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精选8篇)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 篇1
摘要:在很多人的看来,河南的经济发展得比较缓慢,人们的生活不够宽裕。的确,河南相比于靠海城市,缺乏地理优势;相比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也缺少了使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但是河南的人文文化却发展得比较好,这都是由于历史的积累。河南的民间艺术是河南人民的劳动结晶,同时也是全国人民喜欢的中华文化瑰宝。如今,世界的发展速度加快,人文文化不再是单一的发展。随着文化交流的影响,使得河南很多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开始出现了衰退的状况。
关键词:市场化;民间艺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璀璨文化著称的民族。过去,在我们祖先的聪慧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发展,但是因为科技手段的不发达,很多文化都没有被保存下来,作为民间艺术文化较为灿烂的河南更是如此。河南并不是一个新的省份,而是一个历史较为悠久的城市。虽然河南的经济不够发达,但是河南的一些民间传统艺术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有极高的传承研究价值,然而在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阻滞问题。在充满新鲜感的社会,大家都喜欢简单、刺激的外来文化,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如何促进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深入传承,如何促进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目前我们需要深切思考的问题。
1河南民间艺术发展的现状
河南的经济不发达,使得河南人民物质生活不充裕,但是却丰富了河南人民的另一番业余生活。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发展不仅仅使河南人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还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别样的色彩。由于现在人们生活娱乐的多样性,使得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衰落的现象。虽然在政府的重视下,河南的民间艺术得到了保护,很多民间艺术都被博物馆以及研究所收藏,但是却使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如今,文化的发展不再是纯文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应该使自身的发展更加贴合经济的发展。因此,不仅仅要妥善地收藏和保护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还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促进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政府应该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引进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济发展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将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展现给市场,展现给人们。
2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缺少传承人
“上班狗”是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经济的膨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享受而拼尽全力,才能适应如此快节奏的生活。早上8:00~9:00,晚上5:30~7:00是每所城市交通最拥挤的时段,当然也许更早的时候、更晚的时候还会有人挤公交、挤地铁,为了自己的温饱而拼搏。而这些是导致河南民间文化艺术缺少传承人的最直观原因,也是阻碍河南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年轻人拼搏向上是值得我们开心的,但是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极为重要。同时,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多是手工艺人的手把手教学,缺乏一个官方的传承平台。另外,在传承人如此缺乏的背景下,很多手工艺人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手工艺术与人分享,认为将自己的手工艺术传播出去会减少自己的经济收入,这些都是阻碍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因素。
2.2河南民间艺术品的乱制造问题
如今,很多手工艺品都不再像以前一样,由手工艺人亲手制造。机器逐渐取代了手工艺人的劳动,为手工艺术的批量生产贡献了一分力量。虽然手工艺术品的批量生产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有一些促进作用,但是忽略了民间文化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精美度。当然,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批量生产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口碑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河南的很多旅游区都有一些手工艺术品出售,这些东西为外地游客展现了一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但是粗糙的制作却是在给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蒙羞,这些都是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绊脚石。
2.3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缺少创新性
民间艺术是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如果失去了其生存、生长的环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随着文化交融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们大多都喜欢一些刺激的外来文化,致使民间艺术文化的吸引力下降,以至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如何发现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新鲜点,并将其融合先进的时代特征,成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不仅仅只是自身的突破,更是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经济的突破。由此看来,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3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3.1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产业发展
传承是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要注重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而离不开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培养,也离不开民间艺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策略。人才是21世纪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动力,也是河南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最缺乏的资源。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不再是过去手艺人的口口相传,而是要贴合市场、贴合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不仅要培养拥有技术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更要培养使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传承人,才能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贡献一分力量。
3.2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品牌化发展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是璀璨的中华文化中最灿烂的星光,也像河南历史一样厚重。因此,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应该形成产业链发展,在众多民间文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自己的民间文化特色创造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化品牌,只有利用品牌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从而更好地弘扬河南民间艺术文化。
3.3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社会之所以会进步,离不开人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绵延发展的不竭动力,缺少了创新,经济会如同一潭死水,文化创造会像一汪枯泉。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也是如此,虽然民间艺术文化是河南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审美的智慧积累,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是不同的,其需求也是不同的。如果河南民间文化艺术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那么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始终得不到好的传承和好的发展。因此,在社会、经济、文化积极发展与融合的当下,我们应该为河南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道路,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更好地传承打下坚实的底子,从而建立一条好的产业发展道路。这样,河南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才能更上一层楼。
4结语
发展也是文化发展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河南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丰厚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这份资源,学会处理好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如此而来,才能为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冬冬.浅谈文化产业视角下河南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开发[J].美术界,2013(4):89-89.[2]王艳霞.河南民间艺术对中原经济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作用探析[J].美术大观,2015(4).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 篇2
一、河南区域文化的发展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影响
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河南的区域文化是多种多样的, 河南的地域文化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政治原因, 由于河南地处中原地区, 在古代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 都在中原地区定都, 多年来的战乱, 给中原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困苦, 也对中原的经济、文化进行冲击, 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中, 促进河南民间文化与舞蹈的结合, 形成河南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二是经济原因。中原地区的地势比较平坦, 多以平原与丘陵为主, 加上气候比较湿润, 是小麦与水稻的主产区之一, 长久以往的农业生产中, 形成独具河南特色的农耕文化, 在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中, 这种农耕文化对舞蹈影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三是文化的原因, 在长期的战争冲突中, 中原地区的地域文化在多民族的冲突中发展, 形成了独具河南特色豫剧、武术、杂技等重要的文化, 特别是河南的地域文化对河南的豫剧、舞蹈、杂技影响最为明显。例如, 开封被誉为“七朝古都”, 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这片地区的区域文化形成独具开封特色的民间舞蹈, 在河南也是享有盛名, 还有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洛阳, 具有比较出名的民间舞蹈, 中国八大古都的安阳以及魏都许昌, 都处在河南范围内, 在长期的民间斗争中, 民间文化与皇朝文化的相互融合, 形成独具特色的河南文化, 对河南的民间舞蹈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 也是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 而河南地区的民间舞蹈就是在这个过程中, 在人民的辛勤劳作与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发展而形成的, 地域文化的发展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中, 河南的民间艺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古代, 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管是夏商时期还是到后来汉代的文化发展, 地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发展作用, 河南的舞蹈长期以来注重场面, 注重规模、注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比如尧、舜、禹时的纪功之舞, 重在表演舞蹈的气势, 大多在重大仪式上表演与融合, 以体现功劳为主题, 舞蹈本身的动作没有更多的变化, 动作相对简单, 注重舞蹈单一性的表演, 偏重行列造型和场面气势, 主要作用是体现统治者的功劳, 这与当时的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到了夏代末年, 中国的统治发生变化, 统治者为了体现他们的统治精神, 使得舞蹈变得复杂, 舞蹈动作追求感官刺激, 也注重一些奇异怪诞的场面, 以及追求场面的宏大。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汉代以前的民间舞蹈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偏好和意志。
二、地域文化对河南舞蹈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河南民间舞蹈的形成与河南的地域特色文化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发展直接促进河南舞蹈的形成于发展, 由于河南地处中原地区, 使得民间舞蹈的发展与河南历史的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地域文化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季节性发展
河南地处中原地区, 一直以来是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河南的重要产业, 因为河南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 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产, 成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地区, 自古以来这里的农业发展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 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适于原始农耕的发展。在古代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非常高, 在农耕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形成“敬神敬天”、“逆来顺受”、“保守封闭”、“顺应自然”的民间文化, 成为河南民间文化发展的主流, 由于河南的农业具有季节性, 形成的民间舞蹈具有相应的季节性, 这样, 在举行盛大的民间舞蹈时, 一般在农闲季节, 方便河南大众都参与到民间舞蹈中, 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阴历的七月十五左右的民间舞蹈和大型的庙会活动, 以及在一些特殊日子的喜庆丧葬舞蹈活动, 体现出民间舞蹈的季节性发展, 在河南一些地区的民间舞蹈设置是以民间的习俗而定的, 成为典型的区域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的代表, 例如豫北的“跑帷子”一般于农历的二月十五奶奶庙会演出, 具有浓郁的河南北方的文化色彩, 对它相关排练则是在上一年的十二月开始, 在第二年的二月, 舞蹈人员开始熟悉舞蹈的路线和场地, 到了农历二月十一所有的演出人员到附近的村庄“接官”, 开始进行表演《跑帷子》的民间舞蹈, 根据文化发展的各种艺术要求, 需要完成相应的各种民间活动, 直到完成整个跑帷子的过程。在河南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中, 类似于跑帷子的舞蹈还有很多, 他们一般都是在农闲季节开始, 能够吸引很多人参与到这种活动之中, 有利于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地域文化促进了河南民间舞蹈的融合发展
在河南古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经历了多年的战乱, 破坏了人们淳朴的农耕生活,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河南成为多位帝王争夺的焦点, 形成众多的少数民族的人入住中原地区, 形成了重要地区第一次民族融合, 也促进了河南民间舞蹈的融合与发展, 在这战争纷飞的时代, 这时民间舞蹈的发展, 主要以统治者的思想作为民间舞蹈发展的动力, 舞蹈主要以歌功颂德的形式出现, 加上佛教文化的出现, 对河南民间文化和舞蹈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中原地区文化的融合下, 河南舞蹈逐渐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 例如在公元495年, 北魏迁都洛阳, 造就当地的民间舞蹈, 使得民间舞蹈独具地域特色, 在洛阳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的北朝造像中, 就留下了大量的有关乐舞的资料, 成为河南地域文化对民间舞蹈促进作用的重要物证。在例如, 在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瓷扁壶上, 刻画了一幅乐舞图, 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 在这幅图中间的一位舞者, 高鼻深目, 窄袖长袍, 从人物的脸型、服饰和舞蹈的表现风格中可以看出, 这种舞蹈的形成均具有外界特色的民间舞蹈, 地域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在邓县所出土的南朝墓彩色画像砖上的舞蹈人物, 同时乐舞, 表现出文化内容性格却不一样, 则还是宽袍大袖、气度雍容, 俨然是中原文化的风貌, 中原的地域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各具特色, 但是,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 地域文化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主要作用是促进民间舞蹈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最终会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文化。
3、地域文化促进河南民间舞蹈与宗教民俗性的融合
在河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河南的原始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农耕文化的生产的局限性和农耕文化的特点, 制约和影响着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影响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 对于农业的发展, 主要受制于自然条件的限制, 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祈求成为河南人民的愿望, 人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没有科学解释, 将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于自然界得发展, 求得神灵的保佑, 形成了各种祭祀活动, 产生诸多的庙会、祭祀等宗教类的活动, 而在这些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也就伴随着大量的民间舞蹈, 形成民间舞蹈与宗教活动融合的趋势, 例如在中原地区的流传最广也是最受人尊崇的龙舞 (也叫“龙灯”) , 是河南人民的原始信仰, 在河南的各种民间传说中, 把龙视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把持着操纵水火、决定旱涝、镇宅除祟、消灾免难的种种神力, 人们对龙的信仰, 主要期望能够风调雨顺, 将幸福和平安寄托在龙的身上, 因此, “龙舞”是河南地域文化与民间舞蹈、宗教融合的典型代表, 在例如豫西、豫北的“念经舞”也是典型的地域文化环境下的民间舞蹈与宗教融合的重要代表, 另外还有一些鬼神的舞蹈则有驱鬼免灾、祈福的含意, 都含有重要的地域文化与宗教文化, 所以说河南民间舞蹈在地域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的过程中, 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融合作用, 能够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三、结束语
河南民间舞蹈种类繁多, 在不同的时代, 具有不同的特征, 地域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发展具有导向的作用, 同时古代民间艺术的发展对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河南民间舞蹈不仅种类繁多, 内涵丰富, 如何有效地在地域环境的作用下, 实现对河南民间舞蹈材料的发掘与整理, 需要舞蹈者、研究者得共同努力。
摘要:河南的地域环境比较复杂, 在不同的地域中, 有着不同的民间舞蹈, 地域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方式与作用也不一样, 在对地域文化与河南民间舞蹈的关系进行研究是, 需要河南的地域文化对民间舞蹈的促进作用进行详细的考证, 拓宽研究的视角。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间舞蹈,河南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2]孙俏:《藏族舞蹈创作的传承与发展》,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 篇3
关键词:河南民间音乐;中华文化传播;传承与发展;艺术
中国民歌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各有区别、各有特色。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文化性、社群参与性、乡土本色性的文化艺术总成,其韧发于民间、取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可谓中华民族音乐之滥觞。几千年来。民间音乐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沿革中。始终保持以口头的传承方式在民间艺人之间薪火相传。并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流变。民间音乐表达了基层社群的心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社群的基本生活原态。成为人们精神生活领域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一、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首先,民间音乐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民歌是人民的心声,是一个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缩影。民间音乐折射的社会性文化,是我们研究民间音乐、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意义之一。民间音乐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它连续起来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当我们沉浸在民间音乐中时,不仅可以从音调的起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且可以领会到先民们的历史变迁。
其次,民间音乐代表了民俗文化。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大量人文元素与生活元素,民间音乐的传承是对民俗文化最大限度的保护。民俗文化包括一个社团的生活习惯,语言,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广范围的各种人文元素,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民间音乐中都有所体现。因为民间音乐是人民真实情感的流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的面貌。民间音乐一旦失传,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没落与遗失。
再次,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民间音乐产生于遥远的古代,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它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身份的标志之一,反映着民族独特的性格特点。比如信天游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是黄土高原孕育出的一朵艺术之花。当我们哼气江南小调时,感受到的是小桥流水的婉约,是清风拂面的温柔,是江南水乡的满腔柔情。所以说民间音乐是一个地域的地理风貌、人文艺术、以及居民性格等等融合后的产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最后,民间音乐蕴含着民族的精神。民间音乐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它最初产生于人们劳动的节奏,节拍。为了劳动时能够相互协调,为了能够赶走困乏劳累,音乐诞生了。通过这种音乐人们宣泄着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对现实的不满,对爱情的忠贞,对大自然的赞美等等,真是民间音乐的灵魂。
二、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民族音乐是国家优秀文化中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繁荣的前提,也是一个国家和谐发展壮大的保障,更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民族音乐表达和传递的是人们对社会、对国家的某种情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族音乐传递的是人们生活是否幸福的信息,它可以间接地指导国家和社会的建设。民族音乐的好坏也表征着人们审美情趣、创造力水平的高低。人们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情趣才会发现美,从而去创造美,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在美不胜收中稳步向前发展。最重要的,民族音乐对当代大学生教育起着积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民族音乐可以对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起到作用。譬如一曲《十面埋伏》让我们了解到公元前202年前那场充满智慧但又血腥的楚汉之争;一首《茉莉花》不仅唱出了青年爱的心声,更使我们感受到江南文化的隽永和秀气。民族音乐可以引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也对道德教育起到意想不到作用。古人云:“乐以治性,故成性亦修身也。”民族音乐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使人达到道德的提高。譬如一曲《梅花三弄》会唤起人们对梅花高洁品质的向往。一首《满江红》会激发我们无限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一代文豪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光。”由此可见,传统民族音乐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对青少年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河南民间音乐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从考古发现可知,河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如果从舞阳贾湖出土的古老乐器“骨笛”来看,河南民间音乐应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中原人民辛勤的劳动实践和丰富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其中包括戏曲、乐器、说唱、乐舞、音乐著述等多种音乐形式,并最终形成了河南省独具特色的中原音乐风格和传统。以往的调查显示,河南民间音乐门类繁多,然而各种音乐门类之间的发展程度差别较大,有些得到了发扬光大,而有些则日益沉沦,甚至濒于失传。例如,洛阳海神是一种古代音乐,据说,武王伐纣统一中国建立周朝,在洛阳大封天下,受封者除内陆诸侯外,还包括遥远的东西南北四海之神,宫廷每年都隆重祭海(神),于是便产生了配合祭海的音乐,这种音乐就是洛阳海神乐的源头。 隋唐以来,洛阳海神在中原以及全国音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古时曾被誉为“国乐”。海神明清时期曾在洛阳盛行,建国后面临失传危险。
四、河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努力提高群众保护意识。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老百姓,是民间这块丰饶的土地为民间音乐提供了给养。我省现阶段有相当数量的民间音乐生存环境堪忧,如郑州新密的超化吹歌、焦作的黄河河工号子、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等,这些曾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技艺越来越不为人所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迫在眉睫,除了政府正确的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广大民众参与和保护的意识。
(二)跟随时代的脚步,吸收新的精粹。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随处可见的音乐播放器,随处播放的流行歌曲,这都给流行音乐提供了极大的发展平台。在这种强势的“压迫”下,民族民间音乐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协调发展,从而保持原有的特色,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发展和传承传统的音乐文化,就代表着我们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要找到适合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新的生长点。更完好地去发展传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三)借助网络科技,搭建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电脑等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工具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这些都为传播民族民间音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应着力搭建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载体,通过大众媒体宣传、传播民族民间音乐,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节目,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音乐蕴含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价值观的认同,激发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发展氛围。
(四)将民间音乐纳入学校教育。河南高校作为河南文化传播的高级载体,在传播和传承河南民间音乐等传统文化中作用至关重要。同时,河南民间音乐走进大学校园也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有力地协助了和谐校园的构建,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民间音乐产业化。民间音乐的产业发展对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它不仅是传承河南传统音乐文化、实现民间音乐生产性保护的需要,也是延续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中原的需要,还是促进河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河南音乐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更是在河南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不利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中原崛起、实现文化强省的需要。
(六)加强政府扶植力度。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定期进行民间音乐的资源调查,掌握各地民间音乐发展动态。河南省的民间音乐种类多,分布广,有很多民间音乐形式临近绝迹。在这方面政府要下大力度,选调精兵强将,对我省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清查摸底,同时逐一对其进行价值评估,建立相应的数据档案,及时了解民间音乐的发展动向,并积极予以人员、资金、项目大力扶持。
五、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根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像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而民间音乐则是这座花园里长开不败、争奇斗妍的奇葩。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源头,是文艺创作的土壤,是艺术家创作的先师。民间音乐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基本上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而主要靠口传心授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发展,正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心声,是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寄托和“食粮”。在《中国民间音乐》一书中,伍国栋先生将民间音乐界定为:“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始创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有、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中国民间音乐是指由百姓集体创作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其生活情境的,生动的表达其情感愿望的作品”。民间音乐是一般庶民百姓的音乐,是适合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一种艺术,具有鲜明的原生性。与中国传统音乐中其他三类音乐比较,宫廷音乐总被称为“雅乐”,民间音乐总被称为“俗乐”,而“雅乐”的产生却是宫廷乐官和乐工们到民间采集“俗乐”整理、加工、改编后得来的;宗教音乐也在民间祭祀典仪中的曲调和器乐等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佛、道等宗教音乐的;文人音乐更是以民间音乐作为艺术形态和内容根基,由文人加工创作的反映人们精神、理想和生活情趣的音乐。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民间音乐可以称为中国传统音乐中其他音乐的“根”或“源”。
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积极成果,特别是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秀成果,不断创作出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情感、体现社会文明的优秀音乐作品。着名音乐家马可曾说:“历代伟大的音乐家都是十分重视民间音乐的,他们常常把民间音乐吸收到他们的创作作品中,通过音乐找到了接近人民的道路。这是因为民间音乐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情趣,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而这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一切伟大的音乐家总是继承着民间音乐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作进一步的艺术加工,而不是与它的方向背道而驰;任何天才一旦违背了民间音乐的这种传统,他的作品就会脱离人民、降低价值!”。可见,民间音乐的先师性、根源性是不容忽视的。
六、我国如何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
(一)加强对民间音乐传承的教育和研究。民族的才是世界,民间的才是普适的。我国是一个多种民族、广阔地域的历史文明古国,民间音乐承继了中华民族的新鲜血液乃国之瑰宝。如何把我国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也是国家教育所肩负的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要保护和拯救民间音乐。需从学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强各级学校中的民间音乐教育,使其成为收集和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和通道。同时,要加强对民间音乐拓展教育。重视民间音乐理论研究,积极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教育和各个级层的理论研究。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
(二)加强民间音乐宣传、推广和普及力度,提升其综合影响力。我国民间音乐的品类和构成内容都是极其丰富的。它有赖以自豪的音色特质、混响特质、语言特质和结构特质,同时又起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之中。因而与劳动人民具有根深蒂固的感情基础,要使国人普遍了解民间音乐丰厚的文化蕴含和艺术功底,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除了通过媒体的积极宣传与大力引导外。还需国民普遍参与和共同支持。例如,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由普及到提高、由专业到非专业、由学校、社区、社会团体等模式广泛开展民间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活动。在普及中实现民间音乐精华的传承。
(三)“一元论”到“多元论”的变迁。无论是世界上哪个民族形成的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彰显传统音乐文化价值的时候,还应当不断拓宽视野,学习并尊重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成为一种“广泛的肯定和认同”。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看待欧洲的音乐文化,“它只是丰富多彩的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不是‘音乐的中心,更不是音乐的全部。”多元文化“价值观”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解决世界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也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文化策略。因此,我们要用多元文化的价值观理念去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以发展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四)弘扬传统音乐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辩证统一。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先要强化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同时维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将文人的语言视为文化价值的主流,这种方式压制了民间文化的发展,文人自身的审美趣味也会影响民间文化的风格,文人完全压制了民间艺人的创造才能,让文化多样性受到了压抑。保护传统文化必定要打碎这种不成文的规范,保持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的信心。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外显的语言,也是国人的一种“母语”。无论国人走到世界何方,都会怀着一种对国家文化艺术的特殊情感。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的世界,所以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世界音乐的多元化是民族文化共同决定的,只有不断吸收各种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音乐文化,才能让音乐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开拓音乐教育视野,这才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与理想。
(五)坚持“双为”民族音乐艺术发展方向,坚持精品民族音乐艺术挖掘传承,坚持培育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环境,坚持推动民族音乐艺术创新融合,创新融合必然催生艺术精品竞相涌现和艺术人才不断出现,民族音乐必将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邓薇.民间音乐传承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8(04)
[2]欧阳青梅.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意义[J].民族音乐,2009(01)
[3]王靖怡.刍议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大众文艺,2015(15)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 篇4
一、江苏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概况
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长江、淮河的下游,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和浓烈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风格。在这些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有生活器具,也有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装饰功能的器物和饰品,可以说,这些带给人极大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众所周知,工艺美术行业生产不同于一般性的工业生产,它既包括大量艰苦的艺术劳动艺术创作和技巧运用,又需要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适应市场。”[2](136)江苏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最初是老百姓为生活所需而创作的实用品,后来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了符合民众审美需求的品种繁多、工艺精湛、传承久远的且地域特色鲜明的产业,最终遍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衣食住行到四时方物,蔚为大观。例如宜兴的陶瓷、紫砂工艺摆件、南京的云锦、绒花、剪纸、空竹、绳结、南通的不同风格的扎染、彩印、蓝印花布、手工编织品、织毯、无锡的泥塑、陶塑玩具、扬州的漆器、金属工艺制品、苏州的玉作手工业、刺绣等。伴随江苏地方经济和文化的演变,一些工艺美术品原本作为日用品正逐渐丧失其实用价值,变成以审美、装饰功能为主的工艺品,因而被赋予了新的审美价值,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似一个博大精深的海洋,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赞美、热爱生活之情,也蕴涵着对未来希望的生活方式。
二、江苏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优势
民间工艺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历史文化发展演进中扮演着见证人的角色,无论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或者其他领域,都是无法替代的。根据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数据统计,目前省级以上中高级职称的工艺美术大师江苏共有89人,其中平均年龄45岁左右,他们一直从事工艺美术创作,正在进行师徒传授的有53人。江苏民间工艺美术匠人积年累月的利用长江流域丰富的天然资源,依靠传统精湛的民间技艺,设计生产出大量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产品。这些带有社会历史、民族传统和人类文化气息、蕴含着人们物质文明、精神生活的工艺美术产品,现在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它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珍藏。民间工艺美术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和人类需求、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在实践的生活中,必须把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与其内在的决定性因素——工艺美术与民间工业的发展盛衰密切相连,江苏的传统工艺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后迅速发展至今,名匠辈出,所遗留下来的产品不仅仍为人们所珍藏,且在当代文化审美语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江苏省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还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性,逐渐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又如在全国影响深远的苏州刺绣、桃花坞大街的木版年画、缂丝织造、御窑金砖制作,南京的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金珀锻制作、南通的蓝印花布印染、扬州的漆器髹饰、无锡惠山的泥塑、连云港的水晶等。其中苏州的刺绣、无锡惠山的泥塑、宜兴的紫砂陶艺、连云港的水晶等工艺产品已具备了产业化、产业集群的规模。近几年来,江苏政府对民间工艺美术产业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致力于多元化、精品化、一体化的系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服务。同时,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具有民间特色的手工艺品协会和生产园区的成立,便于得到政府资金、政策、信息资源的支持,有利于加强民间手工作坊村的统筹建设,扶持起着龙头作用的民企发展壮大、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通过多元化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库的建设,进行多元、整体的布局和开发,逐步推出了品种繁多、地域鲜明,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系列产品。例如被文化部命名为刺绣“民间艺术之乡”的镇湖高新区,有近万工艺秀工,其中聚集了300多家民间刺绣工艺产业的民营经营户,他们中200多人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成为一支以刺绣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力军,是“苏绣”产业基地的代表;以民间传统工艺著称的东渚镇,汇集了上万名制作红木器具、玉石雕刻、刺绣的民间艺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产体系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艺街”。在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地区,大大小小手工作坊式的产业模式,汇聚成了东渚特有的人文景观,形成“前店后坊”的独特风景,包含着浓郁的地方气息,又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生产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民间工艺品,使人身居其中乐而忘返。
三、江苏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化的发展障碍
“工艺美术的发展表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通过所获得的技能和智慧,以表达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历史。在漫长的工艺美术创作活动中,人类不仅提高了对各种材料的加工技术和把握能力,而且造就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意识。”[3](100)工艺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民间工艺制作在江苏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既是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民间工艺品因人们的物质和审美的需求而产生,多数是民间艺人直接创造的,随着人们风俗习尚、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方式要求不断开发、研制、创新更多民间工艺美术品,但是目前产品的市场创新观念模糊,此外,在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经济与文化失衡的现象屡次发生,部分生产民间工艺品的民营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有些企业因此急功近利,目标转向生产成本低、做工粗糙的低廉工艺美术品产品充斥旅游景点和地摊,导致大量传统民间工艺品的质量下降,仿制产品、劣质货大量蔓延市场,结果造成产业优势不断下滑。任何时候,市场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近年来,伴随着江苏旅游业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市场随之不断的壮大。但从宏观上看还是薄弱,市场竞争目标不明确,创新力不够,导致精益求精的民间工艺品和获得的经济收益不对称。相反质量一般、价格低廉的产品却到处泛滥,从某种意义上许多和旅游纪念品等同,失去了作为工艺品的升值空间及收藏价值,结果既限制了产业市场的开拓,也限制了这一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进程。“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由诸多自然、社会因素决定的,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经济和技术的一体化以及文化的全球化既给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机遇,也给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难题。许多有久远传承史的工艺美术种类遭遇市场淘汰而面临消亡。”[4](211)目前,江苏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老艺人寥寥无几,面对传统民间工艺产品市场的萎缩,再考虑传统工艺的创新,绝非易事。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原有的民间工艺美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缺乏其应有的市场,民间艺人必然就会减少。民间工艺美术没有了传承,也就面临着失传和灭绝的窘境,如南京制作秦淮传统手扎花灯的艺人已所剩无几,从事曲艺、杂耍娱乐活动民间艺人也日渐趋少。同时,今天的年轻人对于一些精湛的民间技艺不感兴趣,原有的手工生产模式也在遭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严重阻碍了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承。“民间工艺与民俗活动结合密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吃、穿、住、用、行、娱乐,样样离不开民间工艺。民间工艺在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祭祀供奉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5](15)目前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自身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江苏没有出台关于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和合理规划方面的文件,对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产品的研发没有系统的布局和规划,缺乏高效率的运作机制、生产园区及产业链接简单。产业链中的资金、人才、技术、融资环境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四、加快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改革开放后,许多原有的工艺美术国企单位进行了改制,涌现出大量的个体、私营的手工作坊,与此相适应,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出现了具有现代文化管理机制的民间工艺美术企业。目前,江苏一些民间工艺美术已纷纷走出乡镇,积极融入时代文化元素,政府对促进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技术和文化进行鼓励,不断提升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技艺和水平。在工艺美术生产园区和集聚地建立产业研发中心,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提高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劳动效率。如南京云锦的生产,南京云锦是江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明末文人吴村梅描写南京云锦“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南京云锦因绚丽多彩,美若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南京云锦的技艺虽然达到了中国古代织锦传统工艺的高峰,但是,由于还是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其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进程。”[6](161)因技术繁复、工序杂多,南京云锦的生产、销售正急剧萎缩,现在通过电脑设计云锦纹样及机器织造技术的智能化运用,缩短了制作的进程和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在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中具有个性化的工艺品才能成为艺术品、才具有流传、传承的价值,只有流芳百世的精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必须让民间工艺美术与市场有益结合,彰显出民俗的文化特质,找到与当地民俗文化发展创新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使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不同层次、不同档次的产品,其设计和制作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工艺美术品的创造和纯艺术不同,不能只从创造者的自我表现出发,而要考虑市场效果。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一件只能看而根本卖不掉的产品,不能算是成功的产品。”[7](8)近年来,江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产品中拓展出一些新工艺品类开始风靡国内外市场,如饱含传统元素的“中国结”、仿古器具、藤制的日用品等,均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同,它们借助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文化特质,融入了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收益,这种产业化的生产形式带来的市场效益说明了创新要与时俱进,不断提供给工艺大师们新的思维方法,不能忽略时代的要求。江苏的民间工艺大师们也意识到艺术生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民众审美趣味的改变,不再推崇富丽张扬的工艺品,而是追求质朴、自然的民间工艺品自身的形式美,一般不作过多的修饰。崇尚从大自然中提取色彩、线条、形体和律动,表现出心灵和自然的契合,追求自然质朴的随意性;在材料上以天然材料为主,大都是带有环保意识的自然物质,如纸张、石头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体现出材质自身的肌理、纹饰等,充分保持其自然形态特征,歌颂对生活的情钟,创造了沁人心扉的清新的艺术美。因此,时代审美的需求是第一的,明确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目标,提升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有效地拓展国内外市场是不可缺少的。如江苏地处长江流域,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和浓烈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旅游资源丰富。民间工艺美术可以与当地的旅游资源整合,鼓励一些民营企业和民间艺人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产品,打造鲜明、专业、个性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作坊对外示范开放,建立覆盖全省的富有民俗特色的品牌民间工艺美术品网络系统,促进带有江苏地域性的工艺美术产品产业化的进程。拓展江苏地域性传统手工工艺美术品的普及、促使民众更新观念都来关注、关心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进程,使江苏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家喻户晓,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市场和经济的基础。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放眼未来,使民间工艺产业化资源的发展、配置最大化。例如可以借助新媒介传播、宣传的优势,各种广播、电视、网络、杂志、报刊的强力推进,公共场所、地铁站、公交站、民间工艺美术馆及博物馆的宣传、展示,大型的商务、文体活动,不仅仅是民间工艺产品的展示,更多的是其背后赋予的地域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建设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江宁民间艺术交流中心、冶山镇民间艺术活动中心、南通民间艺术馆、南京民间工艺美术馆、玄武湖街道民间工艺创业园等,对宣传江苏民间地域文化,提升工艺美术产品的文化品位,塑造高端的特色品牌形象,拉动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以此提高普通百姓对民间传统艺术价值的认同,增强地域文化竞争力。
结论
“传统工艺美术以手工技艺见长,在大工业生产甚至高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面对大众消费环境下的消费者,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在形式、风格、趣味诸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因而创新成为其必然。”[8](70)江苏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研究,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课题,需要几辈人不断地孜孜耕耘。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首先要处理好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通过文化产业创新解决江苏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优化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强化民间工艺美术用品的设计创新,充分发挥好江苏优越的人才市场、丰富的社会资源及民间传统文化和地域资源等条件优势;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在充分继承、吸收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增强本省品牌意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江苏创业,使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徐思民.中国工艺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徐琛.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徐勤主编.新编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
4]邱春林.设计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5]张丽君.中华工艺概述[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6]王宝林.云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7]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编.工艺美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 篇5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而河南产业集群的发展,无论是在内部资源还是在外部环境,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和劣势,所以要充分利用河南省内的优势资源、减少劣势影响,带动全省经济更加稳健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 SWOT 组合分析 综合分析
产业集群,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产业群落。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与产业的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共同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发展产业集群,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之一。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 篇6
姓名:陈帅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功能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如同大家熟知的艺术:绘画,书法,剪纸艺术,皮影„„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这些是我们祖先千年里的得出的精髓,如同我们要铭记历史一样,看清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民间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同时又是物态的,客观现实存在的,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性,南无民间文化艺术对公民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也是综合的,而不像其他的精神和意识为主要的文化和艺术。在看待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和艺术功能时,就要既重视他的精神领域的功能,又要强调它的物质文化功能。因此,看待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和功能就不能单一注重他的精神领域,也不应拘泥于艺术作品的用途,而是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造物艺术,从文化的角度对她的功能展开分析。【1】 中国文化与艺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但价值方面也方向一致,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1)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下乡为乡村送文化的同时,在迅速的发展壮大。以前一直被用来养家糊口的传统文化,正在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最主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价值。中国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必将成为外来文化的虏役与附庸,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渊源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继之而起的新的文化所对接和承袭。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新和超越,否则新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回朔到我们民族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并立足于这个深厚的根基之上努力开掘其适应现代的当代意蕴!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这样才能主宰世界,正象歌德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放眼全球,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不至于让世人忘却!”
(2)艺术的价值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
艺术的定义之一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则是历代的中国画家,书法家,手工艺者,诗人,建筑师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他们对中国人、社会和环境的理解所呈现给我们的,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一幅文化长卷。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举个例子:比如绘画方面,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性”为其主要特征,强调描述,从中产生油画,素描„„绘画艺术。而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不论西方东方艺术流传千年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艺术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我们今天研究传统艺术,重视传统艺术,不光是获得创造新的艺术的能力,也不仅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辉煌,更不能从商业方面去理解其“文化产业价值”。它是一潭幽深澄澈的灵泉,可以浇灌我们的精神,使我们的生命更有风采,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它的人文价值,给我们的生存以力量。
(二)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一些文化传统正面临着失传与消亡。虽然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偏远地区的文化艺术也阻止不了新时代的冲击。众所周知,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了。希望各地的有关部门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地抢救和发展乡村民间文化。比如组织相关人员搜集记录民间艺术作品,建立民间艺人电子档案,利用摄影、摄像、录音、出版等现代手段尽可能整理保存民间艺术;努力营造民间文化的市场,积极扶植民间艺术的开掘和发展等等。唯有如此,我们才前不负古人,后不愧对来者。林宝晓先生对民间艺术的保存与传承曾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指导与措施。他指出,根据民间艺术的“属地主义”,即地域性特征,传统艺术研究中心与各地文化中心相结合,共同实施保护,建立地方性的民间传统技艺传习所,“广结善缘”,国家,社会,全民都来关心民间艺术,而不仅限于文教机构;积极培养新生力量,编辑出版民间艺术教材,促使民间艺术传习进入教育体系,朝向高等研究体系群的整合研究开发,如此等等,才能使民间艺术得以全健的生存并传习下去。【2】
总之,无论是国际社会对各国,各民族文化一擦海南的抢救和保护,还是大陆及台湾地区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实践,既为我们进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也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学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3】
(三)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
民间文艺极其丰富,二十年前,陇原大地上的人们都会为精致的窗花和剪纸而惊叹,但今天,你只能看到满墙的明星贴画。每年端午前后山间田埂漫来的花儿声、村头动听的二胡音乐已经悄然逝去,被电子产品所代替,这也引起无数人的反思。如何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让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促进陇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本次全国两会上关注的热点。作为我省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艺术是否魅力仍在?近日,记者走访我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时发现,文化部门虽然不遗余力地抢救,但因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保护和传承工作仍难如所愿,大量的民间艺术面临消亡和失传的危险。【4】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是泱泱大国,中国是发展中的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国是正在改革开放中急速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乡
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正在面临危机我们不得不承担起应该担承的责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此倡导、发起和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们坚定地认为,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有千万年历史传承,可以与经史子集、经典遗址遗迹相提并论的伟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中无形的、非物质的、口头的、民间的、活态的另一半。民间文化遗产面临消亡中最严峻的问题。
建立乡土文化博物馆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直接保护,注重旅游业经济与文化性共同兼顾以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性开发。修建以民俗、民间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或景点也是传承的一个好办法。位于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就是一座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取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之意境,并完全按照画中原始布局建造,集中展现了开封城由虹桥至上善门一段的风物景观。园中现可轮流展演100多个以宋代文化为主的活动项目。在这里,游客每天可以轮流欣赏到包公迎宾、大宋科举、皇帝祭祀大礼、民间绝活等节目表演,宋代杂耍、气功、鞠球、舞狮等文艺表演,织杼、年画、官瓷、汴绣等宋代技艺展示,还有糖人、剪纸、风筝、泥人等民间工艺表演穿插其间。景区内再现了1000多年前北宋时期开封城歌舞升平、繁华富庶的景象。让游客亲身体验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又如目前一些公园内增设了手工作坊、民俗表演,让人们在休闲之余感受民俗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在无形之中让其溶入现代生活,起到传承作用。【5】
结论
民俗民间艺术,就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造就了民族性格。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其中蕴含了民族独特的精神,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至于如何保护民俗民间艺术,取决于一个民族或国家对传统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认识的自觉程度。民俗文化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是承自上辈的文化,这种文化养成了民族的国民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但是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又有一定的脆弱性,它虽是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社会向前发展时,它极容易消失。所以应该倍加重视,自觉地加以扶持、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唐家路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2】林宝晓著《民间艺术传习保存计划》
【3】《保护民间文化艺术迫在眉睫》
【4】《路在何方?》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 篇7
2009年7月2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 这更加坚定了各地探索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信心。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竞赛中, 河南文化强省迫切需要开辟试验田、找准突破口、培养增长点, 为破解文化发展难题探索成功做法, 对此, 拥有得天独厚文化资源优势的河南直接提出了“文化特区”的概念。
一、文化改革试验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升级
2008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上徐光春首先提出了“文化发展试验区”的初步设想。2008年12月17日, 河南省又下发《关于设立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通知》, 正式确定开封市、登封市、禹州市、淮阳县、新县、浚县、宝丰县、镇平县8个文化资源独特、产业化发展条件较好的市县为河南省第一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国务院作出重要批示:河南以建立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做法, 富有创意。
以此为契机, 省内八个各具特色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并取得良好开局。八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确立, 是省委、省政府顺应潮流的重要决策, 是打造文化强省的绝佳支点, 也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升级的有力杠杆。
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有三大任务:一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进行试验探索, 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资源、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运行机制, 以及有利于促进文化资源整合的管理体制。二是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进行试验,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 形成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是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进行试验, 着重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和比较优势, 选择文化产业发展题材, 突出文化的现实成长性和发展潜力, 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体系。其中, 作为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三大任务之一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的确已成为各地区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区域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竞争的制高点。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大背景下, 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 并能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方面存在的问题
河南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出发点, 是把河南省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或比较优势, 转化为竞争优势。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拥有的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数量上均为全国第一。此外, 河南的考古学文化、中原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及红色文化博大精深, 山水景观、民间工艺及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都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河南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 且发展势头良好, 也拥有了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但是, 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并没有取得与其资源地位相匹配的价值。由于受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体制等因素的制约, 在建设文化河南, 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方面, 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河南省地处内陆, 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 思想观念上相对保守, 自主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薄弱, 尤其是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意识更为淡薄, 思维方式也相对比较落后、封闭,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些地方对建设文化强省思想认识不到位, 缺乏危机感, 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缺乏具体的实施意见和操作规程, 这些已成为阻碍河南进一步发展的“软肋”。
(二) 文化产业总量偏小, 结构不合理。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结晶, 发展前景广阔, 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超过航空航天业和农业, 占GDP总量的25%。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早在1993年就已经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 占GDP的18%。韩国的文化产业成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从国内看, 2008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80亿元, 同处中部的湖北省仅2008年三季度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就达到了337.5亿元, 而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则早在2007年已达到1921亿元。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2%。相比之下,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 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 文化产业总量和规模偏小。
(三) 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创新能力不足。
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利用而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产品品种少、品牌少、精品少, 知名度、开放度低等问题影响着文化强省的建设。《河南商报》刊登题为《河南部分名人古迹门前冷落》的文章指出, 河南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无人问津, 目前尚需合理开发利用, 而关键就在于要富有创新精神, 加大原创能力, 完备创新体系, 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式开发利用, 增加市场附加值, 使其成为当地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过程中的突破口。
(四) 文化人才相对匮乏。
人才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学者易中天等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轰动全国, 极具市场价值, 成为河南一张靓丽的名片。云台山实施精品战略, 邀请著名高校的60多位专家, 编制了高起点的详细计划和深度开发规划, 使云台山品牌短期内迅速叫响全国, 享誉世界。目前河南文化人才相对匮乏, 尤其缺少文化名家、大家、领军人才, 致使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成为影响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河南需要创意大师、文化大家, 需要既了解中原文化, 又了解国际国内文化发展趋势, 懂文化经营的国际复合型人才。
文化发展的差距, 使河南有了奋起直追的理由。正如河南八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评审专家之一的王衍教授所说, “与周边省份相比, 山西是做强做大晋商文化, 陕西提倡的是黄帝文化, 山东强调的是圣人文化, 而河南暂时没有提出一个核心的文化概念。” 这正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 却缺少独一无二的拳头产品;文化产业开发遍地开花, 但总量规模偏小, 市场机制不完善, 发展速度和效益都有待提高。这种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 如果不能提升到相应的产业层次和规模, 会严重制约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 甚至会诱发恶性竞争,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 迫切需要开辟文化发展的试验田、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破解文化发展难题探索成功的做法。在这种大背景下, 目前确定的八大文化试验区, 都从不同层面承担了相应领域探索者的功能, 对于未来河南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发展而言, 具有突破性的现实意义。开封, 以宋文化、黄河文化为核心, 以文化旅游、演艺餐饮、工艺美术、休闲娱乐等为载体, 将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运营相结合, 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文化旅游产业试验区;登封, 以少林功夫和禅文化为核心, 培育壮大功夫产业, 将少林文化与嵩山景区建设开发相结合, 构筑国际功夫产业和禅文化旅游试验区, 这也是8个试验区中唯一一个面向国际的试验区;禹州, 以钧瓷文化为主线, 将神重古镇保护开发和钧瓷产业发展相结合, 建设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淮阳, 以羲皇文化为核心, 将文化资源保护与龙湖水域开发相结合, 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华人祖文化旅游试验区;新县, 以红色文化为龙头, 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试验区;浚县, 以古庙会为龙头, 以工艺美术为载体, 将民间艺术挖掘和发展旅游工艺品产业相结合, 打造民俗文化试验区;宝丰, 以魔术演艺产业为支柱, 将演艺产业发展和演艺人才培养输出相结合, 打造全国知名的魔术演艺文化试验区;镇平, 突出玉文化品牌, 将玉产品加工销售基地建设和中国玉文化研究传播基地建设相结合, 打造全国玉文化产业试验区。
在河南确立的“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两大跨越”中, 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点燃了河南在文化改革领域创新运动的星星之火。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说, 河南的这一做法是对文化产业改革的重大突破。过去, 河南依赖农业、工业, 依靠丰富的矿业资源, 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它将带动城市规划、工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河南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
(一)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观念一变天地新。具体来说, 一要更新小农意识文化观念。小农意识文化观念的特点是目光短浅, 小富即安, 保守吝啬, 惧怕变革。二要更新计划经济文化观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文化的政治性因素被无限放大, 文化单位没有竞争观念, 没有经营意识, 没有成本分析, 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价值不能有效开掘, 所以文化资源闲置与浪费严重, 守着文化富矿过穷日子。三要更新把文化神圣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文化, 应该远离商业, 似乎文化一旦产业化就庸俗了, 就降低文化品位了。要把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就必须搞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搞文化产业不能被传统裹足, 思想观念解放至关重要。例如, “木兰从军”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 花木兰是河南豫剧的典型形象, 功夫熊猫是中国元素, 中国人没有把它们好好利用, 却被美国好莱坞拍成动画大片。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体制创新, 努力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让其尽快“脱胎换骨”。河南要着力推进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 破解转制安置和资金难题。另一方面, 要坚持正确的管理观, 政府文化部门要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 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同时, 要加快调整文化领域的所有制结构, 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 对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要敞开大门, 大胆吸收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 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二) 有效开发文化资源, 培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推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打造精品、培育品牌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如何有效开发河南文化资源,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充分发掘和优化整合具有地方比较优势特色的文化资源, 并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优化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方面, 重点是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产业带动能力的高新文化产业。河南省要继续做大做强核心层文化产业, 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 加大创意式文化产业开发力度。
(三) 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法律政策社会环境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的法律政策社会环境。加强对有关法律政策的研究和文化产业立法工作。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 其发展方向、潜力发掘和规模扩大等问题, 亟须完善的政策体系来保障。必须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运作规律有一个完整透彻的理解。同时, 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具有复杂性, 必须在跨学科跨领域方面做出突破。从整体立法情况看, 河南省文化产业立法工作已经启动, 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 由于起步较晚, 基础较弱, 立法相对滞后,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河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法制的应有功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已在我国达成共识。对河南而言, 文化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客观要求。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坚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原则, 其法制建设是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必然要求。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确立依法管理的制度, 从法律制度上明确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做到各种调控手段的有法可依。
(四) 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2010年5月,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绘制了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在文化人才上, 一方面, 河南省缺乏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 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家名家比较少, 文化领军人物更少;另一方面, 尤为缺乏优秀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懂市场、懂经济、会管理的“经营型”人才匮乏, 致使部分文化企业生存比较困难。文化具有特殊的“人才效应”和“名人效应”, 一个赵本山带活了整个东北“二人转”, 一个杨丽萍演活了《云南映象》, 一个常香玉唱响了河南豫剧品牌。建设文化强省, 人才是关键, 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因此, 我们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行政人才队伍, 二要建设一支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队伍, 三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发挥人才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文化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种种崇高价值的追求, 它必将引导一个大省的工业文明向更高的境界发展。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是河南推动实施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个节点, 也是河南文化产业、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河南力推八大文化改革试验区, 承载文化复兴大业[J].大河网, 2009-9-6.
[2]周玉杰.浅析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J].新西部, 2009, (12) .
[3]徐光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J].人民论坛, 2008, (10) .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 篇8
本文梳理了“十二五”时期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十三五”时期推动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河南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河南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十二五”时期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为优良的发展环境。文化创意产业隶属于文化领域,然而归根结底离不开知识与智慧的投注。河南文化创意产业虽起步较晚,但中原地区丰沛的文化资源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河南省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等一批重要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工商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2015年,河南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同比增长15.9%,年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3.7个百分点,高出第三产业增速5.4个百分点。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
二、“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创意产业整体实力较弱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按照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39.6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23.31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7%以上。与此同时, 河南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仍然偏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二)产业发展具体政策有待完善
随着“文化强省”建设的不断推进,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连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河南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动漫创意产业发展迅猛。河南省“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初步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新的战略支撑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高于全省GDP 的平均速度,主要发展指标和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尽管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明确,但具体的产业政策亟待出台。
(三)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文化产业的良好前景,使得各地市均出台政策积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但不少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并不具有产业集聚的实质作用,而是以往以销售低端文化产品为主的商业街区的“改头换面”。由于缺乏具有帶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文化品牌,不少文化园区建成后,不能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多集中在传媒出版、动漫游戏、艺术创作等行业,已经形成了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出版产业园、国家动漫基地等产业园区。产业内部的集聚作用初露端倪,但尚未打通行业间的关联性。
(四)高端创意人才匮乏
2010年8月,文化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这是文化系统的第一个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增加到280万,增长43%。河南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也是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企业苦苦寻觅高端创意人才而不得;另一方面,大量低端的从业人员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尽管省内不少院校也在进行创意教育,陆续培养了一些专业人才,但高端人才的匮乏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五)文化体制改革深层次问题亟待破解
2014年8月,河南省召开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通过了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但是客观地看,河南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根本性问题逐步凸显。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些重点任务,如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明确时间节点、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并通过加强督察,确保文化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三、“十三五”时期河南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组织领导
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协调推进机制,切实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协调党委和政府的各有关部门,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一步摆上重要位置,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指导和协调全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等进行认定,经认定后,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主管单位对其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摘牌。各有关市、县(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对集聚区和产业园区的管理,可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选择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各市(县)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借助郑州建设国际商都的平台,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加强产业发展的分析研究和跟踪监测,及时准确掌握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二)构建政策支撑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以及《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和《河南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现行的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执行力度,在资金投入、立项、用地、税收、融资、进出口、社会保障等政策方面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适时制定出台省级专门扶持政策,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集聚,解放和释放文化生产力。创造条件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服务业扶持专项经费、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等相关资金应对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及项目给予倾斜扶持。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大力支持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文化创意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三)注重产权保护
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落实办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社会中介服务,扶持知识产权评价机构发展,形成贯穿于创意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相关权利。文化创意企业申请专利的费用,可从所在县市区专利专项资金中给予支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等工作,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严厉打击各种侵犯创意产品知识产权的行为,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推动社会参与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和支持个人创新创业,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产业领域,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鼓励设立个人或合伙制的设计室(所)、创作室、咨询公司、策划公司等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支持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意大赛,开展年度文化创意风云人物评选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组织和中介机构、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快发展文化经纪、文物及艺术品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支持各类文化经纪人和经纪执业人员开展业务。
(五)建立人才队伍
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大力加强创意人才梯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支层次分明、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把握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一是培育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采取交流互换、合作办学等形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营销和管理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设立市场需求的专业,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采取有效举措,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二是创造良好引才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和创业团队,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与实施文化創意人才发现计划,支持文化创意人才的创业计划,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15JC16)的阶段性成果】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论文08-05
河南民间故事10-23
河南省民间投资问题09-25
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16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07-19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08-23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01-03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05-25
河南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区管理办法11-25
徐光春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