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2024-06-17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精选12篇)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篇1

0引言

绿色小麦是一种新型的小麦产品,集合了绿色、新型育种等技术优势,使栽培、种植技术更具有人性化;同时,也可以满足人体的健康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基于此,应当积极管理并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本文将就绿色小麦的种植与管理展开论述。

1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意义

1.1推广绿色小麦有利于产业效益的提升

在环境和土壤上,绿色小麦有着较强的适应性,所以和普通小麦相比在产量上增幅也比较大。民众对绿色小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了绿色小麦较高的健康和营养价值,所以绿色小麦备受青睐,同时对于种植绿色小麦的农户来讲,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为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户在认识或得到种植绿色小麦的经济效益后会更加重视绿色小麦的种植,所以对于绿色小麦来讲,其发展前景比较可观。

1.2推广种植绿色小麦可以推动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绿色小麦是以普通小麦为基础进行品种改良后得到的新品种,是绿色健康、国家种植业推广的农作物。很多产品都是以绿色小麦为原料制成的,比如最常见的面粉,此外,在其他行业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酿酒行业,为了酿造更加香醇、健康的酒,可以采用绿色小麦为原料。绿色小麦的应用也推动了我国酿酒行业的发展。可见,加强绿色小麦在各个产业的应用、形成产业链条对于我国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3推广绿色小麦有利于地方粮仓的稳定

由于我国众多的人口,所以对于粮食方面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在我国农作物中,水稻和小麦是重要的粮食来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居民基本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小麦种植历史上,绿色小麦技术是一次种植技术上的改革,对于绿色小麦技术的推广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将我国小麦粮食储备大大提高,能够维持地方粮仓和国家的稳定团结。

2绿色小麦田间管理和技术推广

2.1种植基地的土壤与环境选择

土壤是小麦生长的基础,在种植绿色小麦中,对土壤和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应当优先选择如让肥沃、图层结构良好、有着较高含量有机质的土壤,选择有着优良水质利于灌溉的地区,这样绿色小麦才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有效成长。在绿色小麦种植地区,周围不应当有污染严重的企业,最好选择有着良好的空气环境的地区。在种植绿色小麦地区,土壤和环境需要由国家环境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种植,从而保证绿色小麦的生长环境,避免不良环境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和小麦产品质量。

2.2机械化的播种方式

机械化播种重点是要研究和发展适合机播种的小麦品种,培育优质的小麦幼苗,提升小麦的成活率和出苗率。符合标准的种子要进行适当的选种,提升出苗率。在种植前期要准备好肥沃、无石块的床土。在播种后覆土上要达到不见种子的程度,播种必须保持土地的湿润,保证麦苗的播种均匀。田间机械播种,要根据各地的小麦生长环境来制定标准化技术,尽量降低播种量,控制好化学肥料和水源的管理,达到机械播种的要求。

2.3机械化直播

杂交水稻拉开了农作物绿色生产的帷幕,高科技为农作物的培育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还没有普及机械化直播的植物种植方式,我国还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开发完善开沟深播、土壤覆盖等方面的技术,不断对种植生长的环境进行改善,将成苗率不断提高。开沟覆盖播种有助于小麦根系快速生长,同时能够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利于施肥。我国农户在种植小麦中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种植规模,并且个人拥有的田地面积分散且小,因此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利用,大多是采用小型的机械进行耕种。我国目前研发了一机多用的小麦播种机械,可以用于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播种,受到农户的喜爱。

2.4推广政策

政府政策是加强绿色小麦种植和推广的最有力的措施。各级乡镇企业应当储备并供应种子、化肥、农药等,加强科学、合理种植施肥方面的宣传教育,在田间加强科学种植技术的引导。此外,应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通过点带面的方式将人员、技术等做到位,将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切实解决。乡镇企业和工商部门应当在农资监管方面加强管理,对伪劣产品进行严厉的打击,保证农户所用的种子和化肥真实可靠。

2.5建立示范基地

绿色小麦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帮助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能够加强对农民的学习教育。因此,我国应当积极着手绿色小麦种植示范基地的建立,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通过大量的示范基地的资源提供时间机会,同时推动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改革和完善,为今后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6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在绿色小麦种植概念上,我国应用较晚,而国外相对比我国要早,因此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教训,加快我国绿色农业的推广,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种植方式和发展道路。比如我国可以通过在经济、技术、交通、商品等方面的立法加强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倡导天然肥料的应用,减少化肥的应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2.7加强施肥管理

通常情况下,在秸秆还田之后,要根据耕地的实际状况,施加一定的肥料,比如钾肥、磷肥,作为基肥。在施基肥的时候,要坚持“肥地少施,旱薄地多施”的原则,来增加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改良土壤,为小麦幼苗更好地生长埋下伏笔。在我国北方地区,为了帮助小麦顺利过冬,需要充分考虑相关影响因素,比如,麦田的实际情况,施加一定的肥料,并给麦田浇入适量的水。在早春时节,要施加一定的返青肥,加快小麦叶子的生长速度,还能增加小麦的穗数,能够帮助小麦迅速返青。此外,在小麦拔节期间,需要施加适量的拔节肥,加快小麦小花、小穗的生长。需要注意的是,低、高产田都需要施加一定量的拔节肥,但高产田不需要施加返青肥。再小麦开始孕穗的时候,还要施加孕穗肥,不断促进小麦花粉发育,提高小麦的结实率。

为了帮助小麦更好地越冬,需要追加冬肥,帮助小麦扎根,健壮小麦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小麦返春速度。对高产田追加冬肥,可以大大增加小麦的产量,但在追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要给麦田施加适量的基肥、种肥,能够保证小麦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营养,做好基肥施加工作。还要合理施加适量的拔节肥、返青肥。

3结束语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食品安全方面,对食品的健康和安全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食品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上广泛关注最热议的话题之一。为了得到健康绿色的小麦产品,应当加强对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振兴我国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说明了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的意义,进而从种植基地土壤与环境的选择、机械化的播种方式、机械化直播、政策的推广和应用、示范基地的建立、国外经验的借鉴以及施肥方面提出了加强绿色小麦种植的技术和方法,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为农户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希望我国农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卓,曹剑.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8):36.

[2]高爽,刘维柱,刘芳.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意义[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8):128.

[3]张云丽.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15(27):34-35.

[4]李少芹.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5(15):60.

[5]张运红,杜君,孙克刚,和爱玲,张玉亭.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进展[J].磷肥与复肥,2015(11):44-48.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篇2

本标准规定了黑龙江省A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的环境产地条件、种子及其处理、选茬与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产品质量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A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条件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产地环境条件

3.1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391的要求。

3.1.1 大气

无霜期95d以上,年活动积温1 900℃以上,年降雨量450mm以上。

3.1.2 土壤

土层较深厚,PH值为6.5~7.5。种子及其处理

4.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且经审定推广的优质、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种子每2年~3年更新一次。

4.2 种子精选

种子经机械分级精选,利用1、2级种子,栽培面积较小的农户,也可以进行人工筛选,剔出秕粒、病粒、杂质等,确保种子的质量。

4.3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要达到种子分级二级标准以上,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种子含水量不高于13.5%。

4.4 种子处理

4.4.1 药剂拌种

应使用符合NY/T393要求的农药拌种,如用种子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或用种子量0.3%的50%福美双拌种;或用0.3%的50%多福合剂或50%多菌灵拌种;拌种要均匀,并闷种20h~24h。选茬 整地

5.1 选茬

在合理轮作基础上,选用未使用长残留农药的前茬,不能重茬。

5.2 整地

前茬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要进行伏秋翻地或耙茬深松。前茬有深翻、深松基础地块,可进行秋耙茬。要求整平耙细,达到待播状态。

5.2.1 翻地质量

伏秋翻地耕深为18cm~22cm,耕深一致,误差不大于±1cm。翻垡整齐严密,不重耕,不漏耕。

5.2.2 耙茬深度

耙大豆茬要采用对角线法,不漏耙,不拖耙,耙深为12cm~15cm,耙后地表平整,垄沟与垄台无明显差别,沿作业垂直方向在4m宽的地面上,高低差不大于3cm。

5.2.3 耙地质量

耙地深度要根据翻地质量和土壤墒情确定,轻耙8cm~10cm,重耙为10cm~14cm。耙深误差±1cm,不漏耙、不拖耙。

5.2.4 镇压质量

除土壤含水量过大的地块外,应及时镇压,以防跑墒。

5.2.5 整地作业后

要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表土无大土块,耙层无大坷垃,每平方米大于3cm直径土块不超过3个。施肥

6.1 有机肥

应使用符合NY/T394要求的肥料,如每公顷施用优质农肥30t,结合翻地或耙地一次施入,有条件的可秋施肥。

6.2 化肥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应使用符合NY/T394要求的肥料,如每公顷施用氮、磷总量为100kg~150kg,钾肥30kg左右,N:P:K为

1:1.1:0.4。

6.3 种肥分箱播下,切勿种肥混拌。播种

7.1 播期

在保证播种质量前提下,适期早播。

7.2 播法

可采用7.5cm,15cm单条或30cm双条机械播种。

7.3 播深

播种镇压后3cm覆土即可。

7.4 密度

播种密度应根据品种、地势和茬口而定。一般优质麦公顷保苗500万株~600万株。

7.5 播量

按每公顷保苗株数、千粒重、发芽率、清洁率和田间保苗率(90%—95%)计算播量。

7.6 播种质量

播种要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播后及时镇压。田间管理

8.1 压青苗

小麦三叶期压青苗。用“V”型镇压器或石滚子压1次~2次。采用顺垄压法,禁止高速作业。地硬、地湿、苗弱忌压。

8.2 松土除草

8.2.1 松土

宽行距播种地块,在分蘖期人工除草一次,活土通气,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8.2.2 除草

小麦除草用药应使用符合NY/T393的要求。如:禾本科杂草用28%或36%的禾草灵乳油,每公顷用量1.8L~2.7L;或64%野燕枯可湿性粉剂公顷用量1.5kg,在小麦4叶~5叶期对水喷雾。

阔叶杂草用25%绿黄隆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0g~36g。

8.3 生育期灌水

有灌水条件的地块,做到一次灌足,如遇春旱,除灌足底墒水外,可于小麦三叶期至分蘖期灌水。收获

9.1 收获时期

蜡熟中末期进行收割。

9.2 收获要求

收割后,捆好、码好,及时拉运,脱谷。机械收获不应造成二次污染。

9.3 贮藏

优质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分析 篇3

选择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种植小麦。耕层厚度>20cm,土壤有机质≥13g/kg,水解氮≥8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钾≥150mg/kg。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耕深20cm左右,并耙透耙匀,做到上虚下实,以利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可用40%辛硫磷或40%毒死蜱4.5kg/hm2,拌干细土150~225kg随犁撒施,防治地下害虫。

2.选用良种

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选用时应积极听取小麦生产专家以及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降低生产的盲目性。

3.种子的处理

经过一定时间储藏、加工以后的种子,发芽率、水分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要进一步测试鉴定,同时注意播种前的晒种、选种等其它准备工作,确保种子质量。

4.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促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5.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厘米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6.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

前茬是水稻田,水稻收获后要及时翻耕炕土,整好待播地,适墒播种,浅播匀种,确保一播全苗。理好沟渠,合理密植,播种形式统一为条播,以3米开墒,播幅为20M,幅距为30M,基本苗在16-18万,保证每亩茎蘖数在30-35万,有效穗24-26万。

7.田间管理

7.1苗期与分蘖期

小麦出苗至分蘖期是以生长叶片、根系、分蘖为主的时期,小麦出苗后及时疏苗,确保苗全、苗匀,若遇干旱应及时浇水,确保小麦早扎根,早分蘖,形成壮苗,增强小麦抗寒能力。对长势偏弱的小麦田,在越冬期应补施分蘖肥,可施有机肥30~45m3/hm2或尿素75~100kg/hm2,未施肥或施肥少的田块,春季追肥应适当提前,在返青期施尿素60~75kg/hm2,以促进发根及分蘖。

7.2拔节期

小麦生育后期,应重施氮肥,可施尿素150~200kg/hm2,若干旱结合灌溉施肥效果更佳,对群体较大、苗情偏旺的应适当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进行施肥,施肥量适当减少。对于生长过旺的田块,可用600mL/hm2壮丰胺对水450kg/hm2进行叶面喷施,可结合化学除草进行,也可用多效唑或肋壮素等。

7.3后期

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可用1%~2%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施,对缺磷钾田块可加喷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

7.4化学除草

7.4.1除草剂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防除单子叶禾本科杂草,多采用骠马、骠灵、拉索、异丙隆、麦草灵等;杂草较多的田块,可以将丁草胺与氟乐灵混用;阔叶杂草较多的麦田,多采用巨星、使它隆、苯黄隆、好事达、阔草清等;单子叶与阔叶杂草混生的田块,可采用异绿隆、麦草星等除草剂。

7.4.2除草剂的应用

就温度而言,麦田除草应以头水后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为好;就作物苗情而言,宜早宜小。一般在小麦2~3片真叶、杂草2~3片叶时施用。除草剂的用量为:6.9%骠马乳油750mL/hm2、75%巨星干悬剂15.0~22.5g/hm2、10%苯黄隆可湿性粉剂225g/hm2,以上药剂均按说明对水喷雾。

7.4.3综合防治,提高防效

一是选净度高、含杂草种子少的麦种。二是对草害重的田块实行轮作换茬。三是对田埂、沟边恶性杂草多的地方,定向喷施农达、克无踪等,净化麦田周围环境。四是土壤墒情差的,适量加大施药量。五是对土质较沙的田块不宜过量施用除草剂。六是当气温低于10℃时应停止施用除草剂。

8.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侵染扩展高峰期,也是为害盛期。此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危害盛期,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纹枯病为病株率15%~20%,地下害虫为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每米单行600头。防治全蚀病可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250~3000g/hm2对水900L/hm2,返青期顺垄喷洒;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3000mL/hm2对水1125~1500kg/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根腐病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75%卫福合剂、58%倍得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80%喷克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防治;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啧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9.收获期管理

9.1浇好麦黄水

小麦蜡熟后,适宜的水分供应能延长功能叶寿命,增强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转,特别是少雨条件下浇好麦黄水还可防止后期干热风害,提高千粒重。据调查,适浇麦黄水可增产1成左右。麦黄水要在小麦落黄后浇,以防造成贪青晚熟。此时小麦穗头较重,浇水后遇大风易产生倒伏,应注意天气预报,掌握在浇后10~12h内没有4~5级以上大风,同时浇水量要小。

9.2适时收获,防杂保纯

小麦种植机械化技术 篇4

小麦高产的四大要素是优质高产品种、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我省“十一五”小麦高产攻关科学经验总结中强调, 小麦高产重要的技术环节是使用大型复式播种机械技术, 能够集灭茬、旋耕、松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于一体。其优点:一是有利于土壤表层平整细碎, 提高播种质量;二是具有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集中吸收肥料, 加大冬前分蘖发生与成长, 达到冬前壮苗越冬, 为增穗、增粒创造良好的营养物质基础;三是旋耕深度可达成17~18cm, 增加了土壤耕层蓄水、保肥能力。“十一五”小麦高产攻关科技成果是:由攻关前一年 (2005年) 小麦单产250kg, 到2009年单产记录年年攀升, 分别是560kg、650kg、716kg、739kg。2009年太和县单产748kg, 创历史新高。这些单产记录不是空穴来风, 是经省、部级专家严格进行实产验收。

二、小麦播种机械化技术

(一) 机械化播种的分类

1、单项播种

(1) 精少量播种。小麦常量、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也称小麦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这种技术目前在省内使用较为广泛, 就是选择适宜的播种机械按农艺要求将一定数量的种子播入土壤的技术。以使用外槽轮式排种器谷物播种机为特征。常量播种技术所使用的播种机, 有小槽轮排种器, 这种排种器播种麦类作物排种均匀性较好, 适于播种量较大的小麦播种;少量播种技术所用播种机, 有斜外槽轮、细外槽轮、螺旋细外槽轮等排种器, 这种排种器的均匀性优于小槽轮排种器, 适于播种量较小的麦类播种。

(2) 精量播种。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是选用先进适用的播种机械将作物种子按农艺要求的行距、株距、深度播入土壤的技术。其实质在土壤、水肥条件好的高产地块上, 通过降低播种量, 改善群体有分蘖的光照和营养条件, 从而过到高产的目的。它的排种器主要有锥盘式、水平圆盘式、气吸式。

水平盘式播种器———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均匀性好;可实现穴播或单粒点播、还可换排种器进行条播。气吸式排种器———利用真空气流压力差从种室摄取单粒种子并依次将其排出, 以气流为载体完成排种, 该排种器通用性好、作业速度高。锥盘式具有外槽轮式排种器的播种机———种子靠重力充满槽轮凹槽, 并被槽轮带着一起旋转进行强制排种, 播种量取决于槽轮有效工作长度和转速;其优点是通用性好、结构简单、容易制作、成本低、调节方便、使用可靠。

(3) 免耕播种。免耕不等于免管, 生产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 播种是否适量, (2) 播种前是否进行灭茬, (3) 除草是否及时, (4) 施肥是否合理, (5) 选址是否恰当。

2、复式播种

(1) 稻茬麦浅 (免) 旋耕播种

使用浅旋耕条播机在稻茬地上一次完成灭茬、碎土、播种、盖籽、镇压等多道工序的机械化技术。长期以来, 我省稻茬麦传统种植方式是用铧式犁耕或铁耙, 将耕作层表土翻下去, 下层底土翻上来, 然后碎土、人工撒种、覆土和开沟。稻茬地含水量大、土质粘重、耕作性差、宜耕期短, 难以达到机条播对整地的要求。由于土块不易松碎, 土块这间缝隙大, 易跑墒, 加之撒播的种子有的露土地表, 有的聚集在土块缝隙中, 分布很不均匀、深浅不一, 以至播种质量差、费工时、成本高。稻茬麦浅旋耕条播机械化技术将浅旋耕技术、条播技术融合在一起、并配以开沟技术, 具有明显的高产、省工、节省成本的效果。

(2) 免 (旋) 耕施肥播种

近年来, 开始应用旋耕施肥播种机械化技术是选用旆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械, 一次完成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该种机械是在谷物条播机上加设肥料箱、排肥装置, 即可在播种的同时施肥。

(二) 复式播种机的正确使用

正确使用复式播种机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素: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种肥间距。

1、播种前的检查调整

为提高播种质量, 确保各行播量一致, 播种前要对各排种器进检查和调整。

(1) 排种器的检查调整调:检查前排种轮端面应与排种盒内壁处于同一平面内, 调整播量手轮端面应处于刻度线“0”的位置。如排种轮伸出的有效长度长短不一, 说明各行播量大小不同, 应进行调整。方法:拧松排种轮两端的卡片, 左右移动排种轮至所需位置, 并使卡片紧靠排种轮外部的端面, 调好后拧紧固定螺栓即可。

(2) 播量调整:面对调节手轮顺时针旋转播量加大 (排种器种类不同可能方向不同) , 实播后以大田每米粒进行检测。

(3) 排肥量的调整:拧松调节手轮上的固定螺栓旋转手轮, 其外端面与标尺刻线相交处所标数字即为亩施肥量 (单位为公斤) , 为确保播肥量准确, 机具调好后要进行播肥量试验 (其方法同调播种量一样) , 调整完毕后将固定螺栓对准轴上键槽拧紧即可。

2、提高播种质量

(1) 从排种器角度: (1) 严格调整“工作长度”, (2) 注意稳定适宜的转速, (3) 尽量减少机械的振动

(2) 从地轮角度: (1) 土壤的平整度 (提高耕整地质量) , (2) 链条或皮带的适宜松紧度 (及时调整和更换) , (3) 悬挂系统的水平、提升调整, (4) 严格控制地轮的打滑率。

3、播种深度与施肥深度、旋耕深度和秸杆覆盖率的整体调整

(1) 技术指标要求: (1) 播种深度最好为3厘米, (2) 墒情较差时最好为不大于5厘米, (3) 化肥播深一般为8~10cm (当种子与化肥的距离调整合理后, 如需要增加旋耕深度、播种深度、施肥深度和提高秸杆覆盖率, 可将镇压轮总成两端的限位螺栓向上调, 每调一个螺孔, 其深度相应增加1~2cm, 秸杆覆盖率也随之提高)

(2) 播深和化肥播深调整:调节开沟器上的播深调整螺钉, 每降一个孔位深度增加, 反之则反 (设计不同此数值有差异) , (改变种管在机架后梁的上下位置实现播深调整, 注意各种管深度平齐一致) 。

(3) 种子与化肥深度差的调整:种子、化肥之间的深度差一般控制在4~5cm之间。种子与化肥深度差的调整, 是靠移动开沟器的上下位置来完成的, 调整时拧松开沟器上部固定螺栓, 将播种或施肥开沟器分别向上或向下移动, 测量下端距离地面的高度差, 直至达到理想高度差, 然后再将固定螺栓拧紧即可。

(4) 旋耕深度调整:调节限深轮 (板) 调整螺钉, 每升一个孔位旋耕深度增加, 反之则反。

4、播量试验

方法:种箱内加入种子, 将机具升离地面, 在轮种管下垫一块塑料布或在接种盒下套一塑料袋, 然后在镇压轮 (辊) 上做好记号, 用手转动镇压轮 (辊) , 2BMSF-10/5型旋 (免) 耕施肥播种机转动24圈, 2BMSF-12/6型旋 (免) 耕施肥播种机转动20圈, 然后将塑料布 (袋) 上的种子收集起来, 称重量后再乘以10, 即是亩播种量, 如果播量偏大或偏小, 可适量减少或加大播种量, 浸种、拌种应将种子晾干再播, 否则会影响播种量或播种稳定性和均匀性。

(三) 机械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播种量不均匀, 有可能是作业速度变化大, 刮种舌严重磨损, 外槽轮卡箍松动、工作幅度变化等问题。应保持匀速作业, 更换刮种舌, 调整外槽轮工作长度, 固定卡箍。

2、种子破碎率高。有可能是作业速度过快, 导致传动速度高;排种装置损坏, 排种轮尺寸、形状不适应;刮种舌离排种轮太进等问题。应降低速度并匀速作业、更换排种装置, 换用合适的排种轮 (盘) , 调整好排种舌与排种轮距离。

3、播种深浅问题。产生播种深浅不一、过深过浅的主要原因: (1) 机具调整不合适; (2) 机手操练不熟练; (3) 仿形轮不起作用; (4) 动力不足, 油门或大或小; (5) 抢墒播种地硬不易掌握; (6) 地表高低不平, 相差较明显等等。

4、种肥要选择颗粒状肥料, 不能有大于0.5cm的结块, 以防机械堵塞。

5、旋 (免) 耕施肥播种机的排种、排肥全靠镇压轮 (辊) 来传递动力, 因此作业时镇压轮 (辊) 必需着地转动, 否则旋 (免) 耕施肥播种机既不排种又不排肥。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篇5

化学农药因为其效果显著、应用直接、起效迅速以及所需投入较少,所以在农作物的害虫防治方面,一直是广大农民的首选。但是因为化学农药被大量的应用,所以使得害虫逐渐对于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在此情况下,只有继续提升农药的使用量,才能够达到防治农作物害虫的目的,但越来越大的农药使用剂量,对于环境、生态以及人类自身的身体健康都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一)农药残留对环境产生污染。

对作物采用农药杀虫的时候,农药种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作用到害虫身上,起到杀虫的作用,绝大部分的农药都会被固定在水源、土壤中,直接严重污染周边的环境。

(二)农药打破周边的生态平衡关系。

农药的应用的确能解决虫害问题,但是在杀死相关害虫的.同时,周边有益的动物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部分有益动物在一定区域内灭绝,严重的损害当地的生态平衡。

(三)农药对人类自身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在不断的增加,所以这种对农药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农作物中残留大量的农药,当浓度高于一定程度后,使用后会直接导致中毒的情况出现。而且上文中所提到的被固定在水源以及植物中的农药,会通过食物链关系逐渐在人的体内富集,逐渐引起人类的多种慢性疾病。

二、农作物实际种植过程中关于化学农药使用所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依然较低,所以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面,依然没有用药的常识以及长远的眼光,过度看重眼前的利益,完全不管不顾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只看中眼前的产量以及经济效益。所以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关于化学农药使用导致的问题。

(一)滥用已禁止销售的化学农药。

诸如甲胺磷、滴滴涕、二溴氯乙烷等因为毒性过大而被我国禁止使用的农药,农民无视国家的相关规定,因为其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所以依然在违规大量使用。对于这些高毒性的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则持无视的态度。

(二)对于农药的使用不够科学和规范。

农民本身存在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不足的问题,所以在农作物出现病虫害的时候,农民便会随便的喷洒农药,这就导致农药的用量也许已经超过了使用标准数倍,但是因为没有实现对症下药,所以导致无法达到所期待的效果,而且害虫本身会快速的产生该农药的抗药性,进而出现害虫数量激增,并且能够杀灭害虫的特效药越来越少的情况。

(三)对于农药施用后的安全时间没有概念。

农药的施用势必会出现残留的情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量会逐渐的减少,而这个时间也就是农药所谓的安全时间,不同的农药的安全时间不完全相同,农药包装基本都有标明具体的安全时间,但是为了能够使得农作物可以更快的上市,且农民本身对于农药的安全时间概念的认识就不够深入,所以在作物即将上市的时候,农民依然在喷洒农药,这就导致作物的农药残留量严重的超标,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威胁。

三、开展植物保护的绿色种植管理技术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完善且健全的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系统。

开展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势必需要依托完善且健全的病虫害防治系统,这也是保障农业稳定生产的基本措施。对于植保人员而言,其需要对害虫本身的种类,以及其对于不同作物的对应危害程度有着清楚的了解,然后根据害虫的危害程度采取对应的、科学的放哪管制措施,切实保障农产品的质量,避免因为病虫害的爆发而导致农民的损失,保障农民的利益。

(二)通过定期为植保人员安全相关培训工作,提供其专业素质水平。

每个人都需要及时的了解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以定期为自己充电,作为植保人员也不例外,通过邀请相关的专家或者是有经验的农民等,借助讲座形式提高植保人员的知识水平,丰富其经验和技术。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植保人员之间的技术和经验交流,切实提升植保人员的能力。并且可以组织高水平的植保人员,组成绿色植保专访小组,吸引广大农民的加入,根据不同时间可能出现的病虫害,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的提醒农民群众加强对对应病害的防治,同时推荐对应的低毒农药甚至生物制劑农药,以及具体的用量和须知,切实落实绿色种植管理技术。

(三)提高相关资金的支持,促进技术研发的深入开展。

绿色种植管理技术对于环境和人类都是无害的,所以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在此方面的资金支持,加强该技术的推广,具体可以通过建设农业生态示范基地的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参观的场地,学习绿色种植管理技术的应用。同时需要及时的应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在研究和使用绿色种植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化学农药植保技术,不能因为化学农药的缺点而因噎废食,而是需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优势,合理的利用,以求更好的解决农民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通过宣传渠道大力推广绿色种植管理技术。

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新旧媒体渠道加强对于绿色种植管理技术的宣传,具体可以使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旧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双管齐下,帮助农民认识到开展绿色种植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了解化学农药的滥用所造成的危害。以求可以更合理的开展种植,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效益,保障农产品安全和质量。

四、总结

相对于化学农药而言,因为绿色种植管理技术充分的结合了多种治理方式,显著的降低了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加少了农业种植对于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更好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篇6

【关键词】生物覆盖技术;小麦种植;应用;研究

生物覆盖技术之所以能够在小麦种植中发挥优势,除了其自身的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后期的配合管理。后期管理是小麦产量增高的关键因素,与前者的工作相比,后期管理更显重要,尤其是对病虫害的管理。生物覆盖技术之所以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后期管理同样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使用这种技术,但是依然需要增加土壤自身的肥力。

1.小麦秸秆覆盖技术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非常大,为了提高小麦种植的产量,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很多技术已经被研究出来应用在小麦种植之中,生物覆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该项技术目前以被广泛的应用在小麦种植中,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效果非常好。生物覆盖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小麦秸秆覆盖,其覆盖方式多种多样,并不统一,只要按照自身的环境要求来选择即可,接下来,笔者就具体的介绍一下经常使用的小麦秸秆覆盖的方法:

首先,旋耕覆盖,这种覆盖方式经常被应用在其中,使用该方法的时间是在小麦收割完成之后,在收割的过程中,麦茬表面就存留一定的麦秸,将这些麦秸均匀的摊铺起来,之后再使用旋耕机将其粉碎,之后将其覆盖在地表上即可。这些工序完成之后,就要开始等到小麦播种,一般情况下,在播种之前的大约15天之间,还需要旋耕机进行深耕,这样麦秸就会进入到土壤中,成为非常好的天然肥料。

其次,粉碎覆盖方法,这种方法使用的主要设备是粉碎机,也要在小麦收割完成之后进行,这种方式与旋耕的方式有些类似,但是相关来说要简单一些,就是使用粉粹机,将麦茬与秸秆进行粉碎,之后将其覆盖在地表上即可。与前者相同,但是开始小麦播种前15天,将这些已经粉碎的麦茬以及秸秆都耕翻入土即可。

第三,人工与旋耕相结合的复播覆盖技术,该项技术需要就加入人力,不能只是单纯的依靠机械设备,一般情况下,这种技术使用的设备除了旋耕机外,还要使用拖拉机,但是普遍马力的拖来机不能应用在其中,只有大马力才可以。这种技术方式有很多优势,在将麦茬打碎的同时,直接可以将麦秸覆盖在上面,非常节省时间,效果也比较好。

第四,旋耕机以及播种机相结合的覆盖方式,在下麦收割完成之后,利用这两种机械设备同时进行覆盖以及播种,省时又省力,效果也比较突出。

第五,其他覆盖方法,上述几种覆盖方式是比较常见的几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这主要因农户的习惯而定。从上述的介绍中,我们明显的能够总结出无论哪种覆盖方式,有一道工序是必须要完成的,就是将麦秸覆盖到地表上,而且要均匀不能多少不一,高低不平,其覆盖的量虽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通常达到5000公斤即可。

2.小麦秸秆覆盖技术的配套管理内容

小麦秸秆覆盖技术虽然总体工艺上讲比较简单,但是也需要后期的配合管理,否则效果也难以保证,其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使小麦获得更高产量。后期的管理与前期的工艺更显重要,因为前者的工艺所花费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一般情况下,都是机械操作,而后期管理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就要长一些,而且一般情况下也不能使用就机械尤其是一些地块比较小的地区。其主要管理内容如下:

(1)增大播种量。为了能够保证小麦的出苗率,在使用麦秸覆盖技术进行覆盖播种时,最好增大播种量,尤其是在复播田中由旋耕机将种子翻入土中,种子翻入的深浅不一,出苗率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为此需要增大25%左右的播种量。

(2)增施氮肥。在保证基础的施肥量的前提下,覆盖田要格外多施加一些氮肥。一般每100kg秸秆增施氮素0.6~0.8kg,以调整碳氮比,促进秸秆腐熟。休闲麦田施足基肥,氮素150-180kg/hm2、 五氧化二磷l20-150kg/hm2。生长中期视苗情、灌溉条件等适当追肥。复播田可将氮素75-150kg/hm2、五氧化二磷45-60kg/hm2在旋耕前以基肥施入(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生长期追施氮素75-l20kg/hm2.复播田的氮肥可全部以追肥施入。

(3)隔年深耕。覆盖田耕翻主要靠旋耕机,作业深度较浅,因此,每隔3~4年于麦收后或小麦播种前进行一次深耕或深松,以保持深厚的耕作层。

(4)防治杂草。复播覆盖田在丰雨年份或杂草连年发生严重的地块,在播种后或出苗期前喷洒1次除草剂,或在夏玉米7~8片叶时,定向喷洒控制杂草。

(5)防治病虫害。禁止用麦秆覆盖黑粉病、白粉病、锈病等病虫害危害较重的麦田,用农药处理病虫害易发生地块的覆盖秸秆,采用药剂拌种或撒毒饵的方法防治地下害虫。

3.小麦秸秆覆盖的应用价值分析

3.1经济效益

采用小麦秸秆覆盖方法作为增产手段,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非常少,仅仅只需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机械投入或人工投入即可。但采用这种方法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却是非常可观的。经过长期的实践也可以证明这种农业技术是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

3.2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1)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供水状况。土壤地表覆盖秸秆,一方面避免了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团粒结构稳定,土壤疏松多孔,导水性增强,降水入渗加快,地表径流减少,控制了水土流失,土壤蓄水能力增强。

(2)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覆盖秸秆翻入土壤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地力。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同时,秸秆覆盖地表,可形成土壤与大气热交换的障碍层,使土壤温度变化较缓,低温时有“增温效应”,高温时又有“降温效应”。由于小麦秸秆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肥、气、热生态环境,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根系发育和叶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增加了产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小麦种植中使用生物覆盖技术优势十分突出,首先能够增加农户的经济效益,因为使用该技术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其经济效益自然也就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社会与生态效益,这种因为技术就是将麦秆作为肥料还给土地,这要与将其焚烧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保护土壤肥力,还降低了环境污染程度。 [科]

【参考文献】

[1]肖旭,胡德平,王凤文.不同方式小麦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4.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篇7

1 土壤深松技术概论

土壤深松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壤深松技术是在土壤管理和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 它是一种保水、抗旱、抗涝和保肥的新耕作技术, 此项技术主要是在临汾市旱地麦田推广使用。特点是不翻转土层, 不打乱耕作层, 只对土壤起到松动作用。多年的耕作会在距地表15~25 cm以下形成犁底层, 犁底层密实, 不透水、不透气, 阻隔了耕作层和心土层之间水分的移动, 使小麦的根系难于穿插发育, 因而是小麦增产的一大障碍。通过土壤深松, 深度可达到25~35 cm, 地表平整, 无坷垃, 无深沟。

2 土壤深松技术要点

2.1 麦秆粉碎还田

当前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 所留麦茬比较高, 需要用秸秆还田机将麦秆粉碎直接还田, 麦秆直接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环境, 改造中低产田;形成有机质覆盖, 抗旱保墒;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避免焚烧, 防治污染。

2.2 深松

深松一般选用间隔深松方式, 间隔深松造成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 虚部深蓄水, 有利于土壤通气和好气微生物活动, 土壤矿物质较强;实部提墒供水, 通气性较差, 促进嫌气分解, 土壤腐殖化较强。深松应在土壤墒情适宜 (含水量15%~20%) 的情况下尽早作业、早蓄水, 松深25~35 cm左右。要求松深一致, 松后地表平整无坷垃, 覆盖完整均匀。深松不必年年进行, 以减少耕作投入, 一般3~5年深松1次。

2.3 小麦播种

小麦播种要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因为深松了的地块地表比较硬、覆盖多, 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可以保证播种质量, 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工序。播种时需要选择适宜临汾市的抗旱品种, 如临丰3号、晋麦47号、晋麦57号等, 播量10~12.5 kg/0.067 hm2。施肥量为每0.067 hm2施尿素15 kg, 磷酸二氢铵10 kg或每0.067 hm2施硝酸磷30 kg。

2.4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小麦播种除草:土壤深松后, 0.067 hm2施100~150 g“百草枯”或者进行人工除草, 严格控制杂草生长, 能保证小麦播种前水分和养分不被杂草所吸收, 提高出苗率。在小麦返青期到拔节期, 进行1次病虫草防治:除草可每0.067 hm2用苯磺隆10%可湿性粉剂8~10 g, 兑水30 kg进行喷雾;病害防治, 每0.067 hm2用三唑酮25%可湿性粉剂50 g, 兑水100 kg喷洒, 防治小麦锈病和白粉病;防虫可用100g的防虫剂兑水进行喷雾。在孕穗期至灌浆期进行“三喷”, 根据不同病虫害对症防治, 同时也要喷施叶面肥, 补充后期小麦所需要的养分。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临汾市尧都区经过5年连续测定, 土壤深松技术比不深松的 (传统耕作) 平均增产20%以上, 并且可以减少作业工序, 减轻劳动强度, 降低劳动成本, 投入少, 产出多, 增加农民收入。深松比不深松的平均减少耕作费用30元, 以每0.067 hm2增产40 kg计算, 可增收56元, 两次可使农民增收86元, 尤其在大旱之年。2005年临汾市持续干旱, 致使全市2万hm2传统耕作的旱地小麦绝收, 而经过深松的麦田平均0.067 hm2产量达到232 kg, 对照田127 kg, 比对照田增55%。

3.2 社会和生态效益

土壤深松技术提高了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 减少水分流失70%, 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14%~17%, 提高水分利用率15%~19%;土壤深松技术可以抑制土壤风蚀、水蚀, 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 从而保护了土壤资源;土壤深松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年提高0.03%~0.05%, 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逐步减少化肥用量, 减轻化肥造成的污染;可以有效地防治大气尘埃污染, 根治焚烧秸秆, 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 土壤深松技术可以提高农民小麦种植效益。临汾市的旱地小麦种植面积占到总小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 绝大部分麦田仍然用传统的翻耕或旋耕为主的耕作制度, 已经不能适应既要发展生产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既要提高产量又要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土壤深松技术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 大力推广土壤深松技术是发展旱地小麦生产的必然选择。

摘要:小麦是临汾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通过推广土壤深松技术, 可以起到保水、抗旱、抗涝和保肥的作用, 并可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泗洪地区小麦高产种植技术探析 篇8

1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分析

1.1 优选良种

为了保证小麦的高产、稳产及优产, 在进行小麦种植时, 需要选择优质、高产及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1]。在具体选择品种时, 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状况等, 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

1.2 种子处理

在进行播种前, 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好选种工作, 将种子中的杂质、瘪粒、病虫害颗粒等挑出, 选择整齐一致、颗粒饱满的种子, 这样才可以保证发芽率, 才可以提高苗株质量, 为实现高产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进行播种前, 需要做好药剂拌种工作, 为了防止出线苗期病害及地下虫害, 可以选用10%立克锈或者羟锈宁、20%粉锈宁按照种子量的0.15%进行拌种;也可以选用50%辛硫磷、40%甲基异柳磷按照种子量的0.2%进行拌种, 这样能够有效降低苗期病害及地下虫害造成的危害,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时, 可以直接购买包衣品种, 这样依然能够降低苗期病害和地下虫害[2]。

1.3 整地和施肥

在进行播种前, 需要进行整地, 整地后必须保证土壤的足、平、细、透以及实。足, 指的是必须保足底墒;平, 指的是在耕之前进行粗平, 耕后进行复平;细, 指的是耕地后不能存在明显的土坷垃;透, 指的是进行深耕, 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深耕, 深度必须超过20 cm;实, 指的是必须对表土进行充分的打碎, 保证下实上虚。整地之后需要对土壤进行处理, 主要是因为地下虫害非常严重, 在进行耕地时, 需要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 这样能够有效消除地下虫害, 具体做法为:对于地块存在比较严重的全蚀病或者纹枯病, 可以采用70%甲基托布津或者20%三唑酮乳油加水喷施[3]。需要施足底肥, 主要采用有机肥, 适当的施用化肥, 可以采用专用的配方肥, 即氮磷钾三种元素的专用配方肥。秸秆还田是一种全覆盖的施肥方式, 按照每667 m2施1 kg硫酸锌、7 kg氧化钾、9 kg五氧化二磷、14 kg纯氮。

1.4 合理选择播种时期, 提高产量和品质

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 可以适当晚播。根据发芽出苗的实际要求,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 能够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在江苏地区, 可以选择在10月播种, 适当的晚播, 能够在冬季来临之前形成壮苗, 防止出现旺长或者冻害的发生。为了保证全苗, 则保足底墒, 尤其是当气候相对干旱时, 必须进行造墒播种。适量、精量播种, 能够有效地提高单株产量, 防止发生倒伏, 提高小麦产量。根据江苏地区的实际状况, 每667 m2的播种量应该控制在7~8 kg;同时, 应该根据播种期适当的增加播种量, 通常每推迟2 d, 播种量需要增加0.5 kg。在进行播种时, 通常采用机械播种, 播种深度控制在5 cm左右, 行距控制在0.2 m左右, 覆土厚度控制在4 cm左右。

1.5 小麦日常管理

1.5.1 灌溉管理

合理的灌溉, 不仅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 还能够节约水资源、电能, 降低物力及人力的浪费。现阶段, 小麦灌溉通常采用喷灌技术、沟灌技术及畦灌技术等, 其中喷灌是一种新型的灌溉技术, 该种灌溉技术和传统灌溉技术相比, 具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降低水资源浪费, 保护土壤结构及防止水土流失等优势;同时, 不需要进行渠道修建, 避免占用过多的耕地。但该种灌溉技术前期投入成本相对较高, 容易受到风力的影响, 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 导致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有限。

1.5.2 查苗补苗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可能出现小麦断垄的现象, 对于断垄相对严重的地块, 需要进行补种或者补苗, 采用移苗补种的方式把麦苗补齐, 这样能够防止出现产量降低的问题。

1.5.3 土壤增肥管理

在小麦种植前, 为了保证种子的成活率, 需要施足底肥。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养分, 如果出现连续降水, 会将根部的硝酸盐等冲走, 出现根系氮元素供应不足的问题, 导致小麦产量降低。针对该种现象, 必须进行追施氮肥, 提高小麦根部赖氨酸、蛋白质的含量, 或采用增施叶面肥的方式, 有效提高小麦产量[4]。

1.5.4 杂草管理

杂草对生存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 杂草过多会抢夺养分, 不利于小麦生长, 影响小麦的产量。因此, 需要及时的对麦田的杂草进行清理;同时, 除草还能够起到疏松土壤, 保证根系呼吸作用, 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产量。

2 小麦病虫害预防措施

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病虫害防治能够有效的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小麦不同时期的病虫害预防措施不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播种前至越冬前的病虫害预防措施

2.1.1 药剂处理地下害虫

通过地下施药, 能够有效消除地下虫害, 避免发生土壤传递病害。现阶段, 小麦地下虫害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害虫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如金针虫、蛴螬等。为了防止地下虫害对小麦造成危害, 需要根据土地的实际状况, 采用相应的药剂进行处理, 如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毒土 (由毒死蜱、辛硫磷等配置) 。

2.1.2 化学试剂处置麦种

在采用化学试剂进行麦种处理前, 需要对当地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等进行分析, 既可采用包衣方式, 采用合适的药剂对麦种进行浸泡, 也可采用拌种, 采用三唑酮乳油、辛硫磷进行拌种, 这样能够显著降低害虫的成活率, 降低小麦发生全蚀病、兼治黑穗病及锈病等疾病的概率。

2.2 返青期至拔节期的病虫害预防措施

2.2.1 农药除草

如果年前没有除草或者除草效果较差, 则应该在小麦拔节之前采用农药进行除草, 对于草害相对严重的地块, 则应该采用氯氟吡氧乙酸进行除草, 在实际操作时, 需要严格按照说明进行化学试剂的配置和喷洒。

2.2.2 病害预防技术

小麦病害预防技术主要包括:锈病, 对于锈病需要对发病位置进行集中治理, 当麦田病叶概率在0.8%左右时, 需要立刻进行治理, 通常采用浓度为700~800 m L/hm2浓度的20%三唑酮乳油500倍液进行喷洒, 对于病情非常严重的地块, 7 d后进行重复喷洒;纹枯病, 在晴天有露水的清晨, 采用三唑酮乳油对水对小麦中下部分进行喷洒, 对情况相对严重的地块, 7 d后进行重复喷洒[5]。

2.2.3 虫害防治

蚜虫是小麦的主要虫害, 根据蚜虫的发病规律, 采用化学试剂进行预防。

2.3 孕穗期至灌浆期的病虫害预防措施

2.3.1 虫害预防措施

虫害主要包括黏虫、吸浆虫及蚜虫, 对于黏虫, 在害虫处于幼虫阶段时, 采用敌百虫进行喷洒, 在喷洒时需要做到全面、均匀, 这样既能够将黏虫消灭, 还能够清除掉麦田里的杂草;对于吸浆虫, 在抽穗前, 需要在土壤表面撒一层辛硫磷毒土, 能够抑制吸浆虫成蛹;对于蚜虫, 通常采用啶虫脒或者蚍虫林进行喷洒, 能够有效治理。

2.3.2 病害预防措施

病害主要包括条叶锈病、白粉病。条叶锈病, 当病叶率超过10%, 采用烯唑醇及三唑酮进行处理;白粉病, 当病叶率超过20%时, 同样采用上述治理措施进行处理。

3 结语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为了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及优质目标, 需要广泛推广和应用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同时, 做好小麦整个生命周期的病虫害防治管理, 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绿色的小麦产品, 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菁.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 2016 (3) :69.

[2]曹济红, 郭小云.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4 (11) :140.

[3]赵淑秀.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16 (4) :113-114.

[4]朱雪英.黄淮区小麦高产栽培种植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5, 35 (22) :130.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篇9

近年来, 山东省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为了能够保障小麦的优质高产, 必须要保障麦田整地质量能够达到播种的要求, 即上虚下实、地块平整以及耕层无暗坷垃;此外, 要进行实时深耕, 通常2~3a进行1次深松, 每次深松保持在35cm以上, 根深一般要保持25cm以上, 耕地的时候必须要保持土壤的透彻性, 做到上松下紧, 保障根系的呼吸能力和蓄水能力;进而从根本上做到精细耕作, 能够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

小麦的品种比较多, 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 选择选抗病性及耐病性比较强的小麦品种。如:济麦22、良星66等。品种选择时, 要保证小麦种子的纯度, 之后用辛硫磷和三唑酮乳油搅拌, 可以有效抑制地下害虫的成活率, 明显地降低小麦锈病、黑穗病、全蚀病等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2 科学选择播种时间、播种量及播种深度

小麦播种时间对小麦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时间不能太早亦不能太晚。要结合当地情况,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冬小麦一般在10月上旬播种, 弱春性品种播种的时间要在10月下旬以后。小麦播种量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选择, 低产田要适当减少播种量;对于高产田, 要增加播种量, 但也要控制小麦播种量不能过大, 使小麦生长在空气比较充足、采光比较好的环境中。小麦播种深度平均在3~5cm, 相差不宜太大。如果种植过浅, 不利于麦种汲取水分, 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降低;如果种植过深, 很容易吊根。所以, 农户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的播种深度, 以保证麦种有较高的成活率。

3 施肥

要根据土壤肥力进行合理施肥, 掌握科学的施肥比例, 最好施用有机肥保证土壤的通透性。田地有机肥的施肥量大约在100kg/667m2, 最适宜的化肥是小麦专用肥, 田地施肥40kg/667m2, 全生育期小麦肥料运筹一般为纯氮20kg/667m2, 磷肥五氧化二磷10kg/667m2, 钾肥10kg/667m2。同时, 农户也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还于田中, 这样能够做到环保施肥。

4 合理灌溉

如果是雨季, 天然雨水基本上可以满足小麦生长需要的水量, 如果是旱季, 小麦的需水量不足时, 可以挖沟引水进行灌溉, 也可以修蓄水池来储存泉水或者雨水, 便于在旱季灌溉小麦, 保证小麦生长过程中可以得到充足的水量。

5 科学除草

如果没有使用农药除草或者使用后除草的效果不明显, 应该在小麦拔节前另行农药除草, 进入拔节期后就没有除草的必要了。如果有草害特别严重的农田, 通常用氯氟吡氧乙酸进行除草, 使用上述化学试剂时切记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要牢记使用药剂时特别注意的地方。

6 小麦病虫害防治

6.1 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

纹枯病, 建议在晴朗有露水的清晨对小麦喷洒三唑酮兑水, 对准小麦的中下部位喷洒, 连续2次, 中间隔7~10d。或选择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40g, 加水40~50kg;锈病, 如果田内病叶几率达到0.4%~0.9%, 防治用650~850 m L/hm2浓度为20%的三唑酮乳油兑水400~580L配制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 有些病情严重的农田, 7~10d后重复喷洒1次;白粉病, 当小麦出现白粉病的株数达到5%时, 要用三唑酮对其进行防治;红蜘蛛, 选择40%氧乐果50m L, 加40~50kg水加以防治;蚜虫, 要结合蚜虫的发病规律, 及时用化学试剂预防, 把蚜虫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在蚜虫预防的过程中, 混合使用预防干热风的农药, 能最大程度达到一喷预防数效的效果。

6.2 小麦孕穗至抽穗时期

白粉病, 在白粉病的病叶率达到20%、病指为10时, 用三唑酮和烯唑醇进行杀菌。

条叶锈病, 在小麦病叶率达到10%、病指达到5时, 治理方法同上述白粉病的配方。

蚜虫, 当小麦有100株受到蚜虫侵害, 且蚜虫数量达到500头的情况下, 应立即用吡虫啉或者啶虫脒等农药对虫害进行防治。

吸浆虫, 麦子抽穗前期, 在土壤表层需要撒一层能抑制吸浆虫成蛹的辛硫磷毒土;在扬花期前, 需要对小麦喷洒以高效菊酯类为主要成分的农药, 与此同时, 还能有效整治蚜虫及吃叶的害虫。

粘虫, 在害虫处于幼虫时, 用敌百虫等农药每1~2d喷洒1次即可完全将其彻底清理。在喷洒时, 要尽量做到均匀全面, 尽量连同麦地里的杂草一起清除掉。

参考文献

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篇10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

基于全球变暖的气候环境, 小麦病虫害发生了较大变化, 很多病虫害非常严重地威胁着小麦生产, 对小麦产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 必须要加强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1 小麦种植技术分析

受季风影响, 我国自然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以山西省运城地区为例, 每年的降水量为400~500 mm。小麦生育期对水分含量有很高要求, 一般情况下, 冬小麦耗水量为450~600mm, 即耗水量4 500~6 000 m3/hm2;春小麦耗水量为375~450 mm, 即3 750~4 500 m3/hm2[1]。小麦耗水主要是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在小麦生长前期, 苗小、叶片少, 地面覆盖比较少, 棵间蒸发量占到小麦总体耗水量的30%~40%;叶面蒸腾是小麦在正常生长过程中存在的必然生理耗水, 受温度影响比较大, 温度越高、耗水量越大。在小麦生长中后期, 叶面蒸腾耗水量占到总耗水量的60%~70%。另外, 小麦籽粒品质都与水分以及土壤湿度等有关, 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增加, 小麦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为保证降水量以及土壤湿度, 就需要加强对小麦灌溉技术的研究与管理。麦田灌溉效果不但与灌水量有关, 同时也与灌水次数有关, 随着灌水量逐渐增大、次数增多, 以及浇水时间的推迟, 小麦籽粒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在不断降低。小麦种植灌水方式主要包括畦灌、喷灌和沟灌3种。

运城市地形、环境多样, 境内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台地等。在此条件下, 小麦种植灌水方式主要是喷灌, 即借助动力水泵、输水管和喷头, 将水喷到空中, 造成细小的水滴, 均匀洒落在田间的一种灌溉方式。此种灌溉方式可免去修埂、打畦, 减少了沟渠所占面积,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 喷灌基本不会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 灌水比较均匀, 一般情况下可以节水30%~50%, 能在节省灌溉用水的情况下扩大了灌溉面积。此种灌溉技术在地形不平整地区、坡地丘陵山区 (或者是水源不足的山区) 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1 药剂拌种

对于小麦种植中比较常见的土传病害和种传病害进行防治, 可以采用药剂拌种的方式来降低病原发病的概率, 这对重病区的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药剂拌种时, 一般选用具有高效、长效作用的杀菌剂, 药效时间控制在80~90 d。对不同病虫害种植区, 选择的拌种药剂和拌种方式也不同, 如防治金针虫病害, 选用质量分数40%甲基乙硫磷乳油与水、种子, 按照1∶8∶ (800~1 000) 的比例拌匀, 将其堆闷处理2~3h后进行播种;防治蛴螬病害, 选用质量分数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照1∶ (50~100) ∶ (500~1 000) 的比例进行拌种, 此种方式还可对金针虫以及蝼蛄等病虫害产生作用。另外, 种子包衣也是一种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要针对运城小麦种植常见病虫害来选择合适的种衣剂配方, 例如选用质量分数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 m L来包衣100 kg种子, 对预防小麦黑胚病、纹枯病和根腐病等具有良好的效果。

2.2 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

春季正是小麦返青拔节重点防治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 要对纹枯病、吸浆虫等加强防治。其中, 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种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运城地区对此种病害的防治宜早不宜迟, 一般在3月上中旬进行第1次用药, 中间隔10~15 d, 喷施第2次药剂, 每0.067 hm2麦田用质量分数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40 g和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g, 或者20%三挫酮乳油40~50g, 兑水50kg, 对小麦茎基部喷雾[2];而对于吸浆虫病害区, 每0.067hm2麦田用质量分数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m L, 兑水适量, 拌细土25 kg, 制成毒土, 顺麦垄均匀撒施, 并进行浅锄, 将药剂翻入土中, 最后浇水处理来防治。

2.3 灌浆期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灌浆期要重点防治白粉病、麦穗蚜、锈病等, 每0.067 hm2麦田用质量分数25%辉奉菊酉旨乳油20~30 m L, 或25%快杀灵乳油25~35 m L, 兑水50 kg, 进行喷雾, 可有效防治麦穗蚜、锈病等, 同时还可兼治叶枯病。

3 结语

小麦是我国北方主要农作物, 在生长过程中对灌水的要求比较严格,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灌水技术的管理。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是保证小麦植株正常生长和提高产量的前提, 需要结合当地小麦常见病虫害, 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迪丽拜尔·阿布都外力.浅谈小麦锈病、白粉病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J].科技信息, 2010 (35) :32-33.

小麦黄花叶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篇11

一、概况

上蔡县位于驻马店市东北部,全县耕地面积11亿平方米,小麦生产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9.3亿平方米,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下茬玉米种植面积常年在6亿平方米左右,其余3.3亿平方米和芝麻、花生、大豆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小麦面积占秋冬播面积的98%以上,小麦重茬面积在99%以上,有利于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与流行。

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有关于我县发生小麦土传花叶病的报道,当时,县植保站连年在小麦返青期进行普查,并没有查到发病田块。90年代末,小麦黄花叶病在我县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小麦生产中的常发性病害,2011~2012年度我县小麦黄花叶病的病田率达19.3%,发病面积6666万平方米,为历史最高年份。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综合运用,2012~2013年度我县发生该病的病田率为4%,有效控制了病害的发展与蔓延。

二、症状

小麦感染小麦黄花叶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春季返青后才出现症状,受害植株新叶上产生褪绿条斑,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老病叶逐渐发黄,植株矮化严重。发病较轻的麦田植株发黄,似缺肥状,严重者心叶皱缩、扭曲、黄化、叶尖干枯,展开叶黄化、干枯,面积大,进而分蘖枯死。发病的田块成穗少,穗小,千粒重明显下降,病田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达30%。

新发病的田块,有发病中心,为椭圆形,蔓延快,经2~3年后,全田便可发病。在相邻田块不同农户的责任田之间,可以越过地墒沟侵染相邻麦田,但扩展缓慢。

三、病原和发病规律

1、病原

小麦黄花叶病由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引发,病毒粒体为线状。

2、发生规律

小麦黄花叶病毒的自然传播介体为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另据报道,病株汁液摩擦也可传病,但是对发病影响不大。禾谷多黏菌是禾谷类植物根部表皮细胞内的一种寄生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内越夏,秋播后随孢子囊萌发传至游动孢子,当游动孢子侵入小麦根部表皮细胞时,病毒即进入小麦体内。多黏菌在小麦根部细胞内可发育成变形体并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土壤中的休眠孢子囊可随耕作等方式扩大为害范围。

我地生产实践证明:播种偏早,小麦播种出苗后到越冬期间雨日多、日照少,重茬连作等条件可导致病害大发生;春季阴雨多,低温时间长,可延长发病时间。小麦拔节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感病植株恢复正常生长,不再显示病害症状。

播种量对病害发生有一定影响。秋季阴雨多,日照少,在适播期播种的小麦,播种量超过11.5千克/667平方米后,播种量越大,发病越重;在降雨正常或较少、日照充足的年份播种量对病害的发生影响较小。

小麦玉米禾本科作物间轮作与小麦和芝麻、花生、大豆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地块,病害发生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

四、品种的抗病性

我县栽培面积的小麦品种中,尚无发现对小麦黄花叶病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抗病性从强到弱的排列为:西農979、丰舞981、百农矮抗58、豫教5号。百农矮抗58虽感病,但无因病死苗现象,气温回升恢复生长后,单位面积的成穗数一般不会受到影响。矮抗58发病多由相邻地块扩展而来,沿地墒沟向里侵染,在田间的扩展极为缓慢;且病害显症晚,其他品种多在返青期出现明显的黄化病症,矮抗58在起身期前后才出现明显的黄化病症。

五、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在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中,针对我县农民群众种植和耕作习惯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秋播前印发的小麦生产技术明白纸,将黄花叶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让群众掌握防控技术要点。做到一户一张明白纸,一家一张科学种田明白人。

2.配方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每667平方米底施腐熟不含病原菌的优质农家肥3方,氮肥(N)11~13千克,磷肥(P2O5)7.5~9千克,钾肥(K2O)7.5~9千克。

3.选用较为抗病、耐病的品种

针对我县农业生产实际,选用矮抗58、众麦1号、周麦22、丰舞981、西农979等较为抗病、耐病的品种。

4.药剂拌种

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病害,确保小麦壮苗越冬,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可有效降低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

5.推迟播期

发病田块,适当推迟播期,是控制病害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在10月15日后播种的小麦,播种越晚控制病害的效果越好。

6.做好返青期管理

当前对已发病的小麦,无有效的药物,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杜绝群众在返青期盲目用药的习惯;动员群众对感病的地块及早追施尿素8~10千克/667平方米,田间缺墒时,配合追肥进行浇水。

7.清除病残体

麦收后应尽可能清除病残体,避免通过病残体和耕作措施传播蔓延。

六、结语

通过以上绿色防控技术的综合运用,较为有效的控制了病害的扩展。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篇12

1.1 播种与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土壤翻耕、麦种选择和正式播种3个环节。农民需要对进行小麦种植的土地进行翻耕,就是粉碎大的土壤结块,另外为了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保证后期麦苗可以正常生长在翻耕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洒水。种子的发芽率、产量、抗性等是进行选择的首要参考指标,同时综合山东省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进行选择,一般来说晚熟的小麦品种更为高产。

1.2 小麦日常管理

种植是基础,管理是决定小麦高产的关键因素。冬小麦是山东省的主要种植品种,其需水量在550mm左右,种植者要按照这一标准对其进行适当的灌溉,保证土壤水分以及空气的湿度。浇冻水是冬小麦种植管理的关键环节,具有稳定地温保证高产的作用,“昼消夜冻”是其基本原则。

1.3 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民间有着土地轮作的传统,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植物对于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长期种植同一品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也会下降,小麦种植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在两轮种植之间至少需要插播种植一轮其他的作物。杂草会与小麦抢夺养料、水分以及阳光,阻碍小麦的健康生产和产量的提高,为了保证高产种植者必须要注重田间除草工作。此外为了避免农药残留污染尽可能少用除草剂,选择生物防治或者是锄草,而且锄草还可以起到疏松土壤防止板结的作用。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山东省地处华北平原,病虫害是影响小麦高产的关键因素,笔者具体从3个方面对高产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

2.1 播种阶段的病虫害防治

这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一般在播种前需要对小麦种子进行一段时间的药物浸泡,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其在播种后受到地下病虫的蚀咬,地下病虫害将直接影响种子的发芽率,造成二次播种影响播种的效率,有可能错失最佳的播种时机。这一时期频发的病虫害包括纹枯病、蛴螬等。浸泡法主要是将化学药剂稀释后将种子放入其中,也可以直接选用有药剂包衣的小麦种子。

2.2 生长阶段的病虫害防治

对于不同生长时期的小麦需要采取不同的病虫害措施。冬小麦生长到春季进入返青拔节期,纹枯病以及吸浆虫在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田间管理可以采取定期喷洒药剂的方式,间隔以15d左右为宜,以地面喷洒为主。孕穗期以及扬花期的生长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高低,因而管理者这一时期必须要加强监测,将灭虫工作提到首要位置。灌浆期是病虫害最为高发的时期但同时对小麦品质影响也最大,白粉病、锈病以及麦穗蚜是这一时期防治的重点,当发现病害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造成损失。

2.3 病虫害防治新措施

随着绿色有机食品观念的盛行,如何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同时保证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也成为农业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例如可以采取错峰种植的方式,就是保证小麦正常生长的同时进行播种期的提前或延后,避免病虫害的高发期。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病虫害是其他植物带给小麦的,例如白锈病,可以采取锄草的方式防治病虫害,同时还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

3 结论

种植的方式水平以及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麦的产量,因而相关技术人员要不断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农民也要注重自身种植水平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结合山东省温带季风性气候的特征选择最适合的种植方式,同时根据以往病虫害的发病情况提前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对于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清娟,试论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15(11).

上一篇:感知与表达下一篇:高校期刊管理