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2024-10-11

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精选12篇)

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篇1

1 小麦种子“三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模小、机械化播种、收获、加工 (精选、包衣) 水平和质量不高、栽培管理中主要主推技术措施应用时效性比较差, 杂草管理不到位、去杂工作不够规范等。

1.2 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麦种子繁殖田单产的提高多采用大肥、大水、大播量、大群体的栽培方式。由于群体过大, 群体内光照不足, 影响有机营养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同时, 大肥大水促进了生长, 消耗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用于蛋白质合成, 降低了茎秆的机械强度, 影响了穗花发育和籽粒灌浆, 结果是穗多、穗小、粒轻, 单产不高, 甚至引起倒伏减产。

2 小麦种子“三田”生产的基础资料

2.1 品种类型的划分

按照小麦能否通过春化可将小麦品种划分为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冬性品种三大的类型。

2.2 土壤基础养分要求

作为种子生产田, 不但要求比较平坦, 排灌条件好, 可耕性良好, p H值一般在7.8左右。同时要求土壤肥力水平比较高, 有机质一般在1%左右, 全氮一般0.6~0.9 g/kg, 速效氮大于15 mg/kg, 全磷在0.9 g/kg左右, 速效磷大于10 mg/kg, 全钾不低于7 g/kg, 速效钾大于120 mg/kg。

2.3 动态群体指标

作为良种生产者, 对良种生产过程的动态群体要有个基本了解。就陕西目前生产中的主栽品种的动态群体指标是:亩基本苗12~15万株, 冬前总基蘖数60~80万株, 春季最高基蘖数不超过100万株, 亩成穗38~42万株。

2.4 冬前壮苗个体指标

根据对目前生产中的主栽品种连续多年生产中苗情调查结果分析, 特别是在暖冬条件下小麦冬前发育进程加快的情况下, 冬前壮苗指标为叶龄4.5~7.0片叶, 单株平均3~5个分蘖, 单株平均4~7条次生根。

2.5 基本施肥量

在小麦施肥中, 坚持有机肥与无机化肥结合, 特别是在良种生产中更是如此。一般要求尽可能地使用有机肥, 在施用有机肥时与生物肥结合效果更为理想。化肥一般坚持氮磷钾结合, 有条件的适当配施微肥。一般亩施纯氮12~15 kg (碳酸氢铵60~65 kg或尿素20~25 kg) , 五氧化二磷8~9 kg (过磷酸钙65~75 kg或二铵20~25 kg) , 氧化钾6~8 kg。

3“三田”生产中要应用的技术

3.1 包衣

小麦地下害虫以播前防治为主, 应用小麦拌种剂或其他高效防治地下害虫农药拌种或包衣。

3.2 氮肥后移

拔节期追肥要看苗情、群体、气候、土壤等情况而定, 突出“巧追肥”。对弱苗和受冻麦苗必须追肥, 以氮肥为主, 亩追肥量一般在10 kg左右。对旺苗要适当控制肥水, 抑制群体过快增长, 将追肥后移到挑旗前或灌浆期, 亩追肥量控制在5~8 kg。正常麦田要看苗追肥。

3.3 适期播种

根据陕西省的气候条件, 适宜高产期为10月8日到10月15日, 半春性品种适期偏晚播, 播期为10月11日到10月18日。

3.4 半精量播种技术

小麦半精量播重高产栽培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经济效益高和生态效应好的栽培技术。它是在地力、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基本苗, 依靠分蘖成穗为主, 并运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使麦田群体较小, 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 从而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 较好地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使个体营养良好, 发育健壮, 实现穗足、穗大、粒多、粒重、高产的目的。

3.5 防除杂草

最佳化除时间是冬前小麦分蘖期, 选用比较安全、高效、残留期短的除草剂, 同时要注意使用比较方便和安全。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及浓度要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中的要求去做。要特别注意野燕麦和节节麦的防治。对燕麦和节节麦要在小麦开花期到灌浆中期进行人工拔除, 拔后集中烧毁, 不能拔后随地丢弃, 严防燕麦和节节麦特别是节节麦的传播。

3.6 适时灌溉

陕西常年降雨量在600 mm左右, 不能满足小麦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对水分的需求, 长期以来通过冬灌和春灌给小麦补充水分。但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及浇地费用较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群众基本上把过去两水减为一水。

3.7 预防倒伏

选用抗倒伏高产品种。降低播种量 (半精量播种技术) , 以适度降低群体基数, 采用小群体壮个体的办法防止倒伏。化学调控有拌种或叶面喷施两种方式。拌种效果比较理想, 但由于拌种后播种量不易掌握, 因此推广受到影响。而叶面喷施方法比较容易操作, 但要特别注意使用时间。一般在分蘖期亩用15%多效唑45~65 g兑水25~30 kg叶面喷施, 或开春返青期亩用麦业丰30~60 m L兑水30 kg叶面喷施。

3.8 一喷多防

一喷多防技术主要是在小麦孕穗到灌浆期间以防治蚜虫、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为主的同时增加营养型调节剂, 在保叶功能的同时, 补充适量养分, 缓解籽粒间养分竞争, 达到促粒增重作用。据我们连续近20年对数10种调节剂的试验, 穗粒数可提高1~3粒, 千粒重可提高2~4 g。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籽粒商品性状。

3.9 预防冻害

选用抗寒品种。提高播种质量, 培育冬前壮苗提高植株自身抗寒能力。

3.1 0 去杂

收获前对良种田要严格去杂。去杂时要整株拔除, 不能剪穗。

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篇2

俗话说:“想要小麦产量高,穗多、穗大、籽粒饱”。也就是说,小麦要高产,就必须抓住小麦成产的三大因素,即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要夺取小麦高产,这三因素中缺哪一项都不行。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成产三因素,谈谈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实现苗齐、苗匀、苗壮,打好高产基础

(一)深耕细耙,整好地

小麦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通气性与保水性良好的土壤,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小麦播前整地总的质量要求是:“深、透、实、净、平、足”的6字要求。(1)“深”指深耕。常言说“小麦要好,深耕粪饱”。深耕的主要好处有:一是深耕可以加厚活土层,增加土壤空隙度,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协调,并利于小麦形成强大的根系,利于提高小麦抗旱、抗寒及抗灾夺丰收的能力。二是深耕可以将有机肥、化肥深掩入土中,使土肥相融,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深耕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利于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因此各类示范方要全部实行深耕,深耕达到25公分以上。(2)“透”指耕透、耙透,确保耕层无明暗坷拉。(3)“实”指耙地要反复耙磨,达到耕层上虚下实,利于种子扎根出苗。(4)“净”指上季作物收获后要及时灭茬保墒,灭茬质量高,并要拾净根茬。(5)“平”指整地时要达到田面平整埂直。(6)“足”指底墒充足。墒足不仅利于小麦苗齐、苗匀、苗壮,而且有利于减轻小麦冬季冻害,实 现壮苗安全越冬,因此底墒充足,对小麦实现高产非常重要。尤其是秸秆还田的麦田一定要做到底墒充足;若墒情不足时,应造墒后播种,浇好底墒水。

小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全生育期需要多次浇水,但以浇好底墒水最为重要,这是因为浇好底墒水不仅能够保证一播全苗,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补充土壤深层的水分,引导根系深扎,扩大根系利用水肥的范围,有利于培育壮苗。壮苗先壮根,根系强大了,自然就提高了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足墒下种,对小麦增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浇底墒水的方法,最好是在秋作物(如:玉米等)收获前7-10天浇一次水,这样既可以满足秋作物(玉米)后期灌浆对水分的需求,又保证了小麦的足墒下种,达到了一水两用。所以,在此期间,特别是当前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如能饱浇一水,在不影响种麦的前提下,保证小麦足墒下种,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秸秆还田地块,秸秆粉碎要早,越碎越好,粉碎后最好浇次水,加速秸秆腐熟(烂)。若小麦出苗后根扎到秸秆上,会使麦发黄不长,分蘖少,分蘖小,分蘖成穗率低,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很容易死苗。达不到壮苗,势必影响小麦产量。

(二)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常言说“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麦喜胎里富,底肥是基础”,“麦怕小无肥,人怕老来穷”。施足底肥对小麦之所以重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与小麦具有生长期长、幼穗分化期时间长的特点有关。首先小麦从种到收要经历220余天,生育期长;其次小麦幼穗分化从小麦分蘖期(11月中旬)开始一直到小麦孕穗期结束,长达5个月之久,如果 没有足够的底肥是不能够实现高产的。二是小麦营养临界期来的较早,小麦的磷素临界期为二叶一心,氮素的临界期为三叶一心,如果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很容易影响小麦苗期的生长发育。三是与小麦底肥施入各种肥料的性质有关。首先有机肥只有深施于土壤中才有利于分解利用;其次由于磷肥、钾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必须施于小麦根系活动层内才便于吸收利用;其三氮肥的挥发性大,只有深施于耕作层内才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测土配方施肥“以产定氮,测土定磷钾,因缺补微,按需施肥”的指导原则,结合我县土肥站近年来的土壤化验结果以及不同的产量目标,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的地块,每亩需施优质农家肥4-5方,或者鸡粪1000公斤以上,或者饼肥400-500公斤,在此基础上,每亩底施磷酸二铵20kg,尿素10kg,硫酸钾或氯化钾10kg,硫酸锌1.5kg。有饼肥或炒香的麸皮10-15公斤加辛硫磷0.5公斤/亩,加适量水,拌匀撒垡头,可兼防地下害虫,防效可达95%以上。若施用小麦配方复合肥(45%含量)每亩施用量为45-50公斤。千斤高产麦田,每亩应增施8-10公斤氯化钾。在施肥方法上,全部的农家肥、磷肥、钾肥、锌肥、硼肥作底肥一次施入,其中的磷肥70%掩底,30%撒垡头。

秸秆还田地块,应注意底肥增施氮肥,因为秸秆在土壤中的沤制过程中,还必须有足够的氮元素参与其中,如果土壤的氮肥不足,土壤中的秸秆沤制时会与麦苗争氮,使麦苗发黄不长,分蘖晚、分蘖小、分蘖少、分蘖成穗率低、苗弱、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容易死苗,造成严重减产。秸秆还田地块增施氮肥的量应按秸秆还田的量计算,一般在常规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每还田100公斤秸秆,需要增施1公斤尿素,如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的经济系数可按50%计算,也就是说,玉米每生产100公斤籽粒,可同时生产100公斤玉米秸秆,如果秸秆全部还田的话,每亩生产500公斤玉米籽粒的地块,应增施尿素5公斤。玉米产量700公斤的地块,应增施尿素7公斤。

(三)根椐茬口,选择优良品种

(1)早茬麦:因为播期早(一般在10月5-15日)能够充分利用冬前的光、热资源,在优越的肥水条件下,能够早分蘖、多分蘖、长大蘖,分蘖成穗率高,所以应在选择分蘖成穗高的半冬性品种。如矮抗

58、新麦

26、周麦16、18、20、22,百农160、众麦1号、豫农

416、众麦998、豫麦49-198等。走分蘖成穗的途径。

(2)中茬麦:一般是在10月15-25日播种,该期播种的小麦随着播种时间推迟,冬前可被充分利用的光、热资源越来越少,冬前分蘖的数量和成穗率也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亩有足够的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中等,穗粒数较多的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的品种,如新麦

26、周麦

23、郑麦8976、平安6号等。走分蘖与主茎成穗并重的途径。

(3)晚茬麦:一般指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该期播种的小麦,由于冬前可被利用的光热资源十分有限,冬前的分蘖很少,即使有少量分蘖也不会成穗或干脆单根独苗越冬,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有足够多的亩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弱,分蘖成穗率底,穗大、粒多的大穗型,弱春性或春性品种,如郑麦9023、偃展4110等,加大播种量,实行独杆栽培,一般亩播量15-18公斤左右。走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途径

(四)做好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 搞好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保证苗全、苗匀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搞好种子包衣的方法是:可用35%多福克种衣剂1-1.5公斤,可种子包衣100公斤。不仅可以防治多种地下害虫,还可以控制苗期病害的发生。其次对未经包衣的种子应进行药剂拌种。在以防治全蚀病为主时,可用3%的戊唑醇(立克秀)10克,兑适量水拌麦种10公斤;在以防治地下害虫(蛴螬)为主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5公斤水拌麦种100公斤。

(五)适时播种

小麦适期播种可以合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以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促使大分蘖增多,根系发达,提高分蘖成穗率,并能制造积累较多的养分,增强小麦抗逆力,为培育壮干大穗夺取高产奠定基础。实践证明,高产麦田适期播种是实现小麦冬前壮苗的关键性措施。但是,小麦如果播种过早,冬前积温过多,易发生冬前旺长,冬季易发生冻害;如果播种过晚,冬前苗令小,分蘖少,易形成弱苗。“晚播弱、早播旺,适期播种麦苗壮”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一般认为冬性品种在日均温度降至16至18摄氏度,半冬性品种 14至16摄氏度,春性品种12至 14摄氏度播种为宜。

冬小麦冬前苗情好坏,除水肥等条件外,与冬前积温多少有密切关系。据研究,播种到出苗约需积温12摄氏度左右(播深4到5cm),出苗后冬前主茎每长一片叶,平均约需75摄氏度左右的积温。这样,可根据冬前不同苗龄所需积温,推算适宜的播种期。我县半冬性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8 5 日-15日,其中最佳播期10月5日-10日。弱春性品种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25日。

不同的栽培体系要求的播种时期不同。精播栽培,主要依靠分蘖成穗,要求冬前7到8叶龄,播期要早。独杆栽培,要求控制分蘖,以主茎成穗为主,要求冬前3刀叶龄,播期 要晚。

(六)适量播种

基本苗的多少,是小麦群体发展的起点,对小麦整个生育过程中群体与个体的协调及产量结构的协调增长有重大影响。穗数是构成产量的基础,而基本苗又是成穗的基础。所以,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是合理密植的核心。在通常情况下,播种量直接决定着基本苗数,而且也与穗数密切相关。但在确定播量时,如果不考虑具体的地力、品种、播期等因素,也不考虑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群体光合速率以及群体结构的合理与否,盲目增大播量的话,最终的产量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对于确定播量的方法,应按照“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量”的方法确定。即:首先应根据地力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产量目标;其次根据产量目标,结合品种的穗粒数、穗粒重,合理确定出计划亩穗数;其三根据计划亩穗数,结合品种的单株成穗数确定出合理的计划基本苗数;最后再根据计划基本苗数,结合品种的千粒重、发芽率以及实际播种条件下的田间出苗率,确定出具体的播种量。结合我县实际,一般整地质量较好、土壤墒情充足、品种分蘖能力较强、适播期内播种的早茬麦 6 播量应控制在6-7公斤,晚茬麦播量应控制在8公斤左右,超过适播期,每推迟3天,播量要增加1公斤。

精播栽培,以分蘖成穗为主夺高产,播种偏早,基本苗宜少,一般为每亩10万株;独杆栽培,以主茎成穗为主,由于播种晚,基本苗宜多,一般为每亩25万到40万株;常规栽培,播期适宜,主茎与分蘖成穗并重,基本苗数居中,一般为每亩15万株左右。

因此,适宜的播量应根据地力状况、品种特性、播期早晚、种子质量以及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等因素综合而定。

(七)播种方式

小麦的播种方式主要有条播,撒播和穴播三种。条播是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多的一种。又分窄行条播,宽窄行条播和宽幅条播。窄行条播大多采用机播,少量采用耧播,行距13cm到23 cm。此方式行距较小,单株营养面积均匀,植株生长健壮,整齐。宽窄行条播由一个宽行,一到三个窄行相配置,密行25cm到30cm,窄行10cm到20cm。此方式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常在高产田和麦田套种时采用。宽幅条播,一般窄幅10cm到15cm,幅宽25cm到35cm。撒播和穴播不常用。

(八)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播种质量是培育冬前壮苗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播种质量的要求是;行直垄正沟、直底平下子、均匀覆、土深浅适宜、盖严压实。其中覆土深浅对麦苗影响最大。覆土过深,出苗晚,幼苗弱,分蘖发生晚;覆土过浅,种子宜落干,影响全苗,分蘖节离地面太近,遇旱时影响根系的发育,也不利于安全过冬。播种深度(3-4厘米),应从防旱,防寒和促早苗,壮苗两方面考虑。此外,播后要适时镇压,以使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便于种子吸水,有利于提高出苗率。

二、加强冬前管理,确保壮苗越冬,提高分蘖成穗率。

主攻目标:促根增蘖,壮苗越冬。采取肥水管理和农艺措施,促弱、稳壮、控旺,达到群体合理,个体健壮,根系发达,叶片肥厚,叶色正绿。越冬期(12月20日),亩群体达到55-65万,主茎叶龄6-7叶一心,单株分蘖4-5个,次生根8-10条,株高20-25厘米(6-7.5寸),三叶以上的大分蘖占总数的60%左右。

1、及时查苗补苗。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疏苗移栽,消灭缺苗断垄和疙瘩苗。(出苗后及时查苗,缺苗断垄(10厘米以上)的地块,齐苗后3-5天内要用同一品种进行浸种、催芽、补种。下种不均形成疙瘩苗或基本苗偏大的麦田,三叶前疏苗,确保大田苗齐、苗匀。半冬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2万株,弱春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4万株。)

2、促控结合,培育壮苗,增加冬前大蘖,促进分蘖成穗率。(a、中耕、镇压保墒:出苗前遇雨板结的地块,要趁土壤干湿适宜时,抓紧浅耙,疏松表土,冬灌或降雨后及时划锄,增温保墒。B、浇封冻水:越冬前土壤耕层含水量低于17%的麦田,都要普浇封冻水。冬灌时间以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3℃时(既“夜冻日消”)为宜。冬灌的方式可采用畦灌或沟灌。要小水细浇,切忌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冲、压、淹现象。对于晚播,大播量麦田,年前可以不浇水,不施肥。C、每亩喷施150-175ppm多效唑水溶液50公斤(即50公斤水兑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可促进有效分蘖,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

3、化学除草:冬前是化学除草的最好时期,优质麦要变春季化处为冬前化除。正常年份,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冬前麦田杂草已出苗90%左右,这时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且麦苗覆盖度小,易被杀死,对以野燕麦、看麦娘为主的麦田,在小麦3-5叶期,杂草2-3叶期,每亩用6.9%膘马乳剂40-50毫升,或麦极每亩20-30克,兑水30公斤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杂草在小麦二叶期至越冬前,杂草2-4叶期,每亩用15%噻磺隆乳油10-15克兑水40-50公斤,也可用巨星干悬剂每亩1克加水30公斤进行地面喷洒。

(三)返青起身期的麦田管理

主攻目标:促弱控旺,协调小麦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搭好丰产架子。达到穗头足、穗子大、茎杆壮、不倒伏。返青期亩群体65-80万,拔节期亩群体调控在75-90万,孕穗期亩群体在40-50万。

1、对于冬前亩头数达到80万以上的早、中播麦田,返青起身期不浇水,不施肥,深中耕断根,控制春生分蘖,提高地温,控上促下。对于冬前播大播量麦田,返青起身期同样不浇水不施肥,但需要浅中耕松土,提高地温,镇压保墒,控上促下。

2、对于冬前头数在80万以下的中播麦田,要及时浇水施肥,结合浇水亩施氮肥总量的25%左右。浇水后要及时中耕。

3、亩头数的调查可用“斤籽万苗”的方法:即播种一市斤种子,正常情况下,一般可出一万棵苗,田间可多点取样,求出平均每棵苗的头数,再用“斤籽万苗”的方法算出一亩地的头数。例如:每亩播种量为20市斤,经调查平均每株的数为5个头,那么每亩头数就是20万×5=100万头。播量16市斤,每株4个头,每亩就是64万头。

1、第一次病虫害防治:2月下旬第一次施药,每亩用12.5%禾果利15-20克或20%三唑酮60-80克,或秀特15毫升加水50公斤,对准麦苗基部喷洒,15天一次,连防2次,防治小麦纹枯病。

2、第二次病虫害防治:3月中下旬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加抗蚜威10克加水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蚜虫。

3、肥水管理。在3月下旬,为保证肥水的供应,提高籽粒品质,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要适墒追施尿素3-5公斤/亩。

4、第三次病虫害防治和根外施肥:4月下旬在抽穗以后至开花以前,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或15%粉锈宁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剂40克加水50公斤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用50%抗蚜威10克,加2.5%溴氯菊酯或50%辛硫磷与2%的尿素水溶液(1公斤尿素+50公斤水)混合后喷雾,防治小麦穗蚜、吸浆虫。)

二、如何实现穗大粒多

1、重施拔节肥:在按照要求施足底肥的前提下,要重施拔节肥,灌水追肥时间约在4月10日-15日,正是小麦基部节间已经固定,该长大穗的时期,此期可结合浇水,早播麦田每亩施氮肥总量的25%,中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45%,晚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65%以上。高产田块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8kg。

2、补施孕穗肥:4月20日左右,正是小麦挑穗孕穗期,此期结合浇水,可亩施尿素4-5公斤,可有效增加小麦穗粒数。对于强筋品种或有脱肥迹 象的麦田,可随灌水每亩施2-3kg尿素,时间约在5月5日-10日。

三、如何提高小麦千粒重

1、防止倒伏:

(1)控制返青、起身期肥水,蹲住底节防止倒伏。

(2)小麦起身到拔节期(3月5日-20日),亩用100-150ppm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叶面喷施,可有效的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2、及时防治病虫害:

(1)播种前用立克秀、适乐时、全蚀净等药剂等拌种,起身拔节期用粉锈宁、三唑酮等药剂灌根,防治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

(2)扬花期遇连阴天气,及时叶面喷施多菌灵胶悬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

(3)拔节到灌浆期,及时防治白粉病、锈病、红蜘蛛和穗蚜。

3、抓好叶面喷肥,防止早衰和干热风:

中、后期叶面喷施高美施、磷酸二氢钾、麦侹漯效王、旱地龙等,加快灌浆速度,防止干热风,提高千粒重。4、5月10日左右,及时早浇灌浆水。

5、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避开烂场雨,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补充教材:

小麦田间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的田间管理包括前期冬前田间管理、中期春季田间管理和后期田 间管理。

一、冬前麦田管理

冬前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根增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确保小麦实现壮苗安全越冬。主要措施:

1、查苗补种和及时疏苗

在小麦出苗期应及时进行查苗补种,对行内有10厘米以上缺苗断垄的地段,应立即带水补种,确保苗全苗匀。对播种过密或出现的固堆苗,应及时进行疏苗,注意去弱留壮。

2、冬前中耕或镇压

对弱苗应及时在冬前进行浅中耕,不仅可以破除板结,消除杂草,还可以起到保墒增温、促苗生长的作用。对冬前群体过大、发生旺长的麦田,应采取深中耕,通过切断部分根系,达到控制分蘖滋生的目的;或采取镇压措施,抑制小麦冬前旺长趋势。

3、适时浇好塌墒越冬水

适时浇好塌墒越冬水,不仅具有踏实土壤,粉碎坷拉,促使小麦安全越冬的作用,而且可以为早春麦田提供较好的墒情,并利于推迟高产麦田年后第一次肥水管理的时间,实现氮肥后移,并为搞好春季麦田管理争取了主动。由于我县冬前至越冬期间旱情和冻害时有发生,再加上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因此更有必要浇好塌墒越冬水。浇塌墒越冬水时间早晚,主要看墒情、看气温、看苗情具体而定。我县浇塌墒越冬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小麦播种时,墒情较足,但冬前降雨量较少,到了临近越冬期时麦田墒情不足,这种情况下主要看气温,一般应在日平均气温3—5oC(11月下旬)浇越冬水;二是播种时底墒不太足,加上播后一直无雨,小麦分蘖初期就发生了旱情,这种情况下为促壮苗越冬,可于小麦分蘖期(11月上中旬)浇塌墒越冬水;三是秸秆还田地块,加上 底墒不足,抢墒播种,且播后一直无雨,在出苗期就发生了旱情,这种情况下,可在出苗期结合查苗补种立即浇塌墒越冬水,以塌实土壤,防止秸秆悬空和冬季冻死麦苗。对底肥不足的麦田,可结合浇塌墒越冬水亩追尿素5-10公斤。

4、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是一项省工省时、简便易行的灭草技术。我县麦田主要以播娘蒿、打碗花、灰灰菜、米瓦罐等阔叶性杂草为主。目前,麦田防除阔叶性杂草的技术已经成熟,可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亩用亩用75%巨星干悬剂1克,或10%笨磺隆可湿性粉剂10—20克,兑水30公斤,喷洒在地面上,防除效果好。

二、春季管理阶段

春季管理是指小麦返青、起身至抽穗阶段的管理。此期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生长发育速度快,植株生长量大,对肥水敏感且需求量大,并随着生长量的不断增大,小麦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同时此期也是保穗数、增粒数、稳粒重的关键时期,因此搞好春季麦田管理对小麦实现高产至关重要。我县高产麦田春季管理的主攻目标是:看苗管理,合理促控,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着力建造良好的群体结构,促花增粒,培育壮秆大穗,争取穗多穗大,并为提高千粒重夺取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1、因苗制宜、科学管理

1.1对一类麦田的管理。一类苗返青期群体一般70-90万头,叶色浓绿,分蘖多,根系良好,长势好,属于壮苗麦田。对一类麦田应控促结合,在春季旱情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应在返青起身期控水控肥。改返青起身期追 肥为拔节初中期(3月15日-20日)追肥浇水,从而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的滋生,建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氮肥后移,并对增加穗粒数具有明显作用,拔节期一般亩追尿素10—15公斤。

1.2对部分二类麦田的管理。此类麦田由于各种原因,群体不足,返青期群体一般60万头左右,管理的重点是:以肥水促进为主,巩固冬前分蘖,适时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此类麦田应于返青起身期(2月25—3月5日)进行水肥管理,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

1.3对群体过大的旺长麦田。此类麦田返青期群体一般超过100万头。对这类麦田,一是在返青起身期控水控肥,并在返青期采取深锄断根措施,达到控制无效分蘖,减缓群体进一步增长的目的。二是在起身期喷施壮丰胺或助壮素等生长调节剂,以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促进根系下扎,预防后期倒伏。三是改返青起身期追肥浇水为拔节中期(3月20—25日)肥水管理,以促使小麦两极分化,使群体结构向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

2、搞好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当小麦返青期病株率达到15%时,可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50-60公斤,对准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施,一般要连喷两边以上,间隔7天左右。

3、浇好小麦孕穗水

孕穗期是小麦需水需肥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此期灌水既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又能为土壤深层蓄水,供小麦后期吸收利用。同时还能减轻小麦全蚀病的发生。14 如果此时麦田墒情不足,一定要浇好孕穗挑旗水。一般浇小麦孕穗水应在4月5日—15日进行。

三、后期阶段管理

小麦抽穗后即进入了后期阶段。首先,小麦此期持续时间短,从抽穗至成熟仅40天左右,但此期却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最关键的时期。其次,此期小麦需水量大。据测定,从抽穗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占小麦一生总耗水量的三分之一,每亩日耗水量达2.33立方米。其三,此期又是多种病虫和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加上此期小麦生理机能衰退较快,所以此期又是小麦千粒重最易受到较大影响的时期。因此,高产田后期的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防早衰,防倒伏,防病虫,防干热风,着力提高千粒重,力争夺取小麦高产丰收。主要措施:

1、浇好开花灌浆水

浇好小麦开花灌浆水,对养根护叶,防早衰,防干热风,延长小麦灌浆时间,提高后期灌浆强度,增加千粒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产麦田浇灌浆水不易过晚,一般应在小麦齐穗期至灌浆初期(4月25日至5月10日)进行,开花10天后一般不再浇水,以免影响品质。注意浇灌浆水不易过大。

2、搞好叶面喷肥

小麦生育后期进行叶面喷肥,不仅能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早衰,防御干热风,而且能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实践证明,小麦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叶面喷肥的最佳时间应在齐穗期至灌浆初中期进行。可亩用0.5—1公斤尿素,加2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连续进行叶面 15 喷肥两遍以上,间隔5天左右。也可结合后期“一喷三防”进行根外追肥,但应注意随配随用。

3、搞好小麦一喷三防

针对小麦后期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的特点,为了省工省时,提高功效,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合起来一起喷洒,从而达到一次用药既防病虫又防干热风的目的。用药配方可根据麦田病虫发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做到随配随用。一在防治赤霉病、吸浆虫和蚜虫为主时,应在小麦齐穗后、开花初期,晴天下午4点后,可亩用40%多菌灵悬浮剂80-100毫升(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克)+40%氧化乐果8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聚酯30-40毫升)+尿素 500克+磷酸二氢钾150-200克+水50公斤,搅匀后对准穗部进行喷洒。若开花至灌浆初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应连续防治赤霉病两遍以上,间隔时间5-7天。二在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蚜虫、红蜘蛛为主时,应于发病初期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或20%三唑乳油50-60毫升)+40%氧化乐果80亳升+尿素 500克 +磷酸二氢钾150—200克+水50公斤,搅匀于下午4点后连续喷洒两遍以上。

4、适期收获

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篇3

【关键词】小麦;越冬期;管理技术

近年来,淮南地区秋冬季气候较为多变,给小麦的生产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何根据天气、苗情做好越冬期的管理成为小麦生产上的难点和关键点。本文以2013年为例,介绍了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模式下小麦越冬期管理的关键技术。

1 冬前农情分析(以金坛为例)

1.1 天气特点

今年小麦秋播期(10月25日11月10日)气温正常、降水量偏少,该阶段总积温267.3℃,较上年的239.4℃多27.9℃;日均温15.7℃,较上年的14.1℃多1.6℃;日照92.6h,较上年的80.2h多12.4h;总降水量9.7mm,较上年的44.2mm少34.5mm。雨日3d,分别出现在10月30、31日及11月10日,为小麦适期播种提供了较好的墒情和天气条件,实现了较好的秋播基础和秋播质量。

播后至越冬前(11月10日~12月18日)气象特点:低温、少雨。该阶段总积温304.9℃,较上年的284.9℃多20℃;日均温8.0℃,较上年的7.5℃高0.5℃。但11月28日和12月10日连续两次遭遇0℃以下寒流天气,且持续时间较长。其中,11月28日的最低温达-3.5℃,昼夜温差达7.8℃,造成部分麦苗冻害;降水量21.1mm,较上年的89.9mm少68.8mm。其中,11月14日降水0.4 mm ,11月24日降水4.9 mm ,12月16~18日集中降水15.8mm,播后(11月10日~12月16日)降水少,干旱迹象明显,对晚播小麦出苗、齐苗、分蘖有明显影响;日照212.5h,较上年的206.1h多6.4h,无零光照日为7d。

1.2 苗情特点

1.2.1 群体较大,叶龄超过往年

秋播作物适期播栽面积大、比例高,打下了较好的播栽基础。全市小麦基本苗19.53万/667㎡,较上年的17.21万/667㎡多2.32万/667㎡;据苗情哨数据显示:12月15日全市小麦平均总茎蘖数为23.76万/667㎡,较上年同期的18.88万/667㎡多4.88万/667㎡;平均叶龄3.67叶,较上年同期的3.03叶增0.64叶,群体与叶龄均多于上年。

1.2.2 个体较弱,分蘖不及往年

由于冬前低温、少雨,因而不利于苗情素质的提升。据12月16日麦油越冬期调查:小麦平均叶龄3.30叶、株高11.86cm、茎粗0.20cm、单株带蘖0.28个、单株带蘖率28.0%,分别较上年少0.17叶、矮0.21cm、粗0.01cm、少0.01个、少6.3%,苗情素质与分蘖率都不及往年。

1.2.3 播栽时间不一致,不平衡性突出

由于播栽时间拉得长,晚播田块与适期播种田块间苗情差距较大。据12月15日苗情数据显示:按照叶龄分类,4.5叶以上的占17.14%,4.5~4叶的占31.43%,4~3.5叶的占14.29%,3.5~3叶的占14.29%,3~2.5叶的占11.43%,2.5叶以下的占11.42%,其中最大叶龄为5.12叶,最小叶龄为1.90叶,3.5叶以下的面积占40%。按照总茎蘖数分类,30万以上的占8.57%,30万~25万的占34.29%,25万~20万的占42.86%,20万以下的占14.28%,其中最高苗为38.88万,最低苗为16.07万,25万以下的面积占60%,部分晚播小麦目前仍未齐苗,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2 管理重点

2.1 田间土壤墒情不足,苗肥不能及时施用

据秋播实绩调查,全市麦油播栽后要及时施用基苗肥,小麦有8833hm2,后期由于少雨干旱,因而土壤墒情不足,截至12月15日,全市仍有4560hm2麦田尚未追施苗肥。

2.2 麦田旱情露头,洇水抗旱田块隐患重

据越冬期调查,全市小麦旱情发生3827hm2,主要为晚播麦田。12月上旬,农户自发洇水抗旱面积1500hm2,此类洇水田块遭遇近期(12月15~17日)的连续降雨,土壤中水分含量过高,对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不利,可能会带来隐患,应高度关注洇水田块苗情的发展趋势。

2.3 冬前寒流侵袭时间早,部分早播田块遭受冻害

由于冬前寒流侵袭较早、时间较长(10月28日最低温为-3.5℃,且连续3d最低温在0℃以下),部分早播田块,特别是秸秆还田量大且铺撒不匀的田块,易出现冻害,有僵苗、死苗现象。

2.4 冬前化除面积较小,草害威胁较大。

由于田间墒情条件和寒流影响,麦油冬前化除面积少、比例低,据越冬期调查,全市冬前化除的小麦面积有7393hm2,仅占总面积的49.74%,部分田块已出现严重草害。

3 技术措施

小麦进入越冬期后,生长量仍然很大,苗情与苗情素质提升空间很足。据近两年的苗情资料显示,2013年小麦越冬期(12月20日~2月19日)每667㎡新增茎蘖数20.56万、增叶龄3.18叶;2012年每667㎡新增加茎蘖数16.53万、增叶龄2.73叶,苗情回旋余地很大。因此,抓好越冬期的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实现壮苗增蘖、夯实苗情基础仍有调控余地。各地要强化分类指导、及时补工补肥,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3.1 因苗补肥促转化

各地要加强宣传、狠抓分类指导,对适期播种、前期肥料施用到位、长势正常、群体适宜的一类苗,原则上不追肥,以为后期重施拔节孕穗肥攻大穗提供空间;对于长势偏弱,并已形成冻害的二类苗田块,前期基苗肥用量不足(小麦每667㎡施配方肥25kg+尿素10kg、油菜每667㎡施配方肥25~30kg+尿素8~12kg)要及时补足;对前期肥料已用足,但苗情素质仍明显差于常年的,每667㎡追施尿素5~7.5kg,以促进平衡生长;对当前苗少、苗小、苗弱和尚未齐苗的三类苗田块,应立即追肥,毎667㎡补施小麦配方肥15kg+尿素7.5kg,以促进苗情快速转化。补肥时要结合天气条件,趁适宜墒情施用,杜绝春节前后乱施肥料。

3.2 控旺、促壮、防冻害

为了积极应对冻害、倒春寒等天气影响,一是对旺长苗和稻草全量还田浅旋耕的悬空苗采取机械镇压或覆盖措施,密实土壤空隙,控上促下,促进根系伸展和分蘖的出生;二是做好油菜中耕松土、培土壅根工作,以促进油菜健壮生长、增强抗冻能力和促进根系发育;三是结合清沟理墒做好麦油田的培土工作,预防冻害。

3.3 适时化除排障碍

针对今年低温寒流来得早、冬前化除面积小、比例低的特点,各地要密切关注田间杂草的发生动态。按市植保部门的防治意见,在气温稳定5℃以上时抢中午晴好天气做好杂草化除工作,以保证化除效果和防止药害、冻害发生。

3.4 理通三沟防渍害

田内沟:对未开沟田块,要及时进行机械补沟;对已开沟田块,要及时检查沟系质量,对冻融后出现的坍塌淤塞要及时清理。田外沟:广泛宣传发动,及时进行外三沟的疏通清理,确保内外沟系配套,做到水能排、渍能降,从而提高作物根系活力。

4 小结

淮南地区2013年的秋播工作动手早、行动快,播栽基础较好。由于播后长时间少雨干旱、土壤墒情严重不足,导致田块间苗情差异较大,适期播种小麦长势良好,基本实现了壮苗目标;但迟播田块小麦,出苗难、齐苗晚、长势较弱。为充分利用好越冬期间的温光资源,促进苗情转化,应结合实际,以降渍、防冻、促平衡为重点,强化分类指导,狠抓田管措施,及时补工补肥,将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为明年夏熟丰产和丰收夯实基础。

5 致谢

本项技术的集成得到了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2097)]“稻麦周年高产高效与防灾减灾技术集成与推广”、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2BAD04B08,2013BAD07B09)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春小麦高产技术管理 篇4

一、应用配方施肥技术, 施足底肥

春小麦整个生长发育阶段90%以上的氮, 80%以上的磷, 90%以上的钾都是在抽穗前吸收的。所以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定要施足底肥, 同时增施磷肥, 调整氮磷的比例。整地未施肥的地块, 可在播种时亩施优质农家肥1000千克。口肥亩施二铵10~15千克或含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肥25~30千克, 施肥上掌握浅施肥, 深度一般7~10厘米为宜。

二、合理的水肥管理

首先要早追肥。春小麦的养分吸收高峰期出现在拔节至孕穗期、抽穗期两个时期, 这两个时期是产量形成关键期, 因此要特别注意补充养分。二叶一心期追尿素20千克左右, 孕穗期追尿素5~10千克, 孕穗至开花期叶面喷施1%的尿素1~3次, 这对延长叶片功能, 促早熟、增粒重效果明显。

其次是适时灌水。小麦生长期一般需灌水4次左右, 头水早一般在小麦的二叶期, 二水是拔节水要巧灌, 三水是孕穗水, 四水不可少是灌浆水;麦黄水要掌握好, 尤其是孕穗期, 是小麦需水临界期, 良好的水分供应能提高小麦结实率, 延长叶的功能期, 有利于灌浆、增加千粒重, 所以, 要浇好灌浆水。

三、防治倒伏

为了防止小麦后期倒伏, 除了精量播种培育合理群体结构等技术外, 在小麦拔节期也可以再追施钾肥6~12千克。追肥时要注意化肥开沟深施, 杜绝撒施, 以提高肥效。小麦倒伏不仅导致粒重降低, 穗数也会减少。为了防止倒伏, 除了在生育前、中期采取有关的措施外, 后期在灌水方面还应注意水量不可过大, 大风天不要灌水。

四、适时收获

冬小麦节水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篇5

摘要从品种选择、地块选择、保护性耕作、灌溉新技术、测土平衡施肥、晚播、及时划锄镇压、叶面追肥、喷施抗旱剂等方面介绍了小麦节水抗旱技术,以期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确保高产高效。

关键词冬小麦;节水抗旱;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073-01

2008年我国北方遭遇了5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达重度干旱,抗旱形式严峻。持续无降水和大风天气使得土壤墒情严重下降,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黄苗死苗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高产丰收。针对这种情况,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抗旱技术是促进农业发展、小麦增收的良好途径。现将冬小麦抗旱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选择适宜类型的品种

由于各地水资源的不平衡及季节性差异,选择抗旱性强、适应性广、适合本地区抗旱节水品种,在小麦生产上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旱情持续发展的北方,选择抗旱品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旱品种较一般的品种根系发达,具有深而广的贮水性,受旱后有较强的水分补偿能力。通过建立冬小麦节水高产特性评价模型,在河北省对8个品种进行了节水抗旱生理特性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冀5579的分值最高,石新618其次,衡7228位居第3,其他依次为石麦

12、石麦

14、石麦

16、石6138和良星99。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冀5579和石新618适于节水栽培。

2选择适宜土壤的地块

选择土壤渗透性能弱、蓄水能力强的地块种植,能提高土壤的蓄水量,增加土壤的蓄水空间。

3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

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力推广免耕播种技术,减少水分流失和蒸发。小麦免耕播种在有秸秆覆盖的未耕地上,一次完成带状开沟、种肥深施、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不需耕翻、耙耢等作业,具有节水增效、蓄水保墒、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遏制土壤沙化等优点。与秸秆还田、培肥施肥等综合措施结合进行,可以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供肥性能。据聊城市东昌府区入冬以来6次测量,免耕播种麦田土壤含水量平均为21.04%,比常规播种麦田土壤含水量高6个百分点。据淄博市检测,免耕播种麦田干土层仅为5cm,传统耕作干土层为8cm以上。

4改进灌溉技术,浇足底墒

浇足底墒的作用是调整土壤储水量。平整土地、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结合小垄加小畦灌溉,同时结合非充分灌溉和调亏灌溉技术,在习惯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沟灌溉的地方,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提高灌水劳动效率,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功能。

5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根据测土配方,缺什么肥料,补什么肥料。小麦有均衡吸肥性,单施一种肥料,不能满足小麦对各种营养的需要。由于磷在土壤中移动性慢,小麦根系吸收不到,磷肥作用很难发挥,必须掌握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做到平衡施肥、耕翻施肥,同时配合节水抗旱技术,科学运筹肥水,促控结合,实行分类指导提高小麦产量。

6晚播

近年来,冬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冬前旺长现象,对夺取高产十分不利。原因是冬前小麦生长过快,不利于苗期养分积累,春季养分供应不足,麦苗必然变弱。出现小麦冬前旺长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也与过去确定的最佳播期有关。晚播有利于减少前期肥水消耗,控制旺长,培育壮苗,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免浇封冻水创造条件,有利于春季的肥水管理。

7及早划锄镇压

划锄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效果。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cm时顶凌划锄,拔节前划锄2遍。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镇压可压碎坷垃,破除板结,密封裂缝,土壤表土沉实,使土壤与根系密接,有利于养分水分的吸收,减少水分蒸发,提墒保墒。镇压和划锄相结合,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的作用。

8叶面追肥和喷施抗旱剂

叶面喷施速效磷、钾肥、硼肥,以增加细胞质浓度,增强麦株小麦的抗旱能力;喷施抗旱剂能促使小麦叶片气孔关闭,降低作物蒸腾和水分消耗,同时增加小麦植株的水分吸持能力和增加光合作用,对小麦抗旱增产有明显的作用。可在小麦返青前后,施用抗旱一号750g/hm2,对水37.5~150.0kg/hm2,充分溶解后作超低量喷雾,以提高小麦节水抗旱能力。

9参考文献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篇6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小麦栽培的主攻目标是保持和提高所用品种的品质遗传特性,而栽培措施对优质小麦的品质影响极大。所以搞好优质小麦栽培必须把优质放在首位,以品质为核心,通过合理栽培,从而获得高产高效。

1 培肥地力应做到三点

1.1 加深耕层,精细整地

实现小麦优质高产,依赖于强大的根系,这就要求加深耕层,为根的生长创造深厚疏松的耕层。深耕可以增产,要求深度25cm为好,深耕应根据原有的基础,逐渐加深耕层,深耕必须配合细耙、多耙,注意防旱保墒,尤其在土壤偏黏的地块,更要掌握好宜耕期,借以粉碎坷垃,踏实土壤,保住底墒,使土表平整,利于播种,达到早、深、净、细、实、平的要求。

1.2 增加有机肥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培肥地力的中心环节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基本手段就是增加有机肥投入,增施以农家肥为主的各种有机肥和秸秆还田。

1.3 平衡施肥,增加无机肥投入

在总施肥量中,一般除了施有机肥5吨以外,无机肥也应适当增加,要求施纯氮11—14公斤/亩、磷9—12公斤/亩、钾5—8公斤/亩。硫酸铵和硫酸钾不仅是很好的氮肥和钾肥,两者也是很好的硫肥,能够提高小麦中蛋白质的含量。上述总施肥量中,全部有机肥、化肥中氮肥的80%、全部的磷肥、钾肥均作底肥施,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留下的20%氮肥。

2 播全苗应抓好三项工作

2.1 立足抗旱防涝

改善麦田灌排设施,做到沟沟相通,内外相连,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2.2 主推“适墒、适期、精播、机播”四项技术相配合

适墒是一播全苗的基础,优质小麦的适生区为两合土、黏壤土或黏土。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两合土18%~20%,黏壤土20%~22%,黏土22%~24%,低于上述指标,应浇好底墒水,还要保好口墒,以确保一播全苗。适期精量播种是苗壮的基础,早播小麦生长过旺易形成老弱苗,晚播小麦苗弱、群体不足。推广机械精匀播种可确保播量准确,达到苗全、苗匀、苗壮的目的,并提高播种作业效率。

2.3 推广适时精播技术

适播可以保证小麦冬前有足够的积温,利于培育冬前壮苗。适期播种要根据品种的冬春性和当年的气候条件而定,一般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我们豫东地区半冬性品种以10月8~13日播种为宜,弱春性品种以10月15~23日为宜。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在精细整地、足墒下种的前提下,半冬性基本苗15—18万/亩,播量8—10公斤;弱春性品种基本苗20—25万/亩比较适宜,亩播量10—13公斤。具体到每块地的播量要根据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整地和墒情等综合确定。

3 加强田间管理

3.1 保证全苗

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要补浸种催芽的种子,这是确保全苗的第1个环节。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达到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的目的。

3.2 浇好越冬水

浇好越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应于立冬至小雪期间浇冬水,对地力高、底肥足、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适期内晚浇,可不施冬肥;对底肥不足或者中低产田,冬前群体小、长势弱或因旺长而脱肥的地块,应在适期内早浇,结合浇水追肥施尿素6—8公斤/亩。

3.3 推广化学除草

在11月下旬要注意搞好化学除草。但使用化学除草剂一定要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进行,不可随意加大药量,不能漏喷、重喷,同时要选择无风晴朗天进行喷雾。对喷过除草剂的器械,必须做好清洗等善后处理

4 病虫害防治

选用生物农药、仿生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化学农药综合防治病虫害。旱荐整地时亩用48%乐斯本200ML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纹枯病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起身期亩用12。5%纹霉清120ML兑水50KG喷施1—2次控制发展;白粉病达到防治指标时亩用20%三唑酮75ML加水40KG均匀喷施;赤霉病于齐穗期亩用50%多菌灵100ML兑水40KG喷雾防治;防治蚜虫、吸浆虫、粘虫,选用吡虫啉,锐劲特等农药。

5 适时收获

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篇7

1产量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

产量指标是700kg/667m2。产量构成因素如下:大穗型品种,每667m2 15万~18万基本苗,冬前每667m2总茎数为60万~70万。春季最大总茎数为每667m2为80万~90万;每667m2穗数47万~50万;每667m2穗粒数38~40粒,千粒重45g左右。

2播前准备

2.1地块选择

小麦每667m2产700kg左右需要较高的土壤肥力基础,选择土壤肥沃、通透性好、水源充足、灌排条件好的地块。

2.2科学选用品种

良种是小麦增产的内因。根据省里推介品种中优先选用增产潜力大、综合性状好济麦22为主导品种。种子纯度达到98%以上,发芽率在95%以上。

2.3肥料准备

肥料准备主要工作是做好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孔隙度、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作用较大。另外,麦田里的前茬对土壤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般前茬长度为5cm左右,影响着麦苗的发芽。因此,处理好前茬,并粉碎掉,直接深埋土壤里,也是一种肥料。此外,进行人工施肥。每667m2撒施鸡粪2~3m3,500~1000kg商品有机肥,每667m2施50kg磷酸二铵、50kg硫酸钾肥、10kg尿素、硫酸锌1~2kg、硼肥1kg。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各类有机肥的合理配置,其中全部有机肥、磷肥、硫酸锌、硼肥、40%~50%的氮肥,50%的钾肥作底肥,第2年春季小麦拔节期追施50%~60%的氮肥和50%的钾肥。

2.4种子处理

用高效低毒的专用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由于地块的差异性问题,对于不同情况的地块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具体如下:对于根病重的地块,可以按种子量的0.1%~0.5%来选用2%的戊唑醇(立克莠)含量;对于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以按种子量的0.2%选用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的甲基硫环磷乳油,拌种防虫害;病、虫混发地块可用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包衣或拌种防治。

3精细播种

俗话说“七分种,三分管”,精细播种是小麦创建合理群体结构、实现高产栽培的关键。

3.1适期播种

实践表明,从播种至越冬开始,0℃以上积温600℃~650℃为宜。莱州市高产示范方最好的播种时间在每年10月10~15号,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4℃左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秋季与冬季平均气温有升高的趋势,出现暖秋和暖冬气候的几率在增加,10月5日前播种的小麦如遇到暖秋气候的影响,很易形成旺苗。

3.2适量播种

基本苗是麦田管理的基本工作。做好基本苗的培养,对于今后整个麦苗的生产和成效具有重大影响。因此,首先要保证品种的质量,然后定好基本苗的份量。例如,济麦22号小麦种适宜播量6~7kg。

4田间管理

4.1冬前管理促壮苗

苗齐、苗匀、苗壮是麦苗管理的三大主要目标。首先,查苗补种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对有缺苗断垄的地块,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开沟撒种,墒情差的开沟浇水补种。其次,中耕松土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及时划锄,破除板结,有利于保墒,以促进根系和幼苗生长健壮。然后,浇冬水于11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降至3℃~5℃时开始浇冬水,每667m2浇水40m3。浇过冬水,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最后,除草防病在小麦生长前期,重点做好防病治虫和除草,特别是纹枯病和地下害虫的防治。

4.2春季管理促稳长

4.2.1在小麦返青要及早进行划锄镇压,以增温保墒。

4.2.2一些在冬季没有进行锄苗的麦田,在小麦返青前要及时锄草,但要在日平均温度10℃以上时防除麦田杂草。防除药剂同冬前期。

4.2.3化控防倒旺长麦田或株高偏高的品种,于起身期每667m2用壮丰安30~40mL,对水30L喷施,抑制小麦基部第一节间伸长,使节间短、粗、壮,提高抗倒伏能力。

4.2.4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在拔节初期(基部第一节间伸出地面1.5~2cm)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较高的中穗型品种,群体适宜的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群体偏大的在拔节后期旗叶露尖时追肥浇水。

4.2.5综合防治病虫害搞好预测预报,适时防治病虫害,特别是做好对蚜虫、红蜘蛛、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4.3中后期管理增粒重

4.3.1做好小麦的浇水工作也非常重要,要把握住浇水时期和浇水分量。浇水量每667m240m3。要避免浇麦黄水,麦黄水会降低小麦粒重和品质。

4.3.2叶面喷肥灌浆期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1%~2%尿素,延长小麦功能叶片光合高值持续期,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防止早衰。

参考文献

[1]余松烈.山东小麦[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2]孟淑华.兖州市小麦亩产550公斤免耕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5):193-195.

[3]于振文.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84-94.

[4]莱州市2011年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意见.莱农发[2011]11号.

冬小麦常规栽培管理技术 篇8

1.1 种子选择与处理

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冬小麦优质高产最有效的手段。为预防土传、种传、地下害虫及病菌危害, 可用包衣或药剂拌种, 以保证苗齐、苗壮。拌种50%的辛硫磷100ml加2%立克秀WP150g或15%粉锈宁WP60~100g, 兑水适量, 拌麦种100kg, 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防治全蚀病可用3%敌萎丹100ml加适乐时20ml兑水150ml拌种10kg。

1.2 施足底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的供肥能力, 产500kg/667m2小麦的地块, 要底施硫酸钾和尿素各5kg, 磷酸二铵15kg (包括夏玉米磷肥) , 或撒可富25kg, 一般在整地前施入, 同时也可适当增施有机肥。收获后可将小麦、玉米秸秆全部直接还田, 以增加肥力, 再深耕旋耕时一次性施入腐熟的鸡牛等畜禽粪便作为底肥, 也可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

1.3 浇足底墒水

造好底墒, 足墒下种, 只有造好底墒, 足墒下种才能满足小麦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需要, 保证苗全、苗壮, 充足的底墒, 可以为减少冬灌提供充分有力的条件, 同时对冬小麦生长后期的水分供应也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小麦底墒的灌溉指标为, 0~2m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

1.4 土壤耕作

在秸秆还田的地块, 玉米秸秆最好粉碎两遍, 用旋耕犁旋耕两遍后再播种, 播种后镇压以保证踏实土壤, 对长期秸秆还田和旋耕的地块, 建议一年深耕后连续两年旋耕, 一方面可以将旋耕还田的秸秆翻压进地下。使耕层土壤的有机质更加均匀, 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2 适期播种

2.1 播种用量

播种时期和播种量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小麦品种的分蘖和成穗特性、土壤肥力状况、播种期的气温等因素。不同播种时期要求的播种量也不同。越晚播的需要的播种量越多, 一般控制在12~16kg, 实际操作时应根据播种日期的早晚适当减增。

2.2 种植方式

对于下茬作物套种玉米的地块, 可以采用两密一稀、三密一稀或四密一稀播种, 下茬作物夏玉米平播的可以等行距条播。等行距可控制在12~15cm, 套种玉米的行距可留20~25cm, 方便玉米套播。

2.3 播种深度

一般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为宜, 如果播后浇蒙头水, 可掌握在3cm, 以浅播快浇为宜。

3 田间管理

3.1 出苗期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缺苗, 都应及时查、补苗。为使补种的麦苗早出土, 可将麦种在冷水中浸泡24h, 促进发根、壮苗, 增加分蘖和抗寒性。浸种后如果需要可进行人工补种、补种后踏实。

3.2 越冬期

对于冬灌, 只有在播种时底墒差、没有浇蒙头水的地块或者特别干旱年份才有必要, 当0~50cm土壤中含水量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 (壤土的土壤重量含水量在15%左右, 体积含水量在20%左右) 要适时冬灌, 灌水时间掌握“夜冻日消, 浇水正好”, 一般在11月末到12月上旬为宜, 灌水量以能浇透当天渗完为宜, 在40~50m3/667m2。对不需要浇水但播种质量较差的地块, 越冬前镇压可有利于安全越冬。

3.3 返青期

对于早春返青期, 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 要以镇压划锄保墒为主;对土壤不实、坷垃较多的麦田, 先镇压、后划锄, 喷施除草剂或结合划锄进行中耕除草。这个时段浇水会降低土壤温度和增加无效分蘖, 推迟小麦的发育进行, 对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3.4 起身期

3.4.1 浇春一水。

特别干旱年份, 对于底墒不足, 没有进行冬灌的地块, 浇春一水, 结合浇水追肥 (尿素20~25kg/667m2或碳铵50kg/667m2) 。这个时期的浇灌指标是当0~50cm土层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55%时 (壤土土壤重量含水量在14%, 体积含水量在19%) , 可进行灌溉;否则这一次水不要灌溉, 而推迟到拔节期。这一时期需要注意防治麦叶峰和白粉病。

3.4.2 实施“氮肥后移”技术。

追施氮肥时间由返青期、起身期推迟至拔节、孕穗期。即“氮肥后移”技术。此技术有利于实现冬小麦的产量、品质双丰收, 还可以增加穗粒数、延缓植株衰老、提高光合利用效率、改善品质, 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3.4.3 杂草防治, 防治野燕麦, 看麦娘、雀麦、毒麦等杂草。

可使用70%彪虎2~3g加10g助剂, 兑水30kg, 均匀喷雾;防治雀麦、节节麦可用3%世玛油悬浮剂20~30ml加助剂伴宝60ml兑水30kg喷雾;对普通杂草可用苯磺隆10g防治。

3.4.4“一喷综防”。

用12.5%禾果利WP20~30g/667m2加5%吡虫啉, 或高氯20~75ml/667m2加10%苯磺隆10g即漯效王30ml, 可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田间杂草, 还可兼治麦蜘蛛、麦叶蜂、早期麦芽等。

3.5 拔节期

如果在起身期没有足够的浇水施肥, 需要结合浇水, 进行追肥 (尿素20~25kg/667m2) 。同时注意防治黏虫和蚜虫。

3.6 抽穗期-灌浆期

3.6.1灌水, 如果在这一时期降水量较大, 冬小麦到成熟期就不需要灌溉;如果降水量正常, 在抽穗开花期可只浇春二水, 如果特别干旱, 抽穗期要浇第二水, 灌浆期浇第三水。

3.6.2综合防治。在小麦进入抽穗期以后, 为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应及时防治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害。①5月上旬小麦抽穗后扬花前, 以防治小麦吸浆虫成虫为主, 同时预防小麦后期病害赤霉病、白粉病, 锈病等。防治药剂, 用5%吡虫啉, 高氯50~75ml/667m2加50%多菌灵纯品75~100g加磷酸二氢钾100g。②5月中下旬以防治麦蚜为主, 兼防后期病害。防治药剂, 40%乐果乳油100倍液加50%纯品多菌灵100g加漯效王30ml。

摘要: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冬小麦是主要的比较主要的作物之一, 为提升冬小麦的产量, 简述了冬小麦播种前、越冬期、返青拔节期及生长中后期等关键时期的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冬小麦,各时期,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马艳.冬小麦栽培技术[M].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提升策略 篇9

1 采取科学的整地管理技术

根据相关冬小麦种植经验数据结果显示, 播种后实施镇压环节和耙压旋耕环节能够避免发生土壤耕层虚松的情况, 保障土壤的充足水分, 促进冬小麦根系的生长, 形成壮苗。播种后进行科学合理的耕翻或镇压后耙压, 有利于冬小麦苗的健康生长, 减少其受旱情况。基于此, 为了使壮苗形成及整齐, 离不开播后镇压技术和耕后耙压技术。播种前进行科学的整地能够对麦田耕层的厚度加以提升, 促进土壤的水、肥、热和气有效发展, 并使其发展相互协调, 从而增强其保肥能力与保水能力。而整地环节的另一项重要作用, 就是使土壤地面能够尽可能的平整, 这为冬小麦精量播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增加壮苗、全苗功能, 为田间灌排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整地最佳方法是结合镇压、耙压技术, 采取少免耕后3a, 1 次深翻的方法, 使冬小麦的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对整地水平进行显著的提高。

2 选择有效的品种管理技术

只有通过审定的冬小麦优良品种, 才能投入到小麦的种植环节。其中, 冬小麦优良品种审定的内容主要包括:肥力情况、气候情况、土壤情况、病虫害和目标生产量等方面。由于受到农品外出务工的影响, 多数农民工选用偏春性冬小麦品种, 这就使得种植时间出现偏早现象, 同时遇到暖冬, 就会导致冬前的发育较为迅速, 麦苗过度的旺盛。因此, 早春和冬季部分冬小麦品种都将遭受冻害, 这对小麦的产量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可以选择具有区域环境特点的即针对性的冬小麦品种, 例如春性弱或半冬性的小麦品种。

由于土壤生产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于较高地力水平和较厚土壤耕层的旱地, 应该采用奈肥抗旱型冬小麦品种;针对于贫瘠干旱的地域则应采用耐瘠抗旱的冬小麦品种;而针对于具有良好水肥条件的产田, 可以应用耐肥和抗倒型冬小麦品种, 曾加其丰产潜力。此外, 还要对品种的综合抗逆性特点进行重视。由此可见, 针对性的根据产量潜力和生产条件的变化, 选择最佳的冬小麦品种对于增产有着重要意义。

3 对水肥管理技术进一步完善

冬小麦增产的必经途径之一即冬灌措施, 采取该措施的过程中, 要结合田间小麦的长势即温度情况进行选择。通常约3℃的温度为最佳日均温度, 倘若在气温过低的情况下进行灌水, 很容易发生土壤冻结的结构, 使水分浮在麦田表面, 无法下渗, 由于麦田表面结冰, 可能会发生麦苗受冻导致死亡的情况;倘若在气温过高的情况下进行灌水, 增加了水分在田间的蒸发率, 使灌溉的目的很难实现, 甚至会导致麦苗徒长的情况发生, 日后容易冻害麦苗。

4 对病虫草害的防控管理技术进行提升

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的提升主要策略之一即田间病虫草害的防控管理技术。农民应该有植保部门保持有效的交流与联系, 预警和监测重大病虫情况, 其中, 小麦该病虫情况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灰飞虱、吸浆虫、红蜘蛛和纹枯病等。发现出现上述灾害时, 农民应对其采取及时的喷施低毒高效的药剂防治病虫草害。此外, 农民也应合理的应用田间化学除草, 化控防倒的措施。在小麦快要进入拔节阶段时, 应施用巨星或苯磺隆等高效除草剂对杂草进行防治, 并对用水量和施药量依据说明书严格掌握, 保证施用的安全性, 防治发生由于下茬作物在小麦本身产生要害的情况发生。针对于麦田倾向于大播量、群体和倒伏趋势, 在起身至拔节前期阶段要采取及时配饰即壮素和多效唑等药品进行麦苗的化学防控。

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为了对该技术进行提高, 一定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 包括气候和土壤特征等, 对冬小麦的生长习性进行深入探究, 从而不断的更新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 使其在保证健康优质生长的前提下, 使整体产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从而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双重提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冬小麦的生长属性进行了详细的探析, 提出了更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手段和栽培管理实践工作措施, 希望能使冬小麦栽培管理种植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冬小麦产量的扩充, 和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创设, 有着明显价值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提升

参考文献

[1]欧阳佰柱.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4) :19-20.

[2]侯琼贤.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4) :30.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篇10

1.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播种的高产稳产优质小麦品种, 如济麦22、良星99、山农15号、聊麦18。

1.2 造墒整地

玉米收获后立时进行秸秆还田, 要求:一是趁青粉碎, 减少秸秆内糖分损失;二是提高粉碎质量, 争取秸秆残体短 (短于10cm) 、碎、散布均匀;三是少量施用尿素, 加速秸秆的粉碎和防止秸秆在腐熟时与作物争夺养分, 造成作物缺肥;四是增加土壤湿度, 加速秸秆粉碎后的腐熟。

为了增加土壤肥力, 在翻耕前施用腐熟农家有机肥30~45t/hm2、小麦专用配方肥 (N∶P2O5∶K2O=14∶18∶10) 600kg/hm2、硫酸锌22.5kg/hm2, 缺硼的地块施用硼砂7.5kg/hm2, 有条件的农户增加商品有机肥1 500kg/hm2。施肥后利用深耕犁进行深耕, 要求耕深20~25cm。

小麦播种前要精细整地, 通过耙地消灭明暗坷垃, 达到地平土碎, 又可进一步解决土壤架空问题, 加强秸秆残体碎片与土壤的混合和接触, 以加快腐解。耙好地后以长度100m, 宽度3.0m作畦, 方便栽培管理。

1.3 播种和出苗管理

适期播种是形成壮苗的关键, 不同地区播期不同。茌平县小麦一般于10月5~15日播种, 12月10日, 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进入越冬期, 冬前气温>0℃积温600~650℃, 能满足小麦形成壮苗的要求。适期播种的同时利用精量播种技术更有利于控制小麦的基本苗数量。整平地后用精量播种机对采用的4个品种的小麦进行播种, 根据产量各要素计算得出每个品种播种量为112.5kg/hm2。播种时以行距20~25cm、播种深度3~4cm为宜, 深浅一致, 可使出苗迅速, 苗齐, 苗壮。

小麦播种出苗后, 及时查苗补苗, 采用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三至四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 将疙瘩苗疏开, 栽苗后普浇一水, 确保早发赶齐。

2 小麦冬前管理

2.1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

2.1.1 浇冬水。

为充分发挥冬水的作用, 浇冬水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 此时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之间, 夜冻昼消。浇水过晚, 水不易下渗, 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 麦苗窒息会死亡;二是浇冬水后, 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 破除板结, 保持墒情。

2.1.2 追冬肥。

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 一是冬肥不应过量, 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 应少施或不施冬肥, 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 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2]。

2.2 深耘断根, 镇压划锄

深耘10cm以上, 可以断老根, 喷新根, 深扎根, 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 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生长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 可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 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 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早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2.3 冬前杂草、病虫害防治

2.3.1 及早做好化学除草。

麦田杂草出土高峰一般在小麦播后15~20d, 所以小麦幼苗期 (11月中、下旬) 是化学防除杂草的最有利时期。于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 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6.9%骠马乳剂、3%世玛乳油、使它隆乳油药剂对水450~600kg/hm2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喷药时一定要喷布均匀, 做到不重喷, 不漏喷, 切忌草多多喷, 没草不喷。

2.3.2 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因地下害虫危害造成死苗断垄的田块, 用3%辛硫磷颗粒剂开沟施或顺垄撒施, 划锄覆土;也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垄浇施, 防治面积应适当扩大。蝼蛄危害处 (危害症状为根部呈乱麻状) 用麦麸或菜籽饼粉75kg/hm2, 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750m L/hm2于傍晚撒入田间, 用毒饵30~45kg/hm2, 同时兼治土蝗和蟋蟀。

2.3.3 及早预防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秋苗期即能侵染, 对于已发生全蚀病的地块, 用15%粉锈宁乳油2 250~3 000g/hm2对水750~900kg/hm2, 顺垄喷洒幼苗, 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

3 返青拔节期管理

3.1 浇好返青水和拔节水

浇返青水的时间一般在土壤冻结层化透以后, 或在5cm平均地温稳定在5℃以上时为宜, 浇水过早引起地温下降, 不仅推迟返青, 甚至导致冻害。此时期要求60cm以上土层水分要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一般情况下, 拔节水应适当早浇, 当土壤水分降到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下时应立即浇水, 尤其是总茎蘖数在1 050万个/hm2以下的弱苗, 应在拔节前几天结合追肥浇好返青水, 以促使麦苗由弱变旺。而对于总茎蘖数在1 800万个/hm2以上田间郁蔽的旺苗, 应适当迟浇, 在第1、2节伸长前切勿浇水, 以防倒伏;要待无效蘖死亡, 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转, 大蘖叶片稍有落黄时再浇[3]。

3.2 推广“前氮后移”施肥技术

在小麦返青期, 对于三类苗或弱苗, 应重点管理并适当早管, 以促为主, 可趁墒或结合浇水追施112.5~150.0kg/hm2尿素;对于一、二类苗或壮苗, 以中耕除草为主。到拔节期, 群体在1 200万株/hm2左右的一般壮苗麦田, 当小麦基部第1节间固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时, 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12.5~150.0kg/hm2。

3.3 中耕除草

在小麦返青期, 应进行中耕, 返青期如果小麦群体大, 一定要及早采取化控防倒措施。一般返青期群体超过1 500万株/hm2的麦田, 当麦苗返青开始生长时 (此期小麦的生育阶段处于生理拔节期) 采取化控防倒措施, 可用壮丰安450~600m L/hm2或多效唑粉剂600g/hm2对水750kg/hm2进行喷施。

3.4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侵染扩展高峰期, 也是为害盛期。此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危害盛期, 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纹枯病为病株率15%~20%, 地下害虫为麦苗被害率3%, 麦蜘蛛为每米单行600头。防治全蚀病可用15%三唑酮 (粉锈宁) 可湿性粉剂2 250~3 000g/hm2对水900L/hm2, 返青期顺垄喷洒;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 250~3 000m L/hm2对水1 125~1 500kg/hm2喷麦茎基部防治, 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根腐病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75%卫福合剂、58%倍得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80%喷克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防治;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 L/hm2啧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

4 孕穗开花期管理

4.1 肥水管理

4.1.1 灌水。

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 叶面积达一生最大值, 气温较高, 蒸腾和蒸发作用强烈, 对水分反应十分敏感, 缺水会造成扬花不好, 受精不良, 实粒减少或籽粒不饱。遇旱及时浇水, 不仅利于抽穗扬花, 增加穗粒数, 而且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 预防干热风危害。一般当60cm以上土层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65%时就应该灌水。

4.1.2 叶面追肥。

小麦扬花后灌浆期间, 选择晴天下午4时以后, 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 间隔7~10d, 连喷2遍, 不但能增产, 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 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4.2 病虫害防治

4.2.1 病害防治。

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梢及茎秆。防治方法:当田间病叶率达1%时开始喷药, 可用20%粉锈宁乳油600m L/hm2, 或15%粉锈宁粉剂1 200g/hm2, 对水450~750kg/hm2喷雾防治, 还可用10%吸唑醇粉剂1 500g/hm2, 对水450~750kg/hm2进行防治。病害流行期间每隔7~10d喷药1次, 连喷2~3次。白粉病在小麦孕穗抽穗期, 田间病株率达10%~20%, 可用20%粉锈宁乳油600m L/hm2, 或10%吸唑醇粉剂1 500g/hm2对水450~750kg/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 250~3 000g/hm2,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750g/hm2对水450~750kg/hm2防治, 在始花期进行喷雾, 5~7d再喷1次。

4.2.2 虫害防治。

麦红蜘蛛是小麦返青拔节期的常发性害虫, 可用20%钾氰菊脂乳油或10%氯氰菊脂乳油1 000~1 500倍喷雾防治。吸浆虫主要以幼虫在小麦灌浆期为害, 造成秕粒。防治方法:当虫情达到防治指标时, 可选用菊脂类杀虫剂喷防, 隔7d喷药1次。蚜虫可用15%吡虫林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 或20%快杀灵乳油300~450m L/hm2对水450kg/hm2喷雾防治。如果麦田有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 可将杀虫、杀菌剂如粉锈宁、快杀灵和灭幼脲混合1次喷施, 可治白粉病、条锈病、麦蚜和粘虫。

5 收获期管理

5.1 浇好麦黄水

小麦蜡熟后, 适宜的水分供应能延长功能叶寿命, 增强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转, 特别是少雨条件下浇好麦黄水还可防止后期干热风害, 提高千粒重。据调查, 适浇麦黄水可增产1成左右。麦黄水要在小麦落黄后浇, 以防造成贪青晚熟。此时小麦穗头较重, 浇水后遇大风易产生倒伏, 应注意天气预报, 掌握在浇后10~12h内没有4~5级以上大风, 同时浇水量要小。

5.2 适时收获, 防杂保纯

小麦适时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 此期长相为麦穗、穗下节和叶片全部变黄, 茎秆尚有弹性, 籽粒含水量约22%左右, 籽粒较坚硬, 已呈现光泽。优质小麦要注意商品优势, 不论种子还是商品粮都应到田间去杂, 单收单打, 分场单晒, 以确保种子的纯度。

摘要: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主要包括播种期管理、小麦冬前管理、返青拔节期管理、孕穗开花期管理、收获期管理等方面内容, 以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范秀华.旱地夏播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10) :14.

[2]姚国才, 杨勇, 马鸿翔, 等.不同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8) :159-163.

[3]张文英, 柳斌辉, 彭海城, 等.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指标遗传规律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9, 23 (6) :92-95.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篇11

关键词:小麦;播前准备;培育壮苗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32-1

1 播前准备

1.1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高产优质良种,加快品种轮作。目前,小麦种植品种多、杂乱现象比较严重,多数品种种植时间长,致使品种抗性降低,是近年来小麦病虫害重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同一地区或同一田块,应加快推进新品种的步伐和品种轮换,避免多年种植同一品种。

1.2 播前整地

播种前需要整地。要求地面平整,大不平小平,地面无坷垃,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小麦生育期间无局部积水,耕翻深度一致,蓄水保墒。翻地前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2立方米,以提高地力。有灌水条件的地块,整地要求地面高度差不超过3.3厘米,以利于灌水均匀一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作畦栽培,畦宽120厘米,畦高10厘米。

2 培育壮苗

一是药剂拌种,用矮苗壮、多效唑、矮壮素、壮丰安等拌种能促根增蘖,用立克秀、纹霉净、辛硫磷等拌种能防治病害虫害,要注意拌种药剂量不能过大,并现拌现播,否则会抑制胚芽鞘出土,影响分蘖优势;二是加强对旺长苗的镇压和对冬春麦苗的覆盖工作。镇压要掌握在晴暖天气,重压旺苗,控蘖促根,控旺促壮,减轻冻害。稻草、有机肥,沟泥等覆盖麦苗,可以起到培肥、增温、防冻、护蘖、除草、壮苗等作用。

3 科学水肥管理

3.1 水分管理

一是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二是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三是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四是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天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3.2 施肥管理

一是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并能使小麦充分吸收各种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及其他中、微量元素,促进小麦的增产、增收;二是合理追肥。根据苗情施拔节肥,小麦分蘖多,苗情好、长势旺,应适当晚追,如果小麦分蘖少,苗情不好,长势弱,应适当早追,有利于拔节并充分提供小麦开花期间磷、钾养分;三是叶面追肥,每年干热风多发季节,应用0.1%~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1~2次,每次间隔5~7天,具有抗干热风和补充磷、钾养分的作用,可使小麦增产。

4 苗期化学除草

杂草不仅与作物争水、争光、争肥,导致弱苗,降低抗病力,还是蚜虫、麦蜘蛛等害虫的隐蔽场所,并造成阴暗、高湿环境,利于各种病虫害发生。因此没有进行播前除草的田块应进行苗期除草,苗期除草要注意药剂的安全性,避免伤及禾苗,阻碍其生长。在小麦二叶一心期进行化学除草,可用10%骠马乳油40毫升或50%麦乐宁可湿性粉剂150克或20%必除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均匀喷雾。

5 重大病虫危害症状与防治方法

5.1 小麦条锈病

小麦锈病俗名“黄疸病”,是小麦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流行速度快,危害大。属远距离空气传播,河谷、风口地带发生严重,所以要加强田间检查,及时、准确掌握该病发生情况,在发病初期必须封锁消灭发病中心,及时用药防治,控制早期流行。防治方法:亩用25%科惠乳油40毫升或25%锈白克乳油60毫升或25%菌通散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喷雾,重病田隔7~10天进行二次喷药。

5.2 小麦赤霉病

该病近年来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其发生危害特点:在扬花期侵入,造成穗腐,该病对产量影响很大,而且病麦中含有多种毒素。在防治上应根据天气预报,只要在抽穗扬花期连续3天阴雨天气或扬花期内有7天以上阴雨天气时,就必须抓晴天(用药后4小时无雨)及时用药。防治方法:在小麦抽穗10%至扬花初期亩用25%敌百克乳油20~30毫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喷雾。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若遇喷药后下雨应补施药。

5.3 小麦白粉病

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可侵染和危害,被危害叶片和茎秆覆盖着白色霉层斑点,严重时可连结成片,小麦被害后,植株枯萎,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麦粒秕瘦,产量和品质下降,主要发生在两季田和湿度大的麦田(地)及阴湾田地。防治方法:亩用25%科惠乳油40毫升或25%锈白克乳油60毫升或25%菌通散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喷雾。

5.4 麦蜘蛛

为害小麦叶片,叶片失绿,无光泽,严重时叶片发黄,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防治方法:当百株螨量达500头以上时亩用20%甲氰菊酯100毫升或25%夺宝乳油50毫升对水喷雾,重点喷施于下部叶片。

5.5 小麦蚜虫

当春季气温偏高,雨量适宜,蚜虫发生重,其主要刺吸叶汁,造成叶片发黄失绿,甚至整株枯死,引起严重减产。若冬春气温偏高,2~3月少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气候温和,无大雨,是蚜虫暴发的最好气候,应特别注意加强防治。防治方法:亩用25%快杀灵乳油70毫升或10%击诺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喷雾。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篇12

1.1 选种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相应的示范、试验等, 进行高产优质品种的选择, 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1.2 精细整地

以深、透、平、细、足、实作为整地质量标准。深, 也就是讲机耕面积扩大, 保持25cm左右的深度, 在肥料增施的基础上, 耕地每1次加深7cm左右;透, 也就是不漏耕耧耙;平, 也就是在耕前粗平, 耕后复平, 等待作畦之后再细致平, 耕作层应保持深浅一致, 达到上下皆平, 确保播种达到一致的深浅度;细, 也就是适当的耙地, 确保没有明暗坷垃;足, 也就是精细犁耙, 保住口墒, 帮助苗壮、苗齐;实, 也就是达到上松下实的目的。

1.3 施足底肥, 做好施肥平衡

想要高产, 施肥平衡是不容忽视的条件, 也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营养品质的改善。麦收胎里富, 种好才是关键所在。3追也不如1底, 在土壤之中, 小麦所能够吸收的氮磷钾由于使用品种、产量、自然条件、栽培技术等差异, 也会存在吸收数量上的不同, 因此, 就需要增施有机肥料, 用圈肥3000~5000kg/667m2左右。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着力推广小麦专用优质肥, 一般情况下, 施锌肥1kg/667m2、硼肥lkg/667m2、小麦专用肥75kg/667m2。

1.4 做好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

当前, 绝大部分麦田都很少施用有机肥, 导致耕层土壤当中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少, 而秸秆还田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先粉碎玉米秸秆之后, 再深耕深埋, 最佳深度在20~25cm, 这样也不会对播种产生影响。

2 苗期管理

查苗补苗、疏密补稀一般在小麦3叶期, 如此才有利于苗全与苗均匀。

弱苗管理由于墒情和土壤的肥力不能帮助弱苗茁壮, 需要先追肥, 然后浇水, 做好中耕松土处理, 如此才有利于分蘖和根系的生长, 将弱苗转变为壮苗。

旺苗管理可以采取深耕、镇压等方面来阻止主茎和大分蘖生长过快, 压制分蘖, 将旺苗转化成壮苗。

壮苗管理:如果麦苗是适时播种、底肥较足、墒情好, 就只需要松土保墒, 一般来说, 都不需要再进行施肥处理。

冬水一般在12月左右进行, 在浇水完毕后, 可以恰当地进行划锄, 破除板结, 才有利于地温条件、改善土壤当中的水分, 也能够保证小麦过冬。

3 中期管理

3.1 做好返青水、拔节水的浇灌

一般在土壤冻结层化透之后, 就是返青水的浇灌时间。在这一阶段, 要求60cm以上的土层能够保持75%~80%的田间水量。

一般来说, 拔节水尽量选择早浇。如果田间土壤的持水量降低到70%之下, 就必须进行浇水处理, 特别是对于总茎蘖数低于了1050万个/hm2的弱苗, 就需要在拔节前几天配合好追肥进行返青水的浇灌, 才能够保护麦苗生长。反之, 如果总茎蘖数高于了1800万个/hm2的旺苗, 就应适当地选择迟浇处理。

3.2 拔节肥、孕穗肥的追施

拔节肥有利于叶的光合强度的提高, 能够积累光合物质, 促进幼穗更快、更好的发育。在群体苗色逐渐褪淡、第1节间定长、分蘖高峰已下降的情况下进行拨节肥施肥。孕穗肥的追施, 有利于叶片光合强度的提升, 能够将上部叶片的功能期延长。在剑叶露出时追施孕穗肥。

3.3 防倒伏

选择抗倒伏、耐肥、高产的品种;严格掌握追肥时间, 避免氮肥过量。

3.4 科学除草

小麦田除草用药温度最好达到10℃左右时使用。使用的配方有:其中阔叶杂草防除用10%麦乐8g/667m2或72%杜邦巨星1g/667m2, 2, 4-D丁酯乳油50m L加水30~40kg进行均匀喷雾。禾本科杂草防除可选用3%世玛油悬浮剂20~35m L/667m2 (彪虎3g/667m2) 兑水30kg喷雾, 配药时要先用少量水酿成母液, 按稀释倍数加水, 充分搅匀后均匀喷雾。

4 后期管理

4.1 浇好灌浆水

小麦在抽穗灌浆期需要较多的水量。在扬花后的10~15d, 需要进行浇灌浆水处理, 才能够保障小麦的生长用水, 也有利于田间小气候的调节, 增加颗粒粒重, 延缓根系、叶片衰老。

4.2 叶面追肥

当小麦根系进入到衰老期之后, 其吸收能力就会减弱。适当的叶面追肥, 才能提升植株的吸收速度, 提升肥料利用率。

4.3 适时收获

对于小麦来说, 最佳的收获期在蜡熟末期, 为了避免损失的出现, 应当根据天气、劳力、接卸等条件进行及时抢收, 避免浪费的出现。

上一篇: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维修下一篇:质量控制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