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精选5篇)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篇1
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以下简称精播) 是一套小麦产量高、经济效益高、生态效应好的高效低耗栽培技术。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地力较高, 土、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 通过减少基本苗数, 依靠分蘖成穗等一套综合技术, 较好地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使麦田建立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 改善群体内的光照条件, 促进个体生长健壮, 根系发达, 提高分蘖成穗率, 单株成穗多, 每一单茎的光合同化量高, 穗部养分要求能力强, 从而保证穗大、粒多、粒饱。在亩产350 kg以上的地力条件下运用这一栽培技术, 一般亩产可产小麦500 kg左右, 最高可达600 kg以上, 是山东省小麦高产栽培的主要途径。
1 精播的主要特点
1.1 群体小, 群体的动态结构比较合理, 无效分蘖少, 成穗率高
根据地力、肥水、栽培技术水平、播期、品种等条件, 每亩基本苗3万~12万株, 平均行距为23~33 cm, 种子分布均匀, 个体营养面积大, 个体分蘖较多, 冬前每株平均分蘖可达5~20个, 成穗率在60%~80%, 最高可达100%。冬前每亩总蘖数为适宜穗数的1.2~1.5倍, 春季最高总蘖数为适宜穗数的1.5~2.0倍。按年后最高总蘖数计算, 成穗率大都在40%~70%, 这是其他栽培技术很难达到的。
1.2 依靠分蘖成穗
研究表明, 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 单株具有较多的穗数, 麦穗较大。单株麦穗数与它们的平均穗粒数、千粒重有正相关关系, 相关显著。
1.3 群体内光照条件好, 光合产物制造和积累多, 分配合理
由于精播小麦的基本苗比较少, 控制了无效分蘖和过多的有效分蘖, 群体较小, 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 改善了群体内有效分蘖的光照条件, 个体发育良好, 从而促进产品器官发达, 大大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
2 精播的理论基础
精播改善了群体内的光照条件, 使群体的光合速率, 尤其是群体下层的光合速率得到改善和提高。据灌浆期测定, 精播麦田倒三叶以下的光合速率占群体光合速率的比重显著大于基本苗多的。如在亩基本苗6万株、18万株和30万株的麦田中, 分别占群体光合速率的17.5%、13.5%和8.0%。这对防止后期根系早衰、增强灌浆能力、提高千粒重以及防止倒伏是十分有利的。
精播小麦不仅每一单蘖的同化量高, 而且光合产物在植株各部分的分配比例有了明显的改变, 向穗、茎、根中运转的比例大大超过对照, 表明同化器官的输出能力显著提高。这一分配状况有利于促进穗的发育, 提高了茎秆强度, 增强了根系的吸收能力和根中某些激素物质的合成, 进一步说明了精播可以控制群体, 改善群体内的光照条件, 协调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根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 对培育健壮个体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也证明, 由于精播贯彻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方针, 大量增施有机肥, 用地养地相结合, 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有利于稳产和持续增产, 并能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衍, 改善生态环境。
3 精播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
3.1 打好基础
实行精播, 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水、肥、土条件为基础。经验证明, 亩产小麦350kg以上的麦田适合于精播, 并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3.2 合理利用良种, 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精播宜选用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单株生产力高、秸秆矮或中等高度、抗倒伏性能好、株型紧凑、叶片与茎秆角度较小、光合能力强、经济系数高、抗病抗逆性强、落黄好的品种。山东省推广的济麦22号、良星99号、泰麦1号等均可因地制宜选用, 亩产可达500 kg以上。
3.3 培育壮苗, 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在土壤肥力达到上述要求的前提下, 要求群体结构合理, 群体内光照条件适宜, 在群体内株间离地表10~20 cm处的光照强度不小于1 200 lx, 个体发育健壮, 这是获得高产的保证。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十分重视培育壮苗, 因为壮苗是群体合理发展, 保证植株个体发育良好, 单株穗多、穗大、粒多、粒饱的基础。培育壮苗要采用下述一系列措施:
3.3.1 施足底肥。
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重视磷肥。一般肥地, 亩施优质有机肥4 000~5 000 kg、标准氮肥25 kg、标准磷肥40~50 kg做底肥 (在0~2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达25~30 mg/kg时可减少磷肥用量) 。缺钾、缺锌的土壤, 还应在底肥中适当施用钾肥和锌肥。
3.3.2 适当深耕。
要求破除犁底层, 以加深活土层, 提高整地质量, 足墒播种。
3.3.3 精选种子, 精量播种。
精选饱满、发芽率高、发芽势强的种子做种。运用精播机或半精播机播种, 力求播量准确, 播种均匀, 深度3~5 cm。
3.3.4 适期播种。
要求从播种到越冬开始, 有0℃以上积温600~700℃。
3.3.5 疏苗、补苗及深耘。
播种质量较差, 麦苗分布不够均匀的田块, 应在分蘖期至越冬前疏密补稀, 增产效果明显。在冬前, 群体每亩已达到60万株总蘖数, 可用耘锄 (去掉左右二齿) 隔行深耘, 深度10 cm左右, 耘后搂平、压实或浇水, 有控上促下、先抑制后促进个体发育的作用。如果返青后群体过大, 也可在起身期前深耘。
3.3.6 肥水运筹。
一般不追冬肥及返青肥, 返青期重视划锄。根据群体发展趋势, 重视起身肥或拔节肥后浇水, 重视挑旗水, 浇好扬花、灌浆水。研究证明, 从挑旗到扬花, 1 m深土层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0%~75%, 籽粒形成期降低到60%~70%, 灌浆期为50%~60%, 成熟期降到40%~50%, 是精播栽培拔节以后的高效低耗管理指标。
3.3.7 及时预防病虫草害。
重视预防和消灭一切病虫和杂草。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篇2
俗话说:“想要小麦产量高,穗多、穗大、籽粒饱”。也就是说,小麦要高产,就必须抓住小麦成产的三大因素,即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要夺取小麦高产,这三因素中缺哪一项都不行。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成产三因素,谈谈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实现苗齐、苗匀、苗壮,打好高产基础
(一)深耕细耙,整好地
小麦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通气性与保水性良好的土壤,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小麦播前整地总的质量要求是:“深、透、实、净、平、足”的6字要求。(1)“深”指深耕。常言说“小麦要好,深耕粪饱”。深耕的主要好处有:一是深耕可以加厚活土层,增加土壤空隙度,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协调,并利于小麦形成强大的根系,利于提高小麦抗旱、抗寒及抗灾夺丰收的能力。二是深耕可以将有机肥、化肥深掩入土中,使土肥相融,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深耕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利于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因此各类示范方要全部实行深耕,深耕达到25公分以上。(2)“透”指耕透、耙透,确保耕层无明暗坷拉。(3)“实”指耙地要反复耙磨,达到耕层上虚下实,利于种子扎根出苗。(4)“净”指上季作物收获后要及时灭茬保墒,灭茬质量高,并要拾净根茬。(5)“平”指整地时要达到田面平整埂直。(6)“足”指底墒充足。墒足不仅利于小麦苗齐、苗匀、苗壮,而且有利于减轻小麦冬季冻害,实 现壮苗安全越冬,因此底墒充足,对小麦实现高产非常重要。尤其是秸秆还田的麦田一定要做到底墒充足;若墒情不足时,应造墒后播种,浇好底墒水。
小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全生育期需要多次浇水,但以浇好底墒水最为重要,这是因为浇好底墒水不仅能够保证一播全苗,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补充土壤深层的水分,引导根系深扎,扩大根系利用水肥的范围,有利于培育壮苗。壮苗先壮根,根系强大了,自然就提高了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足墒下种,对小麦增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浇底墒水的方法,最好是在秋作物(如:玉米等)收获前7-10天浇一次水,这样既可以满足秋作物(玉米)后期灌浆对水分的需求,又保证了小麦的足墒下种,达到了一水两用。所以,在此期间,特别是当前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如能饱浇一水,在不影响种麦的前提下,保证小麦足墒下种,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秸秆还田地块,秸秆粉碎要早,越碎越好,粉碎后最好浇次水,加速秸秆腐熟(烂)。若小麦出苗后根扎到秸秆上,会使麦发黄不长,分蘖少,分蘖小,分蘖成穗率低,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很容易死苗。达不到壮苗,势必影响小麦产量。
(二)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常言说“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麦喜胎里富,底肥是基础”,“麦怕小无肥,人怕老来穷”。施足底肥对小麦之所以重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与小麦具有生长期长、幼穗分化期时间长的特点有关。首先小麦从种到收要经历220余天,生育期长;其次小麦幼穗分化从小麦分蘖期(11月中旬)开始一直到小麦孕穗期结束,长达5个月之久,如果 没有足够的底肥是不能够实现高产的。二是小麦营养临界期来的较早,小麦的磷素临界期为二叶一心,氮素的临界期为三叶一心,如果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很容易影响小麦苗期的生长发育。三是与小麦底肥施入各种肥料的性质有关。首先有机肥只有深施于土壤中才有利于分解利用;其次由于磷肥、钾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必须施于小麦根系活动层内才便于吸收利用;其三氮肥的挥发性大,只有深施于耕作层内才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测土配方施肥“以产定氮,测土定磷钾,因缺补微,按需施肥”的指导原则,结合我县土肥站近年来的土壤化验结果以及不同的产量目标,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的地块,每亩需施优质农家肥4-5方,或者鸡粪1000公斤以上,或者饼肥400-500公斤,在此基础上,每亩底施磷酸二铵20kg,尿素10kg,硫酸钾或氯化钾10kg,硫酸锌1.5kg。有饼肥或炒香的麸皮10-15公斤加辛硫磷0.5公斤/亩,加适量水,拌匀撒垡头,可兼防地下害虫,防效可达95%以上。若施用小麦配方复合肥(45%含量)每亩施用量为45-50公斤。千斤高产麦田,每亩应增施8-10公斤氯化钾。在施肥方法上,全部的农家肥、磷肥、钾肥、锌肥、硼肥作底肥一次施入,其中的磷肥70%掩底,30%撒垡头。
秸秆还田地块,应注意底肥增施氮肥,因为秸秆在土壤中的沤制过程中,还必须有足够的氮元素参与其中,如果土壤的氮肥不足,土壤中的秸秆沤制时会与麦苗争氮,使麦苗发黄不长,分蘖晚、分蘖小、分蘖少、分蘖成穗率低、苗弱、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容易死苗,造成严重减产。秸秆还田地块增施氮肥的量应按秸秆还田的量计算,一般在常规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每还田100公斤秸秆,需要增施1公斤尿素,如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的经济系数可按50%计算,也就是说,玉米每生产100公斤籽粒,可同时生产100公斤玉米秸秆,如果秸秆全部还田的话,每亩生产500公斤玉米籽粒的地块,应增施尿素5公斤。玉米产量700公斤的地块,应增施尿素7公斤。
(三)根椐茬口,选择优良品种
(1)早茬麦:因为播期早(一般在10月5-15日)能够充分利用冬前的光、热资源,在优越的肥水条件下,能够早分蘖、多分蘖、长大蘖,分蘖成穗率高,所以应在选择分蘖成穗高的半冬性品种。如矮抗
58、新麦
26、周麦16、18、20、22,百农160、众麦1号、豫农
416、众麦998、豫麦49-198等。走分蘖成穗的途径。
(2)中茬麦:一般是在10月15-25日播种,该期播种的小麦随着播种时间推迟,冬前可被充分利用的光、热资源越来越少,冬前分蘖的数量和成穗率也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亩有足够的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中等,穗粒数较多的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的品种,如新麦
26、周麦
23、郑麦8976、平安6号等。走分蘖与主茎成穗并重的途径。
(3)晚茬麦:一般指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该期播种的小麦,由于冬前可被利用的光热资源十分有限,冬前的分蘖很少,即使有少量分蘖也不会成穗或干脆单根独苗越冬,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有足够多的亩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弱,分蘖成穗率底,穗大、粒多的大穗型,弱春性或春性品种,如郑麦9023、偃展4110等,加大播种量,实行独杆栽培,一般亩播量15-18公斤左右。走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途径
(四)做好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 搞好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保证苗全、苗匀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搞好种子包衣的方法是:可用35%多福克种衣剂1-1.5公斤,可种子包衣100公斤。不仅可以防治多种地下害虫,还可以控制苗期病害的发生。其次对未经包衣的种子应进行药剂拌种。在以防治全蚀病为主时,可用3%的戊唑醇(立克秀)10克,兑适量水拌麦种10公斤;在以防治地下害虫(蛴螬)为主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5公斤水拌麦种100公斤。
(五)适时播种
小麦适期播种可以合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以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促使大分蘖增多,根系发达,提高分蘖成穗率,并能制造积累较多的养分,增强小麦抗逆力,为培育壮干大穗夺取高产奠定基础。实践证明,高产麦田适期播种是实现小麦冬前壮苗的关键性措施。但是,小麦如果播种过早,冬前积温过多,易发生冬前旺长,冬季易发生冻害;如果播种过晚,冬前苗令小,分蘖少,易形成弱苗。“晚播弱、早播旺,适期播种麦苗壮”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一般认为冬性品种在日均温度降至16至18摄氏度,半冬性品种 14至16摄氏度,春性品种12至 14摄氏度播种为宜。
冬小麦冬前苗情好坏,除水肥等条件外,与冬前积温多少有密切关系。据研究,播种到出苗约需积温12摄氏度左右(播深4到5cm),出苗后冬前主茎每长一片叶,平均约需75摄氏度左右的积温。这样,可根据冬前不同苗龄所需积温,推算适宜的播种期。我县半冬性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8 5 日-15日,其中最佳播期10月5日-10日。弱春性品种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25日。
不同的栽培体系要求的播种时期不同。精播栽培,主要依靠分蘖成穗,要求冬前7到8叶龄,播期要早。独杆栽培,要求控制分蘖,以主茎成穗为主,要求冬前3刀叶龄,播期 要晚。
(六)适量播种
基本苗的多少,是小麦群体发展的起点,对小麦整个生育过程中群体与个体的协调及产量结构的协调增长有重大影响。穗数是构成产量的基础,而基本苗又是成穗的基础。所以,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是合理密植的核心。在通常情况下,播种量直接决定着基本苗数,而且也与穗数密切相关。但在确定播量时,如果不考虑具体的地力、品种、播期等因素,也不考虑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群体光合速率以及群体结构的合理与否,盲目增大播量的话,最终的产量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对于确定播量的方法,应按照“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量”的方法确定。即:首先应根据地力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产量目标;其次根据产量目标,结合品种的穗粒数、穗粒重,合理确定出计划亩穗数;其三根据计划亩穗数,结合品种的单株成穗数确定出合理的计划基本苗数;最后再根据计划基本苗数,结合品种的千粒重、发芽率以及实际播种条件下的田间出苗率,确定出具体的播种量。结合我县实际,一般整地质量较好、土壤墒情充足、品种分蘖能力较强、适播期内播种的早茬麦 6 播量应控制在6-7公斤,晚茬麦播量应控制在8公斤左右,超过适播期,每推迟3天,播量要增加1公斤。
精播栽培,以分蘖成穗为主夺高产,播种偏早,基本苗宜少,一般为每亩10万株;独杆栽培,以主茎成穗为主,由于播种晚,基本苗宜多,一般为每亩25万到40万株;常规栽培,播期适宜,主茎与分蘖成穗并重,基本苗数居中,一般为每亩15万株左右。
因此,适宜的播量应根据地力状况、品种特性、播期早晚、种子质量以及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等因素综合而定。
(七)播种方式
小麦的播种方式主要有条播,撒播和穴播三种。条播是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多的一种。又分窄行条播,宽窄行条播和宽幅条播。窄行条播大多采用机播,少量采用耧播,行距13cm到23 cm。此方式行距较小,单株营养面积均匀,植株生长健壮,整齐。宽窄行条播由一个宽行,一到三个窄行相配置,密行25cm到30cm,窄行10cm到20cm。此方式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常在高产田和麦田套种时采用。宽幅条播,一般窄幅10cm到15cm,幅宽25cm到35cm。撒播和穴播不常用。
(八)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播种质量是培育冬前壮苗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播种质量的要求是;行直垄正沟、直底平下子、均匀覆、土深浅适宜、盖严压实。其中覆土深浅对麦苗影响最大。覆土过深,出苗晚,幼苗弱,分蘖发生晚;覆土过浅,种子宜落干,影响全苗,分蘖节离地面太近,遇旱时影响根系的发育,也不利于安全过冬。播种深度(3-4厘米),应从防旱,防寒和促早苗,壮苗两方面考虑。此外,播后要适时镇压,以使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便于种子吸水,有利于提高出苗率。
二、加强冬前管理,确保壮苗越冬,提高分蘖成穗率。
主攻目标:促根增蘖,壮苗越冬。采取肥水管理和农艺措施,促弱、稳壮、控旺,达到群体合理,个体健壮,根系发达,叶片肥厚,叶色正绿。越冬期(12月20日),亩群体达到55-65万,主茎叶龄6-7叶一心,单株分蘖4-5个,次生根8-10条,株高20-25厘米(6-7.5寸),三叶以上的大分蘖占总数的60%左右。
1、及时查苗补苗。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疏苗移栽,消灭缺苗断垄和疙瘩苗。(出苗后及时查苗,缺苗断垄(10厘米以上)的地块,齐苗后3-5天内要用同一品种进行浸种、催芽、补种。下种不均形成疙瘩苗或基本苗偏大的麦田,三叶前疏苗,确保大田苗齐、苗匀。半冬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2万株,弱春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4万株。)
2、促控结合,培育壮苗,增加冬前大蘖,促进分蘖成穗率。(a、中耕、镇压保墒:出苗前遇雨板结的地块,要趁土壤干湿适宜时,抓紧浅耙,疏松表土,冬灌或降雨后及时划锄,增温保墒。B、浇封冻水:越冬前土壤耕层含水量低于17%的麦田,都要普浇封冻水。冬灌时间以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3℃时(既“夜冻日消”)为宜。冬灌的方式可采用畦灌或沟灌。要小水细浇,切忌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冲、压、淹现象。对于晚播,大播量麦田,年前可以不浇水,不施肥。C、每亩喷施150-175ppm多效唑水溶液50公斤(即50公斤水兑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可促进有效分蘖,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
3、化学除草:冬前是化学除草的最好时期,优质麦要变春季化处为冬前化除。正常年份,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冬前麦田杂草已出苗90%左右,这时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且麦苗覆盖度小,易被杀死,对以野燕麦、看麦娘为主的麦田,在小麦3-5叶期,杂草2-3叶期,每亩用6.9%膘马乳剂40-50毫升,或麦极每亩20-30克,兑水30公斤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杂草在小麦二叶期至越冬前,杂草2-4叶期,每亩用15%噻磺隆乳油10-15克兑水40-50公斤,也可用巨星干悬剂每亩1克加水30公斤进行地面喷洒。
(三)返青起身期的麦田管理
主攻目标:促弱控旺,协调小麦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搭好丰产架子。达到穗头足、穗子大、茎杆壮、不倒伏。返青期亩群体65-80万,拔节期亩群体调控在75-90万,孕穗期亩群体在40-50万。
1、对于冬前亩头数达到80万以上的早、中播麦田,返青起身期不浇水,不施肥,深中耕断根,控制春生分蘖,提高地温,控上促下。对于冬前播大播量麦田,返青起身期同样不浇水不施肥,但需要浅中耕松土,提高地温,镇压保墒,控上促下。
2、对于冬前头数在80万以下的中播麦田,要及时浇水施肥,结合浇水亩施氮肥总量的25%左右。浇水后要及时中耕。
3、亩头数的调查可用“斤籽万苗”的方法:即播种一市斤种子,正常情况下,一般可出一万棵苗,田间可多点取样,求出平均每棵苗的头数,再用“斤籽万苗”的方法算出一亩地的头数。例如:每亩播种量为20市斤,经调查平均每株的数为5个头,那么每亩头数就是20万×5=100万头。播量16市斤,每株4个头,每亩就是64万头。
(
1、第一次病虫害防治:2月下旬第一次施药,每亩用12.5%禾果利15-20克或20%三唑酮60-80克,或秀特15毫升加水50公斤,对准麦苗基部喷洒,15天一次,连防2次,防治小麦纹枯病。
2、第二次病虫害防治:3月中下旬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加抗蚜威10克加水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蚜虫。
3、肥水管理。在3月下旬,为保证肥水的供应,提高籽粒品质,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要适墒追施尿素3-5公斤/亩。
4、第三次病虫害防治和根外施肥:4月下旬在抽穗以后至开花以前,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或15%粉锈宁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剂40克加水50公斤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用50%抗蚜威10克,加2.5%溴氯菊酯或50%辛硫磷与2%的尿素水溶液(1公斤尿素+50公斤水)混合后喷雾,防治小麦穗蚜、吸浆虫。)
二、如何实现穗大粒多
1、重施拔节肥:在按照要求施足底肥的前提下,要重施拔节肥,灌水追肥时间约在4月10日-15日,正是小麦基部节间已经固定,该长大穗的时期,此期可结合浇水,早播麦田每亩施氮肥总量的25%,中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45%,晚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65%以上。高产田块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8kg。
2、补施孕穗肥:4月20日左右,正是小麦挑穗孕穗期,此期结合浇水,可亩施尿素4-5公斤,可有效增加小麦穗粒数。对于强筋品种或有脱肥迹 象的麦田,可随灌水每亩施2-3kg尿素,时间约在5月5日-10日。
三、如何提高小麦千粒重
1、防止倒伏:
(1)控制返青、起身期肥水,蹲住底节防止倒伏。
(2)小麦起身到拔节期(3月5日-20日),亩用100-150ppm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叶面喷施,可有效的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2、及时防治病虫害:
(1)播种前用立克秀、适乐时、全蚀净等药剂等拌种,起身拔节期用粉锈宁、三唑酮等药剂灌根,防治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
(2)扬花期遇连阴天气,及时叶面喷施多菌灵胶悬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
(3)拔节到灌浆期,及时防治白粉病、锈病、红蜘蛛和穗蚜。
3、抓好叶面喷肥,防止早衰和干热风:
中、后期叶面喷施高美施、磷酸二氢钾、麦侹漯效王、旱地龙等,加快灌浆速度,防止干热风,提高千粒重。4、5月10日左右,及时早浇灌浆水。
5、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避开烂场雨,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补充教材:
小麦田间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的田间管理包括前期冬前田间管理、中期春季田间管理和后期田 间管理。
一、冬前麦田管理
冬前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根增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确保小麦实现壮苗安全越冬。主要措施:
1、查苗补种和及时疏苗
在小麦出苗期应及时进行查苗补种,对行内有10厘米以上缺苗断垄的地段,应立即带水补种,确保苗全苗匀。对播种过密或出现的固堆苗,应及时进行疏苗,注意去弱留壮。
2、冬前中耕或镇压
对弱苗应及时在冬前进行浅中耕,不仅可以破除板结,消除杂草,还可以起到保墒增温、促苗生长的作用。对冬前群体过大、发生旺长的麦田,应采取深中耕,通过切断部分根系,达到控制分蘖滋生的目的;或采取镇压措施,抑制小麦冬前旺长趋势。
3、适时浇好塌墒越冬水
适时浇好塌墒越冬水,不仅具有踏实土壤,粉碎坷拉,促使小麦安全越冬的作用,而且可以为早春麦田提供较好的墒情,并利于推迟高产麦田年后第一次肥水管理的时间,实现氮肥后移,并为搞好春季麦田管理争取了主动。由于我县冬前至越冬期间旱情和冻害时有发生,再加上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因此更有必要浇好塌墒越冬水。浇塌墒越冬水时间早晚,主要看墒情、看气温、看苗情具体而定。我县浇塌墒越冬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小麦播种时,墒情较足,但冬前降雨量较少,到了临近越冬期时麦田墒情不足,这种情况下主要看气温,一般应在日平均气温3—5oC(11月下旬)浇越冬水;二是播种时底墒不太足,加上播后一直无雨,小麦分蘖初期就发生了旱情,这种情况下为促壮苗越冬,可于小麦分蘖期(11月上中旬)浇塌墒越冬水;三是秸秆还田地块,加上 底墒不足,抢墒播种,且播后一直无雨,在出苗期就发生了旱情,这种情况下,可在出苗期结合查苗补种立即浇塌墒越冬水,以塌实土壤,防止秸秆悬空和冬季冻死麦苗。对底肥不足的麦田,可结合浇塌墒越冬水亩追尿素5-10公斤。
4、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是一项省工省时、简便易行的灭草技术。我县麦田主要以播娘蒿、打碗花、灰灰菜、米瓦罐等阔叶性杂草为主。目前,麦田防除阔叶性杂草的技术已经成熟,可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亩用亩用75%巨星干悬剂1克,或10%笨磺隆可湿性粉剂10—20克,兑水30公斤,喷洒在地面上,防除效果好。
二、春季管理阶段
春季管理是指小麦返青、起身至抽穗阶段的管理。此期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生长发育速度快,植株生长量大,对肥水敏感且需求量大,并随着生长量的不断增大,小麦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同时此期也是保穗数、增粒数、稳粒重的关键时期,因此搞好春季麦田管理对小麦实现高产至关重要。我县高产麦田春季管理的主攻目标是:看苗管理,合理促控,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着力建造良好的群体结构,促花增粒,培育壮秆大穗,争取穗多穗大,并为提高千粒重夺取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1、因苗制宜、科学管理
1.1对一类麦田的管理。一类苗返青期群体一般70-90万头,叶色浓绿,分蘖多,根系良好,长势好,属于壮苗麦田。对一类麦田应控促结合,在春季旱情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应在返青起身期控水控肥。改返青起身期追 肥为拔节初中期(3月15日-20日)追肥浇水,从而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的滋生,建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氮肥后移,并对增加穗粒数具有明显作用,拔节期一般亩追尿素10—15公斤。
1.2对部分二类麦田的管理。此类麦田由于各种原因,群体不足,返青期群体一般60万头左右,管理的重点是:以肥水促进为主,巩固冬前分蘖,适时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此类麦田应于返青起身期(2月25—3月5日)进行水肥管理,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
1.3对群体过大的旺长麦田。此类麦田返青期群体一般超过100万头。对这类麦田,一是在返青起身期控水控肥,并在返青期采取深锄断根措施,达到控制无效分蘖,减缓群体进一步增长的目的。二是在起身期喷施壮丰胺或助壮素等生长调节剂,以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促进根系下扎,预防后期倒伏。三是改返青起身期追肥浇水为拔节中期(3月20—25日)肥水管理,以促使小麦两极分化,使群体结构向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
2、搞好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当小麦返青期病株率达到15%时,可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50-60公斤,对准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施,一般要连喷两边以上,间隔7天左右。
3、浇好小麦孕穗水
孕穗期是小麦需水需肥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此期灌水既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又能为土壤深层蓄水,供小麦后期吸收利用。同时还能减轻小麦全蚀病的发生。14 如果此时麦田墒情不足,一定要浇好孕穗挑旗水。一般浇小麦孕穗水应在4月5日—15日进行。
三、后期阶段管理
小麦抽穗后即进入了后期阶段。首先,小麦此期持续时间短,从抽穗至成熟仅40天左右,但此期却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最关键的时期。其次,此期小麦需水量大。据测定,从抽穗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占小麦一生总耗水量的三分之一,每亩日耗水量达2.33立方米。其三,此期又是多种病虫和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加上此期小麦生理机能衰退较快,所以此期又是小麦千粒重最易受到较大影响的时期。因此,高产田后期的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防早衰,防倒伏,防病虫,防干热风,着力提高千粒重,力争夺取小麦高产丰收。主要措施:
1、浇好开花灌浆水
浇好小麦开花灌浆水,对养根护叶,防早衰,防干热风,延长小麦灌浆时间,提高后期灌浆强度,增加千粒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产麦田浇灌浆水不易过晚,一般应在小麦齐穗期至灌浆初期(4月25日至5月10日)进行,开花10天后一般不再浇水,以免影响品质。注意浇灌浆水不易过大。
2、搞好叶面喷肥
小麦生育后期进行叶面喷肥,不仅能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早衰,防御干热风,而且能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实践证明,小麦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叶面喷肥的最佳时间应在齐穗期至灌浆初中期进行。可亩用0.5—1公斤尿素,加2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连续进行叶面 15 喷肥两遍以上,间隔5天左右。也可结合后期“一喷三防”进行根外追肥,但应注意随配随用。
3、搞好小麦一喷三防
针对小麦后期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的特点,为了省工省时,提高功效,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合起来一起喷洒,从而达到一次用药既防病虫又防干热风的目的。用药配方可根据麦田病虫发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做到随配随用。一在防治赤霉病、吸浆虫和蚜虫为主时,应在小麦齐穗后、开花初期,晴天下午4点后,可亩用40%多菌灵悬浮剂80-100毫升(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克)+40%氧化乐果8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聚酯30-40毫升)+尿素 500克+磷酸二氢钾150-200克+水50公斤,搅匀后对准穗部进行喷洒。若开花至灌浆初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应连续防治赤霉病两遍以上,间隔时间5-7天。二在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蚜虫、红蜘蛛为主时,应于发病初期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或20%三唑乳油50-60毫升)+40%氧化乐果80亳升+尿素 500克 +磷酸二氢钾150—200克+水50公斤,搅匀于下午4点后连续喷洒两遍以上。
4、适期收获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篇3
1 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的特点
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 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 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高产栽培技术[1]。该技术的特点:一是扩大播幅, 将播幅由传统的3~5 cm扩大到5~8 cm, 改传统密集条播致使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种子分散式粒播, 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 提高出苗整齐度, 无缺苗断垄、无疙瘩苗现象出现[2]。二是优化行距规格, 将行距由传统小行距 (15~20 cm) 扩大到24~28 cm。由于新的宽幅播种机提高了播种质量, 使下籽分布更加均匀。较为合理的行距为小麦单株生长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空间, 有利于植株更好地发挥边际效应, 次生根发达, 分蘖多, 成穗率高, 个体发育健壮, 群体更为合理, 植株的抗病性、抗倒性和抗寒性明显增强, 也促进了光能利用率提高。并且, 较宽的行距有利于机械追肥, 可以改变农民撒施化肥的落后习惯, 实行条施深施, 既节省肥料, 也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三是播种机有镇压功能, 能较好地压实播种沟, 防止透风失墒, 确保出苗均匀, 生长整齐, 克服了当前小麦生产中前茬秸秆还田以及旋耕为主作业造成的表层土壤疏松不实, 深播苗弱、失墒缺苗等现象[3]。并且, 播后形成波浪型沟垄, 能增加雨水积累。四是由于播种机播种质量得以提高, 播量调控更为合理, 个体健壮, 群体更为合理, 有利于个体与群体、地下与地上协调发育、同步生长, 根系活力增强, 茎秆粗壮抗倒, 冠层结构得以改善, 田间通风透光好, 病害减轻;更有利于单株成穗, 延长叶片功能期, 不早衰, 落黄好[3]。一般播量在90~135 kg·hm-2。
2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择肥力高的地块
选择那些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好、旱能浇涝能排的地块作为小麦高产田。综合临沂市各地高产攻关经验, 实现小麦高产的土壤条件是土层深度80 cm以上, 活土层25 cm以上, 总孔隙度50%~55%, 耕层容重1.4 g·cm-3以下, 有机质含量1.0%以上, 全氮0.1%以上, 速效氮90 mg·kg-1以上, 速效磷20 mg·kg-1以上, 速效钾90 mg·kg-1以上, pH6.5~7.0。
2.2 选用良种
选择适宜的品种是高产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环节。多年的小麦生产和高产攻关实践证明, 大穗型品种和多穗型品种都可以作为高产田的品种, 应该选择适宜当地生态与生产条件的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产量潜力大的优良品种作为小麦高产田的品种。从近几年实践经验看, 济麦22、郯麦98、临麦4号、良星99均适合临沂市小麦高产田。种子纯度要达到99%以上, 发芽率在95%以上。
2.3 播前准备
2.3.1 种子处理
播前用高效低毒的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防治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预防苗期病害。没有包衣的要采用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的甲基异硫磷或35%的甲基环硫磷, 按种子量的0.2%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或苗期锈病、白粉病, 可用20%的粉锈宁, 或10%的羟锈宁或立克锈, 均按种子量的0.15%~0.20%拌种。粉锈宁对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 使用时应增加10%的播种量。
2.3.2 施足基肥
施优质有机肥45 000 kg·hm-2以上, 氮 (N) 240~270 kg·hm-2, 磷 (P2O5) 120~150 kg·hm-2, 钾 (K2O) 120~150 kg·hm-2。施硫酸锌30 kg·hm-2、硼肥15 kg·hm-2。在总施肥量中, 全部有机肥、磷肥、锌肥、硼肥, 氮肥的40%~50%, 钾肥的50%作底肥, 第二年春季根据小麦长势实行氮肥后移, 于拔节期再施余下的50%~60%的氮肥和50%的钾肥。
2.3.3 精细整地, 提高整地质量
精细整地是保证苗齐、苗全、苗匀的基本条件, 应达到“深、细、实、平”的标准。多年实践证明, 秸秆还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小麦出苗的质量。因此, 玉米收获后要抓紧进行秸秆还田, 将秸秆打碎、打烂、撒匀, 玉米秸秆粉碎越细越好, 要求切碎长度5 cm左右, 不能超过10 cm。要增加耕翻深度, 达到25 cm左右, 机耕机耙配套, 随耕随耙, 耕细、耙匀、耙透、耙平。耕层土壤不过塇, 达到上松下实;旋耕麦田应旋耕2 a, 深耕1 a。
2.4 规范播种
2.4.1 精细播种
实行宽幅精播, 采用等行距 (平均行距为24~28 cm) 宽幅 (5~8 cm) 播种, 基本苗180万~225万株·hm-2。采用加装镇压装置的小麦精播或半精播机播种, 播种深度3~5 cm, 播种机不能行走过快, 每5 km·hm-1为宜, 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2.4.2 足墒播种
适宜的土壤墒情是保证小麦苗全苗壮的关键措施之一。小麦出苗最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0%, 墒情不足时, 应千方百计造墒, 确保足墒播种。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先浇后播”或“先播后浇”。对秸秆还田的地块可采用播后浇“跟种水”, 以沉实土壤确保全苗, 但要在出苗前进行浅划锄破除板结, 划细划透, 以免影响出苗和分蘖。
2.4.3 适期精量播种
多年实践证明, 临沂市小麦高产田在10月5~15日播种较为适宜, 要求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8~16℃时, 半冬性品种在14℃~16℃时播种。采用小麦精播机播种, 大穗型品种, 如临麦4号, 基本苗225万~300万株·hm-2, 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3~2.5倍, 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5~3.0倍;穗数570万~645万穗·hm-2, 每穗粒数45~47粒, 千粒重43~45 g, 穗粒重2 g左右。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 如济麦22, 基本苗150万~225万株·hm-2, 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2~1.5倍, 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8~2.0倍;穗数750万~825万穗·hm-2, 每穗粒数33~37粒, 千粒重40~45 g, 穗粒重1.5 g以上。
2.5 加强冬前管理
2.5.1 及时划锄
小麦三叶期至越冬前, 每遇降雨或浇水后, 都要及时划锄。立冬后, 若中穗型品种总分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1.5倍, 大穗型品种总分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2.5倍时, 要进行镇压或深耘断根, 深度10 cm左右。
2.5.2 化控或镇压
若越冬前麦田群体偏大, 超过1 200万株·hm-2, 有旺长趋势, 及时叶面喷洒壮丰安, 或者采用镇压方法, 以控旺转壮。
2.5.3 及时浇好冬水
于立冬至小雪期间浇冬水。浇过冬水后, 待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 以破除表土板结, 除草保墒。
2.6 春季及后期管理
2.6.1 适时划锄
早春顶凌划锄, 提高地温, 促苗早发。以后每逢降雨或浇水后, 都要及时划锄。
2.6.2 实行氮肥后移
重施拔节期肥。拔节肥水的具体时间要根据品种、地力、墒情和苗情灵活掌握。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 在拔节初期 (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 地力水平较高时, 群体适宜的麦田, 宜在拔节中期 (药隔期) 追肥浇水;地力水平高、群体适宜的麦田, 宜在拔节后期 (旗叶露尖) 追肥浇水。灌水量600 m3·hm-2左右[4]。
2.6.3 喷施壮丰安
在小麦起身期前后, 用600 mL·hm-2壮丰安兑水600~750 kg·hm-2左右叶面喷雾, 防止小麦后期倒伏。
2.6.4 化学除草
3月上中旬小麦返青后及时开展化学除草。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采用5.8%麦喜乳油150mL·hm-2或20%使它隆乳油750~900mL·hm-2;对禾本科杂草重的可用3%世玛乳油375~450mL·hm-2, 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4]。
2.6.5浇好挑旗、灌浆水
小麦挑旗和灌浆时期对水分需求量较大, 要及时浇水, 使田间持水量稳定在70%~80%。如小麦开花灌浆期间地表开裂, 墒情不足, 要小水喷灌, 多次进行, 保证小麦灌浆期不缺水受旱。
2.6.6根外追肥
在小麦开花灌浆期间, 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和3%尿素, 每隔7d左右喷一次, 整个灌浆期间喷肥5次左右, 以最大限度提高粒重。
2.6.7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长期间, 要搞好预测预报, 适时防治病虫害, 特别要做好对蚜虫、红蜘蛛、白粉病、锈病及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2.7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收获。
参考文献
[1]邵科岐, 杨雪琴.宝鸡市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 2012 (1) :121-122.
[2]刘树念.小麦宽幅精播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51.
[3]刘金权.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技术[J].河南农业, 2011 (15) :40.
冬小麦节水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篇4
摘要从品种选择、地块选择、保护性耕作、灌溉新技术、测土平衡施肥、晚播、及时划锄镇压、叶面追肥、喷施抗旱剂等方面介绍了小麦节水抗旱技术,以期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确保高产高效。
关键词冬小麦;节水抗旱;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073-01
2008年我国北方遭遇了5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达重度干旱,抗旱形式严峻。持续无降水和大风天气使得土壤墒情严重下降,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黄苗死苗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高产丰收。针对这种情况,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抗旱技术是促进农业发展、小麦增收的良好途径。现将冬小麦抗旱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选择适宜类型的品种
由于各地水资源的不平衡及季节性差异,选择抗旱性强、适应性广、适合本地区抗旱节水品种,在小麦生产上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旱情持续发展的北方,选择抗旱品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旱品种较一般的品种根系发达,具有深而广的贮水性,受旱后有较强的水分补偿能力。通过建立冬小麦节水高产特性评价模型,在河北省对8个品种进行了节水抗旱生理特性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冀5579的分值最高,石新618其次,衡7228位居第3,其他依次为石麦
12、石麦
14、石麦
16、石6138和良星99。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冀5579和石新618适于节水栽培。
2选择适宜土壤的地块
选择土壤渗透性能弱、蓄水能力强的地块种植,能提高土壤的蓄水量,增加土壤的蓄水空间。
3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
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力推广免耕播种技术,减少水分流失和蒸发。小麦免耕播种在有秸秆覆盖的未耕地上,一次完成带状开沟、种肥深施、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不需耕翻、耙耢等作业,具有节水增效、蓄水保墒、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遏制土壤沙化等优点。与秸秆还田、培肥施肥等综合措施结合进行,可以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供肥性能。据聊城市东昌府区入冬以来6次测量,免耕播种麦田土壤含水量平均为21.04%,比常规播种麦田土壤含水量高6个百分点。据淄博市检测,免耕播种麦田干土层仅为5cm,传统耕作干土层为8cm以上。
4改进灌溉技术,浇足底墒
浇足底墒的作用是调整土壤储水量。平整土地、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结合小垄加小畦灌溉,同时结合非充分灌溉和调亏灌溉技术,在习惯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沟灌溉的地方,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提高灌水劳动效率,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功能。
5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根据测土配方,缺什么肥料,补什么肥料。小麦有均衡吸肥性,单施一种肥料,不能满足小麦对各种营养的需要。由于磷在土壤中移动性慢,小麦根系吸收不到,磷肥作用很难发挥,必须掌握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做到平衡施肥、耕翻施肥,同时配合节水抗旱技术,科学运筹肥水,促控结合,实行分类指导提高小麦产量。
6晚播
近年来,冬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冬前旺长现象,对夺取高产十分不利。原因是冬前小麦生长过快,不利于苗期养分积累,春季养分供应不足,麦苗必然变弱。出现小麦冬前旺长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也与过去确定的最佳播期有关。晚播有利于减少前期肥水消耗,控制旺长,培育壮苗,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免浇封冻水创造条件,有利于春季的肥水管理。
7及早划锄镇压
划锄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效果。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cm时顶凌划锄,拔节前划锄2遍。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镇压可压碎坷垃,破除板结,密封裂缝,土壤表土沉实,使土壤与根系密接,有利于养分水分的吸收,减少水分蒸发,提墒保墒。镇压和划锄相结合,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的作用。
8叶面追肥和喷施抗旱剂
叶面喷施速效磷、钾肥、硼肥,以增加细胞质浓度,增强麦株小麦的抗旱能力;喷施抗旱剂能促使小麦叶片气孔关闭,降低作物蒸腾和水分消耗,同时增加小麦植株的水分吸持能力和增加光合作用,对小麦抗旱增产有明显的作用。可在小麦返青前后,施用抗旱一号750g/hm2,对水37.5~150.0kg/hm2,充分溶解后作超低量喷雾,以提高小麦节水抗旱能力。
9参考文献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篇5
一、示范情况
2012年秋播从山东采购小麦宽幅精播机1台,落实示范面积60亩。生长期内,精心管理。喷施了吨田宝、磷酸二氢钾、喷施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及微肥等,在秋播较晚和春季持续干旱的不利气候条件下,长势良好,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6月20日多点取样测产,平均亩产346.8公斤。比普通条播平均亩产320.6公斤,亩增产26.2公斤,增产率8.2%。2013年购买小麦宽幅精播机5台,在我县不同区域和地力条件示范推广2 170亩,综合推广小麦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在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获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通过多点测产平均亩产338.4公斤,比全县小麦平均亩产249.1公斤,亩增产89.3公斤,增产率35.8%。
二、冬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播量与播幅试验
(一)试验设计
1.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播量试验。设亩播量8.4公斤、10.5公斤、12.6公斤、14.7公斤、16.8公斤、18.9公斤六个处理(播种机每排孔的播量为2.1公斤,与机子播量相匹配)。播幅8cm,行距22cm,小区面积1.8×10=18㎡。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
2.小麦宽幅精量播种不同行距试验。设行距18cm、20cm、22cm、24cm、26cm五个处理,播幅均为8cm,亩播量12.6公斤,小区面积18㎡,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
3.小麦宽幅精播与条播对比试验。设宽幅精播(行距22cm、播幅8cm),条播(行距15cm)两个处理,亩播量12.6公斤,小区面积18㎡,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
(二)供试材料
1.品种:选用长6359。
2.肥料:底肥选用正宁亿耕肥厂生产的小麦专用配方肥(掺混肥),含N9、P2O512、K2O4亩施50公斤,追肥用兰州刘家峡化肥厂生产的含氮量46%的尿素,与翌年小麦返青后耧施10公斤。
(三)试验实施概况
三项不同的试验项目均安排在一户农户的同一块田地实施,该地块位于董志塬腹地,地势平坦,土壤为黑垆土,肥力中等,前茬玉米。2013年9月13日施肥、犁地、平整土地,15日采用机械播种,其它管理措施与大田相同。2014年6月30日收获,每小区实收面积10平方米,单收单打,称量计产,同时在各项试验的不同处理第一重复各小区取20株单独考种。
(四)结果分析
1.不同试验项目的经济性状见附表(1-3)。
2.产量结果分析
(1)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播量试验
从测产结果表4看,位居第一位的是亩播种量12.6公斤;第二位的是亩播量14.7公斤的处理,据方差分析,实测F值19.94大于F0.01值5.64,不同处理间差异极显著。经SSR法多重比较,亩播量12.6公斤的与其余处理差异极显著,说明亩播量12.6公斤的效果最好。
(2)小麦宽幅精量播种不同行距试验
从测产结果表5看,以行距22cm的产量最高,亩产为357.8公斤,其次为行距20cm的处理,亩产340公斤。据方差分析,实测F值17.97大于F0.01值7.01。不同行距间差异极显著。经SSR法多重比较,行距22cm与行距20cm有差异不显著,行距22cm、20cm的与其余处理差异极显著,分析得出我县小麦宽幅精量播种行距以20cm、22cm的为宜,通风透光好,产量高。
(3)宽幅精量播种与条播对比试验
由测产结果表6计算可知,宽幅精播平均亩产量377.8公斤,普通条播326.7公斤,亩增产51.1公斤,增产率15.6%,据方差分析,实测F值14.3小于F0.05值18.51,宽幅精播与条播差异不显著。
(五)试验结论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推荐阅读:
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06-16
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10-11
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05-16
当前小麦高产技术10-16
小麦高产播种技术10-18
小麦高产创建技术示范10-09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11-23
小麦亩产789.9 kg高产栽培技术思路12-03
小麦高产栽培06-24
高产小麦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