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作文

2024-09-26

唐山大地震作文(精选8篇)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1

唐山大地震作文(精选14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山大地震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1

看完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震撼、忍耐、亲情、责任、拼搏,用这几个字可以概括整部影片。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撼了全世界。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没有接受任何国际组织的援助,全凭中国军队、各地政府派遣的救援队以及国人自发组织的志愿者参与抢险、救灾。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有的只是人的一双肉手,救援的速度和质量以及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当时的政治精神激励唐山人战胜了灾难。

余震和震后的建设中,忍耐、亲情和责任又促使唐山人默默地投入到重建家园的热潮中。他们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忍受孤独寂寞,忍受灾难带来的副影响以及自卑的心理,强迫自己忘却灾难的阴影去救险,去工作。可是灾难的阴影不是轻易可以抹掉的,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磨砺。就像影片中母女的心结在灾后的32年才得以化解。

当然,唐山的今天,离不开唐山人的拼搏。没有拼搏就没有现在的唐山;没有拼搏,唐山有可能在国人乃至世界人的心中只是一个瞬间而已。

很佩服冯小刚导演的天才,抓住了人的心理,把一个灾难片用亲情串起来,没有刻意描写灾难的残墙瓦砾,而是渲染了人的本性,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不愧为新一代的导演大师。

看了唐山大地震,不能不提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影片中冯导巧妙地把唐山大地震中失散的姐弟俩放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相见相认,让观众再次进入灾难的残酷中,使得观众在冯导蒙太奇手法的调动下,心灵再次得以震撼,泪水再一次控制不住。汶川震后的抢险,唐山的救援队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唐山和汶川联系在一起,同样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

唐山,不仅仅只代表一座美丽的城市。在当今金钱、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唐山更是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支柱。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2

这几天大家都在说《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说它非常的感人,今天,我就和姐姐还有阿姨一起去了全球通电影城看了唐山大地震,我感到非常的感动,看着看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秒,在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当时,有一个小女孩方登和他的弟弟方达在屋子里睡觉,他们的爸爸妈妈正在车上。他们感觉到了强烈的震动,知道地震来了,爸爸妈妈就赶紧下车,要去救两个孩子。爸爸冲了上去,可是房子全部倒塌了,爸爸压死在了下面,妈妈看见了爸爸已经死了,就把他移到了旁边,赶紧去救姐姐和弟弟了。姐姐和弟弟在一块石头底下压着,可是,帮助妈妈的人说:“只能就一个。”妈妈说:“都救,都要救。”可是,只能救一个呀,妈妈就小声的说:“救弟弟,”妈妈抛弃了姐姐,救了弟弟。妈妈就抱着死去的姐姐,放到了爸爸的身边,然后就伤心的跟着解放军走了。这时,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姐姐被雨淋醒了,她就往前走,好心的解放军叔叔救了她,把她抱到了解放军的部队,那里有好多的孩子,他们都是因为大地震,有的已经成了孤儿,有的当时连家都找不到了,他们都很可怜。后来,有一个解放军阿姨和一个解放军叔叔收养了方登,从此他们就都开始了新的生活。

方登和方达一天一天的长大了,方达和妈妈也搬了家,他们母子两个相依为命的生活着,他们也不知道姐姐方登还活着。可是32年后,唐山又发生了大地震,方登和方达都赶回了唐山,帮助那里受灾的人们。他们姐弟两个又相见了,他们赶回了家里,看到了妈妈,从此以后,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部电影真是太感人了,到了最后,大屏幕上面写着23秒,32年。我想它的意思是23秒房子就全部倒塌了,因为这23秒他们离开了自己的亲人,32年后才全家团圆。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3

那一个晚上,唐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情,那就是唐山大地震!那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故事:就在那一瞬间,大地开始摇晃起来,紧接着,楼房慢慢倒塌了下来,发出“哄哄”的声音,大家四处逃散,但还是少不了一些伤亡——有的被倒塌的房屋压死,有的被活活闷死,还有的为了帮助别人而牺牲了。地震过后,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废墟,空中还充满了尸体腐烂后发出的臭味。哭泣声、呼救声此起彼伏,这场地震也毁灭了数百个美好的家庭。当救援人员赶到的时候,地上已经布满了尸体,再加上最后的余震,给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结果24万人都被地震夺走了宝贵的生命。

几年后,导演冯小刚制作了一部电影,名叫《唐山大地震》,大致剧情是这样的:方达和方登是一对龙凤胎,大地震夺走了他们的父亲的生命,而他们也被压在了同一块木板上,要救也只能就一个人。他们的母亲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救弟弟,从此弟弟方达就失去了他的左手。大家都以为姐姐方登已经死了,但她却在拉尸体的车上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被一位解放军收养了,但不久后,解放军的妻子就死了。失去了养母的方登嫁给了一位加拿大的人,并生出了一个可爱聪明的女孩,叫做点点,为了养育她,方登找了一个代课老师的工作。同时,方达也找到了一个叫小河的女朋友,并很快和她结成了夫妻,生了一个儿子。不久之后,汶川也发生了大地震,方达和方登为了让哪些人不要和自己一样,所以都跟着一起去救援了。就是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一家庭团聚了……

这部电影十分感人,途中我哭了好几次,这还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当妈妈有多么难。在此,我想对我地妈妈说:“妈妈,我爱你!”每当我看到一幅惊心动魄的场面时,总有一位母亲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总有一个解放军在救援。每当地震毁灭了一个生命,同样也毁灭了一个美好的梦想和一个美好的家庭。这场自然灾害让一个个同胞倒下了,也让无数个悲伤的记忆重启!地震引起的还不只有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可是大家再想想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停地砍伐树木,所以才导致了这场无可避免的灾害,以后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这部电影真好看!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4

暑假之际,新闻热播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票房、精彩片段和影评,并称之为 20xx年最感动的电影。我半信半疑,它真的那么感人吗?我按捺不住好奇心,于是用自己所有的积蓄换来了唐山大地震的影票。

这部电影围绕着亲情,讲述了原本幸福的一家五口,在唐山大地震时,父亲身亡,母亲只能救一个孩子。当她面临着如此艰难的抉择时,母亲救了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姐姐方登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她奇迹般活了下来,被解放军收养了。而母亲却多年如一日地惦记着女儿,认为自己对女儿亏欠很多。方登一直没有原谅母亲,她怨恨母亲当年抛弃她。直到汶川大地震,她被废墟上的母亲的一举一动所深深感动。于是,她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并彻底地原谅她。看完这部电影,我眼睛湿润了,心弦为之颤动

这部电影催人泪下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惊心夺魄的传奇故事,而是人间最美好的亲情。让我倍受感动的是,奶奶无情地留下媳妇在唐山生活,硬要带余震后仅有一个胳膊的孙子走。当老太太在车上,看见小孙子哭哭啼啼要妈妈时,当老太太看见媳妇失去儿子痛不欲生时,她的心软了,把孙子留在了媳妇身边。看见母子相拥的情景时,我留下了心酸的眼泪 观众还没从刚才的感动中回味过来,就又陷入了另一场感动之中。当母亲扑通地跪在地上向女儿道歉时,我的心紧紧揪在一起,眼泪随之流下。这是多么浓厚的亲情啊!母女久别重逢的一幕,母爱的伟大再次激荡我的心头。

是啊,我们应该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做人要知足常乐,一家人温馨地生活,不就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吗?有的人为了财富,错过了亲情,他们整日数着钞票,却数不出真正的快乐。难道这样的人生也美满吗?一家人在饭后团聚在一起闲聊,充满了欢声笑语,比起他们,不知幸福多了!

我们要珍惜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不要对父母的爱不屑一顾,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做人要知恩图报,孝顺父母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机会。若错过了,就后悔莫及!

《唐山大地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发自内心的震撼。我明白了很多,从今开始,一定要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个亲人,努力吧!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5

昨天,我和爸爸、妈妈看了一场电影——《唐山大地震》,整个观看过程中,我的眼泪就像珠子一样往下掉。这部电影十分感人,讲的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并通过人性的善的一面艰难地自体恢复、融合,最后回归到亲情里。

1976年的一天,唐山发生了一场7.8级的地震,死者共达24万多人。有一个4口之家,地震的当天,两个孩子在家里睡觉,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外面工作。突然,一场历史罕见的大地震发生了。大地顿时激烈的抖动起来,没过几分钟,楼房都裂开了缝,接着,楼板便一块一块地砸了下来,整个城市一片混乱,那两个孩子,一个叫王登,一个叫王达,他们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姐姐王登拼命的叫着:“爸爸,妈妈,救我!救命啊!”弟弟王达也随着姐姐喊叫着,当他们的爸爸妈妈感到那儿时,妈妈一眼就看到自己的亲骨肉,正欲想救孩子时,却被丈夫一把拉住:“你想找死吗?”说完,自己冲进了屋里,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头顶上的楼板砸了下来,丈夫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

此时的王登被楼板压着,弟弟也是如此。这时,救援队来了,他们的妈妈已被救了出来,她请求救援人员快将她的孩子救出来,救援人员说:“只能救一个!”在艰难的抉择后,她便喃喃地说:“救弟弟!”这三个字,恰好被压在下面的姐姐王登听到了,顿时伤心极了。后来,昏迷中的姐姐王登居然在暴雨中醒了,就这样,她成了一个孤儿。不久,她被一个军人高干家庭收养,她的养父养母对她很好,转眼间,20年过去了,家里人都以为姐姐死了。在又一场大地震中,姐弟相遇,先开始,姐姐王登始终不肯原谅自己的母亲,但是最后,她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王登最终还是原谅了自己的生母,除了父亲,一家三口终于团圆了……

悲惨而感人的电影结束了,全场每个人都泣不成声。做娘的一个个都在摸着眼泪,对孩子说:“你们永远不能理解真正的母爱,一个做娘的心啊!”是啊,人性是伟大的,母爱更是伟大的!每每想起那震撼人心的情景,我都为之感动,她告诉我人生的哲理,做人的根本,相信这世界正是因为这伟大的爱,才使这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6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电影《唐山大城震》,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在学校,第二遍在家,非常感动。电影一开始,屏幕上涌出一大片人名,我知道那是遇难者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生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接着,故事开始了……许多晴蜓不断在空中飞翔,唐山一片祥和的气氛。然而到了晚上,大地颤动起,紫色的地光异常刺眼地弥漫开来。唐山在短短的一瞬间成了一片废墟,无数的生命一下子远离了自己的亲人。解放军叔叔展开了救援工作。主人公元妮要去救孩子,丈夫方大强怕她出意外阻止了她。而方大强自己却跑进了倒塌的楼房内,失去了生命。元妮很伤心地到处寻找自己的两个孩子方达和方登。可是,上天却捉弄人。找到方达和方登后,她却发现只能救其中的一个孩子。因为姐弟俩同时被一块大石板压着,救了姐姐,弟弟就会有危险;救了弟弟,姐姐又会有危险。两难之际,元妮绝望地说:“救弟弟,救弟弟!”,这时姐姐方登听到了,她又伤心又恨妈妈。当人们把姐弟俩拉上来的.时候,元妮抱着方登伤心得大哭,接着带着方达走了。过了一会,天空下起了雨,方登被雨水一浇,奇迹般地醒了。

后来,方登被一对解放军夫妇领养,她在忧伤和怨恨中长大,成了一名医生,却一直没原谅自己的妈妈元妮。方登也努力地从一个拉小车的小工,干到了公司的董事长。200X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方登和方达深深地被灾情震憾,不约而同都去参加了救灾。这时,方登终于理解了当初母亲的苦心,原谅了母亲,最终,一家人团圆…… 整部电影让我感动得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地震是多么的无情。面对灾难,人们却是那么坚强、有爱心。灾难没有击垮人们,反而让人们更加勇敢地面对以后的生活。虽然灾难无情,人间却有爱。让我们好好学习,珍爱生命,珍惜自己的亲人,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7

《唐山大地震》刚好在暑期上映,我与爸爸怀着激动的心情去电影院观看。《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它给我的感触很大。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情形,更让我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部电影讲的是: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年7月28日的凌晨,唐山发生了一场7.8级的大地震。在短短的23秒之内,7.8级的地震将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方大强为了救孩子,不料被房子的一块水泥板压下来砸死了……由于房子太小,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水泥板压在东西两边,无论人们想救那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因为,用杠子撬方达这边就会压方登,如果撬方登这边就会压到方达。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子就像是空了的一样,心里觉得像被针刺了那么疼……最后,元妮还是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那时,她流下了眼泪,好像在说:“妈妈,您为什么不救我?”。接着还有一幕让我很心疼,就是方登的眼泪落下时,她叫了声“妈——”轰隆……水泥板压了下去……这一刻,我哭了,哭得好大声……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而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32年过去了,由于长大后的方登去救灾,所以找到了她的弟弟——方达。就这样,他们一家子终于再次团圆了!最后,元妮跪在地上,说:“登啊,妈妈在那次大地震没有救你,对不起啊……”这一次,我嚎啕大哭。

《唐山大地震》23秒摧毁一个城市。面对大自然的灾害,人类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面对大自然的突变,人类也有选择生存的矛盾。人们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吧!在那些不测风云来临前!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8

记得那段时间,唐山大地震热映。于是约上好友,带足纸巾,打算去电影院好好大哭一场。意料中之得,整个过程我们两个就没有停止过抽泣,纸巾用了一张又一张。

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眼泪就是感动。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爱是父母为子女不求回报的付出,爱是在最危险的那一刻牺牲自己让爱人活下去的本能反应。

而影片中最触动人心的一幕,也是让我至今无法理解的是在地震的那一刻,女儿无法言语,奋力敲打着石头,期盼母亲的营救。而母亲却选择放弃她救弟弟。清醒着的她只能无声得留下眼泪。那是一种伤心欲绝的痛。那个小小的女孩儿,面对暴力,为弟弟挺身而出;面对爱吃的西红柿,虽然略有微言但仍是孔融让梨。然而在面对死亡的时刻,还是被自己最相信的母亲放弃。我想这应该比死亡更加残酷。为什么当面对这样二选一的局面,受伤的永远是女方?!从古至今,重男轻女的局面一直未曾瓦解。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庆幸的是,女孩挺过来了。那顽强的生命力真的让人佩服。很难想象,当一个女孩在被抛弃之后又死而复生。醒来看着周遭的一切,以及身边躺着的父亲心中究竟是会是怎样的感觉。她的不言不语,她的倔强坚强,让人倍加怜惜。

因为她的坚强与倔强,让她有了再一次得到幸福的机会。女孩的养父养母对她很好,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给了她。特别是由陈道明饰演的养父,王德清一直对女儿悉心照料。知道了她的悲惨经历,还主动帮助她寻找家人。关心养女的幸福,可以为她脱下军服打骂那个辜负他女儿的臭小子。当女儿失踪不见,焦急万分得到处寻找。在我印象中,养父毕竟不像生父,会对自己的孩子如此细心,但影片中的王德清却诠释了一个如此伟岸而又高大无比的养父。

现在想来,影片中的女孩还是幸运的。她拥有了亲情,拥有了爱情,生活幸福美好。但所有的这一切也都是靠她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坚强的走过灾难,走过绝望,内心变的无比强大。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也许无法躲避,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有限生命不留遗憾,可以在死亡面前泰然自若。那些因为动不动觉得自己悲苦想要自杀的人们,是不是应该多多珍惜一下这脆弱的生命?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9

《唐山大地震》终于看了,看了,也哭了,心头压着一块石头,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忍着眼泪抑制着自己别哭出声来,可是影院里四处却传来了缀泣声,便无法按耐自己,眼泪就这样夺眶而出,没有什么可以比这眼泪更能真实的表达我的心情,电影是修饰的艺术,悲情更能打动人们,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方登(张静初饰演)嫉恨了32年,想想人性在这其中能占据多大的位置,灾难带给我们的死亡和肢体的残缺,可人性带来的却是心底里的痛彻不可见的悲楚。

想想活着多好,看看那些面临灾难来时人们惊恐万状,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无力挽救自己的家人,这种心灵的伤疤让元妮(徐帆饰演)痛苦了半生,也不能摆脱自责,在那种束手无策的抉择里,我们又能怎样替元妮做决断呢,只能说命运捉弄人,但我们相信和坚定的认为她是一个好妈妈,一个伟大的妈妈。

从历史层面上来看,导演忽略了很多历史背景,穿梭时空时光飞逝,转眼很多年就过去了,交代史实并不完美,我们无法把这个片子定性为史诗般的电影,影片所表达的只是人们在活着的今天多多珍惜我们的生活和爱,天是蓝的,水是蓝的,生活是美好的,不要忘记你身边所有真善美,这个社会才能更美、更和谐。一部“史诗般的电影”最后成了一个催情掉泪的故事了,确实有点失去了本身的分量,而不能成为扛鼎之作,这是这部片子一个很大的硬伤和遗憾。但是恢弘的特效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刻,还原了那个让人痛不欲生的23秒,让我们不再遗忘那段历史,缅怀那些在灾难中经历苦难的人们,这部片子中的每个演员的演绎功底都是相当的了得,每个角色表现的都近乎完美传神,让我们看故事情节同时,也感受到了演员表演的到位。如果再让我回转去看那段历史,我愿每一位逝者如秋叶般静美,生者如夏花般灿烂!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10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走到电影院看《唐山大地震》。我们买好票后就进入了放映厅。妈妈说:“唐山地震的惨重是地震史上独有的,仅仅几秒种一座拥有几十万人的唐山就变成了废墟。

二十几万的生命就在一瞬间死亡。因为它是在凌晨地震的,所以很多人都来不及逃,就被压死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原本很幸福的家庭因为地震变得仇恨。地震时姐姐跟弟弟在屋子里吓的四处找地方逃生,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跑回楼下,看到他们站在楼上的窗台哭喊着。眼看着他们的房子也快要塌了。

这个时候妈妈奋不顾身的要往倒塌的楼跑,但却被爸爸给使劲拉回来。接着爸爸跑过去救了,房子被震塌了,可爸爸没有来得及闪躲。爸爸还有姐姐弟弟都被埋在了废墟底下。当爸爸被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死了,这时救援的人又发现了姐姐跟弟弟被压在一块楼板底下还活着。妈妈这时心急如焚,跪着哀求周围的人一定要救出自己的孩子。可是救援的人说只能救出一个,让妈妈赶紧做出选择。

妈妈哭喊着说都救。救援的人还是坚持说只能救一个,再不决定就要先去救别人了。妈妈最后微微颤抖的说:“救弟弟”。但姐姐却死里逃生,后来又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了。地震过去了32年了,这些时间里养父母不止一次的叫她回唐山找亲人,但她始终不愿再回去,她心里一直忘不掉生死关头妈妈放弃了她。08年汶川又发生了大地震,弟弟赴灾区参加救援,定居加拿大的姐姐也到地震前线参加了医务救援小组。偶然下他们相遇并相认了,弟弟带着姐姐回到她离别了32年的唐山老家,妈妈颤抖双手在家包着饺子等女儿回来,当她进门的时候妈妈却显的特别淡定,只是说了句先进屋吧。

这时妈妈走进来了,然后给她跪了下来,说:“我给你道个歉吧,希望你能原谅妈妈。”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母爱真的是非常伟大的,虽然当时妈妈有些对弟弟偏心,但她也爱着姐姐。

看到那些很惨的画面,我不禁有些流泪。我突然想到我以前因为一些小事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以后我不能惹爸爸妈妈生气!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11

前几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部影片,叫《唐山大地震》。电影用特技把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搬上银屏展现在观众的眼前。短短的23秒钟地震,却令24万同胞永远的离开,震撼人心的场面,感人肺腑的故事,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流下感动的眼泪。

1976年的某一个晚上,整个唐山都进入了梦乡。突然,大地颤动起来,房屋开始倒塌。山崩地裂。人们在惊恐中被吓醒,然后在落下的墙砖,崩裂地面的街道上逃窜,哭声、喊声、尖叫声汇成一片。人在灾难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只能哭喊着盲目地奔逃,也不知前面是生路还是死路。幸运的人逃了出来,而不幸的人却永远地离开了世界。女主角是幸运的,克对于她来说也是不幸的。她的丈夫被空中掉下的断墙给砸死了,她的儿女也被压在了同一块房板下。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但却只能就一个孩子,女主角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我两个都要救!”救援人员告诉她,如果再犹豫不决,她的两个孩子都会离开。万般无奈下,她选择了还能发出微弱声音存活率较高的弟弟,可她不知道的是姐姐也活了下来。几十年后,唐山的废墟上盖起了一座座繁华的大楼,而那对分离的命运多桀的母女也在2008年重逢。

我一边观看影片,泪水一边在眼眶中打转。女主角为失去丈夫和女儿而时时悲痛欲绝,但她为了幸存的儿子,没有工作过的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坚强的挺了过来。她的儿子在那次地震中失去了右手,可他身残

志坚成为企业老板。她的女儿更是经受了重重打击,被母亲“遗弃”,失恋,独自生下小孩抚养,可她也以坚强的意志扛住了一切的磨难。主人翁这一家其实就是灾难中幸存下来唐山人的缩影。现在繁华热闹的唐山就是唐山人涅盘后的重生。

从这部影片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幸存者们的坚强的品质。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力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了出来,创造了唐山现在的奇迹。只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希望大家也去影院感受一下唐山人的坚强品质。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12

大地在颤动,大树倒了,桥梁塌了,高耸的大楼顷刻间变成了一片瓦砾。地震!这就是唐山大地震!轰隆隆的巨响夹杂着伤者的哀号、小孩的哭叫响成一片。虽然这只是电影,但我依然被这惊心动魄的场面所震撼。

在这千千万万的受灾者中,有一个叫方达的小男孩,他被地震夺去了一条手臂。他和妈妈相依为命,可他不气馁,不向困难低头,从拉三轮车开始,一直到成立了公司、当了老板,有了自己的房子、汽车。一只手的残疾人经历了多少磨难啊!

更为难得的是,当他成功的时候,没有忘记母亲,想把母亲接到杭州去住,她不去;给母亲在唐山买房,她还是不同意;方达想劝说母亲早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忘掉过去走向新生活,母亲和他意见不统一,方达也不强求,不同母亲争辩。

过年的时候,为了不让母亲寂寞,他不惜和媳妇吵架,把自己的孩子留在母亲身边。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让母亲开心,尽最大努力去做个孝顺的好儿子。

我敬佩方达!敬佩他顽强,不向命运低头,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敬佩方达!敬佩他孝顺,成功不忘母亲,是替父亲?还是替姐姐?原来那可是四口的一家人啊!我敬佩方达!敬佩他身残志坚,一条手臂的小伙子让饱经沧桑的母亲过上好生活;相比之下,他那同胞姐姐虽然四肢健全,却内心冷酷,她为生身母亲又做了些什么呢?

或许,命运是不公平的,让孩子过早地失去父母,或许人生是残酷的,让健康的孩子成为残疾;我和故事中的方达都失去了父爱,让我们经受生活的考验;但幸运的是我拥有健康的身躯,还有许多亲人的帮助。我相信方达可以用一只手干出一番大事,四肢健全的我肯定能用双手扛起整片蓝天!

不向挫折低头,不向困难低头,报效母亲、回答亲人的期望,用自己的双手开拓出更好的未来!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13

如果爱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愿意用生命来证明。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我要用来生回报她,用我自己的理解,我能够回报她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她的母亲,所以,我大胆的想,妈,愿来生你做我的孩子。650字作文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喜悦的季节,丰收和喜悦告诉我们,秋天的责任已经完成!

我早就听人说过这场电影,可我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我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有一个母亲,她有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她们一家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灾难却降临在她们头上——大地震发生了!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美丽的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位母亲本来准备冲进去救他们两个,可是,她的丈夫拉开了她,自己冲进去了,丧了命。此时此刻,她的女儿和儿子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的两端,板上压了重重的石头。救援人员问这位母亲:“他们两个只能救一个,救姐姐还是救弟弟?”这位母亲面临着生命的抉择,最终选择救弟弟。本来这个女孩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可是,她坚强的活了下来。当她被救援人员救出的时候,全身黑黑的,但她并不想认妈妈和弟弟。为什么呢?因为她发自内心的恨妈妈,恨妈妈当初没有选择救他……

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如果是我,我也会救弟弟。因为他小,抵抗力不强。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失去孩子。我能理解那位母亲当时的心情,那么痛苦的抉择就像锋利的刀子刺痛了那位母亲的心。当时如果不做选择,两个孩子都会失去生命。那位母亲抱着女儿“尸体”时撕心裂肺的哭声久久在我耳边回荡。在汶川大地震时,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

看完这部电影,我懂得了: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他们也许有时会做一些不得已的选择,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始终是为我们好。我们要支持他们,理解他们,爱他们!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14

今天我在网上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心灵受到了震撼。《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开始就那么强烈,那么振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人们脚下踩着血水,在一个个死人旁走过,场面令人恐怖,地震过后,唐山下着一场场倾盘大雨,那些孩子们痛失亲人的痛苦,与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有了几度动容。

啊,人间亲情啊,人间最需要的就是亲情,在地震过后,好心的人们都奋不顾身振作了起来,不顾个人安危,去救他人。这是多么值得歌颂的精神啊。

今天是太平盛世,风调雨顺,一派和谐。可是回头想一想,那个年代的人们,是怎样坚强到底,勇敢的活下来的。这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是那个母亲无时无刻想着自己的罪过,无时无刻不感到心痛。徐帆饰演的那个母亲,说实话,在我把整部电影全看完的时候,我才发现,忏悔其实可以在坚定不移的信念之中,幻想化成爱。那个母亲,在救孩子的时候,不停地重复,救两个,救两个。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生与死,这几个字在他们的脑海中是一个残酷的选择,有人选择生,是因为他们还有理想没有完成。有人选择死,是因为他们失去亲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可是故事中的小姑娘却有一颗顽强的心,坚强地活了下去。这正是残酷环境中,值得颂扬的。人生是条单程线,不售回程票,让我们珍爱生命吧。

今天,我还是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人生的许多事,我还不太懂得,但通过这部电影,我似乎成熟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其中最值得我珍爱的就是人间真情。感谢这部电影的导演以及各位演员的精彩演出。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虽然现在生活安逸,无忧无虑,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永远都是鲜花和微笑。人生道路上难免挫折与磨难,让我们为不测的人生做好未雨绸缪的心理准备,为幸福的明天做好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吧。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2

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 恰逢“文革”、“批邓”和批所谓“右倾翻案风”的高潮阶段, 多种一言难尽的因素使然, 此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国媒体阻止了灾难信息的流动。报道爱站在“人”如何同灾害作斗争的角度, 肯定人的精神与力量;著名新闻学者、复旦大学王中教授谓之“灾害不是新闻, 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灾害报道向着更加偏激主观和模式化的方向发展。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为242419人, 至少有3600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到约120亿美元。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报道, 是1979年根据中国地震学会提供的确切数据而公开披露的, 时间在事实发生近三年之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张威认为, 这种惊人的延宕和负面事件正面报道实际上背叛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做法。

但笔者近日通过翻阅唐山大地震期间的“老新闻”发现:中外记者笔下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好新闻, 不少堪称“经典报道”。

一统天下的新华社通稿

新闻通稿是国家通讯社的拳头产品和金字招牌之一, 通稿的影响和普及力遍及所有媒体用户和广大读者, 通稿的潜在受众是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之一【新华社1976年7月28日讯】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一丰南一带, 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这次地震为7.5级, 震中在北纬39.4度, 东经118.1度。 (笔者注:据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7月28日新华社播发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姚文元一再“指示”新华社、《人民日报》, 报道不要太多, 太集中, 注意其他方面如批邓、促生产报道。)

之二开滦煤矿万名井下工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 绝大多数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就陆续撤离险区, 返回了地面。新华社记者就此在1976年8月17日自唐山发出了长篇事件通讯《奇迹是这样创造的开滦煤矿万名井下工人脱险记》。《河北日报》刊发的若干好稿

之一《解放军舍生忘死救亲人》 (1976年8月3日) 副师长李向谦自己的三个孩子压在楼里, 可他从倒塌的楼房中脱险后, 不顾自己的孩子, 立即跑到前边, 组织部队抢救群众……

之二《毛主席派人送来恩情水》 (1976年8月3日、由北大中文系新闻进修班赴唐小分队采写) 8月1日上午, 一辆辆带有“慰问灾区人民”标志的载水汽车, 驶入市区, 送到了暂时断水的居民点, 居民们激情满怀, 一片沸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端起一碗恩情水, 看了又看, 瞧了又瞧, 热泪夺眶而出……

之三读者 (唐山市制镜厂工人梁凤华) 来信《毛主席恩情比海深社会主义无限好》 (1976年8月10日)

之四《两个婴儿的诞生———抗震救灾速写》 (1976年8月12日) ……地还在震动着, 天又下着雨, 王桂秋、张淑荣就要生产了。唐山市委机关的一个女干部, 唐山钢厂的一个青年女工, 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 把她们转移到市委大院的小汽车上。一个原来陪同女儿来医院生孩子的魏大娘, 在汽车上为王桂秋和张淑荣接生。

中午一点钟, 一个小生命哇哇地呼叫着降生了。

又过了两个多钟头, 又一个小生命来到了人间……

之五《冲向胜利的带头人记开滦赵各庄矿老工人陈树海带领阶级兄弟奋战十五昼夜的事迹》 (1976年8月24日)

《解放军报》的事件通讯

《一分不差北京部队某部一排清理唐山新华中路银行金库纪事》 (1976年8月26日) 北京部队某部一排接受了一项光荣任务:清理人民银行新华中路办事处的金库。

金库被强烈地震震塌了, 里面埋着现金九十一万五千一百五十元零九分。

越是往后, 钱越难找。……又经过三个多钟头的过细搜索, 只差五分钱了。

排长于春荫说:“财经工作上允许百万分之一的误差, 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却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误差!”

银行工作同志为战士们的精神所感动, 再次清点数目, 又查到三分钱。

新战士张志良爬在内间的小洞里摸索。他扒开已经不知扒了多少遍的泥土, 搬开在墙根的乱砖头, 手指探进砖缝去, 触到了一个硬子儿。他一阵兴奋, 抠出来用手电一照, 正是一枚两分的硬币, 已经和泥土同样颜色了。

外国传媒如何报道唐山大地震

法新社报道中国地震区军民展开抗灾救灾斗争记者弗利波在7月29日发自秦皇岛的电文中说:救灾工作在非常有纪律、十分镇静地进行;所有外国目击者都对中国人表现的冷静和镇定有深刻印象。

法国《震旦报》7月31日和8月1日一期 (合刊) , 以《一国人民为最坏的情况作好准备》为题, 发表菲·贝尔内的文章, 说中国人民有组织、忘我、沉着勇敢、办事有效率, 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我首都的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得好 (此标题为《参考消息》编者所加) 【法新社香港8月1日电】今天从北京到达这里的外国外交官一致说, 中国首都的人民在7月28日的地震以后保持了镇静, 一切“非常有秩序”。

中国人民应付突然灾难的能力给外国人以很深的印象【安莎社北京8月2日电】北京以及特别是离北京150公里的唐山、丰南地区的人, 第五次感到地震至今已经五天了, 现在仍保持着非常状态。

据外国旅客说, 在中国东北最大城市沈阳的机场与地震灾区之间已经组织了空运, 撤退伤员, 输送食物和急救用品。

在北京, 中国人民———无论是当局还是百姓———应付突然的灾难的能力给外国人以很深的印象。

美国《纽约邮报》8月3日刊登一篇报道, 题目是《两个美国人谈中国地震》, 摘要如下:上星期三住在天津崭新的友谊饭店的雅各布·贾菲和他的夫人伊尔玛, 昨天结束了他们在受到地震侵袭的中国的不幸的旅行, 回到了他们在布朗克斯的贝切斯特区的家中。

贾菲夫人说:“甚至在地震期间, 中国人把我们当作尊敬的客人那样来接待, 他们竟然想到回那个旅馆去取回我们这些无谓的行李, 这实在使我惊讶。”

当他们坐在英国俱乐部里等待关于他们何时可以离开的进一步消息时, 贾菲夫人问一个中国陪同人员说, 他的国家如何能够完成所有必要的重建工作。

这位陪同人员告诉她, 如果某个东西“仍可使用, 那就保留它, 但是那么多的工厂和建筑物陈旧了, 这将是一个建造新东西的机会。”

贾菲夫人说:“我的上帝, 我想他们永远是乐观主义者。”

菲律宾《时代日报》8月4日刊登题为《中国人以伟大的坚忍不拔精神对付不幸》的文章说:团结、勇敢、坚韧和忍耐, 这就是中国人战胜他们的灾难性地震的方法。尽管别的国家表示愿意提供援助, 但是他们几乎完全是依靠自己进行救灾和恢复的。他的政策是自力更生。 (笔者注:自力更生, 拒绝外援, 中国人此举令世界惊讶又不解。)

【共同社东京8月5日电】题:恢复工作进展顺利, 地震后物价也未上涨自地震发生后, 卖有关食品和粮食的商店继续营业。在街上的帐篷群中, 开设了一些卖食品的小铺子, 此外还有不少流动货车。市内的饮食店成了大量生产主食馒头的工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物价同地震前丝毫没有变化。

【时事社东京8月9日电】题:奇迹般地消除震灾, 开滦煤矿部分矿井重新出煤

日本《长周新闻》8月7日刊登一篇文章, 题目是《中国河北省的大地震, 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有条不紊地进行救灾工作》, 摘要如下:目前, 中国在政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 动员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干部等各界人民, 正在大规模地而且秩序井然地进行河北省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的救援工作和生产活动。

【时事社东京8月16日电】题:北京700万居民返回住宅中国当局15日深夜说“北京地区不大可能会发生强烈的余震”。这事实上是解除了地震警报。自7月28日以来, 在公园和街头过着帐篷生活的700万居民, 16日早晨开始拆除临时搭起的窝棚, 准备回家。

这一天北京居民喜气洋洋, 充满了活力。

另外, 在各国大使馆内避难的外国人, 也开始回到建国门外和三里屯等处的公寓。

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先进单位、模范人物代表会议【路透社北京9月1日电】今天当大约五千军人和平民从中国遭到地震的河北省到达北京时, 军队和警察将北京火车站围了起来, 这些军人和平民受到了相当于一位国家元首所受到的欢迎。

街道两旁的中国人用不同的姿势向到达的人挥手, 并说这些人是从震中地区来的。

火车站正面悬挂的一条大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向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英雄们致敬!”

数百名穿着颜色鲜艳服装的姑娘跳着舞、挥动着花束, 伴随着鼓号声响齐声高喊“欢迎, 欢迎”。一行行服装整齐的军人和平民从火车站一直排到守候着的一排排大轿车。

一队队大轿车将到达的人员载送到位于首都中心的人民大会堂。

解构《唐山大地震》 篇3

《唐山大地震》将一个普通家庭大灾难后32年的生活与情感展现在大银幕上,无论时代如何进步与发展,始终不变的是中国人最传统的家庭观念,无论再大的灾难也不能摧毁。在冯小刚看来,《唐山大地震》是不是“史诗电影”并不重要,他说:“史诗电影说得多了,观众就麻木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史诗,但是我记录了这样一个家庭,他们的灾难和重聚。地震可以摧毁房屋,但这些都可以恢复重建,但对人内心的伤害是没办法重建的,这种伤害一直伴随着受害者,直到他们走进坟墓。这个电影,更准确地说,是小说《余震》,说的是亲情力量。”

主题篇—— 大时代下的人性

对于灾难片来说,其实套路大多只有一个,即宏大背景加小人物命运,此招屡试不爽,曾经赚了全球眼泪的《泰坦尼克号》如此,现在吓得全世界人民都“想开了”的《2012》亦是如此,所以这部《唐山大地震》在形式上也确实想不出什么新花招,不过灾难片本来也不是靠着形式赚钱的,主要还在于主题。

在各种主题中,难度最小的是爱情,难度最大的就是人性。一般功力稍浅之人是不敢碰“人性”这二字的,一是这个主题太宏大,又太具体,不好把握,二是稍微有些差池,就会画蛇添足,有哗众取宠之嫌。所以从中找一个平衡点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不过好在《唐山大地震》有张翎的知名小说《余震》“撑腰”,《余震》写的不是血淋淋的伤口,而是伤疤下暗暗涌动的东西,将人性放在一个“疗伤”的容器中,无疑让《唐山大地震》这部灾难片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特质。

电影的结构基本上就是小说的结构,从地震开始,然后母亲和女儿三十二年的分离,妈妈以为女儿死了,而女儿则是不愿意再去回首灾难来临被母亲抛弃的这段往事。当然编剧并没有把精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是将笔墨分散开来,既写了这样一个觉得自己被亲人遗弃的女孩,也写了失去女儿和丈夫的这个母亲对儿子的感觉,还有儿子对母亲的特殊感情。一条线延伸出的三条线,更加丰厚和全面地折射了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等等层面,让“疗伤”在其中慢慢地“发酵”。

当然电影的主题跟原著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张翎《余震》的主题更多地是一个女孩,因为妈妈的选择,造成的一种心灵的伤害,和她怎么去修复。注重表达地震灾难是一时的,而灾难对人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电影的主题则更关注中国人对家这个概念。这一场一场的地震,不管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汶川地震,其实它破坏了什么呢?那就是家庭。如果你孑然一身,地震不会对你有太大影响,活就活了,死就死了,没有牵挂,但是假如你有家人,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唐山大地震》说的主要就是家庭,地震之后,虽然逝去的人已经逝去,活着的也已远走他乡,但家一直还在心里。

人物篇—— 选择与被放弃

女儿方登:过不去的一道坎儿

“ 1976年7月的一个傍晚,地震突然来袭。为救孩子,父亲死了,女儿方登和儿子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母亲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做出的抉择……”

地震来袭的时候,最最困难的就是选择,尤其是选择自己亲人的命运的时候,不管这种选择是在什么条件下,什么心境下,它一定会伤害到不被选择的一方。饰演女儿的张静初说:“在发布会上,小女孩说了一句能让所有大人都哭了的话,她说想不通为什么妈妈会选择弟弟,而不是我,我也是妈妈的孩子啊。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创伤,你就觉得可能需要怎么样的一个心路历程,她才能够真正地忘掉。虽然整部电影演完了,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作为她这个人物我慢慢能理解一点,可是有时候乍一想我还是觉得很伤心。如果是我妈妈做了这样的决定,我不能原谅她。”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女儿方登的心路历程无疑是整部影片的一条主线,她的心理重建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难点、看点所在。“戏里面女儿跨越自己心理的坎经历过很多层面,包括汶川地震的时候她去救灾,包括她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感受,还有就是她见到妈妈之后的感觉,这个一层一层往上添加,来帮她越过这个坎儿。其实也是让观众一起过这个坎儿。要大家能够相信,能够接受,在经历这么大的信任危机之后,她还可以学着去宽容,去爱她的妈妈。”张静初说。

母亲李元妮:选择是最痛苦的!

人们在关注《唐山大地震》这部戏的时候,往往容易把焦点放在劫后余生的女儿身上,而忽略了那个同样痛苦的母亲。那个被环境推入绝境而被迫做出残酷选择的母亲,才是这条脉络中最疼的一环,她一直存在于影片的背景中,没有女儿的戏那么重,那么突出,但母亲的喜怒哀乐却像空气一样一直牵绊着整部影片。

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她既是被谴责的一方,又是受同情的一方,无法想象,在一个母亲放弃自己亲生孩子之后,她该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这部戏最难的就是把握李元妮是怎么过日子的。她是从地震堆里爬出来的人,对今后没有什么设想,不敢想,因为什么都没有了。丈夫没了,女儿没了,她还要带着一个残疾的儿子,就得从头做起。对于李元妮的乐观,很多人认为她是被动的,其实我理解她是再主动不过了,痛苦不一定要一天到晚都挂在脸上,她积极地活下去也是一种痛苦。我真是从这部片子中感受到了母亲是最伟大的,她的那个心啊,不管怎么样,孩子走到哪,她都是揪着心的。”饰演母亲的徐帆说。

道具篇—— 细节还原真实

冯小刚是一个喜欢用平民视角来记录时代的人,小市民群体的原生态展现,让他的影片在戏剧性之外,平添一份纪实感。正因为主角多为小市民,没有温饱的压力,又攀不上铺张的奢侈生活,冯导片中的主人公多半抱有自己的坚持与信仰。

这种感情一般在冯小刚的片子中是盡在不言中的,而这种尽在不言中,无非就是将情感物化成一种东西,通过它来传递情感,这一向是冯小刚影片中常用的伎俩。《不见不散》里象征爱情的物件是刘元送给李清的挂饰表,它是前者送给后者的告别礼物,却被后者当做鼓励自己留下的信仰加以收藏。一年后的再见面,最先映入刘元眼帘的是它,再两年的分合纠缠,它是李清身上不曾缺席的饰品,最终成了她对刘元说“我愿意”的小暗号。

自然,《唐山大地震》中也少不了这种象征意义浓郁的道具,而它就配合“家”这个主题概念串联着登场亮相。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电影成片,“家”的破碎是残留在每一个地震幸存者心中的隐痛。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4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

唐山大地震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的一个傍晚,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当看到预告片中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时,“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身体里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女儿”张静初在看完预告片后也激动地流下泪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国人情感的动人影片。

看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5

看唐山大地震作文

电影是讲有一对双胞胎,他们一家原来在快乐的生活着,可是被一场大地震弄得家破人亡,这场大地震虽然只有23秒,可是即整整折磨了他们32年。在这场地震中,他们的小学生作文大全过了32年后,在纹川大地震中,姐弟俩个为了帮助那些受灾的人,他们又重逢了,姐姐终于和妈妈团圆了。

这部电影非常的动人,我妈妈从开始哭到最后,我一直捂着耳朵,因为声音太大,爸爸一直专心的看,一句话都不说。

作文: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6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方达和方登是一对龙凤胎,在地震来临之时他们被压在一个水泥板下,由于母亲有些偏心方达,方达最终获救了,由于地震夺去了方达的一只胳膊,母亲痛哭欲绝,死里逃生的方登后来阴差阳错被解放军收养了。许多年过去了,方登成了一名医生,当她看到四川地震时,毫不犹豫去当了一名志愿者,没想到又遇到了方达,家人终于团聚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拆懂得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正含义,我还懂得了什么是人间见真爱。

人间真爱无处不在,或许它就在身边。

我们被爱所包围,因爱而成长。

记得那次,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我和妈妈在桌子上就餐,我妈妈给我做了美味的龙虾,我的口水都一泻千里了,一开饭我就一直吃龙虾,可我却没发现妈妈一直再吃蔬菜,突然妈妈的筷子从素菜盘中,已到了荤菜盘中,我眉毛一皱嘴巴一撅,心想难道妈妈是想给我抢菜吃?想到这里我就有些不称心了,忽然妈妈开口了,“想什么呢?快吃饭吧!”我还没愣过神来,妈妈便把龙虾放在了我的饭碗中,顿是我心中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房,原来妈妈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我,虽然外面非常寒冷,可我的内心却非常温暖,因为这是爱,是爱包容着我,使我变得温暖起来。

真爱永远是一种奇迹,真爱,是一种力量,可以创造一切神话,可以化平淡为奇迹,变痛苦为幸福,将绝望引向光明,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更年轻,可以让快乐永远没有尽头。

唐山大地震作文 篇7

女性主义从西方走进东方, 不仅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更是从古老华夏民族的血脉中发现了曾被深深掩藏的对象——女性。在中国女性的集体意识中, 19、20世纪之交缄默了两千多年的女性被“浮出历史地表”1, 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女性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命运之间始终错综纠缠在一起。父权文化虽不再以曾经那个强权、暴力、不可撼动的面貌出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系统治秩序在整个社会文化中荡然无存。相反, 那种父子相继的权力关系建立了更加完备、更加隐蔽的意识形态体系。这样一种父权文化体系用其天衣无缝的话语系统将这种父权文化的本质遮盖得无影无踪2。

如果说父权文化是对女性个体价值的抹杀, 那么这种新的父权意识形态体系则是对这种话语权本身的解构3。在告别了封建纲常伦理之后, 远离了“三从四德”的传统规范, 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以改头换面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父权文化通过婚姻家庭、伦理秩序和价值体系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强制手段, 对女性实施着一种看似更加“合情合理”的压抑。

作为一部以述说历史灾难为题材的电影, 《唐山大地震》可以说是中国主流商业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唐山大地震》无论在电影前期宣传阶段, 还是在电影公映期间, 都在关注者群体内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简单的对于人们记忆中的灾难的回放, 更重要的在于它彻底解放了观众紧缩许久的泪腺, 让大家可以在漆黑的放映空间里肆意宣泄泪水4。电影上映后, 无论是观众还是影片制作者, 甚至是电影相关从业者, 都在不断强调这部电影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家庭伦理道德意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指出:从道德上讲,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引人向善的电影, 这点是值得尊敬的。大家看完这部电影大概要流眼泪、要哭。眼泪是一种净化心灵的特别重要的方式, 让人流泪的电影从道德上来讲一定是向善的电影。道德净化和自我心理的净化, 往往要通过眼泪来得以实现5。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凯瑟琳·斯廷普森曾经说过:“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分析, 这种分析将性别以及性别结构与性别的不公正置于最突出的地位”6。可见, 女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 更重要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观念视角和思考方式。同样, 从女性主义角度去分析影视作品也能够带给我们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发现。因此,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 试图解读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主义内涵, 从中窥见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在进行电影批评之前, 我们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说明:

首先,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是在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7。从《余震》到《唐山大地震》的改编过程, 体现着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今天, 我们将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作品来看待, 即我们所有的分析和批评都是建立在电影文本的基础之上。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将文本作为文学研究的重心, 我们也只是从电影本身入手分析其包涵的女性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其次, 对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意义, 已经有不少学者和影评人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诠释, 其中包括冯小刚导演自己对电影的“现身说法”, 这对于观众理解电影内涵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我们在这里讨论这部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是从电影文本入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我们所力图论证的, 是电影内在隐含的社会文化元素, 是包括电影导演在内自觉地流露出来的意义内涵。这样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 无疑带有极大的理论预设性。但与此同时, 影片看似随意的叙述, 事实上却有着极为深刻的女性主义色彩。

再次, 从女性主义视角批评《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 意味着文本对电影的批评已经潜在地承认电影中大量地存在着关于身份认同的差异和不平等这一事实。也就是说, 在本文中所进行的女性主义批评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电影中存在女性主义的倾向, 或者存在着性别的差异与歧视, 而是要通过对于这部电影的分析, 去探寻女性主义的这个视角在这部电影中有何新的形态和新的内涵。女性主义批评具有反思的特性, 本文所要做的, 是从女性的立场去反思《唐山大地震》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背景以及其呈现方式, 而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某一社会现象的不平等。

影片开始不久便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大难临头, 究竟是救姐姐还是救弟弟?而这个问题也成了贯穿整部电影始终的线索所在。在姐姐与弟弟的选择中, 作为母亲的元妮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她放弃了自己亲生女儿生存的权利, 将唯一的 (至少在当时人们印象中是唯一的) 可能, 留给了儿子。本文在开篇便提到, 这里分析电影的一切内涵成因和影响, 都应该从电影本身出发去寻找答案和线索, 立足于电影文本和视听语言本身去分析电影所代表的性别与身份认同的倾向, 所以对于“救弟弟”所代表的性别倾向也应当从电影中去寻找答案。如果仔细揣摩电影的文本, 我们会发现, 电影本身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倾向性。

一方面, 从电影视听语言方面来看, 景别和视角是电影视听语言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 景别的大小是电影基本视觉元素积淀的特定意义, 小景别大影像相对于大景别小影像具有更多正面、肯定的意义, 也更加具有表现张力。在《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的开端, 也就是在元妮喊出“救弟弟”之前的电影片段中, 便揭示了一种社会历史传统潜移默化的结果, 一种在极端情境下女性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特殊本能的体现, 同时也是一种男权社会构建的文化规劝。

另一方面, 从女性主义角度上讲, 《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和感人之处并不在于它从某种侧面揭示出了女性的一种生活状态, 更重要的是, 影片通过一个女人32年的心路历程来展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种反抗的姿态, 这种姿态在方登的成长经历中显得尤为清晰和写实。

一片死尸中, 方登缓缓站起来, 看了看身旁已经死去的父亲, 她迷茫却坚定的目光告诉大家, 她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 这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代表着方登摆脱了父权文化的控制, 完成了心灵上的“弑父”。这样一种“弑父”的行为, 造成的结果是:父的礼法、父的家庭、父的语言都遭到弃绝, 女人的“新生”获得了一个空前自由的空间。如果说, 存在着一种历史男性话语所抹杀的女性记忆, 那么女性文化的挣扎便是将这无声的记忆发而为呼喊、为表达8。

无论是封建文化秩序还是先圣孔子之道, 作为原有民族结构主体中的超我原则或者社会强制标准, 都在无时无刻地以一种难以抗拒和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历史当中。女性即便意识到了这样的一种抢夺话语权的存在, 也很难对父权文化进行公开的反抗, 因为意识形态就是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目的的指涉价值观念的话语体系, 它不允许“否定”的声音出现在这个话语体系中9。因此, 女性的反抗永远是软弱的、单薄的, 只能通过“隐藏自己”的方式默默进行。

如何称谓“我”, 如何确定作为客体的“女人”和作为主体的“我”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也就意味着如何确定女性肉体本身和女性指称符号的关系。因为在父权社会中, 女性的指称永远是一个“空洞的能指”, 一个“想象的他者”, 一个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10。在这样的一种指称下, 女性永远是一种作为客体的存在, 即女性的肉体与女性的符号指称永远是割裂开来的、滑动的。所以, 当片中女性重新以自我的方式指认自己——喊出“我叫王登”的时候, 也就否认了自己作为“客体”的身份, 进而否定了整个父权文化的主体地位, 便是从主客依从的关系转换成间性的凸现11。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一个女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 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而是人类文化整体, 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12”因此, 《唐山大地震》用方登的死而复生, 这样的一种戏剧化的情节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想象性生存空间。女性的命运既已为这一既定构造所决定, 任何向女性所受到的性别歧视挑战的努力, 便无不在此自然秩序前化为烟云。如果米歇尔·福柯所谓“真”取决于谁控制话语的命题可以被接受的话, 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 男性对话语的控制权是诱使女性落入一个男性“真理”的陷阱。所以女性作家应当抗争男性对语言的控制, 而不是消极退入一个女性话语的避风港13。

我们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上去反思、追问, 《唐山大地震》的女性主义内涵, 不仅仅是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次实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实践的可能, 一种不断阐释与超越的可能。正如张颐武所说:“这部电影因此提供了一种超越的可能性, 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新的、具有启发性的路径。14”从这种意义上讲,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作品不仅在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层面上具有深刻的感情内涵, 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主义批判的文本, 一个讲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女性心路历程的文本, 一个被男权话语和意识形态解构了的文本。

摘要: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女性的身份始终是一个被掩盖着的真相, 一个似乎永远沉默着的角色。女性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女性争取平等与自由的首要问题。倘若女性缺乏自我意识, 那便不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电影《唐山大地震》正是通过片中女性角色30多年来自我否定与情感救赎的心路历程, 逐渐确立了自我意识与人格定位。

特殊票证纪念唐山大地震 篇8

1976年7月末,我家有产妇体弱血亏,需要购买老母鸡进补。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在北京买鸡要凭票还要排队,严禁个人私自买卖,违者批评教育,重则处分。

7月28日凌晨,天空满是星光,我骑车来到北京市西四菜市场排队买鸡,这里一般一天只供应20只母鸡,卖鸡不单独发票,随行就市,限量定时定点供应。我半夜排队只为拿到一个写着号码的纸条,等到8点,菜市场上班了,我再凭号买鸡。这天,我拿到了5号,心里非常踏实,正打算找个地方“猫”一会儿,补补觉。此刻,突然东方闪过一道“极光”,橱窗摇晃,“咔嚓”作响,里面的展品倾倒,玻璃震落。相邻鱼店的女儿墙顷刻倒塌。有人喊道:“地震!”大家不由自主地涌向马路中央,人如处于海上巨轮之上,摇晃不稳。此刻,正是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

第一次震荡过去后,我立刻骑着车子往家跑,从西四到德胜门外,一路上都是从家里跑出来的百姓。有的来不及穿衣服,只穿着裤衩背心,有的披着床单被子,扶老携幼在马路中间站者、坐着。我无心多看,直奔我居住的大院,所幸大院内10幢楼房无一倒塌,全体居民都疏散出来,老人、孩子、妇女都被安排到操场中间的班车上。我见此情景长舒一口气,伸手一看,手里的鸡票已被攥成粉末。

从那一天起,我就开始收藏各地各种“鸡票”。一晃34年过去了,那个吃穿用凭票供应的年代已经远去。此后看到那些票证,我就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退休后我收集票证四万多枚,其中全国各地生活票证专辑3大册,每一张都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记忆珍藏。

上一篇:Win7中注册表修复exe文件教程下一篇:三改一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