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小麦

2024-08-02

有机小麦(精选7篇)

有机小麦 篇1

2011年, 地处豫北地区的延津县与茅台酒厂合作, 建立了1 333 hm2有机小麦生产基地, 经过2年转换期, 于2013年顺利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 获得有机小麦生产证书, 并与茅台集团签订了有机小麦回收合同,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笔者在其农技推广的工作实践中, 经过多次试验、示范, 总结出豫北地区高产有机小麦生产技术, 现介绍如下。

1 选建基地

有机小麦生产基地要远离城区、工业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同时基地要集中连片, 具有一定规模, 基地农户组织化程度高, 愿意按照有机小麦生产技术要求进行生产活动[1]。

基地的环境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5084-2005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

为达到有机小麦生产标准, 保证有机生产地块不受污染, 防止临近常规地块禁用物质的漂移, 在选择基地时, 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要有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 如林带、河流、岗丘等。同时在有机生产区域周边设置天敌的栖息地, 提供天敌活动、产卵和寄居的场所, 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控制能力。

有机小麦的前茬可以是有机花生或休闲地。

2 整地

耕深达到25~27 cm, 耕后机耙2遍, 除净根茬, 粉碎坷垃, 达到上虚下实, 地表平整。根据播种机播幅宽度, 打好畦待播[2,3]。麦田打畦适宜长度30~50 m, 宽度2~3 m。

3 施底肥

施用肥料应符合《有机产品GB/T 19630.1-19630.4-2011》规定的有机生产中允许使用物质的规定。

为充分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要, 实现有机小麦高产优质, 一般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来培肥地力。具体要求如下: (1) 在玉米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 粉碎后秸秆长度≤5 cm, 均匀撒于地表, 然后用大型拖拉机耕翻入土, 耙耱圧实, 并浇踏墒水600 m3/hm2。 (2) 施用经过堆制并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7.5~45.0 t/hm2或腐熟鸡粪15 t/hm2, 撒施地面, 耕翻入土。

4 品种选择

经试验、示范, 适宜豫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非转基因品种有矮抗58、周麦22、郑麦366、新麦19、豫麦34等。种子质量要求达到种子分级二级标准以上, 禁止在有机小麦生产体系或有机小麦中引入或使用转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

5 种子处理

小麦播种前10~15 d, 选择晴好天气在土地上连续晒种2~3 d, 以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 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保证麦田出苗整齐。将晾晒好的小麦种子用温汤浸种, 即用90℃热水边倒边搅拌种子, 5 s后加入凉水, 使水温降至55℃, 搅拌至不烫手为止, 再浸种6 h。

6 精细播种

6.1 播种期

豫北地区常年半冬性品种适播期在10月5—18日;弱春性品种在10月15—25日。在适播期内, 力求足墒早播, 以争取生产上主动。若播期推迟, 应适当加大播量予以弥补。采用机播, 实行20 cm×20 cm的等行距或25 cm×15 cm的宽窄行。小麦播种深度以3~5 cm为宜。播种后镇压。要求播量精确, 下种均匀, 深浅一致。

6.2 播种量

豫北地区在适宜播期内, 早茬地种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 一般播量120~150 kg/hm2;中晚茬地种植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 一般播量135~180 kg/hm2。如播种时延误播期, 可适当增加播种量, 一般每晚播2 d要增加播量7.5 kg/hm2, 但播量最多不能超过225 kg/hm2。

6.3 足墒下种

若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 应适时灌水造墒。小麦播种耕层土壤的适宜含水量如下:轻壤土16%~18%, 两合土18%~20%, 黏土地20%~22%。生产上, 常采用简测法, 即从土壤表层抓一把土, 如能握成团, 落地散开的为足墒;握不成团的为墒情不足;能握成团但落地不散的为墒情过大。

7 田间管理

7.1 前期管理 (播种-返青前)

7.1.1 查苗补种。

出苗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 对缺苗断垄 (10 cm以上无苗为“缺苗”;17 cm以上无苗为“断垄”) 的地方, 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至露白后及早补种;或在小麦三至四叶期, 将田间同一品种的堆苗或稠密处苗间下来补栽在缺苗断垄处, 栽后压实土壤, 浇上水, 确保麦苗成活。

7.1.2 适时中耕。

每次降雨或浇水后要适时中耕保墒, 破除板结, 灭除杂草, 促根蘖健壮生长。对于播量过大、长势偏旺、植株高度超过27 cm、苗群体超过1 200万个/hm2的地块, 要深中耕断根, 控旺转壮, 保苗安全越冬。

7.1.3 适时开展冬灌。

适时冬灌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对于旋耕播种、秸秆还田、土壤悬空不实、土壤墒情差的麦田要进行冬灌。进行冬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冬灌的适宜时间为当日平均气温降到3~5℃时 (豫北地区常年在12月上旬) 。 (2) 灌水量450~600 m3/hm2, 以当天渗完为宜, 禁止大水漫灌。 (3) 如果播种时底墒充足, 冬前降雨量和土壤墒情适宜, 则可不进行冬灌, 以利根系下扎[4]。 (4) 长势较弱的三类苗麦田, 不宜进行冬灌。

7.2 中期管理 (返青—抽穗期)

7.2.1 中耕。

开春后浅中耕, 松土保墒, 提高地温, 促苗早发, 消灭杂草, 抑制春蘖过量滋生, 确保麦苗稳健生长。

7.2.2 促控结合, 分类管理, 科学运筹肥水, 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

对返青期总茎数1 350万个/hm2以上、叶色浓绿、有旺长趋势的麦田, 采用深中耕断根, 控旺防倒。对于播量大、个体弱、有脱肥症状的假旺苗, 应在起身初期 (2月下旬) , 用畜禽粪便、堆肥等腐熟的有机肥30 m3/hm2或经认证的商品有机肥2 250 kg/hm2结合灌水沟施。

对返青期总茎数1 200万个/hm2左右、麦苗青绿、叶色正常、根系和分蘖生长良好的壮苗麦田, 肥水管理推迟至拔节末期, 豫北地区常年在3月中下旬。施肥量及方法同上。

对返青期总茎数在900万个/hm2以下、个体偏弱的麦田, 要在早春划锄的基础上, 在起身初期进行肥水管理, 促弱转壮, 以巩固冬前分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 促穗大粒多。施肥量及方法同上。

7.2.3 预防春季冻害和低温冷害。

若遇突然的寒流天气 (日最低气温-2~-1℃) , 在寒流前立即浇水, 预防霜冻。在冻害及冷害发生之后, 要加强管理, 保证小麦正常生长。

7.3 后期管理 (抽穗—成熟期)

小麦生育后期如遇干旱, 应在小麦孕穗期或籽粒灌浆初期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小水浇灌。不浇麦黄水, 以利于提高小麦籽粒的品质。

8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理念, 以规范管理的预防措施为主, 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如选用抗性品种, 合理进行肥水管理、作物轮作, 通过建树篱、筑巢、促进植被多样化等方法提高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 采用机械控制 (例如诱捕器、屏障、灯光和声音等) 、生物控制 (如释放天敌) 和物理防护 (如防虫网、日光土壤消毒) 控制病虫害, 采用人工锄草、机械除草等方法控制杂草等。使用药剂应符合《有机产品GB/T 19630.1-19630.4-2011》中有机生产中允许使用的作物保护产品的规定。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任何形式的基因工程产品。

8.1 病害

使用抑制真菌病害的植物制剂、纯活性微生物产品、软皂、醋等物质。限制使用石灰、硫磺、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以及其他含硫或铜的物质。限制使用对环境安全的微生物制剂。

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 在发病初发期, 用0.3~0.5°Bé石硫合剂或晶体石硫合剂120~180倍液喷雾。也可用0.5%~1.0%小苏打加0.5%~1.0%植物油加乳化剂对水喷雾防治。

8.2 虫害

通过释放天敌, 使用性诱剂、植物提取剂、软皂或粘捕器 (如黄板) 、防虫网等措施来防治害虫。限制使用植物源农药 (如鱼藤酮、天然除虫菊) 、微生物及其制剂 (如杀螟杆菌、Bt) 、乳化植物油和硅藻土等物质。防治蚜虫, 发生初期用0.3%印楝素1 500 m 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防治红蜘蛛, 可在其发生初期, 用3~5°Bé石硫合剂或晶体石硫合剂25~30倍液喷雾。

8.3 草害

采用机械和人工除草。

9 收获、贮藏等管理

9.1 收获、包装、贮运

收获前10~20 d进行田间去杂, 拔除杂草和异作物、异品种植株。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应在小麦完熟初期按品种连续作业;换品种时清净机器, 防止机械混杂。注意调整机械, 降低籽粒破碎率。收获后应及时将秸秆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茎秆切碎还田时, 切碎长度应小于10 cm, 抛撒均匀, 宽度和割幅一致[5]。收获后分品种晾晒, 禁止在公路上及粉尘污染的地方晾晒。籽粒含水量12.5%以下时入仓储藏。仓库要先消毒、除虫、灭鼠, 不允许与其他物质混存。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卫生要求和相关规定。禁止使用接触过禁用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 外包装上应当贴有清晰的有机认证标志及有关说明;在运输过程中有专人负责, 有记录, 并保留相应的票据, 保持有机生产的完整性。

9.2 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

生产者应建立文件管理的规章制度。文件包括生产过程记录、质量管理等档案文件。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由农户如实填写, 内容应包括生产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种植面积、播种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情况、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收获记录、交售记录等。所有记录应真实、准确、规范, 并具有可追溯性[6,7,8]。生产记录在产品交售后10 d内交基地办公室存档, 文件记录应至少保存3年, 档案资料应有专人保管[9,10]。

摘要:从选建基地、整地、施底肥、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管理等方面, 介绍了豫北地区高产有机小麦栽培技术, 以为该地区稳定提高有机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有机小麦,栽培技术,豫北地区

参考文献

[1]韩勇, 薛鑫, 董军红.豫北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9) :158-159.

[2]路志国, 路志芳.豫北地区谷子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65.

[3]张剑, 吴坤, 李梦琴.有机农业及其生产种植技术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10) :96-99.

[4]王其影.淮北地区优质高产小麦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20) :65-66, 87.

[5]关立, 齐光荣, 薛鑫.豫北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4) :23-25, 29.

[6]邢松, 房春兴.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4) :16-17.

[7]杨会民, 雷振生, 吴政卿, 等.优质强筋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郑麦379选育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4) :60.

[8]张有菊.2012-2013年度济阳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4) :263-264.

[9]王伟伟, 于亮, 付晶, 等.河北滨海平原区小麦主要隐性灾害与防控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36) :355-361.

[10]可巧艳.耕种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 2013 (6) :16-18.

有机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选择在淮安市淮安区朱桥镇闸北村四组一农户家责任田中, 试验田土壤为潮土中的的两合土。土壤理化性质:p H值7.7, 有机质含量29.3 g/kg, 全氮含量1.58 g/kg, 有效磷含量39.6 mg/kg, 速效钾含量232.4 mg/kg, 缓效钾含量965.1 mg/kg。试验田前茬作物为常规水稻。

1.2 试验材料

供试有机肥料为江苏丰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有效成分N+P2O5+K2O≥5%, 有机质≥50%, 25 kg装的以阿维菌渣为主的粉状产品。供试小麦品种为当地主推的偃展4110。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即空白对照 (CK1, 作物全生育期不施任何肥料) 、常规对照 (CK2, 基肥为每小区45%复合肥2.0 kg+尿素0.500 kg, 追肥为每小区施尿素1.000 kg) 、有机肥处理 (基肥为每小区施苏源有机肥7.5 kg+45%复合肥1.5 kg+尿素0.665 kg, 追肥为每小区尿素1.000 kg) [1,2]。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排列, 小区面积为30 m2, 小区间以开沟为界。

1.4 试验方法

试验在2011年10月30日至2012年6月8日进行。10月30日旋耕、整地, 按小区施肥、播种, 播种量为每小区1 kg, 然后用耧耙耧平, 整理好沟渠[3,4]。5月5日、13日防治小麦病虫害, 6月8日收获。收获前记录小麦株高、穗数、穗粒数, 估算理论产量, 并在收获后做好相关统计工作[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 有机肥处理小麦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等植物学性状均较CK1和CK2明显增加。穗粒数较CK1增加5.2粒, 较CK2增加0.7粒;有效穗数较CK1增加46.5万穗/hm2, 较CK2增加4.5万穗/hm2;理论产量较CK1增加1 369.31 kg/hm2, 较CK2增加380.06 kg/hm2。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 有机肥处理小麦折合产量4 133.33 kg/hm2, 较CK1增产1 033.33 kg/hm2, 较CK2增产266.66 kg/hm2, 增幅分别达33.33%和6.90%。同时CK2较CK1增产766.67 kg/hm2, 增幅达24.73%。对产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从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机肥处理小区与CK2小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有机肥处理、CK2与CK1小区之间都有着1%水平上的极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有机肥处理小麦增产效果与常规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即增产效果不明显, 但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效果明显。出现此种结果的原因:一是试验田土壤较肥沃, 有机质含量较高;二是播后一直干旱无雨, 而试验田又没有进行抗旱处理, 有机质没有被植物很好地吸收利用。虽然施用常规肥料已能够满足小麦生长需要, 而不施用肥料会造成减产, 但从长远考虑, 化学肥料会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综合以上可以看出, 有机肥可以使小麦稳产高产, 可以推广应用此次申请登记的有机肥, 为小麦稳产高产提供保障。

摘要:有机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江苏丰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肥可以使小麦增产稳产, 有机肥处理与空白对照小麦相比, 产量差异极显著。说明小麦施用此有机肥增产效果明显, 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麦,有机肥料,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娟, 钱益芳.生物有机肥料在小麦上的施用效果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13 (6) :119.

[2]周江明.不同有机肥料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 2014 (2) :156-162.

[3]李东坡, 武志杰.化学肥料的土壤生态环境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 (5) :1158-1165.

[4]曾君, 陈凤, 田同勇, 等.不同基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1) :23.

[5]巴格迪努尔·曲汗.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校正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 2011 (4) :61-62.

有机小麦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设在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长杆村, 由农户范创性承试。试验田土壤类型为石灰性褐土, 播前土壤养分含量测定值为有机质9.08 g/kg, 全氮0.86 g/kg, 碱解氮86.5 mg/kg, 有效磷10.2 mg/kg, 速效钾95.1 mg/kg, 土壤p H值8.51, 0~20 cm土壤的密度为1.34 g/cm3。

供试小麦品种为周麦22, 于2011年10月5日播种。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分别如下。

Ⅰ为对照 (未施商品有机肥的常规施肥) , 每0.067hm2麦田施纯N, P, K分别为12.6, 8.0, 8.0kg。

Ⅱ为施“凯盛有机肥+配方施肥”, 每0.067 hm2麦田施有机肥120 kg, 纯N, P, K分别为10.5, 8.0, 6.8 kg。

Ⅲ为施“万特牌有机肥+配方施肥”, 每0.067 hm2麦田施有机肥120 kg, 纯N, P, K分别为10.5, 8.0, 6.8 kg。

以上各处理有机肥、磷肥、钾肥, 以及氮肥的2/3作为基肥于播种前一次施入, 剩余的1/3氮肥在小麦拔节期追施。试验小区面积200 m2, 小区随机排列, 不设重复。田间管理同大田常规管理。

1.3 供试有机肥料

凯盛有机肥, 由运城市凯盛肥业有限公司生产;“万特”牌有机肥, 由山西蕾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这2种有机肥袋标均含氮、磷、钾≥4%, 有机质≥3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生育性状的影响

小麦拔节—起身期生育性状调查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增施有机肥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为小麦分蘖多、群体大、根系发达, 长势好。从3个处理来看, 处理Ⅲ施用万特牌有机肥小麦的前期长势最好。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因素的影响

小麦成熟期调查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增施“商品有机肥+配方施肥”对小麦产量三要素均有明显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单位麦田的穗数, 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处理Ⅱ和处理Ⅲ分别比对照的穗数增加0.2万穗, 1.6万穗;穗粒数分别比对照增加4.2个, 2.8个;千粒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4 g, 0.9 g。

2.3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小麦产量结果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能提高小麦产量, 处理Ⅱ和处理Ⅲ每0.067 hm2麦田分别比对照增产48.8 kg, 53.5 kg, 增产率为15.8%, 17.3%;增产值92.8元, 101.7元;增加有机肥投资93.6元, 95.7元;节约化肥投资16.5元;增加纯收入15.7元, 22.5元。

2.4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在作物生长后期, 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试。

不同处理土壤养分的测试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与对照相比, 处理Ⅱ和处理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高出1.31 g/kg, 1.33 g/kg;全氮含量高0.05g/kg, 0.02g/kg;有效磷含量高7.3mg/kg, 5.9 mg/kg;速效钾含量高9.5 mg/kg, 21.1 mg/kg。土壤p H值分别比对照低0.04, 0~20cm土壤的密度分别比对照低0.01g/cm3, 0.02g/cm3。

3 结论

(1) 在冬小麦合理施用化肥的基础上, 每0.067 hm2麦田增施120 kg商品有机肥, 能提高麦田单位面积的穗数, 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从而使小麦产量提高, 每0.067 hm2麦田平均增产小麦51.2 kg, 增加纯收入19.1元。

(2) 在小麦上增施商品有机肥, 可以节约化肥投资16.5元/0.067 hm2。

(3) 麦田增施商品有机肥, 可以明显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 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32 g/kg。

摘要:试验研究结果显示, 冬小麦施用商品有机肥在改善产量要素、提高小麦单产、减少化肥投资、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能够起到显著效果, 对麦农科学施肥有一定参考作用。

有机小麦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分别在河南省柘城县张桥农场、申桥乡三关庙村、牛城乡堌堆村、马集乡汪楼村、邵园乡中李楼村。土壤基本情况见表1。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广西喷施宝有限公司生产的喷施宝有机广普型水溶肥水剂 (有机质≥80 g/L、氮+磷+钾≥170 g/L, 氮、磷、钾的单一含量≥10 g/L) ;湖北神农峰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肥 (23-14-8) 。

供试作物:冬小麦;品种:众麦一号。

1.3 试验设计

申桥三关庙村、邵园中李楼村、牛城乡堌堆村和马集乡汪楼村试验点均设2个处理, 处理1:常规施肥+喷施宝1次, CK1:常规施肥+清水对照1次;张桥农场设2个处理, 处理A:常规施肥+喷施宝2次, CK2:常规施肥+清水2次。每个处理面积为667 m2。

1.4 试验方法

第1次喷施时间为2013年4月28日, 第2次喷施时间为5月8日。每次用喷施宝有机水溶液肥15包/hm2 (10m L/袋) 对水300 kg/hm2喷施。喷施后无降雨。试验各处理底施复合肥 (23-14-8) 750 kg/hm2。

每处理在田间按对角线方向取5个点, 每点按1 m双行量取, 计算穗数。在每个测点上依次取20穗, 查数每穗的粒数, 计算出该小区内的穗粒数;在每试验小区内采取对角线法选取5个点, 每个点收获1 m2麦穗脱粒测产, 折算小区产量并测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喷施有机水溶液肥的地块与对照相比, 穗粒数平均增加1.7粒, 增幅为5.07%;穗粒数增加最多的是牛城乡堌堆村试验点, 增加2.2粒, 增幅6.59%;增加最少的是邵园乡中李楼村试验点, 增加0.5粒, 增幅1.35%。千粒重平均增加1.56 g, 增幅为4.04%;增加最多的是张桥农场试验点, 增加3.10 g, 增幅7.93%;增加最少的是牛城乡堌堆村试验点, 增加0.67 g, 增幅1.68%。由于喷施试验是在小麦出齐穗后进行的, 所以喷施有机水溶液肥对小麦穗数没有影响。

2.2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喷施有机水溶液肥的地块与对照相比, 小麦产量均表现为增产, 增产幅度在6.60%~10.58%, 平均增产520 kg/hm2, 平均增幅为8.31%。增产最多的是喷施2次的张桥农场试验点, 增产636 kg/hm2, 比喷施1次平均增产幅度7.74%, 提高2.84个百分点。增幅最小的是邵园乡中李楼试验点。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小麦喷施有机水溶液肥, 可以增加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 可以提高小麦产量;喷施次数和喷施数量对小麦产量有不同的增产效果, 喷施2次, 每次用量为300 m L/hm2, 小麦增产幅度最大。

该试验进行过程中, 2012年10月中旬以后到2013年5月22日, 柘城县没有下过大雨;在这期间, 虽然所有试验地块都浇过1次或2次水, 但小麦生长仍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气候资料表明, 2013年3月至4月23日, 柘城县出现了3次低温天气过程, 致使试验田的小麦生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现象。上述两方面原因是导致2013年试验地块小麦产量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正常年份小麦喷施有机水溶液肥的增产作用可能会更加突出[3,4,5,6,7], 有待进一步试验证明。

摘要:为探讨有机水溶液肥对小麦的抗逆、增产、提质作用, 在小麦上进行喷施有机水溶液肥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喷施有机水溶液肥, 能够显著改善小麦生物学性状, 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提高其商品性状;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比常规施肥增产520 kg/hm2, 增幅8.31%。

关键词:小麦,有机水溶液肥,产量

参考文献

[1]齐士发, 石书兵.小麦叶面喷施腐植酸肥试验初报[J].新疆农垦科技, 2012 (8) :35-36.

[2]董国靖.冬小麦喷施腐殖酸叶面肥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1) :18.

[3]卢红, 孙成亮, 吴秋渠, 等.“华夏1号”有机液肥在小麦上应用效果报告[J].农民致富之友, 2012 (20) :99-100.

[4]彭先容, 赵天钟, 江金清.小麦施肥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8) :31.

[5]白黎军, 汪仲良, 祁亚琴.万代红络合剂液肥在冬小麦上的应用[J].甘肃农业科技, 2010 (7) :33-34.

[6]展丽, 张中政, 邵秀丽.沼肥在晚播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 (22) :59.

有机小麦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田小麦长势良好, 2008年田间禾本科草主要是硬草、早熟禾、棒头草、看麦娘, 2009年田间阔叶草主要是猪殃殃和繁缕, 杂草分布比较均匀。2008年3月17日施药, 2009年3月16日施药。

1.2 试验药剂

15%麦极可湿性粉剂 (市售) , 99.8%有机硅 (淮安市凯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 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 (市售) , 50%乙草胺乳油 (市售) , 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 (市售) , 10%噻磺隆可湿性粉剂 (市售) 。

1.3 试验设计

2008年试验, 设5个处理, 分别为:15%麦极可湿性粉剂450g/hm2不加有机硅 (A) ;15%麦极可湿性粉剂300g/hm2+有机硅75mL/hm2 (B) ;15%麦极可湿性粉剂40g/hm2不加有机硅 (C) ;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3.0kg/hm2+50%乙草胺乳油750mL/hm2+有机硅75mL/hm2 (D) ;以喷等量清水作对照 (CK) 。小区面积为66.7m2, 3次重复。

2009年试验, 设5个处理, 分别为:减水减药+有机硅, 即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80g/hm2+10%噻磺隆可湿性粉剂120g/hm2 (注:减少20%的用药量) 加99.8%有机硅75g/hm2, 对水225kg/hm2 (注:减少2/3的用水量) (A) ;正常用药不加有机硅, 即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225kg/hm2+10%噻磺隆可湿性粉剂150g/hm2, 对水675kg/hm2 (B) ;减水不加有机硅, 即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225kg/hm2+10%噻磺隆可湿性粉剂150g/hm2, 对水225kg/hm2 (注:减少2/3的用水量) (C) ;减水+有机硅, 即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225kg/hm2+10%噻磺隆可湿性粉剂150kg/hm2加99.8%有机硅75g/hm2, 对水225kg/hm2 (注:减少2/3的用水量) (D) ;清水作对照 (CK) 。小区面积为66.7m2, 3次重复。

1.4 调查方法

施药后7d观测杂草中毒情况, 禾本科杂草30d调查杂草数量并计算地上部鲜草重和株防效, 阔叶草15d、20d调查杂草数量和地上部鲜草重, 计算防效;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0.11m2, 计算平均杂草株防效和鲜草重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施药后7d, 除CK外, 各处理杂草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毒, 其中减水加有机硅处理较为明显, 少数杂草已经出现枯萎;其次依次是减水减药加有机硅、正常用药不加有机硅和减水不加有机硅, 使杂草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 生长停滞。

2008年施药后30d调查 (见表1) , 麦极对麦田禾本科杂草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个处理的防效均达到90%以上, 其中处理B在药量和水量均减少的情况下, 对禾本科杂草的鲜重防效与常规使用剂量效果相当。2009年施药后15d调查 (见表2) , 部分杂草开始死亡, 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株防效分别为37.2%、38.2%、36.8%、41.6%;药后20d调查, 以处理D防效最好, 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为92.5%、94.2%。

3 讨论

通过试验, 可以看出, 除草剂药液中加有机硅, 具有明显加快杀草速度和提高防效的作用, 同时能显著减少用水量, 节省人工。

摘要:研究有机硅助剂对杂草药效的影响试验, 结果表明:加入有机硅能够有效地提高药剂防除杂草的效果。

关键词:农用有机硅,小麦田,杂草防除,药效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宇, 张利萍, 郑成.农药助剂用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用途[J].材料研究与应用, 2008 (4) :424-427.

有机小麦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灌南县新集镇夏庄村某农户的责任田进行, 地处理北纬34°07′15″, 东经119°27′24″。试验地地力中等, 土壤母质为黄泛冲积物, 土壤类型为中盐性土。主要轮作模式为麦—稻。供试土壤含有机质15.36 g/kg, 全氮1.21 g/kg, 速效磷13.29 mg/kg, 速效钾135.47 mg/kg, p H值8.3, CEC175.26 mol/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普通小麦, 品种为当地主推品种济麦22。供试肥料:24%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16-0-8) , 由江苏汉菱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提供, 技术指标:N+P2O5+K2O≥24%, 有机质≥20%。2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9-5-8) , 由徐州沃尔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技术指标:N+P2O5+K2O≥22%, 有机质≥30%, 含氯。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9-5-6) , 由淮安市丰勤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技术指标:N+P2O5+K2O≥20%, 有机质≥20%。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9-5-6) , 由徐州隆大肥料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技术指标:N+P2O5+K2O≥20%, 有机质≥20%。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8-5-7) , 由南京市金达特种肥料厂生产提供, 技术指标:N+P2O5+K2O≥20%, 有机质≥20%, 含氯。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10-5-5) , 由高邮市天地生态肥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技术指标:N+P2O5+K2O≥20%, 有机质≥25%, 含氯。15%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9-3-3) , 由丹阳红日肥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技术指标:N+P2O5+K2O≥15%, 有机质≥20%;含氯。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16-0-4) , 由江苏心实肥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技术指标:N+P2O5+K2O≥20%, 有机质≥20%。试验时间:2013年11月8日至2014年6月8日。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0个处理, 分别为CK1:空白对照, 小麦全生育期不施任何肥料;CK2:常规对照, 按上一年度当地供试作物肥料使用实际情况进行, 施总氮 (N) 300 kg/hm2, 其中基肥与追肥比例为10∶10, 即基肥为45%复合肥 (15-15-15) 450kg/hm2、46%尿素179.4 kg/hm2, 追肥施46%尿素326.1 kg/hm2。处理1:基肥施用由江苏汉菱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提供的24%有机无机复混肥料937.5 kg/hm2, 追肥施46%尿素326.1 kg/hm2。处理2:基肥施用由徐州沃尔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2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1 666.65 kg/hm2, 追肥施46%尿素326.1 kg/hm2。处理3:基肥施用由淮安市丰勤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1 666.65 kg/hm2, 追肥46%尿素326.1 kg/hm2。处理4:基肥施用由徐州隆大肥料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1 666.65 kg/hm2, 追肥施46%尿素326.1 kg/hm2。处理5:基肥施用由南京市金达特种肥料厂生产提供的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1 875 kg/hm2, 追肥施46%尿素326.1 kg/hm2。处理6:基肥施用由高邮市天地生态肥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1 500 kg/hm2, 追肥施46%尿素326.1 kg/hm2。处理7:基肥施用由丹阳红日肥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15%有机无机复混肥料1 666.65 kg/hm2, 追肥施46%尿素326.1 kg/hm2。处理8:基肥施用由江苏心实肥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937.5 kg/hm2, 追肥施46%尿素326.1 kg/hm2。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面积30 m2 (7.5 m×4.0 m) , 小区间筑埂隔离, 沟宽0.5 m, 埂宽0.5 m, 单灌单排, 保护行宽2.0 m[1,2,3]。

1.4 试验过程

2013年11月8日播种, 播种量225 kg/hm2。2014年3月25日追施拔节肥, 2014年5月3日用50%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1次。2014年6月8日收获, 各小区产量单收单打单计产[4,5,6]。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在小麦生产中, 施用不同含量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对改善小麦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处理1~8在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上要明显高于没有施肥的空白对照 (CK1) , 处理1~7在产量、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等性状上要高于常规对照 (CK2) , 在所有供试肥料中, 只有处理8的产量略低于常规对照 (CK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处理1~8与CK1之间差异极显著, 与CK2差异不差异 (表2) 。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 供试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在小麦生产中只要得到合理施用, 可以改善小麦的农艺性状和品质, 增加单株分蘖, 改善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要素。

综上所述, 以供试的有机无机复混肥作基肥并配施适量的氮肥, 能够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可满足小麦对于速效和缓效养分的需求, 降低单一施用无机肥带来的环境污染, 有效改善小麦品质。在所有参试肥料中, 以南京市金达特种肥料厂生产提供的含量为:N+P2O5+K2O≥20%, 有机质≥20%的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表现较为突出, 增产效果明显, 建议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扩大示范, 加快推广应用。

摘要: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可以改善小麦的农艺性状和品质, 增加单株分蘖, 改善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要素, 其中以南京市金达特种肥料厂生产提供的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表现最为突出, 增产效果明显, 建议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扩大示范, 加快推广应用。

关键词: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小麦,产量,农艺性状

参考文献

[1]束维正.稳定性复合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 2014, 20 (11) :65-66.

[2]曹群虎, 慕芳, 段长林, 等.长武县小麦“3414”试验肥料效应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14, 60 (6) :17-20.

[3]王力坚, 吴宏亚, 孙成明, 等.肥料运筹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质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 (8) :78-81, 91.

[4]张春敏, 李洪亮.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夺取小麦玉米双丰收[J].现代农村科技, 2014 (4) :48.

[5]宋素梅.不同的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31) :12309-12310, 12313.

有机小麦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馆陶县祥平农场, 常年小麦—玉米连作, 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 产量中上等。2015年10月15日播种, 播种量187.5 kg/hm2, 农事操作按常规管理。冬小麦品种为婴泊700。试验地点小麦蚜虫常年发生程度为中等至大发生。

1.2 试验药剂

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助剂:基于聚氧乙醚改性三硅氧烷的化合物 (桂林集琦有限公司生产, 商品名为奇功) 。

1.3 试验设计

安排当地常规防治、助剂加入、助剂加入后药剂减少用量20%、40%、60%和空白对照共6个处理, 各处理用药量及用药方式见表1。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33.4 m2。

1.4 试验过程

每小区按药剂试验设计用量配制用药量和用水量。于小麦蚜虫达防治指标 (百株蚜量800头) 时对小麦植株进行均匀喷雾, 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采用种田郎牌16型电动喷雾器, 喷头为三喷头。具体施药时间为5月12日, 小麦为灌浆初期, 施药次数1次。试验地块统一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磷酸二氢钾3 kg/hm2进行了白粉病、锈病的防治。

1.5 调查时间和次数

施药前调查病虫基数, 施药后1、3、5、7 d调查蚜虫数量。蚜虫调查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 每点10株, 共50株。防效计算折算成百株虫量计算, 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蚜虫防效方差分析。在小麦收获期, 测定每小区的穗数、单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 并计算折合产量。

1.6 药效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蚜虫防效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 奇功助剂介入后, 药后1 d, 吡虫啉在减少20%水平上防效为85.26%, 与常规防效81.94%差异不显著;吡虫啉减少40%和减少60%的防效分别达到72.11%、66.96%, 显著低于常规处理。吡虫啉减少60%水平的防效与常规防效差异显著。

药后3d, 吡虫啉在减少20%水平上的防效分别为92.06%, 显著高于常规防效;吡虫啉减少40%, 防效86.83%, 与常规防效差异不显著。

药后5 d, 吡虫啉减少60%水平的防效显著低于处理1、2、3。药后7 d, 各处理差异不显著。

综上说明, 奇功介入后, 在降低吡虫啉使用量20%的情况下, 且用水量减少20%, 防效与常规喷雾效果相当。

2.2 测产结果

奇功助剂介入后 (处理2、3、4、5) , 产量分别为8 777、8 845、8 568、8 484 kg/hm2, 与常规喷雾 (处理1) 产量 (8 708kg/hm2) 最多相差224 kg/hm2, 无明显差异。

3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 有机硅助剂介入麦蚜喷雾防治, 农药减量控害效果明显, 减量幅度20%~40%。同时省水、省工, 省水20%左右。并能够保证产量的稳定, 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在防治冬小麦蚜虫时, 加入基于聚氧乙醚改性三硅氧烷的有机硅助剂时, 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用量减少20%, 药后1 d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4.28个百分点, 药后3 d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6.11个百分点, 药后5 d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1.74个百分点。同时, 用药量减少20%时, 防效与常规防治无显著差异。加入此助剂用水量还可减少20%, 起到省水、省工的效果。

关键词:小麦蚜虫,助剂,防效

参考文献

[1]王随保, 陈斌, 王义, 等.小麦蚜虫及黄矮病综合防治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科学, 2003 (2) :69-71.

[2]党志红, 李耀发, 潘文亮, 等.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技术及安全性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 (6) :1676-1681.

[3]孙红炜, 尚佑芬, 赵玖华, 等.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作用及对麦田天敌昆虫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07 (3) :543-547.

[4]罗瑞梧, 杨崇良, 尚佑芬, 等.麦长管蚜种群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 1990 (3) :209-213.

[5]韩晓莉, 高占林, 党志红, 等.麦长管蚜抗吡虫啉品系和敏感品系的生殖力比较[J].昆虫知识, 2008 (2) :243-245.

上一篇:测量特点下一篇:汽车网络系统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