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2024-06-04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精选12篇)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1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集文化、思想、精神、创意和知识要素为一体的高端产业形态。在充满创意的21世纪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只有及时把握知识经济发展的脉搏, 才能够始终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但是发展创意产业也要因地制宜, 尽管创意产业是高增长、高利润、具有较强就业创造力的产业, 但又是名副其实的高端产业, 无视具体条件, 盲目发展, 势必造成相互争夺资源、重复建设以及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发生, 不利于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全面系统地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科学确定其切入点和方向, 对于培养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从资源分配角度, 丁敏以日本的头脑产业为例, 认为该产业应立足市场需求, 主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他推行市场推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1]。Lee, Yue总结了新加坡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历程, 其强调政府主导发展模式[2]。从产业集聚角度, 王缉慈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指出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行为, 而是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3]。厉无畏把文化创意产业化模式分为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四个同心圆的创意产业价值体系[4]。从创意产业的形成因素, 胡晓鹏将其分成六类:特殊资源型发展模式、自然演进型发展模式、政策聚焦型发展模式、功能定位型发展模式、市场选择型发展模式、环境主导型发展模式[5]。金元浦提出东部第一梯队无疑采取与世界发达城市的发展历程相似的渐进式模式, 西部第三梯队应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而中部第二梯队选择综合式发展的路径[6]。然而把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要涉及园区定位规划、园区管理、园区的选址等方面的问题, 并且有些地区的创意产业并不适合通过建立固定的园区来发展。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笼统地分成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型, 也没有解决由不同区域资源文化要素禀赋等因素所带来的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形成以及发展过程的不同。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切入点

发展模式就是在既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基础上, 由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组合所反映出来的因素的组合方式和资源的利用方式。任何一种产业发展模式, 都可以通过某种结构来反映。同时产业发展模式反映了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要素的组合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可通过自身特点、约束条件或外部环境来反映。这些约束条件包括资金约束、技术约束、劳动力约束、市场规模约束、国家安全约束等。发展模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 但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选择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则有优劣之分, 能充分发挥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优势的发展模式, 就是一种好的发展模式。因此, 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在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定位是什么?第二, 它的比较优势是什么?第三, 它的产业竞争优势是什么?影响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有那些?这些问题需要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寻求答案。即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 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 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上密集形式上的差别。因此比较优势理论重在找出差异化, 寻找突破点。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即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7]。基于以上发展模式的理论,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切入点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性大、产业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二是传统优势产业及地方特色产业。为此从产业驱动力的角度提出创意设计带动型和文化资源依托型这两种模式。

1. 创意设计带动型。

创意设计带动型是以高新技术带来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加上创意, 它不仅极大地推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它是主导着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它不仅包括新兴的产业类别, 如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等, 也包括仍沿用过去分类的电影、电视、服装设计等部类, 但其内涵已大大变化, 变成了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设计, 乃至信息设计。这些地区是具有知识密集型资源的特点, 那么以各类高校的各类设计院所为依托, 鼓励企业整合创意设计、策划咨询等环节, 设立企业设计中心或独立的创意设计企业, 提供行业性、专业化的创意设计服务。整合力量, 发挥优势, 重点利用创意资源发展先进的动漫设计和广告设计, 大力发展出版业、游戏业设计等;以创意设计为抓手, 推动出版产业进一步向文化产业的高端转型升级。其实现产业融合的途径见图1:

2. 特色资源依托型。

依托本地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 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将使产业具有很强的地域

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从产业本身来说,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加创意;从产业外部坏境来说, 一个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相关法制法规的监督保护, 政府政策的支持。因此, 第一, 转变创意产业发展的观念, 把创意产业提升到发展战略的产业水平上。正确认识和清楚界定创意产业内涵, 并由统计部门确定如何界定创意产业门类的具体标准, 从而建立创意产业的统计数据。第二, 健全市场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创意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各个商业话动环环相扣, 因此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使创意产业全面渗透传统产业, 从而能够有效地整合和延伸, 充分实现它的价值, 同时完善相关法制法规将有利于保护文化创意产业, 使其不陷入恶性循环的重复建设竞争中。第三, 完善创业产业管理体制, 应在创意产业管理体制上创新, 首先要政企分清, 权责清晰, 使创意产业分散的不同的部门协调起来, 从而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资源。第四, 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支持。应从法律、制度、税收、人才等方面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第五, 培育创意产业人才。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尤其在当今创意、创造、创新的时代, 有新颖点子的人往往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摘要: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知识高度、产业整合性的地区差异, 应该选择适合的切入点和适合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创意产业。从空间集聚学、资源配置及创意产业形成发展因素等三个角度总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等相关研究。基于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从产业驱动力角度提出创意设计带动型和特色文化资源依托型两种发展模式。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建议

参考文献

[1]丁敏.日本头脑产业—THINKTANK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Lee, T.Creative Shifts and Directions:Cultural Policy in Singapo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04, 10 (3) :40-65.Yue, A.The Regional Culture of New Asia:Cultural Governance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Singapo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Policy, 2006, 12 (1) :25-28.

[3]王缉慈.关注文化创意产业 (续) [J].前线, 2006, (4) :24-25.

[4]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

[5]胡晓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1) :25-30.

[6]金元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1) :20-24.

[7]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2

差异性竞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

文化产业目前在中国的起步、发展也和区域经济一样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产业化运作的易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具有后工业时代特征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冲击,以及还处于温饱阶段的、城市化进程缓慢而几乎没有更多自发的文化消费群体.因此,目前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走混合型、伴生型、资源整合型的发展道路.

作 者:李炎 林艺 LI Yan LIN Yi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昆明,650091 刊 名:民族艺术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NATIONAL ART 年,卷(期): “”(5) 分类号:G05 关键词:西部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文化消费   市场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同心圆理论

2013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据相关部门测算,2013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已经超过1万亿,并且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相比于文化产业发达、市场成熟的国家,中国文化产业消费的增长潜力巨大。从商业层面讲,文化产业这个大市场的诸多参与者怎样做才能既配合国家政策、释放人们的消费潜力,同时又达到做大做强我国的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新经济增长点的目的 ,这个问题正是我们需要探索的。

一、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

关于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陈亚民(2010)指出,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建立要考虑5点因素:(1)确定公司或产品的价值目标,(2)明确消费者目标群体,(3)构建商业模式内部运作体系,(4)构建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5)建立有效保障利润的制度保障。陈少峰指出,作为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来说,由于文化产业本身的创意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导致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的构建极为重要,有两点值得考虑,首先是内在价值链的延长,其次是注重品牌力量的效益。郭毅夫(2009)认为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各个环节(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的创新都会带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要点有三个:(1)价值链创新,(2)资源创新,(3)先进技术。张书成(2011)认为没有商业模式的辅助,就没有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要素包含基础设施、产品服务、顾客反馈、财务能力和模式进化(创新)。另外,也有部分学者根据具体案例,例如赵本山、迪斯尼等的商业运作来分析文化产业内企业的商业模式。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单个企业的商业模式组成要素上,关于文化产业这个整体的商业模式的研究是目前的研究所欠缺的。

二、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层面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是:(1)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能力不强。(2)创新力不强。

2.企业层面对文化产品的外延产产品开发力度不够。许多案例都表明单一的文化产品很难取得持久的成功,如果注意在核心产品的周边创造出延伸产品,不仅有助于核心产品的品牌效应加大,也有助于培养各个细分市场的大量受众。

3.企业层面营销方法的落后、服务意识的淡薄以及品牌战略的滞后。

4.近些年来国家扶持、建立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体来说,目前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比较完备,作品质量也是逐渐进步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许多文化产业园区有园区之名,而无园区之实。园区本身的优势就是借助文化产业不同阶段的企业集聚,达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产业链经营,但是有些文化产业园区过于注重单一企业的全能扩张(即包办产业链上不同阶段的业务)或者产业园区内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优势发挥得不是很到位,各自为战,文化生产企业不注意同下游企业的合作,不注重市场导向需求,配套服务企业相关措施不完善, 没有达到一个集聚降低成本的预期效应。另外,许多文化产业园区过于注重盈利,直接将创意园区变为地产项目,忽视了创意园区本身设立的初衷和园区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下文将采用同心圆理论,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何构建合理的商业模式。

三、同心圆理论及文化产业分类

1. 同心圆理论

澳大利亚麦觉里大学经济学教授、前国际文化经济学会主席大卫.索斯比(David Throsby)比在《经济与文化》一书中用一个同心圆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根据大卫·索斯比的同心圆模式,可以把文化产业划分为三个从“核心—外围”的圈层:核心圈层是极具文化内容和创造性的部门,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视觉艺术、工艺等。第二圈层是将文化内容直接产业化部门,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和书籍。最外围圈层是依附性的文化产品制造、服务部门,如:建筑、广告、旅游等。

按照索斯比的划分,创造性艺术如音乐、舞蹈等处于这一同心圆的核心并向外辐射;环绕这一核心的是那些既具有上述艺术产业特征同时也生产其他非艺术性商品与服务的行业,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和书籍等;处于这一同心圆最外围的则是那些有时需要艺术创意的产业,如建筑、广告、旅游观光等产业。创造性理念位于圆圈的中心并且向外辐射。艺术的创造性与创作性的艺术是这个模型的核心,而“艺术的特征”使外围圆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这个模型中,每个行业都只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

基于此,我们可以文化意义的创作与生产为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义,按照这种生产的不同环节,将其区分出“文化意义的本身的创作”、“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复制与传播”、以及“赋予一切生产活动和产品以文化标记”三重不同的层次,并以此构建文化产业概念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以艺术的创造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环状模型中,虽然每个产业依然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但是,其核心是艺术的创造性,也即离圆心越近,对艺术创造性的依赖越多,其艺术含量越高,越接近圆心的行业与艺术的关系越深。

2.文化产业分类

2004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这一概念,中国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nlc202309020423

(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文化产业分类》还可组合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具体划分如下:

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产业中也存在与前述同心圆模式相同的行业体系,以同心圆模式为基础而构建的商业模式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也是适用的。

四、以产品(项目)为中心协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1.核心思想

以文化产业的同心圆行业体系为前提,以产品(项目)为中心,以核心层企业为文化产品的创造母体,外围层企业全力支持,相关层企业积极参与,利益共享,合理分配,共同发展。

2.基本内容

(1)在提出创意、进行技术论证和市场调研的阶段,不同层级的企业需要积极接触沟通。创意的提出可以来自任何层级的企业,但是从创意变成产品的过程则要靠核心层企业来完成,因此如果是外围层和相关层企业提出了某项创意,其技术可行性还需核心层企业论证和试验。对于由核心层企业提出的创意,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收益能否覆盖相关成本等问题,都需要擅长跟市场打交道的外围层、相关层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和估算。在这一阶段,不同层级的不同企业进行了初步接触,之后便可以围绕最后可行的方案,签订合同将协作关系确立下来。

(2)在寻获资金支持,开始研发产品的阶段,同样需要企业之间的配合和协作。就研发产品的资金来源而言,除了核心层企业使用自有资金,外围层和相关层企业的投资也是必要的。由于核心层企业通常缺乏合适的担保物,不易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相关的外围层甚至相关层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产优势为核心层企业进行担保从而获取所需资金。在核心层企业研发产品的同时,外围层和相关层企业的有关工作如宣发、衍生品开发等也应相应展开。

(3)在产品生产、包装完成,投放市场的阶段,虽然核心层企业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这时仍需要配合外围层企业的宣传发行活动,以及相关层企业的衍生品售卖活动。

(4)企业间的收益分配应当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优先保障核心层企业的生存,进而弥补其研发创造的成本。核心层企业作为不与市场直接对接的专业性文化产品生产者,在收入来源上有其单一性和脆弱性,文化商品本身的市场不确定性也会对其收入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但是,作为创造母体,核心层企业的创造潜力理论上是无限的,如果项目发生了亏损,维持一个创作团队的生存有利于弥补亏损甚至创造新的盈利可能性。

其次,外围层和相关层企业通过经营相关商品和业务获得的收益主要归各自所有,以弥补宣传发行和生产实物产品的成本。

最后,外围层、相关层企业应通过收益分成等方式回馈核心层企业,具体的分配方式应遵循前述原则在最初的协作合同中写明。

3.应用和施行

上述商业模式应通过业内企业间的联合组织如行业协会、产业同盟等提倡和推广,推动企业采纳,在企业间进行合作时将该内容融入合同文本中,促进达成行业共识。

五、结语

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来源,已经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成果,还依赖于现代商业体系的助力。以文化产业的同心圆行业体系为前提,以产品(项目)为中心,以核心层企业为文化产品的创造母体,外围层企业全力支持,相关层企业积极参与,利益共享,合理分配,共同发展的商业模式或许正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强有力助推器。(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亚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商业研究[J].2011.(02)

[2]郭毅夫,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商场现代化[J].2009.(07)

[3]张书成,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研究新探——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视角[J].2011.(04)

[4]David Throsby,经济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9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4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 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 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 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性、高关联性的特点, 在发达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发达的地区,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在河南,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 但也展示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 地方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也已经提升到了战略层面。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与所处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经济基础直接相关, 纵观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所选取的发展模式各有不同, 均结合所处地区的经济基础、文化社会环境来因地制宜的选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选取直接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沿着何种路径、采取何种方式、运用何种策略, 以及政府和文化创意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各自履行何种职责。因此研究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有必要就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的结构将进行如下安排:第二部分将进行文献回顾, 就国内外现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概括和比较, 第三部分将结合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分析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适合采取“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并就采取该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

2 国内外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产业,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先驱国家, 美国、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及地区均有着比较发达的创意产业, 但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有所差异。

下图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典型发展模式, 根据政府控制力度的强弱和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发展的成熟度的高低, 可以大致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推动型、政府市场型三种模式, 而除此之外第四种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发展不够成熟, 政府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本研究来说缺乏足够的借鉴意义, 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前三种模式。

2.1 市场推动型发展模式

市场推动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为美国。尽管提法有所不同, 美国没有采取“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 但其在产业分类系统中使用“版权产业”事实上已经涵盖了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市场推动型发展模式是以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以满足市场文化需求为先导, 倡导文化创意企业的自由竞争, 而政府则主要致力于完善公共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 出台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来鼓励地方政府及企业集团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并积极推动文化创意市场的自由化, 促进国内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

2.2 政府市场型发展模式

政府市场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为英国。与美国强调自由市场竞争不同,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强调政府的积极推动。早在1997年, 英国就成立了以布莱尔为首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 从国家政策的制定上推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所制定的政策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 对文化创意产品, 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 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

(2) 规划创意产业蓝图, 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 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 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

(3) 建议各地政府与民间广泛合作, 以伙伴关系推动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 如保护知识产权, 促进文化产品输出, 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

2.3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在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突出政府功能的发挥, 由政府组织、发动和协调各种社会主体的力量,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 典型代表为韩国。韩国早在1998年就提出实施“设计韩国”的发展战略, 设立专职机构“文化产业局”来管理、规划和指导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制定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 并在政府协调下高效的执行。其特点:

(1) 政府主导, 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2) 以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发展总体战略, 建设方针是地方政府为主, 中央政府支持, 动员民间参与。

(3) 建立资金支持机制, 采取一系列措施, 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

(4) 以教育和研发投入拉动产业发展, 建立奖励政策。

以上三种发展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在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方面有所差异。采用市场推动型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 其市场经济都非常成熟, 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竞争规则严格, 文化创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高, 市场准入条件宽松, 从而对于政府的依赖作用比较小。而采用政府主导型和政府市场型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而言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

其次, 在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程度方面有所差异。采用市场推动型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较高, 产业链完整, 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现象普遍, 具有完善的产品营销体系。而如果产业相比较而言比较虚弱, 企业规模小, 或者希望借助于政府的力量获得跨越式的发展, 则更多的采取政府主导或政府扶持的方式。

第三, 在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差异。当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时, 政府的公共供给能力则需要加强;反之, 则更多的依赖于市场力量。

3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从以上不同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政府主导或政府扶持对于发育尚未成熟、发展程度较低的文化创意产业而言, 将会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链条的逐渐完整, 文化创意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政府则逐渐弱化甚至取消扶持力量, 而更加突出市场的基础性地位。

4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利弊

在确定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适宜采用“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之后, 我们进一步就该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 “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起效快、推动力强的特点。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直接干预, 可以迅速聚集资源, 扩大投资, 推动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扩大产业规模, 促进产业链条的完善, 进而促进河南文化创意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次, “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政府来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可以有效的弥补“市场失灵”, 促进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 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再次, “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发挥政府的营销主导作用, 开拓市场, 促进河南文化创意产品品牌的建立。市场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打造优质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和形象是促进市场营销的关键。河南文化创意产品形象宣传和推广涉及到众多的元素和环节, 政府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规划、协调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 与其他发展模式相比,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主要表现在:首先, 政府主导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政府的直接干预妨碍了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 从长远看不利于文化创意企业自我竞争能力的提升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其次, 政府的投入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从而导致政府的资金投入效率低下, 而过多的政府投入也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编号:B158

摘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有必要结合所处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本研究在对比目前三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后, 结合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提出河南适合选取“政府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并进一步就实施该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 2006.

[2]杨锦.创意产业从困境中拯救英国[Z].中国商界, 2009 (01) .08.http://indu.arting365.com/creative/2009-01-08/1231376980d202182.html.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探索 篇5

对于上海来说,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培育新兴业态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尚在起步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承载上海转型的梦想。

按照《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将会被打造成上海的支柱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媒体业、艺术业、工业设计业、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业、网络信息业、软件业、咨询服务业、广告会展业、休闲娱乐业等十大产业领域将得到重点发展,形成“一轴、两河、多圈”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2%左右。

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为167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上海GDP的9.75%。,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的园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值其实并不高。据统计,园区文化创意产值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不足十分之一。如何利用园区的平台功能培育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便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的问题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上海正式授牌的园区共有77家,总占地面积240.78万平方米,每个园区平均占地31270.8平方米。除此之外,未被授牌的园区还有200多家。

地产商低价拿地、以园区之名行圈地之实一直饱受诟病,在被曝光过的园区中,大都是借用艺术来炒热地产的,一旦房子卖完,此前营造的艺术氛围也随之消散。

园区运营商的“二房东”身份也颇为尴尬。“在纯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式之下,产业和园区管理之间没有必然和紧密的联系,只要招租满了,把物业管理好就可以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贺寿昌告诉记者,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常常导致“名不副实”:名为创意产业园,但入住的企业大多与文化创意产业毫无关联。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创意园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上海创意产业园的一大突出问题就是没有主题,缺少特色。”上海社科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慧敏说。一份《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及对策的调研报告》指出,主题化的园区进展总量仅占所有园区的8%-10%.其余大多数园区特征不明显。

“缺少品牌则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软肋。”王慧敏告诉记者,园区的品牌不仅是指聚集区的品牌,还包括品牌品牌、专业化的平台品牌、人才品牌以及权威的评估品牌等。

更为关键的是,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还没有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不少产业园区开始探索走出“房东”的影子,通过产业集聚和投资带动园区和主体的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

“一旦产业和产业要素在园区内形成集聚,企业质量和产值将会呈现几何级增长,这样的增长比纯收租金模式更可持续发展。”贺寿昌表示。

以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为例,2008年上海澄兴动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澄兴总裁周勇希望通过打造 “动漫大场”的品牌,让生产动漫作品、产品和商品的企业集聚到宝山,通过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的联动来实现产业链的互补。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确立清晰的功能定位是其第一步。“我跟园区打了十年的交道,2008年才开始做,之所以选择动漫衍生品其实是一种巧合。我们希望能从新兴的服务业中选择一种,而动漫产业有一条‘原创、传播、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其衍生品范围广、集聚性强,那时候正好大家都还没开始做,我们占得了生机。”周勇告诉记者。

有了清晰的功能定位后,周勇通过打造动漫衍生产品一条街,用免租金的方式吸引动漫衍生产品公司开店,体验式的服务让动漫一条街迅速打响知名度,随后千橡、天涯社区等游戏巨头和今日动画、磨铁图书、水晶石数码等纷纷入驻了宝山科技楼。

目前,动漫衍生产业园是国内唯一一家动漫衍生产品主题园区,入驻企业已超过200家,今年产值预计超过10亿元,税收总额超过8000万元。周勇也获得

了宝山科技楼10年的运营权。

按照周勇的规划,通过分工合作,“动漫大场”场中集聚的企业分工完成衍生品全产业链的打造,实现“载体、功能、行业、渠道、政策、品牌、资本”七位一体的服务架构。

动漫衍生产业园的盈利模式由三部分构成,物业收益、税收分享以及投资性收益,“未来我们的物业收益会降到40%以内。”周勇说。

除了动漫衍生产业园,上海的创意园区纷纷开始探索差异化之路。在静安区,上海现代戏剧谷发展有限公司提托市区内丰富的戏剧资源,构建现代戏剧产业的核心集聚区。

2008年,上海张江文化控股集团成立后,依托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资源,确立了网络游戏、动漫、数字内容、新媒体四大重点领域。

“最早我们网络游戏发展得最好,动漫和网络游戏是相关的,而数字出版和新媒体则是代表了今后的传播方式。” 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说。

企业之间如何协作,张勇具体解释道,在一个集聚区内,一个行业的产出,可以作为另一个行业的投入品,比如设计研发产业的产品,可以作为动漫游戏产业的投入品,而动漫游戏服务,又可以作为影视产业的素材。当多个创意群体相对集聚在一个园区内的时候,就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涉足投资

贺寿昌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资本与企业之间,需要解决的是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评估和服务的环节,这就要求园区的经营者具有识别文创类企业成长性的能力和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培育企业成长,为资本与企业的对接创造条件。园区的经营者肯定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比纯粹的商业地产经营模式更进了一步。

“这样做其实是把园区作为投资经营实体,挑选、积聚和培育好优质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压低租金吸引企业入驻,或者用园区租金换取企业股权,使自己在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贺寿昌表示。

德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该投资经营模式的一个践行者。德比在每个园区拿出一定面积,以免房租的方式换取企业的部分股权,用以扶持创意企业的发展。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也已经涉足投资,投资利润占到利润总额的10%左右。

而从服务商升级为投资者也是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勇告诉记者:“张江文化产业园区有其特殊性,其他园区大都是一整块的,而张江则是由存量房产改造而成,散在不同的产业聚集区,没有连成一片。”

目前张江文化产业园集聚了近300家文化企业。在考虑园区未来发展的时候,张江文化强调促进园区企业的发展,而非扩大数量。“我们并不追求园区体量的大小,而是由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起来。园区运营主体的发展,不是靠房地产的租售,而是要靠产业投资,或者是进入产业。”

按照张勇的思路,只有当园区的服务发展起来,引进的企业更具竞争力,运营主体的发展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壮大,另外运营主体也可以依靠龙头企业,投资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也将是2l世纪的主导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给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河北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并提出了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是由法兰克福学派的德国社会学家阿多诺(Adorno)和霍克海默(Hockheimer) 于1947年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来的。目前各国对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不一,英国称之为创意文化,美国称作版权产业,欧盟的内容产业,日本的感性产业等,并且不同国家文化产业包含的内容也有差别。在我国,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的优势及现状

河北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孕育了人类早期的泥河湾文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产业资源异常丰厚。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省文物保护单位670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17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400项。其中,吴桥杂技、蔚县剪纸、河北梆子、评剧、唐山皮影、武强年画、沧州武术、永年太极、曲阳石雕、衡水内画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外革命文化更是近现代河北文化的主流和亮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柏坡文化和西柏坡精神。所有这些说明,河北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大省,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燕赵文化资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

近几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河北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但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国内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巨大差距。突出表现为文化行业传统体制色彩浓重,并未形成真正的产业化发展:一是产业规模偏小,资产超千万的大型企业较少,占全省文化产业主体的文化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员工只有几十人的小型企业,而且其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受政策调整和市场竞争影响大,发展空间非常有限;二是资金短缺、投融资机制不畅,文化产业组织形式单一、企业投资意识落后等原因制约着本省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跨越发展。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制约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文化产业投融资难问题。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界解决资金问题最主要的三种方式为:政府扶持、股权融资(风险投资、战略投资)和债权融资(个人借贷、银行贷款)。但对于当前文化产业行业的投融资而言,这三个方式还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融资体系落后,政府资金作用有限

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完整的投融资体系。现行文化的投资体制仍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投资非常少,虽然政府一直在尽力满足文化产业成长中的资金需求,但毕竟能力有限。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大多数文化产业都缺乏资金,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很不适应。而且政府的投入与产出不协调,投资带有任意性,在文化投入资金在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保证机制。

(二)投资渠道单一,经济效率不高

河北文化产业投资渠道单一狭窄,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建设受到严重限制,引进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的能力都不够。投资主体对文化产业缺少足够的认识以及文化产业自身的原因使得产业投资者大多持观望态度。文化产业是个朝阳产业,但究竟在哪些领域投资、如何以最低的风险获取最大的回报,几乎是所有非政府资金在是否选择投资文化产业之前的困惑。除产业投资者外,风险基金在文化产业里也踟蹰不前,风投资本对文化产业其他领域的介入十分有限。

(三)取得银行信贷的阻碍很大

在国外,文化公司可以拿着项目计划书找到贷款,在国内却几乎不可能实现。银行借贷需要有效的质押,一般认可的有效质押为土地、设备等“硬”资产。缺乏信用担保、没有资产抵押,这是阻碍多数文化企业取得银行信贷的最大障碍。此外,难以评估的风险性也为信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在文化活动中,高投入与高产出之间不具有稳定的正函数关系,而较多的表现为一种概率关系。

(四)现行政策阻碍投融资

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是文化企业低成本融资的捷径。新华传媒、陕广电等传媒集团走向A股市场带动了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在政策引导下纷纷改制重组,积极筹备上市。然而现行政策对文化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多有阻滞。一方面,管理层内部对于上市后的权利控制是否削弱持不同看法,形成了观念上的障碍。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意识形态上的特殊性要求有相应特殊的行业监管政策。

四、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探讨

从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来看,破解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需要政府、民间、金融资本在创新投融资模式上共同努力,在政府扶持、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三种投融资模式之外,创立新的投融资模式,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为一种新的发展选择。

(一)产业投资基金的涵义

产业投资基金泛指以投资基金形式存在和运行,主要投资于非上市公司并从事资本经营与监督的集合投资制度。投资基金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是由投资者以购买公开发行的受益凭证的方式出资而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具有相关专门知识的专家进行管理,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收益并承担风险的一种投资工具。

(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创立的基础

1.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强烈。目前,河北绝大多数文化企业为正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无论其经营规模还是财务情况都远远不能达到证券市场的要求,而这些企业对融资的需求是最为强烈的。这样,产业投资基金便成為产业发展资金来源的新途径,其回报期长,一般为十至十五年。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看,与产业基金发展的15年期限非常适合。

2.实践证明实际可行。从2006年起,我国陆续批准发行了几只产业投资基金,江苏省政府设立的20亿元规模的文化产业基金、浙江设立的2.5亿元规模的东方星空文化基金等,都是由政府主要出资,民间资金跟进,配套性质的混合型经济体的基金管理公司。

3.融资能力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更有利于利用投资者的资金实现多对一投资、一对多的发展、多对多收益。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投资工具,可以为新建项目、未上市项目和企业重组改造等筹集资金,发挥股票、债券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营

在借鉴发达国家产业投资基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政策的指引,吸收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持于参与,尽量减少其发展障碍。对文化产业来说,这种基金实际上也是政府的支持措施。引导基金不用直接投给企业,而是作为龙头基金、母基金,推动其他的投资。但基金一定要交给专家管理,交给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的管理,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进行约束。对于河北来说,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这就需要建立明晰的引导基金扶持政策,然后再吸引民间资金加入,在划定的产业范围内进行市场化投资。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7

目前, 我国许多省份都在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试点改革为契机, 充分调研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制定相应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保定市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 充分利用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机会, 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已成为日渐急迫的重要问题。为此, 本课题通过对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探索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模式构建, 为河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参考, 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保定市。保定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 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素有首都南大门之称。保定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 也被人们称为“冠军之城”。研究保定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对了解和掌握保定市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今后宏观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经济发展研究、产业经济学、体育经济学等相关书籍、相关论文, 为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2.2 专家访谈法:

针对涉及的内容, 对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 了解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对存在问题探求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以此作为本课题的论据。

2.2.3 SWOT分析法:

使用SWOT分析方法, 通过SWOT分析研究对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全方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河北省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的体育文化产业行动策略和改进措施。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1.1 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

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开发的类型非常丰富, 主要包括:体育用品、体育设施、体育服务、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传播、体育旅游、体育经纪人、体育科研仪器、和体育娱乐、体育保险等。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 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保定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产生了一个巨大社会需求市场, 拥有了巨大的商机, 具备了为保定市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条件。

3.1.2 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发展相对成熟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主体市场之一, 保定市体育场馆的建设, 推动了全民健身工程开展, 活跃了体育健身市场。目前保定市拥有各类桌球、健美操、健身、保龄球、高尔夫球、网球、壁球、游泳池等健身娱乐场所。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程度与体育的人口增长并不同步, 因为体育用品与日常用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故而体育用品市场发展程度较高。大型连锁商场、超市进驻保定市, 体育用品专柜物美价廉, 耐克、阿迪达斯、卡帕、彪马、探路者、哥伦布等国际知名体育运动品牌专卖店落户全省, 与我省一些传统的体育专门用品商店一道满足了人们对高档体育服装、专门体育器材的需求。

体育彩票的发行, 打破了原来体育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的形式, 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广大市民对体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 体育彩票起到了引导体育消费的作用。

3.1.3 体育经纪公司、体育旅游开发和体育保险等成为保定市未来发展重点

从国外体育的发展形态和模式来看, 体育经纪人从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保定体育发展职业化程度不高, 因此真正从事体育经纪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还不多, 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人民健身意识的提高, 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为标志的“积极的生活方式”潮流席卷世界。体育旅游是一个带动力强、关联度高、消耗资源少、投入产出比高、就业乘数大的产业。

3.2 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2.1 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因素 (Strength) 分析

第一, 保定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 拥有旅游之乡、全国篮球城市、全国重点乒乓球重点城市入选2008年中国魅力城市200强, 为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产业基础条件。

第二, 保定市位于华北地区的腹心地带, 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 自古即是京畿要地,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发达,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已形成了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 具有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较优越的组合条件。

3.2.2 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WEAKNESS) 分析

第一, 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还不具备集群优势, 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有限。从产业发展的阶段来看, 保定市仍处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计划经济体制的非理性决策调控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拉动内需和增加就业数量有限, 无法对于保定市经济状况产生广泛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果。

第二, 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政府调控体系还没有确立, 还缺少整体的产业规划。体育文化产业中, 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重非常高, 私企发展相对缓慢, 体育服务业投资主体单一, 民营体育企业的数量过少;由于政府部门和企业还没有统一认识, 缺少合理规避风险的机制, 造成市场生存能力低下和躲避竞争的心理, 延缓了体育产业化步伐, 制约着体育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4. 研究结论

1.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体育文化产业在保定市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体育产业所蕴含的巨大商机正在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保定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环境, 为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土壤;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华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体育环境的深化改革, 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内在动力;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快速提升, 领域的不断拓展, 软硬件环境逐步改善, 一批新兴体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重大项目兴建开工, 为保定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

保定市的体育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集群优势, 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还不明显。从产业发展的阶段来看, 保定市仍处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计划经济体制的非理性决策调控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拉动内需和增加就业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乘数效应不明显, 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同区差异较大;体育文化产业中, 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重非常高, 私企发展相对缓慢, 体育服务业投资主体单一, 民营体育企业的数量过少;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商业运作、资金支持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制约河北省体育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障碍。

3.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保定市体育文化产业作为保定市一个新兴产业类别也具有其独特的属性, 其发展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对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浓厚的体育文化底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地区内经济增长迅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推力, 逐步形成了极具保定风格的“一线两厢”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6-8.

[2]许慧宏.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J].科技与产业, 2005 (3) :5-9.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SWOT分析,发展模式

一、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 总体规模

近年来,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高速发展, 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培育阶段, 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 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11年达13479亿元, 占2011年全国GDP总量的2.85%;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增加值2011年达285亿元, 占黑龙江省2011年GDP总量的2.27%。在东北地区, 与我省毗邻的吉林省, 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为274.13亿元, 占GDP的比重却达2.59%;辽宁省为3.10%。而在广东、江苏等省份, 文化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均已超过5%。

截止2011年底, 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机构已达到65900个, 从业人员36万人;在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上, 城镇居民人均483元, 占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9.37%;农村居民人均569元, 占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12.77%。总体看来, 黑龙江省的文化消费已进入需求旺盛阶段, 为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做好了准备。

(二) 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动漫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经贸会展业等。

其中文化旅游业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共接待旅游人数763.33万人, 实现总产值2876.05亿元, 占GDP总值的比重达8.63%。黑龙江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冰雪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的特色旅游品牌。各地市纷纷以冰雪特色为主题, 举办冰雪节庆活动。另外还有以“天然火山公园”著称的五大连池、祖国的最北端“北极村”漠河, 名胜古迹清代宁古塔古城遗址海林等, 文化旅游业布局遍及全省各市县。

广播电视业稳步发展。目前, 全省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共82家, 2010年其运营收入达25亿元。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总局下属的省广播电台、电视台、省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公司、省广播卫星传输中心、黑龙江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等19家事业单位和7家企业, 资产总额已达6.4亿元。

动漫产业方兴未艾, 以哈尔滨平房区和大庆市为领跑者, 其中, 平房区动漫产业园区注册资金10亿元, 入驻企业260家, 年创作动画30000余分钟, 年销售收入50多亿元;大庆市动漫产业至2011年底已拥有动漫游戏企业10余家, 注册资金近6000万元, 创作动漫5000分钟, 从业人员近千人。

2010年, 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工程及博物馆建设工程、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保护工程、萧红纪念馆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文博工程顺利推进。全省各地的图书馆、科技馆、文化艺术馆、历史文化景区 (遗迹) 、乡镇村和社区文化站点等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省话剧、龙江剧、曲艺、二人转、杂技、歌舞剧院等演出团体联合发展, 2011年演出32360场, 演出收入1900余万元。

目前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在动漫产业和旅游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的博物馆业以及新闻版权业在文化创意发展方面总体上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服务等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而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等现代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 成为新的增长点。

(三) 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园区

近年来, 在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 按照专业分工与规模经营的发展要求, 黑龙江省各地市纷纷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转企改制和企业兼并, 促进产业整合,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 先后组建了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牡丹江传媒集团、冰上杂技舞蹈团等重点文化企业。其中, 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在省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中, 民营项目占扶持项目总数的43.1%。截至2008年底, 全省文化个体经营户 (含民营文化企业) 资产总计达48.8亿元, 比2006年分别增长39.0%、41.0%。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有所增加。2008年全省港澳台投资单位和外商投资单位181个, 比2007年增长9.7%。

全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 (基地) 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已建成平房动漫产业基地、冰雪大世界文化旅游基地、松雷集团音乐剧创作基地、大庆动漫产业园区、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 初步实现了带动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引领产业创新、引进特色项目的集群带动功能。截至2011年底, 全省已建及在建文化产业园区二十个, 其中一个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五个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累计投资实现一百五十多亿元, 其中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四十余个、千万元以上项目五十余个。

(四) 文化产业政策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为促进文化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以黑龙江省情为出发点, 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实施意见》、《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建设边疆议化大省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人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政策。提出品牌特色, 龙头带动、科技创新等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SWOT分析

(一) 优势

1. 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资源不仅包括自然生态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方面, 高纬度的独特地理位置、四季鲜明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黑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 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八大优势:“大森林、大冰雪、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大熔岩、大油田、大农田。”

社会资源方面, 黑龙江省拥有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脉络。黑龙江省拥有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以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为核心的移民文化、以俄罗斯文化为代表的异域文化、以抗联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包括农家炕、东北二人转等的黑土地文化以及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开发文化。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 使得黑龙江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其他地区少有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2. 科教资源丰富。

2011年黑龙江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 居全国第12位。2012年末全省共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78个, 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135.0亿元, 增长4.8%, 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全年共取得各类基础理论成果219项, 应用技术成果1168项, 软科学成果74项。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6所, 招生20286人, 比上年增长4.4%;在学研究生60819人, 增长5.2%;毕业生16824人, 增长10.3%。普通高校79所, 招生20.3万人, 增长1.8%;在校生70.5万人, 下降0.9%;毕业生20.4万人, 增长3.9%。

3.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哈尔滨市处于东北亚的交通枢纽, 这将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对外交流平台。把哈尔滨建成东北亚重要的经贸中心是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目标。随着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不断拓展与加深以及中俄两国互办友好年的实施, 黑龙江省将迎来一个对内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 这将为黑龙江省创意产业的发展支起远航的风帆。

(二) 劣势

1. 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文化资源浪费、闲置和不足并存。

我国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 导致文化产业的总体运行质量不高, 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黑龙江省也不例外。一方面, 传统文化产业如旅游业、娱乐休闲、广播电视、出版发行、以及文化相关产品生产所占比重较大, 产业内容创新不足, 产品同质化严重, 产业发展缺乏活力。另一方面, 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兴文化产业如数字动漫、互联网信息等产业虽发展迅速, 但所占比重偏低, 规模较小, 市场占有率低, 尚不能带动我省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另外, 现有的一些文化资源未能有效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具有龙江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濒临没落与失传, 文化场所如企业俱乐部、文化宫基本闲置, 文化市场中有的项目经营场所过多过滥, 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充实、盘活和整合。

2.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城市之间的不平衡及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优质文化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在我国, 文化资源依照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进行分配, 导致现有文化资源被行政体制划分开来, 不利于文化资源的流动。文化资源的行政化分配机制与市场化体制之间形成尖锐矛盾, 企业无法作为市场主体对资源对进行合理配置。我省优质文化资源多集中在哈尔滨、大庆等城市, 文化产业发展也以哈尔滨、大庆、牡丹江等城市为重点, 且没有发挥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市场尚有待开发。

3. 缺少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在其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就是缺乏富有实力和活力的现代文化企业。一方面企业小而全、小而散、竞争实力不强, 缺乏有实力有特色的企业集团。近年来黑龙江省与时俱进, 组建了一些文化产业集团, 但从总体进程来看, 其发展仍滞后于国内发达省市, 由于体制的约束, 企业集团实力发展受到限制。以新闻出版业为例, 尽管年产出规模和效益比较可观, 但其发展基本上需要依赖广告和教辅的支持, 如果没有政府体制性保护, 其竞争优势也就所剩无几。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处于转企改制的过渡阶段, 企业产权不明、责任不清, 企业机制不活和管理无序, 效益低下, 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弱, 市场主体实力不强, 不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薄弱环节, 是独具特色的、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产品较少。一方面, 优质资源没有转化为优势产品, 如我省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北大荒版画、名扬天下的赫哲族鱼皮鱼骨服饰和手工艺品, 由于缺乏系统的营销、市场化运作, 至今未能形成市场规模, 优质的资源未能转化为具有品牌竞争力的产品。另一方面, 已有品牌缺乏宣传力度, 在建立品牌方面存在龙头蛇尾的现象。

4. 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 中介组织机构尚未健全。

黑龙江省的文化中介组织机构发育不成熟, 对于文化市场的营销运作经验相对不足, 现有的营销体系与产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目前文化企业参与商业演出等交流推广活动, 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联络与操作, 很少依靠境内外的中介组织机构进行推广与营销;另外, 有些中介机构如拍卖行、画廊等, 由于经营规模过小, 经营资质不完善, 资金不足等原因而使其发展受到限制。

(三) 机遇

1. 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近年来,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2009年7月, 国务院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作为一项产业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务院的产业规划体系。规划的出台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2010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 规划中强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二五”文化产业专项规划的出台和相关政策的落实, 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直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上行而下效”,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相关举措也必将刺激地方政府政策的跟进, 利好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给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 文化产业市场潜在需求巨大。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的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 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会出现很强的关联度。从黑龙江省统计局获悉, 2011年, 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82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2.2%,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6元, 同比增长13.3%, 是近年来涨幅最高的一年。省城哈尔滨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43.4亿元, 增长12.3%, 成为东北地区继沈阳、大连之后第三个GDP进入3000亿元行列的城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30.6元, 同比增长14.1%, 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分别比沈阳、长春和大连高0.6、0.3和0.1个百分点。大庆2012年GDP实现4000.5亿元, 大庆市人均GDP实现21913.06美元, 高居第一, 哈尔滨、牡丹江分列第二、第三位, 人均GDP分别为6806.17美元和6211.62美元。黑龙江省重点城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 这说明黑龙江省部分重点城市已经进入经济加速增长阶段, 并且已经具备一定实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这对促进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增长、城市功能提升是一个大好时机。

3. 文化与科技加速融合。

文化发展的每一次革命性变化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近年来,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为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 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科技的发展, 也以独特的方式增强着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科技创新定义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相继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 对依靠科技创新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具体的规划。2012年5月,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出台, 势必将文化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四) 挑战

1. 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入WTO后, 我国逐步放宽了外国产品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文化、传媒、影视业巨头更是携资本、品牌、渠道等优势开始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 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动漫画、电脑互动游戏等产品在黑龙江市场上己占有很大份额。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 对文化产业的研究相对欠缺。

黑龙江省由于引入“文化产业”时间短, 还是一个新事物,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决策部门对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地位和作用都缺乏应有的认识, 对如何发展文化产业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因而无法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在黑龙江省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完善中的战略定位, 因此, 对于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构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 空间推进布局模式

打破行政区域限制, 实现资源整合;以哈尔滨、牡丹江、大庆、黑河等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为平台, 发挥中心城市辐射效应;以哈尔滨平房动漫产业园区等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为主要基地, 发挥区域产业集群推进带动作用, 实现结构合理, 各具特色、层级推进、城乡联动的区域文化产业格局。

一方面, 冲破行政壁垒, 破除行业地域界限, 要实现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就必须突破“省级”文化行政框架。使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能够自主选择以某一城市为“驻地”来发展, 打破不同等级城市间发展文化产业的制度性限制, 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克服原有的按照行政区划配置文化资源的行政设计, 从而在这个基础上, 充分调动和发挥在本地区范围内每一个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形成资源高度整合、优势互补、分工恰当、有机竞争和协调发展的新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不断推广发散, 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 实现资源渗透, 层级发展, 从而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二) 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1. 政府为主导。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 但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更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以政府为主导, 即通过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布与完善, 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规划与引导, 同时保证政策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 从宏观上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与支持;及时发布产业的相关动态以及市场供求信息, 为文化产品和项目的交易创造平台;以政府为主导, 即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公共基础环境。

2. 企业为主体。

一方面, 加快文化企业体制改革。从行业、企业的实际出发, 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政策, 同时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从而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当前, 黑龙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黑龙江杂技团等已顺利完成体制改革, 以企业身份走入国内市场、迈向国际市场, 企业产出规模与效益也实现了扩大和提高。其他省、市、地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 应迅速跟上, 加快改革步伐。

另一方面, 打造名牌企业。没有名牌的企业, 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要把打造龙江特色文化品牌作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当前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 深入探寻其地域特色和独特性, 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 以此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并作为切入点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3. 中介组织为补充。

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中介组织, 通过对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文化产品的流通, 能够扩展文化产业市场、提高企业规模和效益, 从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介组织的数量与质量反映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竞争能力。黑龙江省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上, 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开办, 促进中介组织的所有制多样化;对于已有的咨询服务类中介组织, 要鼓励其增开文化服务业务;同时鼓励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积极投身文化娱乐业经纪人和代理人工作。

(三) 传统与新兴产业二者并举发展模式

一方面, 要依托现代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8]为传统文化产业增添新活力。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功能, 如图书出版在数字技术的改造下, 形成数字图书、数字化出版;传统的旅游业、演出业、会展业引入数字技术后, 呈现出丰富的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大型山水歌舞、演出舞台的数字化设计等;传统媒体在科技广泛应用的影响下, 也将实现与新媒体的渗透、融合。如传统媒体建立自己的新闻网站、推出手机报、电子杂志、公共新闻视频等。

同时, 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提升新兴文化产业影响力。新兴文化产业以其较少的体制约束、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较大的发展空间及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优势, 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依托高新技术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扩大新兴文化产业规模, 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而带动我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少峰.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版) , 2012 (7)

[2]张建友.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大提速[EB/OL].http://www.ccdy.cn/wenhuabao/yb/201205/t20120517_295588.htm.2012.09.01

[3]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R].2009

[4]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R].2008

[5]宋魁.建立黑龙江省旅游集散中心带动旅游发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9fa44b0100h2ma.html

[6]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 (2)

[7]张旭东, 宋丽丽.对黑龙江文化产业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学术交流, 2007 (9)

北海老城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篇9

关键词:北海老城,文化旅游,发展要素,发展模式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把“与当地人交往, 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去欧洲旅游的旅游者中, 65%的游客是进行文化旅游。中国北部湾经济区龙头城市——北海, 正在深入挖掘老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 并欲将其打造成与有“天下第一滩”之美誉的北海银滩齐名的旅游品牌。

1 北海老城旅游文脉梳理

北海老城是一处浓缩着海上丝路文化、家文化、南珠文化、港口商埠文化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公元前111年北海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东南亚、西亚和欧洲各国。道光二十六年 (1846) , 北海已开辟了至澳门的定期帆船运输线, 咸丰六年 (1851) 又由葡萄牙人开通了澳门至北海的海上航线, 同治二年 (1863) 清政府就开放了宜昌、北海等四个口岸供英国船只装卸货物。由此可知, 当时北海作为海港商埠已具备了国际商业航线的条件, 也具备了相当的城市载体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北海自主性对外开放的文化特征和主动走向世界的地方精神。清光绪二年 (1876) 中英《烟台条约》签订, 北海划为对外通商口岸, 英、法、德、美、意、葡、比和奥匈帝国八国又在北海老城周边设立领事馆、洋行、教堂、医院等机构。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北海老城现存民居多为岭南骑楼融合西洋建筑特色的风貌与格局, 是中国岭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骑楼街区之一。其中, 珠海路的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有“百年西洋街”、“近现代建筑年鉴”之称。1998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市长皮埃尔·布尔克参观北海老城时, 建议北海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 将珠海路老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保护。

2 北海老城文化旅游发展要素解析

2.1 文化:北海老城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北海老城的“卖点”不在其他, 就在它是一座“活着的老城”。老城人常年开花的庭院、从容优雅的日常起居、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有着中西多元文化特点的社区民俗活动等都是老城独特的魅力之处。就像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 当地的特色文化就是民众的传统社会生活习俗, 各国游客去巴厘岛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纯真的地方特色文化。

2.2 社区:营造北海老城文化体验的场景

旅游者的旅游追求的往往不是单纯的一景一物, 而是去真实的文化场景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体验。许多深圳人不看深圳的“锦绣中华”而不远千里去北京西藏等地亲历就是这个道理。北海老城本身就是一个社区, 社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奠定了老城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 也是游客体验休闲与快乐的场景。

2.3 旅游:北海老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历史文化旅游的本质是要通过保育和活化历史文化载体, 还原“旅游”场景, 释放出独具魅力的地域人文精神。外观上的修复不能代表文化内涵的修复, 只有深入发掘无形的精神的旅游资源, 拓宽旅游的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立体展示, 为有形的物质的载体创造出一种新的附加值, 让海内外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北海老城, 感受到老城昔日的风采及老城所代表的北海人的开放精神和魅力, 才是北海老城文化旅游打造的核心内容。

2.4 经济:北海老城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旅游业是以经济为基础, 以文化为主导的产业, 其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北海老城惟有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积累文化资本, 打造旅游品牌,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才能实现对老城文化资源的最有效保护。就像云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 通过兴办旅游经济实体,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从而实现了以旅游经济促文化资源保护的良性循环。

3 北海老城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解析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保护工作的进行并不一定必须由地方政府来执行, 而应将申请、推动与落实保护的权力逐渐转交给其他民间或非政府的单位经营, 以使文化遗产更为广泛地为一般民众所共同认知与参与。如桂林的靖江王城, 通过非政府力量的开发, 既实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 又打造了桂林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丰富了桂林山水文化旅游的内涵, 提升了桂林的文化底蕴与城市品位。由此看来, 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文化、文物、旅游等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 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主体来发展旅游业, 拓宽旅游开发的投融资渠道。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可分成三种:一是以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进行开发, 如浙江乌镇。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由政府将垄断的经营权拍卖给企业经营, 如湖南凤凰古城、山东曲阜三孔等。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 如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对于北海老城这样的文化旅游景区, 鉴于外部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的情况, 在发展初期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 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 以国有公司为主体分段分期进行开发, 赢利性的投资等交由企业进行公司化运作。作为市场主体, 政府主导的文化旅游开发公司, 一方面可以利用资金、管理优势, 围绕文化旅游开发一系列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引导社区居民多渠道参与景区的旅游发展。在初具规模后, 则又应适时地向政府干预机制与市场机制优化整合发展的模式转变, 逐步引入市场要素来进行间接调控、鼓励居民成立相关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以取代部分政府职能, 才能保证文化旅游的发展真正有利于当地居民利益和经营者利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政府则应把重点放在老城发展战略规划上来, 通过完善开发与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来适度参与调控, 鼓励和规范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的行为。

北海老城设立政府主导的国有公司即北海老城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来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自2006年公司成立至今, 经营业绩与预期尚有较大距离, 一些经营政策也因社区居民的反对而无法推行, 如物业管理、景区禁车等。针对文化旅游开发运作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北海老城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考虑经营模式的调整和创新。在目前的发展阶段, 可以确定“公司 (政府) +社团+居民”的社会参与式经营管理模式。社会参与是在经营模式上设置的一种防止不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机制。为了制止利益驱动造成旅游资源的不可持续开发, 有必要改变决策和管理机构的同质利益者构成的局面。在这一多元参与共同开发的模式中, 社区提供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 公司 (政府) 通过招商引资以资金形式投入开发, 社会团体组织依政策法规进行监督保护。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 在市场力不足的情况下, 政府当然要进行“补位”, 参加非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市场。在政府主导发展的同时, 要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 并逐渐退出营利领域, 引进外资或者民间资本, 以市场需求特征为导向开发旅游产品, 做好营销宣传和市场推广工作。同时, 加强对市场环境的引导和规范, 协助社区居民和经营者成立行业协会或民间团体, 保护成员利益, 约束自身行为。

“公司 (政府) +社团+居民”的经营模式, 注重整合不同利益群体, 形成利益共同体, 共同开发共同受益。既便于旅游产品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又能调控新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的一定的无序性, 还能充分调动居民骑楼建筑修复的积极性, 同时利用第三方组织的监督作用, 能持续有效地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一模式平衡了旅游业、文化生态环境与地方社区的需要, 重视游客、居民的共同目标, 关注旅游主体多方之间的协作, 实现游客、社区与生态环境的共赢。

4 结语

1999年国际古迹遗址学会 (ICOMOS) 特别以文化旅游为讨论主题, 通过了《国际文化旅游宪章》, 认为国际旅游业的持续成长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文化遗产欣赏的需求, 应将其视为正面积极的力量, 各遗产地经营者应针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估, 并确认合理的旅游容量与管理模式, 寻求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点。为构建起一种适合北海老城文化旅游发展的模式,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选择“公司 (政府) +社团+居民”的经营模式, 以顺应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范翔宇.“北海”的成名定位及历史文化内涵[N].北海日报, 2009-08-16.

[2]蒙吉军.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1, (3) .

[3]黄亮.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 2006, (5) .

[4]黄大成.试论珠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 (4) .

银川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篇10

1.1 地理环境基础

地理位置方面, 银川位于北纬37°29’-38°53’, 东经105°49’-106°53’之间, 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 其东连接吴忠市, 西依贺兰山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南部与吴忠、青铜峡市相连, 北与石嘴山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毗邻;地形地貌方面, 银川在1010~1150米之间, 最高山峰海拔为3556米, 整体呈现西南—东北倾斜态势, 区域内地貌类别多样, 主要包括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湿地, 其中宁夏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加之黄河缓缓穿过, 沟渠纵横, 这片美丽的热土号称“塞上江南”;贺兰山拔地而起, 在北部绵延起伏, 南北长度为200多公里, 东西宽度为15~60公里, 为银川“天然屏障”, 阻挡了来自北方的沙尘和寒风, 自古有“朔方之保障, 沙漠之咽喉”之称;气候方面, 银川季节过度分明, 昼夜温差大, 四季多风沙, 干旱少降雨, 蒸发量大, 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 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1.2 区域经济基础

在区域经济实力方面, 资料显示, 改革开放后尤其市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和实施后区域经济迅速发展, 2010年达到763.26亿元, 2001~2011年10年内经济总量增长4.6倍, 经济增长率增连续7年保持13%以上;工业发展方面, 制定“兴工强市”战略,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与仪器工程、精细化工、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制药、纺织、计算机与软件业为主的工业, 以工业化带动区域跨越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933.94亿元, 实现增加值273.29亿元;特色农业发展方面, 截至2010年已新建扩建设施园艺园区30个, 新发展设施园艺4.9万亩, 建设有机粮食生产示范基地3个, 发展总面积达7万亩的酿酒葡萄基地1.4万亩, 新发展花卉1000多亩, 新增奶牛2万头, 肉牛、羊只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和320万只, 形成了对贺兰精品农业服务公司水稻全程化机械化服务运作的“贺兰模式”和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土地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永宁模式”, 拟力争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水产品供应基地和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建成自治区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优质肉羊繁育基地和集农副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第三产业方面, 2010年时完成增加值342.63亿元,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0%;对外贸易方面, 2010年时进出口总额达9.98亿美元, 出口总额6.75亿美元, 增长43.7%, 发展呈现新局面。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窦开龙

2 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条件

2.1 有利条件

旅游资源优势:一是资源级别高、垄断性强优势。如西夏曾经在此建都, 延续300多年, 辉煌一时的党项政权被灭后, 西夏民族消亡, 但西夏文化却在银川有所保留, 其中西夏王陵以较强的垄断性为世人关注, 发掘和修复工作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 其“月城”设置更是独特, 为我国历代帝王陵墓所无;贺兰县拜寺沟西夏方塔废墟、银川市西部贺兰山山嘴沟石窟内等地发现的西夏文经书、佛画等更具价值, 是了解西夏历史的“窗口”, 其中的《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为我国发现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 使我国木活字印本“无证”历史结束;另外宁夏是中国最大穆斯林省, 银川具有打造“穆斯林”国际品牌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资源的组合度优势。银川占地面积不大, 但是旅游资源却类别众多, 聚帝王陵墓、高山、平原、黄河、大漠、森林、长城、湖泊、清真寺、影视城于一体, 有“聚宝盆”之称, 在中国城市中罕见。

旅游交通优势:公路方面, 全区所有市县在1小时内可上高速, 直达银川;铁路方面, 银兰铁路、包兰铁路、银青铁路使银川沟通南北、连接东西, 成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重要商贸城市;民航方面, 已开通民用航空线28条, 银川河东机场设施齐全, 装备先进。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使银川提升了旅游发展优势。

2.2 不利条件

资源先天劣势指的是部分旅游资源保存和分布问题。最典型地莫过于西夏文化资源。西夏建立者党项为羌族一支, 李德明即位后通过和吐蕃、回鹘战争使生存空间大大拓展, 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称帝, 建国“大夏”, 疆域“东尽黄河, 西界玉门, 南接萧关, 北控大漠, 地方万余里, 倚贺兰山以为固”, 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 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 奠定了“三分天下居其一, 雄据西北两百年”的格局;1227年西夏政权被蒙古所灭, 宫殿、国宝、史典、林苑、陵园均遭到毁灭性破坏, 党项族也从此消失, 西夏文明与古印加文明和玛雅文明一样突然消失, 留下无数难解之迷;后元修史时未修西夏史, 致使西夏研究被叹为“绝学”, 后世了解西夏历史文化增加了难度;另外, 部分文物分布分散, 保存不完整, 开发所需的技术和资金要求很高。

区域实力劣势:总体看, 银川在国内省会城市中实力稍逊。高等教育方面, 未一所“985高校”, 仅有宁夏大学入选“211大学”, 整体实力不具有优势, 在旅游学研究方面也未处于西北地区领先地位;城市经济实力方面, 银川地处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 人口少, 企业少,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加之体制机制限制, 用于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资金少, 不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同, 和乌鲁木齐、西安等省会相比也明显具有一定劣势, 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处于景点开发、设施建设、宣传促销都无钱的尴尬境地。

3 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要素体系

3.1 名人群体创意, 影视催动旅游

银川虽然地居西北, 经济相对落后, 但是却吸引众多名人纷至沓来, 还以相对前卫的影视发展带动了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表现之一是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发展模式, 该基地位于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 原址为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 后为荒野。1961年, 曾在宁夏贺兰县的一个农场改造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镇北堡并认识到其巨大价值, 开发为影视城, 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式推介给影视界, 1993年成立镇北堡西部影城, 1998年成立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迄今为止, 已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前来此地拍摄电影并获得国际国内大奖, 西部影视城还帮助游客将旅游经历拍摄为记录片, 使许多游客留住了珍贵的回忆;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 带动了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

3.2 经营市民“幸福”, 提升生活质量

谈到经营市民“幸福”, 首先要谈到“城市经营”。“经营城市”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近年又备受政府、学术界、经济界乃至城市公众关注的话题, “经营城市”口号和计划经济条件政府对城市只建设、不经营, 只投入、不收益。银川在这方面具有独到的实践和成效。一是理念到位。银川的城市管理者认为应该“以人为本”, 经营的目标不可单一化和只追求经济实惠, 应该最终要体现在幸福指数方面, 城市的发展应当为居民和游客的幸福服务。二是手段和效果到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规划建设了众多公园, 对部分湖泊进行重点保护与开发, 积极植树造林, 加大城市绿化率。交通建设方面, 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0多条, 全面拓宽改造双向6车道以上城市主干道10余条, 道路总长度近100公里, 两侧同时建设宽幅城市景观林带;城市秩序管理方面, 营造服务环境, 加强安全和文明综合治理力度;城市结构方面, 进行行政区划大调整, 撤消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 新成立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 将灵武市划归银川市代管, 使城市规模和发展空间扩大, 同时加快旧城改造, 组织实施凤凰街、玉皇阁街、鼓楼北街、进宁街等特色街区改造;经济布局方面, 构建“两翼三区一市”, 初步形成“大银川”发展新格局。市政设施方面, 加大公交港湾车站、无障碍设施改造, 建设银川市市政综合管理调度中心, 做到一站式服务, 多功能管理。

3.3 形象华丽转身, 城市精神制胜

对旅游城市而言, 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对旅游开发和城市发展极其重要。城市通过形象吸引游客, 通过形象使城市精神得到体现并被外界所认知和认可。银川作为旅游城市, 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转型和经营特别注重: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初期, 银川在对资源和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突出了“塞上江南”、“西夏古都”、“回族风情”三大特色, 一是在西北地区, 沙漠、绿洲、黄河、高山、森林、田园并非独占性资源, 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都有分布, 但是能够把这些聚合在一起的则只有宁夏银川, 这里城市地域面积虽然不大, 却汇集了多种地貌、多种文化, 因此它显得格外神奇, 兼具北方雄浑和南方秀丽, 主打“塞上江南”、形象对周边游客和发达地区游客都具有很强诱惑力;二是它还是中国唯一回乡, 穆斯林人口多, 主打“回族风情”形象是必然;第三, 银川为西夏建都之地, 西夏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非凡感召力, “西夏古都”形象很有特色。基于此, 银川将形象选择和定位为“塞上江南, 神奇银川”, 开发出西夏陵、沙湖、镇北堡影城、清真大寺等产品, 将三大特色整体推出。

4 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

4.1 交通设施要改善

景区之间缺少交通工具, 游客出游十分不便;缺少指示牌, 游客无法找到通往景区的交通车辆;部分景区如通往贺兰山岩画景区的路段起伏不平, 特别颠簸, 游客难以接受, 牢骚满腹, 直接降低了满意度。银川需要在发展中加大投资, 加以规划, 在政府给予适度补贴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模式逐步解决, 同时完善交通指示系统, 提高可进入性。

4.2 经济结构要改变

在银川旅游区, 旅游六大要素体系中, 由于门票价格高, “游览”所占比重最大, 而娱乐、吃饭、住宿、购物等消费偏低。事实上, 门票经济模式已越来越难适应现实发展趋势, 许多旅游目的地代之而起的是休闲消费, 银川需要及时拉长产业消费链条, 及早优化现有旅游经济结构, 改变以游览带动相关行业消费。

4.3 同质竞争要降温

一是和周边省区之间存在竞争, 如甘肃敦煌对沙湖形成了巨大压力, 那里不但有沙和娱乐休闲项目, 还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为银川所无法企及;帝王陵墓方面, 西安秦始皇陵墓为西夏陵墓望尘莫及;二是银川旅游区内部存在互相竞争, 由于银川内沙漠、黄河、绿洲属于特色资源, 众多景区都主打以上品牌, 造成产品同质性很强, 景区竞争极大, 浪费了资源, 也影响了资源的整合开发效应。因此, 要实施错位开发理念, 正确分析和定位比较优势, 确定自己独特卖点, 打造特色化产品, 使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回族文化、沙漠文化、丝路文化有别于走边其他省区, 从而提升竞争力。

4.4 市场营销要科学

一是银川在外地的知名度不高, 许多外地游客不知道银川在哪里,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银川在甘肃兰州, 甚至认为兰州就是银川;二是对新开发的景区缺少宣传, 如新近开发的水洞沟遗址虽然属于AAAA级旅游景区, 但是近在咫尺的甘肃兰州游客却很少听说, 他们耳熟能详的仅是沙湖、沙坡头;三是宣传中缺少市场细分理念, 不注意受众的个性需求, 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四是各自为阵, 单独展示, 成本很大。因此发展市场需要采取协作营销, 联合进行旅游宣传;同时实施精准战略模式, 根据不同客源地需求和偏好采取不同促销模式。

4.5 旅游遗产要保护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但是由于缺少资金、开发方式粗放, 部分自然和文化遗产遭到各类破坏, 对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的古城堡和影视城是宁夏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但在文物保护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却建有小洋楼, 严重影响了古堡的整体环境, 对致使《英雄》《卧虎藏龙》《噶哒梅林》等剧组, 不得不放弃取景拍摄的计划;水洞沟景区内长城沿线存在的“品”字型深坑, 由于天长日久, 风沙掩埋, 许多已经无法看见;沙湖景区内到处都是商业性建筑, 许多顾客反映自己心仪的那种原生态之美再也无法感受;贺兰山岩画, 都裸露在外, 许多已经难以辨认。需要切实转换开发理念, 引进现代科技, 走集约式经营模式, 对遗产加强保护, 从而走旅游和遗产保护双赢之路。

摘要:研究方法:模式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观点: (1) 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2) 模式的要素有三——名人群体创意, 影视催动旅游;经营市民“幸福”, 提升生活质量;形象华丽转身, 城市精神制胜; (3) 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是改善交通设施、优化旅游结构、开展错位竞争、保护文化遗产等。

关键词: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业,模式体系,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1]倪金凤.2010年银川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3亿元[EB/OL].http://www.nxnews.net, 2011-1-17.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篇11

关键词:文化产业;韩国;出口策略

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不仅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增强了韩国的国际影响力,可谓名利双收。现有国内外针对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立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分析,缺少实际的载体来实践其理论,文章在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韩国影像业为载体,分析得出韩国文化商品的出口现状,并分析韩国文化商品的出口策略,最后对中国文化商品的贸易提出切实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韩国文化产业现状、出口分析

(一)韩国影视业的发展模式

全世界发展文化产业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种模式:一是美国模式为市场引导型;二是以英、法等国投入文化资源和财政资源为代表的类型;第三种就是以韩日为代表的政策引导型。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新国策,锁定影视、网游等,即把有限的政府资源集中投入产业发展中。近10年来,韩国影视业异军突起,风靡国际市场,成为韩流文化的佼佼者。

(二)韩国影视业出口分析

1.韩国广播电视产业出口分析

近几年间,韩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出口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长,各广播电视台出进口地情况分别为:KBS出口节目收益1012万美元,进口节目费用14万美元;MBC出口节目收益893万美元,进口节目费用535万美元;SBS的出口节目收益804万美元,进口节目费用636万美元。

从广播电视台的进出口对象国来看,韩国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出口对象国和地区主要是:中国台湾地区(975万美元),日本(556万美元),中国大陆(476万美元),新加坡(120万美元),马拉西亚(102万美元)。

2.韩国电影产业出口分析

据调查,2004年韩国电影的出口额约为5828万元,比前一年度增加了88%。在2001年第一次突破1000万美元之后,出口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平均每部影片的出口价格达到了301993美元。2005年的出口额为7599万美元,也增加了30%。为了打入美国电影市场,韩国电影通过与好莱坞签订剧本版权合同使出口急剧增加,而出售版权页成为韩国电影进入国外电影备受冷遇的美国市场的一条通道。

(三)韩国影视业出口策略

1.韩国广播电视节目出口策略

为了促进广播电视节目的出口,韩国政府积极开拓国际广播电视样片市场。每年政府都投入4.7亿韩元到国际广播电视样片市场一些独立制作公司虽然拥有优秀的节目,但却缺乏海外市场的销售能力。因此政府将广播频道使用行业的中小影像制作企业为重点扶持的战略企业,通过开拓海外市场,促进优秀影像的海外出口,从而刺激国内的影像制作。

2.韩国电影出口策略

因为韩国国内电影市场的成长空间很小,仅仅是日本市场的十分之一,美国市场的百分之一,电影产业需要加大力度开拓海外市场。目前韩国电影的出口还是偏重于日本、美国、中国等一些国家,而且电影的出口规模也只不过是游戏产业的十分之一,这体现出韩国电影产业的基础还非常薄弱。为更好的开拓海外市场,韩国政府采用一定的策略。一方面,随着电影制作力量的发展,提高那些原本比较落后的录音、编辑、洗印等后期制作环节的技术含量,从而为电影产业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与外国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并进行共同制作,学习外国资本运作的方法。

二、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韩国文化产业出口策略,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对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一)应拓展贸易渠道,增强国际合作研发

中国可以通过拓展直接、间接的文化产业贸易渠道,以直接出口文化商品、发展服务贸易、进行境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拓宽贸易渠道。还可以通过与外国公司共同开发新产品、新项目、和新技术,以共享国际市场。以中国派格太和为例。派格太和公司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和大型演出承包公司之一,主动与韩国导演姜帝圭合作,凭一部电影就赚下7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其中有5个亿的纯利润。

(二)加强文化渗透

当初韩国发展文化产业时的国际化基本战略就是,把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的台阶,向世界传播韩国文化。而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有着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此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民族文化,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三)应重点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政府支持的力度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韩国整个国家的战略对策都向文化产业倾斜。而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目前仍存在着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文化产業的传统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形成的矛盾等问题。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启示: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最好方式是,从国际市场的长远发展出发,以一个能够立足国际文化市场的产业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支持这个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Doobo Shim,Hybridity and the rise of Korean popular culture in Asia, Media,Culture & Sosiety, London, 2006.

[2]Tony Tassell,South Korea proves an attractive option Shares ride a cultural wave driven,Financial Times London (UK),2005.

[3]韩骏伟.国际电影与电视节目贸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忱,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报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5]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篇12

一、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分析

(一) 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现状

陕西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产业增势强劲, 已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2011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74.86亿元, 比上年增长30.2%, 占GDP比重达3.03%, 较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 按可比价格计算, 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31.8%, 比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6.9个百分点, 再次刷新纪录。“十一五”时期, 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年均增长7.7%左右, 文化产业投资由2006年的70.1926亿元, 增加到2010年的92.6779亿元, 年均增长5.5亿元。2010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基本建设投资92.6779亿元 (见表1) 。在投资构成中, 艺术业、图书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和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博物馆投资仍然是文化产业投资的重点。由表2可知, 固定资产投资中文化娱乐业比重较小, 表明陕西文化产业在投融资方面的弱势地位。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201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201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十一五”期间, 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资来源中, 国家预算内资金累计总额为135.36亿元, 自筹及其他投资资金累计总额为249.07亿元, 国内贷款投资资金累计总额为43.96亿元, 利用外资投资累计总额为0.0092亿元。2010年, 陕西省预算内投资资金55.32亿元, 占投资资金总规模的比重为59.69%, 国内贷款5.97亿元, 比重为6.44%, 利用外资0.0092亿元, 比重为0.01%, 自筹及其他投资31.38亿元, 比重为33.86%。

(二) 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 但文化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地区的“软实力”, 因此政府投入是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长期以来, 陕西作为欠发达地区, 经济总量偏小, 地方财政支持有限,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使得民营投资成本较高, 外资由于文化市场准入机制的限制也较难进入[1], 致使投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2. 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滞后。

陕西文化产业融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社会化融资渠道不畅。从直接融资来看, 现阶段陕西仅有陕西广电网络一家文化类企业上市公司, 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仍处于空白状态, 陕西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间接融资来看, 文化企业有形资产小, 其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 对商誉、声望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的担保、评估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其价值很难确定, 因而银行不敢轻易放贷。金融机构在为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 明显存在针对文化产业特点主动进行融资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 致使实际融资规模较小。因此, 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 陕西文化产业获得金融资本支持的力度远远不够, 融资难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2]。

3. 文化产业政策尚不完善。

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加之陕西地处内陆地区, 国家又对外资进入国内文化产业做了种种规定, 在文化产业利用外资方面, 陕西仍存在一定的条件制约和现实困难。尽管十六大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直至2009年才出台专门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文件, 政策措施不完善, 导致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业务缺乏足够的政策环境支撑和保障。

4. 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

陕西大多数文化企业都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 对资本市场运作模式不甚了解, 且陕西长期缺乏文化产业的主要统计数据, 从2009年起才正式开始对跨文化产业进行全面统计监测, 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致使陕西文化产业与金融业之间明显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金融业对投资文化产业有顾虑。由于双方长期缺沟通交流的平台, 不利于陕西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展开广泛的合作。

二、国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经验分析

(一) 美国的市场主导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拥有多元化的融资主体和多样化的融资方式。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实行商业运作。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产业进行支持, 设有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和博物馆图书馆基金会, 政府主要通过这些基金会来支持非营利的文化艺术产业。同时吸收非文化部门和外来投资, 政府投资一般不超过文化组织所得的20%[3]。此外, 美国的文化产业还得益于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波士顿财团等金融大财团的资助。同时, 美国政府对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经营限制不多, 文化产业依靠其强大的实力, 吸引了诸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大笔资金通过文化产业的跨国公司进入美国。

(二) 日韩的政府主导模式

日本的文化产业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完成, 但政府主导也是其文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政府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提供包括活动用财政资金在内的综合援助。此外, 日本政府早在1986年就制定实施了《研究交流促进法》, 为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4]。日本政府通过信贷、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倾斜, 在技术开发的“行政指导”方面, 促进“创新型文化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韩国政府制定了大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极大地推动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实行多种产业优惠政策, 集全国之力以财政资金为主, 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 有重点地扶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优化国内文化产业结构;政府先后设立诸如文艺振兴基金等若干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 还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各类文化产业园区;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扶持体系;韩国还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 并专门制定《文化财产保护法》, 保护和发掘本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 英国的政府引导模式

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 拥有多层次的政府资助, 通过各类非政府公共中介机构向能充分市场化的文化事业进行赞助, 但资助额一般也只能占其收入的30%左右, 其余资金需自筹[5];另外, 政府还实行陪同资助, 即如果企业决定资助文化事业, 政府将陪同企业资助同一项活动。英国通过发行国家彩票来筹集文化基金, 补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鼓励全体公民自愿支持文化事业[6]。

对于能够充分市场化的文化产业部分, 政府则主要通过财税政策引导投资, 英国的财税政策几乎覆盖了整个文化产业领域。如英国政府不对图书、期刊、报纸征收增值税, 对一些如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大学出版社的经营全部免税;从1950年开始, 对电影没票根据价格向影院征收伊迪税, 通过财税政策, 支持各大文化产业。英国政府还对游戏产业实施出口退税, 支持游戏产业的海外发展。

(四) 法国的政府资助模式

法国拥有全方位的国家资助方式, 法国文化预算的重要性世界公认。从1959年起, 文化部的预算比重逐年增大, 文化投资的绝对数额在逐年增加。除文化部外, 外交部和国家教育部等其他国家部门也有相关的文化预算。在法国所有的地方政府部门都参与文化建设, 通过拨款、订货及直接组织文化活动来扶持地方文化事业, 市级政府是地方文化的主要资助力量。法国各大公司主要通过公司委员会购买文化产品和在电影、电视剧节目及报刊、图书上做广告的文化消费的方式来资助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的创新

实践表明, 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驱动, 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既不符合陕西的省情, 也不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因此, 破解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 需政府、民间、金融资本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的基础上共同努力积极创新, 形成陕西特色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一) 加强政府的投入和引导

陕西文化产业要蓬勃发展, 必须加强政府的投入和引导, 出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 扶持文化企业发展, 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通过贴息、奖励、补助等多种途径,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兴办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制, 为信贷资金介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 创新融资模式

一是产业链融资。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精髓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以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 科技和文化创新为前端, 引导大型核心企业为上下游担保融资、并购重组融资, 将企业融资需求嫁接到核心企业, 从而间接支持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信托融资模式。三是文化企业将版权信托给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再以该信托资产作为抵押物协助文化企业申请贷款。四是构建多业互动的投融资模式。陕西省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那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申请上市, 化解融资难题。对于那些上市有难度的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 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并通过与一些大型上市企业的整合, 提高企业整体融资水平。五是资产证券化模式。利用资产证券化筹集到的资金能达到知识产权价值的75%, 而一般的抵押贷款却普遍低于65%。

(三) 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开发适合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尽快建立融资担保保险制度, 将中小企业纳入到金融机构信贷的范围, 同时鼓励陕西中小文化企业和银行进入投融资交易平台直接进行沟通。塑造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 使之能够承担有市场化带来的投融资风险, 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市场运营主体, 让市场在陕西文化资源和资本的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由政府、文化企业和其他企业出资, 设立可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如图1所示) , 创新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能够将政府、中介机构、银行和文化企业融为一体, 既降低了银行抵押贷款的风险, 又给文化企业带来了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杨尚勤, 石英, 王长寿.陕西文化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82-83.

[2]余秀丽, 陈爱玲.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11) :1-2.

[3]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 2008, (12) :153-155.

[4]刘二妹.日韩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和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1, (11) :36-37.

[5]杨阳腾.美国英国日本怎样构筑文化产业融资体系[N].经济日报, 2010-05-26 (6) .

上一篇:凝固的音乐下一篇:金融与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