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质量

2024-11-05

小麦质量(共7篇)

小麦质量 篇1

1 确定原种纯度的依据标准

伴随着我国小麦种子四级繁育技术程序的普及和推广,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如何去检验小麦原种的纯度, 制定小麦原种纯度检测的具体标准也就是现在我国小麦生产所迫切需要的。可是, 截止到目前我国对于小麦原种纯度的检测却无统一的标准, 而相关的研究和报道也是亦其极少的。从理论的方面来讲, 小麦的原种纯度越高就越好。客观的看, 若要是将小麦原种的纯度标准过高的制定, 就会在实际的生产操作当中不会容易的实现而且也是无此必要的。所以, 在我们确定小麦原种纯度的标准之时, 就要遵循以下的几点原则:

1.1 标准的高低要适宜

小麦原种的纯度标准不能够过低, 也不能够过高。在我国最在1995年张万松的人就提出了小麦原种的纯度应该为100%而王春平等却在2005年提出了小麦原种的纯度应是99.90%, 要与原种的纯度相同。而我们则认为, 育种家种子和原种等分别是属于不同的种子级别, 原种的纯度一般都不会与育种家种子的纯度相同, 也不会与原原种的纯度相同。

1.2 适合不同小麦原种生产需要

在四级的种子繁育过程当中, 原种的繁育方法, 目前主要的则是采用了“一圃制”。而随着小麦原种的生产方法不断的简化, 今后还将会逐步的普及和推广“免去杂技术”。所以, 原种的纯度标准既要适合于当前的“一圃制”需要, 更要能适合“免去杂技术”的需要。

1.3 适合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需要

按遗传学的基础以及育种的特点与利用方式等, 就可以将小麦的品种划分成为两大种类:而常规的品种 (纯系的品种) 于杂交的小麦种子。对于杂交种当中的亲本不育、保持以及恢复等系种子当中, 其在纯度上的要求就要比常规的小麦品种的种子在纯度上的要求更高。

2 种子净度检验的标准

2.1 好种子

2.1.1 必须是发育正常的种子;

2.1.2 用规定的筛孔未能筛下的种子;

2.1.3 幼根或是幼芽开始要突破种皮, 但是幼根或是胚芽还尚未能露在种皮的外面的种子;

2.1.4 胚乳或是子叶受到了损伤, 但是仍然还保存着2/3以上的种子;

2.1.5 种皮已经破裂的种子。

2.2 废种子

2.2.1 无种胚的种子;

2.2.2 用规定筛孔筛下来的小粒和税粒种子;

2.2.3 规定不用筛选的种子, 其饱满度不够正常种子的1/3的瘦税种子。

2.3 有生命的杂质

2.3.1 杂草及其他作物种子;

2.3.2 活的害虫 (包括幼虫、卵、蛹) , 均不够正常种子的1/3的瘦砒种子。

2.3.3 茵核、菌瘦、黑穗病的抱子团、抱子块、线虫度及附有黑穗病袍子的颖完。

2.4 无生命的杂质

2.4.1 土、砂、石块、鼠雀粪、

2.4.2 异作物的无种胚种子;

2.4.3 已死的害虫及幼虫、虫粪、碎茎、程壳等。

3 影响小麦发芽率的标准因素

3.1 小麦种子收获时期不同影响

由于小麦种子的收获时期不同, 使得子粒的饱满程度也大不相同。如果收割过早, 子粒的干物质积累不能达到最大量, 一部分子粒还没达到生理成熟, 进而使盘芽率降低。通过试验得知, 蜡熟中期割晒是最为理想的, 因为在乳熟期的小麦种子能够积累种胚同化有机物, 到了蜡熟中期就可达到生理成熟。所以, 种子在这个时期收获其千粒重和发芽率能够达到最高。在完熟后期收获时, 因为机械损伤的原因, 发芽率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 收获期无论提前还是推后都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

3.2 晒场管理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种子的主要成分是水, 它对种子内部生理变化有着直接影响。当种子的含水量在15以上时, 酶能够迅速活化, 种子的呼吸作用将急剧增加, 并放出大量热能。如果麦堆内缺氧, 由于呼吸而产生的酒精将会使种子的肛部遭到毒害, 令种子丧失发芽髓力, 严重时可能旋生霉变。因此, 种子晒场后必须要及时进行通风晾晒, 使种子含水量降低, 应在3d内把水分降到14%以下。在晒场上必须早摊场与勤翻动, 摊晒厚度最好控制在5厘米左右。在起场时, 麦堆要起在场脊上, 以防下雨过水麦堆起成长条型, 宽高一般为80cm, 切不可堆成圆堆。

3.2.1 氮磷配比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会因为施肥水平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着明显差异, 过多地施入氮肥将会使氯磷的比例失调, 群体郁蔽、茎叶徒长、干物质积累少。子粒不饱满, 种f呼吸强度高、消耗有机物质多、使合成肽酶、淀粉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影响种子萌发所需能量的供应。据试验研究表明, 氮磷配比以1: (1.5-1.7) 为最佳。

3.2.2 子粒感病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根腐病 (黑胚粒) 和赤霉病是小麦种子常见的病害, 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很大。试验表明, 凡是感染赤霉病后的瘪小灰白粒及胚部呈红色的病粒都失去生命力。种f生命力因感病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所以及时防治小麦病害, 可以使小麦种子发芽率得到提高。

3.2.3 在发芽试验操作中, 如果方法不当,

会对小麦种子发芽率产生影响, 发芽试验是检验种子发芽率高低的重要环节, 如果不按操作规程来做, 将会使试验结果出现误差, 所以, 在发芽试验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a.种子预温

所有种子都要在自然低温的条件下贮藏, 室内外温度差为40~50℃, 由扦样点扦回的种子必须在0℃左右的环境中缓一下, 然后再放进室内预温2~3℃后才可做发芽试验。多年的发芽试验表明, 不经预温的种子发芽率与经过预温的相比, 要低出三个百分点。

b.药剂拌种

室内发芽试验必须按照生产常规要求进行药拌种, 经过拌药后的种子发芽率能够提高5~7个百分点。药剂拌种的用药量在进行称量时, 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药剂拌种应均匀, 千万不要随便取点就用。如果用药量过度, 将会使种子在发芽时, 极易产生药害, 其表现为有芽无根, 胚根粗而短。与此同时, 做发芽试验时, 还要适应注意如何选择发芽床和控制温、湿度等条件。

4 结论

我国在最近的几年当中对小麦良种的补贴工作, 对于推广和使用优良的小麦品种、维护小麦粮食的生产安全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个别的品种在田间的纯度低于我国国家所规定的标准;或是一个品种的供种打开时却是另外的一个品种;或是几个县、市、区所使用的虽然是同一个品种, 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 起所表现的却不一样的不良现象。若我们熟识了农作物种子检测标准和方法。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小麦良种补贴政策的积极性, 防止假冒伪劣种子出现来坑农、害农, 从而保障广大的农民群众用种的安全。

摘要:在当前小麦的农业生产当中所使用种子多为常规的种子。种子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及使用者都对小麦的种子的质量重视程度不够, 而且都认为只要在生产之上小麦的产量不减就可以用其来做种, 这就使得在生产上所用的小麦种子的质量不高, 其增产的效果也不够明显。

关键词:小麦,种子,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于洪滨.试论原原种及其地位和作用[J].种子, 1983.2 (4) :53~54.

[2]纪俊群.池书敏.作物良种繁育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

[3]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6)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T3543-1996.

[4]欧行奇.王振乾.兴阳等.小麦生产用种原种化探讨[J].种子, 2004.23 (12) :51-52.

[5]欧行奇.成立群.谢金良等.小麦原种生产免去杂技术探讨[J].种子.2005, 24 (9) :107-109.

[6]王春平.张万松.陈翠云等.中国种子生产程序的革新及种子质量标准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 (1) :163-170.

[7]赵玉巧.赵英华.赵虹等.良繁“一圃制”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 1996 (5) :6-7.

小麦质量 篇2

标准起草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起草单位

根据《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1年第一批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省水地冬小麦生产情况和存在问题,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起草了陕西省地方标准《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二、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经济协调发展、农民增收基础和社会稳定的大局,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长期贯彻的方针。近年来,随着我省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水地冬小麦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单产稳中有升,并创造了一批高产典型。然而目前,作物连茬障碍、农药、化肥过度施用、低温冻害等问题限制着水地冬小麦质量、产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制定水地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对于推动技术体系规范化推广应用,确保我省粮食安全,提升我省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逐步建立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能够完善我省农业地方标准。二是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水平,增加小麦产量。三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科学规划肥料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取氮肥后移,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综合运用农艺措施和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

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使用,确保品质和产量的同步提升。

制定陕西省地方标准《水地优质冬小麦技术规程》,加快该技术的推广对于提高水地小麦栽培管理技术水平,解决我省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中的难题,提升全省小麦平均产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标准的制定过程

本标准的起草工作从 2010年1月份开始,由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在拟订标准编制工作进度后,进行课题调研,收集了国内相关标准、外省技术应用情况,以及我省相关试验资料、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相关技术。在上述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总结分析整理,于 2014年9月起草完成了《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标准草案,组织参与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的相关专家进行了座谈研讨,同时邀请省内外、省市县冬小麦专家对该项技术规范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综合专家意见对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

四、标准起草原则及技术依据

1、起草原则。本标准的起草遵循“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原则,尽可能与国际性标准接轨,保证标准的先进性;集成了目前水地冬小麦生产中的其他先进实用技术,使该技术能够与其他先进技术同时得到应用,注重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制定广泛适应于我省水地冬小麦生产的标准,规范技术

操作的统一性。同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标准可以作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有关部门指导生产的依据。

2、技术依据。依据GB 4285-1998农药安全使用标准、NY/T 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的相关规定,陕西省近几年水地冬小麦生产的实际,陕西省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技术要点,确定了《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的指标项目设置及要求。

五、《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主要条款的说明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关中水地冬小麦品种使用原则、农药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密度大小和田间管理。本标准适用于每亩(666.7m2)水地优质冬小麦产量为450~550kg 的生产。

2、术语。参考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本标准对于特定的术语如“种子包衣”、“积温”、“基本苗”、“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趁热密闭贮藏方法”、“三低贮藏技术”等,进行了相应的解释、说明,同时还采用栽培中常用的“等行条播”、“蜡熟期”、“完熟期”等术语,比较通俗明确,不必解释说明。

3、配套技术。

(1)病虫防治和肥料使用条款中,按照GB 4285-1998和NY/T 496-2010要求选择肥料和农药。

(2)栽培技术中,主要是根据近几年的试验、示范数据和多年来陕西水地优质冬小麦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合,包括施肥量、种植密度、播期、田间管理等。

六、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冲突。

七、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意见分歧情况

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没有重大分歧,初审过程中专家指出的修改意见,经起草者与专家进一步协商讨论,都达成了一致,并进行了修改。

八、相关效益

随着我省粮食产业的发展,2012年我省冬小麦种植面积1691.4万亩,其中水地小麦面积占55%左右。准确应用该技术后,规范了大田粮食作物的标准化生产,促进了作物生长发育,土壤环境有效改善,提高了作物抗性,农药化肥施用量明显减少,增产、提质、增效效果显著。而《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将进一步规范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技术应用,对提升我省水地冬小麦生产水平,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九、结束语

小麦质量 篇3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cDNA文库;构建;质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038-03

收稿日期:2014-03-23

基金項目:天津市应用基础计划青年项目(编号:12JCQNJC09700);天津师范大学科研基金(编号:52XB1105、52XS1210)。

作者简介:卫晓静(1989—),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植物分子生物学。Tel:(022)23766823;E-mail:xiaojing19890404@126.com。

通信作者:岳洁瑜,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逆境植物学研究。Tel:(022)23766823;E-mail:yueshan1982@163.com。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Bgt)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世界上小麦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1]。白粉菌通过侵染小麦的叶片部位,严重时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形成覆盖整个植株的霉层,可导致叶片早枯,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质量下降,可减产5%~10%,重病田减产可达20%以上[2]。白粉菌生理小种较多,常因基因重组和突变而产生具致病力的遗传变异,导致单一抗病性品种的抗病性易丧失,因此发现与利用新的抗病基因,选育具有多个抗病基因聚合的持久抗病品种,从根本上制定有效的抗病策略,为研究白粉菌诱导的特异基因的表达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克隆抗病基因常用的方法有转座子标签法和图位克隆等方法,并已从拟南芥、烟草、玉米、水稻、小麦、番茄、亚麻等植物中克隆得到 50 多个抗病基因[3-5]。但用转座子标签法分离抗病基因受到转座子的转化效率、突变体产生后筛选的难易程度和突变体的表型是否稳定遗传等因素的限制;图位克隆法前期工作量大、耗时长,准确性高,一般只适合基因组小的物种采用。cDNA 全长文库在研究具体某类特定细胞中基因组的表达状态以及表达基因功能鉴定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因此cDNA 全长文库的构建和筛选是基因克隆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发掘新基因和研究基因功能的基本工具[6]。Ma 等构建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cDNA 文库,经EST 分析发现ABC转运子、金属硫因子、泛素、质膜H+-ATPase 和氨基酸透酶等可能参与了寄主与病原菌互作过程[7]。陈玉婷等建立小麦叶锈菌与小麦非亲和互作的基因表达数据库,发现多个抗病防御基因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8]。姜宝杰等采用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 end of the RNA transcript) 技术构建了花生受低温、干旱、各种激素、缺钙及黄曲霉等胁迫诱导的混合全长cDNA 文库,用于花生抗逆基因的发掘[9]。本研究运用SMART 技术构建了白粉菌诱导的小麦叶片全长cDNA 文库,并对文库质量进行初步鉴定,为大规模表达序列标签( 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 测序,开展基因表达谱分析,克隆和鉴定一批小麦响应白粉菌侵染的功能基因奠定了分子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材料为携带广谱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92R137/扬麦1587”。将小麦种子播种于盆钵中,罩以卷成筒状的透明投影胶片,上覆3层滤纸,防止空气中白粉菌孢子及其他杂菌落入,然后置于25 ℃人工培养箱培养(光照16 h/黑暗8 h)。以北方地区流行的小麦白粉菌15号生理小种E09为供试菌种,白粉菌在密植盆栽的感病品种苏麦3号上繁殖,接种前24 h抖去老孢子,“92R137/扬麦1587” 苗期对该小种表现免疫(反应型为0级)。采用抖落法接种,用苏麦3号扩繁的E09菌种高密度抖落于第2张叶完全展开的供试材料上。接种后在25 ℃人工培养箱中黑暗保湿,分别在接种后3、6、12、16、24、30、36、48、72 h剪取接种的第2张叶,液氮速冻,-80 ℃保存备用。

1.2RNA提取

取相同质量的白粉菌侵染过的及对照小麦叶片混合放入液氮预冷的研钵中,充分研磨。采用TRIZOL(Invitrogen)试剂提取总RNA,经NandoDrop(ND-1000)Spectrophotometer检测浓度及纯度,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完整性。

1.3cDNA 第一链和第二链合成

按照In-Fusion SMARTTM(Clonetech)试剂盒说明书,以1 μg 总RNA 为模板,以3′ In-Fusion SMARTer CDS Primer(5′-CGGGGTACGATGAGACACCA(T)20VN-3′;N=A、C、G、T,V=A、G、C)作为引物,按照SMART 文库构建试剂盒操作合成cDNA 第一链。一链cDNA 合成体系总体积为10 μL,其中包括总RNA 1 μg,寡聚核苷酸(SMART Oligonucleotide)1 μL,CDS PCR 引物1 μL,一链合成缓冲液(5×First Strand Buffer)2 μL,二硫苏糖醇(DTT)(100 mmol/L)0.25 μL,dNTP Mix (10 mmol/L)1 μL 和反转录酶SMARTScribETM Reverse Transcriptase 1 μL,混匀后42 ℃孵育1.5 h,68 ℃加热10 min终止第一链反应。

以LD-PCR(long-distance PCR,LD-PCR) 法合成cDNA第二条链,向PCR 管中加入2 μL 一链模板、10 μL PCR缓冲液(10×Advantage 2 PCR buffer)、2 μL 50×dNTP Mix、2 μL 5′×PCR Primer ⅡA、2 μL In-Fusion SMARTer PCR Primer(5′-CGGGGTACGATGAGACACCA-3′)和2 μL 聚合酶(50×Advantage 2 Polymerase Mix),双蒸水补足至100 μL。PCR 反应条件为:95 ℃ 1 min;95 ℃ 15 s,66 ℃ 30 s,68 ℃ 6 min,17个循环。取2 μL双链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4双链cDNA 纯化

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准备好16 个1.5 mL 离心管及CHROMA SPIN+TE-1000 分级分离柱。将柱内基质摇匀,消除柱内气泡,移除底盖使柱内缓冲液流尽。加入过柱缓冲液700 μL 使其自然流尽。将混有二甲苯氰的cDNA 加入到柱中,待cDNA渗入基质后加入过柱缓冲液100 μL。待自然流尽后加入过柱缓冲液600 μL,将制备好的16 个离心管迅速放在柱下方,每管1 滴,直到缓冲液流尽为止。每管取 3 μL 进行1.1% 琼脂糖凝胶电泳,150 V 电泳10 min。选择符合试验要求的3~4 管,收集到新的离心管中,加入1/10体积醋酸钠(3 mol/L,pH值4. 8)、糖原(20 mg/mL)1.3 μL、25倍体积的 95% 乙醇 (-20 ℃),-20 ℃过夜,14 000 r/min 离心 20 min,小心移除上清后用去离子水 10 μL 重悬沉淀。

1.5cDNA 与载体的连接转化及菌落PCR 鉴定

取600 ng 的cDNA 与pSMART21FD 质粒连接,连接产物经QuickClean Resin处理除去连接酶后,电击法转化到50 μL 大肠杆菌HST08 中,涂平板,37 ℃培养过夜,计算平板上的库容数及文库滴度。从文库中随机挑取15 个克隆进行菌落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总RNA 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采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所提取的小麦叶片总RNA质量,结果(图1)显示,28S 和18S 2个条带均完整清晰,亮度强弱对比适宜,总RNA 没有明显降解,完整性良好。D260 nm/D280 nm=1.86,D260 nm/D230 nm=2.02,表明RNA 的均一性较好,纯度较高,没有蛋白质的污染,满足建库要求。

2.2cDNA 合成结果与分析

采用LD-PCR 法扩增获得双链cDNA,如图2显示,双链cDNA的长度在0.25~5 kb分布,含有中高丰度基因带,符合植物基因cDNA 的长度范围。

2.3cDNA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双链cDNA 经分级后的15 管收集液电泳结果表明,过柱分离的大于0.4kb的cDNA 片段主要集中于第5~8管中

(图3),因此收集合并、纯化第5~8管的cDNA,用于连接试验。

2.4cDNA 文库的质量鉴定

原始文库滴度为1.08×107 CFU/mL,扩增总文库滴度为3.24×107 CFU/mL,重组率达到98%。从原始文库中随机挑选15个单克隆进行PCR鉴定,结果插入片段分布在0.5 ~2 kb 之间(图4),以上各指标均表明已获得较高质量的 cDNA 文库。

3讨论

构建高质量的cDNA文库是高效筛选抗白粉病相关基因的前提,而获得纯度高和完整性好的总RNA是构建高质量全长cDNA文库的关键[10-11]。本研究采用改良TRIZOL 法提取

小麦叶片RNA,操作简便,减少RNase 污染的可能性[12]。在提取RNA 过程中,以幼嫩的小麦叶片为试验材料,取样后立即置于液氮中速冻,再于-80 ℃保存,保证了RNA 样品不被降解。所有器具及药品均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和规范进行,避免RNA 酶的灭活,并在无菌条件下操作。以往常用的cDNA 合成方法中,需要先从总RNA 中纯化出mRNA,因此需要大量的试验材料提取高纯度的mRNA[13],而本研究所采用的SMART 技术直接利用总RNA 来合成全长cDNA,起始材料用量較少,使用0.05~1.00 μg 的总RNA 就可以利用LD-PCR技术构建双链cDNA,获得一个大于106 PFU 的全长cDNA 文库,对于稀有材料而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避免了在分离纯化时的多步操作所造成的mRNA的降解[14-15]。通过LD-PCR方法,还避免了当mRNA内部存在二级结构或mRNA 长度过长时不能反转录完全的现象发生。LD-PCR合成的双链cDNA通过分级分离后,过滤掉了较小的cDNA 片段和酶切反应后DNA 片段的残留物,不仅保证了大片段cDNA 的富集,还减少了后期筛选的工作量。

传统cDNA 文库存在克隆片段短等缺点,而全长cDNA 文库能提供完整的mRNA 信息,且只需通过1 次阳性筛选,即可获得基因的全长序列,可最大程度地缩短获取全长基因所花费的时间[16]。文库的完整性与覆盖度是构建cDNA 文库的关键性因素,构建高质量的cDNA 文库体现在2个方面:代表性和滴度。cDNA 文库的代表性可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文库的库容量来衡量[17]。但是合成双链cDNA的LD-PCR易使高丰度表达基因和短片段cDNA优先扩增,大片段(大于3 kb)及低丰度表达基因易于丢失,从而影响文库的代表性。LD-PCR 的这种偏向性可通过减少循环数加以克服,但循环不足会降低文库的滴度,使稀有 cDNA 的比例降低,从而降低文库的质量。因此,成功构建SMART 文库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出合适的LD-PCR 循环数,SMART 试剂盒操作说明书(Clontech 公司)中推荐的循环数是 18~20,本研究运用递增循环数的方法将 LD-PCR 的循环数确定为 17,既兼顾了文库的代表性,又兼顾了文库滴度,尽可能将循环数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此外,cDNA的量与载体的比例不仅影响连接效率,还关系到插入片段的大小和文库的代表性,在相同条件下,与大片段cDNA相比,小片段cDNA 优先与载体连接,因此在保证文库滴度和代表性的前提下,减小cDNA 与载体的连接比例,据此,设定了 2 ∶1、2.25 ∶1、 2.5 ∶1 这3种连接比例,其中二者比例为2 ∶1 时获得最多的阳性克隆。就一般文库而言,未扩增文库滴度大于1×106 PFU/mL,重组率高于85% 即为有效文库[18-19],本研究所构建的原始全长cDNA 文库为1.08×107 CFU/mL个单克隆,插入cDNA 片段大多数在500 bp 以上,符合高质量文库的标准,为筛选和研究小麦响应白粉菌侵染的关键基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Hückelhoven R,Panstruga R. Cell biology of the plant-powdery mildew interaction[J].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2011,14(6):738-746.

[2]李欣龙. 小麦白粉菌cDNA文库构建、ESTs分析及Avra-10-like基因的表达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1-7.

[3]程宇,蔺瑞明,欧阳宏雨,等. 小麦条锈菌诱导性小麦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质量评价[J]. 分子植物育种,2009,7(1):184-187.

[4]Zhou W Z,Zhang Y M,Lu J Y,et al.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normalized cDNA libraries enriched with full-length sequences for rapid discovery of new genes from sisal (Agave sisalana Perr.)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2,13(10):13150-13168.

[5]Lu C F,Wallis J G,Browse J. An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of developing castor endosperm using a full-length cDNA library[J]. BMC Plant Biology,2007,7:42-51.

[6]姜宝杰,陈华,张冲,等. 环境胁迫诱导的花生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J]. 核农学报,2013,27(5):545-551.

[7]Ma J B,Huang X L,Wang X J,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xpressed genes during compatible interaction between stripe rust (Puccinia striiformis) and wheat using a cDNA library[J]. BMC Genomics,2009,10:586-597.

[8]陳玉婷,陈云芳,李淑凤,等. 小麦叶锈菌与TcLr19非亲和互作cDNA文库的EST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4):5037-5045.

[9]徐碧玉,苏伟,张建斌,等. 香蕉果实SMART cDNA文库的构建及利用PCR方法筛选香蕉Actin2基因[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5):375-380.

[10]周莹,王楠,尹俊琦,等. 大豆幼荚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分析[J]. 大豆科学,2013,32(4):455-458.

[11]赵爽,董栩,马腾. 滇重楼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初步分析[J]. 中药材,2014,37(1):22-25.

[12]贺洋,岳洁瑜,王华忠. 利用表达分析和基因沉默方法研究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基因TaTST与小麦抗白粉病反应的关系[J]. 作物学报,2012,38(2):231-239.

[13]Zhu Y Y,Machleder E M,Chenchik A,et al.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mplate switching:a SMART approach for full-length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J]. BioTechniques,2001,30(4):892-897.

[14]王楠,周莹,姚丹,等. 春大豆花芽 cDNA 文库的构建及质量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35(1):73-78.

[15]马志虎,孙国胜,张昌伟,等. SMARTer技术构建辣椒黄绿苗突变体叶片全长cDNA文库[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2):389-393.

[16]平军娇,张珍,蔡振锋,等. 千里光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分析[J]. 中草药,2012,43(3):557-561.

[17]李国林.莲cDNA文库的构建及胁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武汉:武汉大学,2010:40-43.

[18]Sambrook J,Russell D E. 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M]. 3rd ed. New York: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2005:919.

提高小麦免耕播种质量之我见 篇4

一、减产的原因

1. 秸秆拥堵。

有的大沟双行播种机, 前面施肥管与后面两根播种管形成三角排列, 秸秆通过能力差, 易拥堵造成缺苗断垄。

2. 种床秸秆过多。

有的播种机向小垄上分草效果差, 种床内秸秆较多, 影响出苗率。一是麦种播到秸秆上不能发芽;二是秸秆在种床内吸水多, 加上通风透气, 种床易干旱, 有的小麦发芽后被吊死。

3. 播种过深。

小麦播种过深, 出苗瘦弱, 分蘖少, 甚至不分蘖。我省生产的大部分苗带式免耕播种机, 因播种装置离旋耕开沟装置和开沟施肥装置太近, 当播种地块较湿和播种速度快时, 因回土慢, 种子落入V型沟底部, 再回土覆盖种子, 造成播种深浅不一致, 特别是造成苗带中间播种过深。

4. 镇压不实。

有的播种机镇压轮和播种沟配合不好;有的镇压轮轴过长, 当地表不平或某点支起时, 易造成较大面积镇压不实;有的机手对镇压重视不够, 不认真调节。保护性耕作种床内总有部分秸秆, 镇压不实, 一是种子与土壤接触不紧密而不发芽, 二是易失墒把发芽的种子旱死, 三是镇压不实麦苗瘦弱。

5. 化肥烧种。

苗带旋耕播种机, 若设计的播种装置离施肥装置较近, 当地块较湿和播种速度较快时, 就会造成种、肥混施或种、肥间距过小, 出现烧种、烧苗现象。

6. 扶垄压麦行。

有的畦灌起垄装置不理想, 特别是采用扶垄犁扶垄较窄时, 翻起的土易压对面已播行, 造成埋土过深, 影响出苗和分蘖。

7. 行距过大。

小麦行距过大就不能封垄, 造成土地利用率低和光热损失, 影响产量。如亩产400kg左右的地块, 采用宽苗带沟播, 2m播幅, 播种6行很难封垄, 播种7行就能封垄, 增产效果明显。

8. 种床碎土不好。

有的播种机开沟旋耕刀较少、或刀轴转速低, 或旋耕刀排列不好, 碎土性能差, 特别是粘土地, 种床土坷垃较大, 通风透气, 易压苗, 影响出苗和分蘖。

9. 地表不平。

目前的免耕播种机在同一平面内, 一次播数行, 播幅较宽, 仿形能力差。若地表不平, 特别是原传统小畦播种模式, 事先不进行平地处理, 直接免耕播种, 往往播到高处和垄上的播深了, 而在凹处的楼腿还播不到土里, 严重影响播种质量。

1 0. 垄高遮阴。

有的开大沟双行播种机起垄过高, 东西向播种时, 由于起垄过高, 造成遮荫, 小麦苗期光照不足, 而且播种沟内地温又偏低, 造成紧靠垄北边的一行小麦矮小。

1 1. 疏于管理。

保护性耕作病虫草害重的地块, 基本都是疏于管理。主要是农场或土地承包大户搞保护性耕作示范, 有的忽视田间管理, 造成病虫草害。

二、解决的对策

1. 改进施肥播种装置。

用双圆管播种装置代替原三角型宽幅播种装置, 施肥管和两根播种管前后布置在一条线上, 并用挡草板连接在一起, 使其具有较强的防堵效果。播种管下部向斜后方弯曲, 以实现要求的播种宽度, 避免挂草和侧深施化肥。两播种管前后间隔一定距离, 使两播种口与前进方向形成45°角, 以利于滑草防堵。后移播种装置到旋耕刀后面的挡土板之后, 待旋耕刀抛起的土落下后, 再用播种管二次开沟播种, 从而保证播深一致。我们经过试验证明, 这种装置具有播深一致性好, 能保证苗带宽度, 有效避免秸秆拥堵, 可提高播种速度, 避免烧种, 播种质量稳定, 播种质量好等优点, 是解决目前免耕播种质量问题的重要措施。

2. 改进播种机其它相关装置。

一是根据当地土壤肥力情况, 不封垄的应适当增加播种行数。特别要根据低产田、中产田和高产田不同的农艺要求, 确定合理的小麦播种行距。二是优化设计分草开沟装置, 尽可能把秸秆堆放到播种沟两侧的小垄上。三是改进筑畦装置, 试验新型筑畦装置和沟灌等技术。四是种床碎土差, 可适当增加旋耕刀数, 特别是增加直刀数, 或提高刀轴转速。五是改进镇压装置, 采用单体镇压或分组镇压等, 提高镇压效果。

3. 播种作业注意事项。

一是秸秆量大的地块, 适当加大亩播种量, 一般在传统播种量的基础上, 增加5%~10%。二是播种后, 出苗前不易浇水。免耕播种基本上是沟播, 刚播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3页) 完种后浇水, 垄易塌陷, 造成种子被埋过深。三是若地表不平, 应先整平再播种。特别是采用传统小畦播种的井灌区, 第一年应先用旋耕机平整畦埂, 以保证免耕播种播深一致。四是强化对机手的技术培训, 使机手正确运用免耕播种技术和机具, 并强化机手对播种质量的责任。

4. 加大政策引导和规范作业力度。

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效率研究 篇5

关键词:小麦生产效率;DEA-Malmquist模型

一、引言

小麦是我国地位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口粮,与我国的民生问题紧密关联,牵动着我国社会安稳程度,因此对于小麦生产问题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增加小麦产量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扩大种植规模从而实现总产量增加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提高单产量。近年来农业资源越发紧张,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我国小麦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土地资源紧张,人多地少是长期存在的矛盾,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还将减少,小麦播种面积对小麦总产量的贡献度越来越低,小麦总产量增加将主要依赖于小麦单位产量的提高。因此,提高小麦单位产量,减少生产投入消耗,对于我国提高小麦生产效率,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述评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Haag(1992)使用DEA模型,评估了美国德州41个郡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coelli(2005)运用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93个国家在1980-2000年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此进行了分析;M ehm et等人(2007)用SFA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对土耳其75个农场的技术效率造成影响的因素。国内学者诸如周宏(2003)认为农业生产受到有限资源的约束,想要实现长期增长的目标,需要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上着手:而吴玉鸣认为对我国农业产出量影响最显著的要素是劳动和资本。于法稳(2005)探讨了可持续农业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关系;马凤才(2008)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

现有文献对于效率问题的研究较为常用的分析方法是DEA和SFA。相比较随机前沿分析,DEA模型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对多产出多投入的生产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不需要事先确定生产函数和相关参数。前辈学者们更多地从宏观角度对整体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研究,成果也是极其丰硕的,但小麦是我国重要口粮之一,牵动着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本文基于数据包络模型,采用DEA-Maim quist指数模型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来衡量小麦生产效率水平,以期为提高小麦生产效率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三、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一)Ma Imqu i st生产率变动指数的线性等式如下所示:

该公式表示的是第期的样本点的生产效率的进步,其中表示的是以时期t所处生产前沿面为准,在投入生产要素x后获得的产出量y能够增加的最大比例。D表示的是以时期所处生产前沿面为准,在投入生产要素x后获得的产出量y能够增加的最大比例。M>1时表示生产率获得了提高:M<1代表了生产率有所下降:而当M=1时表示生产率保持不变。

(二)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模型中指标的选取,关系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基于可靠性原则和可获得性原则,兼顾投入产出指标数量的适当性,选取指标如下:

小麦的生产活动需要投入的众多要素,本文将从土地投入、人力成本、物料费用这几个方面确定指标。劳动力投入方面选择每亩人工成本,物料费方面的指标设置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小麦种植中每亩化肥折纯用量,另外除了化肥的施用量,其他的投入要素都归类到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x1)指标。同样为了保证获得的数据在研究年份和不同地区间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本文选取的产出变量为研究年份中各地小麦生产的亩产量和亩产值。

(三)环境变量指标

在小麦的生产种植过程中,其产量除了受到我们的投入要素影响外,还会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层面取合适的指标作为环境变量:

(1)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般来说,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农民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越高,从而能够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农业人口转移至城市已成为趋势,这意味着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将越来越合理化.对小麦的生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用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来衡量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

(2)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积极的农业政策不仅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机,也是农业资源投入的保障所在。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财政支农(农林水事务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国家政策对于小麦种植的影响。预期农林水事务支出比重的增长将促进小麦的生产。

(3)自然灾害。本文选择受灾面积作为指标来衡量各地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预期自然灾害对于小麦生产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09年至2015年份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环境变量指标的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研究地域的地方统计年鉴。四、实证分析

基于投入导向的Bcc-DEA模型,运用传统的DEA-M ah qu ist指数法对我国小麦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技术效率变动指数、技术进步变动指数,其中技术效率变动指数进一步可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指数,由表1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指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我国小麦生产效率波动较大,但整体上变动不显著,具体表现为2009-2014年小麦主产地平均tfpch为0.999;二是从tfpch构成来看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技术效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没有起到正向推动:三是从年份来看,2009-2010年小麦生产效率下降最為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仅为0.911,2013-2014小麦生产率水平增长最快,达到了12%。

nlc202309090819

分析表2中数据可以看到,2009-2014年我国多个小麦主产省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最大的省份是内蒙古,上升了4.7%。内蒙古的平均技术效率变动指数为1.013,在现有技术水平的条件下,小麦种植业对于投入要素的利用率提高了1.3%:技术变动指数为1.033,在小麦种植的创新方面有一定的进步;纯技术效率变动为1.022.规模效率变动为0.992。可以看出的是内蒙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共同促成的,技术效率的改善主要取决于规模效率的提高,内蒙古在2009-2014年间规模效率年均增长达4.7%,同时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对于新技术、新管理模式的应用还不到位。黑龙江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仅次于内蒙古为1.046,增长了4.6%。黑龙江在这几年的技术效率变动指标为l,这表示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小麦生产中的投入要素量获得了最优的产出,技术效率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技术进步实现了4.6%的增长,直接带动了小麦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甘肃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下降了5.8%,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的衰退,在现有的技术投入水平下,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DEA—M ab quist指数法,可以发现整体上15个小麦主产区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从动态上表明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是下降的,tfpch值为0.999,近似于1,这种下降不是很明显,通过统筹小麦种植规划,加强管理,推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农用机械覆盖率,很有希望在此基础上取得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增长。第二从整体上来看,在样本年份,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动指标值都小于1,说明技术效率低下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增长的主要原因。

上述结论可以为提高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小麦生產效率指明方向。首先要继续推行各项支持农业发展和农业创新的政策并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注意结合各省市的小麦实际生产投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扶持与帮助,杜绝“一刀切”现象。另外我国小麦生产效率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带动,这是好现象,今后的生产中要注意保持这种优势,同时对于现有资源和技术,政府及相关科研单位需要进一步对实用性进行推广与普及,培养农户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的意识,提高对已有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

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小麦播种质量 篇6

1 农机农艺相结合对提高小麦播种质量的影响

1.1 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概述

农机农艺相结合是指通过结合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来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化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机械来完成农业作业以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目的。与传统农业相比, 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内容是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机械来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不同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的方式和水平都不相同, 会随着每个国家的不同国情而发生变化。比如, 美国实行的是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而我国由于户均耕地比较少, 仅为美国的1/400, 我国无法像美国一样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另外, 考虑到我国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度,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承包小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农艺主要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涉及到的生物技术和作业工艺技术。我国疆域广阔, 不同地区之间的作物生长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地的农业发展都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因此,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要和农业工艺相结合, 根据当地的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生产条件等农艺指标选择适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农机农艺相结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农机农艺相结合要结合当地的农艺指标进行考虑, 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目的;其次, 各地要注意农机机械化人才的培养, 为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最后, 各地在选择农业机械化方案时, 要考虑到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 选择综合效益最高的方案, 以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目的。

1.2 我国小麦播种存在问题

粮食产业是我国目前农业产业的主要内容。小麦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 也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小麦的种植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稳定。作为小麦种植的第一步骤, 播种的质量高低会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目前, 我国的小麦播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2.1 整地质量较低

整地是作物播种以前的准备工作。耕作整地使得耕地的土质疏松, 增加土壤肥力, 有利于作物的根部生长, 为作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我国许多地区目前的耕作整地工作已经采取各种机械来代替过去的人工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整地的效率和质量。但由于机械的不配套或者是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不纯熟, 导致了整地工作存在土地粉碎不均、土壤混合不匀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耕地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间隙变大, 并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出苗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降低了小麦播种的质量。

1.2.2 播种时间过早

我国不同地区的小麦熟制不熟, 有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三种熟制。根据小麦播种的季节, 可以将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的播种时间是每年的3-4月, 冬小麦的种植时间是每年的10-11月。由于小麦的播种工作机械化的程度仍然不高, 加上近些年我国的气候异常, 出现暖冬的现象, 导致许多群众对播种时间的计算失误, 播种的时间过早。春小麦的播种时间过早会使得小麦的成长面临着冬天的考验, 如果遇到天气急剧变化就容易因为冻害造成大规模的损失。冬小麦的播种时间过早则会造成小麦的冬前旺长, 降低了小麦的抗寒能力, 不利于小麦苗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季。总的来说, 播种时间过早会对小麦苗的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1.2.3 播种方式不当

小麦的播种模式主要有条播、撒播和穴播三种类型。这三种播种模式中, 条播的播种工作比较简便, 出苗比较整齐, 有利于小麦苗中后期的通风透光;撒播的播种工作比较省时简便, 但是出苗整齐度最差, 中后期管理不便;穴播的出苗整齐度最高, 但是播种工作量最大, 不适宜大规模生产。在这三种方式中, 条播最适宜采用农业机械化手段来完成。而在采用农机进行条播的过程中, 因为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的影响, 导致播种的深度过大或者二次覆土, 使得后期出苗的细弱化, 降低了出苗率, 影响后期的小麦苗出穗率。另外, 农机的操作不当, 导致播种速度过快、播种不均的现象存在, 也会影响到出苗率和出穗率, 降低播种的质量。

1.3 农机农艺相结合对提高小麦播种质量的影响

推进农机农艺相结合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需要。随着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加深, 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成为了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过去的农业生产过程中, 由于过分重视农业机械而忽视了农艺的研究, 使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到限制。事实上, 农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农机技术的发展, 也离不开对农艺指标的研究, 只有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促进农机不断发展。作为农业种植的重要内容, 小麦的种植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农业机械的发展速度加快, 我国的小麦种植模式逐渐从人工耕作向农业机械化转变。农业机械的推行, 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使得小麦的种植生产有了质的突破, 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1]。因此, 农业机械化受到了许多农民的欢迎。而正是因为农业机械化的作用非常明显, 使得许多农民过度重视农业机械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农艺的研究, 这使得小麦的机械化生产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 只有在农艺的基础上发展农机技术, 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机农艺相结合对于提高小麦的播种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农艺的基础上研究小麦的机播问题, 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生产水平, 一方面可以改善小麦的生长环境, 提高小麦的出穗率和种子质量;另一方面, 可以在一定的农业生产条件内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 农机农艺相结合在小麦播种过程的具体应用

2.1 在整地环节实现农机农艺相结合

整地工作一方面要将耕地土进行粉碎, 以便于小麦苗的根部生长;另一方面, 要对土地进行适当的追肥, 保证土壤肥力。在粉碎环节, 要根据耕地的情况选择适当马力和粉碎能力的还田机。一般来说, 在土层比较坚硬, 秸秆量大的地块要选用马力比较大、粉碎能力比较高的还田机[2]。在土壤耙匀耙透后, 要根据土壤的干湿情况配套合适的给水设施, 给土壤适当补给水分。另外, 根据土壤的肥力及耕作的情况, 可以适当地增施氮肥, 避免因为耕种造成的土壤肥力不均。

2.2 在播种环节实现农机农艺相结合

首先, 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小麦品种和种子。不同地区的热量、温度变化不同, 适当的作物品种可以尽可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其次, 要根据耕作的实际情况研究或者引进适当的播种农机和机械技术。农机方面, 可以根据耕作的农艺指标选择相配套的多功能播种机。多功能播种机是一种集播种、施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作业机械。多功能播种机的引进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 降低农业作业的时间和成本, 促进播种环节的农机农艺相结合, 提高小麦的机播质量。机械技术方面, 要加强当地的农机培训, 不断提高当地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就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操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农机技术培训, 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主要是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来完成。通过培训, 使得操作人员的机械操作可以符合机械的操作要求, 避免因不当操作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 提高播种环节的效率和质量[3,4]。最后, 在使用农机进行播种之前, 要先确定农业机械作业的幅宽。采用农机进行播种的时候主要是采用条播的方式, 而根据实验结果表明, 适当的行距有利于小麦的通风透光, 使小麦的发育更加健壮, 提高小麦的生产效率, 因此, 小麦播种前要根据农机和耕地的情况调整田间畦块的宽度, 设置播种的行距。

3 结语

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对提高小麦的播种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地政府要根据当地的情况, 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引, 加快当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首先, 政府要加大对农机的补贴力度, 不断提高当地农机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其次, 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行适合机械化生产的良种, 宣传科学的机械化生产技术, 加大对农艺研究的扶持力度, 使得农机农艺的结合更加紧密;最后, 要加强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的农机操作水平, 建立农机安全生产制度, 实现农机生产的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白卫卫, 李晓亮.农机农艺融合助推小麦增产增收[J].农机科技推广, 2012 (1) :54.

[2]王梅.农机农艺相结合是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7) :318.

[3]雍承霞.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对提高小麦机播质量的影响[J].湖北农机化, 2013 (1) :35-36.

小麦质量 篇7

利辛县耕地面积11.70万hm2, 其中砂姜黑土11.13万hm2。土壤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为14.02~20.17g/kg, 全氮含量为0.96~1.61 g/kg, 有效磷含量为7.57~31.87g/kg, 缓效钾含量为409.10~864.85 g/kg, 速效钾含量为101.36~207.15 g/kg。中微量元素:有效硫含量为5.90~144.60mg/kg, 有效铜含量为1.37~2.84 mg/kg, 有效锌含量为0.44~1.46 mg/kg, 有效锰含量为17.38~48.77 mg/kg, 有效铁含量为16.63~70.26 mg/kg。

2 利辛县耕地地力水平

利辛县耕地地力水平如表1所示。

3 利辛县耕地性质

3.1 耕性不良

全县耕作土壤有砂姜黑土、潮土和棕壤3个土壤类型。其中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 占95.29%。多年来, 砂姜黑土质地黏重, 耕性不良, 干时开裂, 湿时泥泞, 影响整地质量, 从而影响播种质量, 影响出苗。保水保肥能力差, 易旱易涝, 发生渍害。

3.2 养分含量不平衡

有机质含量偏低, 全氮偏低, 中等偏下;有效磷中等;速效钾中等偏上;有效性锌普遍偏低、有效硫偏低。

4 各等地的主要属性及合理利用

4.1 一等地

一等地常年产量 (以2季粮食计算) 13.5 t/hm2以上, 主要分布在旧城镇、王人镇、中疃镇、江集镇、刘家集乡、汝集镇等, 面积为1.16万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12.3%。土壤种类主要为青白土、砂姜黑土、黄黑土、薄淤黑土、黄土, 质地为轻黏、中壤、重壤, 成土母质为古黄土性沉积物, 地形部位为河间平原、河流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 耕层厚度一般在18~20 cm, 无明显障碍因素, 土壤无明显侵蚀, 作物为1年2熟, 灌溉保证率好, 排涝能力强, 表层质地适中, 疏松易耕, 保肥性好, 易发小苗, 水、肥、气、热状况协调, 是较好的耕作土壤[1,2]。应切实加强对该等耕地的保护,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 做到用地养地, 持续利用。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增施有机肥料, 实行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3]。

4.2 二等地

二等地常年产量 (以2季粮食计算) 12.0~13.5 t/hm2。主要分布于永兴镇、王人镇、王市镇、马店孜镇、旧城镇、江集镇、刘家集乡等, 面积为3.12万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33.2%。耕地多为黄土、厚淤黑土、青白土, 土壤质地为轻黏土、重壤土, 地形部位为河间平原, 成土母质为古黄土沉积物, 耕层厚度17~22 cm。灌溉保证率较好, 排涝能力中等。耕地耕性较好, 灌溉条件畅通, 轻度障碍。在平衡施肥的前提下, 实行秸秆还田, 可保持或提高耕地质量。

4.3 三等地

三等地常年产量 (以2季粮食计算) 10.5~12.0 t/hm2。主要分布于望疃镇、纪王场乡、西潘楼镇、城关镇、新张集乡、胡集镇、阚疃镇等, 面积为2.18万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26.6%。耕地多为厚淤黑土、青白土, 土壤质地为轻黏土、重壤土, 地形部位为河间平原, 成土母质为古黄土沉积物, 耕层厚度17~22 cm。灌溉保证率较好, 排涝能力中等[4]。土壤利用改良上应在增加有机肥的同时, 积极推行秸秆还田, 以达到最佳土壤生态状态, 提高经济效益。

4.4 四等地

四等地常年产量 (以2季粮食计算) 9.0~10.5 t/hm2。主要分布于中疃镇、望疃镇、巩店镇、汝集镇等, 面积2.25万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23.6%。耕地土壤灌溉保证率基本满足, 基本无侵蚀。主要改良利用措施:增施有机肥,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实行配方施肥, 培肥地力。

4.5 五等地

五等地常年产量 (以2季粮食计算) 7.5~9.0 t/hm2。主要分布于张村镇、汝集镇、城关镇、程家集镇等, 面积4 333.33hm2, 占全县耕地面积4.3%。耕地面积小, 土种为黑土, 地形为河间平原, 成土母质为古黄土沉积物, 质地为重壤, 无明显障碍因素, 耕层厚度13 cm。耕地物理性状偏差, 耕层容重偏大, 耕层水稳性微团粒结构少。该等地应退耕还林还草, 或种植药材等适宜当地自然生态条件的经济作物。在改良上以工程措施为主, 实行里切外填, 提高梯田化水平[5,6]。

5 小麦施肥配方

5.1 N∶P2O5∶K2O (26-12-10)

用于利辛县地力水平较高的一、二等地和部分三等地, 土壤养分水平较高, 土层深厚, 灌排条件好, 熟化程度高, 属于小麦高产区。进行小麦施肥时注意用地养地, 稳氮稳磷稳钾, 同时在部分缺锌地区要补施锌肥, 增施有机肥, 秸秆还田, 保持和进一步提升地力水平。

5.2 N∶P2O5∶K2O (20-12-10)

用于利辛县三等耕地, 土层深厚, 土壤养分含量水平中等, 在小麦施肥时注意增氮、稳磷、稳钾, 同时针对有效锌缺乏的情况要补施锌肥, 以提高土壤养分水平, 从而促进小麦产量提高。

5.3 N∶P2O5∶K2O (22-15-11)

用于局部地区磷含量较低的耕地, 增加小麦生长期的磷供应量, 平衡施肥, 协调养分比例, 配合科学的施肥技术措施和田间管理, 使小麦产量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田有国.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王瑞燕.基于GIS和R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4.

[3]方灿华.基于GIS的江淮丘陵岗地地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2009.

[4]吴芳, 王磊, 蔡德利.基于地力评价的四方山农场耕地利用研究[J].吉林农业, 2013 (3) :40.

[5]王瑞燕, 赵庚星, 李涛.山东省青州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J].土壤, 2004 (1) :76-80.

【小麦质量】推荐阅读:

水地小麦05-11

机收小麦05-20

旱地小麦06-24

高产小麦07-09

有机小麦08-02

小麦杂草08-02

小麦蛋白09-07

专用小麦09-16

小麦良种09-26

河南小麦10-10

上一篇:Matlab开发下一篇:广州市番禺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