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通用12篇)
小麦种植技术 篇1
前言
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因此, 人们一直以来对小麦的生产与种植技术十分关注。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们对于小麦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 所以, 必须更加重视小麦的生产技术、提高小麦的产量, 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
1 适合小麦的种植条件
我国全国各地都有小麦的种植, 并且由于各地的种植条件不同, 小麦种植的方式也不同[1]。小麦的种植, 首要的种植条件是, 要在土壤养分较高的土壤环境下种植小麦。一些高产的优质小麦对土壤的要求很高, 土壤的养分必须要全面、充足, 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小麦高产的目标, 最好是选择一些地势高并且水浇条件好的地块, 也要利用配方施肥技术进行施肥。一定要根据相应的品种特点进行适当的播种, 防止播种量过大, 而造成后期管理的被动。小麦的种植对于水分的需求量很大, 有灌溉条件最好。小麦需要良好的光照, 才可以实现光合作用, 一般来说, 昼夜之间的温差能够促进小麦的成熟与饱满。随着科技的进步, 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研究出新的适合小麦种植技术, 并且不断对小麦的品种进行改良和优化。种植一些高品质高产量的小麦, 利用先进的小麦种植技术, 能够促使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
2 小麦的种植条件分析
2.1 小麦的品种选择
选择优良的小麦品种, 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 小麦的品种直接影响着小麦的生长与收成[2]。对于小麦品种的选择,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地质条件进行选择。在选择好小麦的品种之后, 要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 主要因为小麦的种子带有很多的病菌, 要利用药肥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 要对种子的发芽率进行测试, 这样可以正确地进行种子播种量的计算, 对小麦种子的处理, 可以有效的增强小麦的产量。对于选择之后的种子要进行试种, 根据其发芽率来确定播种的量。要做好小麦种子的防虫害处理。对于虫害的防治, 主要是利用包衣处理以及利用拌种剂拌种。但是, 对于拌种剂的选择, 必须要选择对种子没有危害的, 将处理之后的种子进行试种。
2.2 合理施肥, 正确的选择土壤
小麦种植的另一个条件便是对土壤的要求, 必须要对土壤进行相应的处理, 坚持深耕细作的原则, 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对土地进行处理, 使土地具有蓄水保肥的能力。最佳的小麦田翻耕深度为20cm[3], 并且一定尽量保持小麦种植地面的完整和平坦。土壤必须要细, 土壤不能够虚空, 必须要踏实。小麦种植最为重要的一点, 便是土壤的肥沃程度, 因此, 必须要对土壤进行施肥, 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在对小麦耕种土壤进行施肥时, 必须要遵循科学施肥的原则, 重视增施有机肥, 每667m2地小麦施用的有机肥以1000kg左右为宜, 这样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的肥沃度。为了增强麦田的通透性, 可以施用一些小麦专用肥。对于麦田的施肥, 必须要遵循环保的原则。
2.3 正确的选择播种期
对于小麦的种植, 播种期的选择也很重要, 播种期会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小麦的播种期不能够过早也不能够过晚, 对于半冬型的小麦来说, 最佳的播种期是在10月5日~10月25日之间, 而弱春性的小麦, 最佳的播种期则是在10月20日之后。只有在最佳的播种期种植小麦, 才能够保证小麦生长的质量。若是过早进行小麦的播种, 小麦的种子提前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那么就会使小麦变成老弱苗。在此期间, 若是对土壤中的病虫害处理不够彻底, 就会对小麦种植产生很大影响, 很难提高小麦的产量。所以在小麦的播种期, 必须要根据所选择的小麦类型以及当地的气候特点, 合理选择播种期, 以提高小麦的产量。
2.4 合理的控制播种量
播种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很大, 单位面积的播种量有着严格的要求, 主要应根据地小麦的类型特征以及当地的气候特征, 进行适当的选择。对于一些高产量土地, 适合采用一些先进的机械化播种方式, 这可以有效控制播种的数量, 利用机械化播种, 将行距以及播种量进行调整, 实现自动播种。对于一些低产量土地, 可以适当的增加小麦的播种量, 但是增加的播种量不能过大, 否则将会造成小麦过度的拥挤, 无法透气, 采光性很差, 最终影响小麦的产量。只有适当的播种量才能够保证小麦的正常成长[4]。
2.5 播种深度的影响
对于小麦的种植来说, 最为合理的播种深度为3~5cm, 若是小麦播种的深度过于深, 那么会出现“吊根的现象”, 出现小麦弱苗的情况。若是播种的深度过于浅, 那么小麦的种子将会缺水, 无法正常的生长, 同时也会受到虫害攻击, 影响产量。所以, 对小麦的播种深度, 必须要进行合理的选择, 以保证小麦能够茁壮成长, 提高小麦的产量。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小麦的需求量也逐渐的增大, 为了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利用先进种植技术的同时, 要重视一些小麦的生长环境以及种植条件。对于小麦选型、土壤选择、种植深度等方面必须要进行全面研究,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 进行正确的播种, 从而来提升小麦的产量。
参考文献
[1]贾银索.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研究以及应用[J].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1 (1) :50-51.
[2]王笑飞.浅谈小麦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民营科技, 2012, 2 (2) :60-65.
[3]魏红鑫.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3, 3 (1) :30-31.
[4]陈伟穿.我国山东地区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分析[J].农家之友 (理论版) , 2011, 4 (1) :40-41.
小麦种植技术 篇2
一、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品种
优质中筋小麦以矮抗58为主,搭配周麦
18、周麦22;优质强筋小麦推广郑麦366,搭配新麦18号。
二、精细整地,打好麦播基础
整地质量要达到“深、净、细、实、平”标准。提倡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一般一亩秸秆还田2亩,秸秆还田要掌握墒情好,耕深不低于25cm、亩增施碳铵10-15公斤、秸秆长度不超过10cm四环节。
三、科技投入,实行平衡施肥
根据目标产量的要求,结合我县的土壤肥力,在每亩底施腐熟有机肥3—5方的基础上,目标产量500kg的地块,按照控氮、稳磷、增钾、补微的原则,每亩底施51%“沃力”牌小麦配方肥25—35kg或碳铵40—50kg、过磷酸钙60kg、硫酸钾10—15kg;目标产量400—500kg左右的地块亩底施51%“沃力”牌小麦配方肥25—30kg或碳铵40kg、过磷酸钙50—55kg、硫酸钾10kg。晚播麦田因腾茬较晚,播种后延,冬前积温不足,要重肥促苗,以达到冬前壮苗的目的,一般亩底施有机肥3方以上,碳铵6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15kg。同时推广亩底施硫酸锌1—1.5kg。
四、适期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
郑麦366适播期为10月10—20日,适宜亩播量8kg左右;矮抗
58、周麦
18、周麦22适播期10月5—15日,亩播量8—10kg。肥地宜稀,薄地宜密。适播期上限播种量取下限,适播期下限取播种量上限。每超过适播期2天,增加播量0.5kg,对粒大、千粒重高的品种和较粘重的土壤也可适当增加播量。
五、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1、农业防治:深耕细耙,精细整地,消灭作物残茬及田边杂草,减少病虫基数;使用经高温堆沤的腐熟有机肥和“沃力”牌配方肥作底肥。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篇3
关键词: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46-2
0 引言
绿色小麦是一种新型的小麦产品,集合了绿色、新型育种等技术优势,使栽培、种植技术更具有人性化;同时,也可以满足人体的健康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基于此,应当积极管理并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本文将就绿色小麦的种植与管理展开论述。
1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意义
1.1 推广绿色小麦有利于产业效益的提升
在环境和土壤上,绿色小麦有着较强的适应性,所以和普通小麦相比在产量上增幅也比较大。民众对绿色小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了绿色小麦较高的健康和营养价值,所以绿色小麦备受青睐,同时对于种植绿色小麦的农户来讲,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为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户在认识或得到种植绿色小麦的经济效益后会更加重视绿色小麦的种植,所以对于绿色小麦来讲,其发展前景比较可观。
1.2 推广种植绿色小麦可以推动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绿色小麦是以普通小麦为基础进行品种改良后得到的新品种,是绿色健康、国家种植业推广的农作物。很多产品都是以绿色小麦为原料制成的,比如最常见的面粉,此外,在其他行业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酿酒行业,为了酿造更加香醇、健康的酒,可以采用绿色小麦为原料。绿色小麦的应用也推动了我国酿酒行业的发展。可见,加强绿色小麦在各个产业的应用、形成产业链条对于我国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推广绿色小麦有利于地方粮仓的稳定
由于我国众多的人口,所以对于粮食方面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在我国农作物中,水稻和小麦是重要的粮食来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居民基本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小麦种植历史上,绿色小麦技术是一次种植技术上的改革,对于绿色小麦技术的推广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将我国小麦粮食储备大大提高,能够维持地方粮仓和国家的稳定团结。
2 绿色小麦田间管理和技术推广
2.1 种植基地的土壤与环境选择
土壤是小麦生长的基础,在种植绿色小麦中,对土壤和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应当优先选择如让肥沃、图层结构良好、有着较高含量有机质的土壤,选择有着优良水质利于灌溉的地区,这样绿色小麦才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有效成长。在绿色小麦种植地区,周围不应当有污染严重的企业,最好选择有着良好的空气环境的地区。在种植绿色小麦地区,土壤和环境需要由国家环境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种植,从而保证绿色小麦的生长环境,避免不良环境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和小麦产品质量。
2.2 机械化的播种方式
机械化播种重点是要研究和发展适合机播种的小麦品种,培育优质的小麦幼苗,提升小麦的成活率和出苗率。符合标准的种子要进行适当的选种,提升出苗率。在种植前期要准备好肥沃、无石块的床土。在播种后覆土上要达到不见种子的程度,播种必须保持土地的湿润,保证麦苗的播种均匀。田间机械播种,要根据各地的小麦生长环境来制定标准化技术,尽量降低播种量,控制好化学肥料和水源的管理,达到机械播种的要求。
2.3 机械化直播
杂交水稻拉开了农作物绿色生产的帷幕,高科技为农作物的培育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还没有普及机械化直播的植物种植方式,我国还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开发完善开沟深播、土壤覆盖等方面的技术,不断对种植生长的环境进行改善,将成苗率不断提高。开沟覆盖播种有助于小麦根系快速生长,同时能够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利于施肥。我国农户在种植小麦中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种植规模,并且个人拥有的田地面积分散且小,因此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利用,大多是采用小型的机械进行耕种。我国目前研发了一机多用的小麦播种机械,可以用于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播种,受到农户的喜爱。
2.4 推广政策
政府政策是加强绿色小麦种植和推广的最有力的措施。各级乡镇企业应当储备并供应种子、化肥、农药等,加强科学、合理种植施肥方面的宣传教育,在田间加强科学种植技术的引导。此外,应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通过点带面的方式将人员、技术等做到位,将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切实解决。乡镇企业和工商部门应当在农资监管方面加强管理,对伪劣产品进行严厉的打击,保证农户所用的种子和化肥真实可靠。
2.5 建立示范基地
绿色小麦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帮助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能够加强对农民的学习教育。因此,我国应当积极着手绿色小麦种植示范基地的建立,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通过大量的示范基地的资源提供时间机会,同时推动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改革和完善,为今后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6 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在绿色小麦种植概念上,我国应用较晚,而国外相对比我国要早,因此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教训,加快我国绿色农业的推广,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种植方式和发展道路。比如我国可以通过在经济、技术、交通、商品等方面的立法加强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倡导天然肥料的应用,减少化肥的应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2.7 加强施肥管理
通常情况下,在秸秆还田之后,要根据耕地的实际状况,施加一定的肥料,比如钾肥、磷肥,作为基肥。在施基肥的时候,要坚持“肥地少施,旱薄地多施”的原则,来增加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改良土壤,为小麦幼苗更好地生长埋下伏笔。在我国北方地区,为了帮助小麦顺利过冬,需要充分考虑相关影响因素,比如,麦田的实际情况,施加一定的肥料,并给麦田浇入适量的水。在早春时节,要施加一定的返青肥,加快小麦叶子的生长速度,还能增加小麦的穗数,能够帮助小麦迅速返青。此外,在小麦拔节期间,需要施加适量的拔节肥,加快小麦小花、小穗的生长。需要注意的是,低、高产田都需要施加一定量的拔节肥,但高产田不需要施加返青肥。再小麦开始孕穗的时候,还要施加孕穗肥,不断促进小麦花粉发育,提高小麦的结实率。
为了帮助小麦更好地越冬,需要追加冬肥,帮助小麦扎根,健壮小麦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小麦返春速度。对高产田追加冬肥,可以大大增加小麦的产量,但在追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要给麦田施加适量的基肥、种肥,能够保证小麦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营养,做好基肥施加工作。还要合理施加适量的拔节肥、返青肥。
3 结束语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食品安全方面,对食品的健康和安全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食品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上广泛关注最热议的话题之一。为了得到健康绿色的小麦产品,应当加强对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振兴我国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说明了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的意义,进而从种植基地土壤与环境的选择、机械化的播种方式、机械化直播、政策的推广和应用、示范基地的建立、国外经验的借鉴以及施肥方面提出了加强绿色小麦种植的技术和方法,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为农户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希望我国农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佳卓,曹剑.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8):36.
[2] 高爽,刘维柱,刘芳.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意义[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8):128.
[3] 张云丽.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
2015(27):34-35.
[4] 李少芹.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15(15):60.
小麦种植机械化技术 篇4
小麦高产的四大要素是优质高产品种、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我省“十一五”小麦高产攻关科学经验总结中强调, 小麦高产重要的技术环节是使用大型复式播种机械技术, 能够集灭茬、旋耕、松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于一体。其优点:一是有利于土壤表层平整细碎, 提高播种质量;二是具有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集中吸收肥料, 加大冬前分蘖发生与成长, 达到冬前壮苗越冬, 为增穗、增粒创造良好的营养物质基础;三是旋耕深度可达成17~18cm, 增加了土壤耕层蓄水、保肥能力。“十一五”小麦高产攻关科技成果是:由攻关前一年 (2005年) 小麦单产250kg, 到2009年单产记录年年攀升, 分别是560kg、650kg、716kg、739kg。2009年太和县单产748kg, 创历史新高。这些单产记录不是空穴来风, 是经省、部级专家严格进行实产验收。
二、小麦播种机械化技术
(一) 机械化播种的分类
1、单项播种
(1) 精少量播种。小麦常量、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也称小麦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这种技术目前在省内使用较为广泛, 就是选择适宜的播种机械按农艺要求将一定数量的种子播入土壤的技术。以使用外槽轮式排种器谷物播种机为特征。常量播种技术所使用的播种机, 有小槽轮排种器, 这种排种器播种麦类作物排种均匀性较好, 适于播种量较大的小麦播种;少量播种技术所用播种机, 有斜外槽轮、细外槽轮、螺旋细外槽轮等排种器, 这种排种器的均匀性优于小槽轮排种器, 适于播种量较小的麦类播种。
(2) 精量播种。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是选用先进适用的播种机械将作物种子按农艺要求的行距、株距、深度播入土壤的技术。其实质在土壤、水肥条件好的高产地块上, 通过降低播种量, 改善群体有分蘖的光照和营养条件, 从而过到高产的目的。它的排种器主要有锥盘式、水平圆盘式、气吸式。
水平盘式播种器———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均匀性好;可实现穴播或单粒点播、还可换排种器进行条播。气吸式排种器———利用真空气流压力差从种室摄取单粒种子并依次将其排出, 以气流为载体完成排种, 该排种器通用性好、作业速度高。锥盘式具有外槽轮式排种器的播种机———种子靠重力充满槽轮凹槽, 并被槽轮带着一起旋转进行强制排种, 播种量取决于槽轮有效工作长度和转速;其优点是通用性好、结构简单、容易制作、成本低、调节方便、使用可靠。
(3) 免耕播种。免耕不等于免管, 生产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 播种是否适量, (2) 播种前是否进行灭茬, (3) 除草是否及时, (4) 施肥是否合理, (5) 选址是否恰当。
2、复式播种
(1) 稻茬麦浅 (免) 旋耕播种
使用浅旋耕条播机在稻茬地上一次完成灭茬、碎土、播种、盖籽、镇压等多道工序的机械化技术。长期以来, 我省稻茬麦传统种植方式是用铧式犁耕或铁耙, 将耕作层表土翻下去, 下层底土翻上来, 然后碎土、人工撒种、覆土和开沟。稻茬地含水量大、土质粘重、耕作性差、宜耕期短, 难以达到机条播对整地的要求。由于土块不易松碎, 土块这间缝隙大, 易跑墒, 加之撒播的种子有的露土地表, 有的聚集在土块缝隙中, 分布很不均匀、深浅不一, 以至播种质量差、费工时、成本高。稻茬麦浅旋耕条播机械化技术将浅旋耕技术、条播技术融合在一起、并配以开沟技术, 具有明显的高产、省工、节省成本的效果。
(2) 免 (旋) 耕施肥播种
近年来, 开始应用旋耕施肥播种机械化技术是选用旆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械, 一次完成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该种机械是在谷物条播机上加设肥料箱、排肥装置, 即可在播种的同时施肥。
(二) 复式播种机的正确使用
正确使用复式播种机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素: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种肥间距。
1、播种前的检查调整
为提高播种质量, 确保各行播量一致, 播种前要对各排种器进检查和调整。
(1) 排种器的检查调整调:检查前排种轮端面应与排种盒内壁处于同一平面内, 调整播量手轮端面应处于刻度线“0”的位置。如排种轮伸出的有效长度长短不一, 说明各行播量大小不同, 应进行调整。方法:拧松排种轮两端的卡片, 左右移动排种轮至所需位置, 并使卡片紧靠排种轮外部的端面, 调好后拧紧固定螺栓即可。
(2) 播量调整:面对调节手轮顺时针旋转播量加大 (排种器种类不同可能方向不同) , 实播后以大田每米粒进行检测。
(3) 排肥量的调整:拧松调节手轮上的固定螺栓旋转手轮, 其外端面与标尺刻线相交处所标数字即为亩施肥量 (单位为公斤) , 为确保播肥量准确, 机具调好后要进行播肥量试验 (其方法同调播种量一样) , 调整完毕后将固定螺栓对准轴上键槽拧紧即可。
2、提高播种质量
(1) 从排种器角度: (1) 严格调整“工作长度”, (2) 注意稳定适宜的转速, (3) 尽量减少机械的振动
(2) 从地轮角度: (1) 土壤的平整度 (提高耕整地质量) , (2) 链条或皮带的适宜松紧度 (及时调整和更换) , (3) 悬挂系统的水平、提升调整, (4) 严格控制地轮的打滑率。
3、播种深度与施肥深度、旋耕深度和秸杆覆盖率的整体调整
(1) 技术指标要求: (1) 播种深度最好为3厘米, (2) 墒情较差时最好为不大于5厘米, (3) 化肥播深一般为8~10cm (当种子与化肥的距离调整合理后, 如需要增加旋耕深度、播种深度、施肥深度和提高秸杆覆盖率, 可将镇压轮总成两端的限位螺栓向上调, 每调一个螺孔, 其深度相应增加1~2cm, 秸杆覆盖率也随之提高)
(2) 播深和化肥播深调整:调节开沟器上的播深调整螺钉, 每降一个孔位深度增加, 反之则反 (设计不同此数值有差异) , (改变种管在机架后梁的上下位置实现播深调整, 注意各种管深度平齐一致) 。
(3) 种子与化肥深度差的调整:种子、化肥之间的深度差一般控制在4~5cm之间。种子与化肥深度差的调整, 是靠移动开沟器的上下位置来完成的, 调整时拧松开沟器上部固定螺栓, 将播种或施肥开沟器分别向上或向下移动, 测量下端距离地面的高度差, 直至达到理想高度差, 然后再将固定螺栓拧紧即可。
(4) 旋耕深度调整:调节限深轮 (板) 调整螺钉, 每升一个孔位旋耕深度增加, 反之则反。
4、播量试验
方法:种箱内加入种子, 将机具升离地面, 在轮种管下垫一块塑料布或在接种盒下套一塑料袋, 然后在镇压轮 (辊) 上做好记号, 用手转动镇压轮 (辊) , 2BMSF-10/5型旋 (免) 耕施肥播种机转动24圈, 2BMSF-12/6型旋 (免) 耕施肥播种机转动20圈, 然后将塑料布 (袋) 上的种子收集起来, 称重量后再乘以10, 即是亩播种量, 如果播量偏大或偏小, 可适量减少或加大播种量, 浸种、拌种应将种子晾干再播, 否则会影响播种量或播种稳定性和均匀性。
(三) 机械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播种量不均匀, 有可能是作业速度变化大, 刮种舌严重磨损, 外槽轮卡箍松动、工作幅度变化等问题。应保持匀速作业, 更换刮种舌, 调整外槽轮工作长度, 固定卡箍。
2、种子破碎率高。有可能是作业速度过快, 导致传动速度高;排种装置损坏, 排种轮尺寸、形状不适应;刮种舌离排种轮太进等问题。应降低速度并匀速作业、更换排种装置, 换用合适的排种轮 (盘) , 调整好排种舌与排种轮距离。
3、播种深浅问题。产生播种深浅不一、过深过浅的主要原因: (1) 机具调整不合适; (2) 机手操练不熟练; (3) 仿形轮不起作用; (4) 动力不足, 油门或大或小; (5) 抢墒播种地硬不易掌握; (6) 地表高低不平, 相差较明显等等。
4、种肥要选择颗粒状肥料, 不能有大于0.5cm的结块, 以防机械堵塞。
5、旋 (免) 耕施肥播种机的排种、排肥全靠镇压轮 (辊) 来传递动力, 因此作业时镇压轮 (辊) 必需着地转动, 否则旋 (免) 耕施肥播种机既不排种又不排肥。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篇5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优质小麦栽培技术 篇6
摘要:本文阐述了优质小麦的播前准备、播种期间的技术要求和后期的管理和收获,以期为广大农户种好优质麦提供依据。
关键词:优质小麦;播前准备;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29-1
1 播前准备
1.1 细致整地
一般北方麦田耕深以25~30厘米为宜,南方以18~20厘米即可。凡土层厚、肥力高、土质偏黏、距播种期较远的,可适当深些;而土层较浅、土质偏沙、地力较低以及播种期较近的,则宜浅些。耕翻后的地块,要通过耙、耢等措施,使麦田地土地细碎,田面平整,达到松紧适度,上无坷垃,下无卧垡,上虚下实,以利播种出苗。
1.2 施肥
施足基肥。小麦是所谓“胎里富”的作物,种麦必须施足基肥。因为小麦具有分蘖特性并且幼穗分化较早,生长期长,前期又正处于低温少雨季节,肥料分解慢,必须施足基肥,才能及时供应麦苗利用,促进早分蘖、多分蘖,达到穗多、穗大,并提高越冬抗旱力;小麦的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合施用化肥。基肥施用量,应根据土壤状况而定。一般在南方冬麦区冬春气候较暖,肥分解快,基肥一般占总施肥量(以含氮量计)的60%左右;北方冬春雨量少,气温低,肥料分解慢,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80%;春麦区早春气温低,土壤比较干旱,加之春小麦幼穗分化早,基肥宜占80%以上,并注意用腐熟的肥料作基肥;氮磷配合,施用种肥。为了补充小麦苗期速效养分不足,培育壮苗,在增施基肥的基础上,应施用肥效快、肥效高的化学肥料作种肥。种肥以氮肥为主,因地制宜配施磷肥。常用化肥有硫酸铵、硝酸铵,每公顷用量75~112.5公斤,或尿素22.5~37.5公斤,同时配比75~90公斤磷酸二铵;合理追肥,为满足小麦对营养元素的需要,生育期间应适时追施速效性化肥,以保证生育正常,提高产量。春小麦一般在分蘖期追施,冬小麦在返青期至拔节期进行。
2 播种
2.1 选用优质高产良种
播前分级精选小麦种子,目的在于选出清洁度高、发芽力强、粒大饱满,大小整齐一致的种子作为播种材料,为苗全、苗齐、苗壮,提高产量奠定基础。近年来选用的小麦品种有小冰麦35、小冰麦37、龙辐17等高产的优质品种。
2.2 晒种
播种前晒种可以改善种皮通透性,促进呼吸作用,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一般在播种前半个月进行。
2.3 药剂拌种
为了防治小麦通过种子传染的根腐病、赤霉病和散黑穗病等,可用0.3%的退菌特拌种;为了防苗期害虫金针虫、蝼蛄等,可用0.2%辛硫磷拌种。
2.4 适时播种
冬小麦播种必须严格掌握适期,既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过早播种,幼苗期温度太高,生长快,叶多蘖多,就会出现冬旺现象;春性或半冬性品种很快完成光照阶段发育,就会出现年前拔节甚至出穗现象。播种过晚,年前不能长好分蘖、扎好根,甚至没有分蘖,不长或很少生根,独立营养性差。对于春小麦来说,在适期范围内,要力争早播。这样可以利用早春解冻水分,提高出苗率;可以延长分蘖期,增加有效穗数。
2.5 合理密植
小麦合理密植是通过适当播种量和适宜的播种方式等,合理地安排麦田的群体和个体之间关系,使之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既要使单位面积内有足够的苗数、分蘖数和穗数,又要使所有麦苗都能正常地、健壮地生长,达到穗多、穗大、粒多、粒饱。一般小麦适宜的播种量就根据“看田定产、看产定穗、看穗定苗、看苗定子”的原则来确定。
2.6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应从防旱、防寒和促早苗、壮苗来考虑。一般说,寒冷、干旱地区适宜深播些,暖地、墒情好可浅些。冬性品种分蘖节较深,较春性品种宜适当深播。北方冬麦区秋旱频率高,冬季较冷,且多冬性或半冬性品种,播种深度一般以3~5厘米为宜;南方麦区气候温暖,土壤湿润,播深2~3厘米即可。春麦在水分适宜、春风不大情况下播种深度以3~4厘米为好。
3 后期管理
3.1 后期灌溉
注意小麦抽穗后的水分管理,小麦的灌浆水掌握在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达到地皮虽干但底墒充足便可。在小麦成熟前7~10天,当麦穗绿色渐褪、茎叶开始转黄、籽粒进糊熟时,浇好麦黄水,对维持根系功能,调节田间小气候,防止早衰和干热风为害,增加粒重有良好效果。
3.2 叶面喷肥
小麦开花灌浆期,在叶面喷施磷、钾或氮肥,对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碳素代谢,提高粒重有良好效果。一般在开花刚过至灌浆初期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或1%~2%的尿素、过磷酸钙等。
3.3 排水防渍
当小麦进入成熟灌浆期,因降水过多,土壤水分大,会使土壤中通气条件恶化,麦根得不到氧气,吸收能力减弱,造成结粒不饱,降低产量和品质。应及时清沟排水,防止涝害。
3.4 防治病虫
小麦生产中后期,常有各种锈病、黑穗病、赤霉病、白粉病、吸浆虫、蚜虫等病害,应做好预防工作。
4 适时收获
小麦适宜的收获期蜡熟末期,人工收割或机械分段收割的可在黄熟初期开始,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宜在黄熟后期开始进行。要做到黄一片割一片,及时脱粒。脱粒后的籽粒,必须晒干扬净,然后才能入库贮存。一般商品粮所含杂质应低于1.5%,留种用的应低于0.5%。作为长期贮存的籽粒,含水量应在12.5%以下,暂时贮存的籽粒含水量也应在14%以下,以免在贮存期间发热、生虫、霉烂。
小麦施肥技术 篇7
a.施肥原则通常情况下, 在秸秆还田之后, 要根据耕地的实际状况, 施加一定的肥料, 比如钾肥、磷肥, 作为基肥。在施基肥的时候, 要坚持“肥地少施, 旱薄地多施”的原则, 来增加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 改良土壤, 为小麦幼苗更好地生长埋下伏笔。在我国北方地区, 为了帮助小麦顺利过冬, 需要充分考虑相关影响因素, 比如, 麦田的实际情况, 施加一定的肥料, 并给麦田浇入适量的水。在早春时节, 要施加一定的返青肥, 加快小麦叶子的生长速度, 还能增加小麦的穗数, 能够帮助小麦迅速返青。此外, 在小麦拔节期间, 需要施加适量的拔节肥, 加快小麦小花、小穗的生长。需要注意的是, 低、高产田都需要施加一定量的拔节肥, 但高产田不需要施加返青肥。再小麦开始孕穗的时候, 还要施加孕穗肥, 不断促进小麦花粉发育, 提高小麦的结实率。
b.施肥量在施肥过程中, 计算好施肥量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施肥过多, 会浪费肥料, 增加农民的种植成本, 如果施加的过少, 又会导致小麦减产。在计算施肥的时候, 要把测土配方作为对应的计算方法。测土配方是指先计算出土壤的肥料总量, 再计算小麦需要的肥料。在计算的时候, 需要充分相关的影响因素, 比如肥料效应、总需肥量。这样可以使计算的结果更加准确。
c.晚播麦田施肥技术在给晚播麦田施肥的时候, 需要充分利用底肥施播技术, 还要充分考虑耕地自身的肥沃程度、地力基础情况。并把它们作为判断施肥量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 还要准确判断麦田何时需要施肥。在小麦生长过程中, 要合理控制施肥量, 使它尽可能绿色生产。要适当增加基肥的使用量或者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 来改善土壤环境, 增加土壤的养分。此外, 还需要控制磷肥、氮肥使用量, 主要是因为这两种肥料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不同麦田施肥技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 需要根据麦田的具体情况, 采取对应的施肥技术。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是高产麦田, 通常情况下, 要给高产麦田施加有机肥, 磷肥施加量不变, 还要施加一定量的微肥、氮肥, 为提高小麦产量做好铺垫。第二是中产麦田, 中产麦田主要施加有机肥, 来提高耕地的营养, 改善土壤的性能。还需要给中产田施加一定量的钾肥、矿物肥。第三是晚播麦田, 晚播麦田的播种比较晚, 如果想要增加小麦的播种量, 可以充分利用施肥技术, 并对肥水管理引起重视。对于晚播麦田, 一定要对底肥的施用加以重视, 并加强管理。如果耕地本身比较肥沃, 可以适量减少肥料的追施, 优化种田方法, 尽可能避免农业污染。
e.小麦施肥重点为了帮助小麦更好地越冬, 需要追加冬肥, 帮助小麦扎根, 健壮小麦苗,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小麦返春速度。对高产田追加冬肥, 可以大大增加小麦的产量, 但在追加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要给麦田施加适量的基肥、种肥, 能够保证小麦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营养, 做好基肥施加工作。还要合理施加适量的拔节肥、返青肥。
小麦灌溉技术 篇8
一、垄作沟灌节水技术的概念
垄作沟灌是将土地平面修整成立体结构为梯形的垄畦, 输水沟为V型或U型, 在垄畦上种植作物。作物生长期按照需水规律, 将水浇灌在沟内 (详见下图) 。
二、技术要点
地块选择:选择有灌溉条件及地力基础较好的地块。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的地块为佳。
精细整地:起垄前耙平土壤, 除去土坷垃及杂草后起垄, 尽量做到耕、耙、耱、施肥、起垄、播种连续作业, 以保证土壤墒情, 减少土壤水分散失, 以免影响播种质量。
垄沟规格:以南北向起垄种植为佳, 土地平坦的农田垄面50厘米, 垄底60厘米, 垄高15厘米。地块有坡度的农田垄面30~50厘米, 垄底40~60厘米, 垄高15厘米。
起垄方法:人工、畜力、机械起垄相结合, 若采用机械方法, 则起垄、播种、施肥一次性完成。
种植规格:田块平坦灌水流畅的农田, 垄面宽50厘米, 种4行, 行距为12~15厘米。田块不平灌水不畅的农田, 垄面宽40厘米, 种3行, 行距为12~15厘米, 或垄面宽30厘米, 种2行, 行距为12~15厘米, 垄沟再种一行。
三、田间管理
苗期管理:为保全苗、促壮苗, 要足墒播种。出苗期若出现土壤板结应及时破除, 麦类作物播种后要经常检查土壤墒情和出苗情况, 若墒情太差, 要补出苗水, 以保证全苗和壮苗。
水分管理:麦类作物要适时灌好头水, 特别是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 头水时间要相应提前, 灌水次数适当增加, 灌水要小水沟灌, 杜绝大水淹没垄顶。
后期管理:麦类作物生长后期气温高, 大气干燥、干热风出现频繁, 造成植株青干, 采取相应措施, 以达到成熟正常, 确保籽粒饱满。蜡熟末期是收获适期, 如遇不良气候收获期要提前。
四、建议灌溉制度
浅析小麦施肥技术 篇9
1.1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8%~2%, 则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0.6%~15%。鉴于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的状况, 增施有机肥对优质强筋小麦更为重要。一般应施优质有机肥3000~4000kg/667m2或优质腐熟圈肥1000kg/667m2。要大力推广玉米、小麦等作物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 以培肥地力。
1.2 氮、磷、钾合理配比
氮、磷、钾配合施用, 能显著提高麦产量及蛋白质、面筋含量, 提高烘烤品质。一般产量为500kg/667m2全生育期需施纯氮15~17kg/667m2, 五氧化二磷7~9kg/667m2, 氧化钾8~10kg/667m2;产量400~500kg/667m2, 需施纯氮14~16kg/667m2, 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各6~8 k g/6 6 7 m2;产量350~400kg/667m2, 需施纯氮12~14kg/667m2, 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各6~7kg/667m2。
1.3 施足基肥
小麦播前应施足基肥, 并掌握好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 配合施用氮、磷、钾肥。有机肥及磷、钾肥全部做基肥施入, 氮肥以全生育期施氮量的50%~60%作基肥施入。施用磷肥时可用磷肥总量的2/3耕地前地面撒施, 翻入地下, 剩余的1/3撒垡头并耙入耕层内, 以提高磷肥利用率。
1.4 合理追肥
优质强筋小麦中后期对氮肥的吸收能力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小麦在拔节期追施氮肥, 既能显著增加籽粒蛋白质和面筋含量, 又能提高产量。因此, 应将全生育期施氮量的40%~50%在拔节期追施。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每667m2可用尿素0.5~1kg加磷酸二氢钾150~200g对水50kg, 叶面喷施1~2次。
1.5 补施微肥
微量元素锌、硼、锰参与氮代谢, 能促进优质小麦蛋白质的合成。硫肥可提高籽粒面筋含量。镁肥能提高籽粒容重和面筋含量。补施微肥是提高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
2 小麦科学施肥技术
2.1 基肥
施足基肥、种肥, 才能使小麦早分蘖, 多分蘖, 达到穗大、粒多。小麦基肥应以堆沤肥等农家肥为主, 配合磷肥 (过磷酸钙、钙镁磷肥) 一起施用。基肥一般都在整地前撒施, 然后翻地。氮素化肥是速效性肥料, 主要作追肥施用, 如果与基肥一起撒施, 暴露时间长, 在土壤中又分散, 小麦还来不及吸收利用, 有一部分就分解、淋溶、挥发了。所以, 氮素化肥, 如碳酸氢铵、尿素、硫胺等, 主要应在返青期、抽穗期做追肥施用。也要用少量的速效氮肥与种子同播或施在种沟内, 供幼苗吸收利用, 这叫种肥。选择种肥时要注意搞清肥料的特性, 如石灰氮毒性大, 碳铵吸湿性强, 对小麦发芽有影响, 不宜做种肥。尿素中含有缩二脲, 量大就会烧死种子, 因此用尿素做种肥要严格控制用量, 1.5~2.5kg/667m2为宜。最理想的种肥是硫酸铵, 它不影响小麦发芽, 还能增加植株的抗寒力, 增产效果好。其次是硝酸铵, 用量5kg/667m2左右。
2.2 深施氮肥
施用尿素要求深施10cm, 如果表施, 则要在施后立即浇适量小水。
2.3 巧用复合肥
复合肥如磷酸二铵, 含磷较高, 可散施深翻作基肥, 也可撒于深翻后的地表再旋耕10~13cm混匀, 然后播种。如播种前未施磷肥或用量较少, 可于小麦返青至起身期追肥, 施后浇水。
2.4 肥料的混合施用
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 把不同的肥料混合起来施用, 可以减少操作次数, 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约经费开支。肥料混合使用可减少肥料中有效养分的损失而提高肥效, 能改善肥料的物理性状, 能发挥养分间的促进作用。
2.5 肥料与农药的混后施用
在小麦生育后期, 常常需要防治病虫害, 又要预防小麦的早衰或贪青, 减轻和避免干热风危害。既要喷药, 又要喷肥, 而肥料和农药有的能混合, 有的不能混合, 这关键在于农药和肥料的酸碱性质问题, 生产上一定要注意酸性农药不能与碱性肥料混用, 否则农药易分解失效:铵态氮肥和水溶性磷肥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 否则肥料的有效成分降低。
2.6 重视种肥的施用
由于种肥集中施在种子附近, 对促根壮蘖、培育壮苗有明显作用, 特别是在土壤瘠薄, 底肥不足或是误期晚播的情况下, 施用种肥的增产作用尤其显著。
2.7 推广配方施肥
小麦对土壤肥力的依赖性很大;小麦氮肥用量不宜过大, 过大时易造成前期生长过旺, 后期倒伏减产;小麦对磷特别敏感, 三叶期缺磷, 次生根少, 分蘖延迟或不分蘖, 此后缺磷, 延迟抽穗、开花和成熟, 穗粒数减少, 千粒重下降。
小麦冬季管理技术 篇10
一、查苗补种
一要搞好苗情调查, 掌握苗情动态, 特别是对整地质量差和播种基础不好的的麦田, 要及早开展查苗工作, 摸清出苗情况, 因苗进行管理。 二要抓好补种, 对于缺苗断垄15 厘米以上的垄段及时用同一品种进行补种。 三要对已经开始分蘖仍有缺苗的麦田, 就地进行疏苗移栽。凡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差、有疙瘩苗的麦田, 都要尽早疏苗移栽, 移栽时麦苗要带土并压实根部, 保证成活。
二、适时中耕
冬前应对麦田普遍进行一次中耕, 以破除板结, 增温保墒, 消灭田间杂草, 促进根、蘖发育。 特别是对浇蒙头水的麦田, 要及早进行划锄。 高产麦田在越冬前, 若亩茎数超过计划穗数的1.5 倍时, 要适时进行一次深中耕, 以防后期群体过大。
三、肥水管理
对没有施用底肥或底肥不足、群体小、麦苗生长瘦弱的麦田, 应在冬前分蘖盛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千克, 施肥后浇水。 对旱地麦田, 要用秸秆或粪土覆盖, 以保墒增温。 对底肥充足、群体适宜、生长正常的麦田冬前不需追肥。
四、进行冬灌
冬灌既可稳定地温, 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又可减少病菌虫卵。同时, 也可预防春季干旱, 为春季麦田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凡是土壤翘空不实、缺墒的麦田, 必须进行冬灌。
五、控旺促弱
受“温室效应”的持续影响, 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总体仍偏高, 但冬季部分地区将会发生较为频繁的强降温天气。 因此, 要控旺促弱防冻, 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一要促弱苗早生快发, 加快苗情升级转化, 多培育壮苗, 实现安全越冬。 二要及早控制麦苗旺长。 对播种早、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及时采取镇压、深中耕或化控等措施, 抑制麦苗生长, 控旺转壮。对播量大的假旺苗麦田要控制肥水, 剔除弱苗, 疏密留壮。三要在强降温天气来临之前, 对麦田适当灌水防冻。 四要及早制定防止麦田冻害的预案, 做到心中有数, 科学应对。
六、防止牲畜啃青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篇11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小麦栽培的主攻目标是保持和提高所用品种的品质遗传特性,而栽培措施对优质小麦的品质影响极大。所以搞好优质小麦栽培必须把优质放在首位,以品质为核心,通过合理栽培,从而获得高产高效。
1 培肥地力应做到三点
1.1 加深耕层,精细整地
实现小麦优质高产,依赖于强大的根系,这就要求加深耕层,为根的生长创造深厚疏松的耕层。深耕可以增产,要求深度25cm为好,深耕应根据原有的基础,逐渐加深耕层,深耕必须配合细耙、多耙,注意防旱保墒,尤其在土壤偏黏的地块,更要掌握好宜耕期,借以粉碎坷垃,踏实土壤,保住底墒,使土表平整,利于播种,达到早、深、净、细、实、平的要求。
1.2 增加有机肥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培肥地力的中心环节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基本手段就是增加有机肥投入,增施以农家肥为主的各种有机肥和秸秆还田。
1.3 平衡施肥,增加无机肥投入
在总施肥量中,一般除了施有机肥5吨以外,无机肥也应适当增加,要求施纯氮11—14公斤/亩、磷9—12公斤/亩、钾5—8公斤/亩。硫酸铵和硫酸钾不仅是很好的氮肥和钾肥,两者也是很好的硫肥,能够提高小麦中蛋白质的含量。上述总施肥量中,全部有机肥、化肥中氮肥的80%、全部的磷肥、钾肥均作底肥施,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留下的20%氮肥。
2 播全苗应抓好三项工作
2.1 立足抗旱防涝
改善麦田灌排设施,做到沟沟相通,内外相连,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2.2 主推“适墒、适期、精播、机播”四项技术相配合
适墒是一播全苗的基础,优质小麦的适生区为两合土、黏壤土或黏土。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两合土18%~20%,黏壤土20%~22%,黏土22%~24%,低于上述指标,应浇好底墒水,还要保好口墒,以确保一播全苗。适期精量播种是苗壮的基础,早播小麦生长过旺易形成老弱苗,晚播小麦苗弱、群体不足。推广机械精匀播种可确保播量准确,达到苗全、苗匀、苗壮的目的,并提高播种作业效率。
2.3 推广适时精播技术
适播可以保证小麦冬前有足够的积温,利于培育冬前壮苗。适期播种要根据品种的冬春性和当年的气候条件而定,一般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我们豫东地区半冬性品种以10月8~13日播种为宜,弱春性品种以10月15~23日为宜。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在精细整地、足墒下种的前提下,半冬性基本苗15—18万/亩,播量8—10公斤;弱春性品种基本苗20—25万/亩比较适宜,亩播量10—13公斤。具体到每块地的播量要根据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整地和墒情等综合确定。
3 加强田间管理
3.1 保证全苗
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要补浸种催芽的种子,这是确保全苗的第1个环节。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达到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的目的。
3.2 浇好越冬水
浇好越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应于立冬至小雪期间浇冬水,对地力高、底肥足、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适期内晚浇,可不施冬肥;对底肥不足或者中低产田,冬前群体小、长势弱或因旺长而脱肥的地块,应在适期内早浇,结合浇水追肥施尿素6—8公斤/亩。
3.3 推广化学除草
在11月下旬要注意搞好化学除草。但使用化学除草剂一定要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进行,不可随意加大药量,不能漏喷、重喷,同时要选择无风晴朗天进行喷雾。对喷过除草剂的器械,必须做好清洗等善后处理
4 病虫害防治
选用生物农药、仿生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化学农药综合防治病虫害。旱荐整地时亩用48%乐斯本200ML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纹枯病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起身期亩用12。5%纹霉清120ML兑水50KG喷施1—2次控制发展;白粉病达到防治指标时亩用20%三唑酮75ML加水40KG均匀喷施;赤霉病于齐穗期亩用50%多菌灵100ML兑水40KG喷雾防治;防治蚜虫、吸浆虫、粘虫,选用吡虫啉,锐劲特等农药。
5 适时收获
小麦抗灾增产技术 篇12
1 5年小麦产量结构变化趋势
统计表明, 2006—2010年, 小麦平均成穗数在547.5万~615.0万穗/hm2, 且呈逐年增加趋势, 年均增加15万穗/hm2左右;穗粒数在31.5~34.0粒, 相差2.5粒, 年际间变化没有规律性;千粒重在40.1~42.3 g, 相差2.2 g, 年际间变化不大, 也没有规律。由此可以看出, 谯城区小麦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成穗数的增加。
2 天气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分析2006—2010年小麦生产形势, 气候变化异常。在小麦生育期间遭遇播种干旱、秋冬冻旱叠加、倒春寒、干热风、灌浆期大风倒伏等恶劣天气灾害, 对小麦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限制小麦单产的大幅度提高。
2.1 冬春冻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据统计, 5年间出现冻害和春霜冻害、冷害的次数达15次之多, 连续出现的冬春冻害和倒春寒天气, 对小麦单位面积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影响较大。
2.1.1 秋冬冻害造成小麦亩穗数减少。
(1) 2005年12月3—5日气温骤降到-5.5℃, 造成大面积小麦受冻, 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9%。新麦18等抗寒性差的品种, 穗数减少150万穗/hm2以上, 减产30%左右。 (2) 2007年12月底至2008年2月16日, 小麦遭遇50年一遇罕见低温天气。但由于土壤墒情较好, 壮苗越冬、抗寒能力增强, 冻害程度较轻, 对单位面积成穗数影响相对较小。 (3) 2008年11月下旬至2009年2月, 谯城区多次遭受寒潮天气袭击, 旱冻叠加, 部分麦田麦苗枯黄, 苗情逆转, 严重限制当年成穗数的增加。 (4) 2009年11月初提前降温, 导致麦苗年前生长量不足, 主茎叶较正常年份少0.4片, 群体减少538.5万株/hm2。
2.1.2 倒春寒造成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减少。
(1) 2006年3月12日至4月11—13日连续多次遭受冷空气, 新麦18等抗寒性差的品种, 部分麦穗因受冻出现白穗、半截穗、半边穗、哑铃穗或无穗等现象, 穗粒数减少5~10粒。 (2) 2007年2月上旬至4月中旬, 连续出现4次大风降温天气, 气温由零上骤降至-5℃左右, 造成春性品种、弱春性品种和抗寒性较差的品种出现不抽穗、抽白穗或穗子不同部位受冻, 半冬性品种减产5%, 春性品种减产50%左右。 (3) 2009年3月中旬出现倒春寒天气, 导致新麦18等品种小穗受冻。 (4) 2010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的春霜冻和晚霜冷害, 穗粒数减少3~5粒。严重的减产2 250~3 000 kg/hm2。同时, 3—4月谯城区气温持续偏低, 造成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推迟, 成熟期较正常年份晚熟10 d以上。
2.2 秋种高温干旱及灌浆期干旱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005年秋种到2010年午收的5年间, 出现时间较长、危害较大的干旱天气6次, 其中秋种干旱4次, 开花、灌浆期2次。干旱的频繁发生, 对小麦正常播种、出苗和开花灌浆等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危害。
2.2.1 秋种和苗期干旱造成小麦不能适期播种, 播期拉长, 且出苗不齐、不匀, 缺苗断垄, 分蘖缺位, 长势不均衡, 对成穗数增加和小麦均衡生长影响较大。
2.2.2 灌浆期高温干旱造成小麦早衰, 千粒重降低。2006年5月下旬高温干热风天气, 造成小麦早衰, 千粒重下降1~4 g, 减产较多。2010年5月上旬在小麦开花时遭遇高温天气, 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 造成部分抗性差的品种形成尖穗, 穗粒数减少5~7粒。
2.3 生长中后期出现大风天气, 造成小麦倒伏, 千粒重下降
2007年4月下旬末出现雷阵雨大风天气, 造成局部地区麦田发生根倒伏, 千粒重降低4.5 g左右。2008年5月中下旬2次大风雷阵雨天气, 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 千粒重平均下降5.4 g, 减产975 kg/hm2左右, 减幅13%左右。2009年6月上旬在小麦成熟收获前出现大风雷雨天气, 造成大面积小麦倒伏, 倒伏虽对产量影响不大, 但造成品质下降、收获成本增加750元/hm2左右。2010年在小麦成熟前出现降雨和大风天气, 倒伏麦田千粒重降低1~2 g, 减产150~300 kg/hm2。
3 抗灾增产技术对策
(1) 调整种植品种种性结构, 扩大半冬性品种, 压缩春性或弱春性品种面积, 增强品种的抗灾能力。在小麦品种选择上改变过去追求高产的思想观念, 增强品种的高产、稳产和抗灾增产意识。淮北地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 适当搭配弱冬性及少量弱春性品种, 做到早、中、晚茬口兼顾, 预防因年前高温可能出现旺长、拔节而引发冻害减产[1];同时尽量选择矮秆、茎粗、抗倒品种和茎秆弹性较韧的品种, 增强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2) 适期足墒播种, 达到一播全苗, 苗齐、苗匀、苗壮, 增强麦田整体抗灾能力。在秋种小麦适播期内, 土壤墒情较好时要趁墒抢时播种;秋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 一定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抢墒播种的麦田要在播种后视天气和土壤墒情, 及时微喷补水, 确保不发生缺苗断垄、分蘖缺位现象, 实现整田均衡生长[2]。
(3) 推广精少量机播技术, 降低播种量, 培育冬前壮苗, 增强植株的抗灾能力。根据小麦品种特性, 视播期、土壤墒情调整播种量, 做到精少量机播, 促进多分蘖、多长根, 培育壮苗越冬[3]。做到4个对应:一是播量与播期对应, 在适期早播情况下适当减少播量, 晚播适量增加播量;二是播量与土壤墒情对应, 在土壤黑墒时适当减少播量, 遇旱时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三是播量与品种对应, 分蘖力强的品种、小粒品种适应减少播量, 而分蘖力弱、大粒品种、发芽率低的品种可适当增加播量;四是播量与土壤质地对应, 砂土、两合土地块适当减少播量, 淤土地块要适当增加播量。一般要求半冬性品种播种量在105~135 kg/hm2, 平均127.5kg/hm2左右, 基本苗在225万~270万株/hm2;行距扩大到20cm以上, 一般在23~25 cm, 播种深度在5 cm左右。
(4) 推广深耕 (深松) +旋耕、旋耕+镇压作业技术, 提高麦田整地作业质量, 增强土壤的抗灾能力。秋种整地, 彻底改变单一采用旋耕整地方式, 推广深耕 (深松) +旋耕。采用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新型农机具, 通过深耕 (深松) 打破犁底层, 更多地吸纳雨水, 并促进小麦根系下扎, 防旱、防冻、防倒;通过镇压, 踏实土壤, 减少漏风失墒和冷空气侵入, 提高土壤防寒抗冻、抗旱效果[4]。一般要求2~3年旋耕加1年深耕 (深松) 作业。
(5)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增强小麦茎秆的抗灾能力。一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增施有机肥、锌、硼等微肥, 实行氮肥后移和叶面喷肥。一般要求氮肥的40%在小麦拔节期追施, 防旺长、防早衰、增粒重。二是推广施用控释肥料, 应对农民外出打工采用“一炮轰”施肥方法, 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肥效, 减轻劳动强度。
(6) 开展小麦病虫草害统防统治, 提高防效, 增强植株体抗灾能力。在重点抓好土壤消毒处理和药剂拌种的基础上, 以农机、植保、种植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开展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实行统一购药、统一喷药、按地收款,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防治效果。据调查, 及时喷药防治穗蚜的麦田, 较未喷药的千粒重高14 g;较喷药不及时的千粒重高2~3 g。
(7) 实施化学调控, 降低株高, 增强茎秆的抗倒能力。对高秆品种麦田, 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喷施小麦矮丰、壮丰安等生长调节剂, 控制基部节间伸长, 预防中后期倒伏。据试验, 在小麦起身期喷施小麦矮丰的麦田, 株高 (65 cm) 较未喷施的株高降低15 cm左右, 未发生倒伏, 而没有喷施小麦矮丰的麦田全部倒伏。
摘要:亳州市谯城区从2005年秋种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实现了小麦连续7年增产目标, 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调查, 分析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提出抗灾增产技术对策, 以为下一步谯城区小麦增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灾害影响,抗灾,增产技术
参考文献
[1]商兆堂.江苏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单产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 2009 (S2) :185-188, 192.
[2]陈立春, 郭磊, 宋波, 等.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2) :15779-15782.
[3]房稳静, 张雪芬, 赵龙, 等.河南省冬小麦干旱灾害的空间分布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2) :61-63.
【小麦种植技术】推荐阅读: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06-17
冬小麦种植技术教案doc07-03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与小麦分布07-24
小麦灌溉技术06-11
当前小麦高产技术10-16
小麦高产播种技术10-18
小麦秋冬管理技术05-14
小麦栽培技术05-20
优质专用小麦播种技术07-04
冬小麦播种技术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