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精选12篇)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1
一、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一)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背景。
1. 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合理布局, 协调推进。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战略层面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摆到同等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体现的是硬实力, 文化繁荣体现的是软实力, 综合实力的提升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硬实力, 也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经济与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两者缺一不可。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战略布局, 科学设计安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 是安徽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式发展, 为科学发展、加速崛起、富皖强民提供动力。
2. 省域现实基础层面, 文化资源丰富, 市场发展需求强劲。
安徽省文化资源丰富, 徽文化、黄梅戏文化、皖江文化、禅宗文化、旅游文化、皖北文化和淮河文化等异彩纷呈, 底蕴深厚,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动漫文化、创意文化、影视文化等文化业态发展态势良好, 市场需求强劲, 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发展程度有待提高, 资源丰富和发展需求之间矛盾比较突出。
3. 文化体制改革层面, 前期积淀厚重, 持续发展势头良好。
安徽虽不是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 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精神, 富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勇气, 借鉴试点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自主试点, 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安徽新闻出版、文艺院团改革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芜湖方特全国闻名, 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了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督查组的高度评价, 认为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整体推进, 走在了全国前列”。
4. 经济发展方式层面, 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朝阳产业, 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部也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安徽省通过实施龙头战略、开发文化新业态以及拓展国际市场等举措, 推动文化产业超常发展, 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30%以上, 成为安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亮点。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实现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 200亿元, 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目标, 任重道远。
(二)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价值意义。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 成就巨大, 任重道远, 本文认为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研究价值:
1. 为加速安徽崛起带来新的巨大动力。
在知识经济中, 文化发展及其形成的文化产业, 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在力量,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文化产业以文化为载体, 以文化形态 (实体和创意) 为依托, 通过文化开发和市场运作突破有限的资源约束, 以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增长。安徽文化资源丰富, 科技实力较强, 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巨大潜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有利于促进安徽的跨越式发展。
2. 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拓广阔空间。
文化产业以其能与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的优势, 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 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文化产业, 可以促进各类新型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兴起, 也可以催生和加快各类制造业中形成或逐渐分立出来研发、设计、营销等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产业, 从而极大地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整个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比重。文化产业还可以通过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介入, 深入地融入传统产业, 有助于锻造品牌价值, 有助于延伸产业链, 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文化、技术、知识含量, 从而大大提升产品和产业的附加值, 实现传统产业的价值创新和产业创新。
3.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的支撑。
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其他产业高度依赖的资源要素, 以知识元素和文化因子作为支撑, 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 因此是典型的低碳或无碳产业, 这可以改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 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新的空间,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人的创造力和知识资源为主要投入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特别对“十二五”期间全面转型、加快崛起的安徽省来说, 尤为重要。
4. 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增添引擎。
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高科技元素和后发优势潜力, 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发展驱动力, 日益成为区域发展和竞争中的重要标志。安徽要提升在中部地区的地位, 增强核心竞争力, 就必然要在合肥、芜湖、安庆等具备较好条件的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研发创意等新兴的战略性产业, 由此带动全省发展, 提升安徽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区域竞争力。
5. 为传承安徽地域文化夯实基础。
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责任重大, 使命神圣, 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挖掘安徽传统文化资源, 传承创新地域文化, 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提升文化品牌内涵, 构建安徽文化的时代精神, 努力走出独具徽风皖韵、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强省之路。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 同时也实现文化传承和文脉绵延的历史责任。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 文化产业概念界定。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 (1944) 在《文化产业:欺骗公共的启蒙精神》 (The culture Industry: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一文首次提出“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 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在《文化、贸易和全球化》 (Culture, Trade and Globalization) (2003) 中指出, 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Allen J.Scott (2004) 认为, 文化产业是指基于娱乐、教育和信息等目的的服务产出和基于消费者特殊嗜好、自我肯定和社会展示等目的的人造产品的集合。David Throsby (2001) 文化产业就是在生产中包含创造性, 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2. 文化产业分类。
John Hawkins (2002) 将文化产业以智力资产的创作为标志, 分为:专利、商标、版权和设计, 广义上说包括了所有涉及产权、专利、设计和商标的产业, 狭义上说指的是内容产业或者说文化产业。英国政府文化媒体和体育部 (DCMS) (1997) 规定文化产业包括以下部分: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和古董、手工艺、设计、时尚 (产品) 、电影、交互式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设计、电视电台、视觉艺术。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 (2004) 中定义: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四个部门共同创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 是“用创意资本投入把所有产业联系在一起的产业”。
3. 符号价值和文化产业特征。
O'Connor认为“经营符号商品的行为———这些商品主要的经济价值来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Bilton和Leafy (2004) 也认可了符号意义的重要性, 但与O'Connor不同的是, 他们认为, 商品的符号价值是第一位的行业才属于文化产业, 如图书、电影、戏剧、音乐, 而诸如时尚设计、广告和建筑等行业, 虽然也具有符号意义, 但以功能价值为主, 不属于文化产业范畴。Throsby (2001) 在加入了经济因素与文化要素后, 列出了文化产业的几个特征:文化产业的产品具有创造性;文化产业是关于符号意义的生产与传播;文化产业的产品包含了或者至少潜在地包含了某种知识产权的形式。
4. 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
文化产品的独特性也有重要的经济维度, 讨论较多的是文化市场遭遇了不同形式的“市场失败”。艺术和文化创造了私有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观点来源于艺术与文化为直接消费人群和非直接消费人群带来利益。市场失败影响了文化市场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文化经济研究中。 (Throsby and Withers, 2001) 争论的本质在于, 因为公共利益的存在, 单一的市场结构无法提供社会所希望消费和用金钱支付的大量私有文化产品。这是近来Baumol与Peacock的研究动力, 他们认为“无论人们是否支付金钱, 艺术总能为他们带来好处” (2005) 。
(二)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绩效研究。
焦德武 (2010) 以SCP理论为基础, 分析了安徽文化产业的现状, 安徽文化产业市场结构的特点是市场集中度不高、区域集中度较高、差异化程度将继续加大、行业进入壁垒逐步交由市场主导, 文化产业市场行为表现为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资本不断壮大、集聚效应逐渐体现、融资渠道广泛多元, 市场绩效显现出技术创新贡献率增强、资源配置率上升、规模结构效率需提高的特点。艾家凤 (2010) 指出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还存在总量还不够大、发展还不平衡、资本还不雄厚、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管理人才还不够多等问题。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 安徽应当采取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实行区域联动、错位发展, 降低社会资本及外资准入门槛, 改善投融资机制, 彻底转变政府职能, 做到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并要千方百计积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吴烨, 陈志超 (2012) 依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阐释安徽区域文化的特点, 分析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 构建在新形势下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应该选择的策略, 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设想。
2. 安徽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民盟安徽省委调研组 (2009) 在“关于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中提出黄山的旅游开发要重视产业化问题, 加快徽州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方亮 (2012) 从徽文化的研究现状、徽文化产业的研究现状、黄山旅游经济的研究现状、徽文化产业化和旅游经济结合的研究现状等方面系统综述了徽文化产业化与黄山旅游经济结合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 以此对地方文化产业化和地方旅游经济实施相关规则、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盛书刚等 (2011) 以芜湖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例, 突出“创意动漫产业、生产性服务文化产业”的特色定位, 明确“创意动漫产业中心城市”的布局要求, 指出其经验是政府重视, 政策扶持;目标明确, 战略正确;重点突出, 项目带动;载体发力, 平台显效。
3. 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与评价体系。
王颖, 支大林 (2012) 按照内禀性、稳定性、独有性、指导性等原则, 尝试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3×3”二维理论模型。从系统论角度, 把文化产业竞争力分为三个层面: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宏观———国家 (地区) 层面;从文化产业自身成长的角度, 把文化产业竞争力区分为三种形态:粗放型的竞争力、创新型的竞争力和创造型的竞争力。段国蕊 (2012) 结合“钻石模型”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并依此衡量了不同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和竞争力来源。结果发现, 地区间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优、劣势要素的分布极为不均衡。文化产业强省优势要素分布不均, 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板要素, 而文化产业弱省则劣势要素集中, 因此无论从地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 均不利于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加大文化产业要素系统的完善成为必然选择。江振娜 (2012) 构建了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进行了AHP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将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在理论上描述为4大类, 并分别对各类文化产业进行了分析。
4. 其他省市文化产业发展与比较研究。
马玉琪 (2012)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地区六省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 得出结论: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同, 因而造成文化产业竞争力差异对比较为明显。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中部六省应该抓住机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措施主要包括: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力度, 积极开发当地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群效应, 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 健全文化基础设施, 刺激文化消费等方面。张敏 (2011) 在对2009年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的10个省市的区域比较中, 发现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总体水平不高、缺乏亮点等问题, 因此, 应从培育新型生产主体、创新文化产业链等方面提升江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目前,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献具有三个方面特点:从研究内容看, 理论研究偏多, 实践研究偏少, 既有的实践研究也偏重于经验探讨, 不能上升到理性层面;从研究方法看, 定性研究比较注重政策解读和性质讨论, 定量研究惯于模型应用和数字校验, 能够有机结合做的还不够;从针对性看, 大部分文献或者注重理论诠释, 或者注重调研过程, 或者注重模型构建, 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路径。
三、当前发展文化产业需解决的问题
(一) 以项目带动为牵引, 以园区和企业为载体, 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问题。
如果缺乏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常态运行机制, 在此起彼伏的政策创新口号和新措施、新模式不断出台的情况下, 文化产业不能自始至终保持一种良好的运行态势, 随着时间流逝、机构和人事的变动、政策惯性效用的递减、宣传力度减弱等驱使和影响, 许多切实可行的做法, 将会缺乏传承性、连贯性和持久性。再加上产业环境和经济情势的变化, 文化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安徽省文化产业需要以项目带动为牵引, 探索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具体路径、有效路径和持久路径。
(二) 以园区 (基地) 和企业为依托平台和建设载体, 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性和效益性问题。
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需要以园区 (基地) 和企业尤其是外向型文化企业和龙头文化企业为依托平台和建设载体, 文化产业园区在享受高新技术开发区同等政策扶持的同时, 文化企业微观环境更为宽松, 政策导向更为明确, 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性程度和效益性指标。
(三) 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解决多元主体和利益攸关方的协调性和合作性问题。
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和体制惰性的沿袭致使文化产业诸多的政策制定和贯彻不能相互依托, 乃至产生冲突, 导致制度效益不能最大化发挥。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形成的行业、部门之间的人事、管理、财政、投入体制和利益机制都可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培育多元文化市场主体,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健全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行业在政策、业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深度融合, 探索多元主体与利益攸关方的协调关系和合作路径。
(四)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健全多元投融资体系, 解决文化产业经费筹措和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财政经费投入不足, 并且经费使用不能达到最优配置, 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 加强重点文化领域经费保障, 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原则, 不断创新资金筹措、管理和投入方式, 努力探索金融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新办法, 进一步增强金融投入的有效性、激励性和引导性, 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许小华, 徐园.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事记[J].江淮, 2011 (4) :18~19
[2] .安徽省委、省政府.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guoqing.china.com.cn/gbbg/2012-08 /23/content_26316613.htm, 2012-4-26
[3]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2010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
[4] .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安徽建设文化强省实施纲要[EB/OL].http://www.ahpc.gov.cn/showfgyw.jsp newsId=10110256, 2012-5-29
[5] .文化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6] .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7-2015年) .合肥市宣传思想工作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102~122
[7] .王安琪.省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论坛, 2012 (9) :121~124
[8] .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6 (2) :99~103
[9] .阿伦·斯科特.文化产业地理:分布与创意领域[G].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25~126
[10] .王颖曾.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11] .Scott Lash, John Urry.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M].London:Sage, 1994
[12] .Peter S Grant, Chris Wood.Blockbusters and Trade Wars:Popular Culture in a Globalised World[M].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Douglas and McIntyre, 2004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2
年均增长30%左右,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9-1-20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讯(记者 文晶)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左右,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安徽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提供了强力支撑。
过去的一年,安徽省文化产业拿出了一份亮点频闪的成绩单:安徽出版集团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组建的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为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第一家真正的主业整体上市企业;安徽发行、出版两集团双双入选“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两大集团又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称号,安徽受表彰企业的数量列中部地区首位。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是安徽省委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在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安徽崛起“四大跨越”目标之一。安徽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列入“861”行动计划,全省确定了7个省辖市和6个省级文化单位、14个市级文化单位,实行改革试点,谋求重点突破。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3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稳定内核的文化。安徽庐江地域文化因诸多因素形成了其较为鲜明的个性,三国文化遗迹遗存遍及县域范围,近代涌现了“晚清五督抚”,淮军文化资源丰富。在开发地域文化时既注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时代性,又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合性与创造性,才能使庐江地域文化开发显现个性的光芒。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点;现状;开发
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人类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条件才能进行,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和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庐江地处皖中,北濒巢湖,南近长江,西依大别山余脉,与桐城市、舒城县毗连,北抵舒城县、肥西县,东与巢湖市、无为县接壤,南与枞阳县为邻。这种特殊的皖中地理位置形成了庐江独特的地域文化,既包含着江淮文化甚而中华文化的共性素质,又具有属于自身的个性特征。而且在庐江内部南北之间、东西之间也有着明显差别,呈现文化元素多样性。
1 庐江地域文化资源的特点
1.1 历史文化悠久
据《庐江县志》记载,今庐江县境春秋属舒国,徐人取舒后,为楚地。秦属九江郡;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舒县,为庐江郡治。虽几经沿革,但庐江一名由来已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瑰丽的古迹遗存,孕育了众多文人才俊,可以说庐江是历史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特定时代的影响,庐江某一地域难免会出现整合、分化或地缘性的进退,但是,无法改变庐江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的这一基本特征。当然,这种文化特征不一定是以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而是以历史上人们生产、生活的众多地域共同性形成的人文状态为依据。
1.2 文化内涵多样性
庐江的文化内涵多样性是受庐江特殊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决定的,积淀于庐江地域文化深层的文化个性和遗传基因,与其他地域文化有着明显区别。庐江地处江淮之间,受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气势恢宏的三国文化和叱咤近代的淮军文化等各种文化,出现了像周瑜、吴长庆、丁汝昌、孙立人等一批批神勇武将。因为庐江人文地理的特殊性,使得东西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才造就了今天庐江文化内涵的多样性。
1.3 内在文化的稳定性
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影响和规范该地域人们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风俗习惯等,并在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交融中,长久地得以保留。庐江的内在文化经过长时期的积淀,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内核,“勤耕好学”蔚然成风,庐江人民勤力稼穑,勿致荒芜,文风昌盛,代有才俊,涌现了文翁、左慈、王蕃、伍乔等众多文人才子。这是庐江地域文化的内核,已经根植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庐江人,形成了较强的稳定性与传承性。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深入研究庐江地域文化探求庐江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把握庐江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掘庐江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发利用好庐江地域文化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庐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2 庐江地域文化资源的现状
2.1 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庐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两汉文化和淮军文化最具地域特色,但对地域文化研究起步晚,发展缓慢,后劲不足。近几年政府部门才认识到到这些地域文化的重要价值,才鼓励庐江的文史研究者加以研究发掘,并积极保护地域文化符号,但对大多数群众来讲,这些地域文化还是比较陌生的,需要我们长远规划庐江地域文化建设,并积极加以宣传推介庐江地域文化。
2.2 保护和利用意识不强
我们不能固守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不积极的采取措施对诸多优秀的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与利用,时间一长,使得优秀的地域文化在狭小的空间里逐渐失去应有的生存空间。
虽然现在保护和利用了周瑜墓园、武壮公祠等三国及淮军文化资源,但对其利用的程度远远不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价值。作为庐江的特产之一小红头,流传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但目前还有不少人不知道这是庐江的特产,是与淮军名将吴长庆密切相关,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尤其是对周瑜故里品牌的保护反应不够迅速,导致我们一度跟在别人后面跑,“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2.3 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较少
虽然县内有地方上的专家学者关注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但只是在做些地域文史的搜集整理工作,多数研究者只注重史料的陈列,或对过去没有呈现出来的东西加以挖掘整理,虽然有个别学者在着手对每一个乡镇进行挖掘,撰写每一个镇的乡镇文化旅游丛书,但是有的是根据当地姓氏族谱进行分析,缺乏有力的佐证,且对地域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很少涉及,缺乏系统性开发规划,历史文化的经世致用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
2.4 名人故里之争无序竞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周瑜历史名人的籍贯没有争议,但是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对历史名人的资源逐渐重视,从而使英雄周瑜成为多地争夺的对象。庐江县和邻县舒城县都认为自己是“周瑜故里”,并各自宣传打造,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从而对周瑜的籍贯产生了争议,影响了周瑜故里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影响了周瑜文化品牌的保护与打造。这些作为文化资源开发的举措无可非议,但是把其作为商标予以注册要求独占就实难令人接受。舒城县在文物支撑和历史证据皆不充分的情况下于2010年5月抢先在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周瑜故里”全类45类别中的44类系列商标,庐江县随之提出异议,并及时申报注册“周瑜故里”22个类别的商标。两县从申请、异议、复审,一直各不相让,为此耗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3 庐江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不能割裂的文化脉络,更是我们庐江发展的文化底气,高度重视挖掘庐江地域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为建设人文庐江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 积极融入“皖江文化圈”
安徽的地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基本形成了三大文化圈:一是皖北地区的“淮河文化圈”,二是皖中地区的“皖江文化圈”,三是皖南地区的“徽州文化”。皖江文化圈大体上就是我省长江流域地区,庐江地处皖中,当属于皖江文化圈,但是我们对这方面发力不够,挖掘有待深入。皖江文化圈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桐城派”,出现了一大批学者大家,对中国的文坛乃至思想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清朝中后期就有“天下文章皆出于桐城”之说。古桐乡(今桐城市)原属庐江郡舒县(今庐江县),今庐江的乐桥、罗河等镇与桐城接壤,两地人缘相亲,生活风俗习惯相近,深受桐城派影响,“富不丢猪穷不丢书”,注重文化教育,耕读蔚然成风。根据史料记载,桐城派代表人物中就有不少庐江籍的,如宋衡、黄金台、黄培、吴廷香、张盛恺、卢国华、刘声木、吴孟复等。我们应继续传承与弘扬桐城派的文化精髓,大兴文教之风,要向桐城文教看齐,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栋梁之才。
3.2 深度挖掘三国文化
庐江县地处江淮要冲,是为“吴头楚尾”,三国时期的军事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因地处大河(巢湖)流域,这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农耕,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史称“淮西要邑,江北名区”。东汉末年,群雄争战,曹操于建安十八年(213年)率40万大军南下攻打孙权,过庐州(今合肥),直抵巢湖,驻军舒县(今庐江)。孙权则领10万水军,以“西控巢湖,东扼长江”之优势,与曹操对峙争夺达十年之久。最终,曹操“四越巢湖不成”,退守庐州。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公元229年称帝,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庐江(舒县)为魏、吴反复争夺之地,先属魏,后归吴国,因此在庐江留下了三国时期的文化遗迹遗存就多达30处。如舒县县城(今庐江县柯坦镇)遗址就有地方与三国有关,像曹王河、曹家井;泥河镇的“盔头畈”及庐城的“马厂”;还有冶父山的“诸葛岭”等,尤其是庐城的“朝墓巷”“瑜婆墩”乃东吴名将周瑜和夫人小乔墓园所在地。近年来庐江竭力打造“周瑜故里”,兴修周瑜墓园,兴建周瑜文化广场,举办周瑜文化节,邀请海内外三国及周瑜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庐江进行学术交流,扎扎实实地挖掘与打造三国文化及周瑜故里。
我们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挖掘三国文化,做到在打造周瑜故里的同时注重其他遗存遗迹的开发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周瑜一个人物的开发研究,还要拓宽视野,三国不是周瑜一个人的三国,那些与周瑜有关联的人物都要研究,这样才能把庐江众多的三国文化遗迹遗存综合起来开发,更有利于与合肥“三国故地”紧密联系起来,与省会合肥联袂打造三国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三国文化圈。
3.3 积极推动淮军文化圈建设
在清代庐州府(今合肥市)下辖合肥县、巢县、庐江县和无为州(今无为县)。由于淮军地域性和私属性特点,淮军首领李鸿章重用提携了大批庐州府将才士人,使淮军成为晚清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淮军将领中庐江籍将领不在少数,著名的有刘秉璋、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吴赞诚,后人称“晚清五督抚”。现在庐江吴武壮公祠已修复完好并对社会公众开放,刘秉璋墓园也对外免费开放,丁汝昌纪念馆正在布展,但是这些都没有很好的串联起来,没有形成庐江的精品文化旅游路线。我们首先要把庐江的淮军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建议对泥河镇的吴长庆故居进行修复规划,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把吴长庆故居当作庐江的淮军纪念馆打造,带动庐江西南乡的旅游经济。不仅要修建刘秉璋墓园,还要修复刘秉璋故居,因为刘秉璋是庐江淮军人物当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李鸿章就是通过他联系上了庐江的潘鼎新、吴长庆等人,也是五督抚中官阶最高的一位,官至四川总督。同时还要深挖潘鼎新与吴赞诚等历史人物,形成庐江的淮军文化圈,然后积极融入到大合肥的淮军文化圈,大淮军文化圈是以巢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特别要与肥西、肥东、巢湖等地的淮军遗迹遗存遥相呼应,共同建设淮军文化圈,设计环巢湖淮军历史文化精品旅游路线。
3.4 妥善解决好周瑜故里之争
其实庐江、舒城两县的周瑜故里之争,争议最大的莫过于 “舒庐”之争。这也是千百年来认为周瑜籍贯究竟属“庐”抑或属“舒”的症结所在,按东汉末行政区域建置,扬州刺史部下设有庐江郡,庐江郡下设有舒县和龙舒县,舒县县治在今庐江县境内(遗址据考古勘查,在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龙舒县县治在今舒城县境内,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扬州刺史部(1982年版第二册51-52页)对该两县县治有明确的标识。
对安徽省内庐江、舒城两邻县争相注册“周瑜故里”商标,国家商标局十分慎重,于2011年5月发函安徽省政府,征求安徽省政府意见。国家商评委领导于2013年8月来安徽省庐江、舒城两县进行实地调研。安徽省政府为庐江、舒城两县的“周瑜故里”召开了多次专门协调会,协调会会议要求,根据商标法相关规定,让合肥、六安两市政府责成所辖庐江县和舒城县两地的周瑜文化研究会达成“周瑜故里”商标共有共享协议,共同申请注册“周瑜故里”商标,共享“周瑜故里”注册商标专有权。如果两地周瑜文化研究会不能达成 “周瑜故里”商标共有共享协议,将由省级周瑜文化研究会统一申请注册“周瑜故里”商标。历史文化资源是公共资源,其保护利用“合则两利,争则互损”,近期湖南、湖北、贵州三省联合成功申请“土司遗址”,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四省六地宣布将突破地域局限共享“梁祝故里”等,都说明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上社会理念的进步。争论多年的“周瑜故里””,庐江、舒城两县可以借鉴别的地方成功做法,握手言和,共同开发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共赢共享。
4 结语
庐江地域文化既有其独特的地方,又有与周边地区文化的共性,所以在打造地域文化的时候,既要考虑庐江的特色,又要考虑与周边文化的融合性,这样才能将文化资源“盘活”,真正意义上做到地域文化有自己的品牌,又能找到文化发展的归属。
参考文献
[1]吴宾彦.庐江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
[2]杨松水.巢湖文化概览[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张南.简明安徽通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4]沈祖祥.旅游与中国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5]夏冬波.三国名将周瑜[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6]夏冬波.淮军名将吴长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7]钟艳.安徽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与集群化发展的初步构想[J].合肥: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05).
[8]刘旭姣.安徽地域文化的品牌传播创新路径研究[J].广西:金田,2014(06).
作者简介
余斌(1977-),男,曾获得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 现为庐江县文物局助理馆员、人秘科副科长。系庐江民俗研究会常务理事、庐江周瑜研究会会员、巢湖文化研究会会员。
作者单位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4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2011年10月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思路。
为此, 如何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与当地绿色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 探索一条在红色旅游中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绿色文化产业发展互利双赢的新途径,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和凝聚社会大众共识的新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红色旅游, 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产业结合的产物, 红色旅游不仅在精神方面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 在物质方面也能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
金寨县作为拥有大量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老区, 在红色旅游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在金寨县江店镇、梅山镇、斑竹园镇、南溪镇、独山镇等地实地考察基础上, 发放246份调查问卷, 收回226份, 问卷回收率达92%, 通过分析该县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对策,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绿色文化产业发展互利双赢。
1 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红色旅游项目吸引力欠佳
红色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 形式单一。首先, 在资源开发上, 一些红色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如除梅山镇旅游有初步发展之外, 斑竹园、南溪镇基本旅游处于未开发状态, 还有很大旅游市场。其次, 由于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红色旅游开发类型以博物馆、烈士陵园等静态景观为主, 属于第一代观光型旅游产品。在展示形式上, 只是简单的陈列、图片解说等静态形式。历史资料征集不足使得导游的解说显得苍白枯燥、不生动, 没有感染力, 难以调动游客兴致。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形式单一的游览观光形式不能突出金寨县的地域特点, 再加上其他省市相同类型红色游的强力竞争, 使金寨红色旅游难以树立自身特色形象, 很难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调查显示, 22.7%的人认为这种传统的的展示形式不错, 感到满意, 23.2%的人表示过于单调, 46.0%的人表示较为一般, 8.1%认为很不好需要改进, 如图1所示。
“红”“红”分散、“红”“绿”难聚。2010年金寨县县委、县政府推出“红色金寨、绿色山水”旅游新模式, 政策虽好, 但进展不理想。一方面, 红色景点分布不集中, 单红色景点相互间就有一定的路途, 且有的景点仅是一个纪念碑、一棵树、几间民房, 可观性较低。另一方面, “红”“绿”景区路途远, 从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前往天堂寨、燕子河等绿色景点需要两个多小时路程, 而当地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功能不强, 游客逗留时间短, 在景点游玩上所需时间的不长, 太多的时间花费在车程上, 显然很难吸引游客。此外, 在开发建设中偏重天堂寨等绿色景点的基础建设, 使得“红”“绿”发展不平衡, 吸引游客的合力不强。
1.2 资源环境保护不到位、群众意识不强
红色资源是红色旅游的灵魂, 是凝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游客参观红色景点, 瞻仰革命遗迹, 希望看到遗迹的原有风貌, 重回革命岁月, 感受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当红色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 我们应注重保护历史的真实性, 将红色旅游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近些年, 金寨县的确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保护及修建工作, 但除了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点) 外, 其他一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不佳。有的红色资源由于资金短缺, 保护不足。如金寨县沙河乡下楼房村的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目前只重新维修了围墙, 而内部却残破未修;有的红色资源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做衬托, 进行遗址重修。如将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旧址内部建设搬迁到天堂寨风景区, 显然这样对红色资源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有的红色资源在修缮时, 由于技术问题, 保护不当, 资源受损;有的景区片面追求红色旅游产业化, 进行盲目开发, 给红色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等等。金寨县作为革命老区, 生态环境较好, 但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游客的涌入, 尽管当地对环境做了一定的保护, 但旅游的发展仍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18.8%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上升, 30.6%的被调查表示有所上升, 28.5%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持不变, 这说明当地已经意识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此外, 19.4%的被调查者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也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明显下降, 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需改进加强。如图2所示。
当地群众对红色旅游发展意识不强。经调查发现, 当地群众对金寨县红色旅游及其发展规划了解程度不深。几乎完全不了解红色旅游的群众达到21.0%, 48.8%的群众处于略有了解状态, 而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群众分别只有20.0%和10.2%。很多群众知道自己所居红色革命老区, 但他们对红色旅游了解程度不深, 未能以主人公的角色参与到红色旅游家园的建设中;他们不了解红色旅游的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进度, 未很好的理解红色旅游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这样显然不利于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红色旅游发展。如图3所示。
当地群众不仅在言行举止方面体现着当地的精神面貌, 而且很多发展政策、方案的实施也需要他们积极配合、参与, 因此他们对红色旅游的了解、认同、配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旅游发展成效。
1.3 资金投入有限、经济收益不明显
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 因此我国大多数红色景区位于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区位条件欠佳, 交通不便。金寨县也是如此,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需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发展地方经济。尽管政府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贴和支持, 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其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发展需求。如为保护整合红色旅游资源, 在居民拆迁方面, 政府拨款500万元, 但只拆迁安置了80户, 就已经用去1000多万元。有限的资金投入制约了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开发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金寨县红色旅游产业链不完善, 未能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综合效应, 产生良好的经济的效益。一方面, 红色景区无门票收入。免收门票是正确的, 这样有利于提高游客的参观热情, 红色景区 (点) 有力地向游客们展示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事迹和牺牲奉献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因门票费用将受教育者拒之门外。因此, 尽管红色景区 (点) 成为一些单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尽管游客人数也较早期明显增长, 但经济收益少。另一方面, 红色旅游欠缺“自食其力”发展经济的能力。虽然红色旅游缺少门票部分的收入支撑, 但可以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 发展综合经济。金寨红色旅游区交通、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餐饮、环卫等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给红色旅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使丰富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此外, 景区相关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措施发展不完善, 有偿项目开发不力, 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造成发展只能依靠政府拨款的局面, 最终制约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
1.4 管理体制不完善, 专业人员匮乏
红色旅游景区 (点) 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没有将红色旅游置于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协调, 统筹布局欠佳, 造成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不适应。例如, 有些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职责属于建设部门, 保护与管理职责属于文化部门, 管理职责属于民政部门, 而旅游部门仅负责管理旅行社和导游。这种“多头管理”、归属不一, 容易造成类似文化部门资源在手却无力开发, 旅游部门想开发却无经营权的尴尬处境, 导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矛盾冲突, 也会出现工作责任相互推脱、扯皮的现象, 与发展红色旅游的初衷相悖。此外, 公共部门在旅游管理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22.4%的被调查者建议公共部门在旅游管理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34.1%的被调查者希望相关部门能改进工作方法, 40.4%的被调查者希望工作人员能改善工作态度, 3.1%的被调查者还在其他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如图4所示。
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人员匮乏, 直接影响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和发展。比如, 在导游方面, 不仅缺少导游, 而且在现有的导游中, 有的导游普通话欠佳, 有的导游不了解历史, 不能很好的把握红色旅游丰富深厚的背景和内涵。红色旅游景区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否则不仅会降低服务质量、影响景区形象, 更会导致红色旅游文化含量降低, 减弱其教育功能。
2 加快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举措
现代性既推进了红色旅游的兴起, 又给其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金寨县红色旅游应坚持可持续发展, 转变观念, 从现代视角出发, 多方面整体推进, 重视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整体和谐, 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综合可持续发展。
2.1 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游客对红色旅游有着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游客对红色文化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游客感受到的红色景点吸引力不同。后现代主义尊重事物的多元性, 反对用单一不变的方式解释世界、统治世界。所以, 红色旅游资源应该深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拓展形式多样化, 满足游客的不同层次需要, 富有吸引力, 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一是整理研究红色历史, 挖掘红色新“元素”。组织专业人员对革命历史进行细致调查, 以党史为主线挖掘有价值的新红色文化、革命精神, 丰富红色资源整合开发;二是采用丰富的展示手段。结合市场需求, 改变单一的传统展示手段。展示方式上不能仅仅采用图片展示、文物陈列等静态方式, 应注意多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烘托, 如多媒体、影视、情景剧等立体、生动的方式予以呈现, 增加互动体验式项目, 调动游客参与兴趣。体验式项目注重游客的情感需求, 其独特性和创意性十分重要。金寨县可以通过重走红军路、再尝红军饭、团队模拟战斗、军歌比赛、认养树木等体验方式, 吸引游客加入参与, 游客可以在活动中着红军服、唱红歌, 体验革命生活;三是进行品牌包装, 树立品牌形象, 进行品牌营销。旅游地品牌是旅游者对旅游区域认知的总和, 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精神享受。因此, 品牌形象的树立能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吸引游客游览, 吸引企业投资。将革命遗迹、革命名人、历史事件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包装, 提升文化内涵, 完善环境建设, 打造品牌形象, 并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将其推向市场。
优化资源整合, “红”“绿”协调发展。首先, 红色景点应做好自身统筹规划工作, 加强区域合作。经过调研考察, 立足于资源基础和就近原则, 统一规划, 对小规模分散的红色资源进行保护, 暂缓全面开发, 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开发大景区树立品牌、梯度开发小景区拓展游线, 加强区域合作, 达成共享, 实现双赢;其次, 做好“红”“绿”结合工作。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 要了解“绿色”旅游, 也称生态旅游。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 至少不破坏生态平衡, 与此同时, 必须获得经济收益, 尤其是使当地居民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中在经济上获得益处;再次, 将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和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建设对接。在“红”“绿”对接发展中, 不能只重视目前能带来相对多收益的绿色旅游, 而忽视红色旅游发展。应结合现代游客需求, 发挥红色文化引领作用, 塑造与红色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的旅游环境, 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 并以生态理念体现红色文化。在开发上, 注意路线和文化氛围协调, 拓展红色文化空间, 丰富游览内容, 如传统民俗表演等, 增强景区可观性, 延长游客逗留时间。通过合理组合开发, 将不同的资源巧妙组合, 满足游客多元化审美需求, 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使其综合性强、市场覆盖面大。
2.2 保护资源环境、强化群众意识, 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和非人类的各种正当利益在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而不是对立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应注重保护资源环境, 培养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任务艰巨、刻不容缓。红色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凸显了红色旅游文化的思想教育性, 所以我们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同时, 也应注意限制其商业化程度, 保护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其中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以及行为文化资源, 从而推进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要加强对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一些静态的、有形的、与革命历史相关的资源, 如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博物馆、领袖故居等, 它们是真实的革命场所或资料, 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开发时, 若资金有限, 在优先开发高质量资源的同时, 要注意保护其他未能开发的资源;资源修缮时, 应做到保护性的整修,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采用最适合的技术;资源开放后, 要注意日常维护, 规划整治周边环境;另一方面, 要加强精神文化资源的保护。较之物质文化资源, 精神文化资源是抽象的、无形的、以革命历史、精神为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 如历史故事、歌曲、回忆录等, 深刻体现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 是红色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 我们应探寻、挖掘、传诵革命历史, 并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呈现, 如编写回忆录、唱颂经典红歌、表演情景剧、举办文化节等。值得注意的是, 导游在向游客介绍景点时, 不能为求听众效果杜撰传述所谓的“野史”。此外, 还应注意保护行为文化资源。行为文化主要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自发行为, 是指如习俗规范、民风民俗、服务方式等在红色旅游文化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保持良好淳朴的民风民俗, 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必须之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应加强管理和治理工作, 并进行科学规划, 注重红色旅游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正确测定旅游环境容量, 避免旺季接待人数饱和, 甚至超载, 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影响旅游长期发展。
提高群众觉悟, 增强其主人公意识。老区群众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的红色旅游发展中也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 其潜力不可估量。首先, 要让群众意识到参与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政府应有计划、有重点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和规划, 传诵当地革命历史故事, 使当地群众在深刻认识红色旅游的同时产生自豪感, 并能及时了解到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其次, 要为群众参与红色旅游发展决策提供机会。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 应广纳民意, 提高群众话语权, 调动群众积极性, 增强群众主人公意识;再次, 要让群众享受红色旅游带来的实惠。目前金寨县红色旅游的发展, 已使一些群众收入得到提高, 但收入提高幅度和受益群众范围并不大。7.8%的群众承认收入大幅增加, 46.3%的群众表示40.5%的群众认为收入保持不变, 4.9%和0.5%的人分别认为收入有所减少、甚至大幅减少, 没有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如图5所示。
红色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让部分群众看到了旅游发展前景, 意识到红色旅游的发展能带动一定的经济、优化生态环保等益处。政府应继续带动群众参与红色旅游事业, 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更加支持政府相关政策。最后, 不能忽视群众的思想素质培养。通过教育, 使老区人民在保持淳朴民风的同时, 克服旧思想,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观念, 通过宣传, 使他们具有全局观念, 自觉维护环境, 优化旅游服务, 促进旅游发展。
2.3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要求,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发展红色旅游能促进当地社会发展, 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进步, 但由于金寨县自身存在的特殊原因, 目前其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作用不明显, 不能利用自身经济收益推动建设, 形成良好经济循环。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吸引资金投入。金寨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可进入性欠佳, 配套基础设施方建设方面不完善,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一方面, 政府方面应给予红色旅游政策支持及适当财政补贴, 帮扶相关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当地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争取并抓住国家和省扶贫资金以及国债项目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 如果红色旅游的发展仅依靠政府拨款来进行, 显然难度性较大, 所以当地政府应尝试在发展红色旅游时, 积极寻求投资主体多元化, 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 使景区走上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 运用市场机制吸引资金投入, 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通过开发红色旅游商品, 扩大供销渠道, 满足游客需求, 创造经济收益。比如根据自身特点,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发旅游纪念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 如六安瓜片、板栗、高山蔬菜等;举办商品创意大赛, 集思广益, 将好创意投入生产、推进市场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 不仅可以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投资商, 同时也能促进一系列产业链形成, 实施产业联动, 提升红色旅游地综合经济实力。所以, 应加快改善基础条件, 便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打造“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 推出有偿项目, 创造经济收益, “自食其力”发展建设。为了解人们对发展金寨县红色旅游的建议, 我们设计了一道不定项选择题:“您认为金寨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急需改进的环节是什么?”见表1。
因此我们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改进。第一, 完善旅游交通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革命老区不利的区位条件, 增强可进入性, 扩大客源市场。金寨县地形复杂, 公路弯道多, 遇到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 交通容易受阻。近年来, 金寨县公路建设进步较大, 基本形成了“四纵三横”为骨架、内外循环相连接的公路交通网络, 但仍需进行改善建设, 促进旅游发展。同时也要注意与省外主要城市的车次等问题, 为客源市场进入景区提供便利交通;第二, 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设备。景区基本设施设备是保障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 良好的设施设备有助于增强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质量, 弥补景区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应注重加强景区旅游设施建设, 其中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电力和通信设施、给排水设施、绿化环卫设施及建筑设施等;完善游览服务设施, 如接待服务设施、导游服务设施等;建设娱乐服务设施, 包括附属于接待服务设施等。比如, 根据市场需求, 指导红色旅游区宾馆饭店建设, 提高档次;再如, 打造特色餐饮, 推出有鲜明特色的地方餐馆, 创建红色特色餐饮品牌。
2.4 理顺景区管理体制、规范人才队伍建设, 保障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
理顺红色景区管理体制。首先, 金寨县应积极着手解决条块分割、管理不到位、经营不规范等问题, 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精简高效的综合管理机构, 明确责任分工, 赋予各部门相应职责和权力, 调动工作积极性;其次, 各部门在工作中要有长远的、发展的、全局的规划, 联动合作, 以大局为重, 并将红色旅游发展的绩效考核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全力发展红色旅游发展。此外, 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综合考量红色旅游发展情况, 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注重规范红色旅游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红色旅游发展需要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 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有对工作的热情, 还需要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一方面, 要引进专业人才。对专业人才进行合理的培育、使用, 让他们在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的规划、管理、营销等领域, 发挥专业技能, 促进红色旅游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 要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的培训。如通过先进管理理念的灌输、思想认识的更新, 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加强导游人员个人素质培养, 使其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递革命精神的使命, 钻研业务知识, 尊重历史, 熟悉历史, 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 让游客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04—2010年全国红色资源发展规划需要, 2004.
[2]梁明珠, 旅游地品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张广瑞, 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大卫.格里芬, 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5]黄细嘉, 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6]克里.戈弗雷, 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5
调研及前景分析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产业链(Industry Chain)
狭义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具体生产制造环节;
广义产业链则是在面向生产的狭义产业链基础上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市场规模(Market Size)
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本报告里,指的是目标产品或行业的整体规模,通常用产值、产量、消费量、消费额等指标来体现市场规模。我们对市场规模的研究,不仅要对过去五年的市场规模进行调研摸底,同时还要对未来五年行业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分析,市场规模大小可能直接决定企业对新产品设计开发的投资规模;此外,市场规模的同比增长速度,能够充分反应行业的成长性,如果一个产品或行业处在高速成长期,是非常值得企业关注和投资的。
消费结构(consumption structure)
消费结构是指被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构成成份,本报告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研究消费结构,即:产品结构、用户结构、区域结构。
1、产品结构,主要研究各类细分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情况,以及细分产品或服务的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
2、用户结构,主要研究产品或服务都销售给哪些用户群体了,以及各类用户群体的消费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
3、区域结构,主要研究产品或服务都销售到哪些重点地区了,以及某些重点区域市场的消费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更为精准的把握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从而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服务客户和应对市场竞争。
市场份额(Market shares)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市场份额是企业判断自身市场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无数大中型企业讨论和制定市场战略的重要依据。对市场份额的研究,又分为总体市场市场份额和目标市场市场份额,本告以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中国市场即为总体市场,而某些特定的省、市则为目标市场。
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
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经常使用的集中度计量指标有:行业集中率(CRn)、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缩写:HHI,以下简称赫希曼指数)、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逆指数和熵指数等,其中集中率(CRn)与赫希曼指数(HHI)两个指标被经常运用在反垄断经济分析之中。本报告对市场集中度的研究采用的计量指标是行业集中率(CRn),CRn指该行业的指定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例如,CR4是指该行业四家最大的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CRn的值越大,表明该行业的垄断程度越高,大多数客户都集中到有数的几家企业去了。
行业竞争结构
行业竞争结构是指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分布。理论上,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双头垄断、完全垄断四种,从市场集中程度、进入和退出障碍、产品差异和信息完全程度方面有不同的特征。
影响行业竞争结构的基本要素有:行业内部竞争力量、顾客议价能力、供货厂商议价能力、[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与替代产品的压力。这五种因素作用的时间、方向和强度往往并不一致,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如某个企业所在的行业自我保护能力很强,进入行业的障碍很大,新的竞争者不易进入,难以构成威胁,然而价廉物美的替代品的出现却直接威胁到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生存。
▄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文化产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二、文化产业的分类
三、文化产业的构成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范畴
第二节、文化产业的特征
一、文化产业的性质与结构
二、文化产业的领域和空间
三、文化产业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样态与传播方式
五、文化产业的安全系数与收益 第二章 2014-2016年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4-2016年世界文化产业运行分析
一、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二、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
三、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四、日本文化产业的运行情况
五、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一、产业整体发展状况
二、产业步入新时期
三、市场供给主体分析
四、市场消费现状分析
五、企业发展新思路及特点
六、产业发展战略思维解析
第三节、2014-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一、2014年产业经济运行状况
二、2014年产业海外拓展情况
三、2015年产业运行状况分析
四、2015年产业发展亮点总结
五、2016年产业运行形势分析
第四节、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体制观念滞后
二、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
第五节、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产业运营策略
二、消费促进建议
三、发展路径探索
四、发展思路创新
五、发展战略选择
第三章 2014-2016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分析
第一节、2014-2016年安徽省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2014年经济发展情况
二、2015年经济运行情况
三、2015年经济运行特点
四、2016年经济发展形势
第二节、2014-2016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强势崛起
二、文化产业运行态势
三、文化产业规模分析
四、文化产业发展动态
五、文化产业经济效益
六、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第三节、2014-2016年安徽省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分析
一、文化体制改革亮点凸显
二、文化体制改革进展迅猛
三、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解读
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思路
第四节、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
四、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五、市级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章 2014-2016年安徽省文化细分产业分析
第一节、广播影视业
一、安徽省广播影视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安徽省推进广播影视业采取的措施
三、安徽省广播影视业发展分析
四、安徽广电业的发展思路
第二节、动漫产业
一、安徽动漫产业异军突起
二、安徽动漫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三、安徽与天津合作开发新中国漫画
第三节、出版业
一、安徽出版发行业积极实行改革创新
二、安徽出版业积极“走出去”
三、安徽出版业成功走向资本市场
四、加快安徽省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四节、文化旅游业
一、安徽努力开创文化与旅游共赢局面
二、安徽旅游景点突出打造特色节庆文化旅游品牌
三、安徽省三座名山跻身全国“十大文化旅游胜地”
四、安徽桐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第五章 2014-2016年安徽省主要地区文化产业分析
第一节、合肥市
一、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二、文化产业驱动因素
三、文化产业问题分析
四、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五、文化产业战略构想
第二节、黄山市
一、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二、文化产业优势分析
三、文化产业主要成效
四、壮大文化产业理念
五、文化产业主要问题
六、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七、文化产业融合思路
第三节、巢湖市
一、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二、文化产业问题分析
三、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第四节、安庆市
一、文化产业基本概况
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三、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第五节、芜湖市
一、文化产业发展回顾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三、文化产业问题分析
四、文化产业前景光明
第六节、其他地区
一、淮南
二、蚌埠
三、滁州 四、六安
第六章 2014-2016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第一节、2014-2016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基地发展概况
一、合肥打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落户合肥
三、芜湖创建影视文化产业园
四、安徽省重点扶持十大文化产业园
第二节、安徽省主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介绍
一、安徽安美置业投资发展集团
二、安庆五千年工艺美术有限公司
三、安徽屯溪老街
四、中国灵璧石国际交易中心
五、安徽阿里巴巴文化娱乐有限公司 第七章 2014-2016年安徽省文化产业重点企业
第一节、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二节、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三节、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一、公司简介
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战略分析
三、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积极塑造“皖派”风格
四、安徽日报与南非MIH传媒“跨国联姻”
第四节、其他企业介绍
一、安徽电影制片厂
二、安徽新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三、安徽龙拓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四、安徽报业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五、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第八章 安徽省文化产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文化产业投资分析
一、《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解读
二、私募投资青睐中国文化产业
三、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机遇
四、投资文化产业前景看好
第二节、安徽省文化产业投资环境
一、安徽发布文化产业投资指南
二、安徽文化产业受投资者青睐
三、安徽省积极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四、安徽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五、安徽省5亿投入民营文化企业
第三节、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对策
一、调整政府投资布局
二、制订扶持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财政税收政策
三、疏通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四、加强资本市场在文化产业投融资中的作用
五、提高文化产业投融资客体的科技含量
六、规范文化产业法律法规 第九章 安徽省文化产业前景趋势分析
第一节、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一、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
二、中欧文化产业有巨大合作潜力
三、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向
第二节、安徽省文化产业前景分析
一、2017-2021年安徽文化产业预测分析
二、安徽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三、安徽省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四、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五、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附录
附录一:安徽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
附录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 附录三:安徽省图书报刊出版管理条例
附录四:安徽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咨询、商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
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4.0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安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研究 篇6
关键词:安徽;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对民营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经济管理政策的逐步调整,安徽省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改革开放之初对民营企业影响甚微,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城镇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供求矛盾,从而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已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当前安徽省加快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一、安徽民营企业发展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孕育萌生了一种有别于公有制经济的新的经济形式,即“民营经济”,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省开始出现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演变为专业户,出现了个体生产和经营,其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城镇小手工业,而且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相对分散,所以往往被称为“个体工商户”。1978年,安徽省个体工商户仅7049人,民营企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不足亿元,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更是看不见。经过近10年的发展,安徽省民营企业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突破个人、家庭的范畴,出现了雇工超过8人的组织形式。个别私营企业通过承包国营企业积累了资产,逐渐改变了企业的所有权。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截至1998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133.5万户,从业人员304.42万人,自有资金达85.6亿元,分别比1997底增长10.8%、14.5%、20.1%,私营企业达到2.87万户,从业人员42.6万人,注册资本金122.1亿元,分别比1997底增长37.6%、43.4%、52.6%。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2%,比1979年增加了5.49倍;实现总产值193.7亿元,是1991年的8.4倍;向国家纳税由1991年的4.10亿元增加到23.83亿元,增长5.8倍,占全省工商税收的16.2%。民营经济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推动安徽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安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十五大以来,安徽省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全省民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截止到2002年,全省民营企业发展到6.01万家,从业人员达到89.58万人,注册资本总额340.7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6%、27.2%和23.1%,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44.3万户,从业人员达到333万人,户均注册资本达到0.85万元。“十五”期间,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05年,全省民营企业达10.06万户,从业人员165.69万人,注册资本1144.99亿元,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民营经济的45.3%,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2000亿,达到2196.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9%,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依次为318.3亿元、917.0亿元和961.5亿元,占全身民营经济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4.5%、41.7%和43.8%。2005年安徽省民营企业纳税109亿元,是2000年的1.9倍,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17.5%上升到2005年的20.6%。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政府加快发展民营企业的要求,坚定不移的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安徽崛起的“富民经济”来抓,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和大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注册个体工商户139.95万家,实有资金201亿元;私营企业16.03万家,注册资金1858.5亿元,同时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2008年,安徽省民营企业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全省成产总值比2007年增长12%以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8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995.8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6.3%。截至2008年,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3.34万户,私营企业已达17.4万户,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15.1%和20%。“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将对100个民营企业进行上市辅导,争取实现十几个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不仅如此安徽省还将推荐相关企业发行债券,以激发民间经济活力,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
三、安徽民營企业发展未来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展,安徽省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已经渡过了创业期,进入了重要转型期,民营企业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安徽省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克服其在发展中的种种缺陷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安徽省一直被冠以资源大省,传统产业在安徽省经济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落后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安徽省民营企业实力短缺,此外安徽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加工业也是企业发展受制约的主要原因。首先,安徽省民营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必要的调整,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拓展,产业链的两端分别代表着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而安徽省民营企业则一直所处的加工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地位最被动、利润最为微薄的环节。其次,民营之间应加强分工合作,延伸拓展产业链,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服务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壮大产业群,增强产业集群影响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把握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按照“布局合理化、产业特色化、建设标准化”的原则,以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为依托,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纽带,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资本转移和产业转移,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与长三角地区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孕育和发展我身民营企业中的重大作用。再次,安徽省民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主导产品、关键技术,通过加强高新技术和拥有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形成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进而强化品牌建设,加快实现从创业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经过30多年的积累,安徽省民营企业业已获得了巨大发展,从原来的拾遗补缺到如今无论从财富积累上,还是管理经验、人才储备上,民营企业都已经开始初步具备问鼎相关行业的实力。多年来,安徽省各级政府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全省民营企业呈现出发展逐步加快、对国民经济贡献越来越大、整体素质日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未来的几年是安徽省民企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安徽省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此外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都将带动安徽产业不断升级,政府将充分利用自己的城市群和优势产业,因势利导,促进经济不断转型和产业不断升级,把一大批本土优势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借用政策去吸引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落户安徽省与安徽省民企形成互补,从而促进安徽省民营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和.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状况调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全国工商联研究室.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数据[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以电子商务推动安徽文化产业发展 篇7
一、文化产业的涵义及我国互联网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依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活动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当然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不同,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与此相关的,都可以认为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据我国第26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数据,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1%。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半年增长7.7%,低于城镇网民相应增幅。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增幅为18.6%。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提升至1 1.7%。另外,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其中,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而且从数据统计中还可以看出,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都呈较快的增长势头。而且除了通信和搜索以外,娱乐已经成为手机网民的重要应用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互联网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这务必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多的与互联网关联,网络游戏、休闲娱乐、网络媒体相结合,这些成为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点。
二、电子商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电子商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媒介
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交易一直是电子商务活动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而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居民的新时尚,网上支付交易额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是电子商务成功的范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亚马逊就开始了网上图书和音像制品的交易。我国的图书网购也发展迅速,当当网作为一个从专业图书销售起步的电子商务网站,如今也向多元化经营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使得企业销售市场得到扩展,而且很大程度上节省交易费用,为买卖双方都带来了好处。
(二)文化企业理应成为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
不可否认,出版业是比较早进入电子商务发展领域的。但电子商务目前普遍用在实物商品的交易上,而在虚拟商品交易方面使用有限。我们所熟知的电子商务网站主要也是虚拟商品的电子商务网站。文化企业提供的商品包括实物产品也包括虚拟产品。内容产品的特征就是可以转化为虚拟产品销售,比如音乐、视频的下载、软件的下载等等,这些产品的网上交易,不需要物流的介入,可以实现直接的在线交易。而演出服务、演艺活动中,也完全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交换媒介。
(三)部分文化产品交易适合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具体来说,文化产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产品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以及其它电子出版物;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文艺(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作品、影视)作品创作与表演。广义的文化产品除包括以上四个部分外,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与历史文化资源。可以看出,文化产品很多都适合电子商务交易,如图书报纸、期刊等可以进行数字转化通过网络传播;音乐和影像也可以转化为数字化产品。目前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也是商业化运作,基本也是数字产品,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的网络电视台,其产品完全可以进行直接电子交易。而艺术品交易则需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结合。在国外,有专门的鉴定机构帮助买家鉴定艺术品真伪,然后才能成交,这为艺术品电子商务交易提供了保障。严格来说,文化产品中一部分适合直接的电子交易,一部分可以通过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结合进行交易。
三、安徽文化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现状
2010年初,安徽演艺集团、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正式成立。至此,安徽文化产业领域已经形成出版、发行、报业、演艺、广电五大集团齐头并进的崭新格局,一批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一)安徽互联网及文化类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据相关资料统计,2008年全省的网站总数已达4万多家,在全国居于中上等水平。目前安徽的网民数量也超过千万,由于人口基数大,互联网的普及率与全国其它省市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但增速却处于全国的前列。安徽电子商务网站存在很强的地域性,比如各地的团购网、房产交易网、招聘网等。目前,安徽涌现出了不少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网站,如安徽书画交易网、安徽文化网、安徽梦幻演艺网、安徽娱乐网等。但缺乏统摄全省,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电子商务网站,特别是文化类电子商务网站。当然发展安徽文化产业,不仅仅靠省内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可以依靠有着全国影响力的网站,以此为平台,发展安徽文化产品的网上交易。
(二)安徽文化企业电子商务交易的发展情况
2008年安徽确定了产业文化发展的方向,加快推进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相结合,推进网络文化产业向新闻出版,饮食娱乐、文学艺术等领域发展,向教育、旅游等领域拓展;发展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等新的广电业态;发展网络报刊、网络出版、手机报纸等新的出版业态;发展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等新的服务业态。2009年8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在投入、税收、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文化产业新的扶持政策;财政方面,从2009年起,连续5年省里每年拿出1亿元作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可以说,安徽省政府也意识到了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一次重要的发展契机,提供尽可能多的鼓励措施发展文化产业。
四、推动安徽文化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措施
(一)加强文化企业品牌建设和形象宣传
文化企业涵盖的范围很广,除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还包括文化经纪公司、文化贸易公司等等。在文化企业参与电子商务过程中,有很多都是实力强大的文化企业创办的文化产品交易网站或者经纪网站,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聚集网站人气,从而进一步开拓文化市场。因此,文化企业的品牌建设尤为重要。安徽省目前有数家影响较大的文化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强线上和线下的品牌建设,互为依托、互相支持,为提高企业影响力服务。
企业形象宣传是外界了解企业精神和产品的重要形式。现在企业形象设计越来越受到各类企业的重视,文化企业作为一类特殊的企业,本身就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企业形象的宣传更能体现出企业的文化气息和发展情况,让企业的产品得到更高的知名度。可以说,企业品牌建设和形象宣传是相辅相成的。
(二)网站整合和网站建设
目前安徽省内的文化网站也很多,各种类型的都存在,如各地广播电视网、文化艺术品交易网、各类教育文化机构网站等。但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网站却是凤毛麟角。或者有些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出了安徽省就知之甚少了。可以尝试将各地广播电视网站进行整合;政府牵头,在大力繁荣演出市场的同时,创办具有一定实力的经纪网站,为演艺人员和公司提供一个网上交流、交易的平台,这对演出市场的繁荣也是有益的。
(三)加强地区合作
在国内,除了几家电子商务网站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以外,大多数的电子商务网站都是在赔钱赚吆喝。 电子商务也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2010年4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中国B2C电子商务峰会上,淘宝网CFO兼淘宝商城负责人张勇首次对外透露,淘宝网每日独立访问IP数已经超过4000万,这意味着每天有超过4000万人在淘宝网上购物。另外,目前淘宝已经拥有注册会员1.9亿,占到中国网民数量的一半。而一些网站,虽然用户数量在增长,但是能达到这一规模还有待时日。
安徽各地在发展文化产品电子化交易的过程中要加强合作,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整合各地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电子商务、特别是文化类电子商务网站。利用各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网站,以安徽省的名义宣传我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四)加快文化企业信息建设
文化产业的电子化进程,跟文化企业自身素质密切相关。企业素质包括领导者的素质、员工的素质,还有企业的管理素质、技术装备素质等等。企业领导有着远见卓识,就能意识到现阶段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信息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文化产业从广义上来说,就涵盖了信息咨询业,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现在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高校,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进行信息化建设理应是文化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节省运作成本、加快企业转型,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信息化为文化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提供了保证。
(五)加快安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问题探析 篇8
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现已成为各级政府提升区域软实力、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重点内容。徽文化浓厚的安徽省, 并非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 但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 形成了特有的“安徽现象”。2013年第一季度, 安徽文化产品出口3亿美元, 出口值居全国第5位, 同比上升了16位;出口增长25.8倍, 位居中部第1位, 全国第5位。在“建设全国动漫产业中心之一和动漫产业强省”的目标下, 安徽充分挖掘徽文化元素, 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增强传统产品与高科技融合, 发展新型创意文化业态,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喜人, 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企业竞争能力不够强, 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创意人才紧缺和融资难等问题, 其中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绊脚石, 尽管安徽省先后采取各种措施, 但融资难仍然突出。因此, 在此背景下研究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2.1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现状
(1) 政府主导。
一个省拥有深厚的文化时, 还需拥有足够的资本, 才能让文化创意产业变得强大。近几年, 安徽先后创新出台多项举措, 搭建了多个工作平台, 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 其中2007年11月, 安徽省政府正式发布《安徽省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 合肥入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后, 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广电总局也在合肥批了一个广电影视科技创新基地。如今, 政府每年投入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逐渐呈增长趋势, 尤其是对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支出 (详见表1) ,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时, 还为一些成长中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2008年至2009年, 安徽省地税部门新办文化创意企业减免税收5亿多元。
资料来源: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2) 金融机构参与。
2003年, 国开行在金融系统内率先向新成立的安徽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提供4.4亿元贷款授信, 支持其进行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 十年多来, 国开行由点及面, 把贷款范围延伸到文化创意产业。近几年, 各个银行都纷纷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贷款, 其中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所属机构贷款余额最多。2012年, 中国银行与中国宣纸集团等11家文化企业意向贷款总额达到24.15亿元, 其中安徽中卡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的动漫产业园项目融资最多。与此同时, 一些金融机构也在创新金融服务, 比如2010年末, 安徽省首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科安广股权投资基金创立, 基金规模50亿元, 首期规模10亿元, 主要投向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及省内其他文化产业优质项目, 这为其它融资难的文化创意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3) 外资和民营资本介入。
2006年, 安徽文化产业首次赴香港招商引资, 开创了“安徽第一次, 全国第一家”境外文化项目招商引资新模式。此后, 全国首家党报集团中外合作企业也在安徽落户。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努力争取外资的同时, 也积极拓宽民营资本, 2012年, 安徽天长市人民政府与北京联亚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签约总投资150亿元的金牛湖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尽管不断有外资的身影, 但外资投资份额有限, 且利用水平低。
2.2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 融资环境不够完善。
安徽地处中部,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 这使得安徽对外交往不如北京、上海、活跃, 另外民间资本也不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城市如此活跃。相比于其他城市, 安徽文化市场融资环境不够完善尽管2013年有所突破, 但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额和市场占有率都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外部环境中, 专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人才缺乏, 一些企业的人才只精通文化艺术工作, 不熟悉风投、上市、金融和资本市场等等。
(2) 融资渠道不够通畅。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多半属于中小型企业, 财务指标达到上市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并不多, 即使是中小企业创业板, 难度也较大。间接融资最主要的途径是银行借款, 安徽省虽然成立了五大文化产业集团, 但由于文化产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大, 现有的信用评级落后以及金融机构的观念比较保守, 又由于大部分文化企业属于民营中小型企业, 愿意提供贷款的银行不多。另外安徽民营资本也不够活跃使得该产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少。
(3) 产业自身特点导致融资雪上加霜。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特点导致融资雪上加霜。一是自身经营规模不规范。安徽现有的文化创意企业多属于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体系不规范, 会计制度不健全, 盈利模式不清晰, 信用低, 贷款过程中企业自有的固定资产少, 有形资产大多来自租借形式, 导致这些中小企业无法向银行提供足够的抵押资产来申请贷款, 通常贷款难以成功。二是用于贷款的无形资产难以评估。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和市场价值是商标、著作权、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都存在着价值不稳定、流动性大、侵权成本低等特点使得资金供给方有关债权充分保障的要求无法满足。
3 解决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3.1 鼓励不同主体投资
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不能成为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产业的壮大关键还要靠在市场中运作, 因此政府有必要引导、支持和鼓励具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进入创意企业实现跨行业运营, 特别是在运作资金、经营管理以及投资方面具有经验和优势的上市公司和大型集团, 鼓励它们涉足创意产业领域, 这样不仅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延伸产品链、保值增值企业闲置资金, 而且扩大了社会创意产业资金来源。政府还应该创意园区周围高校相关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为文化创意企业培养人才。另外, 充分发挥民间融资, 加强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 比如大力推进徽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合作, 通过各个主题的广泛参与, 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3.2 扩大知识融资产权的范围
以知识产权权利客体作为担保物进行融资的融资方式, 主要以专利或商标担保贷款为主。2008年年底, 安徽华泰集团通过省内某担保公司, 以其持有的“洽洽”驰名商标作为反担保物, 从银行获取了数千万的贷款。事实上以著作权和版权为主要标的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应当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 为企业的创设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知识产权融资是时下中小科技企业解决资金紧缺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尤其是对于拥有智力成果的文化类企业。企业可将部分无形资产及有形资产在产权交易所挂牌, 既可以解决企业内部资金紧缺, 增加现金, 又可以为进一步的资本市场运作打好基础。因此, 安徽政府可以尝试摸索、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融资各项流程。相信未来知识产权融资能够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项主要资金来源。
3.3 引入保险机制
在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方面, 新浪、酷6、优酷三家公司作为首个著作权交易保证保险产品用户与信达财险签署了合作协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保险公司可投资文化创意企业的债权和股权, 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还可参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 进一步发挥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安徽, 政府可以鼓励保险业为本省得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助攻, 作为一种金融工具, 保险还可与信贷、债券、信托、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相结合, 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诚然, 安徽的其它金融机构也要逐步完善产品体系, 改变信贷思路, 为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3.4 发挥企业自身的积极性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多属于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板进行股权融资。尽管目前达到上市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很少, 但现有的创业板可对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融资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一些公司可以尝试集合债券, 即集群式融资, 比如:安徽不同城市的创意企业, 或同一类型的文化创意项目可以结盟获得融资。另外, 企业要更新管理观念, 尝试利用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一种以融资为直接目的的信用方式, 对于普遍存在企业资金规模少, 所需设备科技含量高、价格不菲的文化创意企业, 可以通过这种表面融物实际融资的方式切实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对于以创意为项目驱动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讲, 融资租赁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融资空间。
4 结束语
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已成为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为了让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徽文化的繁荣, 也为了健全全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安徽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从政府主导转向鼓励不同主体投资,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融资各项流程, 创新金融业信用体系和产品以及发挥企业自身的积极性, 为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带来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何春联.文化产业“安徽现象”中的投融资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 2012, (3) :19.
[2]李海珊, 李海娣.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困局与路径分析[J].黑龙江金融, 2010, (5) :73-74.
[3]朱晗.中国创意产业融资机理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11.
论安徽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耦合 篇9
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可行性
1. 两者存在和高度相关性
旅游业是一个为人们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行业, 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则是为人们提供文化、娱乐等服务的行业, 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交叉内容, 再加上文化独特的渗透力, 两者的耦合已然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文化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和条件, 旅游产业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为其发展提供动力, 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旅游业可以利用文化资源发展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参观项目, 这样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旅游项目有了特色文化的增色, 大大增加了该项目对游客的吸引, 增加附加值, 扩大利润。两者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双赢。
2. 人们消费需求的提升
随着教育的发展, 人们的知识水平也在同步得到提升, 自然消费水平也不会落伍。消费需求由传统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不仅仅只是停留于表面的需求, 而要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对旅游的认知和要求也会提高。单纯的自然山水对人们的吸引力已经不断降低, 而那些附有特色文化和文化资源的项目将备受关注, 得到人民的认可。对于旅游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休闲娱乐, 更加渴望能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增长知识。在快乐中学习。旅游业要想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必须迎合社会大众的需求实行转变。所以说,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广大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期待。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两者耦合发展提供外部条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等科技的迅速发展, 各个产业的发展都开始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又健康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各个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大大加大了产业耦合发展的范围。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现代科技的催化下, 耦合的范围迅速扩大, 耦合程度也大大加深, 甚至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现代科技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中充当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为两者的耦合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也开始重视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发展, 出台了各种文书、意见指导等等来促进两者更好的耦合发展, 以带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些无疑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安徽省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两者的耦合发展成为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共识。
二、安徽省当前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安徽省近年来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发展旅游业, 并且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就, 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并且一直宣扬将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 将旅游业融入文化, 将文化业融入旅游, 发展旅游文化的新常态, 为市场注入新的动力和资源, 促进两者规模的扩大和体系的完善。如黄山市以“徽文化”为契机, 发展乡村旅游, 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也把当地的特色徽文化传播出去, 让游客领略到徽文化的魅力, 在快乐中学习, 提升自己。芜湖市的各种具有特色的主题公园也层出不穷, 迅速发展。铜陵市则结合当地特色的青铜文化, 融合江南各种文化大力发展江南文化园, 引领了安徽省旅游的新一代潮流。蚌埠的花鼓灯嘉年华也利用具有“东方芭蕾”美称的花鼓灯特色文化, 发展为蚌埠乃至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皖江地区则引领了工业文化旅游的新潮流。
安徽省通过几十年的努力, 以及各个市的积极配合和响应,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得到迅速发展, 并取得较好的成就。2011年安徽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迅速上升, 比2010年增长了三分之一;国内游客人数达到了22万, 增长了46%;旅游所带来的收入达到了1892亿元。国内游客接待量位于全国第10位, 旅游总收入位于全国第11位, 这些数据都明显的表明安徽省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安徽省在两者耦合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之处都严重制约着两者的发展。1.文化产业和旅游的耦合程度和范围都不够, 导致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稀缺, 不够丰富。但是从整体上看, 传统的旅游项目还是占绝对优势, 特色产品比较贫乏。2.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耦合规划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旅游业缺乏特色商品, 娱乐项目不够丰富, 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3.安徽省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皖南地区旅游业处于持续升温状态, 而皖北和皖中地区一直处于低温状态。4.当地产业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协助。安徽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配合两者耦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来辅助它们, 这也大大影响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对于安徽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安徽省要首先要全方位了解本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做出详细的规划。结合本省的文化资源, 自然资源和经济状况, 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 实现共赢为目标, 以因地制宜, 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制定详细的策略和规划, 从而促进两个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 加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耦合的范围和程度
加大文化元素和旅游元素之间的相互融合, 因地制宜的开发特色产品, 加大两者的融合。充分发掘各个区域的特色文化, 将文化渗透进旅游业中, 如主题公园等;也可以在文化产业中加入一些旅游项目, 如影视基地等, 以此实现双赢。
2. 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加大政府的扶持和协助
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更好的耦合发展, 必须有政府的协助和正确引导, 才能突破性的发展。首先, 政府必须科学的制定符合安徽省省情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耦合发展的科学详细的规划;其次, 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促进规划的实施;而且政府要大力发展成服务型政府, 为两个产业耦合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 并且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
3. 先重点发展后分散发展, 做好示范
类似于“先富带后富”, 这两个产业的耦合发展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先集中在我省划分的四大旅游板块大力发展, 构建皖南、皖江、皖中、皖北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做好示范作用, 结合每个板块的文化特色, 突显各自的独特之处, 为其他地区发展做好示范作用, 为其他的发展提供经验, 奠定基础。
4. 打造特色产品, 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发挥品牌作用
特色是一个品牌的生命, 安徽省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 区域文化, 开发新型产品, 打造特色商品, 塑造品牌优势。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和项目的扶持, 加大宣传, 提高知名度, 产生品牌效应。
5. 有规划的培养专业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 提高整个产业的人才素质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大力培养旅游管理和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 才能确保两者耦合发展的高质量。
6.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使我们的世界不断缩小, 为文化和旅游的发展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两个产业的耦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扩大其影响力, 提高质量和成效。
四、结语
只有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发展, 才能保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长期经济发展增长点的常青树,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颖.从旅游与文化关系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 2011 (1) :118-119.
[2]张海燕, 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 (4) :322-326.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10
2009年7月22日, 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 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0年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 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 将文化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 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安徽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1、实现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安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要贯彻科学发展观, 就要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以新兴产业代替传统产业, 而发展文化产业正是一条可行的出路。安徽省应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 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实现安徽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文化为民、文化惠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文化建设,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更加繁荣”体现了对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安徽要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 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发展, 使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融资的关系
投融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保证。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 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这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原动力, 文化要实现产业化, 其资金、人力、物质的投入会呈现出更为大量的需求。因此保障必要与充分的投资, 是文化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
1、通过立法来调整与规范。
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与微观经济杠杆两方面确认国家与企业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从而保证文化产业投融资有法可依, 使文化产业投融资活动从单纯的经济行为变成法律行为, 由最初的利润冲动转而成为利润冲动与法律责任的共同活动。
2、在政策方面, 应鼓励文化产业领域投融资多元化主体的形成与运行。
在保证国家、企业这两个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的职责的前提下, 国家应允许并鼓励个人、社会团体、海外企业与机构以及各种基金组织共同参与我国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 扩宽文化产业的资金渠道。
3、从实施上应予以充分保证。
只有充分、有效地保证巨额的资本投入才可能使产业快速发展, 并进而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与促进作用。如果只有法律与政策的规定而没有实施上的措施、监督与保证, 文化产业投入仍然可能停留在口头, 成为华而不实的表面现象。
三、安徽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但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单一在某种程度上将制约其持续高效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投入不足。
“十一五”期间, 安徽省各级财政坚持将文化建设作为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 持续加大投入, 全省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174亿元, 年均递增24%。但是, 整个“十一五”期间, 全省财政支出累计完成8, 539亿元, 年均增长29.1%。可以看出, 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仅仅占了2%, 政府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投融资渠道不畅通。
表现在:一是无法保证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二是文化企业用于银行信贷的抵押资产有限, 可信度不高, 导致银行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三是资本市场融资难, 对于中小企业的文化企业来说, 很难实现上市融资;四是民间资本进入不畅, 准入领域不够宽阔, 所享受的待遇还有所差别。
3、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诸如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所关注的法律地位、权益保护等核心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导致了投资风险成本急剧攀高, 令投资者望而生畏。
四、加强安徽省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的建议
1、转变观念, 合理划定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资领域。
政府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对市场进行规置, 由市场对企业的投资进行引导, 明确投资主体的分工和投资责任, 将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划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 尽快减少竞争性项目的投资, 集中力量, 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大型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投资。
2、有效的制度设计是保证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畅通的根本。
建立银行业对文化产业的介入制度, 通过流动资金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循环贷款、项目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 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鼓励文化产业企业向资本市场融资, 争取股票直接上市或买壳上市、兼并收购扩张壮大, 通过债券或向社会集资等方式募集资金;降低门槛, 吸纳民间资本, 取消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种种限制, 鼓励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3、建立健全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要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 降低文化产业税率, 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中的差别税率政策;确立不同投融资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 有利于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文化产业发展法律环境, 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安徽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融资之间的关系, 并针对安徽文化产业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管理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安徽省,投融资
参考文献
[1]卡西.布里克伍德, 邱慧译.文化产业投资与文化产业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2]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 2008.12.
[3]邹升平.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 2008.4.
安徽花鼓灯艺术的流派与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花鼓灯艺术;流派;保护和传承
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精粹,被周总理称为“东方芭蕾”,享有“淮畔幽兰”之美誉。安徽花鼓灯主要分布在淮河中游一带,在安徽地区的蚌埠、颍上、怀远、凤台以及凤阳等地区广为盛行。由于受到淮河流域特定的地域、文化、生活环境的影响而流传至今。花鼓灯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绮丽瑰宝,文化价值深邃,可与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艺术相媲美。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民族草根文化的研究涉及历史沿革、演出形式、流行地域、风格特点、舞蹈动作等方面。
一、花鼓灯艺术概述
自古以来,河流都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淮河流域既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主要交融地带。千百年来,淮河两岸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出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俗语有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南北方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和信仰等方面虽然不同,但是却在此得以融合荟萃,这也大大丰富了花鼓灯艺术的内涵。北方人性格豪爽质朴,南方人性格细腻温柔,这种融合自然而然使得花鼓灯兼备刚健强烈和温婉细腻的特质。这些特质是淮河儿女率真灵动性格的生动写照,极具淮河文化的特点。花鼓灯艺术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在继承汉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而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它融歌舞、杂技、戏曲、武术、锣鼓、吹奏、表演于一体,具有热情奔放的旋律节奏、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舞蹈形式热烈奔放、刚柔并济,舞蹈语言传神而丰富,锣鼓、音乐高亢激昂,振奋人心。花鼓灯艺术是淮河人民表现日常劳作、生活、生存智慧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歌舞艺术,每逢佳节喜庆、庙会、灯会,农闲等,民间艺人云集一堂,在锣鼓的伴奏下欣然起舞,场面十分热闹。花鼓灯艺术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充分表现了淮河流域劳动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
二、花鼓灯艺术的流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灯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吸收各地区民间歌舞的精华,加之受到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各个流派间的独特风格。流派的划分是多视角的。地域的角度可分为怀远派、颍上派、凤台派等多个流派,从代表人物的角度又可分为“陈派”“郑派”“冯派”等派别。
花鼓灯艺术流传在淮河流域,关于花鼓灯艺术流派的产生时间,由于资料方面的诸多限制,具体的产生时间已无法考证。但从前面对花鼓灯艺术形态流变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花鼓灯艺术以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新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民间艺人且出现了民间艺人较为集中的“灯窝子”。五四时期,花鼓灯自身形态的丰富和完善,是流派形成的一个雏形。2009年,曹宁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发表的硕士论文《安徽花鼓灯运行形态及现象研究》一文中提到了流派的问题。文中说,在解放初期花鼓灯配合宣传土改、抗美援朝、治淮、合作化等活动,在全国得到普及推广,后又引起政府文化部门的注意,从而逐渐成为淮河岸边一颗耀眼的明珠,在这一时期花鼓灯艺术形成了“流派”。据此,本人认为,花鼓灯艺术流派的形成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而是在大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经历五四运动时期、解放时期、文革时期,从而不断丰富,逐步形成的一个过程。
三、花鼓灯艺术流派间的异同
花鼓灯分布波及安徽省的蚌埠、怀远、凤台、颍上、凤阳、定远等沿淮3市18个县。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最终保留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怀远、凤台、颍上三大流派。其他较有影响的地区是凤阳县、蚌埠市、淮南市等市县。流派的划分分为地域流派和以个人为代表的流派。大体看来,怀远县花鼓灯舞蹈舒展洒脱,鼓架子多技巧性动作,兰花动作轻盈矫健,舞蹈动作层出不穷,花样多变。凤台县花鼓灯舞蹈动作细腻,扇花技巧高超,善于通过舞蹈传情达意,侧重感情的描绘和故事情节的叙述,角色之间交流较多。颍上县的花鼓灯动作质朴,节奏铿锵有力,姿态变化万千,舞蹈多定型,结构较为严谨。
四、三大流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花鼓灯艺术产生和流传于民间,由于演员都是生活贫苦的劳动人民,所以一般没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这在花鼓灯艺术的流传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艺术的传授基本都是以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媒介和载体,使得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发扬。
目前,在蚌埠市,政府非常重視花鼓灯的保护和发展工作,随着花鼓灯文化保护组和花鼓灯保护专业委员会的建立,蚌埠市还成立了中国花鼓灯艺术博物馆。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也是汉民族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蚌埠市被确定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在安徽省怀远县,设立了花鼓灯基金会,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学校、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开办花鼓灯艺术培训班。文化厅将怀远县命名为“安徽民间艺术之乡”。1989年开始,怀远县连续举办了18届花鼓灯艺术节,流传在淮河两岸,享誉全国的花鼓灯歌舞艺术得以绽放异彩。
如今,凤台县成立了专业的花鼓灯艺术团体,频频承担省、市、县级重大演出任务,活跃于国内各个舞台。目前,花鼓灯艺术团每年平均演出100多场。凤台花鼓灯已获得“山花奖”“群星奖”“荷花杯”等100多个奖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凤台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凤台县花鼓灯艺术职业中专学校”,安徽省文化厅也已在凤台花鼓灯艺术学校成立“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基地”。
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的侵入,花鼓灯艺人老龄化等等原因,花鼓灯文化的原生态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冲击。旧的社会格局被打破,生存状态的改变,人们生活逐步向城市化靠拢,全民性的玩灯已不复存在了,花鼓灯的生存环境已经恶化。今天,保护花鼓灯艺术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显得刻不容缓。
五、花鼓灯艺术保护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花鼓灯艺术是中国汉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不仅体现了汉族民间歌舞的特点,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它的编创符合东方传统舞蹈美学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文化艺术价值。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做好原生态传承
花鼓灯艺术是优秀的民间艺术,它植根于农耕文化,具有农业社会民间艺术活动的特点。重建花鼓灯原生态环境,保护好现有老艺人和灯班子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必须依靠老艺人为载体,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不断培养花鼓灯艺术后备人才。这样才能确保花鼓灯艺术传承后继有人,使得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得以原汁原味地流传。
2.加强花鼓灯基地建设
建立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冯嘴子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传承态势,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第一村”。如今,凤台县陈巷村已被誉为“安徽省陈派花鼓灯生态村”“花鼓燈艺术研究基地”。颍上花鼓灯也在2006年6月10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韩国花鼓灯艺术团专家调研团来颍上县进行考察,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老艺人们的表演,这次考察加深了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加强了花鼓灯基地建设,加大花鼓灯原生态区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是保护花鼓灯有效传承的基础。
3.开展走社区活动
花鼓灯艺术是一门群众性的广场艺术,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花鼓灯这朵艺术之花也终将失去芬芳。政府和社区可以积极开展花鼓灯艺术的普及和宣传活动,也可使花鼓灯发展成为群众都喜闻乐见的社区广场舞,使之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听到锣鼓声,看到优美的舞蹈,让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到花鼓灯艺术活动中来,社区文化的开展为花鼓灯艺术的普及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土壤,是将花鼓灯发展艺术成为人民大众艺术的有效途径。
花鼓灯艺术犹如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耀眼奇葩,虽然经历了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花鼓灯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承载着淮河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反映了淮河人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对于花鼓灯艺术的传承,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方面,我们应摒弃门派之分、流派之间,流派间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在保有自己特色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花鼓灯艺术。另一方面,花鼓灯艺术流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民间艺术的沿袭,各流派中存在的迥异风格,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花鼓灯艺术的形式。今天,我们应当肩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担,为花鼓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花鼓灯艺术在新时期绚丽绽放。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古老文明延续的必要。
参考文献:
周辕.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1.
安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12
关键词:安徽,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条例,研究
安徽是华东地区一个拥有十六个地市、土地达十四万平方千米、人口达六千多万的大省。安徽承办农业保险的有“国元”和“人财保险安徽分公司”共两家单位。其中大多数市、县农业保险由前者经办, 极个别地方由后者办理。安徽常见的农业自然风险为:旱灾、涝灾、风灾、雹灾、冻灾及病虫害。
自七年前启动政策性试点以来, 经过几年的艰难摸索, 尤其是《农业保险条例》实施的两年来, 安徽省农业保险工作快速、可持续驶入保险新常态。2010年实现农业保险省内覆盖率100%。2011年承保比率超过90%, 在全国率先成为承保农作物过1亿亩大关的省份, 农业保险取得可喜、壮观的成绩。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两点:第一, 文章列举的实例、观点大多源于乡镇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心声;第二, 《农业保险条例》实施仅两年零两个月, 文章剖析了条例执行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都很重视农业保险的立法及修订、完善工作。本文的研究将为我国下一步对该条例的修改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1 安徽农业保险的新亮点
1.1 天气指数保险实践在全国领先
2008年国元与国际战略基金、联合国粮食署和中国农科院, 在安徽长丰县、怀远县选点, 联合攻坚“天气指数保险”。针对干旱和高温热害, 科研小组设计了降雨指数I、II和高温差指数。在此基础上, 计算出每亩水稻保额为300元、费率为4%, 于2009年通过保监会备案。
天气指数保险在外国开展较早 (如印度) 。安徽省率先在全国试点。它不以每个承保人的实际农田受损为赔付依据, 而是以实际天气指数与原定天气指数的差值为依据, 这样能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大大降低查勘定损的管理成本支出, 与传统产品相比, 具有较好的优势。
1.2 县级种植业区划研究在全国率先推进
2010年, 保监会启动了关于种植业区划的国家重大课题, 委托国元在安徽开展县级区划研究, 以求尽早编制全国区划图[1]。
农业保险不同于普通财产保险。普通财产保险往往保险单位彼此不相互影响, 而农业保险不同, 往往甲地块的标的遭到台风袭击, 乙地块也同样受损, 保险单位关联度高。因此, 农业保险部门应该实施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在国外, 美国、德国、加拿大的“曼尼托巴”、“阿尔伯塔”都较好地开展了风险分区工作。在国内, 安徽率先开展县级区划研究, 意义重大。
1.3 合肥在全省率先推出水产养殖保险产品
在安徽各地调研得知群众对水产养殖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围的呼声很高。就省城合肥来说, 2011年以来, 因干旱、强降雨等, 造成渔业的损失达6亿元。合肥于2014年率先推出水产养殖产品, 为全省开个好头[2]。
保险品种单一只会挫伤承保人的积极性。因此, 农业保险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 进行保险创新, 才能提高保险的需求率。
1.4 金寨农业保险改革试验成效显著
2012年以来, 保险业为金寨提供风险保障1000亿元。该县农业保险网络覆盖全县各个乡镇、各个行政村, 在每个中心村安装了自助服务设备, 便于随时在终端查询每个承保人自投保开始的各项服务信息, 理赔过程一目了然[3]。
在一些地方, 农业保险的服务还差“最后一公里”, 农业保险还未能延伸到乡村, 投保往往是行政村垫付, 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惠民政策了解不够, 认识不深, 对保险人员的行为发生误解, 故而有时群众在索赔时与保险公司发生冲突。因此, 打通农业保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保险公司与农户沟通的有效机制意义非同一般。金寨的试点为全省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1.5 国元与中再联手合作
2013年, 国元与中再联手合作。双方将以再保险为基础, 在再保险、科技攻关、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再保险关系到保险人赔款超赔部分的合理分散。国元与中再的合作仅是商业行为, 没有地方政府如安徽省政府或合肥市政府的参与。据悉, 2009年北京市政府与“瑞士再”、“中国再”签署协议, 北京市政府出资为目前北京市的三家农业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笔者认为, 国元与中再合作, 分散国元在经营农业保险上的风险, 这是国元的战略之举, 是明智的行为, 地方政府在财力许可前提下, 应为国元进行财力支持, 购买再保险, 以减轻国元的资金压力。
2 当前安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农业保险条例》颁布之后, 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 笔者在短短的近两年半时间阅览了众多资料, 在安徽各地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样本, 实地走访调查, 获取了大量来自基层干部和投保人宝贵的一手材料。现归纳如下:
2.1 保额过低, 费率级差不显著
2.1.1 保额偏低
安徽省目前保障范围仅局限于农作物受损的部分物化成本, 它不能保全部物化成本, 更不能保总成本。随着安徽农村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加剧, 农村青壮劳动力奇缺, 劳动力成本攀升, 加之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而保险公司在实践上仍按数年前物化成本的历史数据做参考补偿受损的承保人。由于保额过低, 严重挫伤承保人的投保积极性, 保险有效需求降低。
2.1.2 绝对免赔费率和现行计算公式均不妥
30%的理赔起点在实践中很难操作, 争议较大。绝对免赔率定为15%也不妥, 可否降低。目前理赔公式拿损失率直接减绝对免赔率不妥, 应是损失率乘上 (1—绝对免赔率) 。一亩地的赔偿损失, 两种算法比较起来, 赔偿结果大不相同, 承保人略显吃亏。
2.1.3 费率级差不显著
安徽省地域辽阔, 不同地市农业风险级数相差数十倍, 而标的费率没有差异。这造成风险度小的区域农民不愿投保, 风险度高的地区农民有投保的诉求而保险公司因风险大不敢接单。保险的大数法则在农业保险中略显苍白不足, 农业保险中表现出更加明显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与普通保险相比,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日前, 国元与中再开展“安徽省县级区划研究”课题, 其目的就是尝试在风险分区和费率分区上实现突破。
2.2 保险品种单一, 国元一家垄断经营, 农业保险市场缺少竞争活力
安徽目前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的标的物有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油菜、大豆、能繁母猪和奶牛, 但蔬菜、果树、林木、水产养鱼、虾、蟹、家禽、养野猪、野兔、土鼋等特种养殖, 尤其有机蔬菜、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未纳入政策性保障之内。而这些未纳入政策性补贴的农产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关系密切, 关系到安徽小康社会的新常态, 应尽早纳入地方财政补贴范围。
安徽绝大多数市县仅国元一家垄断经营, 有些基层分公司受灾认证不透明, 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 没有第三方机构鉴定, 农业保险市场缺少竞争活力, 因此应鼓励2~3家保险公司公开竞争, 共同面对农民, 让农民自由挑选保险公司, 从而形成适度竞争的良性局面。
2.3 个别地方出现赔偿平均化、骗保、补偿非货币化、随意化、拒保等现象
农业保险应遵循“受灾重便多赔、受灾轻就少赔或不赔”的原则, 可在个别地方却演变成了赔偿平均化倾向。有关系的村民和村干部虚报投保亩数, 有的对田地故意不管理, 骗取保费。个别保险公司补偿出现以实物代替现金现象 (如过期的棉籽充当良种抵现金) 。个别县, 紧邻的两县补偿标准不同, 群众质疑为何不同。个别县乡, 赔偿标准随意化。比如, 2009年的赔偿是6.7元/亩。2010年则规定, 投保率达到90%的村, 赔偿是6.6元/亩, 投保率不足90%的村是6.2元/亩。
按照《农业保险条例》规定, 只要标的发芽即可投保, 保险人不得拒保。然而, 有的基层公司一拖再拖, 少则一月, 多则数月作物临近收获, 一旦天气异常便明确表态不予签约, 出现拒保行为[4]。
2.4 查勘定损难, 农业保险赔付率高
2.4.1 查勘定损难
农业承保人的标的往往受灾时间同一, 这和普通财险受灾时间的非集中不同, 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将各承保人的受损情况逐一统计。然而承保人基数大, 分布分散,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有限, 这给查勘定损带来一定的难度。
2.4.2 农业保险赔付率高
据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 安徽省保险业保费收入为453亿元, 保险业赔付152亿元, 赔付率为33%,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7亿元, 农业保险赔付9亿元, 赔付率为53%, 农业保险收入占保险业总收入3%, 而农业保险赔付占保险业总赔付6%。所有这些都表明, 农业保险赔付率比保险业平均赔付率偏高, 风险偏大[5]。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2012, 经整理而成。
2.5 天气指数保险面临“三难”
安徽地域辽阔, 各地环境复杂多变, 千差万别。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 推广天气指数保险面临诸多难点。
2.5.1 设计、报批工程硕大
根据不同风险区域, 参照大量的农业、气象等数据, 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 检验分析, 设计出恰当的天气指数产品, 之后向主管部门报批备案。前前后后, 是一项硕大的工程。
2.5.2 气象观测站缺口大
气象观测站的装备质量和数量是实施天气指数的物质基础。一个气象观测站能观测20平方千米。安徽14万平方千米需7000个观测站, 而目前只有82个。气象观测站缺口太大。
2.5.3 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政府财政支持
如何正确处理天气指数与传统保险产品的关系, 使之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并积极寻求政府财政支持, 将天气指数纳入政策性保障范围, 这也是工作的难点所在。
2.6 巨灾风险机制不健全
安徽国元分散巨灾风险的主要手段是再保险, 向中再分保, 这种没有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纯商业行为, 势单力薄。北京市给几家当地经营农险的保险公司在中再购买再保险的做法值得安徽学习。因此, 安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还不够健全, 还仅是国元自身在努力, 还未形成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社会的合力分保。
3 安徽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
3.1 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降低免赔费率、加紧县级区划研究
3.1.1 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
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标准, 不应仅仅以数年前的历史资料计算物化成本, 还应参照近几年物化成本的动态变化, 将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综合考虑进去, 全面补偿受灾的承保人标的物全部物化成本, 以进一步降低其经济损失, 提高农业保险有效需求。
3.1.2 降低免赔费率
进一步降低绝对免赔费率, 将目前理赔公式予以调整, 采用上文提高的方法, 即损失率乘上 (1—绝对免赔率) 。
3.1.3 加紧县级区划研究
加紧国元县级区划研究的步伐, 早日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彻底解决费率级差不显著的问题, 通过费率分区以求保险的公平、公正。
3.2 扩大政策性扶持的范围、设置不同档次的保险品种
3.2.1 扩大政策性扶持的范围
按照不同的补贴标准, 逐步将蔬菜、果树、林木、水产养鱼、虾、蟹、家禽、养野猪、野兔、土鼋等特种养殖, 尤其有机蔬菜、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纳入政策性保障范畴之内。
3.2.2 设置不同档次的农业保险品种
笔者在安徽各地调研时, 很多基层干部建议:应设立不同档次的农业保险产品, 供农民选择。根据《农业保险条例》第三条之规定:各省、市可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保险模式[6]。北京市于2010年便开始针对同一品种实施不同档次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因此, 安徽各地可根据安徽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实际需求, 设立高档、中档、低档等不同层次的保险产品, 供承保人挑选。 (表2为北京市2010年分档次的不同农业保险产品, 仅供参考。)
3.3 加强农业保险监管, 保持其监管的透明度
农业保险监管的目的不仅在于纠正“市场”失灵, 弥补市场机制的短板, 而且更主要在于规范保险人、承保人、投保人及地方政府的行为, 弥补“政府”失灵, 克服政府行为的越位和越权, 防止“寻租”的滋生蔓延。《农业保险条例》第二十四条指出:禁止截留、侵占、挪用保险人应当赔偿被保险人的赔偿金的行为。按照该条例要求, 安徽省必须严厉打击农业保险经办中各种违规操作行为。
保持农业保险理赔决策全程的透明化、公开化, 吸收承保人代表参与理赔决策, 这样有利于减少农业保险监管过程中专断决策的几率, 让农业保险监管在阳光下进行。应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2~3家适度竞争, 有利于消除不公平的霸王条款, 从制度上杜绝核损理赔随意化现象,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保险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的发生。
3.4 骨干农民当业务员, 降低查勘定损成本,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 降低保险赔付率
3.4.1 骨干农民当业务员, 降低管理成本
法国安盟是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惟一外资农险公司。安盟的做法:参照农业保险行业对业务员的职业要求来从农村挑选业务员, 原则上都是兼业, 要贴近农民, 贴近基层, 扎根农村, 否则便取消其安盟业务员资格。
笔者认为, 土生土长的农民做业务员有几点好处。第一, 能贴近群众, 与群众没有心理距离;第二, 了解当地情况, 能随时到各家登记填表, 能第一时间查勘定损, 从而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第三, 成为农村与城市沟通的桥梁, 将外面的信息带回乡里, 带动了乡村致富。笔者建议, 国元可学习安盟的做法, 在安徽当地农村招聘业务员。
3.4.2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 降低赔付率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 保险公司要及时通知到各家各户, 提醒广大承保人注意防范不良天气。受灾之后, 鼓励承保人对标的进行补栽、补种, 开展灾后田间管理, 最大限度降低受灾损失, 保险公司可以给承保人适当劳务补贴, 以调动其灾后自救的积极性。
此外, 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给农业保险更高的政策性支持, 同时加强再保险工作, 以分保形式分散农业保险风险。
3.5 大力推广天气指数保险
3.5.1 注重开发地方特色产品
在水稻产区应开发干旱保险, 在茶叶、油菜产区应开发低温保险, 在果树产区应开发冰雹大风保险。
3.5.2 注重环境建设
安徽省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针对天气指数的财政支持, 大力支持气象观测站建设和气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工作, 努力为发展气象保险创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3.5.3 政府应给予参与天气保险的承保人政策倾斜
安徽省地方政府, 一方面, 可给予参加气象指数保险的承保人优先贷款, 降低贷款利率, 优先农资补贴、农机具补贴;另一方面, 当气象指数达到极端情况时, 可通过减免贷款利息来弥补承保人的气象灾害损失[7]。
3.6 地方政府应建立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保险风险大, 一旦出险会给保险人带来巨大的赔付压力, 仅靠保险人与再保险人紧密合作, 降低风险是不够的, 必须寻求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条例》第八条规定:中央建立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具体由财政部制定。国家提倡地方政府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因此, 笔者建议, 安徽省地方政府应对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予以财政支持, 以进一步增强国元抵御巨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群.安徽农业保险将按区域调整费率[N].中国经济时报, 2012-04-20.
[2]合肥市畜牧水产局.合肥市成安徽省首批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市[EB/OL].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65235.html, 2013-12-09.
[3]刘义.2013年安徽保险业十大新闻出炉[EB/OL].http://ah.people.com.cn/n/2014/0107/c227706-20326494-2.html, 2014-01-07.
[4]任东杰.这里的农业保险变味了[N].法治周末, 2011-04-08.
[5]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6]温家宝.农业保险条例[EB/OL].http://www.gov.cn/zwgk/2012-11/16/content_2268392.htm, 2012-11-16.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推荐阅读: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07-02
大力发展安徽文化产业09-02
2018-2022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目录)06-26
企业文化安徽05-22
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11-11
安徽银行招聘网:广发银行企业文化09-13
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评级标准10-10
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05-14
安徽省产业发展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