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2024-10-18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精选10篇)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篇1

夏玉米区, 玉米中后期的病害主要有大、小叶斑病、纹枯病、穗腐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和茎腐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蚜虫、红蜘蛛等。玉米被害后, 不仅导致减产降质, 而且植株提早成片枯死。其综合防治技术如下:

一、切断病菌虫源

发现病株应及时铲除。玉米收获后, 及时收集病株、残叶、败果 (穗) 进行集中烧毁和高温沤肥, 捣毁病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场所。清洁田园进行深翻, 尽量减少越冬菌源。

二、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 增强玉米抗病能力

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是其一生中积累能量、孕育种子的时期。必须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追肥、浇水、中耕、培土, 才能提高玉米抗病虫害的能力。

1. 追肥

玉米生长的中后期, 是一生中需肥量最多、需肥强度最大的时期, 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占玉米一生吸收总量的50%~55%、52%~60%和75%~85%。其中大喇叭口期, 需肥量、吸收强度最大。产量在400kg的地块, 每亩施碳铵75kg或尿素25kg, 可在大喇叭口期前1次施用。700kg以上的产量, 每亩施碳铵150kg或尿素50kg, 应分3次进行施用, 不要地表撒施, 应施于根旁5cm、深8cm处, 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时要结合灌溉以提高肥效。

2. 灌溉

玉米穗期 (从拔节到孕穗期) 耗水量占一生耗水总量的30%~35%, 抽雄期耗水强度最大。此时若降水量不足, 就要及时灌溉。这期间进行1~2次灌水, 可大幅度增加玉米产量, 否则, 会造成减产, 甚至绝收。

3. 开好“三沟”、合理密植、加强中耕、培土

事先开好田间“三沟”, 以利玉米各生育期排灌;合理密植, 改善玉米生长环境;加强中耕, 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肥水供应状况, 促进根系发育, 清除杂草;培土, 利于气生根发育, 可有效地防止倒伏。

三、药剂防治

1. 大、小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 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 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 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两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用50%多菌灵或50%退菌特或70%托布津500倍液喷雾, 每隔5~7天喷1次, 连喷2~3次, 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展。

2. 纹枯病

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 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 该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鞘、果穗和茎秆。发病初期, 每亩用5%井岗霉素100~150ml, 或20%可湿性粉剂20g, 或农抗120水剂150~200ml, 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g, 或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g, 对水50~60kg, 对准发病部位均匀喷雾。如无上述药剂, 也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均匀喷雾。一般间隔7~10天再用药防治1次, 连喷2次, 以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除上述防治方法外, 当玉米大喇叭口期 (心叶期) , 每亩用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200g, 拌无菌细土20~25kg, 撮施于心叶内, 不仅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好, 而且兼治玉米穗腐病。若在药土中混拌杀菌剂 (如稻瘟净) 、杀虫剂 (如敌敌畏、杀螟丹等) , 则可兼治多种病虫, 一举多得。

3. 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主要在果穗和籽粒上发病, 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 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药剂防治措施: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 隔7天再喷1次。另外可在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侵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

4. 丝黑穗病

该病主要为害玉米的雄穗 (天花) 和雌穗 (果穗) , 一旦发病通常全株没有产量。药剂处理措施:一是药剂拌种。可选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30g或2%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25g拌种10kg, 病害严重地区可适当增加药量。也可使用20%克百威福美双合剂乳油或多菌灵福美双克百威合剂乳油, 按药剂种子1∶40~50比例拌种。拌种时拌药一定要均匀, 确保防治效果。二是用50%甲基托布津粉剂,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药土盖种, 即用50kg细土拌药粉50g, 播种时每穴用药土100g左右盖在种子上。

5. 茎腐病

又叫茎基腐病或青枯病, 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 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高峰期, 常发生在暴风雨过后。药剂防治措施:在发病严重地块, 可用25%叶枯灵或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怀粉剂600倍液叶面喷施;播种前用种子重量的4%~5%根保剂拌种。

6. 玉米螟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 是多食性害虫, 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 但主要为害的农作物是玉米、高粱、粟等。对玉米的主要为害为幼虫蛀入玉米主茎或果穗内, 使玉米主茎折断, 造成玉米营养供应不足, 授粉不良, 致使玉米减产降质。药剂防治措施:心叶期防治, 主要采用撒颗粒剂的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主要有50%的1605, 每亩用药剂200g, 对水适量, 拌灰渣10kg, 灰渣大小要均匀, 拌药后不宜过干或过湿, 撒入叶心内。或者使用3%甲基异柳磷微粒剂撒施, 一般每亩用量不超过1kg, 且宜在阳光充足、露水干后撒施。穗期防治, 穗期当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要立即防治, 药剂可选用50%杀螟单可溶性粉剂100g对水灌心叶, 或0.1%功夫颗粒剂每株0.16g。也可喷洒5.7%百树菊酯乳油4 000倍液, 或40%增效速灭杀丁或5%来福灵乳油2 000倍液。另外可用微生物农药杀螟杆菌、7216、白僵菌等。施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灌心叶, 用每克含孢子100亿以上的菌粉1kg对水1 000~2 000kg, 灌注心叶。另一种方式是配制成菌土或颗粒剂, 菌土一般用1kg杀螟杆菌加细土或护灰100~3 000g。颗粒剂一般配成20倍左右 (白僵菌粉1kg与20kg炉渣颗粒混拌即成) , 每株施2g左右。

7. 蚜虫

玉米蚜虫在玉米孕穗期多密集在剑叶内和叶鞘上为害。蚜虫边吸食玉米汁液, 边排泄大量密露, 覆盖叶面上的密露影响光合作用, 易引起霉菌寄生, 被害植株长势衰弱, 发育不良, 产量下降。玉米蚜虫为害高峰期是在玉米孕穗期, 喷药防治比较困难。当每10株玉米平均蚜量500头以上时, 应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或20%康福多浓可溶剂8 000倍液, 或70%艾美乐水分散剂20 000~2 5000倍液, 0.36%绿植苦参碱水剂500倍液, 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 2.5%三氟氯氰菊酯2 500倍液, 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 蚜虫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

8. 红蜘蛛

玉米红蜘蛛属于螨类, 又称火龙、火蜘蛛、红砂等。5月份玉米出苗后, 在杂草上为害的玉米红蜘蛛陆续向玉米田转移。6月中下旬进入上苗盛期, 7、8月份为为害盛期, 先在玉米田点片发生, 遇适宜的气候条件将迅速蔓延全田, 甚至猖獗为害。药剂防治措施:喷雾, 重点为中下部叶片。可选用0.2%阿维虫清乳油2 500倍液、15%扫螨净3 000倍液、20%扫利乳油2 000倍液、40%氧化乐果1 000~1 500倍液、1.8%集琦虫螨克乳油3 000倍液, 或15%扫螨净与40%氧化乐果按1∶1比例的混合液, 也可用20%螨死净胶悬剂3 000倍加20%螨克乳油2 000倍的混合液。熏蒸, 每亩用1~1.5kg甲拌磷颗粒剂或甲拌磷乳油拌适量细砂隔行均匀撒于玉米行间。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篇2

一、心叶生长异常

主要表现为玉米心叶扭曲不能展开,严重者呈大鞭子状,还有的心叶皱缩烂心有黄白斑。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除草剂药害、蓟马危害。

二、防治措施

1.发生除草剂药害后,如心叶扭曲的不严重、不影响雄穗抽出,可追速效氮肥并浇水,一周后可恢复正常生长,如扭曲的严重,应采用人工方式破除扭心,并施肥浇水,叶片喷600倍爱多收+0.2%~0.3%磷酸二氢钾+1%尿素液+含锌、硼的微肥,7天1次,连用2次。

2.虫害引起的扭心,应在喇叭口期喷药控制防止发病,配方是:10%吡虫啉1000倍液或5%啶虫眯1500倍液加农用链霉素500~800倍液间隔5天连用2次。如果心叶扭成半尾巴状或扭的尖端变褐腐烂,应首先掐断顶尖,使喇叭口打开并向内喷药,配方同上。

三、玉米粗缩病

近几年来该病发生面积较大,严重威胁玉米发展。整个生育期都可传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幼苗在5~6叶期可表现症状,初在心叶中脉及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病株严重矮化,叶色深绿,宽短质硬。

防治方法:(1)调整玉米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病源提倡化学除草。(2)种子处理:用5%吡虫啉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能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病毒病的传播。(3)玉米出苗后立即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克/每667平方米,兑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

四、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

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是玉米上常见的两种苗期病害,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上出现不规则黄绿条斑或叶片全部失绿白化或黄化。

防治白化苗:每667平方米用1千克硫酸鋅与10~15千克细土混匀,播种时撒在种子旁边。当白化苗发生时,每667平方米用0.2~0.3千克硫酸锌兑水100千克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喷2~3次。

防治黄绿苗:增施钾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钾复合肥20~30千克,雨季可分次施用。黄绿苗出现时可用磷酸二氢钾液叶面喷施。

五、玉米秃顶与缺粒

症状 玉米果穗上部光秃,不结籽粒,称为秃顶。另外也有许多果穗头部或基部甚至全果穗着粒无几,称为缺粒。

病因 秃顶与缺粒除与遗传特性有关外,主要受不良气候环境和不当栽培管理的影响。气候条件以温度的影响最显著,气温过高,超过38摄氏度,雄穗就不能开放,气温在32℃~35℃,遇上干旱,空气干燥,可使花粉寿命变短或失去生命力,同时,花丝也易枯萎,因而受精不良,产生秃顶缺粒。大风大雨对开花也不利,花粉在大气湿度过大的条件下,会吸水结团引起死亡,影响授粉结实。

栽培管理不当,首先,如果密度过高,玉米群体大光照条件差,植株生长细弱窜高,体内养分无法满足果穗形成的需要,果穗发育迟缓,吐丝时雄穗大量散粉时期已过,特别是果穗顶部抛丝较迟,不易得到花粉而造成秃顶。其次,土壤贫瘠,肥水管理失调,影响果穗的分化形成,而雄穗的发育则较少受到影响,导致果穗吐丝和雄穗开花不遇,受精结实受阻。

防治方法:(1)合理密植:根据地力施肥水平和品种特性,确立合理的植株密度,使群体发展合适,个体生长健壮,实践证明,玉米较合理的密度是矮秆品种每公顷6万~7.5万株,中秆品种5.25万~6万株,高杆品种3.75万~4.5万株。

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篇3

关键词:夏玉米病虫害,发生,防治

玉米是柘城县的主要粮食作物, 年种植面积5.33万hm2左右, 随着各项配套栽培技术的落实, 近几年单产、总产持续增高, 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在农技服务过程中, 发现部分群众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防治不及时、对各种病虫害症状辨别不清等现象, 为帮助广大农民识别玉米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现将柘城县发生较为普遍的几种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1 主要病害及防治

危害夏玉米的病害主要有粗缩病、褐斑病、茎腐病等[1]。

1.1 粗缩病

近几年来玉米粗缩病发生较为普遍, 特别是大蒜茬、玉油菜茬发生较为严重。病株在5~6片叶时, 叶背部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突起, 叶色浓绿、宽短、硬脆, 叶片用手擦有一种粗糙感, 病株节间明显缩短, 严重矮化, 上部叶片密集丛生, 呈对生状。

防治方法: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 在防治时要适时调节玉米播期, 使玉米苗期错开灰飞虱的盛发期。在玉米出苗前后, 用2.5%联苯菊酯2 500倍液或10%吡虫啉1 5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 并结合玉米苗期间苗去除病株[2]。

1.2 褐斑病

玉米的叶片、叶鞘及茎秆都可受到褐斑病危害。染病后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 以叶和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 常集中成行, 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 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梭形隆起, 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 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 叶片上病斑白色透明, 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 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 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 散出黄褐色粉。茎上染病多发于节的附近。

防治方法:预防褐斑病主要注意选种耐病品种, 并实行3年以上轮作, 在玉米收获后, 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肥要施足底肥, 适时追肥, 一般在玉米四至五叶期追施苗肥, 可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50~225 kg/hm2。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四至五片叶期, 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

1.3 弯孢霉叶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又称黄斑病, 全生育期各叶均可感病, 高峰期在8月下旬, 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 (25~35℃) 。抽雄期易感病, 普遍表现为褪绿水清小点, 后扩为卵圆、椭圆形, 中白周褐色。

防治方法:预防此病结合褐斑病用药, 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 另加5%代森锰锌, 每隔7 d用药1次, 连续用药2~3次。

1.4 茎腐病

茎腐病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 在玉米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 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 呈现青枯状, 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 全株急骤青枯, 病株茎基部变软, 内部空松, 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 骨部空松, 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防治方法:要加强栽培管理, 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施肥, 合理密植等, 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发现零星病株时,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根茎或灌根, 每隔7~8 d喷1次, 连喷2~3次。

2 主要虫害及防治

危害夏玉米的虫害主要有金针虫、蓟马、蚜虫、玉米螟等。

2.1 金针虫

金针虫以幼虫取食吸水膨胀的玉米种子, 也可危害玉米苗茎基部或蛀入玉米苗嫩茎, 造成枯心苗或将茎基组织咬断而枯死致使缺苗断垄。

防治方法:可选用包衣种子, 或用5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 也可用40.7%毒死蜱乳油3 000~4 500 mL/hm2对水灌根处理, 或喷于375~450 kg细土拌匀成毒土, 顺垄条施, 随即浅锄。

2.2 蓟马

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玉米心内锉吸玉米汁液, 被害玉米心叶两侧变成薄膜状, 叶片展开即破碎或断开, 玉米上残余“薄膜”来束缚新叶片, 使叶片呈牛尾巴状畸形生长。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田边杂草能有效减轻玉米蓟马危害。药剂防治可选用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

2.3 蚜虫

以成、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 导致叶片变黄或发红, 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严重时植株枯死, 穗期危害除严重伤害作物器官组织, 还大量分泌“蜜露”在叶面形成黑色霉层, 影响光合作用, 最终导致粒重下降, 影响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田畦、路边等地杂草, 可减少苗期蚜虫发生。发生初期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均有良好防治效果[3]。

2.4 粘虫

粘虫幼虫裸露在植物表面取食危害, 1~2龄幼虫大部分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 但其食量很小, 啃食叶肉残留表皮, 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6龄幼虫阶段, 可以吞食叶片, 造成叶片大面积减少, 严重者可将叶片食尽仅留叶脉等。

防治方法: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5%辛硫磷颗粒剂丢心防治, 也可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2.5 玉米螟

初龄幼虫蛀食嫩叶, 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 危害花苞、雄穗及雌穗, 受害玉米长势衰弱, 茎秆易折, 雌穗发育不良, 影响结实。

防治方法: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3%的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1.2 g/株丢心防治[4]。

参考文献

[1]马毅, 张学舜, 洪德峰, 等.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 2011 (9) :26-27.

[2]左秀梅.沧州市夏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7) :28.

[3]钱蕾.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 2011 (7) :28-29.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篇4

一、为害症状

玉米植株感染粗缩病病毒后先从叶片中脉两侧中部产生透明的虚线状条点,后扩展到整叶及其以上所有叶片,病叶暗绿、粗厚、僵直、短而宽;叶背、叶鞘和苞叶表面都有线状隆起的条纹,初为蜡白色,后为暗褐色。病株严重矮化,株高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穗结实,多提早枯死。发病较晚的植株虽能抽穗,但雄穗短缩,果穗变小、畸形。

二、发病规律

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毒可在冬小麦上越冬,也可在多年生禾本科雜草上及传毒昆虫体内越冬,小麦“绿矮”型病株为玉米粗缩病提供了毒源,一般灰飞虱虫量大,小麦“绿矮”型病株多,麦套玉米田发病重。

三、病原与传播介体

玉米粗缩病病毒(MRDV)粒体球形,不能通过种子、土壤及汁液摩擦传播,属于持久型病毒,灰飞虱是主要传毒介体,玉米植株感染病毒后潜育期为15~20天。在虞城县,灰飞虱以老龄若虫在冬麦田或多年生禾本科杂草茎基部越冬,来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进入羽化盛期,在麦田产卵繁殖,第一代成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小麦收割后迁入玉米田进行繁殖为害,此时正值夏玉米苗期,恰是玉米粗缩病的高发期,灰飞虱田间世代重叠,第二、三、四代发生在7、8、9月份,也就是说灰飞虱在夏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为害。第四代成虫在小麦长出幼苗后迁飞到麦田繁殖为害,10月下旬以若虫越冬。

四、病害发生原因

1. 防治灰飞虱没有做到群防群治 病害发生情况与灰飞虱虫量有关,当灰飞虱虫量大时,玉米粗缩病发生严重。由于灰飞虱具有近距离扩散和远距离迁飞的特性,如一个地块喷药后,可迅速迁飞到未施药地块或者路边、沟边杂草丛,单一玉米地块的防治对灰飞虱效果不显著,部分农民对灰飞虱的防治也就听之任之。加上近年来农民朋友外出务工者多,对农田管理粗放,田间及地边、沟边杂草未及时清理,为灰飞虱大量繁殖为害提供了有利场所,群众对灰飞虱的防治很难做到群防群治,一旦虫量大发生,必然造成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流行。

2. 玉米抗病品种少 对玉米粗缩病多年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虞城县种植的玉米品种抗玉米粗缩病的少,大部分品种不抗病。当玉米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病性无明显差别时,易造成病害大发生。在虞城县大面积种植的郑单958、浚单22、中科14等品种均表现为不抗此病。

3. 玉米和其他作物套播促使病害流行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虞城县地块复种指数提高,有利于传毒介体的繁殖。小麦、玉米套作或玉米和其他作物套作,前茬作物收获后灰飞虱迁飞到玉米植株上继续为害。小麦和玉米套作的田块,小麦收获后灰飞虱迁飞到玉米植株上,玉米苗期和灰飞虱第一代发生盛期吻合,导致病害大发生。又例如玉米和西瓜套作的田块,在西瓜收获结束后,灰飞虱迁飞到玉米植株上进行为害。据调查分析,小麦和玉米套作的田块病株率为15%,玉米和西瓜套作的田块病株率为22.5%。

4. 气候因素 暖冬年份增多,有利于灰飞虱越冬,导致其越冬虫口量大,为玉米粗缩病发生奠定基础。

五、防治措施

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做好小麦丛矮病的防治 做好此病的防治工作,减少玉米粗缩病毒源和灰飞虱,可有效地控制粗缩病对玉米的为害。

2. 适期播种,调整种植方式 播种玉米时尽量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第一代成虫的盛发期,麦田套作可推迟到麦收前5天进行;选用早熟、抗玉米小斑病的品种,扩大麦收后毁茬的玉米播种面积。

3. 加强灰飞虱虫量监测,选好防治适期 以田间调查为主,结合诱虫灯诱集,做出防治适期预测。调查成虫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3块,每5天调查1次,采用平行取样法,进行定田系统调查。当成虫数量明显增加的日期为成虫始盛期,增加多的日期为高峰期,明显下降的日期为盛末期时,根据发生期推算出2、3龄若虫的高峰期,也就是药剂防治适期。

4. 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 结合玉米间苗、定苗拔除病株,田间、地边杂草也是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应及时灭茬、除草,集中深埋或焚烧,减少玉米粗缩病病毒毒源;合理追肥、浇水,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率。

5. 其他防治方法 ①选用包衣种子或拌种。选用包衣种子或进行拌种,可以减轻灰飞虱对玉米幼苗的为害,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②药剂防治。防治玉米粗缩病关键是治虫,每亩可选用10%吡虫啉20克或3%啶虫脒15~20克,混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30毫升/亩喷雾,隔3~4天1次,连续喷药2~3次,喷药时不仅要防治玉米植株,地边、路边、沟边杂草也必须进行统一喷药防治,以提高防治效率。③生物防治。在灰飞虱发生盛期,利用赤眼蜂卵在灰飞虱卵内寄生,孵化出赤眼蜂,通过消灭灰飞虱卵达到防治灰飞虱、降低玉米粗缩病发生率的目的。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虞城县庐山路中段农业局 邮编:476300)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篇5

1 主要病虫害

1.1 主要病害

近年来, 鲁南地区夏玉米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大叶斑病、小叶斑病、粗缩病、穗腐病、茎腐病、黑粉病、锈病等[1]。

1.1.1 叶斑病。

玉米叶斑病以弯孢叶斑病为主, 大叶斑病、小叶斑病混合发生, 在鲁南地区玉米叶斑病年年发生, 不同玉米品种发生病害情况存在差异, 但造成减产幅度不大, 一般在5%左右。

1.1.2 粗缩病。

粗缩病是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一种病害, 发生玉米粗缩病一般的田块产量损失5%~20%, 发病较重的田块产量损失在50%以上, 有的田块几乎绝收[2]。2006年鲁南地区平邑县大面积发生玉米粗缩病[3], 2007年费县、郯城、枣庄峄城区等地玉米粗缩病发病严重, 造成玉米严重减产[4]。

1.1.3茎腐病。

通常玉米灌浆期为茎腐病的始发期, 而乳熟期末期至蜡熟期则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条件和气候状况等有关[5,6]。该病多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 如种植密度大, 高温多雨条件下, 田间有积水则发病更为严重。该病最常见是在雨后天晴, 太阳曝晒时发生。2014年在鲁南地区大面积暴发, 一般品种田间发病率在10%左右, 发病严重的品种田间发病率高达50%以上。

1.1.4 顶腐病。

顶腐病在鲁南地区一直未见报道, 在2009—2010年才发现此病发生[7]。发病较轻的仍可结实, 但是果穗较小, 而发病严重的则导致雌雄穗败育。近几年, 鲁南地区顶腐病发病很轻, 但是由于连年重茬种植玉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土壤中积累菌源数量增加。因此, 今后应重视该病的防治工作。

1.1.5 锈病。

主要侵染叶片, 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病原称玉米柄锈,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 椭圆形至亚球状, 具细刺。2015年鲁南地区锈病大面积发生。

1.2 主要虫害

鲁南地区危害玉米的地上害虫主要有玉米螟、蚜虫、粘虫等, 玉米螟以二代玉米螟为主;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蝼蛄、蛴螬。近年来, 大面积发生并且危害严重的害虫还有二点委叶蛾。2011年二点委叶蛾在鲁南地区暴发, 济宁市的嘉祥县和微山县、临沂兰陵县以及枣庄市台儿庄区、薛城区等夏玉米危害严重[8,9]。

2 防治技术

鲁南地区夏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在具体防治过程中应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并合理采用化学防治技术措施, 农药使用应符合无公害要求。

2.1 农业防治

一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提倡适期直播。二是实行轮作倒茬制度, 避免玉米连作。玉米收获后, 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秋季深翻土壤, 深翻病残株, 消灭菌源;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三是加强栽培管理。大力推广精耕细作、适时播种、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小麦秸秆还田等丰产栽培技术。施肥后及时中耕灌水, 加强玉米田间管理, 增强玉米抗病力。

2.2 物理防治

为符合绿色防控的现代农业技术标准, 在虫害的防治上尽可能采用物理防治。针对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可采用在田间挂设频振式杀虫灯的方式进行诱杀, 以减少田间产卵量, 减轻虫害。

2.3 化学防治

2.3.1 提倡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诸多研究表明, 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 可有效防治茎腐病、地下害虫和蓟马。因此, 针对地下害虫常发地区和发病重的地区, 应加大混配药剂拌种的推广力度。玉米种子在拌种时, 应采取先拌杀虫剂, 晾干后再拌杀菌剂的操作技术。杀菌剂拌种:针对玉米根腐病和黑粉病的防治, 可选用50%多菌灵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100~150 g, 兑水适量, 进行拌种 (可拌种50 kg) ;针对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防治, 可选用拌种保苗剂40 g进行拌种 (可拌种5~7 kg) ;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可选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 1 kg种子的种衣剂用量为1~2 m L。杀虫剂拌种:针对地下害虫的防治, 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 每100 kg玉米种子的拌种剂用量为100 m L, 兑水适量, 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

2.3.2 防治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病毒病, 要坚持治虫防病的原则, 力争把传毒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防治灰飞虱可在出苗前进行药剂防治, 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兑水225 kg/hm2喷雾, 同时注意田边、沟边喷药防治。

2.3.3 防治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应做到以下2个方面。一是提早预防。用25%粉锈宁1 000倍液或25%戊唑醇1 500倍液在4~5片叶时进行叶面喷雾;二是及时防治。初发病时立即用25%粉锈宁 (三唑铜) 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此外, 在上述喷施的药液中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等叶面肥, 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2.3.4 防治玉米顶腐病。

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硫酸锌肥 (或70%甲基托布津) +硫酸锌肥500倍液喷雾, 喷药时将喷头拧下, 沿病株茎灌入药液, 用药量为50~100 m L/株。

2.3.5 防治玉米锈病。

防治上必须采取以栽培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病重地区应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如登海605、先玉335、诺达1号、鲁单6076等;此外, 还要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 氮磷钾肥料合理配合施用。在锈病发病初期, 选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1 125~1 500 m L/hm2进行喷雾防治, 也有较好的效果。

2.3.6 防治玉米茎腐病。

目前, 国内尚未鉴定出高抗茎腐病的品种, 除采取药剂拌种预防外, 还可以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来减轻病害。如增施磷、钾肥, 以提高植株抗性, 结合中耕除去一部分下部叶片, 密度超过6万株/hm2时, 在玉米小喇叭口期8~10叶时喷施安全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如用国光矮丰375 m L/hm2兑水180 kg/hm2均匀喷雾。在条件许可下, 提倡轮作。在玉米喇叭口期, 可选用25%叶枯灵+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 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预防。但是茎腐病发病多在玉米生长后期, 由于此时玉米植株比较高大, 因此喷药作业十分困难。

2.3.7 防治玉米螟。

针对玉米螟的防治, 可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3 750 g/hm2+细砂75 kg/hm2施于心叶内, 此方法可以兼治玉米蓟马, 也可以在玉米螟成虫盛发期用杀虫灯诱杀。针对二代黏虫和玉米蓟马的防治, 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百虫硫磷1 500~2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此方法可以兼治玉米蚜和稀点雪灯蛾。

2.3.8 防治玉米蚜虫、穗虫和二点委叶蛾。

针对玉米蚜的防治, 可选用10%吡虫啉150~225 g/hm2兑水675 kg/hm2进行喷雾防治。针对玉米穗虫的防治, 可选用90%敌百虫800倍液滴灌果穗进行防治。针对三代黏虫的防治, 可选用50%辛硫磷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针对二点委叶蛾的防治, 出苗前是防治该种虫害的最佳时期, 因此在播种后出苗前可在播后浇水时浇灌毒死蜱乳油 (15 kg/hm2) ;或者在播种后, 于播种沟上喷洒有机磷杀虫剂或覆盖毒土进行防治;在玉米出苗后, 则可以通过撒施毒饵 (用48%毒死蜱乳油7.5 kg/hm2拌炒香的麦麸75 kg/hm2制成) , 宜选择在傍晚顺垄撒于玉米苗附近, 此方法兼治地老虎;也可以采取灌根法:5%高效氯氰菊酯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倍液, 去掉喷雾器喷头逐棵灌根。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鲁南地区夏玉米上主要的病虫害, 并且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措施, 以期为夏玉米科学防治病虫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夏玉米,病虫害,发生,综合防治,鲁南地区

参考文献

[1]田翠.鲁南地区夏玉米苗期虫害危害特征与防治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9) :153-154.

[2]王桂香, 庄克章, 李龙, 等.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 2008, 16 (3) :123-125.

[3]李雪松, 管毅, 刘红山.平邑县玉米粗缩病暴发原因与防治建议[J].现代农业, 2007 (1) :25.

[4]孟凡亮.鲁南地区夏玉米粗缩病发生流行因素分析与治理对策探索[J].中国植保导刊, 2009 (1) :12-14.

[5]刘国芳.鲁南地区夏玉米青枯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J].种子世界, 2007 (6) :42.

[6]王留梅, 赵玉巧, 赵玉珍, 等.玉米青枯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J].农学学报, 2006 (10) :64.

[7]毛爱军.鲁南地区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 2011 (8) :31.

[8]李俊庆, 庄克章, 吴荣华, 等.2011年鲁南地区二点委叶蛾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4) :151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篇6

一、选用优良品种

在鲁南及周围地区可采用郑单958、农大108、登海1号、鲁单981、中科11等优良抗倒抗病品种,尽量选用玉米包衣种子。

二、足墒下种保证苗全苗壮

1. 适宜的播种期确定。

适宜播种期的确定应参考以下三个方面:(1)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2)播种时的土壤墒情;(3)保证能够在生长季节正常成熟(这对无霜期较短地区的玉米制种十分关键)。玉米发芽最低温度为6~7℃,10~12℃为幼芽缓慢生长的温度。因此,在土壤墒情允许的情况下(田间持水量大于60%),新疆春玉米适宜播种期一般掌握在5~10厘米地温稳定在10~12℃时播种,出苗较快而整齐,有利于苗期培育壮苗;播种过早,出苗时间延长,出苗不整齐,易烂种。如果考虑土壤墒情及保证无霜期较短的地区玉米能够正常成熟,可在5~10厘米地温稳定在10℃左右时适期早播。地膜覆盖玉米可提前至5~10厘米,地温8~10℃时播种。

2. 播种方式。

根据收获机械来配置播种方式,目前玉米生产中主要有60厘米等行距播种和60厘米+40厘米宽窄行两种播种方式。

3. 播种量。

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播种,每亩下种8000~10000粒。玉米播种量因种子大小、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4. 播种深度。

适宜的播种深度,是根据土质、土壤墒情和种子大小而定,一般以4~6厘米为宜。如果土壤质地粘重,墒情较好,可适当浅些;土壤质地疏松,易干燥的砂壤土地,可适当深些;大粒种子,可适当深些,但一般不要超过8厘米。应当注意,在土壤墒情、肥力较好的土壤播种过浅,会在苗期产生大量的无效分蘖。

5. 播种质量要求。

按精准播种技术要求,达到行距一致,接行准确,下粒准确均匀、深浅一致,覆土良好、镇压紧实,一播全苗。种子与种肥分别播下,严防种、肥混合。

如果墒情较差,水浇地可提前浇一次水,尔后播种,岭旱地可担水点种,亩播量在2.5~5千克左右,如点播可采取一二一的方法,现在的精包的种子芽率都在90%以上,减少去苗功,又可以省种。

三、及时间定苗

为了节约土地养分,不使幼苗相互争水分、养分,要在三叶及时间苗,五叶及时定苗,原则是留壮苗,拔弱苗,亩苗数控制在3000~4000株为宜,根据品种情况而定。

四、合理施肥,分期施肥是关键

合理施肥主要是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土壤肥力、肥料类型以及施肥时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措施,确定适宜的施肥量、养分配比、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玉米高产施肥技术分为基肥、种肥、追肥和根外喷肥。

1. 深施基肥。

基肥是播种前施用的肥料,也称底肥,通常应该以优质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其重要作用是培肥地力,疏松土壤,缓慢释放养分,供给玉米苗期和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

2. 用好种肥。

种肥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需,以速效性化肥为主。由于化肥,特别是氮素化肥会引起烂种,因此要与种子分开施入,深度8~10厘米。种肥数量:氮肥总量的10%左右及施基肥后剩余的全部磷肥,加入腐熟过的油渣或羊粪20~30千克。

3. 分次追肥。

(1)提苗肥:没有施用种肥的地块,结合第二次中耕追施提苗肥,数量与种肥相当,加入腐熟过的油渣或羊粪20~30千克。(2)孕穗肥:玉米拔节至抽雄是施肥最大效应时期,此期正值雌穗小穗分化盛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是决定果穗大小和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需要较多的养分和水分。孕穗肥宜采用速效氮素化肥,数量占氮肥总量40%左右,结合开沟培土施入,灌水后可迅速发挥肥效。(3)花粒肥:玉米已完全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籽粒中干物质产量90%以上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物,此时保持叶片青绿,延长叶片功能期,是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由于这个时期玉米植株高大,无法进行田间机械作业,使用滴灌或自压软管灌溉的地块,可随水滴施5~10千克喷滴灌专用肥或其它速效氮肥。或在开沟追肥施加入一定数量高效涂层尿素,控制并延缓速效氮肥的释放速度,延长尿素的肥效期。(4)叶面喷肥:叶面喷肥操作比较简便,营养元素运转快,起效快,是根外追肥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对玉米缺素症的防治有良好的效果。叶面肥的种类主要有微量元素叶面肥,稀土微肥,有机化合物叶面肥及部分生物调控剂等。一般结合打药等措施一起使用。

五、适时浇水

如果天气干旱,施肥结合浇水,特别是大喇叭口期一定浇水,抽雄吐丝浇一次水。

六、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玉米螟。当玉米进入喇叭口期,心叶出现不规则白斑或排孔时,主要是玉米螟的为害.(1)玉米心内撒毒土:可选用3%杀虫双颗粒剂每亩撒2~2.5千克,或用25%杀虫双水剂200克拌细土5千克制成毒土,撒于玉米喇叭口内。(2)喷药剂: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敌敌畏1500倍液喷射穗部和心叶,以上药剂可同时兼治大螟。

玉米纹枯病。(1)清除病源:在玉米进入喇叭口期,剥除下部病叶和病鞘,集中烧毁,并抹除附在茎秆上的菌丝。(2)药剂喷雾:发病初期亩用5%井岗霉素100~150克或50%退菌特50~75克对水50千克喷洒果穗以下的茎秆。

玉米大、小斑病(1)实行轮作,合理密植,及时摘除基部病叶并注意田间排湿。(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亩用65%代森锌75克或50%多菌灵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100克对水50千克每7~10天喷雾一次,连续两次。

七、玉米隔株或隔行去雄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篇7

小麦茎腐病发生范围广, 全国范围内都可发生, 产量损失大, 一般可达8.0%~43.3%, 单穗产量降低49.05%, 同时还影响机械化收获作业, 是机械化收获限制因素。

1.1 发生规律

茎腐病是一类病害的总称, 特指成株期茎基部腐烂病。病原菌有20余种, 可由1种病原菌单独或几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引起, 不同地区间病原菌种类有较大差异, 主要有镰孢菌、腐霉菌和细菌三大类群。病原菌在土壤、种子和病残体中越冬, 全生育期均可从根、茎基部、近地茎节处通过伤口或者直接侵入。病原菌侵入后在以上各处形成病斑, 病原菌在组织内蔓延, 最后到达茎基部, 堵塞维管束, 导致地上部得不到水分和营养而干枯死亡。腐霉菌茎腐病在高温多雨、土壤湿度大的地区容易发生[1]。镰孢菌茎腐病在前期干旱, 灌浆后遇雨易大面积发生。由于镰刀菌是小麦、玉米的共同病原菌, 同时也是秸秆田间腐烂的主要菌群, 因此小麦玉米连作区、连续多年秸秆还田或免耕的地块发病较重。细菌性茎腐病多出现在雨后或田间灌溉后, 低洼或排水不畅的地块发病较重。害虫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1.2 控制技术

该病为全生育期侵入且后期发病的病害,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是用杀菌剂种子包衣或者拌种, 如满适金;二是种植抗病品种;三是避免从病区调入种子;四是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 也可轮作倒茬;五是防治地下害虫以减少伤口。

2 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发生范围以黄淮海夏播玉米区为主, 淮北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产量损失与发病时期及病级有关;属于气传病害, 具暴发性, 条件适宜时, 72 h可完成一个侵染循环。

2.1 发生规律

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随气流、雨水传播, 条件适宜时, 在60~72 h内可完成一个侵染循环, 一个生长季节可有多次再侵染。气温在26~32℃, 田间湿度较高时, 易造成病害流行[2]。

2.2 控制技术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加强田间管理, 健康栽培。

3 粗缩病

小麦粗缩病发生范围以淮北地区玉米区的春播区为主, 发病越早, 产量损失越大;病毒病由RBSDV引起, 受虫媒———灰飞虱发生的影响, 抗性品种少, 种子包衣能在一定程度预防该病。

3.1 发生规律

主要靠灰飞虱传毒, 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小麦、水稻及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 或病毒在以上寄主中越冬, 翌春灰飞虱把病毒传播到玉米田。该病发生与带毒灰飞虱数量及栽培条件相关, 玉米出苗至五叶期如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期相遇易发病。

3.2 控制技术

一是种植抗耐病品种。二是调整播期, 避免种植麦套玉米和晚春播玉米, 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三是及时喷洒吡虫啉、啶虫脒类药剂, 做好灰飞虱防治工作。四是使用专用种衣剂包衣或拌种。

4 瘤黑粉病

小麦瘤黑粉病发生范围广, 全国范围内均可发生, 产量损失整体不大, 土传、气传、虫传均可, 一般无再侵染循环。

4.1 发生规律

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均可直接或通过伤口侵入,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冬孢子或冬孢子萌发后形成的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雨、昆虫、农事操作等多种途径传播到玉米上, 一个生长季节可有多次再侵染。温度在26~34℃, 虫害严重时有利于病害流行。

4.2 控制技术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 该方法是最好的防治方法。二是及时防治虫害, 减少伤口。三是及时清除病瘤, 带出田间销毁。四是重病地深翻土壤或实行2年以上轮作。

5 褐斑病

小麦褐斑病发生范围以黄淮海夏玉米区为主, 淮北地区每年发生程度不同, 苗期发病产量损失高于成株期发病, 土传、气传病害, 无再侵染循环。

5.1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2年病菌随气流或风雨传播到玉米植株上, 遇到合适条件萌发释放出大量的游动孢子, 侵入玉米幼嫩组织内引起发病[3]。温度23~30℃、相对湿度85%以上、降雨较多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

5.2 控制技术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改进秸秆还田方法, 变直接还田为深翻还田或者腐熟还田。三是在玉米三至五叶期采用粉锈宁、苯醚甲环唑等喷雾2次, 可显著降低田间发病率。

6 南方锈病

小麦南方锈病发生范围以黄淮海夏玉米区及南方沿海为主, 苗期发病产量损失高于成株期, 气传病害, 一个生长季节可多次再侵染, 目前无有效控制措施。

6.1 发生规律

该病原菌为专性寄生菌, 只能寄生在活的玉米组织上, 夏孢子离体后存活时间很短。病原菌在南方沿海地区玉米上越冬后, 夏孢子随气流远距离传播到内陆玉米上, 遇合适的温湿度萌发侵入, 一年可有多次再侵染。温度26~28℃, 相对湿度较高的气候, 适合该病的流行。

6.2 控制技术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合理密植, 健康栽培[4,5]。三是在发病初期, 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敌锈钠250~300倍液、20%萎锈灵乳剂500倍液等化学药剂喷雾。

参考文献

[1]付家锋, 闫海霞, 吴伟华, 等.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 2014 (4) :46-47.

[2]檀尊社, 游福欣, 陈润玲, 等.夏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2003 (2) :62-64.

[3]韩景红.玉米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 2007 (11) :17.

[4]李福, 白紹杰, 王晓丽.玉米常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策略[J].北京农业, 2013 (33) :153.

夏玉米田杂草危害及综合防治分析 篇8

1杂草对夏玉米地的种类和危害

目前夏玉米地常见的杂草包括了鸭拓草、田旋花、画眉草、香附子、蓟、铁苋、马齿苋、反枝苋、牛筋草、狗尾草和马唐等,在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夏玉米地生长的杂草种类也会有所不同。

1.1对玉米的健康生长有影响

玉米与杂草在生长时期争光、争水和争肥,这样就对植株生长造成了抑制,并且实验调查显示,在养分、水分获取率上玉米远不及杂草,进而导致玉米植株生长缓慢、涨势差、秃尖、果穗缺粒等,进而将产量大大降低。

1.2加重了病虫害

杂草为玉米病虫的生长提供了空间,再加上杂草抗逆性强、生育期长,这样就使得过冬期间杂草为病虫提供了寄居场所,并在杂草内生长繁殖,使得病虫害向夏玉米幼苗转移,进而将严重病虫害引发。

1.3对夏玉米的品质和籽粒外观有影响

夏玉米与杂草争养分、争水分和争光照的同时,不仅加重了病虫害危害,同时还降低了玉米籽的饱满度、养分含量,甚至导致籽粒发霉、破损,进而严重影响玉米籽粒的品质和外观,尤其是将其用于食用物品制作,会将产品品质大打折扣。

2杂草在夏玉米地的发生规律

通常夏玉米地生长最多的就是晚春性杂草,如反枝苋和马唐等,出土的最佳温度是15℃左右,出苗高峰期是气温25℃,并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杂草的生长繁殖速度也会随着增加,最高峰生长时期位于气温30℃左右。为了将土地资源和阳光充分利用,并将夏玉米生长期延长,同时增加玉米产量,广大农民会在收获小麦后将玉米直接在田间撒播,这时已经出土了部分杂草,在收麦后却不整治的情况下,就会向夏玉米地转嫁,再加上夏季处于高温雨季,这样就使得玉米与杂草在空间和出苗时间上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导致玉米苗和杂草将庞大的群落形成,进而严重威胁了玉米苗的生长。

3综合治理夏玉米地杂草的对策

要想保障夏玉米的产量及其质量,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检疫杂草种子。通常杂草的蔓延、传播和发生均是通过种子,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杂草种子的检疫,有效杜绝杂草种子的蔓延、扩散和传入;加强除草,也就是通过栽培、耕作等手段来对杂草的生长予以控制,并将杂草危害减轻,促进夏玉米的增产。在具体做法上可以为中耕除草、精选种子、秋耕深翻等;加强化学除草,也就是合理、科学的选择化学除草剂,将杂草针对性的清除和减少,有效保护夏玉米苗,且该方法具有效果好、成本低、方便快捷、省力省工和简单易行的优势,目前在农作物杂草防治中效果显著。在使用除草剂的具体方法上主要如下:定向喷灭生性除草剂除草。该手段在夏玉米生长前期使用的效果不佳,对于草荒玉米地每667m2使用600~800m L的甘草磷水剂,且浓度为10%,定向喷雾处理杂草,但是除草过程中必须对玉米茎叶加强保护,不得向玉米茎叶喷砂药物,否则可能发生药害;苗后茎叶喷雾除草法,在夏玉米苗播种前对土地进行除草剂封闭处理,如在玉米3~5叶使其将20%的玉黄达地悬浮剂及其50%的玉宝可湿性粉剂使用,并喷雾处理苗后杂草茎叶;土壤封闭除草法。也就是将除草剂于玉米播种后且出苗前进行化学药物除草,也是一种土壤封闭处理法,该手段目前在玉米种植期间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在田间湿度大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除草剂的成效,因此,播种夏玉米之后,在土壤湿度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先浇水,之后间隔2、3d,并进行药物的喷洒,并且喷洒期间必须无风,同时还要保障水量的充足,在喷药方法上选择倒退式,保证喷洒的均匀,不得漏喷和重喷。对于已经用药的地方不得踩踏,避免药膜被破坏。对于用药24h内经大雨冲刷的情况而言,必须进行补喷;重视化学除草注意事项,基于夏季是夏玉米和杂草生长快的时节,因此为了杜绝草荒的形成,必须将除草剂及时使用。但是由于夏季小麦的播种和除草剂的使用间隔时间短,因此极易导致药害的发生,为了将以上现象避免,则应将除草剂合理的选择,保证其适宜性,并对用药量进行严格控制,如选择40%的乙莠水悬浮乳剂、玉米宝、50%的禾宝乳油等安全高效的药物,再加上夏季属于多雨、高温季节,对药效发挥较好,因此可将药量适当的降低。

导致玉米田杂草危害的杂草种类较多,因此必须在明确其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保证夏玉米的产量及其品质,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我国农业水平。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就包括了玉米,但是受湿度和温度的因素的影响,使得夏玉米生长期杂草滋生,进而对玉米幼苗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玉米品质及其产量降低。基于此,将详细介绍杂草对玉米的危害,并将杂草种类和发生规律指出,从而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杂草危害,夏玉米,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玉米常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篇9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75

针对玉米虫害而言,笔者建议农户还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尽最大努力防患于未然是十分必要的,做好玉米虫害的预防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一旦发生虫害,或多或少都会对玉米造成一定的伤害,并且发生虫害之后所进行的药剂根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玉米植株和土地带来负担,所以笔者建议农户做好预防工作,一旦玉米发病再使用药剂治疗。

1 玉米螟

1.1 玉米螟症状识别

玉米螟是玉米最常见的害虫之一,以为害玉米和高粱为主,主要发病地区就包括东北地区,该病危害严重,一旦发病可以危害玉米植株的各个部位,造成玉米植株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植株死亡,影响玉米结穗,给玉米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玉米螟属于多食性害虫,该害虫蛹为褐色,发育成幼虫是白色,成虫仍为褐色。对玉米危害最大的是玉米螟的幼虫,玉米螟幼虫出去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吸食大量的营养,幼虫主要侵害玉米的心叶,当玉米叶展开之后,农户可以看到由玉米螟侵蚀的小孔。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还不仅仅体现在对玉米叶片的侵害,该害虫在玉米雄穗抽出后钻入雄花为害,影响雄花生长和发育,甚至是折断雄花基部。等到玉米雌穗抽出后,该害虫又马上侵害玉米花丝,侵害籽粒,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玉米结穗困难。有时该害虫还会侵蚀玉米茎秆,导致玉米茎秆发育不良,生命力弱,遇到大风天气非常容易折断,造成玉米减产。

1.2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预防:选择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是第一步,其次可以种植诱杀田,消灭害虫,另外要及时清理病源,在越冬玉米螟羽化之前处理有害虫寄居的秸秆,可以采取焚烧处理,消灭虫源。

药剂防治:用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或18%杀虫双水剂250毫升对细沙5公斤拌成颗粒剂,投到玉米心叶当中,每株投1~2克最为合适。

2 玉米蚜虫

2.1 玉米蚜虫症状识别

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如果蚜体深绿色,成蚜为暗绿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体表有网纹。腹管长圆筒形,端部收缩,腹管具覆瓦状纹,基部周围有黑色的晕纹;尾片圆锥状,具毛4~5根;有翅孤雌蚜长卵形,体深绿色,头、胸黑色发亮,复眼为暗红褐色,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触角6节比身体短;腹部2~4节各具1对大型缘斑;翅透明,前翅中脉分为二叉,足为黑色;腹管为圆筒形,端部呈瓶口状,暗绿色且较短;尾片两侧各着生刚毛2根卵椭圆形。玉米后期蚜虫主要为害雄穗和上层1~5叶,下部叶片受害轻,刺吸玉米汁液,致使叶片变黄枯死,常使叶面生霉变黑,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粒重,并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蚜虫危害雄穗,导致其不能散粉,影响授粉受精,导致不能结籽,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

2.2 玉米蚜虫防治方法

预防:选用抗虫品种,降低发生玉米蚜虫的几率。建议可以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清理玉米蚜虫的寄主。注重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虫害能力。

药剂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20%康福多浓可溶剂8000倍,或70%艾美乐水分散剂20000~25000倍,0.36%绿植苦参碱水剂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2.5%三氟氯氰菊酯2500倍,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

3 玉米粘虫

3.1 玉米粘虫症状识别

玉米粘虫是玉米主要虫害之一,体长在2厘米左右,一般不超过2厘米,该害虫颜色较深,一般为褐色,雄性蛾子颜色较深。该害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玉米粘虫的幼虫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发生严重时可以将叶片吃光,最后导致植株死亡,直接给玉米造成减产。一般来讲,地势低的玉米种植区或者玉米生长高低不齐的地块易发生玉米粘虫。

3.2 玉米粘虫防治方法

预防:以抗虫品种为首选,建议玉米种植地块尽量平坦,不要在低洼处种植玉米,避免受到粘虫侵害。在玉米出苗后可以适当浅耕灭茬,破坏玉米粘虫的生长环境,降低发病几率。

药剂防治:每亩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77.5%敌敌畏乳油、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10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77.5%敌敌畏乳油50毫升对水50公斤均匀喷雾。

4 红蜘蛛

4.1 红蜘蛛症状识别

玉米红蜘蛛也称火龙,可以危害100多种种植物,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该害虫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一般是寄生在玉米叶片的背面,以吸食玉米叶片背部组织的汁液为主,造成叶片发育不良,光合作用下降。玉米植株受到红蜘蛛为害严重的时候,叶片颜色逐渐变白,甚至干枯死亡,最终导致玉米籽粒不饱满,甚至结穗困难,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及质量。

发生条件与传播途径:玉米红蜘蛛喜高温低湿的环境条件,干旱少雨年份或季节发生较重。以雌成螨在作物、杂草根际或土缝里越冬。越冬雌成螨不食不动,抗寒力强。春季气温达7℃~12℃以上产卵孵化,发育至若螨和成螨时,转移至杂草和玉米上为害,7~8月进入为害盛期。

4.2 玉米红蜘蛛防治方法

预防:选择抗红蜘蛛能力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

药剂防治:可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73%克螨特乳油或5% 尼索朗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 冯献荣.玉米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8,(11).

[2] 柏新娣,范志军,何香竹.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9,(09).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3年6—9月在滨城区三河湖镇丛家村进行, 试验地选择在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内, 与常规高产创建管理田相邻, 前茬作物为小麦, 年平均气温12.5℃, 无霜期193 d。年有效积温约4 353.8℃。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756 h。高产创建管理田常规使用的药剂:氧化乐果、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试验地地势平坦, 土层厚, 肥力均匀, 排灌方便, 农作物小麦、玉米轮作, 一年两熟, 产量为7 350 kg/hm2, 6月21日机械收获小麦, 秸秆全部还田, 具有较强代表性。土壤为中壤土, 试验前, 对试验地进行取土化验, 耕层土壤质地为中壤, 含碱解氮89 mg/kg、有效磷56.5 mg/kg、速效钾91.57 mg/kg、有机质1.78 g/kg, p H值7.9。

1.2 试验材料

试验玉米品种选用抗病、抗逆性强、耐密性好的玉米品种郑单958。试验药剂:巨大芽孢杆菌复合生物菌肥 (新疆惠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先正达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3.5%咯菌·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 (先正达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55%硝磺·莠去津悬浮剂 (先正达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 (先正达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性颗粒剂 (先正达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溶粒剂 (河北威远生化公司) ;30%苯甲·丙环唑乳油 (先正达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地衣芽孢杆菌水剂 (神州汉邦 (北京)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分别为:均匀混施巨大芽孢杆菌复合生物菌肥 (坤奇尔) 22.5 kg/hm2作基肥, 100 kg玉米种子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锐胜) 200 g+3.5%咯菌·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 (满适金) 100 m L, 对水1 000 m L充分搅拌溶解后, 均匀包衣 (A) ;按处理A实施后, 分别于苗期 (玉米三至五叶期) 用地衣芽孢杆菌水剂750 m L/hm2, 对水225 kg/hm2叶面均匀喷雾。大喇叭口期用地衣芽孢杆菌水剂1 500 m L/hm2, 对水450 kg/hm2茎叶喷雾 (B) ;按处理A实施后, 玉米全生育期化肥使用量减少20% (C) ;按处理A实施后, 玉米全生育期化肥使用量减少30% (D) 。以上处理属专业化防治区,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采用高产创建田常规使用的药剂进行包衣等处理, 属于群众自防区, 是本试验区的药剂对照区, 记载用药种类等处理情况 (E) ;空白对照区, 不使用任何防治药剂 (包括种衣剂) , 病虫草害自然发生,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 (F) ;杂草防治区, 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 全生育期对玉米杂草进行防治, 其他有害生物不做任何防治,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不使用任何杀虫杀菌剂 (包括种衣剂) (G) 。以上处理病虫害防治及肥水管理等栽培措施保持一致[1,2]。各处理面积200 m2, 不设重复。

1.4 试验实施

6月21日播种37.5 kg/hm2。试验区玉米种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3.5%咯菌·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包衣, 按照高产创建植保专项试验实施方案技术操作规程, 对试验区玉米田进行系统的综合防控, 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对照区玉米种用3911拌种, 6月21日播种后, 用乙草胺进行玉米苗前除草, 玉米五叶期以前, 用氧化乐果、吡虫啉等防治飞虱、蓟马等,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高效氯氰菊酯、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防治玉米螟、棉铃虫、叶斑病等[3,4]。

全生育期施肥如下:6月21日施用鲁西化工产硫酸钾复合肥作种肥 (12-18-15) 225 kg/hm2, 7月16日施用鲁西化工产硫酸钾复合肥450 kg/hm2作拔节肥, 8月9日玉米大喇叭口期施用寿光产尿素450 kg/hm2, 8月25日玉米穗粒期施用寿光产尿素300 kg/hm2。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试验区与对照区各采用对角线取样法取5个样点, 测量11行计算平均行距, 测量20 m双行计数穗数 (和株数) , 计算有效穗数[5];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连续取20穗, 调查穗粒数。产量根据以下公式计算[6]:产量 (kg/hm2) =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1 000 0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情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 玉米播后5 d, 各处理均没有出苗, 6月28日出苗, 播后10 d, 按照5点取样法, 每点10 m双行, 测得处理A~D出苗数平均为9.63万株/hm2, 出苗率为97.57%, 处理E出苗数平均为9.54万株/hm2, 出苗率为96.66%, 处理F、G出苗数平均为9.48万株/hm2, 出苗率为96.05%。

2.2 玉米长势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 处理A~D玉米长势要明显好于处理E、F、G。在五叶一心期, 试验区处理A玉米株高为60.50 cm、茎粗1.13 cm、根条数为11.60条、根重为2.984 g, 分别比处理E增加23.62%、16.49%、0、22.70%, 比处理F (CK) 增加18.53%、15.31%、5.01%、33.69%;处理B玉米株高为60.70 cm、茎粗1.20 cm、根条数为12.10条、根重为3.016 g, 分别比处理E增加24.03%、23.72%、4.31%、24.01%, 比处理F增加18.93%、22.45%、9.60%、35.13%;处理C玉米株高为59.80 cm、茎粗1.10 cm、根条数为11.40条、根重为2.782 g, 分别比处理E增加22.19%、13.40%、-1.72%、14.39%, 比处理F增加17.16%、12.24%、3.26%、24.64%;处理D玉米株高为58.00 cm、茎粗1.10 cm、根条数为11.00条、根重为2.756 g, 分别比处理E增加18.51%、13.40%、-5.17%、13.32%, 比处理F增加13.64%、12.24%、-0.36%、23.48%;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后处理A~D玉米株高和茎粗都比处理E、F、G要高。说明试验区系统防控综合集成技术比群众自防和空白对照、杂草防治区对玉米长势具有非常显著地促进作用。

2.3 除草效果

处理A~D玉米3~5叶除草, 处理F苗前除草, 喷药后30 d, 试验区杂草主要为麦苗, 平均杂草株数12株/m2, 鲜重2.06 g, 处理E杂草主要为麦苗, 平均杂草株数17株/m2, 鲜重2.31 g, 处理F杂草主要是狗尾草、藜、自生麦苗等, 平均杂草株数46株/m2, 鲜重7.12 g, 试验区株防效73.9%, 群众自防区株防效63.04%。

2.4 防虫效果

玉米抽雄期以前, 虫害发生轻微, 到灌浆期以玉米螟、穗虫危害为主, 试验区平均被害株6株/20株, 群众自防区平均被害株10.8株/20株, 空白对照区平均被害株18.2株/20株。试验区防治效果为70.00%, 群众自防区防治效果为46.00%。

2.5 防病效果

据调查, 玉米抽雄期以前, 病害发生轻微, 后期主要病害为玉米叶斑病和黑粉病, 黑粉病处理A、B、C、D、E、F、G发生病株率分别为2.0%、2.0%、2.2%、2.5%、6.8%、10.6%、8.4%;叶斑病处理A、B、C、D、E、F、G发生病株率分别为12%、11%、12%、14%、15%、26%、21%。黑粉病处理A、B、C、D、E防治效果分别为9.60%、9.60%、9.40%、9.06%、4.02%, 叶斑病处理A、B、C、D、E防效分别为18.9%、20.3%、18.9、16.2%、14.8%。

2.6 保叶效果

据调查, 玉米收获前15 d, 试验处理A~D单株雌穗下叶有绿叶分别为5.0、5.2、5.0、4.9叶, 处理E单株雌穗下叶有绿叶为4.8叶, 处理F单株雌穗下叶有绿叶为4.7叶, 保叶效果明显。

2.7 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 处理B的玉米产量最高为8 328.58kg/hm2, 处理A玉米产量为7 832.40 kg/hm2, 处理C玉米产量为7 656.04 kg/hm2, 处理D玉米产量为7 315.52 kg/hm2, 分别比群众自防区增产9.69%、3.15%、0.83%、-3.65%。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玉米生产中采用系统防控综合集成技术提高了玉米田病虫草害的防控能力, 减轻了病虫草的危害, 促进玉米根多、茎秆粗壮、长势好, 后期绿叶面积大, 保绿效果好, 对提高玉米单产作用明显, 与群众自防相比, 最高可增产735.58 kg/hm2, 增幅达9.69%。

参考文献

[1]纪明山, 宋亚坤.种衣剂防治玉米病虫害试验[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9, 30 (3) :320-322.

[2]赵淑杰, 刘淑杰, 李惠春, 等.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筛选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2) :59.

[3]李晓丽, 李凤岭.玉米瘤黑粉病药剂防治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6 (2) :12-14.

[4]赵任飞.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6种不同药剂防治玉米螟药效试验[J].杂粮作物, 2010, 30 (2) :138-139.

[5]沙洪林, 沙洪珍, 方淑琴, 等.甲柳酮戊唑玉米种衣剂防治玉米地下害虫, 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6 (4) :438-440.

上一篇:路径与突破口下一篇:中国皮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