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秋冬管理技术(通用6篇)
小麦秋冬管理技术 篇1
2014年冬小麦继续增产, 单产大幅提高, 增产幅度是近几年最高的一年。在高起点上, 2015年继续保持冬小麦稳定发展好势头, 需要从秋冬种开始, 环环紧扣抓好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气象部门预测, 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 北方冬麦区秋冬季降水偏少, 气温总体偏高, 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秋冬连旱, 对冬小麦适时播种、安全越冬不利。为切实提高冬小麦播种质量, 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分区域研究提出2014年—2015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一、黄淮及北部冬麦区
该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 是中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本区生产条件较好, 光热资源丰富, 年降水量400~900 mm,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 小麦10月上中旬播种, 5月底—6月上中旬收获。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 干旱、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 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为害较重。该区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播前准备
(1) 品种选用根据各地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 选用适宜品种。一是因天选种。根据气温条件选用冬性、半冬性品种, 严禁跨区种植和选用未经审定的品种, 北部冬麦区严格选用冬性品种, 黄淮冬麦区选用冬性半冬性品种。二是因地选种。肥水条件好的高产田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缺水地区选用耐旱节水稳产品种。旱薄地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选用抗旱耐肥品种。三是因灾选种。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适当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 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四是因病选种。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 (耐) 锈病的品种, 降水偏多、渍涝严重的地区宜选用耐湿、抗 (耐) 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五是因质选种。根据市场需求, 选用营养品质好, 加工品质符合制成品要求, 籽粒饱满、容重高的优质品种。六是严格引种换种。根据生产条件变化和产量提高更换新品种, 防止不经过试验就大量引种、调种及频繁更换良种;在种植主推品种的同时, 注意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并做好种子繁殖工作, 确定“接班”品种, 保持生产用种的质量。
(2) 种子处理加强小麦种子处理, 切实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减轻秋苗发病, 压低越冬菌源, 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 可以推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病时间。根据各地小麦品种抗病性、发病程度以及气候条件、栽培方式, 合理选择药剂。严格拌种用药量, 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 现拌现用, 当日播完;适当增加药剂拌种后用种量。
(3) 秸秆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要求长度≤10 cm, 均匀抛撒地表。将已粉碎的秸秆耕翻入地下, 如果采用深松技术, 必须要旋耕, 将秸秆切入土层, 旋耕深度15 cm以上, 秸秆还田后要灌水踏实, 如果墒情适宜要及时耙压。
(4) 深耕 (深松) 耙压深耕23~25 cm然后耙压, 或深松30~35 cm再旋耕耙压, 以破碎坷垃, 沉实土壤, 利于根系下扎, 防止透风跑墒, 保苗安全越冬。深耕或深松的效果可持续2年, 1年深耕或深松, 2~3年内旋耕整地即可。一年一作旱地休闲麦田深耕、深松应在7月上旬进行, 利于纳雨蓄墒, 结合播前耙耱收墒。
(5) 浇水造墒坚持足墒播种, 确保一播全苗。当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5%时, 要先造墒再播种。对不能及时造墒而播后浇蒙头水的麦田及时划锄, 防止土壤出现裂缝, 减少土壤水分散失。
(6) 施用基肥测土配方施肥, 氮磷钾肥配合, 补施微量元素肥。高产田采用氮肥后移技术, 氮肥底施和追施各50%, 其他肥料全部底施。根据生产经验, 不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值为:单产200~300 kg/0.067 hm2的低产田每0.067 hm2施纯氮 (N) 6~10 kg、磷 (P2O5) 3~5 kg、钾 (K2O) 2~4 kg, 氮磷钾肥全部底施;单产300~400 kg的中产田每0.067 hm2施纯氮 (N) 10~12 kg、磷 (P2O5) 4~6 kg、钾 (K2O) 4~6 kg, 氮肥的70%底施, 30%起身期追施, 磷钾肥全部底施;单产400~500 kg/0.067 hm2高产田, 每0.067 hm2施纯氮 (N) 12~14 kg、磷 (P2O5) 6~7 kg、钾 (K2O) 5~6 kg, 氮肥60%底施, 40%起身期或拔节期追施, 磷钾肥全部底施;单产500 kg/0.067 hm2以上超高产田, 每0.067 hm2施纯氮 (N) 14~16 kg、磷 (P2O5) 7~8 kg、钾 (K2O) 6~8 kg, 氮肥50%底施, 50%拔节期追施, 磷钾肥全部底施。
2. 播种
(1) 适宜播期一般冬性品种适期播种的日平均气温为16℃~18℃, 半冬性品种为14℃~16℃。培育冬前壮苗, 冬性和半冬性品种要保证冬前有效积温达550℃~600℃, 同时还要考虑天气条件、肥力水平、病虫害和安全越冬等情况。一般北部冬麦区9月底—10月上旬, 黄淮冬麦区北部和中部10月5日—15日, 黄淮冬麦区南部10月10日—20日为适宜播期。
(2) 合理播量合理播量、适宜基本苗数是奠定高质量群体的起点, 也是构建合理群体结构, 协调群体与个体、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措施。掌握的原则:一是品种特性, 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 适当减少播量。二是播种早晚, 播种早的播量适当减少, 播种晚的播量适当增加。三是地力水平, 土壤肥水条件较好的基本苗宜稀, 播量宜少。一般北部冬麦区基本苗20万~30万株/0.067 hm2, 黄淮冬麦区北部和中部15万~25万株/0.067 hm2, 黄淮南片15万~18万株/0.067 hm2。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5℃以后, 每推迟1 d播种, 基本苗增加1万株左右, 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株。
(3) 精细播种用符合要求、质量合格的小麦播种机播种, 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适宜播种行距, 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 播种深度3~5 cm, 不漏播、不重播。
(4) 播后镇压带镇压器的播种机要做到随播随压, 不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后要用镇压器镇压。要保证镇压力度, 确保镇压质量, 做到踏实土壤, 减少田间墒情散失, 促进麦苗生长, 培育冬前壮苗, 扩大壮苗比例。
3. 冬前管理
(1) 浇越冬水对缺墒的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 要适时浇越冬水, 保苗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夜冻昼消、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进行, 上大冻前完成。提倡节水灌溉, 禁止大水漫灌, 灌水后及时划锄, 松土保墒, 防止地表龟裂, 避免透风伤根死苗。对于土壤墒情适宜、整地质量高、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适宜的麦田, 冬前可不浇越冬水。对于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 在每次降雨后要及时划锄保墒。
(2) 化学除草近年来, 禾本科恶性杂草有逐渐发展趋势, 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要立足春草秋治, 抓好秋季化学除草, 一般在11月中旬—12月上旬, 小麦3叶期—4叶期, 杂草2叶1心至3叶期时进行。防治野燕麦、节节麦、看麦娘、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6.9%骠马乳油60~70 m L加水进行叶面喷雾。防治节节麦、雀麦,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3%世玛30 g或3.6%阔世玛20 g, 加水喷雾。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75%苯磺隆干悬浮剂1.0~1.8 g, 或质量分数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 g, 或质量分数20%使它隆乳油50~60 m L加水30~40 kg, 均匀喷雾。防除碱茅、硬草, 在小麦出苗后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2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500~600 g, 加水喷雾。
(3) 防治病虫对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较重的麦田,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0 m L加水750 kg, 顺垄浇灌;或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250~300 m L, 兑水10倍, 拌细土40~50 kg, 结合锄地施入土中。麦黑潜叶蝇发生严重麦田,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40%氧化乐果80 m L, 加4.5%高效氯氰菊酯30 m L, 加水40~50 kg喷雾;或用质量分数为1%阿维菌素3 000~4 000倍液喷雾, 兼治小麦蚜虫和红蜘蛛。防治小麦纹枯病,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 g, 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 g, 兑水50 kg均匀喷施。小麦胞囊线虫发生严重田块, 每0.067 hm2用5%线敌颗粒剂3.7 kg, 在苗期顺垄撒施, 并及时浇水, 提高防效。
(4) 严禁啃青要加强冬前麦田管护, 管好畜禽, 杜绝畜禽啃青, 确保麦苗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
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该区包括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以及河南信阳市, 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本区气候湿润, 热量条件良好, 年降水量800~1 400 mm;地势低平, 土壤以水稻土为主, 有机质含量1%左右。种植制度以水稻小麦一年两熟为主, 小麦10月下旬—11月中旬播种, 5月下旬收获。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渍害和高温逼熟, 穗发芽时有发生, 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条锈病为害较重。该区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播前准备
(1) 品种选用选用高产、优质及抗湿、抗倒、抗病 (主要是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 性强的品种。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南部选用弱春性品种, 北部选用半冬性品种。
(2) 种子处理用质量分数2%戊唑醇悬浮剂, 每10 kg种子用药15~20 g, 兑水0.5 kg拌种, 可兼治纹枯病、全蚀病等土传和种传病害。适期早播小麦可用多效唑等化控制剂拌种或浸种, 可以起到矮化增蘖、控旺促壮的作用, 以1 g质量分数15%多效唑粉剂拌1 kg麦种或100~150 mg/L多效唑溶液浸种为宜, 拌种时要注意拌匀, 防止局部药量过大, 影响麦苗生长。
(3) 秸秆还田水稻要控制好最后的上水时间, 收割前7~10 d断水, 为小麦播种创造良好的墒情条件, 成熟后及时收获, 防止“养老稻”。收稻时留茬高度10 cm以下, 稻草切碎6~8 cm, 并均匀撒铺。对秸秆全量还田的要先深旋 (或深耕) 灭茬再进行机条播, 旋耕埋草深度应至少12 cm以上 (最好达到15 cm) , 防止稻草富集于播种层。
(4) 施用基肥弱筋小麦一般每0.067 hm2施纯氮 (N) 12~14 kg, 基肥∶平衡肥 (主茎3~4叶期施用) ∶拔节肥 (倒3叶施用) 比例为7∶1∶2。中筋小麦一般每0.067 hm2施纯氮 (N) 15~18 kg, 基肥∶壮蘖肥 (或平衡肥, 主茎3-4叶期施用) ∶拔节肥 (倒3叶施用) ∶孕穗肥 (剑叶抽出一半施用) 比例为5∶1∶2∶2。大面积生产中, 基肥∶壮蘖肥 (或平衡肥) ∶拔节肥比例为5∶1∶4。根据土壤基础地力水平, 中筋∶弱筋小麦氮磷钾配比为1∶ (0.4-0.6) ∶ (0.4-0.6) , 磷钾以基肥∶拔节肥5∶5为宜。一般基肥可用尿素 (含N 46%) 5~8 kg、45%复合肥 (N、P2O5、K2O含量均为15%) 25~40 kg。
2. 播种
(1) 适宜播期为保证麦苗在越冬始期形成适龄壮苗 (主茎5~6叶、单株分蘖2~3个、次生根3~5条) , 播种至越冬始期需要0℃以上积温500℃~550℃, 该区适宜播种期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
(2) 合理播量本区适期播种的麦田, 基本苗12万~16万株/0.067 hm2。迟于播种适期的适当增加播种量, 每晚播1 d增加0.5万株基本苗, 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
(3) 精细播种对水稻收获较早、腾茬及时、墒情适宜 (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80%以下) 、土壤适耕状态好的麦田可采用2BG-6A型等少 (免) 耕条播机, 一次作业完成浅旋、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播种深度2~3 cm, 行距25 cm, 中速行驶, 确保落籽均匀, 来回两趟之间接头要吻合, 避免重播或拉大行距, 避免田中停机形成堆籽。田块两头先留空幅, 便于机身转弯, 最后补种两头空幅, 对机器播不到的死角等处要人工补种或出苗后移密补稀。当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80%以上时, 应采用新改进的带状条播机播种, 防止排种口堵塞、出现缺苗断垄。
(4) 播后镇压带镇压器的播种机要做到随播随压, 不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后要用镇压器镇压, 确保镇压质量。
(5) 机械开沟播后适时机械开沟, 每2.5~3 m开挖一条竖沟, 沟宽20 cm, 沟深25~30 cm。距田两端横埂2~3 m各挖一条横沟, 较长的田块每隔50 m增开一条腰沟, 沟宽20 cm, 沟深35~40 cm。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 cm, 深40~50 cm。要确保内外三沟相通, 注意均匀抛撒沟泥, 覆盖麦垄, 减少露籽, 防冻保苗。
3. 冬前管理
(1) 早补苗肥基本苗偏少、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块2叶期应及时补施苗肥。主茎总叶片数为11叶及以下的麦田, 如基种肥及苗肥均不足, 在主茎3~4叶期施用壮蘖肥。在冬前及越冬期间施用泥、杂灰肥培土壅根, 保暖防冻, 培肥土壤。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 如麦苗发黄严重, 应尽快施用速效复合肥或氮肥转化苗情。
(2) 及时化除应根据草相、草龄、墒情等适期使用药剂, 重点抓好冬前化学除草。越冬前日均温5℃以上抢晴天用药, 确保用药后7 d内不遇到0℃以下霜冻低温, 以提高化除效果, 避免产生药害。对于麦田单子叶杂草可选用骠马或麦极等防治, 双子叶杂草选用使它隆等, 单、双子叶杂草混生的麦田, 可将相关药剂进行复配使用。
(3) 防湿抗旱及时清沟理墒, 疏通排灌水系, 防止湿害。播后如墒情不适, 应灌齐苗水, 促进及时出苗, 注意不可大水漫灌, 防止烂芽、闷芽。如在越冬前发生干旱, 及时灌好越冬水。冬灌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灵活掌握, 在底墒不足或秋冬季干旱、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60%时冬灌, 注意瘦地弱苗早灌, 肥地旺苗迟灌。冬灌一般在夜冻昼消, 日均温3℃~4℃时进行。灌水过早, 气温高, 地面蒸发量大, 降低了冬灌蓄墒保温作用, 同时易造成麦苗旺长, 产生冻害;冬灌过晚, 土壤冻结, 难下渗, 地面结冰, 易死苗。冬灌宜采用沟灌窨水等方法, 做到田间不积水, 以免土壤板结, 切忌大水漫灌, 冲刷表土。
(4) 控旺转壮对播种过早、群体过大、过旺麦田, 可采取中耕或镇压, 也可以喷施生长抑制剂, 控旺转壮, 保苗安全越冬。
三、西南冬麦区
该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 (市) , 以冬小麦为主。本区气候湿润, 热量条件良好, 年降水量800~1 100 mm;地势复杂, 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相间分布, 海拔300~2 500 m;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水稻土为主。种植制度以水田稻麦两熟、旱地“麦/玉/苕”间套作为主。小麦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 5月中下旬收获。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日照不足, 雨多雾大晴天少, 还面临前期湿害、冬春干旱、后期高温、烂场雨等不利因素, 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之一, 条锈病为害严重。该区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播前准备
(1) 品种选用稻茬麦选择抗病 (条锈病、白粉病等) 、耐肥、抗倒、产量潜力高的品种, 丘陵旱地小麦选择耐旱、抗病 (条锈病、白粉病等) 、适合套种的丰产品种。
(2) 药剂拌种西南冬麦区条锈病暴发危害频率较高, 苗期防控是重要环节之一。在常年地下害虫和苗期条锈病发生较重的地区, 要混合拌种, 杀虫剂可选质量分数40%甲基异柳磷, 杀菌剂可选立克秀, 每100 kg小麦用100 m L质量分数40%甲基异柳磷乳油兑水10 kg、100 g质量分数2%立克秀加水2 kg拌种。拌种时先拌杀虫剂、再拌杀菌剂, 将麦种摊开, 用喷雾器将稀释后的甲基异柳磷药液均匀喷洒, 堆闷3~4 h, 摊开晾干后, 再将混合成糊状的立克秀药剂均匀拌入种子中, 推荐使用性能较好的电动拌种机拌种。
(3) 秸秆还田西南地区80%的稻茬小麦采取免耕栽培, 前作水稻秸秆主要以覆盖方式还田。通常有两种形式:用2BJ-2型简易播种机将种子摆播在免耕土壤的表面, 再人工覆盖稻草;收割水稻时将稻草切碎抛洒, 采用2BFMDC-6型播种机免耕播种小麦。两种方式都要求在水稻灌浆中后期及时排水晒田, 晾干土壤, 使水稻收获时土壤较干, 以免收割机对田面造成过度破坏。第一种方式, 稻草以整秆或切碎均可;第二种方式要求收割机为半喂入式, 并加装有秸秆分散装置, 秸秆被切成5~8 cm小段, 均匀分散于田间, 便于播种作业。前作为玉米的旱地套作麦田, 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就地覆盖还田, 吸纳秋季雨水, 改善小麦播种时的土壤墒情, 提高出苗质量。
(4) 施用基肥该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但有效磷缺乏。根据地力水平和目标产量确定适宜施肥量。稻茬麦单产350~500 kg/0.067 hm2, 每0.067 hm2施纯氮 (N) 9~10 kg, 其中70%作底肥、30%作拔节追肥, 基施磷 (P2O5) 、钾 (K2O) 各5 kg;单产500~600 kg/0.067 hm2的高产田, 每0.067 hm2施纯氮 (N) 11~13 kg, 其中60%作底肥、40%拔节追肥, 基施磷 (P2O5) 、钾 (K2O) 各6~10 kg/0.067 hm2。旱地套作小麦, 每0.067 hm2施纯氮 (N) 6~7 kg/0.067 hm2, 其中70%作底肥、30%作苗期追肥, 基施磷 (P2O5) 、钾 (K2O) 各3~5 kg/0.067 hm2。机械化播种选择复合肥比较方便。将用作基肥的纯氮换算成复合肥, 随播种施用。鉴于土壤缺磷, 复合肥中磷的含量不能过低, 氮磷钾含量为20%∶15%∶10%或15%∶15%∶15%的类型较好。
2. 播种
(1) 适宜播期西南冬麦区的品种均为春性, 考虑抽穗扬花期可能遭遇倒春寒和高产的要求, 安全高产播期集中在10月25日—11月5日, 播期提前则遭遇低温危害的风险增大, 播期延后则不利高产。在此范围内, 春性较强的品种 (如蜀麦969) 播期宜靠后, 春性较弱的品种 (如川麦55) 宜靠前。
(2) 合理播量穗数不足是该区大面积生产产量不高的主因。由于冬季温度较高、有效分蘖时间较短, 基本苗不宜过低, 一般15万~20万株。超过20万基本苗, 倒伏威胁加大, 不利高产。对质量合格的种子, 若发芽率按90%、田间出苗率按75%计, 大粒品种 (千粒质量45 g以上) 每0.067 hm2播量11~14 kg, 小粒品种 (千粒质量45 g以下) 每0.067 hm2播量9~12 kg。
(3) 精细播种免耕麦田应在播前7 d进行化学除草, 每0.067 hm2用灭生性除草剂 (如克无踪, 有效成分为200 g/L的百草枯) 200 m L。播种机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2BJ-2型简易播种机, 行距20 cm、窝距10 cm;二是2BFMDC-6, 行距20 cm, 种子呈带式分布, 幅宽约4 cm。旱地套作小麦先用微耕机旋耕1遍, 再用2B-4或2B-5型播种机播种。
3. 冬前管理
(1) 出苗管理播种后加强水分管理, 促进苗全苗齐苗壮。稻茬麦田多数年份土壤湿度大, 出苗容易, 一些丘陵稻茬麦田往往偏湿, 要排水降渍, 旱地小麦和受旱稻茬田要及时浇水。
(2) 化学除草免耕麦田应在播前除草基础上于3~4叶期再进行一次化学除草。以猪殃殃、泽漆、繁缕等较难防除的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20%氯氟吡氧乙酸8~10 g, 或5.8%麦喜乳油10 m L, 或20%使它隆乳油50~60 m L防治。以野燕麦、看麦娘、早熟禾、黑麦草为主的麦田,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3%世玛30~50 m L, 或6.9%唑禾草灵 (骠马) 50~60 m L防治。以麦蒿、荠菜为主要杂草的麦田,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75%苯磺隆1~1.5 g或10%苯磺隆10~15 g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时可用以上药剂混合防治。
(3) 防治病虫旱地麦和部分稻茬麦田地下害虫发生越来越严重, 可选用“甲拌·辛硫磷” (总有效成分10%) 混合细沙或草木灰, 均匀撒施防治。冬前病虫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蚜虫等。若出现条锈病, 主要呈“点状”发生, 需要加强监控, 在扩散之前进行拔除, 如果出现中心病团, 则进行喷药防治, 以减少扩散和菌源量, 进而减轻春季防控压力。
四、西北冬麦区
该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全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区。本区气候干燥, 蒸发量大, 年降水量200~650 mm;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地势复杂, 有高原、盆地、沙漠, 土壤以灰钙 (漠) 土、棕钙 (漠) 土、栗钙土为主。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冬小麦9月中下旬播种, 6月底—7月上旬收获。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瘠薄、干旱少雨, 同时甘肃和新疆部分地区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 对小麦生产安全影响较大。该区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播前准备
(1) 品种选用旱地小麦选择抗旱性较强, 对条锈病、白粉病中抗以上, 株高85~95 cm的中大穗品种。水浇地选择抗倒伏 (株高90 cm以下) , 株型较紧凑, 对条锈病、白粉病中抗以上品种。海拔1 500 m以上地区选用冬性或强冬性品种, 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选择冬性和半冬性品种。旱地地膜覆盖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地区, 应选择株型紧凑、分蘖成穗率高、穗层整齐、中大穗、丰产性较好的品种。
(2) 药剂拌种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黑穗病、全蚀病、根腐病, 用质量分数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 g干拌麦种100 kg, 或用20%三唑酮乳油150 m L拌种100 kg;防治地下害虫、麦蜘蛛、麦蚜、小麦黄矮病, 用50%辛硫磷乳油200 g兑水2~3 kg, 拌种100 kg。
(3) 秸秆还田玉米秸秆粉碎长度最好小于5 cm, 勿超过10 cm。留茬高度5~7 cm, 越低越好。耕深20 cm以上, 将秸秆耕翻入地下。如果采用深松技术, 要配合旋耕, 将秸秆切入土层, 旋耕深度15 cm以上;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灌水踏实, 如果墒情适宜要及时耙压。
(4) 深耕耙压夏茬田收获后及时耕作灭茬, 到秋末再旋耕碎土、施基肥, 整平土壤, 等待播种。秋茬田随收随耕, 可将耕作整地、施基肥、秸秆还田一次性作业完成。耕作可采取深耕或旋耕, 深耕可隔年一次, 深度要达到25 cm以上。有条件地方也可采用隔年深松技术, 即前茬收获后及时深松不翻土, 深松30~35 cm, 播前再结合旋耕施基肥, 然后耙耱整平。地膜覆盖麦田, 覆膜前最好用轻磙压平土面。
(5) 施用基肥结合秋播前的耕作整地施肥, 冬前一般不再追肥。每0.067 hm2产150 kg的地块, 全生育期施腐熟有机肥1 500 kg、纯氮 (N) 5 kg、磷 (P2O5) 4 kg左右;每0.067 hm2产250 kg以上的地块, 全生育期施腐熟有机肥2 000 kg、纯氮 (N) 8 kg、磷 (P2O5) 6 kg左右。旱地采取全膜覆土穴播种植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 可实行一膜两茬利用, 头茬纯氮 (N) 、磷 (P2O5) 的基肥施用量相应增加2~3 kg, 第二茬在返青—拔节期趁墒追施纯氮 (N) 3 kg/0.067 hm2左右。
2. 播种
(1) 适宜播期日平均气温14℃~18℃时开始播种, 冬前0℃以上积温500℃~550℃为宜。该区旱地小麦一般在9月20日—30日, 水浇地小麦10月1日—15日播种。旱地地膜覆盖种植区播期较露地推迟一周左右, 旱地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区播期较露地提前一周左右。
(2) 合理播量按照“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的四定原则确定播量。旱地小麦每0.067 hm2产250 kg以上, 基本苗20万~30万株, 每0.067 hm2产量150~200 kg, 基本苗15万~20万株。水浇地每0.067 hm2产量300~400 kg, 基本苗25万~30万株, 每0.067 hm2产量400~500 kg, 基本苗22万~32万株。旱地地膜覆盖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的基本苗应与常规露地条播相同。
(3) 精细播种露地种植采取机条播, 行距15~20 cm, 旱地小麦取下限, 水浇地取上限, 播种深浅一致, 播种深度3~5 cm, 不漏播不重播。垄膜沟播地膜覆盖栽培, 采用铺膜播种一体机械, 按60 cm一带, 使用40 cm宽的地膜盖垄, 垄高10~15 cm, 垄间距30 cm, 垄间种2行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 采用穴播机播种, 幅宽120 cm地膜种7行, 穴距12 cm。膜侧沟播栽培, 幅宽70 cm地膜种4行, 行距17~20 cm, 播种深度4~5 cm。旱地秸秆带状覆盖种植, 分秸秆覆盖带和种植带, 两带等宽或播种带宽度不超过两带总宽度的50%, 两带相间排列。播种时预留覆盖带, 覆盖带和种植带宽度各约30~50 cm, 每种植带平作穴播或条播三四行小麦, 行距15 cm左右。由于膜侧沟播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有效播种面积约占50%, 为不降低单位面积基本苗数, 相应的行播量应高出常规露地条播50%左右。
(4) 播后镇压播后立即镇压, 尤其秸秆还田地块播后要适当重压, 1.2 m幅宽的镇压器重量应在70~80 kg。若采取地膜覆盖技术, 播后不再镇压。
3. 冬前管理
(1) 浇越冬水有条件的水浇地冬前浇越冬水, 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也为第二年返青生长奠定基础。在日平均气温3℃~5℃, 一般11月下旬进行。
(2) 防治病虫条锈病要采取“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统防统治”防控对策。越冬前15 d人工除草一次, 若杂草较多, 也可进行化学除草。
(3) 镇压保墒尚未封冻、坷垃较多的麦田, 封冻前镇压碎土、弥补裂缝, 增温保墒。旺长麦田封冻前可深耘断根或镇压, 控旺转壮, 有条件地方可早浇冬水。
(4) 秸秆覆盖旱地采取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时, 3叶期至封冻前, 将玉米整秆放置于预留覆盖带。覆盖时秸秆与播种带的两个边行各留2 cm左右间距, 以防秸秆压苗。
(5) 严禁啃青冬春季禁止家畜啃青。覆膜田做好护膜工作。
小麦秋冬管理技术 篇2
一、精细整地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连续多年旋耕的麦田,在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对小麦生长不利,应按照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的循环方式耕作,破除犁底层。
二是耙耱镇压。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种麦时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冬季出现黄苗死苗情况。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种子与土壤处理
一是种子处理。针对我县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应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配方:(1)防治全蚀病。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2)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用2.5%适乐时悬浮剂2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后,晾干播种。
二是土壤处理。针对我县目前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蔓延趋势,必需认真做好播前土壤处理。(1)对全蚀病点片发生地块。在播种前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6斤,加细土40-60斤,充分掺匀,于整地前均匀撒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2)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兑水2-3斤,拌细土20-30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四、适期适量 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一般要求培育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要保证从播种到越冬0℃以上的有效积温达550-650℃为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我县小麦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8日一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3日。在适播期范围内,注意先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后播生育期短的品种;先播发苗慢的瘦地,后播发苗快的高肥水麦田;先播土壤粘重的麦田,后播砂壤土质麦田。
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粘土22~24%。若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浇底墒水(提前造墒),并注意保好口墒,确保适期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五、科学浇水
一是适时浇好冬水。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以及播后没有镇压、土壤暄松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进行,我县应在12月20日前后,封冻前完成,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对于晚播弱苗和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一般不进行冬灌。
二是浇好孕穗水,预防晚霜冻害。二月底三月初,若遇田间土壤干旱,要及时浇好孕穗水,既可以促进小麦穗分化,多粒多穗,成大穗;又可以增加土壤热容量,预防减轻冻害发生。尤其是对于冬前、早春未镇压土壤暄松和墒情较差的麦田,一定要及早浇好孕穗水。春季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茎叶部分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多为穗部器官,形成“哑巴穗”,或出现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穗粒数大大减少。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三是适时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抽穗期或灌浆初期遇旱及时浇水,之后一般不再浇水,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六、病虫草害防治
柑橘园秋冬季管理技术 篇3
1 及早采收、恢复树势
加强宣传,引导橘农及时采收,顺价销售,避免果实长期留树,以减轻树体负担,恢复树势。特别是12月20日以后尚未卖出的挂树果实,必须采摘下树。
2 补充肥料、保护树体
柑橘“产”后,养分亏缺,如不及时补肥,特别是挂果量大的橘园可能出现叶片卷曲和凋萎现象。由于土温偏低,土壤施肥吸收效果很差,因此采后施肥重点放在叶面喷施上,以及时补充养分恢复树势。土壤施肥可薄施浅施速效肥或复合肥,按每株施复合肥0.5~0.7千克为宜,施肥深度20~30厘米;叶面肥要选用高效复合型叶面肥,也可喷施0.5%尿素+0.3%磷酸二氢钾或10~20毫克/千克的“2,4-D”+0.5%尿素或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可与农药混用,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叶面叶背均匀喷施。注意此期喷施叶面肥要选择在晴天上午11时以后至下午3时前进行。
3 及时清园、清除病虫
采果后及时剪除病虫枯枝、刮除树干老翘皮,清除园内的残枝、落叶、杂草等,并喷施药剂防治越冬病虫,以降低越冬病虫基数,减轻来年柑橘病虫害危害程度。重点防治炭疽病、树脂病、红蜘蛛和越冬粉虱若虫等。可喷施1次45%的晶体石硫合剂400~500倍,螨害较重的加入尼索朗2000倍一起喷雾,以消灭越冬虫卵。同时地面撒石灰,每亩按50~70千克撒施,可起到消毒杀菌、降解土壤酸性,提高果实品质的作用。
4 抗寒防冻、安全越冬
(1)包扎覆盖。在冻前及时用稻草包扎树干,用草帘、草袋等覆盖树冠,可有效防止枝梢受冻。幼树可用草帘将树干与树冠整体包扎,要求包扎严实,开春待气温稳定回升后掀去,并及时灌水或喷水。
(2)树蔸培土。冻前及时对树蔸培土以防止主干和根系受冻。培土时土盘直径以1~1.5米为宜,培土高度应在30厘米以上,培土后若在土盘上覆盖薄膜、谷糠或稻草效果更佳。
(3)树干涂白。树干涂白以避免树干冻伤,消灭隐藏在树干上越冬的病虫,涂白时涂抹至第1主枝下方即可。涂白剂配方:生石灰1.5千克、石硫合剂原液0.3千克、食盐0.2千克、动物油少许,净水5千克制成。配制方法:先将生石灰和盐分别用热水化开后混合搅拌,再加入水、石硫合剂和动物油调和而成。
(4)喷防冻剂。在寒潮来临前树冠喷施柑橘防冻剂、黄腐酸抗旱保水剂、济农等有机营养液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提高细胞液浓度,增强抗寒能力。
(5)冻时保护。在寒流来临时可采用薰烟、煨火、燃烧加温等方法减轻冻害,下雪天气应及时组织人力摇落树上积雪,防止冻伤枝叶。地勢较低的坡脚地、沟槽地,低谷地应于寒流来临前,在果园堆积谷糠、杂草、落叶等,于傍晚燃烧使之产生烟雾,抑制辐射逆流,防止霜冻危害。
(作者联系电话:13572622976)
2019年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篇4
今年我县小麦生产,由于秋种期间大部分地区墒情适宜,播种进度快,适播面积大,播种基础好,冬前苗情明显好于去年和常年,是近几年来苗情较好的一年。主要特点:群体合理,个体比较健壮。全县小麦平均亩茎数63.31万,单株分蘖2.4个,三叶以上大蘖1.85个,主茎叶片数4.12片,平均次生根3.7条。其中一类苗面积62.1万亩,占45.7%,比去年增加5.9万亩,平均亩茎数77.44万,单株分蘖3.11个,次生根4.6条。二类苗面积40.9万亩,比去年增加1.9万亩,占30.1%,平均亩茎数55.8万,单株分蘖2.09个,次生根4.06条。三类苗面积21.6万亩,占15.9%,平均亩茎数38.6万,单株分蘖1.37个,次生根2.1条,分别较上年减少0.7万、0.09个、0.14条。旺苗面积11.2万亩,比上年减少4.2万,占8.3%。一二类苗和旺苗面积较去年增加,三类苗面积减少。
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部分地块播量偏大,播期偏早,有旺长趋势。二是部分地块由于整地质量较差,田间坷垃较多,缺苗断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部分麦田遭受不同程度冻害。受去年11月下旬大幅降温天气的影响,部分地块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四是部分地块病虫草害较重,尤其是个别地块地下害虫和杂草发生程度较重。
针对目前我县小麦苗情特点,春季田间管理应立足于“控旺长,防春冻,早除草,巧施肥”的指导思想,突出分类管理,构建各类麦田的合理群体结构,搭好丰产架子。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
一、镇压划锄,保墒抗旱控旺长
春季镇压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使经过冬季冻融疏松了的土壤表土层沉实,使土壤与根系密接起来,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减少水分蒸发。因此,对于吊根苗和耕种粗放、坷垃较多、秸秆还田导致土壤暄松的地块,一定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镇压,以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和避免冷空气侵入分蘖节附近冻伤麦苗;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在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促使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墒、保墒、抗旱的作用;对长势过旺麦田,在起身期前后镇压,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长,起到控旺转壮作用。
划锄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早春划锄最好和镇压结合起来,一般是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抗旱的作用。
二、适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
麦田除草最好在冬前进行,但受冬前降水、降温天气的影响,我县冬前化学除草面积相对较少。因此,适时搞好春季化学除草工作尤为重要。春季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是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要在小麦返青初期及早除草。杂草越小除草效果越好。早春气温波动大,除草前应关注气象预报,喷药前后3天不宜有强降温天气(最低温0℃以下)。白天喷施除草剂时气温要高于10℃(日平均气温8℃以上),这不仅利于除草剂药效的发挥,也可避免发生药害。某些除草剂春季施用过晚,易产生药害和残留,春天化学除草不要晚于3月底。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记载的防除对象和推荐剂量使用除草剂,过量使用易产生药害。针对我县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可选择如下除草剂:
双子叶杂草中,以播娘蒿、荠菜、藜为主的麦田,可亩用50g/L双氟磺草胺悬浮剂6g,或者亩用56%
2甲4氯钠可溶粉剂100~140g。以猪殃殃为主的麦田,可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70毫升或5.8%双氟·唑嘧胺乳油10毫升,也可选用氟氯吡啶酯、麦草畏、唑草酮或苄嘧磺隆等。
单子叶杂草中,玉米茬麦田以雀麦、节节麦为主。防除雀麦可亩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9~12.5g、或者30g/L甲基二磺隆悬浮剂25~30g、或者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3~4g。防除节节麦可亩用30g/L甲基二磺隆悬浮剂25~30g。
以上药剂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或者选用含有以上成分的复配制剂。春季麦田化学除草易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禁止使用长残效除草剂,如氯磺隆、甲磺隆等药剂。
三、分类指导,科学施肥浇水
春季肥水管理是调控群体和个体的关键措施,各乡镇一定要因地因苗管理,突出分类指导。
(一)旺长麦田
旺苗麦田一般年前亩茎数达80万以上。这类麦田由于群体较大,叶片细长,拔节期以后,容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从而招致倒伏。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镇压。返青期至起身期镇压可有效抑制分蘖增生和基部节间过度伸长,调节群体结构合理,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是控旺苗转壮的重要技术措施。注意在上午霜冻消除露水消失后再镇压。旺长严重地块可每隔一周左右镇压一次,共镇压2~3次。
2.喷施化控剂。过旺麦田,在小麦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麦巨金”等化控剂,可抑制基部节间伸长,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一般亩用量30~40毫升,对水30千克,叶面喷雾。
3.因苗确定春季追肥浇水时间。对于年前植株营养体生长过旺,地力消耗过大,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在起身期追肥浇水,防止过旺苗转弱苗;对于没有出现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早春不要急于施肥浇水,应在镇压和喷施化控剂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将追肥时期推迟到拔节后期,一般施肥量为亩追尿素15千克左右。
(二)一类麦田
一类麦田的冬前群体一般为每亩60万~80万,多属于壮苗麦田。在管理措施上,要突出氮肥后移。
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70万~80万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以获得更高产量;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60万~70万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千克左右。
(三)二类麦田
二类麦田的冬前群体一般为每亩45万~60万,属于弱苗和壮苗之间的过渡类型。春季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冬春分蘖的成穗率。
地力水平较高,群体55万~6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以后、拔节以前追肥浇水;地力水平一般,群体45万~55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
(四)三类麦田
三类麦田一般每亩群体小于45万,多属于晚播弱苗。春季田间管理应以促为主。一般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划锄,拔节前力争划锄2~3遍,增温促早发。同时,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早追施氮素化肥和磷肥,促根增蘖保穗数。只要墒情尚可,应尽量避免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透气性延缓麦苗生长发育。
(五)冻害麦田
对于冬前和越冬期冻害较重的麦田,要立足“早管促早发”的原则,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早春适时搂麦或划锄,去除枯叶,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新生叶加快生长。二是在土壤解冻后及时追肥,一般每亩施尿素15千克左右,缺磷地块亩施氮磷复合肥20千克左右,促进小分蘖成穗;三是在返青期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分蘖的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四是在拔节期再根据苗情酌情追施氮肥或氮磷复合肥,提高穗粒数。
四、精准用药,绿色防控病虫害
返青拔节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的危害盛期,也是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的侵染扩展高峰期,要抓住这一多种病虫混合集中发生的关键时期,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以主要病虫为目标,选用对路杀虫剂与杀菌剂混用,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要精准用药,尽量做到绿色防控。麦蜘蛛在上午10:00以前或下午4:00以后活动旺盛,此时防治效果较好,可亩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4~8g或4%联苯菊酯微乳剂30~50mL;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可选用18.7%杨彩悬乳剂每亩50~70毫升对水75~100千克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每亩20毫升对水75~100千克喷麦茎基部防治,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8%乐斯本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每亩40~50毫升对水75~100千克喷麦茎基部;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4月上中旬亩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1.5千克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毫升兑细砂或细沙土30~40千克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以上病虫混合发生可采用对路药剂一次混合施药防治。
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早春冻害
早春冻害(倒春寒)是我县早春常发灾害。防止早春冻害最有效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灌水。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因此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以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因此,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前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
优质高产小麦管理技术 篇5
1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
适应豫北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矮抗58、新麦19、西农979、366、周麦18等。
2 播种阶段的准备工作
2.1 实现小麦优质高产,依赖于强大的根系,这就要求加深耕层,为根的生长创造深厚疏松的耕层。深耕可以增产,要求深度25厘米为好,深耕应根据原有的基础,逐渐加深耕层,深耕必须配合细耙、多耙,注意防旱保墒,尤其在土壤偏黏的地块,更要掌握好宜耕期,借以粉碎坷垃,踏实土壤,清除根茬,保住底墒,使土表平整,利于播种,达到早、深、净、细、实、平的要求。及时保墒或浇足底墒水,实行深耕,选择适期播种并提倡精播,减少下种量。
2.2 麦收“胎里富”,无论是肥沃水浇田还是旱地麦,底肥对产量和品质的形成都很重要,尤其是多施肥效久、养分含量高的农家肥,可以为小麦生长发育地供给充足养分。强筋小麦生育后期吸氮力比一般小麦强,因而施足农家肥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做好种子处理,可用克百威、三唑酮防治地下害虫和小麦真菌病害,用硅噻菌胺防治小麦全蚀病。
3 冬季管理
冬季田间管理是小麦获得高产的重要环节,应查苗补种,疏密移栽,不能有断垄现象。在小麦播种底墒充足,冬前一般不浇水。若小麦播种时天气比较干旱,施底肥不足,每667平方米群体在50万以下,可结合追施氮肥浇水。冬灌时间应掌握在日均气温降至5℃左右时,应避免大水漫灌。
3.1 保证全苗 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浸种催芽的种子,这是确保全苗的第1个环节。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达到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的目的。
3.2 浇冬水 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应于立冬至小雪期间浇冬水,对地力高、底肥足、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适期内晚浇,可不施冬肥;对底肥不足或中低产田,冬前群体小、长势弱或因旺长而脱肥的地块,应在适期内早浇。
4 春季管理
4.1 小麦从返青开始经过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到开花,是冬小麦生育的中期阶段即春季管理阶段。春季是冬小麦一生中需水需肥最多的时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
4.2 壮苗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年前分蘖质量,控制春季分蘖,提高成穗率,培育壮秆大穗,应重管拔节期。在拔节期酌情追施速效化肥并及时浇水。
拔节期追肥浇水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控制旗叶和倒2叶过长,建立高产小麦紧凑型植株;能促进根系下扎,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能够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的植株生长,促进单株个体健壮,利于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
5 化控及病虫防治
5.1 化学除草主要在小麦4叶期至拔节前进行,并用苯磺隆、使它隆进行田间喷雾防治。
5.2 病虫害的防治,春季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麦田地下害虫、麦蜘蛛、麦叶蜂、白粉病、锈病等可能在中期阶段发生及时防治,麦蜘蛛、麦叶蜂可用40%氧乐果防治,白粉病、锈病引用禾果利等农药进行防治。
6 后期管理
6.1 在管理过程中,采用氮肥后移这一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显得尤其重要。氮肥后移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冬小麦中期管理技术 篇6
一、拔节期追肥浇水
拔节期追肥浇水可以提高成穗整齐度,增加亩穗数;可有效减少不孕小花,提高穗粒数;能够延缓后期叶片和根系衰老,提高粒重;促进中上部节间伸长,有利于形成合理株型和大穗。因此,要根据苗情和墒情,适时抓好拔节期的肥水管理。拔节期追肥浇水的时间,应掌握瘦地、弱苗宜早,肥地、壮苗宜晚的原则。春季墒情好、苗壮、尚未追肥浇水的麦田,应在拔节期前后浇第一水,并随浇水追施氮肥,追氮肥量要与底施氮肥统筹考虑,亩产500千克左右的麦田,施用纯氮总量不宜超过15千克。但是有旺长趋势的麦田,拔节期追肥浇水可以推迟到旗叶露尖或孕穗期,追施氮肥的数量也要相应减少。
二、中耕划锄,清理苗脚
中耕划锄既能疏松土壤、消除板结、提高地温、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又能消除杂草、减少病虫害发生、控制旺长。特别是大水浇灌的麦田容易出现板结,在浇水后地面泛白时,及时中耕划锄,也可用独腿耧结合追肥一并进行。中耕划锄要根据苗情、墒情和耕作质量掌握划锄深度,一般中耕3~5厘米。对群体过大田块,必须进行深锄断根,减少春季分蘖量,控制旺长;对群体适中、壮苗田块,进行适当中耕,损伤部分根系,抑制无效分蘖;对弱苗田应浅中耕,以免伤根,从而达到提温保墒、促进生长的作用。
三、预防春霜冻害
三、四月份是冬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也是常出现倒春寒的时期。灌溉是预防小麦春霜冻的有效措施,因此,应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在低温寒潮到来之前,采取灌水等措施预防春霜冻,减轻不利天气的影响。且寒流过后要及时检查苗情,发现叶片有冻害现象,要及时采取补施氮肥或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等措施,促苗快发,最大限度降低冻害损失。
【小麦秋冬管理技术】推荐阅读:
秋冬季桑园管理技术10-09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01-07
葡萄秋冬季的管理技术12-02
小麦春季麦田管理技术09-26
小麦病虫草害管理技术07-15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01-20
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06-12
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10-11
冬小麦播种及管理技术08-29
小麦灌溉技术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