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

2024-09-22

唐山地震(精选11篇)

唐山地震 篇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北纬31度, 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 山崩、地裂、残垣、断壁……数万生命顷刻陨落。众媒体第一时间、全天候、全覆盖, 发挥了强大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作用;诸传媒因信息传播的公开与透明, 公信力空前提高。

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 恰逢“文革”、“批邓”和批所谓“右倾翻案风”的高潮阶段, 多种一言难尽的因素使然, 此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国媒体阻止了灾难信息的流动。报道爱站在“人”如何同灾害作斗争的角度, 肯定人的精神与力量;著名新闻学者、复旦大学王中教授谓之“灾害不是新闻, 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灾害报道向着更加偏激主观和模式化的方向发展。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为242419人, 至少有3600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到约120亿美元。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报道, 是1979年根据中国地震学会提供的确切数据而公开披露的, 时间在事实发生近三年之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张威认为, 这种惊人的延宕和负面事件正面报道实际上背叛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做法。

但笔者近日通过翻阅唐山大地震期间的“老新闻”发现:中外记者笔下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好新闻, 不少堪称“经典报道”。

一统天下的新华社通稿

新闻通稿是国家通讯社的拳头产品和金字招牌之一, 通稿的影响和普及力遍及所有媒体用户和广大读者, 通稿的潜在受众是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之一【新华社1976年7月28日讯】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一丰南一带, 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这次地震为7.5级, 震中在北纬39.4度, 东经118.1度。 (笔者注:据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7月28日新华社播发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姚文元一再“指示”新华社、《人民日报》, 报道不要太多, 太集中, 注意其他方面如批邓、促生产报道。)

之二开滦煤矿万名井下工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 绝大多数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就陆续撤离险区, 返回了地面。新华社记者就此在1976年8月17日自唐山发出了长篇事件通讯《奇迹是这样创造的开滦煤矿万名井下工人脱险记》。《河北日报》刊发的若干好稿

之一《解放军舍生忘死救亲人》 (1976年8月3日) 副师长李向谦自己的三个孩子压在楼里, 可他从倒塌的楼房中脱险后, 不顾自己的孩子, 立即跑到前边, 组织部队抢救群众……

之二《毛主席派人送来恩情水》 (1976年8月3日、由北大中文系新闻进修班赴唐小分队采写) 8月1日上午, 一辆辆带有“慰问灾区人民”标志的载水汽车, 驶入市区, 送到了暂时断水的居民点, 居民们激情满怀, 一片沸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端起一碗恩情水, 看了又看, 瞧了又瞧, 热泪夺眶而出……

之三读者 (唐山市制镜厂工人梁凤华) 来信《毛主席恩情比海深社会主义无限好》 (1976年8月10日)

之四《两个婴儿的诞生———抗震救灾速写》 (1976年8月12日) ……地还在震动着, 天又下着雨, 王桂秋、张淑荣就要生产了。唐山市委机关的一个女干部, 唐山钢厂的一个青年女工, 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 把她们转移到市委大院的小汽车上。一个原来陪同女儿来医院生孩子的魏大娘, 在汽车上为王桂秋和张淑荣接生。

中午一点钟, 一个小生命哇哇地呼叫着降生了。

又过了两个多钟头, 又一个小生命来到了人间……

之五《冲向胜利的带头人记开滦赵各庄矿老工人陈树海带领阶级兄弟奋战十五昼夜的事迹》 (1976年8月24日)

《解放军报》的事件通讯

《一分不差北京部队某部一排清理唐山新华中路银行金库纪事》 (1976年8月26日) 北京部队某部一排接受了一项光荣任务:清理人民银行新华中路办事处的金库。

金库被强烈地震震塌了, 里面埋着现金九十一万五千一百五十元零九分。

越是往后, 钱越难找。……又经过三个多钟头的过细搜索, 只差五分钱了。

排长于春荫说:“财经工作上允许百万分之一的误差, 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却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误差!”

银行工作同志为战士们的精神所感动, 再次清点数目, 又查到三分钱。

新战士张志良爬在内间的小洞里摸索。他扒开已经不知扒了多少遍的泥土, 搬开在墙根的乱砖头, 手指探进砖缝去, 触到了一个硬子儿。他一阵兴奋, 抠出来用手电一照, 正是一枚两分的硬币, 已经和泥土同样颜色了。

外国传媒如何报道唐山大地震

法新社报道中国地震区军民展开抗灾救灾斗争记者弗利波在7月29日发自秦皇岛的电文中说:救灾工作在非常有纪律、十分镇静地进行;所有外国目击者都对中国人表现的冷静和镇定有深刻印象。

法国《震旦报》7月31日和8月1日一期 (合刊) , 以《一国人民为最坏的情况作好准备》为题, 发表菲·贝尔内的文章, 说中国人民有组织、忘我、沉着勇敢、办事有效率, 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我首都的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得好 (此标题为《参考消息》编者所加) 【法新社香港8月1日电】今天从北京到达这里的外国外交官一致说, 中国首都的人民在7月28日的地震以后保持了镇静, 一切“非常有秩序”。

中国人民应付突然灾难的能力给外国人以很深的印象【安莎社北京8月2日电】北京以及特别是离北京150公里的唐山、丰南地区的人, 第五次感到地震至今已经五天了, 现在仍保持着非常状态。

据外国旅客说, 在中国东北最大城市沈阳的机场与地震灾区之间已经组织了空运, 撤退伤员, 输送食物和急救用品。

在北京, 中国人民———无论是当局还是百姓———应付突然的灾难的能力给外国人以很深的印象。

美国《纽约邮报》8月3日刊登一篇报道, 题目是《两个美国人谈中国地震》, 摘要如下:上星期三住在天津崭新的友谊饭店的雅各布·贾菲和他的夫人伊尔玛, 昨天结束了他们在受到地震侵袭的中国的不幸的旅行, 回到了他们在布朗克斯的贝切斯特区的家中。

贾菲夫人说:“甚至在地震期间, 中国人把我们当作尊敬的客人那样来接待, 他们竟然想到回那个旅馆去取回我们这些无谓的行李, 这实在使我惊讶。”

当他们坐在英国俱乐部里等待关于他们何时可以离开的进一步消息时, 贾菲夫人问一个中国陪同人员说, 他的国家如何能够完成所有必要的重建工作。

这位陪同人员告诉她, 如果某个东西“仍可使用, 那就保留它, 但是那么多的工厂和建筑物陈旧了, 这将是一个建造新东西的机会。”

贾菲夫人说:“我的上帝, 我想他们永远是乐观主义者。”

菲律宾《时代日报》8月4日刊登题为《中国人以伟大的坚忍不拔精神对付不幸》的文章说:团结、勇敢、坚韧和忍耐, 这就是中国人战胜他们的灾难性地震的方法。尽管别的国家表示愿意提供援助, 但是他们几乎完全是依靠自己进行救灾和恢复的。他的政策是自力更生。 (笔者注:自力更生, 拒绝外援, 中国人此举令世界惊讶又不解。)

【共同社东京8月5日电】题:恢复工作进展顺利, 地震后物价也未上涨自地震发生后, 卖有关食品和粮食的商店继续营业。在街上的帐篷群中, 开设了一些卖食品的小铺子, 此外还有不少流动货车。市内的饮食店成了大量生产主食馒头的工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物价同地震前丝毫没有变化。

【时事社东京8月9日电】题:奇迹般地消除震灾, 开滦煤矿部分矿井重新出煤

日本《长周新闻》8月7日刊登一篇文章, 题目是《中国河北省的大地震, 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有条不紊地进行救灾工作》, 摘要如下:目前, 中国在政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 动员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干部等各界人民, 正在大规模地而且秩序井然地进行河北省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的救援工作和生产活动。

【时事社东京8月16日电】题:北京700万居民返回住宅中国当局15日深夜说“北京地区不大可能会发生强烈的余震”。这事实上是解除了地震警报。自7月28日以来, 在公园和街头过着帐篷生活的700万居民, 16日早晨开始拆除临时搭起的窝棚, 准备回家。

这一天北京居民喜气洋洋, 充满了活力。

另外, 在各国大使馆内避难的外国人, 也开始回到建国门外和三里屯等处的公寓。

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先进单位、模范人物代表会议【路透社北京9月1日电】今天当大约五千军人和平民从中国遭到地震的河北省到达北京时, 军队和警察将北京火车站围了起来, 这些军人和平民受到了相当于一位国家元首所受到的欢迎。

街道两旁的中国人用不同的姿势向到达的人挥手, 并说这些人是从震中地区来的。

火车站正面悬挂的一条大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向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英雄们致敬!”

数百名穿着颜色鲜艳服装的姑娘跳着舞、挥动着花束, 伴随着鼓号声响齐声高喊“欢迎, 欢迎”。一行行服装整齐的军人和平民从火车站一直排到守候着的一排排大轿车。

一队队大轿车将到达的人员载送到位于首都中心的人民大会堂。

笔者注:1976年9月2日, 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抗震救灾第一线的3500多名代表。随后, 中国媒体对其中的一些英雄抢险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突出宣传, 为这次抗震救灾的初步胜利, 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唐山地震 篇2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山大地震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山大地震作文 1

大地在颤动,大树倒了,桥梁塌了,高耸的大楼顷刻间变成了一片瓦砾。地震!这就是唐山大地震!轰隆隆的巨响夹杂着伤者的哀号、小孩的哭叫响成一片。虽然这只是电影,但我依然被这惊心动魄的场面所震撼。

在这千千万万的受灾者中,有一个叫方达的小男孩,他被地震夺去了一条手臂。他和妈妈相依为命,可他不气馁,不向困难低头,从拉三轮车开始,一直到成立了公司、当了老板,有了自己的房子、汽车。一只手的残疾人经历了多少磨难啊!

更为难得的是,当他成功的时候,没有忘记母亲,想把母亲接到杭州去住,她不去;给母亲在唐山买房,她还是不同意;方达想劝说母亲早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忘掉过去走向新生活,母亲和他意见不统一,方达也不强求,不同母亲争辩。

过年的时候,为了不让母亲寂寞,他不惜和媳妇吵架,把自己的孩子留在母亲身边。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让母亲开心,尽最大努力去做个孝顺的好儿子。

我敬佩方达!敬佩他顽强,不向命运低头,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敬佩方达!敬佩他孝顺,成功不忘母亲,是替父亲?还是替姐姐?原来那可是四口的一家人啊!我敬佩方达!敬佩他身残志坚,一条手臂的小伙子让饱经沧桑的母亲过上好生活;相比之下,他那同胞姐姐虽然四肢健全,却内心冷酷,她为生身母亲又做了些什么呢?

或许,命运是不公平的,让孩子过早地失去父母,或许人生是残酷的,让健康的孩子成为残疾;我和故事中的方达都失去了父爱,让我们经受生活的考验;但幸运的是我拥有健康的身躯,还有许多亲人的帮助。我相信方达可以用一只手干出一番大事,四肢健全的我肯定能用双手扛起整片蓝天!

不向挫折低头,不向困难低头,报效母亲、回答亲人的期望,用自己的双手开拓出更好的未来!

唐山大地震作文 2

1976年深夜,唐山,大地震。

突如其来的地震,好似一只巨大凶猛的野兽在地心中耸身一摇,震倒了一排排高耸的楼宇,夺走了一条条灿烂的生命,和睦的家庭瞬间家破人亡。但它永远摧毁不了——一位母亲对儿女三十年来深深的爱与思念。

也许我们永远不会有这样无奈痛苦的抉择——在挚爱的亲人中,只能救一个,却要压死另一个!当痛苦的母亲咬着牙说出“救弟弟”时,那短短的三个字却比压在身上的大石板还要沉重的压在了姐姐的心里,同样也压在母亲的心里……三十年后,已经恨了母亲三十年的大难不死的姐姐,历经了养母的逝世、爱情的变故,偶遇了弟弟。见面之后,母亲的泪水、下跪、温暖的话语成了最炙热的阳光,融化了姐姐心中三十年的寒冰……

在天灾面前,我们无力阻止它的到来;在死亡面前,我们也无法挽回失去的生命。但母亲却用爱来修复姐姐受伤的心灵。母亲并不是自私、重男轻女的。在弟弟还能说话,姐姐却只能敲石头的情况下,她也只是抱着“救就要救活”的心态。弟弟被救出来时,母亲仍紧紧抱着姐姐的“尸体”不肯离去。弟弟富了,母亲仍固执的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只为了偿还三十年前的那份情债。灵桌上一直供着姐姐最爱吃的西红柿……她,一位普通的母亲,却用最不普通的方式谱写爱的赞歌!

也许,在恳求母亲再次买下心仪的玩具时,我们不会想到堆满玩具的房间,而只怪罪妈妈的吝啬;也许,在请求出去好好疯玩一把时,我们没注意试卷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而怪罪妈妈的不开明;也许,在挑食只吃荤菜时,我们没意识到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而怪罪妈妈的种种苛求……爱,并不是一定要大声喊出来,并不一定要经历生离死别才能体现出来的,它其实一直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无论经历多少个春夏秋冬都不会改变的。

逝者安息,面对生命之花的消逝,我们能够珍惜的,也是应该铭记的,是那份永远不变的至爱真情!

唐山大地震作文 3

《唐山大地震》终于看了,看了,也哭了,心头压着一块石头,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忍着眼泪抑制着自己别哭出声来,可是影院里四处却传来了缀泣声,便无法按耐自己,眼泪就这样夺眶而出,没有什么可以比这眼泪更能真实的表达我的心情,电影是修饰的艺术,悲情更能打动人们,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方登(张静初饰演)嫉恨了32年,想想人性在这其中能占据多大的位置,灾难带给我们的死亡和肢体的残缺,可人性带来的却是心底里的痛彻不可见的悲楚。

想想活着多好,看看那些面临灾难来时人们惊恐万状,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无力挽救自己的家人,这种心灵的伤疤让元妮(徐帆饰演)痛苦了半生,也不能摆脱自责,在那种束手无策的抉择里,我们又能怎样替元妮做决断呢,只能说命运捉弄人,但我们相信和坚定的认为她是一个好妈妈,一个伟大的妈妈。

从历史层面上来看,导演忽略了很多历史背景,穿梭时空时光飞逝,转眼很多年就过去了,交代史实并不完美,我们无法把这个片子定性为史诗般的电影,影片所表达的只是人们在活着的今天多多珍惜我们的生活和爱,天是蓝的,水是蓝的,生活是美好的,不要忘记你身边所有真善美,这个社会才能更美、更和谐。一部“史诗般的电影”最后成了一个催情掉泪的故事了,确实有点失去了本身的分量,而不能成为扛鼎之作,这是这部片子一个很大的硬伤和遗憾。但是恢弘的特效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刻,还原了那个让人痛不欲生的23秒,让我们不再遗忘那段历史,缅怀那些在灾难中经历苦难的人们,这部片子中的每个演员的演绎功底都是相当的了得,每个角色表现的都近乎完美传神,让我们看故事情节同时,也感受到了演员表演的到位。如果再让我回转去看那段历史,我愿每一位逝者如秋叶般静美,生者如夏花般灿烂!

唐山大地震作文 4

今天我在网上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心灵受到了震撼。《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开始就那么强烈,那么振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人们脚下踩着血水,在一个个死人旁走过,场面令人恐怖,地震过后,唐山下着一场场倾盘大雨,那些孩子们痛失亲人的痛苦,与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有了几度动容。

啊,人间亲情啊,人间最需要的就是亲情,在地震过后,好心的人们都奋不顾身振作了起来,不顾个人安危,去救他人。这是多么值得歌颂的精神啊。

今天是太平盛世,风调雨顺,一派和谐。可是回头想一想,那个年代的人们,是怎样坚强到底,勇敢的活下来的。这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是那个母亲无时无刻想着自己的罪过,无时无刻不感到心痛。徐帆饰演的那个母亲,说实话,在我把整部电影全看完的时候,我才发现,忏悔其实可以在坚定不移的信念之中,幻想化成爱。那个母亲,在救孩子的时候,不停地重复,救两个,救两个。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生与死,这几个字在他们的脑海中是一个残酷的选择,有人选择生,是因为他们还有理想没有完成。有人选择死,是因为他们失去亲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可是故事中的小姑娘却有一颗顽强的心,坚强地活了下去。这正是残酷环境中,值得颂扬的。人生是条单程线,不售回程票,让我们珍爱生命吧。

今天,我还是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人生的许多事,我还不太懂得,但通过这部电影,我似乎成熟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其中最值得我珍爱的就是人间真情。感谢这部电影的导演以及各位演员的精彩演出。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虽然现在生活安逸,无忧无虑,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永远都是鲜花和微笑。人生道路上难免挫折与磨难,让我们为不测的人生做好未雨绸缪的心理准备,为幸福的明天做好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吧。

唐山大地震作文 5

昨天,我和爸爸、妈妈看了一场电影——《唐山大地震》,整个观看过程中,我的眼泪就像珠子一样往下掉。这部电影十分感人,讲的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并通过人性的善的一面艰难地自体恢复、融合,最后回归到亲情里。

1976年的一天,唐山发生了一场7.8级的地震,死者共达24万多人。有一个4口之家,地震的当天,两个孩子在家里睡觉,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外面工作。突然,一场历史罕见的大地震发生了。大地顿时激烈的抖动起来,没过几分钟,楼房都裂开了缝,接着,楼板便一块一块地砸了下来,整个城市一片混乱,那两个孩子,一个叫王登,一个叫王达,他们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姐姐王登拼命的叫着:“爸爸,妈妈,救我!救命啊!”弟弟王达也随着姐姐喊叫着,当他们的爸爸妈妈感到那儿时,妈妈一眼就看到自己的亲骨肉,正欲想救孩子时,却被丈夫一把拉住:“你想找死吗?”说完,自己冲进了屋里,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头顶上的楼板砸了下来,丈夫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

此时的王登被楼板压着,弟弟也是如此。这时,救援队来了,他们的妈妈已被救了出来,她请求救援人员快将她的孩子救出来,救援人员说:“只能救一个!”在艰难的抉择后,她便喃喃地说:“救弟弟!”这三个字,恰好被压在下面的姐姐王登听到了,顿时伤心极了。后来,昏迷中的姐姐王登居然在暴雨中醒了,就这样,她成了一个孤儿。不久,她被一个军人高干家庭收养,她的养父养母对她很好,转眼间,20年过去了,家里人都以为姐姐死了。在又一场大地震中,姐弟相遇,先开始,姐姐王登始终不肯原谅自己的母亲,但是最后,她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王登最终还是原谅了自己的生母,除了父亲,一家三口终于团圆了……

悲惨而感人的电影结束了,全场每个人都泣不成声。做娘的一个个都在摸着眼泪,对孩子说:“你们永远不能理解真正的母爱,一个做娘的心啊!”是啊,人性是伟大的,母爱更是伟大的!每每想起那震撼人心的情景,我都为之感动,她告诉我人生的哲理,做人的根本,相信这世界正是因为这伟大的爱,才使这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唐山大地震作文 6

《唐山大地震》刚好在暑期上映,我与爸爸怀着激动的心情去电影院观看。《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它给我的感触很大。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情形,更让我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部电影讲的是: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年7月28日的凌晨,唐山发生了一场7.8级的大地震。在短短的23秒之内,7.8级的地震将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方大强为了救孩子,不料被房子的一块水泥板压下来砸死了……由于房子太小,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水泥板压在东西两边,无论人们想救那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因为,用杠子撬方达这边就会压方登,如果撬方登这边就会压到方达。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子就像是空了的一样,心里觉得像被针刺了那么疼……最后,元妮还是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那时,她流下了眼泪,好像在说:“妈妈,您为什么不救我?”。接着还有一幕让我很心疼,就是方登的眼泪落下时,她叫了声“妈——”轰隆……水泥板压了下去……这一刻,我哭了,哭得好大声……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而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32年过去了,由于长大后的方登去救灾,所以找到了她的弟弟——方达。就这样,他们一家子终于再次团圆了!最后,元妮跪在地上,说:“登啊,妈妈在那次大地震没有救你,对不起啊……”这一次,我嚎啕大哭。

《唐山大地震》23秒摧毁一个城市。面对大自然的灾害,人类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面对大自然的突变,人类也有选择生存的矛盾。人们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吧!在那些不测风云来临前!

唐山大地震作文 7

如果爱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愿意用生命来证明。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我要用来生回报她,用我自己的理解,我能够回报她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她的母亲,所以,我大胆的想,妈,愿来生你做我的孩子。650字作文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喜悦的季节,丰收和喜悦告诉我们,秋天的责任已经完成!

我早就听人说过这场电影,可我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我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有一个母亲,她有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她们一家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灾难却降临在她们头上——大地震发生了!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美丽的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位母亲本来准备冲进去救他们两个,可是,她的丈夫拉开了她,自己冲进去了,丧了命。此时此刻,她的女儿和儿子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的两端,板上压了重重的石头。救援人员问这位母亲:“他们两个只能救一个,救姐姐还是救弟弟?”这位母亲面临着生命的`抉择,最终选择救弟弟。本来这个女孩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可是,她坚强的活了下来。当她被救援人员救出的时候,全身黑黑的,但她并不想认妈妈和弟弟。为什么呢?因为她发自内心的恨妈妈,恨妈妈当初没有选择救他……

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如果是我,我也会救弟弟。因为他小,抵抗力不强。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失去孩子。我能理解那位母亲当时的心情,那么痛苦的抉择就像锋利的刀子刺痛了那位母亲的心。当时如果不做选择,两个孩子都会失去生命。那位母亲抱着女儿“尸体”时撕心裂肺的哭声久久在我耳边回荡。在汶川大地震时,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

看完这部电影,我懂得了: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他们也许有时会做一些不得已的选择,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始终是为我们好。我们要支持他们,理解他们,爱他们!

唐山大地震作文 8

这部电影为什么感觉不好看呢?我觉得是故事性的不足,整部电影叙事不够丰满,走的是流线型描述,缺少细节,尤其是最后汶川地震的场景的出现,总感觉有点画蛇添足,对于故事情节的转变有点牵强。

演的最好的徐帆算上一个吧,印象最深的还是陈道明,可以看出他入戏很深,好几场他落泪的戏都特别感人。本来很喜欢张静初,这部影片她演得却一般,瘦瘦的,从十几岁一直到四十岁的二十几年的跨度,我也没看出有什么变化。

能参加这部大戏是张静初的幸运,但是和徐帆搭戏又是她的不幸,在最后母子相认这场重头煽情的这场戏中,镜头完全对准了徐帆,不可否认,徐帆演绎地确实不错,最后跪下说“对不起”,母亲的压抑了三十二年的内疚之情,亲人相见的绵绵之感,感人至深,但是对于张静初饰演的方登,也是在与家人失散三十二年,怀恨母亲三十二年后的首次相见,用她的话说“不是记不起来,而是忘不了”,三十二年了,心中的感情一直压抑着,这样的见面的戏对于她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然而导演留给她的,却只是一个个后脑勺。谁让人家是夫妻档呢?

对于影片我还觉得有些地方不可理解。比如,陈道明夫妇收养了方登,对于方登也是给予了很多的关爱,但是在方登长大后,很多场景,他们都是主动提出让方登去唐山寻找亲人,作为养父母,对于收养孩子的亲生父母这个话题应该是很避讳的,他们怎么总是提起呢?即便是在养母去世的时候,竟然留给方登一个存折,让她用来去寻找自己的亲人,还总是说亲人永远是亲人,好像他们知道方登的母亲弟弟真的还活着一样。在他们收养方登的时候,不是都告诉他们了,方登是一个没有人来认领的孤儿吗?而且在方登怀孕消失了几年后,回到家,陈道明见面后没几句,又提到寻找亲人。

道明夫妇把方登抚养成人,方登对他们却没有很深的感情。影片中只能看出陈道明对于这个女儿疼爱,对于妻子的深沉的爱,其他的,则没看出什么。

唐山大地震作文 9

32年的内疚,32年的怨恨,在那一刻,来自心底的爱与忏悔汇成了一股涌泉般的眼泪夺眶而出。它,洗净了仇恨,融化了横亘在母女之间32年的坚冰…… ——题记

一个温馨的家,幸福又祥和,有聪明淘气的弟弟方达与恬静的姐姐方登,还有他们和蔼可亲的爸爸大强和妈妈元妮,欢笑声在其乐融融的家庭中回荡。

1976年7月28日,那个噩梦般的夜晚,一家人变得支离破碎。那天晚上,两个小孩还在睡梦中,爸爸妈妈在工地上上班。忽然鱼儿异常地跃出鱼缸,天空出现了一片紫色,随即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响声,大地剧烈震动,大批房屋轰然倒下。面对巨灾,大强很快镇定下来,和妻子元妮逃到了一块空地上。然而当妈妈听到摇摇欲坠的楼上两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喊妈妈的声音时,救子心切的她向孩子所在的楼房冲去,大强将她拉住,自己冲向那座房子。这时房子倒了,大强永远离开了他们。现实总是如此的残酷,弟弟方达和姐姐方登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两个人中只能救一个。在生死的艰难抉择中,妈妈选择了弟弟。这时一滴滴晶莹的泪水从姐姐的眼角滑落,充盈着绝望和怨恨!弟弟截肢后获救了,姐姐也奇迹般的生存下来,但姐姐心里的阴影却一直无法消退,妈妈也生活在内疚之中。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姐弟俩不约而同地当了志愿者,救援休息时,姐姐听到弟弟在讲述唐山大地震,然后讲到***妈心里还生活在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之中。再次亲临大地震,眼见以幕幕生离死别,姐姐心中的伤疤终于愈合了,她和妈妈事隔三十二年后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是一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电影,电影院哭声一片。影片中很多细节非常感人,其中一个细节,没别的,就一个番茄,千言万语,都在那一刻道尽。同时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影片中妈妈的自责、下跪,让人的心都碎了,碎得让我们真切体味到了母亲的伟大。

唐山大地震作文 10

记得那段时间,唐山大地震热映。于是约上好友,带足纸巾,打算去电影院好好大哭一场。意料中之得,整个过程我们两个就没有停止过抽泣,纸巾用了一张又一张。

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眼泪就是感动。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爱是父母为子女不求回报的付出,爱是在最危险的那一刻牺牲自己让爱人活下去的本能反应。

而影片中最触动人心的一幕,也是让我至今无法理解的是在地震的那一刻,女儿无法言语,奋力敲打着石头,期盼母亲的营救。而母亲却选择放弃她救弟弟。清醒着的她只能无声得留下眼泪。那是一种伤心欲绝的痛。那个小小的女孩儿,面对暴力,为弟弟挺身而出;面对爱吃的西红柿,虽然略有微言但仍是孔融让梨。然而在面对死亡的时刻,还是被自己最相信的母亲放弃。我想这应该比死亡更加残酷。为什么当面对这样二选一的局面,受伤的永远是女方?!从古至今,重男轻女的局面一直未曾瓦解。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庆幸的是,女孩挺过来了。那顽强的生命力真的让人佩服。很难想象,当一个女孩在被抛弃之后又死而复生。醒来看着周遭的一切,以及身边躺着的父亲心中究竟是会是怎样的感觉。她的不言不语,她的倔强坚强,让人倍加怜惜。

因为她的坚强与倔强,让她有了再一次得到幸福的机会。女孩的养父养母对她很好,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给了她。特别是由陈道明饰演的养父,王德清一直对女儿悉心照料。知道了她的悲惨经历,还主动帮助她寻找家人。关心养女的幸福,可以为她脱下军服打骂那个辜负他女儿的臭小子。当女儿失踪不见,焦急万分得到处寻找。在我印象中,养父毕竟不像生父,会对自己的孩子如此细心,但影片中的王德清却诠释了一个如此伟岸而又高大无比的养父。

现在想来,影片中的女孩还是幸运的。她拥有了亲情,拥有了爱情,生活幸福美好。但所有的这一切也都是靠她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坚强的走过灾难,走过绝望,内心变的无比强大。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也许无法躲避,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有限生命不留遗憾,可以在死亡面前泰然自若。那些因为动不动觉得自己悲苦想要自杀的人们,是不是应该多多珍惜一下这脆弱的生命?

唐山大地震作文 11

2010年7月12日,《唐山大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举行全球首映式。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唐山大地震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的一个傍晚,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当看到预告片中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时,“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身体里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女儿”张静初在看完预告片后也激动地流下泪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国人情感的动人影片。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冯小刚透露,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唐山大地震作文 12

前几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部影片,叫《唐山大地震》。电影用特技把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搬上银屏展现在观众的眼前。短短的23秒钟地震,却令24万同胞永远的离开,震撼人心的场面,感人肺腑的故事,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流下感动的眼泪。

1976年的某一个晚上,整个唐山都进入了梦乡。突然,大地颤动起来,房屋开始倒塌。山崩地裂。人们在惊恐中被吓醒,然后在落下的墙砖,崩裂地面的街道上逃窜,哭声、喊声、尖叫声汇成一片。人在灾难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只能哭喊着盲目地奔逃,也不知前面是生路还是死路。幸运的人逃了出来,而不幸的人却永远地离开了世界。女主角是幸运的,克对于她来说也是不幸的。她的丈夫被空中掉下的断墙给砸死了,她的儿女也被压在了同一块房板下。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但却只能就一个孩子,女主角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我两个都要救!”救援人员告诉她,如果再犹豫不决,她的两个孩子都会离开。万般无奈下,她选择了还能发出微弱声音存活率较高的弟弟,可她不知道的是姐姐也活了下来。几十年后,唐山的废墟上盖起了一座座繁华的大楼,而那对分离的命运多桀的母女也在2008年重逢。

我一边观看影片,泪水一边在眼眶中打转。女主角为失去丈夫和女儿而时时悲痛欲绝,但她为了幸存的儿子,没有工作过的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坚强的挺了过来。她的儿子在那次地震中失去了右手,可他身残

志坚成为企业老板。她的女儿更是经受了重重打击,被母亲“遗弃”,失恋,独自生下小孩抚养,可她也以坚强的意志扛住了一切的磨难。主人翁这一家其实就是灾难中幸存下来唐山人的缩影。现在繁华热闹的唐山就是唐山人涅盘后的重生。

从这部影片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幸存者们的坚强的品质。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力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了出来,创造了唐山现在的奇迹。只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希望大家也去影院感受一下唐山人的坚强品质。

唐山大地震作文 13

看完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震撼、忍耐、亲情、责任、拼搏,用这几个字可以概括整部影片。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撼了全世界。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没有接受任何国际组织的援助,全凭中国军队、各地政府派遣的救援队以及国人自发组织的志愿者参与抢险、救灾。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有的只是人的一双肉手,救援的速度和质量以及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当时的政治精神激励唐山人战胜了灾难。

余震和震后的建设中,忍耐、亲情和责任又促使唐山人默默地投入到重建家园的热潮中。他们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忍受孤独寂寞,忍受灾难带来的副影响以及自卑的心理,强迫自己忘却灾难的阴影去救险,去工作。可是灾难的阴影不是轻易可以抹掉的,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磨砺。就像影片中母女的心结在灾后的32年才得以化解。

当然,唐山的今天,离不开唐山人的拼搏。没有拼搏就没有现在的唐山;没有拼搏,唐山有可能在国人乃至世界人的心中只是一个瞬间而已。

很佩服冯小刚导演的天才,抓住了人的心理,把一个灾难片用亲情串起来,没有刻意描写灾难的残墙瓦砾,而是渲染了人的本性,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不愧为新一代的导演大师。

看了唐山大地震,不能不提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影片中冯导巧妙地把唐山大地震中失散的姐弟俩放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相见相认,让观众再次进入灾难的残酷中,使得观众在冯导蒙太奇手法的调动下,心灵再次得以震撼,泪水再一次控制不住。汶川震后的抢险,唐山的救援队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唐山和汶川联系在一起,同样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

唐山,不仅仅只代表一座美丽的城市。在当今金钱、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唐山更是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支柱。

唐山大地震作文 14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影片。星期二,我和爸爸妈妈在爆米花的一阵阵香气中,在周围轻轻的抽泣声中看完了这部电影。

《唐山大地震》讲述了有一家子,生活得非常幸福。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可是,一场心惊胆战的灾难破坏了这个家,一场岳憾山崩的大地震吞噬了整个唐山。两个孩子同时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爸爸为了救妻子和孩子已经离开了她们。当救援队找到了两位孩子时,并要妈妈作一个选择“只能救一个!”女儿,儿子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妈妈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挣扎,撕心裂肺哭着说:“救——弟弟”。妈妈话音刚落,女孩的眼泪止不住从眼角流了下来。此时此刻,怨恨的种子埋在了姐姐的心中。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像小溪一样源源不断,都是女孩子,我从内心同情她,可怜她。天下起了大雨,姐姐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旁边躺着爸爸的尸体!后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领养,女孩长大了,她恨透了自己的妈妈,她知道妈妈和弟弟还活着,就是不去找自己的亲人。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现场,她碰到了自己的弟弟,回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她来到客厅,在供桌的上面,有一盆浸在水里的西红柿,她捞出了一个,握着西红柿,回想起了自己许多小时候的事情……母亲跪下了,母亲给她跪下了……第二天,母亲带着她,来到爸爸和“自己”的墓前,掘开墓,里面有好多本数学、英语、语文书,还有那一只天安门的——书包!弟弟说:“每年,妈妈都会买两份课本,你一本,我一本……”女孩儿哭了,她明白了,妈妈每年地震纪念日,一边烧钱,一边说自家的住处,这么一说,就说了几十年啊。

妈妈每年都在盼望女儿能回家啊,顿时,所有的仇,所有的恨都消除了……出了电影院,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对那个女孩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妈妈心头的珍珠,每位妈妈都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你不应该恨妈妈,更不应该不去找妈妈,让妈妈心灵折磨了整整三十几年。我想你把妈妈理解错了,妈妈当时一定很痛苦,她也想要两个孩子,可现实不允许妈妈这么做。你要学会宽容,学会理解,懂得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人们常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灾难无情,亲情无价。

唐山大地震作文 15

今天,我们一家去电影院看《唐山大地震》,我知道我不会哭,但是我会有和大人们不一样的情感,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影片。

影片以普通一家人的生活情节主线展开,恩爱的夫妻——元妮和大强,漂亮机灵的孩子们——方达和方登,姐姐护着弟弟,丈夫养着妻儿,平淡而幸福的日子,都在7月28日这天,被一场地震毁灭了。

一阵地面裂开的巨响,在车子里的大强探出头来,大喊了一声,地震,是地震!在房屋里熟睡的姐姐被惊醒,把弟弟拉起来,无助的喊着妈妈,元妮一见,便叫道:“来——啦——!”,说着要往房子里冲,丈夫大强拦住了她,自己却冲进了房屋,那一刻,房子倒塌了,元妮仰天大叫:“老天爷,你王八蛋!”那是一个失去亲人而痛苦的喊叫。

面对被压在同一块石板下的姐弟,只能救一个的现实摆在元妮眼前,她一再哭求:“两个都救、都救”,最终她无奈地说:“救弟弟”,听到这三个字,在废墟下的女儿哭了,恨、委屈、绝望,于是再也不要认这个妈妈。

之后,母亲没有再嫁,她说:谁还能用命来对我好?是呀,除了自己的丈夫,谁又能这般爱她呢?“没了,才知道什么没了。”这句话跟随了元妮23年,心灵的创伤用什么都无法修补啊!

在影片的最后,方登跟着方达回到了母亲元妮那里,当元妮对着方登说:“西红柿我洗好了,妈没骗你!”随即跪在方登面前,一个劲儿说着妈对不起你时,方登也一下子跪了下来,泪流了一满脸,其实,她早在以前就已经原谅了母亲,因为她知道,母亲是爱她的。

在唐山大地震时,虽然死了24万人,但是在唐山地震时,又有人选择了多少?又有人付出了多少?又有人失去了多少?所以,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恩人!

唐山地震探亲记 篇3

当时,我在内蒙古一个矿区内工作。唐山地震的消息一传开,我们这些家在北京的人们可就慌了神。消息说北京有强烈震感,还说北京市民已经有组织地离开住所,到开阔地带避灾。我们家里怎么样了?老人们怎么样了?现在都在哪儿避灾呢……反正是心神不定,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

当时的百姓家里既没有电话,也没有电视,许多消息都是靠听矿里的广播和听收音机得到的。我有位同学是个夜猫子,晚上不睡,就好鼓捣他的收音机无线电,有时能从短波台上听到点国外的消息,所以他的消息一般是比较灵通的。第二天,我去问他,他和我说:“美国和苏联电台都广播了,说唐山附近发生了8级以上的大地震。苏联大使馆都被震得直响,北京的许多房子都倒了,居民都跑到了街上。还有消息说,北京也死了不少人。”

北京到底怎么样了?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北京,北京都死人了,我们的家都是几十年的老房子,会不会也真是房倒屋塌?真的不敢再想下去了。到了班上,一些朋友见到我们都过来关心地问问:你们北京的家怎么样了?我们只有摇摇头,说声不知道。

当时虽然心急如焚,可是真的什么也不知道,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那时矿里没有直通市话网的电话,有的只是矿务局内部电话网。打长途电话或是打电报,都得去矿区邮电局,得跑十几里山路,还得等半天时间。

当天下班回来,我和老婆说明了情况,她也觉得只有回去看看才能放心。7月31日,我和同学两个人一进火车站,就发现有点不对头。车站里人特多,一听口音,都是京津唐一带的。原来都是因为得不到家里的消息,心里没底,只好往家里赶。别看人挺多,可是售票口却几乎没人买票,而是到处打听北京的消息。打听的结果都是模棱两可的传说,但是众人一致的想法就是先赶回去再说。这就好办了,有了这么多的旅伴,心里也有底了。

一直等到晚上7点多才坐上火车。上车时,大家都是一窝蜂似的向上挤。检票口的人和列车员们好像也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连票也不剪了,有票没票全都让上车。我和同学本来就没有钱,当时每月只有46元工资,还得养活四五口人。所以我们也没买票,就随着人群挤上了火车。

到了车上一问,原来回京津唐一带探亲的人都没买票。整个车厢只有几个去集宁的老乡有票。开车后,列车员一边给倒水,一边安慰我们说,北京问题不大,没听说死多少人。只是都搬出来住在了大街、广场和空地上了,不让回家住。对呀,列车员们消息是准的呀!他们每天都有人从北京回来,消息一定是真的。

听了这些我们可放心多了。心一放下,饿劲儿、困劲儿可就上来了。吃了家里带来的两个馒头(那时出差都是从家里带上干粮)和咸菜,喝了两杯水,倒在座位上就睡着了。

一觉醒来,快到北京了。这才想起没有票,可怎么出站呢?只好硬着头皮问列车员,能不能补张近点的票?列车员笑着说:“出站的时候别往枪口上撞就行了!”这是什么意思?再问,人家笑了笑,走了,不说了。琢磨了一会儿,还是不懂。下车再说吧!

下了车我们随着人流往外走,一边走一边观察,没发现北京站有被震坏的迹象。等到了出站口附近,我们停下来仔细看了一会儿,这才明白了列车员说的话。原来有4个出站口往外放行,其中只有一个出站口有人验票,其他3个出口没人管,随便出入。啊,原来是这样!那谁还往“枪口”上撞呢!就这样我们出了北京站,回到了家。

后来才知道,铁路的员工们,把我们这些因为地震赶着回家的人,叫“奔丧”的。虽然不好听,但是他们却给予了极大的方便。按他们的话说,人家的家里人还不知死活呢,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我真是感谢这些铁路员工们。

一出站,我们俩人就各奔东西,直奔家里而去。

一路上瞪着眼睛往外看,可是也没看见有个房倒屋塌的地方。只是东单公园里搭满了塑料布棚子,到处是人。就连稍微宽一点的人行道上,都搭着塑料布棚,还有人席地而坐。可是看人们的精神,却没有一点大灾之后的惊慌失措的样子。就连汽车上的人们,也都是和往常一样平静,连谈论地震的人都很少。

我到了慎思胡同口,刚想进胡同,就被几个戴红箍的大妈拦住了。不让进胡同,这是为什么呀?“您找谁?”“我找我妈!”一着急,我说了一句自己说完都笑的话!大妈们也都笑了,问我是几号院的。我这才看见几个大妈里有前院的王大妈,我叫了一声:“王大妈!是我呀!” 这时王大妈也认出我来了,笑着说:“你怎么也跑回来啦!你们家都在什刹海体育场呢!胡同里不让进,我们这不是给看着呢吗!”“得了,我去找我妈他们去了,您忙着吧!回头我再去看您去!”说完就往体育场里走。

什刹海体育场的大门敞开着,车来人往的还挺热闹。进去一看,沿着体育场的水泥路两边,搭满了各种颜色的塑料布棚。棚底下有铺着塑料布的,有铺着床单的,还有放着折叠床的,什么装备都有。棚里坐着的、躺着的、蹲着的都是人。棚外面放着火炉、煤气灶和各种厨房用具。看来真是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在一棵大树的旁边,我见到了我的父母。老父亲坐在一块门板搭成的地铺上,老母亲在煤气灶前煮面条。见到了父母那样的安详,我的心才算是彻底放下了。我长出了一口气,刚要喊爸妈,就听见旁边有人喊我:“那不是老二回来啦?”我一抬头,看见是邻居王大爷,我赶紧过去问了声好。这时我妈和我爸也看见了我,妈妈看着我问了一声:“你怎么回来了?”没等我开口,旁边的布棚里又出来许多老邻居,冲着我打招呼的,问好的,让我吃饭的,还有问内蒙古怎么样的,七嘴八舌的连我叫声爸妈的空都没有。我只好作了个罗圈揖,算是向大家问个好。

等我在自家的防震棚(这是北京对临时搭建的棚子的统一称呼,后来被扩展到所有住房以外的自建小房)里坐下之后,才发现,爸爸妈妈的精神很好,根本没有受灾的样子。再看看周围的邻居们,也都是乐呵呵的,没一个愁眉不展的。而且我发现,许多人家都在煮饺子,吃饺子。于是我就问父亲:“今儿是什么日子,怎么都吃饺子?”老父亲笑着说:“今天是八一建军节,谁家过节不吃顿饺子啊!”母亲一边把面条碗递到我的手上一边说:“晚上等你弟弟回来,咱们也吃饺子。”这我才想起来,今天是8月1号。

吃完午饭,休息了一会儿,父亲和母亲就和我说起28号的地震来。

原来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北京的人们就被强烈的地震从睡梦中惊醒了。大地在不停地摇晃,古老的屋子在地震中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就像是一个老人在不堪承受的抗争中发出的呻吟。我家住的房子,也有四五十年了,后墙被震得裂开了一道缝。据父母讲,被震醒以后,还听到门窗在响动,一个锅盖被震到了地上,发出“当啷”的响声。院子的大门就好像有人在敲,砰砰发着闷响。等到大家反应过来时,顾不得穿衣,赶紧边喊边往外跑。“地震啦!快跑啊!”等跑到院子里、胡同里的时候,已经不震了。可是大家谁都不敢回去,好在是数伏的天气,大家光膀子的,穿背心裤衩的,披着床单毛巾被的,穿拖鞋的,光着脚的,什么样都有。大家就在院里胡同里一群一群地谈论回忆着刚才惊魂的一幕,还不时地提醒:“别靠墙,小心点!”于是大家都在胡同中间站着、坐着。不到5点,又开始下起了小雨,没办法,只好都回家避雨。

不过从我一下火车就发现,北京虽然也遭了灾,可是北京人的情绪却是出奇的好。人人都有一股乐观精神,没有那种遭灾后的悲观情绪。再加上北京人天生的幽默感,我也被感染,一扫愁闷,乐观起来。

第二天,我趁着回家取东西的机会,查看了一下家里的房子。北屋的后墙和西屋的山墙,都有裂缝,不过都不大,不会影响安全。这才使我彻底放了心。

趁我在家,我和弟弟一起,把防震棚又作了加固,起码可以让父母不再受雨淋了。随后我又拜访了几家亲戚,看到大家都平安,我也感到欣慰。

8月4日我放心地离开了震后的北京,回包头去了。

这次是买了车票上的车,硬座,票价12.4元,到站:包头东。

我国最大地震展馆在唐山建成 篇4

据了解, 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分为科普展厅和纪念展厅两部分。地震纪念展厅位于地下一层, 主要展示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 以及震后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展厅包括序厅和劫难篇、救灾篇、自强篇、振兴篇、发展篇六部分。展览设计突出了1976年的历史特色和唐山大工业文化背景, 共展出照片近500幅, 实物近300件, 复原式景观4组, 蜡像30余尊。

地震科普展厅内设大型地震科普知识展览区, 分为地震科学展厅、地震活动观测展厅、地震灾害防御展厅、地震紧急救援展厅和人类美好梦想展厅, 并建有4D影院、地震模拟器、防灾体验教室等。

唐山大地震影评 篇5

——————悲而不哀的震撼Xingming :cdd

1996年唐山地震,给人们留下的是永久的回忆。冯小刚导演斥巨资为广大的观众打造了一部灾难大戏。这部戏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尤其是对于亲身经历了地震的幸存者来说更是意义深刻。我也不例外,这部片子也深深打动了我。我看这部片子看了好几遍,每次看都会潸然泪下…….整个故事描述的不仅仅是地震和震后,还有着一个家庭三十多年来的故事和变化。他要记录的不仅仅是一场灾难,他还在片中讲述了这场灾难是如何改变一个家庭里每个成员的人生轨迹。短暂的23秒地震造成了原本幸福的一家32年无法愈合的伤痛。徐帆扮演的元妮,在地震里失去了丈夫,双胞胎子女被压在屋下,情况危殆,只能选择救一个。而元妮在悲痛中,选择了救儿子。她抱着儿子赶往机场救护,而女儿却意外的醒来,被救灾的军人收养。故事,从这里徐徐展开,电影,从1976年,讲至2008年。故事原本是非常悲伤的,可是我却丝毫感觉不出一点点哀伤,有的只是对逝者的敬仰,幸存者的敬佩…..本片虽算不上什么世纪大片,也并非人人喜爱,可的确有不少出彩的地方。

首先是,导演的功力高深,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一个十分整体的把握。

电影的开头,就用多个短镜头,描述了震前唐山安逸,平静的生活,简直就是人间堂。简单明了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将故事逐步的拉开帷幕,故事主人公也十分自然的出现。本片多次用了伏笔,这使电影的情节发展十分自然流畅,然人觉得没有突兀的感觉。例如,开始的时候,妈妈将最后一个西红柿给了方达,让登觉得妈妈偏爱弟弟达。由此一件小事可见,在方登幼小的心里,妈妈爱方达胜过爱自己。再加上更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面临同胞姐弟俩只能救一个的时刻,妈妈最后选择了就弟弟。这一切就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做了铺垫。比如方登震后被救没有向解放军说明自己的情况,不愿回忆以前的事,不愿意和养父养母提及以前的事,更不愿意去寻找自己的亲人,甚至对母亲怀有一丝恨意等一系列的情节,原本是让人觉得突兀的,可是由于前面已有所交待,让人觉的也在情理之中,自然接受。还有,原本方登对母亲的行为十分不解,觉得母亲是不重视自己,才决定救弟弟的。知道汶川地震时,亲眼目睹了,一个母亲为了不牺牲更多人的生命,竟然选择舍弃自己女儿的一条腿。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方登,似乎他对母亲的态度由此转变,也让母女以后相认有了可能性,然人觉得真的很自然很真实。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节都是让人觉得那么的意料之中。也有的让观众觉得有点遗憾了,并不是情节不好,自己是因为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比如,方登的养父去看方登的时候,竟离奇的和方达相遇,关照可能会觉得这可能会是亲人相认的一个契机,可

是导演视线一转,直接切入另一镜头。他们并没有此次会面意识到彼此间的那层关系。原本观众认为也许会发生点什么的,缺什么也没有,这超出了观众的思维,不免让观众觉得这个导演太调皮,竟然吊起了胃口。总之,导演对于故事的整体把握的很到位,故事内容也很感人,吸引人眼球。

其次就是电影的深刻的主题了。

本片将唐山和汶川的两次地震融入一部影片,尤其是开头几十秒的地震场面,十分震撼,让人切实感受到了灾难的毁灭性和生命的脆弱。但是,面对灾难,中国人民并没有倒下,而是互相扶持,重建家园。汶川地震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唐山人,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就在当中,让人感受到了唐山人热忱的感恩之心。本片用极其普通的手法,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大灾面前有大爱,血浓于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有凝聚力民族,任何灾难都不会将我们打垮,向世人宣告我们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

当然除了这个最最深刻的东西外,还有一些东西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富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徐帆饰演妈妈元妮,因丈夫为了救自己而失去了生命而决心不嫁,因为他要永远只做她丈夫的女人,一个愿意用生命去挽救自己的男人的女人。在面对自己两个孩子被困只能救一个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艰难的做出选择,选了弟弟,为此她愧疚了32年,32年来他都背负着对女儿慎重的愧

疚之感,他用自己的方式惩罚自己,折磨自己,想以此换回天堂亲人对自己的谅解,尤其是自己的女儿。徐帆,将这角色演活了,有血有肉。他感动了我,除了母爱亲情,还有他的爱情。在这个物质肆意横流的社会,还有几个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电影通过,妈妈爸爸的爱情,告诉我们,爱情不是每天的甜言蜜语,更不是名车豪宅,而是一个人愿意拿命对你好。妈妈说,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这句哈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只有真正失去过的人,才明白失去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要珍重,要感恩的活好每一天

由李晨饰演的方达,地震改变了他的一生,在震中妈妈选了先救他,才有幸捡回了有一条命。有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确如此。在地震中,他失去了一只手臂,但也让他变得更加强大。知道自己考不上大学的他,选择了独自外出闯荡。经历过生死的他,变得异常强啊,最后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这其中的苦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在另一次地震时,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小震不用跑,大震你也跑不了。真的,真正经历过生死得人,真的会变得很与众不同,不会在那么让人觉得不经世事。李晨虽是一个新演员,但是演技很不错,首次出演残疾人的他,把那种自强不息的感觉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由出演的方登,虽说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妈妈虽然没能救他,却被解放军救了,还被疼爱自己的养父母收养。他的一生极富传奇,是一个极其勇敢的人。在与男友恋爱后,不小心怀

孕了。可能是还不想担有什么责任吧,男友以种种理由,劝她堕胎。可是他却坚决不同意,甚至选择了离开男友,离开自己喜欢的大学,去挽留这么一个生命。用他的话说,他是从尸体堆里爬出来的,他知道什么是生命。她与男友的对生命的不同态度,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不客气的说,这无疑是对那些无视生命的人的一个巨大的讽刺。也许只有经历了生死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含义,真正懂得生命可贵。他的演出也很出色。将登的痛苦,无奈,以及种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很好的展现出来,也让我们很好的了解了这个人物形象。

当然不可缺少的还有音乐。影片主题曲的演唱者尚雯婕演唱了该片的宣传曲《23秒32年》,它准确的表达出了影片的核心:“亲人永远是亲人,《唐山大地震》真正震撼的不是房屋,而是我们的内心。”

凭借特殊的情感力量和主创们的创作诚意,部分媒体主编在看过电影之后,特地联袂送上深情寄语,诚恳又情真意切,再次证明中国人对于“亲情”这个永恒主题的不断思考和坚持

媒体说,《唐山大地震》带领我们回到了电影的原点,它让人痛快地哭,之后让人破涕成笑,它让我们知道,电影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有生命力,能感动人,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反复回想的电影

特殊票证纪念唐山大地震 篇6

1976年7月末,我家有产妇体弱血亏,需要购买老母鸡进补。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在北京买鸡要凭票还要排队,严禁个人私自买卖,违者批评教育,重则处分。

7月28日凌晨,天空满是星光,我骑车来到北京市西四菜市场排队买鸡,这里一般一天只供应20只母鸡,卖鸡不单独发票,随行就市,限量定时定点供应。我半夜排队只为拿到一个写着号码的纸条,等到8点,菜市场上班了,我再凭号买鸡。这天,我拿到了5号,心里非常踏实,正打算找个地方“猫”一会儿,补补觉。此刻,突然东方闪过一道“极光”,橱窗摇晃,“咔嚓”作响,里面的展品倾倒,玻璃震落。相邻鱼店的女儿墙顷刻倒塌。有人喊道:“地震!”大家不由自主地涌向马路中央,人如处于海上巨轮之上,摇晃不稳。此刻,正是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

第一次震荡过去后,我立刻骑着车子往家跑,从西四到德胜门外,一路上都是从家里跑出来的百姓。有的来不及穿衣服,只穿着裤衩背心,有的披着床单被子,扶老携幼在马路中间站者、坐着。我无心多看,直奔我居住的大院,所幸大院内10幢楼房无一倒塌,全体居民都疏散出来,老人、孩子、妇女都被安排到操场中间的班车上。我见此情景长舒一口气,伸手一看,手里的鸡票已被攥成粉末。

从那一天起,我就开始收藏各地各种“鸡票”。一晃34年过去了,那个吃穿用凭票供应的年代已经远去。此后看到那些票证,我就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退休后我收集票证四万多枚,其中全国各地生活票证专辑3大册,每一张都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记忆珍藏。

唐山地震 篇7

《唐山大地震》票房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功不可没。无论是饰演母亲的徐帆、饰演姐姐的张静初, 还是饰演养父的陈道明, 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徐帆饰演在大地震中失去丈夫的单身母亲李元妮。一出场就面临救儿子还是救女儿的艰难抉择……当以为已经遇难、32年来一直祭奠的女儿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 没有预料中的相拥而泣, 已经步履蹒跚的母亲跪到女儿面前!徐帆精湛的演技像一颗颗催泪弹, 一次又一次地引爆观众的泪腺。

徐帆的丈夫、本片的导演冯小刚也曾经毫不掩饰地赞扬徐帆在片中的完美表现, 他说:“我认为演员要和她最有缘分的角色相遇, 李元妮这个角色和徐帆就有这个缘分。每一个演员可能都在等这么个角色, 徐帆就是正好赶上了, 她这个烟花就被点燃了。我认为目前为止徐帆演得最好的角色就是《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 已经达到人戏不分的境界。从导演角度来看, 很难再有其他演员在这个角色上能够替代徐帆, 非她莫属。”

张静初在片中饰演的姐姐方登也给人惊喜。她32年的故事看似波澜不惊, 实际上恰恰是一个普通人哀痛隐忍的过程, 她被母亲抛弃、被继母怀疑、被男友背叛, 她默默承受, 她的生命中没有大痛, 因为她都将痛藏在心里, 直到与母亲尽释前嫌, 才真正地情感迸发。张静初很好地拿捏了表演的分寸, 几场戏, 她对陈道明、对徐帆, 都是无声泪下, 节制, 不煽情, 不矫情, 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坚韧。

浅谈《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角色 篇8

《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第一部以女性为视角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几乎所有女性——元妮、女儿方登、养母、汶川母亲等, 每一个女人都承受了太多了苦难, 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但是她们都有着强大的内心, 这种内心的力量使她们最终战胜了痛苦。下面让我们分别来看看《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角色:

一、李元妮:忠贞、无奈、自私的传统女人

李元妮在地震中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儿, 只留下独臂的儿子方达。她有着中国女人最基本的传统道德操守, 灾难发生后, 婆家来到唐山, 想把方达带回山东老家, 她执意要留在唐山, 只身将儿子抚养成人。儿子成家了, 李元妮依然孑然一身, “守着心里的废墟过日子”, 拒绝新的爱情, 拒绝新房, 拒绝一切新的东西。

元妮在经历了丧夫之痛之后, 一直独自抚养儿子, 忍受了32年的孤独。因为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对丈夫、对家庭从一而终的观念。在电影里, 她对儿子的说:“为你爸, 他拿命换的我, 哪个男的能用命对我好啊, 我这辈子就给他当媳妇, 我一点都不亏……”。正是出自这种观念, 奠定了元妮在灾后坚守着夫女的亡灵度过32年光阴。

当年, 在生死之间, 元妮选择了方达, 导致方达长大后对她无条件妥协。为了拥有孙子, 她让儿媳小河与幼子分离, 丝毫不顾她的权利和感受。婆婆似乎可以看见媳妇的眼泪, 但却无动于衷。这便是中国传统女人的自私。

二、方登:执拗、拧巴的女儿

在电影中, 元妮的女儿——方登, 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震时元妮对方登的舍弃让幼小的方登似乎明白了自己在母亲心中的位置, 所以影片让方登从此走向了一条“失忆”之路。幸运活下来的方登明知母亲和弟弟还在世, 却没有回家, 而是跟着养父、养母去了别了城市生活。成年后, 养父对方登的亲密引发了养母的不愉快, 方登远到杭州求学, 想必是为了避开家庭纷争。

方登心理灰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她的爱情。校园爱情本应温馨而浪漫, 但当方登怀孕后, 男友却不愿承担责任, 年轻的方登不愿放弃这个小生命, 毅然选择做一个单身妈妈。但是人怎么可能与过去彻底了结呢, 养母去世, 养父孤身一人, 方登最后还是带着孩子回到养父身边报答养育之恩。

心结真正打开是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远嫁异国的方登得知祖国发生了地震后立刻回国参加抗震救灾。在汶川, 方登亲眼看见一个孩子的母亲为了不让救援人员白白牺牲, 毅然选择给被石板压住的孩子锯腿。当救援人员把只有一条腿的孩子抬出来时, 母亲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 嚎啕大哭。就在那一刻, 方登理解了当年的母亲。在汶川, 意外重逢32年未见的弟弟, 听到弟弟向他人讲述唐山大地震时自己一家的经历后, 终于发下了所有包袱, 踏上了返乡的旅程。可以说, 电影的“大团圆”结局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许, 对主题的也有了再次强调。

三、小河:称职的儿媳妇、懦弱的妻子

小河年轻貌美, 为什么要选择有残疾的方达呢?按她的说法, 不是为了钱, 那就是为了爱情。但似乎方达对小河缺乏一些尊重与体谅。在第一次去方达家的时候, 方达对小河说:“如果我妈反对, 我俩就得吹”。生了孩子以后, 小河想带孩子回娘家过年, 方达不肯, 两人为此发生了争执, 在争执中方达的话彻底伤害了小河, 否定她为其妻、为人母的价值, 而小河居然也向方达妥协了。作为儿媳妇, 小河是很称职的, 但作为妻子, 她是懦弱、没有尊严的。

四、方登养母:控制、猜忌、缺乏理解和信任

方登的养母也是造成方登后来生活拧巴的原因之一。从一开始, 养母就因为方登“什么都不记得”而收养她, 随着方登日渐长大, 养母的紧张感愈演愈烈, 生怕方登离开自己。她不仅对女儿信心不足, 对丈夫也一样。当夜里方登生病, 丈夫穿着裤衩的丈夫去送水时, 女人原始的嫉妒感油然而生。真是这种强烈的猜忌造成了方登的叛逆和远离。为什么方登会连续两个暑假不回家呢, 也许正是为了躲避养母对她的控制和猜忌吧。

唐山大地震是一枚催泪弹, 它是那么震动人心。对于整个地震的描述, 缩小到了一个家庭, 一个渺小的家庭, 却演绎着人生情感的百态。

摘要:《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第一部以女性为视角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 导演从中国文化背景出发, 深入探讨了女性心理。以徐帆饰演的元妮, 张静初饰演的方登等女性为例, 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的男女观念、家庭伦理等古老命题, 展示了在大灾难背景下中国女性的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中国文化,女性心理,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吕燕.论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形象[J].电影评介, 2010, (6) .[1]吕燕.论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形象[J].电影评介, 2010, (6) .

[2]王静.《唐山大地震》中的生命意识[J].电影文学, 2011, (6) .[2]王静.《唐山大地震》中的生命意识[J].电影文学, 2011, (6) .

[3]李百晓.《唐山大地震》的叙事艺术分析[J].影人论坛, 2010, (8) .[3]李百晓.《唐山大地震》的叙事艺术分析[J].影人论坛, 2010, (8) .

唐山地震 篇9

女性主义从西方走进东方, 不仅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更是从古老华夏民族的血脉中发现了曾被深深掩藏的对象——女性。在中国女性的集体意识中, 19、20世纪之交缄默了两千多年的女性被“浮出历史地表”1, 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女性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命运之间始终错综纠缠在一起。父权文化虽不再以曾经那个强权、暴力、不可撼动的面貌出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系统治秩序在整个社会文化中荡然无存。相反, 那种父子相继的权力关系建立了更加完备、更加隐蔽的意识形态体系。这样一种父权文化体系用其天衣无缝的话语系统将这种父权文化的本质遮盖得无影无踪2。

如果说父权文化是对女性个体价值的抹杀, 那么这种新的父权意识形态体系则是对这种话语权本身的解构3。在告别了封建纲常伦理之后, 远离了“三从四德”的传统规范, 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以改头换面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父权文化通过婚姻家庭、伦理秩序和价值体系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强制手段, 对女性实施着一种看似更加“合情合理”的压抑。

作为一部以述说历史灾难为题材的电影, 《唐山大地震》可以说是中国主流商业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唐山大地震》无论在电影前期宣传阶段, 还是在电影公映期间, 都在关注者群体内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简单的对于人们记忆中的灾难的回放, 更重要的在于它彻底解放了观众紧缩许久的泪腺, 让大家可以在漆黑的放映空间里肆意宣泄泪水4。电影上映后, 无论是观众还是影片制作者, 甚至是电影相关从业者, 都在不断强调这部电影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家庭伦理道德意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指出:从道德上讲,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引人向善的电影, 这点是值得尊敬的。大家看完这部电影大概要流眼泪、要哭。眼泪是一种净化心灵的特别重要的方式, 让人流泪的电影从道德上来讲一定是向善的电影。道德净化和自我心理的净化, 往往要通过眼泪来得以实现5。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凯瑟琳·斯廷普森曾经说过:“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分析, 这种分析将性别以及性别结构与性别的不公正置于最突出的地位”6。可见, 女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 更重要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观念视角和思考方式。同样, 从女性主义角度去分析影视作品也能够带给我们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发现。因此,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 试图解读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主义内涵, 从中窥见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在进行电影批评之前, 我们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说明:

首先,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是在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7。从《余震》到《唐山大地震》的改编过程, 体现着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今天, 我们将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作品来看待, 即我们所有的分析和批评都是建立在电影文本的基础之上。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将文本作为文学研究的重心, 我们也只是从电影本身入手分析其包涵的女性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其次, 对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意义, 已经有不少学者和影评人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诠释, 其中包括冯小刚导演自己对电影的“现身说法”, 这对于观众理解电影内涵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我们在这里讨论这部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是从电影文本入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我们所力图论证的, 是电影内在隐含的社会文化元素, 是包括电影导演在内自觉地流露出来的意义内涵。这样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 无疑带有极大的理论预设性。但与此同时, 影片看似随意的叙述, 事实上却有着极为深刻的女性主义色彩。

再次, 从女性主义视角批评《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 意味着文本对电影的批评已经潜在地承认电影中大量地存在着关于身份认同的差异和不平等这一事实。也就是说, 在本文中所进行的女性主义批评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电影中存在女性主义的倾向, 或者存在着性别的差异与歧视, 而是要通过对于这部电影的分析, 去探寻女性主义的这个视角在这部电影中有何新的形态和新的内涵。女性主义批评具有反思的特性, 本文所要做的, 是从女性的立场去反思《唐山大地震》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背景以及其呈现方式, 而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某一社会现象的不平等。

影片开始不久便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大难临头, 究竟是救姐姐还是救弟弟?而这个问题也成了贯穿整部电影始终的线索所在。在姐姐与弟弟的选择中, 作为母亲的元妮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她放弃了自己亲生女儿生存的权利, 将唯一的 (至少在当时人们印象中是唯一的) 可能, 留给了儿子。本文在开篇便提到, 这里分析电影的一切内涵成因和影响, 都应该从电影本身出发去寻找答案和线索, 立足于电影文本和视听语言本身去分析电影所代表的性别与身份认同的倾向, 所以对于“救弟弟”所代表的性别倾向也应当从电影中去寻找答案。如果仔细揣摩电影的文本, 我们会发现, 电影本身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倾向性。

一方面, 从电影视听语言方面来看, 景别和视角是电影视听语言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 景别的大小是电影基本视觉元素积淀的特定意义, 小景别大影像相对于大景别小影像具有更多正面、肯定的意义, 也更加具有表现张力。在《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的开端, 也就是在元妮喊出“救弟弟”之前的电影片段中, 便揭示了一种社会历史传统潜移默化的结果, 一种在极端情境下女性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特殊本能的体现, 同时也是一种男权社会构建的文化规劝。

另一方面, 从女性主义角度上讲, 《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和感人之处并不在于它从某种侧面揭示出了女性的一种生活状态, 更重要的是, 影片通过一个女人32年的心路历程来展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种反抗的姿态, 这种姿态在方登的成长经历中显得尤为清晰和写实。

一片死尸中, 方登缓缓站起来, 看了看身旁已经死去的父亲, 她迷茫却坚定的目光告诉大家, 她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 这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代表着方登摆脱了父权文化的控制, 完成了心灵上的“弑父”。这样一种“弑父”的行为, 造成的结果是:父的礼法、父的家庭、父的语言都遭到弃绝, 女人的“新生”获得了一个空前自由的空间。如果说, 存在着一种历史男性话语所抹杀的女性记忆, 那么女性文化的挣扎便是将这无声的记忆发而为呼喊、为表达8。

无论是封建文化秩序还是先圣孔子之道, 作为原有民族结构主体中的超我原则或者社会强制标准, 都在无时无刻地以一种难以抗拒和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历史当中。女性即便意识到了这样的一种抢夺话语权的存在, 也很难对父权文化进行公开的反抗, 因为意识形态就是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目的的指涉价值观念的话语体系, 它不允许“否定”的声音出现在这个话语体系中9。因此, 女性的反抗永远是软弱的、单薄的, 只能通过“隐藏自己”的方式默默进行。

如何称谓“我”, 如何确定作为客体的“女人”和作为主体的“我”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也就意味着如何确定女性肉体本身和女性指称符号的关系。因为在父权社会中, 女性的指称永远是一个“空洞的能指”, 一个“想象的他者”, 一个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10。在这样的一种指称下, 女性永远是一种作为客体的存在, 即女性的肉体与女性的符号指称永远是割裂开来的、滑动的。所以, 当片中女性重新以自我的方式指认自己——喊出“我叫王登”的时候, 也就否认了自己作为“客体”的身份, 进而否定了整个父权文化的主体地位, 便是从主客依从的关系转换成间性的凸现11。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一个女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 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而是人类文化整体, 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12”因此, 《唐山大地震》用方登的死而复生, 这样的一种戏剧化的情节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想象性生存空间。女性的命运既已为这一既定构造所决定, 任何向女性所受到的性别歧视挑战的努力, 便无不在此自然秩序前化为烟云。如果米歇尔·福柯所谓“真”取决于谁控制话语的命题可以被接受的话, 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 男性对话语的控制权是诱使女性落入一个男性“真理”的陷阱。所以女性作家应当抗争男性对语言的控制, 而不是消极退入一个女性话语的避风港13。

我们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上去反思、追问, 《唐山大地震》的女性主义内涵, 不仅仅是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次实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实践的可能, 一种不断阐释与超越的可能。正如张颐武所说:“这部电影因此提供了一种超越的可能性, 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新的、具有启发性的路径。14”从这种意义上讲,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作品不仅在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层面上具有深刻的感情内涵, 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主义批判的文本, 一个讲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女性心路历程的文本, 一个被男权话语和意识形态解构了的文本。

摘要: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女性的身份始终是一个被掩盖着的真相, 一个似乎永远沉默着的角色。女性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女性争取平等与自由的首要问题。倘若女性缺乏自我意识, 那便不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电影《唐山大地震》正是通过片中女性角色30多年来自我否定与情感救赎的心路历程, 逐渐确立了自我意识与人格定位。

唐山地震 篇10

一、坚守珍爱生命、居安思危的安全教育理念

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宝贵的,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学校安全教育的根本无疑是呵护全体师生的生命安全, 为师生的生命成长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当前学校突发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时刻威胁着师生的生命安全。因此, 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坚守珍爱生命、居安思危的教育理念, 并排除一切阻力, 勇于在课程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 一刻都不能放松。可以说, 这种坚守是学校做好安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所学校的管理者, 特别是学校领导,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缺乏这种坚守, 或者说意志不够坚定, 那么这所学校将无法贯彻和实施好安全教育。

这种坚守从唐山英才学校的安全教育中可见一斑。“不仅是学生, 对于平均两周一次的演习, 老师也有一些意见, 觉得影响正常的教学安排。教育主管部门要求, 每学期进行两到三次演习即可, 但董事长刘建凯却坚持平均两周一次, 还写进了教学大纲。”由此可见, 唐山英才学校无疑做到了对珍爱生命、居安思危安全教育理念的坚守, 克服了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阻力。正是这种坚守, 才有他们在地震中如此出色的表现。

二、构建贴近现实、以练为主的安全教育课程与教学

那么, 学校如何落实珍爱生命、居安思危的教育理念呢?这需要学校课程与教学作为载体, 使珍爱生命、居安思危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之中。然而, 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安全教育课程与教学往往过于形式化、大而空, 忽视与学校自身现实状况的联系, 缺乏针对性, 结果导致了学校安全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写在档案里, 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不同的学校有着不一样的现实状况, 在环境、交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种不同的现实状况潜藏着不一样的安全隐患, 学校必须找出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 (如交通、溺水、火灾、中毒、洪水、地震、泥石流等) , 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开设安全教育课程,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譬如, 如果学校周围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那么学校就应该多开设有关交通安全教育的课程;如果学校周围存在学生溺水的隐患, 那么学校就应该多开设如何避免学生溺水的安全教育课程。换句话说, 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与教学应该贴近学校的现实状况, 务求实效, 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唐山英才学校无疑做到了这一点。由于深知地震隐患的存在,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十分重视防震避险教育, 这为地震突发时师生有序、快速撤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学校应注重开设安全逃生演练类课程。通过安全演练, 可以最有效、最迅速地提高师生的安全逃生知识与技能。而且学校应让安全演练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正如唐山英才学校学生做到的那样:“他们还是习惯了演习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习惯了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宿舍或者是走在校园里, 一听到警报声就从容地撤离。只不过, 谁都知道‘没事儿’, 总会有人在逃生演习时嘻嘻哈哈、追跑打闹。有一次, 一个男生因为跑得太快把鞋都甩飞了。”

三、形成师生临危不乱、有序撤离的良好纪律

良好纪律是临危不乱、有序撤离的保障。只有当师生在学校安全教育中养成了一个好的纪律, 才能在安全事件突发时, 做到临危不乱、有序撤离。唐山英才学校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比如“按照往日地震逃生演习时的做法, 雷艳梅把教室门打开, 防止门框受挤压变形, 导致无法打开门逃生。画面中的雷艳梅闪进半个身子, 右手朝屋里做了个手势, ‘来来来往外走, 别害怕别害怕, 别着急别着急!抱着头, 挨着!挨着!不要乱不要乱!’”由此可见, 在地震突发时, 唐山英才学校的师生并没有乱了阵脚, 而是表现出了出色的纪律性。正是在这种纪律的保障下, 全校师生才能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 选择最佳的路径有序撤离。

这种师生临危不乱、有序撤离的纪律性必须在学校课程教学中不断训练、持续强化才能逐渐地养成。比如, 在安全教育过程中, 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监督, 纠正一些阻碍有序撤离的不当行为。学校还可以制定一些简单的、易操作的有序撤离规则。在安全教育过程中, 通过规则约束师生的一些不当行为, 使他们逐渐形成临危不乱、有序撤离的纪律意识。除此之外, 学校还要通过各种活动锻炼师生的心理素质, 使其具备临危不乱、有序撤离的良好心理基础。

四、培养管理者和教师沉着冷静、正确指挥的能力

在危急关头,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必须首先站出来, 担当起守护者和指挥者的角色, 果断采取一些应急措施, 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指挥能力。唐山英才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无疑具备了这种能力。比如“广播里没有传出撤离的指示, 雷艳梅只能站在楼道里观察情况, 准备安排学生疏散。每隔几秒钟, 就像对学生们证明自己还在似地, 她便朝教室里说一句:‘别动别动, 就在桌子底下蹲着。别害怕别害怕, 有我呢!’她的声音急促, 并且有些颤抖。”正因为唐山英才学校教师这种出色的指挥, 才使得每个教室的学生都整体划一地护着头蹲在课桌旁。

管理者和教师的沉着冷静、正确指挥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培养才能实现, 否则, 当安全事件突发时, 他们很难做到冷静判断、正确指挥。在学校日常教学中, 一方面, 学校要加强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执行能力等基本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与指导;另一方面, 管理者和教师要自觉加强安全教育内容的学习, 不断吸取新知识, 注意借鉴国内外有关安全教育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提升自身应急指挥能力。

五、养成师生不离不弃、互帮互助的道德品质

在大灾大难面前, 我们需要不离不弃、互帮互助的道德品质, 它是我们战胜灾难的根本和灵魂, 是一种大爱的体现, 更是一种人性的伟大。在学校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应培养学生的这种品质, 让学生在灾难中能够做到不离不弃、互帮互助。对于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他们必须做到心中有爱, 以学生为本, 在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 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学校师生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品质, 才能做到不离不弃、互帮互助, 最终战胜各种灾难。

唐山英才学校的学生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坐在第二排的孙鲲应该从离得比较近的前门跑出去, 但在同学都站起来时, 他突然跑到最后一排。这个宿舍里最高的男生什么也没说, 就把常钊背在身上。同宿舍的赵英鹏坐在第一排, 他回头一看, 发现强智杰和坐常钊前排的赵一帆正把常钊往孙鲲身上扶, 便也跑过来帮忙。同宿舍的第六个人、坐在右前方的刘自成则拿起常钊的拐杖。”可以说, 唐山英才学校的学生在地震中的表现是值得学习和称赞的, 展现出了一种灾难面前不离不弃、互帮互助的道德品质。

那么, 在学校日常教学过程中, 如何渐进地养成师生不离不弃、互帮互助的道德品质呢?可以说, 学校德育无疑是师生养成这一道德品质的主战场。一方面, 在学校德育中, 应让师生充分理解不离不弃、互帮互助道德品质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 应以不离不弃、互帮互助为主题, 开展德育活动, 让师生充分参与其中, 直接获得实践这一道德品质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 当灾难发生时, 学校师生才有可能做到不离不弃、互帮互助。

总之, 上述五个要素是学校做好安全教育的关键。理念的坚守是前提和基础, 课程与教学是载体和支撑, 良好的纪律和出色的指挥是保障, 道德品质是根本和灵魂。这五个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彼此衔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学校只有在安全教育中真正抓好了这五个关键要素, 才能在安全事件突发时做到从容应对、有序撤离。

参考文献

“唐山大地震”的震前预警 篇11

当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时,人们很自然地想起32年前的唐山,问题是相同的:怎样才能减少灾难的损伤

汶川地震时,钱刚正在北京参加一个活动。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自唐山地震以来最大的地震”。

灾难迫近之前

钱刚是第一个全面描述唐山地震的作家,他在《唐山大地震》一书中里记录了这次地震前的大量异象:

1976年7月中旬,唐山街头卖鲜鱼的突然增多。人们奇怪,多少日子里难得买到新鲜鱼,为什么今天特别多,而且价格非常便宜。还有人发现家里鱼缸中的金鱼争着跳离水面,跃出缸外。把跳出来的鱼放回去,金鱼居然尖叫不止。更有奇者,有的鱼尾朝上头朝下,倒立水面,竟似陀螺一般飞快地打转。

抚宁县坟坨公社徐庄的一些农民在地震前3天,也就是7月25日上午,看见100多只黄鼠狼,大的背着小的或是叼着小的,挤挤挨挨地钻出一个古墙洞,向村内大转移。天黑时,有10多只在一棵核桃树下乱转,当场被打死5只,其余的则不停地号叫。26日、27日两天,黄鼠狼继续向村外转移。

唐山地区滦南县城公社王东庄一个农民在地震前一天,也就是7月27日,看到一个奇怪的景观。他看见棉花地里成群的老鼠在奔窜,大老鼠带着小老鼠跑,小老鼠则互相咬着尾巴,连成一串。

“然而人类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来自大自然的警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毁灭生灵的巨大灾难已经迫近了。”钱刚在书中这样写道。

据地震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唐山地震》统计,唐山地震后,广大地震工作者对唐山地区及周边48个县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共搜集到地下水宏观前兆异常868例,动物宏观前兆异常2093例。在大家熟悉的鸡、猪、鼠、猫、狗、羊、鱼、黄鼠狼等动物异常反应中,鱼的反应最明显,占100%,猪最迟钝,占34%。

作家张庆洲说,“我们实在不应该轻易否定大自然给我们的提示。”

临震预报的压力

每当灾难发生后,人们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场灾难能否避免?

张庆洲因2005年发表《唐山警示录》备受关注。这位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作过调查,唐山地震前,地震监测网覆盖了整个唐山地区。1976年上半年,唐山地区群测点中的骨干点有85个之多。绝大多数监测点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临震异常,至少十几个点向上级单位发出了短期临震预报。

在唐山地震监测网的工作人员中,张庆洲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的马希融。这位担任过河北省第六、七、八届人大常委的七旬老者,曾两次发出了临震预报。

从1976年5月28日开始,马希融发现,一直平稳的地电阻率值出现了急速下降的现象。他一边加紧观测计算,一边注意观察地下水和动物变化。为慎重起见,马希融还与其他地震台站进行沟通,最后确认监测结果无误。7月6日,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开滦矿物局地震办公室,作出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

7月14日,国家地震局派来两位分析预报室负责地电的专家。他们检查了设备、线路,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之后指出,地电阻率下降是干扰引起的。

7月26日、27日,地电阻率再次急剧下降。思虑再三,27日18时,马希融拿起电话,对开滦矿物局地震办公室左继年说:“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此时距唐山大地震发生仅剩9个小时。

地震前的最后一个傍晚,与马希融一样焦急的还有北京地震队的耿庆国。耿庆国此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7月以来,北京市地震队监测的各种异常已经非常明显了。7月14日,北京市地震队紧急给国家地震局打电话,提出震情紧急,请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立即安排时间听取汇报。国家地震局说,先到天津、唐山等地了解情况,21日再听汇报。

可到了21日,国家局没来人。不能再拖了,北京队业务组副组长张国民就直接给主管华北震情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副主任梅世蓉打了电话,请求立即听取汇报。但梅世蓉把汇报时间推迟到了26日。

26日那天,国家局来了15个人,梅世蓉没到。国家局的同志听取了整整一天的汇报后,传达了梅世蓉的意见:“四川北部为搞防震已经闹得不可收拾,再乱一下可怎么得了?”

“青龙奇迹”

当唐山化为一片废墟的时候,距唐山市仅115公里的河北省青龙县却奇迹般躲过了这场塌天大祸。

在国家地震局中,大家意见并不一致。分析预报室京津组长汪成民此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回忆,以他为代表的国家地震局一批年轻同志坚持认为唐山、滦县一带会有大震,但他们的意见始终得不到重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轨”行为,也正是这次“越轨”行为使青龙县躲过了大劫。

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汪成民要求在大会上作震情发言。主持会议的时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没同意,让他在晚间座谈时说,但强调不能代表地震局。就这样,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间座谈时间,通报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汪成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代表青龙县听取汪成民做震情通报的,是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青春。19日一散会,王青春便立刻往回赶。到家已经是7月21日了,王青春连夜整理记录,然后报告县里。

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风险决策了。当时在县科委工作的陆吉康撰文回忆道,记得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决策的问题,既要预防地震,又要避免其他风险,包括不震引起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事实上,青龙的临震信息并不完全来自汪成民。青龙县自己就有两个群测点。两个群测点从1975年8月开始投入观测,开始3个月数据有明显的漂移现象,后转入稳定,自1976年5月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1976年7月17日又发现莫名其妙的指针些许的跳动现象。此外,青龙县还从其他一些渠道获得可能有大地震的消息。

多个相互佐证的信息让青龙县县长冉广岐提高了警惕。县里通过广播、会议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形式介绍地震知识,防震方法,还把防汛和抗震结合起来,每个公社安排一名书记、一名工作队负责人具体落实防汛抗震工作等。

最后,冉广岐在7月25日青龙县向县三级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当晚,近百名干部十万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

青龙县是一座群山环抱的县城。27日,马路两边大喇叭里广播着“随时发生地震”的警告。大大小小的商店沿街搭起了简易棚卖货,每个摊位前都有人争先恐后地采购。挤挤插插的人流有点乱,马路显得时宽时窄,犹如一条吞咽食物的巨蟒缓缓蠕动。

冉广岐坐镇帐篷中,指挥青龙创造着人类灾难史上的奇迹。

上一篇:管理会计应用下一篇:特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