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

2024-06-12

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精选7篇)

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 篇1

由于上年秋种时墒情好, 播种质量较高, 目前小麦苗情长势整体好于往年。但生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部分播种较早 (10月5日以前播种) 、播量偏大的麦田, 植株个体细弱, 茎蘖数偏大, 呈现旺长趋势, 有的已出现点片倒伏;少部分田块因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或整地质量差、播种质量差, 出现缺苗断垄或长势不均衡;还有少部分茬口晚、播种偏迟的麦田, 茎蘖数偏少, 长势偏弱, 有的叶片已发生冻害;同时, 2013年12月以来, 亳州市降水持续偏少, 土壤墒情逐渐变差, 部分麦田表墒呈现不足。而据气象部门预测, 2014年1中旬至2月上旬亳州市雨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部分地区偏少2成以上, 并且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 存在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 极端最低气温达-9~-11℃, 小麦春季生产形势较为严峻, 加强早春田管至关重要[1]。

针对当前及春季生产形势, 2014年小麦早春田管应按照“抗旱补墒, 促控结合, 增根壮蘖, 防控病虫”的田管技术路线, 实行分类指导, 科学运筹肥水, 适时防治病虫草害, 因时、因地、因苗落实各项春管措施, 确保小麦正常生长, 夯实夏粮再丰收基础。具体田管意见如下。

1 浇水补墒

鉴于2月中旬以前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 部分麦田旱情将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形势, 对于表墒不足的麦田, 尤其是播种偏晚、长势较弱的缺墒麦田, 应及早浇水补墒, 防止旱冻叠加, 确保正常生长。

2 控制旺长

气温持续偏高, 小麦旺长势态将进一步加剧, 而早春正是控制旺长、预防倒伏的关键时期, 必须在此期内适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2.1 深锄断根

深中耕是控制群体、预防倒伏的重要措施, 对群体大 (起身期群体在1 350万株/hm2以上的高产麦田) 、有旺长趋势的麦田, 在小麦起身前后深中耕7~10 cm, 切断部分根系, 抑制小分蘖, 促主茎和大分蘖生长, 加速两极分化, 推迟封垄期, 促植株健壮生长和构建合理群体[2]。

2.2 适当镇压

近几年来, 亳州市旋耕面积较大, 土壤透风、跑墒严重, 冻害发生频繁。返青期镇压, 能有效地控制春后分蘖, 加速中、小分蘖消亡, 改善群体透光条件, 促根系下扎, 蹲粗茎基部节间和降低株高, 达到控旺防倒的目的。镇压应视旺长程度进行2~3次, 每次间隔4 d左右, 镇压时还应掌握“地湿、早晨、阴天三不压”的原则[3]。镇压方法可采用磙压等方式, 于露水干后镇压, 每次顺同一方向进行。

2.3 化学调控

化控是防止小麦倒伏的有效措施之一, 对于播种早、播量大、群体过大旺长严重的麦田, 除中耕或镇压措施外, 还应通过采取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的方式控制旺长。化控可在日平均气温8℃以上天气的10:00—16:00进行, 用国光矮丰375~450 g/hm2或壮丰安450~600 g/hm2对水450 kg/hm2喷施。喷药时, 注意用药量要准, 用水量要足, 喷雾要均匀。

3 因苗追肥

对少数播种偏晚、长势较弱的麦田要结合抗旱补墒或趁雨雪及时追施尿素75.0~112.5 kg/hm2, 促进多分蘖、多成穗, 促进苗情尽快转化升级和均衡高产。对所有麦田要于3月上中旬至4月上旬普施重施拔节肥, 一般追施尿素150 kg/hm2。

4 化学除草

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或化除效果不好、草害严重的麦田, 应在日平均温度回升到5℃以上的晴朗、无大风天气时及时喷药防除, 宜早不宜迟, 并且要在小麦拔节前结束。要根据杂草的种类和密度, 选择高效对路除草剂。①防除猪殃殃等阔叶杂草:用20%氯氟吡氧乙酸 (使它隆) 乳油750 mL/hm2, 或5.8%双氟·唑嘧胺 (麦喜) 1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雾。②防除看麦娘、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用6.9%精恶唑禾草灵 (骠马) 水乳剂600~900 mL/hm2, 或15%炔草酸 (麦极) 450 g/hm2, 对水600 kg/hm2喷雾。③防除禾本科、阔叶杂草混生的小麦田杂草:用7.5%啶磺草胺 (优先) 水分散剂187.5 g/hm2, 或20%氯氟吡氧乙酸 (使它隆) 乳油750mL/hm2加6.9%精恶唑禾草灵 (骠马) 水乳剂750 mL/hm2, 对水600 kg/hm2喷雾。

5 防治早春病虫

立春后, 随着天气转暖、气温升高, 麦蜘蛛及纹枯病将快速发展, 要密切关注当地病虫测报信息, 认真防治麦蜘蛛和纹枯病, 切实减轻病虫损失[4]。在防治对象上要以纹枯病和红蜘蛛为重点, 兼治蚜虫等病虫害。①防治麦蜘蛛:小麦返青期有虫2 700头/m2以上的麦田, 要立即于晴天中午或下午喷药防治。用有效成分联苯菊酯30 g/hm2, 或马拉硫磷225 g/hm2防治。②防治蚜虫: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每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时, 要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10%蚍虫啉1 000倍液, 或菊酯类农药对水喷雾防治。③防治纹枯病:小麦病株率达10%的田块, 及时施药防治, 最佳防治时期在小麦拔节初期, 以阻止病菌侵入茎杆。用有效成分井冈·蜡芽菌可湿性粉剂300 g/hm2, 或烯唑醇90 g/hm2, 或井冈霉素150 g/hm2。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 适当增加用水量, 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7~10 d再补治1次[5,6]。

参考文献

[1]徐关印, 贾庄德.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6 (2) :7.

[2]王为联.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5) :12.

[3]马魁侠, 曹晋娟, 李运锋.亳州市2006年影响小麦灌浆的低温冷害过程分析[J].气象, 2007 (2) :76-80.

[4]南艳文.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08 (1) :9.

[5]薛真刚.早春小麦田间管理要点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4) :73-74.

[6]刘娜.果麦间作田冬小麦栽培关键技术[J].农村科技, 2013 (9) :5-6.

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 篇2

◆ 教学目标:了解小麦穗的分化过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理解小麦生长中期的苗情诊断;掌握小麦中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措施。◆ 教学重点:小麦中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措施。◆ 教学难点:小麦穗的分化过程,小麦生长中期的苗情诊断。◆ 课时安排:2 ◆ 教学内容

冬小麦中期生长阶段,也叫春季生长阶段,指小麦返青后至挑旗,包括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和挑旗(孕穗)期4个生育时期。

一、中期的生育特点

第一,根、茎、叶、蘖等营养器官在此期已全部形成,长出全部茎生叶,分蘖由高峰逐渐走向两极分化。第二,进入营养器官与结实器官并盛期,生长中心由叶、蘖等营养器官转入以茎、穗为主,是决定成穗率和争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第三,生长变化大,速度快,对水肥要求十分迫切,反应也很敏感。

(一)小麦茎的生长

小麦的茎由节与节间组成。一般地上茎4~6节,多数5节。植株高度以80~90cm为宜。高产麦田的小麦茎秆粗壮,节间短,基部充实,机械组织发达,富有弹性,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影响茎秆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光照和水、肥。

(二)小麦穗的分化

1、穗的分化过程

根据形态特征与分化进程,小麦穗分化过程可依次划分为9个时期(图2-4)。

2.穗分化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小麦返青起身期,正是小穗分化期,是决定小穗数的关键时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与养分。小穗分化至四分体形成期,正是拔节孕穗期,是实现花多、粒多的关键时期。此期对水肥要求十分迫切,四分体形成期是需水临界期。

二、中期的主攻目标

秆壮不倒,穗大粒多,搭好丰产架子。

三、中期的管理技术

(一)诊断苗情,分类管理

春季麦苗返青后,要及时诊断苗情,根据苗情,做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因

苗管理。

1、壮苗 壮苗春季返青早,叶色青绿,叶大不披,长相健壮,次生根在20条以上,群体适宜,越冬前3叶以上的大蘖数已接近或达到计划成穗指标。管理上应控制春生分蘖,做到保蘖增穗,促花增粒,于起身期或起身后的小花分化期再运用肥水进行管理。

2、旺苗 旺苗生长猛,群体大,根系弱,各器官之间发育不协调,春蘖多,叶色墨绿,拔节速度快,叶片下披,封垄早,通风透光不良,越冬前3叶以上大蘖数明显高于计划成穗指标。管理上应以控为主,不施返青肥,不浇返青水,深中耕断根、散墒。或拔节前喷施矮壮素、镇压,加速两极分化。施肥浇水可放到拔节后第2节长度固定时进行。

3、弱苗 弱苗分蘖大小不齐,叶片数较少,叶片窄小,叶色淡,生长慢,群体小,越冬前3叶以上大蘖数明显低于计划成穗指标,或播种过早,分蘖过多,年前较旺,返青后叶片发黄,有脱肥现象。对这类麦田中期管理应以促为主,同时,对不同情况下形成的弱苗应区别对待。(二)浇好孕穗水,酌施孕穗肥

小麦孕穗期对水分很敏感,是需水临界期,各类麦田均应浇好孕穗水,浇水时间应在拔节后15天左右。但对肥力较高、长势偏旺、墒情较好的麦田,应推迟浇水,不需追肥;对地力差、苗色黄、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结合浇水,每667m2施纯氮3~5kg。

(三)预防晚霜冻害

应根据气象预报,在霜前1~2天浇水,以增加田间湿度,缓和低温变幅,有预防和减轻霜冻危害的效果。对已受霜害较重的麦苗,不宜毁掉,只要及早追施速效肥料,结合浇水,仍能促使未被冻死的分蘖或新生分蘖抽穗结实,从而获得一定收成。

(四)防治病虫害

该时期主要的害虫有麦蚜、小麦螨等。

该时期主要的病害是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小麦中期生长阶段

二、简答题

1.对冬小麦来讲,“春寒穗大”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为什么“麦怕胎里旱”? 3.简述小麦壮苗标准。

早春如何防止小麦冻害? 篇3

1.划锄在土壤返浆时进行顶凌划锄,可以松土、保墒、增温、除草,增强麦苗的御寒能力。据观测,一般划锄后7~10天,白天5厘米土层内平均地温提高0.5~1℃,对促进根系发育和养分转化十分有利。因此,不论弱苗、旺苗还是壮苗,都要在返青期间抓紧划锄;对于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还可以适当深锄,以抑制春季分蘖。划锄时,要注意掌握浅锄、细锄,边锄边把坷垃推散;若在划锄前先进行镇压,可使土壤不支空,从而收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的效果。

2.镇压早春对麦田镇压,可以粉碎坷垃、弥合裂缝,使麦根与土壤密接,防止冷空气侵入而伤害麦苗。同时,镇压还具有提墒作用,可以增加土壤表层的含水量,有利于缓和低温冷害。

3.施肥小麦早春施肥,可以弥补冬季地力消耗,增加养分积累,促进麦苗返青生长,抗御或减轻早春冻害,尤其在冬季气温高、麦苗持续生长、地力消耗大的年份,早春施肥尤为重要。小麦早春施肥,应抓住土壤刚刚化冻返浆的有利时机,借墒开沟深施;一般不应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麦苗生长。

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 篇4

1 早春小麦冻害的症状

小麦植株最上部一片叶叶脉尖端发白, 无心叶, 形成空蘖。一层层剥开叶鞘, 从下往上, 第2节嫩芽折叠, 柔软无光。若第2节不再伸长, 说明茎生长点已停止生长。幼穗穗轴绿白色, 小穗乳白色, 排列松弛, 失水萎蔫, 黄化后死亡。

2 早春小麦冻害的发生原因

2.1 小麦生理原因

在4月上中旬, 小麦先后完成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的发育, 通过光照阶段后开始拔节, 完全失去抗御0℃以下低温的能力, 当寒潮来临时, 夜间晴朗无风, 地表层温度骤降到0℃以下, 便会发生早春冻害[1]。发生早春冻害的麦田, 叶片似开水浸泡过, 经太阳光照射后便逐渐干枯。包在茎顶端的幼穗其分生细胞对低温反应比叶细胞敏感。幼穗受冻程度根据其发育进程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 已进入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拔节初期) 的易受冻, 幼穗萎缩变形, 最后干枯;而处在二棱期 (起身期) 的幼穗, 受冻后仍呈透明晶体状, 未被冻死。小麦主茎和大分蘖发育进程快, 小分蘖发育进程慢, 这就是麦田中往往表现出主茎被冻死, 分蘖未被冻死, 或一个穗子部分受冻, 以及适期播种的小麦比早播种的小麦冻害轻的原因。

2.2 气象因素

豫西地区的三门峡市2006年4月11—12日天气突变, 出现大风、降雨、降雪天气, 平均气温较常年降低10~11℃, 最低气温仅-0.9℃;2008年4月2—3日, 突现降雪, 大范围出现0℃以下天气, 最低气温-2℃, 严重发生区积雪达15~20 cm;2010年4月13—14日在灵宝市苏村、五亩、东村等山区乡镇和卢氏县麦区降雪达20~35 cm, 极端最低温度仅为-2.8℃, 大范围出现冻害现象。由于降温幅度大, 持续时间长, 小麦抵抗低温能力丧失的情况下, 均出现中等以上冻害, 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2.3 栽培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播种过早, 阶段发育提前的小麦受冻较重, 适期播种的小麦冻害发生较轻。二是半冬性小麦品种冻害面积较大, 冻害程度重;幼苗直立型冻害重, 匍匐型冻害轻;冬性品种冻害轻。三是种植质量及播量影响冻害程度。整地质量差、播种量偏大、麦苗瘦弱的田块冻害发生重。四是施肥量过大且氮肥一次性作基肥施用, 肥嫩旺长的田块, 冻害较重。五是冬前采取镇压等控旺措施, 喷施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的田块防冻效果明显, 冻害较轻, 没采取控旺措施的田块冻害发生重, 特别是冬前拔节的田块冻害普遍较重。

3 预防小麦春季冻害的技术措施

3.1 种植抗冻品种

注意选用适合当地的抗寒小麦品种, 春麦区可选用宁春24号、辽春10号、蒙麦30号等;冬麦区可选用冀麦38、40、41, 晋麦51、52、53号, 皖麦27、25号, 鲁麦22、23、21号, 豫麦38号, 蜀万41号, 贵丰1号, 劲松49号, 滇麦19号, 渭麦8号, 新冬18、19号, 温麦6号, 冀麦38、40、41号, 华麦8号等。

3.2 提高播种质量

因品种冬春性适期播种, 播种深度应掌握在3~5 cm之间, 不要过早播种;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技术;改变氮肥全部底施“一炮轰”为底施与追肥相结合等措施, 能够培育壮苗, 壮苗的植株内有机养分积累多, 分蘖节含糖量高, 与旺苗、弱苗相比, 壮苗具有较强的抗寒力, 这是从种植基础上防止早春冻害的措施。

3.3 适时浇好防冻水

日均温达到3~10℃时开始浇水。过早浇水因气温高蒸发量大, 待冬小麦越冬时失墒过多, 而失去浇冻水的作用;过晚或气温低于3℃以下时, 会造成地温下降, 田间积水或结冰, 引起冻害死苗;当沙土地相对湿度低于60%、壤土地低于70%、粘土地低于80%时要进行浇水。当土壤湿度高于上述指标, 墒情好的地块可不浇或缓浇;麦苗长势好、底墒足或稍旺的田块, 可适当晚浇或不浇, 防止群体过旺、过大。对播种稍晚的晚茬冬小麦, 因冬前生长时间短, 叶、根较少, 苗小且弱, 分蘖少或无, 为争取有效积温促进麦苗生长发育, 只要底墒尚好, 也可不浇, 但要及时锄地保墒, 促根壮苗增蘖;浇水量不宜过大, 一般应在当天浇完, 地面无积水即可, 使土壤持水量达到80%。当早春干土层厚度大于3cm时, 要及时补水, 改善土壤墒情, 解除干土层威胁, 减轻冻害, 降低死苗率[2]。

3.4 寒潮来临前浇水防春冻

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 因此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表层空气中水汽增多, 在发生凝结时, 放出潜热, 以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同时, 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 土壤导热能力增强, 使土壤温度增高。有浇灌条件的地区, 在寒潮来临前浇水, 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 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3]。

3.5 麦田覆盖

在预报寒流到来前, 用麦糠3 750 kg/hm2或腐熟有机肥37.5~45.0 t/hm2均匀撒于小麦根际周围。据调查, 盖比不盖的5 cm地温提高0.5℃, 含水量高1.2%, 分蘖增加0.7个, 次生根增加2.1条, 冻叶率下降30%以上。

3.6 熏烟造雾

在霜冻到来时, 可以潮湿柴草在麦田周围点燃, 制造烟雾, 减少麦田热量向外辐射, 能有效减轻冻害。

3.7 镇压防冻

对旺苗进行镇压, 可抑制小麦过快生长发育, 避免其过早拔节而降低抗寒性。另外, 在起身期喷施壮丰安, 一是可以适当抑制生长发育、提高抗寒性, 二是可以抑制第1节间过度伸长, 提高抗倒性[4]。

3.8 增加使用营养物质

提倡施用迦姆丰收植物增产调节剂、多功能高效液肥“万家宝”、得稀土纯营养剂。

4 小麦春季冻害补救措施

(1) 及时追肥。对遭受冻害的麦田, 根据受害程度, 抓紧时间, 追施速效化肥, 促苗早发, 提高3、4级高位分蘖的成穗率。冻害严重且底肥不足的, 要加重追肥, 施尿素150kg/hm2或硝酸铵225 kg/hm2。硝酸铵施用后不要急于浇水, 以防养分流失。

(2) 中耕保墒提高地温。及时中耕, 蓄水提温, 能有效增加分蘖数, 弥补主茎损失。

(3) 及时喷施天达2116。返青至起身期, 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要以促为主, 及早划锄铲除杂草, 提高地温, 追施尿素75~150 kg/hm2, 及时喷施天达2116抗旱壮苗专用型600倍液, 促使受冻小麦叶片恢复生机, 防止病害, 促进生长发育, 早发新蘖, 多成穗, 成大穗。对于小麦叶尖及叶片受冻害的, 于返青至起身期, 及时喷施天达2116抗旱壮苗专用型600倍液, 并酌情补施尿素75 kg/hm2左右, 促使麦苗尽快转入正常生长。

(4) 及时防治小麦病害。对发生纹枯病、锈病的麦田, 要在3月上旬进行1次普防, 用20%粉锈宁乳油或5%井冈霉素水剂+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600倍液防治, 控害增收, 确保小麦增产。

摘要:介绍了早春小麦的受冻症状, 分析了豫西地区小麦早春冻害的发生原因, 并提出预防对策和补救措施, 以为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冻害,发生,预防,补救措施,豫西地区

参考文献

[1]王叶青.小麦冻害机理及补救措施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 :101-102.

[2]刘蒙生.小麦冻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202, 204.

[3]赵兰枝, 程慧.小麦春季低温冻害的发生和防治[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 2008 (2) :43-44.

2019年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篇5

今年我县小麦生产,由于秋种期间大部分地区墒情适宜,播种进度快,适播面积大,播种基础好,冬前苗情明显好于去年和常年,是近几年来苗情较好的一年。主要特点:群体合理,个体比较健壮。全县小麦平均亩茎数63.31万,单株分蘖2.4个,三叶以上大蘖1.85个,主茎叶片数4.12片,平均次生根3.7条。其中一类苗面积62.1万亩,占45.7%,比去年增加5.9万亩,平均亩茎数77.44万,单株分蘖3.11个,次生根4.6条。二类苗面积40.9万亩,比去年增加1.9万亩,占30.1%,平均亩茎数55.8万,单株分蘖2.09个,次生根4.06条。三类苗面积21.6万亩,占15.9%,平均亩茎数38.6万,单株分蘖1.37个,次生根2.1条,分别较上年减少0.7万、0.09个、0.14条。旺苗面积11.2万亩,比上年减少4.2万,占8.3%。一二类苗和旺苗面积较去年增加,三类苗面积减少。

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部分地块播量偏大,播期偏早,有旺长趋势。二是部分地块由于整地质量较差,田间坷垃较多,缺苗断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部分麦田遭受不同程度冻害。受去年11月下旬大幅降温天气的影响,部分地块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四是部分地块病虫草害较重,尤其是个别地块地下害虫和杂草发生程度较重。

针对目前我县小麦苗情特点,春季田间管理应立足于“控旺长,防春冻,早除草,巧施肥”的指导思想,突出分类管理,构建各类麦田的合理群体结构,搭好丰产架子。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

一、镇压划锄,保墒抗旱控旺长

春季镇压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使经过冬季冻融疏松了的土壤表土层沉实,使土壤与根系密接起来,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减少水分蒸发。因此,对于吊根苗和耕种粗放、坷垃较多、秸秆还田导致土壤暄松的地块,一定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镇压,以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和避免冷空气侵入分蘖节附近冻伤麦苗;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在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促使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墒、保墒、抗旱的作用;对长势过旺麦田,在起身期前后镇压,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长,起到控旺转壮作用。

划锄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早春划锄最好和镇压结合起来,一般是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抗旱的作用。

二、适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

麦田除草最好在冬前进行,但受冬前降水、降温天气的影响,我县冬前化学除草面积相对较少。因此,适时搞好春季化学除草工作尤为重要。春季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是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要在小麦返青初期及早除草。杂草越小除草效果越好。早春气温波动大,除草前应关注气象预报,喷药前后3天不宜有强降温天气(最低温0℃以下)。白天喷施除草剂时气温要高于10℃(日平均气温8℃以上),这不仅利于除草剂药效的发挥,也可避免发生药害。某些除草剂春季施用过晚,易产生药害和残留,春天化学除草不要晚于3月底。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记载的防除对象和推荐剂量使用除草剂,过量使用易产生药害。针对我县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可选择如下除草剂:

双子叶杂草中,以播娘蒿、荠菜、藜为主的麦田,可亩用50g/L双氟磺草胺悬浮剂6g,或者亩用56%

2甲4氯钠可溶粉剂100~140g。以猪殃殃为主的麦田,可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70毫升或5.8%双氟·唑嘧胺乳油10毫升,也可选用氟氯吡啶酯、麦草畏、唑草酮或苄嘧磺隆等。

单子叶杂草中,玉米茬麦田以雀麦、节节麦为主。防除雀麦可亩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9~12.5g、或者30g/L甲基二磺隆悬浮剂25~30g、或者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3~4g。防除节节麦可亩用30g/L甲基二磺隆悬浮剂25~30g。

以上药剂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或者选用含有以上成分的复配制剂。春季麦田化学除草易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禁止使用长残效除草剂,如氯磺隆、甲磺隆等药剂。

三、分类指导,科学施肥浇水

春季肥水管理是调控群体和个体的关键措施,各乡镇一定要因地因苗管理,突出分类指导。

(一)旺长麦田

旺苗麦田一般年前亩茎数达80万以上。这类麦田由于群体较大,叶片细长,拔节期以后,容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从而招致倒伏。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镇压。返青期至起身期镇压可有效抑制分蘖增生和基部节间过度伸长,调节群体结构合理,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是控旺苗转壮的重要技术措施。注意在上午霜冻消除露水消失后再镇压。旺长严重地块可每隔一周左右镇压一次,共镇压2~3次。

2.喷施化控剂。过旺麦田,在小麦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麦巨金”等化控剂,可抑制基部节间伸长,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一般亩用量30~40毫升,对水30千克,叶面喷雾。

3.因苗确定春季追肥浇水时间。对于年前植株营养体生长过旺,地力消耗过大,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在起身期追肥浇水,防止过旺苗转弱苗;对于没有出现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早春不要急于施肥浇水,应在镇压和喷施化控剂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将追肥时期推迟到拔节后期,一般施肥量为亩追尿素15千克左右。

(二)一类麦田

一类麦田的冬前群体一般为每亩60万~80万,多属于壮苗麦田。在管理措施上,要突出氮肥后移。

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70万~80万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以获得更高产量;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60万~70万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千克左右。

(三)二类麦田

二类麦田的冬前群体一般为每亩45万~60万,属于弱苗和壮苗之间的过渡类型。春季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冬春分蘖的成穗率。

地力水平较高,群体55万~6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以后、拔节以前追肥浇水;地力水平一般,群体45万~55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

(四)三类麦田

三类麦田一般每亩群体小于45万,多属于晚播弱苗。春季田间管理应以促为主。一般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划锄,拔节前力争划锄2~3遍,增温促早发。同时,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早追施氮素化肥和磷肥,促根增蘖保穗数。只要墒情尚可,应尽量避免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透气性延缓麦苗生长发育。

(五)冻害麦田

对于冬前和越冬期冻害较重的麦田,要立足“早管促早发”的原则,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早春适时搂麦或划锄,去除枯叶,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新生叶加快生长。二是在土壤解冻后及时追肥,一般每亩施尿素15千克左右,缺磷地块亩施氮磷复合肥20千克左右,促进小分蘖成穗;三是在返青期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分蘖的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四是在拔节期再根据苗情酌情追施氮肥或氮磷复合肥,提高穗粒数。

四、精准用药,绿色防控病虫害

返青拔节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的危害盛期,也是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的侵染扩展高峰期,要抓住这一多种病虫混合集中发生的关键时期,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以主要病虫为目标,选用对路杀虫剂与杀菌剂混用,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要精准用药,尽量做到绿色防控。麦蜘蛛在上午10:00以前或下午4:00以后活动旺盛,此时防治效果较好,可亩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4~8g或4%联苯菊酯微乳剂30~50mL;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可选用18.7%杨彩悬乳剂每亩50~70毫升对水75~100千克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每亩20毫升对水75~100千克喷麦茎基部防治,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8%乐斯本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每亩40~50毫升对水75~100千克喷麦茎基部;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4月上中旬亩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1.5千克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毫升兑细砂或细沙土30~40千克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以上病虫混合发生可采用对路药剂一次混合施药防治。

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早春冻害

早春冻害(倒春寒)是我县早春常发灾害。防止早春冻害最有效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灌水。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因此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以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因此,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前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

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 篇6

2012年3月12日—15日, 山西省植保站王向荣主任农艺师、张武云副站长等一行四人, 深入运城、临汾小麦主产市县了解掌握目前小麦病虫发生动态, 督导检查小麦病虫防控进展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 目前山西省南部小麦均已进入起身期, 中部小麦已基本返青, 小麦生育期总体较上年偏晚7~10 d。由于底墒充足, 小麦长势较好, 但很多麦田麦苗旺长严重, 种群过大, 密度过高。由于近期山西省麦区气温及低温均较常年偏低, 麦田病虫除麦蚜明显重于常年外, 其他病虫较常年持平或偏低。小麦虫害主要有麦蚜、麦蜘蛛, 病害主要是白粉病、纹枯病。3月15日调查汇总, 运城、临汾麦区一般地块麦蜘蛛尺行长3~5头, 其中闻喜最高达110头, 虫口密度低于于上年同期;麦蚜一般平均百茎10头, 闻喜最高245头, 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常年同期。纹枯病在运城、临汾水旱地均有发生, 病株率平均为2%, 严重田块达到10%以上, 发病程度重于常年;白粉病发病轻于上年, 仅在盐湖、芮城局部零星发生。随着小麦的返身、起身, 山西省有关小麦主产县区植保部门正在加强病虫调查, 并指导农民群众结合田间管理, 通过农业措施, 降低田间病虫基数。由于目前是病虫发生初期, 基数较低, 仅有5 360 hm2小麦蚜虫进行过化学防治。随着气温的回升, 病虫发生程度, 尤其是小麦红蜘蛛为害程度会迅速加重;另外, 由于近期调查发现小麦蚜虫密度明显高于常年, 导致小麦黄矮病有重发的可能。下阶段麦田病虫草害防控形势较为严峻, 需加强田间监测, 并适时开展化学防治。

结合小麦病虫的调查, 调查组还考察了万荣县果树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园选址及建设进展情况。

早春大棚西瓜阴天管理技术 篇7

1 增加光照

西瓜对光照的要求严格, 整个生育期都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在阴天的环境下, 应紧紧围绕这一特性, 为它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一是阴天也要尽量揭盖草苫, 争取散射光的照射。可晚揭早盖, 以10:00拉开草苫, 14:00盖严。连续阴天突然转晴时, 切不可突然把草苫全部拉开, 以免大棚西瓜发生萎蔫, 应将草苫隔一块拉一块。中午阳光太强时可将草苫放下, 阳光弱时再拉开。连续几天, 待全拉开草苫见光后, 大棚西瓜不再发生萎蔫时, 转为正常揭盖草苫。二是使用优质无滴膜, 保持棚膜清洁。无滴膜是普通膜加了无滴剂, 减少了因滴水增加的空气湿度, 增强了透光性。坚持清扫棚面, 大棚揭完草苫后, 将布条绑在绳子表面形成布条绳, 在棚膜上来回摆动, 将灰尘和杂物清扫干净, 提高阴天大棚内光照强度。三是张挂反光幕。在阴天, 通过张挂反光幕可有效增加棚内光照强度, 促进光合积累。设置时将镀铝膜反光幕拼接成长3 m、宽2 m的幕墙, 挂在大棚后立柱上端, 下边垂至地面。这样可使地面增光20%左右,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棚温和地温。此外, 还可在地面铺设银灰膜, 增加植株间光照强度[1]。

2 保证温度

西瓜光合作用的快慢受酶活性影响, 而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温度低, 则酶活性下降, 即使光照充足, 光合作用也很弱, 养分制造有限。此外, 若夜间温度过低, 植株出现冷害、冻害, 也会严重影响西瓜的正常生长, 严重时出现死棵。因此, 阴天保温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增加外覆盖物, 保证草苫的质量和厚度。实践证明, 草苫的覆盖厚度必须达到5 cm以上, 过薄过稀的草苫达不到理想的保温效果。为了减少棚室内热量的散失, 防止草苫被露水打湿, 成为一个吸热体, 降低其防寒保温性, 应在外棚覆盖的草苫上加盖1层农膜。如果阴天西瓜大棚温度下降较多, 还可适当增加内层覆盖材料层数, 增强保温效果。二是挖防寒沟。在西瓜大棚外面南侧挖1道防寒沟, 其深度和厚度需超过当地的最大冻土层, 在沟里填入乱草、秸秆等保温材料, 上面盖1层薄膜后覆土压实, 就可以有效防止地温向外散失, 提高大棚西瓜的地温。三是采取增温措施。在棚外利用简易泥土盆放入木炭点燃, 待到不冒烟、没有明火时再放入棚内, 每8~10 m放1盆, 可以有效提高棚内温度。此增温措施不可盲目采用, 要根据棚内光照强度灵活掌握, 若棚温高而光照弱, 易使有机营养大量消耗而导致西瓜生长瘦弱, 抗病抗逆能力降低。此外, 采取叶面喷施氨基酸类叶面肥、增施有机肥料、二氧化碳气体追肥等措施, 也可起到防寒抗冻的作用[2]。

3 控制浇水

阴天缺乏光照, 植株光合能力有限。在阴天浇水, 不但会降低地温, 而且易增加棚内相对空气湿度。土壤过湿, 导致有害气体积累, 造成沤根。根系受伤后, 植株抗逆性进一步下降, 再加上低温根系活动能力弱, 吸收矿物元素减少, 植株生长更加缓慢。因此, 阴天应控制浇水。在底肥充足、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 应尽量不浇水, 以利于保持地温、气温, 降低空气湿度, 不沤根、不伤根, 促进西瓜的正常生长;若土壤确实十分干旱, 可用水壶暂时浇少量水缓解。此外, 西瓜要想平稳地度过阴天, 可在阴天前冲施生物菌肥, 刺激根系生长发育, 培育出强大的根群, 从而提高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根系壮, 吸引矿物质元素能力强, 保证了恶劣环境下矿质养分的正常供应, 间接地提高了作物的光合效率[3]。

4 预防病害

阴天通风量相对较小, 棚内湿度大, 为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病害一旦发生, 危害植株叶片, 会直接降低光合效率, 使本来就很脆弱的植株更加雪上加霜。此时再去喷药防病, 效果往往不佳, 一是易增加棚内湿度, 有利于灰霉病以及细菌性病害的发生;二是由于阴天, 棚内光照强度不够, 蒸腾作用较弱, 植株气孔关闭, 导致药液吸收效果差。因此, 病害应提早预防。在阴天到来前喷洒百菌清或阿米西达, 并混加农用链霉素等, 可在植株表面形成保护膜, 阻止外部病菌侵染, 减少发病几率[4]。病害发生后, 可选择喷粉来代替喷雾进行防治。喷粉防病既不增加棚内空气湿度, 而且简单易行, 阴天任何时间均可使用。喷粉时应均匀地将药剂喷到棚室的空间, 不宜把喷粉管对准植株逐行喷洒, 否则使药粉不能很好分散, 会大大降低防治效果。喷粉后2 h左右即可打开通风。一般喷粉总量为15 kg/hm2左右, 喷粉量控制在200 g/min左右即可。

5 注意通风

大棚西瓜栽培管理中, 阴天气的影响是瓜农们最为苦恼的, 如果阴天不进行通风, 有害气体在棚室内积累过多, 会使大棚西瓜的长势衰弱、病害加重。因此, 在棚室内温度允许的情况下, 一定要将通风口敞开进行通风。通风时, 不能通风过早, 以防棚内温度降低, 影响大棚西瓜的生长。选择12:00—14:00的时间段内进行。可将通放风口开到6~8 cm为宜, 通风时间10~15 min即可, 然后及时将风口关闭, 以防棚室内温度降低过大。当间隔30 min后, 再次进行通风10~15 min, 这样经过连续2~3次的间隔通风, 即可使棚内的大量有害气体排到棚外, 同时也利于棚内湿度的降低, 抑制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琼, 曾小华, 李展彬.抗病丰产优质西瓜苗的嫁接育苗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 (4) :120, 135.

[2]韩桂花, 黄银峰.大棚西瓜高产优质配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4) :42-43.

[3]顾海松.早春大棚西瓜浇水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6) :151.

上一篇:营销措施论文下一篇:磁性纳米Fe3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