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2025-01-16

小麦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共10篇)

小麦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篇1

平昌县元山镇常年种植小麦1.2万余亩, 如遇小麦锈病大流行, 一般造成30%的面积绝收, 严重的达到80%。病害的严重流行, 主要是品种抗性较差, 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病害的流行及部分农户重视不够, 防治失误造成的。针对小麦条锈病流行成灾的具体条件, 采取对路的防治措施, 可有效控制病情流行, 减少小麦损失。

一、发生特点

1. 始病期提前, 春前发病点多

小麦条锈病是通过气流传播的病害, 全生育期均可发病。据调查, 2012年小麦条锈病始见于2011年12月28日, 地点在龙泉村7社, 较2011年提早22天, 春节前1月20~25日在泥池、居委会、中岭等3个村均发生条锈病, 面积8.5亩, 占普查面积的8.6%, 发病田块均为中心病株和中心病团阶段。

2. 春后蔓延速度快, 面积大

通过春后开展的大面积普查和定点调查, 结果表明条锈病病情扩散速度很快, 从2月中旬至4月中旬, 每旬调查的发病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3.56、12.86、38.74、56.65、2.05、6.22。全田发病田块病指分别为2.48、3.26、8.76、12.24、23.46、28.08。从中看出, 普遍率和严重度在2月中、下旬上升速度慢, 3月上旬后上升速度很快, 4月上旬达到高峰。据4月中旬调查统计, 全镇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6550亩, 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2.7%。

二、条锈病发生的原因

1. 气候条件适宜

适宜小麦条锈病最适宜的温度是5~12℃, 同时需要叶面湿度饱和, 元山镇常年1~4月月均气温分别是6.6℃、8.1℃、12.4℃、17.6℃, 完全满足条锈病孢子萌发侵入的最适温度条件。2012年1~4月雨日分别为8天、11天、14天、10天。雨日数较2011年同期多12天, 且多雾、露天气, 对条锈病前期的菌源累积, 中后期的扩展和反复侵染都十分有利。

2. 种植品种抗性弱

元山镇感病品种大部分为绵阳28、绵阳29、川麦37等已种多年的老品种, 抗性已显著下降, 这是造成条锈病流行重发的根本原因。

3.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一是播期偏早, 未达到壮苗要求, 抗病能力差。二是偏施氮肥, 有机肥施用少, 农户多用碳铵+磷肥作底肥, 造成土壤板结, 通透性差, 对根系生长不利。三是认识不足, 防治方法不当, 目前种田以老人和妇女为主, 对条锈病发生缺乏认识, 要大量叶片发病时才施药, 防治偏晚, 错过了最佳防治期, 防治效果差。加之农民嫌麻烦, 发现病株后未及时处理, 增加了病源, 放弃了对条锈病前期浸染的防治, 这是小麦条锈病流行为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防治对策

1. 加大抗病品种推广力度

目前应尽快淘汰已使用多年的绵阳28、绵阳29、川麦37等感病品种, 大力推广抗性较好的西科麦2号、川麦46、川麦45、蜀麦482等新品种, 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根本措施。

2. 落实栽培技术措施, 提高植株抗病力

一是适时播种。调查发现, 春前发病小麦多为10月中、下旬播种, 11月1日后播种小麦未发病, 且春后发病较10月播种的小麦延迟, 因此, 在小麦适宜播期内, 适当延后播种。元山镇一般掌握在11月2~8日为宜。二是要合理施肥, 调查发现凡是偏施氮肥的麦地都较施肥水平差的田块重。因此, 小麦播种时, 亩施人畜肥1 000kg, 加40%的小麦专用复合肥30~35kg, 效果最佳。追肥要早施, 增施有机肥, 避免偏施氮肥, 小麦抽穗后停止施肥。三要合理密植培育壮苗, 两季田要深沟高厢, 及时排除积水。

3. 加强病情监测, 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采取普查与定点监测相结合的办法, 以风口、河沟地带和感病品种为重点, 搞好田间小麦条锈病的实况调查, 掌握病害发生流行情况, 制定科学防治措施, 搞好分类指导, 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4. 加强技术宣传培训, 全面落实防治措施

充分利用广播、印发技术资料、开现场培训会等多种形式, 层层开展条锈病防治技术宣传培训, 指导搞好示范工作, 做到家家有个明白人, 真正把防治技术落实到各村各户。统防统治是控制流行性病害的有效办法, 因此, 在小麦条锈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以村社为单位, 开展统防统治工作。防治方法:发现中心病株 (病团) 后抓住时机选用三唑酮、戊唑醇、粉菌特等药剂喷药防治, 就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据调查, 经1~3次防治后, 平均防治效果高达86.1%, 最高达92.6%;防治田块千粒重比未防治田块增加3~22g, 防治后挽回损失8.3%~55.2%, 平均挽回损失16.3%。

总之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具威胁性的病害, 严重流行成灾率高, 危害严重, 必须从源头治理, 防低流行程度, 综合防治是小麦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

枣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篇2

1. 发病症状及发病条件

枣锈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果面也出现病斑。发病初期,叶背面出现淡绿色小点,以后逐渐变成淡灰褐色,最后病斑突起呈黄褐色,即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发出黄粉状夏孢子。以夏孢子越冬,第二年侵染发病,当年产生的夏孢子借风雨传播,不断侵染。北方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上旬雨水多、温度高时,夏孢子开始发芽侵入叶片,造成发病直至落叶。发病先从树冠下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无论老嫩叶片都可发病。

2. 发病原因

①天气因素。阴雨天较多、空气湿度大,是诱发枣锈病的主要原因。6~9月份,平均每月阴雨天在10天左右,且连阴雨天较多,给枣锈病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得夏孢子大量传播蔓延。

②枣园密度大、郁闭,通风透光不良。近几年来,有些地区大量发展密植枣园,造成园内密度过大;有些枣园内种有玉米、棉花,有的枣农还习惯在枣园内繁殖枣苗,结果造成枣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从而诱发枣锈病。

③枣园投入少,树势弱,抗病能力差。有些枣园投入少,特别是有机肥用量少,加上管理粗放,园内、园外野草丛生,地表潮湿,土壤板结、肥力差,导致树势弱、抗病能力差。

④预防不及时,喷药滞后。枣锈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提早预防,即在孢子侵染之前喷药。而目前的枣园多为一家一户经营,喷药防治不统一,很多农户不见症状不喷药,延误了最佳防治时机。

3. 防治对策

①科学种植密度,合理控制树冠。枣树是喜光树种,生长环境必须满足其对光照的需求。金丝小枣等结果晚、树体大的品种,行距应不小于5米,株距不小于3米;冬枣、梨枣等结果早的品种,行距应不小于4米,株距不小于3米。在合理密度的基础上,采取回缩、短截、疏枝、摘心等措施控制树冠,使树冠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②合理种植间作物。视枣树行间空间大小,确定间作物的种类,幼树期至初果期可适当种植矮秆作物或绿肥,进入盛果期的枣园禁止种植农作物。另外,对在枣园内繁育的枣苗,一定要在秋后或春季枣树发芽前移出,以保证枣园行间和株间的通风透光。

③彻底清园和消毒。冬季或春季对枣树进行修剪和刮除老翘皮,枣园内的枯枝、落叶、杂草等也要彻底清扫出园,集中烧毁或深埋,并对树体喷布3~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

④增施有机肥,增强树体抗病能力。秋季施入基肥,基肥以优质有机肥为主,幼树每株施50千克,结果期树每株施100~150千克,并加入1~2千克多元素果树专用肥,采用环状沟或放射状沟施入。

⑤加强中耕除草。枣树生长季节要勤中耕,特别是雨后或浇水后,更要及时中耕松土、清除杂草,保持土壤疏松、地表干爽。

⑥积极用药剂防治。5月下旬至6月上旬枣树开甲前喷第一次杀菌剂,进入雨季更应重视药剂防治。可交替喷施40%新星乳油8000倍液、80%大生M-45可濕性粉剂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25%阿米西达1500倍液、25%粉锈宁1500倍液、12.5%烯唑醇3000倍液等杀菌剂,一般10天左右喷1次,如果阴雨天多、下雨频繁,应在每次雨后喷药1次。

小麦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篇3

1 条锈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

1.1 外来菌源

汉台区每年秋、冬季条锈病菌源随西北气流经宁强、略阳和甘肃陇县传入到汉台区境内。因此, 宁强、略阳、甘肃陇县菌源发生早, 气候适宜, 汉台区条锈病发生就早, 否则就晚。例如2006年的半春性小麦, 早在冬前即2005年12月6日就发现一块田有1张单片病叶;较晚年份2008年4月23日才首次在武乡西村发现病叶。从上述观察年份说明, 条锈病的发生始见期与外来菌源传入时间的早、晚有密切的关系[1]。

1.2 气候条件

条锈病的发生传播状况与当地3—4月的降水、气温关系十分密切。例如:2007年汉台区冬前至3月5日前均未发现条锈病, 3月12日发现1张单片病叶, 严重度为5%, 孢子新鲜估计为月初侵染。发病初见期较2006年晚3个月, 且前期受低温降水偏少的影响, 该病的发展极为缓慢, 4月3日, 全区平均病田率仅为11.1%。2007年4月上旬平均气温14.1℃, 中旬18.7℃, 下旬16.5℃, 适宜的温度均有利于条锈病的再侵染和传播, 造成病田率由4月3日的11.1%猛增到4月24日的78.13%, 即在21 d里病田率翻了7倍。4月24日至5月14日的后期田间病虫害调查, 病田率仅增加了4.01个百分点, 此期间持续高温、降水偏少, 对条锈病的发生发展极为不利。在当地有越冬菌源情况下, 春季病害一般先从基部叶片开始发病, 随着病害发展逐步向上蔓延, 最后导致植株严重发病。田间流行过程:一般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全田普法3个阶段。春季小麦返青后, 如遇春雨或结露, 夏孢子四周新生叶片, 新叶发病后又扩大传染, 引起春季流行。早春一片病叶可以引起数十至数百平方米麦田严重发病, 整个春季流行过程中, 条锈病的有效繁殖倍数可达上百万倍。反之, 如若出现干旱、少露等情况, 侵染条件不利, 则繁殖代数少, 每代增加倍数也不过几倍、十几倍[2]。

总之, 一般当地越冬菌源引致的病害流行早且重, 比外来菌源危害大。但外来菌源引致的流行地面广, 发展快, 当有关菌源基地流行早而菌源量大时, 其大面积的危害也会很大[3]。

1.3 栽培管理措施

条锈病发生的早晚与当地栽培管理措施也有关系。越是提早播种的小麦, 田间湿度大时, 该病更易发生。正常年份该病易在2、3月降水较多、气温上升较快时发生。2008年12月18日始见条锈病即是很好的例子, 2008年11月上旬降水量为30.2 mm, 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86%, 当年11月中旬降水18.2 mm, 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47%, 田间湿度大为早发病奠定了侵染条件[3]。

1.4 小麦品种

此病的发生程度与小麦的品种抗性有关。近几年推广川麦107、绵阳95—31均易感病。2006—2011年连续发生, 其中2009年夏季小麦条锈病重发生。

1.5 越冬菌源

此病的发生程度与越冬菌源量多少和范围的大小有关。条锈病的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存活、秋苗传染、越冬和春季流行4个阶段, 冬孢子不起作用, 均以夏孢子逐代逐年循环, 夏孢子又不能长期休眠。越夏是周年循环的关键[3]。汉中小麦属于半春性小麦, 秋季播种, 秋苗传染。越夏地区菌源感染当地和邻近地区的小麦引致发病。一般距越夏地区甘肃陇南、宁强越近、冬春播种越早, 发病越早越重;距越夏地区越远, 冬麦播种越晚, 发病越迟越轻。汉台区距菌源传输地陇县、宁强较远, 加之2011年4月降水较同期少201%, 发生期推迟至4月11日。

2 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是专业性很强的专性寄生菌, 存在着很多对不同寄主品种侵染力不同的生理小种。由于品种的选择作用造成病菌产生致病力更强的优势小种的产生, 是造成小麦品种抗性丧失和条锈病大流行的根本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以防控小麦条锈病。

2.1 政府重视, 加大防控力度, 把小麦条锈病纳入重大病虫防治范畴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组织、指导、督促的工作力度, 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考虑建立县、乡、村3级小麦条锈病的监测预警体系, 扩大应急机防专业队规模, 扶持民间专业队, 为全区开展大面积统一防治提供有力保证。

2.2 加强病情监测预报, 及时准确预报, 发布病虫情报或病虫信息, 提高防病抗灾主动性

汉台区近年2次大流行出现在2002年和2009年。总结近几年防治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要以病情监测预报为基础, 以积极宣传动员为突破口,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在防治技术对策上, 冬前早春挑治与流行期应急防治相结合[4]。

2.3 合理布局小麦品种, 推广抗耐病品种[2]

在无抗、耐新品种, 原品种暂时继续播种的情况下, 引进抗、耐病品种。严格控制播种期, 适时晚播 (10月20日以后) , 能起到抗霖播种的作用, 缩短秋苗侵染期和冬季病菌繁殖期。压缩高感品种9418、推广汉麦5号等耐锈性品种, 提倡种植抗性多元化的品种。

2.4 加强生态治理工作[2]

结合种植结构调整, 在一些重发区、早发区域 (武乡镇西村、龙江镇张码头) 改种油菜、中药材、烟草等经济作物。继续执行“压缩小麦、扩大油菜, 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布局”。同时, 还要加强农艺措施的落实, 实施精量播种, 合理灌水, 测土配方施肥, 提高小麦群体自身抗病能力。

2.5 推广秋播药剂拌种[2]

针对2002、2009年小麦条锈病大流性的教训, 植保部门要继续坚持药剂拌种技术方案, 利用镇、村集会时间对农民进行拌种技术培训, 发放技术宣传单, 力争拌种率达到95%以上。笔者通过重点抽查表明:药剂拌种示范区可有效推迟秋苗发病, 使整个小麦生育期的病害扩展速度变慢, 发病程度明显轻于非示范区。

2.6 广泛宣传动员, 加大行政督促力度[1]

(1) 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例如通过汉中日报、汉中电视台等发布病虫情报, 还可采用农村的黑板报, 散发明纸, 组织宣传车辆等有效手段, 宣传条锈病防治技术和病情动态, 并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 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讲解培训。

(2) 根据条锈病的病虫情报, 适时召开防治紧急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 通报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同时, 成立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参与组成的领导小组, 落实行政、技术人员分片区承包责任制, 督促防治工作。

(3) 组织管理上采取群防与统防相结合。汉台区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主要是在技术部门指导下农民自主进行, 但对小麦条锈病发生重的地方, 为保证防效, 以村、组为单位实施统防统治更为彻底。每组可根据病虫测报人员预报的防治适期和统一的药剂开展防治。

2.7 多方筹集防治条锈病资金, 开展防治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农民增收的生物灾害。如2009年重发生年份, 防与不防及防治1次与多次有差异。对比田测定计算, 全区平均防效84.7%, 平均挽回损失12.6%, 全区共挽回损失2 523 t。笔者认为省市区农业部门应向基层植保部门下拨一些专项防治经费, 从而确保95%以上农民都能开展药剂防治。

2.8 加大农药市场监管检查力度

农药管理部门要加大农药市场监管检查力度, 杜绝不合格三唑酮等防治药剂进入市场。同时, 植保部门继续做好试验示范工作, 向农民推荐高效、低毒、质量合格的农药产品, 确保防治效果。

3 结语

汉台区条锈病的状况与当地气候、外来菌源传播、自身品种的抗病力等关系密切, 为了有效抓好条锈病的防治工作, 减少农户的粮食产量损失, 很有必要从多方面着手来开展防治如病情监测预报、宣传动员、布局优良品种、药剂拌种、生态治理、药剂防治, 最终达到小麦生产优质高产、老百姓增收的目的。

摘要:分析汉中市汉台区近6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及规律, 并提出防治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陕西汉中,汉台区

参考文献

[1]史延春, 谢谦.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年份的应对措施[J].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3, 23 (6) :11-12.

[2]樊民周, 车俊义, 卫军锋.加强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危害[J].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4, 24 (3) :29-30.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小麦病虫草害发生与监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13.

小麦锈病防治措施 篇4

1 小麦锈病症状

1.1 叶锈

症状表现:初起是在麦叶和麦秆的表面出现绿色的斑点,以后长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最后形成黑色的疮斑。冬孢子堆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主要发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不规则散生。

发病规律:小麦叶锈病菌较耐高温,影响叶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越冬菌源的数量、春雨的多少和入春后气温的高低等。其中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温度、雨量最为关键。

1.2 条锈

症状表现:小麦条锈病菌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小麦染病后,初呈绿色的斑点,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到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即病菌的冬孢子。

发病规律:小麦条形柄锈菌在夏孢子世代危害麦株,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小麦条锈菌的萌发和侵入都要求饱和湿度,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使病害易于发生;染病品种多、病菌量大、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都能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1.3 秆锈

症状表现:小麦秆锈病以茎秆和叶鞘发病为主,有时也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序,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冬孢子堆黑色,长椭圆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疤状。

发病规律:秆锈菌以夏孢子由气流传播,气候条件以温度影响较大,在4月中、下旬气温升到16℃以上,才有可能发病。

2 合理选用抗锈病品种

合理选用抗锈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治本的重要方法。由于抗锈病品种的更替速度较慢,因此应在合理选用抗锈病品种的基础上,在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抽穗期分别喷施一次金镰刀或硕丰481或高能红钾或美多收增产素,既可以提高麦株抗病能力,又可增粒、增重。

3 农业防治

3.1 适时播种 在小麦秋苗易发生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地区,在不误农时、有利小麦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避免过早播种,以减少秋苗发病的机会。

3.2 合理施肥 氮肥应提倡早施,避免氮肥过多,特别避免过晚施用,以防止贪青晚熟,加重锈病危害。在土壤缺磷、钾的地区,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健壮,对减轻锈病有一定的功效。

3.3 及时浇水 锈病发生后,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可补充感病小麦的水分消耗,减轻损失。

3.4 消灭自生麦苗 小麦自生苗是三种锈病的主要越夏寄主。及时中耕,消灭秋作田的自生麦苗,并铲除地边、路旁的自生麦苗,可以减少大量越夏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可减轻锈病危害。

4 化学防治

由于锈菌变异性强,当新的生理小种与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处于高度亲和状态时,温、湿度适宜,锈病就会流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化学药剂防治。

4.1 在小麦播种时用2.5%适乐时或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

4.2 在小麦抽穗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用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每667平方米用药量60~80克;也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处理。

5 科学施用化学农药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策略 篇5

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症状

条锈病在小麦植株上的发病部位比较多,其中以小麦叶面患病率最高,小麦茎部发病率紧随其后,偶尔也会在麦穗和麦芒上出现条锈病。通常情况下,麦苗早期罹患条锈病会大幅降低小麦产量,其主要原因是条锈病导致的“锁口疸”无法让小麦进行抽穗。条锈病在小麦上的病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状态。经验总结发现,条锈病是孢子繁殖,病状初期是小麦的叶片上有斑点产生,斑点出现导致叶片叶绿素消失,症状非常明显。当叶片上的斑点颜色变成黄色时,说明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孢子。

2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

条锈病原菌称条形柄锈菌,为担子菌亚门冬孢纲、锈菌目、病锈菌科、柄锈菌属专性寄生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鲜黄色,球形或卵圆形,大小(32~40)μm×(22~29)μm,表面有微刺,具6~12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双胞,棍棒形或梭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μm×(12~20)μm,柄短,有色。

3 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

3.1 侵染循环

小麦条锈病是孢子繁殖,其一个循环要经过春夏秋冬4个季节。通常情况下,条锈病原春季病原流行侵染小麦,夏天存活成长,秋天在麦苗间传染,冬天越冬不死。

3.2 条锈病影响因素

3.2.1 温度因素

条锈病可以承受的低温达-7℃,具有较强的越冬能力。潜在冬小麦叶面上的条锈病原在第2年小麦返青后活跃起来,条锈病开始繁殖孢子。只有日平均温度高于5℃时,才能够产生孢子。

3.2.2 降水因素

条锈病孢子繁殖速度受降水影响,当春雨降临时,孢子迅速繁殖扩散,这也是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的原因。

4 条锈病的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

条锈病对于不同品种小麦的侵害能力不同,所以在小麦种植前要对品种进行甄选,种植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品种。此外,还要注意定期轮换品种。适合四川苍溪县旱地种植的较抗条锈病的品种有西农928、长旱58等。

4.2 加强栽培及田间管理

4.2.1 调节小麦播种期

根据地方年积温和降水的情况,调节小麦的播种期。在不影响小麦整体长势的情况下,适当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从而降低越夏菌源传播到麦苗上的概率。

4.2.2 增施肥料提高抗病能力

通过肥料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通常情况下,增施磷钾肥能够提高其抗病能力,氮肥的施用量不要超标。

4.2.3 品种混合种植

品种混合种植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田间生物多样性,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延长品种寿命,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

4.2.4 收获后及时清除菌源

小麦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路旁自生麦苗,深翻改土,降低越夏菌源。在小麦收割后对田地进行翻土,不仅能够减少土壤板结,还能够通过阳光照射消除条锈病孢子,从而为下一茬小麦的种植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3 药剂防治

4.3.1 种子处理

每50 kg种子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 g拌种(干拌),或用种子重量0.02%的戊唑醇拌种。

4.3.2 采用挑治

初冬和早春苗期发病采用挑治,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兑水450~750 L/hm2喷雾发病中心。

4.3.3 大范围发病防治

大田大范围发病或普遍率达30%时,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兑水450~750 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普遍喷雾2~3次,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4.3.4 淘汰感病品种

大通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6

1 危害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其次是叶鞘和茎秆, 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 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 鲜黄色, 椭圆形, 与叶脉平行, 且排列成行, 呈虚线状, 后期表皮破裂, 出现锈褐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 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 散出鲜黄色粉末, 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 扁平, 常数个融合, 埋伏在表皮内, 成熟时不开裂, 有别于小麦秆锈病[1]。

2 发生原因

2.1 气候因素

2000年以来, 大通县遇到数个暖冬, 川水地区墒情好, 春季播种时间提前, 导致小麦分蘖多、长势旺、拔节早、田间密度大。夏季温度较低, 平均温度为14~20℃。而条锈病菌在14~15℃及有水滴和水膜的条件下易侵染小麦。因此, 大通县气候条件适宜条锈病的发生。

2.2 小麦品种抗性差

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大, 是条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病菌在麦叶组织内生长, 当有效积温在150~160℃时, 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2]。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前提下, 通过气流传播的夏孢子和夏季降雨成为条锈病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另外, 品种抗病性差异较大, 如果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 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 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

3 发生规律

田间病程一般分为单片病叶期 (始发病) 、普发期和严重期3个阶段, 无典型发病中心。大通县一般年份始发期在6月中下旬, 普发期在7月中上旬, 严重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抽穗前后浸染至中上部叶片, 以至旗叶, 发病田块自东南部向西北部蔓延。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的前提下, 越冬菌量和春、夏季降雨成为流行的重要条件, 秋苗发病重, 冬季比较温暖, 早春气温较常年显著偏高, 春雨比常年显著偏多, 条锈病必将发生大流行。菌源一般来自于陇南、天水至河西走廊。近10年来, 大通县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 近10年中, 以2005年发生最严重, 发生面积达1.38万hm2·次, 2011年没有发生, 其余年份都有发生, 整体发生程度波动不大大。预计未来1~2年内会有一次大流行, 应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力度。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4.1.1 选用抗病品种。

在选用抗锈丰产良种时, 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小麦高产、稳产的总体目标出发, 根据锈菌的传播规律和锈菌小种群体消长与抗锈品种组成变化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合理布局品种[3]。从有利于抗锈性保持和促进小麦生产的发展出发, 逐步创造条件, 实行以抗原多样性的品种多样化。目前, 生产上比较抗病的品种有高原437、高原448、青春38号、通麦1号、通麦2号等。应注意将这些抗锈品种优先播在当地的病窝、病带, 位于沿河、近渠、低洼易涝地区的麦田以及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田上。

4.1.2 轮作倒茬。

以油菜、蚕豆或马铃薯为前茬。一般2~3年轮作1次, 能有效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4.1.3 适期播种。

适当早播, 避开小麦生长脆弱期与小麦条锈病的易染期, 减少夏苗侵染几率。

4.1.4 合理施肥。

控氮、增磷、补钾, 补充微量元素, 增强小麦抗病力。提倡早施氮肥, 避免过晚或过量施用, 以防止贪青晚熟而加重锈病危害。施土粪时, 粪盘底要清好, 化肥要施匀, 以避免局部地点麦苗生长过旺, 易形成早期传病中心[4]。

4.1.5 科学灌溉。

土壤湿度大时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 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 以减少产量损失。

4.1.6 消灭自生麦苗。

自生麦苗是小麦锈病的重要越夏寄主, 应该结合田间栽培管理, 及时铲除。一是结合中耕除草, 铲除地边路旁的自生麦苗。二是增加耕翻次数, 消灭秋后地 (上接第200页) 内的自生麦苗[5]。

4.2 化学防治

4.2.1 药剂拌种。

春播前实行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3% (有效成分) 的三唑酮 (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 g拌麦种150 kg, 或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80 g拌麦种50 kg) 拌种, 拌种力求均匀, 拌过药的种子必须当天播完。4.2.2药剂防治。春季小麦拔节或孕穗期 (即6月中下旬) 开展系统监测, 对初见病叶或发病中心田块及时进行挑治或全田防治。病叶普遍率达2%~4%, 严重度达1%时, 用15%三唑酮 (粉锈宁) 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 对水675 kg/hm2均匀喷雾。重病田块应间隔7~10 d再用药1次。也可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摘要:介绍大通县小麦条锈病的危害症状、发生原因、发生规律, 并提出防治方法, 以为当地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青海大通

参考文献

[1]曹小丽, 任雅琴, 武世信.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百事通, 2010 (1) :38-39.

[2]靳宁, 景元书, 黄文江.小麦条锈病气象预测方法及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8) :70-73, 76.

[3]唐文业.防治小麦锈病[J].新农业, 2011 (7) :20.

[4]焦全爱, 梁银和.南部县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南方农业, 2011, 5 (3) :23-25.

小麦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篇7

小麦是牛街镇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牛街镇11个村均有种植。在小麦生产中,小麦锈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导致产量损失15%~25%,严重年份可达50%~100%,对产量影响很大,小麦锈病已成为牛街镇小麦生产上的主要制约因素,综合防治意义重大。

1 小麦锈病症状识别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3种。3种锈病往往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危害最大。条锈病以危害叶片为主,其次为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沿着叶脉扩展;叶锈病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很少,偶尔也在穗部发生,夏孢子堆小而呈褐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危害叶片和穗部,其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孢子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叶锈和秆锈的夏孢子堆呈现初期外形和颜色都相似,但秆锈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粉孢一般较叶表面出现的大,叶锈夏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1]。

病原菌形态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叶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黄色,具6~8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秆锈菌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2,3]。

2 小麦锈病发生规律

2.1 小麦条锈病

该病菌是低温型,其越夏是关键。病菌在我国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在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有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可供条锈菌在夏季延续侵染。凡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0℃以下,在感病品种上即可越夏,23℃以上则不能越夏。东部平原区秋播小麦受西部菌源影响,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且重,10月15—20日以后播种的基本不发病,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2℃时,病菌进入越冬。春季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以下几种因素:一是是否有大面积感病品种;二是是否有一定量的越冬菌源;三是2—4月的雨量,特别是2—3月的雨量是否较多;四是是否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2.2 小麦秆锈病

我国1月平均气温8℃的福建、广东等地区,1月平均气温最低6℃以上,病菌在这些地区可不间断地生长,3月气温回升秆锈病盛发,随着南部暖流北上而传播,故此地区是主要越冬区,其次是等温线之间的浙江、江西一带,而越夏区为西部高原冬、春麦区。影响秆锈病流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面积感病品种存在;二是抽穗前后气温高,水湿条件好;三是空中孢子出现时期的早晚和初期数量的多少。

2.3 小麦叶锈病

叶锈病菌在华北、西北等地小麦的自生麦苗上都有发生,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感病的主要来源,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在冬小麦地上部分不冻死的地区,一般都可以越冬,越冬方式以休眠菌丝体潜伏于麦叶内,夏孢子极少部分也可以越冬,当气温在5℃以下时,叶锈病的病情增长缓慢,而当上升到10℃左右以后,则病叶率迅速增加[4]。

3 石屏县牛街镇小麦锈病重发原因分析

牛街镇小麦锈病重发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由于牛街镇地处山区,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海拔垂直高度差异大,冬春干旱,是小麦锈病适宜区;二是小麦品种更新慢,品种特性退化,抗性差,播种时没有进行正确的种子处理或不进行种子处理,种子带病。以及农民种植多年的自留品种发生严重。加上小麦收割后,基本不对麦桩进行处理,翻犁,病菌在土壤里越夏,成为第2年的侵染源。当气候条件适宜时,就造成发病、流行;三是牛街镇是少数民族地区,思想陈旧,农民科技意识低,指导防治工作困难。群众防病意识差,发病初期没有进行防治,大面积发生后才匆匆防治,但为时已晚,严重影响产量。

4 小麦锈病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用良种,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良种是取得丰收的关键,也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牛街镇目前使用的品种多为大北麦、云麦39、法引一号。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4.2 适时播种,进行药剂拌种

对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 g,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60 g拌种子50 kg。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过大影响出苗。一般播种时间为9月下旬至10月,这样可避开在抽穗期气温回升,造成病菌大量蔓延,严重影响产量。

4.3 加强肥水管理,一旦发现病斑,及时药剂防治

牛街镇小麦多是烤烟采收后播种在烟田里,应视烟田里残留肥料多少决定底肥施用量,并结合苗期适时追肥。密切观察,发现病斑,及时进行药剂防治,田间发现发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5]。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 g/hm2或20%粉锈宁乳油600 m L/hm2,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25~450 g/hm2,对水750~1 050 kg/hm2喷雾,或对水150~225 kg/hm2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份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药剂多为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20%粉锈宁乳油。

5 石屏县牛街镇小麦锈病防治实践

近年来,牛街镇叶锈病和条锈病发生重、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009年,牛街镇小麦播种面积1 116.67 hm2,单产1 242 kg/hm2,总产1 387 t。品种为大北麦、云麦39、法引一号等。小麦条锈病发生313.33 hm2,占播种面积的28%,其中防治面积520 hm2次,挽回损失225 t。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锈病,指导全镇小春病虫防治工作的开展,针对牛街镇2009年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的小春病虫发生偏重的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各部门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全力打好牛街镇小春病虫防控攻坚战。从小麦播种开始,通过推广抗病良种、药剂拌种、强化监测、狠抓防治等多种综合措施,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以及“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坚持综防与统防、专防与群防的防治手段,有效地控制了小麦条锈病蔓延、危害,为小麦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为组长,农技人员、各村委会人员等为成员的病虫防治工作小组,明确责任,主要负责病情测报、器械、药剂购置及病虫防治等工作。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召开春季病虫防治现场会,会上邀请县植保站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指导,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小麦条锈病进行宣传,指导防治。并及时向农户宣传防治方法及最佳防治时期,采用广播、黑扳报以及以会代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次进行宣传、培训,共召开培训会26次,培训人数达1 780人,街天咨询3 850人次。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使广大干群提高了对小麦条锈病防治的紧迫性,为开展大面积防治奠定了基础。

三是狠抓监测预报。镇农技站结合锈病发病规律及牛街镇实际,设立小麦锈病测报点3个:一个设于新房子杨开明户地麦中;一个设于冲模李小七户田麦中;一个设于他腊何依妹户地麦中。各观测点分3个小区进行观测,每小区7 m2。Ⅰ区品种均为大北麦,Ⅱ区为云麦39,Ⅲ区品种为法引一号,播种时间为10月19日,栽培规格为15 cm×30 cm,底肥施用农家肥7 50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在观测点上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并指定专人认真做好观察记载,通过认真观察记录,掌握了小麦条锈病发生品种、流行区域、危害程度,为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是做好观察记录。(1)小区调查。观测点上每隔5 d观测1次,据调查,1月15日出现叶锈,2008年提前3 d,通过进一步调查,Ⅰ区共调查20个点,每点调查25叶,调查总叶数500叶,叶发病率1.26%,病指为0.002;Ⅱ区共调查20点,每点25叶,调查总叶数500叶,叶发病率为0,病指为0;Ⅲ区同样调查20点,每点25叶,共调查500叶,叶发病率为1.32%,病指为0.003,整个观测点上的发病率为0.73%,病指为0.001。2月15日调查,Ⅰ区病叶率为2.4%,病指为0.003;Ⅱ区叶发病率为1.3%,病指为0.001;Ⅲ区病叶率为5.8%,病指为0.007,整个观测点上的病叶率为3.2%,病指为0.005。(2)大田调查。大田于2月5日进行调查,锈病发病率2.9%,病指为0.003;2月25日调查时,发病率4.8%,病指为0.004。

五是进行综合防治。通过上述观测数据分析,在搞好品种布局(选用抗、耐锈良种)、调节播期、药剂拌种、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当前应加强田间调查,做好病情监测,重点抓好药剂防治。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集中进行围歼,控制其蔓延。大田内病叶率达0.5%~1.0%时立即进行普治,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50 g/hm2,或20%粉锈宁乳油750m L/hm2。重病田要喷药2次。

与2008年发病情况相比,牛街镇2009年小麦锈病发生较晚,发病初期速度慢,后期发病率及发病指数重,为偏重发生年份。镇农技站在做好测报工作的同时,还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有关情况,按要求共上报2期,为上级业务部门掌握病情和指导大面积防治积累了第一手资料。通过测报,掌握了2009年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及时向农户宣传防治方法及最佳防治时期,采用广播、黑扳报以及以会代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次进行宣传、培训,共召开培训会26次,培训人数达780人,街天咨询3 850人左右。通过测报,根据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特点,为了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镇农技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冲模、大草皮等小麦条锈病重发的村民小组,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岀动机动喷雾器42台(次),防治小麦666.67 hm2。其中小麦锈病500.00 hm2,挽回小春粮食225 t,促进了牛街镇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收。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有效防治小麦锈病,应采取有效措施,各部门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全力打好牛街镇小春病虫防控攻坚战。镇农技站将积极主动地配合上级部门,一如继往地做好小麦锈病综合防治工作,确保牛街镇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09年的小麦锈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2009年普遍发病较晚,很多农民认为不会造成大的危害,防治积极性不高,防治滞后,错过了最佳用药防治期;二是由于小麦锈病多年来均有发生,农药多年不换,产生抗药性,乱用药现象普遍存在;三是目前小麦品种多、乱、杂,有些品种对条锈病新的优势生理小种缺乏抗性,使条锈病发生程度加重;四是高产麦田植株过密,通透性差,防治时农民用水少,不能喷匀打透,影响防治效果。

今后,在小麦生产的各个生育时期,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上述防治措施,牛街镇的小麦锈病防治将会取得好的效果。要注意的是,施用农药时,要遵循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规则,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注意人畜环境安全。为延长农药使用寿命和延缓或避免此类病菌产生抗药性,农药应轮换和交替科学合理使用,要1次兼治多种病虫,也可根据农药特点进行复配混用。

摘要:介绍石屏县牛街镇小麦锈病的症状识别、发生规律、重发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当地小麦锈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锈病,症状识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云南石屏,牛街镇

参考文献

[1]谯先村.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97-105.

[2]杨华安,吴立人.绵阳系统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90,23(6):1-5.

[3]杨厚勇,李金榜,徐青,等.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2(12):143-144.

[4]叶尔肯.巴依居马.小麦锈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12(1):9.

小麦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篇8

1.1 锈病

1.1.1 症状

小麦锈病分为叶锈、条锈和秆锈。小麦条锈感病后, 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斑点, 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作夏孢堆。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或粉疱, 叫作冬孢子堆。三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 杆锈是个大红斑。

1.1.2 病原

小麦条锈病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科柄锈属, 小麦叶锈病属小麦叶锈菌真菌门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科柄锈属

1.1.3 侵染循环

锈病的侵染循环分为锈菌的越夏存活、秋苗侵染、越冬和春季流行四个阶段。锈病是以外来菌源侵入循环, 在适宜的条件下可造成发病。

1.2 细菌性条斑病

1.2.1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 初期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 其后受叶脉限制, 病斑纵向扩展形成油渍状褐条斑, 并有黄色颗粒状细菌溢脓。叶鞘感病同样形成黄褐色条斑。颖壳感病也表现为黄色至黄褐色条斑, 但不形成黑颖。早期受害的植株中约有50%可形成枯心苗, 有些病株可产生不孕穗。带菌种子播种后, 重者幼苗死亡, 轻者虽然不死, 但细菌可沿导管系统侵染, 使病株产生系统性症状。

1.2.2 病原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1.2.3 侵染循环

种子带菌是该病最初侵染源。病残体和其它寄主也可以带菌, 是次要的。病菌从种子进入导管, 后到达穗部, 产生病斑。病部溢出菌脓具大量病原细胞, 借风雨、昆虫、及接触传播。从气口或伤口侵入, 进行多次再侵染, 高温高湿利于该病扩展, 因此, 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降雨频繁, 温度高发病重。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抗虫、无病、包衣的种子;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 消灭自生麦苗, 减少越冬菌源;合理施肥, 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实行两年以上轮作;适当控制灌水量, 提高灌水质量, 切忌大水漫灌;增施有机肥, 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 防止倒伏。

2.2 物理防治

变温浸种法, 28℃~32℃浸种4h, 再在53℃水中浸种7min后, 晾干播种。

2.3 生物防治

发病初期用80%抗菌剂402乳油5000倍液, 或用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可有效地控制小麦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

2.4 药剂防治

大田内病叶率达0.5%~1.0%时, 立即喷施保护剂进行防治, 以防病菌大量侵入。用12.5%烯锉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用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 或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药剂交替使用, 每种药剂使用1次。隔7d~10d防治1次, 连续防治1次~2次;这样可有效地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小麦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 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6000倍液, 或用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 每种药剂只能使用1次, 隔7d~10d防治1次, 连续防治1次~2次, 可有效地控制小麦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

摘要:本人经过多年在基层的研究探索和生产实践, 总结出小麦锈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的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和防治技术。

梨锈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篇9

1. 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梨树的叶片、新梢和幼果等。

①叶片受害。开始在叶正面有黄色带光泽的小斑,逐渐发展为近圆形病斑,中部橙色,边缘淡黄,外有1圈黄绿晕与健部分开。病部直径4~5毫米,大的7~8毫米。病斑表面密生橙黄色小斑点,为病菌的性子器。天气潮湿时,从性子器溢出淡黄色黏液(内含大量性孢子)。黏液干燥后,小点微变黑,病组织渐变肥厚,背面隆起,正面凹陷,不久在隆起处长出褐色毛状物,为锈菌的锈子器。锈子器成熟后先端开裂,散出黄褐色粉末,为锈孢子。最后病斑变黑枯死,仅留锈子器的痕迹。病斑多时,引起早期落叶。

②幼果受害。幼果上的病斑早期与叶片相似,病部稍凹陷,中间密生性子器,四周产生锈子器,生长停滞,引起畸形早落。

③新梢、果柄、叶柄受害。病斑大体与幼果上相同,惟病部发生龟裂,易被风折。

④转主寄主桧柏受害。染病后,初在针叶、叶腋小枝上出现浅黄色斑点,然后稍隆起。翌年三四月逐渐突破表皮,露出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或扁平形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吸水膨胀,呈橙黄色舌状胶质体。干燥时缩成表面有皱纹的污胶物。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等转主寄主的绿枝或鳞叶上的菌瘿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并萌发产生小孢子,小孢子借风力传播到3000米以外的梨树上萌发入侵。在梨树上产生性子器、性孢子,锈子器、锈孢子。秋季锈孢子随风传回桧柏等树上越冬。由于侵染循环中缺少夏孢子,所以无再侵染,每年仅侵染1次。

3. 发病条件

①转主寄主。梨锈病的发生与桧柏等的多少、距离远近有直接关系。方圆3000~5000米范围内,如无转主寄主,锈病就很少发生或不发生。

②气候条件。3~4月降雨次数和降雨量多时,易引起锈病流行。此外,风力和风向影响锈菌孢子的传播;温度影响冬孢子的成熟期和成熟度,如冬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6~22℃,2~3月气温高低和春雨多少,是影响当年梨锈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

③梨树品种的抗病性。梨树不同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很大,中国梨易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陕南地区较抗病的品种有黄金梨、早酥梨等,建园时尽量栽植抗病品种。

4. 综合防治技术

①铲除转主寄主。彻底铲除梨园四周5000米以内的桧柏等,是防治梨锈病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规划新果园时,果园方圆2500~5000米内不要栽植桧柏树。

②控制病菌的传播。如不能彻底清除梨园附近桧柏等,应在3月上中旬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100~150倍液喷洒桧柏等树体,以防止树上梨锈菌冬孢子的萌发传播。

③适时喷药保护梨树。第一次用药掌握在梨树萌芽期,以后间隔10天用药1次,连喷3~4次。在重病区,于梨树展叶期和落花后各喷1次杀菌剂,防止担孢子的侵染。药剂可选用以下任意一种:1∶2∶200倍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5000~8000倍液,40%氟硅唑(福星)乳油6000~10000倍液,5%亚胺唑(霉能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30%氟菌唑(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62.25%锰锌·腈菌唑(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须注意的是,花期喷药应在大多数花谢后进行,避免盛花期用药。

④加强其他管理措施。采取叶面喷肥、清除落地病叶、预防其他病害,以及疏果、套袋和加强土肥水管理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作者联系地址:王继忠 陕西省洋县黑米名特作物研究所 邮编:723300;雷建新 洋县农技中心 邮编:723300;刘乃娟 汉中市农经站 邮编:723000)

月季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篇10

关键词:月季锈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月季是商丘市的市花, 广泛栽培于城市道路、绿地、公园、广场游园、机关单位。在商丘市应天公园建有月季园。但近年来, 随着栽培规模的扩大, 气候的异常变化, 一些病害也随之发生, 给月季栽培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本文着重对月季锈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

1 分布为害

月季锈病是一种多发, 常发的生长期叶部病害, 世界各地普遍发生。锈病危害月季的芽、叶片、嫩枝、叶柄、花托、花梗等部位, 主要发生在芽和叶片上。

2 受害症状

春季萌芽期, 病芽初期呈淡黄色, 基部肿大, 在1~3层鳞片内长出大量桔黄色粉状物, 似朵小黄花。病芽不能生长, 有的弯曲呈畸形, 15~20d后枯死。嫩叶受害后, 先在叶正面上丛生黄色小点状孢子器, 呈不规则黄色病斑状。后在叶背面生成桔黄色夏孢子堆, 严重时叶面遍布斑点。秋季叶背面病斑上产生黑褐色粉状的冬孢子堆, 秋季腋芽被病菌侵染后, 经越冬多枯死。植株受害部位常隆起或过度生长或呈畸形状, 感病植株提早落叶, 生长衰弱。

3 病原

月季锈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 在国外报道的有10个种, 国内已知有3个种。其中短尖多孢锈菌 (Phragmidium montivagum (Pers.) Schlecht.) 为主要病原, 属真菌担子菌亚门、多孢锈菌属。本菌为同主寄生锈菌, 可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锈孢子器在叶背堆聚成桔红色粉状物, 周围有侧丝, 裸生。锈孢子串生, 夏孢子堆生, 周围有棒状铡丝, 冬孢子堆黑色, 散生裸露。

4 发病规律

月季锈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发病部位越冬, 或以冬孢子在枯枝病叶和落叶上越冬, 主要以菌丝在月季病芽内越冬。该病菌为单主寄生锈菌, 即生活史中的5个阶段都在同一寄主上发生。次春3月下旬, 病芽萌发时即开始发病, 产生夏孢子, 并向叶面上传播侵染。病叶上的冬孢子也能越冬, 次年春萌发产生担孢子, 担孢子萌发侵染幼叶嫩梢形成初浸染, 再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 锈孢子侵染叶又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可多次产生, 在生长季节借风雨传播, 由气孔侵入, 可发生多次再浸染, 从而扩大侵染, 潜育期最短7d。每年4月下旬叶片开始发病。5 月下旬~7月初、8月下旬~9月下旬为发病盛期。8月上旬。平均气温在27℃以上, 病害不发展, 28℃以上的气温, 夏孢子不萌发。9月下旬以后, 仅腋芽发病。温度对该病流行起关键作用, 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最适合温度为18℃左右, 在25℃下担孢子难以形成, 锈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21℃。尽管大部分夏孢子在9~25℃下均可萌发, 但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21℃。水分对锈孢子和夏孢子萌发也至关重要, 一般孢子仅在有自由水的情况下才能萌发。因此, 雨水多而均匀的年份和四季温暖的多雨雾地区有利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而在夏季高温或冬季寒冷地区则发生较轻。

5 防治技术

5.1 抗病品种的应用

选择抗锈月季品种和无病母株, 是防治月季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生产上要注意加以推广和应用, 对防治月季病害具有重要的作用。

5.2 园艺措施

在月季生产上, 忌连作, 要轮作, 避免病菌随水流间传播。在进行盆栽时, 要及时换土。选择高燥肥沃沙壤土种植, 避免密植, 保持植株通风透光。合理施肥, 合理使用氮肥, 使用充分腐熟的肥料以促进植物健壮生长。及时清除病残体, 减少侵染来源, 收集病残体, 并集中销毁。在3月下旬~4月上旬检查, 发现病芽要立即摘除切毁。一般病芽率不到0.5%, 摘除后即可防止孢子扩散。

5.3 药剂防治

于早春修剪后, 喷洒波美2°~5°石硫合剂, 在4月上旬或8月下旬2次发病盛期前, 喷药1~2次, 可控制病害发展。发病期喷50%代森锰锌5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波美0.2°~0.4°石硫合剂, 10~15d喷1次, 喷2~3次, 或用2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 每隔30d喷1次, 均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爱心陪伴孩子成长下一篇:如何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