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皮影论文

2024-10-02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论文(通用13篇)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论文 篇1

布展说明

中国皮影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特有的剧种,是集多种文化形式为一身的综合民间艺术,也是最早利用光和影来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这次展览将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并体验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

通过展示环境,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摸拟表演到灯箱展示,再配有专题片影像介绍,将中国皮影艺术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本次展览设计预测展厅有四种形式,分别为12mX25m(300平米)、14mX14m(196平米)、6mX30m(180平米)、7mX7mX2(98平米)的方案布展,详细设计方案见手册内容。

观众步入展厅,入口两侧有 X展架(6个)昭示,入门以屏风(1组)的形式展示会标,突出了鲜明的主题,背面是展览前言;展厅中心是一个模拟表演戏台,全套布景及灯光,并配有供表演的皮影(3个),可供观众尝试表演,加强展览的参与性;中心区的前面是灯箱式展架(2组),内容是以连环画形式展现的四个皮影故事,意在表达皮影是活动的幕影,可表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感;另有两组灯箱(2组)在表演戏台的后侧,展示皮影园景建筑、动物、植物、家具,意在表现皮影舞台造型的丰富性。

在展厅一侧有实物展台,展示有表演用的影箱、乐器及制作皮影用具、材料、工具、灯光、图样、剧本等。

展厅的对面墙上有八板人物造型(8块)的皮影展示,在它的两侧各有一个近一米大小的精雕皮影,这一区域强化表现了皮影造型的精湛。

三角立体灯箱(6组)生动展示全国各地皮影艺术造型,强化展示气氛。两侧墙是展板(共31块)展示区:利用图文结合对皮影的缘起、历史发展、相关艺术影响、制作工艺等内容进行展示。展板文字简明,设计美观。

制造一个小影音播放区:循环播放皮影艺术DVD短片(英文版),使观众对皮影艺术有更深入地了解。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论文 篇2

皮影, 中国民间艺术中唯一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平面艺术。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灯影戏”“驴影戏”“土影戏”相传起源于西汉,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 宠妃李夫人过逝, 汉武帝悲痛欲绝, 而方士齐少翁为了安慰武帝想尽各种办法, 最后他把李夫人的画像精心剪刻出来, 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 便映出了李夫人的影子, 武帝在帐外远远望去, 李夫人摇曳生姿, 栩栩如生。从此之后, 宫中无论大小事件都有皮影戏来庆祝, 。皮影戏也由此诞生, 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到明末清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皮影艺人都子承父业代代相传, 所以出现许多皮影高手, 达到了历史的鼎盛。在民间各种各样的戏班子比比皆是, 各地方官贵人都争相去收集皮影工具, 私养皮影艺人, 并引以为荣。每逢过年过节、祈神拜佛、喜庆丰收、添丁祝寿等大好日子都少不了皮影戏。皮影戏不仅在中国非常流行, 从十三世纪元代开始, 它就随军远征, 相继传入了伊朗、阿拉伯日本、德国、意大利、俄国、马来群岛、泰国、缅甸等国家, 是我国流入世界走出国门最早的戏剧艺术。一直都受到外国人们的喜爱, 在国外专门有关于皮影的社团, 在大学里还有专门的皮影课程。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曾多次用皮影戏来招待外国友人, 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

皮影影人是皮影戏的主要道具, 大多数都是用各种家畜的皮刻镂而成如羊皮、驴皮、牛皮。在制作时皮子要经过泡湿, 阴凉, 刀刮等很多道程序, 才能着手雕刻。在雕刻时运用剪纸的手法, 先把样稿刻画在牛皮上, 然后用各种刀具去刻或者去凿。其色彩主要以红、黄、黑、绿为主, 色彩冷暖对比非常强烈, 所以在投影时的影像绚丽夺人。上色以后还需要烫平, 传统方法是将两块磨合无缝的砖烤热, 把皮影用湿布衬垫, 然后放到两块砖中间夹至半小时, 有的还刷上清漆, 这样就不容易掉色。最后一个工序就是装上操作环杆, 通常有三根装在胸部或双手上, 有的将影人的手、上下臂、上下身、两腿, 10个部位的关节点用线连缀起来, 再用一根皮条在脖领的地方安装皮影影人头和插口, 在脖领钱安上铁丝作为支撑主杆, 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栓一根铁丝为耍杆, 这就做成了一个皮影。

然而皮影戏的演出又非常有特色, 整个戏班子只有五六个人, 所有道具基本上就用一口木箱子全都能装下, 非常轻便, 随时随地都能演出。演出的主要责任在于班主, 一个人既要操作皮影人, 又要唱。演出开始后最忙的就是他了, 有的还是伴随着枪刀交涉的场景时还要手脚都一起用来陪那种激烈的场面, 其余的人都属于后台伴奏人物, 伴奏一般有四玄、二胡、板胡、唢呐、渔鼓、梆子。

皮影戏的剧目繁多, 常见的有《白蛇传》、《杨家将》、《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这些都是传统剧, 还有新发展出来的时装戏, 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 有《东郭先生》、《小二黑结婚》等等, 其唱腔也是纷繁复杂, 异彩纷呈, 它吸取了地方戏曲、民间小调、音乐体系等的精华, 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每个地域特色也不一样。

皮影人物和景物的造型创作, 是属于我国民间美术的范畴。其创作手法采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 并且把其进行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一般人物形象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人物的着装与神态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浪漫夸张。在颜色的设计上也是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采用透明性质的色料进行填涂, 在光照投影下, 色彩剔透而绚丽。造型动态是把人物双手、上身、下身、手臂、腿、头, 等十件联合在一起, 是非常富有卡通动画特性的机械性表演。皮影的造型也跟戏曲一样分生、旦、净、丑各种模式, 它源于舞台戏剧又超越了舞台戏剧。不仅仅只有人物的造型, 还有各种配景, 比如亭台轩榭, 花鸟鱼虫, 船桥楼阁, 兵马刀枪, 等等, 这些设计都是根据剧情场景所需创作的, 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并且大胆夸张,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影人的造型特点由于地域的不同, 创造也受到各自地方艺术的影响, 造型特点也不一样。西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 精细秀丽、身条纤瘦、手指修长, 脸型也显现为鼻梁直挺、额头高、嘴小红润、细眼细眉、头发胡须都是用真发粘上去的。而在我国北方各地区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给人一种粗犷、纯朴、率直的感觉, 但是其中又不缺乏优雅的美感。

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上接60页) 4结论

该除杂方法互补性强, 安装检修方便。应用实践表明:该除杂系统运行可靠, 操作调节方便, 除杂效率高, 洗精煤中木渣含量大幅度下降, 每10kt含杂率由原来的5.00kg/T降到了3.67kg/T以下。

该系统还具有不影响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除杂系统的投入使用, 提高了精煤的外在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期望, 巩固占领市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它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在后期, 政府由于历史的缘故, 所以下令禁演皮影戏, 后来又受了白莲教起义的牵连, 还加以“玄灯”罪名;到了抗战前后, 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环境危机、战争连连, 所以皮影行业再次凋零从此一蹶不振。再加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 皮影艺人就变得少之又少了;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传统文化有了复苏,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 又有了重新萌芽的迹象;到了当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影视音响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皮影戏的道路又变得崎岖不堪。然而现在唯一能解决皮影戏困境的出路就是努力改革创新, 综合运用现代技术, 开辟一条新道路。此时, 我们创造了皮影动画, 它有效的结合了皮影和动画, 制造出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短片《猪八戒吃西瓜》, 它吸取了皮影的造型特点, 巧妙的与动画技巧相结合, 并获得了成功。再后来, 又开创了《金色的海螺》, 《人参娃娃》, 《斗蟋蟀》, 《渔童》等多部美术影片, 它们展现了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在皮影戏的唱腔流派风格上, 发展了唐剧、陇剧、华剧、黄龙戏等多种戏种。在舞台表演上出现了“皮影步”, 很有民族气息。在造型上, 皮影为现代社会的设计包括标识、服装、包装等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是我们的财富, 做为中华儿女应该为拥有这么悠久的文化而感到骄傲, 应该学习利用, 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爱好, 制造出符合历史潮流的艺术品种, 而不是抛弃。

在全球化得背景下, 中国文化的建设, 需要调动本土的文化, 闭关锁国不可以, 盲目崇外也不行。中国怎样才能在世界的文化大舞台上有一席之位, 只有靠中国的传统文化,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特色, 所以我们应该运用现有的财富去创造更多的财富。现今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 或许这就给了中国一次机会, 我们要赢得主动, 所以皮影艺术的传承又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张建.新集第二选煤厂BATAC跳汰机技术改造[J].煤炭技术, 2005, 10.

[3]王崇君, 张其志.兴隆庄煤矿选煤厂BATAC跳汰机国产化改造[J].选煤技术, 2008, 4.

[4]董永胜.浅谈BATAC块煤跳汰机操作经验[J].煤炭技术, 2003, 12.

浅谈中国民间传统皮影艺术 篇3

【关键词】民间传统 皮影 艺术

1 皮影的起源

《汉书·外戚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因为汉武帝怀念亡妻李夫人,方士李少翁便在夜间设帏帐表演,请汉武帝在远处观看。这便是皮影艺术的原型。隋唐时期,皮影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至宋代皮影已逐渐发展成熟。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明清两代,随着民间艺人经验的积累、演技的提高,广泛的发展,各地逐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皮影。

皮影艺术发祥于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中国最有名的三大皮影分别为:陕西皮影、陇东皮影、山西皮影。

陕西,是中国皮影的发祥地,皮影出现较早,陕西皮影分为东、西、南三路,东、西、南三路皮影的形象和表演唱腔都不尽相同。陕西皮影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雕刻技法,制作严谨,造型独特,形象生动。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线条优美,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陇东,今为甘肃省庆阳市。陇东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是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陇东皮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观念,经过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剪纸和传统的戏曲艺术的特点,日渐形成了趋于完美的造型风格和艺术语言。陇东皮影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图案运用灵活大胆,着色对比强烈,富有强烈的地方民间装饰特色。

山西皮影有着悠久的历史,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山西皮影戏主要分布在晋中,晋南地区。山西皮影雕刻工艺缜密而且精细,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线条优美生动,气韵十足。制作皮影使用的颜料极为讲究,多为皮影艺人自己制作而成,色彩鲜艳耐腐蚀,不变色。

2 皮影的制作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材料的选择、加工,到具体操作,到最后做出完整的皮影形象,要经过了一套极为完整的制作程序,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皮影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本地区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作品形体小巧,形体造型方面大胆夸张,巧妙变形。人物造型基本按照我国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设色,以镂线分色,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而成,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多以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色彩绚丽谐调,简洁明快。每个经过一系列的制作程序所制作出来的皮影作品都充分反映了民间艺术家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丰富的创造力。

3 皮影造型艺术特点

皮影来源于生活,皮影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悟用皮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对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无论是各种不同阶层、性格的人物形象还是各种动物、鬼魅形象或夸张或精简,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皮影造型中有着以下几个普遍的特征。

构图与造型上的平面化是皮影艺术最显著的一大特征。皮影艺术受到中国剪纸艺术的影响。所有的造型采用统一的平面构图设计,没有前后的空间区别。只有上下位置的区分。皮影人物头像基本为侧面或半侧面的形象,身体基本为侧身。

皮影造型艺术化是皮影艺术的另一特征。夸张和变形成为皮影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皮影的造型多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用色简练,对比强烈,平涂着色。在皮影的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归纳,把形象特征用简单的线条和镂空技术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典型的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性格和阶层身份,用极其简练的手法刻画出了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并用其鲜明的色彩,强烈地反映了人们爱憎分明的情感。民间皮影造型的夸张就是去繁求简的过程,对物象最特殊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皮影造型戏曲化也是皮影艺术的特征之一。皮影艺术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不仅在表现形式上,由民间艺人一边操纵皮影人物,一边用当地曲调唱腔讲诉故事,在皮影影人的造型表现方面,大胆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脸谱以及服装造型,人物形象按照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创造,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但由于皮影艺术自身表现形式的特点,皮影人物在其形象塑造上又与传统戏曲人物形象有些区别,并不完全按照戏曲人物形象进行简单描绘,正因为这样,才使得皮影艺术形象更加的鲜明,也更具特色。

4 皮影的艺术价值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皮影融汇了雕塑、美术、剪纸、戏曲、民俗等多种艺术形态,深得中国文化虚实意韵之美。其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在艺术长廊里,皮影艺术是一个独特的品种,也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参考文献

[1]许艺乙.身边的艺术[M].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193.

[2]王琥.装饰与民间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7-23.

[3]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皮影戏》阅读题及答案 篇4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9.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 ——皮影制作—— ——广泛流传。(2分)

10.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二:一是 ,二是 。(4分)

11.阅读文中画线句,说说加点词“之一”不能删去的原因。(2分)

12.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结合上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3分)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200余本。

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

答案:

9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

10一是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二是增强文章趣味性。

11传到国外的中国传统艺术很多,去掉“之一”显得绝对,表达就不准确了。

皮影诗歌 篇5

如果我们相遇,你在暮色中张望,我会点亮灯光。

如果我们相遇,请向我走来。

如果这一世不行,那就下辈子。

湿热的风再度拂面

吹起了额前的碎发

带走了一载的时光

自然,也散了一朝一夕的情

旧年的九月一日

众人穿扮整齐

仍略显青涩的身影端坐在教室

一脸好奇的打量

打量着陌生亦或是熟悉的脸孔

兴奋胆怯,面颊微红

挤眉弄眼,笑脸白牙

天色昏暗,寒风习习

斑秃枝桠,萧索凄清

教室的窗透出白色暖光

几个黑影伏在案桌埋头苦干

笔尖摩擦的唰唰声充满偌大的教室

默默地,心照不宣

少顷,白昼的光芒终是掩了夜的黑

一些嬉笑声陆陆续续传入耳畔

随即很快展颜加入说笑阵营

慢慢的,教室被更多像去南极旅游的孩子填满

从空旷到熙攘

从寂静到喧闹

又是那个固定的时间段

不知谁提醒老班来的呼声

顿时沉寂下来

随即朗朗读书声震耳欲聋

插科打诨,窃窃私语

兀然后方响起一阵起哄逗笑

惹得众人惊奇观看

后引一齐哄笑一堂

当堂提问四处散出各人名讳

随后跟上‘ago’‘homework’

老师皱眉出声训斥

讪讪吐槽静心听讲

月月活动次次不同

拔河演讲合唱接力

赛前你推我攘

赛时奋勇拼搏

赛后互相勉励

名次靠前期待奖励

名次向后暗自落寞

怕辜负老师满心期待

叹练习自我不够努力

短发衬衣,阳光气质

春心悸动,女儿娇羞

一种青涩的懵懂

似吃了称之为‘喜欢’的棉花糖絮

那般香甜,那般软腻

经不住似水流年

逃不过此间少年

注定是渡不过去的劫

而这段朦胧的爱念

终是要彻底了结的似是一团杂乱的红线纠缠到一起

经过时间的手慢慢解开

弄枝枝头梨花漾

笑说蒹葭又苍苍

因为

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

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

四季渐变,时光如戏

我们如戏,戏为皮影

丝竹奏乐,光影斑驳

离合悲欢,自古难全

而我们能做的只有

且行且珍惜

且行且珍贵

青春非现于桃面朱唇之艳

灵活矫健之躯

而现于志士之气

遐想之境,激情之盛

生命之泉,涓涌不息

青春乃心境,而非年华

多少青丝染白雪

皮影戏作文 篇6

对,不能,那么他们躲在哪里呢?他们在幕后操作,操作的结果是,皮影在舞台上呈现出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动作和神情,并通过这些细致逼真的动作神情,以及皮影操作者的旁白等,向观众表现皮影人物的一个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既有趣又有主题,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观众“微笑,默叹,鼓掌,以为妙绝”。

考试作文毕竟和平时随笔不同,考试作文要求在限定的字数内表现一个主题,表达一种情感,而平时随笔则可长可短,比较随意些。平时随笔就像是在家自己弄弄小炒,而考试作文则像规定时间内给客人端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像模像样的菜肴,当然也像在规定的舞台和时间内给观众表演一段皮影。要求比较严谨,因此,需要我们同学好好去经营。

我们继续这个比喻,写作文的同学可以比作是皮影操作者,而你的作文就是那个皮影戏,那么改卷的老师呢?便是观众吧,作为操作者,你不可能从幕后跳出来说,观众们,我的皮影故事是这样的,情感是那样的,人物是如何如何伟大,或者如此如此有趣等等。

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幕后将皮影绳拉好,让皮影们舞动起来,表演起来,看到观众被你的人物感染进入角色,你仍旧不能在背后叫好,你只能不动声色地继续操作下去,或者事后没事偷着乐。契诃夫谈到写小说时说:“好坏都不要说出声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者在写作者尽量让自己处于“隐身”状态。如果改卷老师被你的故事所吸引,最后才走出来,作为宾客,他“意少舒,稍稍正坐”,来给你打分,那么你的作文就成功了。

目前,我们同学作文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呈现方式的问题,我以前以为是呈现的精彩不精彩的问题,后者只能日后慢慢在锻炼中去解决,目前当务之急便是解决呈现方式的问题。大部分同学似乎就怕阅卷的老师看不到你的写作意图,于是干脆站出来说,这个人物,怎么样怎么样,而不是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特定的场景以及故事去表现,因此,作文就变成了思想说教,或者是人物概述。

下面我们用两篇本次考试作文来对比。

难忘那微笑的目光

期中考复习的最后一天,明天便是奔赴考场的日子。我回望教室墙上的钟,下午第一节还没开始,还是下课时间,便将头埋在臂弯里,再眯一会儿觉。连续几日的晴天,让人困倦不已。旁边的男生们不知疲倦地打闹着,我实在难以入睡了,心里盘算着――下午英语课、语文课、科学课,吃饭……

正当百无聊赖时,上课铃陡然响起来,英语老师抱着一堆作业匆匆从隔壁班教室跑过来。耳畔响起英语老师温和却又严厉的声音:“这节课我们来订正作业,再不订正就没时间了,大家先把报纸拿出来……”她碎碎的声音不绝于耳,而我,中午没休息,倦意如潮水般席卷而来,眼皮都快粘上了。朦胧中环顾四周,也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坐直了身子,强打精神努力听着。我自恃作业做得不错,闲着无事就开始打量起英语老师来。皱巴巴的脸,皱着的眉头,皱着的鼻翼,不断涌出单词的薄嘴唇显得更薄了,反正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老婆婆。

此刻,她正起劲地讲解一道题,为了掩饰自己的`懒散,我装作极认真听题目的样子,并及时附和老师一声,完整地将英语语法回答出来。当时教室里悄无声息,只有我的声音在空气里回荡,突兀得让人有点尴尬。

我抬头望了老师一眼,却分明得看到她微微笑了。嘴角没有上扬,但目光却充满笑意,极轻,极浅,似乎在赞许我,夸奖我。蓦然间,那皱皱的脸在我眼里舒展开来,午后的阳光照射出细微的尘埃,在老师的周身浮动着,安静温和。老师那微笑的目光穿透了尘埃、穿越了距离,轻轻但有力地撞开了我的内心,带走我所有的困倦、杂乱的思绪,仿佛有魔力般。心中的愧疚和不安顷刻间被放大,放大……

老师其实可以不用来补上这复习课,但为了那没准的一两分,她花了45分钟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却……那目光,那微笑的目光令我清醒。

我回望教室墙上的钟,还有25分钟。我想,这25分钟我会很努力,很认真。至少我不能对不起那微笑的目光。

别用平常的眼光看我

有些人在生活中做了一次贼,那么他在我们眼中就永远是贼了,殊不知,他也已经改过自新了,所以请别用平常的眼光看。

在我们生活的班集体中,每天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或大或小,或好或坏,但是如果是好的事情的话,我们脑袋中肯定浮现的是班级中佼佼者的名字;反之,如果是坏的呢,那些平时在班级中纪律不好的,天天打架的人就是你首先想到了,为什么不同的人在你的思想里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呢?是因为他平时的一次高分还是因为他平时的一次违纪?可这些又能代表什么,在我看来,这些只不过是人的眼睛看到的事物的一瞬间而已,你可能错过了它好的一面,也可能错过了坏的一面,所以我们又怎么能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春天永远都是“温暖”、“轻盈”、“希望”的代名词,春雨永远是那么地“温柔,安静”,如果人们在春天看到了倾盆大雨、乌云满天的景象,还以为是夏天提前了,可是,时间的确是停留在春天,这下的,也的确是春雨啊。因为没人规定春雨必须要“润物细无声”,它也可以来的轰轰烈烈,走的潇潇洒洒,有些事物可能无形之中在慢慢地改变,所以,我们怎么能用平常的目光去看待呢?

我很讨厌听身边的人说,你不就是这样的吗?如果是好的一面,我们还可以不计较,但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往往都是贬义的,这就是一根导火线,接下来两个人就会争论一番,毕竟没有人是希望自己在别人的心中的印象是不好的。

我们不应该被假象迷惑,或者我们应该多发现事物其他的优点,不要用平常的目光看一切。

点评:从上面两篇作文来看,两位作者的思想深度以及对生活的观察,甚至文笔高低,在这两篇作文中我们是看不出有多大的差别,至少改卷老师不可能在短时内看出了,但是就是这样两篇作文,分数差别却极大,40总分的作文前者得了36分,而后者却只有区区26分。这就是呈现方式的差异在考试作文中给人的感觉所造成的迥异结果。

我们不可否认,前一篇作文无论从选材的精心,描写的细腻,主题的深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独到的地方。可以肯定,这位同学她的立意假如和后一个同学一样的话,她也同样会选择用一个生活场景,用一段细腻的描写去呈现生活中那些总是用一成不变的目光去看待人的不公正现象,同样可以获得高分。

桐柏皮影艺术摭谈 篇7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二、皮影的起源及分布

1. 皮影的起源

皮影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曾出土镂空刻花皮影。至西汉,皮影进入宫中,为太子、宫妃的游戏之物。到了唐代,皮影雕刻日益精致,敷色填彩,真正让皮影成为百戏中的正剧,不但流行于酒肆茶坊,而且登堂入室,甚至作为皇家庆典的点缀。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京师”指汴京开封。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原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描写过北宋时皮影演出的情况。元宵灯节,开封城内“华灯宝炬月色花光”,许多街口设置了“小影戏棚子”。皮影艺术是我国最早闯入世界的戏剧艺术,在埃及、土耳其、法国、德国等国和南亚一些地区相继出现的皮影,就是在南宋传播过去的。

皮影艺术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也称“卡通艺术的鼻祖”,千百年来在我国的广大地域普及和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传统造型艺术中最成熟、最完美、最生动、最有影响力的种类之一。它所形成的独立的造型体系在中国造型艺术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皮影的分布

皮影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众,所以流传甚广。传至明清时代,河北滦州皮影异军突起,进而形成了皮影艺术的东、西两大主体派系。滦州皮影的崛起,将我国皮影文化带到了历史的高峰。清末民初,皮影戏在全国遍地盛行。在近代社会动乱和新潮文娱的冲击之下,皮影艺术陷于困顿。在现代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我们又开始回味这些民族的瑰宝,各地的皮影艺术开始得到抢救性的挖掘,这其中就包括河南的桐柏皮影。

桐柏皮影以桐柏县为中心,艺人集中居住在县城以东的月河、吴城、毛集、固县、果园等乡镇。当地演出皮影时,历来用明火油灯(老鳖灯)照明,“皮人”很容易被熏黑,所以每隔八年就要刮一次,重新上油。清末至民国初年是桐柏皮影的鼎盛时期。

三、皮影的艺术风格

1. 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因此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皮影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既源于舞台戏剧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2. 桐柏皮影的造型艺术风格

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质朴、泼辣、简洁,体现了山民的淳朴、豪爽的性格。这里的艺人习惯于自己制作影人和道具。他们不仅是演唱的行家,而且是工艺美术的里手,善于合理地处理材质、功能、装饰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高度地统一在一起。

(1)桐柏皮影影人的平面造型

艺人们把不同的视向、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物象,以自己的理想为中心进行削繁增减,将变形移位、“乾坤倒置”等手法巧妙地运用到皮影艺术的各种美术造型之中。大多数采用正侧面的美术造型(即半侧面)。这一技法俗称“五分相”。我国古代的岩画常用侧面形来画奔跑的猎人与兽。战国时代的《水陆攻战鉴》中的人物形象全是侧面的。尤其是南阳汉画像石刻,更有很多侧身的形象。皮影艺人成年累月与影人的“影”打交道,靠“影”和观众交流思想感情,最懂得怎样突出形的基调———剪影,以获得强烈的形象效果。桐柏皮影艺人是能动地对待人造型这个平面的,在影人的侧面形象中,为了点明服饰,往往加入正面形的图案,而不加“透视”。比如蟒袍上有龙的图案,如果拘泥于侧面视角,就只能出现侧面形的半条龙,艺人们却在影人正侧面的身子上作了一个完整正视的整个龙形图案。古装中有不少斜大襟的服式,从侧面看,斜襟的感觉不明确,在桐柏皮影中也被作成正视的斜襟。一个影人是由许多小块按关节点连接组合的,“头”与“盔帽”基本上各是一整块。男角色下颌胡须可另做一小块缀上,叫“吊须”,演出时让它自由摆动。有些盔帽的帽尾也另做一块缀上。“头”的上、下方各有一个突出部,以连接盔帽与身子,盔帽接近下沿刻有两条水平透视线,装配时把“头”的上方突出部别在这两条透视线上。“身子”由十三个皮块连接,其中胸、腹、前腿、后腿各一块,两个上肢各四块,在胸块颈部另有一小块皮子,缝成一个槽,把装好盔帽的头插入槽中,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影人了。操纵影人的扦子共三根,全装在“身子”上,一根在颈部,另两根装在影人的手上。

制作皮影造型的材料因地而异。河北的“滦州影”以驴皮为材料,故有“驴皮影”之称。桐柏皮影是用当地的黄牛皮制作的,每件造型都要通过备料、画样、雕刻、彩绘、压平、上油、连接等工序。同一张牛皮的各部位有厚薄和透明度的差异,艺人们有“亮的做头、薄的做帽”的口诀,其余部分做影人的身子和道具。桐柏皮影的影人是装配式的,由“头”、“盔帽”、“身子”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平时这三部分在箱中有各自的摆放位置,演出前根据剧情按角色身份临时组装。

(2)桐柏皮影的造型艺术

桐柏皮影造型整体性强,基调明快,与南阳汉画石刻粗犷概括的艺术手法相通。艺术家们敢于大胆夸张,也敢于舍弃细节。影人的剪影略呈上窄下宽,上肢的这种倾向更明显,上端细,越到袖口越宽,成喇叭状。这样做,能使关节部位摩擦面缩小,动作的影响效果清晰。上窄下宽的形状还与中国传统的服式基调相结合,南阳汉画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这样处理的。桐柏皮影影人造型的外轮廓很简洁,而影人身上的刻工与画工都很精致,尤其是镂空比较多。在同一台戏上出现几个影人时,如果外轮廓线繁复琐碎,就难免出现零乱混杂的局面。桐柏的皮影艺人把影人的外轮廓归纳概括成平直或略圆的大线条,即使铠甲边缘的曲齿线,也是在平直线条上作规则的重复,不破坏大线条的总趋势,只有盔帽部分的轮廓有较复杂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是一种外简内繁、以简统繁的手法。

(3)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

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表现在上肢结构的设计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为三节:上臂、前臂、手,而桐柏皮影影人的上肢是四节,它把上臂又分为两节。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有这么长的上肢,影人的比例与结构却有利于增加动作的幅度,能做出一些真人无法做到的动作。这一夸张的造型和结构并不让人觉得别扭,反而增加了整个造型的幽默感,因为桐柏皮影的造型基调本来就不是自然主义的。艺人们在处理演出功能与生活真实之间的矛盾时,敢于大胆打破人体规律的局限,表现了民间艺术家的巧思与气魄。为桐柏皮影全场戏只有一个人掌“扦”,掌扦师傅可以两手各操纵一个影人,表演对话、动作及武打,边演边唱边念道白,一个人完成整台戏的唱念做打,这很接近过去北方街头布袋木偶戏“扁担戏”的演出方式。不同的是桐柏皮影增加了由四个人组成的乐队。桐柏皮影由于演出方式和影人结构的局限,它不能做出面部表情,只能依靠形体动作,主要是上肢来表演,这决定了它的动作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影人的动作程式是与观众约定成俗的,如“对打”“败阵”等。生活中的人在行走时同时晃动两条胳膊,而桐柏皮影在表演行走时,掌扦师傅只晃动一根扦,让影人的一条胳膊晃动,同时向前移动影人,另一手把定另外两根扦,这样表演,影人的动作有舞蹈的感觉。“对打”要“三回九转”,掌扦师傅两手各持一个影人,使影人面对面交手三次,即三个回合,每个回合影人要相互用兵器或拳头正面对打一下,接着背过身来,然后转个身来面对面打一次,这样就是正、反、正三转,三个回合共九转。“败阵”的表演程式时败了的那个影人把武器高举过头,背在身后转身退走,这种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落荒而逃”。桐柏皮影的动作是富有浪漫色彩的,了解这些表演程式,我们就能理解桐柏皮影造型为什么要把上肢分成四节,而且做得这么长了。

(4)柏皮影造型的刻工特点

桐柏皮影造型讲究刻工,镂刻的孔形是图案的骨干,衣襟的镶边和衣带上的孔形是一些细线条孔,有时这些孔平行并列,组织成带状图案。在这些带状图案划分出来的面积中作团花装饰,或作服式规定的龙、水波、锁子甲等图案。有些镂孔很密集,孔与孔间的彩画紧密结合,构成美妙的图案效果。镂孔都是短的或小的,这是为了保持皮块连接性,剪纸作品也要保持连接性,但皮影造型不像剪纸那样有窗纸等底纸作依托,因此它刻掉的面积不能太大,镂刻的线条也不能太长,否则影人就会翘曲变形。与豫西和陕西关中的皮影相比,桐柏皮影造型的刻孔面积占影人总面积的比例是小的。桐柏皮影的头部不以镂刻留线来勾画轮廓,一般刻孔较少,但它的大花脸一类影人头也镂刻了较多的孔形,相当于戏曲化妆中勾画的脸谱。影人身子由多块皮子组成,常有跨块的图案。桐柏皮影艺人非常注意图案的组织,与河南民间手工印染布的图案组织很接近。艺人们还吸取中原地区民间剪纸以少胜多的省略手法,尽量使用较简约的图案语言。

(5)桐柏皮影的瑰丽色彩

桐柏皮影的色彩瑰丽,赋彩使用的颜料“水色”与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所使用的一样,透明度与色纯度高。艺人们在使用时直接用色粉制成的十二个色分别涂绘,不再混合,色彩效果非常强烈。由于上桐油的作用,这些色彩是叠在牛皮统一的本色上的,在一些黑色块与镂孔的调节下,显得既艳丽又不火气。在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中,每个身子都有一个主色调,红袍子就是红袍子,绿袍子就是绿袍子,虽然艺人们很喜欢使用对比色,但每个身子上与主色调对比的色块面积受到恰当的控制,绝不喧宾夺主。影人脸上的红晕不用渐染过渡,而是醒目地点上一块红点子,这与河南民间泥木玩具的“开脸”手法是完全一致的。

(6)桐柏皮影造型的戏曲化

戏曲表演中各种手的动作程式,在桐柏皮影中被归纳为“文手”与“武手”两种,分别用于文武角色。“文手”食指及中指前伸,拇指与其余二指成环形,比起戏曲中的“兰花指”多指伸出,并错开角度来,要简单些,但其剪影效果更明确,更直接。可以看出桐柏皮影艺人在吸取戏曲艺术营养时,照顾了皮影艺术本身的特点。“武手”是紧握拳头的样子。手是固定在腕上的,演出时不能更换。文武双全的角色一只手是“文手”,另一只手是“武手”,很有些象征意味。与河南皮影的其它流派相比,桐柏皮影更重视手的造型,手的比例也较大。

四、结语

桐柏皮影, 以它粗犷的造型基调自成一派, 真可谓“一口唱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诠释了桐柏皮影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中国皮影艺术,绵延千余年而不衰,在不断的传承、改革、创新、发展中,经过无数代人的千锤百炼,而粲然生辉。联合国提出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无与伦比的皮影艺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形式中国气派,属于民族, 更属于世界。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文物出版社.

小蚂蚁袖珍人皮影艺术团 篇8

李铭和袖珍人郭天翔、陈婵离开了度假村,跟着刘老师、路海师傅一起搞起了皮影。2009年,这志同道合的5个人在大兴丽园c區租下一间地下室,准备搞皮影的对外演出。

白天,师傅教皮影的表演、制作。晚上几个人制作皮影影人儿、道具和屏幕。那时候他们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每天要等菜市场关门的时候,去买撮堆儿的剩菜和卖剩下的馒头、大饼充饥。夏天,地下室热得像蒸笼,冬天只有一个小太阳取暖器。

刚招收的新队员来到团里,各方面还不熟悉。李铭和老队员陈婵、郭天翔给予了新队员很多关爱:为他们洗衣、做饭,和他们唠家常;为他们讲皮影的发源、历史,各种表演基本功,生、旦、净、丑各种皮影人物表演时的步伐特点等。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队员的表演水平越来越高,团队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2009年,由李铭牵头申请了营业执照,成立了“北京小蚂蚁袖珍人皮影艺术团”,又招收了几名演员,现有团员13人。艺术团还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到老年公寓、偏远山区、智障学校慰问演出,并到英国、法国、瑞士、荷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还在国家文化创意博览会上,受到李长春、刘淇、郭金龙的接见。

皮影作文400字 篇9

一走进社区大门,只见那里人山人海。有的站着,有的坐在自己搬来的凳子上,有的手里还抱着孩子,但有一个动作是一致的——都笑呵呵地盯着屏幕,还不时地大声喝彩。我钻进人群,挤到前面一看,哇!来晚了,很多小朋友坐在第一排,都目不转睛,津津有味地看着皮影戏。

今天放映的皮影戏片名叫《斗鸡》,讲的是两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公鸡因争夺一条蜈蚣而激烈地打斗着,非要斗个你死我活。台下的观众们不时地发出喝彩声,好像是在为某只公鸡加油助威。

出于好奇,我来到了屏幕后面。看到了三个爷爷正提着皮影贴着屏幕一拉一抖,嘴里还说着、唱着,在灯光的照射下,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正在上演。边上还放在一堆皮影,有公鸡、蜈蚣,还有许多人物皮影,像牛郎、织女等。

看完皮影戏,我意犹未尽,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皮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20xx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雕刻3000余刀而成。看来,演出一场皮影戏很不容易啊!

皮影作文600字 篇10

这可是我第一次看皮影戏。趁着演出前的空档,妈妈给我普及了一下皮影戏的知识: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用兽皮或者纸板做的人物剪影来表演的民间戏剧。它兴起于唐朝,是一门传统艺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用线操纵这皮影人物,让它们也可以像人一样,走路,坐下,甚至是打斗。不过,声音却是艺人们在操纵皮影们时同期配声的,所以很考验艺人们的水平。听了这一番介绍,我便紧紧地盯着面前的白幕,期待着奇迹的诞生。

一阵锣鼓声响后,哪吒登场了。这个小小的皮影人儿,小小的身体,灵巧又可爱。他脖戴乾坤圈,身穿小战袍,脚踩风火轮,一副威风凛凛的模样。故事的情节挺简单:哪吒为人们打抱不平,棒杀了祸害人间的龙王三太子。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来找哪吒报仇,哪晓得哪吒虽然年纪小,本领却很大。两人在海边你来我往地打斗了一番,龙王一点便宜也没占到,还被逼着现了龙身。表演的最后,老龙王一边瘸着腿走路,一边叹息:“小娃娃!”

我倒很喜欢这个小娃娃。他从小勤奋练功,本领超群,而且在面对强敌时非常勇敢,从不退缩。我更喜欢皮影戏表演,简简单单的几个人物剪影,居然可以在艺人们的操纵下,又是跳又是打,活灵活现。妈妈还告诉我,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古代,皮影戏很受大家的欢迎。遇上有钱人家举办各类宴会活动,还会将皮影戏师傅请到家里来表演。现在科技发达,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皮影戏就慢慢地没落了。

皮影大师刘永周的艺术人生 篇11

刘永周,艺名文峰山人,男,汉族,生于1944年12月,现年62岁,云南省腾冲县固东镇顺利村刘家寨二组人,是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大师。从刘永周的曾祖父算起,刘氏一门从事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已有四代了,是名副其实的皮影世家。刘永周是伴着皮影音乐的优美旋律长大的,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使他在幼年便已深深地爱上了皮影戏。孩提时的他经常独自偷偷地自制纸人,自娱自乐,不能自拔。大约十四五岁时,他正式跟随父辈学习皮影制作与表演技艺,并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改革开放后,文艺百花园春回大地,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刘永周以刘家寨皮影第四代传人的身份,挑起了整个皮影队的重担。在搭档刘定三的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团结了刘尚润、刘定约、李会伦、刘永镜等艺人,搜集修整了失散的皮影老靠子,赶制新靠子,积极寻找、编写剧本,添置伴奏乐器。从此,高亢嘹亮的唱腔又飘出了夜空,沉寂了多年的皮影戏重新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在影视、录像、互联网及外来文艺的冲击下,刚获新生的皮影艺术被冲得七零八落,活动圈子越来越小,观众也越来越少,皮影艺人不得不纷纷改行,皮影靠子也束之高阁或散失。时至今日,只有刘永周和他的队友们还进行着真正意义上的皮影制作和表演,只有他们仍固守着这方净土,顽强地为这一古老艺术保留着最后的种子。

在皮影靠子的制作上,刘永周既重视继承先辈传统,又敢于大胆创新,使靠子的构图和着色更趋完美,图案雕镂更加考究,线条更加精细,整体样式更加华丽和严谨。经过多年的积累,由刘永周一手修复或制作的皮影靠子,头靠有800余个,身靠有200余个。表演时可按需要,将不同的头靠和身靠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靠子,组配出若干个新形象,以满足不同剧目的表演需要。加上帅帐、兵器、坐骑、庙宇、动物花草等几乎无所不有的背景环境靠子,使得皮影戏表演更加完美圆满。而这些靠子雕刻精美、形象逼真、构思匠心独具、造型夸张风趣,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收藏家的关注,请他制作皮影靠子的人络绎不绝。

刘永周除了改革皮影靠子之外,他自身还有极丰厚的历史学、社会学知识,这对于一个民间艺人来说尤为难能可贵。通过平时的用心学习和积累,他对诸多历史演义故事和话本小说故事异常熟悉,能够熟练地表演封神戏、列国戏、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说唐、说岳、薛家将、杨家将等连台本戏三四百出。而且表演的剧目题材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表演操作灵活自如,唱腔圆润优美,对白生动风趣,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刘永周和他的队友们表演足迹几乎遍及腾冲的大多数村寨,并多次到梁河、盈江、芒市、瑞丽、陇川、昆明等地演出,无论到哪里表演,也不管表演什么剧目,总会吸引不少的观众,中老年观众更是如痴如醉。他们的表演满足了大家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并且让不了解皮影戏的人们领略了皮影戏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浅谈荆门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篇12

荆门皮影戏核心区域分布在沙洋县官垱镇、曾集镇, 东宝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及京山县雁门口镇。以赵月龙、孙忠厚、杜礼清等为代表, 唱腔以歌腔、筒子腔 (渔鼓) 为主, 辐射邻近区域有:潜江、天门、宜昌、荆州、襄阳、随州、孝感等地。

荆门皮影戏的源头目前可考的史料《梦梁录》中说“原汴京初以素纸雕镞, 自后人巧工精, 以羊皮雕形, 用以色彩装饰”。这是关于皮影材料初为纸影, 后发展为羊皮雕影形的一段记载。据《书林藻鉴》一书辑录, 汉武帝因爱妃李氏早逝, 思念无比, 术士齐少病为安慰武帝, 以女装扮李妃模样藏于帏帐, 武帝隔幕望见李氏形象, 这个形象即影人, 也是“影戏”的最初雏形。这段记录虽然带些传奇色彩, 但有更多的历史佐证:皮影戏源于汉代, 形成于唐代, 鼎盛于宋代。据史学家研究, 皮影最初产生于陕西, 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民俗、戏曲、民歌结合, 形成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影人”所用的材料也发生了众多变化, 有“纸皮影”、“驴皮影”、皮猴影、牛皮影等。

从历史文化基因考察, 史学家称:“皮影产生于汉代, 它就自然地留有楚文化的烙印。”因为汉文化是楚文化的继续, 刘邦、项羽都是出自故楚地。项羽被围时听到的是“四面皆楚歌”;刘邦还乡唱的是《大风》歌, 说明皮影从产生之日就带有楚文化的风格, 荆门地处楚国的核心地带, 是孕育皮影戏的土壤。

从地理角度考察:陕西是汉水的源头, 荆门境内钟祥、沙洋地处汉水中下游, 都是码头古镇, 在皮影文化的流传中占有绝对优势。

荆门皮影的形成, 尚无法确考, 但据《荆门市志》所录“清末民国初年, 民间皮影艺人所演出的剧目已达230多个”。说明100多年前, 皮影戏已在荆门一带广为流行。

荆门皮影戏与天门、潜江等地的皮影戏同属于江汉平原皮影系列, 其艺术特色如下:

(一) 皮影道具

皮影道具旧时称“担”或“箱”, 每担皮影有130多个头像, 90多个影身和少数动物、器物的影形。身形高约75厘米, 部件数9-12个, 关节数6-9个。荆门皮影戏影人的上肢结构有文戏、武戏之分:文戏中的上肢服装是上端细, 越到袖口时越宽, 呈喇叭形;武生的上肢是上端粗, 表示披甲, 越到袖口处越细, 呈紧口状;男女性别除头形、头饰外, 还可以以脚大小区分, 小脚为女性。

荆门皮影中的器物有桌子、椅子、刀、枪、剑、戟、锤等;还有仙人驾的祥云;武戏中的坐骑则有战马、麒麟、龙、虎等。

荆门皮影服饰图案多以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二龙戏珠、凤串牡丹等;有梅、竹、兰、菊、卷草、团花等纹样;还有云雷纹、几何纹、涡纹、点纹, 带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

(二) 伴奏乐器

鼓、渔鼓、竹梆、锣、钹、马锣、勾锣是皮影戏伴奏的基本乐器。民国时期, 荆门皮影戏伴奏引入了丝弦乐器, 如京胡、二胡等。音乐更为抒情、细腻。

(三) 表演操作

荆门皮影戏艺人为了保证演出时不掉影头, 演出前一定要将影人按男左女右顺序搭在掌影师傅身边的绳子上, 以利于更换顺手、操作方便。皮影戏影人登场,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程式要求, 有男女之差、文武之别, 生角上场大摇大摆, 旦角上场小脚碎步, 文官上场平稳矫健, 武将上场先叉一字, 皇帝登场龙行虎步, 奸臣上台蹦三舞四。武将对打程式要求“三转九回旋”, 即手持兵器, 面对面交手二次, 转身换位交手一次。如此对打往返三轮, 即九个回合。“败阵”的表演程式是败者将兵器举过头, 背在身后转身逃走, 形象地表现了“落荒而逃”。手艺高超的操作艺人还能一手执掌多把影子, 表演多人对仗的场面。

(四) 说唱艺术

荆门皮影的击乐明快, 唱腔融合了本地的戏曲、民歌、小调, 具有浓郁的乡土味, 这是皮影戏深受欢迎得以广泛传播的前提。荆门皮影戏具有典型汉江平原皮影戏唱腔风格, 一类是歌腔皮影, 吸纳的是民歌的唱腔, 其歌腔皮影戏中的高腔, 是楚地民歌“鸡鸣歌”的原型, 像公鸡打鸣, 高亢激昂。另一类是筒子腔皮影, 即渔鼓腔, 来自于民间乞讨艺人。在实际演出中, 根据剧情和角色表现的需要, 歌腔与筒子腔会交替表现。歌腔的唱腔种类有男腔、女腔、丑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杂花腔等六种。唱词结构以七字、十字为准。渔鼓腔的唱腔曲牌种类有男平腔、女平腔、男悲腔、女悲腔、男哭灵腔、丑平腔、琵琶腔、快活腔、双勾廉腔、反双勾廉悲腔、双鱼尾腔、懒翻身腔、观音腔、单鱼尾腔、龙抬头腔、汉韵腔等十六种音调。渔鼓唱腔还吸收了荆山一带的附马调、花篮调、窄元调等腔调为己用, 使皮影戏的演唱表现得更加丰满。其词格韵有:先、消、板、修、歌、麻、洋、语、亲、乖、为、克、四、中、福十五种韵脚。

(五) 演唱剧目

荆门皮影戏演唱剧目繁多, 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演义、破案传奇、爱情故事为题材。清末, 历代艺人留下的皮影戏剧目多达2000多个, 至今荆门境内皮影戏班保留剧目仍有300多个, 诸如《杨门女将》、《草船借箭》、《西游记》《三国演义》、《薛刚反唐》等, 戏班可根据顾主需要或演独幕单篇, 或演连台剧本, 演出经常是通宵达旦。

荆门皮影戏的历史价值。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带着显著民俗色彩的综合性艺术, 在2000多年的发展流变中, 与各地民风、民俗、民乐融合, 派生出枝繁叶茂的文化形态。荆门皮影戏带着楚文化的胎记, 从兴起之地陕西又回到孕育她的楚地土壤, 是荆门楚风遗韵与皮影艺术血浓于水的活态体现。其历史纵深感十分深邃, 研究中国皮影的成长与成熟, 荆门是一个难得的典型, 凸现出荆门皮影戏的历史地位与价值的厚重。

荆门皮影戏的艺术价值。荆门皮影戏集合了雕镂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击乐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学等体现中国历史文明的众多艺术门类。她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特征的反映, 而是中华民族古老艺术在流变中不断繁衍创新, 形成多样特色的源与流的精彩蝶变。荆门皮影戏雕镂造型艺术的特色, 唱腔艺术的委婉贴切, 表演艺术的生动再现, 民间口头文学的博大精深, 对于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供了弥足的研究价值。

皮影作文300字 篇13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其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幕布、唱腔,以及演员手中操纵的道具,影人表演表现出来的。所用的皮影人和皮影场景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民间美术作品。

皮影戏在中国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朝,兴盛于隋唐,到公无十世纪宋朝,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十三世纪传入西方。皮影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

我还在理工大学幼儿园上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看了一场皮影戏,是《猪八戒吃西瓜》,那时老师还送给我一个皮影儿呢,现在还放在我的书架上。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又组织我们看一场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真的很好玩,不知道下回能不能看《三国演义》的皮影戏,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也喜欢皮影有三英战吕布呀、过五关斩六将呀、桃园结义呀、三顾茅庐呀等好看的戏……

上一篇:珍爱生命预防溺水活动方案下一篇:余光中《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