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艺术

2024-10-18

中国皮影艺术(共12篇)

中国皮影艺术 篇1

在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的“电影的先祖”即中国的皮影戏艺术, 可见中国的皮影艺术之魅力所在, 它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明珠。现在让我们走进皮影艺术的魔幻世界中, 探讨它的每一个脚印。

皮影, 中国民间艺术中唯一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平面艺术。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灯影戏”“驴影戏”“土影戏”相传起源于西汉,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 宠妃李夫人过逝, 汉武帝悲痛欲绝, 而方士齐少翁为了安慰武帝想尽各种办法, 最后他把李夫人的画像精心剪刻出来, 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 便映出了李夫人的影子, 武帝在帐外远远望去, 李夫人摇曳生姿, 栩栩如生。从此之后, 宫中无论大小事件都有皮影戏来庆祝, 。皮影戏也由此诞生, 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到明末清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皮影艺人都子承父业代代相传, 所以出现许多皮影高手, 达到了历史的鼎盛。在民间各种各样的戏班子比比皆是, 各地方官贵人都争相去收集皮影工具, 私养皮影艺人, 并引以为荣。每逢过年过节、祈神拜佛、喜庆丰收、添丁祝寿等大好日子都少不了皮影戏。皮影戏不仅在中国非常流行, 从十三世纪元代开始, 它就随军远征, 相继传入了伊朗、阿拉伯日本、德国、意大利、俄国、马来群岛、泰国、缅甸等国家, 是我国流入世界走出国门最早的戏剧艺术。一直都受到外国人们的喜爱, 在国外专门有关于皮影的社团, 在大学里还有专门的皮影课程。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曾多次用皮影戏来招待外国友人, 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

皮影影人是皮影戏的主要道具, 大多数都是用各种家畜的皮刻镂而成如羊皮、驴皮、牛皮。在制作时皮子要经过泡湿, 阴凉, 刀刮等很多道程序, 才能着手雕刻。在雕刻时运用剪纸的手法, 先把样稿刻画在牛皮上, 然后用各种刀具去刻或者去凿。其色彩主要以红、黄、黑、绿为主, 色彩冷暖对比非常强烈, 所以在投影时的影像绚丽夺人。上色以后还需要烫平, 传统方法是将两块磨合无缝的砖烤热, 把皮影用湿布衬垫, 然后放到两块砖中间夹至半小时, 有的还刷上清漆, 这样就不容易掉色。最后一个工序就是装上操作环杆, 通常有三根装在胸部或双手上, 有的将影人的手、上下臂、上下身、两腿, 10个部位的关节点用线连缀起来, 再用一根皮条在脖领的地方安装皮影影人头和插口, 在脖领钱安上铁丝作为支撑主杆, 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栓一根铁丝为耍杆, 这就做成了一个皮影。

然而皮影戏的演出又非常有特色, 整个戏班子只有五六个人, 所有道具基本上就用一口木箱子全都能装下, 非常轻便, 随时随地都能演出。演出的主要责任在于班主, 一个人既要操作皮影人, 又要唱。演出开始后最忙的就是他了, 有的还是伴随着枪刀交涉的场景时还要手脚都一起用来陪那种激烈的场面, 其余的人都属于后台伴奏人物, 伴奏一般有四玄、二胡、板胡、唢呐、渔鼓、梆子。

皮影戏的剧目繁多, 常见的有《白蛇传》、《杨家将》、《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这些都是传统剧, 还有新发展出来的时装戏, 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 有《东郭先生》、《小二黑结婚》等等, 其唱腔也是纷繁复杂, 异彩纷呈, 它吸取了地方戏曲、民间小调、音乐体系等的精华, 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每个地域特色也不一样。

皮影人物和景物的造型创作, 是属于我国民间美术的范畴。其创作手法采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 并且把其进行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一般人物形象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人物的着装与神态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浪漫夸张。在颜色的设计上也是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采用透明性质的色料进行填涂, 在光照投影下, 色彩剔透而绚丽。造型动态是把人物双手、上身、下身、手臂、腿、头, 等十件联合在一起, 是非常富有卡通动画特性的机械性表演。皮影的造型也跟戏曲一样分生、旦、净、丑各种模式, 它源于舞台戏剧又超越了舞台戏剧。不仅仅只有人物的造型, 还有各种配景, 比如亭台轩榭, 花鸟鱼虫, 船桥楼阁, 兵马刀枪, 等等, 这些设计都是根据剧情场景所需创作的, 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并且大胆夸张,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影人的造型特点由于地域的不同, 创造也受到各自地方艺术的影响, 造型特点也不一样。西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 精细秀丽、身条纤瘦、手指修长, 脸型也显现为鼻梁直挺、额头高、嘴小红润、细眼细眉、头发胡须都是用真发粘上去的。而在我国北方各地区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给人一种粗犷、纯朴、率直的感觉, 但是其中又不缺乏优雅的美感。

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上接60页) 4结论

该除杂方法互补性强, 安装检修方便。应用实践表明:该除杂系统运行可靠, 操作调节方便, 除杂效率高, 洗精煤中木渣含量大幅度下降, 每10kt含杂率由原来的5.00kg/T降到了3.67kg/T以下。

该系统还具有不影响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除杂系统的投入使用, 提高了精煤的外在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期望, 巩固占领市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它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在后期, 政府由于历史的缘故, 所以下令禁演皮影戏, 后来又受了白莲教起义的牵连, 还加以“玄灯”罪名;到了抗战前后, 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环境危机、战争连连, 所以皮影行业再次凋零从此一蹶不振。再加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 皮影艺人就变得少之又少了;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传统文化有了复苏,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 又有了重新萌芽的迹象;到了当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影视音响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皮影戏的道路又变得崎岖不堪。然而现在唯一能解决皮影戏困境的出路就是努力改革创新, 综合运用现代技术, 开辟一条新道路。此时, 我们创造了皮影动画, 它有效的结合了皮影和动画, 制造出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短片《猪八戒吃西瓜》, 它吸取了皮影的造型特点, 巧妙的与动画技巧相结合, 并获得了成功。再后来, 又开创了《金色的海螺》, 《人参娃娃》, 《斗蟋蟀》, 《渔童》等多部美术影片, 它们展现了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在皮影戏的唱腔流派风格上, 发展了唐剧、陇剧、华剧、黄龙戏等多种戏种。在舞台表演上出现了“皮影步”, 很有民族气息。在造型上, 皮影为现代社会的设计包括标识、服装、包装等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是我们的财富, 做为中华儿女应该为拥有这么悠久的文化而感到骄傲, 应该学习利用, 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爱好, 制造出符合历史潮流的艺术品种, 而不是抛弃。

在全球化得背景下, 中国文化的建设, 需要调动本土的文化, 闭关锁国不可以, 盲目崇外也不行。中国怎样才能在世界的文化大舞台上有一席之位, 只有靠中国的传统文化,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特色, 所以我们应该运用现有的财富去创造更多的财富。现今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 或许这就给了中国一次机会, 我们要赢得主动, 所以皮影艺术的传承又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张建.新集第二选煤厂BATAC跳汰机技术改造[J].煤炭技术, 2005, 10.

[3]王崇君, 张其志.兴隆庄煤矿选煤厂BATAC跳汰机国产化改造[J].选煤技术, 2008, 4.

[4]董永胜.浅谈BATAC块煤跳汰机操作经验[J].煤炭技术, 2003, 12.

[5]彭可成, 秦丹.BATAC末煤跳汰机的技术改造[J].煤炭技术, 2004, 10.

中国皮影艺术 篇2

我的家乡——孝义,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被称为“孝义三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皮影、木偶、碗碗腔。今天,我们将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关于孝义皮影的知识。

最初的皮影是由孔子的得意门生卜夏子因“影乐”而制作。最初,制作皮影的原料——牛皮只能从各自家养的牛身上扒下,把手剃掉,用推杆把光秃秃的牛皮压平,就可以开始制作皮影了。但是,现在科技进步了。完美无瑕的牛皮可以用机器制造出来了。

制作皮影的步骤:

一、 制定样子

古人一般家里都很穷,为了节省材料,经常先确定好皮影的形状,再制作皮影。

二、 刻形状

用刻刀把皮影的轮廓、面貌在牛皮上刻出来。牛皮动,手不动。工具是刻刀,有十多种之多。

三、 染色

用颜料染在刻好的牛皮上适合的地方。

四、 固定。

把皮影的身体、头、四肢、手、脚通过上面的小洞相互连接在一起,再将木棍插到小洞中,这样一来,皮影就制作完毕了。

我们267班的皮影实践小组去了孝义市博物馆胡师傅那里了解和参观了皮影的制作过程,又去天福广场皮影艺术研究会观看了皮影戏和了解皮影的操作方法。进入会场之后,我们各自做到自己挑选的椅子上。和蔼可亲的候会长便亲自给我们讲解演皮影戏的需求,将麻油灯发出的光照在麻纸上,使麻纸发亮,就可以演戏了。引人注目的.皮影戏开始了,今天表演的节目是《西游记大变化》。我们全神贯注的观看着,果然是“大变化”呀!孙悟空和白骨精争斗不止,变化多端。台上的师父在认真地操作,正因这熟练的手艺,皮影戏才会变得如此栩栩如生。台下的观众,有的会心一笑,有的爽朗地大笑……皮影戏表演结束了,师傅们允许我们到后台自己操作皮影,能亲自操纵木偶,别提有多过瘾了!皮影参观结束了,我们意犹未尽地离开了皮影研究会。

刘年华:江汉皮影艺术的传承之路 篇3

见到刘年华时已经快到下午四点,团队一行六人正在酒店里休息,连夜的驱车赶场让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疲惫,女儿杨春霞招呼我们在隔壁房间坐下。虽然年过六旬,刘年华整个人的精神却非常好,显然对晚上的表演充满了期待,我们开始聊天,他突然记起什么来,又给一旁的女儿确认了一遍晚上的演出事宜。

没有祖传 只有拜师

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皮影戏雕镂艺术,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影大见长。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民歌。2006年6月,由潜江市申报的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家传六代,师承四代,11岁学艺,13岁登台,从艺半个多世纪,皮影戏早已成为刘年华生活的一部分。皮影戏没有祖传,只有拜师,在清朝咸丰年间业内开始有了不成文的规矩,无论上一辈的技艺有多么精湛,都得系统拜师才算是正式传承的弟子。“一定要拜师,不拜师就不行”他说。一直到现在,即使女儿从小跟着自己摸爬滚打,有些技艺甚至娴熟到超越了自己,也一定要经过拜师这个过程才能正式成为传承弟子。代代相传的只有技艺,而拜师传承的则是责任和文化。

说到责任,刘年华回忆起祖父临终前对他说,作为刘家的长孙,你怎么样都得把戏唱下去。改革开放前,民间的文艺活动并不多,皮影戏很大程度上填满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时光,而唱皮影戏的人,也受到乡亲们的追捧。看戏的人多,演皮影戏的人也多,皮影戏在那时得到了巨大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文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发展变迁,现代戏开始取代古装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那时,还是孩子的刘年华对现代戏的操作、设计和改革充满了兴趣,和父辈们一起参与其中,并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三年过后,到第四年,雕刻等基础技艺已经纯熟之后,刘年华才开始正式学习唱戏。《封神演义》、《岳飞传》和《隋唐演义》等,都是经常演出的经典曲目。通过自身改革成功挺过现代戏改革的风潮之后,,刘年华一行人重新走上“送戏下乡”的道路,皮影戏艺术开启了新的旅程。如今,虽然江汉平原皮影戏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真正愿意学习传承的人也寥寥无几。

最艰难的时候没有想过放弃

直到1978年,经过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大洗礼之后,皮影艺术才慢慢复苏。刘年华找到十年前一起唱戏的老人,重新组起班子,通过三年多的发展,江汉平原上才重新响起了那曾经的曲调。这一次,却并没有以往那么轻松和顺利。

说起最困难的时候,刘年华从来没想过放弃,唯一想的就是坚持。1984年女儿杨春霞出生,新生命的降临让原本就一无所有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一时间甚至隔天的温饱都难以维系,只能依靠亲戚接济勉强度日。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刘年华就去做各种小工维持生计,皮影戏是一直没有放弃的手艺,有时也会瞒着家人买来牛皮,自己偷偷地雕刻皮影。日渐艰难难免会被劝说改行,他笑着说,改行干什么呢,我不会干别的,只会演皮影。每年春夏秋初,刘年华都会骑着自行车四处联系演出,四五个人组成的团队,自备所有道具,到乡下演一场,往往能挣来十几二十块钱,几人平分,每人分到几块钱。其他时间,则是妻子做小生意补贴家用。也被人笑过不务正业,唱戏能挣多少戏,玩这个就是懒惰,甚至到后来亲戚朋友们也不愿再借钱给他,怕他还不起。刘年华现在说起来这些时候都是面带笑容,有种熬过来了之后满心宽慰的感觉,但谁也无法感同身受彼时的难熬,就这么磕磕碰碰十几年,一直到女儿长大结婚,皮影戏还在唱,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

皮影是我们家的遗传

“她在读书的时候,就把我的小说全部翻看了一遍,小孩子记性好,说什么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在我雕刻皮影的时候,她就在旁边给我出主意。那时候偷偷买的牛皮,她也拿来雕刻,反而我担心的不得了,一边怕她把牛皮浪费了,一边又怕她把雕刻的刀具磕坏了”,说起女儿杨春霞,刘年华的语气里满满的都是骄傲。

雕刻皮影的刀具是三辈祖传的,一套共有四十多把。在皮影技艺本身就越来越少的今天,雕刻用的刀具恐怕也没有多少留存,会打制的人更加无迹可寻,刘年华看得宝贝。女儿也没有让父亲失望,雕刻技艺学的精良,是地道的皮影艺术传承人。小孙子更是充满天分,小小年纪已经能指出雕刻中细微的偏差。

刘年华说自己最高兴就是自己的皮影艺术后继有人,女儿杨春霞会雕刻,对皮影很精通,孙子小小年纪就显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卓越的天分。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给女儿找到一位顶尖的有高超雕刻技法的师傅让女儿正式拜师,和江汉平原皮影艺术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他始终恪守传统,坚持皮影不能祖传,只能拜师。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死板又固执,但唯有这样的坚持,才让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完整地保存至今。

皮影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如今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效,湖北省内的一些小学里已经开设了皮影见习所,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和了解皮影戏。就像绿地饕界和楚新传媒联合举办的这次活动一样,皮影艺术也正在通过正式表演的形式和越来越多的人见面。江汉平原皮影戏除了传承了传统皮影戏直接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之外,在刘年华和杨春霞的多年改革创新之下,也创造出了新的形式,例如新的儿童皮影戏《拔萝卜》和《捉蝴蝶》等,注重和年轻人、小朋友的互动,加入了很多轻松有趣的元素,既吸引了更多的后辈们产生兴趣并参与进来,也为整个皮影戏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

民间艺术——皮影艺术浅析 篇4

关键词:皮影艺术,发展,造型特点

中国的皮影艺术, 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于与戏曲艺术巧妙结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面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代以来,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 包括皮影在内的传统民间艺术受到极大的影响。在民国后期, 影戏明显呈衰颓之势。如何使皮影艺术得到保存和发展, 让皮影艺术在现在社会里精彩的存在——把皮影艺术的精髓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使其得到发展和流传。

一、皮影艺术概述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 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 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 故称之为皮影戏。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演出时由5人组成, 表演者包括主唱的“前声”, 兼打大鼓弹月琴;负责敲锣、打碗碗、打梆子的“坐槽”;负责操纵皮影的“签手”;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的“下档”以及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的“上档”。演出设备比较轻便、唱腔丰富多变、表演精彩激烈。一班5人一组, 推车一推, 背篓一背就可以外出演出。

从地域上说, 根据史记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状况, 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我过的陕西 (华县皮影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 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 而成熟于秦豫, 繁盛于河北。从时间上说, 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先生考据, 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的五代时期 (公元七世纪——八世纪) 。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复发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在寺院中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 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到宋代时与当时流行的说唱艺术结合, 称为当时兴盛的市井文艺中的一种。到元代统治者把皮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的娱乐, 成吉思汗大军远征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 中国皮影戏爷被传入波斯等阿拉伯国家, 后有传入土耳其。明代皮影戏在都市和市井继续流行, 到清代末期, 20世纪初期, 皮影戏在我国广大地区传播开来, 并形成不同的地域风格。

解放后, 全国保留下来的皮影艺人, 在国家的支持下曾得到发展, 但到来文化大革命时期, “破四旧”时使得噩运再次降临到皮影艺术的世界, 对皮影艺术的打击至极。在此期间, 大量的藏于民间的皮影玉树珍品被焚烧, 甚至使皮影艺术流传断代。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 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2011年, 申请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在现代新的娱乐形式的冲击下, 皮影戏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要走出这一现象扭转困境, 唯一的出路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大胆改革创新, 使其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才可以使其走出低谷, 重现往日风采, 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享受艺术。现在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 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二、皮影艺术的特征分析

皮影造型质朴单纯, 富于装饰性, 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 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 有势有韵, 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 又适当留实, 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 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 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 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 而且整体配合也美, 既充实又生动, 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在中国, 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 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 艺术手段, 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皮影造型独特, 它巧用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生动形象, 夸张幽默的人物造型。

1、造型平面化

皮影的制作方式和表演方式已经决定了其在造型平面化的特征, 对于人物的设计, 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者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而没有正面。如桌椅板凳等物, 为追求立体感, 而显示三大面的俯视处理。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 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 是利用影子的转动来进行, 平面化的影子使得在制作时不需要做立体的造型。

2、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人物的造型设计, 通过线条的镂空发进行镂空雕刻, 将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都表现的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鬼怪之类的造型, 民间艺人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 是其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神奇多变。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 采取拟人的手法, 制作为兽面人身。

3、造型卡通化

皮影艺术被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电影艺术”, 是现代卡通艺术的“鼻祖”。皮影艺术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上臂、两脚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 经人幕后操作就能够做动态的表演。人体的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 这样有利于表演效果。与现代人们观看的卡通人物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4、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的造型, 是根据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形象设计而成的。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 都是通过人物造型的脸谱和行头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皮影人物的嘴巴有开合之别。生旦皮影人物均为抿口形象, 凸额尖鼻下朱唇一点, 若有若无, 颇为生动靓丽。皮影戏人物做戏时小口似动非动, 以实为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微妙的说唱联想。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 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 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 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 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皮影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珍宝, 它在造型的设计上面有着独到的艺术魅力, 更有着无限的艺术潜力。

参考文献

[1]沈眠.中国传统皮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35-41.[1]沈眠.中国传统皮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35-41.

[2]卢强, 杜静.清代民间皮影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初探[J].今日南国, 2008:136-137.[2]卢强, 杜静.清代民间皮影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初探[J].今日南国, 2008:136-137.

中国皮影艺术 篇5

“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 这句话说的就是皮影戏,它在唐山的地界上已经热热闹闹地唱了400多年了。

那么皮影戏是怎样起源的呢?传说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亡故,一方士为解皇帝思念爱妃李夫人亡故之情,取海底神石,刻成李夫人模样,置于轻纱缦中,灯光下宛如李夫人重现。皮影由此而源,至宋、金、元时期呈现出极其繁盛的趋势,并由南至北,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地方艺术风格。饱汲滦河水滋养的唐山皮影就是其中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唐山老呔儿的精气神儿。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影人是五分侧面形象,道具是五分平面图案,人和影物不能重叠。乍一看,皮影与杂耍无异,不过是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划。可你不要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唱起整本的大戏来三天三夜都不含糊,什么《西游记》《杨家将》《五锋会》《三国演义》等,啥热闹唱啥。

光会表演的影人儿是哑巴,还需要专门演员配唱。唐山皮影的发声方法很奇特。演唱时,演员用手指掐着喉头发音,经过挤压后的声音,具有一种特异色彩,恰好与影人的形象和动作浑然一体,形成唐山皮影戏的特殊风格。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名嗓不断涌现,几十年来,他们不仅发展了皮影艺术,更把唐皮影传播到全国各地方及至海外,所到之处,盛况非凡,以致欧美、日本等国的人们将唐山皮影作为了中国皮影的代名词。外来朋友们,最好去看看皮影,从这种承载了几十代唐山人喜怒衰乐的戏曲形式中,感受那挥之不去的对生活美的追求。

中华艺术宫推出馆藏皮影展等 篇6

日前,中华艺术宫推出馆藏皮影展,从3300多件馆藏皮影中精选出多件秦晋皮影、北方皮影及河南等地艺术精品,让人们领略皮影艺术技艺之精湛、地方色彩之浓郁。据悉,此次展览除了有西楚霸王、虞姬、孙悟空、猪八戒等活灵活现的皮影形象外,还一并呈现人物周遭的摆设与所处的场景,比如八仙桌、太师椅、龙柱、楼阁等。

民间收藏精品金陵闹春节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江苏省民办博物馆协会承办的“中华民博收藏精品”展览日前在南京开展。据悉,为期两个月的展览,从南京、江阴、徐州、南通四地的民营博物馆所藏10万件“宝贝”中遴选而出,既有圣旨展,又有珍品玉器展,还有“新曼生十八式紫砂茶具”及南通蓝印花布展,展品共计297件。

董其昌书画特展亮相台北故宫

“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日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幕。据悉,此次首度以董其昌书画艺术为题的大型特展,精选并展出董其昌代表性的书画作品及其重要鉴藏品共约63组(件)作品,分成董其昌“书画创作”与“书画收藏”两大单元。在分两个档期的展览中,将有董其昌收藏的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不少重量级限展珍品书画亮相。

非遗研修培训5年惠及10万人

文化部日前在江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总结会,正式启动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未来5年内将完成10万人次的非遗传承研修培训,旨在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苦寨坑瓷窑发掘补考古空白

经专家初步认定,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瓷窑址的发掘,日前传来好消息:有实物资料填补了陶瓷考古史空白,为中国古代原始陶瓷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据专家介绍,苦寨坑原始瓷窑址自2015年11月下旬至2016年1月中旬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已发现9座窑炉遗迹。此窑址属商晚期、西周早期时代。

“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被证实

甘肃陇东皮影艺术 篇7

一.皮影的由来

关于皮影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 据说两千多年前, 汉武帝爱妃夫人染疾故去, 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 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 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 影子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 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 涂上色彩, 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 张灯烛, 恭请皇帝坐帐中观看, 汉武帝看罢龙颜大悦, 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 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起源;另一种说法是, 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末年, “楚”“汉”两军相争, “汉”的首领刘邦被“楚”的军队围困在城里, 无计脱身。他手下的谋士张良出主意, 用皮革制成成千上万的人形将士, 立于城头, 迷惑敌人, “楚”的首领项羽没能识破, 以为城中兵多将广, 无可奈何只好退后而去, 后人便受这个故事的启发创造了皮影戏。

二.陇东皮影的艺术特色

皮影戏是观众通过白色布幕, 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 通常都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 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 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的创作擅用夸张变形, 人物头大身子小, 身体上窄下宽, 手臂过膝。面部形象除有个别丑角、鬼怪之类为四分之三的半侧面, 一般都是正侧。脸谱的设计规律与陕西关中秦腔脸谱基本相同, 黑忠、白奸、红烈、花勇、空 (即阳刻) 正。其他影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及各种动物、花卉等道具, 结构被压缩, 而且稍有透视感, 都比影人低。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 这种牛皮厚薄适中, 质坚而柔韧, 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的时即可制作。先将稿轻画在牛皮上, 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 颜色一般不调和, 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 这是其中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 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皮影戏注重的还是表演效果, 因为皮影人物各部位可以活动, 再加上高亢、抑扬的唱腔, 使得它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及民间乡土气息。陇东皮影戏剧剧目繁多, 人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 情节引人入胜。

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时就已经十分流行, 皮影造型俊俏大方, 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 着色对比强烈, 活泼明快, 影人肢体部分十分灵活, 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而环县道情皮影又为甘肃陇东皮影的典型独特代表。环县道情皮影戏, 民间称其为“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环县古称环州, 它是正宗的陇东道情故乡, 是代表甘肃省独特剧种――“陇剧”的诞生地。陇东道情的精髓是别具地方艺术特色的环县“道情”。它于牛皮灯相互结合, 美妙绝伦、相得益彰, 成为戏坛曲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据考证, 道情起源于宋末元初, 由于当时道教的武当派和佛教的少林派, 为了反对蒙古族的统治和外族的入侵, 往往三五人拿渔鼓、简板、木鱼进入瓦肆游说, 鼓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族的侵略。而这渔鼓、简板伴奏下的游说逐渐产生了早期的“道情”。环县四合原乡兴隆山道观的修建和祭祀神灵为环县道情与皮影的结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它不仅是宣传道家思想的圣地, 而且真正成为环县道情。“据史料记载, 明末清初环县就有道情皮影戏班活动, 明末清初则大盛, 形成气候, 覆州盖县至今, 它是地方曲艺中的一种傀儡戏。”[2] (p1) “道情”本是西北民歌的一个种类, 道情皮影戏在演皮影的同时用道情调演唱戏文, 环县道情既高亢激昂, 又婉转悠扬, 其节奏明快, 旋律优美, 抒情曲调尤其以“嘛簧” (又称帮腔) 最具感染力, 每唱至高潮动情处, 根据固定格式, 主唱领起, 全体合声, 一腔三折, 一唱三叹, 气氛浓列, 娓娓动听。更令人叹服的是, 长达三四小时的口腔道白全由主演一人唱男又唱女。

三.陇东皮影的现状及发展

代表中国甘肃风情的剧种陇剧艺术正是以独具特色的环县道情为正宗。环县民间道情皮影戏班成立已有300多年历史。“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三次进京演出, 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见和好评。1959年, 甘肃文化部门依据环县道惰的形式编排了大型古典历史剧《枫洛池》, 并进京参加了国庆。在1960年1月, 甘肃省委、省政府将环县道情正式定名为陇剧成为甘肃风情的独特剧种。”[3] (p1)

在1987年, 为庆祝中意建交25周年, 应意大利意中友协和库普公司的邀请, 由环县道情皮影艺人史呈林、谢正礼等六人组成的甘肃民间道情皮影艺术团出访意大利, 历时近两个月, 先后在罗马、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11个城市演出24场戏, 受到国外专家及朋友高度赞扬。被誉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环县道情皮影也由此走向了世界, 奠定了其辉煌的历史基础。

在2002年6月9日, 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环县为皮影之乡, 8月25日, 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环县为“道情皮影之乡”。

在2002年8月20日-23日, 环县县委、县政府为保护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文化, 推介道情皮影艺术, 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 受到了广泛赞誉。

在2002年10月, 环县皮影艺术团来京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县道情皮影是从窑洞中走出来的, 它属于家庭戏、炕头戏、愧偏戏, 农村演出全部行当一驴驮, 一人挑纤, 包道包唱, 以独特的道情方式, 笛子、笛呐交替伴奏, 笛呐、四弦自然对奏, 两大传统板路 (飞板、弹板) , 囚大调式 (花音弹板、花音飞板、伤音飞板) , 内容十分丰富, 它是陇剧的渊源, 电影的鼻祖。

当前传统与现代存在的相互冲突, 多种新兴娱乐形式的兴起。给民间民俗文化的延续带来了危机, 中国皮影文化及其艺人屡遭不幸。无数民间技艺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消失。如何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而使之更合乎文化发展的时代精神, 成为社会必须直面的严峻课题。

摘要:甘肃陇东皮影历史久远, 表现手法丰富, 艺术风格明显。尤其是环县道情皮影, 造型俊俏大方, 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装饰性强, 着色对比强烈, 肢体灵活, 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陇东道情的精髓是别具地方艺术特色的环县“道情”。它于牛皮灯相互结合, 美妙绝伦、相得益彰, 成为戏坛曲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关键词:皮影

参考文献

[1]CCYV民俗频道——皮影的历史.

[2]聆舞艺术网——甘肃环县皮影第.

[3]CCTV民俗频道——中国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简介.

[4]《中国皮影》网Chineseshadow-COIn。

[5]甘肃日报网2005年1月26日 记者 牛庆国;2005一09-13 11:35六版正文。

[6]WWW.中国工艺品在线.中国 11:35六版正文。

[7]甘肃环县皮影戏网。

[8]CCTV.COM——民俗频道——环县道情皮影。

桐柏皮影艺术摭谈 篇8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二、皮影的起源及分布

1. 皮影的起源

皮影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曾出土镂空刻花皮影。至西汉,皮影进入宫中,为太子、宫妃的游戏之物。到了唐代,皮影雕刻日益精致,敷色填彩,真正让皮影成为百戏中的正剧,不但流行于酒肆茶坊,而且登堂入室,甚至作为皇家庆典的点缀。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京师”指汴京开封。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原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描写过北宋时皮影演出的情况。元宵灯节,开封城内“华灯宝炬月色花光”,许多街口设置了“小影戏棚子”。皮影艺术是我国最早闯入世界的戏剧艺术,在埃及、土耳其、法国、德国等国和南亚一些地区相继出现的皮影,就是在南宋传播过去的。

皮影艺术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也称“卡通艺术的鼻祖”,千百年来在我国的广大地域普及和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传统造型艺术中最成熟、最完美、最生动、最有影响力的种类之一。它所形成的独立的造型体系在中国造型艺术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皮影的分布

皮影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众,所以流传甚广。传至明清时代,河北滦州皮影异军突起,进而形成了皮影艺术的东、西两大主体派系。滦州皮影的崛起,将我国皮影文化带到了历史的高峰。清末民初,皮影戏在全国遍地盛行。在近代社会动乱和新潮文娱的冲击之下,皮影艺术陷于困顿。在现代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我们又开始回味这些民族的瑰宝,各地的皮影艺术开始得到抢救性的挖掘,这其中就包括河南的桐柏皮影。

桐柏皮影以桐柏县为中心,艺人集中居住在县城以东的月河、吴城、毛集、固县、果园等乡镇。当地演出皮影时,历来用明火油灯(老鳖灯)照明,“皮人”很容易被熏黑,所以每隔八年就要刮一次,重新上油。清末至民国初年是桐柏皮影的鼎盛时期。

三、皮影的艺术风格

1. 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因此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皮影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既源于舞台戏剧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2. 桐柏皮影的造型艺术风格

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质朴、泼辣、简洁,体现了山民的淳朴、豪爽的性格。这里的艺人习惯于自己制作影人和道具。他们不仅是演唱的行家,而且是工艺美术的里手,善于合理地处理材质、功能、装饰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高度地统一在一起。

(1)桐柏皮影影人的平面造型

艺人们把不同的视向、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物象,以自己的理想为中心进行削繁增减,将变形移位、“乾坤倒置”等手法巧妙地运用到皮影艺术的各种美术造型之中。大多数采用正侧面的美术造型(即半侧面)。这一技法俗称“五分相”。我国古代的岩画常用侧面形来画奔跑的猎人与兽。战国时代的《水陆攻战鉴》中的人物形象全是侧面的。尤其是南阳汉画像石刻,更有很多侧身的形象。皮影艺人成年累月与影人的“影”打交道,靠“影”和观众交流思想感情,最懂得怎样突出形的基调———剪影,以获得强烈的形象效果。桐柏皮影艺人是能动地对待人造型这个平面的,在影人的侧面形象中,为了点明服饰,往往加入正面形的图案,而不加“透视”。比如蟒袍上有龙的图案,如果拘泥于侧面视角,就只能出现侧面形的半条龙,艺人们却在影人正侧面的身子上作了一个完整正视的整个龙形图案。古装中有不少斜大襟的服式,从侧面看,斜襟的感觉不明确,在桐柏皮影中也被作成正视的斜襟。一个影人是由许多小块按关节点连接组合的,“头”与“盔帽”基本上各是一整块。男角色下颌胡须可另做一小块缀上,叫“吊须”,演出时让它自由摆动。有些盔帽的帽尾也另做一块缀上。“头”的上、下方各有一个突出部,以连接盔帽与身子,盔帽接近下沿刻有两条水平透视线,装配时把“头”的上方突出部别在这两条透视线上。“身子”由十三个皮块连接,其中胸、腹、前腿、后腿各一块,两个上肢各四块,在胸块颈部另有一小块皮子,缝成一个槽,把装好盔帽的头插入槽中,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影人了。操纵影人的扦子共三根,全装在“身子”上,一根在颈部,另两根装在影人的手上。

制作皮影造型的材料因地而异。河北的“滦州影”以驴皮为材料,故有“驴皮影”之称。桐柏皮影是用当地的黄牛皮制作的,每件造型都要通过备料、画样、雕刻、彩绘、压平、上油、连接等工序。同一张牛皮的各部位有厚薄和透明度的差异,艺人们有“亮的做头、薄的做帽”的口诀,其余部分做影人的身子和道具。桐柏皮影的影人是装配式的,由“头”、“盔帽”、“身子”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平时这三部分在箱中有各自的摆放位置,演出前根据剧情按角色身份临时组装。

(2)桐柏皮影的造型艺术

桐柏皮影造型整体性强,基调明快,与南阳汉画石刻粗犷概括的艺术手法相通。艺术家们敢于大胆夸张,也敢于舍弃细节。影人的剪影略呈上窄下宽,上肢的这种倾向更明显,上端细,越到袖口越宽,成喇叭状。这样做,能使关节部位摩擦面缩小,动作的影响效果清晰。上窄下宽的形状还与中国传统的服式基调相结合,南阳汉画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这样处理的。桐柏皮影影人造型的外轮廓很简洁,而影人身上的刻工与画工都很精致,尤其是镂空比较多。在同一台戏上出现几个影人时,如果外轮廓线繁复琐碎,就难免出现零乱混杂的局面。桐柏的皮影艺人把影人的外轮廓归纳概括成平直或略圆的大线条,即使铠甲边缘的曲齿线,也是在平直线条上作规则的重复,不破坏大线条的总趋势,只有盔帽部分的轮廓有较复杂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是一种外简内繁、以简统繁的手法。

(3)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

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表现在上肢结构的设计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为三节:上臂、前臂、手,而桐柏皮影影人的上肢是四节,它把上臂又分为两节。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有这么长的上肢,影人的比例与结构却有利于增加动作的幅度,能做出一些真人无法做到的动作。这一夸张的造型和结构并不让人觉得别扭,反而增加了整个造型的幽默感,因为桐柏皮影的造型基调本来就不是自然主义的。艺人们在处理演出功能与生活真实之间的矛盾时,敢于大胆打破人体规律的局限,表现了民间艺术家的巧思与气魄。为桐柏皮影全场戏只有一个人掌“扦”,掌扦师傅可以两手各操纵一个影人,表演对话、动作及武打,边演边唱边念道白,一个人完成整台戏的唱念做打,这很接近过去北方街头布袋木偶戏“扁担戏”的演出方式。不同的是桐柏皮影增加了由四个人组成的乐队。桐柏皮影由于演出方式和影人结构的局限,它不能做出面部表情,只能依靠形体动作,主要是上肢来表演,这决定了它的动作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影人的动作程式是与观众约定成俗的,如“对打”“败阵”等。生活中的人在行走时同时晃动两条胳膊,而桐柏皮影在表演行走时,掌扦师傅只晃动一根扦,让影人的一条胳膊晃动,同时向前移动影人,另一手把定另外两根扦,这样表演,影人的动作有舞蹈的感觉。“对打”要“三回九转”,掌扦师傅两手各持一个影人,使影人面对面交手三次,即三个回合,每个回合影人要相互用兵器或拳头正面对打一下,接着背过身来,然后转个身来面对面打一次,这样就是正、反、正三转,三个回合共九转。“败阵”的表演程式时败了的那个影人把武器高举过头,背在身后转身退走,这种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落荒而逃”。桐柏皮影的动作是富有浪漫色彩的,了解这些表演程式,我们就能理解桐柏皮影造型为什么要把上肢分成四节,而且做得这么长了。

(4)柏皮影造型的刻工特点

桐柏皮影造型讲究刻工,镂刻的孔形是图案的骨干,衣襟的镶边和衣带上的孔形是一些细线条孔,有时这些孔平行并列,组织成带状图案。在这些带状图案划分出来的面积中作团花装饰,或作服式规定的龙、水波、锁子甲等图案。有些镂孔很密集,孔与孔间的彩画紧密结合,构成美妙的图案效果。镂孔都是短的或小的,这是为了保持皮块连接性,剪纸作品也要保持连接性,但皮影造型不像剪纸那样有窗纸等底纸作依托,因此它刻掉的面积不能太大,镂刻的线条也不能太长,否则影人就会翘曲变形。与豫西和陕西关中的皮影相比,桐柏皮影造型的刻孔面积占影人总面积的比例是小的。桐柏皮影的头部不以镂刻留线来勾画轮廓,一般刻孔较少,但它的大花脸一类影人头也镂刻了较多的孔形,相当于戏曲化妆中勾画的脸谱。影人身子由多块皮子组成,常有跨块的图案。桐柏皮影艺人非常注意图案的组织,与河南民间手工印染布的图案组织很接近。艺人们还吸取中原地区民间剪纸以少胜多的省略手法,尽量使用较简约的图案语言。

(5)桐柏皮影的瑰丽色彩

桐柏皮影的色彩瑰丽,赋彩使用的颜料“水色”与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所使用的一样,透明度与色纯度高。艺人们在使用时直接用色粉制成的十二个色分别涂绘,不再混合,色彩效果非常强烈。由于上桐油的作用,这些色彩是叠在牛皮统一的本色上的,在一些黑色块与镂孔的调节下,显得既艳丽又不火气。在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中,每个身子都有一个主色调,红袍子就是红袍子,绿袍子就是绿袍子,虽然艺人们很喜欢使用对比色,但每个身子上与主色调对比的色块面积受到恰当的控制,绝不喧宾夺主。影人脸上的红晕不用渐染过渡,而是醒目地点上一块红点子,这与河南民间泥木玩具的“开脸”手法是完全一致的。

(6)桐柏皮影造型的戏曲化

戏曲表演中各种手的动作程式,在桐柏皮影中被归纳为“文手”与“武手”两种,分别用于文武角色。“文手”食指及中指前伸,拇指与其余二指成环形,比起戏曲中的“兰花指”多指伸出,并错开角度来,要简单些,但其剪影效果更明确,更直接。可以看出桐柏皮影艺人在吸取戏曲艺术营养时,照顾了皮影艺术本身的特点。“武手”是紧握拳头的样子。手是固定在腕上的,演出时不能更换。文武双全的角色一只手是“文手”,另一只手是“武手”,很有些象征意味。与河南皮影的其它流派相比,桐柏皮影更重视手的造型,手的比例也较大。

四、结语

桐柏皮影, 以它粗犷的造型基调自成一派, 真可谓“一口唱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诠释了桐柏皮影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中国皮影艺术,绵延千余年而不衰,在不断的传承、改革、创新、发展中,经过无数代人的千锤百炼,而粲然生辉。联合国提出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无与伦比的皮影艺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形式中国气派,属于民族, 更属于世界。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文物出版社.

艺术设计中如何利用皮影戏艺术 篇9

一、皮影戏艺术与现代艺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在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随之而不断提升, 尤其是对中国的民间艺术的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相对比较高, 对于国人而言就要把目光放到如何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保护, 使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远传承下去。

1. 皮影戏艺术特征

皮影戏是我国汉族地区流行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具有较强的艺术、美术影响力, 在我国某些地区皮影戏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我国相关艺术协会的重点研究对象, 尤其是在皮影戏中皮影的造型和色彩都表现出了明显的艺术特征, 其造型讲究、生动, 形象逼真, 尤其是皮影脸谱的制作过程十分规范, 制作细节非常讲究, 绘画和刀工也十分精细, 这样在配合以形象化的声音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 不同地区皮影上服饰的图案都会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具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色。

2. 皮影与现代艺术

皮影艺术同现代艺术之间在设计原则和艺术构成上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联系, 现代艺术设计上就能够较轻松的融入皮影设计上的造型、色彩和结构, 形成一种现代艺术的创新。第一, 主观精神表现力上具有相通性, 现代艺术要像皮影艺术一样, 抛除形式上的内容, 追求精神实质上的提升, 这样就能够提升艺术欣赏者对自然审美本质上的理解。第二, 在艺术造型上存在相通性, 无论是艺术造型还是皮影戏造型都追求一种抽象、夸张、变形、概况的表现方式, 同时, 皮影戏在几何形状的应用上也同现代艺术所追求的简洁大方, 纯粹明了相符合。第三, 色彩应用上具有相通性, 皮影戏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就在于人物图案的色彩构造上, 其能够与现代艺术设计中色彩应用方式的大胆、开放、强烈、抽象的风格极其相似, 其实, 最真实的艺术就来源于生活, 皮影戏艺术就是古代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在艺术表达上也体现了较强的人文性质, 从皮影戏艺术中能够寻找到古代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向。

二、艺术设计中皮影戏艺术的应用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 我们了解到, 无论是从精神情感的表达, 还是从艺术品外形的设计, 甚或是从艺术色彩的选用上, 皮影戏艺术同现代艺术都有着很多相通之处, 所以, 艺术设计中的皮影戏艺术应用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 造型和色彩

在造型和色彩上主要是指, 造型和色彩会带给艺术品观赏者以不同的想象。造型和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表现方式, 在艺术中这种视觉表现就成为了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 造型与色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会产生一定的世界冲击力和艺术感受力, 会对人们的情感、感知、联想等主观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 设计师在进行现代设计过程中就要学会应用皮影戏中对造型和色彩的应用, 以提高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心灵感受, 尤其是在广告艺术中进行应用, 对消费者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2. 形意结合

在皮影戏艺术中最值得现代艺术设计所学习的就是其中的形意结合, 在皮影戏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造型体系, 从造型中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传承性和独特的审美性, 而在当前的平面艺术设计中, 就可以根据创意理念选择不同皮影人物形态作为情感的表达媒介, 比如在多媒体数字广告中、在平面广告中都可以大量应用皮影造型艺术, 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 在服装、环境、建筑、工业、室内设计上都可以采用这种模拟皮影戏艺术的设计方式, 不但能够保证设计作品的独特创意还能够使其具有充分的文化内涵, 提升相关产品的附加值。

结束语:

皮影戏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也是我国未来艺术设计的主要借鉴方向, 是一种艺术设计灵感和灵魂, 从现代艺术语言来说, 皮影戏艺术在审美构思、造物方式上都具有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所以, 本文对皮影戏艺术同现代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并提出了现代艺术设计对皮影戏艺术的具体应用方向, 还望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整体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大川.皮影:刻刀下成就的艺术[J].艺术市场.2009 (11)

[2]、刘亚莉.传统皮影戏的魅力与动画的创新[J].艺术评论.2008 (05)

探析皮影艺术中的民俗情境 篇10

1 皮影艺术的流传特征

1.1 陕西汉中皮影艺术的特征

陕西汉中皮影艺术的特点集中在人物造型上,是在充分吸取剪纸艺术和秦腔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物造型,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妖魔鬼怪、仙道神僧都有着独特的符号特征,已经初步具备了皮影艺术程式化、概括性的特征,有利于在皮影艺术表演中实现对民俗意境的充分展示。陕西汉中皮影艺术中以人物脸谱颜色来体现性格和形象,包拯因为铁面无私而采用黑色,关羽因为赤胆忠心而采用红色,曹操因为狡猾奸佞而采用白色,这样的展现提高了皮影艺术的生命力,反映了汉中地区的民俗特点,表达了汉中地区文化的内涵。

1.2 山西晋城皮影艺术的特征

山西晋城皮影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古朴,讲求表演过程中严谨的顺序,这有利于体现山西晋城风俗中含蓄、古朴、精致的特质。山西晋城皮影艺术深受山西地方戏剧的影响,对人物有着更加细腻和严谨的设计,其中区别于其他皮影的表现是在脸谱中突出了五官的具象化,一口鼻和眼耳的适当加大和位移突出人物性格和典型形象,使皮影对民俗情境和意境的描述更为严谨而细密,起到了突出重点、突出形象的作用。山西晋中皮影艺术还具有包容性,这与山西的地理位置有直接的关系,表现出山西民俗的多样性和渐变性,近期山西晋中皮影推出的新剧目就反映出当地民俗的变化。利用皮影在创新民间艺术的同时,实现了对民俗情境的真实展示,使山西晋中皮影更具地域特色,同时又反映出时代变化的特征[1]。

1.3 青海皮影艺术的特征

青海皮影艺术给人灵动、明快的感受,以象征性为主,善于利用环境烘托人物的性格,并且对于人物服饰也有着大量的创新,形成色彩艳丽、加工精致、装饰得体的独特风格,以更为有棱角、更为有细节的方式呈现皮影的艺术特质。在体现民俗意境方面,青海皮影有着特殊的方法,通过对主题的烘托和强调形成对民俗的充分展示,形成对民俗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的强化。

2 皮影唱腔的基本特征

皮影唱腔与各地方戏曲音乐唱腔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地方的皮影戏没有自己的音乐和唱腔,主要采用各地方戏曲的音乐唱腔进行表演[2];有些地方的皮影戏本身有独特的音乐和唱腔,如甘肃、陕西影戏;有些地方的皮影戏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本地戏曲的音乐唱腔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样,体现了这些地方皮影同当地戏曲间相通互渗的交流,如碗碗腔影戏源于陕西东部,碗碗腔是皮影演唱过程中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因逃荒随碗碗腔皮影艺人流入山西,与孝义早有的纸窗影戏搭班组社表演,使碗碗腔纱窗影戏在孝义流传开来。传入孝义的碗碗腔因受孝义皮腔、孝义秧歌、晋剧及孝义方言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孝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曲调,即孝义碗碗腔。有些新的地方戏剧是从皮影的“亮子”上搬上舞台的,如阿宫腔、老腔、碗碗腔、陇东道情等,都是在皮影戏的音乐唱腔基础上“老树开新花”的。

3 皮影艺术的题材主题

皮影的题材和剧目大都是对民间故事和传说进行加工和改编,既能娱乐群众,又能传承教化。其中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佛教中的天王、菩萨、哪吒,道教中的王母玉帝、龙王、土地、灶君以及民间信仰中的风伯、电母、福寿星、刘海、麻姑等内容涉及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4 皮影艺术的造型装饰

皮影艺术造型装饰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审美和理想,象征着吉祥的“万字纹”、“福字纹”、“团寿”等无不体现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长寿安康的民俗心理。

5 皮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

民俗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民族、群体、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作为民间艺术的皮影艺术在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互相渗透、结合,以其独具的形式和表演显现其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活动是皮影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皮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又充分反映民间民俗的各种事象。过去每逢节日和喜庆事,诸如婚娶、生育、寿辰、丰收、春节等必演影戏以示祝贺,称之“喜影”。遇有天灾人祸、盼儿求女、祈求福寿等事情时常于神明前发下愿誓,事后以影戏还愿,谓之“愿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皮影形成敬奉“祖师爷”的民俗信仰,以及一些造型图案“福禄寿”、“莲生贵子”、“万字连年”等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形成了对当地风俗的继承、发扬和创新,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当地文化水平。

摘要:皮影艺术是传统的民间艺术,我国皮影艺术流传久远,与民众生活、思想、观念有密切而牢固的结合,反映了民众对美好和吉祥的追求和向往,体现着区域民间的风土人情。本文立足于皮影艺术的研究工作,对皮影艺术流传特征、唱腔特征、题材主题、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希望对皮影艺术更好地展现民俗意境有所帮助。

关键词:皮影艺术,民俗意境,流传特征,题材主题,唱腔特征,内容,形式

参考文献

[1]袁鹏.鲁南民间艺术瑰宝—山亭皮影戏[J].照相机,2009,(05):56-57.

林中华:现代皮影艺术的传播者 篇11

迄今为止,中华皮影文化艺术城给他带来的没有别的,全是一些诱人的正面消息:

2010年,中国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将登陆央视春晚为观众献上皮影才艺。

2008年12月,北京第三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现场观看了龙在天皮影艺术团的表演,并勉励演员们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贡献。

2009年,在圆明园正觉寺旁边的小院里,2000平米的“中华皮影文化艺术城”已经正式落户。项目得到海淀区政府的批准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支持。

2009年,海淀区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皇家皮影艺术”被列入海淀区第二批非遗候选名录。

2009年3月,经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批准,北京市教委同意,龙在天皮影艺术团被正式列入2009“民族文化进校园”重点演出单位名单。

……

30年前,在内蒙古赤峰老家惊奇地看到走街串巷的皮影老艺人表演,生动精美的影人给少年林中华一颗好奇的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0年前,因发现“按部就班的生活不适合自己”,林中华辞别黑龙江某高校的政工干部岗位闯荡北京。在当时他也许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立志做现代皮影艺术的传播者”。

他认为皮影产业化是目前这门传统艺术最大的课题。而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处于休眠状态的皮影戏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

他已经厌恶了“皮影戏好、皮影戏濒危、大家快起来保护吧”这个陈词滥调的三段论说法。“怎样进行保护,怎样具体地把这些事情弄好”成为他的工作重点。

打造皮影文化产业园是他的宏伟目标,尽管资金捉襟见肘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

“以文切入,以商养文。用经营模式把皮影艺术保护起来,不光保护还要创新,恢复它的造血功能。”林中华殷切地说。

为此,自2006年底到现在,他“基本上没有休息过什么”。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奢侈的,所以你得花力气。”

“忙是没啥说的,连过年都在工作,年夜饭家人都不得不等我吃饭。”

林中华的手机响个不停,那是一个电话频繁响起的采访。林中华像往常一样面带笑容地及时接听:“嗯,嗨……”对方可以感受到他愉快的心情。

“你们有什么啊?”电话那头开始询问,语气有些急促。

“很多项目,我们集皮影的展览、演出、工艺品、推广、传播、保护、教育为一体,希望能更好的向大家传播皮影文化!”林中华熟练地回答……

如果你问他想成为怎么样的人。他会认真地回答说,做现代皮影艺术复兴人、振兴人。

在复兴皮影戏的热情驱使之下,林中华和爱人王熙自愿地投入所有家当去推广传统皮影艺术,历经3年的阵痛,营收才刚刚逐渐平衡。

在复兴皮影戏的热情驱使之下,他研究了祖国各地大量的皮影戏流派,一头钻进故纸堆研究别人想都不想看的皮影辉煌的历史和惨淡的现状,他一天一天地走访大陆及港澳台各地的皮影艺人,每发现一例,都如获至宝。

皮影戏是中国对世界艺坛的独特贡献

林中华告诉记者,皮影戏是一门综合了雕刻、剪纸、美术、戏曲、音乐、杂耍、口技等多种民间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六七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林中华正是因为少年时爱看皮影戏而得到唐山皮影老艺人的垂青和怜爱,老艺人一场大病之后把祖上使用了上百年的皮影戏道具和箱子托付给了年幼的林中华。

在中华皮影文化艺术城,皮影制作师热情地介绍说,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它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据了解,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林中华对皮人了如指掌:“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在观看《武松打虎》皮影戏表演时,记者看到六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武松和老虎闪转腾挪,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林中华特别强调,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清代晚期,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三、四十家。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海淀区保护“非遗”文化有创意

海淀区文化委员会主任刘明星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但如何保护和传承一直是我们重点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海淀区文化委员会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07年开始,专门扶持组建了这支名为“龙在天”的皮影艺术团,由皮影老艺人传授皮影表演知识,经过近一年的培训,演员们已经掌握传统皮影艺术的基本功,并能够登台演出很高水平的皮影戏。

林中华介绍,历史上曾有说法,慈禧、康熙、乾隆等在圆明园附近看过皮影戏,为了弘扬皮影这一传统文化,该项目选择落户圆明园。“皇家皮影艺术”是清晚期唯一曾经进入皇宫(颐和园、圆明园)演出过的皮影非遗项目。

“皮影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的时候曾经得到慈禧太后的爱戴……事隔100年后,不知老佛爷看到现在的皮影戏会是什么感觉?由龙在天皮影博物馆最新推出的皮影小品《百年一梦》风趣的表述了老佛爷睡了一百年醒来后看到皮影戏的感觉,让观众从一个小故事中了解了皮影的历史……”

2009年2月23日,圆明园管委会宣布,中华皮影文化艺术城近日已在圆明园落户并试运营,并从3月1日起正式运营。该皮影项目负责人林中华称,此项目已经海淀区政府的批准,北京市文物局也给予了相关支持。项目位于圆明园正觉寺旁,为一座平房的小院子。目前,这座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平房已经经过装修,原有的白灰墙面已成青砖,墙壁、过道里也有了关于皮影的宣传。“中华皮影文化艺术城”及“皮影博物馆”在此安家落户,室内室外约占地2000平米,最多可容纳150人观看。

刘明星主任介绍,为了提高这些袖珍演员的专业水平,文化委员会、海淀文化馆专门为他们开办了这个形体、声乐培训班,培训班将邀请专业的舞蹈形体和声乐老师授课,每周两次课程,要长期办下去,让演员不断提高艺术修养,从“非专业”变成真正专业的演员。

2009年3月19日,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海北绿园召开。来自全区的申报第二批区级非遗文化项目的100多位传承人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海淀非遗的保护工作。海淀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张文涛,文化委员会文化科科长尹国祥等领导出席会议;原北京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石振怀专家出席,并现场讲解了非遗文化的有关政策和申报要点、方法。林中华欣喜地告诉记者,在会上“皇家皮影艺术”被列入海淀区第二批非遗候选名录。

产业化是目前最大的课题

尽管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作品《文成公主入藏》。

尽管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林中华仍为皮影戏的现状有不少隐忧,对此,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认为皮影戏产业化是目前最大的课题。他提出了总体上做成一个包括台湾省在内的皮影文化产业园。产业园是个很大的概念,它主要有五个方面。

演艺方面,把皮影舞台化,即先锋皮影舞台化,把皮影搬上大舞台,我们将首先在《圆明园传奇》或《圆明园往事》上面进行尝试。皮影版先锋舞台剧《白雪公主与七个袖珍人》目前也已经完成前期排练,将于六一登陆海淀剧场。

皮影的展览,大约分五、六个流派。唐山皮影戏、孝义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台湾的皮影戏等全国各地据我们挖掘和整理的类型都涵盖进来,预计展览面积达2000-3000平米。

皮影戏传承和发展的方面,“袖珍皮影艺术团”的组建,就是对皮影——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一个创新和尝试。袖珍人,属于弱势群体残疾人,由于身高原因,生活、就业等诸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但是扬长避短,古老的皮影艺术却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反过来,这些袖珍演员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皮影艺术传承难的问题。

皮影雕刻、衍生品的开发,如服装、食品、文具、礼盒等皮影用品,把皮影融入日常生活。大街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件件时前卫而富含设计感却又悠悠传来传统气息的年轻人身上的T恤,这说明皮影完全可以时尚化。

皮影动漫的结合,皮影是动漫的根。皮影被誉为“闪电般的魔术”,“现代影视的始祖”和“卡通动漫的原型”,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把皮影和动漫联系到一起,把皮影影视化,立足于民族化,皮影动漫,大有潜力。

袖珍人皮影艺术团

“我们在爱的世界里长大,让我们也献出一份爱心”。这是中国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致全国残疾儿童的一封信中的倾情表白。

“因为我们有一样的身高,一样的童声”的他们向全国的残疾儿童,发出郑重地邀请——我们的表演将永远给残疾儿童免费!真诚地欢迎你们到中华皮影文化城观看演出!

“我们期待每一位残疾小朋友的到来,希望我们的皮影表演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笑声;更希望通过皮影艺术,让我们成为朋友!”

在皮影文化艺术城里,一支全部由“袖珍人”演员组成的袖珍人皮影艺术团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些来自河北、陕西、山东等地的袖珍人身高只有1.24米左右,平均年龄24岁,与孩子一样身高,甜美的童声,可以大大拉近皮影艺术与儿童之间的距离。除了专业的皮影剧目,他们还能表演舞台剧和木偶戏。经过近一年的封闭式训练,这个团队将担任2009年“皮影文化进校园”的主要演出任务。

目前,演员们正在为皮影新戏《火烧圆明园》和《圆明园传奇》赶制皮影道具,部分工作人员也在练习英语,以期能够原汁原味还原当年火烧圆明园的场景。

林中华还首创了“北京市少儿皮影民俗文化教育模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孩子演出了240多场次,受到大家的喜爱。

2009年3月21日,在市教委体美处、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的指导下,旨在“引发少儿兴趣,弘扬皮影艺术”的“千场皮影进校园”活动,在海淀区中华皮影文化城举办了启动仪式。北京市“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再次掀起新高潮。

活动发起单位负责人林中华说,虽然这辆“流动演出车”目前还是租来的,但是,相信全体皮影演员的热情和精神会感动更多的有公益心、热爱民族艺术的朋友或者企业,会帮助皮影实现“专用车”的梦想——因为有了车可以增加很多演出场次,提高文化传播效率。

浅谈荆门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篇12

荆门皮影戏核心区域分布在沙洋县官垱镇、曾集镇, 东宝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及京山县雁门口镇。以赵月龙、孙忠厚、杜礼清等为代表, 唱腔以歌腔、筒子腔 (渔鼓) 为主, 辐射邻近区域有:潜江、天门、宜昌、荆州、襄阳、随州、孝感等地。

荆门皮影戏的源头目前可考的史料《梦梁录》中说“原汴京初以素纸雕镞, 自后人巧工精, 以羊皮雕形, 用以色彩装饰”。这是关于皮影材料初为纸影, 后发展为羊皮雕影形的一段记载。据《书林藻鉴》一书辑录, 汉武帝因爱妃李氏早逝, 思念无比, 术士齐少病为安慰武帝, 以女装扮李妃模样藏于帏帐, 武帝隔幕望见李氏形象, 这个形象即影人, 也是“影戏”的最初雏形。这段记录虽然带些传奇色彩, 但有更多的历史佐证:皮影戏源于汉代, 形成于唐代, 鼎盛于宋代。据史学家研究, 皮影最初产生于陕西, 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民俗、戏曲、民歌结合, 形成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影人”所用的材料也发生了众多变化, 有“纸皮影”、“驴皮影”、皮猴影、牛皮影等。

从历史文化基因考察, 史学家称:“皮影产生于汉代, 它就自然地留有楚文化的烙印。”因为汉文化是楚文化的继续, 刘邦、项羽都是出自故楚地。项羽被围时听到的是“四面皆楚歌”;刘邦还乡唱的是《大风》歌, 说明皮影从产生之日就带有楚文化的风格, 荆门地处楚国的核心地带, 是孕育皮影戏的土壤。

从地理角度考察:陕西是汉水的源头, 荆门境内钟祥、沙洋地处汉水中下游, 都是码头古镇, 在皮影文化的流传中占有绝对优势。

荆门皮影的形成, 尚无法确考, 但据《荆门市志》所录“清末民国初年, 民间皮影艺人所演出的剧目已达230多个”。说明100多年前, 皮影戏已在荆门一带广为流行。

荆门皮影戏与天门、潜江等地的皮影戏同属于江汉平原皮影系列, 其艺术特色如下:

(一) 皮影道具

皮影道具旧时称“担”或“箱”, 每担皮影有130多个头像, 90多个影身和少数动物、器物的影形。身形高约75厘米, 部件数9-12个, 关节数6-9个。荆门皮影戏影人的上肢结构有文戏、武戏之分:文戏中的上肢服装是上端细, 越到袖口时越宽, 呈喇叭形;武生的上肢是上端粗, 表示披甲, 越到袖口处越细, 呈紧口状;男女性别除头形、头饰外, 还可以以脚大小区分, 小脚为女性。

荆门皮影中的器物有桌子、椅子、刀、枪、剑、戟、锤等;还有仙人驾的祥云;武戏中的坐骑则有战马、麒麟、龙、虎等。

荆门皮影服饰图案多以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二龙戏珠、凤串牡丹等;有梅、竹、兰、菊、卷草、团花等纹样;还有云雷纹、几何纹、涡纹、点纹, 带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

(二) 伴奏乐器

鼓、渔鼓、竹梆、锣、钹、马锣、勾锣是皮影戏伴奏的基本乐器。民国时期, 荆门皮影戏伴奏引入了丝弦乐器, 如京胡、二胡等。音乐更为抒情、细腻。

(三) 表演操作

荆门皮影戏艺人为了保证演出时不掉影头, 演出前一定要将影人按男左女右顺序搭在掌影师傅身边的绳子上, 以利于更换顺手、操作方便。皮影戏影人登场,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程式要求, 有男女之差、文武之别, 生角上场大摇大摆, 旦角上场小脚碎步, 文官上场平稳矫健, 武将上场先叉一字, 皇帝登场龙行虎步, 奸臣上台蹦三舞四。武将对打程式要求“三转九回旋”, 即手持兵器, 面对面交手二次, 转身换位交手一次。如此对打往返三轮, 即九个回合。“败阵”的表演程式是败者将兵器举过头, 背在身后转身逃走, 形象地表现了“落荒而逃”。手艺高超的操作艺人还能一手执掌多把影子, 表演多人对仗的场面。

(四) 说唱艺术

荆门皮影的击乐明快, 唱腔融合了本地的戏曲、民歌、小调, 具有浓郁的乡土味, 这是皮影戏深受欢迎得以广泛传播的前提。荆门皮影戏具有典型汉江平原皮影戏唱腔风格, 一类是歌腔皮影, 吸纳的是民歌的唱腔, 其歌腔皮影戏中的高腔, 是楚地民歌“鸡鸣歌”的原型, 像公鸡打鸣, 高亢激昂。另一类是筒子腔皮影, 即渔鼓腔, 来自于民间乞讨艺人。在实际演出中, 根据剧情和角色表现的需要, 歌腔与筒子腔会交替表现。歌腔的唱腔种类有男腔、女腔、丑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杂花腔等六种。唱词结构以七字、十字为准。渔鼓腔的唱腔曲牌种类有男平腔、女平腔、男悲腔、女悲腔、男哭灵腔、丑平腔、琵琶腔、快活腔、双勾廉腔、反双勾廉悲腔、双鱼尾腔、懒翻身腔、观音腔、单鱼尾腔、龙抬头腔、汉韵腔等十六种音调。渔鼓唱腔还吸收了荆山一带的附马调、花篮调、窄元调等腔调为己用, 使皮影戏的演唱表现得更加丰满。其词格韵有:先、消、板、修、歌、麻、洋、语、亲、乖、为、克、四、中、福十五种韵脚。

(五) 演唱剧目

荆门皮影戏演唱剧目繁多, 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演义、破案传奇、爱情故事为题材。清末, 历代艺人留下的皮影戏剧目多达2000多个, 至今荆门境内皮影戏班保留剧目仍有300多个, 诸如《杨门女将》、《草船借箭》、《西游记》《三国演义》、《薛刚反唐》等, 戏班可根据顾主需要或演独幕单篇, 或演连台剧本, 演出经常是通宵达旦。

荆门皮影戏的历史价值。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带着显著民俗色彩的综合性艺术, 在2000多年的发展流变中, 与各地民风、民俗、民乐融合, 派生出枝繁叶茂的文化形态。荆门皮影戏带着楚文化的胎记, 从兴起之地陕西又回到孕育她的楚地土壤, 是荆门楚风遗韵与皮影艺术血浓于水的活态体现。其历史纵深感十分深邃, 研究中国皮影的成长与成熟, 荆门是一个难得的典型, 凸现出荆门皮影戏的历史地位与价值的厚重。

荆门皮影戏的艺术价值。荆门皮影戏集合了雕镂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击乐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学等体现中国历史文明的众多艺术门类。她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特征的反映, 而是中华民族古老艺术在流变中不断繁衍创新, 形成多样特色的源与流的精彩蝶变。荆门皮影戏雕镂造型艺术的特色, 唱腔艺术的委婉贴切, 表演艺术的生动再现, 民间口头文学的博大精深, 对于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供了弥足的研究价值。

上一篇: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下一篇:海事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