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

2024-10-04

唐山皮影(精选5篇)

唐山皮影 篇1

摘要:唐山皮影流传于唐山及周边昌、滦、乐地区, 用材以驴皮为主, 雕刻技法讲究阴刻、阳刻相结合, 刀口都要垂直, 用力要匀、落刀要准, 要求极为精细。力求效果的完美、和谐统一。

关键词:唐山,皮影,雕刻

唐山皮影流传于唐山市及周边的昌黎、滦县、乐亭地区。是主要用驴皮制作的唐山皮影影人, 在雕刻技法上与其他地方的皮影相比有其独到之处。陕西皮影主要以秦川黄牛皮为雕刻原料。造型狂放夸张, 不易变形。而唐山皮影多以驴皮为主, 雕刻技法更为精美细腻, 人物形象更加秀丽写实。唐山皮影结构严密, 雕刻的刀法非常讲究。在刻法上主要有阳刻、阴刻、软刻、硬刻等。与陕西皮影多种多样的凿穿工具相比, 唐山皮影则更重视艺人的雕工。每一个雕刻作品都由艺人用刻刀一点一点的雕刻完成, 每个艺人的作品都带有艺人自己独特的理解, 匠心独运、意在刀前, 力求效果的完美、和谐和统一。

一、影人皮质选材

传统的唐山皮影大多选用经特殊处理过的驴皮为雕刻材料, 制作工艺严谨, 主要有刮皮、浆皮等过程, 每一道工序都密切相关, 其中以浆皮和最为关键。

1.刮皮, 把驴皮水中浸泡, 待皮子变软后用刮刀铲去皮上的残肉, 把它刮薄, 磨平。选用驴皮一般选灰色、黄色肥壮的驴皮最佳, 瘦弱, 鞍花严重, 病死的驴次之。

2.浆皮, 把刮好的驴皮按厚薄裁成大小块, 放置热水中浸泡。控制好水温, 水太凉则泡不透, 水太热则皮子容易变形。一般温水即可。浆好皮后把它用白布包裹, 压在沙袋下面晾干, 压平就可以雕刻了, 要等皮子还有些残留水分时使用最佳, 太湿则无法雕刻, 太干则皮脆容易断裂。浆透的皮子不怕风吹受热, 而且透明度好。

二、画稿

一张皮子刻什么呢, 怎么选材呢?唐山皮影的影人有固定的图样, 雕刻艺人把它们叫做影谱, 大多是几代艺人流传下来的宝贝。每个艺人的影谱都有所不同, 代表着一个流派的风格。艺人们凭着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功力运用阴刻、阳刻并重的雕刻技法, 镂雕这些中国固有的民间工艺。头茬一般雕刻5分脸, 7分盔 (帽) , 由上5分, 下7分雕刻影人身子。

唐山影人行当和京剧相似, 也分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 其中小生、小旦、和末 (老生) 脸条多采用阳刻侧脸手法, 脸条要求鼻直口正线条流畅, 模样俊美清秀。净雕刻多吸取了京剧脸谱造型特点阴刻手法较多。用影人脸上图案和颜色表现人物

循自我本心去做违心之道的画家是不能画出表现自我内心价值意义的画作的。

以八大为代表的人格对于作品内容的影响;而弘仁为体现的人格对于画中精神的影响;与子昂为代表的人格对于个人灵魂的影响;甚是以王司农、倪云林为代表的人格对于自身生命价值的影响。这些人格对于画家自身个体的影响才是对于画家成就于画坛的关键, 而至于一些如变节为世唾弃而不立, 守身于世尊宁而流传的说法, 一旦放到大历史的背景下, 就说不通了, 实在是一种虚妄的论调。

注释:

1. 付阳华.《明遗民画家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02.

个性忠奸等。丑也多用阳刻不过造型夸张, 幽默诙谐。

三、下料雕刻

选好题材, 唐山皮影就可以下料雕刻了, 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把所要雕刻的影人图案事先画好或打印出来, 夹在透明的皮子中间装订好, 就可以雕刻了。还有一种是用大头针在皮子上直接画图再刻, 这要求艺人有一定的绘画功底, 稍微有所偏差就会走样。唐山皮影角色相当丰富, 雕起来要繁而不乱, 密而不杂。基本刀法有:推刀、提插或顺刀、逆刀雕镂, 无论使用哪种刀法, 刀口都要垂直, 用力要匀、落刀要准, 要求极为精细。力求效果的完美、和谐统一。

四、皮影上色

除了雕刻, 皮影上色也是重要的一环, 直接影响皮影雕刻工艺的品质, 唐山皮影的色彩, 吸收了民间年画、刺绣、庙堂彩画的某些特点。传统皮影以黑、红、绿为主色单纯中求丰富, 对比中求和谐。双面晕染, 在舞台灯光照射下显得十分明艳生动。具有一种强烈的装饰风格。皮影雕刻敷色技巧变化多端, 或浓淡、或含露、或重抹、或轻描, 晕染, 罩染相结合, 简单的纯色搭配使影人看起来极具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特色。

五、罩油和装订

皮影罩油现在多采用透明的工业清油, 目的是为了保护皮影上的设色不会褪色, 另外罩完油的影人会更加结实耐用, 更加富有光泽, 更有观赏性。罩油方法:找一个干净的毛刷, 顺着影人结构慢慢把清油罩匀即可, 然后挂起来放置阴凉处风干, 干透后把影人夹在书籍或干净木板里压平即可。

等影人各部分压好后, 把它的头, 身、胳膊、大腿等部分按要求用粗线订好, 如果是工艺皮影可以把它装裱镶框, 挂在家里, 十分美观。要是舞台用的耍影, 还要在主要关节上装上桨杆。在民间艺人的巧手下本来一张张硬邦邦的驴皮、羊皮都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影人艺术品, 在流传千年的舞台上演绎一幕幕人间的悲欢离合, 令观者为之着迷。具有很强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2. 柏杨著.《中国人史纲》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第5版.

3. 萧一山.《清史》绪言.华冈出版有限公司, 1980年版第1-2页.

4. 周时奋.《八大山人画传》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第157页.

5. 王朝闻.《中国美术史清代卷 (上) 》明天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发行2000年12月第一版第129页.

6. 王朝闻.

《中国美术史元代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出版, 2000年

12月第一版第29页.

7. 同注释⒘第31页.

唐山皮影的演变及发展 篇2

关键词:唐山皮影;起源;鼎盛;兴衰;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皮影戏被当今世界公认为“电影鼻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几十个品类。常见有北京皮影、陕西皮影、甘肃皮影、四川皮影、唐山皮影……其中唐山皮影是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种类之一,自古就有“方寸驴皮、尽显神奇”的美谈。

1 唐山皮影的起源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传统民间戏曲形式。然而,中国影戏究竟始于何时,一直是很多学者所关切并探索的问题。除了“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的“故老相承”之说,还有周代说、唐代说、五代说和大量的民间传说。

唐山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重要分支,著名戏剧史学家周贻白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称唐山皮影“因为熟在人口的关系,几乎成为一般影戏的代称”。唐山皮影也被称为“冀东皮影”“滦州影”或“乐亭影”“驴皮影”。关于唐山皮影的渊源,较早的说法是产生于金元时期,可惜尚未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和相应的实物资料。

宋代皮影戏开始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北宋《续明道杂志》中记有“京师有富家子弟……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之,嘱弄者且缓之”。

唐山皮影最早关于影戏的记载是在明万历年间。1958年发现的署有“明万历乙卯年”抄写的影卷《薄命图》,内容为张彦和白玉楼悲欢离合的故事,剧中不仅行当齐全,而且各种词格皆备,可惜已经失传。目前唐山博物馆珍藏的《薄命图》为手抄卷,出自于民国年间。

2 清代唐山皮影的鼎盛

清代是唐山皮影的极盛时期,在当时皮影班社遍地开花,唱影不再是为了养家糊口,也逐渐成为名门望族用来消遣的娱乐活动。清代《永平府志》中描述:“上元夕,通衢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可见看影儿已成为老百姓逢年过节的重头戏。

2.1 清代皮影的造型艺术

最早的影戏称为“大影”,影人高大。清代影人从头到脚则不超过一尺,一般有五寸人、七寸人。

习惯上,传统的一棚影,头茬约有1500个,而身子在120身以上,再加上相当的场景和道具。头茬就是影人的头,在造型上采用的是传统戏曲中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处理方法,人物身份、性格让人一目了然。影人的身体被称为“戳子”,除了剧情特殊要求外,穿着都是汉族的传统服饰。

清代影人与现代影人一脉相承,造型夸张,高额通鼻小嘴,颇为典雅。一个人形分六部分,用铁丝和丝线操纵自如。从角色行当上说,除了神仙鬼怪,影人还分为“生儿”“小儿”“髯儿”“大儿”“花生儿”“花小儿”几大类。现今为了表述方便,去掉儿话音,分别叫做“生”“小”“髯”“大”“丑”。

2.2 清代皮影的繁华景象

唐山皮影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深入冀东百姓的生活。在当时的农村既没有电视,也没有广播,所以只要有村子演唱影戏,附近七里八村的乡亲都会赶过去看热闹。

清代后期,一些地主豪绅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纷纷办起了影班。其中最有名的豪门“四大影班”有:“杨寡妇影班”“聚德堂影班”“庆和堂影班”“翠阴堂影班”。在当时各班社不惜重金招聘名角高手,甚至唱“对台戏”。长期的彼此角逐,客观上提高了其艺术水平,唐山皮影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2.3 清代皮影的经典剧目

清代皮影剧目繁多,难以计数。宣扬的是历史兴衰、封建道德、忠孝节烈、因果报应、江湖义气、世态炎凉。正如清代尤侗在《西堂杂俎》中说:“灯戏从来太虚玄,杖影幢幢尽妖仙。不必认真求实据,聊借俚语解人烦。”这一时期的经典主要有:《白蛇传》《西厢记》《人面桃花》《凤仪亭》《狄仁杰骂殿》《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等。

3 近代唐山皮影的兴衰

民国时期唐山皮影的重要成就是唱盘的灌制。早在民国初期,外国商人纷纷进入我国,各国唱片商蜂拥灌片。比如胜利唱机公司、百代公司、昆仑公司、丽歌公司、宝利公司、荣利公司、蓓开公司等,纷纷邀请滦州影戏著名艺人如张绳武、李秀、齐怀、张茂兰、康雅亭、高荣杰、孙品卿等人灌制了数百张影戏唱片。解放后,部分唱片由中国唱片公司又重新录制发行,唐山博物馆也保存了部分珍贵的唱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唐山皮影曾有过短暂的低潮期。但革命“样板戏”的成功植入,使唐山皮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影人制作从单纯用驴皮雕刻,增加了用赛璐珞板(塑料的一种)彩绘。彩绘的影人造型是写实的,基本是五分像,眼睛仍是十分的像,有的也运用了传统的散点透视方法。绘制采用油彩,力求和人物面部接近。如《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红灯记》的李玉和、李铁梅等人物的头茬,通过晕染肉红颜料,达到表现正面人物的精神风貌。

同时,影人的操纵杆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传统唐山皮影只由两个人操纵,支配影人表演动作的是三根杆。随着影窗、人物、道具的变大,这一时期的影人已不再拘泥于三根杆。单以唐山皮影剧团1975年演出的《打虎上山》为例,需要5个人操纵10根杆。

此外,许多剧团为了准确植入“样板戏”在灯光布景方面进行了比较大的制作,增加了油彩绘制远景,影窗外悬挂辅助照射的布景,大大提高了皮影戏的观赏性,使皮影戏在经历挫折后也绽放了一下异彩。

4 当代唐山皮影的发展

1981年,唐山皮影剧团开始走出国门,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赴法国、美国、摩纳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同时还获得高深评价,被赋予“魔鬼般的艺术”“代表了世界皮影的最高水平”。2005年,唐山举办首届“国际皮影艺术展演”,同时还举办了中国皮影雕刻艺术大赛。

在继承和吸收皮影艺术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孕育了新剧种唐剧、皮影舞蹈等艺术。2006年的春晚荧屏上,有那么一群可爱的老太太,以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造型、诙谐夸张的动作演绎的舞蹈《俏夕阳》,给电视机前阖家欢乐的观众们带来的是轻松风趣、耳目一新的愉快享受。

唐山皮影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艺术的观赏价值方面,还是在演出实用及效果方面都大大超过从前。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现在欣赏皮影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正面临着传承与淘汰的危机。在危机面前,唐山皮影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融入现代高科技手段。非物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通过对民间艺人与非物质文化的鼓励与宣传,在全市逐渐产生“文化遗产效益”,同时带动商品制造业、旅游业及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彦强,张松岩.河北皮影·木偶[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275-293.

[2]魏立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8.

[3]鲁杰.唐山皮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47.

[4]魏立群.中国皮影戏全集23[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66-209.

唐山皮影 篇3

一、唐山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一) 皮影戏的起源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说法。大多数人认为皮影是起源于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的故事, 李夫人过世, 汉武帝找人设帷帐来找他人在帷帐之后, 从而思念李夫人, 故有皮影。在之后的几个朝代当中的也都有记载汉武帝的这个典故。

(二) 皮影戏的发展

因为木偶戏在唐代已经很流行, 并且从大多数的皮影戏演员姓名能够看出影戏于北宋时期便已形成。元代期间, 经济文化重心的由南向北移, 皮影戏在原有基础上又融合了北方的地方方言和民间曲艺等, 慢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到了明清时代, 皮影戏在北方的演出活动更加普遍和广泛。在近代, 皮影戏形成了东西影之分, 东影以唐山皮影戏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 而西影则以陕西皮影、四川皮影为代表。

二、唐山皮影戏的艺术特征

(一) 影人的制作工艺与造型

最初制作唐山皮影戏的材料是素纸, 后来用牛羊皮来替代了一段时间, 最后定为用驴皮来制作影人, 因为驴皮相对于纸和牛羊皮来说更为结实耐用, 有柔韧性且透明度好, 至今的唐山皮影戏仍然用驴皮来作为制作原料。

皮影影人的主要制作过程有八道程序:首先选驴皮, 然后裁皮制皮, 后要经过画稿、过稿、雕刻、上色, 最后烫平并缀结合成。唐山皮影的角色相当丰富, 有小、生、髯、大、丑。主要的刀法有推刀、拉刀、回转、顿挫、明刀、暗刀等, 要求制作者的技术相当熟练与精细。

唐山皮影戏中的人物包括大、小、生、髯、丑、妖几大行当, 影人有自己独特的造型, 它不仅保持了传统的造型, 还结合了民间的绘画、雕塑和戏曲等艺术, 形成了具有北方风貌、独有的粗犷的造型。

(二) 唐山皮影戏的唱腔与伴奏乐器

唐山皮影戏的唱腔为板腔体, 源自于民谣民歌、叫卖调、俚曲、哭丧调等乡间唱调, 加有乐亭方言的特色语调, 声音温柔委婉, 清晰优美。后来又融合了北方各地的剧种的腔调, 其中包括京剧、皮黄、乐亭大鼓等, 唱腔越加的丰富成熟。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有笛子、唢呐、笙、箫、锣、铙、钹、小鼓、三弦和扬琴等中国民族民间乐器, 后又加入了西洋乐器, 使伴奏音乐增加了不同的色彩与声音, 更加的丰富、厚实、有层次。

(三) 剧本

皮影戏的剧本, 被称为“影卷”。唐山皮影戏的演出剧目众多, 就连台本剧也至少有五百多部。经典的唐山皮影代表作品有:《沙家浜》、《花木兰》、《小西唐》、《大金牌》、《全家福》、《喜荣归》、《人参姑娘》、《鹤与龟》、《杜鹃山》等, 还有很多表现现代生活的皮影戏剧故事。

(四) 皮影戏中影人的操纵

唐山皮影戏的艺人在操纵影人时主要是由三根杆子来支配与控制影人的动作, 主杆是最重要的, 安插在影人脖子上, 剩下两支杆子在影人的两只手上各安一根手杆。主杆的作用主要是控制影人整个身子的左右上下活动, 而两只手杆由演员右手操纵影人两只手的各种动作。唐山皮影戏在演出中主要有五种分工, 分别是拿、贴、打、拉、唱。

三、唐山皮影戏的现状与问题

唐山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戏剧的代表, 在老一辈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年轻人也都有所耳闻甚至了解, 但是在现代却越来越少的人真正喜爱皮影戏, 或会特意去剧院欣赏皮影, 皮影戏正在逐渐被新兴的音乐形式所取代, 所以唐山皮影戏的生存状况的确让人担忧。随着老一辈皮影制作艺人的相继逝世, 年轻一代人从事现代职业, 唐山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不容乐观。而皮影戏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 皮影是民间的手工艺术, 有着绘画、雕塑等多种精细手艺, 不仅要有老一辈的皮影艺人来耐心的教授, 还更要有年轻一代的后辈来自愿刻苦钻研和不断传承下去。其次, 唐山皮影戏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演出内容相对其他表演艺术较为单调。最后, 皮影戏大多数的演出的场地都很简单甚至简陋, 舞台演出效果较差, 专门为演出皮影戏的剧院少之又少。所以由此看出, 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 要想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延续与发展, 就必须首先改变皮影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唐山皮影戏的保护

目前, 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已经逐渐走向衰落, 老一辈的皮影艺人相继离世, 年轻人也非常少, 国内专业的皮影剧团寥寥无几, 皮影艺术逐渐逼到了失传的境地。所以对于唐山皮影戏的保护现在应该成为唐山人民甚至国家与政府的重点关注的问题。

首先, 唐山皮影戏要想继续在中国甚至世界上有所发展, 必须从皮影戏自身进行改革与创新, 要吸收与结合各个地方的戏剧、民间音乐、绘画剪纸等艺术, 对演出方式与演出环境地点大胆创新。其次, 唐山皮影戏艺术需要政府的关注与支持投入, 国家和政府要重视皮影戏这种民间戏曲艺术, 保护它的生存环境, 不断进行宣传并增加演出机会, 给它一个广阔的表演发展空间。第三, 皮影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要适时的抓住机遇, 不断改革、创新, 改变剧本、音乐、唱腔等元素, 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让更多的人群来接受并喜爱上皮影戏。

2006年春晚的一个舞蹈节目《俏夕阳》, 一群活泼健康、来自唐山的老年人演出的融入皮影戏元素的舞蹈, 让远离人们视线的唐山皮影重新得到了重视。唐山皮影戏就应该与现代的灯光舞台、声乐、舞蹈紧密相连, 在舞台上给大家呈现出不一样的皮影, 大胆地改革突破, 才能走向世界。

五、结语

唐山皮影戏是一种综合的传统戏剧艺术, 经过从古至今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皮影戏从开始形成到逐渐成熟, 曾流行于中国大江南北, 但不幸的是皮影戏在中国现代的社会发展中正在慢慢消失, 让人感叹与惋惜。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保护和发展这门精湛的传统戏剧艺术, 改变传统的演出形式, 让唐山皮影戏这门传统的民间戏剧艺术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 在中国的戏剧领域中展现它的风采, 不仅能够永久的存活下来, 而且能够在中国盛开绽放甚至能够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在世界上永远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薛正昌.皮影戏“非遗”传承者:张进绪与他的皮影家族.宁夏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2]薛海萍.浅谈皮影戏发展渊源与新途径传承.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3]郑明钧.中国当代皮影戏保护之管窥.民族艺术研究, 2006, 05.

[4]刘妍.唐山皮影古今思.中国科技财富, 2009.

[5]仲秀林.唐山皮影艺人:张绳武, 世纪桥, 英文刊名:BRIDGE OFCENTURY, 2011, 05.

[6]魏力群.民间皮影.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7]刘庆丰.唐山皮影戏中的对唱.皮影史料, 2009.

[8]吴若峰.皮影, 电影始祖, 旅游, 2004, 06.

唐山皮影 篇4

1 唐山传统艺术

唐山市自有人类居住已有4万年, 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 汉代的幽州。它因李世民路过这里去东征而得名。因山美水美, 土地肥沃, 雨水充足, 而有灵秀之气, 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丰富的文化。我们熟知的“不食周粟”、“老马识途”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 皮影、评剧、乐亭大鼓被称为“冀东三支花”。唐山玉田县是文化部命名的泥塑之乡。乐亭县是曲艺之乡。丰南篓子秧歌、铁画, 唐海吹歌, 冀东大秧歌, 迁安背杆、剪纸等都是唐山甚至河北人民欢迎的传统民间艺术。

2 唐山皮影艺术特点

2.1 唐山皮影雕刻

精巧细致, 通过不同刀法雕刻出魅力十足的纹路、线条, 走刀有虚有实, 线条繁而不乱、剔透利落、简而不空、重点突出, 特别是面部雕刻, 要求精细行刀精准, 效果完美精致。

2.2 唐山皮影色彩

颜色鲜艳, 效果对比鲜明。受到传统五行之说影响, 及本身材质灯光的要求特点, 分为红、黄、绿、白、黑五种。色彩之间的过度自然, 黑红白绿黄搭配合理, 符合色环上的补色关系和色彩规律, 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2.3 唐山皮影结构

造型可爱、样式玲珑剔透, 各种类型图案明显不同。它的连接方式独特, 活动自如。

2.4 唐山皮影造型

造型手法:散点透视, 上窄下宽、外简内繁, 夸张变形。造型特点:象征性造型, 程式性造型, 装饰性造型。

2.5 唐山皮影人物

人物造型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人物特征:形象各异, 性格鲜明, 细腻逼真, 色彩鲜活。

2.6 唐山皮影曲目

比较有名的有《鸡与蛇》、《龟兔赛跑》、《鸡斗》等等。

抓住皮影表现特征, 结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制作成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小品。这样既能把传统民间艺术得以传承下来, 又能提高城市识别性, 又能为我们的想象力和设计灵感提供具有民族特性的源泉。并使传统皮影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 将唐山皮影的形式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既可继承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又可以填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要求。

3 唐山皮影的艺术形式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唐山雕刻有十几种刀法, 刀都是与平面垂直, 且都要有倒角, 便于灵活的移动。它包括镂空、浮雕两种雕刻工艺, 增加了设计的层次感。把皮影的雕刻技法和皮影的艺术元素运用到景观小品、景观铺装和植物造型上。在景观中融入皮影元素, 及造型和材质的变化, 更好的把这种工艺与城市景观设计理念结合。这是皮影元素在景观中的延续。也是对一个新的方向的深入探究。

3.1 地面铺装

制作几种颜色的铺装形状, 在重要地段如火车站、汽车站、医院的广场上进行铺装, 创新一些皮影造型的故事情节, 如《鸡与蛇》、《龟兔赛跑》、《鸡斗》等等, 这样既美观又有内涵还增加了识别性。在居民区可以发挥互动性, 开扩出一些空间, 把铺装材料放在一边, 在闲暇时进行娱乐和创作, 也是老人和小孩、大人的不错的去处。这样也减少了水泥地的面积以及类同的纹理。

3.2 墙面

借鉴内蒙古城市墙面大面积彩绘如蓝天白云草地等, 唐山市区的临街墙体也可以绘制一些皮影造型, 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另外, 制作成铁艺的皮影造型的英雄人物如雷锋, 卡通人物如喜洋洋等等。还有, 在一些重要景观点, 在垒墙体时故意去掉一些砖, 在不影响稳定性的情况下, 增加镂空效果, 起到透景、框景、借景的作用。

3.3 植物造型

乔木植物搭配, 利用枫树槭树叶子红色、银杏叶子黄色、国槐叶子绿色、红叶杨四季三变色等进行搭配种植, 在秋天叶子变色时, 会有红绿白黄相间的色彩搭配, 而且这些树种适合唐山地区生长, 鲜效果比较明显。中国梧桐干为绿色、金枝国槐枝为黄色、红瑞木枝为红色, 三种乔木进行搭配种植, 红瑞木在最前, 后边为金枝国槐活着中国梧桐为在冬季, 特别是大雪过后, 以蓝天白雪为底色, 红、黄、绿相间, 效果甚是明显。

小灌木植物搭配: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大叶黄杨等修剪成球形, 黄色、紫红色、绿色搭配。也可以相间种植, 修剪成各种卡通人物、皮影造型等等, 利用植物间的间隙和枝叶空心作为天然镂空效果, 嫣然是一个大自然生成的皮影戏。夜间在配以草坪灯, 通过不同灯光的搭配, 形成不一样的夜间景观小品。

草本植物搭配:一串红、紫花地丁、还阳参、田旋花、万寿菊、百日草等等合理的搭配, 不同的花期, 造就不同的图案。

在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的广场上可以用植物制作成不同的镂空的皮影造型。增加城市的识别性和审美感。

3.4 互动景观

借鉴旋转木马制作镂空的公共景观小品, 小孩可以通过, 或者可以在里边嬉戏玩耍, 甚至大人也可以通过, 从外观上来看具有镂空效果, 可以通过设置框景, 增加其趣味性。

借鉴古代流觞曲水, 设计制作具有欣赏性又具有娱乐性, 且可以大众参与的景观小品, 能够大家娱乐同时体会皮影的乐趣。把皮影造型模块化, 通过积木拼装的形式, 便于人们即兴组合, 变可称为景观的一部分。

3.5 公共小品

在主要街道或出入口, 设置植物、金属、陶瓷等等材质的皮影造型, 反应唐山形象。如抗震精神、开滦煤矿精神等为主题的艺术形象, 以雕塑活着大型的景观小品出现, 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可以借鉴皮影戏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进行城市景观夜景中的灯光设计如抗震纪念碑的灯光设计。

城市景观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任务, 它包括城市广场、公园、绿化、住区、街道等景观设计和建设。应增强景观节点的意境和趣味性, 一点带面, 以面到整体, 再都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根设计, 这样才能有血有肉, 才能让人们生活的更幸福一些。最后, 如何增强城市景观的识别性, 我们可以通过本文看出, 结合唐山皮影的艺术设计元素和造型, 有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注意到, 把唐山传统文化进行深层的挖掘和提炼, 以及如何让大众参与进去, 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陆路, 王鑫, 武联, 刘启波.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 (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 2004年12月第21卷.第4期.14-18, 22.

[2]巴增胜.唐山皮影艺术元素在现代配饰设计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3.4.

唐山皮影 篇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类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地方文化特质, 其保存、活化展示, 暗示了当地人的集体文化认同, 而以某种方式来动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可以强化该地居民的身份共识, 还能让人增进知识, 让外来旅游者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使得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当前, 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 地方性差异越来越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具有社会与政治意义。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 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 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然而, 当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没有后继之人、传承堪忧, 尤其是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已经被流行娱乐节目严重侵蚀, 以至于无法在表演市场独立生存。非遗的传承人是对精神文化的传递, 而这种传递又是通过传承人的口述或口述表演、身体示范或表演、综合示范或表演等进行的, 传承人既是遗产的接受者, 又是创造者。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 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 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 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 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 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现在, 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不足10人, 皮影艺人年龄偏大, 找不到徒弟传承,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山皮影戏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三位, 目前平均年龄76岁, 代表性传承人年事已高, 唐山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如果没有接班人, 将出现后继无人的断层危机。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视角探讨唐山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传承人名录, (http://www.ihchina.com.cn/inc/chuanchengren.jsp)

二、文献回顾

在二十世纪后期, 由于工业化和都市化, 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由艰苦的生产时代进入到舒适的消费时代, 大众传媒的发展将文化消费推入一个快速时代。社群和道德崩溃了, 个体变成了孤独的、疏远的和失范的, 他们可接受的唯一关系就是经济上和契约性的关系。他们被同化进了一群没有个性的大众之中, 受一种他们能得到的、替代社群和道德的唯一资源———大众传媒的摆布。在这个世界中, 大众文化的传播像一种致命的能媒, 使民间文化窒息, 并威胁着要扼杀艺术的完整性 (D Strinati, 20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民间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面临着观众群的断代、流失, 其原生市场已不足以支撑该文化艺术形式的生存发展, 鉴于此我国已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1) 。目前国家已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1, 219项, 见表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 其传承发展必然发生某种程度的变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 作为入场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 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 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的本真样貌。纵观文化传承与变迁的研究, 主要存在两种视角, 一种是从社会环境的角度侧重讨论环境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另一种是从文化自身的角度侧重探究文化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与影响力。认为在面临新的环境时, 人们总能从传统习惯和文化管理之外去寻找适应环境的方式, 从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 推动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重构、也有创新, 在对周边文化的吸纳和加工中、与各种现代文化的互动中要作出有选择性的创新与组合, 将其中有用的内容有机地置于固有文化之中, 这就是文化重构,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活态”地被传承和发展, 否则就容易固化为博物馆里缺乏社会内容的藏品。而这种重构的过程就是非物质文化再生产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是指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原生文化圈进入另一个文化圈, 经改造后为该文化圈人们所接受、所传承的情况。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再生, 我们将其分为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再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产生于原文化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生土长、原汁原味, 并没有经过人为加工改造。再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外域传入并已本土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本地产生但经过元素重组或放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自然再生和人为再生, 而人为再生包括人为移植、元素重组 (多是专家与文艺工作者的创造) 、文化事项的复活与放大 (为地域原有某种文化事项, 但已基本消亡, 经发掘研究, 恢复原貌, 使之复活, 这多是政府行为) 。

资料来源:据《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国发〔2006〕18号)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国发〔2008〕19号)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国发〔2011〕14号) 、范围分类来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3) 、具体类别来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名录-类别, (http://www.ihchina.com.cn/inc/guojiaminglu.jsp) 。

“遗产”本身的定义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死亡、断裂。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为活化石的民俗, 只有当人们抛弃了原生态的幻想, 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的时候,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因此, 本文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的理论视角, 进一步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维度。

三、研究方法

自2013年以来, 笔者3次前往唐山市演艺集团、2次前往唐山市艺术学校进行田野调查, 获取了大量的一手和二手资料。一手资料主要通过访谈法:访谈法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访谈对象包括演艺集团皮影部副部长、艺术学校校长、皮影戏老艺人、皮影班学员、皮影艺术品销售人员、皮影爱好者等、普通市民, 共12人。对访谈对象进行从无结构到半结构型的深度访谈;二手资料则包括当地各种级政府文件、专项报告与新闻报道。

四、唐山皮影戏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 观众断代导致演出市场萎缩。

同其他传统戏剧一样, 大众传媒冲击了唐山皮影戏的市场, 基本没有培养起来年轻观众, 而老年观众数量逐步减少。“电视你看啥都有, 现在就是像咱们这个传统节目, 逐步老了没了, 老人对这个挺欣赏。” (皮影艺人, 02) 观众的断代直接导致皮影戏演出市场的萎缩, 皮影戏已基本退出商业演出市场, 仅剩下少数几位精英艺术家在政府及NGO组织下进行非盈利性的表演。演出市场的萎缩也在皮影艺术品销售中得到印证, “当地人很少买, 都是那种50多岁的, 原先小时候看过皮影戏的那种, 人家就过来参观一下, 也不一定买。这俩月大概才卖出去两对。” (皮影销售人员, 01) 目前演出市场的萎缩已不能支撑该艺术形式的健康发展。

(二) 传承人断代。

在演出市场萎缩的情况下, 唐山皮影戏的传承人也出现了断代的危机。尽管皮影老艺人有着强烈的传承意愿, 但个体化的传承方式在市场条件不具备时均以失败告终。“咱们传承的东西啊, 不能失传, 我们老人总想着把这个传承下去, 这属于三支花之一, 我们干一辈子, 我们喜欢, 所以教孩子们, 让他们也喜欢, 把这个还传承下去, 在我们这里不会断档。” (皮影老艺人, 01) ) “我原本是想着办一个班, 靠着自己的退休工资, 也不收学费, 但你不跟他 (学员) 要钱可以, 最起码场地、吃住得掏钱吧?后来我自己掏不了了, 没有经济来源, 你说这个东西能存在吗?” (皮影老艺人, 03) 目前在唐山市及下辖部分县的文化事业单位还有少量的老艺人, 但基本年事已高, 即便在事业单位其传承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境况。

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让作为传统表演艺术形式的皮影戏在演出市场中被边缘化, 出现观众断代、市场萎缩, 商业演出市场不足以支撑该艺术形式的生存, 尽管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2006年就将唐山皮影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唐山皮影戏仍然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五、唐山皮影戏传承创新的维度

(一) 传承观念创新:

由俗文化到雅文化。在娱乐形式单一的年代, 皮影活跃在城市与山区, 是一种大众文化。访谈中发现, 在观众断代演出市场萎缩的情况下, 这些皮影艺人们尽管面临传承困境, 但由于皮影戏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走进了高等院校、电视台、剧场甚至走向海外。从现实情况来看, 唐山皮影戏作为一种文化遗产, 已经从大众文化走向小众文化, 由俗文化迈向雅文化。因此, 在时代变迁下, 传承观念也应该随之改变。

(二) 传承方式创新。

1. 学校传承:

从培养到就业的整合。学校传承是目前唐山皮影戏主要的传承方式, 在政府的推动下, 2013年9月唐山市艺术学校开设了皮影班, 由政府拨款培养, 经过艺考招收了5个学生, 学费由政府拨款, 学生自己承担生活费。在传承人面临断代的情况下, 学校传承的方式很好地缓解了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状况。但是目前的学校传承局限于培养, 皮影班学生毕业后的实习、就业还面临很多未知。“ (就业) 肯定有困难!你来学、我来教, 教完了以后上哪去啊?现在还没有毕业的, 他们学4年, 2015年第一批学生毕业, 他们实习去哪?我不知道。” (皮影艺人, 03) 如果不能保证这些学生的就业, 那么依然不能解决传承断代的问题。“断代是个问题, 你看他们这一批 (第一届皮影班学生) , 虽然晚了些但还能够弥补一点, 起码他们到文化馆里去能演出、能辅导、能普及, 不会白吃饭, 如果他们这批 (的就业) 解决不了, 那麻烦了!你总得让他先吃饱饭, 吃饱了他才去干活, 所以说他们一毕业, 这个单位是很关键的。” (皮影艺人, 04) 因此, 在学校传承方式中, 急需从培养到就业的整合。

2. 扶持皮影世家。

家庭传承是传统的文化技艺传承方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身体性的特性, 家庭传承在技艺代际递增、口传心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皮影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 除了技艺的习得, 还包括舞台表演等细微的经验。一位受访的皮影老艺人从1963年18岁起开始学习皮影, 其父亲、叔父、儿子均从事皮影表演, 正在上小学的孙女也爱好并学习皮影表演。虽然皮影世家数量很少, 但由于世代的积累, 从小受到艺术氛围感染, 这种传承方式具有高度的传承效用, 因此在传承方式上应该重视对典型皮影世家的扶持。

(三) 传承技艺创新。

如前文所述, 在时代变迁、皮影戏演出市场萎缩, 由俗文化走向雅文化的背景下, 对这一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元素重构, 与现代文化进行创新组合,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在调研中发现, 唐山皮影戏的戏剧元素已经开始与其他戏剧技艺融合创新, 如影人尺寸的增大、服饰的改进、动作的创新, 到真人、影人的舞台结合, 以及与京剧、木偶剧等不同戏曲形式的结合等等。通过传承技艺的创新, 增加了皮影戏的现代审美, 使其更多被“活态”地传承和发展。

(四) 传承题材创新。

在皮影演出题材上, 目前主要有三类:传统剧、动物寓言剧、现代剧。尽管在调研中一些皮影老艺人认为, 只有传统剧才是真正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但在现实演出中, 传统剧基本不演了, 反而一些动物题材, 如鹬蚌相争、狐狸与乌鸦非常受青少年的欢迎;因此唐山皮影戏在传承题材上, 应该在传统剧的基础上, 结合寓言、童话等大胆地进行题材创新, 培养青少年观众群。

(五) 皮影传承与旅游演艺结合。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的兴起, 引发了遗产旅游的热潮。Poria、Butler与Airey (2001) 定义遗产旅游是游客根据地方的遗迹特性为主要游览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其中, 沉淀着地方文化、承载着当地居民地方情感并传统而真实地再现当地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 构成了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和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独特性、多样性、动态发展性以及和旅游活动的同质性, 使其和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渊源关系。根据《唐山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5个, 影剧院21个, 文化馆、群艺馆15个。然而唐山市还没有专门针对外地来唐旅游者的常态化旅游演艺产品, 结合2016年唐山将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建议政府、旅游企业、文化娱乐企业、行业组织、专家学者等共同努力, 借助世园会的契机, 推出以皮影为主题的旅游演艺, 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相互促进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www.ihchina.com.cn/inc/detail.jsp info_id=50, 2013-8-1

[2] .王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J].旅游学刊, 2010

[3] .王淑娟, 陈胜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之研究——基于台湾霹雳布袋戏的经验[J].社会科学家, 2013

[4]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J].学术研究, 2006

[5] .Strinati D.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M].London:Routledge, 2004

[6] .吕屏, 王庆仁, 彭家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 2009

[7] .麻国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J].学术研究, 2011

[8] .柏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J].台湾原住民研究论丛, 2010

[9]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J].学术研究, 2008

[10] .钱永平.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性形态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 2011

上一篇:新三板挂牌企业业绩下一篇:点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