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2024-10-11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精选12篇)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篇1

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重视小麦的种植方式, 合理施肥, 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同时也要重视小麦的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因为小麦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给种植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 要根据麦田生态系统的特点, 结合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 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以“绿色植保, 和谐植保、公共植保”为理念, 加强病虫预测预报, 切实做好服务与引导, 发挥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作用, 共同搞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

一、小麦的主要病害

1.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麦田发生的常见病害, 也时有发生。在防治技术上, 一定要做到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 此时用药一是用药液量少, 也能控制病害的发生。农业防治:a.种植抗病品种, 特别是具有耐白粉性的品种。选用抗病小麦品种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b.根据品种特性和麦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c.采用正确的栽培措施可减轻发病。例如, 施肥要合理, 注意氮、磷、钾肥配合, 适当增施磷、钾肥。麦区适时浇水, 使植株生长健壮, 增强抗病能力。此外, 应在小麦播种前尽量清除田间和场院等处的自生麦苗, 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防治小麦白粉病, 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每喷雾器水对药30克或12%腈菌.三唑酮乳油喷雾防治, 每喷雾器水加药一小袋 (10毫升) , 亩喷药液量为两喷雾器, 喷匀喷透, 着重喷好中下部植株。

2.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为害不仅造成产量损失, 人、畜食用病麦粒或面粉后, 产生头痛、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 长期食用还可发生器质性病变。赤霉病因带菌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壳, 一般年份到小麦扬花前均可成熟。小麦扬花期遇雨发病就重, 反之则轻。同一品种, 低洼湿度大的田块较湿度小的田块发病重。因此, 扬花期雨水多的年份特别要重视化学防治工作。

农业防治:a.选用抗病品种。b.清除初侵染源。麦区重点抓玉米根茬、和田边地头的玉米残体等病残体的清除。对病残体进行堆沤腐熟或烧毁。c.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化学防治:在小麦初花期至盛花期采用, 药剂如下:a.80%多菌灵微粉剂每亩50克, 或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50~7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b.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50~75克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分别对水喷雾, 或进行低容量喷雾。如果扬花期间连续下雨, 第一次用药后7天下雨趁间断时再用药一次。

注意事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受越冬菌量、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而湿度和降雨大小是赤霉病流行的限制性因素。赤霉病的防治要综合治理, 最根本的应从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着手, 结合栽培管理来控制。

3.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是小麦上发生较广、为害较大的一类病害。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三种。发病特点:三种锈菌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 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

由于小麦条锈病和秆锈病病菌越夏、越冬需要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 还需随季节在一定区间进行规律性转移, 才能完成周年循环。一般地说, 春夏雨水多, 感病品种面积大, 菌源量大, 锈病就发生重, 反之则轻。

农业防治:a.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注意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b.调节播种期。适时的调节播种期有利于防治小麦锈病的发生。c.及时翻耕灭茬和中耕, 消灭自生麦苗, 减少菌源。d.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切断菌源传播路线。e.合理、均匀施肥。控制氮肥用量, 适当增施磷、钾肥, 以防止贪青晚熟, 加重锈病为害。尤其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 增施这两种化肥, 可以减轻锈病为害。f.加强测报, 及时喷药控病。

化学防治:a.药剂拌种, 减少病原菌。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 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千克种子用约60克拌种。务必干拌, 充分搅拌均匀, 严格控制药量, 浓度稍大会影响出苗。b.大田防治, 在秋季和早春, 田间发现锈病中心, 应及时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 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 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 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 对水50~70千克喷雾, 或对水10~15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达25%以上, 严重度超过10%, 就要加大用药量, 视病情严重程度, 用以上药量的2~3倍浓度喷雾。常用药剂有:粉锈宁、速保利、广枯灵、3%广枯灵水剂。

二、小麦虫害防治

在小麦虫害防治方面应充分利用农业、物理和生物等措施, 增强小麦抗逆和抗虫能力, 降低虫源基数。注意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数量, 建立健全虫害测报站, 根据田间调查以及常年虫情, 结合天气、小麦苗情, 综合虫害发生条件, 做出虫害发生、流行、为害的准确测报, 依据防治指标, 掌握小麦虫害敏感时期和小麦害虫发生初盛期, 选用高效、低毒、专化性农药科学防治。

1.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受气候、品种等多因素影响。如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小麦芒少, 小穗间空隙大, 颖壳扣合不紧密和扬花期长的品种。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 两期错位则发生轻。土壤团粒构造好, 土质疏松, 保水力强也利其发生。小麦扬花前后, 雨水多、湿度大, 吸浆虫为害也严重。

防治小麦吸浆虫应首先调查虫情、确定防治指标。a.淘土调查幼虫密度。选代表性麦田1~2块, 随机挖取10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小土方7~10个, 混拌均匀后, 取其中1/7~1/10土样倒入桶中, 加水搅拌, 沉淀后, 将泥浆倒入铜纱筛中, 滤去泥水, 再将筛上杂物镊掉, 检查筛上留下的虫体, 要反复几次淘洗, 将虫查净。b.网捕成虫调查。在小麦抽穗初期手持捕虫网 (口径30厘米) 在麦田漫步前进, 往返捕网10次, 记载虫数。当麦田平均每小土方有虫5头以上、或平均网捕10次有成虫10~25头, 需立即防治。防治时间以中蛹期为宜, 辅助进行成虫防治。

农业防治:a.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子实、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b.进行轮作, 避开虫源。

化学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 加水5千克。均匀喷在20~25千克细土上, 拌均成毒土施入土中。

2. 粘虫防治技术

粘虫是迁飞性大害虫, 飞行能力很强。

农业防治:秋季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农田, 结合中耕培土、锄草灭荒, 防治三代粘虫。冬季清理稻草堆垛、铲草堆肥、修理田埂、清除水稻根茬等消灭越冬虫态, 减少初始虫源基数。

生物防治:主要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尤其是对麦田一代粘虫天敌的保护利用更加重要。这些天敌能抑制害虫, 发挥重大的生态效益。

化学防治:除虫脲每亩施1~2克 (有效成分) ;灭幼脲三号每亩施5~10克 (有效成分) , 除虫精粉防治粘虫每亩1.5~2千克喷粉。

3. 地下害虫防治技术

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是小麦的主要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 结合开展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a.水旱轮作和适期浇水:水旱轮作是一种有效降低虫口密度的重要措施。在小麦抽穗后, 受害田出现白穗时浇水可迫使蛴螬下迁减轻对小麦为害, 秋末进行冬灌, 水量越大蛴螬死亡越多。b.施肥:蛴螬能在腐殖质中生活, 未腐熟的肥料利其生长, 施底肥时不施未经腐熟的肥料。氨水对蛴螬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返青麦田, 每亩沟施18%氨水25~30千克很有效。c.其他:播种前深耕、多耙地、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合理轮作可有效压低虫口密度。

物理防治:a.灯光诱杀。火把、白炽灯、日光灯、汞灯、黑光灯均可, 以后两种为好。b.性诱杀。地里挖坑, 坑中放盆、盆中有水, 盆中放5个处女雌虫。c.毒饵诱杀。地下害虫具有明显的化学等趋性, 利用炒香的饼粉、麦麸和米糠等加拌敌百虫、辛硫磷, 傍晚撒在麦田间, 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效。

化学防治:a.种子处理, 适于防治苗期活动为害的蛴螬。50%~70%辛硫磷500毫升, 加水10倍配成药液与500千克麦种混合均匀。晾干 (不要晒干) 后播种, 防治效果99%, 药效25天。甲基异硫磷20%乳油1千克拌种250~500千克, 防治效果95%以上。b.土壤处理。在播种前, 将药剂均匀喷洒在地面, 然后耕翻或用圆盘耙把药剂与土壤混匀。在播种时, 将药剂以颗粒剂的形式与种子混播或药剂与肥料混合后于播种时沟施或穴施;或将药剂配成药液, 顺垄浇灌或围灌穴灌。c.地上施药防治成虫。在金龟子出土期间的田埂、地边聚集活动的地方, 喷撒1.5%乐果粉或2.5%的敌百虫粉, 每亩1~2千克。40%乐果或氧化乐果800倍, 喷洒在寄主上, 药效40天左右。在成虫喜食的树皮上, 刮去粗皮, 用40%的氧化乐果稍加稀释, 涂在树干上。取20~30厘米长的榆、杨、带叶枝条, 将基部泡在内吸药液久效磷或乐果中, 药液浓度30~50倍, 10余小时后取出树枝捆成把插入田间或堆放诱杀。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篇2

1、小麦纹枯病。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20%的田块时喷药,亩用有效成分井冈•腊芽菌可湿性粉剂(4%+16亿个/克)20克,或烯唑醇6克,或苯甲•丙环唑6-9克或井冈霉素10克,或丙环唑10克。防治时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10天左右再喷一次。遇涝时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小麦红蜘蛛。小麦返青期,每市尺行长有虫200头以上的田块,立即喷药防治。亩用有效成分联苯菊酯2克,或马拉硫磷15克。

3、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亩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克,或啶虫脒2克,或吡虫啉4克,兑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

4、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初花期(扬花10%),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特效型较好的农药,如亩用有效成份咪鲜胺15克,或氰烯菌酯50克,或甲基硫菌灵70克,或亩用36%多菌灵〃三唑酮悬浮剂100克,喷雾防治;若花期多雨或多雾,应在药后7天左右,再喷一次。

5、小麦白粉病。小麦孕穗期,对上三叶病叶率达15%的田块,亩用有效成分三唑酮10克,或烯唑醇8克,或丙环唑乳油10克,或腈菌唑4克,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续施药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技术 篇3

我县小麦发生病虫害有: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黑胚病、全蚀病、胞囊线虫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等,近几年来,吸浆虫发生情况此起彼伏,形势严峻,重大毁灭性病虫害全蚀病、胞囊线虫病有所发生,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已对我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治药剂选择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质量。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病虫害防治分四个阶段进行。即麦播及冬前、返青拔节期、孕穗杨花期、灌浆期。

1.麦播及冬前: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有利于压低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重点防治对象是地下害虫、吸浆虫、全蚀病、胞囊线虫病等病虫害及杂草,防治措施主要为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包衣。防治地下害虫:一般采用药剂拌种,药剂为50%辛硫磷或40.7%毒死蜱按一定比例加水后拌种;吸浆虫发生区:每667平方米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3千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2~3千克或50%辛硫磷200~250毫升兑水5千克,均匀喷在20~25千克细土上,制成毒土,在犁地时撒入垡头,可兼治地下害虫;小麦全蚀病:2%立克秀10~20克兑水1.5千克,拌种10~15千克,或用2.5%适乐时种衣剂进行包衣,同时可以有效预防纹枯病、黑胚病等多种病害;小麦胞囊线虫病:可以用灭线磷、涕灭威等制成毒土,进行土壤处理。

化学除草宜在秋季播种后进行,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中下旬,极端天气一般不要用药,大风天气不能施药,以免药液飘移,对邻近敏感作物产生药害。

2.返青拔节期:重点防治对象是纹枯病和杂草。小麦纹枯病应早治,第一次用药宜在2月下旬或3月上、中旬,可选用井岗霉素、纹枯净、禾果利及粉锈宁,隔15天再喷一次,效果明显,并且有一定的控制旺长作用,关键是一定要对准茎基部进行喷雾。

补治杂草:小麦返青期是补充时期。尽早施药,一般要在小麦拔节以前施药结束,防治野燕麦,使用“骠马”效果显著。

3.孕穗至抽穗杨花期:此期防治重点是吸浆虫、麦蜘蛛等,严密监测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等。在吸浆虫发生期,大力宣传推广蛹期(4月中旬左右)土壤处理为主,成虫期防治为辅的治理措施。每667平方米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2~3千克直接撒施,50%辛硫磷乳油200~250毫升或40.7%毒死蜱乳油200~250毫升兑水5千克,喷在20~25千克的细土或细沙土,搅拌均匀后撒施,浅锄或浇水。对小麦吸浆虫发生区,未搞好蛹期防治的要全力抓好成虫期防治,

去冬今春天气干旱麦蜘蛛达到防治指标时,每667平方米用1.8%虫螨克乳油6~8毫升兑水50~75千克进行喷雾。同时密切监测条锈病、白粉病的发展动态,并不时进行普查。一旦发现发病中心,立即按每667平方米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5~100克,兑水50~75千克进行喷雾。小麦齐穗至杨花期,若预报有3天以上阴雨天气,立即用药防治赤霉病。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100克,兑水50~75千克喷雾。

小麦常见病害特征及防治 篇4

1.症状。小麦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3种。这3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属于担子菌类, 孢子成熟遇到轻微气流就会向外飞散传播, 可被刮至500~4 300米高空, 被吹送到几百千米以外, 导致小麦受害。小麦感染锈病后, 先是叶片或茎秆表面出现褪色斑点, 尔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 (即夏孢子堆) , 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 (条锈、叶锈) 或粉疱 (秆锈) , 即冬孢子堆。小麦锈病的症状可总结为:条锈成行、叶锈乱, 秆锈是个大红斑。

2.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合理施肥, 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 以防贪青晚熟;重病区增施磷肥、钾肥, 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健壮、抗病高产;消灭自生苗, 小麦自生苗是锈病病菌的主要越夏寄主。 (2) 药剂防治。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施 (每667平方米用药60~80克) , 也可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喷施防治。

二、小麦白粉病

1.症状。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 主要危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个器官, 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严重时也可危害茎秆、穗部、颖壳和麦芒。发病初期, 病部产生黄色小点, 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病斑表面着生一层白粉状霉层 (分生孢子) , 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 最后变为浅褐色, 病斑上散生针头大小的黑色颗粒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小麦白粉病多在5—6月份暴发流行, 流行适温为10~18℃, 相对湿度在80%~97%。如果温度适宜而多阴雨, 麦田湿度过大且光照不足, 则白粉病最易发生。感染白粉病的小麦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抗旱性减弱, 易因早衰、倒伏而导致麦粒秕瘦, 造成减产。

2.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麦收后及时铲除自生苗,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播种, 避免早播, 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 及时排灌, 增施磷、钾肥, 控制氮肥用量, 促使植株健壮生长, 增强抗病力。 (2) 药剂防治。播种时, 用粉锈宁按种子质量的0.03% (有效成分) 拌种, 或用12.5%烯唑酮按种子质量的0.12% (有效成分) 拌种, 可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的发生。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 可每667平方米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50克或12.5%烯唑醇15~30克兑水喷雾。

三、小麦赤霉病

1.症状。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红麦头、烂麦头, 是小麦生育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 由于气候变丌丌丌暖, 水肥条件改善, 特别是秸秆还田面积增大, 大量病残体留于田中, 为病菌大量越冬和春繁提供了理想载体。因此, 田间赤霉病病菌大量积累, 在春季温湿条件适合时即形成子囊壳, 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产生子囊孢子, 再经风雨传播到麦穗上发病。小麦在抽穗扬花期受病菌侵染, 先是个别小穗发病, 然后沿主穗轴上下扩展至邻近小穗, 病部呈褐色或枯黄色, 潮湿时会产生粉红色霉层, 空气干燥时病部及其以上枯死形成白穗, 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受天气影响较大。在大量菌源存在条件下, 小麦抽穗到扬花期如有连续3天以上的降雨天气, 温度达到15℃, 就能造成赤霉病的流行。

2.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品种;寄主作物收获后, 及时深耕灭茬;合理密植, 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力;多雨年份及时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2) 药剂防治。在小麦扬花至灌浆阶段, 可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 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100克, 或25%咪鲜胺乳油53~60毫升兑水喷雾防治。在小麦抽穗扬花期, 若出现连续阴雨, 则要争取抢在雨前防治, 阴雨持续期较长时, 可隔5~7天再喷一次。

四、小麦纹枯病

1.症状。小麦纹枯病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其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该病病菌主要以菌核、菌丝的形态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夏或越冬, 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6年, 在流动的活水中能存活6个月。感病后, 先是叶鞘上出现中间为灰色、边缘为褐色的病斑, 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 尔后失水枯黄, 严重者死亡。拔节后, 病株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病斑, 后发展为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病斑, 病斑扩大相连成花秆烂茎。病株主茎大分蘖常不能抽穗, 成为枯孕穗。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5

小麦赤霉病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不仅引起直接减产,而且对麦粒的品质和利用价值也有严重影响.本文介绍了中武清区小麦生产上赤霉病发生情况,对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作 者:刘万华 于杰 邵凤成 张兵 郑勇  作者单位:刘万华,邵凤成(武清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天津武清,301700)

于杰,郑勇(武清区气象局,天津武清,301700)

小麦病虫害特征以及防治分析 篇6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

如何能够实现小麦生产更为健康有效的展开,是当前整个农业工作环境中关注的重点之一,而这其中,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又成为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

1 小麦作物病虫害特征分析

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是直接危及到小麦生产状况的重要因素。虽然当前农业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但是在小麦实际的生长过程中,仍然需要面临诸多无法有效控制的自然因素,从气温雨水一直到生物系统,都会给小麦的生长带来多层面的影响,而在诸多的影响之中,病虫害是当前小麦健康工作的中心所在。

想要有效展开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对常见和多见的病虫害进行必要的了解,唯有如此才能有的放矢针对现存问题着手进行改善。

小麦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物危害,重点包括病害和虫害两类。其中病害范畴内较为常见的重点有白粉病、纹枯病以及赤霉病三种。白粉病常见于小麥苗期或者刚刚成株的时候,表现为小麦叶片上的病斑,以正面病斑表现更为主要,并且更多见于下部叶片上,最终导致叶片发黄枯死,严重的情况也会危及到茎秆。病斑在初期多表现为黄色斑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斑块,并且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白粉状霉层,并且随着病情加重逐渐转变为灰白色,最终变为浅褐色,同时夹杂有黑色小点。纹枯病则更可能会发生于小麦声明周期的任何阶段,对于苗期小麦,发病初期的典型表现为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之后会向内发展扩散,最终导致茎节腐烂。对于小麦生长的中后期阶段而言,纹枯病表现为叶鞘上的云纹状病斑,中间呈淡黄褐色,周围有明显的棕褐色环线,严重的时候会造成烂茎和倒伏,已经成为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赤霉病而言,则成为危害麦类的幼苗、茎杆和麦穗的重要病症,但是对于麦穗的危害状况尤其严重。

另一个方面,小麦虫害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小麦蚜虫是最为常见和多发的虫害,麦长管蚜多发育在适宜的温度之下,不耐高温低温,对于40-80%湿度最为亲近;而黍缢蚜则偏爱30℃左右的高温,但是不耐低温难以越冬,同时喜欢较高湿度。除此以外,诸如蝼蛄、金针虫以及蛴螬等,也是对小麦成长带来严重危害的重要方面。

2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展开

小麦的生产本身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健康状况必然广受关注。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农业生产工作者的重视,并且经过多年防治工作展开,也积累了广泛经验,这对于切实提升小麦产量和生长过程中的健康水平,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而言,需要从小麦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别入手,每个环节都予以充分重视,才能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从播种之前开始,就应当对小麦品种布局等展开规划,鉴于农业生产在当前农业技术水平之下的非劳动密集特征,应当在播种之前就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足够的培训并且做好药械储备工作。对于播种阶段,应当做好种子的选用和药品拌种工作,诸如对于条锈病的防治,应当有意识地选取具有不同抗条锈病基因的小麦良种,并且采用三唑酮药剂进行拌种,尽最大可能压低菌源数量。在对于种植土地的选取方面,对于存在病史或者处于核心菌源区的土地,应当尽量避开小麦的种植,可考虑选取地膜玉米或地膜马铃薯等作物展开种植。在播种的过程中,还应当进一步加强伏秋深耕和轮作倒茬的工作方式,对于白粉菌、蚜虫以及全蚀病、根腐病的减轻都有显著作用。

对于秋苗阶段,则应当依据不同地区的历史小麦健康状况重点开展病虫越冬基数的普查和监测,这样做的价值首先在于能够对来年的病虫害特征有所了解,提前做好准备,确保病虫害发生的时候能够及时应对,将危害降至最低;另一个方面则在于针对常年发病区域展开病虫害的直接防治工作,可以考虑清除田间杂草等寄主植物来帮助实现整个麦田环境的健康。对于返青拔节阶段,应当系统检测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状况以及发育进度,结合当地当年气象状况以及小麦品种布局展开病虫害的趋势预测,借以提供准确的病虫情报,方便防治工作的展开,这个阶段通常采取的指标为条锈病普遍率5-10、白粉病病茎率20、条沙叶蝉10头/30单网、传毒麦蚜株率10%、麦蜘蛛百株螨量600头,对于药剂种类参照各地区各类病虫害的防治用药展开工作。

在孕穗至灌浆阶段中,应当进一步依据之前所产生的相关数据,加强对于小麦生长以及病虫害状况的跟踪和监测,确保防治指标的达到。这个阶段应当关注不同小麦品种对于病虫害的抵制作用,以及其彼此之间的布局作用都应当考虑在内。在发生诸如麦蚜或红蜘蛛等病虫害的时候,仍然提倡采用15%三唑酮50g/667㎡与杀虫剂如50%抗蚜威10g/667㎡进行混合喷雾;而对于赤霉病和吸浆虫等病虫害的爆发,则应当重点考虑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最后,对于乳熟至成熟阶段,则应当重点关注小麦品种抗病虫能力的综合评估以及相关档案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并且在麦收之后,应当及时浅耕暴晒,杀灭吸浆虫等其他病虫害幼虫以及菌类。

3 结论

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方面应当积极发展科技,另一个方面还必须加强管理,唯有深入发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的提出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免耕播种小麦常见问题分析 篇7

1 小麦免耕播种常见问题

1.1 苗弱

免耕播种小麦出现苗弱现象在冬前较为明显, 原因一是免耕播种时玉米或小麦秸秆覆盖地表, 农户常常忽视对地表的适当处理而直接播种, 地表状况差的地块平整度肯定差, 部分种子得不到镇压压实而出现弱苗;二是秸秆量偏大的地块, 冬前若不及时浇一次踏墒水, 种子不能与土壤有效贴合出现弱苗。苗弱不利于小麦生长发育, 影响小麦产量。

1.2 缺苗断垄

由于免耕播种机是复式机具, 开沟、施肥、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排种管与排肥管上下间距、播种深度、播种速度等都会影响播种质量。种肥间距过小会出现烧苗, 播种过深会拉长种子发芽出苗时间, 若墒情不足、种子自身养分不够会导致种子没出苗就死掉, 所有这些都影响出苗率, 补救不及时最终影响产量。

1.3 苗旺

气温过高、播期提早、播量大、化肥使用量太大等都会使小麦出现旺苗的现象, 而且一年一作冬小麦较一年两作冬小麦严重一些, 发生几率大一些。如果冬前出现苗旺现象, 旺长使小麦生长细嫩, 抗旱抗冻能力减弱, 抗逆性降低, 透风差, 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1.4 病虫害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但近年来农户盲目使用化肥, 土壤中氮肥使用过量会释放大量硝酸盐, 破坏了土壤正常的免疫系统, 使农作物更容易受病虫害侵袭。加之免耕播种的小麦秸秆覆盖量较大, 为害虫生存提供了隐蔽场所。在多种病虫集中危害的高峰期, 若管理不当, 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2 出现问题的原因

2.1 机具研发不能及时跟进

陕西省岐山县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已近10年, 小麦免耕播种作为关键技术之一, 一直以来是制约其发展速度的重要一环。目前基本成熟的机具只有两种, 一是西安亚奥公司生产的2BMG-4/6型小麦带状免耕施肥播种机, 二是洛阳鑫乐生产的2BMFD-6/12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两种机型虽然进行了多次改进, 但依然存在拥堵、种肥间距过小、机件易变形、价格昂贵等各方面问题, 若没有机具补贴, 机手购机积极性并不高, 若没有作业补贴, 农户用机积极性也不高。

2.2 机手播种技术不过关

免耕播种机的使用, 要求农机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不同土壤结构、不同地质、不同墒情, 要求作业速度不大相同。调查中发现, 有个别机手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值, 往往忽略播种机的速度要求, 盲目提高作业速度, 造成播种深、苗带宽、镇压不实等作业质量问题。另外, 速度过快, 施下化肥后来不及回土或者回土不彻底, 种子就跟着播下去, 结果导致烧种现象的发生。

2.3 土壤退化、免疫系统遭破坏

现如今, 主要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机械进地次数多, 有些群众连年翻地, 连年施化肥, 导致土壤板结、耕层变浅、蓄水能力变弱, 土壤免疫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 无论是遇到旱还是涝, 小麦都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种田, 尽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 使用配方肥, 逐步改善土壤, 促进小麦高产。

2.4 管理措施不到位

由于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 农村劳动力缺乏, 当遇到干旱、病虫害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处理。而小麦免耕播种特别要注意冬前灌一次踏墒水, 才能让秸秆与土壤紧密结合, 加速秸秆分解, 为后期小麦生长提供营养, 而大多数群众并不注意冬灌, 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3 改善免耕播种小麦栽培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机具的研发改进

机具的研发改进一是需要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 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加大开发力度, 加强适用技术模式和适用机具的研究, 在探索研究农机与农艺相互结合的基础上, 将机具与作业模式的适用性研究作为今后推广免耕播种技术的主要方向, 从而提高免耕播种技术水平。二是加强企业质量管理, 增强企业质量意识。针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 加强对企业质量管理, 引导企业重视产品安全、技术核心, 从源头控制质量问题。三是敦促企业加强“三包”服务网点建设, 提升企业的“三包”服务质量, 确保农机维修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3.2 注重种植技术培训

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是一项新的耕作播种技术, 任何环节出现差错, 都可能使播种质量出现偏差, 无法实现推广新技术的预期效果, 甚至造成减产减收, 给农民朋友造成损失。所以应综合掌握并宣传关键技术措施, 首先注意改善作业环境;其次正确选择机械型号, 精选良种, 使用颗粒肥料;再次是熟练掌握机械性能, 按标准规范实施播种技术, 严把每一个关键环节, 提高小麦免耕播种质量。

3.3 科学治理病虫害、合理密植

针对病虫害问题, 应联合农艺专家采取综合措施, 科学治理。合理使用农药, 选用正规喷药机械, 掌握最佳喷药时间, 让药效得到充分利用。种植密度、播种量要适当。如果过密, 营养跟不上, 透风透光差, 小麦生长细嫩, 抗寒能力下降, 影响小麦壮苗和品质;过于稀疏则直接影响小麦产量。

4 小结

小麦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 篇8

一、蚜虫

蚜虫俗称油虫、腻虫、蜜虫, 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 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 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 形成秕粒, 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小麦蚜虫分布极广, 为害小麦的蚜虫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缢管蚜。

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小麦茎、叶和嫩穗的汁液。麦苗被害后, 叶片枯黄, 生长停滞, 分蘖减少;后期麦株受害后, 叶片发黄, 麦粒不饱满, 严重时麦穗枯白, 不能结实, 甚至整株枯死。麦长管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 抽穗灌浆后, 迅速增殖, 集中穗部为害。麦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为害, 被害部形成枯斑。间接为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时, 传播小麦病毒病, 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麦蚜为间歇性猖獗发生, 这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 要求湿度为40%~80%, 而麦二叉蚜则耐30℃的高温, 喜干怕湿, 湿度35%~67%为适宜。一般早播麦田, 蚜虫迁入早, 繁殖快, 为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麦蚜的越夏和繁殖。前期多雨气温低, 后期一旦气温升高, 常会造成小麦蚜虫的大爆发。

化学防治:防治苗蚜, 种子包衣或吡虫啉拌种, 可兼治灰飞虱、红蜘蛛。

生长期喷雾防治:喷雾防治麦蚜的杀虫剂种类较多, 但要根据麦蚜发生特点选择药剂, 一般来说, 内吸性杀虫剂防治效果较好, 因为内吸性药剂对发生密度大、隐蔽性强的刺吸式害虫防效较高, 麦芽隐蔽性强, 如基部叶片发生的部分麦蚜、穗部危害的麦蚜, 有时喷雾难以喷洒在虫体上。

常用的防治麦蚜的杀虫剂有:吡虫啉、啶虫脒、抗蚜威及其复配剂等。

麦蚜防治次数和时间要看发生量的大小, 大发生年份, 防治次数达3次, 一般发生年份1~2次。

二、小麦红蜘蛛

小麦红蜘蛛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性很大的昆虫, 也称麦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等, 主要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两种。为害时, 成虫、若虫群集叶背刺吸汁液, 使叶片正面出现白色小点, 后变为黄色, 为害严重时, 麦株矮小, 叶片枯黄, 甚至造成一片片死苗。

麦长腿蜘蛛一年发生3~4代, 以成虫和卵越冬, 第二年3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 4~5月进入繁殖及危害盛期, 5月中下旬成虫大量产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陆续孵化危害麦苗。麦圆蜘蛛一年发生2~3代, 以成、若虫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虫量大, 危害重, 4月下旬虫口消退, 越夏卵10月开始孵化危害秋苗。两种麦蜘蛛均以孤雌生殖为主。麦长腿蜘蛛喜干旱, 生存适温为15~20℃, 最适相对湿度在50%以下。麦圆蜘蛛多在早8、9点以前和下午4、5点以后活动。不耐干旱, 生活适温8~15℃, 适宜湿度在80%以上。遇大风多隐藏在麦丛下部。

农业防治:采用轮作倒茬, 合理灌溉, 麦收后浅耕灭茬等降低虫源。

化学防治:2.0%天达阿维菌素或15%哒螨灵乳油20毫升/亩, 15%扫螨净乳油15~20毫升/亩, 任选一种对水30~45千克常规喷雾。

三、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在山东每年发生一代, 以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翌年春, 在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 幼虫破茧上移, 随气温的逐渐升高, 至4月中旬多数休眠幼虫上移到0~7厘米表土层中准备化蛹。在温湿度适宜时, 幼虫直接化为裸蛹, 土壤湿度过大, 幼虫常可爬出地面, 而后回土内结茧化蛹, 天气干旱, 部分幼虫又可下移陆续休眠, 从而造成隔年或多年羽化现象。小麦吸浆虫以幼虫在小麦扬花期侵入麦壳, 吸食刚发育的麦粒汁液, 造成秕粒、空壳, 降低小麦品质, 甚至绝产。防治小麦吸浆虫应贯彻“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 蛹期防治为主”的指导思想。防治适期以蛹期4月中下旬为主。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150~200毫升, 对细砂或细沙土30~40千克撒施地面并划锄, 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

四、地下害虫

小麦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和蝼蛄, 是小麦一播全苗的大敌, 往往对小麦的高产与稳产构成威胁。小麦地下害虫除蝼蛄为地面水平活动外, 蛴螬、金针虫则会根据地温和湿度的变化而上下垂直活动, 一般活动温度在10~25℃。

浅析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9

1.1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又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 其中主要的发病特点是, 条锈病成行、叶锈病乱行, 秆锈病主要呈现出一个大红斑的现象。小麦在返青之后, 有超过两个月的时间内是比较适合该种疾病的传播。早春时节, 条锈病侵染小麦之后主要会经历单片病叶、发病中心以及全田普遍发病的3个阶段。爆发比较快速的田地一般会经历后两个阶段, 然后扩展流行。

治疗这种疾病主要是早采用积极的措施对早起的病源进行消杀处理, 推迟锈病流行的时间。麦苗出现早期的锈病过程中, 应该及时地喷施药物进行控制, 集中进行消杀, 切实控制住病情的蔓延。在大田内如果病叶率超过了1%时, 应该立即进行全田的治疗。在防治过程中, 主要可以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和农业防治两种措施。其中农业防治主要说的是在播种期间进行合理的密植, 增施有机肥、磷肥, 合理的使用氮肥, 及时的浇水灌溉, 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会预防小麦锈病的发生;在播种前还可以采用药剂拌种的措施使用禾果利、粉锈宁以及立刻秀进行均匀的拌种处理, 拌种完毕之后就应该力克进行播种, 还应该严格控制用药量的大小, 避免发生病害;药物防治就是进行田间药物喷施, 用浓度大小为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浓度大小为25%的丙环唑乳油和浓度大小为20%的粉锈宁每667m2按450g、120g和900m L的量兑水喷水, 其防治的效果可以达到95%以上, 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的产量。

1.2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一种常见疾病, 最近几年随着小麦产量不断的提高, 其在田间的发病趋势呈现加重的趋势。该种疾病发病的主要特点是侵害小麦的叶鞘和茎秆, 等到小麦生长到拔节时期后就会进入到发病的旺盛时期。在发病的初期, 在小麦近地表的叶鞘的周围会产生褐色病斑, 中央淡褐色直到出现灰白色的菱形病斑, 然后这种病斑在叶片中不断扩大, 并由叶鞘部位逐渐的发展到茎秆之上, 且斑点的颜色会逐渐加深, 病株1~2节间逐渐的变黑, 并逐渐的腐烂, 患病的植株在早期就会出现死亡现象, 到后期还会出现严重的倒伏现象。小麦生长到中后期后, 叶鞘上的病斑常会形成云状的花纹。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主要抓住小麦返青后到拔节期病株率达到15%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要注意在3月底前的防治工作。防止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农药防治2种措施。农业防治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做好中耕处理, 促使麦苗健壮生长, 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化学农药防治也是采用农药拌种或者田间喷雾两种方式。采用药剂拌种过程中, 可以采用立刻秀、纹霉清按照使用的要求进行拌种, 避免影响种子的萌发;田间喷施农药, 使用浓度大小为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浓度大小为20%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以及浓度大小为40%的多菌灵胶悬剂每667m2960g、450g和1500g兑水750kg在小麦分葉末期进行喷雾。为了保证防治的效果, 用水量一定要充足, 保证植株的整体都能充分着药。

1.3 麦蚜

麦蚜虫又称为腻虫, 小麦在不同的生长周期之间其发病的特点各不相同。在小麦苗期多种集中在小麦叶子的背面、叶鞘以及心叶处对小麦进行危害, 等到抽节拔穗之后则多集中在茎叶以及穗部进行危害。小麦植株受到侵害之后, 受害的部位会出现浅黄色的斑点, 发病严重之后, 导致整个植株死亡, 且其所排出来的蜜露会严重影响到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麦蚜虫在小麦不同的生长周期内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苗期主要集中在小麦叶苗的背部, 主要危害小麦的叶鞘和心叶, 拔节后主要危害小麦的穗部。出现病害之后, 受害部门出现浅黄色斑点, 严重时导致整个植株丝袜网。防治时每公顷使用吡虫啉1000倍液、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者辛硫磷2000倍液兑水进行喷施。其防治的效果可以达到90%以上。

1.4 小麦赤霉病

这种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如果连续遇到阴雨天气, 导致气候环境比较潮湿, 则会很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在选种过程中应该选择那些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在种植之前对种子进行全面的处理;进行田间的施药。当小麦扬花株的数量达到了全田的10%左右, 且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适合于赤霉病的发生, 应该及时进行第一次施药, 药剂主要选择浓度为80%的多菌灵超微粉750g, 或者40%的多菌灵胶悬剂2250ml, 或者使用浓度为80%的多菌灵超微粉和15%的粉锈宁450g和750g综合进行喷施, 上述多有药物兑水750kg进行田间喷雾。对于易感染品种和适宜发病的品种, 应该在发病的1周之后再进行1次喷雾确保防治的效果

2 结束语

本文只列出了几种小麦常见病的发生和防治对策, 而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地域环境、耕作方式、田间管理的差异, 将会出现不同种类的病虫害, 因此防治方法也要采用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小麦做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在我国有广泛的种植。而在小麦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是引起产量、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本方结合工作实际, 对于小麦病虫害防治提出了一些看法, 旨在促进小麦增产增收。

小麦播种时如何防治病虫害? 篇10

合理轮作、深翻改土、精细整地、测土配方, 合理施肥, 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适期适量播种, 清除田间、地边、场院等处的杂草和自发麦苗等。

二、土壤药剂处理

对前茬地下害虫发生重的地块进行土壤药剂处理, 播前整地时用药剂混合干细土, 混匀后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 撒后随即浅耕或耙耱, 也可将农药与肥料混合施入。

三、实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种子包衣是小麦生长过程中防病治虫最经济、简便、安全、高效的措施, 也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基础性关键措施。

春季小麦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 篇11

1 我区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影响的常见病虫害

有影响的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纹枯病、锈病、赤霉病、黑胚病、叶枯病、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等,其它如病毒病、全蚀病、根腐病、黑穗病、粘虫等也可造成较重危害,监测防控的要点是“四病三虫”,即小麦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

2 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1 发生规律

返青至抽穗期,重点防治纹枯病,挑治麦蚜、麦蜘蛛,补治小麦全蚀病。抽穗至扬花期,早控条锈病、白粉病,科学预防赤霉病,重点防治麦蜘蛛、吸浆虫。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重发、叠发的高峰期,必须做到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施药,一喷三防,重点控制穗蚜,兼治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

2.2 各病虫害防治用药和方法

2.2.1 小麦纹枯病。起身至拔节期,当发病麦田病株率在15%时,每667平方米用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间隔7~10天再施药一次。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洒在麦株茎基部,以提高防效。

2.2.2 小麦锈病、白粉病、叶枯病。每667平方米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烯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再喷药一次。

2.2.3 小麦赤霉病。小麦抽穗扬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每667平方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克喷雾,如喷药后2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

2.2.4 小麦蚜虫。当苗期蚜虫百株虫量在200头以上时,当穗蚜百株虫量达到500头时,每667平方米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

2.2.5 麦蜘蛛。当小麦市尺单行有麦蜘蛛200头时,每667平方米用1.8%虫螨克乳油1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

2.2.6 小麦吸浆虫。采取蛹期防治与成虫期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蛹期防治,对每平方米有虫蛹2头以上的麦田,当其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每平方米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毫升加适量水拌细土25千克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或每667平方米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千克拌细土20千克,均匀撒施于土表,撒后及时浅中耕浇水。成虫期防治,当10网复次捕到小麦吸浆虫成虫10~25头,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每667平方米可用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也可用80%敌敌畏80~100毫升,拌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均匀撒于田间熏蒸防治。

防治小麦锈病 篇12

1. 危害

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3种, 分布广, 传播快, 危害面积大, 常造成严重损失。小麦3种锈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以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 其次为秆锈和叶锈。小麦感染锈病后, 体内养分被锈菌吸收, 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 呼吸作用加强, 光合作用降低, 生长发育和灌浆受到影响, 麦粒秕瘦, 产量降低。

2. 症状

锈病的主要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出现大红斑。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 其次有叶鞘、茎秆和穗部, 夏孢子堆较小, 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 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 沿叶脉扩展;叶锈病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上, 叶鞘和茎秆上很少, 偶尔在穗部发生, 夏孢子堆小而橙褐色, 圆形至长椭圆形, 散生;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 也危害叶片和穗部, 夏孢子堆较大, 长椭圆形至狭长形, 红褐色, 不规则散生, 常愈合成大斑, 孢了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叶锈和秆锈的夏孢子堆发生初期外形和颜色相似, 但秆锈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 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粉孢子一般较叶表面出现的大, 叶锈夏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3. 综合防治

小麦锈病是一借气流高空远距离传播的病害, 流行性强, 所以要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才能有效控制危害。

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途径, 经济有效, 易被接受推广。据河北省近两年的调查, 较耐 (抗) 病的品种有6172、5316、71-3、冀麦137、906、济南18、济南19等。农业防治, 可适期晚播, 避免过早播种, 能大大减轻锈病危害。田间自生麦苗是小麦3种锈菌的主要越夏的寄主, 要采取措施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和早秋的菌源。增施磷钾肥, 搞好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可增强小麦的抗锈能力, 速效氮肥应避免过多过迟施用, 以免小麦贪青晚熟, 加重后期锈病的危害。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 后期发病重田块需适当灌水, 可减少产量损失。

上一篇:多样化的教学下一篇:浅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