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2024-08-06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共7篇)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篇1

第一, 以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我国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必然不能重复工业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的老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的份额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断增加。

文化贸易在诸多世界贸易大国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全球文化贸易巨头——美国为例, 美国的视听产品已经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来源, 占美国总出口额的13%。作为世界最大的文化贸易强国, 美国的文化产业是同军事工业一起主导美国经济的两大产业之一。1996年至2001年, 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6%, 而媒体娱乐产业增长率却达到6.5%。因此, 我国更应重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使文化成为国民财富新的增长点, 努力顺应时代潮流力争成为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大国。应充分利用文化产品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污染的特性, 使对外文化贸易实现可持续增长, 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 发展文化贸易, 以优化贸易结构、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根据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 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等需求之后会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以满足, 在此基础之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 关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当前社会中, 人们从货物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生活方式、文化诉求、情感和心灵体验。因而, 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 都将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贸易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较大份额, 我国以“世界工厂”的形象打造“中国制造”的世界影响力, 但“世界工厂”模式并非我国贸易发展的最终目标。提高我国文化贸易的世界地位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更符合当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事实上, 我国的自然资源稀缺, 而人力资源丰富, 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 不仅能够满足本国对文化的需求, 同时能够出口创汇、优化贸易结构。目前, 依托于中国设计提供的服装、武术、餐饮、礼品、玩具、文具、家具、家电等的大量出口, 融合在这些产品中的文化内涵也在全球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2002年, 相关层文化商品贸易额达到2483亿美元, 是核心层文化商品贸易额的2.1倍。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能拉动相关产业链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 以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为依托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文化贸易, 既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维护文化主权、保障本国思想文化独立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加纳电影节的创始人Giles Jacob曾说, 美国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出口它的电影, 它感兴趣的是出口它的生活方式。美国愿意通过出口文化产品到其他国家这种方式来影响人们的政治观点, 培养人们对美国的亲近感。我国通过政府间文化交流活动带动对外文化贸易增长切实可行, 从而以文化交流带动文化贸易, 以文化贸易增进文化交流。

目前, 我国已与148个国家有文化合作协定, 签署了850多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 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 经文化部批准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每年约1600起、32000人次, 呈现出建国以来的最好局面。2006年8月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深化对外文化体制改革, 实施对外文化精品战略, 扩大文化产品出口, 搞好对外宣传, 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2007年, 中国在俄罗斯举行的“中国年”活动, 是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举措, 也是促进中俄建立更加牢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行动。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 文化资源丰富, 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链增长, 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的文化理念, 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认清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 采取积极的态度融入全球文化贸易,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贸易结构优化和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我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下, 以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 中国文化贸易必将在世界文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取得长远发展。

二、我国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增长潜力分析

首先, 传统文化出口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目前,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仍未能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商务部的统计数字表明, 2006年, 我国核心文化商品出口总额为96.53亿美元, 其中, 文化遗产的出口额仅为0.03亿美元。对于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来说, 传统文化产品的出口仍存在严重不足, 潜力很大, 应采取相关支持措施, 进一步鼓励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多元化, 使得中国文化出口仅靠由动作类产品的“指头”转变为多元一体的“拳头”, 真正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 东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市场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从商务部2007年核心文化产品出口统计数据看, 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集中在APEC、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我国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同处儒家文化圈, 我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国家的文化进口占有率不高, 出口数量较少, 在文化产业区域性竞争与合作日渐加剧的情况下, 日本、韩国等东亚文化市场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另外, 中俄两国既是邻邦又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 我国文化产品在俄罗斯也有着很大的开拓空间。

第三,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性文化资源和市场空间加大。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人类文化遗产的“国别”界限日渐模糊。美国迪斯尼等文化企业已经对多种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成功的商业开发。在全球化语境下, 我们也应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针对目标市场国的特点, 加以中国化改造, 尽量降低文化认同障碍, 打造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文化产品, 中国文化出口的市场空间很大。

第四, 世界华人文化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目前海外华人总数已经达到5000万, 绝大多数海外华人都对中国文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认同感。一方面, 海外华人本身对中国文化产品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他们也将带动非华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另一方面, 海外华人既了解国外文化市场的特点, 有着各种丰富的海外资源, 同时又与国内保持着密切联系, 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 并通过他们建立与外国市场的联系从而开拓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市场空间。

三、我国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 创新思想观念, 走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 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例如, 过去过分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 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性质, 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思想障碍。后来的“事业单位, 企业管理”双重定位, 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 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和运作确实困难。当然也不能一提文化产业就是文化的完全市场化, 完全取消其意识形态功能。毕竟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服务的, 脱离了自己的使命, 一味地追求市场利润是不可取的。又如在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上, 要走出绝对对立的误区, 坚持两者结合。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不仅社会影响好, 而且群众乐意消费。“超女”现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也是我国文化经济兴起的开始与标志, 它凭借无限的生命力, 率先冲破了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文化管理规则, 恢复了文化的市场本性, 使文化不再是艺术家单纯的艺术追求和独享的阳春白雪, 使文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自主的生活消费。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之路, 这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文化,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要遵循文化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 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 要严格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 要进一步培育市场文化, 培育一批文化企业使之逐渐壮大。政府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好务, 做好文化发展的规划、政策、思想等工作。

2. 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中国目前的文化管理体制还是传统的文化事业管理型, “管”、“办”混杂, “政”、“企”一体, 后果就是抑制了文化单位的活力, 使文化事业单位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来行使其职能, 而文化经营型企业则被束缚了手脚, 难于以市场需求来谋求发展。因此, 必须要加快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使文化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是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根本。近年来, 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是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 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 拓宽融资渠道。要改变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文化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等手段, 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参与。三是按照政企分开, 政事分开原则, 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建立文化单位注册登记制度, 合理划分文化单位的类型与功能, 实行分类指导。对于公益性单位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对于竞争性单位要更多运用市场机制, 但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和弱质文化产业的现状, 也应给予相应的优惠。

3. 健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国家长远的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尤其是在版权贸易和电影的进出口方面。应该进一步放宽政策和下放相应的权限, 鼓励国有的、民营的、中央的、地方的文化力量, 按照国际惯例, 开拓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终结服务。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低下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文化创新能力严重弱化, 究取原因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力度。一方面, 有的文化机构可以通过进口他国文化产品来复制或衍生更多的相似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如中国音像制品与电脑软件行业的生产;另一方面, 一种文化产品获得成功, 其他的厂商就会如苍蝇一样蜂拥而上, 直至榨干最后一分利润, 破坏消费者的胃口, 如当今的大众娱乐与出版印刷业。只要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得到有效加强, 文化产品的创造就不会有“活水”的滋养, 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也就永远不会“清如许”。

要大力保护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 通过立法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从本质上讲, 文化产业是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影视产业一张盗版的影碟不过几元钱, 而正规影视节目影碟值数十元甚至数百元, 其差价就是创作影视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中的版权保护, 就不会有今天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法律保障, 是保护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体制的核心。

对于文化贸易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不要过于强调, 不要特别地输出我们的价值观, 而是要把我们的价值观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可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性、公开透明的原则, 规范政府行为, 为文化企业创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建立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促进体系。

4. 明确战略定位, 洞察市场先机, 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好战略定位。要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主导结构。对一些自己优势很大的产业要加大投入力度, 可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强占市场先机, 而对于那些劣势项目, 要尽量避免资金的重复和浪费。要对文化产业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 改变国家过度垄断局面, 进一步理顺产权, 按照“有所为, 有所不为”原则作战略性调整。并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促进法人治理结构建立, 以提高竞争力。要积极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 要洞察文化产业部门兴衰的先机。娱乐文化、影视文化、旅游文化、出版文化的高新科技先导作用突出, 投入产出效益明显, 是未来极具潜力的文化产业。现阶段文化产业建设的重点应是培育“文化产业市场”和“文化产业组建”, 以实现文化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必须找到能欣赏、接受其产品的消费者。市场营销的目的是使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达到最优化, 双方最大程度地相互满足。我国文化产品最大的优势是中国特色, 但针对国外不同消费环境和消费对象, 我们必须在文化产品、服务方面采用不同载体和表达方式。除少数情况外,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针对特定国外消费群体量体裁衣和定制定做, 并且尽量考虑现代形式, 比如精美的外型和包装, 实现双语甚至多语的配套。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推广营销都要在尊重世界其他民族和一些地区居民的禁忌的情况下进行。同时要充分了解国际信息, 参与海外华人商会组织的年节活动, 以职业培训、研讨、论坛、庆典等活动为契机, 营销我国的文化产品。

奥运会时期是文化产业实现跨地区、跨国家、跨文化拓展的绝佳时期。在北京“人文奥运”期间, 中国的文化产业积极做好自己的产品, 为世界各国来宾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让他们对中国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他们将这些美好的体验带回自己的国家, 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 更多的人能接受中国的文化。这样, 在“后奥运”时期, 就为中国文化产品为世界人们所接受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 奥运会是企业营销推广活动走向全球化的大好时机, 世界市场和世界企业的理念因奥运而凸显, 许多企业借奥运会而扩大了名牌效应。中国的文化企业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扩大的自己的宣传, 提高自己在世界的知名度, 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可。

任何产品在转化为商品的时候都需要一定的手段与渠道, 文化产品也不例外, 先进的营销手段与稳固的营销渠道是保证文化贸易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 运用多种营销手段, 拓展文化贸易的渠道就显得格外重要。要向发达国家学习, 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方面要细分目标市场, 做到有的放矢。在贸易方面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的层层盘剥, 直接与最终消费者接触, 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固的文化营销渠道, 而不是订单式的或外交形式的扶持。

要树立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 扩大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 必须尽快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在“名牌”上下工夫, 重点扶持那些影响大、产值高、同时社会效益也好的文化企业组建大的企业联盟,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此带动其他中小文化企业的出口。要重视科技的运用, 高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引进要从投资、财税、准入许可、文化产品流通诸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提高文化产品技术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5. 积极培育大型跨国文化企业, 实施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

世界上文化产品成千上万, 我国独特的文化产品也数不胜数, 在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时, 就要重点发展有较强竞争优势、他国不易效仿的文化产品, 如积极发展武术表演、京剧艺术表演, 大力推行我国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旅游等。可以把这些文化通过各种形式, 如电影、光盘制作等表现出来, 而不拘泥于原有形式。文化市场活动的主体是文化企业, 如果缺乏有能力进行跨国文化生产和经营的文化大企业, 中国的文化产业就不能充分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 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全球市场就没有竞争力。因此, 发展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 就必须要建设一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文化公司。要借鉴我国灵活、宽松、自由的外贸政策, 大胆放宽文化产品的出口审批权, 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 鼓励国内文化企业集团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兼并收购。

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 也是文化产业的经营者, 更是文化贸易的组织者与促进者, 这就要求从事文化产业生产与文化贸易的人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与相当的专业素养。在国际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与中国文化贸易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 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与文化贸易方面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培养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业特点, 既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同时又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 既懂生产又懂贸易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与贸易人才, 就显得尤为紧迫。实践也证明,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 复合型人才也是中国的文化贸易能否走出低谷的关键所在。

我国有13亿人口, 8亿人力资源, 但在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是, 较大的人才数量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并存, 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 人才稀缺与人才浪费并存。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 实施好文化产业的人才战略。要保证重点人才的培养, 形成一支在国际竞争中阵容强大的文化产业“国家队”。加速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国际化经营人才、国际文化商务谈判人才、外语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保险人才、旅游人才等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实行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利用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的良好用人环境。另外, 开辟引进优秀国外人才的“绿色通道”, 对文化产业精英实行灵活的引进和管理方式, 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6. 通过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科特勒的产业吸引力因素理论对于选择战略性产业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他认为, 一个国家现在或未来的产业吸引力反映在以下几个因素上:一是高附加值;二是产业关联度高;三是具有未来竞争力;四是产业专门化强;五是出口潜力大;六是本国需求前景良好。从以上几种选择标准看, 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的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已经被普遍看好, 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 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而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为代表提出的战略性贸易理论, 指的是在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 存在着因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额垄断利润, 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的贸易干预, 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者的行为, 改变国际竞争的格局, 从而从国外寡头厂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国企业转移利润, 达到增加本国净福利, 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的。

战略性贸易政策就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战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内容, 是以出口补贴支持本国寡头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战略性进口政策是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 则主要是指通过国内市场保护, 使本国厂商获得规模优势, 进而扩大在国内外市场 (主要是没有保护的国外市场) 的份额。

用提高关税和进口配额的办法来阻止国外商品进入, 不符合WTO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因此, 重点使用战略性出口政策, 即出口补贴在文化贸易中的运用。按照WTO的补贴与反补贴规则, 补贴是一成员政府或公共机构向某一企业或某一产业提供财政捐助或对价格、收入的支持, 结果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减少向其领土内输入某种产品, 或者因此对其他成员利益造成损害的政府性行为或措施。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将补贴分为三类:禁止性补贴、可申诉的补贴和不可申诉的补贴。禁止性补贴通常被称为“红色补贴”, 是成员方不得授予或维持的补贴, 包括两种, 即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可申诉补贴通常被称为“黄色补贴”, 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实施, 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成员方的经济贸易利益产生了负面影响时, 受影响的成员方可对其补贴措施提出申诉。不可申诉补贴通常被称为“绿色补贴”, 是指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 或虽具有专向性、但符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的一切条件的补贴, 包括研发补贴、贫困地区补贴、环保补贴。对于这三类补贴, WTO成员方不得提出申诉或采取反补贴措施。我国在加入WTO时曾承诺:取消所有属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禁止的出口补贴, 在加入之前, 停止维持先前所有的出口补贴计划, 自加入时起, 停止在此类计划下做出额外支付或支出, 也不再免除税收或授予任何其他利益。这一承诺涵盖了各级政府所给予的补贴, 而目前的情况是, 政府出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产品出口等考虑, 对文化企业给予了或多或少的补贴, 而且多为直接出口补贴, 属于WTO所禁止的红色补贴。因此, 为免授人以柄, 根据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我国应该及时调整国内补贴政策和策略, 尽早建立适应WTO规则的文化产业补贴制度, 充分运用好WTO规则允许的绿色与黄色补贴, 逐步取消引起贸易争端的红色补贴。

首先, 要调整补贴方向。文化企业在前期内容创意、技术开发期间会发生较大的费用, 对这方面的补贴是不受WTO组织限制的。以后, 对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和核心技术研发、文化内容原创等文化创新项目, 政府要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 尽快缩短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新能力上跟国外的差距。同时, 对文化折扣的部分予以补偿。如韩国政府特别成立影音分轨公司, 对韩文翻译为外语和制作的费用几乎给予全额补助。以上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化折扣对文化贸易的负面影响, 促进了韩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拓展, 造就了韩剧风行东亚的韩流奇迹。还要增加对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资助, 尤其是要支持西部地区积极开发本地区的文化资源, 形成特色文化产业群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把民族风情浓厚的西部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其次, 要改变补贴的策略, 变明补为暗补。政府在出口补贴问题上必须十分策略, 否则会出现贸易摩擦。我们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 采取策略的方式对出口进行支持, 提高暗补的成分。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就是一个较好的暗补途径。乔纳森·伊顿总结了美国进出口银行因为免受金融管制而所享受的各种优惠:一是不需缴存存款备金;二是免于按标准做法注销不良资产;三是免于其他银行必须履行的会计要求。由于所受金融管较少, 资本和借款成本较低, 进出口银行在向美国商品进口商发放款方面, 比私人商业银行更具优势, 外国进口商从美国购买商品可以获得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在财政方面, 可以给进出口银行更多的优惠, 降低其出口信贷利率, 并对文化产品出口给予倾斜, 具体包括:扩大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在呆坏账的核销方面, 以及有关费用、利差的补贴方面给予新的优惠措施。

最后, 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在文化产品出口中的导向作用。出口退税所退的税是增值税、消费税, 由于货物没有在国内使用和消费, 且货物进入他国 (地区) 后, 仍然将课以税负, 所以如果不在出口国予以退税, 则无疑等同于对同一货物征收两次税负, 从而增加了货物成本, 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因此, 只要出口退税不超过在原产国实际征收的税款, 就不应被视为出口补贴。可见, 出口退税并不违反WTO规则, 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产品出口。因此, 要提高出口退税率, 给予文化产品出口更多税收政策上的支持。

7. 大力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 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还远远不能和中国实际地位相称。我们应重视文化输出, 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扩大我国国际文化贸易是贯彻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 把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展示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和风采, 缩小我国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 打造“魅力中国”。

发展文化产业, 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一方面需要弘扬中国经典文化, 另一方面需要推介中国大众文化, 据此着力提高我国的国际文化地位。交流就是有进有出, 如果在国内文化市场上满眼都是异国的文化产品, 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创造”却寥若晨星, 我们的文化就会逐渐被国外文化所侵蚀。

“走出去”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 主要是有重点地推进文化服务产品出口, 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从现在起到2010年, 实施中国文化感动世界战略。第二步, 全面推进文化服务产品出口, 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经济贸易类产业的结合。从2010年到2020年, 实施中国文化共享战略。第三步, 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 使货物贸易和其他服务贸易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 打造强势文化和强势经济, 整体推进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从2020年始, 实施中国文化崇尚战略。

第一步战略是“三步走”战略的基础, 对后两步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作用。要根据文化的基本特性和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通过文化服务贸易产品有重点、大规模、高集中地推向世界, 在较大的范围让世界感知中国文化, 增强中国文化的感染力, 增大国际社会接受中国文化的程度, 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把握战略构成的基本要素, 是确立和正确把握战略脉络, 并将战略落到实处的关键。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战略重点、战略方向、战略布局和战略保障等。

战略重点是战略基本要素的核心。影视、演艺、出版、动漫等产业是国际上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具有易于传播、受众面广、影响力大、能集中反映一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是世界上文化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产业。中国影视、演艺和出版物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动漫产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且发展潜力巨大, 在国内外有广阔的市场。将这四个产业作为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 有利于文化产业较快发展, 形成规模;有利于四个产业互动, 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撑, 有利于进军和站稳国际市场, 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战略方向是指产业发展的定位和主要路线。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应建立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但一定要结合国际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和最新趋势, 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的最新成果, 国际文化市场营销的运作规律和方式, 选择高起点, 数字化、系列化、多媒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

战略布局是对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力在空间上的分配和使用。国内布局, 应以东部为主, 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 连接周围城市, 向中、西部辐射的格局, 成为支撑文化服务贸易出口的产业聚集区。国外布局, 应加快向亚洲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张, 加大非洲市场的开拓力度, 集中精品、集中力量、集中时间进一步打开欧美市场, 以拓展贸易渠道和建立营销网络为重点, 适时以收购、参股和合作等各种方式, 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 加快与国际先进企业的融合, 推进文化服务贸易出口企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战略保障主要是为实现战略意图而动用的财力和物力。战略保障通常是通过政策的规定和引导来实现, 目前在促进文化服务贸易发展上现已有了一些政策, 在把现有政策细化落实到实处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制定鼓励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在科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政策, 发挥政策体系的综合效应。还可考虑设立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 采取发行文化彩票等社会集资的方式, 使对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能够成为长期性、持续性、社会性的公益事业。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及已形成的世界文化市场格局, 中国文化产业要想跻身并占据国际市场, 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的支撑, 文化产业的属性, 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较之经济主体产业跨越式发展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其一, 在高起点上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企业集团所有权无论属于中央, 还是地方;无论是国有, 还是民营, 都要有全民族的文化意识, 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 以全民族的文化作为自己的资源, 同时也要树立全球意识, 挖掘和利用国际上先进文化和理念, 以世界文化作为自己的另一资源。利用两种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和加工资源, 更好地拓展全国和全球市场, 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并举,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并用, 在高起点上打造中国文化产业。

其二, 企业在“两个市场”竞争中确立发展定位。企业在市场组织方式上可以在全国跨地区经营, 吸纳国际战略投资, 建立多种形式的国际战略联盟。企业通过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全国和全球, 以有序的、交叉性的和良性的竞争, 不断挖掘和培炼出文化的精华, 碰撞出精神的火花, 从而科学确立企业的业务定位和优势范围, 形成核心竞争力, 把企业做大做强。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运作方式, 采取以一品带多品, 一业带多业的理念和方式, 对产品开发、生产和销仓, 以及衍生业务进行总体设计, 使之其有前瞻性、系统性、综合性和持续性。通过一点突破, 带动系列推进, 以精品和规模效应, 逐步培养和站稳国际市场, 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其三, 严格审查制度。文化产品涉及到一国的意识形态, 对文化服务贸易产品的内容各国都有不同侧重和程度的限制, 并制定法规加以规范。加快制定和完善中国文化服务贸易产品的限制法规, 建立文化服务贸易产品的审查制度, 对于进一步明确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 确定发展内容和范围, 使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建立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 有利于吸纳国际人才, 有利于吸纳国际战略资本, 有利于企业制定发展战略, 保障文化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总之, 中国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有较大优势, 经济贸易的强势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决定国际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在发展的刚刚起步阶段, 就把发展的目标定在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上, 确立“三步走”战略, 走高起点的发展道路, 有节奏、有重点、分阶段、稳步推进, 以国际文化贸易引领文化产业和经济贸易, 实现我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因此, 发展我国国际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优化贸易结构、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都十分必要。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2

摘 要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安徽省文化产业总值呈现逐年增长的现象。但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在发展自身文化产业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受到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调控、各种政策及制度的制约。本文从安徽省文化发展现状为出发点,较为客观的分析了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安徽省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在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方面难以实现最优化的状态。本文进一步指出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巩固各方面文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业,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业。从观念和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改进对策。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 资源配置 优势产业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国内的文化产业已经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已经凸显其重要性。“十二五”计划中指出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建设中要充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大力的扶持,包括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以及政策的完善。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其发展程度已经初具规模。本文根据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作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产业发展的弊端和局限性。并进一步根据自身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改进和发展对策。

一、安徽省文化产业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总值呈现逐年增长的现象。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迅速,并且产量也逐年增加,无论是影视服务业、出版发行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还是由文化产业所带动的文化用品、设施方面的产品具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安徽省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从完善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方面着手,进而加大文化产业建设力度。目前,全省影视服务行业和新闻文化行业发展突出,加强巩固影视和新闻文化人才的培养,在原有人员基础上注入具有专业水平的新鲜活力人才。安徽省广播电视产业也具有着丰富的资源,其下属省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和企业为省内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播电视业也带动了旅游业、广告业等产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在注重事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安徽省在文化出版方面也异军突起,在出版行业中形成较大的飞跃,存在着以老子和庄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文化资源。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理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文化旅游正迅猛发展。而民俗文化满足了游客的猎奇求知心理需求,因而它能带动整个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兴盛和发展。此外,有着国际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黄山,这为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好安徽省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安徽省文化产业的优势产业不明显

安徽省文化产业的优势产业不明显,无疑阻挠了其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其对附属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在出版业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发展上相对较为落后,还不具备区域性影响力。相比较湖南卫视和香港凤凰卫视而言,安徽省文化产品的题材选择明显趋于单一化,没有体现出安徽特色,并且文化品种过于单一和分散。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难以和安徽省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相协调发展。这都不利于安徽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2.安徽省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着产量小,资源分散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安徽省的文化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资源配置较为分散,难以充分挖掘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度,使之停留于表面层次。许多文化企、事业单位还处于自负盈亏阶段,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组织方式相对落后。另外,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文化产业的城乡差异显著,大部分文化产业都集中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地区,而乡镇等地的居民文化生活发展相对滞后,并较为单一。此不平衡发展现像主要在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产业的统筹规划不完善所导致。

3.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制约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总体上来讲,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日常娱乐和消遣,而是逐渐向高品质、高品位的文化市场进军,由此衍生出大量的音乐厅、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展馆。但是民众的文化消费水平所占比例并不占优势,在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文化市场建设相对滞后。这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素,无疑是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4.文化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我省的文化资源丰富,但难以做到推陈出新,使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长期以来,我省的文化产品严重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以影视题材和动漫题材为例,难以结合我省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来进行创作,作品所展现的创造力不足,并且缺乏原创作品。另外,安徽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省文化旅游业虽然属于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化程度较高。但是在旅游文化业方面也存在不能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的局面。因此,把我省令人羡慕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及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由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资源配置问题来看,安徽省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从文化产业的长远利益来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加强文化产业重要性的宣传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今我国社会物质水平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逐渐重视文化生活的发展。安徽省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进一步提高大众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可以将出版业、新闻业和电视产业结合起来做普及和宣传,加深公众对文化产业理解和重视程度。进而根据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文化市场。让文化产业深入民心,使民众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紧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更好的对公众进行服务。

2.政府应大力推行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要想改变安徽文化产业建设相对落后的局面,首先应引起政府的重视程度。适时加大政府对产业文化发展的决策及监管力度。另外,发展文化产业应从提升公众文化产业建设意识着手。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对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文化产业的巨大文化与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开发。

政府政策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根本所在,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应根据本省文化产业的结构,出台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应放宽对文化类企业的相关政策。采取税收鼓励政策,吸收各类资本的投入,迅速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如音乐厅、民间戏曲艺术馆、艺术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等。逐步建立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文化产业形式。与此同时,政府应根据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调整文化布局结构,使各产业间相互协调以及合理化。

3.深化文化产业内部的人事改革

人力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对任何产业或企业的发展来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事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从人力资源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建设。首先,在我省较为薄弱的出版业和新闻影视业方面尤其应引起重视,加强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并对原有的员工实行培训制度,进一步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来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中的管理更为重要,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优质高效的管理队伍来协调其内部发展。使文化产业的专业建设和管理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

4.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主体作用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已经初显规模,由于本省的地域和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局限性,但文化旅游业尚存较大的发展空间。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扬长避短,在巩固各方面文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业,更应致力于开发文化旅游业。

安徽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不乏自身特色。其中徽州文化在内涵和内容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并且对中原一带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可以进一步通过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文化旅游正迅猛发展。而民俗文化满足了游客的猎奇求知心理需求,因而它能带动整个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兴盛和发展。通过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演、展览以及传承人现场展示活动,展示原生态民歌、民族民间舞蹈、民族节庆风情、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等。在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能够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可以加大对独特景点的开发力度,发挥地理优势,使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进行结合,进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进行旅游观光。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充分发展,进一步成为安徽省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安徽省的文化旅游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业对于地域的经济发展能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方成武,杨洁,杨晨,汪莉,华兴顺.安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思考.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5(28):7-9.

[2]束俞俊,汪传雷,汤楠.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皖西学院学报.2008.6(24):47-51.

[3]沈跃春,刘永弘,何平.安徽民营演艺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7):14-18.

[4]王永明.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构成简析.现代经济信息.2007.4:12-15.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篇3

议精神传达提纲和我县贯彻落实意见

==县纪委、监察局

(2011年4月26日)

一、会议概况

2011年4月25日上午,全国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和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就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做出部署,进一步推进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和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会议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中央纪委副书记、秘书长吴玉良宣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出席会议。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全国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中央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负责同志,两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所在单位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中央纪委监察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在主会场参加了会议。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政府副县长===及县级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共40余人在县电信局电视电话会议室-1-

分会场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出席并主持会议。

二、会议的主要精神

此次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央纪委副书记、秘书长吴玉良宣读的两个《实施意见》和贺国强同志所作的重要讲话之中。

(一)两个《实施意见》主要精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明确了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的总体要求、清理规范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具体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指出了专项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总体原则、治理范围和内容,明确了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有关政策。

(二)贺国强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贺国强同志的讲话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充分认识开展两项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两项专项治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贺国强指出,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方面的任务仍很艰巨。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豪华装饰公务用车、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过多过滥,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增加行政成本,加重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而且助长了铺张浪费、脱离群众等不良风气,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我们要从落实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推动党政机关改进作风、提高效能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两项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两项专项治理工作抓紧抓好

抓出成效。

第二,全力贯彻落实两个《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两项专项治理工作。贺国强强调,两个《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开展两项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范围内容、方法步骤、政策界限和工作措施等,我们要全面领会、准确把握、认真落实。一是要明确任务要求,把握正确方向。要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规定,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制度,进一步提高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要坚决撤销不符合规定的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严格庆典活动审批程序,严格控制研讨会、论坛活动数量,严格限制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规模和开支,严格规范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出席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严格规范举办各类涉外论坛等,努力实现活动数量大幅减少、举办行为逐步规范、基层负担明显减轻的目标。二是要抓住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工作。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着力抓好严格清理纠正、严格编制和配备标准、严格使用管理等关键环节,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着力严把审批关、严把经费关、严把领导出席关。三是要把握政策界限,保证治理效果。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重点把握好新老政策的衔接,准确认定超编车超标车、妥善处理违规车辆、积极抓好执法执勤用车和越野车治理、严禁借机更换公务用车。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重点把握好清理和规范的关系,凡不符合规定的,要坚决予以撤销;确需举办的,要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经批准举办的,要严格规范实施。四是要抓好督促整改,严格执行纪律。对工作进展迟缓、效果不够明显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督促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顶风违纪违规的,要视情节依照有关规定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五是要注重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既要抓紧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又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逐步形成防治同类问题反复发生的长效机制。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两项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贺国强强调,开展两项专项治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必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周密部署、精心实施。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两项专项治理工作担负起全面领导责任,各级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有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自身优势、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在厉行节约、转变作风上发挥带头作用;要细化工作任务,进一步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开展专项治理的具体目标、任务和举措;要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有序参与两项专项治理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把握工作规律,不断改进工作,确保两项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贺国强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两个《实施意见》、开展两项专项治理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两项专项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紧密结合实际,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整体推进,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切实有力的措施,把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以开展两项专项治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三、我县贯彻落实意见

(一)转发中央两个《实施意见》。以县委办、政府办名义,转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至各乡镇(街道办)、县级各部门、单位和各人民团体,认真组织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二)印发我县开展两项清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尽快起草印发我县开展两项清理工作《实施意见》,提出我县开展两项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范围内容、方法步骤、政策界限和工作措施等。同时成立我县开展两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对两项清理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案件查办、责任追究及开展两项清理的日常工作。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篇4

摘要: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交通工程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此,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项目建设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但是,在其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限制港口航道工程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港口航道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新的发展策略,促进航道工程及海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港口航道;海岸工程;应用;发展 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港口和航道工程不但强化了我们国家水运的发展,并且还推进了我们国家国际贸易的发展,港口航道工程对于其起到的作用也是十分关键的,可是,在港口和航道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着很多的问题,只有有效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快速发展

一、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现状

(一)港口建设

港口是陆运、水运中重要的交通枢纽,加强港口工程的建设,可以促进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致处于经济稳定增长时期,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与港口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往来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港口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据统计,我国港口的吞吐量在世界范围内位居前三,而且大型港口的数量达到了总港口数的一半。港口规模的扩大,也使得深水泊位的数量有所增多,所以,必须对港口的功能进行提升,加强规范化管理,这样才能促进港口工程更好的发展。

(二)航道建设

现阶段,航道工程的建设及发展方向主要趋向于黄河及长江等区域水道。这些水道一般都属于自然水道,在水道上进行航道建设,可能会影响航道的施工质量以及

安全,不利于保证内陆水运的正常运行,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治,提高航道的建设水平,这样才能在航道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加强长江、黄河等水道的航道建设,可以改善并整治我国内陆水运航道,可以促进内陆水运事业更好的发展,可以加强沿海与内陆城市的合作,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提升。

(三)港口及航道工程的创新与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港口及航道过程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应用

[1]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及设备,这可以提高建设的质量,可以实现港口、航道工程的专业化建设。企业将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投入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技术人员也对工程设计进行了优化,解决了大型深水航道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为了保证内陆水运工程的正常运行,需要多运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当前社会互联网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港口、航道工程技术的创新。

二、港口与航道工程未来发展方向

(一)加强港口和航道工程建设

运输的模式有:公路,铁路和空运和水运等,每种运输方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优点和方便之处。目前,有效的加强水路交通工程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现阶段交通体系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加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因此,水路交通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全面改善,包括改善港口和航道的规划和整体布局,港口与航道的建设将会得到优化,从而为最终实现中国航运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测量工作

航道管理部门一定要对航道进行测量以此对航道的运输加以保障,如果发现了受损的水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的联系相关企业进行疏浚作业。渠道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计划,根据季节的变化,清除淤泥,并进行航道的养护以及对航标灯设备的检修与维护,虽然航道疏浚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但也有缺点,在疏浚作业,通常会改变水沙条件下,往往会出现淤积情况。

(三)提供安全可靠的水路交通监督管理

港口航道和海岸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船,所以,为了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就需要对航道及海岸工程建设进行认真的处理好及整治,在执行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航道和港口和运输管理的统一管理,并且进行海上搜索救援中心的完善,实现水,陆,空搜救系统三位一体,配备救援设备的现代化和提高水上运输安全意识,加强应急救援能力。

(四)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关注施工对珍稀水生生物造成伤害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合理组织施工。在港口航道和海岸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开鱼类繁殖季节,选择枯水季节进行施工最佳。有效的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缩短施工工期,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中华鲟、江豚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时应该暂停施工,并让其通过,避免施工时对其造成伤害;或利用船舶噪声,采取善意驱赶方式,将其驱离施工区,避免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并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有效构建利用现阶段水生生物声场的护岸,给水生植物留出声场空间,例如将部分的混凝土及砌石

[3]

[2]护岸建造成蜂窝形状,这样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及依附;或者可以投放人工鱼礁,使水域中礁体周边的音、光、底、流质等非生物环境的不断变化,更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

(五)水环境保护

在港口航道和海岸工程建设过程中,船舶在航行的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及油污对水体的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船舶在运输材料的过程是否对其进行遮盖;在取水口及其水源保护区水域内进行疏浚、护岸等工程时,是否布设防污屏以减缓对水环境目标的影响。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营地应该尽可能的租用民房;预制场、搅拌站等临时施工场地是否设置排水沟、沉淀池,废水经收集、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或道路洒水。结语

港航道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未来,需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国家的政策当做是指导的思想,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思想,为建设港口航道工程的发展贡献力量。港口航道工程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港口和水运的发展,同时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的条件下,其在港口航道工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要想发展中国经济的外贸就一定要加强港口航道工的程建设。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建设流程初稿(修2) 篇5

09工商2班

组员:李晓华 邓卓曼 欧海玲 梁嘉欣 周庆锴 许谦华 李驰 李青青

东莞锐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工业

非标自动化设备、特殊精密治具和精密零件的加工生产企业。

企业存在,就有文化存在。企业文化是指: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东莞锐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流程进行设计,希望

通过一套完整的流程设计,帮助该公司建设起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推动公司的进步与发展。

一、建立一个企业文化小组建立一个企业文化建设小组,对该企业调查分析,为建设企业文化做好基础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物质文化发展史和

精神发展史进行调查分析,从发展历程中发掘有价值的文化财富,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参考点。

其次,分析该公司所在的行业背景及所处地域特征。

第三,分析企业发展环境。这里主要是指企业发展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环境。

第四,分析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

建设。

二、进行企业文化大讨论

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遵循全员参与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小组应当组织企业

全体员工参与其中,让全体员工畅所欲言,提供意见,集思广益。

具体做法是,让每位员工写出自己对企业文化的见解及建议,上交后交由文化小组挑选其中最好的意见,被选中的将有物质奖励。

通过这样搜集意见,能够让员工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同时,我们也要进行对如下问题的思考:1、2、3、4、5、6、我们企业的领导层信奉什么? 我们企业员工信奉什么? 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公司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就我们公司现行的管理制度,什么样的文化能与其相适应? 想要建设好企业文化,日常中应怎样维系员工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

系?如何让员工深入学习到企业的文化?

三、总结概括出企业理念、宗旨、企业精神、使命

通过搜集员工意见及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总结如下:

企业理念:发扬科技,诚信经营、卓越品质、永久合作、优质服务; 企业宗旨: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全社会创造价值

企业精神:诚实、正直、学习、创新

企业使命:让客户放心,让客户满意

四、提炼核心价值观

由于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植根于企业基层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我们采取的做法是从讨论的结果及企业理念、宗旨、精神、使命中提取多个价值观,然后由员工投票,得票最多的价值观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被提取的价值观有“顾客永远是对的”、“创新第一”、“质量就是生命”、“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诚信第一”。最终,经过投票,“”成为我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质量至上,服务为先,技术创新,诚信守实,务实协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贯穿了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应要贯彻落实好

五、公司内部宣传

公司内部宣传实质就是对员工进行动员工作,文化建设的各种决策要让全体员工了解并接受,要让员工知道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强调

这是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一方面对公司员工进行培训与“专业、专注、诚信”企业文化的宣传。宣扬发扬科技,诚信经营、卓越品质、永久合作、优质服务的理念,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全社会创造价值的宗旨以及诚实、正直、学习、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公司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向员工表彰优秀员工以及作为模范让大家参照学习,从而树立起领导和带头的作用,渐渐形成文化氛围,宣扬优秀事例以及表彰,让员工深切领悟到企业文化并且能融入到集体工作中去,同时激励员工深入学习专业、专注、诚信精神,凝聚企业文化力量。

六、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公司的各项制度结合用人:坚持以人为本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全社会创造价值的宗旨,把诚信制度应

用于人才的招聘

培训:培养员工诚实、正直、学习、创新的精神,使其各项素质发展是维系企业

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注重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激励:激励员工诚信、追求优质服务的理念,奖励起到模范先驱作用的优秀员工,要把员工福利和一定的激励制度结合起来,通过绩效考核员工的实际情况 标杆:突出的表现和优秀的工作能力以及迎合企业卓越品质、永久合作、优质服

务的理念的员工可以作为公司的模范,可适当的提拔此类员工,作为激励其他员工积极工作和努力发展自身才能的榜样

七、硬件建设

这里的硬件建设实质就是将企业的文化建设推广到公司器物层面上,让企业文化融入在员工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以设置企业创业、发展史陈列室,使企业文化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把公司的理念,核心价值观等印在横额上,挂在生产车间,公司门口等。

德才兼备,以专业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自动化设施

质量至上,用专注的目光发展自动设备治具产品

服务为先,把诚信的理念贯彻于生产管理营销中

八、对外进行文化宣传

1、进行网站建设。开设了东莞市锐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网页,不断完善其内容与补充自动设备等产品,同时对公司进行简要说明及时的方针、思想、文化宣传,使得页面和所表达的内涵更符合、更贴近公司的企业专业、专注、诚信的文化。

2、进行权威宣讲。引入外部的权威进行宣讲活动,使得文化得以交流与沟通,创建更加符合企业标准规范的文虎,引进新文化,将新旧两者结合发展优良文化。

3、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定期组织员工对外进行参观和学习,使得员工能意识到企业管理当局对员工所提出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因为别人已经做到这一点,而我们没有做到这些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我们应该改进工作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弘扬文化。

4、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如进行唱歌、跳舞、体育比赛或者举行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贯穿进行,不仅能吸引顾客眼球,也能宣扬企业文化。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篇6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汉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徐州出土了大量的汉代文化遗物, 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全国之最, 因此徐州也就可以成为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所以, 基于突出徐州文化特色和品行以及为文化多样性的保存做出贡献考虑, 徐州也在积极的传播汉文化, 并以此来提升徐州城市形象。目前徐州汉文化传播主要有以下途径。

1.1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06年, 徐州两汉文化保护重新得到重视, 徐州在国家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项目中一共有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其中。目前为止, 徐州有八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四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六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例如:徐州梆子、徐州剪纸、徐州香包等。

1.2 著书立学

2002年《徐州民间文化集》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抢救、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吁问世, 分为《工艺美术》、《故事传说》和《风土人情》三册, 讲述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名人轶事、民族风情、餐饮文化、戏曲特色和工艺品技术等, 向世人展示了徐州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璨若繁星的民间文化。江苏师范大学利用地缘优势建立汉文化研究所, 并在十年中将其扩大, 后成立汉文化研究院, 主要研究汉代区域文化、汉画像艺术、汉代音乐和汉代宗教文化, 拥有《汉文化研究论丛》、《汉画像石田野考察散记》、《汉画像石象征世界》、《新千年整理本徐州府志》、《中国古代史探研》等科研成果。汉风先生讲学, 更是成为了许多学生和百姓获得汉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汉风先生积极参与高校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 有效的传播了汉文化。其间, 地方剧种得以创新改良, 濒临失传的民俗和手工艺得到重视和研究, 让人陌生的两汉文化又回归了民间。

1.3 建立博物馆

徐州以汉墓为主体的博物馆有7座, 其中包括龟山汉墓博物馆、狮子山楚王陵博物馆、北洞山博物馆等, 还有汉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博物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徐州博物馆等。汉兵马俑博物馆于2006年初建成并开放新馆, 汉兵马俑博物馆筑于水中, 长墙通道, 汉式四坡穹顶, 仿佛引人穿越至两汉时期。展厅中央展示了精心还原的俑坑和修复后的兵马俑, 生动再现了秦汉相接, 步兵向步、骑兵演变的进程。另外, 西汉军事博物馆为我们了解和学习汉代军队的建制和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方式。

1.4 发展文化旅游

徐州于2006年确立了自己的城市名片“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而且近年来, 徐州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常抓不懈, 相继修复, 兴建了龟山汉墓、白云洞、中央电视台外景基地——徐州汉城、两汉文化游艺宫等景点。徐州汉文化景区更是包括了汉文化广场、雕塑广场、楚王、汉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博物馆、汉文化交流中心、汉文化演艺中心、竹林寺景区。另外, 戏马台、拔剑泉、放鹤亭等, 也成为了游客观光的好去处。这些静止的遗迹却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历史, 让我们感受到汉文化的洗礼。

1.5 拍摄影视剧

关于汉文化的影视剧可谓是很多, 《楚汉风云》《楚汉骄雄》《吕后传奇》《大汉天子》《大将军韩信》等, 都描绘了汉代的风采, 为我们讲诉了汉代文化。而徐州参与的电视剧则有1998年由徐州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的《汉刘邦》, 成为传播汉刘邦的历史绝佳途径。另外, 2016年央视8套播出的《解忧公主》也是由徐州演艺集团等联合出品。为扩大汉代文化的辐射力, 增加人们对汉文化的认知度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 徐州建立了“汉城”,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外景基地, 为描写汉代的影视剧提供了拍摄场地, 大大促进了影视产业的发展, 为传播汉文化提供了方便。

1.6 举办节庆会展

徐州传统的节庆有徐州云龙山庙会、徐州泰山庙会、徐州彭祖庙会、徐州伏羊节等, 但都呈现出衰弱趋势。近年来, 徐州开展了两汉文物精品展、徐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徐州市首届玉石文化节暨两汉文化民间收藏精品展等活动。这些节庆会展为传播汉文化和发展汉文化产业提供了宽广平台, 也为地方资源的高效集聚和利用打下基础。而且为增加节庆会展的内在意义, 加大人们对节庆会展的兴趣和增加节庆会展的生命力提供了可能。

2 汉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徐州在汉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积极成长, 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徐州仍然没有成为汉文化旅游热门地区, 也没有丰富的汉文化产品输出。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学术研究不够, 没有形成重要影响

虽然有了一些成果, 但与汉文化潜在的巨大价值不匹配。学术研究不够系统, 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 很多楚墓主人都不知, 基本的整理研究报告都没有完善;另外学术研究质量也不高, 缺乏专业潜心研究的人才。所以很少有引起兴趣或学术界关注的重大文章问世, 从而带动人们对徐州汉文化的兴趣。

2.2 景区位置零散, 没有完善或长远的规划

虽然, 徐州出土的汉墓近300座, 还有修复的建筑群, 汉文化景区、汉文化体验区等景点, 但是各个景区之间却是相对分散, 属于不同区域。包括鼓楼区、云龙区、铜山区、九里区等, 这样一来, 游客多会在游览的过程中疲惫不堪, 或是直接放弃参观。而且, 没有对整体的遗迹进行一个长远规划, 或是打造出旅游线路精品项目, 对开发主题和产品定位也没有统一规划, 从深度上说, 有部分责任归属于不同区, 不利于景区的整体规划。会造成各个部门、区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或是相互扯皮推诿, 都不利于景区的发展。并且, 各个景区都打着汉文化的大旗, 吸引游客, 并没有各自独特的吸引点和不同点, 把共性和个性联系起来, 去满足不同游客的文化心理需求。

2.3 没有深度开发可利用的汉文化资源

目前对于徐州汉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对景区的原始开发。无论是汉墓还是汉文化景区都是对古迹的开发, 而相对于非物质文化或是民间文化, 都缺乏开发意识, 比如汉代的民俗、军事文化、餐饮文化等都没有进行开发, 大大浪费了汉文化的丰富资源。开发的广度不够, 不能形成浓郁的汉文化氛围。而且, 有些开发项目, 也都是以“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文化内涵不够。比如彭城一号。对于西楚霸王故宫旧遗址很少人知道, 仅仅是时尚街区, 休闲娱乐场所。

2.4 衍生产品开发不够, 创意不足

徐州的汉文化多是通过比较传统的文化产业形式进行传播。最多的就是景区的直接游览, 通过门票来获得收入。对于其他形式的文化产业寥寥可数。这是对文化资源的高度浪费, 应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一个古迹的发掘, 不光要带动旅游业, 也要带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销售, 文学、舞台演出、影视剧、主题公园、节庆会展, 餐饮业等的发展, 充分利用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开发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 延长产品的产业链。

3 发展文化产业传播汉文化

3.1 树立强烈的汉文化意识, 加大汉文化宣传

当我们对于一种文化及其符号产品的保护和发展意识还很薄弱的时候, 最终就会导致相关文化产品不得不日渐走向消亡。因此, 需要大力宣传汉文化, 形成清晰的汉文化意识, 为文化产业的品牌树立构建坚实的群众基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文化主管部门举办汉文化大讲堂, 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在汉文化研究中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以专题的形式, 定期举办汉文化讲座, 对市民免费开放, 让大家能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专家学者撰写科普读物, 有偿或是免费发放给市面阅读;以学科或者以学者为单位, 出版系列研究汉文化丛书, 必将扩大汉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徐州汉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在各大旅行社推出, 供人们选择;拍摄徐州宣传片, 遗迹纪录片等公益片在电视网络上播放;策划汉文化相关活动, 例如汉服运动等引起全国关注, 从而提高徐州汉文化知名度。

3.2 把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相结合

产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消费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承载物, 如果产品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内在逻辑相伴随, 这种产品可能畅销全球但最终会反过来伤害文化自身, 导致文化资源丧失, 文化自我意识淡化, 文化生活内容被遗忘。因此, 要强调文化产品的文化含义。例如:在城市建设中, 楼盘的开发, 如果立足徐州汉文化的特色, 而舍弃千篇一律的商业大楼模式, 建设具有汉代建筑特征的楼盘, 在对汉文化达到很好的宣传的同时, 徐州形象也将深入人心;又如, 在欢度传统节日习俗时, 市场上的产品, 如果更多的增加汉代的风俗及特色, 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趣味, 还可以延伸文化产品的生命值;再如汉文化主题酒店也是一大特色项目, 酒店改变千篇一律的模式, 带有徐州特色汉文化, 无疑是城市的一大亮点。

3.3 注重市场需求, 认清文化资源, 树立创新原则

人们多是把文化资源看成是一国或是一地区文明本身, 文化产业虽然是以文明本身的历史积淀作为基础, 但文化产业的对象却是现实消费理性和文化思维。因此, 只有认识到哪些是满足人们现实需求的文化资源, 才是需要产业化的资源。所以需要利用创新的思路开发满足人们现实需求的文化资源。

3.4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科技提升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技术密集领域, 各种高新科技正与文化艺术资源整合成为高新文化产业形态。而且,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 并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大有科学技术决定产业前景的趋势, 因此,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时代要求。

每次科技革命都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互联网+”时代由此而到来。汉文化产业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创新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例如: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汉文化产品的淘宝商城, 包括汉服、汉代用具等一切产品, 或是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或是建立关于汉文化的APP应用, 这种应用绝对符合人们现代的生活习惯;又或是现在大火的网络“直播”通过一些专业游客的浏览和体验, 足不出户游览天下, 在增加乐趣的同时, 还可以减少景区游客量。

利用先进技术, 打造汉文化科技主体公园。科技主题公园, 利用VR虚拟技术等打造, 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汉代的繁荣昌盛, 兵马军队的恢弘气势, 艺术雕刻的巧夺天工等;手工剪纸、绘画、刺绣、雕刻等, 通过电脑设计、数码喷绘、机器雕刻等技术, 让人们体验到亲自动手的乐趣, 更好的感受汉代文化。

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例如舞台表演艺术, 通过科技含量高的舞台设计、道具制作、灯光音响制造等各种文化配套用品的现代化和规模化来打造。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最典型的就是王潮歌等人的“印象系列”。

徐州的汉文化博大精深, 汉文化遗址丰富。在“两汉文化看徐州”的标语下,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带动徐州汉文化的传播, 将会树立徐州新形象。

摘要: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 有着丰富的汉文化资源, 包括典型的“汉代三绝”, 汉墓中出土的精美文物、军事文化、名人文化以及汉代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文化产业担负着传播文化的重要功能, 因此传播汉文化就是传播徐州的品格和灵魂。目前徐州汉文化传播虽有了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汉文化产业应该扩大汉文化认知度, 把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 把握准确市场, 坚持创新, 提升科技, 以促进徐州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传播,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2]刘芳.徐州汉文化输出的显性路径[J].鸡西大学学报, 2013 (4) .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7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相比其他国家而言,还有很大欠缺。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其他国家文化创意发展模式,进而提出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并提出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内涵

世界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有不同的提法。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该小组于1998年首次将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进行明确的定义,认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李世忠(2008)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隋岩(2008)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背景是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之后的后工业社会、信息成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社会。

文化创意产业就其名称本身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内容,分别代表文化创意产业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理解为将创意融合于文化元素,通过科技和智力创造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进而形成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

二、国外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1.美国

美国凭借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霸主地位,把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产业称之为“版权产业”,并将其纳入己经制定的北美标准产业分类系统NAICS,近年来,版权产业在美国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部门之一。

其特点:(1)投资主体多样化。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资助。而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的主要社会资助则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等,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2)科技投入加大。以影视业为例,每一项对影视产业的创制与传播可能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运用于电影电视之中;(3)拥有丰富的人才是美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从世界各国搜罗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同时其文化管理已形成一门专门学科;(4)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艺术进行支持;(5)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一直以来,美国都在积极推动包括文化商品在内的所谓贸易和投资领域自由化,为其文化商品输出提供保障。

2.英国

英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在国家内部既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市场竞争,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既利用国家力量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文化创意市场自由化与文化创意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本国文化企业和跨国公司开拓国际文化创意市场;又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本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市场。

3.韩国

“韩国模式”是成立专职机构进行管理、规划和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定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并在政府协调下高效地执行。同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抓住产业转移良机,在引进、吸收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大公司战略,保护本国市场,推进完善的产业链的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链。亚洲其他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实践这种模式,相比之下韩国更加典型。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1)政府主导,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以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发展总体战略。建设方针是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到2005年已经建成7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建立资金支持机制,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四以教育和研发投入拉动产业发展,建立奖励政策。

4.日本

“日本模式”是指以政府宏观政策为引导,找到重点突破口,发挥优势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通过发挥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吸取外国文化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其特点归纳如下,(1)以政府为主,全盘统筹,协调发展;(2)培育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市场;(3)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日本内容产业中各个业种之间,无论是电影、漫画、游戏或是音乐,都是相互联系的,媒体的综合性和多元化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模式是否能成功,主要在于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从产业发展模式整体的演变趋势来看,各种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趋同的趋势。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采取的发展模式

通过比较分析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基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应采取如下的发展模式。(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宏观政策引导;(2)投资主体多元化;(3)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4)重视人才的培养;(5)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建设;(5)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6)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1.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我国各级政府应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从宏观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全方面做出总体规划,营造适宜产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及相关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尽早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社会资源自由流动,鼓励有条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省市建立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行使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权,以解决条块分割、体制不顺的问题;政府应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放宽市场准入机制,支持创意研发,促进内外贸易,推动产业升级,完善统筹机制;应对各地区产业资源进行全盘性的调查,优化配置创意产业社会资源。

2.投资主体多元化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扩大投融资渠道,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解决该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

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集群化建设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目前园区建设方面,初具规模但缺少特色,着手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备的创意园区,是未来发展之关键。通过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发挥其带动、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

4.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培养、吸引一批富有创新精神、饱含创意理念的文化创意人才。政府应加大投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重点吸引一批在海外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既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归人才。同时,通过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策划和制作人才。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增加与国内外人才的交流合作,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5.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建设

文化品牌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精神影响力,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内涵的人文基础是文化创意,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化趋向,实现了品牌与文化创意的完美结合,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运行规律。创新自创意而萌发,凭创意而起飞,因创意而与时俱进,直至成为新时代最强的发力点。

6.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障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合法权益,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7.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近年来也在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但是如果只是强调保护而不去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与文化创意相结合,这些文化资源将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形成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是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中国大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手段。

四、我国在改革发展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中国特色

我国文化产业在进行发展战略选择时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借鉴各国文化精华与成功经验,寻求和建立我国自己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优势。首先,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继承优秀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其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并没有优劣等级之分,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文化精华与成功经验;第三,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第四,体现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避免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政府的行政干预合理,宏观调控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对产业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过久,就只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产业未来的发展。众所周知,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依然是体制与行政职能干预的障碍:一是政事、政企不分,管办不分。过多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得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没有自主权,没有形成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使一些本应该属于文化企业的利益变成了文化主管部门的收益,更使企业在运行上自主困难,最终导致整个产业发展不顺;二是国有文化资源被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巨大的浪费;三是政府包办文化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3.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经验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形成一整套良好的发展模式。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素质。但只能借鉴和参考,不能照搬照抄,否则将会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产业受到自己国家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多有别于其他国家文化产业的特点: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初始性特点;其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般国家不可比拟的艰巨性;其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我国在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时,要充分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规避照搬照抄他国经验。

4.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

首先表现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上,但文化产业以文化作为内涵,也包含着重要的社会效益,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可使文化产业失去了存在的精神支持力。其次,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大众文化是一种潮流文化,一方面它能吸引众多受众,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但那些通俗、感性的东西容易被扭曲,使文化产业一些产品低级化,并使优秀的产品得不到传播,优秀文化传统得不到传承。最后,体现在发展战略制定上。如果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为了使文化产业在眼下迅猛发展,而忽视了产业长久发展的过程,做出“拔苗助长”之事,那必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兰州学刊,2008(8).

[2]隋 岩: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背景及深层内涵.理论研,2008(19).

[3]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性出场.求是杂志2008(19).

[4]陈珏宇: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6).

[5]Cutler& Company. Producing Digital Content: An A-bridged Version of the September 2002 report for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Arts[R]. Australia, 2002.

[6]张 寅: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中国投资 2006(6).

[7]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经济地.2008(9).

[8]潘晓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认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上一篇:滑雪小学四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清明节国旗下演讲稿:祭扫革命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