渍土地区

2024-09-27

渍土地区(共5篇)

渍土地区 篇1

0 引言

膨胀土的分布范围很广, 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存在膨胀土。在我国存在着广大的膨胀土地区, 如广西、云南、河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北、安徽、江苏等地均有不同范围的分布。由于膨胀土具有吸水量大、高塑性、快速崩解性, 以及剧烈的膨胀性与收缩性等特性, 若不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 则会公路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

1 膨胀土的特性及其危害

1.1 膨胀土的定义

膨胀土 (Expansive Soil) 是指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黏土矿物 (蒙脱石、伊利石等) 组成, 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软化和失水急剧收缩硬裂两种往复变形特性的高塑性黏性土。

1.2 膨胀土的特性

膨胀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黏性土, 除具有一般黏性土所共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外, 还具有如下的特性。

1) 多裂隙性。由于反复的干缩湿胀, 致使土中的裂隙十分发育。裂隙不仅破坏土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使土体强度降低, 为渐进破坏提供条件, 而且也为地表水的侵入形成了通道。水的侵入加速了土体的软化及裂隙生成并逐渐向周围扩展, 造成土的抗剪强度急剧降低, 使土体容易沿裂隙面滑动。因此, 裂隙性是影响边坡稳定的关键因素。

2) 超固结性。由于膨胀土大都是在更新世以前沉积的土层, 在地质历史上受过超压密的作用, 具有较大的结构强度, 处于超固结状态。其初始强度虽高, 但风化后强度衰减很快。随卸载及风化产生应变能量, 应力集中于卸载面, 引起土体局部或连续破坏。超固结性促进了裂隙的发展和土体强度的应变软化, 不仅使路堑边坡坡脚产生较大的剪应力, 而且还会带来强度的应变软化, 这对边坡的短期及长期稳定性都极为不利。

3) 强胀缩性。膨胀土由强亲水性粘土矿物组成, 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岩性愈破碎或蒙脱石含量愈高, 其胀缩性愈强。此外, 土的初始含水量和干密度也对其胀缩性也有明显影响。

4) 风化分带性。膨胀土对水、热特别敏感, 暴露于大气中会很快产生风化, 其风化程度由地表向下逐渐减弱, 一般可分为3个风化带:强风化带、弱风化带和微风化带。风化带分界面是一个主要的软弱面, 边坡的破坏大多沿此面发生。

1.3 膨胀土对道路工程的危害

膨胀土地段病害包括路堤边坡表层溜坍和深层坍滑;路堑边坡坡面冲蚀、表层溜坍、边坡坍滑、工程滑坡;路基基床下沉外挤和道床翻浆冒泥;山坡崩塌落石;风化剥落;排水不良等。其病害的主要原因是路堤填料不当, 对表水排导不力, 膨胀土吸水崩解软化所造成。膨胀土病害不仅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 而且因整治这些病害, 使工程造价成倍增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某路基工程实例

2.1 某工程概况

本工程属低山河谷地貌, 山坡沟槽相间, 地形起伏较大, 河谷急剧下切, 多呈“V”字型。阶地面已不完整, 高出河面超过100m。覆盖层为第四系堆积河流松散物质, 厚度较大。其矿物成分以伊利石为主, 蒙脱石次之并含铁、锰钙质结核。网状裂隙十分发育, 干湿效应显著, 胀缩性大, 亲水性强, 遇水易崩解, 具有密度大、孔隙比较大、含水量高、塑性高的特点。经取样试验详判:阳离子交换量CEC (NH4+) 为339~467mmol/kg, 蒙脱石含量M为19.89%~41.07%, 自由膨胀率Fs为40%~82%, 测段黏土为中等/强膨胀土, 边坡稳定性极差。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卵石层含有丰富的地下水, 但埋深超过50m, 主要受大气降雨和附近河流补给。

2.2 路基基床设计

根据膨胀土路基机床病害的形成机理, 不良的基床土质受水浸润后, 在汽车通过道床时对土体挤压和抽吸的反复作用下, 液化成浆进而冒出道床, 所以基床排水是关键。路基面设计为三角形路拱, 由线路中心线向两侧设2%的横向排水坡, 曲线加宽时仍为三角形。路基基床分为表层及底层, 基床表层厚为0.3m, 底层厚0.3m, 总厚度为0.6m。基床表层挖除, 换填0.2mA组填料和0.1m粒径小于20mm的卵、砾石土或中粗砂。基床底层也挖除, 换填改良土进行碾压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的压密标准, 并于基床底层顶面全断面铺设一层弹性与不透水性良好、顶破强度大于2.5kN的复合土工膜, 并做自中心向外2%排水横坡至侧沟内, 其作用就是隔水、减震。

2.3 路基加固防护工程设计

2.3.1路堑

路堑边坡依照“缓边坡、宽平台、矮挡墙加固坡脚和适宜的坡面防护及排水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路堑边坡高度应控制在15m以内, 当边坡高度大于10m时, 应作个别设计。

1) 对于中等膨胀土地段, 由于上部边坡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与侧沟积水对坡脚的浸湿, 使坡脚土体处于反复的湿胀干缩状态, 其强度迅速衰减, 又因坡脚为应力集中区, 所以坡脚更易遭受破坏。当路堑边坡高度小于或等于6m时, 采用2m~4m的挡土墙, 挡土墙基础应经验算确定埋置深度。一般情况下墙趾埋深1.4m, 墙顶平台2m, 墙背设30cm~50cm厚砂夹卵石反滤层。挡土墙采用C15片石混凝土灌注, 每隔10m设一道伸缩缝, 周边用沥青木板填塞。泄水孔按梅花形布置, 间距2m。根据地质勘测, 其永久边坡率为 (1:2.0) ~ (1:3.0) , 墙顶边坡按照1:2.0的坡率刷坡, 边坡采用液压喷播植灌草防护。

当边坡高度大于6m时, 在坡脚增设路堑桩板墙进行支挡。边坡宜分级开挖, 墙顶平台及边坡平台都设4m的宽平台, 平台采用浆砌片石封闭, 边坡平台设置0.4m×0.4m的矩形截水沟, 边坡防护形式视工点情况, 采用60cm厚的加强型截水骨架护坡并间隔8m增设支撑渗沟或锚杆框架梁护坡。骨架形式采用方格型, 骨架护坡的主骨架间距为4.0m, 支撑渗沟宽度1.5m为宜, 深度不小于2m。锚杆框架梁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 节点间距4.0m, 框架内采用灌草护坡防护。

为防止路堑基底的毛细水上升, 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采用了路堤式路堑与侧沟进行纵向排水。地面排水有两种方案:一是将路堤式路堑做成0.7m的统一高度, 然后通过加深侧沟进行排水, 由于排水设备的纵坡坡率不宜小于2‰, 而侧沟的沟深规定不宜大于1.2m, 所以在反坡排水时就会出现排水不通的现象;二是将侧沟统一挖深0.8m, 而将路堤式路堑的高度进行增加, 这样就解决了反坡排水的问题。侧沟采用梯形沟, 底宽0.4m, 上边宽0.8m, 沟壁厚0.4m, 侧沟平台设为1m, 均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片石加固。

2) 对于强膨胀土地段, 根据地质勘测, 其永久边坡率为 (1:3) ~ (1:5) , 以1:3为主。当边坡高度H<8 m时, 采用1:3的坡率直接刷坡, 并根据边坡的高度采用加强型截水骨架内灌草护坡或锚杆框架梁护坡;当路堑边坡高度H≥8m时, 则采用路堑桩板式挡土墙结构进行支挡。桩截面形式采用矩形桩, 截面尺寸为1.75m×2.25m, 且截面长边平行于线路方向, 桩间距6.0m。悬臂段为桩顶至侧沟沟底的长度, 悬臂段桩长取5m~7m为宜, 锚固段桩长通过计算得出, 桩顶处桩身变位应控制在0.1m之内, 锚固点处桩身变位应控制在0.01m以内。挂板采用外挂式, 竖向间隔0.5m设置。墙顶设4.0m的宽平台, 墙顶平台处设置截水沟。边坡采用加强型截水骨架护坡和支撑渗沟或锚杆框架梁进行加固, 骨架护坡主骨架间距3.0m, 支撑渗沟间距6.0m为宜, 其断面大样图如图1所示。

2.3.2路堤

路堤基床以下部位的填料禁用中/强膨胀土, 宜选用A、B组填料填筑路堤。但如果就近取土, 土场缺乏优质填料, 不得已使用弱膨胀土作填料时, 须事先加入生石灰进行改良处理。基底应置于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以下。路堤高度应控制在10m以内, 边坡放缓一级, 当边坡高度H<3 m时, 边坡采用液压喷播植灌草防护。地面横坡较陡的路堤, 需验算路堤整体沿基底及基底下软弱层滑动的稳定性。当符合要求时, 原地面应挖台阶, 台阶宽度以2m为宜, 并设4%的坡度。否则应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结构以抗滑。当路堤边坡高度大于15m时, 应进行路基面加宽, 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沉降比 (细粒土约为0.01~0.02, 漂石土、卵石土、碎石土、粗粒土0.005~0.015, 硬块石土约为0.005~0.01, 软块石土约为0.015~0.025) ;H为路堤边坡高度;m为道床边坡坡率 (m=1.75) 。

经计算, 路基面加宽值可定在0.8m~1.0m之间。按公路规范, 路堤边坡为折线型, 上部高度为8m, 下部高度为12m, 上部坡率为1:1.5, 下部坡率为1:1.75, 沉降比统一采用0.02, 并在边坡中部留宽度不小于2.0m的边坡平台, 并设截水沟, 截水沟纵坡不小于2‰, 引入坡脚排水沟, 截水沟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片石砌筑。边坡应视地形及基底情况水平铺设宽2.5m~4m的双向土工格栅, 间隔3m设满铺土工格栅, 利用土工格栅与土的摩擦力和咬合力, 对土质起加筋作用, 并结合加强型截水骨架内灌草护坡或者液压喷播植草以缓解气候及雨水的影响。排水沟采用梯形截面, 底宽0.4m, 高0.6m, 沟壁0.35m, 排水沟沟侧平台设为2m, 其断面大样图如图2所示。

3 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膨胀土的特殊性, 如施工不当极易造成工程病害, 所以要求避开雨季施工, 路基填筑要连续进行, 路堤填筑段地表潮湿时, 应换填1.2m左右的碎砾石土或砂砾;用改良的膨胀土时, 应将膨胀土与石灰拌和均匀, 并严格控制含水量。路堑施工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路堑边坡防护施工应先护后挡, 充分利用岩土的天然强度, 自上而下严格按设计坡率分段快速开挖, 连续快速施工挡护工程。施工应做好地面防、排水设施, 并注意施工用水的排泄, 防止基坑和路堑内积水, 确保施工场地排水通畅。施工期间严禁在堑顶边缘及边坡平台上堆置集中荷载。

4 结论

膨胀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的重点在于基床处理、坡脚支挡和坡面防护。对于膨胀土路基采取防水、排水、防护和加固等措施, 其目的是保湿防渗, 既要使边坡土层中保持一定的含水量, 又要疏干土层中裂隙水和地下水, 减少和消除膨胀土造成的危害。通过以上措施, 对膨胀土地段的路基病害进行了有效地防治, 也是值得其他工程项目借鉴的。随着新工程材料、施工机械的不断更新与工程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 相信在膨胀土路基设计方面将会出现更方便、经济、安全稳定的设计方法与施工工艺。

摘要:膨胀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的重点在于基床处理、坡脚支挡和坡面防护。对于膨胀土路基所采取防水、排水、防护和加固等措施, 其目的是保湿防渗, 既要使边坡土层中保持一定的含水量, 又要疏干土层中裂隙水和地下水, 减少和消除膨胀土造成的危害。本文结合工程实例, 对膨胀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方法及加固防护工程等措施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膨胀土,公路路基,工程设计

参考文献

[1]冯忠居.公路穿越膨胀土地区路基的设计和施工[J].东北公路, 2000.

[2]孔令霞.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探讨膨胀土地区的公路路基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 2000.

渍土地区 篇2

(2006-2020年)

调整方案

铜仁市碧江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十月

I

II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一节 指导思想.......................................1 第二节 调整原则.......................................1 第三节 规划调整依据...................................2 第四节 主要任务.......................................6 第五节 规划调整范围及期限.............................8 第六节 规划调整基础数据...............................8 第二章 规划调整背景.....................................9 第一节 区域概况.......................................9 第二节 土地利用状况..................................10 第三节 现行规划实施评价..............................11 第四节 规划调整必要性................................15 第三章 规划调整方案..................................16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与目标........................16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调整........................17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21 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24 第五节 土地用途分区的调整............................25 第四章 重点区域土地利用控制...........................27 第一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27

III 第二节 贵州碧江经济开发区(苏州产业园)土地利用调控...29 第三节 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调控........30 第五章 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32 第一节 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32 第二节 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32 第三节 加快推进土地整治..............................34 第四节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35 第五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35 第六章 加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37 第一节 努力实现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目标................37 第二节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7 第三节 试点推进空间性规划合一........................38 第四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措施......................40 第七章 协调推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42 第一节 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42 第二节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2 第三节 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44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6 第一节 法律保障措施.................................46 第二节 行政保障措施.................................46 第三节 经济保障措施.................................47

IV 第四节 技术保障措施.................................48 第五节 社会保障措施.................................48 附 表.................................................49 附表一 土地利用现状表(2014年)......................49 附表二 附表三 附表四 附表五 附表六 附表七 附表八 附表九 附表十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表................50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表........................51 耕地保有量指标调整表..........................52 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调整表........................5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53 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54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表........................54 土地利用用途分区调整表........................55近期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56

V

V I

前 言

《铜仁市(现碧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称《规划》)于201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用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上“向山”要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内涵挖潜手段的运用,有效控制了建设用地增长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规划》批准实施后,国务院下发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撤销县级铜仁市、万山特区,新设碧江区、万山区,并对原铜仁市和万山特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2012年10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贵州碧江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时随着武陵山扶贫攻坚,新型山地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大数据、大扶贫、大健康”战略提出、空间规划合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等,使《规划》在实施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规划布局不合理或不适应建设发展需要等问题日益凸显,《规划》调整迫在眉睫。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视频会议精神,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区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对《铜仁市(现碧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调整完善,V

II 编制《碧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调整方案》)。

《调整方案》依据市调整下达指标,主要阐明2015-2020年碧江区土地利用战略,适度调整土地利用主要目标、任务、结构和布局,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土地用途管制,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协调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多规合一”和三线划定,安排各类工程及项目,提出规划继续有效实施保障措施,引导全区人民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区国土资源局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下依法对《调整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和管理。

VIII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对土地利用的新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守住生态、发展、安全三条底线,坚持以扶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二大战略行动,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保障以旅游、城镇和交通水利用地为主的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协调各业用地关系,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培植后发优势,确保我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适当微调

坚持《规划》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规划》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适当调整完善《规划》,强化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优化全区建设用地布局。

二、节约集约、优化结构

确保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市下达指标,适度调整建设用地指标结构,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促进规划期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合理有 序增长,保障合理的用地需求。通过城乡统筹、盘活存量、内涵挖潜和优化置换,解决发展用地指标的不足。保护优质农地资源和必要的生态空间,做好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调整。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贯彻落实我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强与精准扶贫、“5个100工程”以及城镇、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旅游等相关发展专项规划的衔接,向重点发展区域、战略新兴产业、重点行业给予倾斜。

四、加强协调、充分衔接

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第三节 规划调整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复垦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1、《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

12、《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3、《贵州省土地整治条例》

14、《贵州省扶贫开发条例》

15、《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16、《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

17、国家、省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二、相关文件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10号)

3、《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的批复》(国函〔2011〕131号);

4、国土资源部《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搬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号)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论证审核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3号)

6、《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10号)

7、《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

8、《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千亩以上坝区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函〔2014〕125 号)

9、《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黔党发〔2015〕21号)

10、《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黔府办发﹝2016﹞22号)

1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6〕26号)

12、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黔府发〔2016〕32号)

13、《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委员会关于下达82个县(市、区、特区)城市(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的函》(黔国土资函〔2016〕288号)

14、《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贵州省土地整治服务就地脱贫工作的指导意见》(黔国土资发〔2016〕25号)

15、《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铜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指标的通知》(铜府办发〔2016〕112号)

三、相关规程及技术标准

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1-2009)

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7-2010)

4、《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2-2009)

5、《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8-2010)

四、相关规划及其他基础资料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3、《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4、《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

5、《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密规划)》

6、《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7、《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

8、《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9、《贵州省“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

10、《铜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11、《铜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12、《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2009-2020年)》

13、《铜仁地区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14、《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15、《铜仁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16、《贵州铜仁百里锦江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17、《贵州铜仁百里锦江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与重要节点控制 性规划》

18、《碧江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19、《铜仁市(现碧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碧江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

21、《碧江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2、《碧江区林业生态划定实施方案》

23、《碧江区林地变更调查成果》

24、《铜仁市碧江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25、《铜仁市凉湾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26、《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铜仁市及碧江区城镇、交通、水利、电力、农业、林业、畜牧业、环境保护、工业、非公有制经济、矿山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易地扶贫搬迁等其他相关规划。

第四节 主要任务

规划调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合理调整完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科学划定三条红线,推进“三线”划定和 “多规合一”。

一、合理调整完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调整。按照市调整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合理调整全区耕地保有量和各乡(镇、办事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二)建设用地规模、结构调整。按照市调整下达的建设用地相关指标,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结构。

二、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一)根据市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按照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对现有基本农田布局作适当调整。摸清城镇周边、道路沿线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及分布状况,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集中连片、质量等级高应当划入而尚未划入的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完成基本农田保护调整。

(二)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在不突破市下达建设用地规模前提下,遵循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用地,通过倒逼存量挖潜,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一是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促进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空间体系。二是严控城镇无序扩张,确保城镇人口密度、用地产出强度等达到相关标准。三是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促进农村农民住宅向集镇、中心村集中。四是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保障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基础实施用地,优先安排社会民生、扶贫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文化产业、养老服务业、旅游业发展用地等,严禁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提供用地。五是盘活存量、用活流量,挖潜利用城乡存量和低效用地,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三、推进“三线”划定和 “多规合一”

根据调整后的规划指标和用地布局,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底盘”,结合“三线”划定,探索推进“多规合一”,为完善土地用途和国土空间管制制度打下基础。

第五节 规划调整范围及期限

调整范围:全区行政管辖全部范围,土地总面积1008.96平方公里。

调整期限:以2014年为基期年,2020年为目标年,调整期限为2015-2020年。

第六节 规划调整基础数据

规划调整基础数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含文本、说明、图件及数据库。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数据库。国民经济数据:以统计数据为主,并参照相关发展规划

第二章 规划调整背景 第一节 区域概况

我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与湘、渝、鄂三省相邻,古有“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今有“黔东明珠”、“黔东门户”之称号,是铜仁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省列“经济强县”,同时也是武陵山扶贫规划中6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区国土总面积1008.9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街道)。全区林地面积58133公顷。主要矿藏有钾、锰、汞、钒、磷、铅、锌、钡、石英石、重晶石、硅、玉石、白云石、石灰石等。

2014年末总人口3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41万人,非农业人口14.62万人,城镇人口20.70万人,城镇化率66.72%。区内聚居着汉、苗、土家、侗、仡佬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14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GDP)完成110.81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032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9396万元,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07844万元,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1552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7694万元,比例为8.2 :38.8 :5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0元。

第二节 土地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

2014年全区土地总面积100896公顷,其中农用地849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24%;建设用地5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0%;其他土地101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6%。

各地类分类现状详见附表一。

二、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林用地是主体,土地利用率较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我区耕地和林地是主体,占土地总面积的79.05%。土地利用率89.94%,相对较低。基本没有牧草地;其他农用地中,82%为田坎;建设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5.70%,与铜仁市中心城区定位不符,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10-20%相比,差距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二)人均土地资源不足,陡坡耕种现象较严重,耕地质量差,边远地区耕地撂荒现象普遍。全区人均土地面积仅5亩,低于全国人均水平12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约40亩)的1/8;全区耕地21621公顷,需负担14人。土地垦殖率21%,是全国平均水平12%的2倍;大于15°耕地达到了49%以上,陡坡耕种现象较严重;中低产田土占耕地的55%。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上农业基础设施的缺乏,部分边远地区耕地撂荒现象普遍。

(三)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其他土地开发难度大。全区其他土地面积101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6%,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理论面积84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4%,立地条件较好、规模连片后备 资源已基本开发殆尽。现有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与劳动力流动方向背离,开发和生产管理成本高,综合效益较低。

第三节 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一、规划指标执行情况

(一)耕地保有量未实现保护目标。规划2020年耕地保有量23380公顷,2014年耕地21621公顷,比规划控制指标少1759公顷,未实现规划保护目标。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未实现保护目标。规划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1483公顷,2014年基本农田11873公顷,实现保护目标。

(三)园地实现规划目标。规划2020年园地1090公顷,2014年园地1179公顷,比规划目标多89公顷,实现规划目标。

(四)林地实现规划目标。规划2020年林地57064公顷,2014年林地58133公顷,比规划目标多1069公顷,实现规划目标。

(五)牧草地未实现规划目标。规划2020年牧草地8520公顷,2014年牧草地5公顷,比规划目标少8515公顷,未实现规划目标。

(六)建设用地总规模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6780公顷,2014年建设用地总规模5749公顷,比规划目标少1031公顷,未突破规划目标。

(七)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5810公顷,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4752公顷,比规划目标少1058公顷,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八)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2355公顷,2014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3372公顷,比规划目标多1017公顷,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九)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970公顷,2014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997公顷,比规划目标多27公顷,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十)新增建设用地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450公顷,根据历年建设用地台账,2006-2014年已使用新增建设用地2125公顷,比规划目标少325公顷,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十一)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2413公顷,根据历年已报批建设用地台账,2006-2014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1899公顷,比规划目标少514公顷,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十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520公顷。根据历年已报批建设用地台账,2006-2014年全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181公顷,比规划目标少339公顷,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十三)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实现规划目标。规划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410公顷,2006-2014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002公顷,比规模目标多592公顷,实现规划目标。

(十四)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90平方米/人,2014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63平方米/人,超出规划目标73公顷,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十五)亿元GDP耗地量实现规划目标。规划2020年亿元GDP耗地量175公顷/亿元,2014年亿元GDP耗地量为52公顷/亿元,比规划目标少123公顷,实现规划目标。

规划指标执行情况详见附表二。

二、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规划实施期间,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全面推进土地整理,特别是旱地的整理,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投入,推进了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大力开展了基本农田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土地整治项目48个,补充耕地1002公顷,其中土地整理重点项目9个,补充耕地39公顷,土地开发重点项目39个,补充耕地963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020公顷,投入资金1.22亿元。

(二)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用地得到合理保障。《规划》实施期间,按照“保资源、保发展”的基本思路,优先保障城市发展用地、铜仁高新产业园区、碧江经济开发区和苏州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用地,保障了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为实现建设黔东区域性大城市、黔东产业聚集区提供了用地保障,落实了重点建设项目87个,供给建设用地2125公顷,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各种手段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期间,全区通过严格规划、计划、预审和审批管理,逐步提高建设项目用地门槛,严格执行用地定额标准体系与评估、考核办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农村建设用地120公顷,同步为城镇及工业发展供给建设用地120公顷。大力开展了“旧城改造”工作,治理棚户区、城中村,完成棚户区改造2400余户,改造城中村127公顷。单位GDP建设用地相比2005年消耗下降了72%,单位建设用地GDP、二三产业产值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2.53倍、2.84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四)提高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积极配套土地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开展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矿区综合治理等工作,对锦江等主要水系主支流两岸天然林资源进行了实时管护,治理石漠化面积4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69平方公里,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

三、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工业发展仍不可避免占用部分优质耕地。碧江区作为市中心城区,尽管在城市发展、工业建设中,开发利用了大量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展了“向山要地”等新的工作,但仍不可避免占用少量中等质量以上耕地。

(二)规划布局不合理问题突显。随着中心城区规划修编、产业园区设立,城区周边、产业园区里面还有一定数量限制建设区、基本农田等,同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变化也导致不符合规划现象发生,规划布局不合理问题越发突显。

(三)规划未能完全预料到部分国家、省发展战略变化。《规划》批准后,全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国家提出了建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战略要求,要求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省政府新设立了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碧江经济开发区,加上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等“多规合一”思路的提出,《规划》难以预料到上述情况的发生,继续实施《规划》,将对以上发展战略和思路等产生影响。

(四)部分重点建设项目难以落地。受国家、省发展战略、思路变化的影响,加上各类建设项目的不可预见性等因素影响,部分既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未能列入《规划》,已列入《规划》的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受后期变化影响,实际建设区与原预留建设区等发展了一定变化,部分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困难。

第四节 规划调整必要性

一、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通过本次规划调整,有利于耕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严格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因全区发展重心、发展思路发生变化,加上碧江经济开发区、铜仁高新区设立、城市发展规划调整等影响,部分城市发展区、经济开发区发展区域内还有一定数量限制建设区,通过本次规划调整,可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三、适应行政区划和新发展思路调整的必然要求

《规划》批准后,国家发展思路发生了较大变化,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等“十三五”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全区调整了行政区划,加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原规划难以考虑到上述新政策的变化,《规划》继续实施将对以上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章 规划调整方案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定位

贵州东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贵州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新型工业基地、山地户外运动基地;贵州东部和武陵山片区的交通枢纽;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国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山水园林城市。

二、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围绕“三中心、三基地、一枢纽”发展布局,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努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巩固和完善全面小康成果,加快基本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碧江。

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2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7∶41.1∶5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7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0亿元;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8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010元、18927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亩;城镇化率达到7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达到国家和省、市要求。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调整

一、土地利用战略

(一)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战略,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两山”特色产业,进一步严格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林地、牧草地的保护,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以生态优质蔬果、现代畜禽养殖建设为重点,培育优质粮油、中药材、竹子、花卉苗木、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

(二)实施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合理布局生态屏障用地

坚守生态底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创建要求,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稳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人居环境;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着力建设“生态碧江”。

(三)深入实施做大做强城市战略,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用地 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打造贵州东部和武陵山片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旅游城市为目标,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大力实施人口转移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根据城镇规划体系,合理布局各类建设用地区域,保障相关区域建设项目的顺利落地,为把碧江区建设成为铜仁中心城市核心展示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提供基础条件。

(四)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保障工业转型升级必要用地 坚持把工业作为强区之基、发展之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高起点推进新型工业发展,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为引领,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突出区域特色,体现碧江优势,做优做强产业,打造工业发展升级版。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重点发展壮大特色食品、轻型加工、新医药、新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发展大产业、大企业,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产业园区为载体、产业融合集成配套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着力建设贵州东部重要的特色轻工、加工制造和新兴产业基地。保障各种新兴产业及基地的建设用地,加强现代化工业的竞争力,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五)深入实施做大做强旅游战略,合理安排国际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用地

把旅游业作为全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和建设“100个”重点景区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旅游精品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旅游大数据战略行动,大力推进区域旅游和旅游产 业化发展,着力发展大旅游、建设大景区、培育新业态,着力构建多元化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和“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合理保障文化旅游、城市休闲、多彩乡村和特色山地户外运动旅游,重点休闲度假区、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国家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建设用地。

(六)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保障生态移民等民生项目用地 贯彻落实“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10”精准扶贫配套政策,抓好产业扶贫,保障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和扶贫产业园区、贫困地方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发展用地,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主导产业、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用地,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必要用地,切实做到每一户搬迁群众都“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一)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积极推进土地整治

耕地保有量:由现行规划的23380公顷调整为17020公顷,减少6360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由现行规划的11483公顷调整为11177公顷,减少306公顷。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到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410公顷调整为1000公顷,增加590公顷。

(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

建设用地总规模:由现行规划的6780公顷调整为8004公顷,增加1224公顷。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5810公顷调整为6705公顷,增加895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2355公顷调整为5309公顷,增加2954公顷。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970公顷调整为1299公顷,增加329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2450公顷调整为调整后的2600公顷,增加150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2413公顷调整为调整后的2426公顷,增加13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1520公顷调整为2028公顷,增加508公顷。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园地:保持1090公顷不变。

林地:由现行规划的57064公顷调整为56000公顷,减少1064公顷。

牧草地:由现行规划的8520公顷调整为0顷,减少8520公顷。

(四)合理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现行规划的90平方米/人调整为150平方米/人。

亿元GDP耗地量:保持现行规划的175公顷/亿元不变。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围绕规划目标,在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在2014年基础上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

一、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协调安排农用地

从维护粮食安全出发,在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前提下,调整农用地结构,稳妥推进生态退耕,增加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保持农用地面积基本稳定。2014年农用地849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24%。到2020年,农用地减少2120公顷,减少到828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14%。

(一)稳定推进生态退耕,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从维护全区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控制耕地减少。2015-2020年,全区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减少控制在5191公顷以内,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低于590公顷,净减耕地控制在4601公顷以内。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020公顷,土地垦殖率16.87%,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1177公顷。规划耕地和基本农田主要集中在六龙山、桐木坪、瓦屋和云场坪等乡(镇)。

(二)因地制宜发展园地,园地适度调整。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荒坡地集中,着力发展优质枣子园、板栗园、茶园等,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2014年园地11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7%,规划期内,园地减少,预计到2020年减少到10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规划园地主要布局在六龙山、桐 木坪、瓦屋和云场坪等乡(镇)。

(三)适度提高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按照林业发展的需要,建立速生丰产杉木生产基地,同时发展经济林、薪炭林,搞好封山育林,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管好现有林地,加快低效林地改造。2014年林地58133公顷,林地覆盖率57.62%,因退耕还林等原因,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3027公顷,增加到61160公顷,林地覆盖率60.62%。规划林地主要分布在六龙山乡、桐木坪乡、瓦屋乡、云场坪镇和漾头镇等乡(镇)。

(四)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其他农用地面积。规划期间,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道路和机耕道,减少田土坎面积;由于生态退耕、建设占用、自然灾毁、农业结构调整等,耕地减少,其他农用地相应减少。2014年其他农用地40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2%,预计到2020年将减少到34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7%。

二、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用地需求

坚持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保障科学发展用地。2014年建设用地5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0%。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农用地的转用和其他土地的开发利用。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预计将占用农用地2426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028公顷。

(一)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保障铜仁高新区、碧江经济开发区和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制定城镇发展战略,提高土地经营管理水平,不断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加强铜仁高新区、碧江经济开发区、老城区及其他集镇之间的协调发展,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 建设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4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1%,其中城镇工矿用地33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4%,农村居民点用地13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953公顷,达到67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5%。其中,城镇工矿用地增加1937公顷,达到53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6%;农村居民点增加16公顷,达到13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8%。

(二)保障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用地。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方针,合理规划基础设施用地,着力提升现有设施能力,加强配套衔接和促进资源共享,防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整体效率和集约利用水平。2014年交通水利用地9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2%,其中交通用地7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7%;水利用地1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5%。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增加到1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9%,其中交通用地10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水利用地1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三)统筹和合理安排旅游用地,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第一、永续利用原则,加快大明边城、百里锦江,梵净山农业生态园,天佛溶洞,生态农业园,美丽乡村等风景名胜区建设。2014年其他建设用地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7%,到2020年,增加到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9%,增加用地主要为风景旅游基础设施用地。

三、合理开发利用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在规划期间将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各类建设用地选址优先安排使用其他土地,尽量把其他土地开发为建设用地。在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中尽可能地把不宜耕的荒草地、裸地建设为林地和园地,宜耕荒草地开发为耕地。

2014年其他土地101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6%。规划期间,水域面积增加215公顷,自然保留地减少351公顷,其他土地减少到100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93%,土地利用率提高0.13个百分点。

其他土地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之下进行合理开发,宜农则农、宜建则建,防止因土地开发而造成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

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

依据现行规划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结合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布局和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形成调整后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一)允许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5810公顷调整为6705公顷,增加895公顷,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灯塔、川硐、滑石等乡(镇、办事处)。

(二)有条件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8430公顷调整为11330公顷,增加2900公顷,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灯塔、川硐、滑石、坝黄等地。

(三)限制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86656公顷调整为82510公顷,减少4146公顷。全区各乡(镇、街道)均有一定分布。

(四)禁止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0公顷调整为351公顷,增加351公顷。主要增加区域为生态红线内的水源保护地核心区。

第五节 土地用途分区的调整

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结合全区各类用地规划布局和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形成调整后的土地用途分区。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全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从13826公顷调整为13903公顷,增加77公顷。调整后,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集中在坝黄、云场坪、漾头、桐木坪、滑石、和平、瓦屋、六龙山等地。

(二)一般农地区:由现行规划的12506公顷调整为12561公顷,增加55公顷,该区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各乡镇的丘陵和低山谷地中,与其他用地区交错分布;区内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川硐、坝黄、云场坪、漾头、桐木坪、滑石、和平、瓦屋、六龙山等地面积较大。

(三)城镇建设用地区:由现行规划的5649公顷调整为6559公顷,增加910公顷;该区是城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占土地总面积的6.50%,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城区及经开区、高新区。

(四)独立工矿区:有现行规划的161公顷调整为146公顷,减少15公顷,该区是指独立于城镇村建设用地区之外的工矿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占总面积0.14%,主要分布在川硐、坝黄、云场坪、漾头、桐木坪等地。

(五)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由现行规划的0公顷调整为351公顷,增加351公顷,该区是为生态红线内核心区,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5%,主要分布在川硐、坝黄、云场坪、漾头、桐木坪、滑石、和平、瓦屋、六龙山等地。

(六)林业用地区:由现行规划的59525公顷调整为61350公顷,增加1825公顷,该区是为发展林业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0.81%,主要分布在川硐、坝黄、云场坪、漾头、桐木坪、滑石、和平、瓦屋、六龙山等地。

(七)牧业用地区:由现行规划的1811公顷调整为220公顷。

(八)其他用地:由现行规划的7418公顷调整为5806公顷,减少1612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5%,全区各乡镇均有分布。第四章 重点区域土地利用控制 第一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一、中心城区性质、范围

中心城区性质:贵州东北部中心城市,黔湘渝交界区域商贸、生态文化旅游的核心城市,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山水园林城市。

中心城区范围:在碧江区内包含包括市中、环北、河西、灯塔、川硐、滑石五个乡镇(办事处)全部行政辖区及坝黄镇锦江两岸可视区域,总面积315.99平方公里。

二、中心城区(碧江境内)现行规划

现行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六个办事处滑石乡、坝黄镇锦江可视区域中,规划指标耕地保有量2253公顷,基本农田面积1356公顷,园地面积162公顷,林地面积面积11424公顷,牧草地面积115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5388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4752公顷,城镇工矿用地192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635公顷;建设用地管制允许区4752公顷,有条件建设区5184公顷。规划建设用地不能满足碧江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

三、中心城区(碧江境内)布局及近期发展方向

规划中心城区形成“两轴四带,四区九组团两节点”的空间结构。两轴:沿201省道-梵净山大道-铜兴大到形成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沿锦江形成的东西向旅游发展轴;四带:正大-大兴-地落王产业带、川硐-老城-谢桥城市带、老塘-三寨-龙田冲城市带、开天-茶店-老山口-高楼坪城市产业带;四区:老城区、碧江新区、铜仁高新产业新区、万山转型示范新区;九组团:正大组团、大兴组团、川硐组团、凉湾组团、三寨组团、灯塔组团、老城组团、开天-茶店组团、老山口-万山-高楼坪组团;两节点:坝黄、寨桂两个特色旅游发展节点。

中心城市近期发展方向:老城疏解与优化,谢桥新区充实发展,川硐教育园区完善与提升,碧江区行政中心及周边配套区域初步成型,灯塔、大兴、万山产业区稳步推进,开天组团启动建设。

四、中心城区(碧江境内)用地安排

截止2014年底,在碧江区内中心城区现状人口约38.3万人,建成区面积4382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4382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3705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667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14平方米/人,人均城乡建设用地97平方米/人。到2020年,规划碧江区内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0万人,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6460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5607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85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61平方米/人,人均城乡建设用地140平方米/人。碧江区在现行规划基础上,增加建设用地指标2078公顷;增 加城乡建设用地1902公顷,满足中心城区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五、中心城区(碧江境内)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参照《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及《铜仁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2020年)》,划定中心城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在现行规划基础上,统筹考虑中心城区发展需要,增加建设用地855公顷。

允许建设区:由现行规划面积4752公顷调整到5607公顷,增加855公顷。

有条件建设区:由现行规划面积5184公顷调整到9346公顷,增加4162公顷;

限制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11488公顷调整为16544公顷,增加5056公顷;

禁止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0公顷调整为40公顷,为水源保护区;

第二节 贵州碧江经济开发区(苏州产业园)土地利用调控

贵州碧江经济开发区是2012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位于碧江区东北部灯塔办事处,是连接铜仁新老城区的纽带,也是连接成渝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前沿阵地和铜仁市、碧江区重点打造的黔东产业新城、工业核心区。

开发区按照“产城融合”和“现代物流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拉动创业就业”的发展思路,以“一心三品”产业定位,发 展,发展“食品、药品、用品”,着力打造千亿级都市经济产业园区。2015年5月,“铜仁·苏州产业园”正式落户贵州碧江经济开发区,建立了O2O农业体育馆、物流大数据院、智慧产业园、文旅综合体、易地扶贫搬迁、标准厂房、尿不湿、农夫山泉二期、武陵山汽车贸易城、水博园、亿丰、坚磊、羊奶厂、邮政物流用地等,规划十三五期末经开区允许建设区1480公顷、有条件建设区2966公顷、限制建设区193公顷,预计可实现商贸物流收入400亿元,工业产值600亿元,财政收入5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6万人以上,力争建成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第三节 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调控

贵州大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2012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9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并于2014年2月同意更名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辖松桃县大兴镇和碧江区川硐镇、滑石乡一部分,碧江境内24平方公里。近期建设52平方公里,现已建成5平方公里,投资1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引进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制药等产业,力争打造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设备制造基地。

开发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建成如腾飞制衣、汉方大健康产业园、康柏机械、梵灵创客咖啡、宅尚电子商务及IBM大数据培训中心等企业项目,预计建设家具产业园、智能终端及生产手机触摸屏项目、中石油、铜仁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33个,总投资284亿元,规划十三五期末开发区允许建设区509公顷、有条件建设区872公顷、限制建设区1017公顷,预计做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前三位的主导产业经营收入占高新区 全部经营收入比重70%左右,力争建成“产业新城、空港新城、高铁新城、宜居新城”的开发区。

第五章 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第一节 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坚持从维护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确立耕地保护战略,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17020公顷,在2014年现状耕地21621公顷基础上,净减少耕地4601公顷,耕地减少主要流向应为生态退耕。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1177公顷。

第二节 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一、划定方法

按照先城市周边再全域、先难后易方法,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资源基础。

(一)可以继续保留的基本农田:除纳入国家安排生态退耕范围、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经核实确认,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布局要求的现状基本农田,地类有耕地、可调整地类、确定为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其他农用地。

(二)不得保留的基本农田:现状基本农田中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以及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其他农用地。

(三)允许新划入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优先划定类型有: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优先保护类和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连片,质量等别达到县域平均水平以上的耕地;自身聚集度高、规模较大,32 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正在实施改造的中、低产田。

(四)禁止新划入基本农田:已纳入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中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且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耕地;遭受严重污染且无法治理的严格控制类耕地;严重损毁无法复垦的耕地;位于垃圾堆放场、化工企业、矿山等污染源周边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防治范围内的耕地;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不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未纳入基本农田整备区或者改造整治的零星分散、规模过小、不易耕作、质量较差的耕地,以及其他确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宜作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土地。

二、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经国土资源、农业主管部门论证审核下达我区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3193公顷,涉及河西、灯塔、环北、滑石、川硐等五个街道(乡),其中原有基本农田907公顷、划出基本农田183公顷、新划入基本农田2488公顷,本次实际划定城镇周边基本农田3212公顷,满足上级下发任务指标。

三、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划出基本农田4138公顷,其中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划出2341公顷,其他划出1797公顷,耕地平均质量等级10.29等,新划入基本农田3797公顷,耕地平均质量等级10.23等。

划定后基本农田11531公顷,其中水田7980公顷,水浇地8公顷,旱地3543公顷;按耕地坡度划分,其中15度以下耕地4980公顷,15°~25°耕地3266公顷,25°以上耕地6833公顷;划定后基本农田质量

等级10.22等。

第三节 加快推进土地整治

(一)全面推进土地整理

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要求,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有效助推精准扶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与为贫困人口人均整治1亩优质耕地任务相结合,将旱地整理、旱改水提质改造作为土地整理的重点,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广集雨和节水灌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加大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和集雨灌溉、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重点推行村民自建实施模式,以完善田间地头毛细血管为主要方向,优先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确保贫困人口一得基础设施资产、二得劳务收入、三得优质耕地,确保整治后土地获得较大效益。

2015-2020年期间,重点实施1万亩中低产田土改造、建设1万亩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3.25万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不低于0.098万亩,经整治后的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

(二)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据土地利用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原则上,不再新开垦土地作为耕地,重点对群众已自行开垦土地进行以建代补,同时完善基础设施的方式,按照优先复垦为水田的原则,进行建设占用耕地项目占补平衡。通过宜耕后备地开发,2015-2020年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80公顷。

第四节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1、引导和控制各项建设用地选址,杜绝盲目占用耕地。城镇、工矿、乡村建设尽可能选用低丘缓坡地及其他非耕地,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尽可能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切实做到能用非耕地的不用耕地、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

2、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补充耕地的质量,严禁占多补少、占优补劣。

3、提高占用耕地经济成本,建立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考核机制,逐步减少单位投资和单位产出占用耕地量。

4、严禁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降低基本农田质量。实行基本农田动态巡查制度,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基本农田的违法案件。

第五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1、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以及社会资金等各类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用于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积极推进。资金重点投向基本农田中的中低产田土改造。通过修筑田坎、排洪沟、机耕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整治措施,逐步提高基本农田中良田好土的比例,提高基本农田产出。

2、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把旱地整理作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和土地整治重点,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广集雨和节水灌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重点

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大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和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3、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积极实施表层土壤剥离工程和“移土培肥”工程,鼓励剥离建设占用土地的表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

第六章 加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第一节 努力实现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目标

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加大投入和存量用地挖潜,确保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超过150平方米/人,亿元GDP耗地量不高于175公顷/亿元。

第二节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一、划定方法

在不侵占城乡基本生态空间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基础设施通道及生态环境空间等因素,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底盘,以相对明显的地物为边界,划定2020年城市开发边界(可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地域分界线)。

二、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及范围

中心城区范围:在碧江区内包含包括市中、河西、灯塔、川硐、滑石五个乡镇(办事处)全部行政辖区及坝黄镇锦江两岸可视区域,总面积315.99平方公里,其中在碧江区境内建成区55平方公里。

第三节 试点推进空间性规划合一

一、背景及工作任务

2016年3月8日,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署《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合作协议》。2016年7月18日,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贵州省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

通过空间性规划合一改革,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探索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空间性规划合一”信息管理平台,编制空间规划,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具体任务是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发展目标,划定三区(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三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制定管制规则,进行空间要素配置和用地安排,提出规划有效实施保障措施。

二、规划期限及范围

规划范围:全区行政辖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一致。规划期限:2016-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近期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远期需在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进行衔接。

三、重要空间规划差异处理

空间性规划编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底盘。为解决规划冲突,一是统一标准,制定统一的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二是战略引导,合理安排城镇用地空间布局;三是因地制宜,协调耕地和林地空间布局。近期各类近期用地指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用地安排等将与本调整方案一致,远期通过人口和产业用地等进行科学预测确定,同步对城镇规划、林业规划等进行调整。城镇规划近期建设规模基本调整为与本方案一致,远期以人口预测为主要依据,同步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结合最新影像和地理国情普查等基础数据,按照适宜性,对林业规划用地进行调整,其中基本农田内生态公益林优先调出。四、三区三线划定

(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农业空间划定。空间规划建设用地初步避让了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2030年考虑国家扩大生态退耕,将扣除现有大于25°以上基本农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同步对现有基本农田按照质量不降低、数量不减少的原则进行适度微调。农业空间基本与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区域一致。

(二)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划定。重点划定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核心景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划定的核心景观区和生态保育区、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国家Ⅰ级、Ⅱ级生态公益林、石漠化极敏感区等。

(三)城镇开发边界和城镇空间划定。避让五千亩坝区、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后,以人口核定各镇(乡、街道)用地规模,39 大部分与本调整方案允许建设和有条件建设区范围重叠一致,其中近期建设区域,与本调整方案允许建设区布置基本一致。

五、空间要素配置融合

空间要素配置主要涉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近期建设项目已纳入本调整方案,其余项目纳入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四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措施

(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坚持节约土地优先,严格控制各项建设活动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有效减少对自然生态用地的侵占,切实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代价。

(二)强化建设用地特别是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的集约利用。

推广有利于集约利用的用地配置模式,进一步实施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引导居住、工业等用地的相对集中布局,促进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紧凑发展。

(三)发展节地型产业和技术

优先发展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控制土地密集型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城(集)镇土地立体利用模式,适度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容积率。提高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整体配套水平。

(四)推进建设用地的循环利用

全面清理砂石厂、石灰石矿山等可复垦建设用地,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再利用工作。

(五)积极盘活城(集)镇存量建设用地。

采取互换、调整等办法,促进城(集)镇空闲、闲置和低效用地

的开发利用。

(六)鼓励存量土地深度开发

利用城(集)镇现有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可根据实际减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对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

第七章 协调推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

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严格控制对天然林、天然草场和湿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滩涂等土地的开发,必须在保护和改善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严格依据规划统筹安排。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部分绿地、其他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合计不低于62450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的比例不低于62%。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对生态脆弱区,有水流侵蚀、冲蚀和重力崩塌、地质构造稳定性低,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化,出现石漠化、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治理,其中,治理岩溶面积105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41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9平方公里,累计生态移民3350余户13200多人。逐步构建碧江区大生态系统,强力打造“生态碧江”。

第二节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一、划定方法

豫东粉土地区路面结构研究 篇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粉土性能研究现状

粉土具有塑性指数低、粘结性小、施工时不易成型、强度低、水稳定性差、易冲刷等特点, 是不适宜填筑路基的土质之一。为了解决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粉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主要集中在研究粉土路基压实技术以及稳定粉土的稳定机理、措施以及施工工艺上。

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粉土地区公路建设中的设计、施工等方面, 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 但尚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1) 粉土以及稳定粉土振动压实机理。

(2) 在土壤稳定的研究领域, 目前尚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土壤固化稳定的理论。

(3) 粉土边坡稳定措施方面, 目前多为经验做法, 缺乏深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4) 粉土的研究成果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粉土的颗粒组成、自振频率等不相同。因此, 在其它地区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 不一定适用于河南省。

1.2 粉土路基病害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粉土性能的研究成果较多, 但对粉土路基病害的研究, 则相对较少, 且多集中在对路基下沉、不均匀性沉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上。

2 加固方案

根据规范要求及工地实际材料供应情况, 拟定分别采用纸浆废液、生石灰、熟石灰、粉煤灰、石膏和水泥等, 共6种方法对粉土进行加固稳定。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干缩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表明生石灰、粉煤灰、水泥三种外掺剂对土的加固效果明显, 其余效果较差。

3 主要结论

(1) 商丘地区的交通量骤增轴载加重是造成本地区路面破坏的主要客观原因。该地区的土质为粉土及粉质低液限粘土, 该种土做成的石灰稳定土早期强度低, 特别是自身的抗剪强度低, 难以碾压成型, 是造成路面破坏的内在因素。

(2) 商丘地区粉土以粉粒与砂粒为主粘土含量极少, 致使该种土质工程性质较差并成为造成路面病害的主要原因。

(3) 在室内对石灰稳定土掺加各种外掺剂的研究表明, 在商丘地区宜采用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

(4) 室内外的实验研究表明, 稳定土的抗剪强度将随闷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 适当增加闷料的时间, 可以提高稳定土自身的抗剪强度, 为了不过多损失稳定土的整体强度, 一般石灰土稳定土与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闷料时间宜取三天为好。

(5) 石灰类稳定土闷料时宜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加稳定土的含水量, 保证在碾压成型时的含水量比最佳含水量大2%~3%这样能保证稳定土的碾压成型, 并取得较高的抗压强度。

(6) 商丘地区粉土中高粉粒、低粘粒的畸形颗粒分布造成稳定土中可参与反应的活性物质少, 比表面积偏低及离子交换容量不高等不良性质, 影响了该种土质加固效果。

(7) 石灰稳定粉土过程中, 离子交换反应和火山灰反应的程度较低, 限制了早期强度的形成。而石灰的重结晶和碳酸化作用又只能提供后期强度, 导致石灰类稳定土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起层, 松散等问题。

(8) 由于水泥具有自身水化硬化的能力, 加入水泥对石灰类稳定土的早期强度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 粉土比表面积小土中有机质含量低等因素也适合水泥对该种土的稳定。所以商丘地区采用水泥石灰稳定土较为适合。

(9) 无论是石灰稳定土还是水泥石灰稳定土,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拌合、上水、闷料、稳压。封上及碾压是最关键的工序。水泥石灰稳定土应先掺石灰与粉土干拌, 然后上水闷料, 2~3 d后在掺加水泥湿拌, 并及时碾压成型。稳压是防止粉型稳定土起层的关键, 实践证明用胶轮压路机进行稳压最为理想。碾压前采用封土的措施可减少碾压机械产生的剪应力, 并对成型的基层起到养生的作用和保护基层不受施工机械的破坏。碾压应做到:先轻后重、先低速在高速、先低频震动在高频震动、先宽幅错轮后窄幅错轮以及不调头碾压等。

(10) 通过两年对试验路的观察, 该试验路段的路面整体强度高, 除由于基层收缩裂缝反射到面层有规律产生横向裂缝外, 未发现其它病害, 至今使用情况良好。

(11) 采用水泥石灰稳定土基层比碎石灰土或泥灰结碎面的造价明显降低, 虽然其造价略高于石灰稳定土, 然而考虑石灰土基层频繁的进行大修和养护及影响交通的费用, 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4 商丘地区低液限粉土推荐加固方案

石灰粉煤灰稳定:石灰掺加剂量>8%, 熟石灰:粉煤灰=1∶2~1∶4 (重量比) , 总结合料剂量应大于30%, 提高早期强度可外掺2%水泥。

水泥粉煤灰稳定:水泥掺加剂量>10%。

水泥生石灰稳定:生石灰掺加剂量>8%。

5 试验路的修筑

为了将室内外试验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在商周二级公路A标段 (K2+532~K12+744) 铺筑了试验路。

从试验路施工结果来看, 力学性能和使用要求均能满足, 效果较好。

摘要:我国相当多的省份分布有粉质土。粉质土作为筑路材料时, 具有难以压实、水稳定性差、易冲刷、强度低等缺点, 致使粉土地区路基路面病害严重, 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结合实际工程, 本文通过对粉土地区路基路面病害进行调查、分析和归纳, 找到主要病害, 指出粉土是较差的筑路材料, 塑性指数低, 粘结性小, 作为路基垫层土, 施工时极不易成型, 路基压实度很难满足要求, 因此要解决粉土在筑路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应对其进行加固处理, 并选择合理的加固方法及方案。

关键词:粉土,路面结构,加固土

参考文献

[1]JTJ057-94,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S].

[2]户相玉, 张小荣.粉土地区路面结构与施工工艺[J], 1992, 3.

[3]沙庆林.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M].交通出版社, 1998, 9.

[4]申爱琴, 李祝龙.高等级公路稳定砂土基层研究报告[R], 1997, 12.

[5]郑南翔.半刚性材料抗裂性能研究硕士论文[D], 1998.

[6]JTJ034-93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S].

高陵区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 篇4

关键词:土地流转,土地征收,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引言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2月27日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三十三个试点县 (市、区) 行政区域, 暂时调整实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西安市高陵区作为继2014年被农业部等13个部委批准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后, 全省唯一承担此项改革的试点县, 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一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二是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三是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暑期调研小组就高陵区土地流转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 走访了高陵区国土资源局、榆楚镇政府两个单位, 了解最新土地改革政策等。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 发放问卷区为榆楚镇的桑家村、钓北村、皂南村、榆楚村, 崇皇镇的坡吉村和绳刘村, 以及药惠管委会的东樊村, 共发放了58份问卷, 有效问卷58份。本文将立足于高陵区农民调查数据, 针对农户的土地流转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二、高陵区土地流转现状

(一) 高陵区基本概况

高陵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 于2014年12月13日, 撤县设区, 称为西安市第十区。截至2014年高陵区幅员面积29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4万亩,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10.2万亩。辖3镇3街道2管委会, 88个行政村, 423个自然村, 74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为32.9077人 (常住人口34.22万) 共有村民5.2万户。农业人口21.8万人, 占用集体建设用地6万余亩, 户均用地达1.15亩, 人均用地196平方米, 非农业人口11.54万人。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9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87964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46.81亿元。高陵区作为陕西省唯一的“三块地”试点区, 近六年来, 农业发展快速稳健, 特别是在农村流转方面, 为陕西省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模式。

(二) 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

高陵区作为土地改革试点县 (区) 之一, 鼓励农民成片流转土地, 壮大规模经营主体, 推动公共财政支农资金向优势区域和主导产业整合, 集中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第一, 实施专业大户带动, 龙头企业拉动战略。鼓励种粮高手、养殖大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利用自身的优势, 结合各区域资源禀赋、功能承载和产业布局, 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长期外出迁入城镇并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 有序转为城镇居民, 享受与迁入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社会保障, 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 给予补偿、补助。

第二,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基金, 以每亩200—300元的标准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证基金制度, 将恢复土地耕作现状所需费用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证基金中列支, 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基金专户, 消除农民流转后顾之忧。

第三, 利用增减挂钩政策1, 将距离较近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合并安置, 形成一个新村。例如全省第一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行村庄改造的试点村———高陵县东樊村, 该村要是对原四个村庄进行拆除, 采取四种方式安置:就地宅基地安置、就地楼房化安置、县城楼房化安置和县城楼房+就地楼房化安置, 安置模式为“资产置换”, 将村民集中安置到新的社区, 对除安置区建设用地外的原集体建设用地全部进行复垦, 全村469户1609人, 原村庄占地482亩按照安置方案利用土地180亩, 比集中安置前节约土地302亩, 通过城乡增减挂钩政策, 将这302亩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公开竞拍, 每亩价格为63.32万元, 共筹建设资金1.7亿元, 实现了农村城镇化。

三、高陵区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一) 耕地被征收, 流转现象较少

经统计, 可以发现高陵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并不常见 (见表一) , 通过与村委会、村民们的沟通, 发现由于土地征收现象普遍 (见表二) , 农民耕地减少, 人均耕地面积1至2亩的占调查人数的57%, 半亩至1亩的占36%, 小于半亩的占7%。耕地减少, 更加没地减少至1.15亩/每人, 人均耕地减少0.15亩。

(二) 征地、征房过程中, 农民矛盾未有效解决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被征地后只剩17%的农民家庭主要生活来源靠继续务农, 而41%的农民进城打工养家糊口, 33%的农民表示没有生活来源 (见表三)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 原来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由于土地被征收而造成剩余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该组织被征地单位、用地单位和有关单位分别负责安置。2而在征房过程中, 有68%的农民反映在征房过程前并未举行听证会, 存在个别暴力拆迁现象, 并有96%的农户反映征房过程中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 并无补偿。我国《物权法》第四十二条: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 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 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 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3。

(三) 组织化程度低, 土地流转方式单一

从调查结果看, 农民土地流转方式单一, 主要以转让为主, 缺少必要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服务引导, 组织化程度较为单一,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为农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的新型流转方式抵押和入股尚未试点, 这些阻碍了土地的高效流转, 农民融资困难。

(四)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调研小组在合并安置村东樊村的实地走访中, 调查19家农户, 其中对此次整体搬迁安置非常满意的占7户, 满意度37%, 不满意的为5户, 占26%, 一般满意的有7户, 占37%。一些农民反映, 搬迁按之前的听证会上许诺的部分事项由于后期资金短缺, 并未落实, 例如未安装防盗窗、未刷白墙等。搬迁后农民人均耕地减少0.15亩, 加上新房需要使用煤气、自动冲水装置等高消费现代化装置, 新房也不能用来养牲畜, 所以日常消费增加, 收入却减少。另外东樊村建的20余亩的养殖场, 以租赁的形式供给19户农户进行猪养殖, 但由于养猪场建设不规范, 通风条件差, 舍得猪崽大量死亡, 两年内养殖场处于亏损状态。

四、高陵区农村土地流转建议

(一) 拓宽农民融资渠道, 提高流转组织化程度

1. 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

虽然高陵区是承担着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权、担保权试点的任务, 但试点工作并未开展。另外陕西省平利县开展的扩大农村信贷有效担保范围试点工作也颇具成效, 在其开展试点工作的五年内, 尚未出现过未能还款的现象。2012年8月农业部确定的33个试点县 (市、区) 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工作, 为农户融资,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完全可以实施。

要想在农村地区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金融贷款良性流动, 需要保证良好的法律环境, 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 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从担保方式上入手, 做好信贷风险防控。同时建立高效完善的土地金融监管体系,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价值认定、抵押登记和价值评估机构。并应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委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部门成立农地抵押价值认定、登记、评估机构, 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格进行认定并予以质押登记和价值评估4。

2. 推动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指出,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在推动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中, 政府需要加强主导和引导的作用, 不仅需要加快建设信用体系的步伐, 还需要构建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 加快农民住房产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确权工作;发展农村交易市场和中介组织, 制定相关规则制度, 探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积极培育土地评估、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利于农民住房财产权的转让。

3. 建立健全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机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生活, 这就导致农村住宅大量闲置, 宅基地废弃、闲置现象普遍, 农村宅基地利用浪费严重。目前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主要政策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主要是通过拆村并居、农民上楼, 退出农民宅基地, 将退出宅基地复垦为耕地, 从而形成相应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要农民退出宅基地, 在农民还不可能完全进城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就要安置退出宅基地农户, 首先必须要以有偿和农民自愿为前提。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 对农民进行补偿, 才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获得相应收益。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自愿原则, 以保障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5。

(二) 合理制定土地流转政策, 有效解决农民矛盾

现行土地流转政策大体上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但是在施行过程中出现种种矛盾与不足, 应根据高陵区农村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制定并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政府应明确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程序要公开、透明、合理。农民土地流转需要规范的流转合同, 建立土地档案与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完善征地及补偿制度, 征地拆迁工作程序应该有序、有理、公开、透明、公正。征地前, 政府应与相关专家、法律部门等指定有效合理的既有利于当地建设, 又有利于农民的征地安排规划, 开展听证会, 与农民及时沟通, 征地补偿标准应公正合理。征地过程中, 监督机关 (地方人大、检察院、上级行政机关) 对下级政府的征地拆迁行为全过程做到有效监督, 以随时接纳农民纠纷矛盾。征地拆迁后, 应做好后期农民保障性工作。土地是农民耐以生存的基础, 农民土地被征后, 应及时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做好安置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lt;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gt;国土资发[2008]138号.

[2]梁惠心, 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EB/OL].http://www.gov.cn/flfg/2007-03/19/content_554452.htm.

[4]惠献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潜在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 2013 (2) .

[5]林乐芬, 赵倩.推进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J].学海, 2009 (05) .

煤矿区土地复垦中塌陷预测分析 篇5

1 研究区概况

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原峰峰矿务局)小屯矿位于河北省峰峰矿区和磁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6′10″,北纬36°31′32″。于1958年建井,经过多年的开采,煤炭资源面临枯竭,为了延长小屯矿的生产服务年限,需要扩大矿区范围,2002年经峰峰矿务局煤总[2002]308号文件,批准《小屯矿扩大区开拓延深工程初步设计》,同意对小屯矿扩大区进行开采。原小屯矿面积为408.78 hm2,扩大区面积为432.21 hm2。

2 塌陷预测方法

2.1 预测模型选择

目前,我国常用的地表移动和变形预测方法主要有典型曲线法、负指数法、概率积分法以及力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概率积分法逐渐成为应用最多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和其他的方法相比,概率积分法的预测模型相对简单,预测参数比较稳定,预测精度能满足一般工程的需要,同时,更容易实现电算。因此,本研究采用概率积分法对本井田的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测[3,4]。概率积分法预测模型如下:

下沉:

W(x,y)=WcmD1r2exp[-π(η-x)2+(ξ-y)2r2dηdξ

倾斜:

曲率:

水平移动:

水平变形:

其中,Wcm为地表充分采动时最大下沉值;Ucm为地表充分采动时最大水平移动值;r为主要影响半径;θ0为主要影响传播角;D为开采区域;x,y均为计算点的相对坐标(考虑了拐点偏移距)。

地表最大移动、变形值估算公式如下:

最大下沉值: Wcm=qmcosα

最大倾斜值:Ιcm=Wcmrmm/m

最大曲率值:Κcm=±1.52Wcmr210-3/m

最大水平移动值: Ucm=bWcm

最大水平变形值:εcm=±1.52bWcmrmm/m

主要影响半径:r=Ηtanβ

其中,q为下沉系数;m为开采厚度;α为煤层的倾角;b为水平移动系数。

本次预测计算均在计算机上进行,采用根据上述预测模型编制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程序,输入相关参数,程序自动计算各种移动变形数据。

2.2 预测参数的确定

地表移动和变形预测参数确定的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预测的精度,根据小屯矿扩大区煤层顶底板岩石的岩性,结合《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可确定本矿区范围内煤层覆岩为中性岩性。根据煤层赋存条件,顶底板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2号煤层顶板管理采用垮落法,4号煤层采用缓慢下沉法管理顶板[5]。依据临近矿井羊渠河矿的预测参数如下:

下沉系数q=0.78;水平移动系数b=0.3;主要影响角正切tanβ=2.1;拐点偏距s=0.08H;开采影响传播角取θ=90-0.6α。

主要开采煤层有两层,先开采下部的4号煤层,后开采2号煤层。在重复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预测参数要做修改,重复采动与初次采动主要体现在复采时覆岩的下沉系数q要增大,对于中硬岩层,地表受下层煤开采的下沉系数较初次采动增大10%。

3 预测结果分析

小屯矿扩大区划分2个采区,即东一采区、东二采区。采区开采顺序本着先近后远的原则,原则上先采上山采区,后采下山采区。根据矿井开拓布置方案,矿井投产一个采区一个综采工作面保证矿井产量。矿井采用立井开采,首采区为浅部的东一采区。由于该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设计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采用倾向长壁采煤法分层开采,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

由于矿井扩大区面积较大,服务年限为9年,因此,结合井田开拓设计和采区布设情况,运用编制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程序,对该矿井分采区进行地表移动变形预测。

首采区(东一采区)位于工业广场西侧,-750水平以上,主要开采煤层为4号,2号煤层。

1)对东一采区4号煤层开采的移动变形预测。

4号煤层平均煤厚1.6 m,开采深度750 m~900 m,除去前塔子村、东西佛店、西古佛、梁庄和东古佛村庄保护煤柱线,可采面积约为1.4 km2。

地表变形预测内容包括地表下沉等值线图、开采后地表移动和变形最大值等数据。由于受煤层倾角影响,地下开采引起的下沉盆地形状是非对称性的,下山方向的影响范围大于上山方向的影响范围。经用概率积分法计算,东一采区4号煤层开采后地表移动和变形最大值如表1所示,开采后地表下沉盆地面积约为327.14 hm2。

2)对东一采区4号,2号煤层开采的移动变形预测。

东一采区两个煤层服务年限为5年,开采深度为750 m~900 m,其中2号煤层较厚,平均5.5 m。地表下沉盆地面积约为386.45 hm2。不同下沉深度区面积详见表2。

3)对扩大区全开采预测。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设计,东二采区是东一采区的接替采区,位于东一采区的深部,煤层倾角平均为14°,开采深度为900 m~1 150 m。根据预测待东二采区开采完毕后,地表移动和变形最大值如表3所示,地表下沉盆地面积为560.85 hm2。

4)拟破坏土地预测结果。

综上所述,小屯矿扩大区拟塌陷破坏土地面积为560.95 hm2,由于原小屯矿矸石场在扩大区开采过程中继续使用,所以把矸石场作为拟破坏类型,矸石场占地面积为3.12 hm2,小屯矿拟破坏土地总面积为564.07 hm2。具体破坏土地类型详见表4。

4 结语

本文对煤矿区地表塌陷原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煤矿区塌陷预测模型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河北省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小屯煤矿为例,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了塌陷预测。结果表明,小屯矿扩大区拟塌陷破坏土地面积为560.95 hm2,这些区域需要纳入矿区土地复垦的责任范围。

参考文献

[1]于大鹏,覃秋雅,马秉智,等.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J].工矿自动化,2010(3):78-81.

[2]朱胜利.矿山采空区塌陷预测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0(25):124-125.

[3]肖冬,赵红芳,李林虎,等.矿井采空区塌陷预测及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以鄂尔多斯市湾图沟矿井工程为例[J].生态建设,2011(2):99-101.

[4]陈红江,李夕兵,高科.突变级数法在采空区塌陷预测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8(6):108-111.

上一篇:广西横县下一篇: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