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700字

2024-06-0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700字(共12篇)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700字 篇1

一直以来一个人没有勇气看《唐山大地震》,昨晚早早的__,让__陪着看了,随着剧情的演绎,心情跌宕起伏,无法抑制的恸哭。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让我们流下的不只是眼泪,而是震撼灵魂。

《唐山大地震》的震撼,不是矫情,它不是导演的杜撰的灾难片,它是真实的,历史重播。

看着影片中那些房屋顷刻坍塌,无数生命转瞬被吞噬,我们那颗心无法做到冷漠。

从昨天晚上到现在,眼泪总是不由的流出,心在颤抖,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平复自己,唯有借助文字……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时我还没出生,每次从别人口中听说,但真的没有概念。冯小刚导演的这部电影,是发生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地震发生时,水泥板压着两个孩子,母亲李元妮在废墟上扒拉着,哭喊着:“求求你们,救救我的孩子,都救吧,要都救出来啊,我给你们当牛做马!”撕心裂肺的声音把我们的心都震疼了,哭碎了。救助员只有粗糙的双手和简陋的工具,生命危在旦夕。救助员对母亲说,只能救其中一个孩子,必须选择一个,不然两个都活不了。这是多么的残酷,多么无奈的抉择,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最终,母亲低泣,救弟弟方达。母亲这句话在姐姐方登的耳边如雷炸开,姐姐流下绝望的泪。

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插入方登的心。

方登心里痛啊,这一痛就痛了32年。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可在灾难面前,这份爱却又那么渺小,自己根本无力拯救孩子的生命。

母亲心里苦啊,这一苦就苦了32年。

谁也没想到,姐姐方登在尸体堆里奇迹般活过来了,后让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在方登的意识里,她是一个让母亲抛弃的孩子,她对母亲的纠结从地震那天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从此,她沉默寡言,即使有疼她爱她的养父养母,她也没向他们道出那段无法忘却的记忆。当年那块水泥板一直压在她心里,她无法快乐,无法救赎,心灵的余震和地震一样带给她难以忘却的伤痛。多年来,方登从没去唐山找过母亲和弟弟,在她心里面,家人都死了。

弟弟方达虽在那次地震中失去了一条胳膊,长大后出息了,有了自己的公司、车子和房子。他要接母亲过去住,母亲不依。他又想在唐山给母亲买套新房子,母亲仍不依。母亲说,我不搬,我哪都不去,不然姐姐和爸爸的魂回来,找不到家。母亲无法跨越横亘心上的那道坎,母亲说,如果我过得红花柳绿,就更对不起你姐了。次地震把母亲这辈子都毁了,母亲守着一堆废墟过日子。倒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母亲心里的房子再也没有盖起来。

我想,也许只有大悲大痛后才能大悟大彻,才能深切体会母亲心里的疼痛,才能感受母亲常说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700字 篇2

女性主义从西方走进东方, 不仅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更是从古老华夏民族的血脉中发现了曾被深深掩藏的对象——女性。在中国女性的集体意识中, 19、20世纪之交缄默了两千多年的女性被“浮出历史地表”1, 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女性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命运之间始终错综纠缠在一起。父权文化虽不再以曾经那个强权、暴力、不可撼动的面貌出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系统治秩序在整个社会文化中荡然无存。相反, 那种父子相继的权力关系建立了更加完备、更加隐蔽的意识形态体系。这样一种父权文化体系用其天衣无缝的话语系统将这种父权文化的本质遮盖得无影无踪2。

如果说父权文化是对女性个体价值的抹杀, 那么这种新的父权意识形态体系则是对这种话语权本身的解构3。在告别了封建纲常伦理之后, 远离了“三从四德”的传统规范, 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以改头换面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父权文化通过婚姻家庭、伦理秩序和价值体系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强制手段, 对女性实施着一种看似更加“合情合理”的压抑。

作为一部以述说历史灾难为题材的电影, 《唐山大地震》可以说是中国主流商业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唐山大地震》无论在电影前期宣传阶段, 还是在电影公映期间, 都在关注者群体内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简单的对于人们记忆中的灾难的回放, 更重要的在于它彻底解放了观众紧缩许久的泪腺, 让大家可以在漆黑的放映空间里肆意宣泄泪水4。电影上映后, 无论是观众还是影片制作者, 甚至是电影相关从业者, 都在不断强调这部电影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家庭伦理道德意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指出:从道德上讲,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引人向善的电影, 这点是值得尊敬的。大家看完这部电影大概要流眼泪、要哭。眼泪是一种净化心灵的特别重要的方式, 让人流泪的电影从道德上来讲一定是向善的电影。道德净化和自我心理的净化, 往往要通过眼泪来得以实现5。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凯瑟琳·斯廷普森曾经说过:“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分析, 这种分析将性别以及性别结构与性别的不公正置于最突出的地位”6。可见, 女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 更重要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观念视角和思考方式。同样, 从女性主义角度去分析影视作品也能够带给我们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发现。因此,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 试图解读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主义内涵, 从中窥见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在进行电影批评之前, 我们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说明:

首先,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是在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7。从《余震》到《唐山大地震》的改编过程, 体现着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今天, 我们将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作品来看待, 即我们所有的分析和批评都是建立在电影文本的基础之上。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将文本作为文学研究的重心, 我们也只是从电影本身入手分析其包涵的女性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其次, 对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意义, 已经有不少学者和影评人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诠释, 其中包括冯小刚导演自己对电影的“现身说法”, 这对于观众理解电影内涵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我们在这里讨论这部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是从电影文本入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我们所力图论证的, 是电影内在隐含的社会文化元素, 是包括电影导演在内自觉地流露出来的意义内涵。这样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 无疑带有极大的理论预设性。但与此同时, 影片看似随意的叙述, 事实上却有着极为深刻的女性主义色彩。

再次, 从女性主义视角批评《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 意味着文本对电影的批评已经潜在地承认电影中大量地存在着关于身份认同的差异和不平等这一事实。也就是说, 在本文中所进行的女性主义批评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电影中存在女性主义的倾向, 或者存在着性别的差异与歧视, 而是要通过对于这部电影的分析, 去探寻女性主义的这个视角在这部电影中有何新的形态和新的内涵。女性主义批评具有反思的特性, 本文所要做的, 是从女性的立场去反思《唐山大地震》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背景以及其呈现方式, 而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某一社会现象的不平等。

影片开始不久便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大难临头, 究竟是救姐姐还是救弟弟?而这个问题也成了贯穿整部电影始终的线索所在。在姐姐与弟弟的选择中, 作为母亲的元妮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她放弃了自己亲生女儿生存的权利, 将唯一的 (至少在当时人们印象中是唯一的) 可能, 留给了儿子。本文在开篇便提到, 这里分析电影的一切内涵成因和影响, 都应该从电影本身出发去寻找答案和线索, 立足于电影文本和视听语言本身去分析电影所代表的性别与身份认同的倾向, 所以对于“救弟弟”所代表的性别倾向也应当从电影中去寻找答案。如果仔细揣摩电影的文本, 我们会发现, 电影本身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倾向性。

一方面, 从电影视听语言方面来看, 景别和视角是电影视听语言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 景别的大小是电影基本视觉元素积淀的特定意义, 小景别大影像相对于大景别小影像具有更多正面、肯定的意义, 也更加具有表现张力。在《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的开端, 也就是在元妮喊出“救弟弟”之前的电影片段中, 便揭示了一种社会历史传统潜移默化的结果, 一种在极端情境下女性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特殊本能的体现, 同时也是一种男权社会构建的文化规劝。

另一方面, 从女性主义角度上讲, 《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和感人之处并不在于它从某种侧面揭示出了女性的一种生活状态, 更重要的是, 影片通过一个女人32年的心路历程来展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种反抗的姿态, 这种姿态在方登的成长经历中显得尤为清晰和写实。

一片死尸中, 方登缓缓站起来, 看了看身旁已经死去的父亲, 她迷茫却坚定的目光告诉大家, 她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 这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代表着方登摆脱了父权文化的控制, 完成了心灵上的“弑父”。这样一种“弑父”的行为, 造成的结果是:父的礼法、父的家庭、父的语言都遭到弃绝, 女人的“新生”获得了一个空前自由的空间。如果说, 存在着一种历史男性话语所抹杀的女性记忆, 那么女性文化的挣扎便是将这无声的记忆发而为呼喊、为表达8。

无论是封建文化秩序还是先圣孔子之道, 作为原有民族结构主体中的超我原则或者社会强制标准, 都在无时无刻地以一种难以抗拒和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历史当中。女性即便意识到了这样的一种抢夺话语权的存在, 也很难对父权文化进行公开的反抗, 因为意识形态就是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目的的指涉价值观念的话语体系, 它不允许“否定”的声音出现在这个话语体系中9。因此, 女性的反抗永远是软弱的、单薄的, 只能通过“隐藏自己”的方式默默进行。

如何称谓“我”, 如何确定作为客体的“女人”和作为主体的“我”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也就意味着如何确定女性肉体本身和女性指称符号的关系。因为在父权社会中, 女性的指称永远是一个“空洞的能指”, 一个“想象的他者”, 一个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10。在这样的一种指称下, 女性永远是一种作为客体的存在, 即女性的肉体与女性的符号指称永远是割裂开来的、滑动的。所以, 当片中女性重新以自我的方式指认自己——喊出“我叫王登”的时候, 也就否认了自己作为“客体”的身份, 进而否定了整个父权文化的主体地位, 便是从主客依从的关系转换成间性的凸现11。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一个女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 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而是人类文化整体, 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12”因此, 《唐山大地震》用方登的死而复生, 这样的一种戏剧化的情节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想象性生存空间。女性的命运既已为这一既定构造所决定, 任何向女性所受到的性别歧视挑战的努力, 便无不在此自然秩序前化为烟云。如果米歇尔·福柯所谓“真”取决于谁控制话语的命题可以被接受的话, 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 男性对话语的控制权是诱使女性落入一个男性“真理”的陷阱。所以女性作家应当抗争男性对语言的控制, 而不是消极退入一个女性话语的避风港13。

我们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上去反思、追问, 《唐山大地震》的女性主义内涵, 不仅仅是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次实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实践的可能, 一种不断阐释与超越的可能。正如张颐武所说:“这部电影因此提供了一种超越的可能性, 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新的、具有启发性的路径。14”从这种意义上讲,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作品不仅在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层面上具有深刻的感情内涵, 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主义批判的文本, 一个讲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女性心路历程的文本, 一个被男权话语和意识形态解构了的文本。

摘要: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女性的身份始终是一个被掩盖着的真相, 一个似乎永远沉默着的角色。女性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女性争取平等与自由的首要问题。倘若女性缺乏自我意识, 那便不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电影《唐山大地震》正是通过片中女性角色30多年来自我否定与情感救赎的心路历程, 逐渐确立了自我意识与人格定位。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700字 篇3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蹂躏人心的电影影片说的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四口之家,因为地震而裂成碎片。父亲(张国强)倒在瓦砾之中,儿女被压在一块楼板下,母亲(徐帆)在二者只能救其一的必答题面前,无奈地选择了弟弟母亲从此生活在歉疚和悔恨中,幸存下来的女儿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阴影

唐山大地震的主冲击波维持了23秒,這23秒在电影里转化成了4分钟的山崩地裂好莱坞的灾难片看得多了,但看着中国式建筑坍塌、萎落、化为齑粉,那种感同身受无可比拟更重要的是,影片从这一刻起进入无法逃避的伤情段落,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心头大震。

女儿家总是心重

虽然只是刚刚上学的年龄,但母亲一句“救弟弟”,使她的心彻底冰封。,天灾压顶,劫后余生的人本来就郁闷难遣,更何况,一个童稚的心灵遭到了亲人的“背叛”,她不可能体会母亲的两难和心碎,她只知道自己被无情地抛弃在废墟下面。女孩儿眸子里的光彩慢慢熄灭,让人情何以堪?

女儿带着对母亲和世界的怨恨,“隐姓埋名”地进入领养她的家庭。养父(陈道明)和养母(陈谨)给了她浓浓的天伦之爱、但她仍然像拒绝融化的冰,每每被半夜的噩梦惊醒长大成人,恋爱生子,她带着一腔的决绝消失又出现,当养父再次让她去找生母时,她说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台词:“我不是记不起,而是忘不掉!”可见,化为废墟的城池可以重新挺立起来,而人的心一旦散碎成片,就再也难以收拾。

留在唐山的母亲一点儿也不比女儿活得容易,家园得到重建,她心里装的还是死去的亲人,甚至无法容下另一个男人。在地震中失去手臂的儿子几经奋斗,成为一个有型有款的人,她还是不肯离开安放灵魂的老房子。当中国人热火朝天地向着新生活飞奔时,她形容枯槁地承受着一次次心灵的余震,在孝顺的儿子面前,她的坚持近乎不通情理,她实际上是用自虐来求得畸形的安宁。

多年以前,台湾著名的哭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引爆了亿万中国人的泪腺。而《唐山大地震》由幼小的女儿对母亲心生怨恨始,由成年的女儿和苍老的母亲和解终,完全可以根据其主线命名为《女儿再爱我一次》。这路影片最容易拍成为催泪而催泪的溢情片,但《唐山大地震》一路娓娓道来,充斥着沾满人间烟火的细节和时时引人触动的情愫,绝无刻意向观众邀约眼泪的煽情化处理。相反,它时时节制、每每收敛,每当我以为它要进入撕心裂肺的号啕时,它就镜头一转,轻巧地进入了下一个场景

这其实是高明的手法,让观众跟剧中人哭成一片那是电视剧的做法,电影就是要引而不发,那种缠绕氤氲、无处伸张的悲伤最是打动人心。当然,情感的水位不断上升之后,总是要决堤的

在墓碑林立的死难者陵园里,重逢的母女实现了泪眼相望的和解,也放出了大快人心的悲声。

除了这条主线外,沿路还铺设了很多情感“炸点”

奶奶(吕中)对儿媳(徐帆)的体谅,养父对女儿的疼爱,无不搅动人心。“养父”陈道明发飙痛殴“薄情郎”陆毅的时候,一种无比快慰的情绪弥漫开来。“女儿”张静初和“弟弟”李晨重逢的时候,一种苍天有眼的庆幸感让人坐立不安。两个第三代都叫“点点”,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有一种冥冥之中“点对点”的奇妙。

除了情感表达上丝丝入扣之外,这部电影的制作细节也处处有心。上世纪70年代唐山似曾相识的市容,一上来就确立了精工细做的质感。时光飞逝,转眼已是1986年,儿子的房间里不经意出现了马拉多纳的海报——那年的世界杯是为他而设的。镜头再一转,刘欢唱起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再一转,那英在春节晚会上高歌《青青世界》。最大众化的亲情感受和最标志性的集体记忆不断相遇、相撞,一幅当代中国的悲欢离合画卷浮现眼前。

徐帆说着一口地道的唐山话,沉稳地奉献了影后级的表演。吕中说着山东话,把面冷心软的婆婆演得十分到位。陈道明在片子里爆发了两次:掌掴陆毅和谴责女儿,每次都在点子上。张静初的气质够冰冷,她往那儿一站,不怒自怨。李晨的气质够阳光,可还是不能照亮母亲阴郁的心。

这是一部能调动国人公共记忆的史诗电影,也是一部能引发公众情感共鸣的主流电影。以往,冯小刚总被认为是一个喜剧类型片的高手。这一次,他向世人展示了记录民族心灵史的超强内力。23秒的天变带来了32年的分断之痛,太阳落下,太阳升起,那些残破的心灵被影象永远地留存。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700字 篇4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动人故事。1976年,司机方大强和李元妮,生了个龙凤胎叫方登和方达,他们过着平凡朴实的生活。而命运之神似乎和他们过不去,死神降临到他们头上。7月的晚上,大地震来了,大强和元妮在卡车上睡觉,突然车剧烈抖动,他们才知道是地震了。为了救孩子,大强被房屋压死。儿子和女儿被盖在同一盖板下,当求援人员表示只能救一个孩子时,元妮选择了就儿子。当时还清醒的女儿听到这句话,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在装满尸体的车上,方登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并被人收养。32年过去了,方达做了旅行社老总,方登嫁给了老外。在一次地震中,两人作为志愿者去帮忙,相遇了。他们一起回家,妈妈抱着方登哭得昏天黑地。场面非常感人。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800字 篇5

星期六,我和妈妈在电脑上观看《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一位父亲不愿让母亲牺牲,只身跑进倒塌的楼房去救自己的一双儿女,却被一块掉下来的大石板砸死了。就这样,这双儿女失去了父亲。

母亲元妮在石头上绝望的哭着:一是为死去的丈夫;二是为生死未卜的儿女。后来母亲元妮得知自己的一双儿女——姐弟俩还活着,但这时还双双被压在一块石板的两端。问题是不管是撬哪一端,总有一个人会被作为支点,而被压往另一端,存活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了许多。这时救援人员问母亲元妮:“到底要救姐姐还是弟弟?只能二选一。”俗话说得好:手心手背都是肉。

面对着痛苦的抉择,元妮哪一个都不愿意放弃,苦苦哀求道:“都救,求求你们了,都要救!”这句话表明了元妮是非常爱他的儿女。但最终只能救一个,选择一个便意味着放弃另一个生命。万般无奈之下,元妮艰难的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救弟弟!”说完呜呜地哭了起来。

是呀,元妮是觉得弟弟生存的可能性大,不然谁会愿意放弃自己的亲骨肉啊。压在石板下的姐姐,清清楚楚的听到了母亲刚刚说的那句话,眼泪慢慢地从她的脸颊上淌了下来。

后来,姐姐大难不死,在拉尸体的车上醒了过来。并被一对好心的军官夫妇抚养长大。最终一家三口的重逢还是圆满的。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6

当枝头的花朵凋谢的时候,一定会惋惜没有好好地欣赏那娇花的容颜;当绚丽的晚霞染红天边的时候,一定会感叹时间过得太快;当亲朋好友离别之际,一定会在心中后悔没有珍惜好好在一起的日子。

请珍惜吧!珍惜陪父母畅谈来感受家庭的温馨,珍惜现在晚睡早起但很充实而快乐的高中生活,珍惜与友人一起欢聚的时刻;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

学会珍惜,你就会拥有挑战自我的信心;学会珍惜,你就会怀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学会珍惜,你就会锻炼坚持不懈的毅力,学会珍惜,你就会懂得人生的真谛。

面对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有的人自甘堕落,有的人奋发向上,有的人跟随大众,你做到学会珍惜了吗?是否还像是无业游民一样,其实成绩的好坏不是智力的高低,二是你珍惜的多少。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你会怀念,也会想珍惜上学的每一堂课,但那可真是后悔已晚了。

农民不珍惜播种的良好时机,怎么会有秋日的五谷丰登?学生不珍惜学习的美好光阴,怎么会捧着奖状的荣耀?国君不珍惜各国间的友好交往,怎么会有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珍惜拥有的青春,善待生命的每一天,你将会无怨无悔;珍惜拥有的朋友,抓紧手中的每一份爱,你将会得到温暖;珍惜拥有的机遇,网住幸运的每一个瞬间,你将会创造奇迹;珍惜踏实前进中的每一个脚印,你的人生旅途将会充满辉煌。

唐山大地震把我们弄得妻离子散,新村的人应该珍惜老天也对他的偏爱。如今的唐山已经越来越繁华,只有学会珍惜的人才会看到世界的美好。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 篇7

好莱坞的灾难片看得多了,但看着中国式建筑坍塌、娄落、化为齑粉,那种感同身受的心痛无可比拟。更重要的是,影片从这一刻起进入无法逃避的伤情段落,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心头大震。女儿家总是心重。虽然只是刚刚上学的年龄,但母亲一句“救弟弟”,使她的心彻底冰封。天灾压顶,劫后余生的人本来就郁闷难遣。更何况,一个童稚的心灵遭到了亲人的“背叛”。她不可能体会母亲的两难和心碎,她只知道自己被无情地抛弃在废墟下面。小女孩眸子里的光彩慢慢熄灭,让人情何以堪?女孩儿带着对母亲和世界的怨恨,“隐姓埋名”地进入领养她的家庭。养父(陈道明)和养母(陈瑾)给了她浓浓的父母之爱,但她仍然像拒绝融化的冰,每每被半夜的噩梦惊醒。

长大成人,爱生子,她带着一腔的决绝消失又出现,当养父再次让她去找生母时,她说:“我不是记不起,而是忘不掉!”可见,化为废墟的城池可以重新挺立起来,而人的心一旦散碎成片,就再也难以收拾。略感遗憾的是,女儿这条线删减的太多,出现了明显的跳跃感。留在唐山的母亲一点儿也不比她活得容易。家园得到重建,她心里装的还是死去的亲人。不是没人要,她的世界里无法容下另一个男人。她的儿子奋斗成了一个有型有款的人,她还是不肯离开安放灵魂的老房子。当中国人普遍热火朝天地向着新生活飞奔时,她形容枯槁地承受着次次心灵的余震。

在孝顺的儿子面前,她的坚持近乎不通情理,她实际上是用自虐来求得畸形的安宁。影片由幼小的女儿对母亲心生怨恨始,由成年的女儿和苍老的母亲和解终。多年以前,台湾哭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引爆了中国人的泪腺,而这部影片也可以根据其主线命名为《女儿再爱我一次》。这路影片最容易被拍成为催泪而催泪的滥情片,但《唐山大地震》一路娓娓道来,绝无刻意向观众邀约眼泪的煽情化处理。相反,它时时节制、每每收敛,每当我以为嚎啕将至,它却镜头一转,轻巧地进入了下一个场景。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8

今天,电影《唐山大地震》在我们的泪水中结束了,看了之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走出电影院,还沉浸在唐山的泪水里,来到热闹的街市,看着人们脸上满足的笑容,欢乐的气氛强烈的渲染着我,我却无动于衷,眼前不停地出现电影里那些令人心碎的镜头,黑色的废墟,阴沉的天空,憔悴的脸庞,空洞的眼睛,绝望的泪水……

电影刚开场,镜头里出现的是唐山地震前人们生活的场景,有的忙着买菜,有的忙着回家,有的忙着乘车……虽然他们所做的事情各有不同,但他们有着同样幸福满足的笑容,很快就夜深了,各家各户陆陆续续的关灯歇息,了刚才还亮着万家灯火的城镇,顷刻间就漫入了黑夜之中。

“嘀嗒,嘀嗒,嘀嗒……”时间在不紧不慢的流逝着,死神大人也在一步一步靠近熟睡的人们,沉浸在美梦中的人们对马上就要面临的危险浑然不知。似乎只是一瞬间的事,天空霎时就变了脸,大片大片的紫色在天空中蔓延开来,屋顶的灯在晃动,频率越来越快,幅度也越来越大,桌子上的水杯被震落在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人们被惊醒,醒来的人们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明明在睡觉前一切都还好好的,怎么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在可怕的晃动?不知是谁在喊“啊,是地震,地震了,地震了!”此时人们像疯了一般,全都害怕得尖叫起来。屋子里的东西都在晃动,人们难以站稳,想跑出去却随着屋子的晃动摔倒在地上,头顶的东西不断的砸下来,墙壁很快就出现了裂缝,大楼快要塌了,人们拼命的跑到街上,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窜,轰然间,大楼接二连三的坍塌,很多的人们被压在了废墟中……

地震终于过去了,才短短的几分钟,让在地震后幸存的人们觉得世界都变了,昨日的欢歌笑语,昨日的玩耍嬉戏,在今天没了,全没了。眼前的废墟是那么的可怕,那么的狰狞,人们的生命是那么的脆弱。哭天喊地的叫声,听起来是那么的绝望,那么的凄凉,那么的令人心碎。我没有经历过地震,不知道地震带来的恐惧,看到这里,我发现自己流泪了,电影很真实的再现了当时地震的场景,当接二连三砸下的重物把人们掩埋时,我看着很害怕也很担心,当听到人们绝望而凄烈的惨叫时,我无比心痛。我在这场电影里很真实的感受到了地震所带来的恐惧和悲痛。

震后的镜头,是一片废墟,幸存的人们满身的血和泥,满脸的泪水,衣衫褴褛,头发凌乱不堪,在废墟中绝望的寻找着自己的亲人,她们抱着一丝丝希望声音嘶哑的叫着亲人的名字,有的挖出了自己亲人的尸体,抱住不放,撕心裂肺的叫唤着死者的名字,看到他们是那么痛苦,我的心狠狠地疼着,我很明白失去亲人是个什么样的滋味,那种痛,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形容得出来的,只有失去过亲人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幸存者心中的痛苦。

很小的孩子失去了双亲,年迈的老人失去了儿女,健全的人失去了双腿,心碎的父母失去了子女……他们在无助的哭喊着,他们被痛苦深深的折磨着,地震后的唐山是泪水的唐山,是痛苦的唐山,是可怕的唐山。荧屏前的我被痛苦的气氛所渲染,不停地拭擦脸上的泪水。这是一幕人间悲剧,一幕我们不愿再看到的人间悲剧,一幕无人导演却令我们心碎的人间悲剧。啊!我的同胞受难了!

唐山大地震高中生电影的观后感 篇9

起初以为《唐山大地震》是灾难片,但一看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地震灾难场面仅有片头的4分钟,大部分镜头对准了一个平凡家庭在震后心灵重建的故事。相比触目惊心的地震场面,反而是温暖的亲情赚取了更多的眼泪。32年人生历程的求证之路,人们发现真理如此贴近:“亲人终究是亲人”,在母亲元妮满怀着复杂的愧疚之心对重归的女儿跪下的那一瞬,我的第二包餐巾纸也正式登场。冯小刚不愧为大导演,徐帆更是将母亲这个主角演绎的淋漓尽致,悲伤的层次感逐步递进,几乎所有的哭戏都在精准把握人物命运的脉搏以及观众的泪腺后,自然而然宣泄而出,让人感同身受。

近几年里,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汶川和玉树的地震让我们对自然灾害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有了深刻的认识。震后的家园几年间就建好了,并且越来越好,但经历了地震的人们心灵的重建却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影片更深层的含义是人文价值的体现,让我们重新回归关注家庭,珍惜平时容易忽略的幸福。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 篇10

今天虽然是周末,但一整天都是按照工作日作息时间过的。晚上看了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以后每周末我都要看一部电影。

《唐山大地震》给了我不小的震撼。人性优劣,爱恨情仇充斥了整部电影。这一切都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因为关于人类的情感可以在任何背景下展现。最大的看点还是地震,我似乎和剧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了一次大地震。这种感觉是无法在新闻报道里体会到的。因为新闻报道再充满感情,观众和灾区的距离感也无法抹除。只有经历这样一个故事,我才能像他们的亲人朋友一样对一次地震感同身受。

当我看到地震来了,楼里的人们不知所措,街上的人们四散奔逃时,不断有人死于地陷楼塌时,心中的紧张感让我以为自己似乎身临其境。好好的一整座城,就在那么几十秒钟,被彻底摧毁,城中的人大半死伤,本来充满希望的生命霎时变得如此脆弱。人们像蚂蚁一样被轻易杀死,大自然这时表现得实在太残酷。看着地震前的人们,平静地过着日常的生活,却全然不知死之将至,实感人生命运难料之无奈。相对那些灾难中的人们,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可以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幸福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这在于灾难的幸存者来说,是那么奢侈的事情。几十秒的地震以后,命运就出现了巨大转折,永远回不去了,只能带着伤痛坚定地往前走。他们是多么坚强!这于脆弱的我们来说,又是很羡慕他们这份坚强的。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 篇11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女主人元妮有两个孩子,女孩是姐姐,名叫方登。男孩是弟弟,叫方达,他们幸福地生活着。但是,一场突如其来地灾难毁灭了一切:一天晚上,方登和方达都在熟睡。只见天空变成了恐怖的淡紫色,大地猛烈地摇晃起来,楼板、砖块止不住地掉下来,元妮疯狂地要冲进房子里救两个孩子,父亲拦住元妮,要自己进去救孩子,就在他快要冲进房子里的那一刹那,一块巨大的楼板压死了他。

大地震过后,有人发现了方登方达姐弟俩,他们被一块楼板压着,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就像跷跷板一样,救弟弟就会压到姐姐,救姐姐就会压到弟弟,姐弟俩只能救一个。救援人员问元妮救哪一个,可元妮哪个都不舍得放弃,过了半天,人家跟她说,再不做决定,两个都没了!元妮狠了狠心,说:“救弟弟!”这句话让被楼板压着无法说话而一直敲石头求救的方登彻底失望了……

一场大雨把方登淋醒了,她发现自己躺在拉尸车里,旁边就是她爸爸,死里逃生的方登被一对军人夫妇收养了,养父养母问她记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事。她总是摇头,我想:她应该不是不记得,而是不想说罢了。过了32年,方登也恨了元妮32年,在08年汶川抗震救灾,方登深深体会了一个母亲的心情:这个母亲的女儿腿被压着,情急之下,这位母亲一狠心,叫了医生把她女儿的腿锯掉,事后,她哭着要去找她女儿的腿。这一段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位母亲说:“长大,她恨我,就让她恨吧!”我想:在让元妮从两个孩子里选一个救的时候,她是多么痛苦、难以选择呀!这都是她的孩子!如果她抛弃了任何一个,她都会痛苦一辈子、愧疚一辈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母亲的伟大与无奈。在方登吃东西的时候,偶然的,遇到了她的弟弟……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 篇12

这部影片中那动摇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冲击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不只是一部只为赢得票房的作品,这不是娱乐大众的电影,这也不是催人泪下的影视,而是一部震人心弦的灵魂之片。

地震时,方大强正在塌陷的屋子里救女儿却被压死,震后这位母亲有了一个人性的问题,塌下的石头形成了跷跷板的形状,两端之下分别有她的儿子和女儿,如果要救儿子的话,女儿得死,救女儿的话,儿子得死,她经过深思熟虑后,无奈的选择了救儿子,女儿听后喃喃的哭了,可这对于他们这一家子来说还只是刚刚开始,女儿意外的“复活”了。她逐渐长大,学医。儿子成家立业,有了一个小康之家.

在最后的一句话中“妈给你道个歉。”把女儿三十二年的心结解开了,女儿说了一声“妈,对不起”中豁然开朗了想到:如果妈妈救自己,并不可能无忧无虑。所以,亲人之间是要多一些理解与包涵滴。

这部片子还反映出了人民和解放军抗震救灾的巨大奉献。无论是汶川还是唐山,解放军永远是冲在最前线的,体现了解放军是人民的保护神,方大强不顾生死将自己推入了死亡的悬崖下,自己却进入摇摇欲坠的房子,体现了方大强对家庭的爱。在以后的生活里,元妮一直“等待”着方大强,表现出了元妮对方大强的执着。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任末燃蒿文言文翻译下一篇:肖里村创建无烟医疗单位工作总结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