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2024-06-16

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通用12篇)

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篇1

淮北地区位于黄淮海南端, 在我国地处北纬33°~34°, 是我国小麦生产潜力较大的区域, 近年来在各项鼓励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下, 依靠科技, 主攻单产, 小麦生产发展较快, 面积、单产、总产都有较大的突破, 2010年小麦最高单产达到11 125.5 kg/hm2。然而, 该地区小麦大面积生产与河南、山东等先进省份相比, 单产仍有750 kg/hm2的差距。尤其是高产田块年际波动大, 高产重演性差。究其原因, 除了受南北过渡性气候影响外, 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播种与整地质量不高、肥料施用不合理、病虫草害重治轻防、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等也是主要制约因素。要实现淮北地区小麦生产持续发展, 必须加强良田、良种、良法、良制“四良”配套。从农业技术推广的角度应做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的推广[1], 从而推动淮北地区小麦持续增产、高产。

1 以秸秆还田为工作重点, 增施有机肥料, 改土培肥, 全面提升土壤地力

小麦产量的形成是气候、土壤和栽培技术的综合反映, 高产栽培要求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营养充足、土壤结构良好、保水能力强、通气性好, 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2%以上, 全氮含量0.08%以上, 碱解氮70 mg/kg以上, 速效磷15 mg/kg以上, 速效钾100 mg/kg以上。小麦全生育期吸收的养分, 约2/3来自土壤储藏养分, 1/3来自当季施用肥料。为了实现稳定持续的高产, 必须通过科学施肥逐步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实践证明,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根本途径。因此, 在生产过程中, 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 以达到全面提升土壤地力的目的。

1.1 增施有机肥

长期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 大大延缓土壤钾的耗竭速度,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有利于小麦全生育期对养分的均衡吸收, 同时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和沉降值的含量[2]。

1.2 玉米秸秆还田

在目前有机质匮乏的条件下,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唯一途径。玉米秸秆还田要求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 cm, 秸秆粉碎合格率大于90%, 抛洒不均匀率小于20%。玉米秸秆翻埋还田前, 增施尿素75~90 kg/hm2, 促进秸秆腐烂, 翻埋压实, 地面达到整地质量要求, 墒情不足时应灌水造墒。

1.3 小麦—玉米两熟制高效培肥技术模式

模式1:土杂肥30~45 t/hm2, 配施纯N 210~240 kg/hm2。P2O575~90 kg/hm2、K2O 75~90 kg/hm2, 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基施, 氮肥60%作基肥, 40%作拔节肥。模式2:玉米秸秆还田, 配施纯N 240~270 kg/hm2、P2O590.0~112.5 kg/hm2、K2O 90~120 kg/hm2, 氮肥60%作基肥, 40%作拔节肥。

2 以选择半冬性及半冬偏冬性为主的科学利用良种技术

2.1 优良的品种是小麦优质稳产高产的内在因素和基础

优良小麦品种具备以下特点: (1) 丰产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 (高产) ; (2) 抗病、抗逆性强, 对不良环境条件和自然灾害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稳产) ; (3) 适应性广, 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栽培条件和耕作制度的要求 (易栽培) ; (4) 成熟较早, 有利于下茬作物增产 (早熟) ; (5) 品质优良 (优质) ; (6) 适应机械化收获 (抗倒) 生长整齐, 成熟一致。

2.2 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具有明显优势

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抗灾能力强, 通过调整品种布局种植半冬性品种, 完全可以解决淮北地区频繁出现的冬季冻害问题。二是播期弹性大, 半冬性品种具有早播风险小、晚播减产少的特点。三是温、光、水等利用率高。四是产量潜力大。

2.3 适合淮北地区的小麦半冬性品种

适宜当地栽培的半冬性品种主要有烟农19、烟农5158、烟农5286、济麦22、良星66、良星99、淮麦22、淮麦28、淮麦29、山农17、山农20、皖麦52、皖麦56、皖麦68等。

3 大力推广氮肥后移 (重施拔节肥) 为主的平衡施肥技术

肥料是小麦形成产量的物质基础。经济合理的施用肥料, 是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特别是氮、磷、钾素对小麦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安徽省各地系统研究氮素运筹方式的产量、品质效应, 明确了重施拔节肥产质同增的效应与机理, 建立了稳定达到产量9 t/hm2超高产水平的“基追并举”氮肥运筹体系。

3.1 适宜施氮量

产量9 t/hm2的适宜施氮量为240~270 kg/hm2。

3.2 适宜氮素基追比例

研究表明, 氮素后移较传统“一炮轰”施肥, 有以下优势:一是显著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 提高产量。据安徽省农科院 (2007蒙城) 试验表明, 烟农19氮素基追肥各50%的处理产量9 931.5 kg/hm2, 较全部基施的8 730.0 kg/hm2增产1 201.5 kg/hm2, 增幅13.8%, 每穗粒数增加2.8粒, 千粒重提高2.29 g。烟农19、济麦22、皖麦50等品种达到最高产量的拔节肥比例分别为49.3%、49.9%、51.4%, 平均比例为50.2%。二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三是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 减少了氮素对环境的污染, 据安徽省农科院 (2006蒙城) 试验表明, 烟农19氮素后移的肥料利用率47.47%, 较全部基施的38.88%提高22.0%。

3.3 适宜追氮时期

试验结果表明, 烟农19、济麦22、皖麦50在4个追氮时期中 (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始花期) , 基本以拔节期的产量最高, 孕穗期次之。

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以9 t/hm2为目标, 兼顾品质指标, 高产、高效、节本的氮素运筹模式为“基追并举”, 适宜施氮量为240~270 kg/hm2, 基追比例为1∶1~1.5, 追肥时期在拔节期至孕穗期。基肥施P2O575~90 kg/hm2、K2O 90~120 kg/hm2、Zn SO415 kg/hm2。

4 以提高整地质量为基础, 以科学播种为重点, 高质量高产群体构建技术

4.1 高标准整地

高产小麦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 耕深20~25 cm, 地面平整, 无明暗坷垃, 耕后耙碎保墒, 达到上松下实。

4.2 科学播种

科学播种, 培育壮苗越冬, 是高质量群体的关键, 坚持“适期、适量、适墒、适深”四适播种。

4.2.1 适期播种。

淮北地区小麦适宜播期的范围是淮北中北部弱冬性品种10月5—10日, 半冬性品种10月10—15日。不同品质小麦的播期主要是当地小麦越冬前有效积温满足形成一类苗标准所要求的时间。

4.2.2 适量播种。

淮北地区弱冬性品种适宜的栽植密度为保留基本苗180万~195万株/hm2, 半冬性品种保留基本苗195万~225万株/hm2。

4.2.3 适墒播种。

土壤墒情不足时, 要先造墒, 后整地, 再播种。对播种后墒情较差的, 必须进行微喷补水, 确保出苗整齐一致, 达到一播全苗。

4.2.4 适深播种。

播种深度3~5 cm。播种要均匀, 播量要准确, 做到不重播, 不漏播, 深浅一致, 覆土严密。旋耕地块播后镇压。

5 以防倒、防冻为主的抗逆栽培技术

5.1 防倒技术

小麦早期发生倒伏易影响粒数和粒重, 晚期发生倒伏会影响粒重。倒伏的原因除大风雨和品种特性外, 还与土壤耕作和栽培措施不当有关。预防倒伏的措施:一是选用株高适当、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二是严格控制播量, 合理安排基本苗。三是深耕深松提高整地播种质量[3,4]。四是合理运用肥水, 严格控制氮素基追肥比例, 拔节肥在第1节间定长时使用。五是化学控制, 对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在小麦起身期用15%多效唑450~750 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叶面喷雾。

5.2 防冻技术

淮北地区项目冻害主要有冬季冻害和早春冻害 (倒春寒) 。预防冬季冻害的主要措施:一是选用抗寒品种。淮北中北部地区选用弱冬性或半冬性品种, 南部地区选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品种。二是根据品种特性适时播种。三是降低播种量, 采用半精量播种, 培育壮苗。四是科学施肥, 氮、磷、钾结合。氮肥基追结合。冬季冻害的补救措施:一是发生冻害后及时追肥、灌水, 促其快速恢复生长。二是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预防早春冻害的技术措施:一是在早春寒流来临之前浇水, 可以调节近地面小气候。二是受冻后立即追施速效性氮肥和灌水[5]。

6 以防治病虫草害为主的健身栽培技术

6.1 药剂拌种

播种前用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 以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培育壮苗, 增产显著。未包衣种子, 用40%辛硫磷乳油50 m L加20%粉锈宁50 m L对水3 kg, 拌麦种50 kg, 拌匀后堆闷3~4 h, 待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

6.2 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原则:除小除早, 秋季化除效果好, 春季化除宜在拔节前完成。最佳除草时间, 小麦越冬前气温10℃左右的10:00—15:00。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 可用75%巨星22.5 g/hm2, 或20%使它隆乳油750~900 m L/hm2, 或5.8%麦喜悬浮剂150 m 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为主田块用6.9%骠马乳油1 500 m 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

6.3 防治病虫

重点做好纹枯病、赤霉病、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的防治。 (1) 纹枯病防治。用12.5%井·蜡芽悬浮剂2 250 m L/hm2, 或20%三唑酮乳油525~600 m L/hm2对水600 kg/hm2喷雾防治。 (2) 赤霉病防治。于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喷第1次药, 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用80%多菌灵超微粉1200g/hm2, 或80%多菌灵超微粉600 g/hm2加15%粉锈宁750 g/hm2, 或4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 L/hm2对水600 kg/hm2喷雾。 (3) 麦蜘蛛防治。用20%哒螨灵乳油450 m L/hm2或40%氧化乐果900 m L/hm2喷雾防治。 (4) 蚜虫防治。用25%吡蚜酮300 g/hm2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 g/hm2, 或24%抗蚜·吡虫啉300~450 g/hm2, 或10%吡虫啉 (大功臣、蚜虱净) 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 或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0 g/hm2, 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 m L/hm2, 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6]。 (5) 吸浆虫防治。小麦抽穗扬花前, 成虫盛发时用20%杀灭菊酯3 000倍液常规喷雾或50%辛硫磷2 250 m L/hm2对水225 kg/hm2低容量喷雾。

参考文献

[1]范希芹.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2) :38, 40.

[2]黄建兵.皖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1) :8973-8974.

[3]李德福.沿淮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4) :71-73.

[4]张洪印.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4) :54-55.

[5]李舜姬, 关东山, 许纪东, 等.豫南地区小麦持续高产限制因素与应对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 2012 (6) :42-44.

[6]马连.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6) :34-35.

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篇2

俗话说:“想要小麦产量高,穗多、穗大、籽粒饱”。也就是说,小麦要高产,就必须抓住小麦成产的三大因素,即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要夺取小麦高产,这三因素中缺哪一项都不行。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成产三因素,谈谈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实现苗齐、苗匀、苗壮,打好高产基础

(一)深耕细耙,整好地

小麦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通气性与保水性良好的土壤,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小麦播前整地总的质量要求是:“深、透、实、净、平、足”的6字要求。(1)“深”指深耕。常言说“小麦要好,深耕粪饱”。深耕的主要好处有:一是深耕可以加厚活土层,增加土壤空隙度,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协调,并利于小麦形成强大的根系,利于提高小麦抗旱、抗寒及抗灾夺丰收的能力。二是深耕可以将有机肥、化肥深掩入土中,使土肥相融,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深耕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利于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因此各类示范方要全部实行深耕,深耕达到25公分以上。(2)“透”指耕透、耙透,确保耕层无明暗坷拉。(3)“实”指耙地要反复耙磨,达到耕层上虚下实,利于种子扎根出苗。(4)“净”指上季作物收获后要及时灭茬保墒,灭茬质量高,并要拾净根茬。(5)“平”指整地时要达到田面平整埂直。(6)“足”指底墒充足。墒足不仅利于小麦苗齐、苗匀、苗壮,而且有利于减轻小麦冬季冻害,实 现壮苗安全越冬,因此底墒充足,对小麦实现高产非常重要。尤其是秸秆还田的麦田一定要做到底墒充足;若墒情不足时,应造墒后播种,浇好底墒水。

小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全生育期需要多次浇水,但以浇好底墒水最为重要,这是因为浇好底墒水不仅能够保证一播全苗,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补充土壤深层的水分,引导根系深扎,扩大根系利用水肥的范围,有利于培育壮苗。壮苗先壮根,根系强大了,自然就提高了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足墒下种,对小麦增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浇底墒水的方法,最好是在秋作物(如:玉米等)收获前7-10天浇一次水,这样既可以满足秋作物(玉米)后期灌浆对水分的需求,又保证了小麦的足墒下种,达到了一水两用。所以,在此期间,特别是当前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如能饱浇一水,在不影响种麦的前提下,保证小麦足墒下种,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秸秆还田地块,秸秆粉碎要早,越碎越好,粉碎后最好浇次水,加速秸秆腐熟(烂)。若小麦出苗后根扎到秸秆上,会使麦发黄不长,分蘖少,分蘖小,分蘖成穗率低,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很容易死苗。达不到壮苗,势必影响小麦产量。

(二)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常言说“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麦喜胎里富,底肥是基础”,“麦怕小无肥,人怕老来穷”。施足底肥对小麦之所以重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与小麦具有生长期长、幼穗分化期时间长的特点有关。首先小麦从种到收要经历220余天,生育期长;其次小麦幼穗分化从小麦分蘖期(11月中旬)开始一直到小麦孕穗期结束,长达5个月之久,如果 没有足够的底肥是不能够实现高产的。二是小麦营养临界期来的较早,小麦的磷素临界期为二叶一心,氮素的临界期为三叶一心,如果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很容易影响小麦苗期的生长发育。三是与小麦底肥施入各种肥料的性质有关。首先有机肥只有深施于土壤中才有利于分解利用;其次由于磷肥、钾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必须施于小麦根系活动层内才便于吸收利用;其三氮肥的挥发性大,只有深施于耕作层内才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测土配方施肥“以产定氮,测土定磷钾,因缺补微,按需施肥”的指导原则,结合我县土肥站近年来的土壤化验结果以及不同的产量目标,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的地块,每亩需施优质农家肥4-5方,或者鸡粪1000公斤以上,或者饼肥400-500公斤,在此基础上,每亩底施磷酸二铵20kg,尿素10kg,硫酸钾或氯化钾10kg,硫酸锌1.5kg。有饼肥或炒香的麸皮10-15公斤加辛硫磷0.5公斤/亩,加适量水,拌匀撒垡头,可兼防地下害虫,防效可达95%以上。若施用小麦配方复合肥(45%含量)每亩施用量为45-50公斤。千斤高产麦田,每亩应增施8-10公斤氯化钾。在施肥方法上,全部的农家肥、磷肥、钾肥、锌肥、硼肥作底肥一次施入,其中的磷肥70%掩底,30%撒垡头。

秸秆还田地块,应注意底肥增施氮肥,因为秸秆在土壤中的沤制过程中,还必须有足够的氮元素参与其中,如果土壤的氮肥不足,土壤中的秸秆沤制时会与麦苗争氮,使麦苗发黄不长,分蘖晚、分蘖小、分蘖少、分蘖成穗率低、苗弱、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容易死苗,造成严重减产。秸秆还田地块增施氮肥的量应按秸秆还田的量计算,一般在常规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每还田100公斤秸秆,需要增施1公斤尿素,如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的经济系数可按50%计算,也就是说,玉米每生产100公斤籽粒,可同时生产100公斤玉米秸秆,如果秸秆全部还田的话,每亩生产500公斤玉米籽粒的地块,应增施尿素5公斤。玉米产量700公斤的地块,应增施尿素7公斤。

(三)根椐茬口,选择优良品种

(1)早茬麦:因为播期早(一般在10月5-15日)能够充分利用冬前的光、热资源,在优越的肥水条件下,能够早分蘖、多分蘖、长大蘖,分蘖成穗率高,所以应在选择分蘖成穗高的半冬性品种。如矮抗

58、新麦

26、周麦16、18、20、22,百农160、众麦1号、豫农

416、众麦998、豫麦49-198等。走分蘖成穗的途径。

(2)中茬麦:一般是在10月15-25日播种,该期播种的小麦随着播种时间推迟,冬前可被充分利用的光、热资源越来越少,冬前分蘖的数量和成穗率也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亩有足够的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中等,穗粒数较多的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的品种,如新麦

26、周麦

23、郑麦8976、平安6号等。走分蘖与主茎成穗并重的途径。

(3)晚茬麦:一般指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该期播种的小麦,由于冬前可被利用的光热资源十分有限,冬前的分蘖很少,即使有少量分蘖也不会成穗或干脆单根独苗越冬,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有足够多的亩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弱,分蘖成穗率底,穗大、粒多的大穗型,弱春性或春性品种,如郑麦9023、偃展4110等,加大播种量,实行独杆栽培,一般亩播量15-18公斤左右。走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途径

(四)做好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 搞好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保证苗全、苗匀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搞好种子包衣的方法是:可用35%多福克种衣剂1-1.5公斤,可种子包衣100公斤。不仅可以防治多种地下害虫,还可以控制苗期病害的发生。其次对未经包衣的种子应进行药剂拌种。在以防治全蚀病为主时,可用3%的戊唑醇(立克秀)10克,兑适量水拌麦种10公斤;在以防治地下害虫(蛴螬)为主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5公斤水拌麦种100公斤。

(五)适时播种

小麦适期播种可以合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以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促使大分蘖增多,根系发达,提高分蘖成穗率,并能制造积累较多的养分,增强小麦抗逆力,为培育壮干大穗夺取高产奠定基础。实践证明,高产麦田适期播种是实现小麦冬前壮苗的关键性措施。但是,小麦如果播种过早,冬前积温过多,易发生冬前旺长,冬季易发生冻害;如果播种过晚,冬前苗令小,分蘖少,易形成弱苗。“晚播弱、早播旺,适期播种麦苗壮”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一般认为冬性品种在日均温度降至16至18摄氏度,半冬性品种 14至16摄氏度,春性品种12至 14摄氏度播种为宜。

冬小麦冬前苗情好坏,除水肥等条件外,与冬前积温多少有密切关系。据研究,播种到出苗约需积温12摄氏度左右(播深4到5cm),出苗后冬前主茎每长一片叶,平均约需75摄氏度左右的积温。这样,可根据冬前不同苗龄所需积温,推算适宜的播种期。我县半冬性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8 5 日-15日,其中最佳播期10月5日-10日。弱春性品种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25日。

不同的栽培体系要求的播种时期不同。精播栽培,主要依靠分蘖成穗,要求冬前7到8叶龄,播期要早。独杆栽培,要求控制分蘖,以主茎成穗为主,要求冬前3刀叶龄,播期 要晚。

(六)适量播种

基本苗的多少,是小麦群体发展的起点,对小麦整个生育过程中群体与个体的协调及产量结构的协调增长有重大影响。穗数是构成产量的基础,而基本苗又是成穗的基础。所以,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是合理密植的核心。在通常情况下,播种量直接决定着基本苗数,而且也与穗数密切相关。但在确定播量时,如果不考虑具体的地力、品种、播期等因素,也不考虑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群体光合速率以及群体结构的合理与否,盲目增大播量的话,最终的产量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对于确定播量的方法,应按照“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量”的方法确定。即:首先应根据地力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产量目标;其次根据产量目标,结合品种的穗粒数、穗粒重,合理确定出计划亩穗数;其三根据计划亩穗数,结合品种的单株成穗数确定出合理的计划基本苗数;最后再根据计划基本苗数,结合品种的千粒重、发芽率以及实际播种条件下的田间出苗率,确定出具体的播种量。结合我县实际,一般整地质量较好、土壤墒情充足、品种分蘖能力较强、适播期内播种的早茬麦 6 播量应控制在6-7公斤,晚茬麦播量应控制在8公斤左右,超过适播期,每推迟3天,播量要增加1公斤。

精播栽培,以分蘖成穗为主夺高产,播种偏早,基本苗宜少,一般为每亩10万株;独杆栽培,以主茎成穗为主,由于播种晚,基本苗宜多,一般为每亩25万到40万株;常规栽培,播期适宜,主茎与分蘖成穗并重,基本苗数居中,一般为每亩15万株左右。

因此,适宜的播量应根据地力状况、品种特性、播期早晚、种子质量以及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等因素综合而定。

(七)播种方式

小麦的播种方式主要有条播,撒播和穴播三种。条播是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多的一种。又分窄行条播,宽窄行条播和宽幅条播。窄行条播大多采用机播,少量采用耧播,行距13cm到23 cm。此方式行距较小,单株营养面积均匀,植株生长健壮,整齐。宽窄行条播由一个宽行,一到三个窄行相配置,密行25cm到30cm,窄行10cm到20cm。此方式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常在高产田和麦田套种时采用。宽幅条播,一般窄幅10cm到15cm,幅宽25cm到35cm。撒播和穴播不常用。

(八)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播种质量是培育冬前壮苗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播种质量的要求是;行直垄正沟、直底平下子、均匀覆、土深浅适宜、盖严压实。其中覆土深浅对麦苗影响最大。覆土过深,出苗晚,幼苗弱,分蘖发生晚;覆土过浅,种子宜落干,影响全苗,分蘖节离地面太近,遇旱时影响根系的发育,也不利于安全过冬。播种深度(3-4厘米),应从防旱,防寒和促早苗,壮苗两方面考虑。此外,播后要适时镇压,以使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便于种子吸水,有利于提高出苗率。

二、加强冬前管理,确保壮苗越冬,提高分蘖成穗率。

主攻目标:促根增蘖,壮苗越冬。采取肥水管理和农艺措施,促弱、稳壮、控旺,达到群体合理,个体健壮,根系发达,叶片肥厚,叶色正绿。越冬期(12月20日),亩群体达到55-65万,主茎叶龄6-7叶一心,单株分蘖4-5个,次生根8-10条,株高20-25厘米(6-7.5寸),三叶以上的大分蘖占总数的60%左右。

1、及时查苗补苗。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疏苗移栽,消灭缺苗断垄和疙瘩苗。(出苗后及时查苗,缺苗断垄(10厘米以上)的地块,齐苗后3-5天内要用同一品种进行浸种、催芽、补种。下种不均形成疙瘩苗或基本苗偏大的麦田,三叶前疏苗,确保大田苗齐、苗匀。半冬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2万株,弱春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4万株。)

2、促控结合,培育壮苗,增加冬前大蘖,促进分蘖成穗率。(a、中耕、镇压保墒:出苗前遇雨板结的地块,要趁土壤干湿适宜时,抓紧浅耙,疏松表土,冬灌或降雨后及时划锄,增温保墒。B、浇封冻水:越冬前土壤耕层含水量低于17%的麦田,都要普浇封冻水。冬灌时间以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3℃时(既“夜冻日消”)为宜。冬灌的方式可采用畦灌或沟灌。要小水细浇,切忌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冲、压、淹现象。对于晚播,大播量麦田,年前可以不浇水,不施肥。C、每亩喷施150-175ppm多效唑水溶液50公斤(即50公斤水兑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可促进有效分蘖,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

3、化学除草:冬前是化学除草的最好时期,优质麦要变春季化处为冬前化除。正常年份,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冬前麦田杂草已出苗90%左右,这时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且麦苗覆盖度小,易被杀死,对以野燕麦、看麦娘为主的麦田,在小麦3-5叶期,杂草2-3叶期,每亩用6.9%膘马乳剂40-50毫升,或麦极每亩20-30克,兑水30公斤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杂草在小麦二叶期至越冬前,杂草2-4叶期,每亩用15%噻磺隆乳油10-15克兑水40-50公斤,也可用巨星干悬剂每亩1克加水30公斤进行地面喷洒。

(三)返青起身期的麦田管理

主攻目标:促弱控旺,协调小麦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搭好丰产架子。达到穗头足、穗子大、茎杆壮、不倒伏。返青期亩群体65-80万,拔节期亩群体调控在75-90万,孕穗期亩群体在40-50万。

1、对于冬前亩头数达到80万以上的早、中播麦田,返青起身期不浇水,不施肥,深中耕断根,控制春生分蘖,提高地温,控上促下。对于冬前播大播量麦田,返青起身期同样不浇水不施肥,但需要浅中耕松土,提高地温,镇压保墒,控上促下。

2、对于冬前头数在80万以下的中播麦田,要及时浇水施肥,结合浇水亩施氮肥总量的25%左右。浇水后要及时中耕。

3、亩头数的调查可用“斤籽万苗”的方法:即播种一市斤种子,正常情况下,一般可出一万棵苗,田间可多点取样,求出平均每棵苗的头数,再用“斤籽万苗”的方法算出一亩地的头数。例如:每亩播种量为20市斤,经调查平均每株的数为5个头,那么每亩头数就是20万×5=100万头。播量16市斤,每株4个头,每亩就是64万头。

1、第一次病虫害防治:2月下旬第一次施药,每亩用12.5%禾果利15-20克或20%三唑酮60-80克,或秀特15毫升加水50公斤,对准麦苗基部喷洒,15天一次,连防2次,防治小麦纹枯病。

2、第二次病虫害防治:3月中下旬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加抗蚜威10克加水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蚜虫。

3、肥水管理。在3月下旬,为保证肥水的供应,提高籽粒品质,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要适墒追施尿素3-5公斤/亩。

4、第三次病虫害防治和根外施肥:4月下旬在抽穗以后至开花以前,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或15%粉锈宁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剂40克加水50公斤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用50%抗蚜威10克,加2.5%溴氯菊酯或50%辛硫磷与2%的尿素水溶液(1公斤尿素+50公斤水)混合后喷雾,防治小麦穗蚜、吸浆虫。)

二、如何实现穗大粒多

1、重施拔节肥:在按照要求施足底肥的前提下,要重施拔节肥,灌水追肥时间约在4月10日-15日,正是小麦基部节间已经固定,该长大穗的时期,此期可结合浇水,早播麦田每亩施氮肥总量的25%,中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45%,晚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65%以上。高产田块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8kg。

2、补施孕穗肥:4月20日左右,正是小麦挑穗孕穗期,此期结合浇水,可亩施尿素4-5公斤,可有效增加小麦穗粒数。对于强筋品种或有脱肥迹 象的麦田,可随灌水每亩施2-3kg尿素,时间约在5月5日-10日。

三、如何提高小麦千粒重

1、防止倒伏:

(1)控制返青、起身期肥水,蹲住底节防止倒伏。

(2)小麦起身到拔节期(3月5日-20日),亩用100-150ppm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叶面喷施,可有效的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2、及时防治病虫害:

(1)播种前用立克秀、适乐时、全蚀净等药剂等拌种,起身拔节期用粉锈宁、三唑酮等药剂灌根,防治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

(2)扬花期遇连阴天气,及时叶面喷施多菌灵胶悬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

(3)拔节到灌浆期,及时防治白粉病、锈病、红蜘蛛和穗蚜。

3、抓好叶面喷肥,防止早衰和干热风:

中、后期叶面喷施高美施、磷酸二氢钾、麦侹漯效王、旱地龙等,加快灌浆速度,防止干热风,提高千粒重。4、5月10日左右,及时早浇灌浆水。

5、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避开烂场雨,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补充教材:

小麦田间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的田间管理包括前期冬前田间管理、中期春季田间管理和后期田 间管理。

一、冬前麦田管理

冬前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根增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确保小麦实现壮苗安全越冬。主要措施:

1、查苗补种和及时疏苗

在小麦出苗期应及时进行查苗补种,对行内有10厘米以上缺苗断垄的地段,应立即带水补种,确保苗全苗匀。对播种过密或出现的固堆苗,应及时进行疏苗,注意去弱留壮。

2、冬前中耕或镇压

对弱苗应及时在冬前进行浅中耕,不仅可以破除板结,消除杂草,还可以起到保墒增温、促苗生长的作用。对冬前群体过大、发生旺长的麦田,应采取深中耕,通过切断部分根系,达到控制分蘖滋生的目的;或采取镇压措施,抑制小麦冬前旺长趋势。

3、适时浇好塌墒越冬水

适时浇好塌墒越冬水,不仅具有踏实土壤,粉碎坷拉,促使小麦安全越冬的作用,而且可以为早春麦田提供较好的墒情,并利于推迟高产麦田年后第一次肥水管理的时间,实现氮肥后移,并为搞好春季麦田管理争取了主动。由于我县冬前至越冬期间旱情和冻害时有发生,再加上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因此更有必要浇好塌墒越冬水。浇塌墒越冬水时间早晚,主要看墒情、看气温、看苗情具体而定。我县浇塌墒越冬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小麦播种时,墒情较足,但冬前降雨量较少,到了临近越冬期时麦田墒情不足,这种情况下主要看气温,一般应在日平均气温3—5oC(11月下旬)浇越冬水;二是播种时底墒不太足,加上播后一直无雨,小麦分蘖初期就发生了旱情,这种情况下为促壮苗越冬,可于小麦分蘖期(11月上中旬)浇塌墒越冬水;三是秸秆还田地块,加上 底墒不足,抢墒播种,且播后一直无雨,在出苗期就发生了旱情,这种情况下,可在出苗期结合查苗补种立即浇塌墒越冬水,以塌实土壤,防止秸秆悬空和冬季冻死麦苗。对底肥不足的麦田,可结合浇塌墒越冬水亩追尿素5-10公斤。

4、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是一项省工省时、简便易行的灭草技术。我县麦田主要以播娘蒿、打碗花、灰灰菜、米瓦罐等阔叶性杂草为主。目前,麦田防除阔叶性杂草的技术已经成熟,可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亩用亩用75%巨星干悬剂1克,或10%笨磺隆可湿性粉剂10—20克,兑水30公斤,喷洒在地面上,防除效果好。

二、春季管理阶段

春季管理是指小麦返青、起身至抽穗阶段的管理。此期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生长发育速度快,植株生长量大,对肥水敏感且需求量大,并随着生长量的不断增大,小麦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同时此期也是保穗数、增粒数、稳粒重的关键时期,因此搞好春季麦田管理对小麦实现高产至关重要。我县高产麦田春季管理的主攻目标是:看苗管理,合理促控,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着力建造良好的群体结构,促花增粒,培育壮秆大穗,争取穗多穗大,并为提高千粒重夺取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1、因苗制宜、科学管理

1.1对一类麦田的管理。一类苗返青期群体一般70-90万头,叶色浓绿,分蘖多,根系良好,长势好,属于壮苗麦田。对一类麦田应控促结合,在春季旱情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应在返青起身期控水控肥。改返青起身期追 肥为拔节初中期(3月15日-20日)追肥浇水,从而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的滋生,建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氮肥后移,并对增加穗粒数具有明显作用,拔节期一般亩追尿素10—15公斤。

1.2对部分二类麦田的管理。此类麦田由于各种原因,群体不足,返青期群体一般60万头左右,管理的重点是:以肥水促进为主,巩固冬前分蘖,适时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此类麦田应于返青起身期(2月25—3月5日)进行水肥管理,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

1.3对群体过大的旺长麦田。此类麦田返青期群体一般超过100万头。对这类麦田,一是在返青起身期控水控肥,并在返青期采取深锄断根措施,达到控制无效分蘖,减缓群体进一步增长的目的。二是在起身期喷施壮丰胺或助壮素等生长调节剂,以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促进根系下扎,预防后期倒伏。三是改返青起身期追肥浇水为拔节中期(3月20—25日)肥水管理,以促使小麦两极分化,使群体结构向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

2、搞好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当小麦返青期病株率达到15%时,可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50-60公斤,对准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施,一般要连喷两边以上,间隔7天左右。

3、浇好小麦孕穗水

孕穗期是小麦需水需肥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此期灌水既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又能为土壤深层蓄水,供小麦后期吸收利用。同时还能减轻小麦全蚀病的发生。14 如果此时麦田墒情不足,一定要浇好孕穗挑旗水。一般浇小麦孕穗水应在4月5日—15日进行。

三、后期阶段管理

小麦抽穗后即进入了后期阶段。首先,小麦此期持续时间短,从抽穗至成熟仅40天左右,但此期却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最关键的时期。其次,此期小麦需水量大。据测定,从抽穗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占小麦一生总耗水量的三分之一,每亩日耗水量达2.33立方米。其三,此期又是多种病虫和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加上此期小麦生理机能衰退较快,所以此期又是小麦千粒重最易受到较大影响的时期。因此,高产田后期的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防早衰,防倒伏,防病虫,防干热风,着力提高千粒重,力争夺取小麦高产丰收。主要措施:

1、浇好开花灌浆水

浇好小麦开花灌浆水,对养根护叶,防早衰,防干热风,延长小麦灌浆时间,提高后期灌浆强度,增加千粒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产麦田浇灌浆水不易过晚,一般应在小麦齐穗期至灌浆初期(4月25日至5月10日)进行,开花10天后一般不再浇水,以免影响品质。注意浇灌浆水不易过大。

2、搞好叶面喷肥

小麦生育后期进行叶面喷肥,不仅能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早衰,防御干热风,而且能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实践证明,小麦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叶面喷肥的最佳时间应在齐穗期至灌浆初中期进行。可亩用0.5—1公斤尿素,加2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连续进行叶面 15 喷肥两遍以上,间隔5天左右。也可结合后期“一喷三防”进行根外追肥,但应注意随配随用。

3、搞好小麦一喷三防

针对小麦后期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的特点,为了省工省时,提高功效,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合起来一起喷洒,从而达到一次用药既防病虫又防干热风的目的。用药配方可根据麦田病虫发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做到随配随用。一在防治赤霉病、吸浆虫和蚜虫为主时,应在小麦齐穗后、开花初期,晴天下午4点后,可亩用40%多菌灵悬浮剂80-100毫升(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克)+40%氧化乐果8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聚酯30-40毫升)+尿素 500克+磷酸二氢钾150-200克+水50公斤,搅匀后对准穗部进行喷洒。若开花至灌浆初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应连续防治赤霉病两遍以上,间隔时间5-7天。二在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蚜虫、红蜘蛛为主时,应于发病初期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或20%三唑乳油50-60毫升)+40%氧化乐果80亳升+尿素 500克 +磷酸二氢钾150—200克+水50公斤,搅匀于下午4点后连续喷洒两遍以上。

4、适期收获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篇3

1 明确当家品种,合理布局 根据睢县2010年小麦田间品种展示结果及全县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该县在品种布局上以高产、广适、抗病、抗冻、稳产等综合性状好,对常发、重发病害抗性较强,耐低温、耐干旱、抗寒、抗倒伏、抗干热风能力较好,做到大灾之年小减产,小灾之年不减产,搞好品种的合理搭配,防止品种单一化。目前适合全县种植的品种有:众麦一号、矮抗58、周麦22、淮麦22、西农979,洛麦22等。

2 适期适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近几年,由于播期不当、播深不适、连年旋耕等原因,全县小麦播种质量差,影响了产量。为提高播种质量,要精细整地,提倡深耕,深耕后要精细耖耙,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地面平整。要适期播种,适期播种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关键,是控制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发生的有效途径,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5日~20日;春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15日~20日。适播期内,一般每667平方米播量7~10千克,严禁大播量下种,要确保一播全苗。要药剂拌种,由于小麦纹枯病、全蚀病、赤霉病等病害每年发病较重,所以播种前要晒种1~2天后用药剂拌种,也可直接使用包衣种子。要实行镇压,旋耕播种由于耕层较浅,土壤过于疏松,土壤对水、肥、气、热调节能力降低,播种易偏深,吊死苗严重,易发生冻害、早衰、倒伏现象。因此,旋耕播种田块一定要进行镇压,尽量使耕层土壤密实。

3 配方施肥,巧施肥水,施足基肥 一般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4000千克、标准氮肥20~30千克,磷肥30~40千克,钾肥10~15千克,硫酸锌1.5千克。施用基肥时,应将有机肥、氮肥、70%的磷肥、钾肥、锌肥于耕地前均匀撒施于地面,然后耕翻于地下,30%的磷肥于耕后撒于垡头,耙平埋入。越冬前如果墒情不足或春灌水源无保证,一定要浇越冬水。重施拔节孕穗肥水,待小麦大小蘖趋向两极分化,结合灌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20千克。补施增质肥水,应在孕穗期至杨花期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补施尿素4~6千克,也可于开花期叶面喷施2%~3%的尿素加上0.5%~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667平方米喷50~60千克。

4 化学调节保壮苗 播种前用15%多效唑1.5克,拌小麦种1千克或在二叶一心期到四叶一心期喷15%多效唑40~60千克,加水50~60千克喷叶,提高麦苗素质;小麦拔节前每667平方米用20%壮丰安40毫升,对水30千克喷雾,控旺促壮,提高防倒伏能力。小麦孕穗开花期,喷施惠满丰15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活力素50克,加水50千克复配后混喷,可延缓叶片衰老,增加光合作用,增加粒重和籽粒光泽度。

5 及早进行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越早越好。一般年前在杂草3叶期除草效果最好。如年后仍有杂草,应在小麦返青期(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进行补充防治。要根据杂草类型选用高效、安全的除草剂。以燕麦、稗草、看麦娘等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667平方米用10%骠马乳油50毫升对水40千克进行喷雾防治。以麦家公、荠菜、播娘蒿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667平方米用20%使它隆乳油50毫升对水40千克进行防治。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混生麦田,每667平方米用55%普草克乳剂125~150毫升于小麦3~5叶期至拔节前对水40千克进行防治。

6 综合防治病虫害 早春拔节期每667平方米用5%井岗霉素250毫升,对水100千克,加40%氯化乐果50毫升治虫防病。小麦穗期用20%粉锈宁25~30克,加10%吡虫啉10克,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

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篇4

1 品种选择

选择抗倒性、丰产性和抗旱性结合度高的品种: (1) 具备地下根系生长快于地上茎叶、冬前生长稳健、根多、根深、分蘖力强等特点; (2) 降雨正常或偏多年份具备6 000~7 500 kg/hm2的增产潜力, 不倒伏; (3)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择半冬性、冬性、强冬性品种。黄淮海麦区和北方麦区可试种长治6359[14]。

2 种子处理

为防治地下害虫, 可选用75%辛拌磷乳油300倍液拌种。

3 施足底肥

施过磷酸钙900 kg/hm2、碳酸氢铵1 125 kg/hm2, 或选择有效成分含量相同的硝酸磷复合肥, 播前一次施入。

4 播种

播种期可较当地传统播种期推迟7~8 d, 黄淮海麦区播期建议在10月3—5日;种植带密度 (只指种植带面积对应的播种密度) 为375万~405万株/hm2。

5 筑建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

5.1 确定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配置比例为1∶1.5

根据近年试验研究, 由于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比例1∶1模式的成穗率较低, 增产效果不明显, 且覆膜成本高;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比例1∶2模式虽增加了种植带比例, 覆膜成本降低, 但集雨产流叠加效果不显著, 增产效果亦不明显;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比例1∶1.5模式既解决了成穗率不足, 又具有良好的集雨产流叠加效果, 增产效果显著, 且覆膜成本适中。1∶1.5模式的具体集雨产流带为30 cm, 种植带为45~48 cm, 较为适宜。

5.2 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的筑建

集雨产流带起垄覆膜:垄宽30 cm, 垄高12~14 cm, 用耙子将起好的垄背夯实夯平, 用500 mm的PE膜或有孔膜 (山西农科院旱农中心研制) 覆盖垄背即形成了集雨产流带;在第1条集雨产流带的左侧或右侧空45~48 cm的种植带, 筑建第2条集雨产流带, 再空45~48 cm的种植带, 依次类推。种植带中两侧的产流带筑建完成后, 用耙子将种植带耧平。

5.3 种植带中种植行距的确定

为了充分利用种植带的降雨叠加优势, 保证种植带有足够的成穗率并提高种植带的棵间覆盖率, 采取窄行距密植, 在45~48 cm的种植带内种植4行小麦, 行距约12 cm。具体实施见图1。

6 田间管理

6.1 冬前管理 (出苗—越冬)

查苗补种;播后遇大雨出现表土板结要及时破除, 确保苗全苗匀;在小麦全生育期间应加强护膜, 以免影响降雨产流效果。

6.2 春季管理

在小麦起身期 (3月10日左右) 可用苯磺隆防除杂草;拔节期用水胺硫磷喷雾防治麦长腿红蜘蛛;4月上旬若遇晚霜冻害, 可用植物生长调节剂2116喷施;多雨年份在拔节前 (3月下旬至4月初) 喷施多效唑防倒伏[15,16]。

6.3 后期管理 (抽穗—成熟)

冬小麦节水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篇5

从品种选择、地块选择、保护性耕作、灌溉新技术、测土平衡施肥、晚播、及时划锄镇压、叶面追肥、喷施抗旱剂等方面介绍了小麦节水抗旱技术,以期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确保高产高效.

作 者:刘立军 张新 韩孝军 黄绪甲 作者单位:刘立军,张新,韩孝军(山东省东阿县农业局,山东东阿,252200)

黄绪甲(东阿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篇6

1 产量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

1.1 产量指标 700千克/667平方米。

1.2 产量构成因素 每667平方米基本苗12~16万,冬前总茎数60~80万;每667平方米成穗50~55万;每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45克左右。

2 土壤条件

选择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或黏土地,土层深度100厘米以上,耕作层25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1.8%以上,全氮0.1%以上,水解氮8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磷35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钾100毫克/千克以上,pH值6.5~7.5。

3 品种要求

所选用的小麦种子纯度99.9%以上,发芽率在98%以上。

4 播前准备

4.1 种子处理 未经包衣处理的种子,播前摊开晾晒,并注意翻动、晒种均匀,包衣种子则不用晒种。

4.2 施足基肥 每667平方米施优质有机肥3~5立方米,氮(N)18~21千克,磷(P2O5)10~12千克,钾(K2O)12~16千克。缺锌地块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锌1~2千克。上述总施肥量中,全部有机肥、磷肥、锌肥,氮肥的30%~50%,钾肥的50%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中后期再施余下的50%~70%的氮肥和50%的钾肥。

4.3 精细整地 机耕应在25厘米以上,破除犁底层,机耕机耙配套,随耕随耙,耙细、耙匀、耙透、耙平。耕层土壤无明显坷垃,无架空暗垡,上松下实;耕层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畦面平整,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播前土壤墒情不足的应造墒,坚持足墒播种。玉米秸秆还田,还田秸秆应打碎、打匀。

5 播种技术

5.1 种植规格 采取平均20厘米等行距或窄行15厘米、宽行25厘米宽窄行种植模式。

5.2 足墒播种 最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0%,应采用多种形式造墒,确保适墒播种。

5.3 适期播种 豫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8~15日。

5.4 适量播种 采用小麦精量、半精量机械播种,一般每667平方米播6~8千克。

6 冬前管理

6.1 查苗补种 出苗后要及时查苗,缺苗的地方应补种经过浸种催芽的种子,同时拔除疙瘩苗,确保苗齐、苗匀、苗壮。

6.2 及时划锄 小麦三叶期至越冬前,每遇雨或浇水后,都要及时划锄。

6.3 适时防治病虫草害 重点做好地下害虫、纹枯病的防治和化学除草工作。

6.4 化控和镇压 若越冬前麦田群体偏大,有旺长趋势,要及时叶面喷洒化控剂“壮丰安”,或者采用镇压方法,以控旺转壮。

6.5 浇好冬水 一般应于立冬至小雪期间冬灌。冬灌后,待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防止地表龟裂,并除草保墒。晚播弱苗或土壤墒情较好的麦田可不进行冬灌。

7 春季及后期管理

7.1 适时划锄 早春顶凌划锄,提高地温,促苗早发。以后每逢降雨或浇水后,都要及时划锄。

7.2 浇拔节水、追拔节肥 地力水平较高、适期播种、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中期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条施尿素12~15千克;地力水平高、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

7.3 喷施小麦矮丰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每667平方米用20克“小麦矮丰”对水15千克叶面喷雾,防止麦田后期倒伏。

7.4 化学除草 在年前11月中旬进行,若年前没来得及化除,应在3月5日以前进行一次化学除草。

7.5 浇好挑旗、灌浆水 小麦挑旗和灌浆时要及时浇水,使田间持水量稳定在70%~80%之间。一般应于开花期进行。

7.6 根外追肥 扬花灌浆期间,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以防早衰,促粒重。

7.7 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长期间,要搞好预测预报,适时防治病虫害,特别应做好对蚜虫、红蜘蛛、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篇7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 施足底肥, 精细整地

小麦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具体如下:施优质腐熟有机肥6~8 t/hm2, 小麦专用配方复合肥130 kg/hm2, 锌肥15 kg/hm2, 硼肥7.5 kg/hm2。其中, 3/4小麦专用肥于耕地之前与有机肥一起施于地表或施于犁沟内, 其余1/4等耕完耙地之前与微肥一起均匀撒于垡头中。

耕作整地是改善麦田土壤条件的基本措施之一。小麦耕作整地要求耕深22~26 cm, 耙碎土块, 无明暗坷垃, 耕透耙透, 无架空暗垡, 耕前粗平, 耕后复平, 耕作层深浅一致, 达到上松下实, 土壤水分适宜, 底墒充足, 要求耕作层内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 确保田间墒沟, 地头沟配套[1,2]。

2 品种选择及处理

根据品种分蘖特性和成穗率进行合理种植, 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基本苗可少些, 反之则可多些。目前周口市早茬品种有周麦18、周麦22、豫麦18;晚茬品种有豫麦34、郑麦9023等。这些品种都具有高产、抗逆性强等优点。品种选择后, 应清除种子中的杂物、病虫秕粒, 选择粒大饱满、整齐的种子。每50 kg种子可用20%三唑酮乳油50 m L或80%菌氯可湿性粉剂80 g, 放入喷雾器内, 加水3~4 kg搅匀, 边喷边拌, 拌匀后, 堆闷3~4 h, 然后摊开晾干, 再加入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 g, 拌匀后即可播种, 或使用包衣种子, 杜绝白籽下地。

3 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

根据不同品种的特点及当地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确定最佳播期。当周口市的日平均气温在14~18℃时为适播期, 即10月上中旬。早中茬麦的播量为22.5 kg/hm2[3]。若播种时间较晚, 应加大播量。实行机械化播种, 播深为3~5 cm。

4 加强管理, 适时收获

4.1 冬前麦田管理措施

一是查苗补种、补栽。小麦出苗期间, 要及时查苗、补缺苗。补种或补栽时, 都应带足肥水。二是浇好越冬水, 酌情追施越冬肥。适时浇好越冬水, 能稳定地温, 促进根系发育, 确保麦苗安全越冬。对弱苗麦田结合浇水, 进行追肥, 能促进肥效分解, 及时供应小麦冬春吸收利用。浇越冬水要因地、因时、因苗制宜。土壤墒情是确定是否冬灌的主要依据[4]。若土壤含水量低于砂土16%, 壤土18%, 黏土20%指标时就应冬灌。时间一般在立冬至小雪期间进行。一般可追施尿素15~23 kg/hm2作越冬肥。对不浇水的麦田一般不施越冬肥。三是划锄镇压, 以松土保墒, 改善土温, 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

4.2 春季麦田管理

这个时期生育特点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 群体发展和个体发育增长迅速, 需水需肥量增多, 尤其是拔节期, 肥水效应更显著。在生产中, 应控制返青肥, 重施拔节孕穗肥, 应在3月中下旬进行, 以促进春季分蘖, 提高有效穗数和产量, 一般追施尿素30 kg/hm2, 拔节期土壤最低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持量的65%以上, 拔节水必须浇足浇透。二是病虫草害防治。可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0 g/hm2或12.5%纹霉青水剂2.25 L/hm2均匀喷雾, 尽量将药液喷到麦株基部, 如小麦病虫害较重时, 间隔7~10 d后, 可再喷防1次, 3月下旬至4月上旬, 选用高效低毒有机磷类或菊酯类农药和40%纹枯净粉剂750 g/hm2, 对水750 kg/hm2均匀喷于茎基部, 以防治纹枯病、赤霉病和麦蚜、麦蜘蛛、粘虫等。此期由于温度升高、杂草丛生, 可在返青期至拔节前用55%普草克乳剂1 875~2 250 m L/hm2或75%巨星干悬乳剂15.0~22.5 g/hm2对水600 kg/hm2, 均匀喷于杂草茎叶。除草剂一定要单独使用, 并于晴天无风气温高于10℃时10:00—15:00施药, 切忌漏喷重喷。小麦拔节后禁用化学除草剂。

4.3 后期麦田管理

此期主攻方向是保根、保叶、提高千粒重。主要措施:一是叶面喷肥, 延长叶片功能期。可在小麦挑旗抽穗和灌浆初期喷1%~2%尿素溶液, 或2%~4%过磷酸钙溶液, 或0.2%磷酸二氢钾, 每隔7 d喷1次, 连续2~3次, 以保证植株对氮磷营养的需要, 这样既提高千粒重又能预防干热风。二是开花后7~10 d视土壤墒情、天气情况浇好孕穗灌浆水, 当田间持水量低于60%时, 应及时浇水。避免在大风天气下浇水。若拔节水、孕穗水已浇足, 可少浇或不浇灌浆水[3]。三是病虫害防治。5月上旬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或12.5%烯唑醇粉剂600~700 g/hm2对水600 kg/hm2均匀喷于穗部, 以防治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穗蚜[4]。

4.4 适时收获

宜于小麦腊熟末期至完熟期机械收割, 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另外推广秸秆还田, 以补充土壤有机质含量。

参考文献

[1]叶新宇, 陈官印.春小麦新品种新春17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3) :96, 98.

[2]高海涛, 张灿军, 段国辉, 等.超级小麦新品种洛麦2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7 (5) :37-39, 51.

[3]赵慧芳, 潘一展.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科学, 2002 (8) :49.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篇8

1.1 选种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相应的示范、试验等, 进行高产优质品种的选择, 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1.2 精细整地

以深、透、平、细、足、实作为整地质量标准。深, 也就是讲机耕面积扩大, 保持25cm左右的深度, 在肥料增施的基础上, 耕地每1次加深7cm左右;透, 也就是不漏耕耧耙;平, 也就是在耕前粗平, 耕后复平, 等待作畦之后再细致平, 耕作层应保持深浅一致, 达到上下皆平, 确保播种达到一致的深浅度;细, 也就是适当的耙地, 确保没有明暗坷垃;足, 也就是精细犁耙, 保住口墒, 帮助苗壮、苗齐;实, 也就是达到上松下实的目的。

1.3 施足底肥, 做好施肥平衡

想要高产, 施肥平衡是不容忽视的条件, 也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营养品质的改善。麦收胎里富, 种好才是关键所在。3追也不如1底, 在土壤之中, 小麦所能够吸收的氮磷钾由于使用品种、产量、自然条件、栽培技术等差异, 也会存在吸收数量上的不同, 因此, 就需要增施有机肥料, 用圈肥3000~5000kg/667m2左右。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着力推广小麦专用优质肥, 一般情况下, 施锌肥1kg/667m2、硼肥lkg/667m2、小麦专用肥75kg/667m2。

1.4 做好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

当前, 绝大部分麦田都很少施用有机肥, 导致耕层土壤当中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少, 而秸秆还田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先粉碎玉米秸秆之后, 再深耕深埋, 最佳深度在20~25cm, 这样也不会对播种产生影响。

2 苗期管理

查苗补苗、疏密补稀一般在小麦3叶期, 如此才有利于苗全与苗均匀。

弱苗管理由于墒情和土壤的肥力不能帮助弱苗茁壮, 需要先追肥, 然后浇水, 做好中耕松土处理, 如此才有利于分蘖和根系的生长, 将弱苗转变为壮苗。

旺苗管理可以采取深耕、镇压等方面来阻止主茎和大分蘖生长过快, 压制分蘖, 将旺苗转化成壮苗。

壮苗管理:如果麦苗是适时播种、底肥较足、墒情好, 就只需要松土保墒, 一般来说, 都不需要再进行施肥处理。

冬水一般在12月左右进行, 在浇水完毕后, 可以恰当地进行划锄, 破除板结, 才有利于地温条件、改善土壤当中的水分, 也能够保证小麦过冬。

3 中期管理

3.1 做好返青水、拔节水的浇灌

一般在土壤冻结层化透之后, 就是返青水的浇灌时间。在这一阶段, 要求60cm以上的土层能够保持75%~80%的田间水量。

一般来说, 拔节水尽量选择早浇。如果田间土壤的持水量降低到70%之下, 就必须进行浇水处理, 特别是对于总茎蘖数低于了1050万个/hm2的弱苗, 就需要在拔节前几天配合好追肥进行返青水的浇灌, 才能够保护麦苗生长。反之, 如果总茎蘖数高于了1800万个/hm2的旺苗, 就应适当地选择迟浇处理。

3.2 拔节肥、孕穗肥的追施

拔节肥有利于叶的光合强度的提高, 能够积累光合物质, 促进幼穗更快、更好的发育。在群体苗色逐渐褪淡、第1节间定长、分蘖高峰已下降的情况下进行拨节肥施肥。孕穗肥的追施, 有利于叶片光合强度的提升, 能够将上部叶片的功能期延长。在剑叶露出时追施孕穗肥。

3.3 防倒伏

选择抗倒伏、耐肥、高产的品种;严格掌握追肥时间, 避免氮肥过量。

3.4 科学除草

小麦田除草用药温度最好达到10℃左右时使用。使用的配方有:其中阔叶杂草防除用10%麦乐8g/667m2或72%杜邦巨星1g/667m2, 2, 4-D丁酯乳油50m L加水30~40kg进行均匀喷雾。禾本科杂草防除可选用3%世玛油悬浮剂20~35m L/667m2 (彪虎3g/667m2) 兑水30kg喷雾, 配药时要先用少量水酿成母液, 按稀释倍数加水, 充分搅匀后均匀喷雾。

4 后期管理

4.1 浇好灌浆水

小麦在抽穗灌浆期需要较多的水量。在扬花后的10~15d, 需要进行浇灌浆水处理, 才能够保障小麦的生长用水, 也有利于田间小气候的调节, 增加颗粒粒重, 延缓根系、叶片衰老。

4.2 叶面追肥

当小麦根系进入到衰老期之后, 其吸收能力就会减弱。适当的叶面追肥, 才能提升植株的吸收速度, 提升肥料利用率。

4.3 适时收获

对于小麦来说, 最佳的收获期在蜡熟末期, 为了避免损失的出现, 应当根据天气、劳力、接卸等条件进行及时抢收, 避免浪费的出现。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篇9

一、播种前的种植基础

1. 精细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 要及时浅耕灭茬, 耙好保住底墒。小麦播种前要深耕细耙达到上虚下实。

2. 选用良种。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耐水耐肥、抗倒伏、株型紧凑、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 有利于高产栽培。

3. 适期播种。

冬性、半冬性品种在10月8日至10月15日播种, 弱春性品种在10月15日至10月25日播种, 强春性品种要适当晚播, 以防小麦冻害发生。

4.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有利于年前预防苗期病虫危害, 为冬前形成壮苗打下基础。一般采用50%辛硫磷50毫升对水2.5千克均匀喷洒在25千克种子上, 预防小麦地下害虫的危害;用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20毫升拌小麦种子10千克拌后堆闷6小时以上, 然后晾干播种, 可有效预防小麦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

二、小麦主要栽培技术模式

1. 施肥技术。

小麦从土壤中吸收量最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氮、磷、钾三要素。施肥是以底肥为主, 追肥为辅;增施有机肥稳施氮磷肥、补施钾肥和微肥, 平衡施肥。一般采用含氮磷钾15-15-15的复合肥每667平方米50千克作底肥, 尿素10~15千克, 采用40%做底肥, 60%在拔节期追施。

2. 灌溉技术。

一般浇好三水就可以满足小麦高产对水的需求, 三水分别是:越冬水、返青拔节水、灌浆水。越冬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 平均温度2℃以上, 灌浆水要在小麦收获前15天以上浇灌, 否则会造成小麦加速根系老化死亡。

3. 化学除草技术。

小麦田主要以阔叶杂草为主, 采用10%苯磺隆10克或75%苯磺隆1.0~1.5克兑水30千克在杂草叶上喷打, 有禾本科杂草的麦田采用6.9%膘马50~60毫升兑水在杂草茎叶上喷打。

4. 化控防倒技术。

小麦倒伏原因有气候、播量过大、施氮肥过多等主要因素, 每667平方米可采用15%多效唑35~40克在小麦拔节前6~7天兑水30千克均匀喷打一次。

5. 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析 篇10

1 耕整地

耕整地是小麦栽培的基本环节, 其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土壤耕层结构, 改良土壤, 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调节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理化及生物学性状, 消除杂草和病虫害, 提高土壤肥力, 为农作物播种及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耕整地技术主要包括耕翻、深松、旋耕、镇压等技术。

1.1 耕翻

耕翻是通过铧式犁把表层土壤翻埋下去, 将耕层下部未经破坏的土壤翻上来, 实现翻土、松土和混土的一项技术措施。其作用和效果是改善土壤结构, 调节土壤中三相 (固、液、气) 的比例关系, 翻埋肥料, 消灭杂草, 减少病虫害, 促进根系生长发育。一般情况下, 土壤含水量在15%~25%时适宜进行翻耕作业。土壤含水量过多时, 耕后碎土程度差;土壤含水量过少时, 翻耕易产生大坷垃。土壤含水量过少时, 应先浇水, 几天后再进行翻耕。

翻耕作业前要准备好有机肥和化肥。有机肥要均匀撒于地面;化肥施肥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将化肥撒施犁沟后耕翻;第二种是使用犁底施肥机边耕翻边将化肥施于犁沟内。

1.2 深松

深松是指使用深松机疏松土壤, 具有不翻动土壤, 不破坏地表植被, 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等特点的新型耕作技术。其作用和效果是可以打破犁底层, 使雨水渗透到深层土壤中, 大大提高土壤自然含水率和田间持水能力;可以减少耕作对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 改善耕层水、热、气、养分的供需矛盾, 促进植物生长。小麦属深根系作物, 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内, 一般占到全部总根量的80%~85%, 40~100 cm的深层根占全部总根量的15%~20%。采用深松技术, 松土深度一般达到40 cm以上, 可使小麦根系得到良好发育, 能更好的从土壤中摄取养分。

深松作业时, 土壤含水量在15%~25%为宜, 一般在小麦收获后杂草长到10 cm左右时进行。根据土壤虚实程度一般3~5年深松1次即可。

1.3 旋耕

旋耕技术是使用旋耕机一次完成耕耙作业的耕作技术, 其切土、碎土能力强, 耕后地表平整、松软, 且能抢农时, 节省劳力。翻耕后的耕地, 如果平整度较差, 在播前半个月左右进行旋耕作业, 如果平整度较好, 拔除杂草后, 可以免除播前整地, 播种时旋耕播种一次完成。深松后的耕地, 需在播前半个月左右, 结合除草, 对地表进行旋耕作业, 播种时旋耕播种一次完成。

2 播种

2.1 品种选用

优良品种在生产中的贡献率为40%以上, 要根据生产水平、种植模式以及当地自然灾害的特点选用良种。

2.1.1 适宜孝义市推广的小麦优良品种

水地:梧麦168、中麦175、京9428;旱地:晋麦68号、晋麦69号、晋麦5号。

2.1.2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1规定, 即:生产用良种, 纯度不低于99%, 净度不低于98%, 发芽率不低于85%, 水分不高于13%。

2.1.3 种子处理

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或药剂拌种, 种子包衣所用种衣剂必须是无高毒、无高残留农药。如果是未包衣种子, 则要进行药剂拌种, 用质量分数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12%拌种, 加40%五氯硝基苯用种子质量的0.4%拌种, 可防治白粉病、锈病、黑穗病、全蚀病。用种子质量0.3%的辛硫磷和种子质量6%~8%的水稀释后喷洒到麦种上拌匀, 可防止地下害虫。

2.2 科学施足底肥

生产中应按照“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施肥。孝义市常规施肥量为每0.067 hm2施2 000~3 000 kg有机肥, 在单产400 kg/0.067 hm2以上的麦田, 每0.067 hm2施纯氮12~14 kg、五氧化二磷6~8 kg、氧化钾5 kg, 底施氮肥数量一般掌握在总施肥量的60%~70%左右, 剩余的30%~40%留做第二年春季追肥, 磷肥和钾肥一次性底施。在单产为300~400 kg/0.067 hm2的麦田, 每0.067 hm2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5~7 kg。

2.3 浇足底墒水

有水浇条件的地块, 在播种前7~10 d浇足底墑水。

2.4 播期

在孝义市, 旱地播期一般为9月15日—25日, 水地播期一般为9月20日—10月5日。

2.5 播量

在孝义市, 小麦在适宜播期内, 旱地每0.067 hm2播量为9~12.5 kg, 平川水地每0.067 hm2播量为12.5~22.5 kg。每提前1d播种, 播量应减少0.5kg, 每推后1 d播种, 播量应增加0.5 kg, 但播量最大不宜超过22.5 kg。

2.6 播种方式

要大力推广机械播种, 平川地区实行窄行机播, 山区旱地采用沟播机播种, 以提高播种质量。播深4~5 cm, 深浅一致。

2.7 砘压

播后要随耧砘压或踩压, 保留播种沟, 杜绝播后耙耱的不良习惯。

3 加强田间管理

3.1 冬前管理

冬前壮苗的标准为每0.067 hm2有70×104~80×104总茎数, 相当于预计成穗数的1.5~2倍。单株分蘖3个左右, 高产田达5~6个, 次生根为6~7条, 高产田达10条以上;主要叶龄5~7片, 叶色正常, 浓绿、肥厚、叶面积系数为0.7~1;从长相看, 麦苗生长敦实健壮, 不拥挤, 不黄不弱。主要措施有:一是播种后遇雨造成土壤板结的要及时耙耱疏松表土, 齐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二是浇好冬水, 施好分蘖肥;三是耙耱碾压。越冬前镇压耙耱有利于根土紧密, 防止麦苗因翘虚冻死, 并兼有疏土提温、促根增蘖、压土提墒、抑旺扶弱、控旺促壮、控主蘖促分蘖等作用。

3.2 春季管理

主要措施是浇水、追肥和中耕耙耱。对未浇冬水或墒情不足的麦田应早浇返青水。对冬前分蘖3个以上、群体适宜的壮苗, 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 返青期不浇水、不追肥。对偏旺苗可适度中耕断根, 控制分蘖生长。对冬前过旺、返青后出现脱肥的麦田, 早春应及时追施少量化肥, 以巩固冬前分蘖。拔节期应适期适量追施拔节肥 (一般追尿素7.5~10 kg/0.067 hm2) , 有利于促进大蘖成穗, 提高分蘖成穗率。另外, 此期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3.3 后期管理

3.3.1 合理浇水

后期浇水, 可防止根系早衰, 达到以水养根, 以根保叶, 以叶促粒的作用。小麦开始灌浆后, 穗部增重较快, 后期浇水应防倒伏, 每次水量不宜过大, 在收获前半月左右停浇。

3.3.2 根外追肥

灌浆期间, 喷施质量分数2%的尿素和0.2%的磷酸二氢钾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喷施时间应选在偏晚进行。

3.4 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3.4.1 蚜虫防治

小麦返青期至拔节前或抽穗后, 当百株蚜虫量达到200头以上时, 每0.067 hm2可用质量分数为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 g或10%吡虫啉1 000倍液喷雾防治。

3.4.2 麦红蜘蛛防治

当麦红蜘蛛每尺行长达到200头时, 用质量分数为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 或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

3.4.3 草害防治

在小麦返青起身期,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72%的2.4-D丁酯乳油90 m L, 或用75%巨星1~1.5 g, 兑水30 kg进行喷雾。

3.4.4 叶锈病防治

每0.067 hm2可用质量分数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 g, 兑水100 kg喷洒, 防治锈病。同时, 可兼治白粉病和全蚀病。

4 适时收获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浅析 篇11

关键词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重点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02

小麦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在我國具有很大的种植面积。如何提高小麦种植产量始终是小麦种植行业的一项重点工作[1]。小麦栽培技术是一项促进小麦高产增产的重要技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对小麦的合理选种、精细整地、科学施肥、加强管理和及时收获等几个重要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根据小麦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进行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实现小麦的高产和增产,推动我国的粮食产量增加[2]。

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小麦选种、优质的土地配置、科学的施肥、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的收获,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丰收丰产,是一种先进小麦种植工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小麦产量不足的情况,为我国的粮食产量提高提供良好的推动作用[3]。

2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技术重点

2.1 科学合理的选种

优质的小麦品种是小麦高产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小麦选种时,需要选择品质优良、单株生产力高、抗风、抗病能力强、经济系数高的小麦品种。

同时,在进行小麦品种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土壤环境、气候因素进行分析,不同的生长条件小麦的品种也受到影响[4]。因此,在进行小麦高产栽培播种之前,需要预先对栽培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确定土壤环境、气候因素等。此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麦的抗逆性进行选择,如区域较为干旱,就需要选择具有良好抗旱性的小麦。区域风力较大就需要选择抗风性能好的小麦品种。结合实际的栽培环境对小麦品种进行选择,是小麦高产栽培的技术重点,是促进小麦高产增产的重要保障。

同时,还需要对小麦的种子的质量进行确认,优质的种子质量是确保栽培成活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播种前需要对小麦种子的颗粒大小进行筛选,对小粒、瘪粒和杂质进行剔除,从而确保小麦种子的质量,增加小麦栽培种子的成活率。如果不对小麦种子进行筛选,会出现缺苗、病苗、弱苗等情况,必然会造成小麦减产的情况。选择质量上佳的种子对于小麦高产栽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精细整地

整地工作是小麦高产栽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小麦增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土壤是小麦赖以生长的主要环境,为小麦提供营养和水分。通过精细整地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通过耕地做到土壤上松下实,并达到深、透、平、实等标准,耕作层要根据地区环境进行改变,旱地一般是20~25 cm,进而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确保土层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并在耕地的过程中进行秸秆返田工作,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小麦的根系扎实,防止倒伏。

2.3 时期适量播种

在进行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包衣或拌药处理,确保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或虫卵,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同时,要选取适宜的播种时期,适宜的播种时期是小麦高产增产的基础。小麦适宜的播种时期主要受到日均温的影响,在进行播种时,需要温度处于16~17.6 ℃为宜,充分利用热量质量,增加小麦成活率。适宜的播种量是确保小麦种子发芽的重要因素,过多的种子会导致种子争夺养分,会导致苗坑中的种子过于密集长势不好。在播种时,还要需要做好小麦的合理种植范围,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小麦的种植间距,并确保种植在发芽后能够得到足够的光照。

2.4 合理的施肥

施肥是小麦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足够的肥量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通过合理的施肥能够给小麦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但在施肥过程中需要,需要根据小麦生长的实际情况进行施肥。氮磷钾是小麦生长的重要元素,小麦生长的两个时期,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孕穗的时期。因此,在这两个时期内需要确保小麦的肥量。不但要确保肥量的充足,还要控制确保肥量适中。在冬季过量的肥料会使小麦倒伏或贪青。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小麦对肥量的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并根据小麦的不同生长时期施以不同种类的肥料。

2.5 合理的田间管理

小麦高产栽培的田间管理是确保小麦高产增产的重要工作,小麦种植后会逐渐发芽,生长。但难免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种子出芽率不高,出现缺苗和病苗、弱苗、还可能会出现多棵幼苗的情况。通过田间管理对缺苗、病苗、弱苗进行补苗。对于多棵幼苗的情况,就需要进行间苗,确保小麦苗能够健康茁壮成长。在小麦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生长时期进行合适的追肥和灌溉,确保小麦生长具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同时,还要做好小麦的除草、除虫工作,杂草和病虫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杂草能够和小麦进行养分的争夺,影响小麦的健康成长,而病虫会破坏小麦植株,影响产量。因此,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时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将杂草和病虫对小麦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确保小麦的高产稳产。

2.6 适时收获

适时的收获是小麦高产栽培的技术重点之一,一旦小麦成熟而不能获得及时的收获,必然会影响小麦的品质。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内小麦的含水量在20%左右,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获取的小麦质量最高。及时收获是确保小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小麦收获时,需要进行及时抢收,避免因风雨带来的小麦倒伏产量降低情况的发生。

3 结语

小麦高产栽培的技术重点贯彻与小麦栽培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小麦种子的选型和质量控制,精细化的整地,确保土壤的保水持水性。合理的施肥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并根据小麦的不同生长时期,施以不同种类的肥料。田间管理工作是小麦高产增产的重要保障,田间管理能够外界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后适宜的收获时间是确保小麦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需要加强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增强农民的科学种麦意识,促进我国粮食产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大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几个重点[J].中国农业信息,2013(1).

[2]桑慧藏.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3).

[3]申冬梅,张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8).

[4]李秀春,王成霞,苏晓云.对当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1).

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篇12

根据宁洱县气候、土壤及小麦优良特征特性, 可选用绵羊19号、绵羊310、川麦107、楚麦6号等小麦优良品种。

2 种子处理及土壤处理

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 一是晒种, 晒种的目的在于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种子经过明晒干燥, 能改善种皮的通透性, 有利于种子内部形成可溶性营养物质, 排出二氧化碳及各种废物, 使种子活力提高。晒种时必须将种子放置日光下摊成薄层, 经常翻动, 使种子得到均匀暴晒, 一般晒1~2d。选种和晒种都宜在播种前抢晴天及早进行。二是选种, 用筛子进行种子筛选, 不仅可选得充实的种子, 而且可淘汰瘪粒、病粒、虫害粒, 提高种子质量。三是防治纹枯病、根腐病、蝼蛄、蛴螬和金针虫等。种子处理选用2.5%适乐时10mL (2%立克秀10g或3%敌萎丹10g) 加40%甲基异柳磷10mL (40%辛硫磷10mL) , 对水0.5~1.0kg, 拌种10kg。土壤处理可选用3%辛硫磷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公顷30~45kg, 耕地前或耙前撒施。

3 培肥地力, 配方施肥

提高小麦产量必须具有较高土壤肥力基础和科学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是培肥地力、科学施肥的关键措施。在耕地前取土化验, 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氮素后移, 氮肥基、追肥比例为6∶4施用, 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45t、配方肥750kg或磷酸二铵225kg、尿素225kg、硫酸钾150~225kg、硼锌等微肥15kg;有机肥不足时每公顷补施饼肥750kg。复合肥最宜使用播种施肥机一次性底施。为解决小麦因缺硼造成雌蕊发育不良, 后期形成空秕穗, 空秕粒问题, 要求小麦全面应用施硼技术。除种肥混拌硼肥外, 还可采取叶面追肥, 在苗期向叶面喷洒浓度为0.05%~0.10%的硼砂或硼酸溶液, 每公顷用硼砂0.3~0.5kg, 对水300~450kg;每100kg种子用硼砂或硼酸粉拌种, 随拌随播;应用小麦种衣剂应选择含有硼元素的小麦种衣剂。

4 精细整地, 足墒播种

实现苗齐、苗匀、苗壮是高产小麦对播前整地质量的基本要求。因此小麦播种前整地必须做到“深、透、实、净、平、足”的6字要求。这样可以加厚活土层, 增加土壤空隙度, 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协调, 并利于小麦形成强大的根系, 利于提高小麦抗旱、抗寒及抗灾夺丰收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将有机肥、化肥深掩入土中, 使土肥相融, 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 利于增加土壤养分, 改良土壤结构, 培肥地力。整地要深耕20~25cm, 深耕耙透不漏耕。旋耕机作业的地块, 至少机耙3遍, 达到上虚下实, 地面平整, 起垄做畦, 保证灌排方便。干旱时, 一定要在耕地前浇透底墒水, 然后整地播种, 宁可晚播几天, 也要做到足墒下种, 确保一播全苗。

5 适期播种, 严控播量

小麦适期播种可以合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 以利于培育冬前壮苗, 促使大分蘖增多, 根系发达, 提高分蘖成穗率, 并能制造积累较多的养分, 增强小麦抗逆力, 为培育壮秆大穗夺取高产奠定基础。实践证明, 高产麦田适期播种是实现小麦冬前壮苗的关键性措施。但是, 小麦如果播种过早, 冬前积温过多, 易发生冬前旺长, 冬季易发生冻害;如果播种过晚, 冬前苗龄小, 分蘖少, 易形成弱苗。“晚播弱、早播旺, 适期播种麦苗壮”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 播种期于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霜降节气之前) , 一般每公顷播种150kg, 播种后将沟土打碎撒入厢面, 覆盖麦粒, 有利于一播全苗。

6 田间管理

6.1 出苗分蘖期的管理

小麦出苗分蘖阶段是以生长叶片、分蘖和根系等营养器官为主的时期, 这一阶段是决定穗数和奠定大穗的时期。首先, 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缺, 为了使补种后的种子出苗, 可将种子催芽后及时补种, 以后可以移密补稀达到全苗匀苗。其次, 视苗情施苗肥, 对地力差, 苗弱的地块, 应在二、三叶期施苗肥, 促早发根增蘖, 苗期用尿素一般公顷施225~300kg, 最好遇雨追施。第三, 除草是关键, 由于采用免耕栽培, 麦田草普遍严重, 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待到麦田里的杂草出齐至2~3片叶子时, 每公顷麦地可以用苯磺隆750g、二甲四氯6000g混合对水750kg进行喷雾。喷药时应注意喷雾均匀一致, 以防药害。

6.2 拔节孕穗期的管理

此期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 生长发育速度快, 植株生长量大, 对肥水敏感且需求量大, 并随着生长量的不断增大, 小麦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同时此期也是保穗数、增粒数、穗粒重的关键时期。因此, 看苗管理, 合理促控, 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 着力建造良好的群体结构, 促花增粒, 培育壮秆大穗, 争取穗多穗大, 并为提高千粒重夺取高产奠定良好基础。第一, 施好拔节孕穗肥, 每公顷可追施尿素150kg、三元复合肥225kg, 此肥可提高中期功能叶的光合强度, 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供孕穗发育, 缩短小花发育之间的差距, 增加小花数, 从而提高结实粒;另外可提高最后三片功能叶的光合强度和持续时间, 使更多的光合产物向穗部运输, 减少小穗和小花的退化、败育, 防止早衰, 增加粒重。土壤干旱时, 在排灌方便地块要结合灌水施用, 在冬季雨水多时要注意做好清沟理墒工作。

6.3 抽穗成熟期的管理

6.3.1 小麦抽穗后进入后期阶段

首先, 小麦此期持续时间短, 从抽穗至成熟仅40d左右, 但此期却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最关键的时期。其次, 此期小麦需水量大。据测定, 从抽穗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占小麦一生总耗水量的三分之一, 每公顷日耗水量达34.95m3。其三, 此期又是多种病虫和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期, 加上此期小麦生理机能衰退较快, 所以此期又是小麦千粒重最易受到较大影响的时期。因此, 一是采取浇好开花灌浆水。浇好小麦开花灌浆水, 对养根护叶, 防早衰, 防干热风, 延长小麦灌浆时间, 提高后期灌浆强度, 增加千粒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产麦田浇灌浆水不易过晚, 一般应在小麦齐穗期至灌浆初期进行, 开花10d后一般不再浇水, 以免影响品质。注意浇灌浆水不易过大。

6.3.2 小麦生育后期叶面喷肥

实践证明, 小麦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叶面喷肥的最佳时间应在齐穗期至灌浆初中期进行。可公顷用尿素7.5~15.0kg, 加3000g磷酸二氢钾, 对水750kg, 连续进行叶面喷肥2遍以上, 间隔5d左右。也可结合后期“一喷三防”进行根外追肥, 但应注意随配随用。

6.4 综合防治病虫害

麦田中后期病虫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和吸浆虫等。可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 视当地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喷药防治, 每公顷用20%三唑酮750g, 或12.5%烯唑醇450g加10%扫螨净300g, 或4.5%高效氯氰菊脂750g, 或10%吡虫啉300g对水450~750kg, 混合防治锈病、白粉病及麦蚜、麦蜘蛛、吸浆虫。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每公顷用20%三唑酮1050g或12.5%烯唑醇450g, 加10%吡虫啉粉剂300g及磷酸二氢钾2250g对水750kg, 混合防治多种病虫害及干热风。赤霉病的防治视天气情况而定, 若小麦扬花期天气预报有2~3d阴雨过程, 每公顷可用50%多菌灵1200~1500g对水450~600kg在雨前喷施预防赤霉病, 如雨前未喷施, 在雨后1h补喷, 可有效防治。

7 适时收获

上一篇:宅文化下一篇:串联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