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横县

2024-09-27

广西横县(共4篇)

广西横县 篇1

从2000年至今, 用十余年的时间, 广西横县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途径, 为破解“垃圾围城”难题提供了一个真实样本, 全县城区超过70%的垃圾已实现循环利用。

“垃圾围城”是当今不少城市的顽症。有“中国茉莉之乡”美誉的横县, 也曾因为遭遇“垃圾围城”困局, 长期“香”不起来———上世纪90年代, 随着城区人口的逐渐增多和商品流通的日益频繁, 该县生活垃圾日产量由之前的10多吨猛增到60~70吨, 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横县实施的垃圾处理模式主要包含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实施垃圾分类、垃圾再生处理3大环节。

首先是宣传动员。推行垃圾分类要成功, 需要做大量工作———其中, 教育是长期有效推行垃圾分类的最重要环节。通过深入机关、街道、社区进行培训, 以及召开居民大会、出版墙报、老年志愿者上街宣传等方式, 该县大力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 该县还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渗透教育, 让垃圾分类的理念在学生们心中扎根萌芽。

其次是分类实施。政府给当地居民家庭发放两个垃圾桶, 红桶要求装塑料袋、泡沫块、碎玻璃、破瓷片等不可堆肥垃圾, 绿桶要求装剩菜饭、果皮、菜梗、灰土等可堆肥垃圾。

环卫工人每天下午收集垃圾, 并细心地做好每家每户的登记, 分得好的家庭, 会得到一些小奖励, 比如一包洗衣粉、一块肥皂等;不按规定分类的, 当面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分, 如果不在家, 就在家门口贴一张改进的小纸条。

三是垃圾再生处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是使垃圾资源化, 从而解决垃圾堆积问题的关键环节。

根据调查, 当地居民生活垃圾中, 超过70%是果皮菜叶、剩菜剩饭等可通过生物技术处理分解发酵成绿色肥料的垃圾, 也就是“可堆肥”。随着收上来的可堆肥垃圾量增加, 该县建立了堆肥厂, 并于2004年开始在大头菜、大白菜、茉莉花、桑树4种农作物上做试验。这种有机肥效果明显, 成本低, 深受农民喜爱。从居民家到环卫站, 再到堆肥厂, 最后来到田间地里, 70%的垃圾变废为宝。

通过建立完善一套覆盖城区的垃圾分类、收集以及处理系统, 横县收获了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成效。干净整洁的环境让该县真正变“香”, 引来福建、云南、贵州、湖北、浙江、安徽等地的茶商, 形成茉莉花、原料茶、成品茶3大交易市场。

横县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工作上敢于创新, 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部门密切配合、公众积极参与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新路子, 为全国破解‘垃圾围城’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广西横县 篇2

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有些很重要的春节民俗面临着无形的危机。

“祭祖”这个春节中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如今的人们,尤其是一些城镇的新一代,他们一出生,就已经身后无忧了,不仅不用再耕田种地,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在春节里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意义因而有所减退,据调查将近有不少部分的人因公出差,外出打工等诸多因素导致新年时未能回家“祭祖”;而还有一部分的人因地处城区,传统观念较为淡薄也未有“祭祖“;只有农村地方的人和一部分刚迁到城镇的人尚还有延续”祭祖“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这种社会生活日趋现代,人们越来越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祭祖”是否会随着岁月的累积而丢失,现在已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守岁” 则是春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要省略掉的话,那么肯定会影响到节日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节日气氛不浓,进而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它本来的意义在于为了祈求长命百岁,而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和热情,就不太愿意熬夜了。但是我们把“守岁”当作一年中的不眠夜,这样大家可以在一起聊天、说话、娱乐,总结过去,畅想未来,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因此,仍有很大部分的人依旧熬夜“春晚”,共度这样辞旧迎新之夜;但也有不少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或者沉溺于网络,无心“守岁”。总的来说,“守岁”便利了人们的沟通,一家人看春晚其乐融融这个习俗在日新月异的洪流中仍保留着。

20世纪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的观念盛行,加之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巨大的冲击。近年来,物质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较为个性化同时又喜好多元化,因而需要多样化的节日,这些因素让人们对春节的传统的风俗民情,深层的春节文化逐渐淡忘,拯救春节传统习俗文化已经是必要而不可少的了。虽然春节依旧在,但人们随着生活的发展进步而改变,有些人在春节中只是走走形式而从未留意春节伟大文化遗产的不断流失,所以一些重要的年节传统仍需要我们继承发扬。

二、春节是节日,也是假日。所以,一直以来春节期间,各个地方的人都很重视春节活动的安排。

当代社会,平时工作日的逐渐缩短,休息,娱乐时间的增多,但过年不再是们停耕休作的休息时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们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等着过年吃大餐,穿新衣,戴新帽,串门走亲戚,更多的是工作繁重等造成精神压力借此寻求解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的飞速发展,过春节的花样不断变化更新,几年变一次。呼机拜年,短信传情,餐馆年夜饭,至今又有旅游过大年一说。回忆起以往过春节的重点、主题,可以看出物质生活丰富陈设,年却越过越淡了。据所查资料显示,在50年代春节着重于年夜饭:几年肉快活吃几天;而在60年代的潇洒:在广阔天地里过年;70年代的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80年代则是娱乐:看春节联欢晚会;90年代的拜年话:身体健康排第一。春节的活动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变化,据我调查得知, 除了涉及与春节有关的活动,有一部分的人还会在家学习读书,其大多数为学 生;也有不少的人觉得出外观光是一个不错的设想,其大多是在家赋闲的退休人群及高薪的高层领导人;有少部分的人在春节期间还在做一些兼职;而大部分的人则认为还应有其它更好的活动来丰富春节的空余时间,这当中包含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因此,现代的人们也更多地渴望春节里能够有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快乐,每个人都有对春节的不同诠注。

三、以前有一句老话叫“年关难过”。除了说欠债的要在年底还债之外,还有一个意思是说过年的花销很大。现在,庆祝春节当然少了经济支出,并且春节的开销也可算得是衡量春节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首先主要支出,吃吃喝喝还是一件大事;其次负担渐重,送礼开销高过赡养费。这两个是春节中的常见现象。近几年时,随着打工热潮高涨,外出打工的人回家过年的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特别是到较远地方打工的人,有些不能回家过年,就是因为车费太贵而不愿回家;还有科技发展,手机短信拜年又成了当今的时尚,其费用算来也是不小的一笔。据了解,低层人群在春节期间消费大约在100—500元之间:中层人群消费在700—1000元之间:高阶层人群则在1000元以上。因而可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多数人已能够过上一个富足的好年。时代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给予它新的挑战,不同的时代虽然内容上不断增新,但基本形式和主题相信会始终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正是春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无论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没有改变。现在大多数春节家庭团聚的习俗至今相传,人们再苦再累,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好好过,这是个生理调整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无论是旅游过年,上网过年,还是晚会过年,人们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同一的时间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体一致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的需要。

广西横县 篇3

1 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法律精神

1.1 政策导向

1986年,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 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当时, 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 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麻雀校”, 但并未过多涉及农村小学。

2001年, 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 以此为契机, 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掀起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高潮。2002年和2003年, 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已无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各地政府也都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据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 2004年全年我国撤并中小学4万多所。

2007年6月9日教育部先后发出《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通知》, 要求各地立足本地实际, 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教学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1.2 布局调整规划内涵

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指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 重新进行区域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 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一项工作。

学校布局调整, 绝不是简单的撤、并、联办交叉, 而是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方式取代传统落后的教学条件和方式, 是教育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步骤。布局调整不仅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 涉及到教育资源的迁移, 还涉及当地党政和人民群众利益, 甚至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产权处理问题, 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 在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时, 要正确、科学地理解党和国家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 结合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 认真调研, 科学研究, 合理规划, 并因时因地制宜, 分步骤实施, 逐步过渡, 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2 南宁市横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实践

2.1 背景

目前, 南宁市横县拥有各类中小学733所, 其中小学677所, 中学56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6.4万人, 其中在校小学生9.6万人, 在校初中生5.4万人, 在校高中生 (含职高) 1.4万人。

随着横县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适龄上学儿童人数不断增加, 现有的中小学布局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最突出的问题是校点较多且分布不甚合理,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 横县成立了横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并于2006年2月正式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编制工作, 目前, 调整工作已进入具体实施的后期阶段。

2.2 指导思想

2.2.1“五字方针”

以乡镇中心小学建设为重点, 带动撤点、合班、并校, 使中小学布点相对集中, 以达到资源配置集约化。可采取“撤、并、联、挂、改”五字指导方针。

2.2.2“五结合”思想

“五结合”即: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相结合;与逐步建立完善乡 (镇) 中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体系相结合;与发展幼儿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新机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2.2.3“五坚持”思想

“五坚持”即:坚持依据生源定留舍;坚持依照地理位置合理设点;坚持因地制宜、集中建校;坚持政府依法确定和公布校点, 县级教育、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制定规划, 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保留学校;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实施, 根据各地生源、经济、地理等因素, 分五年或更长时间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任务。

2.3 调整内容及措施

2.3.1 调整内容

(1) 对学校布点的调整。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村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结合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出生率、服务半径和交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实行“规模”办学的原则。

(2) 对学校选址的调整。学校位置应选在交通便利、位置适中、环境适宜、远离污染源、校区无架空的高压输电线路通过的地段, 最好是尊师重教氛围较好的村庄。

(3) 对学校规模的调整。利用指数法对全县学生数进行预测 (见图1) 。

根据各乡镇总人口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全县7~15周岁学龄儿童由2005年的145018人增加到2010年148459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3.08%, 其中小学段 (7~12岁) 由92879人增加到97933人, 占学龄人口66%;初中段 (13~15岁) 由52139人减少到50526人, 占学龄人口34%。

按规定, 普通初中占地面积不少于40亩, 学校规模必须在18个班以上;小学占地面积不少于10亩, 学校规模必须在6个班以上 (不含学前班) 。

(4) 对校园规划的调整。按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生产区等不同功能的要求进行合理布置, 力求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2.3.2 措施

(1) 制定合理的标准, 进行科学规划。无论是制定调整规划方案, 还是在具体实施工作中, 都要切合本地实际, 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的标准也必须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不搞“大统一”。所谓标准的“合理”, 就是要在“方便就学”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二者间找到切合点。

(2) 保留必要的“一师一校”和“复式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实际情况, 对应该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 不仅要保留, 还要加强投入、加强管理、加强指导, 对教师进行培训, 并深化理论研究, 探索适应学校自身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质量。

(3) 确定合理“距离”, 避免学生上学难。学校服务半径的确定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关键问题。有的地方规定, 小学服务半径为1.5km, 初中服务半径为10km。对于具体距离的确定, 应以人为本、合理制定, 确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学校布局标准。

(4) 建立和完善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因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剩余教职工进行合理分流, 既要使调整后的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 又要对分流的教师进行妥善安排。

2.4 调整规划后的得与失

2.4.1 显著成效

从总体上看, 在横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 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确实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调整前的学校基本上都是规模小、设置安全, 有限的资金过于分散使用, 难以形成规模办学效益。学校合并后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 以改善办学条件, 更新教学设备, 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其次, 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调整前, 由于缺少教师, 有的学校只能开出语、数两门课, 一个教师甚至包揽全年级的课程, 因此, 学生无从享受到优质教育;以外, 部分农村教师为了赶集或干农活, 随意调整上课时间,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调整后的学校优先聘用优秀教师, 辞退不合格教师, 优化了教师队伍。

再次, 农村寄宿制学校得以发展。这解决了农村学生每天走十几里路上学的问题, 给农村孩子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通过学校集体生活, 农村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 更容易养成现代社会的文明习惯。

2.4.2 局限与不足

(1) 学生求学困难, 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增加学生辍学率。据调查显示, 在横县, 有近1/3的学生每天上学单程超过3公里, 近1/8的学生单程在5公里~10公里,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乡村, 交通十分困难, 学生上学存在安全隐患。而学校因投资不到位, 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设备, 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造成学生求学难。

(2) 农村寄宿学校硬件建设滞后, 学生生活条件差。尽管许多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 但是仍有一些乡村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 不少学校即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 条件也大多简陋, 后勤配套设施难以到位, 学生的生活、安全、卫生和医疗等缺乏必要保障, 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中心学校班额徒增, 教师教学与管理工作繁重, 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学校撤并后, 学校规模扩大, 校内寄宿学生增多, 由于并入学校的学生年龄小, 生活自理能力差, 因此, 教师除了承担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外, 还必须分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负责学生的课外生活管理, 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非常大。繁重的工作分散了教师的精力, 甚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 被撤学校的资产处置不当,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目前, 横县一些已撤并学校的教育资产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仅以校舍为例, 或转让, 或出租, 或拍卖, 其所得资金并未全部投入到学校的修缮和改造, 而暂时搁置的校舍如不尽快利用将很快破败, 导致国家资产白白损耗和流失。

3 广西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践的启示

3.1 以县域统筹为前提, 统一调配资源

必须站在区域战略的高度上, 从城乡统筹的全局观出发, 对县域全部的中小学教学资源进行重新调配, 合理整合, 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一是要根据人口规模、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 科学合理地制定布局调整规划和目标;二是在实施调整时, 不强迫、不盲目, 应按照县办学校、乡办学校、村办学校三个层次逐级调整, 形成连锁反应, 保证顺利衔接;三是实施调整时, 教学资源由县里统筹安排, 师资安排以充实调整后的联办学校为主, 教学设备的调配以就近小学优先为原则, 兼顾中心学校、联办中学。

3.2 倡导就近入学, 扩大教育机会

“就近入学”是学生应享有的权利, 然而实际上, 布局调整实施后, 许多规划中规定的人性化措施并未落实, 地方上也往往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许多学生面临着无法“就近入学”的困难。因此, 地方政府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决策过程中应以农民为本, 力求尽量考虑解决中小学生就近入学问题, 同时还应为远距离的学生提供方便的就学条件。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带来的寄宿制问题, 应加强管理力度, 防止安全问题发生。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安排校车接送学生上学。

3.3 完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加大管理力度

从目前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所产生的问题来看, 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严重不足以及管理力量的薄弱已成为制约调整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加大对寄宿学校的投入, 建设学校教学楼的同时, 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 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

3.4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解决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负担重问题

为了改变学校撤并后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 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减轻寄宿制学校老师的工作负担。可增加一些寄宿制学校的编制数, 核定专职生活管理人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还可以通过跨学校教师交流互助, 如从教师资源富裕的学校协调教师到教师紧缺的学校去工作, 学校可采用轮岗制度分期分批轮派教师去工作, 以保证这些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同时, 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3.5 应实施以强带弱, 联合发展的兼并式调整

实践证明, 目前的调整方式, 过快、过急, 实施兼并式调整方法可使人、财、物、事等教育资源都归属同一单位。一旦归属学校的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 即可有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3.6 固定资产合理使用, 防止资产流失、资源浪费

对因布局调整而停办的学校, 闲置的校舍土地, 应加强管理, 充分利用。首先要确定农村学校的产权, 应当归村民集体所有的就归集体所有, 应当归国家所有的绝不允许流失。其次, 可以通过改变用途, 挖掘其经济价值, 并把所得收入用于学校布局调整, 使得到保留的学校能够快速发展。对校舍和土地等不动产可具体采取以下办法处置。

(1) 改造。将校舍改造为幼儿园、校办工厂、德育活动基地和培训基地等。

(2) 互换。通过政府, 将闲置的学校土地与有关单位互换, 扩大接收学校的规模并减少开支。

(3) 转让。将房地产有偿或无偿转让给上级部门或兄弟部门。

(4) 出租。在保证学校财产安全的前提下, 将撤并学校出租给承租人, 租金可用于对撤并学校学生进行补助等等。

(5) 拍卖。在有关部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 根据法律规定拍卖固定资产, 拍卖所得资金可用于接收学校的建设, 或对撤并学校学生进行补助等等。

4 结语

对县域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规划, 是提高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 是党和政府采取的一项旨在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 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当前, 广西部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已为我们下一步的调整工作提供了思路:一方面, 要尽快采取措施, 制止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撤并行为, 并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及时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 应尽快对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及实施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与评估, 确保各地能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 促进广西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贤伟.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负面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8) .

[2]黄汉如, 罗增雄.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6) .

[3]骆从良.调整中小学校布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05, (2) .

广西横县 篇4

广西横县是著名的“中国茉莉之乡”, 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和花茶加工基地。茉莉花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 年产鲜花8万吨, 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 占世界产量的60%;年销售收入达7亿元;全县种植茉莉花的农户6.8万户, 花农33万人;有花茶加工企业150家 (含茶叶精制厂) , 年加工花茶6万吨, 产值20亿元。茉莉花产业是横县覆盖最广、带动农户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农业优势特色支柱产业。茉莉花产业在横县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茉莉花种植品种单一、老化、退化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标准化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普及;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而随着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升级转型, 横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严重制约了横县茉莉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本地唯一的一所培养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技能人才的学校, 肩负着茉莉花产业的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的使命。

2 项目的主要目标

校企共同实施一系列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提高育人质量, 培养茉莉花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向茉莉花产业从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联合企业研发茉莉花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继承和传播茉莉花文化, 形成为横县地方茉莉花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科技攻关—文化传播”一条龙服务体系, 为横县茉莉花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3 项目的保障机制

3.1 组织保障

与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广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成立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指导委员会, 全面负责专业建设与规划工作, 以确保建设的顺利实施。

3.2 制度保障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针对专业建设建立了健全的制度, 包括《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教研活动管理制度》《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 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 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3 资金保障

学校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政府扶持、行业企业投入、学校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保障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经费投入, 并加强预算管理, 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 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 保证项目的各项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4 项目的实践过程

4.1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校内实训环境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围绕茶叶、茉莉花生产季节, 创建集校内实训课堂与校外产学课堂于一体的“按季分项、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从本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资源、市场需求实际出发, 参照茶业行业职业资格标准, 按照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人才要求, 开发《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等优质核心课程, 编写《茉莉花种植技术》和《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特色教材;构建“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模式;实施“学校、企业、行业”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根据企业规范标准, 建设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一支“双师”素质比例为86%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培养适应横县花茶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以适应横县茉莉花产业转型和发展的需要。

4.2 发挥示范基地优势, 开展技术培训服务

专业建立了“上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横联”县花茶局、科技局、茉莉花研究所、“茉莉花专家大院”等单位, “下引”各行政村、各企业、行业的立体培训网络系统, 采用到校培训和送教上门相结合, 借助校内设备齐全、管理有序的茶叶实训室, 发挥技术优势, 积极开展面向茉莉花产业农民、企业职工、下岗工人、家庭妇女等人群的茶叶 (或茉莉花) 种植与加工、茶艺技能、茉莉花产品开发、茶叶销售等专业技术培训, 整体提升茉莉花产业从业者素质, 为做强做大横县茉莉花品牌夯实基础。

4.3 教学科研与生产技术对接, 开展科技攻关

专业教师主持《适应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茉莉花种植技术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研究》等四个与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相关的区级项目 (课题) , 通过项目 (课题) 研究, 从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和茉莉花工艺制品技艺改进等方面入手, 进行深度研究, 积极探索茉莉花茶生产与加工标准流程。

通过校企合作, 与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广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广西白毛茶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围绕茉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联合开展科技攻关, 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技术难题, 助推茉莉花产业的发展。

4.4 教学活动与“一会一节”对接, 传播茉莉花文化

横县作为全国茉莉花茶交易会、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 (简称“一会一节”) 的永久举办地, 至今已经举办了九届。学校是横县“一会一节”的重点协助单位, 专业承担着文化节茶艺表演、茉莉花茶评比、茶艺培训、礼仪接待等工作, 服务横县一年一度的“一会一节”。

5 项目成效

5.1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推动茉莉花产业人才专业化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两年来专业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学生素质明显提高。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赛中共获28个奖项。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得到了社会与企业的普遍认可。两年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实现了招生规模连年递增的目标。2015年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总人数与2013年在校生相比, 增长了12%, 为茉莉花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推动了地方茉莉花产业的发展。

5.2 从业人员素质提高, 推动茉莉花产业品牌化

充分利用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品牌效应, 积极争取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岗位培训;为农村创业者提供培训服务;给企业员工提供岗前培训。两年来, 完成茶艺师和礼仪培训3661人次, 培训技术人员5256人次, 推广茉莉花产业的新技术8项, 进一步提升了花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水平, 并为地方精准扶贫贡献力量的同时, 还为茉莉花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

5.3 科研技术广泛应用, 推动茉莉花产业标准化

专业教师联合校企合作企业, 围绕茉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开展技术研究和攻关, 参与企业开发科技项目, 获得了系列成果。编写并出版了国内唯一的茉莉花种植与茉莉花茶加工特色教科书《茉莉花种植技术》和《茉莉花茶加工技术》, 填补了茉莉花种植与加工的教材空白;与企业共同研制的茉莉白茶窨制技术开发、有机茉莉花绿茶加工方法、浅度发酵的红砖茶的生产方法三项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发明。科技研发解决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了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 推动了横县茉莉花产业向标准化迈进。

5.4 茉莉花文化有效推广, 推动茉莉花产业国际化

两年来, 专业共为横县“一会一节”开展培训5场次共851人, 直接参与礼仪服务、茉莉花文化节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的师生达1850人次, 专业礼仪队成为“一会一节”一张靓丽的服务名片, 吸引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缅甸、越南等30多个国家的海外客商汇聚横县, 在传承和推广茉莉花茶文化的同时, 不断提高横县茉莉花的知名度、美誉度, 进而推动了茉莉花产业国际化的进程。

6 体会与思考

6.1 有效服务“三农”是农类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是农类专业, 只有立足农村, 服务企业, 服务农业、农民, 振兴农村经济, 才能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而在提升服务“三农”能力的过程中, 办出专业特色, 方可持续发展。

6.2 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是社会的要求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这既是企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是专业发展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服务,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办学时间较短, 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专业建设要继续走好校企结合、产学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 依托企业、贴近需求,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 从而助推当地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广西横县是著名的“中国茉莉之乡”, 是中国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和花茶加工基地。横县职业教育中心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肩负着为横县茉莉花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的使命, 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强本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基地优势、开展技术培训服务、教学科研与生产技术对接、开展科技攻关教学活动与“一会一节”对接, 以更好地传播茉莉花文化。取得的成效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推动茉莉花产业人才专业化;从业人员素质提高, 推动茉莉花产业品牌化;科研技术广泛应用, 推动茉莉花产业标准化;茉莉花文化有效推广, 推动茉莉花产业国际化。研究表明, 有效服务“三农”是农类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而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志明, 张翠婷, 赵宁, 等.专业提升与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教育, 2016 (03) .

[2]张丽.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宁波大学, 2015.

[3]陈秀娟, 吴细芳, 丁薇, 等.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研究[J].社会调研, 2014 (04) .

[4]戴国芳.构建地方特色和区域服务的高职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8) .

上一篇:水泥窑SCR脱硝下一篇:渍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