广泛关注。中国近年来倡导“科学发展观”, 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5年7月, 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2008年8月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十一五”期间, 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思路[3] (P3~5) 。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模式

(一)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来的概念。传统经济是一种从“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的单向式流程经济, 它以“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即“三高一低”为特征的粗放式经济运行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破坏极为严重;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即“三低一高”为特征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运行模式, 也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1. 经济发展角度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 (2004) 认为,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循环往复利用为核心,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是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经济增长模式[4]。

2. 资源利用角度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往复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反对一次性消费, 提倡一个从“资源”-“产品”-“消费”-“回收利用”-“再资源化”的闭环反馈式循环经济运行过程。

3. 生态保护角度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来规范人类经济活动, 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来考虑, 旨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因此,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 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要求, 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各个地区存在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特点, 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国内一些学者对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与模式作了一些探索, 以产业层面划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循环发展模式。

1. 循环型农业

循环型农业模式是指在保护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遵循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生物链原理, 减少外部有害物的投入与农业废弃物的产生, 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农业生态与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

2. 循环型工业

循环型工业模式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 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 在循环工业系统中各生产过程不是孤立的, 而是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 它采用现代化科技, 使得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作为另外一个过程的原料加以利用, 从而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

3. 循环型服务业

循环型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的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 都要考虑和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 通过实施清洁生产, 促进废物的减量化;通过强化服务业, 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通过对废物的分类收集和集中回收, 促进资源化水平的提高, 从而实现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42号) , 已经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条件禀赋的基础出发, 构建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广西区域发展新格局, 从宏观上划分出“两区一带”, 即: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广西经济区域划分的目的, 在于充分考虑与发挥区域内所具有的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 进行专业化生产, 优化资源配置水平, 提高区域经济效益,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进而形成全区整体优势。

在多重发展机遇和优惠政策叠加下, 广西“两区一带”各城市间争相招商引资,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带动自身经济发展壮大和快速增长的同时, 无疑会产生重复建设、能源低效利用、高碳排放、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避免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甚至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对于目前资源条件禀赋优良但生态环境脆弱的岩溶喀斯特地区而言, 是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战略思考问题。

循环经济并不是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的专利, 后发地区、落后地区同样可以发展循环经济, 而且更具后发优势和成本优势[5]。目前, 广西经济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工业化、城镇化尚处于发展之中, 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 产业向循环经济模式调整与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的后发优势。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以循环经济理念谋发展, 构建各区域间的循环发展机制, 是提升广西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是保护和维持良好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要求。因此, 广西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显得非常必要。

三、广西两区一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广西“两区一带”各区域间存在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特点, 导致“两区一带”产业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 北部湾经济区——第二产业循环发展模式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区域, 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 环境容量较大, 生态系统优良, 人口承载力较高, 开发密度较低, 是我国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产业发展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把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 纳入到产业发展规划和北部湾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中, 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 (2) 继续调整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光电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同时, 加强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 并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大力抓绿色、低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制糖、建材、机械等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 同时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 加快技术更新, 改造“三高”工业企业, 通过循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区域发展模式, 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 桂西资源富集区——资源循环集约利用模式

尽管桂西地区喀斯特岩溶面积广布, 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但具有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富集比较优势, 发展资源型产业的潜力巨大。要增强桂西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探索一条新型资源开发路子。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 促进资源的有序利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富集区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矿产44种, 其中探明储量的有近30种, 具备突出优势的矿种有铝土矿、锰矿、膨润土和水泥用原料石灰石。资源富集区的开发必须充分利用科技进步, 以高新技术提升资源开采的经济效益, 降低成本, 使资源获得充分利用、转换, 减少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三) 西江经济带——循环型农业与服务业发展模式

桂东、桂中、桂北组成的西江经济带, 面向珠江三角洲, 背靠西南腹地, 交通运输便利, 这些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农业资源居广西前列。此外, 喀斯特地貌景观、库区湖光山色、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都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因此, 可采取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模式, 进一步整合资源、集聚优势, 加快其发展建设的步伐。

广西桂中、桂东一些甘蔗种植面积大的地区, 形成了以制糖企业 (如广西贵糖) 为核心形成了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和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两条最重要的生态产业链, 使造纸与化工产业耦合起来, 加快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的多重循环利用。

西江经济带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比如桂林山水、桂平西山等国家级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带来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 必须将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注入到旅游业发展规划当中, 在旅游景区、旅游餐饮、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服务中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服务, 减少三废污染;在设计和规划旅游项目时以循环的理念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合理调整与筹划旅游系统, 促进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可持续可发利用以及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是广西未来五至十年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由此而面临的资源与环境挑战将会更加严峻, 既要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又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经济社会政策法规, 加强科技创新, 从“点循环——线循环——面循环”入手, 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城乡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工业企业生产当中, 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发展速度, 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子。

(一)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1. 保护生态环境效益,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二五”期间广西要在各行业积极开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等活动, 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减少资源消耗。加大土地资源整理和复垦力度,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全面推行节约和集约用地, 引导工业、人口、住宅集中发展, 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

2.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实现广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逐渐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由原来的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型;走循环发展模式道路, 着力构建各产业的循环发展模式。

(1)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

科学合理开发农业资源, 促进农业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发展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废物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系统。

(2) 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

依据生态工业模式,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 推行清洁生产, 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对于新建和在建的工业园区, 要按照循环型产业链进行布局, 优先安排环保产业项目, 鼓励支持新能源研发生产、节能减排的创新技术项目。

(3) 生态先行, 打造循环型服务产业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旅游产业的开发与管理, 把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等融入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根据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容量, 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坚持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着力建设和提升旅游区和景点的生态品位;积极构建西江经济带与北部湾经济区物流港区、园区的循环型物流发展规划, 在物流通道中提倡绿色生产、选择绿色运输策略、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循环体系, 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减少资源的消耗。

3. 明确主体功能区划, 完善空间区域布局

结合广西区域内部经济基础与区域间的资源环境特点将国土服务功能详细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宜耕农业区、经济产业园区和城乡居民生活区等五类, 进行合理的空间资源配置与经济产业布局。

(1) 自然保护区, 要将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实施搬迁; (2) 生态修复区, 要结合喀斯特岩溶区的地质环境特点, 规范治理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生态修复工作, 减少对修复区内山林的破坏, 大力营造人工林; (3) 宜耕农业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 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 积极推广绿色生态有机农业, 走“种、养、加”一体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4) 经济产业园区,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各产业严格按照环境政策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 并且提高产业入园标准, 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 从源头降低废弃物的排放; (5) 城乡居民生活区要创建舒适优良的居住环境, 社区应积极开展有关循环经济的生活常识教育, 倡导居民绿色消费与环保理念。

(二) 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1. 政府层面

(1) 将绿色GDP核算制度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传统的GDP考核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对生态的一种破坏。广西各级党政机关要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等政策为出发点, 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城乡发展规划中去, 建立科学、规范的绿色GDP考核体系, 将具体考核标准落实到各级政府, 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范畴, 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目标管理绩效考评。

(2) 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在遵循国家、自治区相关法规的基础上, 广西各区域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经济的特点, 加紧制定适宜本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与政策, 法规制定包括资源有效利用方面、政府与居民的绿色采购和消费方面、废弃物综合处置与回收利用方面;政策制定集中反映在产业结构调整、财政税收杠杆调控等。在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法规政策的同时, 要加大执法力度, 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坚决予以处罚, 由各地区宣传部和环保局负责, 构建公众监督机制, 定期公布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设立污染举报奖励机制等, 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2. 企业层面

工业企业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单元, 是循环经济实施的重要主体, 工业企业要将循环经济作为其发展战略。

(1) 工业企业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实施IS014000环境质量标准, 实施工业企业生态化管理, 推行工业企业内部的生产工序之间微循环; (2) 工业企业要将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废弃物综合治理等环保理念贯穿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回收的全过程, 详细研究工业企业能耗、水耗、原材料消耗、用地指标以及各环节的节能降耗指标, 积极投入科技资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将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由末端治理变为以预防为主的全过程控制, 由单纯的总量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综合控制; (3) 积极开展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攻关, 研发有利于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与产品的同时, 提高工业企业创新力与竞争力, 争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示范性企业。

3. 公众层面

社会公众是物质资源和产品的直接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主体, 每一个人都在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建设中扮演角色和承担责任。广西城乡居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积极投身于循环经济实践中来。

因此, 要建立新的循环型城乡社会观, 要求多层次、多形式宣传循环经济知识和理念,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使全民能够自觉参与到资源节约、环境维护的事业中来。比如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节水、节能意识, 对于家庭产生的废旧物品要进行统一回收而不是随意丢弃;减少一次性生活消费品的使用;装修购物等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 从细微处着手, 体现主人翁精神, 共同营造优良的人居生态环境。

五、结语

广西“两区一带”正处在发展起步阶段, 工业化、城镇化尚处于发展之中, 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 产业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和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的后发优势, 可以依据广西区域间发展的优势与经济发展特点, 分别构建北部湾经济区——第二产业循环发展模式、桂西资源富集区——资源循环集约利用模式、西江经济带——循环型农业与服务业发展模式。将广西两区一带建设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生态环境友好区, 西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和文化先进的社会和谐区, 推进广西两区一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模式出发, 探讨广西“两区一带”循环经济发展可采取的模式, 即北部湾经济区尝试循环型工业模式;桂西资源富集区尝试资源循环集约利用模式;西江经济带尝试循环型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 为广西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及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对策,广西“两区一带”

参考文献

[1]何尧军, 单胜道.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鲍健强, 黄海凤.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马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途径和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 2004, (10) .

上一篇:汽车再生论文下一篇:大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